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優秀課後反思

優秀課後反思

在充滿活力,日益開放的今天,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反思過去,是為了以後。那麼什麼樣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秀課後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優秀課後反思

優秀課後反思1

比較滿意自己設計的導課與結尾佈置作業:以小詩開頭,引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提高孩子們環保的自覺性;以小詩佈置作業結尾,既結合課文內容,深化了知識,又前後呼應,體現了本課教學的`完整性。還比較滿意自己設計的活動教具,美觀、實用、有趣、幫助孩子們很好地理解課文:當滿樹的綠葉被喜歡小椿樹的小動物們一片片摘下後,小椿樹只剩下光禿禿的樹幹與樹枝了,孩子們理解課文內容便不難了;當“小動物”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紛紛將小樹葉再“還回”小椿樹身上時,樹葉上的生字朋友紛紛向小朋友們招手,孩子們既感到新鮮有趣,又積極認讀生字,效果較好。

但在教學是有兩點疏忽了:一、在請學生評、講之前,如果先整體地輪讀一遍課文,效果會更好,小評委也不要太多;二、在第四環節,回味生字時,如果時間不夠,不要再找小老師上前講講怎樣記住的生字,既保證了下課時間,整節課也照樣完美。

優秀課後反思2

在新課引入的過程中,我首先讓學生複習了因式分解的概念、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接着就讓學生嘗試分解 ,題目一出來,有幾個學生就回答出來了,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課後反思。待學生回答完之後,我馬上追問“為什麼”時,學生輕而易舉地講出是將原來的平方差公式反過來運用,馬上使學生形成了一種逆向的思維方式。之後,我就利用幾個等式和同學們一起分析了因式分解中的平方差公式——兩數的平方差等於這兩個數的和與這兩個數的差的積,討論了“怎樣的多項式能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可以説,對新問題的引入,我是採取了由淺入深的方法,使學生對新知識不產生任何的畏懼感。接下來,通過例題的講解、練習的鞏固讓學生逐步掌握了運用平方差公式進行因式分解。例題及練習呈現的次序儘量本着由簡入難螺旋上升的原則,

1、 代表單獨的數字或字母

2、 代表單獨的數字或字母,或只含數字或字母的單項式

3、先提公因式再用公式分解的

儘管課上講了大量的題目也做了相應的練習,但是作業中仍暴漏了很多問題,他們只是看到很表層的東西,而對於較為複雜的式子,卻無從下手,課後我總結的原因有以下三點:

1、思想上不重視,因為對於公式的互換覺得太簡單,只是將它作為一個簡單的內容來看,所以課後沒有以足夠的練習來鞏固,教學反思《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課後反思》。

2、靈活運用公式(特別與冪的運算性質相結合的公式)的能力較差,如要將 化成 然後應用平方差公式這樣的題目卻無從下手。究其原因,和我佈置的作業及隨堂練習的單一性及難度低的`特點有關。

3、因式分解沒有先想提公因式的習慣,在結果也沒有注意是否進行到每一個多項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為止,比如最簡單的將 提公因式後應用平方差公式,但很多同學都是隻化到 而沒有化到最後結果。

因式分解是一個重要的內容,也是難點,我認為我對教材內容的把握和講解是比較到位的,但是我忽略了學生的接受能力,也沒有注意到計算題在練習方面的鞏固及題型的多樣化。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更多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去調整教學方法和內容,多發現學生在學習方面的優勢和不足之處。

優秀課後反思3

教材簡析:

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課文。一羣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並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教材圖文結合,適宜兒童閲讀。課文中生字不注音,讓學生自主學習,鼓勵他們用多種方法學會生字。

學生分析

經過一年的學習,大部分學生對學習生字都有自己的方法,教師應當相信他們的識字能力。做為農村的孩子,他們對蝌蚪與青蛙都很熟悉,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所以教學本課,以朗讀為主,特別是分角色朗讀更能受他們的歡迎。

設計理念:

1、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以學生自讀自悟為主,教師予以適時的點撥和引導。

2、架設生活與教材聯繫的橋樑,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

3、使朗讀成為學生學習和探索的重要手段。調動學生朗讀積極性,採用學生喜歡的方式朗讀。

教學目標:

1、認識灰、迎等8個字,會寫有、在等6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感知青蛙的變化。

教學過程:

一、謎語導入

老師這兒有一條謎語,想猜嗎?

河邊有個歌唱家,一天到晚呱呱呱。身上披着綠大衣,伸出舌頭把蟲抓。(青蛙)

你知道青蛙的孩子叫什麼嗎?(蝌蚪)

誰見過蝌蚪?願意給大家講講它長得什麼樣嗎?(貼出青蛙與蝌蚪圖片,板書課題)

[興趣和已有的生活經驗是最好的老師。所學知識越貼近學和生活,越能激發他們的求知慾]

二、自主識字,感知課文

1、這是一篇不注音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你想怎麼辦?

(學生各自交流自己的方法。鼓勵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認識生字。有的可以猜測讀,有的可以問同學、老師,有的可以做記號,等老師讀時認真聽。)

2、學生試讀,教師巡視指導。

3、教師範讀。

4、再次讀文,自查朗讀情況。

5、出示詞語卡片,檢查識字情況。

A你會讀哪個詞語就大聲的讀出來。

B誰願意當小老師你認識的字詞教給同學們?

6、識記生字

學生説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教師可適時引導用實物或動作來識記。

灰:出示灰色的帽子或引導學生説出自己見到的灰色的東西。

追(或迎):誰願意把追(迎)的動作表演給大家看?

披:我這有件衣服,誰能把它披在身上?

阿姨:你把什麼樣的人叫阿姨?

7、指導寫字(略)

[學生朗讀不注音課文遇到生字可能無從下手,所以在讀文之前老師就引導學生自己想辦法,自主探索、認識生字,這也是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對於低年級學生,聯繫實物或動作來識記生字效果要遠遠好於部件記憶法。]

三、讀感悟,體會小蝌蚪的變化。

1、引導學生觀察圖畫,説一説你喜歡哪一幅圖?並把與圖相對應的'課文內容,讀一讀(張手讓學生自己選擇)。

2、全班彙報。(學生喜歡哪一自然段就彙報哪一自然段,不必接順序來。)

第一自然段:引導學生加上動作朗讀。

學生的表演慾望很強烈,給他們創造表演的機會,他們會很快進入情境,體驗到朗讀的樂趣。

第四自然段,也可採用此種方法進行朗讀。

第二、三、五、自然段,結構相似,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小蝌蚪的關心、愛護、組織

學生會角色的朗讀中來,然後選代表分、角色朗讀。

3、戴上頭飾表演讀。

4、填空練習,體會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池塘裏有一羣小蝌蚪,他們遊哇遊,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又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沒過多久,()不見了,變成了一隻只能捉害蟲的()。

四、總結全文:你有什麼收穫?

教學反思:

上完了這一課之後,我對新課改精神又有了新的體會,選擇學生喜歡的教學方法是上好語文課的關鍵。

1、情境的創設在教學中至關重要。

本課的朗讀教學,我採用動作表演和分角色朗讀兩種形式,尤其是動作表演,看着學生那天真、一絲不苟的動作和可愛的表情,彷彿他們就是小蝌蚪、小青蛙了,教師不用任何言語,學生就已體會到其中的情趣了。

2、讓學生自由選擇識字方法。

自己喜歡的就是最好的。本課中的生字學生,想怎麼學習就怎麼學,創設他們喜聞樂見的識字途徑,認字活動。同時採用與實物聯繫、動作表演等方法,使他們輕鬆的記住字形、樂於識字。

優秀課後反思4

開學第一週,我信心百倍地把自己在假期裏所學的東西,運用於自己的教學中。在課堂的實踐中,有喜悦,有失落,有困惑,有感慨。更多的是收穫與啟迪。

一週的語文教學,我本着“以語言訓練為中心,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以教材為例注重讀法、寫法、學法的指導。”的原則進行教學。

在教學中我認真鑽研教材,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揣摩教材的意義,力爭對教材全面而又富有個性的理解與把握。着眼於教材中的一個標點,一個詞語,一個句子開始構建或更新學生的語言世界和人文世界。教學時我注意從以下幾點突破:

詞語的教學,我注重聯繫實際避免讓學生死記字典的'解釋。例如“飢腸轆轆”這個詞我讓學生聯想自己有過的這樣經歷。“吶喊”這個詞我讓學生説説自己什麼時候“吶喊”過,是怎樣喊的。學生興趣高漲,這種解詞的方法有利於學生對詞語的利用。

句子的教學捉住文中的重點句,有特點的句子進行指導。例如《竊讀記》中的“急忙打開書,一頁,兩頁,我像一匹餓狼,貪婪地讀着。”我把逗號改成頓號讓學生對比讀。學生在對比中體會到逗號説明作者雖然是竊讀但也讀地仔細,認真。在這裏有的學生還體會到作者為什麼不説“我急忙打開書。”感受到作者的語言精練,表達的情感真切。

段和篇的教學,減少對內容的分析,增加對語言的感悟。比如:在《走遍天下書為侶》一課中,理解作者反覆讀一本書的方法時,我讓學生邊讀邊畫出關鍵的詞,由整句的理解轉化為關鍵的詞語。既理解了作者的讀書方法又感受到了語言的運用。

讀寫結合發展語言。利用文本中的有利點,進行寫話練習。在《竊讀記》中作者一個小小的讀書要求都是白日夢時。我引導學生“假如你就是林海音,當你看到今天的孩子們讀書是如此的方便,你會對大家説些什麼呢?”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寫出了自己的心裏話。看似是對別人説其實那也是孩子們對自己説的話。這樣既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有利於深化對課文人價值的認識。

在一課課的教學實踐中,伴隨而來的出現了許多許多的問題:對這種改變學生還不能立刻適應,需要一個過程,自己在教學中還不夠成熟,有的地方方法還不得當所以出現了課時完不成的現象。

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會多讀多學繼續鑽研,是自己的語文課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讓學生在自己的語文課堂中理解、品味語言,積累、運用語言。獲得語言智慧,受到人文薰陶。

優秀課後反思5

本節課的設計,力求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着眼於學生的主動發展,致力於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的研究,淡化學科邊緣,通過充分的音樂實踐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音樂素養。在二(5)班的這堂公開課中,以律動《時間像小馬車》穿越時空隧道來引入“時間的`小馬車跑得飛快,轉眼把我們帶到了過新年的時候”,接着以“猜謎”的形式引出“小堂鼓”,繼而進行節奏練習,大大激發了學生們學習的興趣,再以“闖關”的形式讓學生在情緒高漲的氛圍中掌握好歌曲的基本節奏以及“鼓”和“鑔”的演奏方法,緊接着在送對聯,念兒歌的形式中學生很自然地學會了歌曲,最後在倒計時後,我與學生一起熱熱鬧鬧地“過新年”,總體來説,學生們都能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整堂課的教學目標也都能順利完成。當然,課堂中總有一些“遺憾”,在執教過程中,教師的表情引領還不夠到位,這是我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改進與完善的地方!同時,我相信:教學研究永無止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此,還請各位同行們提出寶貴意見,謝謝!

優秀課後反思6

活動背景:

兒歌《蟲蟲蟲蟲爬》簡單、有趣,每一幅圖畫聯結起來就像是一幅慢慢展開的分格漫畫,陸續出場的角色將兒歌內容一波一波地推進。採用了循環兒歌的形式,有很強的節奏感。每一句的末尾和下一句的開頭呼應,非常有利於幼兒進行預測。同時在知識經驗方面,還展現了不同動物的生活習性特徵,用“爬、飛、跳、遊”等動態詞描繪了小動物的活動方式。

針對同一教學內容,讓教師根據不同的年齡層次調整活動的設計,重新組織重、難點,這對於幼兒教師來説也是一次不同尋常的“經歷”。這一活動設計我們根據兒歌的節奏框架,在難度和重點方面進行了調整,使它更適合中班幼兒的學習特點並根據語言學習領域裏提倡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説、敢説、喜歡説、有機會説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因此,將這個學習活動的目標定位在:

1.通過遊戲和表演的形式,感知圖片的內容,體驗兒歌的韻律和節奏。

2.感受圖片分格線的格式,以此猜測兒歌的內容並學習仿編兒歌。

3.體驗參與遊戲帶來的快樂。

活動準備:

圖片、伴奏旋律、動物卡片

活動過程:

(一)聽音樂模仿小動物

老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首很好聽的音樂,咦,我們一起聽聽這段音樂中可能藏了哪些小動物,這些小動物又是怎樣走路的?(老師提醒幼兒用節奏來念)帶領幼兒聽音樂模仿小動物的“爬、飛、跳、遊”4種走路方式。

(首先,創設情境,以一首聽上去輕鬆而且節奏感很強的旋律導入,並藉助於問題:這段音樂中可能藏了哪些小動物,他們又是怎樣走路的,來調動幼兒最直接的經驗回憶。帶領幼兒模仿小動物,雖然這個環節比較簡單,但需要幼兒不斷適應新的動作模式,因此老師的示範、鼓勵等策略由而此介入:看,誰來了,它是怎樣走路的呀?等等,幫助幼兒初步感知了兒歌的節奏型,為後面的活動做了很好的經驗準備。)

(二)看圖學兒歌,瞭解分格線的格式

老師:“剛才你學了哪些小動物,它是怎樣走路的?”

老師:“我們還可以把這個好玩的遊戲變成一首很有趣的兒歌呢?這首兒歌在哪兒呢?就藏在老師帶來的圖片裏,我們一起來看看。”

1、出示第一張圖片:

老師:“圖片上有誰?它在幹什麼?它爬到誰的家?”

(這張圖片可以用一句好聽的話來説——“蟲蟲蟲爬,爬到蝴蝶家。”老師帶領幼兒集體學説。)

2、出示第二張圖片:

“蝴蝶是怎樣走路的?它又會飛到誰的家呢?”

(這張圖片也可以像第一張圖片一樣用一句好聽的話來説,誰來説説,請幼兒個別講述——“蝴蝶蝴蝶飛,飛到青蛙家。”)

(將第一幅和第二幅圖片放在一起講述因為這兩幅圖片的內容、畫面、句式有着許多相似之處。問題簡單明瞭,對幼兒來説,圖片兒歌的內容是簡單的,富有節奏的句式是有趣的。因此,這個環節我不斷地提醒幼兒將注意力集中在兒歌的句式節奏上。通過這一環節,幼兒也會初步感知到這種首尾呼應的句式。)

3.瞭解分格線的格式

(1)請幼兒比較第一、二張圖片:“這兩張圖片和我們平時看的圖片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你能發現其中的小祕密嗎?”

(2)向幼兒介紹分格線。

老師:“這個分格線有什麼用呢?”

小結:當我們把幾幅小圖片放在一起,用分格線隔開,我們就可以看出這些小動物在做這些事情的連續過程了。

(3)出示第三幅圖片:

老師:“這幅圖片上也有分格線,誰來用一句好聽的話把這幅圖片的內容像前兩幅圖片一樣説出來呢?”

——“青蛙青蛙跳,跳到小魚家。”

(這個環節重點是解決分格線這個難點。分格線對於幼兒來説知識性含量大,所以我把它放在第一個大環節中單獨解決掉,同時也是想讓幼兒帶着初步掌握的知識經驗潛移默化地在後面的環節中慢慢地消化理解。)

4.第四、五張圖片:

老師:“咦,小青蛙跳到小魚家,它找小魚乾什麼呢?”原來,青蛙要告訴小魚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們一起來看看。

老師:“在小魚的'身邊出現了什麼呀?”———魚網要來網小魚了。

“小青蛙會對小魚説什麼?”

“小魚會害怕嗎?”

“小魚小魚遊,游到誰的家呢?魚網是它的家嗎?它的家又在哪兒?”

“小魚究竟有沒有被抓走?我們一起看看”

“小朋友在幹什麼?哦,小朋友跑呀跑,跑回了自己的家。”

(這兩張圖片的內容和前面圖片的內容相比略有不同,因此一系列的提問採用了遞進的形式讓幼兒在聯繫自己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猜測、推斷。建構了有效的師生互動。)

5.完整地學説兒歌一遍。

老師:“我們一起來聽着好聽的音樂把兒歌完整地説一説。”

(形象生動的圖片配上韻味十足地旋律,能在瞬間調動起幼兒的視聽感官,培養了幼兒欣賞性的傾聽能力,促使幼兒在傾聽和欣賞畫面過程中油然而生一種愉悦感。給了後面創編活動帶來無限想象的空間。)

(三)創編兒歌

1.集體創編。

老師:“在這首兒歌中講了4種小動物不同的走路方式,在一開始的遊戲中我們已經知道了很多小動物的走路方式。咦,我們能不能把這些會爬的、會跳的、會走的小動物編進兒歌中,讓它變成一首會變化的兒歌。我們來試試,好嗎”

“好,我們先來看第一張圖片,除了毛毛蟲會爬,還有誰會爬?”

(幼兒説出小動物的名稱,老師相應地貼上圖片。)

幼兒一起把新創編出的兒歌説一説。

2.個別創編

老師:“大家想不想自己來試一試,老師給大家準備了許多圖片,大家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小動物放在圖卡上來創編新的兒歌。

要求:

(1)新兒歌中幾種小動物走路方式要不一樣。

(2)貼圖片的時候,想一想,前一幅分格線後面的圖片應該和後一幅分格線前面的圖片怎麼樣?你的新兒歌能不能連貫地講下去。

幼兒分別操作。

3. 幼兒展示自己的兒歌

(這個大環節應該是整個活動的高潮部分,由集體創編——小組展示幫助孩子更好地遷移作品經驗。這也是實現教育活動目標的一個重要手段。這種講述遷移更好地幫助幼兒把書本經驗轉化為實踐生活經驗。同伴之間的合作,創編出一個個有趣的兒歌。一個幼兒的表述,有啟發了其他幼兒的想象,開拓了思路,從而引發更多的新組合。)

優秀課後反思7

在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我覺得學習文言文就是掌握古漢語字詞的解釋,然後再無其他,甚至到了大學,選擇中文系,學習古代漢語這門學科的時候,我仍舊認為掌握字詞解釋就萬事大吉了,記一次文言文教學的課後反思。

然而,在我準備完《狼》這一篇古文的教學設計之後,我意識到文言文的學習不應該僅限於字詞解釋。那麼,文言文的學習和學習語文是有所脱離的。那麼問題又回到我們為什麼要學習語文,我想語文的'學習一方面是掌握最基本的“聽、説、讀、寫”,而另一方面就是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學習,從而從精神上架構世界觀和價值觀。所以在教學上就要兼顧人文性和工具性。由此,回到文言文教學,我為我之前的認知感到愧疚。身為中文人,卻抱着如此狹隘的想法。

在這次的文言文教學中,我發現單純地講授是不行的,學生只會覺得枯燥乏味,而且不懂思考,如此機械地吸收知識,效果自然是不好的,教學反思《記一次文言文教學的課後反思》。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我發現事實也的確如此。

因此,在梳理文章內容時,我由最開始的詳細地分析講解到一半交給他們。所以,我在一開始會讓他們在預習時就只在課本註解的幫助下自行翻譯,自行了解文章內容,在這一過程中,甚至在整個過程中,參考書是禁止的。所以所以在課堂上,我會讓學生來翻譯句子,大多數情況下,學生都可以翻譯出大概的意思,只有一些細節問題,那麼對於這些細節問題,我覺得不能那麼快就替他們解答,我更希望他們能對這些細節引起重視,能夠通過思考來收穫這個答案。經過這麼一個過程,學生們的學習效率也提高了,以我的觀察,我覺得他們學習的效果要比之前好很多。

在掌握基本內容及基本註釋之後,就要進入文本之上、精神文化層面的內容。對於這個內容,看似簡單,但是要真正傳達,達到效果。所以在這裏容易被忽略,容易被略過。因此,許多人在文言文的教學上只重視字詞解釋,而忽略了文言文中文化的傳承。也因為這點,許多學生學習文言文覺得枯燥無味,甚至看到文言文就感到痛苦,這都是源自於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的時候,忽略了中華文化的傳遞。那麼,在我自己看來,我們應該在這方面進行挖掘,從這篇文本聯繫其他文本,從而傳達中華文化,讓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也許,我在這方面還不成熟,但是我覺得人都是從無到有,而吾將上下求索,終有一天,直掛雲帆濟滄海。

優秀課後反思8

一、深入研讀文本,準確把握教材

1、抓主線教學:國小課文人文性強,哲理美,段與段之間環環相扣。教師深入研讀教材,梳理出課文的教學主線,引導學生圍繞教學主線循序漸進地深入學習,形成見解。如《一次著名的衝刺》一課以體會“重要的不是獲勝,而是參與”的奧運精神統領全文;

2、抓關鍵詞句品讀:教師都緊扣語言文字設計各教學環節,運用抓關鍵詞句理解課文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品詞品句,在反覆的'朗讀中體驗、感悟,養成學生學習語言、理解語言、品味語言的良好習慣,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理解和運用能力。如《一次著名的衝刺》一課,抓住關鍵詞“著名”,引導學生品讀描寫“衝刺”的那部分內容,使學生體會了“重要的不是獲勝,而是參與”的奧運精神。

二、以情激學,體味語言文字背後的精彩。

教師善於把握教材的特點,在教學中傳之以情,並以情激情,深入學生的情感世界。

1、導語傳情:如在上課之始,播放相關錄像,營造了一個與文本基調相吻合的學習環境。接着又以充滿激情的過渡語導入一個又一個教學環節,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2、朗讀悟情: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們都十分注重引導學生進行充分而有效的讀書實踐,通過默讀、自由讀、引讀、個別讀、男女生分讀等多種形式,達到了以讀增智、以讀悟情、以讀促思、以讀代講的效果。如《一次著名的衝刺》一文重點段時,通過師生合作朗讀等形式,感受派特利堅持不懈、頑強拼搏的精神。

三、拓展文本,延伸課堂

無論新老教材,教師都能活用教材。老師都能結合課文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或引進身邊鮮活的、與國小生密切相關的社會問題和生活問題作為教學資源,或補充與文本內容、思想主題相關的內容,或佈置相應的課外作業,以拓展學習的內容。

優秀課後反思9

四年級的學生對天氣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這些認識大多來自孩子的生活經驗或天氣預報等信息,但學生並不十分清楚天氣的基本特徵以及天氣對人們生活的影響,通過教師引導,讓孩子有目的的關心天氣,對他們更好的.認識天氣,提高生活質量具有積極的作用。

瞭解天氣現象、認識天氣符號、給各類天氣現象按天氣的基本特徵分類是本堂課的重點之一。由於學生已經有了一些基本的直接經驗,當他們觀察了教材中提供的城市天氣預報圖以後,就能根據天氣符號正確地説出不同地區的天氣情況,但他們對各地的氣温情況沒有引起注意,在教師的提示下,明白氣温也是天氣的一個重要特徵。

教學進入第二環節,引導學生運用感官觀察天氣,討論、記錄天氣特徵,分析天氣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今天的天氣較好,所以為教學提供了有利的觀察條件。在交流中,發現許多同學能很好的感知天氣現象,並進行較具體的描述。學生對天氣產生的影響,更是有着切身的體驗:天下大雨行走困難,需要穿雨具,撐傘還會淋濕衣服,騎車腳管會濕透,汽車會把積水濺到行人身上,不能做早操,不能在操場上玩,氣温會降低,開窗後雨水會進來,空氣比較潮濕,心情不舒暢……可以相信,通過這樣的交流,一定能激發孩子更自覺、更仔細的去觀察天氣,瞭解天氣。

優秀課後反思10

遊戲目標:

1、通過跑、跳、鑽、爬障礙物,發展幼兒身體的協調能力。

2、培養參加體育遊戲的興趣,感受與同伴遊戲的快樂。

遊戲準備:

1、寬闊平坦的遊戲場地。

2、鬆緊帶或彩繩2根,搭成小雞、小鴨的家。

3、小雞、小鴨的`頭飾若干,音樂磁帶。

遊戲過程:

1、教師扮媽媽,幼兒扮小雞、小鴨,隨音樂作遊戲,邊唱“小雞小鴨”歌曲邊做動作。

2、教師在場地中間,幼兒圍在四周,以遊戲口吻邊示範動作邊介紹遊戲的方法:“小雞小鴨是好朋友,早晨都住在自己家裏,聽到媽媽的喊聲,馬上鑽出自己的家,來到草地上,找好朋友做遊戲。師 :幼兒從家裏鑽爬出來的時候,一定要低頭,不要碰到家門,鑽、爬不要擁擠,要注意安全看誰是個乖寶寶”。

3、教師請幼兒分別回到自己的家中蹲下準備,聽到指令後從家裏鑽出來,到草地中間跟隨錄音做遊戲。

4、教師觀察幼兒鑽爬的動作,音樂遊戲後進行簡單的評價,請動作協調的幼兒示範,指導低頭彎腰的動作 .

5、鼓勵幼兒遊戲中大膽與同伴共同愉快地遊戲。

遊戲結束:

1、教師帶幼兒作簡單模仿動作,輕輕放鬆整理。

2、幼兒一起唱找朋友兒歌回教室。

活動反思:

整個活動以幼兒為主體,讓幼兒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活動中來,通過遊戲鍛鍊了幼兒跑、跳、鑽、爬的能力,還培養了幼兒競爭意識和遵守規則的習慣,體現了活動的趣味性、教育性。

優秀課後反思11

今天我在教研組活動中聽了永寧國小李娟梅老師執教的《自己去吧》一課。《自己去吧》是人教版課標教材語文一年級上冊的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小鴨和小鷹在**的鼓勵下,自己去學會生活的本領。課文內容具有普遍的現實意義,能讓學生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李老師上的是第一課時,總體感受是李老師在教學中以讀為主,引導學生在讀中學、“演”中悟。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身心特點,李老師設計了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在良好的愉快的狀態中讀,想,説,議,演,並充分尊重學生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留下足夠的空間為學生張揚個性、激揚靈性服務。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啟迪。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要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這句話聽起來容易,但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還真不容易。因為學生獨特感受和體驗會受生活經驗和突發其想的影響,教師如果馬虎應付,難免出現偏軌,如果一定讓學生聽從老師的標準答案,就會挫傷孩子的學習積極性,錯過教育的契機。在李老師的課上就出現了這樣的一個環節,現摘錄片段:

師:小鴨子要媽媽帶他去游泳,媽媽怎麼説?誰來讀讀?

生:媽媽説:“小溪裏的水不深,自己去遊吧。”

師:她讀得不錯,還會用上手勢,搖搖頭説不深。還有沒有人想讀?

生:媽媽説:“小溪裏的水不深,自己去遊吧。”

師:讀得真好。這隻鴨媽媽怎麼這麼狠心呀?讓剛出世的孩子自己去游泳,要是淹死了怎麼辦?要是我,我可不讓你去的呀。你喜歡哪隻鴨媽媽?喜歡我這隻鴨媽媽,還是書上的鴨媽媽?

生:我喜歡李老師這隻鴨媽媽。

生:我也喜歡李老師這隻鴨媽媽。

生:我也是。(許多小朋友都這麼説)

師:噢,是嗎?(很高興的樣子)我一定會把你養得白白胖胖的。那有沒有喜歡書上的鴨媽媽?(引了好久)

生:我喜歡書上的鴨媽媽。(一個學生很能體會老師的目的)

……

在這個環節中我們發現李老師設計問題“你喜歡哪隻鴨媽媽?喜歡我這隻鴨媽媽,還是書上的鴨媽媽?”的目的是讓學生體會鴨媽媽不是不喜歡小鴨子而是讓小鴨子自己去學會本領。可孩子們沒有能真正體會老師的用意,很多孩子因為喜歡老師所以就説喜歡老師這隻鴨媽媽。而這是李老師在課前沒有想到的,可以説這也是課堂中生成的東西。李老師雖然有些着急,但她沒有為了達到目的.而輕易地阻止學生的回答,而仍微笑地面對學生,慢慢地引導,讓學生自己去體會鴨媽媽説的話的用意,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應該説在李老師的課上雖然沒有多媒體課件,但學生始終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體驗到了獲得知識的快樂,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從李老師的課上也讓我想到,在課前預想更多的可能,在課堂用心去關注更多沒有想到的“可能”,是我們要努力追求的課堂的理想境界。

優秀課後反思12

教學目標

1、把握小説的主要情節。

2、分析文中鮮明豐滿的人物形象。

3、體會小説中精彩的語言,揣摩語言運用的巧妙。

4、感受小説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趣味。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古典小説《水滸傳》中,那些俠肝義膽、疾惡如仇的英雄人物總是那樣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及時雨”宋江、“黑旋風”李逵、“一丈青”扈三娘……今天,我們學習的劉紹棠的《蒲柳人家》中也有一位綽號叫“一丈青”的大娘,她又是怎樣一個人物呢?就讓我們一起走近劉紹棠,走近他筆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感知內容,梳理故事情節

快速瀏覽課文,根據相關情節,自擬標題。

明確:第一節:(1)何滿子被拴葡萄架;(2)一丈青迷信繡肚兜;(3)一丈青大鬧運河灘;(4)一丈青妙手救病人;(5)一丈青百般疼孫子。

第二節:(1)何大學問威震古北口;(2)何大學問仗義熱腸;(3)何大學問請師教孫子;(4)何大學問怒拴何滿子。

目標導學二: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徵

1、小説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們分別具有怎樣的形象特點?

明確:何滿子:機靈頑皮,聰明伶俐,純真稚氣,關愛爺爺。

一丈青大娘:愛憎分明,潑辣大膽,溺愛孫子,勤勞善良。

何大學問:仗義疏財,慷慨豁達,俠肝義膽,好説大話,喜戴高帽,重視知識,嚮往美好生活,有民族氣節。

2、在這幾個人物中,你最喜歡哪一個?為什麼?請用“我喜歡______(填人物),因為______”這樣的.句式説一説。

示例:我喜歡一丈青大娘,因為她性格粗獷、豪爽、充滿正義感,當看到幾個縴夫“赤身露體”,一丈青大娘為了“不能叫你們腌臢了我們大姑娘小媳婦的眼睛”而狠狠地教訓了這幾個縴夫,直到請來了當地幾位有頭有臉的人物説和了兩三個時辰才放過他們,的確有“巾幗不讓鬚眉”的氣勢,也體現了她總能為別人考慮的熱心腸和一身的正氣。

3、你還在哪部作品中讀到與文中女主人公類似的人物形象?試分析她們性格的共同之處。

示例:《水滸傳》中的扈三娘、孫二孃、顧大嫂。共同點:潑辣、能幹、厲害、有正義感。

目標導學三:把握文本特色語言

本文語言形象生動而又準確傳神,富有文采和趣味性,請結合相關語句具體分析。

(1)何滿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葉子,眼珠子,命根子。

明確:這句話以活靈活現的民間口語與俗語,説明何滿子在奶奶一丈青大娘心目中的地位,凸顯了一位愛孫如命的奶奶形象,用語活潑簡潔,凝練而富有動感,充滿鄉土氣息。

(2)何大學問人高馬大,膀闊腰圓,面如重棗,濃眉朗目,一副關公相貌。

明確:這句話繼承了中國傳統説唱藝術的特點,講究押韻和對偶,多用四字句,用詞造句文白相間,讀起來抑揚頓挫,很有節奏感。

目標導學四:把握文本主旨

再次通讀文章,歸納本文主旨。

明確:這是一篇洋溢着濃郁鄉土氣息的小説。它就像一幅幅風俗畫,展示了20世紀30年代京東北運河一帶農村的風景習俗和世態人情,讚揚了淳厚朴實的勞動人民的熱情正直以及肝膽相照、扶危濟貧的美好品格和高尚情操。

三、板書設計

人物何滿子

一丈青大娘

何大學問習俗美

人情美

教學反思

本文篇幅較長,在教學時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更適合選擇語文學習實踐的重點進行教學。經過考慮,我選擇了分析人物形象和品味語言作為這篇課文學習的兩個突破點。在具體的環節設置上,我安排了四個主要的環節:

一、自擬標題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二、自選人物感知形象;

三、自選角度品味語言;

四、把握文本主旨。這樣的環節設置生動靈活,避免了教師呆板枯燥的教學,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充分調動其課堂積極性。

不足之處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可能僅僅只關注了能否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導致教學過程中有的知識點沒有涉及,只能要求學生課後自己去消化,這樣可能不僅耽誤了學生的時間,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有一定的影響。

優秀課後反思13

《繁星》描寫了巴金先生在三個不同時期,不同的地方所看到的繁星,表達了作者熱愛星天的思想感情。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採用了以下方法: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上課前,我讓學生暢談每當凝望那充滿神奇色彩的星星時的心情怎樣?會產生了怎樣的遐想?並由此引至課文中作者看星星的感受,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通過思考都踴躍的暢談自己的.感想,這樣的導入對激發學生聯想和創造思維,喚起情感體驗,都具有積極作用.

二、整體感知課文。

我讓學生帶着問題整體感知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作者幾次觀察繁星?“我”在什麼時間、在哪些地方看星天?(學生閲讀課文完後,老師引導提示:可以從時間地點上尋找答案,讓學生找出相應答案的句子。)思考二:作者三次寫看星的情況和感受有什麼不同?(指引學生從文中劃出相關的句子並提示。)思考三:誰能概括這一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而後利用表格理清課文結構,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此環節緊緊相扣,通過啟發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品味感悟。

首先找出優美的句子,反覆的朗讀,讀出感情並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然後揣摩語言,作者的感情是如何表現出來的,並對揣摩的語言進行比較閲讀,最後找出文中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的句子加以品味,體會這些語句的精妙之處,並説説其表達的作用。(明確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的作用)

不足之處:

一、時間上沒有充分把握好,剛開始講得太細,花的時間多,後面由於時間的關係就趕着把課文講完。

二、內容講的過多過細,太面面俱到了,造成學生不易消化,應每節課挑一到兩個知識點作為重點講解。

在以後的課堂中,我會不斷反思,爭取做到最好!

優秀課後反思14

課堂教學反思,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針對自我的課堂教學行為表現及其依據進行“異位”解析和修正,進而不斷提高自身課堂教學效能和專業能力的過程。我所在的學校是農村國小,由於大部分學生父母前往珠三角打工,這些學生普遍是由祖父母撫養長大的。學生普遍有留守兒童的共同特點。回顧一下自己在二年級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現就自己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幾個問題和現象反思一下:

一、學生對應用題的學習感到困難。國小二年級的數學教學,感到困難的是應用題的教學。應用題是將學的計算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學生感到困難的原因是這階段年齡還小,對文字的理解力不足,對應用題所表達的實際情況沒有現實體驗。

二、學生家庭作業質量不夠好。我所在的學校是農村國小,學生大部是留守兒童,他們父母不在身邊,祖父母普通對小孩溺愛,不讓小孩受苦。當小孩遇到實際問題需要輔導時,祖父母由於知識水平低無法及時輔導,一些學生的作業常常應付了事。極少數學生不交作業。

三、學困生較多: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是新課標下的數學教學要求,我所任教的三年級學生,學習上困難比較大的學生特別多,我接過三年級一班以後就針對這個現象做了大量的工作,然後就具體問題具體解決。

四、學生對較複雜的運算感到畏難,個別學生用計算器代替。計算能力是排在數學三大能力之首,培養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首先要培養強的計算能力。一些複雜的計算題,教師要求用豎式計算,

學生就用豎式計算,可是對於教師沒有要求的計算題學生不習慣在演算紙上計算,而喜歡口算,即使演算也是隨手在手邊的書本上甚至是桌面上,這樣很容易出錯,想了許多的辦法都不能很好的糾正這個問題,沒辦法只好採取了每節課、每次測試檢查演算紙的措施。學習習慣需今後加以嚴格訓練。

改進的措施:

第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信心。在平日的教學中,要創造性使用教材,為學生創設了一些現實的情境,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不要為了完成任務而教學,圍繞書本講書本,圍繞例題解例題。多鼓勵學得好的同學,不斷總結好的學習經驗與方法。多表揚有進步的學生,要及時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只要學習信心樹立了,成績自然會上一個台階。

第二,培養學生良好的解題習慣。減少學生因不良的學習習慣造成試卷上所反映的審題不仔細、看錯符號、漏做試題、漏寫結果等現象。對於一些概念性的題目,平時要講透,練習的形式要多樣化。要培養學生仔細審題、細心做題的良好習慣,引導學生全面細緻地分析題意。

第三,加強基礎知識教學,平時加強口算與筆算訓練,培養學生養成驗算的良好習慣。有的學生是憑自己的直覺做題,不講道理,不想原因。這點可以從試卷上很清晰地反映出來。所以要重視基本算理、基本概念教學,上課要深入淺出,精講多練,落實基礎概念,基礎知識,不能求快,求高要量力而行。要減少機械的'、單調的重複訓練,而應多設計一些有層次的變式訓練,以提高學生對於概念正確地、全面地認識。減少學生因錯誤地或片面地理解概念造成的失分。

第四,對學生的作業批改及時、認真,分析並記錄學生的作業情況,將他們在作業中出現的問題作出分類總結,進行透切的評講,並針對有關情況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同時要多做一些與生活有聯繫的題目,把學生的學習真正引向生活、引向社會,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我覺得只要我們不斷總結經驗與教訓,不斷講究方法與藝術,相信通過我們師生的共同努力,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一定會取得進步。

優秀課後反思15

著名的特級教師靳家彥曾講過:“順應學情,是教育的生命線。”《認識時間》一課的教學,再一次使我深深感受到: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立足並順應學情的發展,以學定教,順學而導。

一、立足學情、以學定教,是一節好課的前提

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興趣,學習也就成了負擔。”作為一年級的小朋友,第一次走出教室來到多媒體廳,第一次見到大屏幕的“變臉”效果,第一次面對那麼多的老師和領導……心中的驚喜與緊張就不用説了。怎樣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消除學生心中的焦慮,使學生一開始就處於振奮狀態呢?我一直在思索。於是,我在上課之前與學生進行了簡短的對話:聽説一(6)班的孩子是最聰明的,上課聽講是最認真的,回答問題是最積極、聲音是最響亮的,所以今天有許多老師來到了我們的課堂,和我們一起學習,你們高興嗎?就是這簡短的幾句話,極大地激勵了他們,學生的情緒頓時格外高昂。

“時間” 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對“我們生活在時間裏”很難理解。平時在家裏一般家長都會告知現在是幾時幾分了,而在學校,形成學生時間觀念的也不是掛在牆上的時鐘,而是響在耳邊的鈴聲,這些都導致了學生會產生這樣的疑問:“為什麼要認識鐘面?學看鐘表有什麼用?” “課標”指出“數學知識的.學習,要力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用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引出學習主題”, 所以在上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聯繫實際生活,説説“我們什麼時候要用到時間呢?”讓學生明白:我們的學習、生活都離不開時間,體會到“認識時間”的必要性。從而使學生對“為什麼要認識鐘面、學看鐘表?”等疑問恍然大悟。

二、順應學情、依學而導,是一節好課的保證。

“認識時間”是在一年級上學期認識鐘錶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由於時間本身的抽象性,學生對“時針從一個數字走到下一個數字表示1時,分針走一小格表示1分”等不容易弄清楚,尤其是對時間單位時和分的進率是60,而不是常用的十進制更是不習慣,所以在教學時,我充分關注了學生的學習過程。整個教學過程:觀察鐘面──認識時分──認讀時刻,自始至終都貫穿了學生的觀察思考與操作實踐,這不僅符合低年級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特點,更重要的是充分體現了以活動促發展的活動教學思想。尤其是“1時=60分”這一知識點的教學,我首先通過課件演示時針與分針轉動範圍的對比,讓學生觀察並思考時針與分針的動態關係;接着讓學生實際操作(先把時針和分針都指向12,再撥動指針,看看分針走一圈,時針是不是剛好走1大格?)進一步直觀的驗證了時針與分針走動時的關係;在此基礎上,我順勢引導,歸納得出“1時=60分”。這樣,學生在觀察思考與操作實踐的活動中,本節課的難點就輕而易舉的得以突破了。

認識幾時幾分是本節課的又一重點。教學時,我充分利用學生對時間概念的已有知識,首先用整時刻(3時)和幾時幾分(9時5分)指針指向的不同巧妙過渡;再立足於每一大格“5分”這一最基本的單位,引導認讀9時5分,講解它的兩種記法;然後出示兩個一般的時間(6時25分和11時45分),指名認讀、同桌互讀;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討論:如何讀出鐘面上的時間。這樣,把學生放在了學習的主體地位,為學生提供觀察、思考、表達的機會,培養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人的學習與情緒有關。在孩子們感覺疲乏、而所學知識又待小結的時候,我給學生送上了自創的配音兒歌(同學們,請記着:鐘面數字12個,1到12團團坐;1大格,5小格,一圈小格60個;時針短,分針長,1時就是60分。確認鐘面的時刻,大格千萬別忘記,小格更要數仔細,數仔細!)使他們的情感得以抒發,從而調節他們的情緒,使其得到愉悦。

本節課的教學,也暴露了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1、由於學生沒能經常訓練操作實踐,所以在根據時間撥出相應的鐘表(我説你撥)的操作活動中,從動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再到用數學語言表達,學生就有點無所適從了。所以,在今後還應強化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大部分學生學會了如何看鐘面上所表示的時刻,並能很快讀出來,但也有一小部分學生看鐘反應慢,針對這一情況,我覺得可以在平時的生活中不時地問問學生“現在是幾時幾分?”,幫助學生積累經驗。

説實話,在各位老師面前,我也只是一個學徒,水平不高,能力不強,上述觀點如有不妥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

標籤: 課後 反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gg61j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