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優)關於歷史典故

(優)關於歷史典故

關於歷史典故1

1.文君當壚:

(優)關於歷史典故

據《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富家卓王孫有個女兒叫文君,剛守寡不久,非常愛慕司馬相如,相如就同文君私奔來到臨邛,把自己的車馬全部賣掉,買下一家酒店,做賣酒生意。並且讓文君親自主持壚前的酌酒應對顧客之事,而自己穿起犢鼻褲,與僱工們一起操作忙活,在鬧市中洗滌酒器。

這個故事後來成為夫妻愛情堅貞不渝的一段佳話,臨邛也成為釀酒之鄉。

2.王羲之蘭亭流觴:

王羲之素有“書聖”之稱,他最為後人所稱道的《蘭亭集序》更是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東晉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相聚會稽山陰蘭亭,曲水流觴,飲酒賦詩,王羲之揮毫書寫詩序,既著名的《蘭亭集序》,王羲之適逢酒酣,趁興揮筆,瀟灑自如,寫下這絕代書法佳作。

3.清聖濁賢:

三國魏初建時,曹操嚴厲禁酒,人們只好私下偷着飲酒,但諱言酒字,故用"賢人"作為"白酒"(或"濁酒")的隱語,用"聖人"作為"清酒"的隱語。清聖濁賢演變成一個典故。還有一個"青州從事,平原督郵"的成語,也是美酒和惡酒的`隱語。南朝人劉義慶在《世説新語》中記載,桓温手下的一個助手善於辨別酒的好壞,他則把好酒叫做"青州從事",青州是一個地名,青州的轄境內有個地方叫齊郡,"齊"喻"肚臍",好酒叫做"青州從事",是因為好酒喝下去後,酒氣可以通到臍部;他把壞酒稱做"平原督郵",是因為平原的轄境內有個地方叫鬲縣,"鬲"喻"膈",意思是説壞酒喝下去,酒氣只能通到膈部。

關於歷史典故2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鈎

典故出自晉·苻朗《苻子·方外》,文載:“太公涓釣於隱溪,五十有六年矣,而未嘗得一魚。魯連聞之,往而觀其釣焉。太公涓跪石隱崖,不餌而釣,仰詠俛吟,及暮而釋竿。”

今多比喻心甘情願的落入別人的謀劃。類似的故事有“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齊桓公的老馬——迷途知返

迷途:迷失道路;返:回來。迷了路知道回來。比喻發覺自己犯了錯誤,知道改正。

【出處】:《三國志·魏志·袁術傳》:“以身試禍,豈不痛哉!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

晉代大詩人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是非常有名的。雖然其家世代為官,但他八歲喪父,十二歲喪母,家境非常貧寒。而陶淵明人窮志不短,勤奮讀書。後來,他在叔父的引薦下成為彭澤(今屬江西)縣令。然而,陶淵明本性熱愛自然,上任沒幾天便思念故土,想辭官歸去。他覺得,出來當官只是為了餬口,可衣食無憂之後卻由於所做之事違反了內心本意,非常痛苦。不久,陶淵明的妹妹在武昌(今河北鄂城)去世。他想立刻去弔唁,於是辭去了官職。就這樣,陶淵明僅當了八十多天的官就又過上了田園生活。又據記載,陶淵明是因不肯屈從於郡裏派來的一個盛氣凌人的督郵,才交出官印,隱居田園的。陶淵明隱居後,便寫下了《歸去來兮辭》,也就是成語迷途知返的出處。在這篇賦的序中,他總結了自己走過的生活道路,認識到過去雖已無可挽回,但未來的.事還來得及彌補。意思是出來當官已錯,現在歸隱還來得及。自己確實迷失了道路,好在雖迷了路但還知道回來。他的許多田園詩正是在此之後創作出來的。

趙括打仗——紙上談兵

紙上談兵[zhǐ shàng tán bīng]: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紙上談兵”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説不過他。因此很驕傲,自以為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並且説:“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拖下去於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佈“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魯班皺眉頭——別具匠心

別:獨特的;具:具有;匠心:巧妙的心思。常指文學藝術上或其他方面具有創造性的與眾不同的巧妙構思。也作“獨具匠心”、“匠心獨運”。

[語出]唐·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文不按古;匠心獨妙。”

陳勝扯旗——揭竿而起。

陳勝字涉,陽城人,秦二世元年(前209)被徵屯戌漁陽,與陽夏人吳廣在蘄縣大澤鄉斬木為兵,揭竿為旗,舉起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大旗。在陳縣(今淮陽)建立張楚政權,聲勢浩大,震撼暴秦。起義失敗後,被車伕莊賈殺害,部將呂臣又斬莊賈,遷葬陳勝於芒碭山。西漢以陳勝首倡反秦之功,高祖時為涉置守冢30家,免其賦税雜役,以守護墓地,東漢後漸廢。

關於歷史典故3

事例內容

戰國初期,秦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比中原各國落後。公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決心發憤圖強,於是委派商鞅實施變法。

商鞅起草了一系列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就想了一個辦法,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説:“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就賞十兩金。”

不一會兒,南門口圍了一大堆人,大家議論紛紛,人們都説:“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用得着十兩賞金?準是有人在開玩笑呢。”大夥兒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沒有一個上去扛木頭的。商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正在大夥兒議論紛紛的時候,人羣中有一個人把木頭扛起來就走,一直搬到北門。商鞅立刻兑現了他的諾言,賞給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金。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老百姓都説:“商鞅的'命令不含糊。”有了這種信任基礎,商鞅的新法得到了有效的貫徹和執行。

自從商鞅變法以後,秦國的農業生產增加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各方面實力逐步超過了其它各國,於是才有了後來的吞併六國,一統華夏。

關於歷史典故4

有一次,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到營地附近散步,看到許多小戰士在一棵大樹下休息、打鬧,玩得不亦樂乎。他就主動參加了他們的活動,和年輕的戰士們一起談天説地,非常高興。

忽然,從頭頂上傳來幾聲鳥叫,劉伯承順着聲音一看,原來不知什麼時候,大樹上站着一羣烏鴉。他不由心中一動,立刻對周圍的戰士們説:“你們哪個的槍法最準,快打只烏鴉下來,讓大家飽餐一頓吧!”

戰士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不肯開槍打烏鴉。他們有的是怕槍法不準,當面丟臉;有的是不願在總參謀長面前賣弄武藝。

這時,其中一個年輕、調皮的警衞員,跟劉伯承開玩笑説:“總參謀長,你文武雙全,是全軍出了名的神槍手,今天就請您給我們來個‘神槍打烏鴉’吧!”

“好藹—”

“歡迎——”戰士們不約而同地拍起巴掌來。還不停地歡呼着:“參謀長,來一個!”

劉伯承略一沉思,哈哈大笑,回答説:

“你們還給我來個‘’?好吧,就讓我來試試看。”

説着,他不慌不忙地從腰裏拔出,看也不看,也不用瞄準,手一舉,“啪”的一聲,一隻烏鴉“撲稜稜”地落下來,黑光閃閃的翅膀還在不停地抖動。樹上的烏鴉“轟”的一聲,全都嚇得飛走了。

“好槍法!”

“好!真是神槍手!”

戰士們異口同聲地歡呼稱讚。那位警衞員卻依然半信半疑地説:“樹上那麼多烏鴉,不是撞到一隻的吧?”其他戰士聽了,都默不做聲地看着劉伯承,怕他生氣。

但劉伯承聽了毫不動怒,只是笑了笑説:“也許是吧,不妨再考考,看到底及格不?就麻煩你去給我找個雞蛋來。”

那個警衞員不知道他要搞什麼名堂,就跑到炊事班要來了一個雞蛋。劉伯承叫他用力朝天上扔,能扔多高就扔多高,他立刻明白了,用最大的力氣把雞蛋朝天上拋去。

雞蛋飛向天空,越飛越高,看上去就像一粒黃豆。此時,劉伯承把槍一舉,“砰”的一聲,雞蛋隨着槍聲四分五裂,蛋殼、蛋黃、蛋白紛紛灑落下來。

戰士們都連聲叫好,那個調皮的警衞員連忙伸出大拇指,誇讚劉伯承是神槍手。

戰士們紛紛要拜劉伯承為師,請他教練槍法。劉伯承謙虛地説:“什麼神槍手,業精於勤嘛!不説什麼老師、學生的,我們互相學習好了。槍法準,才能更好地消滅敵人啊!”

從此,劉伯承就擠時間給戰士們講習槍法,沒過多久,紅軍隊伍中讓他訓練出一大批神槍手。

紅軍這種官兵平等,其樂融融的'軍隊氣氛,不僅得到紅軍戰士們的一致好評,使許多人都願意來當紅軍,連敵人也十分羨慕這種關係呢。

長征後期,包座戰役取得勝利時,曾經抓了幾百個俘虜。紅軍對待俘虜從來都是很寬鬆的,講過道理後,願意留下的就留下,不願意留下的,發放路費讓回家。

當時,幾百個俘虜兵中,有三成是想回家的,紅軍領導們就把他們編成了兩個連,準備依照他們各自家鄉的遠近,發放路費。

趁着等候的時間,幾位紅軍領導,到俘虜的隊伍裏去談話,瞭解情況。俘虜們可打開了話匣子。

一個士兵説,他們原來的十九路軍戰敗時,死傷很嚴重,許多營、連級的幹部都戰死了,只有一個被俘虜的。

團長和副團長見大勢已去,都跳河自盡了。

紅軍領導接着問:“為什麼跳河?”

士兵説宣傳的紅軍很可怕,動不動就要殺人,俘虜更是不要想着活下來,還要受折磨。

“那現在怎麼樣?受了什麼折磨?”

“沒有啊!給飯吃,還給錢回家。”士兵低下頭:“我勸團長別跳的……”又一個士兵站出來:“不相信我們十九路軍,在那裏,每天都有人監視着我們。”

“是啊,紅軍這裏挺好的,長官沒有架子。”

這時,有幾個十幾歲的孩子,吃飽了飯,擠在一起聊天打鬧。見紅軍領導來了,都圍了上來。搶着説:

“我要當紅軍!我不回家了!”

“我給你當勤務兵,我以前就是勤務兵。”

“你待人真好啊,整天笑笑的。不像我們長官,那麼兇。”

……

“好,都留下。”紅軍領導微笑着回答。

這時一個領導拉住一個孩子的手,問他:“紅軍好不好?”

“好。”

“為什麼好?哪裏好呢?”

“紅軍不打人。”

“還有什麼好?”

“官兵平等。”

“還有?”

“官兵都是吃一樣飯,穿一樣衣服,我們長官要吃小灶的。”孩子想了想,很肯定地説。其他孩子都跟着點頭。

“還有嗎?”

“還有教我們讀書。”

“還有?”

“好玩兒。”孩子歪着頭,頑皮地笑了笑。

領導也笑了笑,這還是一羣真正的孩子呀。

最終,要走的人中,又有一半留下來當紅軍了,畢竟這裏官兵平等,親如一家,也不用受“長官”的氣了。

為人親切,替戰士們考慮,平易近人,這是紅軍將領們普遍具有的品質。朱德、、陳毅、賀龍、劉伯承、聶榮臻……比比皆是,他們都是這種品質的突出代表。

長征中,正是這種同甘共苦,親如一家的官兵關係,才讓紅軍戰士互相幫助,最終戰勝了困難,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關於歷史典故5

某喜讀雜文,曾經看一篇雜文寫道一市委書記喜好書法,經常有經商者求字,並送潤筆若干,一時間滿城皆是X體書法(這個X當然是書記大姓)後來書記事發,鉅額財產來源剖析,光潤筆就收了一千多萬,其中還不乏美刀,這筆錢若是折算古代貨幣,恐怕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獨創一派書法的顏真卿,柳公權也自歎不如。

潤筆這個典故出自二十四史的《隋書》,這是《鄭譯列傳》裏的一段玩笑話,鄭譯曾為朝廷重臣,後來被劾疏於職守,不孝母親而遭貶官。但是不久隋文帝重新起復鄭譯,“上顧謂侍臣曰:‘鄭譯與朕同生共死,間關危難,興言念此,何日忘之!’譯因奉觥上壽。”鄭譯畢竟是個人才,又是開國將相,所以文帝下詔讓他參與制定律令給予沛國公爵位,任上柱國,説完上面那段話後當即命令內史令李德林作詔書。這個時候和鄭譯一起跟着皇上打天下的丞相高穎就開起了老朋友的玩笑:“老鄭,筆幹了哎,這詔書寫不了啊。”“譯曰:‘出為方岳,杖策言歸,不得一錢,何以潤筆?’上大笑。”這鄭譯假裝一本正經的把玩笑話接了下來,產生了非常幽默的效果,所以把心情本來就不錯的皇帝也逗樂了,你看人家這官當的,一頭討好皇帝,一頭在五千年曆史上留下一道筆墨,後來人一提起潤筆,大多一下就想到了這位1400多年前的幽默大師了。

其實稿費這個東西並非鄭譯獨創,包括高穎調侃的筆幹,其實也是古代文人不好意思開口討取稿費的旁敲側擊。經鄭譯這麼一説,文人討取潤筆就稍微理直氣壯了。

最正當討取潤筆的理由是幫人寫墓碑,中國人信奉人死為大,而這人死後的墓誌銘,就是重中之重,不僅顯示死者的身份,也與生者混的怎麼樣有關。古代大家族,高官一般都是請名士或者書法名家來寫墓誌銘,故而不少中國古代書法家的書法都是通過墓誌流傳下來,可謂是墓誌銘對中國文化的一大意外貢獻吧。

柳公權的字很好,又有身份,請他寫墓誌銘的人就很多,潤筆費用也高的嚇人。柳老頭倒是不很在乎錢,就圖寫了個樂,後來這潤筆越來越多,家人監守自盜柳公權也是睜一眼閉一眼。乃至他把寫墓誌賺來的銀器放在一個櫃子裏,過一段時間銀器消失了,他叫管家來問怎麼回事,管家還理直氣壯的説真怪事啊,柳公權笑笑説:“是啊,大概這些銀器都昇仙了吧。”

還有一位寫墓誌收潤筆很有名,那就是韓愈,連他的弟子都嫌老師給別人寫墓誌寫的太多了。為什麼呢,因為幫人寫墓誌,尤其是收了潤筆的,就不能寫的太實在,多半是隻講優點有大的缺點實在不能不談的一筆帶過,象著名的鮮于仲通神道碑就是這樣的情況。韓愈的弟子就譏諷韓愈寫的都是阿諛奉承的“諛墓”,但是老韓一生寫的最優秀的墓誌銘,可是沒收錢的,那是為老朋友寫下的《柳子厚墓誌銘》,韓愈,柳宗元一生相交,讀了這份墓誌銘,那份盡在不言中的友情與哀傷不知不覺的就把人往那個時代扯,也許生活在古代的中國人遠比我們更重情義,更懂生活。

開頭説的那位書記,大家知道生活中是有原形的,他的潤筆不是因為道德文章或者書法超過了古代的某位大家,而是其厚顏無恥的`程度已經足夠我們整個民族唾棄了。

青州從事與平原督郵

這事啊,發生在三國的時候。

下面有看官説了:“哦,知道了,這是要説張翼德怒鞭督郵的事。”

這位卻錯了,首先怒鞭督郵的是劉備,其次我們這裏説的是酒而不是人。

《世説新語》是本好書,可謂魏晉笑話大全,裏面記載曹操為了節約糧食,曾明令禁酒,恆温手下有一名書記官善飲,而且他不是一般的善飲,只要酒一入口,就能知道是好酒壞酒,但是喝酒明説出去可是要殺頭的,於是他就賣弄個關子,好酒稱之為青州從事,壞酒則為平原督郵。

這是為什麼呢?説來很有意思,青州的轄境內有個地方叫齊郡,“齊”通“肚臍”,好酒叫做“青州從事”,是因為好酒喝下去後,酒氣芳香可以一直通到臍部;他把壞酒稱做“平原督郵”,是因為平原的轄境內有個地方叫鬲縣,“鬲”通“膈”,大約就是盲腸一帶,意思是説壞酒喝下去,酒就全奔膈部去了。

曾經和一朋友逛民俗村,見一仿古酒肆,內書一聯,“盡是青州從事哪有平原督郵”某大喜,不待朋友看水牌就大叫一聲:“小二,拿酒來”上的是桂花米酒,果然芬芳醇厚。

古人其實很善於用身體部分打比方的做借喻的,這裏有件比較近的事,大家回去問問家裏的老人興許還知道,説兩三百年前康熙朝的時候吧,康熙到自己的重臣明珠家裏去做客。明珠人稱明中堂,本是落魄旗人,和康熙是患難之交,位極人臣,不過呢明珠這學問可就不咋的,雖然也是進士出身,但是他這個進士水分相當大,首先他這個是相當於一科補考的進士,其次當時主流的漢族文人都拒絕滿清的科考,所以明珠呢也就是個工農兵大學生的水平吧,可是明珠畢竟做到了一品大員,也就好附庸個風雅,自己學着寫幾首詩,還讓府裏的師爺幫忙點評一下。這天師爺出去玩,恰巧師爺給明珠詩句留下的評語就被康熙看見了,這評語是兩句:“似在杜下,又在息上。”康熙文武全才,學究天人一看這兩句就犯了嘀咕了:“似乎在杜甫之下?哎呀那我這明中堂這詩可不會太差,可是這息上是什麼意思呢?有姓息的著名詩人嗎?我怎麼就不知道呢”這個時候旁邊近侍的帶刀侍衞大老粗一個什麼也不懂,也跟着皇帝嚼開了:“皇上?這?肚子以下,膝蓋以上……那不就是嗎”…………………………………………………………………………

呵呵,寫了兩段酒,不小心把酒蟲勾了上來,隨便寫段不入流的笑話壓壓癮,這裏再向大家推薦一首五言絕句,短小精緻,回味無窮,酒香四溢,與天下好酒者共品:

綠蟻新醅酒

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

能飲一杯無

哎,收筆時又是一聲長歎,真羨慕那個時代的普通人,活的如此瀟灑,一不小心,名字就寫入了中國的典籍,刻印在了一民族的心裏流傳千年萬年,劉十九,你一定是一個好酒客,某十分願意與你共飲一杯,順便聊聊白居易邀你喝酒時寫下的《問劉十九》

關於歷史典故6

戰國時期的齊國,有一個叫馮諼的人,他因為貧窮已經快活不下去了,於是他便來到當時的“戰國四公子”之一孟嘗君的門前,説自己想當他的食客。孟嘗君就問他了:你有什麼愛好嗎?”他説沒有。孟嘗君又問:“你有什麼特別的才能嗎?”他還是回答沒有。孟嘗君一聽就覺得有點好笑,一個什麼才能都沒的人也敢來我家?當時處於自己的仁德,他還是答應了馮諼的請求。

來到孟嘗君的家裏後,因為家裏的辦事人員認為孟嘗君並不喜歡他,於是就隨便給他點剩菜剩飯打發他。馮諼就三次用彈鋏唱歌的方式向孟嘗君提出自己的要求,而且一次比一次都要過分,皺眉的人都十分厭惡並譏笑他,但孟嘗君還是滿足了他所提的各種無理的.要求。其實馮諼做這一系列事情都是為了測試孟嘗君的胸襟和眼界,現在他眼界可以肯定孟嘗君卻是想做大事的人。於是他此後便盡心輔佐孟嘗君成就大業。

這個故事個我們的啟示是,作為一個領導人,要有寬宏的氣魄和廣大的胸襟,對於下屬的要求應該儘量滿足他們。就像孟嘗君那樣,對於馮諼提出的各種要求都能及時滿足他。正史因為有了這樣的領導,馮諼才能盡情施展自己的才華和能力來幫助自己的上級,而且是忠心耿耿,絲毫不敢有懈怠。

當然這裏的馮諼也是有非凡智慧的人物,他會考察自己應該要輔佐的人是否值得自己傾盡全力來幫助他,也就是説他懂得把自己的能力用在最恰當的人和事上,這樣才能成就自己的最大價值。

關於歷史典故7

紹興六年七、八月間,岳家軍進行第二次北伐。

左軍統制牛皋為先鋒,進攻偽齊新設的鎮汝軍。偽齊守將薛亨,素稱悍勇善戰,牛皋向岳飛保證,一定要“生擒以獻”。左軍以雷霆萬鈞般的威力,很快就擊破這個堅壘。當薛亨作為戰俘押解到宣撫司時,連岳飛也頗感驚訝。牛皋繼續揮兵東向,掃蕩潁昌府,直至蔡州,焚燒偽齊軍積聚的 糧草、器械而凱旋。

岳飛採取聲東擊西的戰術,以牛皋左軍的佯攻,掩蔽大軍的`主攻方向。牛皋初戰告捷後,岳飛的大部隊往西北方向進擊。八月初,王貴、董先、郝晸等將攻佔虢州州治盧氏縣,殲滅偽齊守軍,繳獲糧食十五萬石。偽齊武義郎、監盧氏縣 酒税楊茂“挺身歸附”。接着,岳家軍又分兵奪取了虢略、朱陽和欒川三縣。王貴在虢州得手後,繼續統軍西向,又克復商州全境,包括上洛、商洛、洛南 、豐陽、上津五縣。

商、虢兩州都屬陝西路,本非岳家軍的戰區。吳玠部將邵隆即是當年陝西解州神稷山抗金義軍首領邵興,因避宋高宗紹興年號而改名。他曾上奏宋廷,認為商州乃是“要害之地”,只有力取商州,方能經營關中。於是宋廷任命他為商州知州,令他和金州 守將郭浩共同負責收復商州。岳飛攻克商州後,便催促邵隆儘快赴任,以減輕本部人馬的戍守負擔。

商州和虢州確是軍事要衝,北可控扼黃河,與北方抗金義軍直接聯繫,東可奪據西京河南府,西可進攻關中,幾乎將偽齊的統治區一劈兩爿。岳家軍接連三戰告捷,宋廷為此下詔嘉獎説, “遂復商於之地,盡收虢略之城”,“長驅將入於三川,震響傍驚於五路”。“商於”和“虢略”已成兩州別名。“三川”為秦朝設三 川郡的古地,意指此處有河、洛、伊三川。“五路”者,是指宋朝於陝西沿邊設秦鳳、涇原、環慶、鄜延和熙河五路。

關於歷史典故8

周武王滅商後第二年,因病去世。他的兒子姬誦繼位,即周成王,而此時的周成王還是個毫不懂事的少年。面對剛打下來的'江山和年幼無知的侄兒,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決定以國家利益為重,代行天子之事,替成王攝政。

此舉引起管叔和蔡叔(周武王的堂兄弟)的猜忌,他們牢騷滿腹,四處造謠,許多人信以為真,連年少的成王也充滿了疑慮,對周公旦的行為產生懷疑。管叔和蔡叔在嫉妒和權力慾望的驅使下,聯合商紂王之子武庚舉旗反叛,發動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管蔡之亂”。消息傳來,周王室上下十分驚恐。

成王雖然年少,但也知道情況嚴重,完全依賴周公。經過大家的商議和安排,最後決定由周公親自率領大軍迎敵。經過三年苦戰,贏得了勝利,武庚在戰鬥中被打死,管叔被誅殺,蔡叔成了俘虜,被流放到人煙稀少的蠻荒地區。

大軍回師那天,周成王親自到城外去迎接周公,滿臉歉疚地説:“予其懲,而毖後患。”“懲前毖後”從此而來。意思為:要從以前的錯誤中吸取教訓,防止以後再犯同樣的錯誤。

關於歷史典故9

樂此不疲的意思

[釋義] 樂:喜愛;愛好;疲:疲倦。樂於做某事;沉浸其中;不覺疲倦。形容對某種事物特別感興趣。

[語出]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如此;倒也樂此不疲。”

[正音] 樂;不能讀作“yuè”。

[辨形] 疲;不能寫作“皮”。

[近義] 樂而忘返 專心致志 沉迷不醒

[反義] 心猿意馬 心不在焉

樂此不疲的成語典故

漢光武劉秀為建立東漢政權,東征西戰,歷盡艱辛。劉秀登基後,為鞏固政權,改善黎民百姓的生活,他非常重視發展生產,提高國力。他每天很早上朝,處理國家大事,很晚散朝回宮,還要與文武公卿們談論治理國家的道理,商量和處理一些問題,稍有空閒,他還要伏案讀書、批文。每天很晚才能休息。他的兒子劉莊,見父親每天如此勞累,滿分作文,心中很不安。劉莊便勸劉秀説:“父王爭戰半生,如今臨朝秉政,又如此操勞,兒臣實在放心不下,兒望父王效仿黃帝、老子的養身之道,使生活更悠閒、寧靜。”

劉秀聽罷,説:“皇兒之心,為父要以理解。只因我樂此道,不為疲也。”這話的意思是:我自己樂於這樣,也不覺得疲勞。

用樂此不疲造句

1) 再美味的菜,吃久了都會膩;再愜意的生活,過久了都會倦。但唯獨“愛你”這件事,樂此不疲,始終不變!

2) 他們又最愛自創新招,四兄弟個個三頭六臂,一心幾用,奏樂同時又玩雜耍,我撥你的結他絃線,你按他的笛孔仍然合拍,又樂此不疲戲弄別人,總之絕無冷場,最緊要好玩!

3) 六一六一,祝福穿上花衣,祝你萬事如意,生活無憂無慮,沒事打打太極,模樣更加神氣,心情保持美麗,天天樂此不疲!

4) 今天我和要好的朋友一起去上山,走了半小時的路上了山頂我們樂此不疲,我們難以抑制自己的高興,不約而同的大喊起來。最後,我們步履匆匆的下山了。

5) 我們在學習上勁頭十足,可謂學而不厭;老師看在眼裏喜在心頭,悉心輔導,可謂誨人不倦;我們和老師都可以説是樂此不疲啊!

6) 當別的同學問題問到我時,我都會不勝其煩地説不知道,但查田君都會很樂意地教他們,樂此不疲。

7) 不錯,你現在是正當年,流連於歲的瑜伽教練和酒店服務生美眉之間,樂此不疲。但總不能永遠這麼下去吧。

8) 她成天躲在家,她凡事嫌麻煩,她不愛出門,她常常不修邊幅,她不戀愛,過着枯燥無味的生活她樂此不疲。

9) 人生樂此不疲為哪般?佛曰:下班。

10) 青春就像是切洋葱,我們都淚流滿面,卻還樂此不疲。

11) 他對這件工作倍感興趣,雖常夜以繼日,但卻樂此不疲。

12) 小明很喜愛園藝,一個人在自家的後院樂此不疲地重複着掘土種花的時光。

13) 世界各國樂此不疲的尋找着全球貿易路線並且不斷派遣船隻探路,這次他們看到了希望。

14)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樂此不疲地玩微博。

15) 他總是沒日沒夜地搞研究,每天樂此不疲。

16) 有時,在他人看來這些事情是毫無意義的,但是她卻樂此不疲地追求這些微不足道的快樂。

17) 他每天都在馬戲團表演小丑,真可謂是樂此不疲。

18) 老趙天天去公園慢跑,樂此不疲。

19) 小明總是幫助同學,樂此不疲。

20) 我在家裏樂此不疲的做着家務。

21) 他樂此不疲地嘗試非常規的貨幣政策,使美聯儲能夠應對金融崩潰,即使美國的政客們已無力迴天。

22) 這個小明,管起閒事來樂此不疲。

23) 跟facebook一樣,用户心甘情願、樂此不疲地免費為它做這項工作。

24) 有些人對麻將是樂此不疲。

25) 雖然植樹很累,但同學們都為綠化我們的家園而樂此不疲。

26) 我十分愛看書,每當有書擺在我面前時,總能讓我樂此不疲的樂在其中。

27) 小弟弟不是玩他的遙控飛機,就是玩他的奧特曼,真是樂此不疲。

28) 人們最樂此不疲的一項節日活動類似於摸彩.

29) 父親是一個堅毅冷峻的男人,似乎永遠不會屈服。但是,父親卻願意低下頭讓我坐上他的肩頭,而又樂此不疲。

30) 我個人對生活一無所求,吃住都十分簡單,上天給我的.恩賜,我並沒多要財產的奢求。如果此生能做多點對人類、民族、國家長治久安有益的事,我是樂此不疲的。

31) 我聽見回聲,來自山谷和心間以寂寞的鐮刀收割空曠的靈魂不斷地重複決絕,又重複幸福終有綠洲搖曳在沙漠我相信自己生來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不凋不敗,妖治如火承受心跳的負荷和呼吸的累贅樂此不疲。泰戈爾

32) 此決定對和平年代本已緊張的太平洋地區鄰邦關係報道紛至沓來;穆帥自己火上澆油;記者們也樂此不疲,決心將熱鬧進行到底。

33) 親情友情愛情情情相系,思念想念掛念念念不忘,官運財運鴻運運運亨通,短信真心誠心衷心祝願你,賜福祈福祝福福福傳到,重陽節歡樂喜樂快樂樂此不疲!

34) 六一六一,送你一件新衣,讓你心情美麗,模樣更加神氣,沒事打打太極,生活紙醉金迷,天天樂此不疲,心底無限歡喜,開心天下無敵!老小孩們,節日快樂。

35) 由於依靠政府救助基金才得以倖存下來,通用汽車和克萊斯勒除了欣然同意外別無選擇,但是福特也同樣樂此不疲。

36) 我從小便愛上了天文星相學,每每有關此類書籍擺在我面前總能讓我樂此不疲地沉浸其中。

37) 重慶是中國西南的一個著名的大城市,全城羣山遍佈,倩影幽幽,讓人樂此不疲。

38) 這位老先生,天生又是無論什麼疑難,每問必知,據知而答,無答不即詳且盡,並且樂此不疲。

39) 他在這權力的兩極之間左右逢源又左右為難,既是遊刃有餘又是如履薄冰,巨大的利益誘惑使之樂此不疲,但暗藏的殺機又不得不讓他盼望早日解脱。

40) 小貓對毛線團的喜愛眾所周知,只要有機會得到,小貓就會樂此不疲的玩下去,總也不厭。

關於歷史典故10

蜀漢後主劉阿斗的的歷史形象並不是很好,所以後人總是在揣度,為什麼諸葛孔明不另立新主呢?

一 先從隆中對策説起。當時諸葛亮為劉備定下的`最高戰略目標是“興復漢室”,這樣做一是可以使師出有名,二是可以爭取民心,無疑為劉備完成霸業提供條件。如此聰明之舉為何曹操孫權沒有想到呢?其實二人未必沒有想到這一點,只是曹操、孫權二人都無皇室血統,根本不可能打這個旗號去創業,劉備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倘若諸葛亮廢了劉禪,百姓便會起疑,“丞相説的興復漢室還算不算?”廢了劉禪,等於自己砸自己的招牌,自毀長城!

二 劉禪雖不為明君,但在諸葛亮時期卻不謂庸主,還未有後期那般荒唐,無非是貪戀女色、聽信幾句謠言,尚未構成大錯。試問諸葛亮有什麼理由廢了他?廢一個皇帝,勢必造成朝中大亂,蜀國本身羸弱,如何經得起這一大動?如此一來,反倒天了自家風險。

三 諸葛亮要廢劉禪,是因為劉禪無能,不能完成大業。那麼他若廢了劉禪便説明他完全有能力滅了魏國,與東吳平分天下!但蜀國當時由此力量否?滅不了魏國卻廢皇帝——他諸葛亮便是大罪人!諸葛亮何等英明?豈會為此自毀前程。

四 諸葛亮只想當丞相,對皇帝不感興趣。當皇帝固然好,但人家要是沒興趣,還是白搭。

關於歷史典故11

有一天,黃帝正在洛水上,與大臣們觀賞風景,忽然見到一隻大鳥銜着卞圖,放到他面前,黃帝連忙拜受下來。再看那鳥,形狀似鶴,雞頭,燕嘴,龜頸,龍形,駢翼,魚尾,五色俱備。圖中之字是慎德,仁義,仁智六個字。黃帝從來不曾見過這鳥,便去問天老。天老告訴他説,這種鳥雄的叫鳳,雌的叫凰。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鳴叫是歸昌,夜裏鳴叫是保長。鳳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寧。是大祥的徵兆。後來,黃帝又夢見有兩條龍持一幅白圖從黃河中出來,獻給他。黃帝不解,又來詢問天老。天老回答説,這是河圖洛書要出的'前兆。於是黃帝便與天老等遊於河洛之間,沉璧於河中,殺三牲齋戒。最初是一連三日大霧。之後,又是七日七夜大雨。接着就有黃龍捧圖自河而出,黃帝跪接過來。只見圖上五色畢具,白圖藍葉朱文,正是河圖洛書。於是黃帝開始巡遊天下,封禪泰山。他聽説有個叫廣成子的仙人在崆峒山,就前去向他請教。廣成子説:“自你治理天下後,雲氣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則凋。日月光輝,越發的缺荒了。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你哪裏值得我和你談論至道呢?”黃帝回來後,就不再理問政事。自建了一個小屋,裏邊置上一張席子,一個人在那裏反省了3個月。而後又到廣成子那裏去問道。當時廣成子頭朝南躺着,黃帝跪着膝行到他跟前,問他如何才得長生。廣成子蹶然而起説:“此問甚好!”接着就告訴他至道之精要:“至道之精,竊竊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粧形,無搖粧精,方可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長生。”説完,廣成子給了他一卷《自然經》。

黃帝向廣成子問道後,又登過王屋山,得取丹經。並向玄女、素女詢問修道養生之法。而後,回到縉雲堂修煉,他採來首山銅,在荊山下鑄九鼎,鼎剛剛鑄成,就有一條龍,長鬚飄垂來迎黃帝進入仙境。黃帝當即騎上龍身,飛昇而去。有幾個小臣,也想隨他昇仙,便匆忙間抓住了龍鬚。結果龍鬚斷了,這些小臣又墜落到地上。據説龍鬚草便是那些龍鬚變的。

關於歷史典故12

夸父逐日

夸父,古代神話中的人物。逐日:追趕太陽。我國古代的一個神話,表現了古代人民決心征服自然的'強烈願望和堅強意志。比喻決心大或自不量力。語出《山海經·海外北經》。夸父為使光明永駐人間,翻山越嶺,跨河涉澤,追趕太陽。也不知走了幾千幾萬裏,他才追到禺谷(今靈寶秦嶺山下),就是太陽落下的地方。一團又紅又亮的火球就在他面前,他被炎熱炙烤得口乾舌燥。於是,他就去喝水,喝乾了黃河、渭河的水,還不解渴,又向北方奔去,想喝那大澤裏的水。

夸父沒有到達目的地就渴死了。臨死前,他把手杖扔在路邊,手杖立刻變成一片桃林。死後,他的屍體化成了一座高山,後人名其曰夸父山。桃林,約當今河南靈寶以西、陝西潼關以東地區。商朝靈寶為桃林,周朝名桃林塞。夸父山位於今靈寶陽平鎮東南十公里處。現夸父山下有一村莊,村前立有清代石碑一座,碑銘:夸父村。

關於歷史典故13

以前,有個地主有很多地,找了很多長工幹活,地主給長工們蓋了一批團結樓住着,一天,地主的謀士對地主説:“東家,長工們這幾年手上有點錢了,他們住你的房子,每月交租子,不划算,反正他們永遠住下去,你乾脆把房子賣給他們起個名堂叫做-----公房出售!告訴他們房子永遠歸他們了,可以把他們這幾年攢的錢收回來。”地主説:“不錯,那租金怎麼辦?”謀士説:照收不誤,起個日本名兒,叫物業費!地主很快實行了,賺了好多錢,長工們那個高興啊!

過了幾年,地主的村子發展成城鎮了,有錢人越來越多,沒地方住,謀士對地主説:“東家,長工們這幾年手上又有錢了,咱們給他們蓋新房子,起個名堂叫做舊城改造,他們把手上的錢給我們,我們拆了房子蓋新的,叫他們再買回去,可以多蓋一些賣給別人。”地主又實行了,這次,有些長工們不高興了,地主的家丁派上用途了,長工們打掉牙只好往肚子裏咽,地主又賺了好多錢。

又過了幾年,地主的村子發展成大城市了,有錢人更多了,地主的土地更值錢了,謀士對地主説:“東家,咱們把這些長工的房子拆了,在這個地方建別墅,拆出來的地蓋好房子賣給那些有錢的大款還能賺一筆。”地主説:“長工們不幹怎麼辦?”謀士説:“咱給他們錢多點兒,起個名堂叫貨幣化安置,咱再到咱們的豬圈旁邊建房子,起個名堂叫經濟適用房,給他們修個馬車道讓他們到那邊買房住。”地主説:“他們錢不夠怎麼辦?”謀士説:“從咱家的錢莊借前給他們,一年6分利,咱這錢還能生錢崽,又沒風險,再起個洋名兒叫房屋貸款。”地主又實行了,長工們拿到錢,地主的經濟適用房到現在才建了一間,長工們只好排隊等房子,直到現在,還等着呢------

於是,長工們開始鬧事了,地主有點慌,忙問謀士怎麼辦?謀士説:“趕緊通知長工們,房子要跌價了,別買了,租房住吧,正好把我們的豬圈租給他們。”結果,這麼多年後,長工們的錢全沒了,還在租房住,直到永遠!

故事完了,你笑了嗎?!笑了?那説明你家是“地主”或者你家有大房子住,最起碼住的不是“豬圈旁邊”的那套。反正我沒笑,這其中飽含了太多的辛酸苦辣!!!

蘇東坡買房的歷史典故

北宋那年的春天,蘇洵帶着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來到了汴京。汴京寬闊的大街上,兄弟二人左顧右盼,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世上還有這麼繁華的城市。在一處幽深的巷子裏,那個花蝴蝶般的妓、女朝蘇洵招了招手,蘇洵的臉立即漲成了豬肝色。他看了兩個兒子一眼,對這座城市剎那間充滿了無名的恐懼。

照蘇洵的意思,在汴京租一處房子住下算了,等謀取了功名,説不準都是要外放的。蘇軾不同意。蘇軾説:“租房子哪如買房子!”蘇軾又説:“租的房子永遠是人家的,買的房子才是自家的。”

蘇轍也附和哥哥,説:“我們應該買一處房子。”

於是,他們就有了一棟房子。這棟房子在儀秋門附近,房前房後遍栽高大的榆樹和槐樹。房子的後面,是一處佔地約半畝的小花園,園內的花兒已開始含苞吐蕾,有早熟的蝴蝶在花蕾上扇動翅膀。

不久,朝廷的任命下達,蘇洵被任命為校書郎,在京城任職。蘇轍只有辭去外補職務,陪同父親住在汴京,這是宋朝的'規矩,無須贅言。

蘇軾卻去了鳳翔府,出任籤書判官,不得不告別剛剛入住的房子。蘇軾的這一西行,在他以後人生的旅途中,或許埋下了某種暗示。

以後的若干年,蘇軾輾轉於鳳翔、杭州、徐州等地方任上,居住的都是官舍。年輕的蘇軾,一心想建立功業,還沒有出現過為自己造房築屋的念頭。

烏台詩案後,蘇軾被貶黃州。在這裏,他開始築建他一生中最有田園風味的“雪堂”。

這一年的冬天,黃州飄起了鵝毛大雪,雪稍霽,蘇軾就開始在黃州東門外東坡故營地築造房屋。房屋建好,蘇軾給它取名雪堂。

蘇軾在雪堂的四壁畫上了森林、河流及漁夫垂釣的景緻。雪堂的石階下有一座小橋跨溝而過,除了下雨天,這條水溝都是乾涸的。溝裏常有野兔出沒。在雪堂的東邊,蘇軾栽了一棵柳樹,每天早晨,枝頭有黃雀梳理着羽毛。蘇軾僱人在柳樹下打了一眼土井,井水清澈,除了汲水做飯,蘇軾還用井裏的水澆花、洗衣服。繞過柳樹,走下山坡,是一望無際的稻田,稻田旁栽着幾棵高大的桑葚樹,桑葚成熟時,小孩子吃得滿嘴紅紫。

雪堂後邊,是一個小土崗,遍栽青翠的毛竹,蔭翳蔽日,蘇軾搬一把躺椅,就在這下邊乘涼,間或打個小盹兒,立即就有蝴蝶飛來,在他眉毛上翩翩起舞。

這一段時間,蘇軾喜歡讀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賦。在田間耕作時,他將《歸去來兮》中的句子打亂,重新組合起來,配上當地民歌小調,教家人吟唱。他用竹枝敲擊着接牛角,敲出了優美的旋律。

一幅多麼美妙的田園圖啊!

然而,這種生活不久就被打破。朝廷一張詔書,蘇軾由黃州遷任汝州。是夜,蘇軾站在雪堂的院子裏,遙望滿天星辰,長久地沉默不語。

蘇軾九月抵達金陵,和王安石在一起數日,飽覽了秦淮河兩岸的美景,他懷戀雪堂,想在這兒再置一處房子。他想,朝廷這樣把他調來調去,每到一地都得尋找房屋,很是操勞,不如趁早找一個養老的去處。

消息傳出,儀真的太守邀請蘇軾,讓他把養老的房子建在儀真。

儀真靠近金陵,有着優越的地理條件。

湖州太守騰元發是蘇軾的好朋友,親自登上門來,迎接蘇軾去湖州小住,並勸他在山清水秀的宜興買上一塊田地,還出主意,讓蘇軾上表朝廷,一家老小需要靠種田謀生,申請朝廷允許他把家安在宜興。

恰巧,騰元發有一個親戚,在宜興城外二十里的深山中有一處田地,每年可產八百擔大米,蘇家可以憑此衣食無憂了。蘇軾有點兒動心。託人賣掉了他父親當年在汴京買下的那處住宅,籌了銀兩,用來購買田產。

一天清晨,蘇軾去看那片田地。船在荊溪裏行走,兩岸繁樹濃蔭,恍如仙境。想到將來要在這樣的環境中頤養天年,蘇軾幾乎陶醉了。

那果然是一片肥沃異常的土地,可以説旱澇都能保住好的收成。

蘇軾站在那片田地上,開始謀劃起來,那兒種水稻,那兒種桑椹,那兒種柑橘。等等。他手舞足蹈,像一個小孩子。

蘇軾把這片地買了下來,又寫信給騰元發,説已決定在荊溪邊買上一處房子,然後把家小接來,要長期定居於此了。

過幾天,房子找到了,這是一棟老宅子,房子建得古樸而精巧。

幾經説合,原房主人同意五十萬錢出手,蘇軾掏乾淨所有口袋,才湊齊這筆錢。買下房子,蘇軾掐着手指頭定了個黃道吉日,準備在那一天搬進新房子裏去。

離搬進新房子的日子越來越近了。這天晚上,有着很好的月亮,蘇軾與朋友邵民瞻在月下散步,邵氏就是這所房子的説合者。他們偶然進了一個村子,聽到一個老婦人在一間茅舍裏很傷心地痛哭。蘇軾聽得心酸,就推門進去問個究竟。

老婦人説:“我有一套房子,世代相傳好幾百年了,可我生個不爭氣的兒子,賣掉了房子,把我攆到這間茅屋裏來了。看到明晃晃的月亮,想起祖宅,很是心酸。”

蘇軾一問之下,暗自吃驚。老婦人所説的房子正是自己剛買下的那所。蘇軾彎下腰安慰那位老婦人説:“你不用傷心了,我就是買你房子的人,現在我就把房子還給你。”蘇軾掏出買房的字據,當着老婦人的面撕掉了。

蘇軾帶着家眷要離開宜興了。小船在荊溪裏穿行,兩岸有怪鳥驚起。小兒子問蘇軾:“父親,我們的房子呢?”蘇軾站在船頭,抬目望向遠處。

遠處一片迷濛。

關於歷史典故14

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

明朝萬曆年間,有個叫馬紹良的人在朝中做官。他年輕氣盛,自以為博學多才,滿腹文章,經常在同僚面前賣弄自己,因此得罪不少人,皇帝對他的所作所為也時有耳聞。

這天,皇上把馬紹良召進後殿,閒聊幾句後拿出一首詩對他説:“聽説愛卿才學出眾,且看這首詩寫得怎樣?”

馬紹良不知道這是皇上的詩作,只草草看了一眼,見其中有兩句是:“明月上竿叫,黃犬宿花蕊”,他不假思索地説:“這詩不通!明月怎麼會上竿叫,黃犬怎麼能宿在花蕊中呢?”

“那麼,以愛卿高見,這句詩改如何改呢?”皇上不露聲色地問。

馬紹良説:“就改為‘明月上竿照,黃犬宿花蔭’。”

皇上聽了,微微一笑,説:“愛卿才學疏淺,不配在京為官。”於是,馬紹良被貶三級,發落到福建漳州做太守去了。

馬紹良自認晦氣,但也滿肚子不服氣,無奈聖命難違,只好帶着家眷到漳州去赴任。

一天,他來到閩南一座山嶺下休息,忽然看見山道旁野花團簇,爭奇鬥豔,便隨手摺了一枝花,他往花蕊中一看只見一條黃絨絨的`小蟲兒在花蕊中蠕動,便問身邊的轎伕:“這是什麼蟲子?”

轎伕一瞧,笑着説:“它叫黃犬蟲,專愛往花蕊中鑽。”馬紹良一聽,一下子目瞪口呆,半天説不出話來。

天很快黑了,馬紹良心事重重,無心趕路,便找了一個小店歇了下來,回想起白天的事情,他久久不能入睡,就到窗口賞月,這天晚上,碧空如洗,只見一輪明月照着在晚風中搖曳的翠竹,緩緩升上了天,正當月兒掛在半空的時候,不斷傳來鳥兒悦耳的叫聲,他聽了好長時間,似有所悟,叫來店主,問道:“這是什麼鳥在叫?”店主回答説:“這是明月鳥,這隻有在月亮當空時才叫,所以人們叫它‘明月鳥’。”

馬紹良聽了,心裏慚愧萬分,這時才明白皇上為什麼把自己貶到閩南做官。

馬紹良年逾古稀後,辭官回鄉,他特別後悔自己年輕時的狂妄淺薄,便時常對人們説:“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我生在北方,不知南方事,到了南方,才知天之高,地之厚,自己所知道的,不過是九牛一毛罷了!一個人最大的過錯,莫過於自以為是啊!”

從此,“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便在人們中間流傳開了。

關於歷史典故15

漢朝有個劉姓書生,上京趕考的時候路過華山,準備登山一遊。山上有一座神廟,廟裏供奉的是一位美麗善良的神女-華嶽三娘。

三娘被王母派遣到此地一直孤獨寂寞,這一日有人路過當然喜不自勝。化成一尊塑像。劉書生進入神廟大殿,看到神女塑像,立即被深深吸引住了,暗想如果能取到這樣的.妻子改多好。想到此處百感交集,提筆在牆上作詩一首。三娘見書生清秀俊朗文采斐然,心裏也特別喜歡。雖然也知道這是違反天條的事情,但是她還是抑制不住自己心中噴湧而出的愛情。

終於化成了凡人,追上劉書生,與其結為夫妻,自是恩愛無比。後來三娘懷孕,而書生還要去考試,只能暫時分別,書生送給三娘一塊祖傳沉香,要三娘以此給孩子命名。後來三孃的哥哥二郎神知道了這件事,將三娘壓在華山下的黑雲洞中。而神物寶蓮燈也落入二郎神的手中。

後來產下了沉香,託人送到了劉書生手中。等到沉香十六歲的時候,劉書生將整件事情説給他聽。沉香決定上天救母。

標籤: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q3l5y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