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自然之道》課後反思

《自然之道》課後反思

《自然之道》課後反思1

《自然之道》是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講的是作者和同伴及一個生物家嚮導,結隊來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島旅遊,觀察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我們“拯救”了一隻幼龜,卻害了更多幼龜的事情。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不按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的願望相反的結果。以下是我教學過程中一點收穫:

《自然之道》課後反思

一、從課題入手,理解“道”的含義

為了突出重點,從根本上擺脱宂長的導課,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自然規律。

二、語言文字的感悟

學習語文最根本的是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它包括對語言文字以及語言文字所承載的思想內容、語言組織的方式方法及所滲透的情感、韻味的整體感知和領悟。在教學中,我利用偵察兵偵查時的動作描寫,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精妙的體會。

三、體會人物對話背後的含義

其中嚮導的話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教學中,我從引導學生理解“若無其事”的詞義入手,進而體會嚮導所説的“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是哪樣的呢?。當課文學習到後面的內容,本環節我利用採訪的方式讓孩子自己體會嚮導語言的,相信此時學生的感悟會更加深刻,從而更好地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四、想象能力的培養

文本有限而想象無限,許多文本會留下較多的空白,給讀者以儘可能多的想象空間。在閲讀教學中,藉助文本的“留白”而展開想象的超文本閲讀。

教學課文的第6—8自然段時,我採用以讀帶講、讀中感悟的方式,體會我們的幹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默讀,把自己感受最深句子帶着自己的感受讀好它。學生邊讀邊感受、想象,成功地對文本進行補充,使得羣鳥叼食龜羣的畫面在學生的想象中更具震撼力,更讓人感受到違背自然規律帶來的惡果是無法彌補的。從這個教學設計中我們不難發現,課文的空白有許多學生髮揮想象的空間;也是學生感情產生共鳴的最佳契機,實現了學生對文本的更深刻的認識。

我的遺憾:這節課的教學,我深感缺失太多。觀看視頻後,諸多感觸湧上心頭。

一、課堂上缺少了學生的活動,學生的活動不充分,至少是沒能使全體學生動起來,課堂是缺乏生機和活力的。我通過觀察估算了一下,在這節課中沒有完全動起來的學生佔着不小的比例。是什麼原因呢?對學生情況把握不準確,在教學構思上對主體性和全員性考慮不周全是其主要因素。

二、這節課中,對朗讀的處理,沒能很好地與閲讀教學的特點統一起來,從而使閲讀教學顯得單薄,顯得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尤其到6—8自然段的情感昇華部分,我的操作不慎和不投入,造成了學生遊離。

三、評價是學生學習和進步的催化劑。積極有指導性的鼓勵,能夠使學生的進取心,求知慾得到激勵。我明於心而未能明於行,整堂課評價語設計成分太濃,沒有隨機根據學生回答給予評價。

四、課堂中亮點在於學生的隨機生成和教師善於撲捉和利用這種生成處理教學。此堂課,明顯能夠看出我的稚嫩和緊張。在學生出現了超出我預設的情況時,我顯得慌亂。應變能力的提高是我今後要努力修煉的重要方面。

比賽已經結束,回想近一個月來的磨課過程,一句話最能道出我的心境:痛並快樂着。從一接到任務就開始認真備課、精心設計、研讀課標,二十小的校園裏充滿了濃厚的教研氛圍,力圖教學環節的設計、資源的有機整合等方面都做到精心、精準。我校以楊校長牽頭,骨幹教師、教研組長為主要成員的備課組為我出謀劃策並進課堂聽課及課後評講。她們的鼓勵和幫助成為了我強大的精神支柱。

我作為名師工作室的一名培養對象,市教研員餘敏老師和區教研員龐亞萍老師對本次比賽課做了細緻地指導。兩位名師親力親為地參與到研課、磨課中來,細緻耐心地為我進行指導講評。在一次次磨課的過程中,我的臨場應變能力、課堂感染力及得當有效的評價語得到了明顯地提高。

最後,我想感謝的人太多太多,我將用自己的努力和進步來回報大家的信任和幫助。“努力比天賦重要,自信比名次重要,心態比成績重要。”相信我的成長經歷也能帶動更多年輕有為的老師脱穎而出,再創佳績。

《自然之道》課後反思2

進入第三單元的學習,從內心深處不太喜歡這一組課文的教學,因為它們都是説明文,文章缺少美感。那麼,如何上好説明性課文呢?通過一個單元的教學,深有所悟:在教學中,應制定一個合適的的教學目標,目標不要太多,太花哨,而要集中一點以攻之。下面就《自然之道》一課的教學目標制定,談談在教學中如何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教學,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自然之道》通過一個真實的故事告訴我們應遵循自然規律,避免好心辦壞事。這是一個令孩子們感興趣的故事,因為小海龜離巢進入大海正是他們的學習和生活中缺少的知識。但是,透過故事的表面去挖掘、理解文章所揭示的自然之道,卻是孩子們難以理解的。“自然之道”、“自然規律”,這是一種以成人化的辯證思維來詮釋的自然道理,如何更好地使用文本、引導學生通過感性的思維、通過語文的方式、運用更適合兒童理解的語言呈現出來,是教學本課的一個難點。

曾經聽過周邊的老師講過這一課,也看過網上很多教師執教的課堂實錄,綜合分析,均是抓住“我們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來作為文章的切入點,引導學生由此理解我們救幼龜反而還幼龜的過程,從而體會違反自然之道最終事與願違的道理。

各種課堂實踐有其成功和失敗之處,那麼針對我的課堂、我的學生,我又應該運用怎樣的方式進行教學呢?很顯然,“我們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作為文章的切入點非常清晰,可以牽一髮而動全身。但是,當我站在孩子們的立場、以他們的心理來走進故事,就會發現這個切入點不適合兒童的思維方式,因為首先它是倒裝的,其次它太富有理性。對孩子們來説,他們更感興趣的是小幼龜從龜巢進入大海的`整個過程,他們的內心及情感更願意隨故事情節的曲折變化而起伏,在起伏中他們會懵懂地感受到一些道理。因此,我捨棄了成型的套路,切合文章的實際,立足我的教和學生學的實際,最終確定了“抓住我和嚮導心情的變化”這一線索,引導學生融入人物的情感波動中,使自己成為文章的主角共同關注小幼龜的命運。

在課堂中,我引導孩子們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學生默讀全文,勾畫出能體現我和嚮導心情語句,並以批註的方式進行概括。在交流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我們剛剛發現幼龜時的心情,抓住“突然”感受我們當時的驚喜之情,感受小幼龜的“欲出又止”,感受我們那種備感新奇的心理。接着引導學生髮現之後我們的情感變化,感受嘲鶇突然而至時我們內心的焦灼,與嚮導的若無其事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為嚮導的“極不情願”以及“自然之道”的揭示做下鋪墊。在我們的反覆催促下向導將一隻幼龜抱向大海,此時,學生情感再次沉浮,由救一隻幼龜後的平靜轉為害一羣幼龜後的震驚和懊悔。在血色夕陽下,在幼龜被食肉鳥啄食的悲慘情景的想象中,學生的思考再次聚焦嚮導若無其事的那句話“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在情感的強烈變化中,在內心的強烈掙扎中,孩子們終於主動地去思考:幼龜離巢進入大海的自然之道是什麼?我們違反了自然之道結果是什麼?在疑問與思考中,在引導與點撥中,孩子們走進角色進行了真正的心靈體驗與行為的審視,而這種體驗與審視並不是教師強加於他的,而是發自內心的渴望,發自震撼後的思索。

抓住詞句進行感悟是體會人物情感的主要方式,而這種情感通過加工轉換成朗讀予以昇華。在本課中,我抓住了這樣幾個朗讀訓練點:1、感受我和同伴們的緊張和嚮導的若無其事。我和同伴焦急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的對嚮導説:“你得想想辦法啊!”嚮導卻若無其事的説:“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2、感受因我們的無知導致一羣幼龜喪生時的震驚、後悔莫及。“天啊!”我聽見同伴説,看我們做了些什麼?在朗讀中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傾聽他們發自心得的呼喚與感慨,孩子們將自己化作了太平洋海島上的實地觀察者與事件的參與者,他們由對幼龜離巢的好奇轉為了對自然現象的探究與自然規律的深入思索,當他們將自己的感受用朗讀傳達出來時,他們真正做到了用心去真實的感受,那一聲聲抑揚頓挫,若急若輕的朗讀就是這一真實感受的見證。

在以人物情感變化為線索的感悟中,在朗讀的指導昇華中,孩子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我們好心辦壞事的整個過程,經歷了發現幼龜時的欣喜、幼龜面臨危險時的緊張、救下一隻幼龜時的喜悦和踏實、害了一羣幼龜後震驚和懊悔。一堂課上,如風雲突變,孩子們的心隨幼龜的命運而起伏,繼而轉化成了層層深入的感悟和思索。雖然最後孩子們並不能用成人化的語言解釋“自然之道”這一思辨的難題,但在他們的意識中,已經清楚地知道了什麼是自然之道。“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順其自然”等這些俗語、成語運用,不正是他們對自然之道的最好詮釋嗎?

一堂課下來,我深切的感受到,課堂的主人永遠是學生,他們是課堂實效性的主宰者,走進孩子們心靈,引導他們用心真實地去感受,是提高課堂實效性的真諦。

標籤: 課後 反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qvdp2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