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熱門】有關歷史典故

【熱門】有關歷史典故

有關歷史典故1

【岳飛與荷葉粉蒸肉】

【熱門】有關歷史典故

在杭州的夏季時令菜中,荷葉粉蒸肉是杭州傳統名菜。

岳飛被害後,人們用各種方式祭奠哀弔。老百姓買了老酒和葷素菜餚到岳飛墳上祭祀。

某日,有人途中用紙包着的熟肉紙包破了,他就順手在西湖裏摘了張新鮮荷葉,將肉包起來,祭畢回家,將肉連荷葉包在一起蒸後食用,啊,奇怪,發現荷葉包着的`肉,味道更清香可口,傳來傳去,後來人們都用此法將荷葉包肉供奉岳飛了。

飯店酒樓知道後,都用新鮮荷葉包肉加上多種佐料,製成了荷葉粉蒸肉。就這樣,相傳了數百年,召集已成為夏令時節杭州的一道傳統名菜。

有關歷史典故2

《三國志魏志呂布傳》上説:“布有良馬名曰赤兔”《三國演義》的描述就更清楚了。赤兔馬是董卓從西涼帶來的寶馬良駒。董卓為了拉攏年輕將領呂布,就把這匹馬送給了他。呂布得馬後果然殺了原來的主人丁原,投奔到董卓的門下,當了他的義子。後來,這匹馬跟隨呂布大展神威。但在白門樓,因為劉備的一句話,曹操痛殺呂布,赤兔寶馬也就歸了曹操。也是機緣巧合,關羽為了保護劉備的兩位夫人暫時投靠了曹操。曹操十分愛惜關羽的人才。也想仿效董卓“寶馬贈英雄”。但關羽終究不是呂布,他接受了赤兔,也是為了更快地找到劉備。從此以後,赤兔馬和青龍偃月刀就成為了關羽的代表形象。當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殺害後,赤兔馬又為馬忠所得。可這次它不再順從着跟隨新主人,絕食而亡,跟隨舊主關羽而去了。

劉備的盧馬

的盧馬是額上有白色斑點的馬,古人認為這種馬妨主。劉備憑的盧馬脱險,被傳誦為義馬救主。後一般以“的盧馬”形容快馬。辛棄疾《破陣子》:“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歷史典故

這匹馬原為劉表手下降將張武所有,後來張武造反,走投無路的劉備正好以同為皇室宗親的身份與劉表認了親戚並投靠劉表,這個時候便主動請纓親征。等到短兵相接,劉備望見張武坐騎“極其雄俊”,大為讚賞贊曰:“此必千里馬也”,趙雲即時領會了主公的意圖,挺槍而出,“不三回合”,便斬將奪馬。等到凱旋班師,劉表見了這匹馬,也禁不住讚不絕口。劉備正愁無一報答劉表,於是欲將此馬送給劉表。不料,劉表謀士蒯越認為此馬“眼下有淚槽,額邊生白點,名為‘的`盧’,騎則妨主。”還説“張武騎此馬而亡”就是證明,嚇得劉表趕緊找藉口還給了劉備,於是這匹戰馬又跟隨了劉備。劉表的幕賓伊籍將此馬“妨主”的消息透露給了劉備,劉備卻不予採納。後來蔡瑁欲設計謀害劉備,伊籍又向劉備報信,劉備慌忙從酒席中逃走,騎上的盧卻是慌不擇路走錯了路,結果便來到了檀溪。前是闊越數丈的檀溪後是追兵,劉備在這個時候才想起伊籍的盧妨主的勸告,一邊瘋狂地抽打着的盧一邊大叫:“的盧,的盧!今日妨吾!”那馬忽然從水中湧身而起,一越三丈,飛上對岸,完成了的盧最富傳奇意義的演出。這之後劉備更加不相信“的盧妨主”的預言了,對這匹救命的寶馬無限珍愛,後來出兵入蜀之際因見龐統坐騎老弱,為了顯示自己對龐統的重視而將自己珍愛的寶馬的盧贈送給了龐統。誰知龐統無福消受,剛騎上的盧便被敵人當作劉備在落鳳坡被亂箭射死,從此後的盧馬也失去了蹤跡.

釋源:《三國志》裴松之注。《三國志蜀志先主備傳》:“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御之。”裴松之注引《世語》:“備屯樊城,劉表禮焉,憚其為人,不甚信用。曾請備宴會,蒯越、蔡瑁欲因會取備,備覺之,偽如廁,潛遁出。所乘馬名的盧,騎的盧走,墮襄陽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備急曰:‘的盧,今日危矣,可努力。’的盧乃一踴三丈,遂得過。”

有關歷史典故3

寄人籬下

典故:在南京建都的南朝時張融一貫主張寫作要有自己的.獨創性,形成自己的風格。他在一篇文章的序言中寫道,大丈夫做文章應當像孔子刪編《詩》、《書》、制定《禮》《樂》那樣,而不能一味寄人籬下,模仿別人。

有關歷史典故4

蘭陵王高肅(約541—573),字長恭,生於北齊王室。

北齊是歷史上一個奇葩的王朝,僅僅存世28年,歷任6朝皇帝,其中有3位是親兄弟。這個被後世稱作“禽獸家族”的高氏皇室,不僅後宮生活淫穢不堪,而且絲毫不體恤骨肉親情,兄弟叔侄間的血腥虐殺,手段無比野蠻和殘酷。在這樣黑暗的生存環境中,蘭陵王高長恭如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灼灼蓮花,妖豔綻放,又闔然凋落。

高家男人從高祖皇帝高歡起,一直保持着美貌的優良基因。當高歡還是個落魄的守城小卒時,在貴族小姐婁昭君眼裏卻是“目有精光,長頭高顴,齒白如玉,有人傑表”。高歡的長子高澄,十二歲就娶了東魏皇帝的妹妹為妻,是“神情俊爽”之人。

高澄有六個兒子,老大河南王高孝瑜不但長得“容貌魁偉,精彩雄毅”,而且“謙慎寬厚,兼愛文學,讀書敏速,十行俱下,覆棋不失一道”,可謂才貌雙全。老二廣寧王高孝珩也頗有才情,“愛賞人物,學涉經史,好綴文,有伎藝”,而且政治頭腦高明,北齊的皇帝走馬燈式地變換,可他卻一直都位居高官,辛苦地支撐着北齊搖搖欲墜的高氏江山。老三河間王高孝琬雖説才幹不如兩位兄長,也是性格率真,膽識過人。

雖然祖父兄輩皆偉貌,但到蘭陵王高長恭橫空出世,餘者便不值一提了。高長恭美到什麼程度呢?《北齊書》説他“貌柔心壯,音容兼美”;《舊唐書·音樂志》中説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話》中説他是“白類美婦人”。可見蘭陵王確實有着不同於一般男子的超凡脱俗的俊美容貌,這大概跟他是漢、鮮卑、胡等多重混血有關。

這樣一個花樣美男,上起戰場卻毫不含糊。傳説這位王爺因為太過俊美,每次衝鋒陷陣時,都會戴上一副猙獰的面具。崔令欽在《教坊記》裏記載:“蘭陵王長恭,性膽勇而貌婦人,自嫌不足威敵,乃刻木為假面,臨陣著之。”而在段安節《樂府雜錄》裏,進一步演繹“以其顏貌無威,每入陣即著面具,後乃百戰百勝。”

據正史記載,公元564年,北周聯合突厥共十萬大軍包圍了北齊重鎮洛陽,北齊皇帝高湛急忙詔令段韶、斛律光、蘭陵王為帥,領精騎1000,解洛陽之圍。段韶和斛律光都是北齊最傑出的重臣名將,功勛卓著,戰績赫赫,年輕的蘭陵王能與他們一起統率三軍,其軍事才華自然非同小可。在軍事配置上,段韶率200騎為左軍,斛律光領300騎為右軍,蘭陵王獨統500騎為中軍。這一千“甲騎具裝”的重裝騎兵,就如“鋼鐵猛獸”的`“古代坦克”一般,具非凡的威懾力和殺傷力。

北齊採用了誘敵後包抄的戰術,衝亂北周軍陣腳,使之於慌亂之中“投墜溪谷而死者甚眾”。然後蘭陵王趁機率500精騎殺入重重敵陣,以鋭不可當之勢,直奔洛陽城下。當時北齊軍服尚紅,北周軍服尚黑。試想一下,500紅袍金甲的鐵騎,如一股紅色的怒潮,在“四合如黑雲”的北周軍重陣裏席捲而過,那陣勢是怎樣的震撼。洛陽城牆上的守兵開始還在發楞,直到“長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於是大捷。武士共歌謠之,為《蘭陵王入陣曲》是也。”又有史書記載:周軍“丟棄營寨,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軍資器械,彌滿川澤。”正是這次“邙山大捷”使蘭陵王一戰成名,由幷州刺史晉升為尚書令,從此登上北齊的政治舞台。

這樣又貌美又戰神的蘭陵王,還有着無比的低調、謙遜和寬厚。《北齊書》中説他“為將躬勤細事,每得甘美,雖一瓜數果,必與將士共之”。邙山大捷後,武成帝賞其功,為他買來美妾20人,他卻不過“唯受其一”,照舊專情於王妃鄭氏。《北齊書》還記載了這樣一個細節,説他某次上朝時,“僕從盡散,唯有一人,長恭獨還”。事後,蘭陵王不以為意,“無所譴罰”。可見他平時對待下人是非常寬和的。即使是對自己的“政敵”,他也能夠做到寬厚以待。當初長恭在瀛州時,行參軍陽士深上表告發他貪贓枉法,長恭因此被免官。等到高長恭東山再起,引兵進攻定陽時,陽士深剛好在高長恭營中聽命,因此非常害怕高長恭會藉機報復殺害自己。為此,高長恭安慰他説:“吾本無此意。”可陽士深心中仍不踏實,非要央求懲罰。高長恭只好找了一個小過失,打了陽士深二十板子,好讓他安下心來。在北齊那樣動輒殺人砍頭的瘋狂時代,蘭陵王寬厚仁和的風範尤其顯得難能可貴。

縱然如此風華絕代,如此軍功顯赫,如此仁厚低調,仍然改變不了蘭陵的悲劇式宿命,只因他出生在北齊這個瘋狂得近乎變態的帝王家族,他雖沒有爭王之心,卻終因太過出色而逃不脱猜忌。

其實他已經夠低調謹慎的了,甚至在出任司州牧、青瀛二州刺史等地方官時“頗受財貨”,這心思被一個叫相願的下屬看穿:“豈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見忌,欲自穢乎?”長恭曰:“然。”相願曰:“朝廷若忌王,於此犯便當行罰,求福反以速禍。”長恭泣下,前膝請以安身術。相願給他出主意,要他裝病在家,“勿預事”。從此,長恭故意“有疾不療”,以求借此避禍。可惜北齊能征善戰的將領已經被皇帝漸次殺光,能依靠的也只有他了,因此“未能退”。一次,江淮寇擾,兵事告急,他害怕再次拜將,竟埋怨自己:“我去年面腫,今何不發。”一代王將竟畏縮至此,可悲可憐之甚。

就算如此戰戰兢兢委屈求全,終難改變悲劇的命運。早在邙山大捷時,後主高緯曾故作關切地問道:“入陣太深,失利悔無所及。”蘭陵王一聽,深受感動,説:“家事親切,不覺遂然。”這句表忠心的話卻觸到了高緯的忌諱。高緯開始猜忌蘭陵王想把“國事”變成“家事”,取而代之。573年五月的一天,高緯派使者看望皇兄,送來的禮物是一杯毒酒。蘭陵王悲憤至極,對王妃鄭氏説道:“我忠以事上,何辜於天,而遭鴆也!”鄭妃勸他:“何不求見天顏?”蘭陵王心裏卻很明白,向皇帝討個説法根本沒用。他想起一年前,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重臣老將斛律光,無緣由地被後主引誘入宮,被人用弓弦殘忍地勒死。如果他貿然入宮,還不知是怎麼一個死法。橫豎都是死,還不如選擇有尊嚴地死去。這樣卑鄙殘酷的君王,他不想見,也沒必要見。萬念俱灰的蘭陵王,扔下一句“天顏何由可見”,遂將鴆酒一飲而盡,決然離開了這個悲情人世。時年僅32歲。

有關歷史典故5

一目十行

典故:在南京建都當皇帝的'簡文帝蕭綱是梁武帝蕭衍的兒子,據《梁書?簡文帝紀》記載,他從小就聰明過人,四歲開始讀書,過目不忘。六歲時就能寫文章。隨着年齡增長,他讀書的速度也越來越快,能夠一眼看十行字。

有關歷史典故6

1、長安酒會

當年讀杜甫的詩,最喜歡的一首就是《飲中八仙歌》。為什麼在杜甫那麼多的詩裏獨獨最喜歡這一首?原因只有兩個字:熱鬧。這首詩十分熱鬧而有趣,把“飲中八仙”描繪的姿態各異,活靈活現。古人説“二士共談,必説妙法”,這“飲中八仙”齊聚,會是怎樣的一種盛況?我們只能從杜甫的詩裏來揣摩體會了。這“飲中八仙”分別是詩人賀知章、汝陽王李璡、左相李適之、美少年崔宗之、素食主義者蘇晉、詩仙李白、書法家張旭、辯論高手焦遂等八人。

雖然歷史上沒有這“飲中八仙”齊聚一堂的明確記載,但盛唐時各種酒會盛行一時,參與者甚眾。這“飲中八仙”,都是當時的名人,或同朝為官,或詩文相交,或意氣相投,我們知道,名人一向喜歡扎堆,他們八個聚在一次酒局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所以,大路堅信他們必聚在一起飲過酒,而且還不只一次,當然參與者可能還有些其他人。這種聚會,可能在白天,也可能在夜晚;可能在秋雨綿綿中舉杯把盞,也可能在春雷陣陣裏開懷痛飲。總之,如果你不能證明他們沒在一起過,那你就要相信大路的説法,曾經有過這麼一次瀟灑快活的神仙酒局,杜甫用詩把這種場面記錄下來並傳於後世。

這一日,酒神酒仙,高朋滿座;你來我往,舉杯豪飲;觥籌交錯,滿座盡歡;酒色齊聚,且飲且賞;坐而論道,醉而忘憂;以文會友,以詩下酒;惟酒是務,焉知其餘;豁然而醒,兀然再醉;醉裏挑燈,燈下尋酒;酒中乾坤,杯中日月;酒清為聖,酒濁為賢;酒亂汝性,酒壯我膽;酒林高手,飲壇新秀;感情深厚,一口便蒙;感情不深,舌尖一添;海吃海喝,牛飲驢飲;酒逢知己,千杯恨少;三巡已過,還有六圈;六圈結束,再來十壇……

這麼喝下去就是神仙也會醉倒啊,於是乎,於是乎,就有了:

一仙賀知章: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二仙汝陽王: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三仙李適之: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

四仙崔宗之: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

五仙蘇晉: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六仙李白: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

七仙張旭:張旭三杯草聖傳,脱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八仙焦遂: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闊論驚四筵。

2、鴻門宴

話説項羽不喜劉邦先佔關中,又聽説劉邦欲在關中稱王后,更是大怒。謀士范增識見不凡,他對項羽説,劉邦早年在山東一帶時,“貪於財貨,好美姬”,活脱脱一暴發户的形象,不足為慮。而目前在關中,劉邦“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范增認為劉邦已有“天子氣”,宜早下手把他除掉,否則後患無窮。

在張良和項莊的暗地斡旋下,項羽沒有立即攻打劉邦,而是擺下了一桌酒席宴請劉邦。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鴻門宴。這是另一場雙龍會,但參與者卻比煮酒論英雄那場酒局要多,發生的年代也要早三百年。鴻門宴是項羽和劉邦之間的強強對話,一時風雲際會,楚漢羣雄龍驤虎步,聚於新豐鴻門。

這鴻門宴簡直是一部高潮迭起、扣人心絃的現代電影。太史公就是這部電影的編劇。他的《史記》在細節方面的描述十分精彩,從項羽和劉邦的出場、退場,到席間各種人物的對話、神情、動作,甚至坐位的朝向,都交代得一清二楚。整個鴻門宴的過程,跌宕起伏,險象環生,劉邦屢屢處於危局,卻次次能化險為夷。歷史上對鴻門宴向有三起三落之説。

第一起,是“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接連暗示項羽下令殺劉邦,氣氛極為緊張。結果“項王默然不應”。二起是范增見原定計劃無法執行,於是叫項莊舞劍助興,伺機刺殺劉邦,空氣再一次緊張起來。三起是樊噲撞倒守門衞士而入帳,“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這樊噲簡直就是一巨靈神模樣,樊噲闖帳要比戲裏的春草闖堂可要生猛太多。樊噲後來説了番慷慨激昂的話,對項羽予以斥責,説的'項羽“未有以應”。這時情節發展到高潮,氣氛緊張到了極點。

有三起,必有三落。劉邦的絕處逢生,全在這三落之中。一落是項莊舞劍,本來意在沛公,不想項伯出面與之對舞,救了劉邦。二落是項羽對樊噲闖帳,不僅不怒,反而稱為“壯士”,這個時候項羽還“英雄識英雄,猛將愛猛將”呢。項羽讓樊噲喝酒、賜生彘肩,被他斥責一頓之後心裏慚愧,還給樊噲賜了坐。三落是劉邦以“如廁”為名而逃席而遠遁。

如果歷史真是一場戲,如果大路是這場戲的導演,大路寧願在這場酒局的結尾處安排虞姬和戚夫人二人表演雙姝對舞,必然美不勝收。然而,成王敗寇這種政治博弈向來兇險無比,再美的歌舞昇平也不過是假象而已。

3、煮酒論英雄

青梅煮酒論英雄是《三國演義》裏最為精彩的內容之一,曹操劉備二人此次雙龍會,自然也足以在古代十大酒局中名列三甲。

劉備歸附曹操後,每日在許昌的府邸裏種菜,以為韜晦。用張飛這個粗人的話講,就是“行小人事”。劉備乃當時豪傑,雖手下將不過關張,兵不過三千(當時大都已被遣返),但一向“信義著於四海”。《三國志》裏説劉備“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意思是他與劉邦類似,天生就有領袖氣概。劉備和劉邦一樣,都不是屈居人下的將兵之才,而是領袖羣倫的將將之才。曹操何等人物,遍識天下英雄,當然對劉備有很透徹的瞭解。他自然也知道,一旦羽翼豐滿,劉備將是一位非常可怕的對手。

這場酒局,遠不是那種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歡聚,分明是一場政治試探和政治表態的會面。一見面曹操就問劉備:“你在家做的好事!” 劉備當時已經暗受衣帶詔,當即嚇得面如土色。接着曹操拉着着劉備的手走到後院,説:“玄德學圃不易。”劉備才放下心來。曹操的耳目遍佈朝野,劉備每天做些什麼他當然清清楚楚。這兩位,一個暗地裏參加了反曹地下組織,另一個則派人每天監視對方行蹤,都是權謀機變之輩。

二人以青梅下酒,酒正酣時,天邊黑雲壓城,忽卷忽舒,有若龍隱龍現。曹操説:“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歷四方,必知當世英雄。”曹操實乃不世出的絕頂人物,這一番話,看似描述龍之變化,目的是説“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顯然,這是他的一番自我剖白,借物詠志。當然他也下了一個套,試探在劉備眼裏,什麼人能縱橫四海,比得上我曹操。劉備接連指出袁術、袁紹、劉表、孫策和劉璋等地方豪強,都被曹操一一否決。劉備這個回答應該給滿分,因為當時是個人都會如此回答。這樣曹操也就認為劉備見識一般,和常人無異。接着曹操給出了當世英雄的標準,他説,“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劉備繼續裝傻,問:“誰能當之?” 曹操指了指劉備,後指了下自己,説:“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當時天雨將至,雷聲大作。劉備裝作受了驚嚇的樣子,筷子掉到了地上:“一震之威,乃至於此。”曹操笑着説:“丈夫亦畏雷乎?”劉備説:“聖人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將內心的驚惶,巧妙的掩飾過去了。

此次酒局堪稱雙龍聚會。從曹操的“説破英雄驚殺人”到劉備“隨機應變信如神”,可謂步步玄機。曹操的睥睨羣雄之態,雄霸天下之志表露無疑。而劉備隨機應變,進退自如,也表現出了一世豪傑所應有的技巧和城府。這一場政治交心,雙方都是贏家。

有關歷史典故7

曾子殺彘

選自《韓非子 外儲説左上》,這個故事生動地告訴人們:家長對孩子不能信口開河,要言必信。只有言傳身教,才能使孩子誠實無欺,否則父母將失信與孩子。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兒子跟隨着她在她後面邊走邊哭。曾子的妻子對兒子説:“你先回去,等我回來後殺豬給你吃。”妻子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想抓只豬準備殺了它。他的妻子阻止他説:“我只不過是跟兒子開了個玩笑罷了。”曾子説:“你不可以與兒子開玩笑。兒子什麼都不懂,他只學習父母的,聽從父母的教導。現在你欺騙了他,這就是在教育他欺騙人。母親欺騙兒子,兒子於是不相信他的母親,這不是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於是曾子就煮豬給孩子吃了。

有關歷史典故8

刮目相看

【釋義】去掉舊的看法,用新眼光看待。

【語出】宋朝楊萬里《送鄉僧德璘監寺緣化結夏歸天童山》:“一別璘公十二年;故當刮目為相看。”

【人物】呂蒙小的時候家裏很窮,沒有機會讀書,後來跟着姐夫打帳很勇敢,得到了孫權的賞識。有一次。孫權很認真地對呂蒙説:“你現在是國家的棟樑,要好好讀書啊”。呂蒙嘻皮笑臉的回答説:“我現在整天打仗,忙得很呢,哪裏有時間讀書啊。” 孫權很嚴肅:“我這個當國王的要比你還忙吧?我讀了那麼多書還嫌不夠用,現在還抽空讀許多史書和兵書,很有好處啊。你看現在曹操這麼老了,還很好學呢,你可不要把我的'話當玩笑啊。”後來呂蒙下定決心,一有空就讀書,學識長見得很快。有一次,當時的大知識分子魯肅和呂蒙一起討論國家大事,魯肅常常被呂蒙問得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魯肅很高興地輕輕地拍拍呂蒙的背説:“以前我以為你這個大老粗只是在軍事方面有本事,現在才知道你學問很好啊,看法獨到,你再也不是以前吳下(吳國)的那個阿蒙了!” 呂蒙很自信地笑着説:“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你怎麼能用老眼光看我呢。”

有關歷史典故9

孟姜女哭長城

秦朝時期,秦始皇發動八十萬民工修築萬里長城。蘇州有個書生叫萬喜良,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四處躲藏,誤入孟家花園,無意中發現了孟姜女正在洗澡。古人貞操觀念極重,信守女兒之體只能為丈夫所見,故二人乃結為夫妻。然而新婚不到三天,萬喜良就被公差抓去修長城了。半年過去了,萬喜良一點消息也沒有。這時已是深秋季節,孟姜女惦記丈夫,就啟程到萬里長城尋夫。一路上吃盡千辛萬苦,誰知到了工地後才知道萬喜良已經累死了,屍骨被填進了城牆裏。明代,政府大修長城,招致民怨沸騰。老百姓為了發泄對封建統治者的不瞞,又改杞梁妻為"孟姜女",改杞梁為"萬喜樑",加了諸如招親、夫妻恩愛、千里送寒衣等情節,創造出全新的"孟姜女哭長城"傳説。

有關歷史典故10

自毀長城

典故:在南京建都的南朝宋大將檀道濟,因為名聲太高,左右部將又都驍勇善戰,皇帝很不放心,在一些大臣的.挑撥,把他騙到京城建康(今南京)想除掉他。檀道濟被關進大牢,兩眼瞪得像火把一樣,又氣又恨一口喝下一斛酒(一斛能裝五斗米),大吼道:“你們這樣做是自毀你們的萬里長城啊!”

有關歷史典故11

孺子牛

齊景公有個庶子名叫荼,齊景公非常疼愛他。有一次齊景公和荼在一起嬉戲,齊景公作為一國之君竟然口裏銜根繩子,讓荼牽着走。不料,兒子不小心跌倒,把齊景公的牙齒拉折了。齊景公臨死前遺命立荼為國君。景公死後,陳僖子要立公子陽生。齊景公的大臣鮑牧對陳僖子説 :“汝忘君之為孺子牛而折其齒乎?而背之也!”所以,“孺子牛”的原意是表示父母對子女的過分疼愛。後來現代偉大文學家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名句使孺子牛的精神得到昇華和拓展,後人們用“孺子牛”來比喻心甘情願為人民大眾服務、無私奉獻的人。

有關歷史典故12

殺機四伏的飯局——鴻門宴

出席人物:劉邦、張良、樊噲、曹無傷、項羽、范增、項莊、項伯

飯局始末:

秦末,劉邦與項羽各自攻打秦朝的部隊,劉邦兵力雖不及項羽,但劉邦先破咸陽,項羽勃然大怒,派英布擊函谷關。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在項羽面前説劉邦打算在關中稱王,項羽聽後更加憤怒,下令次日一早讓兵士飽餐一頓,擊敗劉邦的軍隊。

一場惡戰在即。劉邦從項羽的叔父項伯口中得知此事後,驚訝無比,劉邦兩手恭恭敬敬地給項伯捧上一杯酒,祝項伯身體健康長壽,並約為親家。劉邦的感情拉攏,説服了項伯,項伯答應為之在項羽面前説情,並讓劉邦次日前來謝項羽。

鴻門宴上,雖不乏美酒佳餚,但卻暗藏殺機。項羽的亞父范增,一直主張殺掉劉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項羽發令,但項羽卻猶豫不決。范增召項莊舞劍為酒宴助興,想趁機殺掉劉邦。項伯為劉邦,也拔劍起舞,掩護了劉邦。在危急關頭,劉邦部下樊噲帶劍擁盾闖入軍門,怒目直視項羽。項羽見此人氣度不凡,問來者為何人,當得知為劉邦的參乘時,即命賜酒,劉邦乘機一走了之。劉邦部下張良入門為劉邦推脱,説劉邦不勝酒力,無法前來道別,現向大王獻上白璧一雙,並向大將軍范增獻上玉斗一雙。不知深淺的項羽收下了白璧,氣得范增拔劍將玉斗撞碎。

最霸氣的飯局——煮酒論英雄

出席人物:曹操、劉備、關羽、張飛、趙雲、許褚、張遼

飯局始末:

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勢力大;劉備雖為皇叔,卻勢單力薄,為防曹操謀害,不得不在住處後園種菜,親自澆灌,以為韜晦之計。

一天,劉備正在澆菜,曹操派人請劉備入府。曹操説,剛才看見園內枝頭上的梅子青青的,想起“望梅止渴”之往事,恰逢煮酒正熟,故邀你到小亭一會。劉備隨曹操來到小亭,只見已經擺好了各種酒器,盤內放置了青梅,於是就將青梅放在酒樽中煮起酒來了,二人對坐,開懷暢飲。酒至半酣,突然陰雲密佈,大雨將至,曹操大談龍的品行,又將龍比作當世英雄,問劉備,請你説説當世英雄是誰,劉備裝作胸無大志的樣子,説了幾個人,都被曹操否定。曹操單刀直入地説:“當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兩個!”劉備一聽,吃了一驚,手中拿的筷子,也不知不覺地掉到地上。正巧突然下大雨,雷聲大作,劉備靈機一動,從容地低下身拾起筷子,説是因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曹操此時才放心地説,大丈夫也怕雷嗎?劉備説,連聖人對迅雷烈風也會失態,我還能不怕嗎?劉備經過這樣的掩飾,使曹操認為自己是個胸無大志、膽小如鼠的庸人,曹操從此再也不疑心劉備了。

從這次飯局中我們看出劉備是個出色的演員,把英明一世的`曹操都忽悠了。其結果是劉備後來趁機開溜,到後來赤壁之戰中聯合孫權大敗曹操,打破了行將大一統的局面,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三國。

最坑人的飯局——羣英會

出席人物:龐統、諸葛瑾、黃忠、周瑜、諸葛亮、蔣幹、呂蒙、魯肅

飯局始末:

周瑜在帳中正與眾將議事,聞蔣幹來訪。當即命眾將依計行事。蔣幹打扮得像個世外高人,“引一青衣小童,昂然而來”。一見面,蔣幹問道:“公瑾別來無恙!”這一句既是問候,又道出蔣幹與周瑜原有一番舊誼,而裝出一副非説客樣。之後,周瑜大擺筵席,並禁止在席間談論曹操與東吳軍旅之事,只是在座上觥籌交錯,大笑暢飲。接着,周瑜領蔣幹參觀了東吳軍營的精兵強將。飲至天晚,周瑜裝醉。蔣幹被周瑜刺激得夠嗆,倒也絲毫不敢提及遊説周瑜投降曹操的事。但為了有所收穫,好向曹丞相有個交代,於是他劍走偏鋒,就有了晚上偷聽、盜書等宵小行為。後來曹操果然中計,斬了水軍首領蔡瑁、張允。於是乎,一個勸降不成,便試圖以雞鳴狗盜之術盜取敵方機密,另一個則將計就計請君入甕。這赤壁之戰,蔣幹也算為東吳立了大功!

最香豔的飯局——貴妃醉酒

出席人物:楊貴妃、高力士、裴力士等

飯局始末:

貴妃醉酒,是唯一以女子為主角的名局。

卻説這天傍晚,皇宮院內涼風習習,皓月當空。唐玄宗與楊貴妃本來相約在百花亭品酒賞花,屆時玄宗卻沒有赴約,而是移駕到西宮與梅妃共度良宵。良辰美景奈何天,雖然景色撩人慾醉,楊貴妃也只好在花前月下悶悶獨飲,喝了一會兒不覺沉醉,邊飲邊舞,萬般春情,此時竟難自排遣,加以酒入愁腸,竟至忘乎所以,面對高力士等一干太監宮女,楊貴妃頻頻作出種種求歡猥褻狀,倦極才怏怏回宮。《貴妃醉酒》是一出著名的京戲。《貴妃醉酒》最早的版本是崑曲。原曲目中楊貴妃大醉後自賞懷春,輕解羅衣,春光乍泄。後來梅蘭芳同志親自出手,以霹靂手段對這部作品做了“去污化處理”,所有少兒不宜內容統統被切掉了。

最鼓舞人心的飯局——東晉新亭會

出席人物:王導、周顗

飯局始末:

西晉末年,中原經過八王之亂和永嘉之禍後,北方大片土地落入胡人之手。北方士家大族紛紛舉家南遷,渡江而南的佔十之六七,史稱“衣冠渡江”。

南渡後的北方士人,雖一時安定下來,卻經常心懷故國。每逢閒暇,他們便相約到城外長江邊的新亭飲宴。名士周顗歎道:“風景不殊,舉目有江河之異。”在座眾人感懷中原落入夷手,一時家國無望,紛紛落淚。為首的大名士王導立時變色,厲聲道:“當共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泣邪!”眾人聽王導這麼説,十分慚愧,立即振作起來。這便是史上非常著名的新亭會。後世詠歎國破家亡的詩詞歌賦裏常常見到的“風景殊異”、“新亭會”、“江河”,就是來自此次新亭會。

四兩撥千斤的飯局——杯酒釋兵權

出席人物:趙匡胤、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鋒、趙彥徽、王彥超

飯局始末:

杯酒釋兵權是一個著名的酒局,也是歷史上一個重要事件。話説北宋皇帝趙匡胤自從陳橋兵變後黃袍加身,一直擔心手握重兵的部下效仿他當年的作為。於是在961年,趙匡胤安排了一次酒局,召集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武將飲酒。酒席上趙匡胤唉聲歎氣個不停,眾人問明白了才得知皇帝擔心他們手握重兵日後會造反。他們只好告老還鄉以享天年,並多積金帛田宅以遺子孫,他們的兵權從此被徹底解除了。969年,趙匡胤又召集節度使王彥超等宴飲,解除了他們的藩鎮兵權。這也開啟了宋朝數百年重文輕武的國家體制。

宋太祖的做法後來一直為其後輩沿用,三軍統帥常常是個文官,武人比文人低一等。這種做法主要是為了防止兵變,但這樣一來,兵不知將,將不知兵,能調動軍隊的不能直接帶兵,能直接帶兵的又不能調動軍隊,雖然成功地防止了軍隊的政變,但卻大大削弱了部隊的作戰能力。以至宋朝在與遼、金、西夏的戰爭中,連連敗北。

最不辱使命的飯局——澠池之會

出席人物:秦襄王、趙文王、藺相如

飯局始末:

趙國得到和氏璧,貪得無厭的秦襄王得此消息,派人送信給趙文王,願意拿15個城池換這塊璧。藺相如毅然承擔出使秦國的重任並“完璧歸趙”。

不久,秦國攻打趙國,殺死趙國兵士2萬多人。詭計多端的秦王派使者告訴趙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談。趙王害怕上當,又不敢不去。藺相如為了祖國榮譽,不怕犧牲,決定親自陪同趙王前往澠池。在宴會上,他與秦國君臣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在趙王被迫鼓瑟的情況下,他為了使趙國取得對等的地位,據理力爭,使秦王不得不擊缶。後來,秦國羣臣向趙國要15座城,藺相如寸步不讓,提出用秦國的國都咸陽作為交換條件,使秦王理屈詞窮,毫無所得。藺相如機智地保護了趙王的安全並且不被羞辱。回國後,他被任命為上卿(相當於宰相)。

有關歷史典故13

曹操焚牘

曹操討伐袁紹時,曾被陳琳一紙檄文罵得狗血淋頭,辱及祖宗。但是,他愛惜陳琳的才華,事後不但不殺,反而委以重任。打敗袁紹後,曹操的手下在整理繳獲的文書時發現了一些曹操部下和袁紹暗通的書信。有人勸曹操把這些人都殺了,曹操卻説:“尚紹之強,孤亦不能果,況他人乎?”意思是説:正當袁紹強大的時候,連我自己都不知道結果將會怎樣,更何況別人呢?於是,曹操下令焚燬這些書信,對當事人概不追究。

素材解讀:

不管歷史對曹操做出怎樣的評價,在他身上表現出來的對人才的憐惜、對下屬的寬容都説明他這一軍之帥、一方霸主是當之無愧的!在此,我們也可以聯繫自身實際來進一步分析他的作為。在許多時候,我們如果能設身處地地為別人着想,那麼,別人的過錯可能有許多都是情有可原的'。原諒產生寬容,寬容比處罰更能震撼人心!所謂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成大事者,往往都有寬廣的氣度,稱得上“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我們在這裏還可以把“寬容”的範圍進一步擴大。對一個領導人來説,氣度是領導素質的重要內容。只有擁有包容屬下過失的氣度,領導才能夠得到屬下的真心擁戴。

有關歷史典故14

事例內容

戴震是清代著名語言文字學家、自然科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戴震治學廣博,見解獨到,他對理學家“去人慾,存天理”的學説進行了質疑和抨擊,梁啟超稱之為“前清學者第一人”。

戴震十歲才會説話,但他能“過目成誦”,學習知識喜歡追根究底,敢於懷疑和批判傳統的經典。他在私塾學習時,聽老師講授《大學章句》。講完《右經一章》,老師説:“這一章是孔子的話,由曾子記述的,下十章是曾子的話,由曾子的學生執筆記錄的。”

戴震問道:“老師,憑什麼説這一章是孔子的話又由曾子記錄的?又憑什麼知道以下十章是曾子的話,由曾子的`學生執筆記錄的?”

老師告訴他:“這是先儒朱熹的註釋裏寫的。”

他又問:“朱熹是什麼時代的人?”

老師答:“南宋。”

他追問:“孔子和曾子又是什麼時代的人?”

老師答:“東周。”

他又追問:“周與宋相距多少時間?”

老師答:“大約兩千年吧!”

戴震接着又問:“既然時間相距這麼遠,那朱熹怎麼會知道兩千年以前的事情呢?”

老師無言以對。

有關歷史典故15

吳剛伐桂

抬頭仰望明月,可見當中有些黑影,在我國便傳説這就是吳剛在伐桂。唐代,演繹出吳剛砍桂的神話,傳説月中桂樹高達五百丈,這株桂樹不僅高大,而且有一種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吳名剛,本為樵夫,醉心於仙道,但始終不肯專心學習,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宮,令他在月宮伐桂樹,並説:“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

但吳剛每砍一斧,斧起而樹創傷就馬上癒合,日復一日,吳剛伐桂的.願望仍未達成,因此吳剛在月宮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而他也不斷地砍下去。到最後,也沒能將那樹木砍倒。

標籤: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jjwr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