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讀碑課後反思優秀例文

讀碑課後反思優秀例文

語文課要教出語文的個性,這是毋庸置疑的。語文與其他學科不一樣,主要是靠學得、習得,而不是教得。圍繞“聽説讀寫”,教師反覆的教,學生學會得很少;一道題目,知道了答案,但從真正掌握的意義上説,還是不會。數理化追求的是標準,而語文追求的卻是妙趣。妙趣從何而來?自然就是在和文本的的對話中,,在教師的啟發點撥下,對語言文字有了靈敏的感覺及準確全面的瞭解,深入體會到語言文字負載的深邃的思想、精闢的見解、豐富的感情,能切身體會到語言文字的精湛與魅力,繼而真正跨越時空,與作者進行心靈的交流乃至思想的碰撞。簡言之,語文課就是培養學生的語感,豐富學生的'情感,鑑賞文本及生活的美感,讓篇篇都具有誘惑力,課課都有新鮮感。

讀碑課後反思優秀例文

學習任何一篇課文,不管怎樣體裁,都要至少解決四個問題:寫了什麼?為什麼寫?怎樣寫的?寫得怎麼樣?學習任何一篇課文,不管抽象具體,都要以“讀” 作為貫穿整個教學環節的線索。語文課的“三感”,必須以讀作為手段,落實在以上四個問題的解決中。比如説,《讀碑》的教學,讓學生在閲讀中明白,理解課文主旨,從而思想上得到啟迪,情感受到薰陶,(這就是教學過程中的重點揣摩,)此外,還要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技巧,透徹理解含義深刻的語句。當然,在再三的咀嚼文字時,語言的理解與感悟能力也切實得到提高。具體而言:

一、語感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同學們“形成良好的語感”,而這語感的形成必須在語言實踐、反覆的語言操作中獲得。就像葉聖陶先生曾説過:“不瞭解一個字一個詞的意義和情味,單靠翻字典是得不到什麼深切的語感的。唯有把從生活中得到的點點滴滴感受,結合具體的語言文字,這才會有更深的理解。”那麼在一節課上,如何訓練語感?

“只有讀才是準確而深刻的體味、領略語言文字意藴和情味的好方法。教有千法,讀為上策。一定要培養學生對文本的興趣,產生對文本的親切感、認同感,讓學生有強烈的誦讀意識,尤其是講讀課文至少要讀三遍以上,養成自我誦讀的良好習慣: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好的句段應熟讀成誦。在此基礎上,再把讀與思結合起來,才能對內容的理解,主旨的把握,妙處的賞析,自然而然迅速做出直覺的感受,這種感覺,是死記硬背所達不到的,也是老師替代不了的。

例如:《讀碑》這一課,,我安排四次閲讀,每次都有不同的要求:首先,要讀出層次,這是瞭解文章內容的整體感知,屬於認知性閲讀。然後,是品讀,這是重點揣摩文本的情理,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是理解性閲讀。接着是賞讀,要求學生從文中發現疑難問題,發現作者的藝術匠心。這是評價性閲讀。最後,安排一段時事資料的閲讀,作為創造性閲讀,拓寬和深化了對文本的理解。我想,在這樣完整的閲讀實踐中,學生一定會通過反覆閲讀,細心咀嚼,最終有自己獨特的體驗,從而思維得到鍛鍊,語言的理解與感悟能力切實得到提高。

二、情感

語文是百科之母,小説、詩歌、戲劇、散文,包羅萬象,濃縮人生。情感是文學作品中最主要的一個因素。沒有情感就沒有作家,就沒有文學作品。因此閲讀也就成為比較複雜的一項心智活動。它既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也是與文中思想的碰撞,與作者感情的交流。我們在一節語文課的教學中,通過語言這個載體,對學生授予的不僅僅是系統知識點,更多的是借形載神,對學生予以情感上的滲透和薰陶。

《讀碑》中,作者細膩的刻畫了“我”幾次讀碑的情景,展現了肅穆深沉的情感,學生從而得到積極的情感濡染,豐富文本的精神內涵,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增強了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美感

當代中學生是一個熱情激盪、天性愛美的羣體,她們無時無刻不在追求美、表現美、創造美。作為融科學性、文學性、藝術性於一體的語文課,理應肩負起培養青少年必要的審美能力的重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1774n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