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哲學 >

有關研討名言俗語在哲學教學生活化中的選用對策

有關研討名言俗語在哲學教學生活化中的選用對策

哲學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説,它是以整個世界及人與世界關係為研究對象的。基於這點來認識,哲學學習就應該從人對這個世界的體驗或者從與這個世界的相處當中出發去獲得認知,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又指導生活。所以在哲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做到教學生活化,這也是江蘇省新課程實施的要求之一。哲學教學生活化在《生活與哲學》教材中最好的實施載體就是古今詩句,名言俗語。

有關研討名言俗語在哲學教學生活化中的選用對策

一、名言俗語是哲學教學的重要載體,哲學教學生活化離不開名言俗語的選用

名言俗語是哲學知識、哲學思維的載體。哲學教學中選用有效的名言俗語有利於學生的哲學學習、交流和共鳴,從而提高高中生的哲學素養。《生活與哲學》教材每一框都覆蓋了課堂探究、名言、相關鏈接、轉嫁點評等板塊,這些板塊中的哲學名人名言、俗語警句是哲學教學很好的素材和教學的載體。

東西方、古今都有許多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俗語警句,這些是哲學教學中很好的素材,它們見證着哲學發古人之思,能解今人之惑的睿智。這對初學哲學嘗試體味哲學和激發學生學習哲學的興趣,均大有裨益。《生活與哲學》教材上名言俗語有很多,如何在哲學教學中適時適當的選用,關鍵在於取捨。

例如在初涉唯物論時,可以先利用第一單元所學的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物質決定意識。明確唯物論整體的基調是強調物質的決定的作用,這是一個大前提。物質決定意識,有些學生欠於理解,往往留於死記硬背。這時,我們可以把“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句俗語告訴他們,巧婦再心靈手巧,沒有米也做不出飯。有米這是前提條件,物質是先決條件,物質決定意識。比如唯物論中,講到規律,就可以利用教材的名言板塊中荀子的一句話:“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指出規律不以任何的人的意志而轉變,強調規律的客觀性。再輔助自選的一些俗語、成語去理解,如:順水行舟、庖丁解牛,更直觀更通俗易懂地去理解我們要遵循規律,事半功倍;劈柴不照紋,累死劈柴人、揠苗助長告誡我們不能違背規律,違背規律做事往往收效甚微或者失敗。我們可以把俗語“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深入淺出地引出,讓學生理解了成功既需要我們遵循規律,又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兩方面的結合。

成語、古詩詞的選用最常見於辯證法的教學中,辯證法是哲學的精髓,一些重要的考點都集中在辯證法。在辯證法的聯繫觀中,我們有一些成語非常恰當的引出事物的聯繫,如利用成語:脣亡齒寒、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學生自然就能理解一個事物與周圍事物的聯繫。我們還可以利用一些成語的辨析和比較來突破一些難點,如:涸澤而漁,學生都明白魚兒離不開水的道理,如果涸澤而漁,必定破壞了自然界聯繫的客觀性。成語東施效顰,我們既可以理解為沒有做到從自身實際出發,一味模仿,也可以從違背聯繫的多樣性去理解,突破了聯繫多樣性這一難點,同時還能訓練學生的哲學思維,多角度去分析觀點。

二、重視名言俗語的閲讀能力,聚焦哲學教學生活化的趣味和哲理

學生閲讀分析、應用遷移能力的培養體現了新課程的要求。因此,在哲學教學中訓練學生對名言俗語、古詩詞的閲讀和理解能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哲學教學要使學生喜歡哲學,探索哲學,從中感悟哲學的精妙,讓學生由“會”哲學到“懂”哲學,新課程背景下的哲學學習也需要一點理解技巧和策略。

在講到辯證法的發展觀,有很多古詩詞需要理解。在尋找古詩詞對應的哲理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先從該句詩詞的本義出發,再順藤摸瓜,找出對應的哲理,不能寄希望一眼就能看出哲理。較難的古詩詞,需要較好的語言功底和閲讀能力,同時也需要恰當的技巧和策略。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和“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兩句詩的重點都落在後半句,“春”和“柳暗花明”都很好地戳中了事物發展的普遍性(或發展的實質)。

在發展觀中,還有一些詩句很容易誤判,比如:觀千劍而後識器,操千曲而後曉聲。很容易被誤判為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引起質變的過程,看到“千劍”“千曲”,很容易聯想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誤以為是量的積累,然則應從“觀千劍”而後“識”,“操千曲”而後“曉”,整句詩去理解,不能斷章取義,所以理解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更恰當。

哲學的教和學的手段都應該不定其法,靈活多變的`。要凸顯哲學教學的生活化必須凝聚哲學課堂的趣味和“哲”味。有兩個情境可以推敲一下:一是,講到量變這個概念,教材上的“谷堆理論”和“禿頭理論”有些乏味和陳舊,這時可以借用宋代邵康節的《山村詠懷》詩:一去二三裏,煙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從一到九數量的增,從九到一數量的減,富有詩意和哲味,又輕鬆地讓學生掌握理解了量變的概念。二是,講到難點位置的變更、場所的變更也能引起質變時,可以巧改杜牧的《清明》詩去感悟。原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改動停頓的位置由詩變詞: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由詩變詞意境完全不同,哲味叢生。

總之,哲學教學生活化可以讓更多的學生喜歡哲學,讓哲學學困生樹立信心,建立希望,學好哲學,同時也為更多的哲學交流的提供平台,更好地發展學生的哲學思辨思維,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樹立學生學習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哲學素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zhexue/rg65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