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作文 >

論傳統文化迴歸

論傳統文化迴歸

做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文言,曾在五四之後至今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遭遇冷落。人們為什麼反對文言,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

論傳統文化迴歸

1文言中有許多封建思想糟粕與現代中國一段時期的政治思想相悖;

2文言是僵死的東西,禁錮學生的思想與精神;

3文言在這個崇尚

“學以致用”的時代已經不用,不用的何必去學?實際上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文言,向我們講述了許多關於學會做人的豐富內涵,涉及到人的理想信念、價值取向、行式等,具體表現為愛國、自尊、知禮、遵規、反省、改過、誠信、持節、厚仁、貴和、求 新等。而這些作為國人的發展應具備的內涵離開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與教育,是很難把握住根基和實質的。並且,文言中有許多文字的精華,對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和人文內涵有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首先,要明確的是:我們追尋傳統語文教育的迴歸,不是它的精神實質,而是它的一些教學方法。毋庸置疑,千年的中國傳統語文教育精神實質上是滅絕人性的,是“非人道”的,與真正的“人文精神”背道而馳,與“人性、真實、自由、多元”相悖,這是我們應當並早就摒棄的內容,同樣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我們也要有自己的原則。

一、“舉一反三”與“舉三反一”相結合

現代的語文教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運用了“舉一反三”的思路。“舉一”:一篇文章講究求甚解、深解,不厭其滲透、不厭其細微。“舉一”的目的在於“反三”,讓學生通過此“例子”,看語言怎麼用。“舉一”是數量少,“反三”是數量多,其妙諦就在於“以少勝多”。在一定程度上説,“舉一反三”確實對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有一定的成效,但在語文上,一味的採用此法無疑是將語文學習走上模式化、程序化 、理科化的路子,從而丟棄了其固有的人文化、精神化的內涵。長此以往,必然使語文教育在少、慢、差、費中徘徊。在新課程改革實施後我們意識到了這一點,並注重豐富學生的閲讀量。而傳統語文教育就“重視積累”,語文教育必須強調積累,並且是文言的積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要傳承傳統文化,緊靠現在的對幾篇文章的分析理解完全不能內化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文內涵。而舉三反一則是:積累三(多的意思),才能在學生自身言語能力與素養上反芻“一”,形成“一”。從現在的語文教學實際上看,我覺得“舉一反三”和“舉三反一”有效的結合,才能達到學生語文素養內外兼修的目的。

二、着力於言語的原則傳統語文教育有一個原則

“在言語上下苦功”。語文教育畢竟是言語的教育,它不屬於政治教育,也不屬於歷史教育。緊緊抓住語言進行“討究、鑑賞、體悟”,這是語文教育的學科生命所在。傳統語文教育是極其重視字詞句的“斟酌、推敲、鑑賞”的,並且這方面在傳統語文教育中有着輝煌的歷史。文字的靈魂着意於精神,而精神着力於言語,最終提升為素養。所以,我認為抓言語教學才是語文教學的根本。而當今有不少語文課堂脱離文字,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學上,若想通過文言的途徑提高學生傳統文化素養,不從文字的根本上對學生的知識形成積澱和內化,就不能夠教給學生真正的學習方法,也不能拓寬學習文言的領域。對於文言教學而言,我認為不僅要重視精神內涵,而且更要注重詞義,詞的用法等基礎知識,這樣才能“授之以漁”而得文言之精髓。

三、誦讀與討究相結合當今的語文課堂在一定程度上重分析、輕朗讀,重討論,輕感悟

實際上,只有在吟誦中才能感悟出文字中的精神內涵,進而昇華到理性的高度,才能碰撞出作者及文本中極富感性的精神世界。只有讀得懂,才能悟得透,只有悟得透,才能辯得深。所以説,誦讀是語文教學的根本,脱離了誦讀的探究,也是脱離文本的探究。總之,我們呼喚並追尋傳統文化的迴歸。

但是,我們要找到正確的渠道,選擇正確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才能更好地承擔起傳承傳統文化的重任。

標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zuowen/3k4gp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