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藝術 >

藝術考察報告

藝術考察報告

隨着個人的文明素養不斷提升,報告十分的重要,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邏輯的合理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報告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藝術考察報告,歡迎閲讀與收藏。

藝術考察報告

藝術考察報告 篇1

一、實習時間:20xx年9 月4 日 ——9月 13日

二、實習地點:安徽黟縣宏村、西遞、上海世博

三、實習人數: 50人

四、實習內容:風景攝影、速寫寫生

五、實習目的:

提高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提高對建築的理解,包括它的格局,風格等。瞭解徽州的風土人情與文化底藴。鍛鍊自己的表現技法提高設計的靈動與真實感

宏村

經過十幾個小時火車的勞累在安徽蕪湖到站的同學們繼續坐上了去宏村的大巴車,看着好久不見的同學們都很累的睡着了,只有幾個孩子看沿途的風景。好不容易到了宏村,經過短暫的休息後隨着導遊參觀了宏村。瞭解到宏村始建於南宋,距今已有800年的歷史。今天,古宏村人規劃、建造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成為當今“建築史上一大奇觀”:巍峨蒼翠的雷崗為牛首,參天古木是牛角,由東而西錯落有致的民居羣宛如寵大的牛軀。引清泉為“牛腸”,經村流入被稱為“牛胃”的月沼後,經過濾流向村外被稱作是"牛肚"的南湖。人們還在繞村的河溪上先後架起了四座橋樑,作為牛腿。這種別出心裁的科學的村落水系設計,不僅為村民解決了消防用水,而且調節了氣温,為居民生產、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創造了一種"浣汲未防溪路遠,家家門前有清泉"的良好環境。全村現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餘幢,古樸典雅,意趣橫生。着實為宏村古代的先民智慧驚歎,設計瞭如此精妙的水系。

看完了村裏的各個景點,思維還停留在美麗的近屋遠景裏。之間身邊的同學們都帶上速寫本、鋼筆,出去寫生了。趕緊跟了上去,這裏景點十分豐富,讓我無從下筆,到底先畫哪處,我還是先觀察了幾處後,才在小巷中開始動筆了,這裏的房屋外牆都是白色的,瓦是黑色的,一律都是黑白配,但這就是這裏的風格,這裏的特色,不張揚,不妖豔,有一種古樸的純美。看夠了繁華的都市的眼睛,得到了洗禮和享受這簡單的視覺體會。每次出去畫畫我都戴上牛仔帽,背上畫畫工具獨自去河邊選景,每次畫都會畫水、小木屋。這樣的意境太完美了,每次畫畫我都會全身心投入於其中。

在宏村帶來兩天後我們匆匆的出發去了我們的下一站西遞。

西遞

經過長長的盤山公路的顛簸我們來到了西遞。還是跟着導遊瞭解到,西遞是胡氏聚居之地。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九百多年的繁衍生息,蔚為大觀。清乾嘉年間至於鼎盛時,有600 多座宅院,99條巷子,90多口水井,“三千煙灶九千丁”,真可謂“萬家燈火”。紹介説,多年前的西遞水口,離村約裏許,遠望古木參天,山水交匯,走近了,能看見魁星閣和文昌閣,以及隱約在花木後面的寺廟的高大屋脊。一條青石板路穿林而過,邊上相傍而行的是潺潺西溪。下午,太陽很大,我們來到了村口的大牌坊處進行寫生。無耐於自己美術功底的薄弱、美麗的景色以及興奮的心情,我卻一直沒能有進入畫畫的狀態。看着別的同學在認真的畫着鋼筆畫,不遠處新繡樓上的拋繡球活動的熱鬧又把我躁動的`心給吸引。乾脆,我就放下紙筆,去觀看這個古老的招親遊戲。看完拋繡球後,找了一條沒人的小巷弄,坐下來畫速寫。接下來的日子有時早晚速寫的日子,過度很充實,很寧靜。

在宏村欣賞,學習了3天后又登上了去上海的火車,趕往了我們的下一站上海。

上海

經過了將近二十個小時的火車顛簸後來到了繁華的上海灘。在徽州寧靜的古樸的村落裏待了5天后又來到十里洋場的國際化大都市上海蔘觀上海世博會,有一種別樣的反差但是很興奮。從火車站坐車去了松江區我們預定的賓館,休整了一下,第二天又來到了離世博園區近的長寧區住下了。中午我們就去了世博園參觀了各式各樣的國家館,城市館等。在國家電網館裏見證了魔方,驚歎了未來電氣的發展。進了好多國家的國家館,展示了各個國家的科技,文化以及歷史。可以想象未來世界將會是一個更加多元、更加科技、更加便捷的未來城市。

在這次的寫生活動中,我拍了很多照片,一是紀念我來過這些地方,二是記錄了上海世博的繁華科技和人文魅力。記錄了宏村、西遞世界文化遺產的獨到魅力和中國皖南特有的鄉土風情。這次寫生活動讓我領略了中國古代先哲的智慧與人文精神的深邃悠遠。對我以後的設計生活來説使一次不可多得的豐富經歷。

藝術考察報告 篇2

20xx年4月xx日我們07級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班的學生們隨着帶隊閻老師和趙老師踏上了去安徽、 杭州、 蘇州、 上海 藝術寫生的旅途。

經過二十小時左右的顛簸,我們到達了杭州火車站,下站後我們接着乘坐汽車坐了約4個小時的路程終於來到了宏村。

當時是夜幕降臨,落日早已經不見蹤影,隱約地看到村口古橋,來到宏村飯店,迎接我們的是熱情的宏村老闆,等待我們的是豐盛的一桌桌飯菜。明天我們將參觀了這個被稱為“中國畫裏鄉村”的村落。宏村的古人在500年前,便開始在建築領域裏探索“仿生學”。他們按照“牛”的形象設計整個村落佈局。從而為宗族帶來了興旺。牛形村落是當今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一大奇蹟。宏村背倚黃山餘脈,雲蒸霞蔚,恰似山水長卷,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一體,被譽為“中國畫裏的鄉村”。2000年11月30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4月11日一早,我們興奮的上車到了宏村下車後映入眼簾的是老村口的兩棵大樹,走進裏面到處是來自全國各地寫生的學生,三五成羣。

當時的我很興奮,被宏村的景色所陶醉,見識到了宏村的美。站在水龍頭前,不經意地抬頭,層層疊疊的屋頂,遠處的山在薄霧的籠罩下若隱若現,宛如含羞的少女蒙着面紗。宏村的早晨微涼,略帶寒意。古老的青石板小路,古樸的民居建築,在青山綠水的映襯下格外靜謐。導遊帶我們參觀了這個被稱為“中國畫裏鄉村”的村落。宏村旅遊,形象地説,是一次穿越“牛肚”的旅遊。不識牛肚真面目,只緣身在牛肚中。“山為牛頭,樹為角,橋為牛腿,屋為身,鑿湖為牛肚,引泉為牛腸”,宏村的古人在500年前,便開始在建築領域裏探索“仿生學”。他們按照“牛” 的形象設計整個村落佈局。從而為宗族帶來了興旺。牛形村落是當今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一大奇蹟。村口的兩棵古樹,是牛的兩個犄角,一棵紅揚,一棵銀杏。以前村裏有嫁娶之事,就繞紅揚三圈,寓意百年好合;村裏有高壽老人過世,就繞銀杏三圈,寓意子孫後代高福高壽。沿着卵石小徑,我們來到了牛芻胃“南湖”。湖邊有著名的南湖書院,民國時期的駐英大使汪大婱、當代著名科學家李小娟在此接受過啟蒙教育。 牛胃是一個半月形的池塘,曰“月沼”。所謂“花開則落,月圓則虧”,汪氏族人追求花未落月未缺的境界,始終對美好事物抱有希望。由於風景秀美,很多影視劇都在此取景,比如《畫魂》、《風月》,《卧虎藏龍》裏“蜻蜓點水”的鏡頭等等。 順着蜿蜒曲折的巷子,腳邊是清水潺潺的“牛腸”,在這個保留着古味的村落裏,我感受着前人留給我們 的文化遺產。這裏的美沒有辦法用言語表達,這裏的景色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縷清風,一抹紅霞,每一條小路,每一汪流水,每棵樹每朵花,就連那一尾小草也叫人禁不住產生憐惜之情,青山綠水陽光之間 ,叫我們流連忘返,沉醉其中。

宏村建築至今保留着明清時期完整的民居建築,外形最有藝術特色的就是灰磚、白壁和“馬頭牆”。馬頭牆是徽州建築最具有特色的建築形式和代表,除此之外就是徽州“三雕”,即磚雕、木雕和石雕。期間在南屏寫生考察時看到一組木雕,當時給人以相當大的心靈震撼,雕工不僅外形雕刻的完整而優美,內部人物形象刻畫的極為精緻,有着超高的技藝。回來看到宏村木雕同樣精彩而別緻,尤其是承志堂上樑一段木雕刻畫的最為優美,局部遭到破壞。在宏村值得注意的是木雕上的人物臉部大多被破壞,不知是何緣故。

西遞宏村背倚秀美青山,清流抱村穿户,數百幢明清時期的民居建築靜靜佇立。高大奇偉的馬頭牆有驕傲睥睨的表情,也有跌竅飛揚的韻致;灰白的屋壁被時間塗劃出斑駁的線條,更有了凝重、沉靜的效果;還有宗族詞堂、書院、牌坊和宗譜。走進民居,美輪美奐的磚雕、石雕、木雕裝飾入眼皆是,門罩、天井、花園、漏窗、房樑、屏風、傢俱,都在無聲地展示着精心的設計與精美的手藝。

4月12日,老師佈置了第一次手繪作業,我們一大早到了宏村,那天很冷,有零下幾度。我和我們宿舍小星,濤轉了一大圈,感覺到處都很美,最後選了一個自己最感興趣的角度畫了2張手繪;那天我們似乎忘記了寒冷,被這裏的景色所吸引。

中午我們每人買了一個鴨腿,在一家小餐館點了3個素菜,竟然花了38元,很貴的。吃飯後我們三個去了承志堂,測量了一個天井,尺寸,手繪平面,立面圖。用相機拍了各個角度的細節照片,為我們回校後提供一個很好的資料。一天很快就過去了,過的很充實,很快樂。瞭解了徽派建築的特點,民居的分佈特點以及整個村落的規劃。

4月13日,那天下着小雨,在大家的強烈要求下我們去了安徽黃山。黃山風景區是中國著名風景區之一,世界遊覽勝地,位於安徽省南部黃山市。主峯蓮花峯,海拔1864米。黃山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內,由於山高谷深,氣候呈垂直變化。 光明頂位於黃山中部,海拔1860米,為黃山第二高峯。天都峯位於黃山東南,西對蓮花峯,東連缽盂峯,與光明頂、蓮花峯並稱三大黃山主峯,為36大峯之一,海拔18xx米。由於雨越來越大,我們都買了一套防雨武裝衣。一個很強大的團體開始爬山的`旅途。在大約1500米左右,爬梯處都結冰了,很滑,也很危險,我們一個一個的手牽着手團結在一起約為3個小時終於爬到了山頂,到了山頂又累又飢餓買了一個玉米吃了一個雞蛋。午飯就這樣解決了,下午坐了纜車下山。那天我的記憶最深刻,很刺激,同時很累。全鞋子,褲子都被雨打濕了。

結束了在安徽4天的考察,4月14日一大早我們坐了去往杭州的汽車。下午2點左右到了杭州,在導遊的帶領下我們去了杭州西湖,雷峯塔,花園;遊了西湖,在船上,望着遠處的雷峯塔,層層的高山,一艘打魚的小木船,構出一幅意境美的畫卷。很美,彷彿自己完全陶醉在裏面。

4月15日,我們來到了杭州西溪濕地,西溪濕地國家公園,位於浙江省杭州區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見的城中次生濕地。這裏生態資源豐富、自然景觀質樸、文化積澱深厚,曾與西湖、西泠並稱杭州“三西”,是目前國內第一個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濕地、農耕濕地、文化濕地於一體的國家濕地公園。

西溪被稱為“杭州之腎”。

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東起紫金港路西側,西至繞城公路東側,南起沿山河,北至文二路延伸段,總面積約為xx.08平方公里。現在向遊客開放的一期保護工程約為3.46平方公里,主要包括生態保護區1.71平方公里,生態恢復區1.54平方公里,歷史遺存保護0.074平方公里,服務設施區0.136平方公里。

西溪之勝,獨在於水。水是西溪的靈魂,園區約70%的面積為河港、池塘、湖漾、沼澤等水域,正所謂“一曲溪流一曲煙”,整個園區六條河流縱橫交匯,其間分佈着眾多的港汊和魚鱗狀魚塘,形成了西溪獨特的濕地景緻。

西溪之重,重在生態。為加強生態保護,在濕地內設置了費家搪、蝦龍灘、朝天暮漾三大生態保護區和生態恢復區。入口處設濕地科普展示館,園區內有三個生物修復池和一塊濕地生態觀賞區。西溪還是鳥的天堂,園區設有多處觀鳥亭,給遊客呈現出羣鳥歡飛的壯麗景觀。

西溪人文,源遠流長。西溪自古就是隱逸之地,被文人視為人間淨土、世外桃源。秋雪庵、泊庵、梅竹山莊、西溪草堂在歷史上都曾是眾多文人雅士開創的別業,他們在西溪留下了大批詩文辭章。深譚口百年老樟樹下的古戲台,據説還是越劇北派藝人的首演地。

西溪民風,淳厚質樸。每年端午節在深譚口舉行的龍舟勝會,歷史悠久,形式獨特,被譽為“花樣龍舟”。煙水漁莊附近的“西溪人家”、“桑·蠶·絲·綢故事”重現西溪原居民的農家生活勞動場景,讓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水鄉典型的民俗。

藝術考察報告 篇3

採風時間:20xx年6月28日至7月1日

採風地點:河南(雲台山、焦作影視城、開封府)。

正文:6月28日,凌晨四點,我們帶上行李上了去河南的車。在漫長的旅途中,我們頂着一張隔夜的倦容在半夢半醒間發現黑眼圈暈染在了眼睛周圍,到了焦作飯館吃午飯卻發現自己其實一點都不餓,無奈下午要登雲台山,逼着自己吃下了些許小米粥與大白饅頭,其實番茄炒蛋是好滋味的。

初到雲台山腳下,立刻被它的模樣深深的折服了,真美。原本我對雲台山並不是很感興趣,行前還在網上看過些它的照片,很普通,沒有那種襲人的偉岸靈秀之氣。但就在那時,在山門之外我已經開始感歎它的美了。或許我只是個不遠遊的井底之蛙吧,真覺得它很漂亮。抬頭看大門前的温度指示牌——43℃,全班一陣驚呼……

在盤山公路上顛簸之時,看見美麗的子房湖,寬闊平靜,子房湖因西漢名臣張良張子房在此隱居而得名,是雲台山__區最大的湖泊水體景觀。全長4000米,最深處約65米,湖面波光瀲灩,湖水清澈幽靜,湖周峯巒起伏,2002年6月,湖內首次發現了桃花水母,桃花水母與野馬、大熊貓共同被列入國家瀕危野生動物紅色名錄。它是地球上最原始、最低等的無脊椎動物之一,最早誕生於5.5億年前,因形狀如桃花花瓣而得名,桃花水母對水環境要求極高,它的發現對景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無疑是一個最有力的肯定。

約莫十分鐘左右,我們終於到了雲台山最著名經典——紅石峽,果然石頭都是赤色的。遊覽所需要的大致時間:一個半小時左右,全長1500米,單行線景點,峽谷極品紅石峽,集秀、幽、雄、險於一身,容泉、瀑、溪、潭於一谷,素來享有“盆景峽谷”的美譽。峽谷深68米,外曠內幽,奇景深藏,兩岸峭壁山石秀麗,彷彿鬼斧神工雕鑿而成的一個巨大盆景,又似名山大川的濃縮,園林專家稱之為“自然山水精品廊”。紅石峽的地層結構,從上到下分別是4億年前奧陶系石灰巖,4.7-5.1億年前寒武系的石灰巖,10到14億年年前中元古代紫紅色石英砂巖。另外在紅石峽的白龍潭,地質專家還發現了34億年前的鋯石,是目前地球上發現的最古老的巖石。峽谷內留存有角度不整合、波痕石、丹崖斷牆、龜背石、角度不整合等地質遺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地學部主任伊德博士實地考察景區後,感歎到:“我不得不承認,雲台山是一個獨一無二、不可比擬的地質公園。它給我的印象是一部樂章,是一首貝多芬的交響樂,是一首最美妙的山水交響樂。”

然後我們又是顛簸的下了山,後來我才知道,那些長長短短的山洞其實叫疊彩洞,是當地人民發揚“愚公”精神,從1977年至1987年,歷時十年,戰天鬥地的傑作,它由大小19個洞組成,隧洞全長4831米,上下落差912米,洞內均為180度的轉彎,車輛在此每走百米,海拔平均上升5米。首尾相連、曲洞連環,説真的,知道它也屬於一個景觀,也不明白為什麼會起這麼夢幻的名字,因為我沒有看見彩,疊也是勉強能算而已。 (説痴話了,我只是兀自的胡説罷了)。

第二天我們一行又去了潭瀑峽,遊覽所需要的大致時間:全長2000米,大約需要一個半小時左右。瀑峽是雲台山峽谷極品的主要代表,谷內風光怡人,宛若江南。“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是潭瀑峽秀美風光的真實寫照。景區內各種靈動的飛瀑走泉相互映襯,形色各異。多達幾十處的瀑布景觀更是爭奇鬥豔、引人入勝。在這裏可以欣賞到耳鬢廝磨,切切私語的情人瀑;四季長流,珠簾高掛的水簾洞;渾然天成的丫字瀑,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豐收圖;還有龍鳳呈祥的龍鳳壁;宛若仙子的蝴蝶石石硯磨穿的洗硯池。經專家考證,潭瀑峽內的不老泉集太行山夏雨冬雪,滲漏流動五十餘公里,是不可多得的優質礦泉水。《__縣誌》載魏晉時期逸人王烈,渴飲此泉,餓食黃精,壽至338歲,仍然健步如飛。所以在不老泉處接水的那些遊客們跟搶命似的擁堵在那裏,令人生厭。我不躺着渾水與同座的友人接了些旁支的泉水潤脣。潭瀑峽是子房湖的一個源頭。溝長1270米,南北走向。溝東面,峭壁聳翠。溝西面,競秀峯參差俏麗,峯羣一字排列,峯峯直立,爭奇鬥異。在曲曲彎彎的溝槽內,瀠洄着一條會唱歌、會跳舞的溪水,這條能歌善舞的溪水叫小龍溪。它的溪牀,由一層層高低不一、色彩有別、寬窄不同、曲折有致、形態各異的自然山石台階所組成。小龍溪則像一隊美麗的歌舞明星,以層層台階作舞台載歌載舞,翩翩歷階而下。並在每個石階舞台上,表演出精彩的節目,奉獻出妙不可言的美景。或碧波盪漾,或為溪布,或分水涓涓細流,或匯合湍湍激流,或傾瀉、或跌落成為銀光閃閃的瀑布,瀑下積水,成為彩潭。色澤悦目,清音悦耳。在去蝴蝶潭的路上有一瀑,名曰:情人瀑,是羣瀑自高巖跌落,瀑分三層,且每個斷層都有兩條瀑布相吸相融流入一個潭裏,如情人耳鬢絲磨,竊竊私語。於是乎此處也成為了有客人景象留影的地方,堵住了上山的石階,我久久不能從人流中走出,被夾其中生不如死。在最後登頂蝴蝶潭的地方有塊巨大的方形石,一劈為二——試劍石,傳説唐王李世民在討伐 劉武周時,竹林七賢之一向秀的後代向李世民獻寶劍,名曰:嵇康劍。李世民執此劍朝此青石連劈兩下,至此石上仍留有劍痕。在蝴蝶潭稍事休息便走了下山的路,在蝴蝶潭我沒看見蝴蝶,也沒看見類似蝴蝶的東西,卻見有垂髫小兒在潭中小解。出了潭瀑峽便想去旁的獼猴谷瞧瞧,聽導遊説遊覽所需要的大致時間:一小時左右,景點內還有免費獼猴表演,每天6場,説那些猴兒都是大眼睛雙眼皮甚是討人喜愛的.,於是提起興致前去,剛走幾步見一個大鐵籠子,裏面幾隻強壯的猴兒懶散的閒踱,依我看和狗無異,聽旁人説谷裏有散養的猴不是這般光景的,卻也了無興趣,於是轉回了停車場。

午飯後驅車茱萸峯,茱萸峯是歷代文人墨客,僧道修行的聖地,這裏植被茂密,古樹參天,有千年名樹紅豆杉,五角楓,太行花,森林覆蓋率高達93%,有天然氧吧之美譽。踏千階的雲梯棧道登上海拔1308米的茱萸峯頂,但見羣山連綿、峯湧雲動,使人頓生“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邁氣慨。唐代大詩人王維曾登臨此峯寫下“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名句,峯頂的陽光曬得人皮膚疼,因為旅途勞頓登峯的人並無多少,而我卻是登峯一行人中第一個登上茱萸峯的人。

第三天——青龍峽,青龍峽作為雲台山的主要景點之一,有“雲台山第一大峽谷”的美譽,這裏瀑飛泉懸,潭幽溪清,山水含情,草木解意,自然的靈性和生命的靈動在這裏演繹得生靈活現,狂然的心跳和怦然的心動在這裏揮灑得淋漓盡致,堪稱生態旅遊、休閒避暑的好去處。景區距__市區33公里,面積約108平方公里,由7大遊覽區共計100多個景點組成,景區內峽長谷幽,山青水碧,羣峯競秀,層巒疊嶂,峯迴路轉,曲徑通幽,植被繁茂,氣候獨特,峯、崖、嶺、台、石各有千秋,泉、潭、瀑、溪、洞各具特色,秀色天成,堪稱山水畫廊。站在峽谷頂部俯瞰青龍峽,但見峽谷之上羣峯對峙,錯落有致,雲縈霧繞,煙波浩淼,且能夠聽到悦耳的鳥鳴和涓涓的流水聲,但無論站在哪個位置,無論從哪個角度,都無法看清峽谷的全部,無法看到水流的方向,看谷不見谷,聞水不見水,恍如夢境。青龍峽天然雕飾,富於意藴。在長約7.5公里的峽谷底部,泉潭瀑溪放眼皆是,一泉一景,一潭一色,一瀑一姿,一溪一態,潭潭相映,瀑瀑相連,噴珠濺玉,色澤如繪:那波瀾壯闊的望龍瀑,那神奇獨特的倒流泉,那妙不可言的七彩潭,那堪稱一絕的“石上春秋”,那獨具特色的溶洞景觀,再加上天然原始的植物羣落,構成了一幅幅極富創意的山水畫卷。“青山碧水飾青龍,雄峯流雲扮長空”。山體的雄偉與險峻,深谷的迂迴與奧妙,碧潭的清幽與靜謐,瀑溪的秀麗與靈性,力與美在此完美結合,動與靜在此巧妙融匯,天地人在此融為一體。可惜我們去時水少的可悲。

第四天——焦作影視城,我不喜歡。

第五天——我們遊覽開封府,品味大宋文化;拜包龍圖,領略人間正氣。開封府歷史悠久,名揚中外,為北宋時期“天下首府”,規模龐大,氣勢宏偉。許多歷史名人如寇準、范仲淹、包拯、歐陽修等都曾任“開封府”尹。特別是包拯任“開封府”尹時,鐵面無私,執法如山,包龍圖扶正祛邪、剛直不阿、美名傳於古今。一曲“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令人蕩氣迴腸,引起幾多瑕思神往,被後世百姓所稱道。許多人不惜跋山涉水,專程到開封拜謁包公,尋訪“開封府”。開封府依北宋營造法式建造,以正廳(大堂),議事廳,梅花堂為中軸線,輔以天慶觀,明禮院,潛龍宮,清心樓,牢獄,英武樓,寅賓館等五十餘座大小殿堂。作為主題景區,開封府堅持動靜結合,雅俗共賞,歷史與演義相映成趣的經營理念。進開封府,大家正巧遇上《鍘美案》的表演。配音和表演者在這麼熱的天氣裏還是很賣力的。

藝術考察報告 篇4

前言

經過這次可以説是對我的人生很有意義的一次美術考察,使我在很多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認識和提高。看着古人們的一件件的美而精緻的藝術品讓我是那麼的沉醉與流連忘返,為什麼古人能夠創造的出至今連我們現代人都無法超過的境界呢?我有時在想,在某些方面我們是不是落後於古人了,還是什麼?對於藝術這一詞也有了點新看法。談到藝術,我們毫不猶豫地可以説出一系列藝術作品,可以舉出無數的藝術家。但是,當我們真正追問是什麼使他們(它們)成為藝術家和藝術作品,藝術的內在本質究竟是什麼時,我們又變得茫然起來。藝術是什麼?對於此,前人已經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回答,而且接着他們的思考,我們仍可以繼續回答下去。在前人已經提出的所有解釋中,任何一種解釋都不是沒有道理,但是任何一種解釋也並不是有道理,我們即使將所有的解釋加在一起也還無法説明什麼是藝術。

第一站 西安

西安歷史悠久,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都城,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和112017年多的建都史,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都,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絲綢之路的起點。

秦始皇兵馬俑

到西安,不得不説的便是世界第八大奇蹟秦始皇陵兵馬俑了,這是我們的考察第一個考察景點,以前只是聽聞兵馬俑的壯大,但並未親眼看過,親身體驗過它的震撼,這次算是真正的領會到了,每個俑的刻畫十分精細,形象栩栩如生,每一個都有不同,沒有一個與之重複的,古人當時的藝術審美髮展已經很為壯大,也為秦始皇的威武感到興奮激動,為世界留下了這麼一大筆財富。

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兵馬俑到底是有哪些奇蹟,這些地方我們應當怎樣學習,考察。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位於今西安市臨潼區,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陪葬坑。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名錄,先後有200多位國家元首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秦始皇兵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秦始皇陵位於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臨潼區城以東的驪山之北。世界經度109.2733e,緯度34.3853n。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位於西安市臨潼區,距市區約35公里,是秦始皇嬴政陵墓的一部分。

兵馬俑的建設堪稱奇蹟,是現人無法比擬的,通過秦始皇兵馬俑的參觀,我們現在所學的藝術僅為接觸的一點,古人都能夠製作奇蹟,可是我們現人為什麼卻做不了前人能做的堪稱奇蹟的東西,而這些經驗也是在我的設計生涯上起到的重要的作用,現在大家想的都是怎樣設計前衞,時尚,卻從未考慮能否從以前吸取經驗而設計出更有古典風味的.藝術之美。

陝西省博物館、大雁塔

秦始皇兵馬俑參觀完後,我們便直接乘車來到了陝西省博物館,陝西省博物館內,陳列出陝西省一路出現的歷史,時光也跟隨博物館一步步的前進倒退了1000多年,現在回味一下歷史的長河。

陝西曆史博物館位於西安大雁塔的西北側,籌建於1983年,1991 年6月20日落成開放,是中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它的建成標誌着中國博物館事業邁入了新的發展里程。這座館舍為“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唐風建築羣,主次井然有序,高低錯落有致,氣勢雄渾莊重,融民族傳統、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於一體。館區佔地 6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5600平方米,文物庫區面積8000平方米,展廳面積11000平方米。館藏文物多達 370000餘件,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文物不僅數量多、種類全,而且品位高、價值廣,其中的商周青銅器精美絕倫,歷代陶俑千姿百態,漢唐金銀器獨步全國,唐墓壁 畫舉世無雙。可謂琳琅滿目、精品薈萃。

古人的文化也是博大精深,以以前的技術想製造出這麼精細的東西是很有困難的,但古人也能夠依靠精細的技術,專制的細心做到堪稱完美,我們設計中也是如此,不能缺少古人的細心,和有那麼兩手的技術,古人也在設計理念上有很多創新,使得博物館不是那麼枯燥乏味,更像是隨時會有精細出現在你面前,這更是值得我們藝術設計學習的地方。

大雁塔

大雁塔被視為古都西安(陝西)的象徵,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為藏經典而修建,塔身七層,通高64.5米。2017年1月17日,西安大雁塔—大唐芙蓉園景區正式獲批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大雁塔也是國家文物局公佈的首批絲綢之路申遺中國段22處申遺點之一。大雁塔是8世紀為保存玄奘法師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而建。大雁塔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一印度佛寺的建築形式隨着佛教傳播而東傳入中原地區並融入漢文化的典型物證,是凝聚了漢族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標誌性建築。

而在大雁塔旁邊的便是亞洲最大的音樂噴泉,噴泉景觀優美,壯麗,很有震撼感,這也是一種設計,設計讓水具有美感,也可以讓世界都充滿美感,我們對我們未來的設計還是很有期待的。

第二站 敦煌

敦煌隸屬於甘肅省酒泉市,位於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的交匯處。敦煌因曾經的輝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而聞名於世。敦煌位於古代中國通往西域、中亞和歐洲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上,曾經擁有繁榮的商貿活動。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畫”聞名天下,是世界遺產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陽關的所在地,中國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美的出乎意料的沙漠—鳴沙山

沙漠或者沙丘中,由於各種氣候和地理因素的影響,造成以石英為主的細沙粒,因風吹震動,沙滑落或相互運動,眾多沙粒在氣流中旋轉,表面空洞造成“空竹”效應發生嗡嗡響聲的地方稱為鳴沙地。

月牙泉,古稱沙井,俗名藥泉,自漢朝起即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曉澈”。月牙泉南北長近100米,東西寬約25米,泉水東深西淺,最深處約5米,彎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稱。鳴沙山月牙泉風景名勝區,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以月牙泉命名的歌曲有兩首,另外月牙泉多為遊戲裏地圖場景名稱。

趕了30個小時的火車,疲憊至極,下車首先聞到的就是一股土腥氣味,其次便是好大好大的,真的是好大的風,好大的塵土在空氣中瀰漫着,依舊乘上我們大巴車,組隊去了我們嚮往已久的荒涼大沙漠,在電影裏少給我留下的印象一直都是恐怖,誰進去了沙漠就死定的感覺,但當我第一次走進時,那種美,簡直是美的一塌糊塗,什麼30小時的火車,什麼滿身的沙子,全部都是浮雲,大自然何嘗不是在做設計,大自然的設計是一種永不過時的時尚,路上的所有抱怨,一切的一切全部都被眼前的美景沖掉了。

雅丹地貌,漢長城

今天乘坐了3個多小時的汽車來到了雅丹地貌,魔鬼城,天氣異常的炎熱,枯燥,(沙漠裏面的蚊子也是別有一番味道),但是下車的時候依舊很震撼,還是被眼下的美景所折服,在極乾旱地區的一些乾涸的湖底,常因乾涸裂開,風沿着這些裂隙吹蝕,裂隙愈來愈大,使原來平坦的地面發育成許多不規則的背鯽形壟脊和寬淺溝槽,這種支離破碎的地面成為雅丹地貌。有些地貌外觀如同古城堡,俗稱“魔鬼城”。

而漢長城雖然與雅丹地貌相比會略勝一籌,漢長城雖然不美,但是還是為古人保家衞國,修建長城,把長城修滿,把國家護起的愛國精神和毅力所打動,漢長城已被風侵蝕的不知所措,但是還是別有一番味道的。

來到雅丹地貌,魔鬼城我才真實的瞭解到,設計業是可以帶有地方味道的,這樣的設計更是能體現出這裏的獨到之處,這也是一種很不錯的設計理念。

第三站 洛陽

洛陽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中華民族的發祥地[1]之一,國務院首批公佈的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四大古都之一。聯合國命名的世界文化名城[2],世界“四大聖城(耶路撒冷、麥加、洛陽、雅典)”之一[3],隋唐大運河的中心樞紐和絲綢之路東方起點之一[4-5]。

洛陽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十三朝古都,擁有1500多年建都史[6],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時最長的城市。道學、儒學、佛學、理學或淵源於此,或首傳於此,或光大於此,以“河圖洛書”為代表的河洛文化是海內外炎黃子孫的祖根文源[4]。國花牡丹因洛陽而聞名於世,被世人譽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是國家aaaaa級景區,位於洛陽市南郊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龍門石窟位於中國中部河南省洛陽市南郊12.5公里處,龍門峽谷東西兩崖的峭壁間。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

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南北長達1公里,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00餘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現在的我們還是在校的學生,並不成熟。所以有了這次西安之行並且是抱着學習的心態出發。但是我們同時也是“青年藝術家”,面對開闊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的標準、知道自己正處於什麼位置、找出自己現在欠缺什麼這些就是我們現在的學習重點,也是這次外出考察的收穫。當今的當代藝術現狀,面對眾多的藝術家和作品,我們可以什麼層次都較全面的瞭解,但同時也必須有自己對於當今藝術現狀、藝術作品和藝術家的評價標準。開闊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的標準、知道自己正處於什麼位置、找出自己現在欠缺什麼這些就是我們現在的學習重點,也是這次考察的收穫。

藝術考察報告 篇5

經過這次可以説是對我的人生很有意義的一次美術考察.使我在很多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認識和提高.看着一件件的美而精緻的藝術品讓我是那麼的沉醉與流連忘返.

我考察的城市選擇了北京,北京曾經是皇權城市,也是軍紳政權的權力中心,更是人民共和國的權力中心。各個不同時代對於藝術的認識也各不相同。尤其是人民共和國所經歷的各個不同歷史變遷時期,給北京的藝術形態打上特殊的烙印,其藝術形態以及藝術所呈現的社會心態與權力構造也各顯風貌。在這個城市空間裏,不同空間各自割據,實施不同功能,消費空間、生活空間、權力空間、歷史空間等並存不悖,即使這些空間相互間也發生功能交疊、糾纏不清的現象,但卻最終構成今日北京在藝術生產方面的整體的表現與面貌。因此,北京的空間結構,反映了北京特有的社會政治關係,也反映了時代的空間要求以及生產意志,而最終結果是,北京的城市空間的反空間性與反生產性,而這些應該是我們這些從事藝術羣體的關注點。我的此次考察的目的通過去理解藝術家們的作品,從而解決這段課程的問題,貫穿聯繫大學幾年學習的知識,就傳統文化與當藝術這個課題實驗上有新的發現。

這次在北京首都博物館,故宮,潘家園等地見到以前只能在書上翻閲到的仰韶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期的彩陶藝術所描繪的魚紋、人面紋及花葉紋等裝飾圖形,及北宋時期的文人繪畫(清明上河圖),我發現從原始社會的圖形符號一直到封建社會晚期的各類繪畫藝術,總有一些永恆的主題,而在這些主題之中,“形”的表現往往是中國

歷史藝術家藉以傳情達意的一種外在形式,也就是古代畫論所説的“以形傳神”、“借物詠志”。中國畫藝術家在表現某一種自然物象時,更多地是注重與“形”所藴涵地精神意義,而不是對自然物象作物理形態的外形模寫。正因如此,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在自然物象的描繪中往往融入了更多的“理性”色彩,將自然物象之形抽象為一種圖式化的符號語言,這些理念很接近我們工作室。

而在798,宋莊;及中藝博覽會看到的現代藝術它的形式不僅再是架上的.繪畫,還有很多裝置,影像等運用新的結構關係,新視點,集中概括社會問題的當代藝術已逐漸成為主流。這些現代藝術往往採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點,刪去次要的細節、細部,甚至背景,並可以把各個不同的比例,把在不同時間、空間發生的活動組合在一起。並運用一些手法,啟發人們的聯想。因此,它的構思要能超載現實,構圖要概括集中,形象要麼簡練誇張,要麼強烈鮮明的色彩為手法,等等形式含蓄委婉的地表達所要表達藝術家對社會不同層次的關注,賦予作品更廣泛的含義並使人們在有限的空間中能聯想到更廣闊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思考,以及對社會關注的新介入點,闡述自己的情感,觀點及思想。

在這些方面,中國繪畫講究構思上的“以一當十”、“以少用多”,構圖上“計白當黑”等審美追求能為當代藝術家提供大量的營養。我這次考察看到的當代藝術作品中得到充分體現。如: 在《研究與超越——第二屆中國小幅油畫展》看到不少作品都是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創新——承先啟後,破舊立新;活用——適身合用,靈活生動。這實際上強調的也是老莊的哲學思想,也是中國山水畫的表現意境。

這些作品都無一例外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並融合西方的理念,其中楊誠的《山西晉祠難老泉》中運用了中國的水墨畫技法,又融合了現代技術的特殊肌理效果。

20xx年的深奧標誌也可以説是一個很好的範例,整個標誌造型沒有對傳統造型的直接借用,而是運用了中國特有的介於似與不似之間的寫意手法,恰到好處的傳遞出“中國結”和“運動員”兩個意象。中國傳統藝術講究均衡和內在的節律,我國篆刻藝術中有所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佈局法則,強調變化中的均衡,這既符合科學上相對的原理,也符合藝術上形式美的規律。

在北京考察不少當代藝術作品中,動與靜、疏與密、多樣統一、賓主呼應、虛實相生、縱橫曲直、黑白對比、重疊交錯等傳統構圖法則中也屢見不鮮。此外,遠古的銅器紋樣、畫像石、金石篆刻等,特別是中國畫,巧妙的運了用白底的匠心。民間剪紙和蘭花布粗獷豪放的黑白關係、明代木刻插圖的疏密聚散、都可以在現代藝術的構圖中得到印證。西方傳統藝術,基於幾何學空間觀念,從模擬生活現象入手,藉以展示作者的創作思想。

藝術考察報告 篇6

 考察地點:江西省婺源縣

 考察時間:從XX年5月21日至5月26日

 考察過程:

婺源縣位於贛東北,古徽州六縣之一,徽州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素有“書鄉”、“茶鄉”之稱,是全國著名的文化與生態旅遊縣,被外界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婺源的文化風俗、房屋建築、飲食居住和徽州其他各縣大體相同,屬徽文化的組成部分。那裏完好保留了大量的明清兩代古建築,它們是中國古代社會後期成熟的一大建築流派——徽派建築,堪稱典範之作。明清時代古徽州一帶的商人憑藉木材、茶葉、鹽業等的壟斷經營,稱雄商界長達二三百年,統稱徽商。當時徽商經營的勢力遍及大江南北,聚集了大量的財富和聲望。中國人落葉歸根的特性讓殷實的徽商們最終都在家鄉大興土木,建民所、立祠堂,光宗耀祖,傳宗接代。經濟的繁榮帶來了徽派建築的全面的昌盛。中原望族的遷徙不僅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力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文化和耕讀禮俗。中原盛行的儒家禮教文化濃墨重彩地在古徽州生根發芽,枝繁葉茂。這也是徽派建築滲透着儒雅之韻的原因之一。聚集鉅額財富的徽商幾乎無一例外地將大量的資本投入到光榮之中,投入到自家宅院的建設中,這也在無形中促進了徽派建築昌盛的發展。

本次考察為婺源的東線景區。主要考察了思溪延村,大鄣山景區,李坑,汪口,江灣,曉起,等地。

我們到婺源之後,第一站就是曉起村,也是我們這次寫生的住宿地點。這裏的房屋多為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建築,也有少量系明代所建。民居建築風格大同小異,多為一層至三層穿鬥式木構架,四周用風火山牆圍起,大門為石庫門坊,水磨青磚門面。平面佈置常為三開間,內分前廳、後堂、廚房,前後均有淺天井。方柱石基,格扇門窗,青石板鋪地。最令人稱奇的是古宅栩栩如生的“三雕”(木雕、磚雕、石雕)藝術。

行程第一天去的是思溪延村,延村以羣屋一體的建築格局著稱,若逢雨天,踩着光可鑑人的青石路,從村頭走到村尾,穿堂入户而衣衫不濕。莊園特色極具,在環繞延村的河岸上還可以捕捉到水彩畫般輕靈、蒙朧、滋潤的畫面。思溪的古民居則以幽深的庭院風格見長,鎏金匾額,迴廊護欄、天井書齋,亦莊亦趣。有些村落中,至今依然保留一些當年的古驛道,它們在村莊與村莊之間宛如飄帶一般蜿蜒伸向遠方。那些規模較大的村落更是有着江南風光田園詩般的意境,高高低低的樹,曲曲彎彎的河,零零落落的村,有一種國畫中的韻味。

印象頗深的是李坑。李坑是一個以李姓聚居為主的古村落,該村落羣山環抱,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村中明清古建遍佈、民居宅院沿溪而建,依山而立,粉牆黛瓦、參差錯落;村內街巷溪水貫通、九曲十彎;青石板道縱橫交錯,石、木、磚各種橋數十座溝通兩岸,構築了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畫卷,是婺源的一顆燦爛的明珠。在李坑,自有它自己的一番滋味,就是它最讓人貼近生活。它的人文氣氛讓人難忘

此行考察讓我覺得特別入畫的一個地點是曉起。“古樹高低屋,斜陽遠近山,林梢煙似帶,村外水如環”。如果説,婺源是一個綠色大公園那麼曉起村就是一處絕妙的景緻。古樸典雅的明清民居,曲折寧靜的街巷,青石鋪就的驛道,野碧風清的.自然環境,遮天蔽地的古樹,天人合一的曉起堪稱中國別具韻味的古文化生態村。

曉起村中保持600餘年的房屋有幾十幢,風格鮮明,氣勢非凡。進士第、大夫第、榮祿第等商第官第無不折射出這方鍾靈毓秀的土地曾經有過的輝煌。一門四進士和四代一品更是先賢留與後人寶貴的精神財富。曉起先人崇尚綠色,重視和保護環境更為今天的曉起增添了幾分靈氣。

在婺源,風景到處都在你的身旁,最美的風景,就在你不經意的途中出現。有時候車一拐彎,前方露出了一排排“粉牆黛瓦”的民居,隱現於古樹青山之間;有時候一回頭,遠山盡處,雲霧繚繞,松竹連綿,恍若仙境。

一、婺源建築羣體格局特點。

建築是文化的載體,是一定社會歷史文化的體現,它以直觀、形象的方式反映着一定社會的意識形態和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

產生徽文化的徽州,是一個古老的地理概念。徽州四周羣山環繞,使徽州處於一個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當中,逐漸發展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地域社會,獨立的民俗單元,形成了具有自己獨特風俗、民情的徽州文化和徽派建築。

(1)、和諧流暢,統一規劃的整體美

這和當時徽州的社會背景和地域環境密切相關:因為徽州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理論基礎——程朱理學的發祥地,宗法制度較他處更為森嚴而完備。為了保持血統的純潔性和宗族凝聚力,預防外族入侵,徽州人聚族而居。徽派建築的羣體佈局雖然是封建族權制約下的產物,帶着濃重的封建迷信色彩,其美學效果卻是雋妙無比,讓人大開眼界的。徽州的大部分古村落是齊刷刷的黑瓦白牆,飛檐翹角的屋宇隨山形地勢高低錯落,層疊有序,蔚為壯觀。站在村邊山坡上俯瞰全村,各種各樣的建築物規劃嚴整,排序井然。讓駐足其間的遊人耳目一新,肅然起敬。

(2)、依山傍水,翠微繚繞的自然美

婺源地形複雜多姿,境內層巒迭障,溪流縱橫,温潤的亞熱帶氣候更使這裏山林繁茂,綠意葱蘢。生活在“理學文章山水幽”獨特的人文環境中的徽州人文化修養深厚,構思村鎮藍圖時最善於抓住山水作文章。表現為山巒為溪水骨架,溪水是村落血脈,建築物成了依附於血脈——溪水及其支流的“細胞”。徽派建築羣體佈局時多重視周圍環境,參考山形地脈,水域植被,或依山跨水,或枕山傍水,力求人工建築和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居家環境靜謐雅緻如詩如畫,保持人與自然的天然和諧。它們或鋪展于波光瀲灩的大河之濱,或蟄伏於雲遮霧繞的深山一隅,環境優雅,空氣清新,視野繽紛。典型的如休寧縣汪村鎮石屋坑村,這裏羣峯林立,林壑幽美,房屋呈梯式排列,錯落有致地簇擁在青杉翠竹流嵐飛瀑的懷抱裏,影影綽綽,縹縹緲緲,恍如人間仙境。

(3)、清雅簡淡、因陋就簡的樸素美

長期以來,徽州因地勢原因,“力耕所出,不足以供”,民生維艱。生活在這種艱苦環境中的徽州人深知養家創業之艱辛,養成了節衣縮食勤儉持家的良好風範,且寫進族規家訓,作為家風教育的必修教材,代代相傳。

徽派建築明顯不同於中國其他的民間建築。在堅固實用、美觀大方的基礎上尋求樸素自然清雅簡淡的美感。緣於此,徽州少有富麗堂皇的豪宅華堂是不難理解的。以當地豐富的粘土、石灰、黟縣青石、水杉為主要材料建築的徽派民居構思精巧、造型別致、結實美觀。黑與白是徽派建築外觀僅有的二種顏色,清一色的黑瓦白牆。儘管白色的牆面已經斑駁滄桑,與黑色對比不在強烈,加上色彩斑駁的青石門(窗)罩和清秀簡練的水墨畫點綴其間,遠遠望去,黑白相間在羣山暗青色的背景下,愈顯得古樸典雅,韻味無窮,宛如神話一般,清淡樸素之風展現無遺。婺源建築在形體、空間、色彩等方面採用了一系列的對比手法,造成了一種多樣的統一。

二、宏觀的謀址,和諧中富於變化

走進村莊,高聳的馬頭牆更讓人體會到這些百年老屋過去的榮耀。古徽州人附於平凡的白牆以馬頭牆的形狀。您可以發現牆頭上的馬頭造型與家族的建築羣連成一體,翹首晗頭,躍向廣闊天空,一瞬間,眾馬揚啼,氣勢恢弘。

從遠處看這些古民居,在外觀上是大面積空白的一片粉牆,粉牆上嵌有幾個高低有序的小小洞窗,形成整體與局部、面與點的對比效果,體現“道法自然”的意藴,裏外牆着重採用了馬頭牆、山牆的建築造型,尤其是馬頭牆屋檐角飛翹,在蔚藍的天際勾畫出民居牆頭與天空的輪廓線,增加了空間的層次韻律美。

走進民居里面,眼前豁然開朗。只見馬頭牆與屋檐的交接處,露出一個長方形的空白天際。這就是徽派建築中的一種重要的建築格式———天井。四方天井,大有用場。其一,擴大了視野。四堵高牆圍護,三面樓屋夾峙,空間非常逼窄,若下雨,簡直漆黑一團,然而繡樓之上,倚憑美人靠,透過天井的門樓凹牆,山野春可一覽無餘;其二,天井不僅空氣流通而且採光特別柔和。因為天井光線是二次折射光,所以給人以靜謐舒適之感;其三,徹底地解決了排水問題。由於宅居四周有高牆圍護,所以雨水不能從前後的屋檐排出,勢必從四面匯入到天井堂前。為此,天井四周的屋檐上都裝置天溝,使雨水歸於一處,然後順着門後貼牆而置的水梘(即陶水管),乖乖地匯入天井下面的“明塘”,旋轉一圈後,再排出户外,這也叫“四水歸堂”。其四,天井也是人們共享空間。人們可以坐在廳堂能夠晨沐朝霞,夜觀星斗。它是敞開的、明朗的,是整個建築中最具親和力的地方。中國明清時代,徽派建築達到了自己的鼎盛狀態,把中國古典建築藝術的理論和造型都推向了高潮。總之,這種整體和諧統一中又富於變化的特點,正是婺源建築精華的集中體現

三、成熟的風水理念

除了宏觀的謀址佈局,關於風水理念還繼續在徽派建築民居細節中得以體現。婺源的民居廳堂多半設計成回形。四周是迴廊,中間是天井,雨天落下的雨水從四面屋頂流入天井。水代表着財富,這也是中國風水中關於“四水歸堂”的解釋,也形象反映了徽商們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態。該天井也是嚴格按照風水的要求修建得相對狹小。因為天井不能太闊,太闊散氣。婺源的很多人家將水聚集起來,轉向流經村中的水流,以突出以水招財的風水的意念。

建築風格是民族和時代的特徵。各時代、各民族的建築風格都凝聚着當時當地幾乎全部的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的靈魂。因此,滲透進各種學説底層的“天人合一”宇宙觀,鑲嵌入每個老百姓心裏的“傳統風水”思想,也必然影響着建築風格的形成與變化。

四、裝飾藝術豐富多彩

由於受封建時代森嚴的社會等級制度影響,儘管商人富可敵國,卻不能擁有尊貴的社會地位。按當時建築營造的規定,商人宅第不能在臨街道開大門,只好另闢蹊徑,開偏門設小院,更着力在房屋中用精美的石雕、磚雕、木雕來裝飾屋子,將自己的追求、祖輩和自己的夢融入其中,將希望寄託於後人。因此進入古宅之中,就進入了高雅清新的藝術殿堂和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氛圍裏。

婺源民居的特點是四合院、淺天井、二層屋、有門樓、白壁外牆、馬頭牆,多為天井式格局。所謂“天井”,其實也是露天的院落,只是面積較小。這裏炎熱多雨而潮濕,多山地丘陵,人稠地窄,佈局緊湊,密集而多樓房,所以民居佈局多重視防曬通風,也很注意防火。民居的基本單元都是以橫長方形天井為核心,四面或左右後三面圍以樓房,陽光射入較少;狹高的天井就起了拔風的作用;正房即堂屋朝向天井,完全開敞,可以看見天日;各屋都向天井排水,在風水學説中稱之為“四水歸堂”,有財不外流的寓意。外圍常聳起封火山牆,因其形狀好像馬頭又稱馬頭牆,馬頭牆利於防止火勢蔓延。馬頭牆也是南方民居中的一大造型特色。牆頭都高出於屋頂,輪廓作階梯狀,脊檐長短隨着房屋的進深而變化,多檐變化的馬頭牆在江南民居中廣泛地被採用,有一階、二階、三階、四階之分。通常三價、四價更常見。封火山牆的磚牆牆面以白灰粉刷,牆頭覆以青瓦兩坡牆檐,白牆黛瓦,明朗而雅素。古村落裏,有的人家,屋前建有鎮宅井。

走在婺源村落裏,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棟棟粉牆黛瓦的百年老屋錯落有致地鑲嵌在婺源寧靜優美的大地上。它沒有皇家建築那樣的金碧輝煌,而呈現在人們面前卻是另一番的儒雅古樸氣息。身在其中可以感受到那些老屋的興衰榮辱,商海沉浮。

徽派建築是中國古代社會後期成熟的建築流派,地域文化特徵極為鮮明,尤其是作為徽州人生存文化最直觀載體的古民居建築,是古代徽州社會歷史文化的見證。徽派古民居的選址佈局深受徽州風水理論影響,尤其注重水口營造。徽派古民居的內部結構格局生動體現了徽州宗法制度及其觀念形態。徽商“商而兼士,賈而好儒”的獨特文化品格,成就了古民居內部裝飾與陳設的獨特藝術魅力。

通過對婺源謀址的環境、空間的格局、裝飾的特點等方面的考察,使我對徽派建築又有了新的認識。啟發了我們在設計上的靈感,也擴大我們的眼界,培養我們調查研究和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

幾天的考察時光一晃而過,美好的時光總是在逝去之後令人那麼依戀,短暫的總是那麼令人回味!其中,我對徽派建築最深的印象就是“凸”形的“馬頭牆”。它是徽派建築的重要特色。馬頭牆高低錯落,一般為兩疊式、或三疊式、較大的民居,因有前後廳,馬頭牆的疊數可多至五疊,就是俗稱“五嶽朝天”了,總而言之,江西婺源的徽派的風土人情和民俗習慣已經在我們腦海中深根了,我們也非常喜愛這塊土地。

感歎藝術的殿堂原來如此美妙!看着眼前婺源的湖光秀色,真讓人陶冶在這巧奪天工的自然風光之中!感謝婺源的先輩們,建造出了這麼神奇的一處“牛形村落”,讓人驚歎前人的智慧與結晶,深思人類智慧的無限寬廣和深邃!

藝術考察報告 篇7

這個學期我們終於有機會外出藝術考察了,我們要到中國最美麗的鄉村——江西婺源。快到目的地時,我就被那山裏的風景給迷住了,茂盛的樹木,婉轉的溪流,都讓我心曠神怡,那“小橋流水”的意境更讓我陶醉。

這一次藝術考察收穫豐富,一方面加深了對古建築的感性認識,積累了傳統的建築知識,地理知識、風水學知識、規劃知識、古代環保知識及各種其它人文知識,瞭解了中國先賢的智慧與能巧;另一方面也積累了許多資料和圖片,為藝術創作與進一步的理論研究收集了良好的素材。以下是結合本專業,對那些本人認為較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觀或自然景觀作一些描述。

婺源是江西東北部一個歷史悠久的古縣,被旅遊書籍冠以“中國最美麗的鄉村”。與浙江、安徽為鄰,有着豐富的人文和自然風光。她是南宋理學家朱熹的故里,也是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的家鄉。這裏文風鼎盛,古蹟遍佈,尤以明清古建築為代表,而自然風光更是如詩如畫:田園、小溪、古木、翠竹環繞村落,飛瀑、驛道、路亭、拱橋散佈鄉野……婺源不僅有江南層巒疊翠的山林,碧綠綢絹般的小河,還有蜿蜒的石板路連着一個個依山傍水的村落,更為突出的是這裏的徽派建築,其風格體現在“粉牆黛瓦”,即雪白的牆身,青黑色的瓦,屋頂是刻着各式圖案的飛檐翹角,直指蒼穹,在藍天綠樹映襯下分外矚目。婺源古民居既具有濃郁的徽州特色,又不乏匠心別具的獨特格局。婺源的油菜花跟古樸的徽派建築相結合,是其他油菜花開的地方不能比的。他們相互融合,構成了一副最美,最和諧的圖畫。行駛在婺源的林間小路上,彷彿就是在山水畫中走。

贛中古建築的每棟建築都有明顯突出徽派風格的風火山牆、高聳的垂脊和起翹,還有傢俱、木椅的設計風格,都是精雕細刻的經典之作。在婺源沱川古村落間行走,感覺最突出的一點,就是民居佈局非常講究與山、水、林木等自然環境的和諧結合,文化品位很高。背靠鬱鬱葱葱的山林,一股清澈的山溪曲曲彎彎繞過幢幢明清古宅,穿過小橋和村中心後流向村外,一道道翻水壩形成的小瀑布激起嘩嘩的水聲。在村邊遇到一幫正在寫生的美術院校師生,他們迷戀於這兒古代人文建築與自然生態的和諧融合:穿村而過的溪流、村邊小山嶺上的古道、蒼翠的古樟和松林、茶園農田、一排排的青石古溪埠、明清古宅羣錯落有致,簡直就是一個大型生態園林,尤其從山崗上望下去,幾乎每個角度都能入畫。

在學校,我們大都在室內畫着靜物。這次寫生,增長了我們的見識,讓我們走出了課堂,融入了自然,使我們的心靈放飛在山水,老屋,人間。我們懂得了光線與構圖的關係,明白了建築與文化的“血源”。在寫生中,我們更深切地體味到:美無處不在,關鍵是要善於發現。在這裏我們看到了美麗的風景,還有感受到了那淳樸的鄉村鄉情,在考察中同學之間的互幫互助的那份友誼,老師在我們畫畫和生活上的.幫助,這一切將永遠珍藏於心。

學校給了我們這次“江西婺源寫生之旅”的機會,讓我們來到這麼優美的地方寫生,拓展了我們的視野,深化了我們對藝術深層次的瞭解,讓我們真切的體會到了自然與人文之美,傳統與現代的完美契合,感歎藝術的殿堂原來如此美妙!然而,看着眼前婺源的湖光秀色,真讓人陶冶在這巧奪天工的自然風光之中!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感謝婺源的先輩們,建造出了這麼神奇的一處“牛形村落”,驚豔之餘,也情不自禁地驚歎前人的智慧與結晶,深思人類智慧的無限寬廣和深邃!

幾天的考察時光一晃而過,美好的時光總是在逝去之後令人那麼依戀,短暫的總是那麼令人回味!通過考察使我們由一個對婺源一無所知的“外行”變成了一個熟練徽派建築的“內行”。其中,我對徽派建築最深的印象就是“凸”形的“馬頭牆”。它是徽派建築的重要特色。馬頭牆高低錯落,一般為兩疊式、或三疊式、較大的民居,因有前後廳,馬頭牆的疊數可多至五疊,就是俗稱“五嶽朝天”了,總而言之,江西婺源的徽派的風土人情和民俗習慣已經在我們腦海中深根了,我們也酷愛這塊土地。

通過這次實習,我們在專業上得到了鍛鍊和提高,同時也在紀律、團隊協作、艱苦樸素等方面經受了鍛鍊和考驗。這是一段值得一生好好珍藏的記憶。

藝術考察報告 篇8

考察時間:2012年10月19日至2012年11月1日

考察地點:上海、蘇州、西塘、杭州

考察成員:09屆室內設計的全體同學及付老師和方老師

考察目的:開闊視野、豐富閲歷、增長見識

這是一次持續2周外出上海、蘇州、西塘、杭州的考察學習,除了觀賞這一路的美景外我們更多的是瞭解每處建築特設及空間佈置的設計方式與設計理念,我們這次前去就是奔着這樣一個目的去參觀學習。

上海藝術考察

上海外灘及步行街

上海作為中國最發達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國大陸的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外灘,位於上海市中心區的黃浦江畔,它是上海的風景線,是到上海觀光的遊客必到之地。外灘又名中山東一路,全長約1.5公里。東臨黃浦江,西面為哥特式、羅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等52幢風格各異的大樓,被稱為“萬國建築博覽羣”。而外灘夜景卻是絕不可錯過的。

南京路和淮海路是上海最繁華的街區,素有“中華商業第一街”之譽是中央商務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購物、餐飲、旅遊、休閒為一體的環境優雅、文化層次高,具有世界一流水準的步行商業街。南京路商業街特點集購物、旅遊、商務、展示和文化五大功能為一體,這種綜合性的步行街是我第一見過的。漫步在步行街上,遊客們可以充分體會“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地表路面全部用花崗巖鋪設,一條大理石鋪就的“金色之帶”匯聚了各類現代化城市公共設施,其中,有賞心悦目的花壇,可供查詢商品、服務的電腦亭,造型別致、供遊客小憩的椅子等。步行街上不時駛過既有現代造型又不失古樸特色的觀光車,力求處處為遊客提供方便和舒適。商業繁榮是南京路永恆的主題。

上海新天地

上海新天地是一個具有上海歷史文化風貌的都市旅遊景點,它是以上海獨特的石庫門建築舊區為基礎改造成的集餐飲、商業、娛樂、文化的休閒步行街。以中西融合、新舊結合為基調,將上海傳統的石庫門裏弄與充滿現代感的新建築融為一體。上海新天地就是由石庫門建築與現代建築組成的時尚休閒步行街。是一個具上海歷史文化風貌的都市旅遊景點。

上海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新館)位於上海市的中心——人民廣場的南側。上海博物館是與北京、南京、西安齊名的中國四大博物館之一,陳列面積2800平方米,開設12個專題陳列室,館藏珍貴文物12萬件,包括青銅器、陶瓷器、書法、繪畫、玉牙器、竹木漆器、甲骨、璽印、少數民族工藝等21個門類,其中尤以青銅器、陶瓷器、書法、繪畫為特色。

上海博物館建築總面積39200平方米,地上五層,地下二層,建築高度29.5米。象徵“天圓地方”的圓形放射與方形基座構成了新館不同凡響的視覺效果,整個建築把傳統文化和時代精神巧妙地融為一體,在世界博物館之林獨樹一幟。該館的設計者邢同和先生對“天圓地方”的闡釋是:“上海博物館的‘天圓地方’寓意,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宇宙觀,展示了一種天地均衡之美,上下五千年時空循環昇華之力。‘天圓地方’組合,創造了圓形放射與方形基座和諧交融的新穎造型,帶來了特有的空間輪廓,給人以回眸歷史、追尋文化的聯想,引發人們對形象與技術碰撞後產生的建築文化魅力的關注、憧憬。”

蘇州藝術考察

寒山寺

寒山寺位於蘇州城西十里的楓橋鎮,創建於樑代天監年間,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相傳塘貞年間寒山子曾住於此,遂改名寒山寺。宋太平興國初節度使孫承佑曾建七級之塔,元末塔寺俱毀。明洪武年間重建,正統年間知府況鍾再次重建。唐代詩人張繼有《楓橋夜泊》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四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膾炙人口,詩韻鐘聲,傳播中外。

拙政園

拙政園享有“江南名園精華”的盛譽。宋、元、明、清歷代園林各具自然的、歷史的、文化的、藝術的特色。其中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和留園分別代表着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藝術風格。沒有哪些園林比歷史名城蘇州的四大園林更能體現出中國古典園林設計的理想品質。咫尺之內再造乾坤,蘇州園林被公認是實現這一設計思想的典範。這些建造於16~18世紀的園林,以其精雕細琢的設計,折射出中國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除山石樹木外,建築物的巧妙安排也十分重要。如花間隱榭、水邊安亭。利用長牆、曲橋漏窗等,構成各種畫面,使空間更加擴大,層次分明。)

西塘藝術考察

西塘歷史悠久,人文資源豐富,自然風景優美,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最具水鄉魅力影視基地。西塘古鎮地理位置優越,屬浙江省嘉善縣,地處江浙滬三省市交界處,自古以來就有"吳根越角"之稱。西塘全鎮總面積83.61平方公里,其中古鎮區面積1.01平方公里。到了西塘,臨河而建的沿街廊棚最為引人,這裏的街道臨河而建,商鋪的生意就在河邊做成。實用的廊棚是水鄉特有的建築,西塘至今保存着1300多米長的廊棚已變成當代人賞古、探幽的休閒一餐,西塘的.獨特魅力令留宿旅者陶醉!

杭州藝術考察

西溪國家濕地公園

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在空間佈局上可歸納為“三區、一廊、三帶”。整個保護區分成三大區域:東部是2.4平方公里的濕地生態保護培育區,實行完全封閉,主要任務是保育、恢復、培育,營造具有濕地多樣性物種的原始濕地沼澤地;西部是1.78平方公里的濕地生態景觀封育區,實行一定年限的全封閉保護,營造原始濕生沼澤地;中部是5.9平方公里的濕地生態旅遊休閒區。一條50米寬的多層式綠色景觀長廊將環繞保護區,猶如一條綠色的綢帶,“綢帶”自外而內由常綠高喬木、低喬木、灌木、草本植物、水邊植物五個層次組成,不僅可觀賞,還有着提示漫遊線路、限制隨意進入等導引功能。“三帶”指的是紫金港路“都市林陰風情帶”、沿山河“濱水濕地景觀帶”、五常港“運河田園風光帶”。

西湖

杭州之美,美在西湖:西湖依杭州而名,杭州因西湖而盛。自古以來就有“天下西湖三十六,此中最美是杭州”。

西湖之美,美在其如詩如畫的湖光山色;美在湖山與人文的自然相融;更美在人們對她的呵護及對其歷史文脈的傳承。

西湖四周,綠蔭環抱,山色葱蘢,畫橋煙柳,雲樹籠紗。逶迤羣山之間,林泉秀美,溪澗幽深。西湖不僅獨擅山水秀麗之美,林壑幽深之勝,且更有豐富的文物古蹟、優美動人的神話傳説,把自然、人文、歷史、藝術巧妙地融為一體。

千島湖

千島湖位於浙江淳安境內(部分位於安徽歙縣),是世界上島嶼最多的湖。千島湖又叫新安江水庫,是在距浙江建德市新安江鎮以上4千米處建壩蓄水所致千島湖是修水庫大壩而成的人工湖,其主要源水為安徽境內的新安江及其支流,匯水來自安徽徽州的歙縣、

休寧、屯溪、績溪,以及祁門和黃山區的南部千島湖水在中國大江大湖中位居優質水之首,被評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千島湖中大小島嶼形態各異,羣島分佈有疏有密,羅列有致。羣集處形成眾島似連非連,湖面被分隔得寬窄不同、曲折多變、方向難辨,形成湖上迷宮的特色景觀,更有百湖島、百島湖、珍珠島等千姿百態的羣島、列島景觀;島嶼稀疏處,湖面開闊、深遠、浩渺,宛如海面。湖灣幽深多姿,景色絢麗多彩。

這次考察學習給了我很多的感受,西湖之美、拙政園林的畫意、上海的國際都市味道,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要好好把握這份美好的精神財富。此行大大開闊了我的眼之美感,最想説的就是“美”,確實,真的很美。美的建築,美的設計,美的靈感,美的風景,美的經歷。

藝術考察報告 篇9

會議交流內容

1、設施園藝工程裝備與技術,包括:設施結構優化與配套裝備開發,温室覆蓋材料(保温、耐寒)開發、温室節能新技術與新能源利用,多功能、小型化、實用型設施專用設備等;

2、設施園藝作物高效安全栽培技術,包括水肥高效利用、温光高效利用的株型調控技術等;

3、温室環境控制與數字化管理技術,設施作物與設施環境模擬模型;

4、非耕地日光温室建造技術、非耕地設施作物專用新品種及其安全、優質、高效產業化生產技術;

5、工廠化育苗技術與植物補光燈節能技術。

參加人員

中國農業工程學會設施園藝工程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園藝學會設施園藝分會理事、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專家以及論,文代表和從事與設施園藝有關的科研、教學、生產、企業、管理、技術推廣等有關人員。

有關事項

(一)會議時間與地點

1、會議時間:20xx年7月(具體日期見第二輪通知)

2、會議地點:新疆烏魯木齊市翼龍大酒店

(二)會議日程

第一天:全天,參會代表報到。

第二天:上午:大會開幕式及大會報告;

下午:論文(專題)報告及分組學術交流;

專業委員會換屆會議。

第三天:上午:論文(專題)報告及分組學術交流;

下午:昌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考察。

第四天:吐魯番規模化育苗基地考察

(三)論文徵集

本次會議將徵集與設施園藝相關的.創新性學術研究論文與專題綜述,主要內容為我國設施農業温室工程及高效生產技術、工廠化育苗技術、設施環境工程調控等方面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和新產品。稿件經專家評審後,優秀論文將在《中國蔬菜》、《新疆農業科學》正刊刊發,其餘合格論文將由《新疆農業科學》(增刊)刊發。來稿注意事項如下:

1、“專題綜述”和“研究論文”撰寫格式及注意事項參見《中國蔬菜》、《新疆農業科學》投稿指南的相關要求(附件1);

2、被《中國蔬菜》、《新疆農業科學》錄用稿件按編輯部規定收取版面費;

3、歡迎各位專家、學者、管理者、生產者、研究生等踴躍投稿,稿件請20xx年1月15日前以word版格式發送至會務組電子郵箱(不接受紙質版論文)。

(四)報名及參會方式

1、因7月份為新疆旅遊旺季,為保證會議與住宿安排,請與會者於20xx年4月1日前將會議回執表(附件2)、會議交流材料以及準備在會議上進行推廣的新技術、新產品等有關材料以傳真或Email方式發至會務組。

2、會務費待定,住宿由會務組統一安排,費用自理。

3、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展示。會務組聯繫方式:

馬彩雯(0991-4550053,15999101958,)

張彩虹(13565822531,)

於秀針(18935922981,)

傳真:0991-4500174

中國農業工程學會設施園藝工程專業委員會

藝術考察報告 篇10

藝術考察課是每一個美術專業同學的必修課,終於我們也踏上了考察之行的道路。下面記錄的是我們一週的考察路線以及周邊美景,趕緊和我一起領略一下吧。

1.周莊

當我們還在回憶拙政園那古典山水園林奇異風景的時候,緊接着晚上又來到了中國的第一水鄉——周莊。周莊位於蘇州城東南,崑山的西南處,古稱貞豐裏。它有着近九百年的歷史,有豐富的文化藴涵。西晉文學家張翰,唐代詩人劉禹錫、陸龜蒙等曾居周莊。周莊也是元末明初江南鉅富沈萬三的故鄉。春秋戰國時期,周莊境內為吳王少子搖的封地,稱搖城。北宋元祐元年,周迪功郎舍宅200餘畝捐於當地全福寺為寺,始稱周莊,元代中期,沈萬三利用周莊鎮北白蜆江水運之便,通番貿易,周莊因此成為其糧食、絲綢、陶瓷、手工藝品的.集散地,遂為江南巨鎮。至清康熙初年正式定名為周莊鎮。

2.蘇州

我們於xx日中午首先到達的第一站就是位於蘇州市婁門內東北街178號,是江南園林的代表,也是蘇州園林中面積的古典山水園林——“拙政園”,現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拙政園中現有的建築,大多是清咸豐十年,拙政園成為太平天國忠王府花園時重建,至清末形成東、中、西三個相對獨立的小園。拙政園的佈局疏密自然,其特點是以水為主,水面廣闊,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為中心,樓閣軒榭建在池的周圍,其間有漏窗、迴廊相連,園內的山石、古木、綠竹、花卉,構成了一幅幽遠寧靜的畫面,代表了明代園林建築風格。拙政園,這一大觀園式的古典豪華園林,以其佈局的山島、竹塢、鬆崗、曲水之趣,被勝譽為“天下園林之母”。

3.杭州

解讀過魯迅,夜幕降臨之際我們又抵達了我理想中的天國學府、中國八大美院之一的——中國美術學院(新校區)。進入校園之後才讓我真正體會到校園那濃濃的藝術氛圍!它位於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杭州,含珠藴玉,人文薈萃。她遠承千年藝術風流,近攝西湖山水靈氣,憑籍數代國美人的努力,歷經七十九載寒暑洗禮,今已桃李滿天下,蜚聲海內外。

4.上海

從博物館出來之後緊接着下午又去了上海大學美術學院99創意中心,據説叫“畫家村”,位於上海市莫干山路M50創意集聚園區。旨在推動上海地區的文化藝術以及藝術管理學科建設,搭建國際藝術交流平台,發展創意文化,通過舉辦展覽、教育、文化藝術交流等活動來支持當代文化和藝術,為上海地區的文化發展提供創作原動力,並矢志提升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和影響力。

5.黃山

游完西湖該收收心去安徽爬黃山了,晚上在黃山腳下住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我們就收拾行裝準備爬黃山。黃山是中國風景區之一,世界遊覽勝地,位於安徽省南部黃山市。主峯蓮花峯,海拔1864米。黃山集名山之長。泰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衡山之煙雲,廬山之瀑,雁蕩山之巧石,峨眉山之秀麗,黃山無不兼而有之。明代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兩遊黃山,讚歎説:“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又留“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的美譽。更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稱。

6.西遞、宏村

直到下午我們離開西遞,然後直奔——宏村。宏村,古取宏廣發達之意,稱為弘村,位於安徽省黃山西南麓,距黟縣縣城11公里,是古黟桃花源裏一座奇特的牛型古村落。在皖南眾多風格獨特的徽派民居村落中,宏村是代表性的。從整個外觀上説,宏村是古黟桃花源裏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既有山林野趣,又有水鄉風貌,素有“中國畫裏的鄉村”之美譽。

7.宣州

我們考察行程的最後一天,將要去的最後一站是宣州的——梅文鼎紀念館。梅文鼎紀念館是為紀念我國清代數學家、天文學家梅文鼎,於x年建立的。該館位於宣城市區的陵陽山上,是典雅古樸的徽式古建築,館共三進,內有梅文鼎半身銅像、梅氏宗譜、梅文鼎著作及其它文物。館名由周谷城先生所題。

我們終於結束了這一週的考察,回到了學校。這七天的旅程使我感受很深,切身體會了江南的美景,同時也學習了南方一些地域的歷史文化、看到了南北方建築的差異,對我今後的學習和工作奠定了很好的文化基礎!

藝術考察報告 篇11

不身臨其境也就無法真實感受。在傳統的藝術教學中,我們只能通過臨摹的手段達到學習與借鑑的目的。今天,當我們可以利用網絡、多媒體、數碼技術的便利去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在校的大學生已經越來越不願意走出去了。探尋其原因不難發現,除了學生對網絡、數碼科技的依賴之外,還存在高職院校藝術專業藝術考察課程的教學方式與方法的問題。當代的教育改革創新是以實現專業教學為目標,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的,改革舊的教育思想和觀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與專業知識、能力和素質相適應的理論和實踐教學體系。而當代的高等職業教育更以突出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相結合為培養目標。

一、藝術考察課的實踐性

藝術考察的目的是通過考察實踐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開拓能力。學校為學生創造條件,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近生活,貼近自然,從中汲取創作素材,激發設計靈感,鼓勵學生在考察中多聽、多記、多想、多動手。因此,在藝術考察教學過程中,實踐性成為這門課程教學的重要特點。藝術考察課更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將理論教學與學生的藝術考察進行有機結合,通過考察實踐活動進行綜合能力的培養。針對不同的專業方向應設計符合本專業特點的考察目標與教學計劃,使考察課具有更強的操作性。這樣做的優點在於,有準備的教學活動與有計劃的教學過程相結合獲得最有效的考察結論。在考察的實踐環節中,指導藝術考察課的專業教師應是配角,活動的主體始終是學生,把所學專業與要考察的對象聯繫起來,讓藝術考察課體現出實踐性的特點。

1.系統地規劃藝術考察課實踐性教學體系,加強考察過程的分析和研究環節並進行綜合性實踐。通過對考察課題的設計,增強實踐操作,更新實踐內容,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探索更多的科學藝術考察課教學方法。在考察的過程中突出考察課程的主題性在教學中的功能與價值,以考察報告作為實踐結論的方式,蒐集資源、獲取考察內容以體現課程的目標與要求。

2.以多元化、多樣性的考察課題,體現考察課程的過程性與開放性。採取教師與學生針對不同的課題、共享資源進行考察課題的討論、評析、構思、設計和總結,完成既統一又相對獨立的教學方式,來加強考察課題教學環節的理論與實踐結合。

3.借鑑其他院校的考察課教學方法,尤其在課程理念、教學、內容、考察報告方面吸收其他院校中合理而具有創造力的因素。鼓勵學生在考察中積極思考,敏鋭觀察生活及身邊事物,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個性特點並予以正確引導。培養學生對自然事物的藝術感知能力,通過觀察、感知、歸納、實踐和聯想等方式循序漸進地認知自然事物的過程,強調學生對考察課程過程的體驗,強調設計草圖的實踐,要有多種設計方案備選,經常性地進行師生的教學互動。

授課教師設定考察的目標、具體計劃,考察的任務、路線,並與學生討論實施方案的思路。在討論的過程中,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並加以引導,鼓勵學生開啟個性思維,把這些想法最終通過他們最熟悉的表現形式(如速寫、攝影、DV錄影、文字等)表達出來,展示在他們的考察報告中。思維被打開的一刻便是考察的開始,這個過程在考察的實踐中加以擴展,在考察的最後階段得到昇華,到學生作品出來的一刻得到結晶。

二、藝術考察課的可操作性

當下各類藝術高校大都開設了藝術考察課,但考察課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還是讓人提出一些疑問,存在教學模式不能很好地適應各類專業方向學生的學習需求的情況。課程的主要問題在於缺乏課程理論的指導與缺乏課程設計的方法,課程內容的選擇有失偏頗,特別是高等職業院校教學實施中存在重技術、輕創造力培養的傾向,等等。

1.教學基地的建設。為高等職業院校的藝術生建立穩定的藝術考察課教學實踐基地,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推進實踐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通過對以往藝術考察課教學的對比,筆者認為,藝術考察課教學基地的建設,應能滿足學生寫生與實踐的基本需要,這種基本需要包括寫生環境與人身安全。

2.對考察基地的文化了解。依據立足生活、研究自然的原則,考察基地為學生提供自然地表現客觀現實的空間。因此,學生有必要對確定的考察基地進行全面的瞭解,並在此基礎上收集、整理出書面的材料以備考察中使用。如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將專業考察、社會實踐與革命傳統教育結合起來,通過對中國革命發展道路和歷史進程的考察,增強了學生的歷史和社會責任感。為了保持實踐教學的穩定性與持續性,該院與相關地方和部門聯合組建了“湖北紅色文化研究中心”,並在湖北省的紅安、麻城、洪湖等地建立了“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使基地成為師生穩定的、文化內涵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與社會實踐的平台,極大地提升了基地建設水平和質量。

3.考察線路的安排。目前,大部分藝術院校都有相對固定的藝術考察課線路和藝術考察課教學基地。如四川的洛帶古鎮,安徽的宏村、西遞村,雲南的麗江古城、西雙版納等地,這些地方在不同的季節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院校師生進行寫生或考察,而考察線路也大都集中在西部與南部地區。

藝術考察教學基地的建設、考察基地的相關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和藝術考察課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都具有可操作性,是藝術考察課教學運行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的基本保證。

三、存在的問題

普通高校的藝術考察課的教學已日臻成熟,但在高等職業院校的考察課教學中仍存在教學與學生多方面的問題。如學生對待此門課程的學習態度、課程考試製度、學生的學習方法,等等。經過藝術考察實踐後,學生遞交考察報告作為考察課的總結。對於大多數學生而言這種形式是他們最願意接受,也是最容易完成的考試方式。但一些學生利用網絡下載相關資料或文章拼湊考察報告,更有學生直接從網上原文下載,打印出來的考察報告其網址還在上面。

學生應利用考察中獲得的資源,圖片、影像、速寫、文字等資料,在考察課結束前的一週,利用回校後的時間經過整理、修改、製作,完成自己的.這份考察報告。最後,院系根據參與此次課程的學生數量組織一定規模的主題性考察展覽,展出優秀的學生作品,通過宣傳使本院的師生、兄弟院校的師生、不同專業的學生參觀展覽,通過考察學生形式多樣的作品與報告,達到交流學習的目的。

在課程設置和管理中,還應確定藝術考察課成績的評判標準。藝術考察課應由專業教師帶隊,依據學生在藝術考察前期的準備、考察過程的實踐情況、考察結束後的考察報告,綜合評定後給出學生的考核成績。在藝術考察課的實踐過程中,我們應注重對於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並且在實踐過程中將以往的理論課程與實踐的相關課題進行整合,將理論教學與學生的藝術考察課程有機結合。而學生也應通過考察實踐將其學習行為自覺地與本專業相關領域進行結合,提高藝術創新能力。

四、藝術考察課的創新

藝術考察課的創新是以實現高等職業院校設計專業的實踐性教學為目標,充分發揮各方向專業課的學習特點,並與藝術考察課緊密結合,探索有效的產學結合運行機制,為學生打開設計思路、開啟創造性思維提供手段和條件。同時,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校外學習的適應性。我們必須清楚,藝術考察課的目的是鞏固強化學生的專業知識,拓展專業視野,強化學生的專業意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通過組織不同形式的展覽,並以此為契機,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研討,鼓勵學生髮表相關的一系列論文或其他作品。有計劃地組織實地考察,到博物館、美術館、名勝古蹟去觀看美術作品,以增強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學習的興趣。轉貼於

如現代圖形、圖案設計是綜合美學、心理學與現代構成學多學科的專業課程,較之傳統設計課程無論是圖案的表現手段還是表現領域都有極大的豐富,成為現代設計觀念與設計思維訓練的設計基礎教學課程。藝術考察課的創新將起到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創新教育思想和觀念,創新藝術考察課的模式,建立起與高等職業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的教學體系。

此外,考察課程對學生的評價工作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數週的考察課學習,使學生在與自然、現實生活的接觸中,感受藝術生活的真實,體會繪畫藝術或設計藝術的無窮樂趣。只有這種親身的接觸才能喚起學生的藝術思維,使他們理解藝術源於生活並且高於生活的真正涵義!

藝術考察報告 篇12

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漢字在漫長的演變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繼承等重要的社會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放異彩。藝術考察是實地觀察、考證藝術形式、存在及其動態,從而獲取關於藝術各方面的資料,並對它進行總結和辯證的一種研究藝術文化的方法。(純屬個人言論,有待共議)通過實地考察中國的書法遺蹟和人文景觀,將課堂和課外、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以達到拓寬視野、提高識見、提升素養的目的。

今秋九月,六日至二十一日,書法班師生近三十人,遊東嶽泰山、焦山碑廊、龍門石窟、石門棧道,觀三孔廟宇石碑、焦山摩崖石刻、西安碑林、千唐志齋等等,博覽中國書法文化藝術之經典。這次考察的範圍除歷史名家名帖、名碑外還涉及與書法相關的古代石器、陶器、銅器,及其人文環境、地域環境、歷史背景,讓人領略和體會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無上妙諦。收集素材,體驗創作,提高了文化藝術素養。下面從摩崖、碑刻、墨跡三個方面介紹這次考察:

一 摩崖石刻

泰山《紀泰山銘》 大唐開元十四年歲在景寅九月乙亥朔十二日景戍建。刻石,又稱唐摩崖,刻於唐開元十四年(726年),在岱頂大觀峯崖壁上。摩崖高12.3米,寬5.3米,碑文書24行,滿行51字,現存1008字,字大16×25釐米,除“御製御書”4字和末行年、月、日為正書外,其他均為隸書。額高3.95米,隸書“紀泰山銘”2行4字,字大45×56釐米,書法遒勁婉潤,端嚴雄渾,明代王世貞評説:“穹崖造天銘書,若鸞飛鳳舞於煙雲之表,為之色飛”。 碑文為唐玄宗李隆基東封泰山時親手撰書,相傳由燕許修其辭,韓史潤其筆,文詞典雅,對研究唐代歷史、書法、鐫刻藝術均有重要價值。

《紀泰山銘》刻石形制端莊,氣勢雄奇。據史書載,“舊填金泥,元時錯落。每當晴朗時,自南數十步望之,字裏行間光彩照灼”,説明唐摩崖早在元代以前就已貼金。刻石下部由於捶拓者冬季在其下篝火,剝蝕嚴重,明人葉彬補刻108字。因長期遭受風雨剝蝕和人為破壞,銘文現已殘26字,不可辨認的6字。建國後,碑下設置護攔,每當風和日麗時,貼金大字在陽光下金光閃爍,蔚為壯觀。

焦山《瘞鶴銘》 焦山碑林在書法史上從六朝至今一直延續,存有南朝,唐,宋,元明清碑刻,共500餘方,有楷,草,隸,篆各種書體,琳琅滿目,為書法珍品,被譽為"江南第一碑林".按碑刻的內容可分為三類,即藝術類,文苑類和敍事類, 其中書法藝術類《瘞鶴銘》最為著稱,她為摩崖,正書刻石,原刻在焦山之陰崖石上,其書者前人眾説紛紜,晉王羲之,樑朝陶弘景等等.據《瘞鶴銘》記載此石高8尺,寬7尺4寸,文共12行,行約23至25字不等.原文就崖書石,故其行之疏密,字之多寡,大小俱不整齊,現在我們只能看見5石,一石存2行,不足10字;二石存3行,計20餘字;三石存3行 ,計10餘字;四石存6行,計20餘字;五石存3行,計10餘字;總計88字.其結字錯落有致,筆畫雄健靈動,變化豐富,故學者給於好評.這是對《瘞鶴銘》的一些瞭解.

漢中《石門頌》 清張祖翼跋此碑雲,“然三百年來習漢碑者不知凡幾,竟無人學《石門頌》者,蓋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力弱者不能學也”。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説“《沈府君》、《楊孟文》,隸中之草也”。這裏的《楊孟文》就是《石門頌》,所謂“隸中之草”就是評價《石門頌》豪放率真,乃為漢隸中奇縱恣肆一路的代表。

《石門頌》立於東漢建和二年(148),原刻在陝西褒城斜道的摩崖上,此處是橫穿秦嶺、連接八百里秦川和漢中盆地的交通要道,古稱褒斜棧道。此處由於形勢險峻、開鑿困難,故歷代文人歌詠、題刻者甚多。有人整理出其書法尤著者十三品,此刻石及《石門銘》即其中影響最大的作品。七十年代初期.因修水庫,此刻石和其他刻石一起被鑿刻下來,保存於XX市博物館。《石門頌》 s縱261釐米,橫205釐米,全計六百餘字,是漢中太守為司隸校尉楊孟文數次奏請朝廷修復褒斜棧道有功而撰寫的一篇頌詞。通篇看來,字隨石勢,參差錯落,縱橫開闔,灑脱自如,意趣橫生,可以想象當時的書寫者持着一種豪放不羈、無拘無束的書寫態度。

《石門頌》是著名的漢代“三頌”之一,其時代已經是隸書的成熟時期。《郙閣頌》和《西狹頌》屬於方筆隸書,在用筆上大膽使用方筆和大捺腳,然而《石門頌》卻把方筆與圓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綜合成一種特殊的篆隸筆法,通篇多用圓筆,起筆時以毫端逆鋒,含蓄精藴,中間運筆遒勁沉着,肅穆敦厚,收筆時復以回峯,圓潤流暢,故筆畫古厚含蓄而富有彈性。正是由於書寫者追求的是一種淳古的藝術風格,而使隸書方圓兼備,在處理漢分的雁尾波法時運用一些雖稱不上肥大但已稍粗的波筆,形成一道道稍向上彎的圓渾的筆順,而且點畫的轉折之處多以方折來表現,正是有了這種“巧中寓拙”、“巧多於拙”的書法特點,才被後人視為不朽的藝術珍品。楊守敬《平碑記》稱《石門頌》雲“其行筆真如野鶴閒鷗,飄飄欲仙,六朝疏秀派,皆從此出”。

二 碑刻

曲阜漢魏碑刻館 碑刻是歷史留給曲阜的珍貴文化遺產,這些碑刻,充分展現了兩千多年來中國書法藝術精湛卓越的成就和絢麗多姿的風采,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也是研究古代政治史、思想史、經濟史、孔廟建築史難得的實物資料,在中國碑刻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1998年恢復孔廟西倉,特闢建當漢魏碑刻陳列館,集中存放,以時代為順序排列,永久陳列展出。並將隋唐以來部分代表的碑刻一併附列於館內,以展現歷代書法之全貌,兼呈真、草、隸、篆之多采,滿足人們對各種書法藝術的審美要求。現存西漢碑刻6塊,東漢18塊,魏及北朝5塊,為全國之冠,代表着那個時期漢字書法藝術的最高水平。北陛石是中國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乙瑛碑、禮器碑、孔宙碑、史晨碑是漢代隸書的楷模,張猛龍碑是魏體的傑作。

龍門造像題記 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太和年間,中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庸、五代、宋諸朝,前後400多年,其中大規模雕造累計長達150年,石窟中北魏造像佔三分之一,全部在西山,最有代表性的洞窟有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石窟寺、魏字洞、藥方洞、火燒洞等。唐代造像幾乎佔三分之二,大部分在西山,武則天時移至東山。最有代表性窟龕有潛溪寺、奉先寺、萬佛洞、極南洞和東山看經寺及大萬佛洞等。

古陽洞位於西山南部,是龍門石窟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的一個洞窟。窟內造像題記稱該窟為“石窟寺”,現在名字由洞內西北角明清刻字所定。洞進深13.5米,寬6.9米高11米。

窟內造像題記最有代表性的是二十方,被稱為龍門二十品,即《比丘慧成為亡父始平公造像記》,《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為亡息牛造像記》,《步轝郎張元祖妻一弗為亡夫造像記》,《北海王元詳造像記》,《司馬解伯達造像記》,《雲陽伯鄭長猷為亡父等造像記》,《 新城縣功曹孫秋生二百人等造像記》,《邑主高樹和維那解伯都三十二人等造像記》,《比丘惠感為亡父母造像記》,《廣川王祖母太妃侯為亡夫廣川王賀蘭汗造像記》,《邑主馬振拜和維那張子成三十四人為皇帝造像記》,《廣川王祖母太妃侯為幼孫造像記》,《比丘法生為孝文皇帝並北海王母子造像記》,《北海王國太妃高為亡孫保造像記》,《比丘道匠為師僧父母造像記》,《輔國將軍楊大眼為孝文皇帝造像記》,《陸渾縣功曹魏靈藏造像記》,《安定王元燮為亡祖亡考亡妣造像記》,《齊郡王元祜造像記》,《比丘尼慈香、慧政造像記》。二十品的名目最早見於清末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和方若的《校碑隨筆》,此後被社會所公認,、被視作魏碑書體的法帖範本,不僅國內珍視,而且享譽海外。龍門二十晶的書法藝術,端正大方,質樸厚重,剛健有力,峻蕩奇偉。其行次規整,排列整齊,大小勻稱;結體和用筆則在隸、楷之間,表現出其成熟性,也顯現出其過渡性的承隸啟楷風格, 除龍門石窟的造像題記外,洛陽出土大量的北魏墓誌,其中們匕魏元懷墓誌》、《北魏元懌墓誌》、《北魏高猛墓誌》、《北魏元肥墓誌》等都是魏碑書法精晶。此外,洛陽出土的北齊時代的《北齊姜纂造像題記》等也是魏碑書法的代表作品。

千唐志齋 千唐志齋位於XX縣城西的鐵門鎮,距XX市區約45公里,是我國收藏墓誌最多的博物館,也是唐代墓誌最集中的地方之一。內存墓誌石刻一千四百一十三件,其中唐志一千一百八十五件,所存墓誌從唐代第一個年號武德到最後一個年號天佑,幾乎每個年號都有,這些志石記載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如武則天改元,安史之亂等。另有西晉、北魏、隋、五代、宋、元、明清、民國等各代墓誌二百二十八件;還有墓誌蓋以及書法、繪畫、造像、經幢等石刻藝術品。該館為辛亥革命元老張鈁將軍(新安鐵門人)收集民間散落的志石,在其營建的園林"蟄廬"內,修建十五孔拱式建築,將志石鑲嵌於壁而成,保存至今。

千唐志齋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從唐代的第一個年號武德到最後一個年號天佑 ,幾乎每個年號的墓誌都有,這些志石記載許多重大事件,如武則天改元,安史之亂等,具有證史、糾史、補史作用;千唐志齋集書法名家的作品於一室,象唐代的顏、柳、歐、褚,宋代的米芾,元代的趙孟俯 ,明代的董其昌,清代的王鐸,還有世人鮮見的唐代詩人王昌齡,政治家狄仁傑的`書跡和鄭板橋詩竹等。

西安碑林 位於西安城內三學街15號的西安碑林博物館院內。它是我國曆史上保存文物較早的地方,以碑石精華薈萃而聞名中外。其建置的歷史可追溯到北宋乃至唐末五代,是從保存唐代所刻《石台孝經》和《開成石經》開始的。這兩種石經原來都立在唐長安城務本坊的國子監內。唐昭宗天祐元年(904),佑國軍節度使韓建縮建長安城時,移集《石台孝經》等一批重要碑石於唐皇城尚書省西隅(今XX市社會路一帶)以防散失。其後,五代朱樑

時劉鄩守長安,又將《開成石經》遷移到同一地點。至北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漕運使呂大忠等倡議將全部石經及其它重要碑石移至府學街北面(即今碑林)並修建了保護碑石的房屋、廊、亭等建築,排列了陳列次序,使碑林得到妥善保護,為碑林奠定了初步基礎,遂有“碑洞”之稱。此後,歷朝均對碑林作過修葺並有碑石歸藏。其中規模較大的一次,是清代乾隆二十一年(1781)陝西巡撫畢沅對碑林的修葺,增置和整理。“碑林”的名稱,也從清代中葉以後逐漸確定下來。至民國時期,於1938年成立了“碑林管理委員會”,1944年改為“陝西省歷史博物館”。1949年以後,國家對碑林進行了多次整修和增建,增加了許多有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碑石、墓誌,並在原西安碑林的基礎上,利用孔廟舊址建立了陝西省博物館。1991年,在建成陝西曆史博物館後,又改稱西安碑林博物館。

現在的西安碑林,共有6座大型展室、7座遊廊和1個碑亭。其中收藏、展出漢、魏、隋 、唐、宋、元、明、清各代石碑、墓誌等2300餘件,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石台孝經》現立在碑林的碑亭之內,系唐玄宗親筆隸書,由4塊高5米、寬3米的青石拼成,碑額上雕有飛雲蟠龍,碑座鐫刻番蓮舞獅,是碑林中刻工精美、碑身最高大的石刻;《開成石經》刻於唐文宗開成二年(837),是唐代繼承漢魏刻石校經傳統,在太學刻石作為供人校勘的標準本。它是碑林中保留下來我國現存最完整的經籍石刻,內容包括《周易》 、《尚書》、《詩經》、《禮記》等12部經籍,共114石,兩面刻共計228面,65萬餘字,儼然一座石質書庫。清代又補刻《孟子》後,合稱十三經。除了作為重要文獻資料的大量石經外,在碑林所藏各類碑石中,反映古代中西交通史的,還有著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刻於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用中國和敍利亞兩國文字記載了基督教中景教一派由中亞傳入我國的情況;唐《中尼合文之陀羅尼經幢》是我國唐代和尼泊爾人民友好往來的實證;《唐廣智三藏碑》記載一個印度僧人一生在中國的經歷和密宗傳入日本的師承關係;用中文和巴利維文合刻的唐《蘇諒妻馬氏墓誌》,則是中國古代人民與波斯人民友好相處的產物。其他宋代以後有關記載修建、紀功、賦税、糧收及農民起義的碑刻,如《明德受紀碑》、《荒歲歌》、《興學碑》、《修城記》、《修廟碑》及《平利教案碑》等都為研究陝西省地方史、民俗史等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具有很高的歷史文獻價值。

從藝術價值來説,碑林的不少碑刻在書法藝術上是負有盛名的。篆書,有秦代李斯的《嶧山碑》(宋代翻刻)和唐代被譽為李斯後小篆第一人的李陽冰所寫的《三墳記碑》、《棲先塋記》等;隸書,有漢合陽令《曹全碑》、《熹平石經》殘石及晉代《司馬芳殘碑》等,都是碑林中的瑰寶;草書,則以唐代智永、張旭、懷素等寫的《千字文》最為著名;楷書,有歐陽詢的《皇甫誕碑》、歐陽通的《道因法師碑》、虞世南的《孔子廟堂碑》(宋翻刻)、柳公權的《玄祕塔碑》、顏真卿的《顏氏家廟碑》、《顏勤禮碑》和《多寶塔碑》等,都是負有盛名的書法佳作。此外,還有宋徽宗趙佶寫的《大觀聖作之碑》(瘦金體)和清代翻刻的《宋淳化祕閣帖》,也都是舉世稀有的珍品。

藝術考察報告 篇13

一、研究對象及理路

重慶梁平雙桂堂放生橋裝飾石雕營造於20世紀80年代,因其“形態生動、寄寓幽深”,(出自“雙桂堂放生橋橋身石刻銘文”,調研報告:重慶梁平雙桂堂石雕藝術分類調研報告――放生橋圖像與數據採集(專項)[R].崔海涵整理、撰寫報告.重慶梁平雙桂堂.20xx.11)既是“西南禪宗祖庭”――雙桂堂中最具代表性的現代民間藝術作品,又可作為具有觀察意義的小型系統。

從系統論的視角關照,放生橋作為雙桂堂藝術叢這個整體系統的重要元素並與其他構成要素產生“聯繫”與“互動”關係,基於系統內部結構的關聯性特徵,本文在研究理路上表現為:其一,裝飾構成的考察:①放生橋在禪院整體景觀構成中的位置,即作為裝飾藝術在整體環境中的“裝飾位置”。②放生橋石雕裝飾設計的構成,即形制構成、紋飾組合方式、紋飾設計。③放生橋石雕紋飾設計的手法,即紋飾設計的表現方式;其二:基於“裝飾構成”的考察,以中國文化系統――多元共生為大背景,關照放生橋石雕藝術在造物理念與紋飾設計方面所表現的個性化特徵及衍化根源――裝飾藝術承傳與發展的“同源性”與“非同源性”。

二、放生橋裝飾設計的“關照基源”

英國人類學家弗雷澤先生在《金枝精要》中強調:第一手材料的準確性、可信性與詳盡度是後期疊合性、拓展性理論闡釋的基礎,也是窗口。([英]詹弗雷澤,劉魁立編.金枝精要[M]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xx.1)從這個意義上,對雙桂堂放生橋石雕裝飾進行較為詳盡的調查、分類與系統整理,既是對其實證性研究的土壤,也是相關理論性詮釋的“路徑發端”。

1、放生橋石雕的“裝飾位置”:雙桂堂放生橋位於關聖殿與彌勒殿之間的放生長池上,南北橫跨寺院中軸,處於禪院的東西中軸線較顯赫的位置,為兩座青砂巖材質的單孔鑲面縱聯式半圓形拱橋。其形制緣於1985年妙談方丈主持下重修放生池過程中“掘土數尺,得古式雙拱於地下”(出自“雙桂堂放生橋橋身石刻銘文”,調研報告:重慶梁平雙桂堂石雕藝術分類調研報告――放生橋圖像與數據採集(專項)[R].崔海涵整理、撰寫報告.重慶梁平雙桂堂.20xx.11),由巴中縣石匠藝師馬本銀、嶽增富等仿效古蹟建造而成(見下圖1、2、3、4)。

2、放生橋石雕裝飾設計的形制構成:放生橋欄杆均為透瓶尋杖式,柱頭約為柱身通高的十一分之四,柱徑約為柱身通高的十一分之二,從造型比例上看屬於仿清式石橋的營造。兩座石橋癭項輪廓流暢舒展且雕飾多變,在形式上亦有所區分:石橋A欄杆癭項以葫蘆形為主,橋面欄杆癭項為撇口、細頸、削肩、碩腹的玉壺春瓶形;石橋B則以橄欖瓶形、玉壺春瓶形、盤,口觚瓶形三種瓶形癭項相間並構。兩橋橋身及橋身左右欄杆柱頭為人物式、動物式。

3、放生橋石雕裝飾設計的紋飾內容:放生橋建築裝飾石雕的題材既可按其圖形寓意歸為三類:①象徵求生祝壽(見圖5)②象徵情戀婚嫁③廣泛趨吉納福意義;又可按內容分為花草植物、祥禽瑞獸、山水建築、符號器物、神靈傳説五類,其中神靈傳説為雕飾的主要題材,集中表現在兩座石橋的柱頭,一座以道教八仙人物為主(見圖6),一座以佛教羅漢人物為主(見圖7)。(紋飾內容參見表1)

4、放生橋裝飾藝術的設計手法:儘管石橋整體為仿清式樣,但放生橋石雕不僅在雕飾範圍上異於清石橋法式,雕刻技法上也非常靈活。經文獻調查,尋杖營造“一般起鼓線,不做雕刻”,[1]“……欄板裝飾少用人物或寫生花,大多素平或僅刻簡單海棠紋……”,[2]而放生橋欄杆尋杖被飾以花草連紋,欄板也裝飾了較為繁複的寶相花紋。在雕刻技法上,浮雕、透雕、圓雕交錯實用,各構件或重或透,參差錯落,有很強的立體感和空間感。

由以上分類“考察”可知,雙桂堂放生橋石雕裝飾設計表現為三個主要特點:①形制結構設計的綜合性:方、圓及異形構件的有機組合,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紋飾的設計,遵循“紋飾依於結構”的造型法則。②紋飾題材經營的豐富性:紋飾題材上“天”――“地”――“人”――“神”――“器”的“匯合”與“交融”是放生橋石雕最為基礎也是最為核心性的造物設計理念,即一種文化多元化融合的實體呈現。③形制構成設計、紋飾內容經營構成了圖案系統可視基礎的先決性條件,“因紋施技”、“因飾師藝”突出強調了技藝的重要性,放生橋形制、結構、紋飾有機的集合與渾然一體正是民間藝人精湛技藝的“成全”。

三、放生橋裝飾藝術的“設計”思維

特徵是聯結事物特質與特點的中間媒介,其作用在於:

①對客觀事物的抽象歸納,形成與事物本體相關的“中層理論”,即事物的一般性特徵的提取與歸納;

②基於對象研究的基本特徵,從而揭剝事物形成的“內核”與“發生源”。

因此,放生橋作為一座綜合性的現代民間石雕藝術,其造型樣式藴含着極為豐富的造物思想與文化內涵,突出表現為四個方面:

1、功利性;

2、穩定性;

3、隨“意”性;

4、融合性。

1、功利性:由於民間美術“結合着人類的最基本的造物活動,為創造美好的生活,實現自己的理想,在自然界打上人的烙印”,[3]故而“民間美術活動實質上是具有一定功利目的的精神實踐”,[4]且這種精神實踐伴隨着現實實踐的創新性體現出多元化特徵。放生橋石雕透過視覺形式與特定符號的設計組合傳達了生命主體以生命存在為核心的生命崇拜與生命渴求,即民間傳統文化的實用理性精神和現實價值關照。

2、穩定性:放生橋石雕在題材上未超出中國民族民間藝術的“恆常主題”――“吉祥文化”的範圍。“法造化者,百工之通法也,文質者,髹工之要道也”。[5]放生橋石雕藝術以“吉祥文化”為思想內核,在形制與工藝設計上基本沿襲了清式石橋的營造法度,技藝上亦呈現出程式化特點,即“思想內核”與“造型方式與方法”的穩定性。

3、隨“意”性:“意在筆先,巧法造化”,“因心造境”,“得意忘形”構成了中國特色的造型法則,“心到意到”,“意到藝到”突出了中國民間造型藝術的“隨‘意’性”。因這種“隨意性”使得各種藝術形態成為“有意味的形式”。放生橋石雕在造型動機上所體現的“功利性”,及造型思想內核與造型方式的“穩定性”,是其造型“隨‘意’性”的根源與基礎,突出表現在紋飾的設計與組合――如,儒、釋、道及民俗題材的有機組合。

4、融合性:“開放”與“兼容”是中華文明發展進程的整體態勢,也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徵,其理念範疇即包括:“以和為貴”與“和而不同”、“多元共生”與“同構”、“創造”與“協調”、“共贏”與“和諧”。中國文化系統發展至今的基本線索表明:任何宗教尤其是外來宗教的廣泛傳播,必先以“民間藝術”作為普適性的傳播渠道,也就意味着其宗教思想的“藝術化形式”必須受“本土”造物思想與觀念的滲透。因此,放生橋石雕在“造形”上並無嚴格的“宗教規範”的.束縛,而是在“為幸福”而“設計”的功利態度影響下由“宗教諸神”向“民間諸神”的造形衍化,即形式上的“多神、多福共存”――“福”、“祿”、“壽”、“喜”、“財”相互滲透、相融一體,是中國吉祥文化集美思想的外化表現。

四、放生橋裝飾藝術的“思想基元”

中國文化系統大背景下的雙桂堂放生橋裝飾藝術的考察在學理思路上分為造物設計理念、藝術創作思想與“外在表現形式”的“同源性”與“非同源性”。“同源性”與“非同源性”不僅是作為一種學理研究的思路,更是一種方法。事物的外部特徵與其精神內核存在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呼應、互為表裏的整體關係。任何事物在同一系統中發展、生存、承傳、裂變、消亡、再繁榮,必然遵從“同源性”、“非同源性”的方法原理。所謂“同源性”和“非同源性”,在理論界説上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同一母體發展出不同文化藝術的派生,而產生的不同“形態”,但理念是同源的;另一解釋是不同的文化形態在相互碰撞和交合中產生的“新”的產物或者“新”的組合,可詮釋為不同的文化系統相交合由產生“新理念”從而誕生“新事物”,且這一“新事物”又呈現出各種派生形態,即“新事物”的“現代性特徵”。因而基於放生橋石雕裝飾藝術的“設計思想”其造物設計與創作理念的同源性在於――中國文化“開放性”與“兼容性”的總特徵,其核心思想是中國民族民間“吉祥文化”的“一脈相承”;其“非同源性”在於佛教思想與中國本土文化的迥異,然而正如上文所言,任何外來文化要在中國傳播與發展必然要經過“本土化”這一過程併成為中國文化大系統的組成部分,從而結構為中國文化藝術各種支脈、各種形態共同的“土壤”。(研究報告:“同源性”與“非同源性”視角下的雙桂堂石雕藝術研究[R],賈國濤撰寫,20xx.10)

“多元共生”既是一種造物思想又是一種考察事物發生發展過程的方法。唯物史觀認為,傳統是歷史中的“現代”,而“現代”則是“未來”的傳統。事物的“非同源性”是其創新性發展――“現代性”的借鑑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跨領域”、“跨時空”的“與時俱進”是揭示任何文化藝術系統發展的內生性邏輯關係和它自身發展演化的規律的思想基礎。(研究報告:“同源性”與“非同源性”視角下的雙桂堂石雕藝術研究[R],賈國濤撰寫,20xx.10)

從歷時視野,放生橋石雕與雙桂堂已有石雕具有“一脈相承”性,皆是民間“集體意識歷史地建構的社會化意義系統,”且這一系統“由民間集體意識的投射”造成“吉祥”恆定性。[6]而梁平地區地處三峽巫覡文化帶,樸素的“萬物有靈”與“多神信仰”觀念作為一種文化基因滲透於石雕藝術創作中,表徵為將民俗神、自然神、宗教神、祥禽瑞獸“有意味”的進行有機組合;從共時的向度,放生橋建於20世紀80年代,這一時期是中國社會各方面“解放思想”、打破已有束縛,百花齊發、百家爭鳴的“新時代”,即改革開放使五千年文明古國在科、技、文、衞各方面進入了“新紀元”,為中國文化藝術的現代轉型提供了開闊的空間與發展契機,使得中華文化“‘以和為貴’與‘和而不同’、‘多元共生’與‘同構’、‘創造’與‘協調’、‘共贏’與‘和諧’”的整體理念在新的時代進程中得到了“重新詮釋”的機會。

參考文獻:

[1]張道一,唐家路.中國古代建築石雕卷[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xx.1.p238

[2]樑思成.中國建築藝術圖集[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xx.5.p65

[3]張道一.張道一選集[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xx.8.p376

藝術考察報告 篇14

書法是漢的書寫藝術。漢在漫長的演變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繼承等重要的社會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放異彩。藝術考察是實地觀察、考證藝術形式、存在及其動態,從而獲取關於藝術各方面的資料,並對它進行總結和辯證的一種研究藝術文化的方法。(純屬個人言論,有待共議)通過實地考察中國的書法遺蹟和人文景觀,將課堂和課外、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以達到拓寬視野、提高識見、提升素養的目的。

今秋九月,六日至二十一日,書法班師生近三十人,遊東嶽泰山、焦山碑廊、龍門石窟、石門棧道,觀三孔廟宇石碑、焦山摩崖石刻、西安碑林、千唐志齋等等,博覽中國書法文化藝術之經典。這次考察的範圍除歷史名家名帖、名碑外還涉及與書法相關的古代石器、陶器、銅器,及其人文環境、地域環境、歷史背景,讓人領略和體會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無上妙諦。收集素材,體驗創作,提高了文化藝術素養。下面從摩崖、碑刻、墨跡三個方面介紹這次考察:

一、摩崖石刻

泰山《紀泰山銘》大唐開元十四年歲在景寅九月乙亥朔十二日景戍建。刻石,又稱唐摩崖,刻於唐開元十四年(726年),在岱頂大觀峯崖壁上。摩崖高12。3米,寬5。3米,碑文書24行,滿行,現存,大16×25釐米,除“御製御書”和末行年、月、日為正書外,其他均為隸書。額高3。95米,隸書“紀泰山銘”2行,大45×56釐米,書法遒勁婉潤,端嚴雄渾,明代王世貞評説:“穹崖造天銘書,若鸞飛鳳舞於煙雲之表,為之色飛”。碑文為唐玄宗李隆基東封泰山時親手撰書,相傳由燕許修其辭,韓史潤其筆,文詞典雅,對研究唐代歷史、書法、鐫刻藝術均有重要價值。

《紀泰山銘》刻石形制端莊,氣勢雄奇。據史書載,“舊填金泥,元時錯落。每當晴朗時,自南數十步望之,裏行間光彩照灼”,説明唐摩崖早在元代以前就已貼金。刻石下部由於捶拓者冬季在其下篝火,剝蝕嚴重,明人葉彬補刻。因長期遭受風雨剝蝕和人為破壞,銘文現已殘,不可辨認的。建國後,碑下設置護攔,每當風和日麗時,貼金大在陽光下金光閃爍,蔚為壯觀。

焦山《瘞鶴銘》焦山碑林在書法史上從六朝至今一直延續,存有南朝,唐,宋,元明清碑刻,共500餘方,有楷,草,隸,篆各種書體,琳琅滿目,為書法珍品,被譽為"江南第一碑林"。按碑刻的內容可分為三類,即藝術類,文苑類和敍事類,其中書法藝術類《瘞鶴銘》最為著稱,她為摩崖,正書刻石,原刻在焦山之陰崖石上,其書者前人眾説紛紜,晉王羲之,樑朝陶弘景等等。據《瘞鶴銘》記載此石高8尺,寬7尺4寸,文共12行,行約23至不等。原文就崖書石,故其行之疏密,之多寡,大小俱不整齊,現在我們只能看見5石,一石存2行,不足;二石存3行,計20餘;三石存3行,計10餘;四石存6行,計20餘;五石存3行,計10餘;總計。其結錯落有致,筆畫雄健靈動,變化豐富,故學者給於好評。這是對《瘞鶴銘》的一些瞭解。

漢中《石門頌》清張祖翼跋此碑雲,“然三百年來習漢碑者不知凡幾,竟無人學《石門頌》者,蓋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力弱者不能學也”。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説“《沈府君》、《楊孟文》,隸中之草也”。這裏的《楊孟文》就是《石門頌》,所謂“隸中之草”就是評價《石門頌》豪放率真,乃為漢隸中奇縱恣肆一路的代表。

《石門頌》立於東漢建和二年(148),原刻在陝西褒城斜道的摩崖上,此處是橫穿秦嶺、連接八百里秦川和漢中盆地的交通要道,古稱褒斜棧道。此處由於形勢險峻、開鑿困難,故歷代文人歌詠、題刻者甚多。有人整理出其書法尤著者十三品,此刻石及《石門銘》即其中影響最大的作品。七十年代初期。因修水庫,此刻石和其他刻石一起被鑿刻下來,保存於漢中市博物館。《石門頌》 s縱261釐米,橫205釐米,全計六百餘,是漢中太守為司隸校尉楊孟文數次奏請朝廷修復褒斜棧道有功而撰寫的一篇頌詞。通篇看來,隨石勢,參差錯落,縱橫開闔,灑脱自如,意趣橫生,可以想象當時的書寫者持着一種豪放不羈、無拘無束的書寫態度。

《石門頌》是著名的漢代“三頌”之一,其時代已經是隸書的成熟時期。《郙閣頌》和《西狹頌》屬於方筆隸書,在用筆上大膽使用方筆和大捺腳,然而《石門頌》卻把方筆與圓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綜合成一種特殊的篆隸筆法,通篇多用圓筆,起筆時以毫端逆鋒,含蓄精藴,中間運筆遒勁沉着,肅穆敦厚,收筆時復以回峯,圓潤流暢,故筆畫古厚含蓄而富有彈性。正是由於書寫者追求的是一種淳古的藝術風格,而使隸書方圓兼備,在處理漢分的雁尾波法時運用一些雖稱不上肥大但已稍粗的波筆,形成一道道稍向上彎的圓渾的筆順,而且點畫的轉折之處多以方折來表現,正是有了這種“巧中寓拙”、“巧多於拙”的.書法特點,才被後人視為不朽的藝術珍品。楊守敬《平碑記》稱《石門頌》雲“其行筆真如野鶴閒鷗,飄飄欲仙,六朝疏秀派,皆從此出”。

二、碑刻

曲阜漢魏碑刻館碑刻是歷史留給曲阜的珍貴文化遺產,這些碑刻,充分展現了兩千多年來中國書法藝術精湛卓越的成就和絢麗多姿的風采,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也是研究古代政治史、思想史、經濟史、孔廟建築史難得的實物資料,在中國碑刻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1998年恢復孔廟西倉,特闢建當漢魏碑刻陳列館,集中存放,以時代為順序排列,永久陳列展出。並將隋唐以來部分代表的碑刻一併附列於館內,以展現歷代書法之全貌,兼呈真、草、隸、篆之多采,滿足人們對各種書法藝術的審美要求。現存西漢碑刻6塊,東漢18塊,魏及北朝5塊,為全國之冠,代表着那個時期漢書法藝術的最高水平。北陛石是中國最早的石刻文之一,乙瑛碑、禮器碑、孔宙碑、史晨碑是漢代隸書的楷模,張猛龍碑是魏體的傑作。

龍門造像題記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太和年間,中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庸、五代、宋諸朝,前後400多年,其中大規模雕造累計長達150年,石窟中北魏造像佔三分之一,全部在西山,最有代表性的洞窟有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石窟寺、魏洞、藥方洞、火燒洞等。唐代造像幾乎佔三分之二,大部分在西山,武則天時移至東山。最有代表性窟龕有潛溪寺、奉先寺、萬佛洞、極南洞和東山看經寺及大萬佛洞等。

古陽洞位於西山南部,是龍門石窟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的一個洞窟。窟內造像題記稱該窟為“石窟寺”,現在名由洞內西北角明清刻所定。洞進深13.5米,寬6.9米高11米。

窟內造像題記最有代表性的是二十方,被稱為龍門二十品,即《比丘慧成為亡父始平公造像記》,《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為亡息牛造像記》,《步轝郎張元祖妻一弗為亡夫造像記》,《北海王元詳造像記》,《司馬解伯達造像記》,《雲陽伯鄭長猷為亡父等造像記》,《新城縣功曹孫秋生二百人等造像記》,《邑主高樹和維那解伯都三十二人等造像記》,《比丘惠感為亡父母造像記》,《廣川王祖母太妃侯為亡夫廣川王賀蘭汗造像記》,《邑主馬振拜和維那張子成三十四人為皇帝造像記》,《廣川王祖母太妃侯為幼孫造像記》,《比丘法生為孝文皇帝並北海王母子造像記》,《北海王國太妃高為亡孫保造像記》,《比丘道匠為師僧父母造像記》,《輔國將軍楊大眼為孝文皇帝造像記》,《陸渾縣功曹魏靈藏造像記》,《安定王元燮為亡祖亡考亡妣造像記》,《齊郡王元祜造像記》,《比丘尼慈香、慧政造像記》。二十品的名目最早見於清末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和方若的《校碑隨筆》,此後被社會所公認,、被視作魏碑書體的法帖範本,不僅國內珍視,而且享譽海外。龍門二十晶的書法藝術,端正大方,質樸厚重,剛健有力,峻蕩奇偉。其行次規整,排列整齊,大小勻稱;結體和用筆則在隸、楷之間,表現出其成熟性,也顯現出其過渡性的承隸啟楷風格,除龍門石窟的造像題記外,洛陽出土大量的北魏墓誌,其中們匕魏元懷墓誌》、《北魏元懌墓誌》、《北魏高猛墓誌》、《北魏元肥墓誌》等都是魏碑書法精晶。此外,洛陽出土的北齊時代的《北齊姜纂造像題記》等也是魏碑書法的代表作品。

千唐志齋千唐志齋位於新安縣城西的鐵門鎮,距洛陽市區約45公里,是我國收藏墓誌最多的博物館,也是唐代墓誌最集中的地方之一。內存墓誌石刻一千四百一十三件,其中唐志一千一百八十五件,所存墓誌從唐代第一個年號武德到最後一個年號天佑,幾乎每個年號都有,這些志石記載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如武則天改元,安史之亂等。另有西晉、北魏、隋、五代、宋、元、明清、民國等各代墓誌二百二十八件;還有墓誌蓋以及書法、繪畫、造像、經幢等石刻藝術品。該館為辛亥革命元老張鈁將軍(新安鐵門人)收集民間散落的志石,在其營建的園林"蟄廬"內,修建十五孔拱式建築,將志石鑲嵌於壁而成,保存至今。

千唐志齋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從唐代的第一個年號武德到最後一個年號天佑,幾乎每個年號的墓誌都有,這些志石記載許多重大事件,如武則天改元,安史之亂等,具有證史、糾史、補史作用;千唐志齋集書法名家的作品於一室,象唐代的顏、柳、歐、褚,宋代的米芾,元代的趙孟俯,明代的董其昌,清代的王鐸,還有世人鮮見的唐代詩人王昌齡,政治家狄仁傑的書跡和鄭板橋詩竹等。

西安碑林位於西安城內三學街15號的西安碑林博物館院內。它是我國曆史上保存文物較早的地方,以碑石精華薈萃而聞名中外。其建置的歷史可追溯到北宋乃至唐末五代,是從保存唐代所刻《石台孝經》和《開成石經》開始的。這兩種石經原來都立在唐長安城務本坊的國子監內。唐昭宗天祐元年(904),佑國軍節度使韓建縮建長安城時,移集《石台孝經》等一批重要碑石於唐皇城尚書省西隅(今西安市社會路一帶)以防散失。其後,五代朱樑時劉鄩守長安,又將《開成石經》遷移到同一地點。至北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漕運使呂大忠等倡議將全部石經及其它重要碑石移至府學街北面(即今碑林)並修建了保護碑石的房屋、廊、亭等建築,排列了陳列次序,使碑林得到妥善保護,為碑林奠定了初步基礎,遂有“碑洞”之稱。此後,歷朝均對碑林作過修葺並有碑石歸藏。其中規模較大的一次,是清代乾隆二十一年(1781)陝西巡撫畢沅對碑林的修葺,增置和整理。“碑林”的名稱,也從清代中葉以後逐漸確定下來。至民國時期,於1938年成立了“碑林管理委員會”,1944年改為“陝西省歷史博物館”。1949年以後,國家對碑林進行了多次整修和增建,增加了許多有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碑石、墓誌,並在原西安碑林的基礎上,利用孔廟舊址建立了陝西省博物館。1991年,在建成陝西曆史博物館後,又改稱西安碑林博物館。

現在的西安碑林,共有6座大型展室、7座遊廊和1個碑亭。其中收藏、展出漢、魏、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石碑、墓誌等2300餘件,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石台孝經》現立在碑林的碑亭之內,系唐玄宗親筆隸書,由4塊高5米、寬3米的青石拼成,碑額上雕有飛雲蟠龍,碑座鐫刻番蓮舞獅,是碑林中刻工精美、碑身最高大的石刻;《開成石經》刻於唐文宗開成二年(837),是唐代繼承漢魏刻石校經傳統,在太學刻石作為供人校勘的標準本。它是碑林中保留下來我國現存最完整的經籍石刻,內容包括《周易》 、《尚書》、《詩經》、《禮記》等12部經籍,共114石,兩面刻共計228面,65萬餘,儼然一座石質書庫。清代又補刻《孟子》後,合稱十三經。除了作為重要文獻資料的大量石經外,在碑林所藏各類碑石中,反映古代中西交通史的,還有著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刻於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用中國和敍利亞兩國文記載了基督教中景教一派由中亞傳入我國的情況;唐《中尼合文之陀羅尼經幢》是我國唐代和尼泊爾人民友好往來的實證;《唐廣智三藏碑》記載一個印度僧人一生在中國的經歷和密宗傳入日本的師承關係;用中文和巴利維文合刻的唐《蘇諒妻馬氏墓誌》,則是中國古代人民與波斯人民友好相處的產物。其他宋代以後有關記載修建、紀功、賦税、糧收及農民起義的碑刻,如《明德受紀碑》、《荒歲歌》、《興學碑》、《修城記》、《修廟碑》及《平利教案碑》等都為研究陝西省地方史、民俗史等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具有很高的歷史文獻價值。

從藝術價值來説,碑林的不少碑刻在書法藝術上是負有盛名的。篆書,有秦代李斯的《嶧山碑》(宋代翻刻)和唐代被譽為李斯後小篆第一人的李陽冰所寫的《三墳記碑》、《棲先塋記》等;隸書,有漢合陽令《曹全碑》、《熹平石經》殘石及晉代《司馬芳殘碑》等,都是碑林中的瑰寶;草書,則以唐代智永、張旭、懷素等寫的《千文》最為著名;楷書,有歐陽詢的《皇甫誕碑》、歐陽通的《道因法師碑》、虞世南的《孔子廟堂碑》(宋翻刻)、柳公權的《玄祕塔碑》、顏真卿的《顏氏家廟碑》、《顏勤禮碑》和《多寶塔碑》等,都是負有盛名的書法佳作。此外,還有宋徽宗趙佶寫的《大觀聖作之碑》(瘦金體)和清代翻刻的《宋淳化祕閣帖》,也都是舉世稀有的珍品。

三、墨跡

朱復戡藝術館朱復戡藝術研究會於11月9日在山東濟寧成立,朱復戡藝術館設在濟寧市博物館。先生博覽羣籍,學識淵博,上至商周秦漢、魏晉隋唐,下至宋元明清,無論金石書畫、詩古文詞、青銅古玉、無所不通,無所不精。凡老一輩名家對他藝術無不推崇備至。誠如著名書畫篆刻大家馬公愚對他的藝術評價雲:“朱君不單是篆刻家,也是一位金石學家,他對商甲周銅、秦石漢碑,研究精博,因而他的篆刻古厚渾穆,非一般名家能望其項背。對書法也是取法乎上,無體不精。

藝術館內展示着朱先生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早中晚期篆書、行草書、篆刻、國畫精品,既有擬甲骨文、金文,擬《石鼓文》,也有擬秦刻石、秦詔版小篆,既忠於原作又高於原作,風格各具,氣勢奪人。國畫尤其獨闢溪徑,以大小篆功力的線條作人物、山水、花鳥、走獸、高古雄麗,冠絕前人。

匆匆考察,橫走歷史幾千年,縱覽藝術精華,與年輪相伴,和古人對談。觀石刻書法遺蹟,體會古人用筆之神妙,刻工之精細。實地考察,收穫知識,增長見識,提高自己對書法作品的理解能力,也深刻體會到與傳統藝術接軌的重要性。

標籤: 考察報告 藝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ishu/nqw31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