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國小語文《猴王出世》教學實錄及點評

國小語文《猴王出世》教學實錄及點評

瞭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

國小語文《猴王出世》教學實錄及點評

師:看老師寫課題,齊讀課題。昨天你們預習了嗎?誰來説説你是怎麼預習的?

生:我把課文中的好詞好句都畫下來了,另外我還讀了五六遍。

師:真好,等會兒你要好好展示你的朗讀!

生:我先畫出了好詞好句,又把自己不認識的字加上了拼音,還找到了一些讀不通、讀不懂的句子,去查找了它的意思和如何斷句。

師:厲害,不愧是師大附小的同學!你們有沒有發現,這篇課文的前面有個“閲讀提示”。“閲讀提示”中有這樣兩個問題:(課件出示)石猴是從哪兒來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

師:你思考過嗎?下面請你快速瀏覽課文,在關鍵的語句下面畫一畫。待會兒我們來交流。(學生自學)

點評:

妙哉!全課由“閲讀提示”楔入,看似平淡,實乃奇崛!何故?“閲讀提示”也是教材,就像課文、就像插圖、就像註釋、就像各式各樣的課後思考題、練習題。可惜,現如今,“教材”早已被我們窄化為“課文”二字了。課文要細讀,其他教材焉能一掃而過、浮光掠影?比如,此課的“閲讀提示”,細讀,則至少藴涵下述信息:其一,課文寫了石猴來歷和石猴成王的經過,這是主要內容;其二,課文先寫石猴來歷,後寫石猴成王的經過,這是寫作順序;其三,帶着這兩個問題閲讀課文,整體感知便容易入手;其四,這兩個問題表露了編者以“故事情節”為取向的閲讀理念。其實,小説的閲讀還存在另兩種取向,“人物形象”取向和“語言表達”取向。如:“石猴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所體現的就是“人物形象”取向,而“作者是怎樣寫石猴成王的”則反映了“語言表達”取向。此課教學,正是以“人物形象”取向為經,以“語言表達”取向為緯,構建了一個有別於傳統小説教學的新範式。此乃解讀本課的不二法門。

師:石猴是從哪兒來的?誰能用文中的話告訴大家?

生:(讀)蓋自開闢以來……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

師:簡單説,這猴子是從———

生:石頭裏迸出來的。

師:瞭解了石猴的出生,你想用一個什麼詞來形容他?

點評:四兩撥千斤!撥到“人物形象”的感知上來,自是正事!

生:(七嘴八舌)神奇。奇妙。非同一般。

點評:神性,乃猴王形象的一個側面。

師:他是怎樣成為猴王的呢?誰能用自己的話來説?

生:石猴有本領,幫助眾猴找到了水源,使它們有了安身之處,眾猴履行自己的諾言,拜他為王。可以説他是憑着自己的本事成為猴王的。

師:這個本事,説具體一點兒,是什麼?

生:在這裏是指他能進到洞裏又出來,並能帶給大家一個安身之處。

師:回答非常完整。石猴敢於第一個跳進水簾洞,又能安然無恙地出來,美猴王當之無愧。讀到這裏,這石猴又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點評:三句不離“形象”!趁熱打鐵,點到為止。

生:石猴勇敢無畏,一心為公。

生:石猴給我的印象是他非常勇敢,而且有自信。

師:同學們,石頭一迸,迸出了一個石猴;一跳,跳出了一位猴王。這猴王的形象已經活靈活現地留在了我們的腦海裏。那麼,吳承恩先生是用怎樣的語言把他寫出來的呢?請同學們自由地放聲讀讀第一自然段,感受感受。(學生自由朗讀第一自然段)

點評:至此,以“故事情節”為取向的閲讀模式落下帷幕,閃亮登場的,乃是以“語言表達”為取向的課堂實踐,而以“人物形象”為取向的教學主線則一以貫之。正所謂,當行則行,當止則止;行所當行,止所當止。

細讀語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

總結提升,整體把握猴王形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0vnr9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