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中國歷史典故15篇(精品)

中國歷史典故15篇(精品)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看到過典故吧,典故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你知道都有哪些經典典故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歷史典故,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國歷史典故15篇(精品)

中國歷史典故1

語句出自《周易》第二卦:坤卦。全句為: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整句意思是説,積累善行善德的家族,這個家族的福報不會斷絕,家族的後代也會承受福報。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這個家族會經常發生災禍,甚至連累後代。

古大德教人改心,現在人叫調整心態,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當以善念,當每晚省身,害人傷人之心切不可有,助人諒人之心還須思之,道家説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人還是廣積德,深積陰德為好,信仰“德”沒虧吃的,德的能量甚大,荀子説,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易經》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正所謂“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 。《朱子治家格言》説“倫常乖舛,立見消亡。” 人還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不要做事就要利兒,老子説;“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正所謂吃大虧得大福,不吃虧不得福。佛家説,“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蜀先主給傻兒子阿斗留下了“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箴言,但阿斗不信不聽,最終亡國奴一個,迴歸道德信仰才能根治當下芸芸眾生之疾。

中國歷史典故2

清同治十年,在南洋經商的張弼士參加了法國領事館舉辦的一個酒會。當時,來了不少貴賓,工作人員端來了法蘭西上等葡萄酒。張弼士拿起酒杯,輕輕啜了一小口,細細品味,香甜爽口,一股綿綿的習習酒香在口中久久不能散去。貴賓們端着酒杯,都久久不願放下。

法國領事見狀,説出了一段有趣的往事。

那是咸豐年間,他隨英法聯軍進駐煙台,因無葡萄酒相伴,感覺分外枯燥無味。這時,有人來報告説,在附近的山中,發現了大片大片的野生葡萄林。士兵們歡呼雀躍,他們採回野生葡萄,並用自制的小型制酒機來榨汁釀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種用野生葡萄釀造的葡萄酒別有風味,令人陶醉。

法國領事講這則逸事時,現場不少人聽後只是笑笑而已。然而,張弼士卻將法國領事的'話牢牢記在心中,並且,一個宏大的構想逐漸清晰起來。張弼士來到煙台經過周密的考察和籌備後,張裕葡萄酒釀造公司便在煙台橫空出世了。

如今,張裕葡萄酒的營業額已經高達數十億元,名列中國葡萄酒業的榜首。煙台也被國際葡萄酒局列為中國唯一一座國際葡萄酒城。

有時,別人一句不經意的玩笑話就會藴含着巨大商機。如果,當時張弼士聽後只是把它當成一句玩笑話並哈哈一笑,那麼,我們今天就很難在煙台看到張裕葡萄酒的輝煌了。

中國歷史典故3

鑿壁偷光

講的是匡衡,西漢的著名學者匡衡,出身於農民家庭,生活十分貧困。他從小就很渴望讀書,可是父母沒有能力供他上學,甚至連書本也買不起,匡衡只好向別人借書來看。

某天晚上,匡衡很希望在睡前讀一讀書,但由於家中窮得連燈油也沒有,根本沒法點燈讀書。正當匡衡發愁時,忽然發現絲絲的光線,正從牆壁的縫隙中透射過來,原來這是鄰居的燈光。匡衡心生一計,便用鑿子把那小縫挖大成一個小洞,然後捧着書,倚在牆邊,利用那點微弱的光線閲讀。從此,匡衡每晚就借鄰居的燈光,埋首苦讀,最後成為了著名的學者。

螢囊映雪

講的是車胤車胤(公元333-401),字武子,東晉時期南平郡離縣人(今臨澧縣柏枝鄉)。

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裏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其囊螢夜讀之精神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鼓舞后輩,永世垂範。他功名仕途一生,為國為民,鞠躬盡瘁,先後曾任:中書侍郎、待中、國子監博學、驃騎長史、太常、護軍將軍、丹陽尹、吏部尚書,兩次進爵後,被朝廷封為關內侯與臨湘候。職守功勛,頗極一時之盛。

懸樑刺股

講的是蘇秦。蘇秦,戰國時期東周洛陽乘軒里人,字季子。蘇秦是洛陽人,雖然出身寒門,卻懷有一番大志。他跟隨鬼谷子學習遊説術多年後,看到自己的同窗龐涓、孫臏等都相繼下山求取功名,於是也和張儀告別老師下山。張儀去了魏國,而蘇秦在列國遊歷了好幾年,但一事無成,只得狼狽地回到家裏。

蘇秦回到家中,他的哥哥、嫂子、弟弟、妹妹、妻子都譏笑他不務正業,只知道搬弄口舌。蘇秦聽了這些嘲笑他的話,心裏感到十分慚愧,但他一直想遊説天下,謀取功名,於是請求母親變賣家產,然後再去周遊列國。

蘇秦的母親勸阻説:“你不像咱當地人種莊稼去養家口,怎麼竟想出去耍嘴皮子求富貴呢?那不是把實實在在的工作扔掉,去追求根本沒有希望的東西嗎?如果到頭來你生計沒有着落,不後悔麼?”蘇秦的哥哥、嫂嫂們更是嘲笑他死心不改。

蘇秦知道自己這麼多年來很對不起家人,既慚愧,又傷心,不覺淚如雨下。但蘇秦揚名天下的雄心壯志仍然不改,於是閉門不出,取出師父臨下山時贈送給他的禮物——姜子牙的《陰符》,晝夜伏案攻讀起來。

蘇秦經常自勉説:“讀書人已經決定走讀書求取功名這條路,如果不能憑所學知識獲取高貴榮耀的地位,讀得再多又有什麼用呢!”想到這些,蘇秦更加忘我地學習起來。

為了抓緊時間學習,蘇秦還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讀書時,把頭髮用繩子紮起來,懸在樑上,如果自己一打盹,頭髮就把自己揪醒。夜深的時候,如果覺得自己困了,就拿錐子刺自己的大腿,這樣就能保持清醒。這就是成語“頭懸樑,錐刺股”的由來。

中國歷史典故4

夸父,古代神話中的人物。逐日:追趕太陽。我國古代的一個神話,表現了古代人民決心征服自然的強烈願望和堅強意志。比喻決心大或自不量力。語出《山海經·海外北經》。夸父為使光明永駐人間,翻山越嶺,跨河涉澤,追趕太陽。也不知走了幾千幾萬裏,他才追到禺谷(今靈寶秦嶺山下),就是太陽落下的'地方。一團又紅又亮的火球就在他面前,他被炎熱炙烤得口乾舌燥。於是,他就去喝水,喝乾了黃河、渭河的水,還不解渴,又向北方奔去,想喝那大澤裏的水。

夸父沒有到達目的地就渴死了。臨死前,他把手杖扔在路邊,手杖立刻變成一片桃林。死後,他的屍體化成了一座高山,後人名其曰夸父山。桃林,約當今河南靈寶以西、陝西潼關以東地區。商朝靈寶為桃林,周朝名桃林塞。夸父山位於今靈寶陽平鎮東南十公里處。現夸父山下有一村莊,村前立有清代石碑一座,碑銘:夸父村。

中國歷史典故5

每個人都有許多喜愛的歷史典故,不過,我最喜愛的莫過於玄武門之變了。

唐朝第一任皇帝李淵立了長子李建成為太子,但是秦王李世明很有心計,另闢蹊徑,打算從業績、能力等方面超越李建成,讓父王改立自己為太子。於是,李世民開始刻苦地學習,注意自身修養和談吐舉止,不僅如此,他還廣交朋友,為自己以後爭儲做準備。並且,他兵權在握,而且深得民心,大家都很尊敬他。

太子李建成知道秦王李世明的業績早已遠遠的超過了他,擔心再這樣下去,父王説不定會動心,改立李世明為太子,於是拉攏齊王李元吉一起來排擠李世明,還拉攏朝廷內內外外的官員當着李淵的面説李世明的壞話。李世明雖然長年在外征戰,但對朝廷裏的事也不是一無所知,因為他早料到會這樣,已經在李建成的`部下中安排了很多卧底,一聽到皇宮傳來的事,他立馬帶兵準備回去殺他們個措手不及。

他帶着他的愛將尉遲恭及一些士兵躲在玄武門後面,然後下假詔書,找李建成和李元吉回宮,他倆在回宮的路上發現門口冷冷清清,這才發現上當了,趕緊逃跑,説時遲,那時快,李世明一個箭步衝出來一箭射中了李建成的要害,使他當場斃命,李元吉也沒有幸免於難,被李世明的部下殺死了。

這場政變讓李淵只好立李世明為太子,後來再無奈退位,成就了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明。

這讓我彷彿親眼目睹了古代官場的黑暗——為了權力,大家拼得你死我活,還不惜將自己的親兄弟殺掉,雖然李世明最終成為了一代明君,但是他殺死親兄弟的行為卻遭到了全天下人的斥責。

中國歷史典故6

出處 《癸辛雜識》(續集下):“諺雲:‘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原文:諺雲:“虎生三子,必有一彪。”彪最獷惡,能食虎子也。予聞獵人云,凡虎將三子渡水,慮先往則子為彪所食,則必先負彪以往彼岸;既而挈一子次至,則復挈彪還;還則又挈一子往焉。最後始挈以去。蓋極意關防,惟恐食其子也。

大意:彪的性格很彪悍,會吃自己的同胞。老虎帶着三個孩子過河,必定先把彪背到對岸,然後帶第二個過去,同時在把彪提回去,然後帶第三個老虎到對岸,最後才把彪帶過去。

中國歷史典故7

暑假裏,我閲讀了《歷史典故》這本書,這本書由一個個歷史小故事組成,令我映象最深的是《后羿射日之平常心下的百步穿楊》,初看這個題目,我以為是后羿怎樣射日,其實不然,故事講……

古代神射手后羿練就了一身百步穿楊的功夫,他的射技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夏王想親眼見證一下他的絕技,就請他到皇宮後面的花園,叫人拿來了一尺見方、靶心直徑大約一寸的獸皮箭靶,用手指指着説“今天請先生來是想請你展示一下精湛的本領,這個箭靶就是你的目標。為了讓這個表演更有意思,定下了一個賞罰規則:如果你射中的話我就賜給你黃金萬兩;如果射不中,我就削減你一千户封底地。現在請先生開始吧!”

后羿聽了夏王的話,面色凝重的走到離靶心一百步的地方,腳步不是一般的沉重。然後,后羿拿出一支箭放在弓弦上。想到自己這一箭射出去的後果,一向鎮定的后羿呼吸變得急促起來,拉弓的手也微微顫抖,瞄了幾次都沒有把箭射出去。最終后羿下定決心鬆開了弦,“啪”的`一聲,箭離靶心足有幾寸遠的距離。后羿的臉“刷”的一下變白了,接着又連射了幾箭,偏的更加離譜。

最後后羿收好弓箭,勉強賠笑向夏王告辭,悻悻的走了。

這個故事我反覆讀了幾遍,從中我知道了一些道理,后羿平日射箭,是在有一顆平常心之下射箭,水平自然發揮正常,可是如果靶獎罰看的太重,他的心情就無法靜下心來。只贏得起、輸不起這是很多人心裏想的。

應該從后羿身上吸取經驗,面臨任何情況時都應儘量保持平常心。在面臨重大的事件時擁有平和的心態對於一個人來講尤為重要。

中國歷史典故8

張飛少時拜王養年為師,王對有這樣一個“缺心眼子”表示淡淡的.憂傷,就對他進行因人施教,天天要他拿着繡花針,把花線往針眼裏穿。開始時,張飛拿着針,“大眼珠”對着針孔的“小眼”,不知如何着手,急得哇哇直叫。王養年:“你有‘大眼’,針有‘小眼’,心裏就是沒有‘心眼’。”

從此,張飛天天一人坐在房裏苦練穿針本領,性格也逐漸變得安靜起來了。使他一生養成了“小事粗魯、粗中有細;大事有謀,謀略過人”的品質。在他今後的軍戎生涯中,不管是擒劉岱、釋嚴顏,還是威震長阪橋、八蒙賺張郃等等戰鬥,屢建奇功,揚名三軍。

中國歷史典故9

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馬家族,結果被廢黜,司馬師立曹丕的孫子曹髦(mao)為帝。但是,曹髦空有帝王的虛名,手中卻沒有實權,只是個傀儡(kuilei),蟬聯命一個朝廷官員都做不了主。朝中的全部權威都集中在司馬師和他弟弟司馬昭手中。

司馬昭是司馬懿的第二個兒子,哥哥司馬師死後,他接替做了上將軍。司馬昭同父親、哥哥一樣,工於心計,計謀過人。司馬昭方才坐上上將軍的寶座,鎮東上將軍諸葛誕謀反,司馬昭率兵伐罪,大勝而歸。司馬昭為人奸滑,他以為魏國完全是依靠司馬家族才得以有了今天,因此他進進出出都有三千名手執兵器的保護一呼百諾,所有的事情也不稟報朝廷,而直接由他決斷。

曹髦做了幾年有名無實的帝王,他對司馬昭大權在握,自己不能親理朝政,越來越不滿,更擔憂自己有朝一日會像曹芳一樣,被司馬昭廢掉。他想了好幾天,終於作出了決定。

這天,曹髦把通常裏還比較聽他話的王經、王沈和王業三位大臣召入宮內,從懷中取失事先寫好的伐罪司馬昭的詔書,説道:“三位愛卿,司馬昭大權在握,野心勃勃,他稱帝之心連過路人都知道。我決不能坐以待斃,等着他來廢掉我。今天,我決定和你們一起去伐罪他!”這就是成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歷史故事的來源。

聽了這話,三位大臣呆若木雞,半晌才回過神來。

王經跪下身,一邊叩首一邊勸阻道:“陛下,這可千萬使不得啊!從前魯昭公不能容忍季氏專權,結果是失敗亡國,被全國人譏笑!此刻司馬昭專權並非一天兩天的事,朝廷中他的爪牙也不是一個兩個,而宮中肯聽命於您的,實在是太少了!您赤手空拳,拿什麼去伐罪?假如不成功的話,恐怕禍殃更大。還請陛下慎重思量,從長計議!”

曹髦衝動起來,咬着牙説:“我實在是忍無可忍了。我已下了決心,做好了死的準備,另有什麼恐怖的?況且我們不一定會死!”

説完,他徑自入後宮,向太后稟報去了。

王沈和王業明顯地知道曹髦基本不是司馬昭的敵手,肯定必死無疑。他們生怕司馬昭今後會治他們的罪,立即溜出大殿,直奔司馬昭府中告發去了。

曹髦手持利劍,帶了一百多名童僕剛出宮門,迎面趕上了司馬昭的心腹賈充奉令帶了一隊人馬趕來。雙方動起手來,曹髦持劍大喝一聲:“我乃當朝天子,你們衝入宮中,莫非想殺君謀反不成?”

這一聲大喝把賈充的.手下全嚇得一動也不敢動,有幾個怯弱的甚至想回身逃跑。賈充見這景象,扯着嗓子對一個名叫成濟的手下人喝道:“司馬公正日裏養你們是幹嗎用的?莫非不正是為了

今天這樣的時刻嗎?”

成濟哆哆嗦嗦地問:“您看該怎麼辦?是殺仍是綁起來?”

賈充瞪着眼説:“司馬公有令,只要死的。”

成濟這才壯起了膽,拿着長矛一直衝到曹髦的車前。曹髦高聲説:“你小子竟敢對我無禮?”誰知話還未説完,已被成濟一下子刺穿胸膛,從車上跌了下來,就地斷了氣。

司馬昭沒想到曹髦真的被手下人殺死,他有些心慌,更有些心虛。他頓時把大臣們召集起來,裝出很是傷心的樣子,擠出幾滴眼淚,假惺惺地説:“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大臣們心中都明白,卻誰也不敢吱聲。

司馬昭又問老臣陳泰:“發生了這樣的事,全國人會如何看我呢?”

陳泰想了想,説:“只有殺了賈充,才可以向世人賠罪。”

這話讓司馬昭聽了不順耳,他又問:“您再想想,另有什麼其他措施嗎?”

陳泰説:“實在沒有比這更好的措施了。”

司馬昭不再吭聲,心裏暗暗地皮算着這事如哪邊理才好。最後,他決定將罪責歸於成濟一人,命令將成濟斬首示眾。

就這樣,司馬昭把殺曹髦的事容易地粉飾了過去;接着,他立曹奐為帝,即魏元帝。

中國歷史典故10

賀監歸湖

典出《新唐書·賀知章傳》。

唐朝詩人賀知章(659一744年),天賦很高,少時就以文章著稱鄉里,不到二十歲就中進士。後來他任祕書監(朝廷管理文書檔案的官),世人又稱他為“賀監”。

賀知章為人放達樂觀,對功名利祿不甚看重,喜交遊,常與文友暢飲,高談闊論,醉後作詩。他的書法在當世也很有名氣,人們以得到他的詩作與書法為榮。

晚年,賀知章更加放達,自號“四明狂客”。唐玄宗天寶初年,他請求辭官為道士,返歸鄉里,獲得朝廷的批准。以他的住宅為“千秋觀”,住宅周圍的`湖面為“放生池”,玄宗賜名為“鏡湖”。這樣,賀知章終於遠離官場,在故鄉隱居,以一個仙風道骨的道士身份終其餘生。

後來,“賀監歸湖”這一典故,用來指人辭官歸鄉。

中國歷史典故11

據《三國演義》所述,三國時,諸葛亮當了劉備的軍師,在短短時期內,連續三次用火攻佔曹操。第一次火燒博望坡,使夏侯敦統領的.10萬曹兵所剩無幾,第二次在新野,火攻,水淹使曹仁,曹洪的10萬人馬,幾乎全部覆沒。第三次火燒赤壁,百萬曹兵慘敗,最後跟隨曹操逃出去的,只剩27人。當時,人們把這三把火稱為“諸葛亮上任三把火”。傳到後來便成為人們常説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了。

中國歷史典故12

秦王政到二十二歲時,開始執掌大權.公元前238年,有人利用太后造反,秦王政剿滅了叛亂.又過了一年,他把呂不韋免了職,後來叫他自殺了.秦王殺了呂不韋,一心要統一中原,不斷地向各國進攻.

在這種情況下,燕太子丹覺得只有殺掉秦王,燕國才有好日子過.他把燕國的命運寄託在刺客身上,一心收買能刺殺秦王的人.

有個殺人犯叫秦舞陽,有膽量,太子丹把他救出來,收在自己的門下.連躲在燕國深山裏的原秦國大將樊於(wū)期因煽動秦王政的兄弟長安君造反沒成功,逃到燕國也來投奔太子丹.太子丹還請到了很有本領的一位劍客荊軻(kē).太子丹對荊軻説:“拿兵力去對付秦國,簡直像拿雞蛋去砸石頭.去聯合各國諸侯也不行.我想,要是有位勇士打扮成使臣去見秦王,站在秦王面前,逼他退還諸侯的土地,秦王要是不答應,就把他刺死.”

荊軻説:“秦國早想得到燕國最肥沃的土地督亢(今河北涿州東).我要是能拿着督亢的地圖去獻給秦王,他也許能叫我當面見他.”太子丹就叫人把地圖拿了出來.

荊軻背地裏又去見樊於期,對他説,“秦王害死了將軍的父母宗族.將軍想報仇,我決定去行刺,怕的是見不到秦王.我要是能夠拿着將軍的頭顱去獻給他,他準能讓我見他.”

樊於期為了報仇,就拔出寶劍來自殺了.太子丹趴在樊於期的屍體上嗚嗚地哭了一陣,叫人把屍身安葬了,把那個人頭裝在一個木頭匣子裏交給荊軻,又送給他一把用毒藥煎過的匕首,只要刺出秦王一絲血,他就會立刻死去.

太子丹問荊軻什麼時候動身,荊軻説:“我有個朋友叫蓋聶,我等他來做個幫手.”

太子丹説:“哪兒等得了呢?我這兒有個勇士名叫秦舞陽,叫他當個幫手吧.”

動身的那天,太子丹和幾個心腹偷偷地送他們到了易水,挑了一個僻靜的地方擺上酒席.喝酒時,太子丹忽然脱去外衣,摘去帽子,別人也都這麼做.霎時,他們變成全身穿孝的了,大夥兒都顯得很悲傷.荊軻的朋友高漸離拿着築(zhú,古時候的一種用竹尺敲出音樂來的樂器)奏着一個悲哀的歌兒.荊軻按着拍子,唱着: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太子丹斟了一杯酒,跪着遞給荊軻.荊軻一口喝下去,伸手拉着秦舞陽,蹦上了車,頭也不回,飛也似的去了.

公元前227年,荊軻到了咸陽,通報上去.秦王政一聽燕國的使臣把樊於期的人頭和督亢的地圖都送上來了,就叫荊軻去見他.荊軻捧着樊於期的人頭,秦舞陽捧着督亢的地圖,一步步地上了秦國朝堂的台階.

秦舞陽一上朝堂就不由得害怕起來.秦王的左右一見,喝了一聲,説:“使者幹嗎臉變了顏色?”

荊軻回頭一瞧,就見秦舞陽的臉又青又白,跟死人差不多.他對秦王説:“他是北方的粗魯人,從來沒見過大王的威嚴,免不了有點害怕.”

秦王對荊軻説:“叫他退下去!你一個人上來吧.”

荊軻心裏怪秦舞陽太不中用,只好獨自捧着木頭匣子獻給秦王.秦王打開一瞧,果然是樊於期的腦袋,他又叫荊軻拿過地圖來.荊軻回到台階下面,從秦舞陽的手裏接過了地圖,回身又上去了.他把那一卷地圖慢慢地打開,一個地方一個地方地指給秦王看.等地圖全部打開,卷在地圖裏的匕首可就露出來了.“圖窮匕首見(xiàn)”的典故就是這麼來的.

秦王一見,立刻蹦了起來.荊軻連忙抓起匕首,扔了地圖,左手揪住秦王的袖子,右手紮了過去.秦王使勁地向後一轉身,那隻袖子就斷了.他一下子跳過旁邊的屏風,剛要往外跑,荊軻拿着匕首追上來了.秦王一見跑是跑不了,躲也沒處躲,就繞着朝堂上的大銅柱子跑,荊軻緊緊地逼着.兩個人好像走馬燈似的`直轉悠.

台階上面站着的幾個文官全都手無寸鐵;台階下面的武士,照秦國的規矩沒有命令是不準上去的.荊軻逼得那麼緊,秦王政只能繞着柱子跑.他身上雖説帶着寶劍,可是來不及拔出來.

有個伺候秦王的醫生,拿起藥罐子對準荊軻打過去,荊軻拿手一揚,秦王政就趁着這一眨眼的工夫,拼命拔那把寶劍.可是心急,寶劍長,怎麼也拔不出來.

就在這時,有個手下人嚷道:“大王把寶劍拉到脊樑上,就能拔出來!”

秦王政真的把寶劍拔出來了,只一劍砍壞了荊軻的一條腿.荊軻站立不住,一下子就倒下了.他拿匕首扔向秦王政,秦王政往右邊一閃,那把匕首從他耳朵旁邊擦過去,打在銅柱子上,“嘣!”的一聲,直迸火星兒.秦王政跟着又向荊軻砍了一劍,荊軻用手一擋,被砍去了三隻手指頭.

荊軻笑着説:“你的運氣真真不壞!我本來想先逼你退還諸侯的土地,因此沒早下手.可是你也長不了!”

就這樣,荊軻和秦舞陽沒有刺中秦王,自己卻被剁成了肉醬.

中國歷史典故13

戴震是清代著名語言文字學家、自然科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戴震治學廣博,見解獨到,他對理學家“去人慾,存天理”的學説進行了質疑和抨擊,梁啟超稱之為“前清學者第一人”。

戴震十歲才會説話,但他能“過目成誦”,學習知識喜歡追根究底,敢於懷疑和批判傳統的經典。他在私塾學習時,聽老師講授《大學章句》。講完《右經一章》,老師説:“這一章是孔子的話,由曾子記述的,下十章是曾子的話,由曾子的學生執筆記錄的。”

戴震問道:“老師,憑什麼説這一章是孔子的話又由曾子記錄的?又憑什麼知道以下十章是曾子的話,由曾子的學生執筆記錄的'?”

老師告訴他:“這是先儒朱熹的註釋裏寫的。”

他又問:“朱熹是什麼時代的人?”

老師答:“南宋。”

他追問:“孔子和曾子又是什麼時代的人?”

老師答:“東周。”

他又追問:“周與宋相距多少時間?”

老師答:“大約兩千年吧!”

戴震接着又問:“既然時間相距這麼遠,那朱熹怎麼會知道兩千年以前的事情呢?”

老師無言以對。

中國歷史典故14

棄書捐劍

典出《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名籍,秦朝末年人,是秦末農民起義軍的首領。

他出身於楚國舊貴族,祖父就是楚國著名的大將項燕。他的叔父項梁習知兵法,文武全才,因為殺了人,帶着侄子項羽逃到吳縣(今江蘇蘇州)躲避官府的追捕。

當時項羽還很年輕,不肯認真讀書。叔父項梁替他着急,對他説:“你不好好讀書,將來怎麼能成就大事業呢?”

項羽不屑地笑道:“讀書有什麼用?只不過記些古人的姓名罷了。我還不如學劍殺敵呢!”

項梁沒有辦法,只好讓他學劍。過了一段時間後,發現項羽學劍又學不好。項梁大怒,氣得渾身發抖,拍案而起,將項羽叫到面前,嚴厲地批評他。

然而項羽不慌不忙,説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説:“叔父請不要生氣,聽聽我的想法是否有道理。我認為讀書只不過記些古人的姓名,而學劍又只能對付一個人,這些都不值得我去學習。我要學就學習那些能夠與萬人對敵的本領。”

聽了項羽的話,項梁手捋鬍鬚思索了片刻,點點頭,説道:

“看來你胸有大志,那我就教你學習兵法吧!學會了兵法就可以與萬人對敵了。”

項梁精通兵法,教授侄子盡心盡力,一心想讓項羽學好這項本領,將來好建功立業。項羽剛開始學習兵法,很感興趣,學習起來也比較認真。當他明白些大意後,就懈怠了,像讀書習劍一樣不願意鑽研下去。

項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也無法打動項羽。項羽最終雖然兵法也沒有學好,但不久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項梁、項羽在吳縣起兵響應,項羽成為叱吒風雲的西楚霸王。

後來,“棄書捐劍”這一典故,用來借指學習書、劍、兵法等。

中國歷史典故15

烏鳥私情

【出處】(晉代)李密《陳情表》。

【釋義】烏鳥:古人傳説,小烏能反哺老烏。比喻侍奉尊親的孝心。

【歷史典故】

李密,名虔,字令伯,武一一人,西晉文學家。李密從小境遇不佳,出生六個月就死了父親,四歲時舅父又強迫母親何氏改嫁。他是在祖母劉氏的撫養下長大成一人的,李密以孝敬祖母而聞名。相傳,祖母生病的時候,李密痛哭流涕,每天晚上衣不解一帶,守在祖母的身旁,侍奉其左右。所有的食物、湯藥,一定要先自己嘗過,然後才給祖母進食。

蜀國滅亡後,晉武帝準備讓李密做太子洗馬這個官,郡縣不斷催促他前去任職。這時,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歲,年老多病,李密捨不得離開祖母,於是,就上書給晉武帝,陳述家裏情況,説明祖母年老多病,需要人侍奉,這就是著名的《陳情表》。李密在《陳情表》中懇切地説:“如果沒有祖母就沒有今天的我,今天祖母需要我,否則就不能安度晚年。據説烏鴉都知道餵養衰老的母鳥,人豈能不如鳥呢?況且陛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許多官員都受到您的垂憐,何況我比他們更加特別。我請求陛下准許我奉養祖母,讓她安度晚年!”

《陳情表》言語懇切,委婉動人,晉武帝看了,為李密對祖母的一片孝心所感動,讚歎李密“不空有名也”,不僅同意暫不赴詔,還

嘉獎他孝敬長輩的誠心,賞賜一奴一婢二人,,並指令所在郡縣,發給他贍養祖母的費用。

驚弓之鳥

解釋:被弓箭嚇怕了的鳥不容易安定。原指以巧制勝,現以“驚弓之鳥”來形容受過驚嚇的人碰到一點動靜就非常害怕。反過來説,它啟示我們做人做事要光明磊落,品行端正,方能心安理得,問心無愧。俗話説的“未作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就是這個道理,也是與做賊心虛恰恰相反的'意思。

成語故事:

更羸(léi)陪同魏王散步,看見遠處有一隻大雁飛來。他對魏王説:“我不用箭,只要虛拉弓弦,就可以讓那隻飛鳥跌落下來。”,魏王聽了,聳肩一笑:“你的射箭技術竟能高超到這等地步?”更羸自信地説:“能。”不一會兒,那隻大雁飛到了頭頂上空。只見更羸拉弓扣弦,隨着嘣地一聲弦響,只見大雁先是向高處猛地一竄,隨後在空中無力地撲打幾下,便一頭栽落下來。

魏王驚奇得半天合不攏嘴,拍掌大叫道:“啊呀,箭術竟能高超到這等地步,真是意想不到!”更羸説:“不是我的箭術高超,而是因為這隻大雁身有隱傷。”魏王更奇怪了:“大雁遠在天邊,你怎麼會知道它有隱傷呢?”更羸説:“這隻大雁飛得很慢,鳴聲悲涼。根據我的經驗,飛得慢,是因為它體內有傷;鳴聲悲,是因為它長久失羣。這隻孤雁瘡傷未愈,驚魂不定,所以一聽見尖利的弓弦響聲便驚逃高飛。由於急拍雙翅,用力過猛,引起舊傷迸裂,才跌落下來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j1gop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