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精選】歷史説課稿四篇

【精選】歷史説課稿四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説課稿,藉助説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如何把説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歷史説課稿4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精選】歷史説課稿四篇

歷史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1、教材地位

近代社會民主思想與民主實踐產生併成熟於以英國、法國、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社會。英法美三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奠定走向民主政治的基石,以後各國根據國情,不斷探索前行,擴展和完善民主制度,又彼此借鑑,最終形成的現代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制度,這是本書的重點,其中,第9課法國共和制的確立是本書的核心課之一。

這節課主要講大革命後的法國在追求民主共和道路上,徘徊於帝制與共和制之間,經過艱難的探索與鬥爭,最終確立共和政體。

2、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能力目標:掌握法蘭西第一帝國覆滅後法國政局的演變歷程,波旁王朝,七月王朝;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法蘭西第二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及推動政局演變的革命鬥爭;

②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學生歸納梳理史實的能力,用階級的觀點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③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共和制確立的過程,認識民主制度的建立是進步力量進行

殊死鬥爭的結果,並非專制制度恩賜的產物。

教學目標設計的依據有三:

第一是以課程標準 “説出法蘭西第二帝國建立和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確立共和政體等基本史實,認識民主制度的建立是進步力量進行殊死鬥爭的結果,並非專制制度恩賜的產物” 為主要依據。新課程的歷史教材採用一標多本,在這種情況下,大學聯考不可能以任何一個版本作為準繩,惟一可以依據的只有全國通用的課程標準,所以教學目標設計的主要依據也是它,用課程標準來衡量教材內容,設計目標①、③;

第二是依據我校學生的認知水平,他們的雖是高二歷史專業班的學生,但歷史基礎一般,對歷史基本的感受和理解能力有限,我覺得除了要求他們勤學之外,教他們學習歷史的方法也很重要,歸納梳理史實的能力是一種有效的層次要求也比較高的學習方法,它能把複雜繁多的歷史簡單化體系化,有利於學生理解掌握,用階級的觀點分析歷史問題也類似,故設計目標②;

第三是依據教材內容,本課內容繁多,時間跨度較大,分五部分按時間順序講法國共和制的確立過程,一是光榮的三日,介紹法蘭西第一帝國覆滅後的波旁王朝實行專制統治,激起巴黎人民“七月革命”;二是三色旗的君主政體,講的是七月革命建立七月王朝,七月王朝拒絕政治改革,引起羣眾不滿,統治潛藏危機;三是從狂歡到血泊,介紹二月革命推翻七月王朝,

成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共和國由博愛到排斥工人;四是拿破崙神話的延續,説的是法蘭西第三帝國的建立及滅亡;五是共和制的最終確立,講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建立後確立法國共和政體。更需培養學生歸納梳理史實的能力,用階級的觀點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教學的重點、難點

重點:法蘭西第二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確立共和政體

難點:①教材處理上的難點是梳理革命鬥爭與政體演變的對應關係,構建知識體系;

②認知上的難點是從共和制確立過程得出對民主進程的正確認識。

重點的確立主要依據材內容,法國共和制的確立過程同時是帝制與專制激烈鬥爭的過程。法蘭西第二帝國建立是法國曆史上最後一個資產階級性質的帝國,它的建立是法國人民對帝制仍抱期望的表現,與第一帝國一樣,一度給法國帶來繁榮與穩定,滿足法國人民的需要,但第二帝國也改變不了專制政體的本質,不能代表廣大人民羣眾利益,一場普法戰爭就暴露帝國的弊端,結束了帝國命運,也讓法國人民從帝國的虛榮中清醒過來,最終還是選擇了共和政體,建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第二帝國至關重要,是重點。最終確立共和制的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成為重點自然不在話下。從共和制確立過程得出對民主進程的正確認識。

教材處理上的難點的確立主要依據新課程的編排形式。新課程全都採用專題編排,這種編排有時間跨度大的特點;我們選用的嶽麓版歷史教材往往又只把專題的精華之處展現出來, 忽視對整體知識的介紹;如果教師不對其進行梳理,學生容易造成知識的斷層,而零散的不成體系的知識不利於對歷史的理解掌握。歷史是一門古老又處於更新中的學科,它的古老和常新都決定歷史知識浩如煙海,我雖然通過大學四年比較系統的學習,也只是大體掌握中外重大史實,瞭解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形成一定史觀,對教材的理解,尚未達到每節課都能很容易看清它的內在聯繫,從而構建知識體系。

認知上的難點的確立主要依據學生水平,他們歷史基本的感受和理解能力有限,理解法國共和制確立是一個層次,形成一定歷史觀是另一個層次。

從上面的分析大家或許已猜出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的做法是依據課標要求,把選修教材當作一個參照史料,適當聯繫必修課內容,增刪知識點,梳理知識,構建體系。我認為,重點是整體中的重點,放在知識體系中才容易突出;難點的突破,只要一節課的知識體系建出來了,難點也容易突破,這節課正是如此。換句話説,關鍵是構建出能夠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知識體系,需要説明的是構建體系是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二、説教法

教與學對立統一,相互依存。從根本上説教是為了不教,即是為了學生的學。新課程提出以教師為主導,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學生為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僅有一學期工作經驗的我所面對的普通中學的學生,雖然無法立即實現這一目標,但也朝着這個方向不斷探索,尋找突出學生主體,教師主導與完成教學目標的契合點。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教學目標,第9課我主要採用以下五種教法。

1.啟發式:在因必有果,有你才有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歷史事件的前後因果聯繫緊密,可以用啟發式教學,引發學生思維,舉一反三,達到推進教學進度的效果,是貫穿教學始終的主要方法。這節課講共和制確立的過程,一環扣一環,比較合適採用啟發式,如七月革命爆發的原因,從共和制確立過程得出對民主鬥爭的認識可採啟發式。

2.猜測法:歷史與現實有距離,猜接下來的歷史怎樣發展能夠引起學生好奇心,從而激發學習慾望;人類歷史主要是由人創造的,古人的所思所為,今人也可以從人類共性的角度猜測,有一定可行性。如讓學生猜猜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建國初對待工人的博愛態度能持續多久?

3.換位思維法(角色體驗法):用課本提供的背景知識創設環境,縮短教材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把自己當成裏面的一個人物,一個階級,説説自己想怎麼做。如你是剛剛經歷過國破家忘之痛的復辟的波旁王朝國王路易十八,你大權在握,統治法國,會怎麼做呢?

4.探究法: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設計有拓展意義的一個或一串問題,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發現問題的本質,從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講到路易波拿巴成為第二帝國皇帝拿破崙三世時,可問他與第一帝國的拿破崙有何異同?課後的練習題可用探究法。

5.解讀材料法:指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進行遷移,解讀未知或未見史料,根據設問,獲取有效信息,提取觀點,得出相應的歷史結論,是歷史學科重要的學科能力,也是一標多本的新課程下大學聯考考察學生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課本的邊角史料如讓學生理解“1848年一位法國議員説,我們正睡在一座即將爆發的火山上面,你們沒有看見大地正在抖動嗎?”説明七月王朝統治出現什麼問題?課後的材料解析題也得用這種種方法。

6.講解法:雖説學生為主體,但教師的講很必要的,尤其是對一些難點的突破,重點的把握,對一些斷層知識又是對課本理解有影響的知識面的補充,更需用講解法,如普法戰爭。

三、説學法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主導,採用各種教法歸根到底是為了學生更好的學,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學法的探索也是重要,這節課主要採用以下三種學法。

1.學生課前三分鐘説課法:每節課安排學生説課,這是今年我對報歷史科的學生嘗試的一種新方法。為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要求學生在充分預習課本的基礎上,①自己整理所預習課的主體知識,用簡潔的語言把課本內容串聯起來,②設計問題,主要是學生在梳理知識過程中碰到的無法解決的問題,限提三個。表面上是統一要求,實際是分類要求,因為並非每節課都那麼容易説,而學生的層次也不一樣,程度好的學生,通過仔細研讀教材,可以看出個大概,個別除了説得不錯外甚至能提出有建設意義的的問題,説課也給他們提供一個展現個人思想成果的空間,一般學生只能粗略地説,有的甚至説不懂。不管怎樣,我讓學生説課的目的並非一定要他們説出個所以然,而是要學生最大限度地充分地預習課本,有充分預習即使不懂至少也知道哪裏不懂,有利於學生集中精力參與課堂,推進課堂教學順利進行。

2.階級分析法:培養學生利用歷史羣體所屬的階級分析他們利益要求,把錯綜複雜的歷史問

題簡單化,如從資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羣眾的利益出發就很容易理解法國政局頻繁更迭的原因.

3. 歸納法:培養學生總結歷史問題的能力,如小結階段要求學生歸納1792年至1875年法國政體的演變.

四、説教學程序

1.學生課前三分鐘説課:説主體知識與提問題(4分鐘)

2.突出重點,突破難點(36分鐘)

由於板書設計的知識體系緊密相連,以下三方面主要體現的是所用的教學方法。

(1)法國人民爭取民主的鬥爭:

七月革命(啟發式,換位思維法)

二月革命 (階級分析法)

六月起義(啟發式,講解法)

(2)法國政體的演變和共和制的確立:

波旁王朝(換位思維法)

七月王朝(階級分析法,解讀材料法)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換位思維法, 猜測法,探究法,)

法蘭西第二帝國(探究法,講解法)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啟發式,講解法)

共和制的確立(分析歸納法)

(3)對民主鬥爭的認識(講解法,分析歸納法)

3.小結與練習(分析歸納法,解讀材料法,探究法)(4分鐘)

4.課堂延伸:(1分鐘)“第三共和國之後,法國還經歷哪幾個共和國?” ,讓學生帶着問題離開,激發求知慾。

五.板書設計

一).

法國人民爭取民主的鬥爭

二).法國政體的演變

1792年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1804年法蘭西第一帝國

波旁王朝復辟

1830年七月革命 建立 政體:君主立憲政體

七月王朝 性質:大資產階級政權

工業革命 統治:拒絕政治革命

農業歉收 1848年二月革命 鎮壓工人運動

建立 給人民諸多權利

1848年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開辦國家工廠

後來:排斥工人代表

波拿巴當選總統

1848年六月起義 政治:軍事獨裁統治

1852年法蘭西第二帝國 經濟:發展社會經濟,繁榮

軍事: 普法戰爭法敗

1875年頒佈法蘭西

1870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第三共和國憲法

共和派執政

定《馬賽曲》為國歌

共和制最終確立

三). 對法國民主鬥爭的認識: 民主制度的建立是進步力量進行殊死鬥爭的結果,

並非專制制度恩賜的產物。

歷史説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經濟大危機》。就本課內容,我將從説教材、説教學方法、説學情、説教學過程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説明。

一、 説教材

1、《經濟大危機》是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世界》裏第4課內容,本課在一戰後世界歷史進程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意義,是世界由重建和繁榮到再次走向世界大戰的分水嶺,並深刻影響到二戰後世界的發展。本課共有兩個子目。“繁榮及其崩潰”介紹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資本主義世界相對穩定時期和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的爆發,特點和影響。第二:羅斯福新政,介紹了羅斯福政府實行新政的背景、目的、內容和影響。

2、 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能力:識記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基本史實,認識經濟危機的特點和影響,知道羅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史實,理解羅斯福新政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作用

②、過程與方法:.以圖片導入新課,引起學生興趣,積極創設教學情境. 通過運用多媒體進行形象直觀的教學,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的不治之症,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

通過羅斯福新政的學習,培養學生不畏困難的勇氣和勇於創新的精神

3.教材的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1929-1933年經濟危機;羅斯福新政的實施。

教學難點:如何評價羅斯福新政?

 二.説教學方法

1.情境導入:運用多媒體讓情境走進課堂,打破課堂沉悶的氣氛,給學生一種感官和心理的強烈刺激,引發學生興趣

2.問題式教學法:將知識引入課堂,提出問題,以疑導讀,使學生的思維處於活躍的狀態中.

3.講解法:通過分析、綜合、比較使學生形成歷史概念,揭示歷史規律,突破難點問題.

三、説學情:

對於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危機,學生不甚瞭解,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逐層導入,提高認識能力;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史論結合的學習能力和正確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

四、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1、大屏幕上展示美國現任總統的圖像及其20xx年金融危機時期的一系列圖片。通過當今現實問題,調動和激發學生學習情緒。

2、引出: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就曾遭遇的經濟大危機。導入新授內容。出示課文標題。 (二)教學設計

給學生幾分鐘時間,帶着問題進行閲讀,通過閲讀使學生對課文有初步的認識。教師再進行教學,本課共有兩個子目;

1. 繁榮及其崩潰

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教學;1:正確理解1924-1929年資本主義經濟“繁榮”,抓住兩點進行教學:(1)出現“繁榮”的背景;結合上節課內容進行復習,注意新舊知識的銜接。(2):引導學生認識“繁榮”帶來的危害和政府政策之間的關係為下文揭示經濟危機與資本主義制度的關係打下基礎。2:講解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的主要特點及影響。主要利用多媒體,圖表,數據讓學生歸納識記經濟危機的特點。3;危機給人們造成的傷害;(1):利用多媒體展示系列圖片利用文中內容進行對比,引導學生認識到一面是經濟危機下人們悲慘的生活,一面是壟斷資本家為追求最大利潤不惜銷燬食品,進而讓學生歸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與資本主義制度之間的關係,老師加以綜合,出示思考題。(2);由經濟危機最終導致政治危機;出示圖片,簡單説明經濟與政治之間的關係,為下一子目設下伏筆,然後進行小結。

2、羅斯福新政

出示羅斯福名言及一系列新政的相關圖片,抓住兩部分進行教學

1、 羅斯福新政的背景/目的,新政的特點;

2、 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和效果:利用圖片表格設置問題即羅斯福新政相關內容和文字進行分析,説明各自特點。出示表格逐層加以分析。重點講解新政中心措施:對工業的調整。通過圖表歸納新政有哪些成效,教師再加以綜合。列表幫助學生通過難點問題,讓學生歸納識記,新政的主要內容和效果,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學情和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説明,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

歷史説課稿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方面:

瞭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和政治主張。探討孔子在中國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培養學生透過現象即具體的措施看本質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方面:

(1)結合多媒體中示意的地圖、圖片,複述孔子的主要生平和政治主張。

(2)模擬演説,依據課本和補充的歷史資料,認識孔子與同時代的其他諸子主張的異同。

(3)鼓勵學生多渠道查閲、蒐集資料,以撰寫小論文、發言提綱等形式,對孔子在中外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展開研究性學習。

(4)教師應注重啟發式教學,設計具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並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表現予以及時而恰當的評價。

3.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1)通過對孔子生平活動的體察,培養學生對事業的堅定信念和對人生目標執著追求的精神。

(2)通過學習與討論,既要看到孔子思想與活動的偉大貢獻,如以禮、仁治國的進步的人文主義思想觀念,興辦私學、有教無類的先進的教育理念,循循善誘、學思相長的先進的教育方法,整理典籍、保存文化的執著追求,也要看到其思想主張的時代特性及其歷史侷限性。

(3)全面認識孔子對我國和世界文化深刻而廣泛的歷史影響,激發學生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感。

【教學重點】孔子的思想核心:禮與仁。

【教學難點】1、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國社會產生的深遠影響。

2、孔子提出“禮”、“正名”、“仁”的原因、含義和作用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投影:孔子的故鄉

曲阜是春秋時期魯國的都城,是我國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故鄉。

三孔——孔廟、孔府、孔林。

孔子的人格和他工作的成績,值得受到中國以及世界人民的最高敬意。

——一位美國學者

為什麼兩千多年前的孔子會受到如此高的評價?讓我們一起走近孔子。

一、孔子其人(板書)

(提出問題)1.孔子一生可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如何概括?

(學生活動)

①自學禮樂:15歲時立志學習禮樂,後成為儒士,苦研《詩》《書》《禮》《樂》,在禮崩樂壞的情況下,以傳承禮樂文化為已任。

②從政失敗:50歲時第一次獲得施展政治抱負的機會,官至司寇,試圖實現報復。後因和魯國執政大夫的矛盾激化而下野。

③周遊列國:55歲時,孔子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沒被採納。

④獻身文教:68歲時回到重國,整理編訂《六經》,專門從事教育。

(提出問題)2.孔子生活在一個怎樣的時代?這樣的時代對其思想產生了什麼影響?

(學生活動)

(1)時代:春秋社會大變革時代。經濟上井田制崩潰;政治上週王室衰微、諸侯士大夫崛起;階級關係上出現新的變化,傳統禮法秩序受到衝擊,“禮崩樂壞”。

(2)影響:

①提出“克己復禮”,維護舊的禮樂制度。

②孔子提出“仁”(核心),反對暴政。

③提出中庸思想,主張將各種思想、原則加以調和,使之互相補充,互相限制。

④提出有教無類思想,開創私人辦學的先河。

二、基本思想觀點和政治主張:

(提出問題)3.孔子思想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如何評價?

(學生活動)

A.思想:

(1)“仁者愛人”:核心:仁。是處理人際關係的最高準則。“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是孔子給“仁”下的兩個最重要的定義。主張以愛人之心和諧社會人際關係。

評價: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有進步性;孔子提倡仁的目的是維護奴隸主貴族的統治。

(1)“克已復禮”:即周禮,要求人們能夠以禮來規範自己的行為,把禮作為立國立身的基礎。主張“克已復禮”,匡正社會秩序。

評價:孔子推崇周禮,恢復周禮,實質是維護搖搖欲墜的奴隸社會規範制度。孔子代表奴隸主貴族利益,違背歷史潮流,體現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追求統一安定、和諧有序的社會局面,使人們生活安定,有積極意義。

(3)“中庸之道”:把倫理範疇的“仁”和政治範疇的“禮”結合在一起,主張處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將各種思想、原則加以調和,使之互相補充,互相限制。

B.教育:“有教無類”

(1)教育對象:“有教無類”,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

(2)教育目標:不僅把學生培養“成人”,而且要培養成“君子”。

(3)教學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傳身教。

(4)教學內容:孔子晚年整理編撰出“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是我國第一套完整的教科書,五經在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裏一直是官學和私學的最基本教材。

三、“萬世師表”——孔子在中國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提出問題)4、孔子在中國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學生活動)

A.對中國:

①大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儒家學説成為幾千年中國傳統社會的主流思想,影響深遠。

②大教育家:改變了以往貴族壟斷文化的局面,為教育的推廣創造了條件。私學的形式也保證了中國文化免受朝代變遷的影響,連續不斷的發展下來。

③“六經”是留給中國最寶貴的遺產,其中五經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傳統政治的理論基礎,成為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

B.對亞洲:儒家思想成為亞洲許多國家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c.對歐洲:歐洲啟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啟發。

(提出問題)5.今天儒家思想過時了嗎?還有必要提倡它嗎?為什麼?

(學生活動)

1.儒家強調“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學思結合“的教育教學思想,對我國當代教育事業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有積極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義“、”誠信“等道德倫理觀有助於構建和諧人際關係,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3.儒家強調”正身自省“、”修已安人“、加強道德修養,有助於約束和規範市場經濟主體的交易活動和行為,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正常、有序的進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維護了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的發展。

5.儒家主張的”大一統“思想有利於鞏固中華民族的統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現實意義。

(總結歸納)

孔子是我國春秋時期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在教育方面,他提出了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教育理論,並在教育實踐中提出了啟發式教學等原則。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局面,開創了私人辦學的先河。在思想文化方面,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提出了“仁”和“禮”的學説,主張“仁者愛人”和“克已復禮”。孔子認為要實現“仁”和“禮”就必須遵循中庸之道。在政治方面,孔子周遊列國,兜售“仁”“禮”學説。但孔子的思想代表了當時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利益,主張挽救奴隸制,緩和階級矛盾,他的思想在當時並未受到太多重視,孔子晚年退修詩書。孔子思想經過後來歷代學者的發揚和統治者的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響。

歷史説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義和團運動》,它選自人教版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第二章第八節,是該節的第一節課內容。

一、説教材

1、教材地位:

從內容上,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的抗爭史,本節課內容是農民階級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舊式農民運動的終結。它上承本章的民族危機而出現,它的失敗又開啟了下章民族資產階級革命的新篇章,因此,從結構上,它又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學生能瞭解和掌握反洋教鬥爭的發展;義和團運動興起、發展、高潮、失敗的全過程;清政府對義和團態度的變化。

通過教學,讓學生初步培養閲讀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初步學會分析圖片、史料,培養"論出史出"的能力;通過合作探討方案,初步培養小組合作學習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採取自學—設問—引導—探究—總結的模式進行教學。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義和團運動的興起"的教學,培養學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情感;對義和團運動的"扶清滅洋"口號的學習,以史為鑑,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的思想;而義和團運動的失敗,讓學生再次認識"農民階級無力救中國"的道理。

3、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

確定依據:"扶清滅洋"口號是義和團運動的基本主張,也是農民階級在民族危機情況下的救國主張,是農民階級侷限性的表現,也是導致其失敗的重要原因,它貫穿本節課內容的始終。

教學難點:清政府對義和團策略的變化。

確定依據:高一年級學生正處於歷史思維能力的形成期,思維能力還不強,對清政府由"剿"到"撫"再到"剿"的政策缺乏完整的掌握,是學生較難分析和掌握的問題。

二、説教法

1、教法選擇:

本課的教學方法以師生互動為主,通過開展研究性學習,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教師為"導演",學生為"演員".

依據: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和高一學生的心理特徵,對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分析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

2、具體做法:

(1)、採用問題教學法

從激發學生求知慾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角度出發,圍繞本課的重點、難點設置了若干材料、問題,並將材料、問題貫穿於教學之中。學生通過閲讀資料、分析探究、小組討論,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2)、談話教學法

教師提供背景資料,設置學習情境,引導學生思考,以平等的地位與學生進行交流、對話,通過談話的方式,引導學生思維,激發學習興趣。

三、學法

1、學生情況分析

高一學生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但學習的方法和習慣還有待養成。因此我認為高一年級應當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閲讀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學習,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體現新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凸現中學歷史課程現代公民教育的本質。

2、學法指導

(1)、自主探究學習法

在課前,給學生預習資料,上課時教師扮演學生領路人的角色,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探究並自我總結,形成知識結構。

(2)、比較學習法

對重要知識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培養學生的比較思維意識,學生在比較中鞏固知識,培養能力。

(3)、歸結法

由於歷史知識的過去性特徵,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橫向、縱向聯繫至關重要,讓學生有聯繫意識,掌握聯繫學習的方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01l4q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