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歷史的典故集錦15篇

歷史的典故集錦15篇

歷史的典故1

晉朝時期,有個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時失去了母親。後來繼母朱氏對他不慈愛,時常在他父親面前説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親對他也逐漸冷淡。

歷史的典故集錦15篇

王祥的繼母喜歡吃鯉魚。有一年冬天,天氣很冷,冰凍三尺,王祥為了能得到鯉魚,赤身卧在冰上。他渾身凍得通紅,仍在冰上禱告求鯉魚。正在他禱告之時,他右邊的冰突然開裂。王祥喜出望外,正準備跳入河中捉魚時,忽從冰縫中跳出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王祥高興極了,就把兩條鯉魚帶回家供奉給繼母。

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讚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

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

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歷史的典故2

關羽刮骨療毒的故事

關羽刮骨療毒的故事在《三國演義》裏是發生在關羽攻打樊城的時候,當時關羽中箭落馬,曹仁引兵衝出城外,被關平殺回,關平救了關羽回營,拔出關羽手臂上的箭的時候,發現箭頭上有毒藥,而且中箭很深,整隻手臂都青腫了以至於關羽都無法自由活動,此後就有了刮骨療傷的故事。

當時部下都希望關羽能回荊州養傷,但是被關羽拒絕了,創傷自己難以愈,而且有損失一臂的危險,所以部將們只能讓人去找名醫。有天,有人從江東駕着一葉小舟而來,這個人就是華佗,字元化,因聽聞將軍受傷特地前來醫治。後來眾將引華佗去見關羽,關羽熱情接待了華佗,揭開衣袍將受傷的手臂讓華佗診斷。華佗説這弩箭之傷有毒,現在已經入骨了,不早治療,那麼這條手臂就廢了。關羽問華佗要怎麼醫治,華佗就提出了刮骨療毒。

關羽欣然答應刮骨,並設酒宴款待華佗。酒畢,關羽與馬良下棋,伸出手臂讓華佗治療,華佗用尖刀破開了關羽的皮肉,並慢慢的'深入至骨,用刀刮骨的時候,都有聲音,賬內之人都變了臉色,只有關羽神色如常,依然邊喝酒邊下棋。刮骨完成後,華佗用線縫了起來,不久箭傷痊癒,關羽想要用黃金百兩答謝華佗,但是華佗留下藥後就辭別離去了。

歷史的典故3

東窗事發(秦檜)

宋代大奸臣秦檜,為降金國,嘗與其妻王氏,於東窗下密謀定計,以害民族英雄岳飛。據傳,檜先於帝前誣飛謀反。時有幾位大臣,如大理寺卿薛仁輔、樞密使韓世忠,皆為飛鳴冤,使之有所顧忌。一日,檜獨坐於東窗之下,為害飛之事,躊躇不定,委決不下。王氏適至,問曰:“夫君為何事愁眉苦臉,猶豫不決?”檜遂告以此事,並與之商議。王氏自袖中取出一柑,以手掰之,將一半遞與檜,曰:“此柑一掰即分,有何難哉?君不聞古語云:‘縱虎易兮擒虎難’乎?”檜一聞此言,其意遂決。不久,岳飛父子便遇害矣。後檜卒,未幾其子熺亦死。王氏請道士為其招魂。道士作法時,見熺與檜偕已故諫議大夫万俟卨,均戴鐵枷,在地獄中備受諸苦。檜猶語道士曰::“煩傳語夫人,‘東窗事發’矣!”

風聲鶴唳(苻堅)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堅組織90萬大軍,南下攻打東晉。東晉王朝派謝石為大將,謝玄為先鋒,帶領8萬精兵迎戰。苻堅認為自己兵多將廣,有足夠的把握戰勝晉軍。他把兵力集結在壽陽(今安徽壽縣)東的淝水邊,等後續大軍到齊,再向晉軍發動進攻。為了以少勝多,謝玄施出計謀,派使者到秦營,向秦軍的前鋒建議道:“貴軍在淝水邊安營紮寨,顯然是為了持久作戰,而不是速戰速決。如果貴軍稍向後退,讓我軍渡過淝水決戰,不是更好嗎?”秦軍內部討論時,眾將領都認為,堅守淝水,晉軍不能過河。待後續大軍抵達,即可徹底擊潰晉軍。因此不能接受晉軍的建議。

但是,苻堅求勝心切,不同意眾將領的意見,説:“我軍只要稍稍後退,等晉軍一半過河,一半還在渡河時,用精鋭的騎兵衝殺上去,我軍肯定能大獲全勝!”於是,秦軍決定後退。苻堅沒有料到,秦軍是臨時拼湊起來的,指揮不統一,一接到後退的命令,以為前方打了敗仗,慌忙向後潰逃。謝玄見敵軍漬退,指揮部下快速渡河殺敵。秦軍在潰退途中,丟棄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亂,自相踐踏而死的不計其數。那些僥倖逃脱晉軍追擊的士兵,一路上聽到呼呼的風聲和鶴的鳴叫聲,都以為晉軍又追來了,於是不顧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這樣,晉軍取得了“淝水之戰”的重大勝利。

口蜜腹劍(李林甫)

李林甫,唐玄宗時官居“兵部尚書”兼“中書令”,這是宰相的職位。此人若論才藝倒也不錯,能書善畫。但若論品德,那是壞透了。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強、聲望比他高的人,權勢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擇手段地想方設法給以排斥打擊。對唐玄宗,他有一套諂媚逢承的本領。他竭力遷就玄宗,並且採用種種手法,討好玄宗寵信的妃嬪以及心腹太監,取得他們的歡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李林甫和人接觸時,外貌上總是露出一副和藹可親的樣子,嘴裏盡説些動聽的“善意”話。但實際上,他的性格非常陰險狡猾,常常暗中害人。例如:有一次,他裝做誠懇的樣子對同僚李適之説:“華山出產大量黃金,如果能夠開採出來,就可大大增加國家的財富。可惜皇上還不知道。”

李適之以為這是真話,連忙跑去建議玄宗快點開採。玄宗一聽很高興,立刻把李林甫找來商議,李林甫卻説:“這件事我早知道了。華山是帝王‘風水’集中的地方,怎麼可以隨便開採呢?別人勸您開採,恐怕是不懷好意。我幾次想把這件事告訴您,只是不敢開口。”玄宗被他這番話所打動,認為他真是一位忠君愛國的臣子,反而對適之大不滿意,逐漸對他疏遠了。

就這樣,李林甫憑藉這套特殊“本領”,他一直做了十幾年宰相。

雞犬升天(劉安)

西漢時期,有位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名叫劉安。繼承了父親的封位為淮南王。

淮南王劉安看了許多書,偏偏對道教的書籍入了迷。產生了煉丹成仙的念頭。於是他四處去尋訪有仙方神術的道人。

有一天,他聽説有位仙翁名叫八公,有煉製仙丹的祕方,但是從不傳給別人,於是就去尋找八公。沒想到八公四處雲遊,劉安吃盡苦頭也沒能找到八公。可是劉安仍然一心一意的尋訪,劉安的誠心感動了八公。一日,八公來到劉安家,把煉製仙丹的方法傳授給他,並告訴他,仙丹煉成,吃下後就可昇天成仙了。

劉安每天都虔誠的靜心修煉,後來他“真的”煉出了仙丹。這時他覺得身體輕盈,飄飄欲仙。那些仙丹,晶瑩剔透。他知道昇天成仙的時刻到了,他沐浴更衣,焚香禱告,然後把仙丹吃了下去……劉安覺的身體輕飄飄的,低頭一看,原來自己早已站在雲端了。

劉安成仙后,灑落在院子裏的'仙丹被雞和狗吃了,它們也都飄然升空,成了神仙。劉安在雞和狗簇擁之中,慢慢的就消失了。

高山流水(俞伯牙)

春秋時期,俞伯牙擅長於彈奏琴絃,鍾子期擅長於聽音辨意。有次,伯牙來到泰山(今武漢市漢陽龜山)北面遊覽時,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滯留在巖石之下,心裏寂寞憂傷,便拿出隨身帶的古琴彈了起來。剛開始,他彈奏了反映連綿大雨的琴曲;接着,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樂音。恰在此時,樵夫鍾子期忍不住在臨近的一叢野菊後叫道:"好曲!真是好曲!"原來,在山上砍柴的鐘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聽到伯牙彈琴,不覺心曠神怡,在一旁早已聆聽多時了,聽到高潮時便情不自禁地發出了由衷的讚賞。

俞伯牙聽到讚語,趕緊起身和鍾子期打過招呼,便又繼續彈了起來。伯牙凝神於高山,賦意在曲調之中,鍾子期在一旁聽後頻頻點頭:"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無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於流水,隱情在旋律之外,鍾子期聽後,又在一旁擊掌稱絕:"妙啊,浩浩蕩蕩,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樣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鍾子期就能完全聽出它的意旨和情趣,這使得伯牙驚喜異常。他放下了琴,歎息着説:"好呵!好呵!您的聽音、辨向、明義的功夫實在是太高明瞭,您所説的跟我心裏想的真是完全一樣,我的琴聲怎能逃過您的耳朵呢?"

二人於是結為知音,並約好第二年再相會論琴。可是第二年伯牙來會鍾子期時,得知鍾子期不久前已經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傷感,難以用語言表達,於是就摔破了自己從不離身的古琴,從此不再撫弦彈奏,以謝平生難得的知音。

韋編三絕(孔子)

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製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籤,稱為竹“簡”,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能閲讀。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的,因此有相當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着,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閲了多少遍。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地説:“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破釜沉舟(項羽)

秦朝末年,秦軍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退守鉅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並被秦軍重重包圍。楚懷王於是封宋義為上,項羽為副將率軍救援趙國。宋義引兵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後,接連46天按兵不動,對此項羽十分不満,於是要求進軍決戰,解困趙國。但宋義卻希望秦趙兩軍交戰後待秦軍力竭之後才進攻。但此時軍中糧草缺乏士卒困頓,而宋義仍舊飲酒自顧,項羽見此忍無可忍,進營帳殺了宋義,並聲稱他叛國反楚。於是將士們則擁項羽為上。項羽殺宋義的事,威震楚國,名聞諸侯。隨後,他率所有軍隊悉數渡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鉅鹿之圍。項羽在全軍渡黃河之後他下令把所有的船隻鑿沉,打破燒飯用的鍋,燒掉自己的營房,只帶三天干糧,以此表決一死戰,沒有一點後退的打算。正是這樣已無退路的大軍到了鉅鹿外圍,幷包圍了秦軍和截斷秦軍外聯的通道。楚軍戰士以一當十,殺伐聲驚天動地。經過九次的激戰,楚軍最終大破秦軍。而前來增援的其他各路諸侯卻都因膽怯,不敢近前。楚軍的驍勇善戰大大提高了項羽的聲威。以至戰勝後,項羽於轅門接見各路諸侯時,各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項羽。

後來,“皆沉船,破釜甑”演化為成語“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戰,決心很大。

病入膏肓(蔡桓公)

春秋時期,晉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聽説秦國有一個醫術很高明的醫生,便專程派人去請來。

醫生還沒到。晉景公恍惚中做了個夢。夢見了兩個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説話。

一個説:“那個高明的醫生馬上就要來了,我看我們這回難逃了,我們躲到什麼地方去呢?” 另一個小孩説道:“這沒什麼可怕的,我們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無論他怎樣用藥,都奈何我們不得。”

不一會兒,秦國的名醫到了,立刻被請進了晉景公的卧室替晉景公治病。診斷後,那醫生對晉景公説:“這病已沒辦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針又達不到,吃湯藥,其效力也達不到。這病是實在沒法子治啦。”

晉景公聽了,心想醫生所説,果然驗證了自己夢見的兩個小孩的對話,便點了點頭説:“你的醫術真高明啊!”説畢,叫人送了一份厚禮給醫生,讓他回秦國去了。

歷史的典故4

英文裏的University(大學)一詞來源於拉丁文Universitas,它本是羅馬法中的一個法律術語,意指社團或法人。

11世紀80年代,人們在意大利的一座圖書館中發現了羅馬法典的原稿。接着,一些學者開始在意大利的波倫亞講授羅馬法。歐洲各地的青年學生聞訊紛紛趕來,合資聘請這些學者教課。但是,這些外國學生在意大利處處受到歧視。學生們為了對付不測,就按種族成立了20多個“同鄉會”,然後又分別聯合成兩個社團,這種社團在法律上被稱為Universitas。社團的成立使學生們取得了權利主體的地位。學生社團同教師簽訂契約,就課程設置、授課時間、教材發放、學費款額等問題達成具體協議。教師的'酬金由學生在課堂上直接支付,如果學生們覺得哪位教師不稱職,就聯合抵制他的課,拒絕支付酬金。如果教師在打上課鈴後不立即開講,或在打下課鈴前提前下課,就會被學生社團罰款。學生社團還有權審理其成員間的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從而使外國學生成了社團內部的公民。從此,University就成了學生自治機構的名稱,後來逐漸引申出“大學”的含義。

在我國,“大學”一詞最早見於儒家經典《禮記》之中的一篇文章名。到宋代,《大學》從《禮記》中抽出,單獨與《論語》《孟子》《中庸》並列成為“四書”之一。

“大學”一詞現指實施高等教育的學校。

歷史的典故5

有一天,鄭國公子宋(字子公)和子家去見鄭靈公。將進宮門時,公子宋忽然停住腳步,抬起右手對子家説:“你看!”

子家莫名其妙地看着公子宋的手,只見他的食指一動一動的`。公子宋得意地説:“看樣子,今天有好吃的東西在等着我們呢!以往每當我這食指動起來,總能嚐到新奇的美食!”

子家將信將疑。兩人進宮後,果然發現廚子正把一隻已經煮熟了的甲魚切成塊兒。這隻甲魚是一個楚國人進獻給鄭靈公的。鄭靈公見這隻甲魚很大,決定把它分賜給大夫們嚐嚐。見此場景,子家忍不住朝公子宋豎起了大拇指。鄭靈公見兩人這麼沒規矩,不禁皺了皺眉頭,問:“你們在笑什麼?”子家就把剛才在宮門外的情況講了一遍。

過了一會兒,大夫們到齊了。那隻已經切成塊兒的大甲魚放入鼎內由廚子裝進盤子先給鄭靈公,然後給各位大夫。鄭靈公先嚐了一口,稱讚道:“味道不錯!”示意大家一起吃。大家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但是,公子宋卻呆呆地坐着。原來,他面前的桌案上什麼也沒有。

顯然,這是鄭靈公安排好的。公子宋窘迫不堪,臉上紅一陣白一陣,他忽地站起來,走到大鼎面前,伸出指頭往裏蘸了一下,嚐了嚐味道,然後大搖大擺地走了出去(原文:“子公怒,染指於鼎,嘗之而出。”見《左傳·宣公四年》)。後來人們用“染指”一詞指分取不應該得到的利益,也指插手某件事情。

由這件事,鄭靈公想殺公子宋,結果公子宋先把他殺了,另扶新君即位。但後來公子宋也被人殺了。可見玩笑不能開太大啊!

歷史的典故6

馬紹,字子卿,濟州金鄉(今金鄉縣)人。歷任左右司都事、單州(今山東單縣)尹、提刑按察司僉事、刑部尚書、兵部尚書、參知政事、中書左右丞等官職。被元世祖稱為秀才。他關心民間疾苦,潔己奉公,不畏權貴,敢言直諫,有“清廉賢明”的美譽。

世祖初年,馬紹應詔入仕,授中書省左右司都事。後任單州尹,勤政愛民,得當地士民刻石讚頌。至元十年(1273),改山東東西道提刑按察司僉事,以賑災恤民為先務。至元十九年(1282年),皇上詔命劃隆興為太子封地,皇太子選拔總管,馬紹受召到京城,任刑部尚書。

馬紹為人廉潔剛正,與權臣桑哥多有鬥爭,曾力諫世祖行輕徭薄賦之政。一次,桑哥召集各路總管三十人,引他們上朝見皇上,想以催收賦税的多少來考定政績高下。皇上説:“賦税收齊了不把百姓財力榨盡一定不能做到。但朕的倉庫軍隊,難道少這些麼!”馬紹退朝到尚書省,追記皇上的訓示,交太史寫下來。有人建議增加鹽税,馬紹説:“如果不節制不必要的開支,即使把賦税加重幾倍,也不夠用。”事情只好擱置下來。

皇帝下詔書把京城一部分種苜蓿的官田分給居民,可是以桑哥為首的特權階層乘機據為己有。為堵馬紹之口,他們把一塊田地分給馬紹,馬紹卻堅決不受。桑哥想上奏請求把這塊地賜給馬紹,馬紹推辭説:“我沒有才能在官府做事,常擔心不能盡職盡責,怎敢希求分外的福分,而招致罪過!”桑哥垮台後,追查他曾行*賂的'人,找到他的賬本看,惟獨沒有馬紹的名字。桑哥後悔地説:“假如我早聽馬左丞的話,一定不會有今天的禍。”皇上説:“馬左丞忠誠廉潔令人尊重,讓他官復原職。”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元政府撤尚書省,馬紹改任中書左丞。元貞元年(1295年),中書右丞,兼江浙行省右丞。大德三年(1299年)改兼河南行省右丞。次年,死於任上。有詩文數百篇。

歷史的典故7

周恭帝即位的時候,年紀太小,由宰相範質、王溥輔政。後周的政局不穩。京城裏人心浮動,謠言紛紛,説趙匡胤(音yìn)快要奪取皇位啦。

趙匡胤本來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將,跟隨周世宗南征北戰,立下不少戰功。周世宗在世的時候,十分信任趙匡胤,派他做禁軍統帥,官名叫殿前都點檢。禁軍是後周一支最精鋭的部隊。

世宗一死,軍權落在趙匡胤手裏。五代時期,武將奪取皇位的事情多得很,所以,人們有這種猜測也是不足為奇的.。公元960年春節,後周朝廷正在舉行朝見大禮的時候,忽然接到邊境送來的緊急戰報,説北漢國主和遼朝聯合,出兵攻打後周邊境。

大臣們慌作一團,後來由範質、王溥作主,派趙匡胤帶兵抵抗。

趙匡胤接到出兵命令,立刻調兵遣將,過了兩天,就帶了大軍從汴京出發。跟隨他的還有他弟弟趙匡義和親信謀士趙普。

當天晚上,大軍到了離開京城二十里的陳橋驛,趙匡胤命令將士就地紮營休息。兵士們倒頭就呼呼睡看了,一些將領卻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有人説:“現在皇上年紀那麼小,我們拼死拼活去打仗,將來有誰知道我們的功勞,倒不如現在就擁護趙點檢作皇帝吧!”

大夥聽了,都贊成這個意見,就推一名官員把這個意見先告訴趙匡義和趙普。

那個官員到趙匡義那裏,還沒有把話説完,將領們已經闖了進來,亮出明晃晃的刀,嚷着説:“我們已經商量定了,非請點檢即位不可。”

趙匡義和趙普聽了,暗暗高興,一面叮囑大家一定要安定軍心,不要造成混亂,一面趕快派人告訴留守在京城的大將石守信、王審琦。

沒多久,這消息就傳遍了軍營。將士們全起來了,大家鬧哄哄地擁到趙匡胤住的驛館,一直等到天色發白。

趙匡胤隔夜喝了點酒,睡得挺熟,一覺醒來,只聽得外面一片嘈雜的人聲,接着,就有人打開房門,高聲地叫嚷,説:

“請點檢做皇帝!”

趙匡胤趕快起牀,還沒來得及説話,幾個人把早已準備好的一件黃袍,七手八腳地被在趙匡胤身上。大夥跪倒在地上磕了幾個頭,高呼“萬歲”。接着,又推又拉,把趙匡胤扶上馬,請他一起回京城。

趙匡胤騎在馬上,才開口説:“你們既然立我做天子,我的命令,你們都能聽從嗎?”

將士們齊聲回答説:“自然聽陛下命令。”

趙匡胤就發佈命令:到了京城以後,要保護好周朝太后和幼主,不許侵犯朝廷大臣,不準搶掠國家倉庫。執行命令的將來有重賞,否則就要嚴辦。

趙匡胤本來就是禁軍統帥,再加上有將領們擁護,誰敢不聽號令!將士們排好隊伍開往京城。一路上軍容整齊,秋毫無犯。

到了汴京,又有石守信、王審琦等人作內應,沒費多大勁兒就拿下了京城。

將領們把範質、王溥找來。趙匡胤見了他們,裝出為難的模樣説:“世宗待我恩義深重。現在我被將士逼成這個樣子,你們説怎麼辦?”

範質等不知該怎麼回答。有個將領聲色俱厲地叫了起來:

“我們沒有主人。今天大家一定要請點檢當天子!”

範質、王溥嚇得趕快下拜。

周恭帝讓了位。趙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國號叫宋,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歷史上稱為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經過五十多年混戰的五代時期,宣告結束。

宋太祖做了皇帝,他的母親當然成了太后。當大臣們向太后祝賀的時候,太后卻皺起眉頭,顯出很憂愁的樣子。

等大臣退了朝,侍從們問太后説:“皇上即位,您怎麼還不快活?”

太后説:“我聽説做天子很不容易。能夠把國家管理好,這個位子才是很尊貴的;要是管理不好,出了亂子,再想做一個老百姓還做不成哩。”

太后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宋太祖雖然即了位,但是全國還沒有統一,別説周圍還有一個個割據政權,就是原來後周統治的中原地區,也還有一些節度使,對宋太祖即位,很不服氣呢。

歷史的典故8

莫泊桑寫《羊脂球》

左拉曾這樣描述過他的學生——法國大作家莫泊桑:"他往往一下午洗耳恭聽我們的談話,眼睛明亮而含笑,老半天才斗膽插上片言隻語。誰也不曾料到,這個佈滿歡快朝氣的年輕人後來竟一舉推出了《羊脂球》——那個滿含柔情、譏嘲和勇氣的完美無缺的`作品。他默默地聽我們的談話,然後他的作品源源而出,顯出了爐火純青的功力。"完全可以説,《羊脂球》的享譽文壇,是謙虛好學的結果。

歷史的典故9

過年的時候,家家户户的門上都貼上了紅紅的春聯,紅色的春聯為嚴冬添了暖意,也為人們帶來了洋洋的喜氣。

由春聯中我們不僅可以欣賞到中國文字的`對仗之美及奇巧,更可以從其中的含意,領悟修身處事的哲理,還可以玩味書法的趣味,可以説是集文學、書法、藝術於一的一種獨特的表現形式。

春節寫春聯、貼春聯是我國特有的年俗。古代傳説有「神荼」「鬱壘」這兩兄弟,用桃木棒為地方上的人民驅除惡鬼,因此後來就將他們兄弟的偶像或名字雕刻或描繪在桃木板上,掛在門上,以保平安,成為我國最早的門神;後來簡化成只用紅紙畫一桃形,寫上神荼和鬱壘字樣,稱之為「桃符」,這就是春聯的前身「桃符」的由來。

隨着時間的演進,人們更賦予「桃符」招財納福的積極意義,開始在「桃符」上頭寫上「招財進寶」、「福」、「春」等吉祥字眼,稱為「春帖」。

相傳我國最早的一幅春聯是五代十國時蜀國的後主孟昶所作,有一年除夕,他命令學士於寢門的桃符上提辭,寫後他不滿意,就親自提筆寫了「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可以説是我國的第一幅春聯。

一幅春聯至少包含「上聯」、「下聯」、「橫披」。

歷史的典故10

方克勤(1326~1377),字去矜,號介軒。明初濟寧府知府。浙江寧海人。明洪武四年(1371年),赴京應試,中二甲第二名,太祖朱元璋欽命他為濟寧府知府。

當時濟寧因戰爭破壞,人少地荒,城殘村敗,前任官員雖有恢復治理之舉,但收效甚微。他到任後,與農民訂立墾田法約,按土地等級和規定時間徵收賦税,如果税吏不遵守這些規定就受責罰,使墾荒者越來越多,大片荒地得以復墾收糧。濟寧城牆坍壞,按舊例,應由守兵修築。濟寧守將仗勢役使民眾修城。時正當五六月間,天旱無雨,農事正忙,萬餘築城之民不得收割莊稼,哭聲聞數裏。克勤為此事憂憤不食,歎道:“民病不救,焉用我為!”暗將此事稟告中書省,吏屬懼而不敢署名,克勤獨具己名上報。丞相胡惟庸得悉此事,立即下令停止築城。詔下之日,正遇久旱甘霖,民眾歡呼而散。是年五穀豐登,百姓作歌頌克勤之德:“孰罷我役,使君之力。孰成我黍,使君之雨。使君勿去,我民父母。”

方克勤為官為人,廉潔正直。任職三年,月俸有餘則盡散給朋友,或留官庫,毫無私蓄。平素衣着儉樸,不穿綢緞,一布袍竟穿數年。居室簡陋,牆垣傾頹處,購葦蓆蔽風。室中無他物,只有書冊雜陳其間。與人交往從不受人一物。兗州長官通過方克勤的小僕人進獻兩個瓜,他也退回;一同鄉任鄰郡縣令,贈一大雁供其烹食,方克勤當即拒絕,並與之斷交。洪武八年(1375)春被召入朝,太祖褒獎他治理有功,命禮部賜宴款待。三月,復還濟寧府任職。後來,受到下屬官員呈遞奏章誣陷,被貶到江浦服勞役。

臨走時送行人眾,出東門時百姓脱了他一隻靴子,放在城門洞木柵欄內,以表挽留之情。不久,方克勤又因“空印案”牽連遭處死。直到幾年後才知道他是受了冤枉,朝廷頒詔天下為他平反昭雪。濟寧百姓為表達對他的崇敬與懷念,特地集資在漁山書院塑像紀念。

【濟寧傳説故事】

(一)黃帝誕生

曲阜城東六裏許,有個叫壽丘的地方。一道高崗隆起地面,這高崗就是壽丘遺蹟。相傳華夏民族的祖先軒轅黃帝就誕生在這裏。

據説,黃帝的母親叫附寶,有嬌氏之女,是少典國國君的妃子。附寶生有二子,長子是炎帝神農氏,次子就是黃帝軒轅氏。

神農氏比軒轅氏早出世,他教人播種五穀,親嘗百草為人治病,被擁戴為中原部落聯盟領袖,稱為炎帝,在陳建立了國都。後遷於魯(今山東曲阜一帶),國號大庭,在曲阜建有大庭庫,故曲阜又叫大庭。

附寶,是隨炎帝遷徙來曲阜的。一個初冬的夜晚,附寶獨自一人來到郊外,她夜望星空,思念故土。忽然間,天際亮起一道銀白耀眼的閃電,那閃電繞着北斗的第一顆星——樞星疾速地打了幾個旋,然後又倏地一下由天及地,消失了。幾乎在這同時,被驚呆的附寶忽然感覺到身上有一種奇妙的感覺。過了一些時間,她才知道自己受雷電感應而懷孕了。俗話説“十月懷胎,一朝分娩”。附寶卻一直懷孕二十四個月。第三年冬季的一天,天高氣清,祥雲萬朵,附寶覺得肚子疼痛難忍。不一會,隨着一聲嘹亮的嬰兒啼哭,黃帝就這樣降臨到了人世。

剛出生的黃帝,額骨的`中部隆起,形狀象太陽,這就是所謂“日角”;黃帝有龍的相貌,傳説他的手足也似龍爪龍趾;還有的説他四張臉。更奇異的是,黃帝剛出生就咿呀説話,不久就會走路了。十歲左右他就離開壽丘,到處拜師學藝,通訪名山大川,再沒回來。

(二)少昊的傳説

很久以前,玉皇大帝有七個如花似玉的女兒,最小的名叫皇娥。皇娥聰明伶俐,勤勞善良,十幾歲就會採桑養蠶,繅絲織錦。清早,她時常一人身披霞光,搖着小船,來到天河源頭窮桑樹下,攀枝採桑。

這窮桑樹為林中之王,樹頭如傘,桑葉如扇。它五千年開一次花,一萬年結一次果。那紫瑪瑙般的桑椹,吃一粒就能長生不老。皇娥非常喜愛這樹,常為它澆水、施肥。採完桑葉就坐在樹下放聲歌唱或拂袖漫舞。

有一天她正在唱歌,忽然聽到一陣悠揚的琴聲,像是為自己伴奏。回頭一看,只見一個眉清目秀的青年正在不遠處朝她彈琴呢!那青年見皇娥在看他,便很有禮貌地向前自我介紹説:“我叫金星,每天都在聽你歌唱,並被你動人的歌聲打動了。”

從此,金星、皇娥結成好友,後來由友誼萌發了愛情。一年之後,他們在窮桑樹下蓋起幾間草房,舉行了簡樸的婚禮。男耕女織,夫唱婦隨。不久,又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少昊,小家庭甚是幸福美滿。

後來,玉皇大帝得知此事,非常生氣,派出天兵天將把他倆打入天牢,把少昊攆出天宮降落人間。這時少昊已是個英俊少年。

少昊落凡在泗水岸邊。那時候,泗水岸邊只有幾户人家,人們把他看成神仙下凡,推他當了首領。少昊領着大家開荒種地,植桑養蠶,生活得非常美好。由於這裏土地肥沃,桑麻遍野,往這裏來的人越來越多,很快就發展成了個繁榮的城鎮,少昊給它取名為窮桑邑,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一個少昊之國。再後來,領土擴大,少昊就把國都遷到了曲阜。

(三)尼山的傳説

叔梁紇年紀很大了,身邊有九個女兒,而只有一個跛足兒子,便想再要一個兒子,於是向顏家求婚。顏家姊妹三人,老大、老二嫌叔梁紇年紀太大,不願嫁他。老三顏徵在聽從父命,嫁給了他。

二人成婚後,夫婦便去尼丘山祈禱蒼天和山神,以保佑顏氏生個好兒子。果然,顏氏不久有了身孕,生下一個男孩。但這孩子相貌醜陋,頂如反盂(中低而四旁高);面有七露:眼露筋、鼻露孔、嘴露齒、耳露輪。顏氏見這孩子難看,哀聲歎道:“好命苦。這般模樣怎能養活成人!”叔梁紇更是悲傷,遂把孩子丟在尼山腳下,走了。

當時天氣比較熱,孩子在地上哭。突然,山上下來一隻老虎,在孩子身邊轉了幾圈,便叼進山洞裏,按時為孩子哺乳。同時,一隻老鷹也飛來,用翅膀為孩子打扇。這就是後世流傳的“鳳生虎養鷹打扇”。這山洞即是現存的夫子洞(又名坤靈洞)。

再説顏氏徵在自從孩子被扔了以後,心裏十分悲痛,於是常在尼山腳下轉來轉去。這天,她走在山麓前坡的小道上,突然聽到有孩子的哭聲,便尋聲而去,在山洞裏發現一白胖的男孩,抱起一看,竟是自己的兒子。顏氏喜出望外,抱着孩子急匆匆往回走。顏氏為快些到家,慌不擇路,爬坡越溝,深一腳淺一腳地向前走。突然,她的羅裙被山棗樹上的刺掛住了,顏氏非常氣憤,對山棗樹説:“你們不要攔路。讓尼山神知道了,會把你們斬草除根的。”説着,順手將掛羅裙的山棗樹捋了一把。從此,這裏的山棗刺全部往下長。時至今日,還是如此。

顏氏抱着孩子走得又累又渴,再看看孩子,身上也髒了。這時,她看到一口水井,便走向前去,輕輕放下孩子,想取些水。可她圍井繞了一圈,怎麼也夠不到水面,於是自言自語道:“井啊,要能把你搬倒,水流出來該有多好呀!”哪知她話剛説完,就聽到一陣流水聲。顏氏一看,井真的傾斜了,一股清水從井口向南流去。顏氏雙手合十感謝天神,然後手捧泉水喝了起來。那水又香又甜,喝下去通身清爽,頓時,一點也不累了。她又掬起清水,給孩子沐浴,然後回村子去了。

從此,這口井井壁傾斜,常年泉水如注,至今仍在顏母莊旁。泉水南流,形成一條小溪,後人為紀念孔子用泉水沐浴乃為智慧之源,遂稱這條小溪為智源溪。

歷史的典故11

關羽斬顏良誅文丑故事

關羽斬顏良誅文丑是羅貫中作品《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情節,講述的是曹操和袁紹在白馬對峙時,曹操營中大將關羽斬殺了袁紹陣營兩大猛將顏良和文丑的故事。袁紹派遣顏良出戰前,帳營中的謀士曾告誡袁紹説,顏良的性子有些急,不能單獨讓他帶兵出戰。

但是,袁紹沒有聽從該謀士的意見,一意孤行地讓顏良去進攻曹將劉延。曹操的.謀士荀攸讓曹軍假裝在延津渡河,讓袁軍誤以為曹軍要偷襲他們的後方。於是,袁軍會分散兵力入駐延津,如此一來曹軍便可攻襲白馬。袁軍果然中了曹軍計謀,當顏良距離白馬十公里時候,已經看見曹軍在前方。顏良震驚之餘,倉皇準備迎戰。曹操派遣張遼和關羽攻打袁軍,關羽騎馬走到隊伍前方,看見對方將領顏良。關羽騎着馬衝入袁軍,還沒等顏良反應過來,關羽已經衝到顏良面前,立即斬殺了顏良的頭顱。袁紹和文丑得知顏良已被曹軍殺害,心中萬般悲痛。決心前去與關羽交戰,為好友顏良報仇。文丑與關羽大戰數個回合後,文丑感歎對方實力太過強大,於是文丑駕馬沿河而逃。關羽哪裏肯放過文丑,關羽乘勝追擊,快要追趕上文丑的時候,關羽使出絕技拖刀斬,將文丑誅殺。

《三國演義》中“關羽斬顏良誅文丑”是全文經典的一個故事橋段,後來讀者認為,文丑和顏良都是赫赫有名的武將,不可能輕易被關羽誅殺。

歷史的典故12

當時,漢獻帝和李催與郭汜軍隊正在作戰,而漢獻帝已經突圍成功了,但是李催與郭汜仍然率領軍隊對漢獻帝窮追不捨,情況危急,漢獻帝需要外援的軍隊來增援他。此時,有一位隨從的將領便向漢獻帝推薦曹操,説曹操英勇善戰而且很有計謀,漢獻帝可以讓曹操來救駕,加上曹操曾經平定了青州的黃巾軍,從這件事情完全可以看出來曹操是有力的人選。漢獻帝聽到部下的意見,認為曹操的確是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便讓信使出發,前去通報消息讓曹操前來救駕。就在此時,李傕和郭汜的軍隊已經殺來了,漢獻帝慌了陣腳。眼看信使還未出發,正準備和倆人的軍隊火拼之時,夏侯惇來了,他是奉曹操之命前來增援漢獻帝。漢獻帝看着曹操部下來了,心中的石頭就落地了。夏侯淳將漢獻帝解救出來隨後又將李傕和郭汜的軍隊擊潰了。後來,漢獻帝對曹操軍隊的建設和作戰精神有了強烈的認同感。並且,還大肆的嘉獎曹操,對他加官進爵。後來,在説起這件事情後,都很感慨曹操料事如神,以及速度之快,便有了説曹操,曹操到的説法。

曹操望梅止渴的典故

曹操率領大部隊在行軍,恰好是正午,天氣炎熱、士兵們十分困頓。走了很久都沒有喝水,曹操的士兵都紛紛嚷着走不動路,想要喝水。曹操看了看四周,發現並沒有水源,知道士兵們身心俱疲,便心生一計。曹操大聲的説到,這條路我走過,穿過前面一條路,就會出現一片梅林,裏面的梅子果實飽滿,吃起來酸酸脆脆,特別好吃。大家再堅持一下,走出這條路就可以吃到酸酸可口的梅子了。士兵們正好口渴,聽到曹操的形容之後,感覺自己的唾液都被酸出來了,頓時也有勁頭。曹操見此情況,便一鼓作氣的帶領士兵前行,有了梅子的號召,士兵們腳步都輕快了很多。於是,很快地走出了這片林子,出了林子後就有了水源,曹操的士兵們,便喝飽了水,再次踏上前行之路。而這就是望梅止渴的故事。

曹操煮酒論英雄的典故

白門樓事件之後,呂布被勒殺,曹操帶着劉關張三兄弟回到了許昌,當時因為忌憚劉備,曹操是一個寧可殺錯不可放過的人,聽聞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後,要是以後謀事就會出師有名。在謀臣勸説殺了劉備的建議下,曹操動了試探劉備的心思。

擺宴席那天,天色暗沉,風雲突變,曹操指着將有龍捲風形狀的雲問劉備,雲騰出海,這是有真龍要出世,那麼劉備認為這個英雄人物是誰呢?就是看他對這個天下格局的看法,如果劉備眼光犀利,還有仁義之名傳揚天下,那麼劉備是留不得了。劉備心裏一咯噔,他現在實力根本沒有辦法跟曹操抗衡,最好的就是韜光養晦,以待時機,他最不希望曹操把他看成了對手。因此劉備開始胡扯,把當時實力最雄厚的兩派拿出來説事。

要是其他人也許會被劉備糊弄過去,但是這是曹操。曹操深知袁紹、劉表是不可能為天下主的,爭霸一方也許有可能,但是他們沒有那個能力爭霸天下,這些庸庸碌碌之輩,怎麼能入得了曹操的.眼。於是他對劉備説,這個天下如果有英雄,也只會在你我之間出現。劉備頓時收到了驚嚇,恰巧這時候一聲驚雷,劉備靈機一動,將勺子掉到地下,做出恐慌的樣子,麻痺了曹操,躲過這一劫。

曹操燒信的典故

適逢官渡之戰,曹操在許攸的幫助下,一把火燒了袁紹的糧草,給自己帶來了緩衝的時間,並且在最後大敗曹操,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打了勝仗自然也有一堆的戰利品,部下在清點戰利品的時候,發現曹操的一些手下給袁紹寫的投誠信,當下氣憤不已。

於是,他將信上呈給曹操,希望曹操可以按這上面的名單進行抓捕,殺雞儆猴。可是出乎部下的預料,曹操甚至連信裏面的內容都沒有看,便直接將這些信丟到了旁邊的火盆裏,部下連救援都來不及,便化成了一堆灰燼。

部下不解,曹操卻笑着解釋,當時的情況,袁紹兵力雄厚,遠遠勝於曹操的兵力,再加上曹操當時的糧草幾乎都已經消耗殆盡,如果不是許攸臨時的投誠,曹操都沒有什麼把握可以勝利,何況那些小兵呢?

這事之後,無論那些寫過投誠信給袁紹的人怎麼想,至領們對曹操的胸襟十分佩服,所以可謂是用幾封信換來了將領們的絕對忠誠,不可謂不划算。而當時曹操如果真的按照信上面的名單抓人,可能會泄一時之憤,可難免會讓人心寒。

曹操一生多疑,所以燒信的舉動才讓後人更加覺得他是一代梟雄,有着心懷天下的胸襟。

歷史的典故13

【出處】

《莊子·秋水》。

【釋義】

原意指烏龜拖着尾巴在泥巴里爬,比喻與其位列卿相,受爵祿、刑罰的管束,不如隱居而安於貧賤。後也比喻在污濁的環境裏苟且偷生。

【歷史典故】

莊子,名周,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抨擊儒墨的權勢觀,鄙棄虛情假意,主張順其自然。莊子曾做過漆園小吏,生活很窮困,卻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請,他是一位非常廉潔、正直,有相當稜角和鋒芒的人。

楚威王仰慕他的才學,想請他來輔佐朝政,多次派使者來請他,都遭到莊子的拒絕。一次,莊子正在濮河上釣魚,楚王又派兩位大夫來請他去做官,他們對莊子説:“大王想將國內的事務勞累您啊!”莊子拿着漁竿沒有回頭看他們,説:“我聽説楚國有一隻神龜,已經死去三千年了,楚王卻把它用錦緞包好裝在匣子裏,藏在廟堂之上。作為一隻龜,是死了留下屍骨讓人尊敬好呢,還是情願活着而拖着尾巴在泥沼中爬行好呢?”兩個大夫説:“還是活着好啊。”於是莊子説:“請回吧!我要在爛泥裏搖尾巴。”使者無言以對。

【成長心語】

莊子不為了富貴當“犬馬”,堅決不被名利鎖束縛的骨氣讓我們敬佩。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性、清靜無為,在他的內心深處充滿着對當時世態的悲憤與絕望。從他的哲學有着退隱、不爭、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莊子是一個對現實世界有着強烈愛恨的人。

正因為世道污濁,所以他才退隱;正因為有黃雀在後的經歷,所以他才與世無爭;正因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強調率

歷史的典故14

春秋時期的郯子,生性至孝,歷來為人所稱道,被視為德、才、威、雅的`化身。在我國曆史上盛傳的“二十四孝”中,郯子的故事被視為楷模。

郯子的父母年老體衰,都患有眼疾,他特別傷心,到處求醫。聽説鹿乳能治好雙親的眼疾,他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羣中。獵人誤認其為鹿,正要舉箭射他,他趕緊大叫,並將實情相告。獵人聽後非常感動,想辦法給他弄來鹿乳,並護送他出山。

《弟子規》中説:“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有命令,要趕快行動,不應該拖拉,這也是孝敬父母的舉動。從小若有孝的理念,那麼一旦父母生病,自己因感恩也會去孝養。

歷史的典故15

背道而馳,語出:唐·柳宗元《楊評事文集後序》:“其餘各探一隅;相與背馳於道者;其去彌遠。”

背:背向;道:道路;馳:奔跑。朝相反的方向跑去。比喻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或背離正確的目標,朝相反方向走。

背道而馳的歷史典故:

戰國時代,魏國的.臣子季樑,奉命出使到外國,可是他在路途中聽到魏王準備要攻打趙國邯鄲的消息,就趕緊回國去勸魏王。

匆忙回國的季樑對魏王説:“我在太行山下,看到一個駕着車子的人,他趕着馬想要去北邊,説他準備到楚國去。”魏王説:“楚國應該是向南走的,為什麼他要往北走呢?”

季樑回答説:“我也這麼跟他説的啊!可是,他認為他的馬是匹好馬,速度非常快,加上他也帶了足夠的錢;而且車伕經驗豐富,所以他覺得沒有什麼好擔心的。因此,他不聽我的勸告,就繼續往北走了。”魏王聽了之後,哈哈大笑説:“這個人是個瘋子。雖然他有很多好的條件,但是他卻往反方向走,怎麼可能到得了目的地呢?”

接着季樑就告訴魏王説:“大王説的話一點也沒錯。但是,像大王現在這樣一直攻打附近的國家,這種舉動也會讓大王離稱霸的目標越來越遠,這不也是和那個往反方向去走的人一樣嗎?”

標籤: 集錦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m0v2y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