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有關歷史的典故15篇

有關歷史的典故15篇

有關歷史的典故1

多難興邦

有關歷史的典故15篇

典故:西晉末年,晉室衰敗,不斷受到匈奴的進攻,於是渡江遷到南方的南京,南京因此成為東晉的.首都。祖逖就是其中的一位名士。

而後來祖逖又多次請求東晉皇帝司馬睿出兵北伐,收復北方失地,但都被拒絕。在一份寫給司馬睿的《勸進表》中寫道:“或多難以固邦國,或隱憂以啟聖明。”

有關歷史的典故2

綽號之中見端倪

北宋大臣王珪的綽號是“三旨宰相”,他執掌大權16年,守成而已,少有建樹。王珪為官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此公很會顧惜體面,其表現堪稱標準的'三部曲——“取聖旨”、“領聖旨”、“已得聖旨矣”。至於袒露私衷,獨抒己見,絕對不是王珪的風格。

這樣的人還有很多。民國期間,譚延闓在主持當時行政院會議時,常閉目養神,對討論的問題不置可否,人稱“三不主義”,即“不負責,不建言,不得罪人”。

有關歷史的典故3

説曹操,曹操到

漢獻帝在李催與郭汜火拼時曾一度脱離險境,然而李郭二人合兵後繼續追拿漢獻帝,有人獻計推薦曹操,説他平剿青州黃巾軍有功、可以救駕,然而信使未出時聯軍以殺到,眼看走投無路之際夏侯敦奉曹操之命率軍“保駕”成功,後將李郭聯軍擊潰,曹操被加封官爵。故有“説曹操,曹操到”之説。

民間説法是曹操主動前來護駕,與三國演義稍有不同。

見《三國演義》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駕幸許部”。且説曹操在討伐董單之後,曾任東郡太守。當時山東黃巾又起,他與濟北相鮑信共同討伐黃巾,招安降兵三十餘萬。自此曹操威名日重,被朝廷加封為鎮東將軍。董承、楊奉護駕至洛陽後,仍擔心李催、郭汜來犯,故奏請獻帝,宣曹操入朝,以輔王室。操接旨後,盡起山東之兵,趕來洛陽護駕。剛到洛陽城外,適逢李催、都記領兵來攻洛陽。

有關歷史的典故4

玉兔搗藥

相傳有三位神仙變成三個可憐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求食,狐狸與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濟助,唯有兔子束手無策。後來兔子説:“你們吃我的肉吧!”就躍入烈火中,將自己燒熟,神仙大受感動,把兔子送到月宮內,成了玉兔。陪伴嫦娥,並搗制長生不老藥。

玉兔入月宮

傳説很久以前,有一對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們有四個可愛的女兒,個個生得純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見雄兔上天宮,它依依不捨地離開妻兒,踏着雲彩上天宮去。正當它來到南天門時,看到太白金星帶領天將押着嫦娥從身邊走去。兔仙不知發生了什麼事,就問旁邊一位看守天門的天神。聽完她的遭遇後,兔仙覺得嫦娥無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幫什麼忙呢?想到嫦娥一個人關在月宮裏,多麼寂寞悲傷,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個女兒,它立即飛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訴雌兔,並説想送一個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雖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捨不得自己的寶貝女兒,這等於是割下它心頭的肉啊!幾個女兒也捨不得離開父母,一個個淚流滿面。雄兔語重心長地説道:“如果是我孤獨地被關起來,你們願意陪伴我嗎?嫦娥為了解救百姓,受到牽累,我們能不同情她嗎?孩子,我們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們明白了父親的心,都表示願意去。雄兔和雌兔眼裏含着淚,笑了。它們決定讓最小的女兒去。

小玉兔告別父母和和姐姐們,飛到了月宮陪伴嫦娥居住了!

有關歷史的典故5

卧薪嚐膽(勾踐) 聞雞起舞(祖逖) 囊螢映雪(車胤)

鑿壁借光(匡衡) 負荊請罪(廉頗) 初出茅廬(諸葛亮)

鞠躬盡瘁(諸葛亮) 樂不思蜀(劉禪) 起死回生(扁鵲)

口蜜腹劍(李林甫) 圍魏救趙(孫臏) 才高八斗(曹植)

程門立雪(楊時) 兩袖清風(于謙) 精忠報國(岳飛)

入木三分(王羲之) 誇誇其談(劉備) 四面楚歌(項羽)

背水一戰(韓信) 指鹿為馬(趙高) 紙上談兵(趙括)

逼上梁山(林沖) 多多益善(韓信) 完璧歸趙(藺相如)

單刀赴會(關羽) 夢筆生花(李白) 破釜沉舟(項羽)

望梅止渴(曹操) 江郎才盡(江淹)

有關歷史的典故6

1、舉賢盡忠,死抗皇婚。

義烏人楊喬是漢朝名臣楊旋的哥哥,他容貌英俊帥氣,治事幹練,才華出眾,深得漢桓帝賞識,官任尚書。他舉賢盡忠,7次上書舉薦賢士孟嘗,但漢桓帝都置之不理,卻深愛他的才幹和相貌,並下詔將公主許配給他做妻子。楊喬堅決不同意,他開始絕食,以死抗婚,以死諍諫,在第七天的時候飢餓而亡。他不畏強權,凜然正義,以死盡忠明跡。(《後漢書》卷三十八,列傳第二十八《張法騰馮度楊列傳》及《孟嘗傳》等有記載)

2、施糧救荒,急人所難。

義烏人駱統是三國時期吳國的濡須都督,當年發生饑荒時,同鄉和遠方的客人很多都很睏乏,駱統為此減少了飲食。他姐姐回孃家時見他這樣很難過,多次詢問原因,駱統説:“連士大夫們粗劣的食物都不夠吃,我怎麼忍心獨自吃飽飯呢!”姐姐深受感動,就把自己私人的糧食給了駱統,又告訴了母親。駱母也認為駱統很有賢德,於是就分糧施捨救了不少人。駱統很有才幹,打仗也很行,他的許多主張孫權都予以採納。他認為佔募的做法在民間助長邪惡,敗壞風俗,應急速停止,孫權最終採納了他的建議。

清官零陵太守徐陵死後,家中的田地、童僕、奴婢等都被地方霸主和強人搶掠一空,徐陵的兒子徐平落難。駱統知道後,一面代為申冤,一面親自上書,請求孫權思賢嘉善,救濟徐平。後來孫權安排徐平職位,徐平為吳國立了許多戰功。駱統急人所難,關愛百姓,疏財俠義,展示了青年將領的寬闊胸懷。(《三國志》卷五十七,吳書十二《虞陸張駱陸吾朱傳》和《會稽典錄》等有記載)

3、致誠孝義,感天動地。

晉代東陽人許孜是孝義的典範。許孜二十歲時拜豫章太守孔衝為師,後來孔衝去世,許孜聽説後非常悲傷,前去弔唁,並送喪到孔衝的家鄉會稽,三年間一直吃素,在靈前服務,穿孝服。不久,他的父母也去世了,許孜骨瘦如柴,只能靠扶着枴杖站起,他把墓地建在縣城東山,堅持親自背土,不受別人的幫助。有人可憐他病弱勞累,苦求他接受幫助,他只好在白天不阻止別人的幫助,但到了夜裏,就把別人幫他做好的部分去掉。因為服喪他還休了妻子,整天就住在墓旁,並在墓邊種了五、六裏的松柏,有隻鹿破壞了他的松樹,第二天鹿竟被猛獸殺死在那棵樹下;許孜為鹿做了墳,猛獸就在許孜面前自殺了,他歎息着把猛獸埋了,從此這片樹木不再被破壞。二十多年後,許孜另娶了妻子,把家安在墓旁,早晚向父母請安。皇上聽聞後下詔書表揚了全家。這種師生情誼,父子孝義,誠實之心,連猛獸都能被感染。(《晉書》卷八十八,列傳第五十八《孝友》有載)

4、民族大義,感化盜寇。

宋代義烏人宗澤一身正氣,一心為民為國。宗澤在任館陶縣尉時,鄜州廷帥呂惠卿傳檄給宗澤,命他與縣令視察黃河堤防,檄文到達時正趕上宗澤的大兒子去世,但宗澤無任何停留就上路了。呂惠卿聽説後感歎道:“真可以説是為國而忘家之人!”秉義郎岳飛因觸犯法律要被刑法處置,副元帥宗澤慧眼識英雄,交給岳飛五百騎兵,讓他戴罪立功殺金兵,結果岳飛一舉大勝,於是他升任岳飛為統制,成了自己的得力干將。

王善是河東大盜寇,擁有盜眾七十萬人,一萬輛車,想要佔據京城。宗澤單人匹馬趕到王善大營,哭着勸王善為國出力,宗澤出自肺腑的一番話感動得王善也哭了,於是投靠了朝廷。擁兵三十萬的楊進,以及各擁兵數萬的王再興、李貴、王大郎等人,在京西等地擾民,宗澤依次將他們招安。後來宗澤死後,杜充任留守,英雄不再被重用,許多人又去當了強盜。

宗澤性格直爽講義氣,親友中貧困之人大多靠他活命,而他給自己的東西卻很少。甚至死前關於家事未留一言,只是連呼三聲“過河”而死。(《宋史》卷三百六十,列傳第一百十九《宗澤傳》有載)

5、捨身殉國,義薄雲天。

宋代東陽人李誠之是呂祖謙的得意門生,在知蘄州時積極備戰,酒庫每月發放給守城官員有四百五十錢,他將自己的這份充入公款以幫助部隊的糧食供應。嘉定十四年二月,金人進犯淮南,當時李誠之已經過了任期,但代替他的人還沒到,本想先送妻兒回去,但聽説有緊急事務就耽擱下了,他與幕僚們説:“我作為一個書生多次擔任邊遠地區的.鎮守官,現在年紀已經七十,只差一死罷了。必當與同僚們合力守城,不成就戰鬥到死。”在他的率領下,擊退金人無數次的進攻,甚至出城奪了敵軍的大印。金兵派人來勸降,他將其殺之明志。後金兵集合十八萬人來總攻,李誠之用忠義激勵將士。城破後又率兵與敵巷戰,敵我死傷相當。他兒子力戰而死後,他本人在刎頸自殺前呼叫家眷趕快自殺。於是他的妻子和兒媳、孫子都跳入水中自盡,“取義成仁”。後李誠之被朝廷封為“正節侯”,在蘄州建立祠廟,賜名“褒忠”。(《宋史》卷四百四十九,列傳第二百八十《忠義四》有記載)

6、不畏強權,孝義雙全。

宋代金華人呂祖儉是呂祖謙的弟弟和學生,正準備奉命赴任去管理明州倉庫時,恰逢哥哥呂祖謙去世。按照當時法令半年不上任就算超過了上任期限,但他寧願冒丟官的風險也一定要為哥哥守

守滿喪期才肯赴任。沒想到朝廷准許了他的請求,並下詔上任過期的時間延長到一年,這個制度就從呂祖儉開始。

呂祖儉在任太府丞時,外戚韓侂胄開始掌握朝廷大權並陷害忠良。他為受誣陷的右丞相趙汝愚多次直言抗爭,因而得罪了韓侂胄,被貶外放吉州等地。呂祖儉在貶謫地一邊刻苦讀書,一邊深入探究理學,靠賣藥來維持自己的生活。每次出門,一定是穿着草鞋徒步而行,為方便翻山越嶺。大儒朱熹得知後寫信給他説:“論官職我比你高,論皇帝的恩寵我得到的比你多。然而我卻坐視朝中小人們胡作非為,不能説一句話來報效朝廷,才致使你獨自表達對小人的不滿,最終觸怒那羣小人而惹上災禍。我真為自己而慚愧,為你的行為而歎服啊。”(《宋史》卷四百五十五,列傳第二百十四《忠義十》有載)

7、一門孝義,和睦大家。

浦江縣鄭宅鄭氏一家,以孝義治家,自南宋至明代中葉,從鄭綺開始,十五世同居共食長達330餘年,鼎盛時有成員3300多人同居一起,整個家族尊老愛幼、和睦團結。被尊稱為“義門鄭氏”,屢受朝廷旌表,朱元璋親賜封為“江南第一家”,事蹟多次載入史籍。

鄭氏第4代孫鄭德珪、鄭德璋,十分孝順友愛。鄭德璋剛正直率,宋朝滅亡時仇家以死罪陷害他,將要到揚州接受逮捕。鄭德珪哀歎弟弟是被誣陷的,便對弟弟説:“他們要害的是我,我去了就能揭露他們的詭計“,收拾行裝後搶着上路。弟弟在諸暨追趕上了哥哥,都哭着爭相赴死。哥哥只好假裝告訴弟弟自己不去了,半夜時卻獨自一人抄小路跑了。鄭德璋追到廣陵,知哥哥已死在獄中後,多次因悲傷得氣絕過去。他揹着哥哥的屍體回家安葬,並在哥哥墓旁搭了個小房住了兩週年。到明代鄭濂主事時,他因罪被逮捕。堂弟鄭洧效仿前輩代哥去死,自稱有罪,在街市被斬首。(《宋史》卷四百五十六,列傳第二百一十五《孝義》;《元史》卷一百九十七,列傳第八十四《孝友一》;《明史》卷二百九十六,列傳第一百八十四《孝義一》等有載)

有關歷史的典故7

橫槊賦

赤壁之戰前夕,曹操率大軍飲馬長江,與孫權、劉備聯軍決戰。是夜明月皎潔,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設樂,歡宴諸將。酒酣,曹操操取槊立於船頭,慷慨而歌。蘇東坡在《前赤壁賦》裏稱其“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

有關歷史的典故8

衣錦還鄉

發生地:南京新亭,典故:南朝柳慶遠治兵有方,梁武帝蕭衍在還沒當皇帝前就很賞識他。蕭衍做了皇帝后,封他重安侯,食邑千户。公元505年,又封他為雍州刺史,並在新亭為他送行。蕭衍説,你這次衣錦還鄉,有你鎮守西部我也就可以無憂了。

有關歷史的典故9

春秋時期,子路問孔子:“衞君想請你幫他理政,您將先做什麼?”孔子説:“先正名分。”子路説:“老師,您太迂腐了,名分有什麼好正的?”孔子説:“你真魯莽。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教化不興,教化不興則刑罰不當,刑罰不當則老百姓不知所措。所以要先正名”。後以“名正言順”謂作事理由正當而充分, 含有理直氣壯的意思。

有關歷史的`典故10

千載難逢

典故:在南京建都的南朝齊國大臣庾杲之深受皇帝賞識,在他年老時寫了一本《臨終上世祖表》給皇帝,請求辭官回家。在這個表中他説,我本是平凡庸俗之人,碰巧運氣好得到皇上賞識,這真一千年也難遇到的好運氣呀。

有關歷史的.典故11

古城相會

徐州失散後張飛佔守古城。關羽過五關斬六將,一日,來至城下叫張飛開門,張飛出城挺槍而向。關羽不解。張飛直言“你背兄降曹,封侯賜爵”。説話間關羽身後曹將蔡陽領兵追到。關羽説“看我斬此曹將,以表真心”。關羽縱馬揮刀,一通鼓未盡,蔡陽人頭便落地。兄弟前嫌盡釋,進城相聚。

有關歷史的典故12

火牛陣

戰國末年樂毅率領的燕軍所向披靡,一連攻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最後只剩下莒邑和即墨兩座城了。而燕惠王在關鍵的時候換下主將樂毅,派大將騎劫率兵攻打二城。齊將田單立即組織反攻。他收集了一千多頭牛,把每頭牛的兩隻犄角上都捆綁上利刃,牛身上披着畫有各種神牛神獸的圖案,牛尾巴上拴着草把,草把上澆灌上油。夜間打開城門,點燃牛尾巴上浸過油的'草把,把牛趕到城外。一千多頭牛被燒得牛性子發作起來,朝着燕軍兵營方向猛衝過去。狂奔不止,田單五千齊軍跟隨在這火牛陣後殺了出來。燕兵嚇得亂作一團,互相踐踏,死者無數。就這樣,燕國的士兵大部分葬送在這火牛陣中了。

有關歷史的典故13

目光如炬

典故:南北朝時期,宋國大將檀道濟,因為名聲太高,左右部將又都驍勇善戰,皇帝很不放心,在一些大臣的挑撥,把他騙到京城建康(今南京)想除掉他。檀道濟被關進大牢,兩眼瞪得像火把一樣,又氣又恨一口喝下一斛酒(一斛能裝五斗米),大吼道:“你們這樣做是自毀你們的萬里長城啊!”

有關歷史的.典故14

不到長城非好漢

這句家喻户曉的名言出自毛澤東1935年創作的詩詞《清平樂六盤山》,全詞為:“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峯,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詞中借“長城”表達紅軍長征的目的'地,並非真正長城。

有關歷史的典故15

1、三國時期,曹操手下的張遼,樂進共守合肥。一次孫權發乒十萬來攻,二人是五子良將之二,同等功績,以前素有矛盾,但面對強敵,仍能互補互助,共進共退。終於大破敵軍。

2、管仲和鮑叔牙。管仲家貧,自幼刻苦自學,通“詩”、“書”,懂禮儀,知識豐富,武藝高強。他和摯友鮑叔牙分別做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的師傅。齊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齊國動亂,公孫無知殺死齊襄王,自立為君。一年後,公孫無知又被殺,齊國一時無君。逃亡在外的公子糾和小白,都力爭儘快趕回國內奪取君位。管仲為使糾當上國君,埋伏中途欲射殺小白,箭射在小白的銅製衣帶鈎上。小白裝死,在鮑叔牙的協助下搶先回國,登上君位。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齊桓公。桓公即位,設法殺死了公子糾,也要殺死射了自己一箭的仇敵管仲。鮑叔牙極力勸阻,指出管仲乃天下奇才,要桓公為齊國強盛着想,忘掉舊怨,重用管仲。桓公接受了建議,接管仲回國,不久即拜為相,主持政事。管仲得以施展全部才華。

3、有感於古語説,“勢單力薄聯絡諸侯”。也有經濟學者説“實力未夠,就自己做車箱,掛人家的火車頭”。可想而知合作的重要。 任何大一點的事都是羣體完成的,決不是個人的能力問題。沒有漢九年級傑及屠夫豪傑們的合作劉邦不可能建立漢朝;沒有桃園三結義,賣履小兒怎可能三鼎天下;沒有瓦崗排座次,那來成就褐衣公子。還有古語説:“一箭易折,五箭難摧”。可見結夥合作的重要性。一定要求和存異地合作才能更好地做好業務。

4、(1)一個和尚挑水喝,二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

(2)一隻螞蟻來搬米,搬來搬去搬不起。兩隻螞蟻來搬米,身體搖來又晃去。三隻螞蟻來搬米,輕輕抬着進洞裏。

5、上帝分給兩個家庭兩把長筷子。第一個家庭把長筷子當作普通筷子使用,把食物只往自己嘴裏送,可是筷子太長了,他們根本就吃不到食物,結果都餓死了。而第二個家庭卻把食物往對方的嘴裏送,他們互相餵食,互相幫助,他們一家就活了下來。所以這告訴我們:要生存就要互相合作,這樣才能團結進步。

6、事實上我們中國人民卻沒團結合作起來。人家都説:“一箇中國人是一條龍,三個中國人是三條蟲。”這不就是説明我們中國人不團結,還經常搞“內戰”。聯想到以前曾聽説過一片報道:在一個國際學生夏令營的一次活動比賽中,單項比賽的冠軍幾乎都給中國學生包了,而在合作項目中,中國學生就都是自顧自,一點都不團結合作。就算有一個人能的第一,但總分卻非常落後。

7、從前,吐谷渾國的國王阿豺有20個兒子。他這20個兒子個個都很有本領,難分上下。可是他們自恃本領強,都不把別人放在眼裏,認為只有自己最有才能。平時20個兒子常常明爭暗鬥,見面就互相譏諷,在背後也總愛説對方的壞話。阿豺見到兒子們這種互不相容的情況,很是擔心,他明白敵人很容易利用這種不睦的局面來各個擊破,那樣一來國家的安危就懸於一線了。阿豺常常利用各種機會和場合來苦口婆心地教導兒子們停止互相攻擊、傾軋,要相互團結友愛。可是兒子們對父親的話都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表面上裝作遵從教誨,實際上並沒放在心上,還是依然我行我素。阿豺的年紀一天天老了,他明白自己在位的日子不會很久了。兒子們怎麼辦呢?再沒有人能教誨他們、調解他們之間的矛盾了,那國家不是要四分五裂了嗎?究竟用什麼辦法才能讓他們懂得要團結起來呢?阿豺越來越憂心忡忡。有一天,他也終於有了主意。他把兒子們召集到病榻跟前,吩咐他們説:“你們每個人都放一支箭在地上。”兒子們不知何故,但還是照辦了。阿豺又叫過自己的弟弟慕利延説:“你隨便拾一支箭折斷它。”慕利延順手撿起身邊的`一支箭,稍一用力,箭就斷了。阿豺又説:“現在你把剩下的19支箭全都拾起來,把它們捆在一起,再試着折斷。”慕利延抓住箭捆,使出了吃奶的力氣,咬牙彎腰,脖子上青筋直冒,折騰得滿頭大汗,始終也沒能將箭捆折斷。阿豺緩緩地轉向兒子們,語重心長地開口説道:“你們也都看得很明白了,一支箭,輕輕一折就斷了,可是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怎麼也折不斷。你們兄弟也是如此,如果互相鬥氣,單獨行動,很容易遭到失敗,只有20個人聯合起來,齊心協力,才會產生無比巨大的力量,可以戰勝一切,保障國家的安全。這就是團結的力量啊!”兒子們終於領悟了父親的良苦用心,想起自己以往的行為,都悔恨地流着淚説:“父親,我們明白了,就放心吧!”折箭的道理告訴我們:團結就是力量,只有團結起來,才會產生巨大的力量和智慧。

標籤: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61w9o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