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音樂 >

音樂課後反思(精品15篇)

音樂課後反思(精品15篇)

在社會發展不斷提速的今天,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音樂課後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音樂課後反思(精品15篇)

音樂課後反思1

《小馬》是一首C調的2拍子,很有輕快節奏感的歌曲,描寫的是一匹小馬跟着爸爸媽媽外出玩耍的情景。執教過這堂課以後,我發現孩子們雖然很喜歡這首歌曲,也能很快的學會,但是我發現孩子們在唱的過程中,只顧嘴巴兒忘了身體力行,可能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疏忽了某個環節,以至於出現這樣的情況。

下面我對自己的出現的幾點不足做簡單的分析:

一、提問引導

這個環節一直是我的一個薄弱點,我常常在提問環節出狀況,要麼是問的不到位,要麼就是提問不關鍵,這種情況的出現常會致使自己的教學出現孩子不能明白老師問的是什麼,或者是不知道自己要回答什麼。以後針對這類問題還有待加強學習,不僅是音樂課,其他課的提問同樣重要。

二、歌詞學念

每次學唱歌曲的時候,我總會忽視學念歌詞這個部分,直接跳過讓孩子學唱。可後來事實證明,這個步驟非常關鍵,如果沒有這個步驟,當孩子學會之後大家齊唱時,常會碰到某個部分的詞唱的含糊不清,可能連孩子們也不知這裏是唱什麼,只是用一個含糊的'音代替。一直這麼下去,孩子們每當唱這首歌曲時都會在這個不清楚的地方疙瘩,成為一種習慣性,這樣對於學習歌曲很不好。

我在教學時,先前是忘了讓孩子們先念再學唱,由於歌曲比較吸引小朋友,所以第一次效果出來還算可以,就是在部分地方有不清楚的現象。於是我趕緊補上漏洞,讓孩子們學第一段時就先念一遍,清楚的讓孩子們知道每個地方講的是什麼,最後效果還是很不錯的。

三、動作學習

在歌曲後面還有配套動作,這給我節省了很多創造的時間,而我發現這套動作在孩子們歌唱時是屬於安靜的運動,基本上是在座位上就可以進行,而且小朋友對於手指上的小動作反映不是很靈敏,有些孩子做的動作比較奇怪,但是我看的出來大家都努力學習了。在課堂學習時讓孩子們學習了這套動作,算是給孩子們一次手指鍛鍊,課外我在複習時,又帶上了一些跑跑跳跳的動作,孩子們唱的帶勁多了,可能我班孩子在學習這類歌曲時比較喜歡活潑點的。

不管是簡單的歌曲還是複雜的歌曲,對於音樂教學都有一套模式,自己在教學中要逐步的去摸索,並堅持走這樣的步驟,相信自己會有更好的教學成果,今後在音樂教學上就更上一層樓了。

音樂課後反思2

昨天,我們帶領小班的孩子們進行了一趟音樂遊戲的課程,這次課程的主題是小老鼠吃米,其中主要的人物是小老鼠和小貓,我們都知道,《小老鼠吃米》這首歌曲是音樂遊戲,非常滑稽和好玩。在活動中,孩子們都會唱歌曲,但是為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在活動中幼兒複習歌曲時,我採用了幼兒唱,老師繪畫的方法進行,從而引導幼兒説出歌曲中唱到了誰,有什麼特點,由於是小班的幼兒,孩子們對小老鼠的特徵説的不是很好,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充分的去説,結合圖片讓幼兒去説出老鼠的特徵和引導幼兒去模仿小老鼠走路。

活動一開始的時候我引導孩子們先學習並大膽創編小老鼠的基本動作,引導孩子們大膽表現、大膽回答。接着就是一起理解學習歌曲的內容,孩子們在並遊戲邊學習中很快掌握了歌曲的基本內容。最後一個環節是讓孩子們分批扮演小老鼠和小花貓來進行搶凳子的遊戲,孩子們興趣很高。在本次活動中,我覺得孩子們在遊戲中興趣還是十分的高漲的,但是在最後一個環節中,由於幼兒第一次接觸角色遊戲,再加上扮老貓的老師的動作幅度小,所以孩子們沒有感覺到角色遊戲的`快樂,孩子們也沒有進行嘗試,這是這節遊戲不出彩的一個方面;想象孩子們會更加喜歡這個音樂遊戲,也可以使整個遊戲更加有樂趣。

反思:通過活動我知道了音樂遊戲多種多樣,有純粹在歌聲中活動的,還有純粹在樂曲聲中活動的,有些是有情節、有角色的音樂遊戲,內容繁簡不一,然而小班幼兒年齡小,一切從興趣出發。興趣能誘發幼兒學習的動機,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另外喜歡遊戲是幼兒的天性,幼兒在音樂遊戲時與同伴交流情感,孩子們在這種耳鬢廝磨的互動中還可以建立信任、瞭解和友誼,形成一個相互學習、開放的學習環境,因此音樂遊戲在幼兒學習的過程中具有特殊作用。

小貓和小老鼠是幼兒非常熟悉的兩個動物形象,幼兒很喜歡,尤其是出現了動畫片《貓和老鼠》,孩子們更是對小老鼠的聰明、可愛形象喜歡的不得了,因此我選了這個音樂遊戲《小老鼠吃米》,在這個音樂遊戲中,我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充分利用幼兒的好奇,在玩遊戲的過程中逐步出現遊戲規則,使幼兒自始至終保持極高的興趣,掌握遊戲。

音樂課後反思3

幫“在開展活動前,教師不僅要關注這個活動本身,還要更多的關注幼兒的原有經驗,如在第一週的活動中開展了哪些活動?哪些經驗是幼兒原有的?並在此基礎上,選擇合適的導入形式。這樣從幼兒的原有經驗的導入,幼兒更加的容易接受。在前一週開展了音樂活動《哈羅哈羅》,幼兒有與同伴一起拉手、跳舞的經驗。因此,我在活動的開始選擇用“勾勾手”手的遊戲導入,幼兒還是比較容易接受的,也很感興趣。利用遊戲的形式,幼兒對於歌詞有初步的瞭解。

在開展活動前,我先分析歌曲的特點,是歡快的`節奏還是舒緩的節奏?哪些地方唱的時候要注意?在執教時,要用怎樣的聲音來範唱?彈琴伴奏時用怎樣的節奏?在《小指勾一勾》活動中,我提前分析了歌曲,知道範唱時要用歡快的聲音來演唱歌曲,用歡快的節奏來伴奏。對於這首歌曲中“伸出你的小指頭”這一句前面是附點音符,為了幫助幼兒唱準,我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把這一句單拿出來,先放慢速度,帶幼兒唱附點音符,再通過對比,從而感受附點音符,最後唱準附點音符,熟練以後再加快速度。

在引導幼兒演唱《小指勾一勾》這個活動中,教師要讓幼兒知道與好朋友勾手指的時候眼睛要看着對方,臉上要微笑,讓幼兒感受到與好朋友一起玩勾手指遊戲的快樂,鼓勵幼兒多與他人交往。

在延伸活動我改變了幼兒的座位,大家由原來的正馬蹄形變成圓形,大家圍成一個圓,請幾名幼兒聽着音樂去找朋友,拉拉手,勾一勾、碰一碰,遊戲幾次換一些幼兒遊戲。

一個好的教學活動要從幼兒的角度思考問題,關注活動中的各個環節,將活動的每個環節思考得更加的細緻、周到。踏踏實實開展教學活動,讓幼兒在活動中有所收穫,體現活動的價值。

音樂課後反思4

《快跳起來》是一首旋律生動活潑,節奏感強的音樂,來源於中班幼兒園建構式課程指導上,原本為一課時,但經過集體備課,討論將此活動分為兩課時,

第一課時的活動目標是:

1.學習歌曲,感受歌曲強烈歡快的情緒。

2.嘗試用領唱、齊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第二課時的活動目標是:

1.複習演唱歌曲,能唱準歌詞。

2.嘗試用打節奏的方式表現歌曲歡快的情緒。

在活動一中,由於歌曲歌詞較為簡單,幼兒很自然地接受了這首歌曲,通過圖譜更是降低了難度。活動一開始我通過圖片——小青蛙、小兔子導入,一下提起了幼兒的興趣。本次活動的'難點是分清領唱和齊唱的區別,能正確演唱。為解決難點,通過我講解領唱和齊唱所演唱的不同部分和請一位幼兒做領唱的方式解決難點。只是在領唱與齊唱中,個別幼兒還是不能很清楚,而活動前畫制的圖譜起到了作用,我請幼兒看我在圖譜上的指示進行領唱和齊唱,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在活動二中,幼兒在已經學會歌唱《快跳起來》的基礎上,需要用打節拍的方式表現歌曲,難點是能跟隨音樂節拍打準節奏,分清不同的節奏型。在這首歌曲中反覆出現三個節奏型:| 0 X 0 X|、| 0X XX 0X XX|、| OX OX O X|,因為幼兒剛從小班升入中班,節奏方面的接觸比較少,而幼兒這個年齡對節奏十分敏感,所以這個教材很符合幼兒的認知水平和特點的。在教學活動過程中遵循由淺入深的教學原則,先讓幼兒練習單個的節奏型,再在唱唱、拍拍的輕鬆氣氛中掌握活動的重點。但是今天的節奏練習內容比較難,特別是“0”(跺腳),有的幼兒手腳並用,把只要跺腳的“0”變成拍手和跺腳一起進行了。活動後我也進行了反思:幼兒喜歡手腳並用,若讓幼兒跺腳叉腰,使手有地方放,可能會好些,另外在剛開始的節奏練習中要慢一些,不能急,等熟練以後再慢慢恢復正常速度。

要上好音樂活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關鍵在活動前要分析實際幼兒的情況、水平,學會預測,例如:幼兒可能會發生什麼問題、活動哪各環節對幼兒來説有難度、要通過什麼策略來解決難點等,還有開展音樂活動準備一定要充分,這樣臨場也就不會手忙腳亂了。

音樂課後反思5

幼兒園要舉行雙高課和新教師展示課的評比啦,這次我上的活動是音樂遊戲《汽車上》,感覺自己班的孩子雖然是新中班但是接受能力還可以,想當然的以為所以就讓這堂課上的一發不可收拾。

剛開始的導入部分,問到汽車上的物件時,孩子們就答不上來,我本來是想引導他們説出來的,可是幼兒沒有實際經驗所以都説不出來,所以只能我灌輸給他們這個物件的名稱,第一環節沒有通透了以後,後面的環節簡直是無法繼續下去了。我真的.有一種不想上下去的衝動,可我還是硬着頭皮上下去了。雖然結果可想而知,但我也從這節課中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

1、課前經驗準備不足。由於這節課學習的都是新知識,而孩子們也沒有實際經驗,所以就需要在課前有一定的經驗準備,比如汽車的雨刮器,有些沒有乘過車的孩子肯定不認識,就算乘過車,也不知道這個專業名詞,在課前就要帶孩子們去乘乘汽車,看看汽車上都有些什麼,給他們一個認識的過程。然後在活動的時候孩子就可以和我有一個互動,而這堂課本身就是着重點在遊戲上,這些本來就可以認識了就一帶而過。

2、新知識太多。很多的經驗由於幼兒事先都不知道,所以新知識只能通過我去傳授而不是幼兒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説出來,造成了師生之間沒有相應的互動,也讓時間無限制的延長,拖了很長的時間也沒有把課上完。由於時間太長,很多的幼兒也有點不耐煩,場面就有點混亂。

雖然本次的教學活動自己有點小失敗,但我不會氣餒,有問題才會有進步,所以我要不斷地積累經驗,努力使自己的大問題變成小問題!

音樂課後反思6

遊戲意圖:

對於幼兒來説遊戲就是他們生活和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而現在的幼兒教育中更是注重以遊戲的`形式來進行教學活動,音樂遊戲的開展更加真實的體現了遊戲在幼兒教育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遊戲經驗:

幼兒能創編動作進行表演。

遊戲材料:

鋼琴、歌曲《豬八戒吃西瓜》光盤。

區域規模:

設一個區,5至6名幼兒。

遊戲指導:

1、幼兒跟隨鋼琴學唱歌曲,熟悉歌詞。

2、鼓勵幼兒創編動作,進行表演,體會律動的滑稽幽默。

3、做律動時,歌詞可説白。

遊戲過程:

1、第一段:在唱到“大耳朵”時,幼兒將兩手放在頭上做豬耳朵狀。

2、第二段:在唱到“切西瓜”時,幼兒隨節奏做切西瓜的樣子。

3、第三段:在唱到”吃西瓜”時,幼兒將兩手放在嘴邊做吃西瓜狀。

4、第四段:在唱到“哎呦呦”時,幼兒倆手捂肚子做肚子疼狀。

活動反思:

教師通過引導幼兒模仿提高幼兒能力,幼兒的健康發展離不開遊戲,它藴涵着意味深長的教育內涵,一節好的音樂遊戲活動,是把娛樂、運動、學習融為一體,是有利於促進幼兒的各方面良好發展,讓幼兒玩得健康、玩得快樂、玩得有意義。

音樂課後反思7

本次音樂活動——《小老鼠和大懶貓》音樂選自海頓的第94交響曲片段,音樂有較明顯的強度與力度變化。考慮到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在活動中結合故事、課件、遊戲等形式幫助幼兒理解音樂的強度、力度的變化,並引導孩子用身體動作的幅度力度的變化來表現樂曲力度的變化。孩子在扮演小老鼠走路的時候,能分辨出音樂的輕重,根據輕重聲音,他們一步一步有節奏地走,也給這個音樂很好的表現出來。通過本次的欣賞活動初步提高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力和表現力。

在本次教學活動中,我也存在着許多的不足。《驚愕交響曲》中的“驚愕”,我可以在剛開始引出的時候,鋪墊詞語“驚愕”;雖説有圖譜的出示幫助幼兒理解整段音樂的結構,但是總體來説圖譜的.利用還是不夠,可以與音樂配合;吃餅乾的環節可以省略,用動作代替;在胸飾的擺放方面也需要我再仔細考慮,我是不是可以事先在教室裏貼好或者貼在黑板上,讓幼兒自己來撕取,這樣一來也減少了幼兒注意力的分散。

整個活動,幼兒的參與性很高,興趣也很濃,我可以在以後的藝術教學中,多多開展此類的音樂欣賞教學活動。

音樂課後反思8

今天一年級的第一堂音樂課,我們學的是《你的名字叫什麼》,在課前準備的過程中,我就走到孩子們的中間,在坐得最好的小朋友面前,豎起大拇指,這一豎,引得其他小朋友馬上坐得端端正正了,在課的一開始,我對孩子們説:“以後,你們的音樂課,就由我來做你們的音樂老師了,你們想認識我嗎?”“想!”,“既然我們上的是音樂課,那麼,老師想通過音樂的方式來介紹我自己,你們可要聽好了,我叫李老師,我叫李老 師!(同時,在黑板上板書節奏:** *下面,我想認識一下我們的小朋友,那麼你能不能學着李老師,用音樂的方式來介紹一下你自己呢?”一下子,十幾雙小手高高舉了起來,我叫起一個學生,輕輕對她唱着:“你的`名字叫什麼?”她高興地拍手説:“我叫** *,我叫** *!”。

於是,我又唱着《你的名字叫什麼》的最後一句對她説:“你的名字真好聽!”同時,獎了她一個笑臉,這下,孩子們可激動了,個個把小手舉得高高的,經過一番“開火車”後,孩子們基本上把這首歌曲在無形中學會了,接着,我對學生説:“因為我們上的是音樂課,以後我們就要用音樂的方式來進行上、下課問好,你們想學嗎?”“想!”一聲高過一聲!忽然有個聲音説:“哇,音樂老師好厲害啊!”當我們經過比賽、遊戲等過程學完上、下課問好及“靜坐”音樂後,我們的下課鈴聲在不知不覺中響起來了,課後,有幾個孩子跑來對我説:“李老師,你真厲害!”呵呵……這些孩子,一句“甜言蜜語”,竟讓我一下子有點“飄飄然”了!

今天的音樂教學真得讓我很快樂!

音樂課後反思9

新課程標準非常強調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語文素養,也非常強調學科滲透。同時隨着時代和經濟的發展,現代多媒體技術廣泛應用於課堂教學中,廣大教師在努力探索如何將現代多媒體技術與課堂教學完美地結合起來。在這種背景下,我在“網絡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課題研究”中承擔了這節語文網絡教學的實踐任務。在設計學習思路時,我就和同組其他老師討論,極力避免了以往網絡課教學課中只是讓學生藉助網絡學會收集信息的狀況。於是上述這些也成為我備課的出發點,即努力做到:上一節藉助於網絡的有“語文味”的語文課!

首先,在和計算機老師商量備課時,我們就達成一致的意見,不能將大量的精力放在製做網頁課件上,而是要放在認真備課上。所以我們選擇了借用博客服務平台,生成了簡單易操作的交流平台,用欒富海老師的話説;這是用零技術的平台做了最有實效的事。事實證明這樣的平台樸素美觀而又方便師生共同交流。

其次,藉助於網絡進行語文課堂教學,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強大的交互性功能。它首先可以打破時空的界限,進行師生交流。例如:我們平時上課前也要求學生預習,寫成預習筆記。但這隻限於單個的學生與老師交流,學生往往應付了事,沒有積極性。而利用網絡卻可以讓每一個學生之間,每一個學生和老師之間相互交流。在佈置回家預習時,大部分學生當晚在家能很認真地完成預習,並將其成果發佈在相應的交流平台上。到上課前為止,同學們一共在預習成果區域欄內發佈成果118條,學生們詳細蒐集了本課的疑難字詞,貝多芬的生平事蹟、代表作品、圖片等等。課前質疑公佈區一共有65條,學生們從語言、課文內容、寫作特色等角度提出自己的疑惑。更重要的是學生能隨時分享別人的成果,也可以思考解答別人伯疑問。這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熱情。

在課堂教學過程的第一環節中,我要求學生能對其他同學的疑問進行分析、篩選、整合。這要是在平常的`課堂上難度是很大的,也是很難操作的,因為沒有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讓學生知道其他同學的疑問,而在網絡課堂上這就變得輕而易舉了,因為學生可以在質疑區很方便地瀏覽到所有同學的疑問。所以師生都可以將精力放在對問題的分析與思考上了,這既節約了大量時間,又使課堂含量大大增加。

這樣的優點也體現在課堂現場閲讀交流環節中。當同學們整合討論出本課的研究問題後,老師當場將問題發佈在文本閲讀交流區,在同學們認真閲讀課文之後,將自己的觀點簡潔地回覆在問題之後,老師可根據情況請同學進一步地闡述自己的觀點,而沒有發言的同學的觀點也能被其他人所瞭解。當然,如果對其他同學的觀點有分歧的,也可以當場交流討論。這就使同學的思維始終保持在興奮狀態,有利於對文本作深入地理解與思考。

當然,在聆聽作品區更是體現這種優越性了,在以往的課堂上如要欣賞作品,那隻能聽老師的,老師放什麼我們聽什麼,而此,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熟悉程度、感覺來自由選擇聆聽,有利於他們在聽時的感受和理解。事實也確實證明了這一點,效果要遠遠好於由教師掌握的單一的聆聽過程。

音樂課後反思10

  《豐收的喜悦》這節音樂課是以教材為載體,融表演唱、欣賞感受、伴奏表演活動等為一體的綜合型音樂課。教學分三個步驟走:一是歌表演《採金秋》,意在複習歌曲,通過歌舞表演的形式展現桔園豐收的情景,掀起課堂的第一個高潮。這個環節是平時課中已經完成過的,在這兒只是一個展示過程,由於是現場摘桔子,真實模擬豐收情景,所以學生表演很投入,課堂的氣氛成功地被營造起來了。

第二個環節,也是課的主體部分——欣賞民樂合奏曲《喜洋洋》。欣賞前,我考慮到學生年齡層次小,欣賞能力的培養的少,在教學的設計中儘量降低要求,學習目標的門檻放低。但又要體現出主題內容的充分性,於是還是設置了重難點,設置了一些欣賞能力的訓練。比如從感性上思考:聽完這首曲子,你的心情是什麼樣子的?或者説你對這首樂曲的印象?此處我預設了學生可能會答不準確,於是啟發學生看老師在欣賞時的情緒表現,當時有一個同學説出來了:老師聽得很陶醉!我連忙抓住“陶醉”問:為什麼曲子讓老師那麼陶醉?你們陶醉了嗎?從而有機地突破欣賞的第一個重點目標,那就是感受樂曲的情緒:歡快。

第二環節的第二個重點是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充分想象樂曲所表現的情景或畫面。問題提出後學生馬上想到了豐收的情景,還有的想到了過年的情景。學生在課堂表述時很簡單,沒有充分想象喜慶的`場景,過程,教師也沒有深入啟發。因為只要充分想象了就能積極調動他們的情緒,使他們的內心將畫面和樂曲融合起來,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情緒。

第二個環節的第三個重點是認識作者劉明源,瞭解我國一些民族樂器,並辨聽樂曲演奏的樂器,分段聆聽感受。為了加深樂曲在學生心目中的印象,讓三年級

第三個環節是為樂曲伴奏伴舞。課堂的重點也是一個難點。這個難點課前稍微突破了一下,就是簡單熟悉一下各個打擊樂器的伴奏方法。但真正能否合着樂曲的節奏,聽着樂曲伴奏不能預計。學生往往拿起這些樂器就興奮激動,課堂會出現混亂騷動的情緒。為了防止出現這種情況,我課前進行預設,首先是課前就把這些樂器提前放在他們的桌子裏面,不引起他們的注意。然後在聆聽前將課堂的氣氛小小的騷動一下,即讓他們拿出桌裏的這些樂器盡情地玩一玩、敲一敲,滿足他們的心情,也是一個初步認識,練習怎樣打擊的一個過程,然後再讓他們收進去放好暫時吊一吊他們的胃口,激發他們下一個環節更好的表現。

當真正要來伴奏的時候他們不再是騷動,而是信心十足,躍躍欲試了。因此在課堂中小組分工,很有秩序跟着老師的指揮進行練習,最後合着樂曲成功地進行了伴奏。由於時間的有限,沒有進行分段的伴奏練習,因此直接合奏時樂段轉換時,中間的同學們一會拍桌子一會兒舞綵帶,着實有點手忙腳亂。但,這就是課堂,有缺陷的課堂才是最真實的課堂,不完美中的完美感覺——學生情感得到了充分的體驗,就是完美的了。

最後一個環節,一個拓展欣賞。即欣賞《喜洋洋》的視頻演奏,感受演奏者的投入表演,對這首曲子建立一個完整印象,從而激發他們對我國民族樂曲的熱愛。

總之,課堂設計及教學呈現了三個特點。一是欣賞與表演相結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寓動於靜,有動有靜,動靜相宜,使單調乏味的欣賞生動活潑,課堂氣氛高潮疊起。二是理性與感性相結合。感受樂曲的情緒,想象樂曲所表現的情景是感性;認識作者,認識中國民族樂器並辨聽樂器,激發他們熱愛我國優秀的民族樂曲是理性。三是三個環節脈絡清楚,目標適當,環環相扣,完整合一。環節與環節之間自然過渡,教師的語言設計具有激發性,連接性。

不足是課前做過一些準備,有些表演的痕跡,看起來很完整,很完美,學生感官充分調動和參與了,但是自主創造性的表演卻沒有,教師也不敢放開,一是怕耽誤時間,二是怕出不來效果。另外略感不夠的是課的設計仍還嫌單薄了些,雖然時間緊了又緊,最後還是拖了三分鐘左右。如果課的開始不表演《採金秋》直接進入給樂器玩一玩的環節,有感覺太隨便平淡了些。課後我還反思了一下對於欣賞類別的課該如何分年級去設計,提出不同的要求,使課的內容既不單調枯燥又富有層次性,能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除了聽,賞,析,奏,唱,更多的是還要將學生的心和情感帶進音樂之中,讓他們用語言,用聲音,肢體去表達出來。

音樂課後反思11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且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國各族人民通過生活實踐發明了極其豐富的、具有我國特色的民族音樂,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氣質和精神,是我國古老文化中的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也是世界音樂寶庫中的一朵奇葩。由於民族音樂文化長期根值於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為人民所喜愛,所以,重視民族民間音樂,就是尊重本民族人民音樂多篇習慣的連續性,運用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實施美育,就可以極大提高這種教育的感染力、可行性和深刻性。通過學習中國民族音樂,學生將會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強化愛國主義情懷。

《音樂課程規範》指出:“音樂課程應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保守音樂和反映近現代與當代中國社會生活的優秀民族音樂作品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使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培養愛國主義情感。”通過這段表述,可以理解音樂新課程中對民族音樂的弘揚將具體地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保守音樂作為音樂課重要的教學內容,通過學習民族民間音樂,使學生了解認識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意義和責任;第二,隨着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變化,反映近現代和當代中國社會生活的優秀民族音樂作品,同樣應納入音樂課的教學中。而民歌是由勞動人民集體創作的,並在人們一代一代的口頭相傳中不時得到完善與發展的一門藝術,是中國民族音樂的典型代表。音樂教育家柯達伊也曾説:“民歌是民族的產物,它的發明永遠都不會達到止境,在它的任何階段中,它總同時寄託在很多形式裏。”個人也非常喜歡中國的民歌,因為它們短小精悍,易於傳唱、記憶,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和地方特色。所以,我選擇了《茉莉花》這首中國民歌的傑出代表,嘗試在音樂課堂中融入民族元素,引導學生更好地感受民族藝術的`獨特魅力。

《茉莉花》是一首流行於全國的人們喜聽愛唱的民間小調是我國民歌中最豔麗的一朵奇葩。她以其委婉流暢、細膩優美而深入人心,不只成為江南民歌的代表,而且早已走出國門,深受外國人喜愛,因而成為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代表之一。從學情上看,學生對《茉莉花》已相當熟悉,為了使《茉莉花》散發新的活力和魅力,本課我不單單停留在這一首歌的教學上,而是以“茉莉花”為主題,增加了河北民歌《茉莉花》,東北民歌《茉莉花》以和歌劇《圖蘭朵》中的《茉莉花》等內容。通過多篇這些藝術作品,加深學生對《茉莉花》和民歌特點的認識,從中感受美、發現美、發明美。

2004年雅典奧運會落幕式上一個手提紅燈籠的小女孩在全世界億萬觀眾面前,唱響了〈茉莉花〉,那清新優美的曲調,是全世界華人的驕傲,也肯定會引起學生的共鳴。重現這激動人心的一剎那,引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這樣的情境導入肯定會吸引他們興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去。在這舉世矚目的時刻,編導為什麼會選擇這樣一首民歌,問題的設置引起了學生的考慮,激發他們進一步探究的心理。接下來歌曲的學唱、感受也變得順理成章了。這樣的旋律對於國小四年級的小朋友來説是比較容易的,所以我不想在歌曲學唱上多花時間,而是挖掘歌曲的豐富內涵,通過歌曲處置,更好地表示歌曲,感受歌曲。歌曲的旋律有什麼特點,用了什麼音,什麼調式,節奏是緊密的還是寬鬆的,引導學生一邊聽辨一邊考慮,找出民歌的相通點,一般都是五聲調式。歌曲演唱時,學生的音色很美,只是最後一個音顯得有點低,不利於聲音的發揮,所以我做了小小的改動,把它提高八度,速度放慢,這樣的處置更易於表達愛花、惜花,不忍將它摘下的情感。在反覆吟唱中歸納江蘇民歌的特點——優美柔和、細膩委婉。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民歌根值於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體現了不同的地域色彩。江蘇人細膩委婉地表達對茉莉花的喜愛,東北人卻是豪爽熱情的,他們毫不遮掩對茉莉花的喜愛,體現在他們的歌曲裏,顯得風趣幽默。河北人的剛直爽朗,也帶給茉莉花不同的感覺。引導學生聽辨這三首極具代表性的不同版本的《茉莉花》,引起強烈的聽覺反差,引導學生更好地瞭解我國的民歌和那裏的人民是離不開的。通過聽辨、比較,找出它們的異同點,進行總結歸納,引導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操。經過比較學生髮現三首《茉莉花》,節奏有的寬鬆,有的緊密,情緒有的清新優美、有的豪爽熱情、有的剛直爽朗,特別是東北版的,襯詞和拖腔的加入,更增添了幾分風趣和幽默。而它們的相同點是都是五聲ZHI調式,同樣表達了對茉莉花的喜愛。這樣的設計,引導學生將聽賞不只僅停留在外表,而去挖掘它們的內涵和聯繫。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首《茉莉花》早在一百多年前,唱響了全世界。歌劇《圖蘭朵》或許離學生的生活很遠,但有了《茉莉花》旋律的注入,它離我們又那麼近。選取其中的幾秒鐘,引導學生聽辨用了那個版本的《茉莉花》,讓他們有目的的聽賞,增強民族自豪感。最後的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唱的《茉莉花》,帶給學生視聽享受的同時,也呼喚他們情感的共鳴。最後的宣泄——完整演唱《茉莉花》時,學生果然比之前唱得更好。

音樂課後反思12

新《課標》指出: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識譜能力,識譜唱譜是音樂課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但課堂上能使孩子們興高采烈的往往是唱歌、律動、遊戲。一旦讓他們識譜,課堂氣氛就會出現冷場,更不用説音樂情感方面了。下面我根據自己一些教學實踐來説一説如何有效的識譜:

在唱歌課中,當學生走進音樂教室時,我會用今天要學的歌曲的音樂,並讓學生和着音樂做一些簡單的律動,使學生對音樂有了聽覺上的印象,為學好歌曲作好鋪墊。然後讓學生欣賞歌曲並感受音樂,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再通過讓學生唱歌,在不知不覺中解決了歌譜中的難點,使學生在識譜時降低難度,讓學生感覺識譜並不太難,從而增強其自信心,加深對音樂的.熱愛。然後,再通過對歌譜的視唱、理解,又反作用於唱歌,使演唱更加完美。先唱歌后識譜就是先讓學生放下心理負擔,讓學生先唱唱歌,用自己的聲音去表現音樂,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感到這節課是輕鬆愉快、有所“成就”的,而且有表現自我的空間。

以聽為先導,創編為手段。創造性能力的培養應該貫穿於音樂學習的各個環節,識譜教學也不例外。創造性地探索節奏、音響、旋律等音樂基本要素的各種變化和重新組合,以即興活動的方式給學生髮揮創造想象的空間和機會。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識譜能力,也大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其實,創編旋律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豐富的創編形式能讓同學們在樂趣與自己的成就感之中學習簡譜,並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總之,在提高綜合素質的今天,國小音樂教育對識譜的要求是:“立足課堂,面向全體。”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把理性的識譜從感性入手來教,融入音樂實踐活動,形象生動,深入淺出。利用識譜這個學習音樂的好工具,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表現能力、鑑賞能力、創造能力。讓每個孩子真正的走入音樂,去尋找,去探索,去創造。

音樂課後反思13

音樂活動結束後,我認識到我雖然把整堂課的內容都上了下來,但是在過程中沒有完全投入到整個教學活動中,沒有完全放得開。

其中最主要的一點是我的教學步驟錯了一步,導致最後幼兒理解這首音樂的效果不是太好。當我將掛圖拿出來,邊放音樂邊解釋故事,一遍結束後,我就急於將動作加入到音樂裏,其實那時候幼兒還沒完全掌握音樂,只有個別音樂感較強的'幼兒能夠跟上音樂做動作,知道哪些音樂是表現大象的,哪些音樂是表現蚊子的。所以當我請幼兒來分角色表演的時候,都是我在一旁提醒幼兒什麼時候蚊子的音樂開始,小蚊子應該出來,什麼時候小象音樂開始,小象應該出來。到了快結束的時候,我又將掛圖和音樂結合解釋了一遍,其實這一步驟應該放到前面去,能夠起到加強幼兒對這個音樂的理解,但是我卻把它放在的結尾,導致這一步驟沒起到作用。

總之,這一次的音樂教學活動讓我懂得教學過程不能錯一步,不然會影響全局的效果!

音樂課後反思14

修改理由:原教材的活動有個前提,就是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礎上開展的。根據我班幼兒沒有聽過這首原唱歌曲的實際情況,我作了修改,將活動重點從定位在填充歌詞改成學習用不同的聲音邊唱邊表演歌曲,因此活動過程全部修改,將原本的故事導入改成手偶表演導入,以唱歌為重點,用圖譜的形式加深幼兒對歌曲內容的理解。

反思:

一、教具準備有利有弊

1、手偶準備——手偶表演很有趣,設置的情景也是貫穿整個活動,而且首尾呼應,很恰當。但是活動下來才感到這種手段不適合大班幼兒。大班幼兒年齡大,社會經驗豐富,對虛幻和現實的東西已有一定的區分能力,所以,當大家看到手偶表演時,就有幼兒説這是老師在黑板後面戴着個手套呢,當時就有些掃興的感覺,就像魔術師被看出了破綻,有種失敗感啊。

2、掛飾準備——活動中我為每位幼兒準備了一個雙面掛飾,一面是兔子一面是狼。結合活動過程的需要,引導幼兒變換着自己的.角色,能更投入地進行不同的聲音的學唱,增強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二、老師配合不夠默契

活動需要搭班曹老師配上琴聲,但由於時間倉促,未能事先練習練習,所以在節奏上兩人一直不能配合好,課前把精力都放在教具和教案設計的準備上,卻疏忽了兩人的琴聲配合,這也是準備不充分的表現,在以後的類似活動中,為確保活動能順利開展,而且要使每個教學手段都能有效展示,我們課前應關注每個環節的準備工作,包括幼兒的、教具的、還有老師自身的,任何一方都不可小視。

音樂課後反思15

《小烏鴉愛媽媽》這首歌,是一首旋律比較歡快、柔美又略帶傷感的歌曲。歌曲的歌詞對於大班的孩子的來説比較淺顯易懂。其實孩子們對媽媽的愛應該是與生俱來的,但很少有孩子會向媽媽表達自己的情感。在進行本次活動的時候恰巧正碰上母親節,這應該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可以對幼兒進行母親節的節日教育。

基於對本次活動的分析和班級幼兒的年齡段特點的分析,把教學活動的目標定位為:1。理解歌曲內容,瞭解兩段歌詞之間的因果關係,在表演中初步學唱歌。2。感受歌曲柔美和略帶感傷的情緒。感受小烏鴉對媽媽的關愛之情。在活動前我也做了很多的準備,在活動前製作了很多的頭飾和場景,為了激發孩子的表演慾望和享受這種過程。在活動的導入中,教師以提問引出,讓孩子們來説一説你們愛你們的媽媽嗎?平常是以什麼樣的方式表達你對媽媽的愛。引導幼兒在邊回憶的過程邊大膽講述,慢慢引出小烏鴉也很愛媽媽,我們一起來聽一聽小烏鴉怎樣表達它對媽媽的愛。這樣讓孩子一起來聽聽,他們會很用心地去聽和感受小烏鴉的那種情感。這比教師的直接導入要好得多。在學唱環節教師都是以邊聽邊提問,幫助幼兒理解歌詞的內容,為解決目標1做準備。在學唱歌曲的'時候我們運用多種形式激發孩子的學唱興趣,這樣一來孩子們在學唱時也不是很枯燥。還結合很動感的ppt,讓孩子們感受到小烏鴉對烏鴉媽媽的關愛之情,從而引發自己愛媽媽的情感。在最後一個環節其實是本次活動的高潮,讓孩子們在學唱的基礎上藉助各種場景和道具進行表演。孩子們其實是天生的表演家,他們會根據場景和自己對歌曲的理解進行表演,但是需要教師的提升和引導。在表演時教師先把問題拋給孩子們,我們可以怎麼表演,引導他們自主分配角色輪流表演。不過教師在幼兒表演結束後可以提一些要求,這樣一來他們就知道自己哪些地方還存在問題(比如説表情、動作方面等等)。

在活動中雖説在各個環節比較清晰,環節流暢,孩子們興趣濃厚。但也存在一些的問題,不如説可以把這些頭飾和場景可以放在表演區,讓孩子們可以去嘗試表演。在延伸活動時可以多引導幼兒大膽表達自己對媽媽的愛(也可以以多種形式表達)。

標籤: 音樂課 反思 精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inyue/gq5e7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