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七年上冊歷史知識點(彙編15篇)

七年上冊歷史知識點(彙編15篇)

在我們平凡的學生生涯裏,是不是經常追着老師要知識點?知識點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數學的知識點除了定義,同樣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為知識點。哪些知識點能夠真正幫助到我們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上冊歷史知識點,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上冊歷史知識點(彙編15篇)

七年上冊歷史知識點1

1.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因為商朝出現了甲骨文,已經具備了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

2.(商朝)時,我國的歷法逐漸完備。

3.一年有24個節氣,是(戰國)時人們訂出的。

4.(屈原)創造了一種新體詩歌,叫楚辭,代表作是《離騷》, 是一首千古傳誦的抒情長詩。

5.春秋時,我國盛行(鐘鼓)之樂,反映我國古代音樂發展的較高水平,(湖北隨州)出土了大量的鐘鼓樂器。

6. 今天的農曆,又叫夏曆,來源於(夏朝)。

7.(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文字。

如何學好國中歷史

一定要背誦

我們都知道文科都是需要背誦的,歷史也不例外,所以我們一定要熟記重要的歷史知識點,並且精準的背誦下來。對歷史事件要能運用自己的語言説出來。可以利用一些記憶方法幫助背誦,例如:聯想記憶法:把時間點和自身熟悉的事情聯繫起來記憶,這樣的記憶既快速又長久;理解記憶法: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學會梳理總結

國中生要想學好歷史一定要學會梳理歷史知識點的結構。即抓住每個專題的歷史知識提綱挈領的進行高度歸納概括,使其在對本部分內容系統學習掌握之前,在頭腦中有一個較為清晰的知識結構輪廓,給人一種一目瞭然之感。這樣以來,就會在學習時抓住根本,同時也會消除畏難發愁的心理。然後只要本着萬變不離其宗的原則進行學習,所有具體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如何推導式背歷史

所謂“推導式”,即根據記住的歷史年代,經過推導而記住另一個或幾個歷史年代。

這隻要有一個基點數,然後通過人物,事件之間的歷史關係,就可推出歷史年代來。可從基點數向前推,向後推,同時向前後推。也可互相推。

1 前推法

從基點數向前推導。例如知道郭沫若寫《甲申三百年祭》是1944年,往前推三百年,即1644年,李白成建立大順政權,農民軍攻佔北京,明亡,清軍入關,均在這一年。

2 後推法

從基點數向後推導。如知道1818年馬克思誕生,恩格斯比馬克思小兩歲,即1820年誕生;列寧又比恩格斯小50歲,即是1870年誕生。

3 雙推法

從基點數向前後推導。如記住了抗日戰爭開始於1937年,往前推,十年內戰開始於1927年;往後推,八年抗戰結束於1945年。

七年上冊歷史知識點2

  知識要點

1、冒頓統一蒙古草原

(1)秦漢時,匈奴壯大,經常襲擾掠奪漢境財物。

(2)匈奴首領稱為“單于”

2、漢朝對匈奴的政策

和:西漢初期、國力貧弱、限於國力、不得不對匈奴實行“和親”

戰:漢武帝時國力強盛,組織了的騎兵隊伍,開始對匈奴實行大規模反擊,奪取了河套及河西走廊地區。

3、衞青、霍去病破匈奴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衞青、霍去病率精騎出擊匈奴,經過漠北戰役的沉重打擊,匈奴無力再與西漢對抗。

4、昭君出塞

(1)呼韓邪單于向漢稱臣,同西漢訂立友好盟約。

(2)漢元帝時,呼韓邪單于請求和親。

(3)王昭君請嫁匈奴。

(4)呼韓邪單于和王昭君和親,為漢匈的友好相處和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重點考點

1、漢武帝以前和漢武帝時期,西漢對匈奴的政策有什麼不同?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漢武帝以前對匈奴實行退讓和親政策,到漢武帝時期則對匈奴實行大規模的武力反擊,這種政策的變化自然與漢武帝的雄才大略有關,但歸根結底還是取決於西漢國力的變化。因為國力的強盛與否是決定戰爭勝負的物質基礎。如果不是國力強盛,漢武帝不可能多次對匈奴大規模用兵,並取得戰爭的勝利。

2、比較西漢初年的和親與昭君出塞有什麼不同?

西漢初年的和親,是在匈強漢弱形勢下的妥協政策,是被迫的。昭君出塞是西漢政府善意的民族政策,團結各民族是目的,無論從政府還是本人來講,都是主動的。

  重點考點

1.漢武帝的大一統措施表現在哪些方面?

政治上實行削藩,加強中央集權;經濟上將地方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軍事上反擊匈奴;思想上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統一蒙古高原的少數民族首領是(冒頓)單于。

3.漢武帝時反擊匈奴,奪取了(河套及河西走廊)地區。

4.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大將(衞青、霍去病)反擊匈奴。

5(漢元帝)時,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歸漢,與漢和親。

6.昭君和親的歷史意義是什麼?(為漢匈的友好相處和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中國最後一個皇帝

愛新覺羅·溥儀,清朝最後一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皇帝。縱觀中國曆朝歷代,末代皇帝很難得到善終。然而溥儀卻是一個例外,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出生,字耀之,號浩然,也就是我們常稱的清廢帝或者宣統帝。溥儀的一生充滿了戲劇性,似乎都在別人的導引下生活。

1908年,3歲的溥儀在太和殿登基,由光緒皇后、隆裕太后和載灃共同攝政。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動搖了清朝的統治。

1912年2月12日,6歲的溥儀在隆裕太后的監護下宣佈退位,由隆裕太后臨朝稱制,頒佈《退位詔書》。至此,清朝對中國267年的封建統治正式告終,溥儀的退位是大清皇朝的終結,也是中國帝制的終結。

國中歷史答題技巧

歷史找材料與設問的相關點

設問和材料關係密切,設問提出的是有關材料的問題,回答設問離不開材料。所以,找到材料與設問的相關點很重要。先在設問部分找出關鍵詞,然後帶着關鍵詞再去材料中找相應的關鍵詞或句。通過對關鍵詞句的分析,結合相關的知識信息,對號入座,對問思答。一般情況下,問題就解決了。

  高效解題技巧

“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點,做到心中有數。

“二找”,按照題意,迴歸課本,找到相關知識點;

“三規範”,答題語言規範化是最容易忽略的問題。

七年上冊歷史知識點3

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原始居民距今年代生活地區房屋樣式半坡人距今約6000千年黃河流域的陝西西安半地穴式圓形房屋河姆渡人距今約7000千年長江流域的浙江餘姚幹欄式房屋生產工具使用磨製石器、製作骨器、使用磨製石器,如骨耜;角器等原始農業(種植作物)原始畜牧業(飼養業)原始手工業製作彩陶和樂器;會紡織、製造陶器、玉器和樂器;會雕製衣種植水稻種植粟飼養豬、狗;打獵捕魚飼養豬、狗和水牛刻,懂得使用天然漆二、原始農業的發展

1、興起時間:約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興起地區:黃河、長江、淮河等流域;

3、標誌: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以及聚落、磨製工具的發展;

4、意義: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看圖:課本第6頁半坡居民原始復原圖和第8頁河姆渡居民復原圖:

(1)河姆渡原始居民為什麼要建造幹欄式房屋呢?

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流域,因為南方地區潮濕温熱,既能通風防潮,又可防蛇蟲之害。

(2)半坡原始居民為什麼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人生活在黃河流域,氣候乾旱寒冷,風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風擋雨,又可以保暖。

(3)兩種房屋結構的不同,是由什麼決定的,説明了什麼?

是由不同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決定的。説明當時的人們已經能夠與自然協調發展,已經能夠適應自然環境。

(4)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人類的生產生活必須要順應大自然的規律,做到因地適宜、科學合理。

★★比較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異同:不同點①地理位置不同:半坡人處於黃河流域,河姆渡人處於長江流域;②種植的農作物不同:半坡人種植粟,河姆渡人種植水稻;③建造的房屋不同:半坡人住半地穴式圓形房屋,河姆渡人住幹欄式房屋;④製作的彩陶藝術風格不同。相同點①都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時期(都處於原始社會後期);②原始農業和原始畜牧業發展;③都會建造房屋,過定居生活;④都使用磨製石器;⑤都會製造陶器影響。

農耕文明的發展導致剩餘產品的出現,進而出現了貧富分化和私有制,最終促使國家出現。從原始社會到階級社會,這是歷史發展的巨大進步。

歷史背景是什麼意思

一般指某一個歷史事件在什麼歷史情況下發生的,實質上包括原因和條件兩個方面的內容,原因和條件其含義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原因偏重於為什麼,即必要性。條件偏重於有什麼,即可能性。

歷史背景主要包括國內外的經濟背景、政治背景、文化背景等。他們所包含的知識點分別如下: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順口溜記憶法

把一些歷史事件編成順口溜很易記憶。

比如記憶清朝皇帝的順序:

努皇順(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帝);

康雍乾(康熙、雍正、乾隆);

嘉道鹹(嘉慶、道光、咸豐);

同光宣(同治、光緒、宣統)。

七年上冊歷史知識點4

1、會不會製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2、元謀人生活在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

3、北京人還保持人猿的某些特徵,但手腳分工明顯,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

4、北京人往往幾十人在一起,共同勞動,共同分享勞動果實,過着羣居生活,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會。

5、我國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

6、北京人已經會使用天然火,還會保存火種。

7、山頂洞人能打製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他們已會人工取火,靠採集、狩獵為生,還會捕魚,他們能走到很遠的地方和別的原始人交換生活用品,山頂洞人已用骨針縫製衣服,懂得愛美,他們死後還要埋葬。

8、山頂洞人生活的集體,是由血緣關係結合起來的氏族,一個氏族有幾十個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來,他們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

9、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製石器,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

10、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幹欄式的房子,過着定居生活,他們已經挖掘水井,飼養家畜,會製造陶器,河姆渡原始居民還製作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

11、距今約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用磨光的石器和木製的耒耜耕地,用石刀收割莊稼,他們的主要糧食作物是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粟的國家。半坡居民飼養豬狗等動物,還用骨制箭頭、漁叉、漁鈎等打獵捕魚。

12、半坡居民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裏,他們能製造色彩鮮麗的彩陶,陶器上還出現一些刻畫符號,有些學者認為這就是我國早期文字的雛形。

七年上冊歷史知識點5

一、戊戌變法的背景

(一)國內背景:1.甲午中日戰爭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為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參與政治活動提供了條件;2.甲午中日戰爭後,中國面臨瓜分危機。

(二)國際背景:1.日本明治維新的影響;2.法國啟蒙運動的影響。

二、戊戌變法的經過

(一)序幕:“公車上書”

1.時間:1895年

2.直接原因:《馬關條約》的簽訂

3.領導人:康有為和梁啟超

4.上書內容:反對同日本議和,請求變法圖強。

5.結果:由於封建頑固派的阻撓,沒有上書到光緒帝手中。

6.意義: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

(二)展開:宣傳維新變法思想

康有為和梁啟超創辦《萬國公報》,在北京組織強學會,後把《萬國公報》改名為《中外紀聞》,作為強學會的機關報發行。

(三)高潮:百日維新

1.時間: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

2.內容: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軍事四個方面(見書)

3.1898年是舊曆戊戌年,因此稱這次革命為“戊戌變法”。

(四)結果:慈禧發動“戊戌政變”標誌着戊戌變法的失敗。

(五)失敗原因:

1.客觀原因:以慈禧為代表的頑固派勢力遠遠大於維新派。

2.主觀原因:資產階級維新派自身的階級侷限性,不敢發動人民羣眾,只依靠一個並無實權的光緒帝。

(六)教訓:資產階級維新派不能擔負起救國救民的歷史重任,改良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七年上冊歷史知識點6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一、北方的統一和民族的融合

4世紀後期,我國東北地區鮮卑族的一支強大起來,建立了北魏,439年,統一黃河流域。當時各族人民長期生活在一起,生產、生活相互影響,民族融合已經成為趨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遷都: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氣候乾旱,糧食供應不足;位置偏北,不利於對中原地區的統治,也不利於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孝文帝決定遷都洛陽。

2.孝文帝改革措施包括:

①在朝廷中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②官員及其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③將鮮卑族的姓氏改為漢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為姓元;④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⑤採用漢族的官制、律令;⑥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等。

3.改革的作用:促進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進程。

七年上冊歷史知識點7

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謀人

1、發現地點:雲南省元謀縣;

2、生活年代:距今約170萬年;

3、生活情況:能製造工具,知道用火;

4、發現意義:元謀人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

二、北京人

1、發現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約70萬—20萬年;

3、體貌特徵:上肢與現代人相似,能夠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

使用打製石器、木棒;(生產工具)

4、生產生活狀況 採集、狩獵;

會使用天然火,會保存火種;

5、社會組織:過羣居生活,原始社會。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類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

原始的農耕生活

一、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二、原始農業的發展

1、興起時間:約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興起地區:黃河、長江、淮河等流域;

3、標誌: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以及聚落、磨製工具的發展;

4、意義: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看圖:課本第6頁半坡居民原始復原圖和第8頁河姆渡居民復原圖:

(1)河姆渡原始居民為什麼要建造幹欄式房屋呢?

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流域,因為南方地區潮濕温熱,既能通風防潮,又可防蛇蟲之害。

2)半坡原始居民為什麼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人生活在黃河流域,氣候乾旱寒冷,風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風擋雨,又可以保暖。

遠古的傳説

一、炎黃聯盟

1、阪泉之戰:黃帝打敗炎帝,炎黃聯盟形成。

2、涿鹿之戰:炎黃部落打敗蚩尤部落。

3、影響:華夏族逐漸形成,炎帝、黃帝被尊崇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傳説中炎帝和黃帝的發明——反映了我國原始社會晚期的社會發展水平。

1、炎帝的貢獻:

(1)教民開墾耕種,製作生產工具,種植五穀和蔬菜;

(2)製作陶器,發明紡織,會煮鹽,教人們通商交換。

(3)製作樂器琴瑟,有最早的圖文和曆法知識。

2、黃帝的貢獻:建造宮室,製作衣裳,挖掘水井,製造船隻,教人煉銅,發明了弓箭和指南車。

3、黃帝時期:倉頡創造文字,伶倫製作音律,隸首發明算盤,嫘祖擅長紡織並會繅絲。

三、堯、舜、禹的禪讓

1、禪讓制的含義:將部落首領位子傳給賢德之人。

2、推舉人才的標準———賢德之人

3、禪讓制的實質:民主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

4、用“禪讓制”推舉出的首領有舜、禹。

造紙術的發明

西漢時期時期,人們已經懂得了造紙的基本方法。東漢時,宦官蔡倫總結前人經驗,改進造紙工藝,紙的質量大大提高。

指南針

(1)戰國時我國用天然磁石製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司南。

(2)北宋時發明了用人工磁化方法,用磁針製成多種形式的指南針,北宋末年,已把指南針用於航海,南宋以後,不論陰晴,都使用指南針來導航。約12世紀末(南宋時)指南針經阿拉伯人傳到歐洲

意義:為後來歐洲航海家開闢新航路,實現環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條件。

七年上冊歷史知識點8

【難點解析】

1、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樣得到火的?

雷電起火,堆積物高温起火。

2、遠古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等內容我們都是怎樣認識到的?

通過考古學家考古,對遠古人類遺址的殘留物或骨化石進行鑑定、分析得到的。

【重點考點】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

2、(山頂洞人)已會人工取火。

3、(山頂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鑽孔技術,還會製作骨針。

4、(火)的使用,增強了人們適應自然的能力,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

5、人類是由古代(類人猿)進化而來的,會不會(製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6、簡答山頂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進步?

①.北京人的模樣保留猿的某些特徵,而山頂洞人則與現代人基本相同.

②.北京人只會打製粗糙石器,山頂洞人則已掌握了磨光和鑽孔技術。

③.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而山頂洞人已會人工取火。

④.北京人過着羣居生活,山頂洞人則生活在血緣關係結合起來的氏族裏。

投壺的發展歷史

投壺在戰國時得到相當發展,當時的文者傾向於內心修養,投壺這種從容安詳、講究禮節的活動,正適合他們的需要。此外,由於社會發展,中國民間以投壺為樂的現象越來越普遍。《禮記·投壺》説:“投壺者,主人與客燕飲講論才藝之禮也。”《左傳》曾記載過晉昭公大宴諸國君主,舉行投壺之戲的事。

秦漢以後,它在士大夫階層中盛行不衰,每逢宴飲,必有“雅歌投壺”的節目助興。在流傳過程中,遊戲的難度增加了,不僅產生了許多新名目,還有人別出心裁在壺外設置屏風盲投,或背坐反投。秦漢以後廢除了射禮,投壺便成為一種宴賓的娛樂。南陽漢畫像石中有《投壺圖》,圖中間是主賓兩人對坐投壺,旁有侍者三人。投壺雖然已不是正規的禮儀,但仍是一種高雅的活動。據《東觀漢記》記載,東漢的大將祭遵,”取士皆用儒術,對酒娛樂,必雅歌投壺。”投壺和雅歌連在一起,成為儒士生活的特徵。

漢代的投壺方法較之春秋戰國時期有極大改進。原來的投壺是在壺中裝滿紅小豆,使投入的箭桿不會躍出。漢代不在壺中裝紅小豆,可使箭桿躍出,抓住重投;可以一連投百餘次,“謂之為驍”。《西京雜記》説,漢武帝時有一個郭舍人善投壺,可以“一矢百餘反”。”每為武帝投壺,輒賜金帛”。

由於投壺是由射禮演變而來的,漢代投壺成為儒士的高雅活動。魏晉以後,投壺翻出了不少花樣,一些正宗儒派於是大為不滿。

五代十國曆史

五代依次為樑、唐、晉、漢、週五個政權,即“朱李石劉郭,樑唐晉漢周”。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

唐天祐四年(907年),朱晃接受唐哀帝李柷禪讓,建立後梁,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這是五代十國的開始。

後梁龍德三年(923年),盤踞太原的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建立後唐,同年滅後梁。後唐之後的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後唐歷經唐明宗的擴張與整頓,國力強盛,但發生內亂後,被石敬瑭引契丹軍攻滅,後晉建立。不久契晉關係惡化,契丹軍南下滅後晉,建立遼朝。同時劉知遠(稱帝后更名暠)在太原建立後漢,收復中原。郭威篡後漢建後周,周世宗柴榮苦心經營,使後周隱隱有一統天下的希望,奪取後蜀四州、南唐十四州、遼兩州,但柴榮在北伐燕雲十六州時重病被迫班師,後不幸病亡。柴宗訓即位後不到半年,就將皇位禪讓給趙匡胤,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十國方面,江南地區初期以吳國最強,而後吳帝楊溥將皇位禪讓給徐知誥(李昪),建立徐齊,後改國號為南唐,其次有吳越國與閩國等。湖廣則被荊南、楚、武平與南漢等佔據。

十國為吳、吳越、前蜀、後蜀、閩、南漢、南平、楚、南唐、清源、北漢、武平,即“吳唐吳越前後蜀,南北兩漢閩平楚”。

十國方面,江南地區有南吳、南唐、吳越國、閩國等。湖廣則被荊南、楚、武平、南漢等佔據。南唐國力最強,先後攻滅閩國、楚國,但多次用兵使得國力衰退,最後敗於後周。兩川地區有前蜀、後蜀,國家富強,是僅次於南唐的強國,然而耽於安樂,最後亡於中原。北漢是十國中惟一在北方的一國,是漢高祖劉暠的弟弟劉崇所建。趙匡胤建立北宋後,與其弟宋太宗相繼掃蕩羣雄,最後於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攻滅北漢,基本統一全國,十國結束。

七年上冊歷史知識點9

秦統一中國

一、秦滅六國:

1、秦統一全國的原因(條件):

(1)人民希望結束戰亂,過上安定的生活;(2)商鞅變法的成功為秦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秦王嬴政雄才大略、任用賢人,積極策劃統一大計。

2、秦滅六國:(1)時間: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2)滅六國的先後順序:韓、趙、魏、楚、燕、齊。(3)滅六國過程的特點;由近及遠(自西向東);各個擊破。

3、秦朝的建立:(1)時間:公元前221年(2)都城:咸陽(3)開國皇帝:秦始皇嬴政

4、秦統一的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爭戰混戰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二、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

1、秦始皇統一後,採取了那些鞏固統一的措施?(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政治上:中央集權制度:確立稱皇帝,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縣制。(丞相——行政、太尉——軍事、御史大夫——監察)

(2)經濟上: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

(3)文化上:統一文字;

(4)交通上:車同軌,開靈渠;

★★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此圖可以看出:圖片形象地展示了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構成。圖中高高在上的是皇帝,下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大官職,屬於皇帝下屬的中央政府機構;地方政府自上而下依次是郡和縣。地方政府受中央政府管轄,中央政府直接聽命於皇帝,所有權力都集中於皇帝一人之手。

(1)特點:中央集權

(2)影響:加強封建統治;鞏固國家統一;為後世歷代統治者所沿用;

秦末農民大起義

一、秦朝的暴政;

1、秦始皇的貢獻:

(1)完成了統一中國的事業。

(2)實行了各項鞏固統一的措施。

(3)創立了郡縣制等後世沿用的制度。

2、秦始皇的統治特點:急於求成和暴虐。

3、秦朝的暴政表現在:

(1)沉重的賦税;(上交三分之二)(2)繁重的徭役和兵役;(3)刑罰殘酷(嚴苛的法律)

(4)秦二世的統治更加殘暴。(趙高“指鹿為馬”)

2、影響:秦朝的暴政使社會經濟嚴重破壞,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和苦難,激起人民的反抗。

二、陳勝吳廣起義(又名“大澤鄉起義”)——揭竿而起

1、爆發的原因:

①遇雨誤期,按律當斬(直接原因)

②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2、爆發: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率眾起義。

3、起義方式:農民揭竿而起

4、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5、經過:陳勝稱王,在陳建立“張楚”政權,向西進攻,直逼咸陽。結果起義失敗。

6、歷史意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了後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

三、農民起義軍推翻秦朝(易錯:最後推翻秦朝的是劉邦領導的起義軍)

1、項羽和劉邦起義:

(1)項羽:公元前207年——鉅鹿之戰,以少勝多,大敗秦軍主力。(成語:破釜沉舟)

(2)劉邦:直逼咸陽,秦朝統治者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約法三章)

2、楚漢之爭:

(1)時間: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四年楚漢之爭)

(2)雙方:項羽和劉邦;

(3)目的:爭奪帝位。

(4)結果:劉邦勝利。

國中歷史學習記憶口訣

燦爛的青銅文明

原始社會到末期,我國已有青銅器,夏朝種類漸增多,商朝青銅燦爛期,

“司母戊鼎”造型巨,“四羊方尊”精工藝,____“三星堆”,“青銅立人”有新意。

奴隸生活多悲慘,非人待遇好辛酸,戴着枷鎖搞生產,沒有自由和飽暖,

生命不如牛和馬,人祭人殉任屠殺。

經濟重心的南移

唐朝、五代、宋時期,經濟重心向南移,北人南遷搞開發,帶去技術和勞力,

水稻棉花發展快,丘陵茶園遍地起。

手工業很繁榮,絲織棉織高水平,浙江哥窯冰裂紋,著名瓷都景德鎮,

廣州泉州造船業,造船技術世人驚。

開封杭州興商業,“買賣晝夜叫不絕”,海外貿易超前代,廣州泉州名世界,

北宋四川出“交子”,紙幣流通就開始。

歷史戊戌變法知識點

1.背景:民族危機的加重

2.時間:十九世紀末的1898年(舊曆戊戌年)

3.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

4.主張:學習西方,實行君主立憲制,進行資產階級改良運動,以挽救民族危亡。

5.過程:公車上書(揭開維新變法序幕)、成立強學會(維新派政治團體形成標誌)、頒佈《定國是詔》(變法開始)、戊戌政變(變法失敗)。

6.失敗原因:一是脱離羣眾,僅依靠沒有實權的光緒皇帝;二是資產階級的軟弱性。

7.意義: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有利於資產階級思想文化傳播,具有愛國和進步作用。

8.啟示:説明資產階級君主立憲道路在中國是行不通的;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9.性質:資產階級維新派發起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七年上冊歷史知識點10

一、1.炎帝與黃帝的傳説有哪些?(板書)(由學生來講述)

提問:古史傳説與史實有什麼區別呢?

指導學生在課堂上表演“傳話”遊戲。讓五位同學到黑板前面向左排成一行,老師用小黑板寫上一句話,給第一位同學,第一位同學將這句話的意思表達給第二位同學,第二位同學又傳給第三位同學,依次類推,最後一位同學向大家説出他所理解的意思。再請學生談談傳説與歷史事實的區別,然後教師強調:古史傳説並非純粹神話故事,而是具有一定的具體史實成分。這些傳説中都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古代先民征服自然的內容,在人類的歷史中,“文明曙光”已從傳説中產生。至於這些發明,並不一定就是炎帝黃帝創造的,而是先民成年累月,經歷漫長歲月摸索的結果,並非一人短時之功,而是後人在追述他們歷史的時候,將一些發明創造集中附會在他們中間的傑出代表炎帝和黃帝身上。(從而突破難點)

2.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板書)

為什麼炎黃被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黃帝都是部落聯盟的首領,他們是怎樣走向聯合的呢?

結合課文“神農教嫁圖”、“貝殼堆塑的龍虎圖”,由學生討論並回答。之後教師: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是一種動態的過程,是通過長期的戰爭而最終走向聯合的。其中有兩次大戰,一次是炎帝和黃帝聯合打敗蚩尤,另一次是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炎帝戰敗臣服,炎黃走向聯合,並稱中華人文始祖。

大家知道,部落聯盟首領的位置是通過長期的戰爭來獲得的,但從堯開始,取得首領位置的方式卻很温和,是通過部落民主推舉產生的。這一制度即歷史上的“禪讓”。

二、堯舜“禪讓”(板書)

在學生自習後,讓學生想像當時禪讓的情景,挑選兩位學生分別扮演“堯”和“舜”,進行對話表演,體驗什麼是禪讓。

三、大禹治水(板書)

讓一位學生説出大禹治水的故事,然後開展“大禹治水的啟示”討論競賽活動,分四組進行,共同制定簡易平分標準,每組選一名評委,美組推選出兩名代表以抽籤為序登台比賽。可以啟發學生在環保意識、奉獻精神、堅持不懈的品質、創新思維能力等方面去談。

七年上冊歷史知識點11

甲骨文

商朝人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已經具備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金文

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也稱"銘文"、"鐘鼎文",比甲骨文規範。

"百家爭鳴"中的主要派別及代表人物:

儒家學派:戰國時期代表人物孟子、荀子(創始人春秋晚期孔子)

道家學派:戰國時期代表人物莊子(創始人春秋晚期老子)

墨家學派:墨子(創始人)

法家學派:戰國末期韓非子

兵家:戰國時期孫臏(創始人春秋晚期的孫武)

孔子:春秋晚期,魯國人。

政治思想:提出"仁"的學説;主張"愛人",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教育思想:①興辦私學,廣收門徒;②教學方法:注意"因材施教";③學習方法: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要"温故知新"。

《論語》:由孔子的弟子整理,記載孔子言論的一書。

孔子是大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學説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對後世影響極大。

七年上冊歷史知識點12

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_元謀人_人(其生活距今約_170萬年,在雲南元謀發現的。

北京人:在_北京周口店_發現的。北京人使用粗糙的磨製石器_,使用天然火

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約七千年,位於長江流域,體現的是長江流域原始農耕圖景的原始居民遺址。已使用 磨製石器,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會製造陶器。

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約六千年,位於黃河流域,體現的是黃河流域原始農耕圖景的原始居民遺址。已使用磨製石器,種植粟、白菜、芥菜,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制彩陶。

原始社會通過推選產生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稱之為禪讓制。

約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國家夏。在他死後,則由他的兒子啟繼承父位,開始了家天下的歷史。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商部落的首領湯,領兵打敗了夏,建立了商朝,建都亳。後來,商王盤庚把都城遷到殷(安陽),史稱盤庚遷殷。

周部落首領周武王率兵在牧野打敗了商朝軍隊,建立周朝。

公元前771年,少數民族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

西周為鞏固對周邊的統治,實行分封制。問答:a.分封的諸侯對周王有什麼義務? b.分封制起到了什麼作用?

西周的等級制度:(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 (平民→奴隸)

貴族(統治階級) (被統治階級)

公元前770---前476,是我國曆史上的春秋時期,公元前475---前221,是我國曆史上的戰國時期。

春秋五霸中最先稱霸的是齊桓公,他任用為管仲為相,提出“尊王攘夷”口號,並在葵丘舉行的諸侯盟會中,確立了在中原的霸主地位。回答:齊國首先稱霸的原因是什麼?

六國之間南北聯合,共同抗秦,稱為合縱,秦利用六國之間的矛盾,遠交近攻,稱為連橫。

春秋時期,鐵質工具開始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領域,佔據了主導地位。戰國時期,人們開始使用兩牛牽引的犁進行耕作。

鐵器牛耕的推廣使用,使個體生產代替集體耕作,促進了新興地主階級的產生。

七年上冊歷史知識點13

商鞅變法:

時間: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變法。

內容:①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②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③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作用: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秦國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理解:商鞅變法的目的和效果,既反映了新興地主階級發展封建經濟和建立封建統治的需要,又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和封建統治的確立。對戰國時期的社會轉折起到促進作用,商鞅變法的目的和效果達到高度統一。所有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改革和變法,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

都江堰

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建的都江堰,是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

七年上冊歷史知識點14

1.秦農民起義的原因:(1)賦税、徭役繁重(2)刑法殘酷(3)秦二世更加殘暴

2.陳勝.吳廣起義,公元前209年,在大澤鄉爆發農民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3.公元前207年,項羽以少勝多,在鉅鹿打敗秦軍主力。秦朝統治者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

4.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歷史上稱為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

七年上冊歷史知識點15

[知識要點]

  一、秦的暴政:

(1)繁重徭役:修阿房宮、驪山陵墓、修長城、修馳道等每年服役的不下三百萬人,脱離農業生產,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

(2)沉重的賦税:農民要將收穫的2/3上交國家。

(3)殘酷的刑法:人民動不動就受到嚴刑峻法的處治。

秦二世更加殘暴。

  二、陳勝吳廣起義

1、起義的原因:

根本原因:秦朝的殘暴統治激起農民起義。

直接原因:徵發漁陽誤期。

2、起義時間:公元前209年

領導人:陳勝、吳廣

地點:大澤鄉

3、起義經過

①在陳建立政權②進攻咸陽

4、結果:失敗。

5、意義: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了後世千百萬勞動人民反抗殘暴的統治。

  三、劉邦項羽起義。

(1)農民起義戰爭

項羽:鉅鹿之戰,以少勝多,大敗秦軍主力

劉邦:直逼咸陽,秦滅亡。

(2)楚漢之爭(公元前207——前202年)————爭奪帝位。

  四、西漢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西漢,定都長安。

[難點解析]

1、本課線索:

秦的暴政陳勝吳廣揭竿起義劉邦項羽起義,推翻秦朝楚漢戰爭劉邦建立西漢。

2、秦末農民起義得到天下人響應,説明了什麼?

説明秦朝統治已失去民心,推翻秦朝是人心所向。

3、有人認為:“如果陳勝吳廣在前往漁陽的途中沒有遇到大雨,秦末你們戰爭就不會爆發。”對嗎?請評述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因為秦末農民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它主要表現在:(1)秦始皇廣建宮殿陵墓(2)繁重的賦税、徭役和兵役。(3)嚴酷的刑法,有族誅和連坐。(4)秦二世的統治更加殘暴。以上幾點表明了秦末農民戰爭爆發的必然性。

途中遇雨而誤期,只是戰爭爆發的偶然表象。因此,如果陳勝吳廣在前往漁陽戍邊的途中沒有遇到大雨,秦末農民戰爭也會爆發,只不過是時間上的遲早問題。

[重點考點]

1、秦朝的暴政有哪些?(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賦税,殘酷的刑法)

2、秦末農民起義的原因是什麼?(秦的暴政激起農民反抗)

3、陳勝吳廣起義的時間、地點、結果、意義?(見知識要點)。

4、項羽破秦的重要戰役是(鉅鹿之戰),這是推翻秦王朝的最關鍵的戰役。

5、西漢的建立時間,建立者。(公元前202年,劉邦)

6、劉邦項羽領導的兩支起義軍在鬥爭的前期是(農民起義)戰爭,後期是(爭奪帝位)的戰爭。

7、最後推翻秦王朝的是(劉邦)領導的起義軍。

歷史上四大文明古國是哪四國

四大文明古國,是中國內地關於世界四大古代文明的統稱。分別是古巴比倫(位於西亞,今地域屬伊拉克)、古埃及(位於西亞及北非交界處,今地域屬埃及)、古印度(位於南亞,地域範圍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和中國。

國中歷史學習方法與技巧

  興趣記憶法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歷史感興趣,就有了學習的動力,就有了力量的源泉。那麼怎樣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情趣呢?培養學生的興趣可以從多方面入手。例如,可以用生動的故事培養學生的情趣。在講歷史課時,教師要經常介紹當時的歷史背景,生動的故事往往能抓住學生的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緊跟教師的思路認真學下去,達到應有的效果。

  結構梳理法

國中生要想學好歷史一定要學會梳理歷史知識點的結構。即抓住每個專題的歷史知識提綱挈領的進行高度歸納概括,使其在對本部分內容系統學習掌握之前,在頭腦中有一個較為清晰的知識結構輪廓,給人一種一目瞭然之感。這樣以來,就會在學習時抓住根本,同時也會消除畏難發愁的心理。然後只要本着萬變不離其宗的原則進行學習,所有具體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7y6qy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