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揠苗助長評課稿大全【3篇】

揠苗助長評課稿大全【3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通常需要用到評課稿來輔助教學,評課有利於幫助和指導教師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形成教學風格,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優秀的評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揠苗助長評課稿,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揠苗助長評課稿大全【3篇】

揠苗助長評課稿1

聽了張老師的《揠苗助長》。《揠苗助長》這是一篇傳統課文,很多老師都教過。但是我相信沒有多少老師能像張老師這樣教。聽完課後,我第一個感受就是“佩服”。更讓人佩服的,是這位男教師,品詞析句的功夫,課堂教學是那麼的紮實、有效。

我們知道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板塊。在這節課中,張老師對學生生字的教學非常注重。如課題中的“揠”字是是個新字,張老師讓學生一起寫“揠”,一邊寫一邊講:提手旁,一個女人在日頭底下彎腰幹活。孩子們會一下子記住這個字。接着告訴學生揠苗助長還有另外一個名“拔苗助長”。課文為什麼用“揠苗助長”而不是“拔苗助長”?張老師課件展示查字典“揠”字字義。讓孩子們很好的區別“揠”和“拔”字的不同。張老師這樣的設計很好的讓孩子們養成查字典的好習慣,非常好!課堂上,張老師帶領學生逐句體會,品味,第一段的三句話,就能帶領學生通過讀句子,抓重點詞語,圍繞“巴望”“焦急”二個詞層層遞進,逐步展開。讓學生在多遍練讀中,感受農夫焦急的心情。通過不同學生的讀,來感受文字傳達出的意思。在讀到農夫看到田裏的禾苗焦急不已的那段時,引導學生讀,體會,讓學生演一演,指導過程行雲流水,遊刃自如,令人歎服。

張老師對“巴望、焦急”這兩個詞的理解設計很有創意,“巴望”什麼意思,讓學生找同義詞來理解詞語的意思,教學中我也常用到這種方法,讓孩子們用換詞法來理解詞語,這的確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而最有創意的則是對“焦”字的處理,張老師根據“焦”字的特點,讓孩子們説説生活中聽過哪裏用過“焦”字。學生:燒焦烤焦…。孩子們這下明白了,“焦急”是心裏象着了火一樣,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孩子們感悟“焦”的意思,張老師在教學詞語時,採用了隨文釋詞,緊扣詞不離句乃至不離段,把詞語放到具體語言環境中去理解,方法多樣,也很巧妙。如理解“筋疲力盡”詞時,老師讓學生找通過做農夫一棵一棵往高裏拔苗的動作來説感受:累的'腰痠背痛,就是筋疲力盡,這種勞累的狀態,那個詞表現出來——筋疲力盡。這就是課文中説的筋疲力盡,這樣的角色體驗讓學生很容易地就明白了筋疲力盡,再讓學生用朗讀表現出來,此時的朗讀真是聲情並茂了。

綜觀全堂課,教學設計較新穎,能吸引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看似師問生答,實則是張老師用每一個問題僅僅拽住學生思維的弦,引領學生透過詞語表義,在詞語的背後來回穿梭,品味,從而感悟到詞語深層的內涵。而每一個詞語不是老師指明的,而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自悟“捉”住的。學生的思維彷彿一隻只風箏,被老師張弛有度地拉住卻又遊刃有餘,在字裏行間自由馳騁。

我想,如果我們每位老師都能像張老師這樣下足功夫,深鑽文本,我們的課堂能不“高效”嗎?

揠苗助長評課稿2

《揠苗助長》是一則家喻户曉的寓言故事,情節雖簡單,但其中的寓意卻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都不能違背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否則只會把事情弄糟。”

作為一次“同課異構”的教學,三位老師打破了文言文傳統的教學模式,讓人耳目一新。老師跳出了逐字逐句翻譯的困境,成為了課堂真正的指導者。不同的教學個性,成就了不同的教學風格,但相同的教學思想讓小古文的教學又尋找到了新的出路。

沈老師的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課活潑有趣,非常符合低段孩子的學習特點。沈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十分注重朗讀。學習小古文最常用的、切實可行的方法就是多朗讀,學生在朗讀中理解,在朗讀中感悟,在朗讀中得到美的薰陶,情操的陶冶,從而營造了和諧的教學環境,形成了互動的生動活潑的教學場景。她首先通過朗讀童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入揠苗助長這一教學主題後,學生從讀詞再到讀文,環環相扣。通過指名讀、範讀、齊讀、師生對讀等形式,目的是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理解感悟,從而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小古文的內容,沈老師沒有一字一句的解釋,而是通過讀古今文對比讀的方式,讓學生自讀自悟,降低了難度,教學下來,發現學生理解的.很好。

樊老師的課比較簡潔緊實,對《揠苗助長》的教學更側重方法的指導,將重點放在“讀懂”上。老師沒有從頭到尾地解釋、翻譯,而是將《揠苗助長》古文中的詞語分成“古今相通”和“古今相異”兩類,各個擊破,攻克了詞語關,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講故事,難度就降低了不少。

周老師的課比較大氣沉穩。從故事圖片入手,讓學生猜故事名字,先消除了學生的畏懼心理。然後學生通過註釋自己讀通小古文,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通的基礎上讀懂小古文,緊接着在讀懂的基礎上讀深小古文,一步一步,環環相扣。最後,結合自身經驗,引出浩然之氣,告訴學生,寓言的正面是故事,背面是哲理。

揠苗助長評課稿3

《揠苗助長》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老“故事”,老課文,一般此類寓言故事的教學目的是理解課文,弄懂寓意,可是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説,要明白“做事不能急於求成”這樣的道理有一定的難度。一位教師在執教時,課的大致流程是:説説自己學過的寓言故事導入,理解“揠”、“助”,課題質疑;學習生字;整體感知,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質疑,使培養學生質疑能力這個訓練真正落到實處。

第二,學習生字,這個環節老師採用了集中識字,讀準字音,生字組詞。這一課的生字並不多,可採用隨文識字,既突破集中識字的枯燥,又能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從而真正地理解字意、詞意。

第三,整體感知,理解課文。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言語內容,又要讓學生掌握言語形式,充分體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結合。執教者在這一環節中,首先提問: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這個問題是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容,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説,要概括並表達出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有一定的難度,執教老師出示填空:古時候有個人,他自己的禾苗長得快些,特別,想了一個辦法,把禾苗

結果,禾苗都。讓學生填一填,巧妙地降低了難度,輔助學生理解課文,符合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接着提出三個問題來學習第一段:種田人為什麼揠苗助長?禾苗長高了沒有?如果你是農夫,看到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站在田邊的你會怎麼想?怎麼做?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引導學生理解了“巴望”與“希望”的不同意思,又通過演一演體會了農夫“焦急”的心情,但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並沒有讀出“巴望”與“焦急”的感覺,尤其是當老師提出“禾苗長了沒有”這個問題時,有的學生回答“長了”,有的學生回答“沒長”,而老師急於要正確答案,只是一味地大聲詢問:“到底長了沒有?”直至學生説出老師要的答案“長了”,老師才鬆了一口氣。學生真的弄懂了“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這句話的意思嗎?答案是“No”!學生只是揣摩了老師的心裏,順着老師的心意做了回答。究其原因,是因為老師在處理教材時,只是根據自己對教材的理解站在成人的角度來引導學生,並沒有把學生當作是學習主人,給學生思考和探究的餘地。我認為這一段的教學只要扣住“焦急是什麼意思?從哪裏看出這個人十分焦急?”這個問題,讓學生自由讀書,充分地與文本語言接觸,給學生思索與探究的時間,在書上圈圈畫畫,留下思考的痕跡。在學生的自主學習下,在老師的引導下,在不同形式的朗讀中,從“巴望”、“焦急”、“轉來轉去”中去體會農夫急於求成的心態。對比兩個句子:

(1)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一點兒也沒有長高。

(2)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可是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通過反覆地對比朗讀,引導學生從感性上知道作者是運用怎樣的言語形式來表達這樣一種心情的,從而掌握語言運用的方法和技巧,真正使語言文字的運用落到實處。

第二段,執教老師採用圖文結合理解“往高裏拔”,積累“累”的詞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充分利用課文插圖來理解課文,使課文資源的利用最大化,老師這一點做得很好,但是考慮到是城市學生,如果能用實物演示,學生就能更清楚地觀察到因為往高裏拔,禾苗離開了水分和泥土,雖然看似長高了,但卻離開了生活的環境,很難再生存,從而明白不能違背事物的生長規律。其次,老師通過積累“氣喘吁吁”、“腰痠背痛”、“有氣無力”等表示“累”的詞語來理解“筋疲力盡”,水到渠成,觸類旁通。這一小段文字簡潔,老師在鑽研教材時還可抓住“從中午一直忙到太陽落山”這一句話來進行補白,豐富學生的想象。如:

(1)中午12點,赤日炎炎,炙烤大地,他。

(2)兩點鐘時,他的肚子,他頭上的.汗水,可是他。

(3)太陽落山了,他。

通過挖掘課文的空白,豐富學生的想象,填一填,讀一讀,説一説,既落實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又幫助學生理解體會了農夫巴望禾苗長高的焦急心理。

第三、四段的教學,老師通過換詞法來理解“白費”,設計練習:他一邊喘氣,一邊地説:“”這一設計,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化理解,通過個性化朗讀,個性化理解,課堂精彩紛呈,如:有的學生説:他一邊喘氣,一邊高興地説:“今天可把我累壞了!力氣總算沒白費,禾苗都長高了一大截。”讀這段話時,學生的表情是眉飛色舞的;有的學生説:他一邊喘氣,一邊有氣無力地説:“今天可把我累壞了!力氣總算沒白費,禾苗都長高了一大截。”這樣理解的學生此時讀這段話時,兩手一攤,歪着腦袋,上氣不接下氣地讀着……

第四是揭示寓意。要讓二年級的學生準確地揭示出寓意,很難。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首先是老師的思想意識問題,認為一定要按照參考書,一字一詞地説出來,寫出來才是正確的。這一教學思想我認為是錯誤的,要以生為本,從學生的年齡、認知水平出發,也許他現在的認知是膚淺,不要緊,隨着他的年齡、經驗、閲歷的增長,他的回答會比參考書上的答案更準確,更有水平。其次,這一課的寓意揭示,我認為還可在教學過程中,藉助板書,引導學生歸納出寓意。如板書設計:焦急→往高裏拔→枯死,急於求成失敗。

這樣板書,是隨着對課文的理解感悟,逐步深化,不着強加的痕跡,水到渠成,學生理解歸納起來就容易多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0wk7p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