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作文 >

傳統文化迴歸課堂分析範文

傳統文化迴歸課堂分析範文

近60年來,一次次的教學改革,更變了教育模式、教育技術、教育制度、科學知識和教育觀念,但是仍然缺少一種深厚的底藴和大智慧的觀照。縱觀當下的語文教學,仍籠罩着應試教育的陰影。建立在工具化、符號化和理性化知識觀基礎上的語文被成一塊塊,演化成做不完的習題,就像荒蕪的沙漠,無情無趣、缺乏美感。現有的語文 教材雖是完整而系統的,卻同時也暴露出其封閉性。“文化”的失落,帶來兒童身心發展的片面與異化,教出來的孩子可能有知識但沒靈魂,有技藝但沒情懷。如此看來,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統一。語文課程改革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文化的缺失問題。

傳統文化迴歸課堂分析範文

在我看來,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的改變都不能給教學帶來奇蹟,只有當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同時改進時,語文教育才有希望。語文教育拿什麼來培育兒童呢?我以為,文化的品質和素養是一個可以讓人終身受益的東西,能讓語文教育回到其本真狀態和原先意義上去。為了突出語文教學中文化的特性、靈魂和精神,真正把“語文”教學當做“文化”的載體來實踐,我和我的海門市東洲國小的老師們提出了“文化語文”的主張。“文化語文”中的“文化”,是一種精神、一種積澱、一種濡染,一種智慧,引導兒童探尋意義、沐浴傳統、豐富涵養、提升悟性。這幾年來,我和我的團隊伴隨“文化語文”一路走來,得到了許多大學和教科研院所專家學者的指導,吸收了“李吉林情境教育”等諸多理論流派的寶貴經驗,幫助我們糾正了許多偏差。我們一步步從課堂中走出來,進入一個更為廣闊的教育文化領域,這也正驗證了一線教師職業生涯中的生活經歷就是一個實驗的命題。

我認為,建設“文化語文”課程,是一種讓語文教育“回家”的深入思考和把握。兩千多年前,孔子帶着學生“遊春”,意味非常濃。孔子的教育既有書齋裏的琅琅書聲,也有“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愜意快樂,這就是中國式的教育。

首先回歸語文和兒童的關係上。“哲學原就是懷着一種鄉愁的衝動到處去尋找家園”的,“尋找家園”的衝動就是“精神還鄉”。語文教育要使語言成為兒童的精神家園,這個家園中有自己民族的文化信念乃至文化信仰。我以為,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有機統一的。從中國母語的特點來講,母語的工具性就是它的人文性。沒有工具性的支撐,人文性就成了無影之水,沒有人文性的支撐,工具性的目標也根本實現不了。兒童通過紮實的母語學習,才有可能感悟詩歌的悲情美,小説的歡樂美,戲曲的團圓與浪漫。唯有吮吸到母語甜美的“乳汁”,才會長成有中國民族文化修養的人。

其次迴歸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阿諾德説,“文化是對完美的追求”,“文化語文”就是要在中國的土壤裏尋找中國教育的鑰匙,讓兒童守護母語的'家園,培養有民族根基的全面發展的人。正如作家馮驥才所説:“文化是民族的一根神經。如果沒有了民族文化,那這個民族就成了植物人。”同樣,民族文化也是語文的一根神經,抽去這根神經,語文就是一個植物人似的語文。

再次迴歸課程。“迴歸課程”就是用最有價值的知識,用道德的方式,來傳承和發展文化。以民族文化為核心,多元文化和兒童文化為語境,基於兒童的生態教學,迴歸民族的古典情結,追求語文的情調性靈,強調兒童的精神關懷和智慧生長,使課程實施走進生活的灌木林。“回家”的過程其實會有許多新的感覺和想象,也會開始一種新的創造。

基於這樣的認識,“文化語文”在實踐中重點解決以下問題1)開發課程資源。進行大主題閲讀研究和“微型主題文化課程”。大主題閲讀是依託現有語文教材,根據大主題進行閲讀拓展,同時綜合藝術、科學、歷史乃至兒童哲學等內容,開展文化語文活動,並要求兒童寫出自己的感悟。微型主題文化課,是在現有的語文教材之外,選擇中國文學中具有母體色彩的意象,比如《推開窗兒》《蝴蝶翩翩》《牧童短笛》等,精心遴選充滿詩情畫意的詩文、民歌、對聯、成語、農諺、童謠等重組教材。文化語文吸納一切優秀的現代文明。(2)構建教學模式。以文化為中心,力求五個帶入:藝術帶入、生活帶入、活動帶入,情感帶入、智慧帶入。嘗試語言與文學分家實驗,部分語文教材作為語言文字訓練材料,增設文學名著導讀課、精讀欣賞課、大聲朗讀課、作品推薦課等。把文學作品作為豐富的精神養料,讓每一段文字都成為有血有肉的一段段情感。(3)培養文化語文教師是實現文化語文最重要的支撐。我們通過文化閲讀、文化沙龍、文化講壇、文化欣賞、文化創造,培養老師對於美的敏鋭感受,對於善的由衷同情,對於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對於自然的熱愛與敬畏,對於自己精神與性靈的涵養與守護。

標籤: 範文 課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zuowen/72kd4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