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作文 >

我們該如何學習傳統文化

我們該如何學習傳統文化

我們要從國學中學習什麼?這就不得不對國學是什麼、其精華所在為何做一些簡單的梳理和認知。這本不是我輩所能勝任的,只是藉此談一點自己的看法,愚者千慮,或有一得,也許會對你有一點啟發也未可知。

我們該如何學習傳統文化

我們説的國學是指中國傳統的學問、學術。這東西可海了去了,不是有句成語叫做汗牛充棟、浩如煙海嗎?我們只撿要緊的説,國學無非儒、道兩家,並且在好多情況下只指儒家,起碼在漢代以後,“主旋律”就只有儒家一家了。 那麼,儒家的學問是一種什麼學問呢?歸根結底就是教人如何做人。換一句話來説,是一種生命和生活的學問,是對人自身和人與人關係的研究。正像梁漱溟先生所説的那樣,西洋文化的核心是解決人與自然的問題,講戰勝自然、利用自然;中國文化的核心是解決人與人的問題,講“孝悌慈和”、“禮讓為國”。中國的先哲們最早考慮的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問題,這在儒家學説中表現的最為突出。儒家的創始人孔子講“仁者人也”,“仁者愛人”,這是他為人生所樹立的目標,他認為人應該有仁愛之心,“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而“仁”的意思就是“愛人”,愛護別人,尊重別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想樹立的也幫助別人樹立,自己想達到的也幫助別人達到,凡事要推己及人,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也不要強加給別人。

通觀《論語》一書,講的都是人生問題,都是如何做人的問題,如何與別人和諧相處的'問題。我們看“仁”字,由一個“人”,一個“二”組成,就暗含了處理二人以上人羣關係的準則,就是先做人,自己堂堂正正的,然後處理好和別人的關係。這有點“戲説”的味道,也算開個玩笑,但從中我們是否可以悟到深刻的做人的道理?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仁”是自我修養的準則,“義”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準則。而“義”的表現形式就是“禮”。所以講“禮讓為國”,“禮儀之邦”,對人是要講禮貌的,要讓人感覺到你的善意和人的尊嚴。人與人交往,互相以對方為重,主人尊重客人,所謂“座上客”、“奉為上賓”;客人也要尊重主人,所謂“強賓不壓主”、“客隨主便”。

對親人講“孝悌慈愛”,對別人講“和為貴”,且由近及遠,由親及疏,“老吾老以及其人之老,幼吾幼以及其人之幼”。因為人性本來是善良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只是受環境的污染,人性的善良遭到矇蔽,所以孟子講要“求放心”,即找回來自己丟失的善心。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儒家學説體現的是一種人文精神,是對人生的終極關懷。明代一位儒者王艮説“百姓日用即是道”,更是把這種人文精神與民生福祉聯繫起來,很值得我們再三品味。 當然,國學也還應該包括道家的學問,雖然沒有像儒家那樣受到歷代統治者更多的青睞,但道家自身憑藉特有人生指導的魅力,也算是“傳之久遠”者。道家的鼻祖老子主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是講人生修養的,他主張以自然為老師,自由地發展人的自然本性,返璞歸真,無私無慾。莊子繼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追求一種無所作為、自由自在的人格理想,對人的思想解放給予了積極的啟發。

標籤: 學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zuowen/wveom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