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大自然的語言》的課程教學設計

《大自然的語言》的課程教學設計

《大自然的語言》的教學設計

《大自然的語言》的課程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本課“鱗、嵌、撒”3個生字,會正確書寫“睜、晴、螞、蟻、搬、泳、逗、雁、略、釣、汪、撒”12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並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段落背誦。

3.引導學生將生活與課文內容結合起來,瞭解大自然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

1.繼續進行自主識字,提高學生隨文理解詞意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

2.通過朗讀詩歌,指導學生邊讀邊想象,增強對詩歌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現象,積極探索自然奧祕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增強對詩歌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策略與方法:

合作交流,讀中感悟。

教學媒體:

課前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生活、走進圖書王國、走進網上世界,進行活動,尋找大自然的語言,如:春、夏、秋、冬的語言,晴天、雨天的語言,地震的語言,或其它語言,以及一些諺語。

多媒體、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教師先板書“大自然”,指名學生讀。引導學生交流自己對大自然的瞭解。

2.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大自然中神奇的自然景觀,多姿多彩的花草樹木,調皮可愛的鳥獸蟲魚……給學生以整體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

3.師:看過之後,你最想説些什麼?做些什麼?

(學生暢所欲言。)

4.師:美麗神奇的大自然多麼令人神往,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大自然吧!

5.完成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學生自由讀詩,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問老師、問同學、查字典等。

2.用出示文中的生詞,指明讀,開火車讀。

3.用各種形式理解文中詞語。

如:“魚鱗”通過學生的生活經驗或圖片加以理解;

如:“嵌在”、“撒在”等詞語可以結合詩中的具體語境來理解或讓學生根據詞語的不同進行造句的訓練。

(學生有可能會提出其它不明白的詞語,比如:山巔、汪洋、漂礫、妙不可言等,“山巔”可以看圖片;“汪洋”可以通過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漂礫”則由教師讀有關的資料;“妙不可言”可以結合詩中的具體語境來理解)

4.檢查讀文情況:

教師指名學生按小節讀課文,聽者可以習慣性的進行評價。

三、師生對話、品悟詩情。

1.教師引導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想,讀完課文後,給你留下了什麼樣的感覺,什麼樣的印象或是什麼樣的看法。(你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2.引導學生交流讀後的感受、印象或看法。

3.引導學生抓住自己觀點的支撐點,即文中語言文字的品位與理解。(學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交流,也可以讀書中的句子)

A:天上的白雲是大自然的語言,白雲飄得高,明天準是個晴天;

B:地上的螞蟻是大自然的語言,螞蟻搬家,出門要帶雨傘;

C:小蝌蚪一出現,春天就來到了人間;

D:大雁往南飛,就證明秋天就在眼前;(在理解第4.5小節時,讓學生反覆朗讀,從中體會作者的寫作手法)

E:樹上的年輪也是大自然的語言;

F:魚身上的魚鱗一圈就是一歲,這也是大自然的語言;

G:“三葉蟲”化石嵌在喜馬拉雅山巔,可以告訴我們這裏曾經是汪洋的大海;

H:大自然把一塊“漂礫”撒在江南的廬山,告訴大家這兒有過寒冷的冰川;

I:人有語言,大自然也有語言;大自然的語言妙不可言,不愛學習的人從來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遠看不見。

(在學生讀文交流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多媒體幫助學生直觀理解“逗點”“年輪”“魚鱗”“三葉蟲”“漂礫”,喚起學生對已有生活經驗的回憶,理解大自然的語言。不僅讓學生明白這種現象,理解詞句的意思,感受句子的內容,還能令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激發對大自然的興趣,在此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朗讀,就能夠讀出真情實感,水到渠成。並引導學生理解“妙不可言”的意思。從而進一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規律,激發學生觀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教師可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隨機的板書:

白雲高飄——晴天

螞蟻搬家——要下雨

……)

4.怎樣才能發現和懂得大自然的語言?

(學生用自己的話理解,做一個愛學習、細心觀察的人)

5.整體回顧全文,美讀中品位始終所藴涵的情感。

b

1.識字:對於本課出現的生字,要求學生儘量自學,識記。

讀準“撒、鱗、嵌、略”幾字的讀音。

2.指導書寫時,讓學生注意觀察“搬”“撒”的字形結構,注意各部分的書寫比例。“釣”字右半邊是“勺”,不要寫成“勾”。“雁”半包圍結構,注意裏面的寫法。

五、拓展延伸,積累實踐

讓學生蒐集更多的有關大自然的語言,最好能用詩歌的形式説一説寫一寫。

《第一朵杏花》教學設計二

文本細讀:

課文講述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讚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説明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題為“第一朵杏花”,實際上是從把握第一朵杏花開放的精確時間來説明竺可楨嚴謹的治學態度。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例子,卻藴含着深刻的思想內容。

課文按時間先後順序,分為三部分:1——5自然段講竺可楨要知道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孩子不明白什麼原因。 6——15自然段講第二年在孩子的幫助下,竺可楨爺爺準確地記下了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 16——17自然段講竺可楨爺爺通過長年精確觀察,掌握了氣候變化規律。

本課的學習,應以讀貫穿課的全過程,以不同形式的讀引導學生感悟、積累和遷移語言。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抓住自學中的疑點邊讀邊想,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感悟學習竺可楨在科學研究中一絲不苟的態度,懂得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認讀本課9個要求會認的生字,掌握9個要求會寫的生字。

2.理解課文內容,能通過竺可楨爺爺的動作和語言體會他對科學的嚴謹認真負責的態度。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引導學生想象對話時的情景,從而感悟竺可楨爺爺的人物形象。

過程與方法

1.繼續進行自主識字,提高學生隨文理解詞意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

2.通過各種朗讀訓練,指導學生邊讀邊想象,增強對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課文,讓學生們從竺可楨爺爺和小女孩身上受到啟發,懂得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準確地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

策略與方法:

合作交流,讀中感悟,想象訓練。

教學媒體:

課前讓學生蒐集有關資料,(可以是竺可楨生平資料、故事或者關於氣象學方面的資料)

提前預習課文。準備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揭課導入:(板書課題:第一朵杏花)可讓孩子帶着問題走進課文。

2.問:你知道每年第一朵美麗的杏花是什麼時候開的嗎? (通過學生的預習回答)

3.師:今天就讓我們走進課文去看看竺可楨爺爺是用什麼辦法得知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的!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學生自由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問老師、問同學、查字典等。

2.用出示文中的生詞,指明讀,開火車讀。

3.用各種形式理解文中詞語。

如:“綻開”、“吹皺”教師可以問:“什麼東西可以綻開呀?”

“吹皺”找出文中的句子來理解,想象這美麗的景色。

如:“習慣”、“頃刻間”、“需要”、“搞研究”通過學生的生活經驗理解。

如:“估計”、“推斷”、“規律”可以結合文中的具體語境來理解。

4.檢查讀文情況:

教師指名學生讀課文,聽者可以習慣性的進行評價。指名逐段朗讀課文,師生共同糾正讀錯的地方。只有讀正確、讀通順才能更好的理解課文。

三、師生對話、品悟詩情。

1.教師引導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想,你讀懂了什麼?從哪看出來的?還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引導學生交流讀後的看法。

3.引導學生抓住的重點進行交流,即文中語言文字的品位與理解。(引導學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交流。)

A:我明白了竺可楨爺爺要知道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孩子不明白什麼原因。(請學生讀1——5自然段,並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

師:“你能想象出當時的情景嗎?”(前後兩個同學互相讀)

重點指導讀第3自然段,體會這些詞句的作用。(“彎下腰來”説明竺爺爺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習慣地問”説明竺可楨在堅持長期物候觀測的日子裏養成了主動探索,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態度。)

B:我明白了第二年在孩子的幫助下,竺可楨爺爺準確地記下了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請學生讀6——15自然段)

問:“當時他們的心情怎樣?你能讀出來嗎?”(學生自由試讀)

在讀的時候讓學生自由讀,想想每一句是誰説的?該用怎樣的語氣讀?並幫它加個提示語。鼓勵學生根據對課文的理解填一填。

如1:“爺爺,您又看花來啦?”那孩子仰起臉來天真地問。

“什麼事情啊?“竺爺爺( )。

“竺爺爺,杏花開啦!”( )。

如2:窗外一個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爺爺!竺爺爺!”

竺爺爺( )地問:“什麼事情呀?”

小孩子( )地説:“竺爺爺,杏花開啦!”

竺爺爺( )地問:“什麼時候?”

小孩子( )地説:“剛才。”

竺爺爺( )地問:“是第一朵嗎?”

小孩子( )地説:“是。”

如3:孩子邊跑邊叫喊,急切的語氣中掩飾不住內心的興奮:“竺爺爺,竺爺爺!”

竺爺爺( )問:“什麼事情呀?”

孩子( )説:“竺爺爺,杏花開啦!”

竺爺爺( )問:“什麼時候?”

孩子( ):“剛才。”

竺爺爺( )問:“是第一朵嗎?”

孩子( ):“是。”

討論之後讓學生根據自己所填提示語讀出語氣,指導朗讀。從中學生明白小孩子是為自己終於完成了竺爺爺去年交給的任務而高興,竺爺爺是為自己終於弄清了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而興奮。

師:引導學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學生有可能問:“竺爺爺為什麼頃刻間像年輕了幾十歲呀?”(讓學生讀一讀15自然段,讀後説説自己的看法)

C:我明白了竺爺爺對待科學研究很認真,從來不使用“大概”和“也許”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計和推斷代替觀察!

師:那大家怎樣理解這句話呢?你能用一個成語説説他這個人嗎?(一絲不苟、專心致志……)

師:竺可楨爺爺作為一名物侯學家,他的成就是這樣麼得來的。

4.整體回顧全文。

四、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識字:對於本課出現的生字,要求學生儘量自學,識記。

讀準“撒、鱗、嵌、略”幾字的讀音。

2.指導書寫時,讓學生注意觀察“搬”“撒”的字形結構,注意各部分的書寫比例。“釣”字右半邊是“勺”,不要寫成 “勾”。“雁”半包圍結構,注意裏面的寫法。

五、拓展延伸,積累實

1.説一説從竺可楨爺爺身上,受到了什麼啟發?

2.教師還可以補充《竺可楨和自然日記》,竺可楨精確觀察大自然:什麼時候第一朵花開,第一聲蛙鳴,第一次雷聲,第一次落葉,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筆記本是大自然的縮影。

3.鼓勵學生交流有關竺可楨爺爺的故事,下節課舉行一次“名家匯萃”的故事會,瞭解名人故事,體味名人情操。

《植物的“感情”》教學設計三

文本細讀:

《植物的“感情”》是一篇科學小品文,作者通過講述生動、有趣的事例介紹了植物神奇的“感情”,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課文第一自然段指出“植物似乎也是有感情的”,這與人們平常認為的“草木無情”的常理相背,容易引起學生的閲讀興趣。

課文第二自然段列舉了含羞草、向日葵、西紅柿三種植物是有“感情”的,而且不同的植物表現的感情不同,表達方式也不盡相同。

接着重點介紹了植物之間的“感情”既豐富又奇特。課文第三自然段進行了概括説明。“萎靡不振”“和睦相處”點明瞭植物有着鮮明的.愛憎感情,説明了植物間相處的兩種不同情況。

課文的第四、五、六自然段就圍繞這兩種不同的情況進行了具體的説明。“大豆和玉米是一對好鄰居;棉花特別歡迎大蒜在身邊。”

“黃瓜討厭西紅柿,喜歡菜豆角做伴;鈴蘭花和丁香花勢不兩立,而喜歡勿忘我作鄰居。”“穀子與水果長時間在一起,穀子黴爛而水果乾癟。”你看,不光植物之間有感情,就連植物的果實之間也有感情。

植物之間為什麼會有感情呢?第七自然段回答了這一問題,這是由於植物有一種生長的本能:

1.汲取自己所需要的養料,排斥對自己生長不利的因素。

2.外界的能量對植物新陳代謝有影響。這一部分講的是植物有感情的本質,與前面講的植物有感情的表象是有着密切聯繫的。

從表達上,運用了列舉數字、舉例和比較的説明方法,介紹了植物神奇有趣的“感情”,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認讀本課十三個要求會認的生字,掌握十三個要求會寫的生字。瞭解“萎靡不振”、“和睦相處”、“勢不兩立”、“新陳代謝”這些詞語的意思,掌握“曲”和“給”多音字的用法。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在讀課文的同時,瞭解植物神奇的“感情”,培養學生觀察、瞭解大自然的興趣。

過程與方法

1.繼續進行自主識字,提高學生隨文理解詞意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

2.通過各種朗讀訓練,指導學生邊讀邊想象,增強對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

通過學習課文,讓學生們瞭解植物神奇的“感情”,培養學生觀察、瞭解大自然的興趣。

策略與方法:

合作交流,讀中感悟。

教學媒體:

課前讓學生蒐集有關資料,瞭解植物生長方面的有關知識及植物之間相互影響的事例。準備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揭課導入:(板書課題:植物的“感情”)師:“同學們,人有感情,其實植物也是有感情的,只是它的表達方式與我們人類不同,你知道那些植物是有感情的?”(學生交流課下蒐集的資料)

2.師:讓我們共同走進課文去看看植物“神奇”、“有趣”的感情吧!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學生自由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問老師、問同學、查字典等。

2.用生字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詞,指明讀,開火車讀。

3.用各種形式理解文中詞語。

如:“含羞草”、“丁香花”、“貨輪”、“棉花”可以藉助圖片幫助理解;

“迅速”、“較淺”、“討厭”、“競賽”可以通過學生的生活經驗自己理解;

如:“恰恰”一詞可以讓學生找出有關的句子,進行換近義詞的方法幫助理解;

如:“促使”、“供給”可以結合文中的具體語境來理解。

(另外學生有可能提出文中不理解的詞語,如:“萎靡不振”、“和睦相處”、“勢不兩立”、“新陳代謝”、“乾癟”、“黴爛”“窒息”等放在文本中理解。

4.檢查讀文情況:

教師指名學生讀課文,聽者可以習慣性的進行評價。指名逐段朗讀課文,師生共同糾正讀錯的地方。只有讀正確、讀通順才能更好的理解課文。

三、師生對話,品悟詩情

1.教師引導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想,你讀懂了什麼?邊讀邊畫出自己感興趣的語句。

2.引導學生交流讀後的看法。

3.引導學生抓住的重點進行交流,即文中語言文字的品位與理解。(引導學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交流,也可讀書中的句子)

A:我明白了含羞草、向日葵、西紅柿三種植物是有“感情”的。(請學生找出有關的句子反覆讀,體會植物奇妙的感情)

B:我明白了有的植物碰到合不來的夥伴會萎靡不振。農民就給它們安排能夠和睦相處的鄰居。

師問:“你怎麼知道的?找出相關的句子!”

(引導學生讀4——6自然段)

4.在理解課文的同時理解剛才那些不明白的詞語。

5.問:“你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嗎?”(引導學生説出,①植物為什麼有感情呀?②題目中的感情為什麼加引號呀?)

學生討論後交流。

6.整體回顧全文。

7.師:今天我們學習了課文,你有什麼想對這些植物説的嗎?

(引導學生説出它們的感情很神奇、可愛、有趣、奇特等)

四、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注意讀準“較”(ià)、“供”(ɡōnɡ)、“曲”(qǔ)的讀音。

2.指導書寫時,注意“迅”字的比畫書寫順序。“勿”不要寫成“匆”,“柿”右半部分是“市”。

五、拓展延伸,積累實踐

把學生知道的其它植物的感情説一説。

《蜜蜂》 教學設計四

【文本細讀】

這是一篇通過典型事例説明蜜蜂具有方向辨認能力的科普。首先介紹了問題的產生。即“聽人説,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無論他被拋棄到哪裏,總是可以自己回到原處。”接着用了較長的篇幅介紹法布爾在女兒的配合下進行了蜜蜂能否辨認方向的實驗。

實驗基本情況:

實驗目的:證明蜜蜂有沒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實驗要素:

數量——四十隻

特徵——背上做了白色記號(過程中二十隻蜜蜂受傷)

條件——兩裏半、沿途有許多景物、逆向的微風

結果——四十分鐘,兩隻飛回,並帶有滿身花粉;

第二天又有十五隻飛回;共計十七隻蜜蜂飛回。

實驗結論:這不是一種超常的記憶力,而是一種無法解釋的本能。

法布爾是一位充滿愛心的昆蟲學家。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既可以讓我們獲得科學知識,感受科學的嚴謹與條理,又可以讓我們體會人文的細膩與真誠。從科學的角度,法布爾的思考是比較周密的,實驗過程是條理清楚的,對實驗的記述也是比較客觀的。並且,在實驗的過程中又不乏人文的光輝。如過程中小女兒愛格蘭的表現,以及作者對蜜蜂“眺望”“遙遠的家園”和“懷念巢中的小寶貝和豐富的蜂蜜” 的猜想,使我們在瞭解科學的同時,又體會到了幾許親情與關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本課13個生字,掌握“扔、劣、免、棄、悶、證、阻、環、擁、沿、括”11個生字。

2.閲讀課文,知道法布爾是通過怎樣的實驗證明“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的。

3.在讀課文的同時,體會學習法布爾提出問題和用實驗證明問題的科學的思維方式,以及紮實認真對待科學的態度。

過程與方法

1.繼續進行自主識字,提高學生隨文理解詞意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

2.通過各種朗讀訓練,指導學生邊讀邊想象,增強對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課文,體會學習法布爾提出問題和用實驗證明問題的科學的思維方式,以及紮實認真對待科學的態度。

【策略與方法】

合作交流,讀中感悟。

【教學媒體】

課前讓學生蒐集動物奇特的本領。

教師準備:法布爾的常識和他的《昆蟲記》。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先出示介紹法布爾和他的《昆蟲記》。(學生可以補充)

2.師問:你知道為什麼法布爾能夠成為昆蟲學家?你知道他是怎樣進行觀察實驗的嗎?

3.揭示課題。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學生自由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問老師、問同學、查字典等。

2.用生字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詞,指明讀,開火車讀。

3.用各種形式理解文中詞語。

如:“拋棄”、“扔到”、“貨輪”可讓學生做動作理解;

如:“避免”、“一擁而出”、“惡劣”、“阻力”、“包括”、“沿途”、“豐富”可以通過學生的生活經驗自己理解;

如:“證實”、“悶了”、“憑藉”合文中的具體語境來理解。

(另外學生有可能提出文中不理解的詞語,如:“眺望”、“觸到”、“逆向”等小組內理解。

4.檢查讀文情況:

教師指名學生讀課文,聽者可以習慣性的進行評價。指名逐段朗讀課文,師生共同糾正讀錯的地方。只有讀正確、讀通順才能更好的理解課文。

三、師生對話、品悟詩情

1.教師引導學生再讀課文,“通過讀課文你知道了什麼?”

2.引導學生交流法布爾進行“蜜蜂”實驗的目的、過程和實驗得到的結論。

3.引導學生抓住的重點進行交流,即文中語言文字的品位與理解。(引導學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交流)

(1)我明白了無論蜜蜂被拋棄到哪裏,總是可以自己回到原處。

1(讓學生找出能證明蜜蜂有辨認方向能力的有關語句。)

把蜜蜂放在紙袋裏,帶它們走了二里半路;(引導學生明白從距離上説明在這樣的距離範圍內蜜蜂回到蜂巢沒有問題。)

2“我在屋檐下的蜂窩裏捉了四十隻蜜蜂”、 “有二十多隻蜜蜂受到損傷”、“有十七隻蜜蜂沒有迷失方向,它們準確無誤地回到了家。”(從數量上説明蜜蜂辨認方向的能力。)

3“空中吹起了微風。”、“沿途盡是一些陌生的景物”( 從環境上説明,情況很複雜,對蜜蜂認路增加了難度。)

4“蜜蜂們飛得很低,幾乎要觸到地面”(説明蜜蜂辨認方向不是像我們人類一樣選擇大的景物作為參考,並出示課後第二題,地一句話,學生理解着重號詞語的意思)

以上交流的重點是實驗的過程,其它兩項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表達一下。(同時理解不明白的詞語)

4.討論:讀了課文,受到怎樣的啟發?

引導學生説出:

A:辦事應該像法布爾那樣仔細認真;

B:從文中可以看出,法布爾是一個充滿愛心與同情心的人。

……

5.師:我們身邊有多少司空見慣的現象?我們也曾產生過多少這樣那樣的問題?只要我們像法布爾一樣有追根求源的精神,我們也能一步步走進科學的殿堂。

6.整體回顧全文。

四、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教學中可以用“熟字+偏旁”的方法識記“劣、悶、證、阻、環、擁、括”;用比較形近字的方法識記“扔(仍)”“免(兔)”“棄(弄)”“沿(沒)”。注意“扔”的右邊“乃”不要寫成“及”;“免”字不要多一點寫成“兔”;“棄”字不要少寫一點,上面寫成“亡”。

五、拓展延伸,積累實踐

師:許多動物有着奇特的本領。“詞句積累”中列舉的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可以讓學生説説對課後列舉詞句的理解,也可以讓孩子們説説自己知道的其他動物趣聞。

《礦礦的研究》教學設計五

文本細讀:

這是旅美華裔學者黃全愈寫的一篇介紹自己的兒子在國外上國小二年級的時候完成藍鯨研究論文的。本文故事情節簡單,語言樸實無華,但內容卻能給我們和孩子帶來巨大的衝擊。

事情的經過可以分成如下三部分:

從開頭到“……你們可以到邁阿密大學圖書館去看看。”是第一部分,講兒子要寫藍鯨的研究論文,得去圖書館查閲資料,“我”對兒子的能力表示懷疑。

從“兩個小時以後……”到“這回礦礦告訴了我不少我以前並不知道的東西。”講兒子在媽媽的陪同下借閲了許多關於藍鯨的書籍,在兒子查閲資料的過程中“我”也學到許多知識。

從“礦礦終於完成了他有生以來的第一份研究報告……”到結束。講礦礦完成了他的藍鯨研究報告,這是“我”看到的最簡短最感興趣的論文。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本課的11個生字,掌握“介、訂、糾、邁、壽、攻、噸、礦、妻、巖、臨”等11個生字。

2.閲讀課文,知道礦礦是怎樣查閲資料完成他關於“藍鯨”的研究的,瞭解礦礦寫的論文的大致內容。

3.從閲讀“礦礦的研究”中,使自己生髮感慨、感悟,甚至研究與創造的衝動。

過程與方法

1.繼續進行自主識字,提高學生隨文理解詞意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

2.通過各種朗讀訓練,指導學生邊讀邊想象,增強對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從閲讀“礦礦的研究”中,使自己生髮感慨、感悟,甚至研究與創造的衝動。

策略與方法:

合作交流,讀中感悟。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首先向孩子介紹黃全愈,而後過渡到他在國外上國小的孩子。

黃全愈,美籍華裔教育的學者。2000年出版《素質教育在美國》,成為當年國內非文藝類的第一暢銷書。2003年,黃全愈又推出了“新書”《生存教育在美國》和《“大學聯考”在美國》。其他的請學生介紹。

2.揭示課題。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學生自由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問老師、問同學、查字典等。

2.用生字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詞,指明讀,開火車讀。

3.這些詞語在小組內解決,解決不了的全班交流。

比如:“糾纏”;另外“邁阿密大學”可以看圖片或由教師介紹;

(除了要求認的字、詞語外,學生還有可能提出“抱怨”等,教師給予及時解決)

4.檢查讀文情況:

教師指名學生讀課文,聽者可以習慣性的進行評價。指名逐段朗讀課文,師生共同糾正讀錯的地方。只有讀正確、讀通順才能更好的理解課文。

三、師生對話,品悟詩情。

1.教師引導學生再讀課文,“通過讀課文你知道了什麼?”

2.引導學生抓住的重點進行交流,即文中語言文字的品位與理解。(引導學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交流)

○1 我明白了礦礦要寫藍鯨的研究論文,得去圖書館查閲資料,爸爸對兒子的能力表示懷疑。

○2礦礦在媽媽的陪同下借閲了許多關於藍鯨的書籍,在礦礦查閲資料的過程中爸爸也學到許多知識。

○3講礦礦完成了他的藍鯨研究報告,這是爸爸看到的最簡短最感興趣的論文。

以上交流的重點是體會礦礦的認真和執着,並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教師可以補充礦礦在美國學習的一些常識。(見參考書)

3.討論:讀了課文,你有過礦礦這樣類似的研究成果嗎?

4.你有什麼想説的嗎?

5.整體回顧全文。

四、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本課要求認識11個生字,要求掌握“介、訂、糾、邁、壽、攻、噸、礦、妻、巖、臨”等11個生字。教學中注意比較“介——分”是“人”字頭,不是“八”字頭。

2.用形聲字比較字形的方法記憶“訂、攻、噸、礦”等生字。

五、拓展延伸,積累實踐

把孩子領到圖書室,或者把孩子引導到豐富的生活,去問父母、大人或者街坊鄰居,或者某些專業人士,讓孩子從中汲取自己需要的營養,也像礦礦一樣完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標籤: 大自然 教學 語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9pen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