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作文教學中內語言到外語言的轉化

作文教學中內語言到外語言的轉化

作文,是語文教學的一大內容,寫作水平的高低,是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語文成績的重要體現。而要寫好作文,關鍵在於思想內語言與外語言的轉化。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作文教學中內語言到外語言的轉化,歡迎來參考!

作文教學中內語言到外語言的轉化

語言是思想的表現形式。二者是內容與形式的關係。不同的學生,由於其知識水平、生活閲歷及個性特徵不同,他們對同一事物往往產生不同的情感體驗,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但在同一事物、產生不同的思想情感體驗的前提下,如何讓學生各自把自身的思想的思想情感準確、生動、簡明樸實的表達出來,這是一個可以改變的問題。這個問題的實質就是內語言與外語言的轉化。這也是作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題。

在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這樣的現象:很多學生對同一事物的感受本來就不同,可是寫作時表達出來的確實同樣的感情色彩,要麼都是“悲哀”,要麼“都是高興”等等,都是這樣的或那樣的。心靈深處的思想語言(內語言)無法用外在的口頭語言或書面語言形式表達出來。寫出的作文沒有個性特色,而淪為庸俗化或者普通化。這就是上面所述的言不達意、內容不能轉化為形式的具體表現。在教學中,有好素材好內容卻不能寫出好文章、“有話難説”的現象,比比皆是。

正以為如此,內語言到外語言的轉化才成為學生寫作的一個點。古往今來,許多偉大的作家都是善於運用語言的`巨匠;許多傳世佳作,無不以精湛的語言著稱。那麼,要嫻熟的駕馭語言,實現語言的準確轉化,應該如何辦呢?

首先,要積累感知知識。教師要允許學生、鼓勵學生去感受社會生活,體會事物的內涵及給人的種種感受。千萬別用教師的或別人的感受來代替學生各自的感受。要讓學生去品味社會生活的冷暖哀樂,觀察客觀事物的萬物情狀,使學生在心裏有一個情與形的理念基礎。例如,對某地某家發生的某一件事,師生可以一起討論,説説各自的心理感受,並説明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感受的。也許他們家中也曾發生同樣的事情而生髮同感,也許是他們是折身處地而感概萬分。不管怎樣,都應讓學生保留意見。學生只有有了豐富的感知基礎,也才會有這選擇地使用語言的要求。

其次,多讓學生積累內語言。內語言的積累,主要是提高理論水平、陶冶美好情操,增長生活中的各類知識。“氣盛言宜”,對理論有了深入的理論理解,才能正確的認識和評價現實生活,把握事物的本質。在語言外化時才會準確、中肯、有力度。

在學生作文中,,常見到一些文章用語片面,甚至出現謬誤,常常是由於對理論的無知或一知半解造成的。“文知其人”,學生有了美好的生活體驗,其文就會表現出高尚的情操和正直的人格。

因此,對同一事物,應該充分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去觀察、體驗,並把這些最初認識提高到一定的理論高度,不斷豐富、完善這種內在的語言。只有在這種內語言積累提高到一定數量和提高到一定質量時,才會產生轉化為外在的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發現,歷經坎坷、閲歷深厚的學生,寫出來的作文常常會令人感動,就是這個道理。

再次,積累外語言,促進語言的轉化。韓愈説:“辭不足何以以為成文。”外語言積累的核心是詞彙積累。只有外語言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內語言才會找到表達的對應點,實現思想內容與表達形式的最佳統一。所以,平時宜多讓學生閲讀文章,積累詞彙。在寫作中激勵學生用多種多樣的外在語言,並從中找出最準確、最生動、最樸實、最簡明的表達語言和表達方式,從而實現內語言到外語言的轉化。

這樣,學生作文時就不會出現對同一事物產生不同情感,而表達方式卻完全相同的沒個性的現象。隨着語言的不斷積累、錘鍊、提高,一篇篇個性鮮明、語言生動、表達方式貼切的佳作就會慢慢誕生。在教學中,那些愛讀書、勤寫作的學生寫出的作文往往較好,就是鮮明例證。由此看來,從內語言到外語言的轉化是一個十分細緻的教學過程。要改變學生“有話難説”的怪現象,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這一教學環節必須突破。作為語文教師,應重視內語言到外語言的轉化教學。當今提倡的新課程改革,正是突破這一環節提供了適宜的學習空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yr6mq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