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優選)關於歷史典故13篇

(優選)關於歷史典故13篇

關於歷史典故 篇1

風箏的歷史典故

(優選)關於歷史典故13篇

墨子(墨翟)把制風箏的事業傳給了他的學生魯班(也稱公輸班),《墨子·魯問篇》中説,魯班根據墨翟的理想和設計,用竹子做風箏。魯班把竹子劈開削光滑,用火烤彎曲,做成了喜鵲的樣子,稱為「木鵲」,在空中飛翔達三天之久。《書》上説:「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最早的風箏並不是以紙製作,而是木製的。傳説中第一個風箏為“魯班”製作,稱之為“木鳶”,《渚宮舊事》記載魯班“嘗為木鳶,乘之以窺宋城”。而以《呂氏春秋·愛類》記載“公輸般為高雲梯,欲以攻宋。墨子聞之,自魯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見荊王曰:‘臣北方之鄙人也,聞大王將攻宋,信有之乎?’”説明魯班當時造的是“高雲梯”而不是木鳶。

公元前190年,楚漢相爭,漢將韓信攻打未央宮,利用風箏測量未央宮下面的地道的距離。而垓下之戰,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圍困,韓信派人用牛皮作風箏,上敷竹笛,迎風作響(一説張良用風箏系人吹簫)漢軍配合笛聲,唱起楚歌,渙散了楚軍士氣,這就是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

在正史中也有關於風箏的記載,時間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侯景之亂”,梁武帝被侯景圍困,城牆被包圍。曾放風箏向外求援,據南史卷八十《侯景傳》中所述,在梁武帝蕭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時,侯景作亂,叛軍將武帝圍困於樑都建鄴(即今南京),內外斷絕,有人獻計製作紙鴉,把皇帝詔令系在其中,當時太子簡文在太極殿外,乘西北風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軍發覺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樑朝從此也衰微滅亡。這是簡文施放風箏向外求救不幸失敗的故事。

相傳在公元前五世紀時,希臘的阿爾克達斯就發明了風箏,可惜後來失傳。直到公元十三世紀,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從中國返回歐洲後,風箏才開始在西方傳播開來。

又從其它考據證實,約第十世紀傳至韓國再至日本,十三、四世紀才傳至歐洲。風箏是一種玩具,在竹篾等的骨架上糊紙或絹,拉着系在上面的長線,趁着風勢可以放上天空,是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風箏源於春秋時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相傳“墨子為木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户外活動。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裏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當今,中國放風箏活動,在對外文化交流,加強與世界各國人民友誼,發展經濟和旅遊事業中發揮着重要作用。風箏是世界上最早的重於空氣的飛行器。本質上風箏的飛行原理和現代飛機很相似,繩子的拉力,使其與空氣產生相對運動,從而獲得向上的升力。在一些國家的博物館中至今還展示有中國風箏,如美國國家博物館中的一塊牌

子醒目的寫着:“世界上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英國博物館也把中國的風箏稱之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據史料記載,中國的風箏大約在14世紀傳入歐洲,這對後來的滑翔機和飛機的發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十三世紀時,意大利馬可·波羅自中國返回歐洲後,始傳到世界各地。據古書記載:“五代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名風箏。”故而不能發出聲音的叫“紙鳶”,能發出聲音的叫“風箏”。

風箏的介紹

風箏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發明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至今已20xx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直至東漢期間,蔡倫改進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

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户外活動。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裏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

公元1600年,東方的風箏(菱形)傳到了歐洲。

與風箏有關的傳説

關於風箏的起源,大體有四種傳説。一是斗笠、樹葉説;二是帆船、帳篷説;三是飛鳥説;四是李鄴説。

但就風箏起源於中國的結論,則是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

斗笠、樹葉説

斗笠是一種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當人類由漁獵轉為耕作時就開始使用,特別在熱帶亞熱帶是必不可少的,那時的斗笠製作很簡單,繫繩也就地取材,多用柔軟的樹皮纖維。據説有一農夫正在耕作時,忽然狂風大作,捲起了他的斗笠,農夫趕緊去追,一下抓住繫繩。恰巧這繫繩很長,斗笠便象風箏一樣在空中飛行。農夫覺得非常有趣,以後便經常給村民放斗笠,後來演變成放風箏。樹葉説來自於中國南方一帶。據説古時候人們對風捲樹葉滿天飛的現象十分崇拜,便用麻絲等拴樹葉放着玩,逐漸演變成放風箏活動。中國台灣的高山族、海南島的黎族人,早些時候就是用麪包樹的葉子做風箏。

帆船、帳篷説

人類使用木舟的歷史以久,早在公元前20xx多年就被用於生產,後來又有了帆船。傳説禹時船上已有了風帆,帆是藉助風力的機械,人們便仿照帆的原理,紮起風箏放飛。還有人説,風箏起源於北方的帳篷,最早的風箏是人們模仿大風颳起帳篷在空中飄揚的現象製造出來的,之後逐步演變成了一種遊樂活動。

飛鳥説

從歷史記載和發現的古代風箏看,其結構、形狀、扎繪技術等,一個突出的標誌就是以鳥的形狀多。因而得出結論:最初的風箏問世,是受飛鳥的啟發,模仿飛鳥而製造並以飛鳥命名的。人們崇尚飛鳥、熱愛飛鳥、模擬飛鳥而製作風箏,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風箏因此而生,是天經地義的道理。風箏起源於中國,這是目前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結論,中國最早的風箏是有古代的科學家墨翟製造的。據中國的史料《韓非子·外儲説》載:墨翟居魯山(今山東青州一帶)“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是説墨子研究了三年,終於用木頭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製造的這隻“木鷂”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

第四種説法是:風箏由五代時期的李鄴發明的。所見文著有明代陳沂在《詢芻錄·風箏》中這樣寫道:五代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如鳴箏,故名風箏。

關於歷史典故 篇2

紹興六年七、八月間,岳家軍進行第二次北伐。

左軍統制牛皋為先鋒,進攻偽齊新設的鎮汝軍。偽齊守將薛亨,素稱悍勇善戰,牛皋向岳飛保證,一定要“生擒以獻”。左軍以雷霆萬鈞般的威力,很快就擊破這個堅壘。當薛亨作為戰俘押解到宣撫司時,連岳飛也頗感驚訝。牛皋繼續揮兵東向,掃蕩潁昌府,直至蔡州,焚燒偽齊軍積聚的' 糧草、器械而凱旋。

岳飛採取聲東擊西的戰術,以牛皋左軍的佯攻,掩蔽大軍的主攻方向。牛皋初戰告捷後,岳飛的大部隊往西北方向進擊。八月初,王貴、董先、郝晸等將攻佔虢州州治盧氏縣,殲滅偽齊守軍,繳獲糧食十五萬石。偽齊武義郎、監盧氏縣 酒税楊茂“挺身歸附”。接着,岳家軍又分兵奪取了虢略、朱陽和欒川三縣。王貴在虢州得手後,繼續統軍西向,又克復商州全境,包括上洛、商洛、洛南 、豐陽、上津五縣。

商、虢兩州都屬陝西路,本非岳家軍的戰區。吳玠部將邵隆即是當年陝西解州神稷山抗金義軍首領邵興,因避宋高宗紹興年號而改名。他曾上奏宋廷,認為商州乃是“要害之地”,只有力取商州,方能經營關中。於是宋廷任命他為商州知州,令他和金州 守將郭浩共同負責收復商州。岳飛攻克商州後,便催促邵隆儘快赴任,以減輕本部人馬的戍守負擔。

商州和虢州確是軍事要衝,北可控扼黃河,與北方抗金義軍直接聯繫,東可奪據西京河南府,西可進攻關中,幾乎將偽齊的統治區一劈兩爿。岳家軍接連三戰告捷,宋廷為此下詔嘉獎説, “遂復商於之地,盡收虢略之城”,“長驅將入於三川,震響傍驚於五路”。“商於”和“虢略”已成兩州別名。“三川”為秦朝設三 川郡的古地,意指此處有河、洛、伊三川。“五路”者,是指宋朝於陝西沿邊設秦鳳、涇原、環慶、鄜延和熙河五路。

關於歷史典故 篇3

十六國時期南燕刺史鞠仲,為了討好皇帝慕容德,奉承道:“陛下乃中興之聖主,跟少康、光武帝差不多。”慕容德就讓左右的人賞賜鞠仲帛千匹,鞠仲感到賞賜太重,正在謙讓,沒想到慕容德卻説:“你知道跟我開玩笑,難道我就不知道跟你開玩笑?你對我説的不是實話,我賞你的`也是虛數。”鞠仲拍馬屁沒邊沒沿,被皇帝狠狠戲弄了一番。

關於歷史典故 篇4

千叟宴

千叟宴始於康熙,盛於乾隆時期,是清宮中規模最大,與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其影響力比現在的春節團拜會要大的多。按照清廷慣例,每五十年才舉辦一次千叟宴。1722年康熙帝在陽春園宴請全國七十歲以上老人兩千四百一十七人。後來雍正、乾隆兩朝也舉辦過類似的“千叟宴”

乾隆五十年(1785),四海承平,天下富足。適逢清朝慶典,乾隆帝為表示其皇恩浩蕩,在乾清宮舉行了千叟宴。宴會場面之大,實為空前。被邀請的老人約有三千名,這些人中有皇親國戚,有前朝老臣,也有的是從民間奉詔進京的老人。在座老人中有不少是飽學鴻儒,當眾吟詩聯句,即席用柏梁體選百聯句被史官記錄入史。乾隆皇帝還親自為90歲以上的`壽星一一斟酒。當時推為上座的是一位最長壽的老人,據説已有141歲。當時乾隆和紀曉嵐還為這位老人做了一個對子,“花甲重開,外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內多一個春秋。”根據上聯的意思,兩個甲子年120歲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141歲。下聯是古稀雙慶,兩個七十,再加一,正好141歲。堪稱絕對。

這場酒局體現出來的皇家氣派自與民間大不相同。不但有御廚精心製作的免費滿漢全席,所有皇家貢品酒水也都全免。在這五十年一遇的豪宴上,老人們爭先恐後,一邊説着“多虧了朝廷的政策好”,一邊大快朵頤,狼吞虎飲。據説暈倒、樂倒、飽倒、醉倒的老人不在少數。千叟宴這場浩大酒局,被當時的文人稱作“恩隆禮洽,為萬古未有之舉”。

關於歷史典故 篇5

孟嘗君小時候日子並不好過,因為他的母親只是一個小妾,而且他的出生日五月五日是一個很不吉利的日子,因此他的父親想要扔掉他,還是她的`母親瞞着父親把他偷偷養大的。不過田文畢竟是有雄才大略的人,他靠着自己的雄辯之財和出眾表現最終在四十幾個兄弟中繼承了父親的爵位。

可能是小時候的經歷給他留下了很嚴重的陰影,繼位之後,他大肆招募有才能的人,甚至是所有來投靠他的人不管有沒有本事他都一概接納,因此他的賓客號稱有三千人。但是人多並不一定就能辦好事,有一次孟嘗君應秦王之邀出使秦國,秦王因擔心放他回去會對自己造成威脅,便將他軟禁了起來。這時田文的一個食客便扮成一條狗偷了狐白裘獻給了秦王中的一個妾讓她説服了秦王放田文離開。但是當田文逃到函谷關的時候,秦王有改變了主意要重新抓住他。這時另一個食客便發出雞鳴叫的聲音騙過守衞開了城門,孟嘗君總算回到了齊國。這就是著名的“雞鳴狗盜”的來歷。

這個故事主要指的是微不足道的本事,同時也指的是派不上大用場的行為。就像孟嘗君那樣,離開秦國要用這樣的伎倆才能回去。

關於歷史典故 篇6

伯牙是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上大夫,春秋時著名的琴師,擅彈古琴(是琴不是箏),技藝高超,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為“琴仙”。荀子在《勸學 篇》中説:“昔者瓠(hù)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就是説瓠巴彈瑟時,連水裏的魚都要躍出水面傾聽;伯牙彈琴時,正吃草料的馬也仰 首而聽,高度評價了伯牙的演奏技術。

據載有一年,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遇風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風浪漸漸平息了下來,雲開月出,景色十 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輪明月,伯牙琴興大發,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志地彈了起來。他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 一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着。伯牙吃了一驚,手下用力,“啪”的一聲,琴絃被撥斷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測岸邊的人為何而來,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説:“先 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這裏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裏聽了起來。”

伯牙藉着月光仔細一看,那個人身旁放着一擔乾柴,果然是個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個打柴的樵夫,怎麼會聽懂我的琴呢?於是他就問:“你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你説説看,我彈的是一首什麼曲子?”

聽了伯牙的問話,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讚歎弟子顏回的曲譜,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絃斷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點不錯,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彈的琴,便説:“這是瑤琴!相傳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這瑤琴的來歷 説了出來。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伯牙又為打柴人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説:” 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説:“這後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 到的知音,於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鍾子期,和他喝起酒來。伯牙大笑。道:“你真是我知音啊!”於是兩人便結為兄弟。一起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裏相會。

轉眼到了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又抱琴來楚國漢陽,向一位白鬍皓須的老翁問路:“請問老公,這裏可是集賢村?”老翁説:“集賢村有上下兩個灣子,不曉得先 生找的是哪個?” 伯牙説:“找我的知音朋友鍾子期。”老翁一聽説是找鍾子期,眼圈就紅了,眼淚一灑,號哭説:“您家莫是那個伯牙大人伯牙先生?我期兒墳上都長草了,今晝是 他的百日,他閉眼那暫,還要聽先生彈琴哪!”伯牙一聽,跌腳捶胸,三泡眼淚四泡流,嗚嗚哭了一大場。他跟着鍾父到子期墳頭,把琴擱在拜石上,打起盤腳,愈 哭愈彈。那上下左右灣的伢兒老小,聽説大臣都跟子期上墳,一窩蜂趕來看稀奇,一見伯牙打坐彈琴,以為他好不懂事,還在取樂,就都噓之啦沙、嘰嘰哄哄地走 了。伯牙一見,越發傷心,搜出解刀,割斷琴絃,舉起瑤琴,卯起來往拜石上一摔,高聲哭唱:“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再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後人忘不了這一對琴師的深情厚誼,就把當年伯牙江邊鼓琴覓知音的地方起名古琴台;把伯牙摔琴謝知音的地方,起名琴斷口;把鍾子期的家鄉集賢村,起名鍾家台。

關於歷史典故 篇7

一、“六尺巷”

康熙時期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地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家人飛書京城,讓張英打招呼“擺平”吳家。而張英回饋給老家人的是一首詩“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書,主動在爭執線上退讓了三尺,下壘建牆,而鄰居吳氏也深受感動,退地三尺,建宅置院,於是兩家的院牆之間有一條寬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來。毛主席在建國後會見蘇聯駐華大使尤金時,曾經講到這個故事,説起這四句詩,用來表達兩國之間的事宜應該謙讓、平等。只是後來我們看到的不是這個樣子了。

二、 “絕纓盡歡”

楚莊王賜羣臣酒,日暮酒酣,燈燭滅,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絕其冠纓,告王曰:“今者燭滅,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纓持之矣,趣火來上,視絕纓者。”王曰:“賜人酒,使醉失禮,奈何欲顯婦人之節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今日與寡人飲,不絕纓者不歡。”羣臣百有餘人,皆絕去其冠纓而上火,卒盡歡而罷。居二年,晉與楚戰,有一臣常在前,五合五獲甲首,卻敵,卒得勝之。莊王怪而問曰:“寡人德薄,又未嘗異子,子何故出死不疑如是?”對曰:“臣當死,往者醉失禮,王隱忍不暴而誅也。臣終不敢以廕庇之德而不顯報王也。常願肝腦塗地,用頸血湔敵久矣。臣乃夜絕纓者也。”(《韓詩外傳》亦載)

楚莊王寬容臣下酒後失禮,並巧妙地為失禮者遮醜,暗地施德於臣,因而取得了失禮者的忠心,換來了以死相報的忠臣。故劉向在這則故事後議論道:“賢王必憐人之困也,必哀人之窮也。如此則名號業矣,國土得矣。”

楚莊王明明可以知道誰是那個非禮的大臣,但卻故意想法放過了他,裝作不知道這事。結果得到那人出生入死的報答。這就是明知故昧所見的`奇效。它既是一種處世策略,又是一種領導藝術。

對一般人來説,生活在紛繁複雜、人際關係險惡的社會之中,明哲保身不過是一種避免禍害的態度,明知故昧也不失為一種少惹是非的策略。

三、“宰相肚裏能撐船”

呂蒙正字聖功,河南人,太平興國二年擢進士第一。五年,拜左補闕,知制誥。未幾,擢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蒙正初入朝堂,有朝士指之曰:“此子亦參政耶?”蒙正陽為不聞而過之。同列不能平,詰其姓名。蒙正遽止之曰:“若一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忘,不若毋知之為愈也。”時皆服其量。(《宋史·呂蒙正傳》)

這則説明:別説是一般百姓,就是那三度為宰相,以敢説敢言著稱的呂蒙正,當初入朝參政時,曾有人不滿而發出譏諷,呂蒙正也明知故昧,裝作沒聽見。有人想為他追查那譏諷的人,呂蒙正卻阻止説:“不必了,如果知道了他是誰,必然會終生記在心頭,對雙方都不好,所以,還是不知道的好。” 這就是“宰相肚裏能撐船”,大人有大量。作為領導藝術,明知故昧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於非原則問題,能夠放過去的就放過去。所謂“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大戴禮記·子張問人官》)也就是這個意思。

四、“丙吉碎玉”

西漢時期,丙吉在做相國的時候,他有一個馬伕很好喝酒,又一次在送丙吉上朝的時候,馬伕忍不住嘔吐,把污穢吐在了丙吉的車駕上。他的管家很生氣,就跟丙吉説了,想要把馬伕給辭掉。丙吉説:他只不過是吐了丞相的車嘛,有什麼大不了的。如果你把他趕走,那要他以後到哪裏去謀生呢?你就認了吧。這個馬伕就因此留了下來。

宋朝有個著名的開國元勛叫曹彬,他曾被封為王。在戰爭中,他繳獲了敵人的一件價值連城的美玉,每天都要玩賞很長時間。又一次,他大宴賓客的時候,想要向客人炫耀一下這塊美玉。於是就讓屬下去拿這塊玉,所有的客人也都伸長了脖子,想要一睹這塊美玉的風采。當這名屬下正拿着這塊玉走進殿堂的時候,不小心搬到了門檻,摔倒了,把玉也打得粉碎。眾人都大驚失色,那名屬下非常惶恐,都害怕曹彬發怒。沒想到曹彬只是笑笑説:它註定這個時候毀掉,誰也攔不住。你也不必害怕。就讓那名屬下出去了。

關於歷史典故 篇8

樂此不疲的意思

[釋義] 樂:喜愛;愛好;疲:疲倦。樂於做某事;沉浸其中;不覺疲倦。形容對某種事物特別感興趣。

[語出]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如此;倒也樂此不疲。”

[正音] 樂;不能讀作“yuè”。

[辨形] 疲;不能寫作“皮”。

[近義] 樂而忘返 專心致志 沉迷不醒

[反義] 心猿意馬 心不在焉

樂此不疲的成語典故

漢光武劉秀為建立東漢政權,東征西戰,歷盡艱辛。劉秀登基後,為鞏固政權,改善黎民百姓的生活,他非常重視發展生產,提高國力。他每天很早上朝,處理國家大事,很晚散朝回宮,還要與文武公卿們談論治理國家的道理,商量和處理一些問題,稍有空閒,他還要伏案讀書、批文。每天很晚才能休息。他的兒子劉莊,見父親每天如此勞累,滿分作文,心中很不安。劉莊便勸劉秀説:“父王爭戰半生,如今臨朝秉政,又如此操勞,兒臣實在放心不下,兒望父王效仿黃帝、老子的養身之道,使生活更悠閒、寧靜。”

劉秀聽罷,説:“皇兒之心,為父要以理解。只因我樂此道,不為疲也。”這話的意思是:我自己樂於這樣,也不覺得疲勞。

用樂此不疲造句

1) 再美味的菜,吃久了都會膩;再愜意的生活,過久了都會倦。但唯獨“愛你”這件事,樂此不疲,始終不變!

2) 他們又最愛自創新招,四兄弟個個三頭六臂,一心幾用,奏樂同時又玩雜耍,我撥你的結他絃線,你按他的笛孔仍然合拍,又樂此不疲戲弄別人,總之絕無冷場,最緊要好玩!

3) 六一六一,祝福穿上花衣,祝你萬事如意,生活無憂無慮,沒事打打太極,模樣更加神氣,心情保持美麗,天天樂此不疲!

4) 今天我和要好的朋友一起去上山,走了半小時的路上了山頂我們樂此不疲,我們難以抑制自己的高興,不約而同的大喊起來。最後,我們步履匆匆的下山了。

5) 我們在學習上勁頭十足,可謂學而不厭;老師看在眼裏喜在心頭,悉心輔導,可謂誨人不倦;我們和老師都可以説是樂此不疲啊!

6) 當別的同學問題問到我時,我都會不勝其煩地説不知道,但查田君都會很樂意地教他們,樂此不疲。

7) 不錯,你現在是正當年,流連於歲的瑜伽教練和酒店服務生美眉之間,樂此不疲。但總不能永遠這麼下去吧。

8) 她成天躲在家,她凡事嫌麻煩,她不愛出門,她常常不修邊幅,她不戀愛,過着枯燥無味的生活她樂此不疲。

9) 人生樂此不疲為哪般?佛曰:下班。

10) 青春就像是切洋葱,我們都淚流滿面,卻還樂此不疲。

11) 他對這件工作倍感興趣,雖常夜以繼日,但卻樂此不疲。

12) 小明很喜愛園藝,一個人在自家的後院樂此不疲地重複着掘土種花的時光。

13) 世界各國樂此不疲的尋找着全球貿易路線並且不斷派遣船隻探路,這次他們看到了希望。

14)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樂此不疲地玩微博。

15) 他總是沒日沒夜地搞研究,每天樂此不疲。

16) 有時,在他人看來這些事情是毫無意義的,但是她卻樂此不疲地追求這些微不足道的快樂。

17) 他每天都在馬戲團表演小丑,真可謂是樂此不疲。

18) 老趙天天去公園慢跑,樂此不疲。

19) 小明總是幫助同學,樂此不疲。

20) 我在家裏樂此不疲的做着家務。

21) 他樂此不疲地嘗試非常規的貨幣政策,使美聯儲能夠應對金融崩潰,即使美國的.政客們已無力迴天。

22) 這個小明,管起閒事來樂此不疲。

23) 跟facebook一樣,用户心甘情願、樂此不疲地免費為它做這項工作。

24) 有些人對麻將是樂此不疲。

25) 雖然植樹很累,但同學們都為綠化我們的家園而樂此不疲。

26) 我十分愛看書,每當有書擺在我面前時,總能讓我樂此不疲的樂在其中。

27) 小弟弟不是玩他的遙控飛機,就是玩他的奧特曼,真是樂此不疲。

28) 人們最樂此不疲的一項節日活動類似於摸彩.

29) 父親是一個堅毅冷峻的男人,似乎永遠不會屈服。但是,父親卻願意低下頭讓我坐上他的肩頭,而又樂此不疲。

30) 我個人對生活一無所求,吃住都十分簡單,上天給我的恩賜,我並沒多要財產的奢求。如果此生能做多點對人類、民族、國家長治久安有益的事,我是樂此不疲的。

31) 我聽見回聲,來自山谷和心間以寂寞的鐮刀收割空曠的靈魂不斷地重複決絕,又重複幸福終有綠洲搖曳在沙漠我相信自己生來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不凋不敗,妖治如火承受心跳的負荷和呼吸的累贅樂此不疲。泰戈爾

32) 此決定對和平年代本已緊張的太平洋地區鄰邦關係報道紛至沓來;穆帥自己火上澆油;記者們也樂此不疲,決心將熱鬧進行到底。

33) 親情友情愛情情情相系,思念想念掛念念念不忘,官運財運鴻運運運亨通,短信真心誠心衷心祝願你,賜福祈福祝福福福傳到,重陽節歡樂喜樂快樂樂此不疲!

34) 六一六一,送你一件新衣,讓你心情美麗,模樣更加神氣,沒事打打太極,生活紙醉金迷,天天樂此不疲,心底無限歡喜,開心天下無敵!老小孩們,節日快樂。

35) 由於依靠政府救助基金才得以倖存下來,通用汽車和克萊斯勒除了欣然同意外別無選擇,但是福特也同樣樂此不疲。

36) 我從小便愛上了天文星相學,每每有關此類書籍擺在我面前總能讓我樂此不疲地沉浸其中。

37) 重慶是中國西南的一個著名的大城市,全城羣山遍佈,倩影幽幽,讓人樂此不疲。

38) 這位老先生,天生又是無論什麼疑難,每問必知,據知而答,無答不即詳且盡,並且樂此不疲。

39) 他在這權力的兩極之間左右逢源又左右為難,既是遊刃有餘又是如履薄冰,巨大的利益誘惑使之樂此不疲,但暗藏的殺機又不得不讓他盼望早日解脱。

40) 小貓對毛線團的喜愛眾所周知,只要有機會得到,小貓就會樂此不疲的玩下去,總也不厭。

關於歷史典故 篇9

某喜讀雜文,曾經看一篇雜文寫道一市委書記喜好書法,經常有經商者求字,並送潤筆若干,一時間滿城皆是X體書法(這個X當然是書記大姓)後來書記事發,鉅額財產來源剖析,光潤筆就收了一千多萬,其中還不乏美刀,這筆錢若是折算古代貨幣,恐怕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獨創一派書法的顏真卿,柳公權也自歎不如。

潤筆這個典故出自二十四史的《隋書》,這是《鄭譯列傳》裏的一段玩笑話,鄭譯曾為朝廷重臣,後來被劾疏於職守,不孝母親而遭貶官。但是不久隋文帝重新起復鄭譯,“上顧謂侍臣曰:‘鄭譯與朕同生共死,間關危難,興言念此,何日忘之!’譯因奉觥上壽。”鄭譯畢竟是個人才,又是開國將相,所以文帝下詔讓他參與制定律令給予沛國公爵位,任上柱國,説完上面那段話後當即命令內史令李德林作詔書。這個時候和鄭譯一起跟着皇上打天下的丞相高穎就開起了老朋友的玩笑:“老鄭,筆幹了哎,這詔書寫不了啊。”“譯曰:‘出為方岳,杖策言歸,不得一錢,何以潤筆?’上大笑。”這鄭譯假裝一本正經的把玩笑話接了下來,產生了非常幽默的效果,所以把心情本來就不錯的皇帝也逗樂了,你看人家這官當的,一頭討好皇帝,一頭在五千年曆史上留下一道筆墨,後來人一提起潤筆,大多一下就想到了這位1400多年前的幽默大師了。

其實稿費這個東西並非鄭譯獨創,包括高穎調侃的筆幹,其實也是古代文人不好意思開口討取稿費的旁敲側擊。經鄭譯這麼一説,文人討取潤筆就稍微理直氣壯了。

最正當討取潤筆的理由是幫人寫墓碑,中國人信奉人死為大,而這人死後的墓誌銘,就是重中之重,不僅顯示死者的身份,也與生者混的怎麼樣有關。古代大家族,高官一般都是請名士或者書法名家來寫墓誌銘,故而不少中國古代書法家的書法都是通過墓誌流傳下來,可謂是墓誌銘對中國文化的一大意外貢獻吧。

柳公權的字很好,又有身份,請他寫墓誌銘的人就很多,潤筆費用也高的嚇人。柳老頭倒是不很在乎錢,就圖寫了個樂,後來這潤筆越來越多,家人監守自盜柳公權也是睜一眼閉一眼。乃至他把寫墓誌賺來的銀器放在一個櫃子裏,過一段時間銀器消失了,他叫管家來問怎麼回事,管家還理直氣壯的説真怪事啊,柳公權笑笑説:“是啊,大概這些銀器都昇仙了吧。”

還有一位寫墓誌收潤筆很有名,那就是韓愈,連他的弟子都嫌老師給別人寫墓誌寫的太多了。為什麼呢,因為幫人寫墓誌,尤其是收了潤筆的,就不能寫的太實在,多半是隻講優點有大的缺點實在不能不談的一筆帶過,象著名的'鮮于仲通神道碑就是這樣的情況。韓愈的弟子就譏諷韓愈寫的都是阿諛奉承的“諛墓”,但是老韓一生寫的最優秀的墓誌銘,可是沒收錢的,那是為老朋友寫下的《柳子厚墓誌銘》,韓愈,柳宗元一生相交,讀了這份墓誌銘,那份盡在不言中的友情與哀傷不知不覺的就把人往那個時代扯,也許生活在古代的中國人遠比我們更重情義,更懂生活。

開頭説的那位書記,大家知道生活中是有原形的,他的潤筆不是因為道德文章或者書法超過了古代的某位大家,而是其厚顏無恥的程度已經足夠我們整個民族唾棄了。

青州從事與平原督郵

這事啊,發生在三國的時候。

下面有看官説了:“哦,知道了,這是要説張翼德怒鞭督郵的事。”

這位卻錯了,首先怒鞭督郵的是劉備,其次我們這裏説的是酒而不是人。

《世説新語》是本好書,可謂魏晉笑話大全,裏面記載曹操為了節約糧食,曾明令禁酒,恆温手下有一名書記官善飲,而且他不是一般的善飲,只要酒一入口,就能知道是好酒壞酒,但是喝酒明説出去可是要殺頭的,於是他就賣弄個關子,好酒稱之為青州從事,壞酒則為平原督郵。

這是為什麼呢?説來很有意思,青州的轄境內有個地方叫齊郡,“齊”通“肚臍”,好酒叫做“青州從事”,是因為好酒喝下去後,酒氣芳香可以一直通到臍部;他把壞酒稱做“平原督郵”,是因為平原的轄境內有個地方叫鬲縣,“鬲”通“膈”,大約就是盲腸一帶,意思是説壞酒喝下去,酒就全奔膈部去了。

曾經和一朋友逛民俗村,見一仿古酒肆,內書一聯,“盡是青州從事哪有平原督郵”某大喜,不待朋友看水牌就大叫一聲:“小二,拿酒來”上的是桂花米酒,果然芬芳醇厚。

古人其實很善於用身體部分打比方的做借喻的,這裏有件比較近的事,大家回去問問家裏的老人興許還知道,説兩三百年前康熙朝的時候吧,康熙到自己的重臣明珠家裏去做客。明珠人稱明中堂,本是落魄旗人,和康熙是患難之交,位極人臣,不過呢明珠這學問可就不咋的,雖然也是進士出身,但是他這個進士水分相當大,首先他這個是相當於一科補考的進士,其次當時主流的漢族文人都拒絕滿清的科考,所以明珠呢也就是個工農兵大學生的水平吧,可是明珠畢竟做到了一品大員,也就好附庸個風雅,自己學着寫幾首詩,還讓府裏的師爺幫忙點評一下。這天師爺出去玩,恰巧師爺給明珠詩句留下的評語就被康熙看見了,這評語是兩句:“似在杜下,又在息上。”康熙文武全才,學究天人一看這兩句就犯了嘀咕了:“似乎在杜甫之下?哎呀那我這明中堂這詩可不會太差,可是這息上是什麼意思呢?有姓息的著名詩人嗎?我怎麼就不知道呢”這個時候旁邊近侍的帶刀侍衞大老粗一個什麼也不懂,也跟着皇帝嚼開了:“皇上?這?肚子以下,膝蓋以上……那不就是嗎”…………………………………………………………………………

呵呵,寫了兩段酒,不小心把酒蟲勾了上來,隨便寫段不入流的笑話壓壓癮,這裏再向大家推薦一首五言絕句,短小精緻,回味無窮,酒香四溢,與天下好酒者共品:

綠蟻新醅酒

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

能飲一杯無

哎,收筆時又是一聲長歎,真羨慕那個時代的普通人,活的如此瀟灑,一不小心,名字就寫入了中國的典籍,刻印在了一民族的心裏流傳千年萬年,劉十九,你一定是一個好酒客,某十分願意與你共飲一杯,順便聊聊白居易邀你喝酒時寫下的《問劉十九》

關於歷史典故 篇10

戴震是清代著名語言文字學家、自然科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戴震治學廣博,見解獨到,他對理學家“去人慾,存天理”的學説進行了質疑和抨擊,梁啟超稱之為“前清學者第一人”。

戴震十歲才會説話,但他能“過目成誦”,學習知識喜歡追根究底,敢於懷疑和批判傳統的經典。他在私塾學習時,聽老師講授《大學章句》。講完《右經一章》,老師説:“這一章是孔子的話,由曾子記述的,下十章是曾子的話,由曾子的'學生執筆記錄的。”

戴震問道:“老師,憑什麼説這一章是孔子的話又由曾子記錄的?又憑什麼知道以下十章是曾子的話,由曾子的學生執筆記錄的?”

老師告訴他:“這是先儒朱熹的註釋裏寫的。”

他又問:“朱熹是什麼時代的人?”

老師答:“南宋。”

他追問:“孔子和曾子又是什麼時代的人?”

老師答:“東周。”

他又追問:“周與宋相距多少時間?”

老師答:“大約兩千年吧!”

戴震接着又問:“既然時間相距這麼遠,那朱熹怎麼會知道兩千年以前的事情呢?”

老師無言以對。

關於歷史典故 篇11

官渡之戰

袁紹和曹操在官渡地區展開了爭奪中原的官渡大戰。

袁紹率十萬大軍駐守在黃河北岸,兵強馬壯,糧草已基本用完。

謀士田豐勸袁紹打持久戰。消耗曹軍實力。袁紹不聽,反將田豐關進監獄。另一位謀士許攸建議袁紹乘機偷襲許昌,卻被袁紹懷疑為曹操的奸細,想調開前線兵力。許攸一怒之下,投奔了曹營。

許攸建議曹操出奇兵突襲袁紹糧草供應的'大本營——烏巢。曹操採納了許攸的獻策,親自率領精兵強將,夜襲烏巢,一把火將袁軍的糧草燒個精光。

袁紹部將曾經主張全力增援烏巢,袁紹卻堅持要與曹軍正面決戰:結果,既攻不破曹軍大營,又損失了烏巢的糧草,軍心大亂。

曹操乘勢大舉進攻,揚言直取袁紹的老巢 郡合黎陽。袁紹從河北官渡前線分兵趕去久遠,曹軍尾隨追殺,袁軍無心戀戰,紛紛丟盔棄甲,四處逃竄,損失足有七八萬人。

官渡之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範例,體現了曹操的指揮才能。

關於歷史典故 篇12

岳飛率軍返回鄂州後,席不暇暖,就收到前沿各地的警報。他得悉軍情緊急,“目疾雖昏痛愈甚,深惟國事之重,義當忘身”,遂於十一月十五日星夜率軍,急渡大江,“前去措置賊馬”。

在虢州,寇成得到援兵後,擊敗敵人。但是,他違背岳飛的政策,將俘獲的五百名敵軍官兵全部殺掉,因而受到岳飛的責備和彈劾。

在偽齊西京留守司統制郭德、魏汝弼、施富、任安中等人指揮下,進犯鄧州的敵軍有好幾萬人。張憲率一萬兵迎戰。雙方在內鄉縣相持兩天。張憲召郝晸、楊再興等將商議説:

“賊勢甚鋭,必欺敵。我以輕兵迎戰,佯敗退走。賊見,必來追我,我即伏兵取勝。”

大家都贊同此計。第三天會戰,岳家軍的餌兵退卻後,偽齊軍果然乘勢追趕,遭到正兵和奇兵的前後夾攻。郭德、施富等一千人當了俘虜,岳家軍奪得戰馬五百餘匹。魏汝弼等收殘兵逃回西京河南府。

牛皋率將官王剛等人,以步兵八千,在唐州方城縣東北的昭福痛擊敵軍,一直追至和尚寨,斬偽齊將馬汝 翼,降敵軍一千人,得馬三百多匹

十一月十日,即岳飛渡江前五天,王貴率軍在離何家寨四十宋裏的大標木,與依山佈陣的五大王劉復主力軍激戰。劉復“務聚斂”,“乏遠圖”,“無他才能”,不懂用兵打仗,卻憑藉與劉豫的親屬關係,充當一軍的主將。他的兵力幾乎是王貴的十倍,卻不堪一擊,被殺得屍橫遍野,劉復本人匹馬隻身而遁。

岳飛率援軍到達前沿時,王貴的追兵已楔入偽齊控制的蔡州地界。岳飛考慮到再次大舉深入的準備還不充分,決定先進軍蔡州,如能攻佔州城,則相機奪取,佈置完防務,再行班師。

岳飛領兵二萬前往,其中戰士一萬四千人,輜重兵、火頭軍等非戰鬥人員六千人,共準備了十日口糧。王貴、牛皋、董先、傅選、李建等將,都參加這次北伐。隊伍從夜間二更部署,三更出發,進逼蔡州城。顯然,這是一座守備堅固的要塞,一時不可能強攻急下。由於所帶糧食無法維持曠日持久的'戰鬥,岳飛當機立斷,下令撤軍。

岳家軍的第三次北伐,按其規模和聲勢,都比前兩次小。淮西戰場有劉光世、張俊和楊沂中三部共同作戰,而從商州到信陽軍,地面更加遼闊,卻只有岳家軍單獨作戰。岳家軍少數前沿部隊承受金和偽齊大軍的突然襲擊後,很快由防守轉入反攻,顯示了這支雄師的威力。事後王貴和牛皋因“掩殺逆賊五大王劉復、李成等,累立奇功”,分別晉升為正任的棣州防禦使、龍、神衞四廂都指揮使和建州觀察使。宋廷嘉獎岳飛的制詔中,也説這次北伐 “加兵宛、葉之間,奪險松柏之塞”,“至於牛蹄之役,尤嘉虎鬥之強,積獲齊山,俘累載道”,此類文學性的描述,仍反映了實際情形。

關於歷史典故 篇13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這則成語典故,也可以簡説成“成敗蕭何”。它講的是蕭何與韓信的故事。

據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少讀兵書,好帶刀劍,然而貧窮不能自養,曾以乞討為生,也曾受過胯下之辱。當項梁響應陳勝、吳廣起義渡過淮河的時候,韓信便投奔了項梁。項梁戰死,韓信又歸項羽領導,也僅為“郎中”小官而已。當時他屢屢進策,項羽都沒有采納。

西漢元年,漢王劉邦率部隊入漢中,韓信棄楚歸漢。本想出人頭地,但歸漢以後也僅為“連敖”這種有職無權的小官。後來韓信又因與十三人犯法被判斬首。非常幸運的是,在行刑時,被滕公夏侯嬰保釋。經滕公推薦,劉邦讓韓信當管理糧草的軍官,這樣便有了接觸總後勤官蕭何的機會。蕭何聽韓信談兵,頭頭是道,極為讚賞。到了漢中首府南鄭,韓信見自己仍然未得提拔,便不辭而別。蕭何聞訊,連夜追趕,這便是“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典故。 由於蕭何極力推薦,漢王劉邦拜韓信為大將。此後三年,韓信發揮他的軍事指揮才能,協助劉邦,戰勝項羽,取得楚漢相爭的.勝利。因此,韓信被加封為齊王、楚王。後來又有人告發韓信要謀反,就把他降為淮陰侯。

漢高帝十一年,劉邦還在前線討伐陳希,有人密告韓信與陳希通謀,要殺呂后和太子。隨後,呂后與蕭何相謀,由蕭何出面對韓信説,陳希已被擊敗,讓韓信立即入朝相賀。韓信相信蕭何,便入了宮。呂后就命令武士把韓信捆綁起來,不經審訊,就斬首了。 韓信受蕭何推薦而拜為大將,又因蕭何設計而掉了腦袋。

人們哀歎韓信之死,並且偏重於外部因素,所以就用“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加以總結。一“成”一“敗”繫於一人,看起來扯平了,其實,功過、是非、利害、得失,誰又算得清?況且,韓信的“成”與“敗”,根本原因還是主觀因素,個人行為。 江蘇省沛縣漢城裏,漢九年級傑的塑像同立於劉邦像旁邊。張良,智者,功成身退,因而保全了生命;蕭何,忠厚,功高馴良,於是終老天年;韓信,雄傑,失職殃殃,這才招致大禍。

標籤: 優選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1wedy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