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有關歷史典故彙編15篇

有關歷史典故彙編15篇

有關歷史典故1

【岳飛墓前的四奸像】

有關歷史典故彙編15篇

人們在杭州西湖嶽王廟裏的岳飛墓前遊覽、憑弔的時候,在追憶岳飛抗金的壯麗業績的同時,總是要對四個面向嶽墓而跪的鐵鑄四奸像咒罵一番。然而,這四奸像的鑄造簡史是怎樣的呢?

宋、元時期,岳飛墓前還沒有羣奸像,最早出現於明朝中期,是浙江都指揮使李隆在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命令工匠鑄造的。當時鑄造的只是秦檜和其妻王氏及万俟卨三個,也不是鐵鑄的,而是銅鑄的。這三個銅鑄的奸像都赤身裸體、反剪雙手跪在岳墳前。

由於人們熱愛忠良,憎惡奸佞,銅奸像經常遭到砸擊和敲打,長此經往就破爛不堪了。明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浙江按察副使範來,鑑於銅像破不成形,就令人重新鑄造,還增添了迫害岳飛要犯張俊的奸像。

範來調離浙江以後,浙江巡撫王汝訓將張俊、王氏兩奸像拋沉於西湖中,又把秦檜、万俟卨兩奸像移跪於嶽王廟前。明萬曆三十年(公元1602年),範來再次來浙江任提刑按察使,他發現原來他令人鑄造的岳墳前面的四奸像沒有了,就不惜解囊捐獻,又重新鑄造。這樣,秦檜、王氏、万俟卨、張俊四奸像再度跪在岳飛墓前。

約在明末清初的時候,岳飛墓前曾經一度出現了五個鐵奸像,新增加的就產參與謀害岳飛的重要罪犯羅汝輯。到了清雍正年間,五奸鐵像又破損,王氏的鐵頭已被打落在地。

鑑此浙江總督李衞又重鑄了四奸像。乾隆年間四奸像又毀,浙江巡撫熊學鵬又再鑄,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乾隆年間鑄的。

嶽墓前的四奸像給予我們揭示了一條真理:凡是做過有益於人民的事的人,永遠受到人民的敬仰。凡是做過有害於人民的事的人,將永遠受到歷史的審判,被人們唾棄!

有關歷史典故2

1、投桃報李

出自《詩經》: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從“木桃”到“瓊瑤”,只是一枚感謝的種子而已——緣於愛與被愛。這之間連接的不過是一份心意罷了。或許,木桃對他而言,已是上上之品,你報之以瓊瑤,也未必就是傾其所有——譬如就是一聲由衷的“感謝”吧。

2、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原文:涓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

書面記載最早為清代的《增廣賢文·朱子家訓》,原為民間俗語,後清代朱用純編輯收錄,為教子醒世用。

3、寸草春暉

出自唐代詩人孟郊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寸草:形容兒女的心力像小草那樣微弱。春暉:象徵母親的慈愛。小草微薄的心意報答不了春日陽光的深情。比喻父母的恩情沉重,難以報答。

4、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出自明朝《增廣賢文》一書。

意思是:小羊跪着吃奶,小烏鴉能反過來餵養老烏鴉,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5、結草銜環

結草與銜環都是古代報恩的傳説,出自《左傳》。

前者講一個士大夫將其父的愛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這位愛妾已死去的父親為替女兒報恩,將地上野草纏成亂結,絆倒恩人的敵手。

後者講有個兒童挽救了一隻受困黃雀的性命,黃雀銜來白環四枚,聲言此環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潔白,身居高位。後將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當厚報,生死不渝。明朝時馮夢龍在《醒世恆言》中寫道:大恩未報,刻刻於懷。銜環結草,生死不負。

6、漂母一飯之恩

韓信少年時家中貧寒,父母雙亡。他雖然用功讀書、拼命習武,卻仍然無以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別人家吃“白食”,為此常遭別人冷眼。韓信咽不下這口氣,就來到淮水邊垂釣,用魚換飯吃,經常飢一頓飽一頓。淮水邊上有個為人家漂洗紗絮的老婦人,人稱“漂母”,見韓信可憐,就把自己的飯菜分給他吃。天天如此,從未間斷。韓信深受感動。韓信被封為淮陰侯後始終沒忘漂母的一飯之恩,派人四處尋找,最後以千金相贈。

7、知遇之恩

春秋時期,俞伯牙擅長彈奏琴絃,鍾子期擅長聽音辨意。有次,伯牙來到泰山(今武漢市漢陽龜山)北面遊覽時,突遇暴雨滯留巖下,寂寞之餘,拿出古琴彈了起來。也正在附近躲雨的樵夫鍾子期聽到後,忍不住叫道:“好曲!真是好曲!”隨後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聽出它的意旨和情趣,這使得伯牙驚喜異常。二人因此結為知音,並約好來年再相會論琴。可第二年伯牙來會子期時,得知子期不久前已經因病去世。伯牙痛惜傷感,摔破了古琴,從此不再撫弦彈奏,以謝平生難得的知音。

8、士為知己者死

這是春秋末期晉國著名刺客豫讓説的,強調感恩報恩。因為對自己有知遇之恩者智伯被趙襄子所殺,豫讓認為“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悦己者容”,決心刺殺趙襄子為智伯報仇。第一次攻擊失敗以後,他用漆瘡爛身體,吞炭弄啞聲音,殘身苦形,使妻子不識,然後尋找接近趙襄子的時機。第二次行刺仍以失敗告終,但是被捕的豫讓説:“明主不掩人之美,忠臣有死名之義。”他請求趙襄子借衣服讓他砍一刀。趙襄子脱下了貴族的華服,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然後伏劍自殺。

有關歷史典故3

歷史上趙飛燕長期以善歌舞的美女形象出現,然而據《西京雜記》記載她曾做《歸風送遠操》(又名《歸風送遠曲》)一首“涼風起兮天隕霜,懷君子兮渺難 望,感予心兮多慨慷”。曲寫秋風蕭蕭,寒霜早降,永夜無寐,藉此懷人,詞則慷慨蒼涼、豪邁深情。可見趙飛燕不僅能歌善舞,也有一份才情。

有關歷史典故4

量體裁衣

典故:南朝時南京有個叫張融的人,頗有才華,齊太祖蕭道成很器重他。有一次蕭道成把自己穿過的一件衣服送給張融,並附手詔一道,説這是我穿過的衣服,已經讓人按照你的體格重新修改,送給你穿很合適。

有關歷史典故5

春秋時期,子路問孔子:“衞君想請你幫他理政,您將先做什麼?”孔子説:“先正名分。”子路説:“老師,您太迂腐了,名分有什麼好正的?”孔子説:“你真魯莽。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教化不興,教化不興則刑罰不當,刑罰不當則老百姓不知所措。所以要先正名”。後以“名正言順”謂作事理由正當而充分, 含有理直氣壯的意思。

有關歷史典故6

玉兔搗藥

相傳有三位神仙變成三個可憐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求食,狐狸與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濟助,唯有兔子束手無策。後來兔子説:“你們吃我的肉吧!”就躍入烈火中,將自己燒熟,神仙大受感動,把兔子送到月宮內,成了玉兔。陪伴嫦娥,並搗制長生不老藥。

玉兔入月宮

傳説很久以前,有一對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們有四個可愛的女兒,個個生得純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見雄兔上天宮,它依依不捨地離開妻兒,踏着雲彩上天宮去。正當它來到南天門時,看到太白金星帶領天將押着嫦娥從身邊走去。兔仙不知發生了什麼事,就問旁邊一位看守天門的天神。聽完她的遭遇後,兔仙覺得嫦娥無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幫什麼忙呢?想到嫦娥一個人關在月宮裏,多麼寂寞悲傷,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個女兒,它立即飛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訴雌兔,並説想送一個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雖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捨不得自己的寶貝女兒,這等於是割下它心頭的肉啊!幾個女兒也捨不得離開父母,一個個淚流滿面。雄兔語重心長地説道:“如果是我孤獨地被關起來,你們願意陪伴我嗎?嫦娥為了解救百姓,受到牽累,我們能不同情她嗎?孩子,我們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們明白了父親的心,都表示願意去。雄兔和雌兔眼裏含着淚,笑了。它們決定讓最小的女兒去。

小玉兔告別父母和和姐姐們,飛到了月宮陪伴嫦娥居住了!

有關歷史典故7

一往情深

發生地:南京烏衣巷

典故 東晉時有個叫桓子野的人,善於吹奏笛子,也很喜歡聽別人吹奏笛子。每當聽到好聽的樂曲他就激動不已。當時住在烏衣巷的的宰相謝安聽説桓子野喜歡音樂到了如此地步,讚賞説:“桓子野對音樂的這份感情應該是發自內深處的,只要一聽到好聽的音樂就激動的不能控制自己。”

有關歷史典故8

馬齒徒增

荀息的一次感喟為後世增添了一個“馬齒徒增”的典故,人們以此謙稱自己虛度年華,沒有成就,“馬齒”也就成了人年齡的代稱。但是,“禮不敢齒君之路馬,蹴其芻者有罰”,意思是做臣子的不允許察看為君主駕車的馬匹年歲大小、用腳踢為君主駕車的馬所吃的草料,違反此規定就要受到處罰。連御馬的年齡也成了國家機密,皇帝的神祕和脆弱,確乎是匪夷所思。

有關歷史典故9

危言聳聽

典故: 有一次,東晉顧愷之和桓玄,在建康(今南京)殷仲堪家中談笑取樂。他們約定説“危語”(用一句話形容一個非常危險的情況)。桓玄説:“矛頭秫米劍頭炊。”這句話的意思是把矛和利劍的尖頭當米煮飯吃;殷仲堪説:“百歲老翁攀枯枝。”意思是説年過百歲的老頭懸掛在枯萎的樹枝上;顧愷之説:“井上軲轆卧嬰兒。”井上的`軲轆容易滾動,嬰兒躺在上面非常危險。後人就把這種誇大形式嚇唬人叫做危言聳聽。

有關歷史典故10

《漢書》裏記載成帝死後,司隸解光對趙合德殺害許美人及女官曹宮之子的奏疏,其動機是想懲罰趙飛燕。但從奏疏中看出,趙飛燕並未參予這一罪行。而且奏 疏也表明,成帝自己也脱不了干係,議郎耿育對此案也有質疑。然而外人眼中,趙氏姐妹被視為一體,班固的評論是“飛燕之妖,禍成厥妹”,並將燕啄皇孫的童謠 載入正史,這個典故也因此流傳下來以致於失去了本意而成為后妃殺害皇族的一個典故。

有關歷史典故11

自毀長城

典故:在南京建都的南朝宋大將檀道濟,因為名聲太高,左右部將又都驍勇善戰,皇帝很不放心,在一些大臣的挑撥,把他騙到京城建康(今南京)想除掉他。檀道濟被關進大牢,兩眼瞪得像火把一樣,又氣又恨一口喝下一斛酒(一斛能裝五斗米),大吼道:“你們這樣做是自毀你們的萬里長城啊!”

有關歷史典故12

【精忠報國】

南宋抗金英雄岳飛背刺“盡忠報國”四字,昭示愛國心跡,歷來為人稱道。但是岳飛背部的字究竟是何人所刺,《宋史》沒有詳細記載。

民間流傳有多種版本,一種説法是岳母刺字,激勵岳飛報效國家。也有人考證説,岳飛背上刺字乃是宋朝兵制使然。岳飛背上的“盡忠報國”究竟從何而來,歷史上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

岳飛背上刺有“盡忠報國”,歷史上確有其事,很有可能源自岳母鼓勵兒子上戰場的意願,但不是岳母親手所刺。

《宋史·岳飛傳》有記載,當岳飛入獄之初,秦檜等密議讓何鑄審訊。岳飛義正詞嚴,力陳抗金軍功,愛國何罪之有?並當着何鑄面“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裏”。浩然正氣,令何鑄汗顏詞窮。

岳飛的母親姚氏是一個農家婦女,識字的可能性不大,所以不可能親手在岳飛背上刺上“盡忠報國”四個字。但極有可能的是,他母親為了鼓勵他放心去戰場打仗,請人在岳飛背上刺的。

關於岳飛背部刺字還有一種説法,岳飛久懷報國之志,曾三次從軍抗金殺敵。他於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十九歲時第一次應募入伍,背部刺字大約是此時所為,因為北宋末年“刺字為兵”的制度仍在貫徹執行。所以岳飛在背部刺上“盡忠報國”四字明志。

兩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國家正規軍完全靠募兵的時代。漢唐和元明清都是實行徵兵制,所謂徵兵就是一種兵役,只要是國家的公民,都要被強行服兵役。兩宋的募兵制則是國家從老百姓中招募士兵,國家出錢僱傭他們。所以宋朝的軍隊都是國家花錢養的僱傭兵,人員來源比較複雜,遊民、饑民和犯過法的人都可以應募入伍,這就加大了管理的難度。

從宋太祖趙匡胤開始,為了加強對軍隊的管理和控制,“刺字為兵”就成為了一種規範運作的制度,只要是應募入伍的士兵,都要刺字作為標記。趙匡胤認為應該把兵和民分開,兵民分開控制,有利於國家的穩定,有利於皇帝的統治。南宋人牛弁《曲洧舊聞》也説:“藝祖(宋太祖)平定天下,悉招聚四方無賴不逞之人,刺字以為兵。”

據古書零星記載,一般是取“松煙墨”,入管針(管狀針頭)畫字於身,直刺肌膚,塗以藥酒即成。

宋朝有兩種軍隊需要刺字,一種是禁軍,就是國家的作戰部隊;一種是廂軍,相當於現在的工程兵,國家的大型公共工程,比如修橋補路等,都是由廂軍來完成。

禁軍和廂軍都有各自固定的番號,為了便於識別和管理,士兵刺字的內容基本上都是各自所屬部隊的番號,不會是其他的內容。這樣使得士兵不能隨心所欲地流動和逃跑。

還有牢城兵,比如説水滸傳裏面的林沖,他犯罪之後被髮配到滄州當兵,這種兵是帶有徭役性質的,也會刺上諸如牢城第幾指揮之類的標記。

從岳飛背部刺字的內容——“盡忠報國”來分析,不可能是他應募當兵的時候刺上去的。而且刺字的部位也不符合宋朝的規定,宋朝給士兵刺字叫做黥面,最開始刺在臉上,人為地把士兵和社會普通階層分開,這對士兵是一種歧視。

宋朝是一個重文輕武的社會,武將的社會地位十分低下。文官尤其是進士出生的人,社會地位都很高的,武官都受到嚴重的社會歧視。因為當時就是一個尚文的時代,連軍官都受到歧視,更不用説普通的士兵了。

當然也不乏有開明的士大夫提出自己的看法認為這種歧視士兵的做法並不太好,希望做一些必要的調整。後來有很多刺字就改刺在手臂、手心、手背或者是虎口上了。而且給士兵刺字的目的是防止士兵逃跑或者犯法,便於管理和控制,所以才會選擇刺在臉上和手心手背這些相對明顯的地方。

如果像岳飛那樣刺在背上,太隱蔽了,根本沒有任何標識作用。所以這也説明岳飛背部的“盡忠報國”不符合“刺字為兵”的募兵制度。

有一些關於岳飛的史料記載,把“盡忠報國”寫作了“精忠報國”。這很可能和宋高宗有關係。岳飛在對抗金兵入侵的戰鬥中,立下了赫赫戰功,為了表彰岳飛,當時的皇帝宋高宗御賜了“精忠岳飛”四個字給岳飛,並且讓手下人做成了一面寫有“精忠岳飛”的旗幟。

以後凡是岳飛出征的時候,都會帶上這面寫有“精忠岳飛”的大旗幟。到了明清以後,“盡忠報國”就變成了“精忠報國”,這實際上是明清人的誤解。

明清時期,把“盡忠報國”變為“精忠報國”,更多的是在宣揚一種帝權,因為“精忠”這兩個字是宋高宗御賜的。想要激勵當時的老百姓在國家危難的時候,發揚這樣一種精忠報國的精神。

實際上,在元朝的時候,蒙古人佔統治地位,漢人的社會地位相對低下。到了明朝,儘管朱元彰建立起漢人統治的政權,但實際上明朝時期,外患仍然很嚴重,北方的蒙古勢力很強大,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全體老百姓用這種“精忠報國”的精神來鞏固和捍衞漢人的政權。所以“盡忠報國”就慢慢流傳成了“精忠報國”。

有關歷史典故13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採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着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歎説:“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裏能夠再得呢?”孔子讚揚説:“你侍奉父母,可以説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

懷橘遺親

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裏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做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説:“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嚐嚐。”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陸績成年後,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

哭竹生筍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裏,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後來他官至司空。

恣蚊飽血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裏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牀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扼虎救父

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

有關歷史典故14

火牛陣

戰國末年樂毅率領的燕軍所向披靡,一連攻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最後只剩下莒邑和即墨兩座城了。而燕惠王在關鍵的時候換下主將樂毅,派大將騎劫率兵攻打二城。齊將田單立即組織反攻。他收集了一千多頭牛,把每頭牛的兩隻犄角上都捆綁上利刃,牛身上披着畫有各種神牛神獸的圖案,牛尾巴上拴着草把,草把上澆灌上油。夜間打開城門,點燃牛尾巴上浸過油的草把,把牛趕到城外。一千多頭牛被燒得牛性子發作起來,朝着燕軍兵營方向猛衝過去。狂奔不止,田單五千齊軍跟隨在這火牛陣後殺了出來。燕兵嚇得亂作一團,互相踐踏,死者無數。就這樣,燕國的士兵大部分葬送在這火牛陣中了。

有關歷史典故15

相傳,三官(今光明)鎮繼芳橋原是頂破竹橋,來往行人,非常危險.有一天,有個換糖者走過,就説:“這橋這麼沒人修?要是我有了錢,造頂新的.”一次,換糖者在一户破落官史人家,換着一對金彌陀,從此發了財.於是,他籌集一等石料,聘來巧匠,拆去竹橋,建造三孔石拱橋,取名繼芳橋.當地人為了紀念他,則直呼“糖橋”.

橋的歷史典故(二):彈琴橋

標籤: 彙編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3e59q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