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青山不老》評課稿(必備3篇)

《青山不老》評課稿(必備3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有可能用到評課稿,通過評課,可以把教學活動的有關信息及時提供給師生,以便調節教學活動,使之始終目的明確、方向正確、方法得當、行之有效。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評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青山不老》評課稿,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青山不老》評課稿(必備3篇)

《青山不老》評課稿1

11月30日上午第三節,我有幸聆聽了劉平老師執教的人教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上冊略讀課文《青山不老》一課。聽劉老師的課學到了不少經驗,更是一種美好的享受。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老師通過飽含深情地朗誦,再配上屏幕上的圖,導入新課,引出文中的主要人物,教師簡短而又富有激情的幾句話很快縮短了學生與教材的距離,更激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學習字詞,培養能力。

自由讀完課文後檢查字詞,並要求學生用幾個詞語概括文章主要內容。選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哪個詞震撼了你?這是讓學生在充分閲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句,進行理解概括,既掌握了字詞,又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達到了教學目的',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

三、目標明確,過程清晰。

劉老師緊緊抓住課文前導語中的三個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一奇蹟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的;説説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帶動全文的學習,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四、巧設鋪墊,理解含義。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蹟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劉老師設計了問題,並以排比的句式呈現,“他仍堅持植樹……”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綠化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説説為什麼青山是不會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五、計算想象,滲透學法。

老人創造了了不起的奇蹟中有句“3700畝林網”,這在學生頭腦中很抽象,老師告訴學生1畝=667平方米,算算相當於多少間教室。這樣學生就明白了,更能體會到老人創造的奇蹟之大。還有學第二自然段大環境時有一句古文,怎樣理解?你從什麼地方知道?表揚並教會學生利用註釋學習課文。還有讀課文時動筆墨圈劃等,老師很注意指導學習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嘛。

六、注重朗讀,加深理解。

本文語言生動優美,現實與過去互相比照,敍述與描寫互相輝映,適合學生朗讀。劉老師在教學時就注意了通過多種形式地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感悟植樹造林的重要意義。

七、補充資料,抒寫感受。

劉老師課前精心準備了不少資料,花費了不少心血。比如補充老人真實資料,拓寬了為什麼説“青山是不會老的”),引導學生捕捉文中重要信息,展開討論交流來解決問題,並引領學生感悟語言文字、抒寫心聲,很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青山不老》評課稿2

近日,有幸聆聽了張老師執教的《青山不老》一課,受益匪淺,收穫頗豐。折服於張老師平和從容的教學風格,親切自然的教育體態,把握教材的準度深度,教學思路的清晰流暢,尤其是她心中裝着全體學生,讓每一位學生在她的課堂上都學有一得的教學理念給我的感觸特別深刻。現把課堂上所學所得所感整理出來,和全體同仁一起探討,共同提高。

一、不求場面熱鬧,但求面向全體

受某些所謂名家的鼓搗,許多老師認為,語文課堂是越熱鬧越好,課堂一環扣一環,節奏快捷而流暢,學生答問此起彼伏,表面上看,師生高度投入,課堂氣氛十分熱烈,場面十分熱鬧。而實際上,又有多少學生是真正參與到語文學習中來呢!特別是那部分對語言文字不是那麼敏感的後進生,他可能與如此強烈的快節奏合拍嗎?

在張老師的課上,彷彿經常會產生“冷場”的現象,一個問題出來,看不到學生爭先恐後的熱烈搶答,座位上也沒有舉起“一片小樹林”,可我卻認為這是難能可貴的“留白”,那是張老師留給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再細看每一位指名學生的回答,既沒有旁徵博引的“大師風範”,也沒有“口若懸河”的精彩表白,所有學生都有一説一,有二説二,甚至還有個別後進生邊説邊想,説話一點都不流暢,結結巴巴的。我認為,這恰恰是張老師的平和、樸實、耐心,她面對的不是個別優等生,她的心裏裝着的是全體,她的課是為了班上的每一位同學而開設的,做張老師的學生,福哉,幸哉。

二、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一課一得

近年來,有一種思潮很流行,在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總想着讓學生全面發展,恨不得每節課都讓學生各方面素質都得到提高。對於教學內容,恨不得挖深挖透,把能教的都教給學生。課堂教學包羅萬象,越來越注重課堂教學的容量與密度,認為課堂教學的大容量、高密度是衡量一節好課的必備條件。於是,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把教學目標制定得五彩繽紛,從識字,寫字,到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從感情朗讀到練習説話寫作,每一個環節都不放過,每一個環節都要努力挖掘深度。而實際上,如此面面俱到,總是讓教者覺得力不從心,顧得了這頭,顧不了那頭,學生也是雲裏霧裏,不明就裏。

要想讓每一位學生每一節課都學有一得,刪繁就簡,突出重點就顯得特別重要。即每一篇課文抓一個訓練點,每一課時解決一個重點問題,培養學生一項語文素養。

張老師這堂課,教學目標只有一個──讓學生學會有層次地讀書。一讀了解課文大意。要求學生快速地默讀課文,説説課文的主要內容,弄懂“青山”和“老人”兩者之間的關聯;再讀品詞析句。通過讓學生讀找描寫“青山不老”、“老人已老”、“環境惡劣”、“創造奇蹟”的語段,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理清課文條理;三讀體會人物內心,通過對“一個65歲高齡的老人,十幾年如一日地植樹造林,他圖的是啥?”這個問題的思考分析、討論交流,發揮學生豐富的想象,走進人物的內心,體會作者的情感世界;四讀昇華人物情感。課文最後一句“青山是不會老的”是統領全篇的中心句,最後一段集中表了現人物的情感,張老師用“另一種東西是指什麼?”這個問題提領,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更深刻地理解語言文字背後所承載的思想感情。

隨着這“四讀”的逐步展開,所有學生在這堂語文課上都有了一得:美文不厭百回讀,層層遞進回味深。

三、不求繁瑣花哨,力求簡潔高效

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為了加強整合,為了激發興趣,為了創設情境,教師們往往會搜腸刮肚,圍繞着不同的課文內容,進行大量的搜索、解剖、分析、綜合等,創設濃重的情景氛圍,編排許多有趣的遊戲活動,還能運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製作出高級別的教學課件,讓學生每節課都沉浸在完全的聲、光、電、畫的變幻之中。然而,任何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再好的手段方法過了頭都會產生一定的負面效應。學生經常在如此熱烈隆重的課堂氛圍中學習語文,注意力全都被有趣遊戲和精彩動畫奪走了,在每堂課看似熱烈的課堂討論的爭辯中,教學時間悄悄地溜走。而對於語文教學的本體目標──“語言的.學習”就難於落實到位了,語文課也就沒了“語文”味。

張老師的課有一條明確的教路──“由表及裏、比較品讀”。我們先看看“由表及裏”。張老師先從一幅如詩如畫的山林圖配於她的激情陳述引入,到了解一位老人在非常艱苦的環境裏創造的奇蹟,最後集中體會老人的精神追求和自我價值的實現。梯度把握得當,情感體驗層層深入,恰如其分。張老師達成這個目標的手段很明確,那就是──“比較品讀”。張老師深入鑽研教材,抓住課文特點,依據“大綱”要求、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現有的知識水平,綜合考慮,設計了四個語段的對比品讀:青山秀麗與環境惡劣,不朽的奇蹟與老人的生活艱辛,取得的成績與老人的決心,青山不老於老人的蒼老。用對比的方法,不但使學生很容易理解文本的字面意思,還能夠通過品讀,融入自己的實踐體驗和豐富想象,體會了作者要表達的深層含意。簡簡單單的語文教學,卻產生了實實在在的效果。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這裏所説的語文素養,除了聽説讀寫的能力,還包括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修養和獨特的健康的個性等素養。

培養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需要大量的閲讀、積累。不能指望一蹴而就,畢其功於一役。這些目標要在某一堂課或每一堂課去實施都是不確當的,我們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和作品的特點,進行細化,進行分解,化整為零,讓每節課的目標都是微型的,可以操作的,在每一堂課都能有重點地實施某一種教學目標,也就是一課一得。這樣就好像學一套廣播體操一樣,先學“分解動作”,再走向“連續動作”。積跬步,何愁難致千里?這樣經過一個月、一個學期、一個學年、一個階段,學生的語文知識、語文能力一定會有較大的增長,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也會得到提高,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一定會逐步形成。

如果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我們也能像張老師一樣,拋開那些急功近利的想法,一步一個腳印地走,讓自己簡單簡單地教語文,讓學生輕鬆輕鬆地學語文,那一定是一個雙贏的結果。

《青山不老》評課稿3

陳老師執教的這一課,目標定位十分的準確:

1、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能提出問題。

2、利用導讀抓住三個問題:想一想這些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的,聯繫課文內容,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説“青山是不會老的”。李開姑老師抓住這3個問題,引導學生捕捉文中重要信息,展開討論交流。來解決問題,並因勢利導地幫助學生理解含義深刻地句子。

⑴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後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屬。

⑵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為什麼説“青山是不會老的.”?這個問題,通過寫一寫。從而讓學生感受到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真正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

陳老師的略讀課文教學,我收穫不少: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陳老師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樣的奇蹟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説説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二、動靜結合,自主學習

陳老師課堂以大問題統領,“課文主要寫了一個什麼故事”,“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老人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了奇蹟”,“老人為什麼一定要種樹”,“為什麼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通過默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學生在引導下,積極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巧設鋪墊,突破難點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蹟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陳老師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並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現,“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他還是選擇種樹;……”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執着的精神,緊接着追問老人為什麼要如此執着地種樹,通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説説為什麼青山是不會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1wj1q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