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通用21篇)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通用21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評課稿,評課有利於幫助和指導教師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形成教學風格,提高教育教學水平。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評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四年級數學評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通用21篇)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

李老師教學的《小數的性質》一課,雖然我已經在班裏講過了,但是聽了李老師的這一課後,我覺得還是給了我很多啟示:

一、注重方法滲透,先學後教,引導自主探索。

在探究小數的性質時,李老師首先出示了0.1、0.10、0.100三個小數,猜一猜他們之間的關係,,大家通過預習,很容易就看出是相等的,然後李老師又及時追問,為什麼是相等的呢?從而讓大家帶着疑問自學書中的內容,這樣學生在學習時目的比較明確,而且在討論時有一定的方向,留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小組彙報時,大家的彙報很有調理,有秩序,一人彙報一點知識,可見在平時小組活動中老師對學生做到了很好的訓練。

二、及時總結方法,講練結合。

在得到小數的性質後,李老師還讓大家觀察了填上或去掉0後,小數的什麼變了,什麼沒有變?而且還及時給與的練習:0能去掉嗎?這些環節的設計主要是為了在學生今後的練習時遇到這樣的情況不至於出錯,顯示出了教師知識的全面性。

三、設計多樣化、多層次的練習,提高學習興趣。

例如:價格中的0可以去掉嗎?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可以去掉?還有一些基本的填空、判斷題等,都從各個角度考查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最後的思考題雖然因為時間的關係,學生不一定全都能理解,但是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學生的應變能力,還是有一部分人的潛力是巨大的。

建議:在呈現小數的性質時時間分配比較長,導致後面的化簡和改寫小數有些倉促。

我在講這一課時是先出示了1分米、10釐米、100毫米長的線段,讓學生觀察後發現他們是相等的,接着把他們都換成用米作單位的數,再得到結論。我發現了一個不錯的設計片段,供大家借鑑。教師首先板書三個“1”,讓學生判斷,是相等的,接着在第二個1後面添寫上一個0,在第三個1的後面添寫上兩個0,板書寫成:1、10、100,提問:這三個數相等嗎?(不相等)強調“0”可不能亂添。那麼你能想辦法使它們相等嗎?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回答可以添上長度單位“米、分米、釐米”或“分米、釐米、毫米”就相等了。板書寫成:1分米=10釐米=100毫米。然後要求換成用米作單位的數,引出0.1米、0.10米、0.100米。讓學生進行觀察比較,你發現了什麼了?讓學生從左往右看,是什麼情況?再從右往左看,是什麼情況?發現了什麼規律?引導學生找出規律: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時,小數的大小不變。

我們在講課時容易受一些課件的限制,把知識分散化,可以嘗試擺脱課件,按自己的想法讓知識簡單化一些。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2

聽了史老師《速度、時間、路程之間的關係》一課,整體感覺教師教態自然,語言幹練,重難點突出,各環節安排緊湊,練習有層次,是一堂成功的課。以下我簡單的談談本人的一些感受和體會:

第一、從生活實際入手,激發學生興趣。教師出示了一系列有關交通工具的信息,導出了速度的讀法和寫法,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第二、重難點突出,教師適時點撥。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並熟練運用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係解決問題,開課時教師出示速度,讓學生寫出表示方法,並進行了認讀,教師適時引導,讓學生比較和以前我們見過的單位有什麼不同,説明了速度的單位是複合單位。為了讓學生清楚的理解速度、時間、路程各自的含義,教師一一進行了説明,特別是對於路程這個概念,更是用示意圖表示了出來,讓學生加深理解,從而更方便的研究三者之間的關係。

第三、整堂課體現了大容量快節奏

本課教學設計緊湊,環環相扣容量大,節奏快,充分利用了課上的.每一分鐘。

第四、練習設計形式多樣。

練習設計層次性強,有梯度,題型靈活多樣,供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關注了全體學生的成長。

建議:

1.當學生在黑板上做題出現了錯誤時,教師應及時予以説明。

2.稍有難度的題目上,教師應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3

本次學習彙報活動中,王澤霞執教的《折線統計圖》一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課堂上,學生興趣盎然,課堂氣氛活躍,每位同學都能積極動腦,主動參與到數學的學習中,並學有所獲。

首先是教師親切的話語、適時的評價都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享受到快樂,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生敢説、想説,在生生、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學習數學。

本課由學生熟悉的“五一蒙山旅遊”引入,通過教師統計遊客的數量,從而統計近幾年遊客的數量。這個環節,教師沒有直接展示折線統計圖,而是通過多媒體課件,先展現了條形統計圖,進而生動形象地演示了整個折線統計圖的繪製過程。這樣做既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知了折線統計圖的特徵,也為後面自己繪製折線統計圖,提供了正確的方法。

接下來,教師讓學生找出折線統計圖的要素,學生彙報時顯得比較零散,於是引導學生有序地觀察,着重觀察了統計圖上的對應點,及對應點之間線段的變化趨勢。從而學生感知到數據的變化,即遊客數量逐漸增多,呈上升趨勢。此時教師拋出“根據上升趨勢,你又什麼感想?”,激起學生的深入思考,讓學生聯想到今年遊客的數量應該會更多,由此體現折線統計圖的應用價值,對未發生的事件進行合理的預測。

第三個環節,特意出示了原來的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學生通過對比,小組討論二者的異同,進一步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特徵:繪製簡便,能更好地看出數據的增減變化。

此外,教師還注重了數學與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到折線統計圖的實例,如心電圖、學生跳繩統計圖、身高統計圖。進而感知折線統計圖在現實生活的廣泛應用。

最後繪製統計圖的過程,可先讓生自己討論要注意的問題,再通過課件演示,指導他們正確畫圖。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4

“探索規律”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數與代數”領域內容的一部分,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巧妙的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能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主動地獲取知識,注重探索規律的過程,組織開放的數學課堂,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會知識。我認為是一節比較成功的課。課中有這樣幾個亮點:

1、創設生活情境將數學生活化

本節課主要分5個情境展開,情境1:兩頂帽子3個娃娃,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讓學生把自己的想法用實物模型擺一擺,採用了4人一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因為有了實物的模型,可以喚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情境2:兩束鮮花4個花瓶,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這裏教師引導學生用一句話來説,第一束花配4個花瓶,得到4種搭配,第2束花配4個花瓶,得到4種搭配,學生有序地找搭配方案。情境3:組織學生外出郊遊,為穿什麼衣服而犯愁,引出上裝與下裝的搭配,使學生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知識是密不可分的,使數學課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從而產生學生的探求數學的動機,主動應用數學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情境4:為郊遊準備食物,引出3種點心與4種飲料之間的搭配,引導學生有序搭配,從點心配飲料想起,每種點心與4種飲料搭配得到4種方案,3種點心與4種飲料搭配得到12種搭配方案,或者從飲料配點心想起,4一種飲料配3種點心得到3種方案,4種飲料得到12種方案,在這個情境的基礎上,教師再設情境:小紅只有10元錢,她能買哪種糕點跟飲料,共有多少種方法,真正把數學與生活實際相聯繫,將數學生活化,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在這裏適時點撥,可以從從經濟角度思考,從營養角度思考,省錢角度思考,讓學生在學會數學方法的同時做到靈活運用數學。做好了郊遊的準備之後,教師再設情,境情境5:教師給出了旅遊路線,讓學生有規律地選擇旅遊路線。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掀波瀾,本課的情境創設均來源與生活,通過尋找生活中具有相同規律的現象,拓寬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體會生活中規律的普遍性。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啟發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審視生活,使學到的知識更加牢固有用,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整個課堂充滿生機。

2、注重探索規律的過程(數學課堂富有探索性和開放性)本節課教師設計不同層次的活動引導學生觀察、猜測、反思、總結。

例題教學部分,教者沒有對有關規律進行概括性的描述,教者是這樣處理的:一是根據問題藉助實物進行觀察操作,二是用PPT回顧學習過程的方法進一步的探索,三是採用簡明的符號進行思考,通過這些從具體到抽象的活動過程,既讓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又鼓勵了富有個性的積極思考。如:在課的導入部分,設計畫格子的遊戲,選2種顏色搭配,有多少不同的配色方法。讓學生初涉探索過程。在第1個情境中,教師設計了動手操作的活動,用實物模型擺一擺,帽子與娃娃的搭配,藉助實物進行觀察操作,讓學生經歷探索規律的過程。然後脱離實物,如果沒有模型,可以用什麼來表示帽子和娃娃?並給出點撥:用你喜歡的圖形、符號來表示帽子與娃娃的搭配。這裏學生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表示方法,再通過平台展示學生的創造,敍述自己的想法,使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師給予一一肯定,尊重學生的創造,通過學生經歷這些從具體到抽象的活動過程,既讓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又鼓勵了富有個性的積極思考,並相應發展了學生的符號感。

3、重視思維的有序性《找規律》這一課,它的重點和難點都應該體現在一個字“找”字,本節課教者在引發學生有序搭配的`過程中,出示了三種學生搭配的方法:

一種是無序的,學生在搭配過程中容易遺漏,從而引導學生找出解決問題的策略:有序搭配。二是以帽子為基準,與其他三個木偶娃娃搭配;三是以木偶為基準與其他兩頂帽子搭配;這種有序的搭配是通過學生上台展示,集體研究的結果,讓學生經歷了探索過程而得到的知識,印象十分深刻。找到了搭配方案之後,教師注重對學生知識運用的提升,這裏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帽子的頂數和娃娃的個數與搭配種數之間有什麼關係呢?把問題拋給學生,真正體現“找規律”的“找”字,使學生自然而然找到搭配的規律:不同帽子的頂數x不同木偶的個數=搭配的種數。環環相扣,層層深入,使學生經歷了“實物搭配——體會符號思想——得出規律”的探究過程。

這種數學思維的有序性在情境2、情境3、情境4、情境5中均能體現,如:衣服搭配問題中,教師不急於得出結論,而是從衣服的分類開始,學生很容易就把衣服分為上裝和下裝2類,通過實物連線,找到搭配的種數,再次基礎上進一步提升規律:上衣的件數x下裝的件數=搭配的種數。糕點與飲料的選擇上同樣突出了“找”字,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在信息繁多的數學問題中,同樣有規律可循:糕點的個數x飲料的瓶數=搭配的種數。尤其是最後一個遊戲中體現更加明朗,同時仍2個骰子,每次朝上的數字搭配可能有多少種,面對這個數學問題,如果一一列舉顯然比較麻煩,直接運用規律可以很快得出結論:6x6=36(種)。在此基礎上,教師對學生的能力進一步提升:兩數相加最大是幾?最小是幾?留給學生思維發展的空間。

重視數學思維的有序性,不僅僅是本節課的一個教學目標,更應成為我們教師平時課堂關注的焦點。只有課課重視,才能讓學生在學習能力上真正得到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才可能真正得到較大空間的發展。另外把生活中曾經經歷的事情作為數學原型,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更受學生歡迎。

一位教育家説過:“學生的頭腦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點燃的火把。”本節課上沒有一絲一毫的機械傳授,幾乎做到了不着痕跡的點撥、引導,處處迸發着思維的火花,讓我懂得:知識,百科全書可以代替,但課堂上生成出來的新思想、新方法,卻找不到書本原型。

商榷之處:

1、帽子與娃娃搭配的時候,投影不清楚,建議直接用實物來演示更清晰。

2、在衣服的搭配這一教學環節中,教師有牽着學生走的嫌疑,課中將衣服分為2類之後,提問學生可以怎樣來搭配,一學生起來回答時,想回答的意思是一件上衣跟所有的下裝搭配得到5種,另一件上衣跟下裝搭配再得到5種,這裏教師打斷了學生的回答,在方法的選擇上採用上衣先跟裙子搭配,再用上衣跟褲子搭配。我覺得這裏老師沒有尊重學生的回答,如果能順着學生的回答來引導會更好,或者等學生敍述完這種方法之後,再提問還有其他的思考方法嗎?我覺得這樣會更民主一些。

3、《找規律》這一課,它的重點和難點都應該體現在一個字“找”字上面,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去“找”,而不是利用這個規律解決類似問題,我們檢驗學生這一塊知識點時,應該是讓學生自己來歸納:這節課究竟我們找到了什麼樣的規律?所以我們不必將視角唯一鎖定在問題的解決上,而應是引導學生有序地展開觀察,運用多元化的解決問題策略尋找規律,能用自己找到的規律解釋自己的數學行為,學會在比較中感受數學思維的簡約性。課中也有這方面的小結,但是我覺得力度還不夠。本節課教師沒有整體梳理一下這節課究竟找到了什麼樣的規律?如在教學新課時或者在鞏固練習時,列成表格,是不是能讓學生更清晰地體會規律的存在?如:

不同帽子的頂數不同木偶的個數搭配的種數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5

5月7日,聽了四年級數學《用字母表示數》一課後,有許多話想説,現就課堂實錄談談自己的粗淺看法。

一、這雖然只是一節常態課,但卻能看到教師的相對紮實的課堂教學基本功和學生相對過硬的數學學習基本功。

二、新穎的導入和別緻的兒歌,讓數學課堂充滿了生機和活力,給人以全新的感覺。這節課採用謎底為“青蛙”的謎語導入,並將兒歌“一隻青蛙一張嘴,兩隻眼睛四條腿”融入新課教學,前後對應,相得益彰,是這節數學課的精彩之筆。

三、教學設計求新求是,學生學習求真求實,張揚了師生個性,彰顯了數學魅力。在教學的設計上教師花費了相當的時間和精力,把《字母表示數》這個相對抽象的數學內容處理的'恰到好處,在學生的學習方式上,教師引導學生把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有機結合,收到了明顯的教學效益。

四、數學教師充滿激情的課堂語言,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給數學教學平添了幾多歡樂。

另外,這節數學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語言雖無矯揉造作之痕,卻有拖泥帶水之嫌,教學時間前鬆後緊,致使後面的“練習鞏固”只完成了一個題目,就不得不草草收場,練習總量明顯不達。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相信執教教師長期這樣努力下去,一定會走向更加燦爛輝煌的明天!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6

本學期我們學校舉行數學組優質課評比時,江老師教學的是《烙餅問題》這一課。在這堂課中江老師以“烙餅”為主題,以數學思想方法的學習為主線,圍繞怎樣烙餅,才能使所用的時間最少?展開教學,設計了烙1張、2張、3張----單張,雙張餅的探究過程。充分應用教學教具,以烙3張餅作為教學突破點,形成從多種方案中尋找最佳方案的意識,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利用手中小圓片代替餅,經歷了從提出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發現數學規律——建構數學模型的過程,整節課有以下特點:

一、注重問題的提出。

課的開始時,江老師直奔主題,然後引入,“烙一張餅需要多少時間?烙兩張餅呢?”當學生髮現烙一張和兩張都只需要6分鐘,這時江老師問“為什麼都只需要6分鐘?”“兩張餅怎樣烙最省時?”江老師的問,問在點子上、問的恰當、問的精練,怎樣烙最省時,是這節課的難點,重點。其實,這樣的提問還很多,如烙三張餅時,江老師先讓學生演示,一個學生烙四次,需要12分,另一個學生烙三次需要9分鐘,江老師適時提出:為什麼會節省3分鐘?怎樣才能最節省時間?這些點子問題,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思考,為學生建構數學模型,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很好地突破了教學難點,滲透了優化的思想。

《標準》中指出:當學生“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着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在日常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很容易找到,而且會找到解決問題的不同的策略,這裏的關鍵是讓學生理解優化的思想,形成從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方案的意識,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烙三張餅的方法,是本節課的突破點,江老師先讓學生實際操作,讓學生説出烙餅的兩種方法,引發矛盾問:12分鐘和9分鐘的'區別在哪?為什麼這樣烙省時?學生在經歷了觀察後,使他們建立了在烙餅的過程中,讓學生得出用交替烙法時間最省。教師並沒有停留在這,接着又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形成烙餅的方案,從而達到方案的優化。烙3張餅的方法在這裏是重點也是難點,把這個問題放給學生討論、合作、探究,解決了問題,再接着運用表格求4張、5張、……這些餅數的時間。然後引導學生觀察表格,展開討論普通烙法和快速烙法哪一種較方便?“你有什麼發現?”,讓學生在觀察、比較中選取最優方案,最後總結出:餅數x一次所用的時間=所求餅數的時間,得出:奇數張運用交替烙法時間最省。

三、合理創設小組合作的機會。

新課程倡導小組合作學習,但並非是遇到問題就一定要採取小組合作的形式,江老師的這節課上運用的很適當,當烙餅遇到問題時採用了小組討論的形式,而其他的一般問題都留給學生獨立思考或同桌交流,使得小組合作學習真正發揮了為突破重難點服務的作用。比如學生在烙6張餅時,提出了兩次三餅最佳烙法時,老師及時提出小組合作操作試試,讓學生自己發現還是用三次兩餅烙法更為方便。

總之,本節課很好地突破了教材的教學難點,滲透了優化的思想,是一堂很成功的課,充分體現了教師的教學功底,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7

《小數點的移動》是四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小數的意義以及小數的讀寫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小數點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小數點的移動“這部分教學內容比較抽象,學生學習時較為吃力,對小點的移動,特別是位數不夠時處理是教學的一個難點。在課的一開始蘭淑珍老師先創設看《西遊記》的教學大綱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讓學生看例5中的四幅圖説一説圖中的內容,藉助多媒體的演示,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小數點移動的過程,從0.009米——0.09米——0.9米——9米,從而知道小數點移動會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

在探究小數點移動規律的時候,老師讓學生觀察板書,按從上往下再從下往上的不同順序發現小數點移動的規律,學生能夠發現:“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這個小數就擴大10倍;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小數就縮小到它的十分之一”的規律。

但是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還是不夠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如果教師的板書再設計得簡潔明瞭一點讓學生從板書中真正法體會到小數變化的規律就更好了。

《小數點搬家》是北師大版數學四年級下冊“數與代數”領域的內容,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小數的意義,以及小數的讀法、寫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並應用這一規律計算相關的小數乘除法。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注重讓學生經歷現實的情境,在具體情境中感受數學知識的含義,體現了新課標的相關理念。縱觀全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情境,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課一開始,教師就利用卡通人物—“山羊”開餐館的情境,呈現了“山羊快餐店”通過價格變化吸引顧客的故事,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將知識很好地融入到生活中;接着讓學生討論前後三次價格中小數點在什麼位置,以及小數表示的實際價格,使學生體驗到小數點位置不同會引起小數點大小的變化。

這樣把學生置於現實生活情境中,給學生一個真實的任務去解決,把教材的數學問題變成一個具有挑戰性、探究性的學習過程,做到了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把數學問題生活化,便“課堂教學”為“課堂生活”。

二、以活動的視角處理教材,建構生命課堂。

課堂是流動的生命,而教材是靜態的,教師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靈活地處理教材。這節課教師把靜態的情境變成了可操作的場景,把抽象的結論演變成了發生發展的過程。如:教師把磁鐵當作小數點進行移動和讓學生用數字卡片進行小數點位置移動的活動,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體驗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

通過這些活動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學習氣氛,體現了“數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這一新理念。

三、以問題的形成和培養為抓手。

這節課在教學中提出瞭如:“你觀察到了什麼?”“為什麼沒有顧客?”“你認為怎樣才是一個完整的小數?”“你發現了從4·00元到0·04元的變化規律了嗎?”等具有方向性、探究性的問題,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四、以情感激勵為導向,關注個性發展。

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我們看不到對學生的否定,更沒有批評,教師總是以熱情的鼓勵、耐心的等待、巧妙的疏導與孩子們和平共處。激勵性的語言隨處可見。如:“真厲害!真聰明!不着急!掌聲送給他!”等。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中增強了學習數學的信心。

當然,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下面對這節課提幾點個人的看法與大家交流:

1、對新知識的處理缺乏探究性。

2、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不明顯。

3、板書不夠簡潔、明快。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8

這週週二在我們學校聽了一位資深老師的一節隨堂課,説是隨堂課但按一般慣例都是稍微提前通知了的,內容是《條形統計圖複習課》,課上要講的內容很少,就只有新教材第45頁第3題、第4題和“你知道嗎?”,因為學生已經學習了條形統計圖的一般繪製方法,這部分內容如果是“放心”的老師,10分鐘就可以搞定結束。

但是這位老師的課在聽前15分鐘內容時,當時我沒翻教材,以為今天將的是什麼新授內容呢,學生都在老師精心設計的問題中思索。因此這節課也給我提出了另一條思路,練習課也可以一樣精彩。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的想法:

一、精心加工教學材料,靈活處理教材

第一個問題:從表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第二個問題:你還能提出什麼問題?

第三個問題:這裏為什麼沒有合計?

第四個問題: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流,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流,珠江是我國第四大河流,老師告訴大家黑龍江是第三大河流,你能猜猜它的長度嗎?

學生估計後在給予數據計算。

第五個問題:(打開書第45頁第3題)這裏的統計圖是條形統計圖嗎?

上面的教學環節中,第一、二個問題是對於“統計”知識老師常用的問題,而第三個問題則是老師特意提出的,這裏滲透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合計”是很多統計知識的常常解決的問題,可“合計”在這裏就沒有實際意義了,如果平時不加指導,就像我們五年級的學生還會提出“兩天的氣温一共多少攝氏度?”“兩人一共多高?”等無意義的問題。第四個問題則充分體現了老師對新課標解讀的實踐,注重培養學生的數感和推理能力,可見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就處處留心創設條件鍛鍊學生的數學思維。

經過上面對教材的有效處理,才算進入正式的第3題的練習指導,但我相信學生進行上面的問題思考比老師直接要求完成第3題練習再交流得到的數學本質思考要多得的。

二、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學習習慣

作為資深的.老師,在平時每一節課的教學中都能給予學生學習習慣的指導,我從幾個細節中看到可以看出丁主任的用心。

細節一:學生好像特別喜歡做作業,尤其是動手操作的畫圖題等,拿到作業也不看題目就開始寫,老師在課中多次提醒、強調讓學生先看圖,看懂了再畫。

細節二:在組織交流學生所畫的條形統計圖時,老師用“你能給大家提個醒,我們畫圖時要注意什麼?”這樣的問句,既提醒了學生,又沒有直接告之那麼枯燥無趣,而且的這樣的另類強調更易於同學們接受。

細節三:課上當有個別學生搶着説或搶着做時,老師偶爾採用“表揚xxx”來提醒大家注意,這招對於中低年級的國小生還是很有效果的,這樣課中就沒有充滿批評和指責,個別學生也能在部分習慣好的學生的帶動下,主動的學習。

三、幾點思考

下面是我的兩點思考,可能是吹毛求疵一點。

1、雖然鄉鎮國小家庭電腦普及率沒有那麼高,但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家庭能夠自主查找相關資料,瞭解我國體育代表團在第24-30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獲得金牌的數量,也許在查閲的過程中學生可能還會了解到其他的相關奧運知識。

2、課上老師沒有用多媒體,可能是很多班級電腦有問題,如果課上配上多媒體講“你知道嗎?”展示各中變式的條形統計圖時就更直觀了。交流作業時也可以用展台,部分學生能從其他同學的作業中獲得畫條形統計圖注意點和技巧。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9

今天李老師展示的是《小數的加減法》,這是整個小數計算教學中的一個重點。下面我就結合李老師的這節課,談一談我的感受。第一、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過萬以內數的加、減法的基礎上教學的。李老師很好地把握了學生學習的.

起點,引導學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數加減法的舊知遷移到小數加減法這一新知中。

第一、在學生進行了交流反饋環節時,李老師通過及時的引導,幫助學生掌握了重點和突破了難點。例如:在教學“小數加減法”時,通過學生板演,老師提出了三個有價值的問題。1、豎式計算時應注意什麼?2、對於計算的結果,當小數末尾有0時,是怎麼處理的?3、小數加減法和整數加減法有什麼相同點?正是隨着不斷的追問、補充、完善,得到了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即相同數位對齊,按照整數計算法則進行計算。

第二、整節課中,全體同學的參與積極性很高,主要表現在分組討論和參與展示環節。

建議:

1、在計算教學中,應對學生強調用通過多種方法驗證計算結果,培養學生嚴謹、認真、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

2、缺少學生的自己學習小結,檢測完成後,讓學生自己小結一下:這一課我收穫了什麼,還有什麼沒弄懂,我課堂上表現如何,發言幾次,質疑幾次。學生通過自己小結,將整節課在腦海中再現一次,起到回顧的作用,還可體會到參與的喜悦和成功的幸福。

3、在展示環節中,學生缺少自學成果的展示,本節課學生在整數加減法的舊知基礎上通過自學、組內交流,多數學生是能夠學會小數加減法計算的,課堂上如果能夠展示的話,教師只要加以追問、補充、完善,就可使學生明確算理,掌握了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這樣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0

xx老師執教的本節課是青島版四年級數學第一單元信息窗的內容《用字母表示數》,要求學生掌握加減混合計算的順序和方法,明確算理,提高計算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面就我聽本節課的感受談一下自己的想法:

作為高年級的數學課堂,xx老師執教的本節課有許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主要表現在:

1、xx老師的個人素質較高,能寫會畫,課堂及練習中生動形象的畫面直觀形象,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練習效率。

2、xx教師能夠對學生給予及時肯定的表揚鼓勵

3、xx老師教學指導細心到位,講解認真,讓學生聽的明白,提高了學生的讀圖及分析能力。

當然,本節課我覺得也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如果讓學生多觀察、多講講自己看到的內容,幫助學生只要提取課堂上所需要的信息就可以。對於四年級的國小生來説學會分析圖畫中的.數學信息很重要。

2、課堂中教師對學生的關注程度還不夠,尤其四年級的學生自控能力較差,課堂秩序有待於加強

3、教師要多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或遊戲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1

我聽了宋老師上的《筆算三位數乘二位數》這一 課後,有以下的收穫。

首先,從教學設計上來説,整體的結構是非常好的。通過複習兩位數乘兩位數、三位數乘一位數引入,重視了學生的已有經驗;創設情境從株洲到杭州有多遠這個問題學習新知,注意採用學生身邊的數學例子;小組討論,組內交流,全部彙報交流,深化新知;最後鞏固練習、課堂小結,形成系統達成教學目標。

其次,宋老師這節課有兩個環節是特別打動我的。

第一,新課程強調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引導者。這一點宋老師做的特別好,主要體現在教授新知145乘12時,首先讓學生先估一估,然後動筆算一算,算的過程中碰到問題是先小組討論交流,最後彙報。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度非常高,有生生之間的交流和評價,有生生之間的提問和答疑;在有些重要的問題學生沒有提出來,由老師提問、學生思考、最後釋疑的過程。在這個環節文老師始終貫穿了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這一原則,是值得我學習的。但如果最後能有一個老師完整規範的豎式板書及讓學生思考12乘145該如果列算式就好了,能夠更加突顯本節課的重難點。

第二,新課改以後,把估算放在筆算學習的前面突出了估算的重要性。宋老師在這一節課內也呈現的`很完美,在出示算式145乘12以後,首先就是讓學生估算結果,最後得到準確值的一個範圍;在豎式計算完以後,在回過頭來看估算的三種辦法哪一個更接近準確值,並説一説為什麼,為以後的學習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在計算過程中始終都沒有脱離估算,反而是以估算為基礎。這一節課文老師重視了估算的重要性,往往這是很多老師容易忽視的地方。

最後,我想説一點我自己的觀點:通過這節課我發覺宋老師是個感性的人,在多媒體出現問題以後,很明顯表達出自己的情緒,導致後面的課沒有上完,作為一個老師這是不明智的,最起碼我覺得教師的教育機智還不夠。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2

聽了李老師《平均數》一課,現結合本次教研活動主題“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增強學生應用意識”談自己幾點體會:

1、選材豐富多樣

平均數並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數,而是一個虛擬的數,學生不易理解,教師為了使學生真正理解生活中平均數的廣泛應用,掌握平均數的含義。教師課前蒐集了很多資料:本班學生考試成績、平均身高、平均氣温、平均年齡等等,選取了這些學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例子,豐富了學生的活動體驗,更能體會生活與數學緊密聯繫。

2、方法引導準確

出示了表格後,讓學生觀察,説説你能從中知道哪些信息?通過學生髮言,知道了可以比出誰收集的水瓶最多、誰最少。教師還鼓勵學生説:用比較的方法獲得了新信息。學生的表達得到了讚許,思考更加積極了。在此基礎上,又讓學生提一個關於平均數的問題,將學生引導了本節課的知識上,學生通過自學,獨立解決。在交流彙報中,從而引出什麼叫平均數,以及求平均數的方法,總數除以份數或移多補少,並且以動畫的形式,讓學生從感官上真正接受,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好奇心,讓學生由被動學習成為真正學習的主人。

3、練習完善知識

練習中又將生活與平均數聯繫了起來,又一次將知識與生活緊密相連。第一題明確了平均數的範圍,第二題小結出了平均數的意義,代表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第三題平均數還可以用來進行不同組數量的比較,等等,練習內容豐富,對教學重點內容是一步步昇華,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平均數。

4、注重習慣養成

教師注重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以及學習方法的引導。

建議:教師提的問題可以精煉些,更好的體現提問的有效性。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3

今天聽了兩位老師講的這節同課異構課,他們都注重讓學生經歷現實的情境,在具體情境中感受數學知識的含義,體現了新課標的相關理念。縱觀這兩節課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情境,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第一節武老師是從複習舊知開始,從而觀察幾個數字的不同,由宇航員的事例引入新課,自然真實。李老師在課一開始,就利用卡通人物—“山羊”開餐館的情境,呈現了“山羊快餐店”通過價格變化吸引顧客的故事,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將知識很好地融入到生活中;接着讓學生討論前後三次價格中小數點在什麼位置,以及小數表示的實際價格,使學生體驗到小數點位置不同會引起小數點大小的變化。

這樣把學生置於現實生活情境中,給學生一個真實的任務去解決,把教材的數學問題變成一個具有挑戰性、探究性的學習過程,做到了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把數學問題生活化,便“課堂教學”為“課堂生活”。

二、對重難點的解決到位。

學生在經過自己的學習知道了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數,這個數將擴大到原來的10倍,小數點向右移動兩位,這個數將擴大到原來的100倍,由於向右移動是擴大,讓學生思考向左移動會什麼樣呢?舉一反三,讓學生來説明向左移動是縮小,向左移動一位縮小到原來的十分之一,向左移動兩位縮小到原來的一百分之一……他們説明為什麼會縮小,縮小到原來的多少倍,這些知識是本節課講的重點、難點,通過一節課的練習,學生能夠準確的舉例説明。可見兩位老師的課堂效率很高。

三、兩位老師在設計時也有一些不同的側重點。

武老師從這節課的'時間分配來看,比較注重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教學小數點搬家時,佔用了很大一部分時間,讓學生先學會如何移動小數點,然後引入書中的問題,這樣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就不會覺得很突兀,理解起來比較容易,課堂很紮實,而且板書簡潔有效。

李老師從觀察小數入手,導入很簡潔,為後面的教學節省了時間。她把大量的時間放在了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課件演示,理解小數點的變化,而且練習量也很大,對訓練學生的掌握程度上有很大的幫助。

當然,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下面對這節課提幾點個人的看法與大家交流:

1、我自己思考:有這麼便宜的礦泉水嗎?從4元——0.40元——0.04元,現在去買一瓶礦泉水花4分錢,是沒有的事啊,應該把數字變的大些,貼合現實生活,不能與現實生活不符合。

2、在語言上,擴大了和擴大到的意思是不一樣的,是不是該強調一下,而且也該強調一下原數這個詞,有時是與原數比,有時是與前一個數比較,需要學生注意區別。

3、李老師在板書的設計上可以再補充一些,課件演示很好,要是在寫一寫就更好了。武老師在引入時花了很長時間,我覺得可以把宇航員事件省略掉或者放到後面,由第二個練習題直接引入會更好。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4

靈武市第四國小牛曉飛説實話,我比較喜歡聽天空有風的課,因為從馬軍花那兒經常能聽到一些非常新的教學方法,開拓我的思路,今天也不例外,收穫頗多,我把它記下來,和您一起交流,希望得到您的指導。

上課內容是新學期的第一課時——《方程》,她準備非常充分,沒有利用現成的課件,自己精心設計了幻燈片,安排了四個環節,為這節課的成功做了非常好的鋪墊。

第一環節:她打破課本中為他安排的例題,從生活中常見的學生喜歡玩的蹺蹺板入手,兩個學生體重不相等和相等的幾種情況,大大吸引了孩子們,緊接着引入了書中的例1,如果想知道某個物體的重量就需要用到砝碼,在老師的設計下,學生自己總結了算式:20<5020+30=50.,並獨立完成了書中的例1。

第二環節:紅隊和白隊進行體育比賽,紅隊得了40分,白隊得了50分,紅隊再追x分,比分會怎麼樣?學生猜測三種結果,老師適時地板書:40+x<50,40+x>50,40+x=50,巧妙地突破了例2的難點,學生獨立完成例2時,全班幾乎沒有錯,老師又從例2中板書瞭如下幾道算式;50+x>100

xx+50<200

50+50=100

xx+50=150

2x=100

第三環節:老師讓學生根據上面的算式特點進行分類,得出等式和不等式兩類,然後又從等式中找出了方程和非方程,並由學生自己總結了方程和等式之間的關係,嘗試用集合圈表示出來,運用了遷移的教學方法,效果較好。

第四環節:通過練習鞏固了今天的所學知識,學生掌握情況還是很不錯的。

這節課聽下來總體感受如下

1、每一個知識點的引入都很巧妙,讓兩個例題的'教學都有水到渠成的感覺。

2、學生利用已有的學習經驗,自己總結出這節課的教學重難點,主體地位被髮揮的淋漓盡致。

3、教師每個環節的設計都是比較到位的,關鍵時刻主導地位引領的也不錯。

4、教師在課上和學生相當平等,“請”字始終掛到嘴上,課堂氣氛很融洽。

最後感謝天空有風讓我學到這麼多,更是讚歎她對教育的執著,我要向她學習。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5

今天聽了李老師的一節烙烙餅的課,有以下感受:

1、新知學習前的鋪墊有效有趣。

由生活中學生熟悉的煮雞蛋中的數學問題入手,引導學生理解做事情要選擇最優的方案,節省時間節省資源的道理。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優化的思想,學生很容易容易理解。維新課的學習也做了很好的鋪墊

2、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動手動口過程中,經歷知識的發現總結過程。

老師讓學生藉助學具操作,經歷探索“烙餅”中數學知識的過程,逐步掌握烙餅的最佳方法,在解決問題中,初步體會數學方法的應用價值,初步體會優化思想。

3、體現學生根據學案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在烙一張、兩張餅時,教師是採用引導交流,操作驗證的方法,得出烙餅所需時間的,在本節課的難點地方,也就是3張餅的烙法探究時採用小組合作的方法。教師要求明確,預設充分,如為了方便表達交流,教師讓學生提前在餅上標號,標正反,並且要説説填表的方法。想法還是挺好的但在填表方法呈現上好像不是太及時,如果能結合學生的演示呈現統計的'過程,我認為能把烙餅的過程清晰形象的記錄在黑板上,同時對後面的探究也起到借鑑提示的作用。

4、教師有意的將餅的張數分成單雙數分別探究,利於學生對規律的記憶。

可見教師是在設計上還是動了心思的。但我認為,這樣有利有弊,好像是教師在把規律暗示給學生,如能按順序充分的讓學生動手動口交流烙餅的方法,有了前面烙3張餅的方法鋪墊,也許學生會出現不省時的方案,但肯定會有學生髮現並提出最優方案的,這樣讓學生真正經歷了,比較了,教師只要稍加引導,學生總結計算最少時間的方法時就相對要容易許多。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6

這節課,樑老師把課堂讓給學生,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教師起到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作用,並能運用新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1、重視口算、估算和筆算的結合。老師在出示例1:9230的時候就讓學生進行估計商是多少,並且説出估計的方法。而後進行筆算以後,又引導學生運用估算的`方法來驗證計算的正確性,商3乘除數30是90,説明商3是正確的。

2、重視算理。在教學時,教師以清晰的理論、與直觀圖形指導學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掌握計算方法,最後形成計算技能。

3、教師重難點講解點撥到位,計算步驟明確。每次在進行計算時,樑老師總是先讓學生觀察除數是兩位,然後讓學生看被除的前兩位數是否夠除,不夠除怎麼辦?最後引導學生準確找到除數和商的位置。

4、重視計算練習的多樣性和層次性。有直接計算題,有列式計算題,有判斷題,而且由易到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5、教師總結及時到位,讓學生明白計算方法和容易出現的問題。特別是最後,教師從除的順序、商的位置和餘數的大小三方面,讓學生更加清楚了筆算除法,配上順口溜幫助學生掌握筆算除法。

6、整堂課教師注重學生習慣的培養,鼓勵大家積極踴躍發言,書寫要規範,教師的板書也為學生做了很好的示範。

建議:

1、裏最大填幾?幾應該強調是哪個整數。

2、例題教學時,因為前後單位不一樣,教師應做適當強調。

3、用格子圖表示算式意義時,應先告知學生每一列的格子數是10,便於學生進行合理分配。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7

陳老師的課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在教學過程中,能自然地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思維,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數學知識。對於角的概念,首先結合豐富的實例,讓學生認識學習角的概念的實際必要性,並引入角的定義,並從靜態和動態兩種角度去認識角,並在圖形中認識角、熟悉角的表示方法,並會使用瞭解角的度量單位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轉化.培養了學生數學語言描述圖形的能力,認識到數學源於生活,又為生活服務。我認為本節課三大亮點:

一、情境創設自然,氣氛營造和諧

通過創設情境,以問題為載體給學生提供探索的空間,引導學生積極探索.教學環節的設計和展開,以問題解決為中心,使教學過程成為在教師指導下的一種自主探索的學習活動過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觀點.同時引導學生自主思維、發現、體驗數學學習,課堂上,陳老師沒有多少講解,也沒有多少集中點撥,給學生留下了廣闊的空間,營造了師生互相交流、展示學生個性的寬鬆、愉悦的教學氛圍。所提出的建議及討論的問題,也是深刻的。師生是朋友、是合作者;學生們能夠互相交流,每個人都有機會並敢於表達自己的意見,改善了課堂提問的侷限性,課堂上一直充滿着和諧融洽的氣圍。

二、教材處理靈活,教法學法運用得當

在教材處理時,陳老師並沒有照搬教材上,而是充分得估計學生的基礎與能力。體現了“用教材”的新教材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節課看上去是一節很簡單的概念課,但是學生學習時往往就是不能準確地掌握好所學概念,他們不能很好地自己參於到概念的形成和分析中,當然是用不好概念。陳老師在這裏先設計讓學生“畫角”到“拆角”到“組角”逐步形成角的概念.而在給出了角的概念之後,在黑板引導學生一同分析角的概念,講解角的各個組成部分。配上文字判斷題,圖形判斷題進一步理解角的概念,剖析概念做的很實在。本節一共給學生介紹了三種角的表示方法,角的表示是今後學習幾何常用到的知識。陳老師讓學生自己學習後再集體學習,邊題問邊指導,體現了精講導學的環節。通過變式題,整個數學的教學過程充滿了探索的樂趣和發展的樂趣,使數學學習過程變的主動、活潑和有趣,把學習變成是一種快樂的活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學活動的主體,讓學生領會從“學會數學”到“會學數學”最終達到“會做數學”的重要性,很好地體現了以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為目標的教學理念。

三、切入恰到好處,數學思想滲透合理

幾何圖形是幾何學的研究對象,對它的一般描述是按“幾何模型--圖形—文字—符號”這種程序進行的。圖形是將幾何模型第一次抽象後的產物,具有形象直觀的特點。文字語言是對圖形的描述、解釋與討論。符號語言則是對文字語言的簡化和再次抽象。在教學中陳老師重視這個過程,注意了“符號—文字—圖形”的轉化,通過練習、習題的訓練,使學生較快適應,能夠把幾何圖形與文字語句表示、符號書寫很好的聯繫起來。角的動態定義是本節課的另一個重點內容。旋轉得到的角的概念的掌握,對學生來説用語言不好描述,這裏陳老師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圖片,啟發學生分析角的形成,從而説出角的旋轉的概念。這裏分析的很清楚,學生理解平角和周角的概念也很到位。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8

聽了鄧老師的這節課,收穫很多。

1、本節課是口算教學課,從教師教學的角度來看,教師充分的挖掘教材,注重知識間的聯繫,落實學生的素質培養、注重學生的能力,面向全體、注重每個學生的發展。真正成為教學的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

2、本節課體現了教師重視學生的口算教學和重視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

3、教師注重培養學生從主題圖中找出數學信息並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針對數學問題自主探究規律,總結規律。能大膽放手讓學生嘗試學習,獨立思考的`前提下小組合作學習。

4、課堂教學中體現算法多樣化,並能引導學生選擇優化算法,整節課教師比較重視口算算理,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5、小組活動有效,分工明確。

6、鄧老師説了一個“幾百幾十除以一位數的口算”,後面的讓學生照樣子説一説,這個很好,從後面的學習中可以看出,學生根據這個就能自行總結口算的類型。

7、練習應該也很精彩。

建議:

1、80÷20=4,鄧老師説應用應該怎樣寫才完整呢,學生説加單位,鄧老師應該在黑板上寫出來。

2、每一類型的口算在學習過後應該及時鞏固一下,我看到鄧老師有設計,但應為時間問題沒有呈現很可惜。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9

今天李xx老師展示的是《小數的加減法》,這是整個小數計算教學中的一個重點。下面我就結合李老師的這節課,談一談我的感受。

第一、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過萬以內數的加、減法的基礎上教學的。李老師很好地把握了學生學習的起點,引導學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數加減法的`舊知遷移到小數加減法這一新知中。

第二、在學生進行了交流反饋環節時,李老師通過及時的引導,幫助學生掌握了重點和突破了難點。例如:在教學“小數加減法”時,通過學生板演,老師提出了三個有價值的問題。

1、豎式計算時應注意什麼?

2、對於計算的結果,當小數末尾有0時,是怎麼處理的?

3、小數加減法和整數加減法有什麼相同點?正是隨着不斷的追問、補充、完善,得到了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即相同數位對齊,按照整數計算法則進行計算。

第三、整節課中,全體同學的參與積極性很高,主要表現在分組討論和參與展示環節。

建議:

1、在計算教學中,應對學生強調用通過多種方法驗證計算結果,培養學生嚴謹、認真、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

2、缺少學生的自己學習小結,檢測完成後,讓學生自己小結一下:這一課我收穫了什麼,還有什麼沒弄懂,我課堂上表現如何,發言幾次,質疑幾次。學生通過自己小結,將整節課在腦海中再現一次,起到回顧的作用,還可體會到參與的喜悦和成功的幸福。

3、在展示環節中,學生缺少自學成果的展示,本節課學生在整數加減法的舊知基礎上通過自學、組內交流,多數學生是能夠學會小數加減法計算的,課堂上如果能夠展示的話,教師只要加以追問、補充、完善,就可使學生明確算理,掌握了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這樣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20

、新課過渡自然,陳老師在教授新課前教師精心設計了比賽計算題,把學生分成兩組來進行計算比賽。比賽結束後,引導學生觀察發現規律。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還為新課作好了鋪墊。

、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整節課都圍繞連減的簡便運算進行教學。鼓勵學生算法多樣化,能列出不同的算式,能根據算式的特點進行計算,培養學生靈活計算的能力。

、注意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先讓學生自主探索並説説自己的算法,留給學生時間去討論、分析、比較、總結,選擇哪一種算法簡便,並在理解算法的基礎上讓學生舉例子,這樣可以達到理解應用的更高層次。

四、注意培養學生正遷移的能力。每種簡便運算的情況都是先舉例,然後學生再仿照例子做對應的'練習,再總結。這樣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學生就更容易掌握知識。

五、練習形式多。通過不同形式練習,使學生掌握所學知識。

建議引導學生在接觸一道計算題時,首先分析題目的數字特點。再選擇簡便運算的方法。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21

今天聆聽了高**老師執教的《烙餅問題》,這是通過簡單的優化問題向學生滲透運籌思想,使學生從中體會運籌思想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發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縱觀本節課的教學,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準確把握重難點,精心組織教學。

《新標準》中指出:當學生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着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在日常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很容易找到,而且會找到解決問題的不同的策略,這裏的關鍵是讓學生理解優化的思想,形成從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方案的意識,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本課中,探究烙單數張餅的最佳方法是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探究發現烙2張以上的餅所需的最短時間的規律是本節教學的難點。根據重難點,高老師設計烙“單、雙”張數餅分層教學,“重單”突破難點,“帶雙”靈活運用。每部分教學中又有側重點。

“單”以烙3張餅作為教學突破口。在探究怎樣烙3張餅時,引導學生用“圓片”代替“餅”,進行直觀的實際操作,通過邊想邊擺邊説,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體驗烙餅的不同方法,在學生彙報、展示完烙3張餅的方法後,引導學生比較思考,從而尋找到烙3張餅的最優化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再次引領全體學生動手實踐,用最佳方法烙3張餅,通過此次操作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清晰深刻的表象,進一步強化了學生對“烙3張餅”的最佳方法的認知,有效地突出了重點。在解決本節課的難點時,老師又追加了探索“烙5張餅”,猜、説、辯“烙7張餅”的環節,再借用表格分別呈現出烙多張餅所用的最短時間,通過獨立思考,同桌研究,小組討論等形式,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得出烙餅張數與所用時間的關係以及充分利用烙餅工具的優化思想。

“雙”重辨析“烙6張餅”兩種分組方案(6=3+3和6=2+2+2)所用時間都是18分鐘,哪種方案好呢?在質疑、思辨中,向學生滲透實際解決問題,不能只關注時間一樣的結果,還要考慮操作方便。

二、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課標中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整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這一教學理念。在教學中,高老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的需要,靈活、恰到好處的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過相互交流,取長補短,不斷完善自己的認知體系,形成條理化、規律化的知識結構。在活動中,學生多種感官同時參與,經歷了知識的發生、發展和應用的全過程。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應用意識得到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

除了上述這些,老師的教學素養,教學板書的設計,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等等方面都存在許多優點就不一一贅述了。

總之,無論是突出重點還是突破難點,高老師都注意留給學生充分的探索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理解優化的思想,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可是,教學也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高老師在關注學生學習情緒,思維火花碰撞的同時,還是要關注課堂時間的有限性,抓住課堂的生成,少一份被課件的束縛,少一點語言的重複,你的教學效果會更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23n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