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歷史新課改“三得”

歷史新課改“三得”

歷史課對於七年級的學生來説是一門新課程,但對於這門新課程中的某些人物、某些事件學生卻並不陌生。對於歷史人物、歷史故事他們更是充滿了期待,應該説這是一個良好的基礎,然而,要使他們保持這樣一種心情,持之以恆地上好歷史課,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近兩年執教歷史新課程的教學經歷更是加深了我這一方面的認識。

歷史新課改“三得”

按照教學規律,學生隨着歷史學習的不斷深入,學習興趣應該越來越高,但事實上隨着年級的提高,學生對歷史課的學習興趣常常反而是下降。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學越來越多,他們對於提問通常是“一問三不知”。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困惑了。

為此,我深入研究歷史新課程標準,廣泛學習教學理論,認真觀摩同行的教學,逐漸加深了對新課程標準的理解: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目標,分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要求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第二個層次是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歷史;第三個層次是培養學生的能力。這三個層次都與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有密切關係。這樣,課堂教學這個環節就成為完成教學目標的關鍵。

從我已有的課堂教學來看,注重的是改進教學方法,還沒有關注到全體學生,還不能完全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只是“治標不治本”。於是,我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進一步探索,有所心得。

  一、瞭解學生的學習方式,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

人的學習方式主要有三種:一種是觸覺學習者:當他們能親身運動、體驗和實驗時,會學得最好。他們通常被叫作運動觸覺學習者。第二種是視覺學習者:當他們看到學習內容以圖像形式出現時,他們學得最好;有一小部分人為“印刷符號型”,可以通過閲讀來學習。第三種是聽覺學習者:通過音樂、談話的聲音而學得最好(見《學習的革命》)。這三種主要的學習方式並無優劣之分,但教學時若能注意到學習方式的不同,並以此選擇合理的教學方式,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學時,教師的講授和對部分學生的提問,只適應於聽覺學習者。此時若加上要求學生閲讀課文,教師精心設計的板書、繪製的圖片或添加的多媒體聲像影片,視覺學習者會開始啟動。若再加入課堂討論、課堂表演,那麼,觸覺學習者也被調動了。這樣的學習效果豈不是更好了。

  二、重視學生的學習狀態,營造情感化的歷史課堂氛圍。

學習狀態是指學習的適當的精神狀態,它是學習的大門。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若能注意歷史課堂的情感化,使學生的精神狀態處於流動的狀態,學生便能夠集中注意力學習。歷史是人文學科,它具有濃郁的情感性,具有營造情感化課堂的極佳素材。只要教師注意選擇,合理運用,歷史內容之中所藴涵的形形色色的喜、怒、哀、樂以及真、假、美、醜等有血有肉的因素都可成為情感化歷史課堂的極佳素材。

例如,在學習《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6課《春秋戰國的紛爭》時,我先展示這樣一幅畫面:音樂聲中,“春秋戰國的紛爭”七個大字被熊熊大火所包攏。學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接着,通過“千金一笑”的典故導入新課。由於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學生的注意力進一步被吸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高漲。到學習“春秋爭霸情況”時,我設計了四個環環相扣、步步深入的問題:①假如你是春秋時期的一位諸侯,你如何使自己成為當時的霸主呢?②比一比,你的做法與當時著名霸主的做法,哪個更高明些?③齊桓公、晉文公兩人的做法有哪些相同點?有哪些不同點?④齊桓公、晉文公、越王勾踐建立霸業的過程,給你哪些啟示?隨着問題的解決,課堂氣氛也越來越熱烈,學生完全被調動起來了。到學習“戰國七雄的形成”時,教師運用多媒體手段,生動直觀地展示戰國七雄的形成過程。生動的展示會讓學生的興趣更濃。此時,教師不失時機地請學生説一説他所瞭解的這一時期的著名戰役,在學生高昂的情緒下,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很快就被調動起來了。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很快理解戰國時期的仗是怎麼打的,具有什麼特點,真正體會到了古人的聰明才智。由此可見,學生的情緒處於流動時,他就很快能融入課堂教學,極快地掌握知識,提高思想認識。而且,此時的思想認識往往是發自內心的。

  三、注重學習活動中師生雙方的共同參與。

學生的學習類型沒有什麼優劣之分,但教學時卻要注意選擇兼顧所有學生學習類型的教學方法。注重學生的參與,就能兼顧到所有學生的學習類型。那怎樣在學習活動中注重師生雙方的共同參與呢?

首先,讓學生參與課前活動,各展所長,自己去感受觸摸“歷史”。例如,在學習《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20課《社會生活的變化》時,在課前我做了一些準備工作:將一些有關的教學參考資料推薦給學生。然後根據課文的分目,把全班分為三個小組。讓學生結合教材內容上圖書館、上互聯網蒐集資料,進行新課預習。在此基礎上,我指導學生整理資料,帶領三個小組的同學分別自己動手製作有關教材內容的課件。這樣的羣體活動強化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合作意識,每個同學的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了。

其次,讓學生參與課堂活動,自主經歷學習的全過程。例如,在學習《社會生活的變化》新課時。我讓學生先帶着問題:“近代中國的.社會生活方面發生了哪些變化?”閲讀課文,思考,歸納,回答。在此基礎上,請三個小組的學生代表分別上台向全班同學展示他們的研究成果。學生走上講台,扮演老師的角色,這一做法很容易激發學生以更大的熱情參與課堂實踐,學生展示的成果也更容易讓學生接受掌握。當學生講完後,我會給予及時的、鼓勵性的評價。這樣的評價會使每位參與課前準備活動的學生如沐春風,產生極大的成就感。然後再引導學生思考:近代中國的社會生活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廣泛的變化?這些變化給近代中國社會帶來了哪些影響?此時的探討,相信不會再有“混水摸魚”的學生了。

最後,老師積極參與學生的課外活動,展示才華,以求最佳發揮移情效應。隨着新課程的深入,教室不再是唯一的學習場所,校園、社區、名勝古蹟、園林山川都可成為課堂。對於在這樣的大課堂中開展的學生活動,歷史教師要積極參加。活動是展示教師才華,拉近與學生距離的有利時機。活動中教師的適時講解、點撥,都會使學生感到老師的可親可近,從而對老師產生信任,甚至產生崇拜。師生間感情的融洽有利於課堂教學的展開。同時,學生把在大課堂學到的一些知識如從社會實踐、社會調查中發現的社會熱點、疑點等現實問題,帶回到課堂上,也可為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標籤: 新課改 三得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5vmjg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