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政範例 >報告 >

留守情況報告(15篇)

留守情況報告(15篇)

隨着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大家逐漸認識到報告的重要性,報告包含標題、正文、結尾等。一聽到寫報告馬上頭昏腦漲?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留守情況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留守情況報告(15篇)

留守情況報告1

__縣位於__省西部__區,湘西中部偏東,是國家貧困縣之一,也是典型的老、少、邊、窮、庫的少數民族地區,全縣總面積1297 平方公里,共轄12個鄉鎮,總人口13.82萬人,婦女佔6.9萬人,農村人口11.8萬人,其中農村婦女5.34萬人,佔農村人口總數的45.2%,近年來,隨着城鎮化步伐加快和打工經濟蓬勃發展,農村出現“留守婦女”這樣一個特殊羣體。據統計,目前我縣農村“留守婦女”佔農村家庭的70%以上。為了進一步瞭解農村留守婦女的生存狀況,9月下旬,縣婦聯對全縣農村“留守婦女”情況進行了調研,並對默戎鎮、古陽鎮共5個村的45名“留守婦女”進行抽樣調查。

一、基本情況

因為丈夫長期(通常在半年以上)外出打工,由婦女承擔着家庭中的生產勞動、教育孩子、照料老人等責任,成為家庭生產中的絕對主力,據調查,85%的男勞力主要集中在廣東、深圳、浙江等沿海地區打工,“留守婦女”平均年齡為42.7歲,留守婦女種地獲得的經濟收入平均佔家庭收入的33.6%,平均有1.7個老人需要贍養,每年用於子女的教育和培養費3000多元,調查中發現,農村留守婦女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勞動強度大,身體健康受損;夫妻情感缺失,家庭功能失衡;安全感降低,人身及家庭財產受威脅。

二、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是勞動強度明顯加大,部分農婦力不從心。留守婦女既要承擔繁重的農業生產勞動,又要料理家庭事務,有的還要照顧年邁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勞動強度很大,嚴重損害身體健康。默戎鎮、古陽鎮大多數的留守婦女都需要承擔家裏的農業生產,45份調查問卷表明,靠留守婦女種地獲得的經濟收入平均佔家庭經濟收入的42.5%,其中又有半數以上的婦女表示“一個人難以單獨承擔農活”,而那些身體不好的“留守婦女”,遇到的困難會更大。

二是文化程度低,現代農業進程受到影響。調查中,80%的農村留守婦女只有國中以下文化水平,對現在家庭購置的農業機械不能充分利用。男勞力外出後,留守婦女節由於文化水平低,很少懂得機械操作技術,致使家庭農業機械閒置浪費現象普遍存在。同時,文化水平的低下也造成她們難以接受新技術,在農業生產上,增加了她們的勞動量和勞動時間。

三是精神壓力大,身心易受傷害。由於丈夫外出務工,長年不在身邊,留守婦女們忍受着身體和心理的雙重負擔。守着家中的一畝三分地,贍養老人,照顧孩子,一肩挑起全家的重擔,白天要下地幹活,晚上獨守空房,久而久之造成精神空虛。由於農村留守婦女長期承受精神上的壓力,容易產生失眠、焦慮,嚴重影響留守婦女的身心健康。

同時,留守婦女丈夫外出打工,長期的兩地分居再加上留守婦女沒有時間、也捨不得錢去打工地看丈夫,久而久導致情感疏遠。丈夫面對城市生活的'誘惑、長期性的壓抑以及社會監督的弱化,容易使婚外情趁虛而入,第三者插足和婚姻破裂現象逐步增多;調查中,留守婦女中一些人遭遇了婚姻“紅燈”,打工婚姻離婚案呈上升趨勢,調查顯示,發生於該羣體的離婚案件通常佔到離婚案件的60%到80%。 留守婦女為家庭做出了許多犧牲,當出現婚變時,由於對丈夫在外收入、生活情況不完全瞭解,她們往往無法很好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三是養老、子女養育方面出現新問題。因為丈夫長期外出務工,家庭的養老、子女的養育的重擔全部落在留守婦女的身上。由於在生產方面的勞累,加之對丈夫的思念,婦女們沒有足夠時間和精力耐心地對待子女和老人們。,在子女的教育方面,全依賴學校和老師,致使家庭教育空白,孩子們也容易產生性格及行為上的不良現象,而在養老方面,情況也不佳,冷漠、老人現象呈現上升趨勢。

四是安全感降低,家庭財產受威脅。男性勞動力外出後,農村只剩下了老人、兒童和婦女,這種人口結構的變化,會帶來農村治安防範力量的減弱,使農村社會治安隱患增加,農村中針對留守家庭的小偷小摸現象增多。

留守情況報告2

全縣共有留守兒童13820人。留守兒童中,男童數7633人,女童數6187人,其中學齡前兒童3599人,國小生7109人,國中人數1925人。父母單方外出人數6488人,雙方外出人數7339人。父母在省內打工人數7462人,在省外打工數6139人。留守兒童監護情況為,是父母單親監護的為5842人,隔代監護的為7262人,其他上輩親戚監護的為558人,同輩監護的為38人,自我監護的為94人。

隨着農村大量勞務人員的外出,留守兒童數量不斷增加,關於留守兒童的涉法涉訴問題也不斷增多。針對這一現狀,XX縣司法局充分發揮職能優勢,大力開展兒童權益保護宣傳教育,積極為留守兒童提供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一、開展農村留守兒童法制宣傳教育

(一)開展“服務基層、送法下鄉”活動。組織律師、局機關幹部職工、法律服務工作者深入各鄉鎮(街道),走進農村、走進農村留守兒童家中,解答農村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方面遇到的法律問題,宣傳《婦女兒童權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有關法律知識。開展法制宣傳和法律諮詢活動24場次,印發宣傳資料12000餘份,解答法律諮詢523人次。

(二)舉辦農村法律知識“大集”。縣司法局成立由法律援助中心、社區矯正科、法宣科、公證處、律師事務所人員組成的法制宣傳團,藉助人員多、普及面廣的特點,聯合11個鄉鎮(街道)司法所舉辦了“情繫千家萬户 共創法治陸良”、“維護婦女兒童權益 法律援助在你身邊”等一系列法律宣傳活動。通過設立法律宣傳展板、發放普法宣傳材料、現場答疑解惑等方式,重點宣講《婦女兒童權益保障法》、《法律援助條例》、《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農民維權法律知識等有關內容,受到羣眾的普遍歡迎。佈置法律宣傳展板16塊,發放宣傳單、宣傳手冊2萬餘份,發放《農民維權法律知識手冊》1000多本,為人民羣眾現場解答法律問題400餘次,惠及人數近3萬餘人,發送普法短信13條,達4萬多人次。

二、開展送法進校園活動

(一)送法進校園。為充分發揮學校教育主陣地、主渠道作用,做到農村留守兒童法制宣傳教育計劃、課時、教材、師資“四落實”。組織法律服務工作者、律師和法制副校長,舉辦以 “爭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學生”為主題的“送法進學校”活動,通過建一個“留守兒童”法制宣傳教育宣傳欄、上一堂“預防和減少留守兒童違法犯罪”法制教育課、配一套法制教育圖書音像資料、開展一場法律知識有獎問答等形式,激發和培養廣大在校中、國小生尤其是留守兒童的學法興趣和守法意識。全縣中國小配備法制副校長或法制輔導員164名,開展法治宣講活動78場次。

(二)舉辦中國小校法律知識講座。以律師和法律工作者為主體,整合兩所一庭力量,在全縣範圍內的中國小校大力開展與青少年權益保護和健康成長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專題講座。開展法制教育“四個一”活動。先後開展了以“精彩人生路,法制伴我行”為主題的全縣中國小校法制宣傳教育活動。“中國夢·陸良行—道德與法進校園”系列活動。通過法制講座、圖片展、發放宣傳資料、現場諮詢等進行道德與法制綜合宣講。舉辦了“法治之路平安陸良”中學生法律知識競賽。

(三)開展法律服務進校園活動。每名律師掛鈎聯繫1所中學,通過擔任學校法制輔導員,深入學校開展法制宣傳和法律諮詢活動,參與矛盾糾紛調處,提供法律援助,舉辦法制講座。與留守兒童開展交流談心活動,瞭解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中的心理髮展與表現狀況,引導留守兒童自覺學習法律法規知識和自護技能,養成知法守法的習慣,不斷提高自我保護意。

三、開展農村留守兒童法律援助活動

開闢農村留守兒童法律援助綠色通道,向留守兒童家庭發放法律服務聯繫卡,對涉及農村留守兒童的法律援助案件,進一步降低門檻、簡化程序,實行隨來隨辦,最大限度地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20xx年以來,為青少年、特別是留守兒童提供法律援助110件。

四、開展農村留守兒童矛盾糾紛排查活動

充分利用人民調解組織深入基層這一優勢,組織人員定期排查、調處涉及留守兒童的矛盾糾紛,重點排查婚姻家庭、撫養、贍養等糾紛隱患,及時予以調解,使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中,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創造和諧環境。排查調處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矛盾糾紛26件。

五、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

由於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人監管不力以及各種社會不良因素影響,農村留守兒童在生存、生活和學習中存在許多困難和急需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親情嚴重缺失,心理出現障礙。農村留守兒童由於長期缺乏父母雙親的撫慰關愛,在日常生活中缺少傾訴對象,六成的留守兒童孤獨感十分強烈,心理出現障礙。

(二)學習成績不佳,行為習慣不良。

(三)人身安全隱患重重。中國小階段的兒童由於年齡小、好奇心強,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都較弱,導致生活學習中存在許多安全隱患。

六、對策及建議

(一)積極構建社會化維權工作格局。以源頭化維權、實事化維權、社會化維權為突破口,切實維護留守兒童合法權益。

(二)積極優化維護留守兒童權益的'社會輿論環境。大力開展《婦女兒童權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進一步提高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權益保護工作的關注度,利用宣傳標語、電視、報紙等多種媒體,宣傳有關法律法規知識,宣傳留守兒童權益保障政策,營造關心留守兒童、愛護留守兒童的良好社會氛圍。

(三)提高監護人的教育能力及水平。對監護人進行相關教育方法和技能培訓,幫助監護人提高自身素質,更新教育觀念,使其懂得留守學生的心理,以及應該注意的問題,提高他們的監護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

(四)發揮相關部門的職能作用,發動社會各界參與,齊抓共管,共同關注“留守兒童”工作。

留守情況報告3

一、 農村留守婦女現狀

經調查,全縣共有農村勞動力19.77萬人,佔農業人口總數的31.67萬人的62.4%,婦女勞動力88075人,佔農業人口總數的27.8%,其中已婚婦女59339人,共有留守婦女6656人,其中50歲以下的留守婦女4568人。留守婦女願意接受技能培訓的4452人,願意外出務工的3968人,願意與丈夫同城務工的3762人。在我們調查過程中,90%的婦女因照顧家庭老人、撫育孩子、照料農業生產是婦女留在家的主要原因。在留守婦女中,幾乎一半的人有過外出打工的經歷,她們也很想和丈夫一起外出打工,但為了照顧老人和孩子不得不放棄打工,回家務農。另外女性年齡偏大、文化偏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工資待遇也低,所以多數婦女選擇了迴歸家庭,這一現象在40歲左右的留守婦女羣體中表現尤為明顯。

二、農村留守婦女的主要特點

我們調查時瞭解到,90%的留守婦女希望丈夫外出打工,提高家庭收入,這些婦女大多數是青壯年;10%的留守婦女不希望丈夫外出打工,這些婦女大多年齡偏大,身體健康狀況不是太好。約有70%留守婦女表示希望丈夫打工的地點離家越近越好,哪怕收入少一點,30%的表示只要掙錢多,遠些也無所謂,同樣的待遇,希望離家近些。調查顯示,95%以上的留守婦女對家庭和丈夫的滿意度比較高。留守婦女雖然獨自在家承擔着照顧老人、小孩和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的責任,但是她們對當前家裏的狀況是比較滿意的。70%以上的留守婦女跟老人相處融洽,98%對丈夫的家庭責任心滿意。

三、農村留守婦女面臨的現狀和問題

1、農村留守婦女勞動力文化程度低。農村留守婦女勞動力中,多為老年人,基本上都是維持家庭正常的運轉,看護孩子的多,圍着灶台轉的多,多以種糧為主,只滿足日常生活所需,對發展果品、養殖等產業的熱情不高,投入太少,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產業發展上。同時,繁重的家務,超長的勞動時間,讓她們沒有條件去學習或掌握一技之長,特別是在孩子的學習和教育上,沒有精力去管,有疲於奔命的感覺,留守女性也反映出勞動之餘的休閒娛樂活動內容單調無味,常常因為空虛而從事賭博、迷信等活動

2、農村留守婦女生理和心理負擔沉重。一是長期忍受孤寂的折磨。留守婦女在辛勤勞作之餘,還要長期忍受丈夫不在身邊的孤獨。二是怕出現婚姻危機。部分留守村婦擔心與丈夫長期分居導致交流減少與感情疏遠,對婚姻的永久性缺乏信心。尤其是與丈夫感情基礎不牢的,怕丈夫在外打工染上不良的社會習氣,拋妻棄子。但在調查中很多留守婦女表示,雖然勞累、孤單,但丈夫能掙錢就可以了,在她們心裏,為了家裏的生活過得好,丈夫外出打工已是不得已的選擇了。三是法律意識弱。農村留守婦女是一個弱勢羣體,她們的合法權益相對來説難以得到有效保障。農村都是獨門獨院,相對閉塞,遇到侵害時,不知道如何尋求幫助,且受害婦女由於怕丟面子,怕影響不好,很少去報案;農村閒話多,女性處於被動地位,常常受了欺負卻不敢或不能聲張;由於雙方長期分居容易對感情產生影響,一些男方在外有第三者,女方卻毫不知情。農村沒有太多財產,女方又很難了解男方在城裏的收入、財產狀況,一旦離婚,女方可能什麼都得不到,財產權容易受到損害。

3、留守婦女勞動力調配難度大。受長期以來形成的以家庭為主的勞動單元模式影響,現階段留守婦女勞動力仍然為單家獨户作戰,合作意識不強,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不願意與人合作,或者出錢找人幫忙,從思想意識上還沒有完全樹立勞動力調配協作的理念。同時,受家族、鄰里關係、個人喜好等因素影響,互幫互助也只是小範圍內的,沒有建立起靈活機動的服務隊和互助組,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留守勞動力合理調配還需要進一步組織和引導。

4、留守婦女勞動力季節性短缺。近年來,我縣果品、蔬菜、畜牧等產業不斷髮展壯大,全縣果園面積達到29.98萬畝,户均4.2畝,人均0.9畝,拱棚蔬菜累計達到6400座,蔬菜種植總面積達到12萬畝,牛、豬、雞飼養量分別達到17萬頭、30萬口和177萬隻。隨着果、菜、草、畜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快速發展,農村留守婦女勞動力的數量與產業發展的實際需要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凸顯。特別是在蘋果蔬花、套袋、採摘和蔬菜拱棚搭建、全膜玉米覆蓋等農忙時期,農村婦女勞動力需求劇增,勞力短缺的問題顯得十分突出。

5、留守婦女勞動力缺乏系統性培訓。目前,農村婦女勞動力培訓仍然是急需破解的難題。現在的培訓內容和方式、方法還不能滿足羣眾的實際生產、生活需要,培訓次數少,方法不靈活,方式比較單一,培訓效果差,沒有建立起科學合理的培訓體系,仍然以舉辦培訓班為主要形式,幹部包園包户的機制還不夠完善,掛牌指導和田間示範還不能很好地落實到位。這些因素導致農村婦女勞動力培訓提高速度慢、效果差,婦女在產業開發和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發揮不夠充分,尚不能滿足新農村建設的實際需求。

四、做好留守婦女工作的幾點建議

留守婦女是農村勞動力的主要組成部分,涉及到家庭的幸福和社會的發展穩定。針對存在的各種問題,特提出如下建議:

1、切實轉變工作方式,充分調動農村留守婦女勞動力的生產積極性。把激活農村留守婦女勞動力的創業熱情作為工作的重點常抓不懈,積極引導她們主動地參與到產業開發和農村發展中來,充分發揮婦女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半邊天作用。各級婦聯幹部要把為婦女羣眾做事、助農村婦女增收作為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千方百計爭取農村婦女的理解和支持;要把學技術、搞服務、比貢獻作為推進婦女幹部作風轉變的有效途徑,提高婦女幹部的工作能力與服務水平,贏得婦女羣眾的信賴。特別在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果園標準化管理等工作中,要善於和婦女羣眾溝通協商,利用算賬對比、效益分析、示範引導、典型帶動等方法做羣眾工作,多做説服教育、宣傳引導、傳授技術的工作,手把手地示範、面對面地講解,做給婦女羣眾看、帶着婦女羣眾幹、幫着婦女羣眾辦,大力發展訂單農業,用經濟手段調動農村留守婦女的創業積極性。

2、加大技能培訓力度,全面提高農村留守婦女勞動力整體素質。培訓是提高農村婦女勞動力素質的有效途徑,必須立全縣產業發展需要和勞務市場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村婦女勞動力技能培訓。一方面,對農村留守婦女勞動力,要創新培訓方式,按照年齡、接受能力和個人特長愛好,分批次開展培訓,儘可能地把一整套技術分解開來進行培訓傳授,讓農村婦女循序漸進地掌握勞務技術和產業技能。對中青年婦女勞動力要側重於機械化耕作、果樹修剪、拉枝施肥、病蟲害防治、畜禽防疫、農產品營銷、蘋果疏花疏果、果實套袋、拱棚蔬菜種植等精細技巧的技能培訓;對老年婦女要側重於畜禽飼養、果品包裝等勞動強度小、技術要求低、容易掌握的技能培訓,引導農村婦女做好自己的事,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婦女勞動力效益。要創新培訓方式,注意培訓的實用性,以田間培訓、技術示範為主,儘量把科學原理和技術要點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表述出來,讓婦女羣眾聽得懂、看得清、學得會;要發揮農業科技人員和技能型幹部的示範帶動作用,定點幫扶,手把手地教,通過走出去、請進來、集中培訓、田間示範、技術人員包户包人等多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強對農村婦女留守勞動力的培訓,使其掌握1-2門實用技術。另一方面,要加強對輸出婦女勞動力的`培訓。

3、優化勞動力配置組合,最大限度地發揮留守婦女勞動力作用。要在果、菜、草、畜等特色產業分佈規劃中,充分考慮區域勞動力資源特點和分佈狀況,爭取在果園拉枝、疏花疏果、病蟲害防治、畜禽養殖、飼料購銷、疫病防治、拱棚搭建、蔬菜栽培、農產品購銷等各個環節為農村留守婦女勞動力中各個年齡階段、各種技能水平的婦女提供就業崗位,使留守弱勢勞動力就業不出鄉。推行勞動互助活動,組建農村婦女勞務服務隊。

4、整合社會資源,解決農村留守婦女的實際困難。政府及相關部門要採取有效措施,積極為農村留守婦女提供相關的服務和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如涉農部門努力提高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減輕留守婦女的農業生產勞動強度;舉辦留守婦女技術培訓班,提高留守婦女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文化等部門在留守婦女比較集中的地區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豐富留守婦女的業餘文化生活等。司法部門為留守婦女提供各種法律服務,維護留守婦女的合法權益。醫療衞生部門建立對留守婦女的健康支持系統,關愛留守婦女的身心健康,減輕留守婦女心理壓力等。

5、充分發揮婦聯作用,為留守婦女提供服務。在現有條件下,婦聯組織要力所能及地為留守婦女更多地提供服務。一是在留守婦女較集中的鎮、村建立婦女維權工作站,為留守婦女提供法律服務,維護留守婦女的合法權益。二是在民主、平等、自願的前提下,組建留守婦女互助小組,為留守婦女搭建傾訴、交流、互助的平台,使她們共同面對生產、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共同發展建立相互支撐的人際關係網絡。挖掘自身潛力,增強自信心,提高自助能力。三是切實關心農村留守婦女的身心健康,加強與留守婦女的交流與溝通,爭取社會對留守婦女的同情、理解、支持和愛護,千方百計減輕她們的體力負擔和精神負擔,積極協調各有關部門為留守婦女提供服務和幫助。為農村廣大留守婦女撐起愛的天空。

留守情況報告4

伴隨着大批農村勞動力轉移城市務工的浪潮,農村留守婦女的隊伍逐步擴大,她們在生產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日益凸顯,她們的生存狀況直接影響着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關係到農村社會的穩定,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中必須引起注意和切實加以解決的問題。為全面掌握瞭解我縣留守婦女的現狀,為留守婦女生存發展研究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縣婦聯於20xx年9月,對全縣留守婦女相對集中的深渡鎮,小川鄉,上豐鄉,新溪口鄉,璜田鄉,富堨鎮,森村鄉等7個鄉鎮的181名留守婦女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對全縣農村留守婦女生存發展狀況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具體情況如下:

一、基本情況

農村留守婦女的現狀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留守婦女文化程度低。調查中發現,國小以下文化的留守婦女佔32。6%,國中文化的佔60。4%,高中文化的僅佔7%。因為文化程度不高,接受新知識,新技術能力較弱,沒有一技之長,這成為她們留守在家的主要原因之一。

2、留守婦女勞動強度大。調查對象中,近52。5%的留守婦女除了要贍養老人,照顧孩子外,還要擔負起家庭的各項生產,生活重任。面對煩鎖的'家務和繁重的農活,她們身心疲憊。有婦女説:'有時上山幹活回來,腳都懶得洗,飯也懶得吃,就想好好睡一覺。'

3、留守婦女與丈夫溝通交流少。調查中發現,為了節省開支,長期外的丈夫一年回家次數屈指可數,甚至有的幾年都不回家,電話也是少之又少,很多家庭只有遇到子女教育,老人贍養,修建房屋等重大問題時才會與丈夫電話溝通。長期的缺乏感情的交流,36。7%的留守婦女認為長期的遠離已經影響了夫妻間的感情,其中20%的婦女感覺與丈夫的感情明顯變淡了。

4、留守婦女對小孩培養教育不夠。由於留守婦女的年齡偏大,知識層次較低,家務事繁重等原因,36%的留守婦女對孩子培養教育倍感吃力。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夫妻長期兩地分居造成情感缺失,婚姻呈現危機。由於跟丈夫長期分居,聯繫較少,造成雙方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差距越來越大,夫妻雙方的情感也隨之發生變化。如璜田鄉一婦女説丈夫在外打工,經不起外面的誘惑,有了第三者卻又不離婚,對家庭,孩子不管不問,不再承擔'養家'義務,把苦難留給她一人承受。

三、對策建議

1,提高婦女綜合素質。各有關部門要多層次,多形式開展技能培訓,讓留守婦女基本都能參加免費的技能培訓和創業諮詢服務,使之掌握必備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增強她們自我發展的能力。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議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各部門在制定出台政策及工作措施時,充分考慮農村留守婦女的利益需求,加大政策傾斜力度。把對農村留守婦女的教育培訓納入農村勞動力培訓的整體規劃,在培訓指標和經費上向女性傾斜。

3,大力發展女性經濟。許多留守婦女心靈手巧,吃苦耐勞,髒活累活都不怕,針對她們這些特點,要因地制宜地發展符合女性特點的副業生產,如養殖,瓜果蔬菜種植,手工業等;要積極為留守婦女提供項目信息和致富門路,推廣投資少見效快的增收致富項目;另外,要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大力培養婦女科技致富帶頭人,女經紀人等,引導婦女走聯合致富之路。這樣,她們的非農收入增加了,經濟情況改善了,生活狀況自然就會得到改善。

4,創新開展文娛活動。健康的文化活動是減輕精神壓力的良方,各級地方政府要加大投入,在農村建立文化站,圖書室等文化場所,讓她們通過讀書等活動培養良好的道德意識,增強她們的法律觀念。要培養鄉土文化隊伍,挖掘地方傳統娛樂資源,豐富留守婦女的精神文化生活。

留守情況報告5

一、調查背景

隨着經濟的發展,傳統生產生活模式也隨之改變。原來的大山和土地已經無法滿足山區農民的要求。加上人口增長剩餘勞動力的大量出現,迫使大批青壯年農民離開家鄉,遠赴陌生的城市謀生。為城市建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同時也在廣大農村留下許多正在接受教育的孩子,他們被稱為“留守兒童”。且這個羣體的人數正在不斷擴大,逐步成為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現象。由於家庭關愛和教育的缺失,這批孩子存在着學習、品德、心理等方面的的問題。為此,浙江省台州市仙居縣鄉婦聯對當地的留守兒童進行了重點調查。

二、基本情況

鄉是典型的.山區鄉,對鄉中心學校的調查顯示:全校學生458人,留守兒童184人佔40%(還不包括寄託在外鄉學校和高中學校的學生);其中女生222人,留守女生96人佔43%。對這184人年齡統計結果:6-9週歲47人佔25、5%;10-12週歲67人佔36、4%;13-16週歲70人佔38、1%。留守兒童跟隨情況統計結果:隨祖輩129人佔70%;隨親戚28人佔15%;隨老師7人佔4%;自立12人佔6、5%;其它情況8人佔4、5%。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個人就是一個家,一個人想,一個人笑,一個人哭。父母是他們最親近的陌生人”。曾有人這樣描述留守兒童的現況。的確,在對鄉的調查中也發現了這種問題。

1、心理問題:缺乏父母關愛和溝通,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心理失衡。留守兒童大多年齡在1—15歲之間,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有的出生幾個月或一週歲後,父母就外出務工,他們第一個熟悉的人,第一個老師都不是他們的父母。以前聽老人們説,小孩子只要給點吃的就能和小狗一樣健康長大。現在,父母在外打工的孩子,相對來説經濟不是很缺乏,成長卻存在問題。究其原因是人的成長,除了吃飯穿衣還需心理的關愛。對於這些處於成長期的孩子來説心理的關愛更顯重要。有專家指出,今後人類健康的主要問題不是身體疾病而是心理疾病。那麼這些缺乏父母關愛和溝通,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心理失衡的孩子,很可能就會落下心理病根。

2、學業問題:由年邁的老人帶養,沒人輔導,沒人督促,學習成績普遍較差。留守兒童的帶養人普遍是老人,文化程度較低,或者是文盲,很難對留守兒童的學業進行輔導。老人們一般又都是爺爺輩,對他們寵愛有加,欲加督促,卻又拿孩子沒辦法。而且現在學習的內容這麼豐富,如果沒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學習成績提高很難。成績差又得不到輔導和鼓勵,時間一長,就再也沒有學習的興趣了,學習成績就上不去了。

3、生活問題:留守兒童的父母們為了彌補自己的不足,往往給留守兒童......

留守情況報告6

近年來,xx國小關愛留守兒童工作在上級主管部門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顯著成效。根據相關文件要求,現將我校對關愛農村國小留守兒童工作自查情況彙報如下:

一、領導機制及制度建設情況

1、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領導小組,分工明確,責任到人,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構建了以父母親屬為主體的家庭監護網絡;以鄉村組織為主體的的管護網絡;以教職工為主體的學校幫護網絡;以政法部門為主體的社會呵護網絡;爭取公安、交通、村(居)委會等各部門的大力支持,協同配合,搞好留守兒童的關愛工作。

2、完善了工作制度,規範了日常管理。建立和執行包保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度,實現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按照上級主管部門出台的相關文件精神,制定了《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制度》、《留守兒童生活管理制度》、《留守兒童活動開展制度》、《留守兒童家長聯繫制度》、《留守兒童結對幫扶制度》、《留守兒童心理諮詢活動制度》等六項工作制度,建立並實行了有效的督查、考核制度,不定期對相關工作進行督查,並記錄在案,納入到年終考核當中。

二、基礎條件

1、建有留守兒童親情互動場所---春暉活動室,室內佈置温馨、人性化、有文化品位,配置有檔案資料櫃並分班級存放本校留守學生檔案。室內配備三台電腦供留守兒童和在外務工的父母視頻聯繫,讓“春暉活動室”成為留守兒童的心靈驛站。

2、校內設有專門的關愛工程宣傳欄,有關愛留守兒童的宣傳板報。

3、學校有供留守孩子活動的體育器材;供孩子們閲讀的書刊雜誌,定期開放。

三、政策性保障性措施出台和落實情況

1、制定了系統的'實施辦法。結合我校實際制定了《xx國小留守兒童關愛工作實施方案》,嚴格按照實施辦法進行項目建設,保障春暉之家硬件設施完好,並有計劃地進行升級,客觀上保證了各項上工作的開展。

2、制定了建設和管理辦法。結合我校實際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春暉之家建設和管理辦法,並嚴格按照建設和管理辦法層層落實,進行內部建設。

3、制定了考核辦法。制定了留守兒童之家建設和管理考核辦法,根據分工和個人的工作完成情況把關愛留守兒童的各項成效納入教師的年終考核當中,進一步加大了留守兒童之家建設和管理工作的力度。

四、規劃和年度計劃制定及完成情況

年初制定了留守兒童之家的年度發展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並把全年任務進行科學分解,有計劃、分步驟地實現工作目標,使我校的留守兒童關愛工作日趨完善。

五、隊伍建設

1、學校配有專人負責留守兒童關愛工作,具體對關愛工作進行指導和管理。

2、邀請村組幹部、學生家長定期對學校的日常管理、周邊環境等進行監督,並聘請派出所民警定期為留守孩子辦法制講座。

3、建立結對幫扶制度。一是組織教師與“留守孩”結成對子,做孩子們的代理爸爸或代理媽媽,並加強個別輔導,實行全程跟蹤教育。二是組織同齡優秀學生與“留守兒童”結對子,開展生活、學習互動互幫活動。

六、教育管理

1、文件上要求的“346”規範化管理工作落實的較好。代理爸爸(媽媽)能常與留守孩子談心;大隊部定期開展對留守兒童關愛方面的活動,比如和留守娃一起過傳統節日;班級中對留守娃的關注也很到位,比如為留守娃們過生日;代理爸爸(媽媽)孩子們的行為習慣的培養做得很好,常作一些警示教育。

2、學校開通了知心姐姐QQ聊天(2456988860),對留守孩子進行心理輔導、為孩子們解決學習上、生活上、思想上等遇到的困難。

3、學校、班級都建有留守兒童檔案,對他們的家庭情況、思想表現、學習成績、日常行為、現監護人及其父母的去向、聯絡方式等進行全面掌握。

4、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依託春暉之家,積極開展思想品德培育、健康文化薰陶、體質體能鍛鍊、社會實踐活動、心理健康疏導等系列活動,有效提高了留守兒童自學、自理、自護、自強、自律的能力。

七、工作創新情況

認真貫徹上級主管部門的各項規定,以此為起點,力求在軟硬件建設、日常管理、活動開展、資料建設等方面推陳出新,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八、存在問題和今後的工作方向

通過自查,我們也發現了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方面的一些不足:一是硬件設施建設投入仍然不足,致使留守兒童活動開展受到了很大侷限;二是爭取到的社會關愛項目太少,使留守兒童的關愛範圍仍然固守在校園內;三是關愛活動開展的形式仍顯單調,不能跟上日益發展社會和文化需求。

為了使我校留守兒童關愛工作更顯成效,更具特色,在今後的工作中努力做到多爭取社會支持,擴大工作平台;創新工作形式,豐富活動內容,將留守兒童關愛工作做得更深、更細、更好、更實。

留守情況報告7

近年來,隨着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步伐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謀求發展。在這些進城務工人員中,有相當數量的是有孩子的父母,由於經濟、教育、家庭等多方面原因,他們將子女留在農村,從而形成了一個較為龐大的羣體--農村留守兒童。兒童時期是人身體發育、性格養成、知識積累的關鍵時期,由於生活環境不穩定,缺乏父母的關愛,部分留守兒童成長髮展受到一定影響,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為較為全面地瞭解全市農村留守兒童成長和發展現狀,我們利用開展大調研的實際,對高密市農村留守兒童成長髮展情況進行了調研,形成了此份報告。

一、調研基本情況説明

為便於數據的統計和梳理,此次調研中,我們將留守兒童定義為父母雙方或一方從農村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農村,並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的16週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為確保調研數據和相關分析的準確定,調研過程中,我們隨機選取了高密市不同鎮街的200名留守兒童(男孩109名,女孩91名),並通過調查問卷、座談了解、家庭走訪多種方式,深入瞭解他們所面臨的問題,從社會、家庭、個人等層面探究出現此類問題的原因,並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二、農村留守兒童成長、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調研過程中,我們重點摸清了農村留守兒童父母在外打工情況、打工地域、回家頻率,留守兒童撫養、安全保護、學習教育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數據,並進行了深入客觀的分析,通過分析,我們感到,全市農村留守兒童在成長和發展中,主要面臨以下問題。

(一)親情缺失的問題。在作為調查樣本的200名留守兒童中,超過半數的沒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或者不能和父母同時生活在一起。37%留守兒童的父母同時在外打工,51%的父親單獨在外打工,25%的父母連續外出打工時間在2年以上。15%的留守兒童父母並不是在濰坊本地打工,部分離開濰坊市,前往濟南、青島、煙台等地,有的甚至在外省打工,由於離家較遠,回家不方便,進一步加劇了親情缺失的問題。調查中發現,留守兒童父母(父親)每月回家一次或幾次的佔40.8%,幾個月回家一次的15.9%,還有8%左右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年回家1-2次,農忙時一次,過年時一次,與孩子在一起時間較長的集中的春節期間,因此,打電話成為留守兒童與在外父母聯繫的主要方式。父母同時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中,57%的母親基本每天都會打電話詢問,其他的有的一週通一次電話,有的一月一次,但也有極少數父母與孩子聯繫比較少,父母與子女的親子關係維繫鬆散。因長期在外,無法親自照顧孩子,父母只好將留守兒童託付給他們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屬照顧。我們發現,調查的200個孩子中,有98人和他們的(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有16人和關係較近的親戚在一起生活,有的白天在自己家,只有晚上和吃飯時去(外)祖父母家。雖然留守兒童的(外)祖父母、親屬等能夠盡心照顧他們的生活,但絕大多數留守兒童仍願意與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有什麼問題也希望能夠第一時間講給自己的父母,出現什麼困難希望父母能在身邊。

(二)學業缺教的問題。調查中發現,27%左右的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在班級中處於中下游水平,學習成績優秀的不足20%,還有一少部分成績較差,經常墊底。在問卷和座談中發現,“學習無用論”在極少部分留守兒童身上有所抬頭,他們的學習目的並不明確,學習興趣不高,特別是看到自己的哥哥(姐姐)大學畢業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時,片面的認為學習讀書沒什麼用處,不如向父母在外邊掙錢那樣實惠,加之學習成績較差,發生厭惡學習的情況,做作業以抄襲為主,課堂上不認真聽講,常與其他同學打鬧,是老師比較頭疼的“刺頭”。分析出現這樣問題的原因,一方面,留守兒童遠離父母,缺乏必要的學業輔導、學業監督和興趣引導;同時,部分學生缺乏學習的自覺性,久而久之,學習成績相較其他同學已產生差距,成績不斷下降;即使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裏的父親或母親由於承擔了全部的家務和田間勞作,也沒有時間去關注孩子的學習。另一方面,從調查結果來看,如果學習上有了問題,只有8%的孩子會向家人(臨時監護人)求助,這在求助對象中的比例是最低的,我們在分析中感到,這往往由於臨時監護人,特別是(外)祖父母文化水平低,看不懂孩子的作業,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或沒有這個意識,重視生活照顧,輕視學習上的督導,致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甚至由於“隔代親”的'原因,不少(外)祖父母對孩子一味的溺愛和袒護,即使孩子在學校出現問題,也是放任自流,疏於管教。

(三)安全缺護的問題。從調查問卷的情況來看,大約有14%左右的留守兒童在個人感冒、身體不適時並沒有選擇看醫生或者買藥,説明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還不強。一方面,留守兒童與臨時監護人之間的關係遠不如與父母親密、隨意,一般的身體不適,他們認為沒有必要告訴監護人,以至增加他們的麻煩和負擔;另一方面,監護人對孩子的關注,往往也不及父母持續、細緻,存在着疏忽大意。我們認為,這是留守兒童特別需要關注的地方。同時,我們也發現,有74%以上的臨時監護人經常關注並採取措施預防留守兒童意外傷害發生,但也有28%的人只是在暑假、寒假等兒童意外傷害高發期會注意,還有8%明確表示自己本身很忙,對孩子有些顧不過來,很少注意孩子是不是會發生意外傷害。一些年齡較大的留守兒童離開了學校,特別是寒假、暑假或“五一”、“十一”等假期,脱離了正規組織的管理,往往處於無人監管,自行其事的狀態,容易侵害他人或受到侵害。特別是暑假期間,留守兒童往往因天氣較熱,與其他孩子結伴去水庫、池塘游泳,溺水事故時有發生。部分留守兒童由於家庭原因,要做一些力所能及農活,承擔部分家務。如高密市李家營中學的陳小貝同學,由於父母常年在外,爺爺、奶奶年事已高,家中的一切家務、農活等都得由她承擔,雖然造就了她堅強和性格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但其在幹農活、做家務時的安全隱患仍不容忽視。

(四)心理性格的問題。調查中發現,留守兒童的臨時監護人一般只管吃穿,不願管理教育或者不善於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兒童長期缺少親情和家庭教育,養成任性、放縱、隨意的性格。少年兒童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與認識,與此相關的也帶來了一些煩惱與衝突。他們沒有傾訴的渠道,監護人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使得留守兒童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在從嬰幼兒期到兒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過程中,父母與子女間的關係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構成因素。由於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靈孤獨、情感淡漠,親子關係發生了消極變化,這對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將產生諸多不利影響。調查中,有46%的留守兒童經常感到孤獨。另外,在缺乏父母關愛和正常家庭氛圍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兒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缺乏主動性,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安全的憂慮,從更深層次來看,反映了留守兒童內心的壓力。

三、問題形成原因分析

(一)從社會整體發展來看,農村勞動力大規模流動與城鄉壁壘存在矛盾。隨着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更多的農村人口湧向城市,農村流動人口的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工作的農民工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究其原因,一方面在於城鄉隔離的户籍制度以及與這種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會考、大學聯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使進城務工農民只得將孩子留在農村。另一方面,由於經濟收入較低,很大一部分進城務工農民無力承擔因子女在城市求學所產生的一系列費用,直接推動了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羣體的產生。

(二)從家庭認識來看,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提高經濟收入,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裏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從我們訪問的部分留守兒童父母的情況來看,他們更多傾向於獲得更多經濟收入,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質生活條件,認為和孩子分開只是暫時的,但恰恰是這種認識往往導致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

(三)從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於打工,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在家裏的父親或母親忙於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於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於空白狀態。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國小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

(四)從學校教育來看,課程設置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髮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通過集體的温暖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四、對策與建議

近年來,團市委緊緊圍繞黨政中心工作,堅持從服務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出發,積極構建以各級團隊組織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關愛幫扶體系,強化12355青少年維權熱線、團幹部懇談日等工作機制,創新實施“希望樂園”項目,持續推進社區青少年“啟航驛站”建設,依託“心願直通車”少年兒童關愛行動,開展社會化幫扶聯動,先後籌集款物60餘萬元,幫助少年兒童13000人次,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搭建起良好平台、營造了濃厚的關愛氛圍。但我們同時也感到,做好農村留守兒童工作,涉及政府、社會各個領域,僅憑共青團自身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在立足自身發揮好各級團隊組織作用的基礎上,我們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有效推動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落實。

一是發揮好政府的主導作用。留守兒童問題,不單純是教育和家庭問題,其實質是社會管理和社會保障在農民問題上深層次的反映。因此,建議各級政府要將留守兒童問題置於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中,作為解決“三農”問題和推進全市城鎮化建設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把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作為各相關部門一項常規工作予以佈置與落實,積極制定相關的政策,從體制、機制的層面來保護留守兒童。特別是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力度,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完善生活服務設施,配齊配強必要的師資力量,推動學校開設針對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心理課程,對少年兒童的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幫助兒童健康成長。

二是加強留守兒童服務機構的建設。進一步發揮團市委留守兒童“希望樂園”、“啟航驛站”作用,強化社會資源整合力度,鼓勵社會力量積極投身“希望樂園”和“啟航驛站”建設,加強留守兒童的社區教育和服務工作,為留守兒童提供看護、學習、教育、生活、安全、興趣等服務,引導留守兒童參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推動其持續健康發展。建立健全由共青團牽頭,婦聯、工會、街道、教管辦、村委、學校等共同構建農村少年兒童健康發展的教育和監護體系,保護農村少年兒童健康成長,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生活態度,培育他們形成健康人格,提高其綜合素質。加大對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儘量為雙親在外地或親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的成長環境的農村留守兒童給予住宿便利,讓他們在社會、老師、同學中成長,以彌補留守兒童缺失的家庭教育。

三是不斷構建社會共同參與的關愛氛圍。充分發揮主流媒體以及各種宣傳媒體陣地的作用,加強宣傳《義務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大力宣傳保護兒童的方針政策、法律措施,表揚自強不息的優秀留守兒童,宣傳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好經驗和好辦法。發揮學校教育主陣地的作用,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充分利用微博、qq羣等新媒體,在全社會範圍內引發對留守兒童的關心和關注。利用外出務工人員返鄉之際,召開家長會,向其介紹留守兒童的學習成長情況,幫助留守兒童家長更新家教觀念,學習掌握科學的家教知識和方法,引導他們關注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長,更加重視孩子的精神和心理的需求,共同做好留守兒童工作。

留守情況報告8

市位於河南省西部,轄16個鄉鎮、1個工業區,332個行政村,總面積948平方公里,總人口83萬。17歲以下兒童25.6萬,佔總人口的30.8%。近年來,隨着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中,隨之出現一個新的兒童特殊羣體——留守兒童,這一羣體日益受到社會各界關注。孩提時代的生活原本應該是快樂的和無憂的,但是留守兒童的父母卻遠走他鄉,生活在沒有父母庇護的天空下,他們被形象的稱為“三缺” 兒童——生活上缺少照顧,學習上缺少輔導,行為上缺少管束。“三缺”已經成為影響留守兒童成長(包括生理、心理、人格、品質等多個方面)的明顯障礙。為深入瞭解偃師留守兒童現狀、生存發展中面臨的突出問題與迫切需求,XX市婦聯分別於20xx、20xx、20xx年通過發放統計表、召開座談會、個別走訪等形式,分四次對偃師農村留守兒童現狀、問題與對策進行排查摸底,進行了深入調研。

一、偃師留守兒童現狀及存在問題

偃師雖然是農業大市,但由於交通便利,鄉鎮企業起步較早,發展迅速,形成了鋼製辦公傢俱、摩托車、製鞋、針織等幾大產業,就地解決不少農村勞動力。調研結果顯示:目前偃師共有外出務工人員17.8萬人,留守兒童1533人,與其它兄弟縣市相比,這個羣體並不是很大。但是隨着跨地域經濟發展,這個數字將會不斷上升。從整體來看,偃師留守兒童的分佈呈區域性特徵:圍繞XX市區周圍的鄉鎮,留守兒童數量偏少;東南部顧龍公路沿線鄉鎮,留守兒童較為集中;其餘鄉鎮基本持平。由於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兒童身心發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長方面存在的問題正日益凸顯,亟待引起社會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

(一)留守兒童父母監護缺位。從調查結果來看,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主要依靠代理監護人,即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還有一部分孩子由叔叔伯伯姑姑等家屬照顧。他們的父母外出務工,回家次數很少,只能通過電話聯繫對兒童的學習、生活、身體等方面進行淺層次的瞭解。XX市城關鎮共有13名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大部分是出國務工,務工地點有韓國、日本、西班牙、美國、新加坡等,回家的機率非常低。有的父母雖離家不是很遠,但受工作限制,也不能經常回家。留守兒童的父母作為法定監護人,其基本的監護職責實際上沒有履行也無法履行。

(二)留守兒童學習情況呈兩極分化,普遍較差。一方面,由於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代理監護人不是年齡大,身體差,就是文化程度很低,在學習上無法給孩子有效的幫助和輔導;同時他們還要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另一方面,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過低。這些都造成孩子對學習缺乏熱情,自覺性不強,作業不能按時完成,應付了事,成績較差。

但也有少數留守兒童有着許多同齡孩子較少具有的優秀品質。比如:獨立性強、自理能力強、意志堅定,比同齡孩子成熟。能夠把對父母的思念轉化為學習的動力,有較高的學習自覺性,成績優異,各方面表現良好。諸葛鎮楊村國小六年級的王娜,生活在單親家庭裏,父親早亡,母親在鄭州打工,王娜與外婆相依為命。但該生品學兼優,愛好寫作,年年被評為“三好學生”。我們在顧縣鎮中心學校與留守兒童座談時,有不少孩子表示對父母外出務工表示理解。這種情況雖然在留守兒童中所佔比例較小,卻也提示我們,對留守兒童來説,成長和生活環境是辨證的。如何將留守兒童的不利處境轉化為積極因素,是需要探討的非常有意義的話題。

(三)留守兒童親情缺失。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生活的影響較為複雜,其中情感缺乏問題是最嚴重也是最現實的問題。研究表明,親子撫養比隔代撫養和寄養能更好地促進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親情關係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習慣、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他們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往往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產生孤獨感,心理失衡,自我封閉,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在問卷中,留守兒童的最大心願一項,所有的孩子都用稚嫩的筆,寫下了“希望見到爸爸媽媽”,對正常的家庭生活表現出極大嚮往。諸葛鎮蘇溝村的常丹丹,父母分別到温州和杭州打工,奶奶去世後,爺爺住在遠處的嬸嬸家。丹丹在日記中寫到:我每天自己做飯、料理家務,有事才去找外婆。她還畫了一幅畫,兩個大人一個孩子,手拉手唱着笑着,題名為“幸福的家”,流露出孩子內心對家的渴望。

(四)留守兒童存在心理障礙。數據顯示,留守兒童監護人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有心事時,留守兒童選擇的第一傾訴對象是同伴,第二為教師,第三才是監護人。學生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學業壓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獨特的理解與認識,也產生了許多煩惱與衝突。這時,他們需要暢通的傾訴渠道,更需要正確的引導。但由於遠離父母,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這種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常引發種種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心理問題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解決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進行矯正教育則比其形成過程更艱難。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幼兒期的留守兒童普遍表現出內向、拘謹、怯生等特點,對陌生的人和事牴觸情緒很重。而年齡大一些的孩子,更容易封閉自我,不與人交流。

(五)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較差。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其行為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處於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弱。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係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採取認可態度,由於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紀律散漫,存在行為偏差,極易成為“問題兒童”。據調查,留守兒童中,30%的留守兒童存在厭學心理,10%的留守兒童人生觀、價值觀偏離正確方向,存在違紀行為。

(六)部分留守兒童家庭生活非常貧困。貧困原因一般是父母或代理監護人疾病、婚變、事故等造成的。偃師1533名留守兒童中,特困留守兒童224人,約佔 15%;其中特困人數最多的是寇店鎮,73名留守兒童中,特困兒童61人,佔84%。翟鎮寧南村的段鑫萌,今年11歲,是個殘疾女孩,父親常年有病,全靠母親打工的微薄收入維持生活;顧縣鎮安灘村的李迎飛,父親違法進了勞改所,母親病故,跟着祖父,生活非常艱難。我們在顧縣鎮座談時,看到孩子們寫的基本情況,一張字跡歪歪扭扭的紙引起我們注意:“我叫高義可,7歲,上一年級,媽媽死了,爸爸出去打工,爺爺死了,跟奶奶生活。”讀起來讓人滿懷心酸。特困留守兒童的狀況,更需要社會各界的關愛和幫助。

二、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原因及現狀分析

1、從社會整體發展來看,農村勞動力大規模流動與城鄉壁壘存在矛盾。

我國農村流動人口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務工農民不可能將子女帶在身邊。根源在於城鄉隔離的户籍制度以及隨之產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會考、大學聯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羣體的子女在轉學後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羣體的產生。

2、從經濟條件來看,留守兒童數量與經濟發展狀況和務工信息發達程度有很大聯繫。

一方面,在經濟發達的鄉鎮,能就地消化勞動力,外出務工的農民就少。如城關鎮、嶽灘鎮、翟鎮鎮和工業區,以製鞋、三輪摩托車製造和針織為支柱產業,吸收了大量剩餘勞動力,留守兒童數量就相對較少,分別為13、11、11、12人。另一方面,務工信息發達的地方,人員流動快,留守兒童則多。如龐村鎮、李村鎮和緱氏鎮,經濟雖不算非常落後,但務工信息很發達,農民意識有所轉變,外出人員較多,留守兒童數量隨之增多,分別為388、264、215人。李村鎮袁溝村的田林栓夫婦,由於在鋼製傢俱方面技術熟練,到昆明務工已三年,家中兩個孩子正在讀國小,生活僅靠爺爺一人照顧;龐村鎮的10歲男孩陳永真的父母,也是熟練工人,在上海鐵箱廠打工。類似情況在偃師,特別是前面提到的顧龍公路沿線鄉鎮不在少數。經濟狀況和務工信息發達程度,直接衝激着傳統的小農意識,激發了農民求變求新求好的思想。

3、從家庭認識來看,在增加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

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裏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這其中,雖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教育意識的原因。絕大多數農民沒有意識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資,對孩子的教育忽視,對孩子的心理關注更為貧乏。

4、從學校教育來看,課程設置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

教師的關注是兒童形成學習動機的外部動因之一。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髮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集體的温暖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下,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這些教育內容不但對留守兒童是必要的,對生活在社會飛速變化,媒體迅猛發展時代的所有兒童都是必要的。

三、對策與建議

留守兒童問題是當今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帶來的問題,而且將是一個時期內長期存在的問題,由於這一人羣正在加大,問題正在凸顯,因此,我們必須從法律上、制度上整體地把這些問題納入到社會經濟發展總目標中加以解決,才能夠標本兼治,徹底解決留守兒童教育的問題。

1、在政策體制上,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鄉差距。

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並不在於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與户籍相聯繫的城鄉隔離的各種制度,從而保障勞動力的合理流動。政府應制訂和實施優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農民享有與城市人口平等的權利和社會權益。同時,逐步實現以户籍制度改革為中心,拆除就業、醫療、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壘,徹底打破維繫多年的城鄉“二元經濟體制”,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在城鄉間的有序流動,給予農民工及其子弟以切實的市民待遇,使留守兒童在流入地和流出地都能平等分享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資源。可利用城市中國小生源減少的機遇,運用現有教育資源,適當鼓勵、幫助民工將其子弟帶到城市上學和生活,充分發揮家庭的難以取代的教育功能。目前,偃師正在積極推行户藉制度改革,給留守兒童帶來很大希望。在配套改革到位前,可先期開闢打工子女就學“綠色通道”,使其享受與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受教育待遇,免除一切限制和收費。這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所在。

2、在教育體系上,要重點加強農村中國小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

一是從生活上和心理上給予留守兒童更多關心和關愛。讓留守兒童在老師、同學羣體中成長,讓留守兒童受到更多的監督與照顧,減少留守兒童受教育的斷層與真空。二是針對留守學生特點,強化行為規範的養成訓練。在教學中加強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幫助他們學會自我管理、自我保護、自我生活、自我心理調適;三是建立留守兒童跟蹤管理檔案。學校要對留守兒童登記備案,分類區別對待,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管理。記錄留守兒童日常表現,注意觀察留守兒童的生活和思想動態,及時與留守兒童家長進行溝通。完善留守兒童家訪制度,保存留守兒童家長的聯繫方式,並把家訪作為一項制度列入學習管理規範。留守兒童家庭要把保障孩子的學習、生活放在首位,通過書信、電話定期和學校取得聯繫,及時瞭解孩子的在校表現,適時進行科學引導。

3、從社會職能上,要進一步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格局。

由於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綜合性的社會問題,需要各級有關職能部門和社會各界統一認識,積極配合,協同努力,進一步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建議把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納入政府新農村建設、勞動力轉移等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各部門工作規劃,置於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體系之中。把留守兒童工作與政府實施兒童發展綱要結合起來,納入綱要實施監測評估體系。把留守兒童工作作為促進城鄉統籌、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內容,以政府為主導,動員社會力量,確保留守兒童學業有教、親情有護、安全有保。

目前留守兒童問題已經引起我市有關部門的重視, 20xx年以來我市啟動了由市委組織部、婦聯、教育局、公安局、民政局、衞生局、團委等七家單位聯合開展的“關愛留守兒童”工程,力爭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在全市範圍內搭建起留守兒童“心有人愛、身有人護、難有人幫”的愛心網絡平台。具體來説,就是要做到“2545”,即:開展“2”項活動;實施 “5”個一建設;組建“4”支隊伍,形成“5”大關護網絡。

開展“2項活動”。一是在“以城帶鄉幫扶工程”的基礎上,開展“以城帶鄉,攜手共建,情繫留守,共享藍天” 活動,由市直委局和部分留守兒童比較多的村結成幫扶對子,為這些孩子們提供健康保健、心理輔導、精神撫慰、經濟扶助等方面的志願服務,經常看望或電話聯繫,捐贈生活和學習用品,從學習、生活、身體和心理等各方面,對留守兒童給予關心和幫助。

二是於20xx年啟動關愛留守兒童“春暖行動”,通過援建“留守兒童之家”、“愛心書屋”、“陽光操場”、“結對幫扶卡”等項目,為行政事業單位、企業和個人奉獻愛心提供平台,發動全社會力量為農村留守流動兒童辦好事、辦實事。

實施“5個一建設”。具體講就是成立一個組織:留守兒童領導小組;建立一所學校:留守兒童家長學校;組建一個家園:留守兒童之家;制定一套制度:各項工作制度;編髮一本教材: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指導手冊。

組建“4支隊伍”。即一支管護隊伍,由村委、婦代會、學校教師、司法等力量組成;一支教師隊伍,留守兒童家長學校師資力量;一支輔導員隊伍,由學習、心理、教育、衞生等方面人士組成;一支志願者隊伍,在精神和物質等方面對留守兒童進行關愛的社會人士構成。

形成“5大關護網絡”。即我們的目標,是通過一系列活動和努力,逐步形成一個由家庭監護、學校幫護、社會呵護、法律保護、組織管理五級聯動的關護教育網絡體系,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搭建平台,形成“關愛留守兒童,共建和諧社會”的良好氛圍。

留守情況報告9

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經濟社會發展的不斷加快,以及市場化、工業化、城鎮化的不斷推進,農村富餘勞動力逐步向城市大規模轉移,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在務工增收的同時,開擴了眼界,轉變了觀念,學到了技術,增長了見識,也帶動了家鄉經濟社會的發展。然而,大量外出務工的青壯年卻給當地社會帶來了“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等新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對此,市關工委要求全市各級關工委對“留守兒童”問題進行調研,並採取積極有效的對策和措施,關愛廣大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今年四至五月,市關工委又組織2個調研組,6位同志(每組3人)到全市縣(區)、鄉(鎮)、村、校進行專題調研,與各級黨委、政府和關工委的有關同志一起,對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的現狀和問題、作法和經驗、對策和建議等再次進行認真研討。現將調研情況綜述如下:

一、現狀和問題

據統計,目前我市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已達42萬多人,佔全市農村勞動力總數的33.8%,佔農村富餘勞動力的50%左右。這些外出務工人員幾乎遍及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大中城市,在東南沿海地區的居多。據關嶺、紫雲等縣的初略統計,他們外出的農民工每年僅從郵局匯回的錢就相當於全年縣級財政的總收入。有的縣初略估算,農民工外出務工的總收入要佔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在調研過程中,我們對部分鄉(鎮)、村的經濟情況進行了瞭解,農民工在外務工的年總收入大大超過鄉(鎮)財政年總收入,是農民人均純收入總量的三分之一乃至三分之二以上。這樣可觀的經濟收入,不但體現了農民工為我國經濟建設作出的重要貢獻,而且助推了家鄉經濟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從長遠分析,農民工外出務工的趨勢將會持續發展,進城務工人員將會越來越多。

大量農村富餘勞動力外出務工,他們的子女絕大多數還留在原籍,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叔伯、親友等照料,少數的由哥哥姐姐帶着。據統計,全市15週歲以下農村留守兒童共計71075人,絕大多數在當地幼兒園、學前班、國小和國中就讀。另外,尚有外來流動人口子女、孤兒、殘疾兒童分散在各縣(區)的學校就讀,少數夫妻雙方外出務工將子女帶到外地就讀和夫妻一方在家照料子女的都未作統計。據平壩縣關工委統計,全縣“留守兒童”9265人,佔兒童少年總數的24.3%,佔全縣中國小生總數的14%;留守兒童隔代監護的佔85%,託付親朋好友監護的佔10%,和兄弟姊妹一起獨自生活的佔5%。普定縣“留守兒童”在中學讀書的佔中學生總數的15%,在國小讀書的佔國小生總數的22%。鎮寧自治縣有留守兒童7322人,其中父母雙方都外出的3177人,單方外出的4145人,在中學就讀的1254人,在國小就讀的4898人,1-6週歲的尚有1170人。關嶺自治縣有留守兒童9079人,流動人口兒童134人,孤苦兒童526人,就讀國中的2834人,就讀國小的5852人,在學前班或幼兒園的882人,在關索一小特教部(殘疾和聾啞)就讀的有33人。紫雲自治縣在中國小就讀的“留守兒童”佔在校生總數的19%,隔代監管的佔71.36%;親朋好友監管的佔8.85%,尚有2748人與兄弟姊妹同住或獨自生活,佔留守兒童總數的20%。

兒童,這是一個需要成年人幫助的羣體。孩子們的成長,是成年人義不容辭的責任。父母對孩子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天空。這些留守兒童被委託給爺爺、奶奶和其他親戚朋友代為照管,他們在生活、學習、心理乃至安全等方面帶來的諸多難題,為社會所牽掛。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在“留守兒童”中普遍存在三大問題:

(一)親情缺失,普遍性格內向,孤僻自卑,存在心理障礙。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多數外出務工人員一年僅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幾年才回家一次。“留守兒童”是非常想念自己的父母的,有的“留守兒童”編有山歌對唱,甲唱“太陽出來紅彤彤,父母打工在廣東;半夜夢裏來相會,醒來眼前一場空。”乙對“月亮出來亮堂堂,父母打工去漸江;半夜夢裏來相聚,醒來兩眼淚汪汪。”這就是他們思念父母的真實寫照。平壩縣稍好一些,有30%的留守兒童與父母通電話、通信率達不到每月一次。多數留守兒童親情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的疏導,極大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普定縣馬場鎮、化處鎮普遍反映,由於親情缺失,留守兒童渴望與親人交流,但父母難以顧及,造成了大多數留守兒童變得性格內向、孤僻、不合羣、自卑、有的表現為逆反心理、怨恨情緒等。水母國小學生李康豔、石林等,長期與父母分離,性格內向,孤僻自卑,導致了語言表達能力差,自信心明顯不足等。性格呈現病態或畸形發展的主要表現是:一是自我封閉,遇事不與人説。一些學生在外面受了欺侮,卻不告訴監護人或老師。平壩縣一個姓王的國小生,是個很聽話又節儉的乖孩子,有一段時間幾個高年級的學生強迫王某索要“保護費”,王某隻有硬着頭皮一次次向爺爺要,直到爺爺產生疑心,跟蹤去了學校,這才發現他要錢的目的。二是自卑感增強,總覺低人一等。一位留守兒童説,他最怕學校召開家長會,最怕在外面遇見自己的同學和父母親熱,為了躲避這一切,他從不去有父母在家的同學家玩。三是缺乏愛心,有暴力傾向。平壩縣某學校調研顯示,在一些留守學生眼裏,同學分為兩種,一種是“惹得起的”,一種是“惹不起的”。對惹得起的,他們就欺負人,對惹不起的他們就被欺負。由於缺乏愛心,他們對人往往顯得冷漠,不肯融入集體生活,不善關心和幫助他人。

(二)家教缺失,學習成績普遍較差,道德行為失控。在各縣(區)的調研中發現,“留守兒童”的文化素質普遍偏低,學習成績一般都處於中、下等,與一般正常家庭的學生相比,有比較明顯的差距。有的受“讀書無用論”的影響,厭學、逃學、甚至輟學。據紫雲自治縣火花鄉的調查顯示,由於從小疏於父母的管理教育,大多數留守兒童缺乏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有50%的“留守兒童”不能完成作業,有74%的“留守兒童”學習成績明顯下滑,80%的“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在中下等水平,其中40%以上的是差生,成績較好的僅佔2%。西秀區舊州鎮某完小有“留守兒童”206名,其學習成績差的182名,其餘24名成績一般。平壩縣夏雲國小的“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較好的不到20%,80%以上的學習成績處於中下等,主要學科成績僅在30-40分。由於家庭主體——父母教育缺位,致使多數“留守兒童”變成了無拘無束的“野馬”,養成了許多不良行為習慣,組織紀律性差,經常遲到、早退、缺曠,違犯校規校紀的情況比較嚴重。生活習慣差,説髒話、粗話,抽煙喝酒等現象時有發生,有的甚至上網成隱或沉溺於網吧,錢花光了就偷,染上了小偷小摸的惡習。據平壩縣一些學校調查,留守兒童早戀現象比例明顯高於正常家庭的孩子。由於監管不嚴,一些留守兒童接觸了淫穢印刷品和音像製品,而幼小的心靈無法抵禦其誘惑,致使心靈受到了嚴重傷害,行為上走上岐途,甚至違法犯罪。普定縣水母國小學生石××,學習上從原來的“三好生”變成了差生,行為上從優秀學生變成了後進生,他時常拉幫結夥,夜晚到處東遊西蕩,甚至放火燒教室門等,還經常邀集一些學生看淫穢光蝶以及經常逃學等。據調查,紫雲縣火花鄉的留守兒童中,有30%的有打架鬥毆經歷,有15%的有破壞公共財物和偷人財物等不良行為,如火花國小有二名學生經常在夜間串到農户田間偷西瓜、玉米、白菜等。

(三)監護缺失,生活的負擔加重,安全事故時有發生。根據各縣(區)的調查統計“留守兒童”80%以上都是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養,屬隔代監護,20%左右託親朋寄養,屬代理監護,少數與兄弟姊妹共同生活或獨自生活,處於無成年人監護狀態。由於監護不到位或無法定監護人,致使生活、安全等出現諸多問題,使之成為不法分子侵害對象。據平壩縣公安局統計,在被拐賣兒童羣體中,第一位是流動兒童,第二位是留守兒童。由於監管不力,致使留守兒童極易放鬆對自己的嚴格要求,處事往往有盲目性、隨意性和衝動性,加之受不良網絡遊戲和影視的影響,在一些不良青年的拉攏引誘下,他們極易成為違法犯罪的參與者。有的在學校鬧事,欺壓、搶劫低年級同學,有的小偷小摸,有的打架鬥毆等。平壩夏雲國小調查,留守兒童獨自在家玩耍,而老人無暇顧及,造成火災和觸電事故時有發生;放學後在回家路上逗留或下河洗澡,交通事故和人生安全都潛存隱患。普定馬場中學留守學生吳××下河洗澡不幸溺水死於大河之中,教訓慘重。

二、作法和經驗

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近年來全市各級各部門齊抓共管,各級關工委積極協調配合,對“留守兒童”做了大量工作。其主要作法和經驗是:

(一)黨委、政府重視。“留守兒童”的出現,是改革開放深入發展的必然產物,各級黨委、政府非常重視和關心此項工作。紫雲自治縣縣委書記辛衞華親自調研,並在常委會上研究全縣“留守兒童”工作,決定在全縣範圍內向全縣領導幹部和社會各界人士、單位提出要求,要求全社會都來關心愛護這些“特殊羣體”捐資助困,奉獻愛心。縣委、政府為此專門制定實施方案下發,規定副縣級以上在職幹部年捐款150元以上,認養1-2人;科級幹部年捐款100元以上,認養1人;其他幹部、職工年捐款50元以上,鼓勵認養。目前,縣、鄉兩級成立了領導小組,設立救助基金,已集中捐款20多萬元,對1762名留守、孤殘、特困兒童建立了檔案,逐步落實救助計劃。西秀區黨委區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關工委工作的實施意見》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在做好關心下一代工作中,要進一步重視和做好“特殊羣體”的工作。關愛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和農村“留守兒童”,要求各相關部門互相配合,開展調查研究,瞭解和掌握進城務工農民子女、“留守兒童”的困難和問題,切實幫助和解決好進校讀書的具體問題。市委常委、區委書記餘顯祥、區長張本強先後在區關工委成立20週年座談會、區關工委二屆四次、五次全委全議上都作了重要講話,強調要進一步加強相關工作。區委常委、組織部長、區關工委主任苟海明多次聽取區關工委對“留守兒童”調研情況的彙報,及時幫助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具體問題,為全區做好“留守兒童”工作提供了保障。普定縣馬場鎮、馬官鎮黨委、政府的黨委書記、鎮長對“留守兒童”情況親自調研,掌握實情,解決問題。馬場鎮黨委每年對特困“留守兒童”解決500元生活補助費。馬官鎮成立了幫扶“留守兒童”領導小組,鎮黨委書記張發剛同志親自任組長,制定幫扶“留守兒童”實施意見,下發各村、校和有關部門執行;請省心理專家曹維希作“留守兒童心理畸形發展不容忽視”的專題報告;組織對全鎮“留守兒童”摸底調查,建立檔案;鼓勵全社會捐資對特困“留守兒童”進行幫扶;建立心理諮詢室,舉辦代理家長培訓班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二)各級關工委高度重視。去年以來,各級關工委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向黨委、政府作了專題彙報,同時做了大量的工作,都見到了較好的`成效。在檢查驗收農村開創“三無三有”先進村時,把做好“留守兒童”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促使各基層關工委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落實到實處。村級關工委把“留守兒童”上學問題落實給“五老”隊伍中文化素質高、責任心強、身體較好、又有威望的老同志具體負責,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例如西秀區七眼橋鎮關工委成員張德林同志,家住八角村,發現有兩個小孩整天在小煙酒店附近玩耍,經過詢問,發現他們是兄弟倆,分別上三年級和五年級,父母離異,母親改嫁外地,其父常年打工在外,兩個隨爺爺生活,張德林同志把他們送到學校,找校領導説清此事,將自己的手機號留給學校,並説,“如果這兩個孩子不來上學就打電話告訴我,由我負責他們讀書”。事後,在村關工委的統一安排下,張德林同志主動做了這兩個孩子的“代理監護人”。各縣(區)各級關工委在認真排查、調查摸底的基礎上,以村為單位建立了“留守兒童”檔案,提出了對策和建議,為黨委、政府決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據。並按照黨委、政府的安排,採取多種有效措施,做好“留守兒童”工作,有的縣(區)、鄉(鎮)、村各級關工委還採取了“一幫一”、“一幫幾”的作法為“留守兒童”辦了很多實事、好事等。

(三)教育系統及各級各類學校做了大量工作。市教育系統關工委要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關工委要配合各級各類學校和鄉(鎮)、村對“留守兒童”進行排查摸底和登記造冊,採取多種有效措施,強化相關方面的工作,把關愛和幫助“留守兒童”工作落到實處。近年來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兩免一補”同等條件下“留守兒童”優先;二是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優先;三是對留守兒童重點幫助和優先輔導;四是家長學校有針對性地舉辦第二監護人培訓班,提高其監護水平;五是開展多種關愛活動,通過主題班會、隊會、國旗下講話、安全講座、講故事、談心交流、家訪溝通、上課多提問、堂下多輔導等活動的開展,鼓勵留守兒童樹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信心,立志進取。如關嶺縣花江二小,全校共有學生839人,其中“留守兒童”299人,佔36%,學校在有效推進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幫助他們“找回失去的愛”的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讓留守兒童在真情的關愛中健康成長。平壩縣夏雲國小有學生796人,有留守兒童91人,流動兒童118人,由於學校在關愛工作採取了多種有效措施,並收到較好的效果,被全國婦聯授予“全國流動人員、留守兒童、示範家長學校”稱號。西秀區管元村貴黃國小,外來農民子女佔在校學生的80%以上,他們堅持以人為本,關愛每一個人民的子女,一律統一收費標準,不再收取擇校費或寄讀費,一視同仁對待每一個學生,一視同仁獎勵每一個學生,一視同仁評選班乾和優秀學生等等。

(四)職能部門充分發揮作用。各有關部門充分發揮了職能作用,為“留守兒童”、“孤殘兒童”、“特困兒童”做了大量工作。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各級婦聯、團委、工會、宣傳、教育、農業、民政、政法、計生、社保、勞促、各級各類學校等單位,都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寫出了調研報告,提出了許多很好的意見和建議,並相互配合,做了大量工作,都收到了較好效果。例如市婦聯經過調研,寫出了《安順市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的研究與思考》調研報告,很有價值。報告對我市“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的成果及存在問題及原因進行了深刻的總結與分析,對加強“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對策措施,要求各級家長學校不斷創新工作思路,改革教學模式,積極向“留守兒童”家長及第二監護人傳播科學的家庭教育觀念,營造有利於“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家庭環境等。團市委做了大量的調研工作,寫出了關於紫雲自治縣“留守兒童”的調研報告,提出了許多關愛“留守兒童”的建議,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重視。各級團委充分發揮組織人才、信息、網絡等優勢,多方整合社會資源,為“留守兒童”辦實事、好事。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對全市勞務輸出情況進行總結的同時,對“留守兒童”工作也提出了許多很好的建議。等等。

(五)動員社會各界,共同關心和關愛。各縣(區)關工委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廣乏動員社會各界共同關愛“留守兒童”。紫雲自治縣在縣、鄉兩級設立的救助基金捐款活動中,目前就有25家單位和100多名愛心人士捐款。鎮寧自治縣丁旗鎮黨委、政府領導帶頭,向就讀於鎮寧民中的張元金同學每年捐資兩次。鎮寧自治縣關工委協調紅蝶鋇業公司幹部職工捐助扶困資金4.5萬元,資助孤兒40名,單親孤兒45人,每年“六一”和春節兩次資助各300元。該公司董事長江志光的父親一次性捐資xx元,縣關工委副主任、紅蝶鋇業公司黨委書記朱積極捐資1萬多元,資助11名孤兒上學,有三個已經上到了國中。鋇業公司還出資100多萬元,修建龍潭、李廣、沙子等學校,改善農村青少年的上學條件等等。

三、對策和建議

(一)黨委、政府要進一步提高對“留守兒童”工作的認識,加強對“留守兒童”工作的領導,切實把“留守兒童”工作納入議事日程,組建由黨政負責人牽頭,相關部門參與的“留守兒童”工作機構,建立“留守兒童”工作制度,把“留守兒童”工作落實到基層村、支兩委。切實明確每個“留守兒童”的代理監護人並督促其認真履行監護職責。有條件的地方,積極創辦“留守兒童之家”之類的託管中心,對處於無監護狀態或監護不力的“留守兒童”進行集中管理教育。着力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積極發展農村經濟,鼓勵外出務工者返鄉創業,減少“留守兒童”數量。

(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充分履行“留守兒童”教育的職能,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對於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留守兒童”助學優先,確保他們不輟(失)學。具有住宿條件的學校,無條件滿足“留守兒童”寄宿需求,專人對他們進行管理教育。由班主任建立班級“留守兒童”檔案,隨時掌握他們家長的去向,定期聯繫家長,通報孩子學習、表現情況,反饋家長對學校工作的意見和要求。家長學校舉辦代理家長(代理監護人)培訓,加強對他們的家訪,強化他們的監護責任,提高他們的家庭教育水平。

(三)採取積極措施,強化家長的責任。家長要轉變觀念,高度重視兒童的全面健康發展,儘可能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聯繫和溝通。青壯年外出務工,一是父母二人儘量留一人在家撫養和教育孩子;二是父母雙方外出務工,儘量將孩帶去當地就讀;三是父母二人如不能將孩子帶在身邊,應提前找好合適的看護人,以保障孩子的人身安全及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外出務工的父母要經常與在家的孩子保持聯繫,一月一次電話一封信,與孩子進行交流,在節日和孩子生日時,父母要通過信件、電話或郵寄禮品等方式,表達父母對孩子的關愛。要經常保持和學校或班主任的聯繫,並保持每年回家一次看望孩子,這樣孩子在親情上得到滿足,加上社會的關愛,學校的教育,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四)發揮相關部門的職能作用,發動社會各界參與,齊抓共管,共同關注“留守兒童”工作。工會特別農村基層工會在維護外出務工人員合法利益的同時,應作為與其“留守兒童”之間的聯繫紐帶,強化其教育子女的責任。共青團要充分發揮組織和校內外輔導員的作用,積極引導“留守兒童”參加有益於少年兒童身心健康的活動。婦聯在實施“春蕾計劃”工程中,同等條件下,“留守兒童”女童優先。公安部門特別是基層派出所要發揮法制副校長和法制輔導員的作用,瞭解“留守兒童”當地狀況,加強對學校少年兒童法制教育,嚴厲打擊非法網吧和唆使未成年人犯罪的組織者和策劃者。電信部門在學校設立熱線電話,每月免費為“留守兒童”與其外出父母通話一次。鼓勵企業、個體老闆、有識之士,共辦“留守兒童”託管中心,為“留守兒童”辦實事、好事。

(五)各級關工委要一如既往,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工作。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作用,協調各有關職能部門和社會各界,把關愛留守兒童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要動員更多“五老”積極參與關愛“留守兒童”的相關工作,並充分發揮好他們的積極作用,把“留守兒童”的工作做得更有成效。

留守情況報告10

××是個農業縣,青壯年勞力外流量大,留守兒童多,據統計 (以父母雙雙外流為統計對象),全縣5——16週歲少年兒童55314名,其中留守兒童約17816名,佔這個年齡段總數的32.2%。個別村莊的兒童留守現象尤為嚴重。例如楊溪鄉墩上村第二村小組,5——16週歲的22名兒童中有20名留守,留守率達91%。兒童留守,尤其是農村兒童留守值得我們高度關注。

一、主要問題與原因分析

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主要是:隔代監護——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看管;委託監護——借居在親友家;無人監護——獨立面對生活。從調查的情況看,隔代監護的留守兒童比例佔到91.6%。這些留守兒童的親情教養和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缺憾,在學習、生活和思想品德方面問題日益凸顯。

1、學習成績差強人意

上課不認真聽講,課後不用心温習,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成績不理想是留守兒童中較普遍的現象。抽樣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較好的佔1%,中上的佔18%,中下的佔81%。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父母期望值過低。部分農村家長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少,因而將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一些家長認為讀書並不重要,自己不讀書,外出經商照樣賺大錢,因此不重視子女的學習。二是監護人無力輔導學業。隔代監護的老人普遍年齡大、文化程度低,有的還要農作,在時間和精力上,難以給留守兒童進行學習上的幫助和輔導。三是監護人教育意識淡薄。據許多教師反映,有的監護人認為把孩子送進了學校就歸學校管,與自己無關,自己不知道怎麼管,也管教不了。

2、心理健康問題眾多

義務教育階段的少年兒童還處於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弱。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對孩子大都採取“只要不犯大錯就行”的放任態度,導致部分留守兒童養成自私任性、孤僻頑劣等極端性格。究其原因,一是價值導向有偏差。父母常年在外,對孩子採取“物質+放任”的`方式進行,使得孩子養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的陋習,而在學習中又缺乏進取心和刻苦鑽研精神。二是心理疏導不到位。少年兒童正處於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期,成長過程中產生的許多煩惱與衝突,需要暢通的傾訴渠道,需要正確的引導。但由於遠離父母,缺少了起碼的交流,而監護人又難以察覺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進而產生眾多的心理問題。三是教育方式不得當。在留守兒童中,放縱溺愛型家長和“棍棒教育”型家長的比例高。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知如何管,父母在外又管不着,無形中助長了孩子極端個性的發展。

3、情感乾涸呼喚親情

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生活的影響較為複雜,其中情感缺乏是最嚴重也是最現實的問題。研究表明,親情關係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習慣、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往往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從調查的情況看,許多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和安全的憂慮,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

二、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幾點建議

兒童留守是當前一個不可小視的社會問題,也將在一定時期內存在。解決好留守兒童問題,是事關下一代青少年成才的一件大事。

1、學校應成為留守兒童温暖的家

學校應擔負起留守兒童的教育責任,成為留守兒童温馨的家。××縣韜奮學校於去年9月開辦留守兒童託管班,創建了留守兒童教育管理“一三四”育人模式,即,一個重心:以寄宿制管理為中心,從行為習慣、學習生活、課外活動等多方面對留守學生進行引導和管理;三個立足點:從學生、教師、家長三個方面突出要求,優化教育和管理,加強了與留守學生家長的溝通,定時、及時向他們反映孩子的在校情況和表現;四個建立:建立留守兒童個人檔案,建立留守兒童成長記錄袋,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建立結對幫扶制度,全方位關愛留守學生。可以説,韜奮學校為留守兒童再創了一個温暖的家。

韜奮學校的做法,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成才起到了積極作用,其中的經驗值得一些學校借鑑學習。

2、要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縣關工委組織“五老報告團”進校開展思想道德、家庭教育、法制教育等活動和鄧埠鎮倪桂村關工委正在實施的對村裏部分留守兒童進行義務監護等措施,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起了一定的作用。因此建議政府和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給予更多的關愛:

(1)為學校、留守家庭捐贈親情電話,方便孩子與父母的親情溝通;

(2)努力創建良好的社會風氣,為留守兒童的成長營造良好的氛圍,社會各界多關注一些身邊的留守孩子,給他們更多的關愛和温暖。

(3)創辦家長學校,提高家長素質,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

3、家庭要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家長要提高教育素養,改進教育方式,幫助孩子逐步自律、自主,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保持與學校、老師的聯繫,關注孩子的學習生活心理變化。家長應儘可能在本地務工或一方在本地務工,並常回家看看孩子,加強親情溝通。

留守情況報告11

狂年來,圍繞廣陵區委提出的打造“世界名城核心區,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的戰略部署,廣陵區婦聯將關注的焦點放在兒童身上,站在關注未來、服務民生、促進文明的高度,整合社區、家庭、學校、社會力量等各類社會資源,努力開展創建活動,促使城市成為一個對於兒童十分安全和便利的地方。按照此次調研主題,結合婦聯工作實際,就如何打造兒童中特殊羣體,即留守流動兒童友好城市進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

一、基本情況

我區地處揚州市中心及近郊地區,留守兒童較少,在一些大型農貿市場、批發市場附近流動兒童相對多一些,針對上述情況,近期,我們走訪了曲江、湯汪等地,通過彙報、走訪、實地察看等形式深入瞭解留守流動兒童現狀。據調查,我區學齡前兒童14385人,其中流動(外來務工)兒童3671人;在校國小生34632人,其中流動(外來務工)兒童8095人,留守兒童292人。主要的留守流動兒童監護管理形式有三種:一是單親監護,即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由留在家中的一方家長監護,其中以父親外出,母親留在家中監護佔大多數;二是隔代監護,即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管理的監護形式;三是親戚管理或同輩照應,即留守兒童由父母託付給親戚代為管理或由兄姐照顧的監護形式;此外,留守兒童還有民間監管、自我監護等方式。

二、工作成效

1、成立廣陵區關愛留守流動兒童工作聯席會議。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市關於開展留守流動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建設的會議精神,保障留守流動兒童權益、促進平等全面發展,我們主動與區政府辦對接,協調相關部門,由政府牽頭成立了揚州市廣陵區關愛留守流動兒童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由區委、區政府所屬17個相關部門組成,該聯席會議對各部門的職責都作了明確規定。

2、向區委提交兒童幫扶方案。在多方調研的基礎上,針對貧困兒童羣體,特別是其中留守流動兒童的整體狀況,我們向區委提出了幫扶貧困兒童的系列建議方案,如免費營養餐、免費牛奶、免費雞蛋計劃等,並對每種方案的經濟成本都進行了測算,增強了方案的可操作性。

3、下發區婦聯繫統兒童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當前,兒童遭遇侵害、無人監護、溺水、墜樓、觸電等各種危害兒童安全的事故呈現多發趨勢,為加強對兒童的關愛與保護,我們編制下發了《廣陵區婦聯繫統兒童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確保在突發事件第一時間積極應對,調查情況,採取措施,跟蹤配合,妥善處理。同時,各鄉鎮(街道、園區)對轄區內困境兒童暑期安全隱患進行了排查摸底,並及時給出處理意見,做到對處於困境中兒童暑期安全隱患早發現、早報告、早控制、早解決,完善政府、學校、家庭、社會聯動對接的保護工作機制,有效控制各種危害困境兒童安全的事故發生,不斷優化有利於困境兒童平安、快樂、幸福成長的社會環境和氛圍。

4、成立廣陵區天使之夢愛心媽媽聯盟。近期,我們在民政部門備案成立了廣陵區“天使之夢”愛心媽媽聯盟,旨在發動全區乃至全市巾幗志願者、愛心媽媽加入這個聯盟,傳遞真情、匯聚愛心、關注公益、共創和諧,共同關愛貧困、弱勢兒童羣體。

5、廣泛開展兒童關愛和安全守護活動。去年4月24日,廣陵區留守流動兒童“安全守護計劃”啟動儀式暨培訓活動在湯汪國小舉行,現場免費為留守流動兒童發放手機200部。“六一”前夕,邀請了區四套班子主要領導視察、慰問全區部分國小、幼兒園,與孩子們一起共同慶祝節日,給孩子們送去黨和政府的.關心,送去慰問金和節日禮物,孩子們在快樂中渡過一個難忘的節日。深入開展“蒲公英行動”和“春蕾計劃”,新增註冊愛心媽媽結對留守流動兒童120對,新增春蕾女童120名,募集愛心基金20220元,發放11500元的愛心助學金。

各鄉鎮(街道、園區)也積極開展關愛活動,如:李典鎮組織女大學生村官志願者結對孤兒,除了定期上門看望,輔導作業,還經常與老師溝通,及時瞭解孩子的在校情況;泰安鎮“愛心媽媽”積極開展為重病兒童募捐的活動,幫助白血病兒童募捐近萬元善款;沙頭鎮婦聯開展為留守流動兒童送愛心活動;產業園巾幗志願服務隊的“愛心媽媽”們在開學前給結對的貧困留守流動兒童送去學習用品和助學金。

三、存在問題

1、活動空間不足。目前,留守流動兒童常因父母“太忙,沒時間,顧不上”等原因而缺少溝通,有的孩子放學要麼宅家裏,要麼在外玩耍,安全得不到保障。近年來,隨着婦女兒童之家及陽光學堂的開設,這一情況雖有緩解,但尚不能滿足全區留守流動兒童課外學習和文化生活的需求,尤其一些設施齊全、管理規範、運轉有效的活動陣地更是不足。

2、學習壓力較大。留守流動兒童家庭中,跟孩子的家庭話題,大部分家長選擇了學習和健康,其他方面溝通較少,尤其是精神層面的關心過少,這樣過於集中的關注給他們的學習帶來壓力,容易造成孩子的情感缺失。同時,家長和孩子對成績的認可度存在一些差距,家長認為孩子比較優秀或良好的,孩子則對自己的成績不滿意,覺得未達到家長的期望,體現了孩子們在學習方面的不自信。

3、幫扶平台單一。留守流動兒童的教育、保健、生活及安全保障存在許多困難,近年來,各級婦聯、教育、團委、關工委等部門都在做留守流動兒童工作,雖然花了不少人力、物力、財力出台幫扶政策、搭建幫扶平台,但從實施情況來看,由於各種因素制約,尚未形成有效合力,效果並不明顯。

4、長效機制不完善。目前,面對規模龐大、發展迅速的留守流動兒童羣體,相關的政策措施、制度保障以及相關的項目建設還存在滯後的問題,留守流動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及運行管理機制尚不完善。雖然牽頭建立了區關愛留守流動兒童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旨在整合各方力量推動關愛工作。目前,機構雖已成立,但是尚未真正運行。

四、下一步措施

1、做實婦女兒童之家平台,將兒童工作根基扎得更深一點

目前,婦女兒童之家已在我區133個社區(村)實現了全覆蓋,每個婦女兒童之家都設有兒童圖書館(室)、兒童快樂家園(室內或室外)和家長學校等。下一步,根據區委“兒童友好家園”建設的總體部署和要求,以兒童和家庭需求為導向,積極打造兒童課外活動場所,進一步拓展兒童户外空間,提高兒童身心健康水平,創設兒童友好型的社會環境。我們將突破社區(村)兒童工作人手少的束縛,在兒童工作上創新形式,引進社工+義工模式,兒童工作總體規劃由社工牽頭,通過婦女議事會和社工義工聯席會集體研究決定,兒童圖書館(室)由義工輪流值班管理,兒童快樂家園和家長學校的活動及教學計劃公佈上牆,按計劃開展,教員均由義工擔任,對義工付出的勞動進行文明積分,年度進行積分兑換,每一分值約相當於一元錢。除平時正常工作外,節假日組織志願者隊伍開展各種兒童活動。

2、做活陽光學堂平台,將兒童工作的亮點放得更大一點

目前全區共有陽光學堂88所,“陽光學堂”校長由社區負責人擔任,教育系統選派一名教師擔任專職副校長,指導開展活動,社區婦聯主席、宣傳幹事負責“陽光學堂”的具體工作。陽光學堂的健全完善改變了許多雙職工子女及留守流動兒童放學回家後,因無人照料,有的遊離在街頭,有的沉湎於網吧的現象,使學生放學後,都可以到“陽光學堂”一起做作業、看書讀報,學習知識,並利用節假日參加學堂組織的各種培訓比賽等,解除了許多家庭的後顧之憂。下一步,我們將聯合社區延長陽光學堂辦學時間,每天定點開放,從下午放學到父母下班,並在有條件的社區率先開放“傍晚課堂”活動,組織以大學生村官為主體的志願者幫助輔導功課,有特殊培訓需求的還可進行微利培訓。同時,設立“夥伴節”、“科普節”、“法制節”、“工藝節”等兒童節日,安排資源保護、人防知識、戰爭故事等課堂上聽不到的講座,開展“小主人”、“小園丁”、“小衞士”、“小樓長”、“小幫手”活動,使孩子們在這裏找到夥伴,學到書本外的知識。

3、做好幫助扶持平台,將兒童工作的機制運作得更圓滿一點

隨着區域經濟發展及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我區留守、流動兒童數量急劇上升。經過調研,我們瞭解到這些孩子一般來説一是家庭經濟條件差,二是學習幫教條件差,三是心理素質比較差。針對此,我們首先將從推進教育均衡化入手,通過關愛流動留守兒童工作聯席會議、政府常務會議等,呼籲實施教育均衡化,助推了區《教育均衡十八條》的出台,以保證貧困家庭子女享受公平、優質的教育服務,保障教育公平的底線,讓教育惠民政策落實到位。其次是積極培育婦聯自有的幫扶弱勢兒童的載體,一是與金蘋果藝術培訓中心合作,建立區留守流動兒童藝術培訓中心,發動企業家贊助,挖掘有藝術天賦或興趣的留守流動兒童進行免費藝術培訓;二是動員巾幗志願者、女村官、女幹部、女企業家等加入到廣陵區天使之夢“愛心媽媽”聯盟,與留守流動兒童結成幫扶對子,向他們提供情感關愛和幫扶。聯盟將定期開展經驗交流、體驗分享活動,幫助每個“愛心媽媽”掌握與孩子相處的訣竅。

4、做寬兒童工作長效平台,將兒童工作層次提得更高一點

婦聯的兒童工作是社會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基於此,我們積極更新觀念,努力改變過去行政化工作模式下的“主與從”、“官與民”的關係,切實“去行政化”,堅持以服務對象為本,遵循平等、尊重、合作的原則,充分利用好各方資源,採取項目化運作的方式,推進兒童工作。同時廣泛開展社會關愛活動,推動建立由專業社工、專業人員和志願者相結合的關愛服務隊伍,促進全區關愛兒童體系的建立健全,並在其中發揮作用,努力通過理性思考和制度規範,去夯實兒童關愛的長效平台。

留守情況報告12

(一)留守兒童現狀調查分析

在5天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工商大學外語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展開調查,主要採取了問卷調查、入户走訪、個別訪談、集體座談的形式。

據調查,二小有留守兒童200餘人,佔在校學生總數的30%,據二小一位三年級的班主任老師反映,留守兒童在學校各年級和各班均有分佈,約佔1/3左右。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60份,回收問卷60份,有效問卷58份,有效率為97%。通過對問卷進行分析,發現35%的留守兒童是由祖父母照看,90%的留守兒童希望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尤其是10週歲左右的留守兒童表現得更明顯,70%的留守兒童一年以上才能與父母見一次面,87%的留守兒童通常與父母進行電話聯繫,81%的留守兒童經常在家做家務,生活自理能力較強,55%的留守兒童在學校有不少夥伴,14%的留守兒童害怕見陌生人,性格較內向,比較自卑。在調查問卷的主觀題部分,絕大多數留守兒童理想中的生活就是能夠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在調查留守兒童“最想對父母説的一句話”時,多數孩子“希望爸爸媽媽早點回來”、“我想你們,我會好好學習的”“爸爸媽媽辛苦了”,部分學生表示“爸爸媽媽快來接我”“爸爸媽媽能多關心我”,這一方面反映了留守兒童與其他孩子相比更加成熟,另一方面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在外打工的父母對留守兒童關愛不夠,親子關係不夠融洽。

通過與二小的老師交流和問卷調查過程中我們的親身經歷總結出,留守兒童主要有以下特徵:

1、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上表現參差不齊。我們在入户調查中一位叫做王浩然的小男孩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品學兼優,能夠熟練地背誦古詩、唱英文歌,在家還要照顧僅僅2歲多的妹妹。他很理解爸爸媽媽離開家外出打工,在問到他最想對爸爸媽媽説的一句話的時候,他希望父母能早點休息,懂事程度已經超過同齡人。但也有的留守兒童劣跡斑斑,據二小的一位老師反映,一位留守兒童有偷竊行為,經常偷竊超市裏的商品賣給同學。

2、性格方面。不少留守兒童較內向、自閉,逆反心理較重。據老師反映,有些留守兒童很渴望和他人交流,但由於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外出打工,孩子的人際交流能力沒有得到有效培訓,而祖(外)父母多數情況下也缺乏這方面的技能,因此,當這些孩子長大後,人際交流的能力並沒有得到同步發展,因而很難和別人溝通。國小和國中是留守兒童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而他們的監護人尤其是爺爺奶奶通常溺愛他們,造成了他們的任性;另一方面,和老人一起生活的孩子在反應力、思想行為方面相對其他孩子要緩慢一些,這也造成了日後和他人交流產生障礙。

3、學習方面,留守兒童的學習兩極態度分化現象嚴重。據學校老師反映,學習不認真的往往是留守兒童,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家長的監督力度不夠,他們的學習就無人過問,最終很容易形成雙差生和問題兒童。據二小的.袁校長介紹,一位11歲的留守女童,其父母在外地打工,通常是幾年才回家一次,該生學習成績較差,行為習慣也很不好,自覺性不強,逐漸成為問題兒童。

留守兒童之所以會出現以上問題,監護人也存在着不容推卸的責任,主要表現在:一是留守兒童的監護人自身文化素質低,無法在學習上給予留守兒童必要的輔導,致使留守兒童學不會的知識越積越多,積重難返。二是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教育能力低,往往只能夠關注孩子的生活和基本安全問題,對留守兒童的性格形成和文化教育顯得力不從心,因而只能持放任的態度,任由其發展,不管不顧,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願在其身上花費心思。三是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沒有能力監管或溺愛他們,這主要表現在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身上......

留守情況報告13

我是霍邱一中南校區的紀保鑫老師,我擔任的是一中南校區八(8)班的班主任和語文教學工作。

一、基本情況介紹。

我班共有65名學生,其中留守學生有27位,在這些留守兒童中,以20xx年計算,16歲的3人,15歲的23人;14歲的1人。大多數留守兒童家庭經濟情況一般,其中家庭困難的有4人。父母基本上都是非事業單位人員,有2位留守兒童父母雖是事業單位人員,但在鄉下工作,很少回來。其他留守兒童的父母都常年在外地工作,很少回來,孩子們基本上都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監護。如小A同學,小D 同學,父母常年在外工作,過年都很少回來,孩子只能在放假時到父母打工地與父母團聚。

二、留守兒童的個人監護情況。

1、與留守兒童一起生活的監護人情況如下:父母有一方陪讀的學生有12人;由祖父母監護的有11人;由外祖父母監護的有2人;自己租房住的有1人,由託管中心監護的有1人。

2、監護人的不同對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和心理狀態的影響。

首先,與非留守兒童相比,監護人的不同對留守兒童的學習

情況和心理狀態的影響較為明顯。比如在我班成績優異的基本上都是非留守兒童,而在學業成績較差的學生羣體中,留守兒童所佔的比重很大。非留守兒童性格較為開朗活潑,大多數樂於與人交往,而不少留守兒童在這個方面要差一點,顯得沉默內向。如小C同學雖然學業成績很優秀,但是不願與他人交往,每天只專注於自己的學習,很少與同學交流;再如,F同學雖然個性活潑,熱情開朗,但學習上不夠上進,學業成績一般。

其次,在留守兒童中相比較,監護人身份的不同對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和心理狀態的影響也有不同,只是明顯度要弱一點。由父母一方監護的比由祖父母監護的要好,由祖父母監護的比外祖父母監護的要好一些,由外祖父母監護的比在寄宿中心寄宿的學生要好一些。G同學由寄宿中心託管,雖然寄宿中心也安排了老師進行管理,但不夠細緻,孩子養成了一些不好的習慣,比如晚上偷着上網,作業馬虎等。

3、大多數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教育程度較低,國小沒畢業的4人,國小畢業的13人,國中畢業的10人,高中及以上學歷沒有。監護人的教育程度與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有較為明顯的關係。一方面,在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有效指導,釋疑解難中有明顯差異;另一方面,由於監護人受教育程度不同,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溝通方法,未來期望值也不一樣。如A同學,他由爺爺奶奶監護。爺爺奶奶都是國小沒畢業,

平時愛打牌,看電視,對孩子的學習基本上是放任不管,我多次與他們交流,都沒有取得明顯的效果。因為,他們認為每個孩子頭上都會有顆露水珠子,孩子能學好當然好,學不好只要不學壞,他們也算是完成任務了,以後的路由孩子自己走,有這種認識的爺爺奶奶不在少數,有他們監管的孩子的表現大多不是很好。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監護人的教育方式也有一些變化主要表現在:在孩子小的時候,犯了錯,會打、罵,現在基本上不在打罵孩子,頂多説説;其次,小時候對孩子的要求嚴一點,現在有些家長對孩子的學業已經放棄了,對孩子的學習放任不管了。

4、學校有時會通過《致家長的一封信》的形式與留守兒童的監護人進行交流,但次數少而且以事務性交流為主,效果一般。班主任與留守兒童的監護人交流多一點,主要是通過電話交流的形式,與監護人交流,有時也找家長到校面談或家訪,有的有一定的效果,有的效果不明顯。

三、留守兒童的閲讀情況

1、我班上的學生對紙質書籍的閲讀興趣較濃。閲讀書籍主要是到書店購買和同學之間交流,他們一般通過電視和網絡獲取外界新信息,以看電視為主。

2、我經常向學生推薦閲讀書目比如課程標準要求閲讀的書目和其他書目如《哈弗凌晨四點半》、尼克胡楊的《人生不設限》、李崇建的《給長耳兔的36封信》,路遙的《平

凡世界》,餘秋雨的《文化苦旅》《千年一歎》等等。

3、每學期,我們都會做閲讀計劃,學期開始時會安排閲讀書本後面的“名著導讀”部分推薦閲讀的名著,期會考試前讀完一本,放假前再讀完一本,假期裏再讀一本,時間上,要求比較靈活,只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即可。在閲讀方法上我指導學生用“圈點勾畫”的方法,並做摘抄。每個月開展一次閲讀交流會活動,交流自己的讀書心得,分享自己喜歡的作品與片段。每節語文課課前有一個背誦自己喜歡的優美片段的環節,另外,要做手抄報,並評選出優秀作品,在“作品展示區”展出!以此進行監督和評價。如這個寒假我們就安排了一個“讀一本好書”的活動,要做手抄報,開學時,由圖書管理員主持,進行了手抄報交流活動,評選出的優秀作品要在“作品展示區”展示。

4、在閲讀內容方面,從目前調查的情況來看,孩子們更喜歡讀時文,比如郭敬明的作品《讓悲傷逆流成河》、《願風裁塵》等;還有一些玄幻的作品與漫畫作品如《龍族》;雜誌孩子們也比較喜歡讀如《讀者》《意林》《文苑》等。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書籍選擇上沒發現有什麼太大的差異。

5、學生一般課餘的娛樂方式是看電影、看電視、讀書、也有上網和外出散步的。我們班極力推動監護人在週六或週日的空閒時間裏,帶孩子到田野裏走一走,聽一聽流水,看一看白雲,聞一聞花香,緩解一下緊張的學習生活,即可避

免孩子們總是沉迷於電子產品中,又可以有一個輕鬆愉快的交流機會,增進親情。

6、在閲讀時間上,正常上學期間,大多數同學安排在晚上完成所有作業之後,週六、週日,寒暑假沒有固定的閲讀時段。

7、我們班要求每學年每位同學要讀完六本“大部頭”的作品,其中四本為課後推薦新課標規定的書籍,其他兩本一般是由老師、家長或同學推薦的。由於,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如:班級好書推介會、家長好書推介會、讀書交流會、主題閲讀課、手抄報、師生共讀一本書等活動,大多數學生的閲讀情況,我有一定的瞭解。

8、我們開展了一期“與孩子共讀一本書”活動,也做過要求,但是沒有真正落實下來,與孩子共讀一本書的家長很少,我所知道的只有4為家長。比如K同學的家長就和孩子共讀了肖復興的《一個女中學生的日記》這本書。

9、閲讀課的開展,進一步提高了學生閲讀的興趣,拓寬了閲讀的範圍,效果還是很不錯的,對孩子成長的各方面都有一定的積極的影響,這一點可以通過主題閲讀課後,學生寫的作文中可以看出。

10、我們班主要是通過這樣的幾個方式來開展閲讀的:一是名著閲讀,每學期開學時,分配好閲讀的作品,一般是期會考試前一部、期會考試後一部,寒暑假各一部,每個月

開展一次讀書交流會,在整本書讀完之後,要做手抄報並展示;二是、主題閲讀課,結合單元教學內容由學生推薦與單元教學主題相近的作品,精選四到五篇,印出來發給學生,然後讓學生用圈點勾畫的方式讀一讀,寫一寫心得體會,然後各小組推薦代表在全班交流,最後背一背自己喜歡的片段,一般的情況下一節課的時間完成。為了節約時間,材料會提前發給學生;三是,“時文閲讀課”由學生帶來各種時文雜誌如《讀者》、《意林》、《文苑》、《思維與智慧》、《探索發現》、《時文選粹》等,充實到班級圖書館裏。然後每週一下午的第三節課,由圖書管理員組織大家閲讀。下課前5分鐘請幾位學生到講台上談一談閲讀體會。喜歡的話可以借回家繼續閲讀;四是,好書推介會,分為學生好書推介會和家長好書推介會。“家長好書推介會”一般安排在放假之前,由家長委員會組織家長到班裏開展,由家長向孩子們推薦一些好書,在每本書的扉頁上,家長要寫上一段寄語,然後將這本書捐獻給我們的班級圖書館。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家長對閲讀的認識程度,而且還能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效果不錯。也算是一種“親子閲讀”了吧。在這些過程中,沒有為留守兒童做特別的設計,所以沒有發現特別不一樣的地方,學生收益的多少更多的取決於學生個體的特點。

11、我們班上的留守兒童比較喜歡閲讀,也很喜歡上閲讀課,好多次在上“主題閲讀課”的時候,一些學生都被感動的.流

下了眼淚,如感恩的體裁,勵志的體裁等等。他們也有不良的閲讀習慣,比如:閲讀停留在娛樂性閲讀的淺層次上,吸收借鑑的少;有的學生喜愛玄幻作品和校園青春小説系列等不夠健康的作品;還有一部分學生沉迷與網絡閲讀,如白落梅作品,他們自己還加入網絡寫作,希望自己能夠成為網絡寫家;另外,不能做好閲讀計劃,有的同學在其他課堂上讀書等。為此,我們專門做了幾期班會課,對閲讀行為進行指導。

12、對留守兒童在閲讀習慣培養上一是,要有正確的認識,在國中階段,受到會考指揮棒的影響,一些家長和老師覺得閲讀耗費時間而又沒有效果,不願讓孩子多讀書;二是,要加強閲讀指導,讀什麼,怎麼讀要做具體的指導;三是,開展活動,以活動為牽引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並能有效監督與評價。

13、現階段,在國中階段閲讀和閲讀習慣培養的最大問題是“輕視”和閲讀時間不足。學生、家長、老師都在想着儘快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好在會考會考個好成績,上個好高中,不願讓孩子花時間閲讀。曾經,有一位老師直接質問我,“你們語文組天天讓學生讀這個,讀那個,有什麼用!讓學生都沒有做其他作業的時間了!哪有給他們考幾次試,做幾道題有用!”我們學校的一位語文老師,開展了“師生共讀一本書”活動,一個半月讀完《小王子》並做不少於一千字的摘

抄,寫不少於一千字的短評(篇數不限),結果就有好幾位家長髮短信給校長,抱怨語文作業太多了。所以改變對“閲讀”的偏見,在國中階段很重要。其次,學生缺少閲讀的時間,閲讀需要一種“靜”的狀態,可是孩子們整天都被各種各樣的試卷,資料折磨的筋疲力竭了,既沒有了閲讀的心情,也沒有進行閲讀的時間。曾做過調查,進入國中後,我班大多數學生,做作業要到晚上9點半之後,洗一洗上牀睡覺就已經十點多接近十一點了,早晨六點鐘左右就要起牀,所以孩子們的時間比較緊張。

要改變還得依靠教育主管部門,一是加大宣傳,改變人們對閲讀認識上的誤區;二是開展一些活動,促進學校、老師對閲讀的重視,前不久,由教育局和國學堂一起舉辦的“城郊區義務教育階段國學經典誦讀比賽”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三是,語文老師要有擔當,要努力尋求突破的途徑,如我校的屠志成主任就努力開展“課堂內的課外閲讀”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將節省下來的課時用於學生的課外閲讀;四是,加強溝通,讓家長參與進來。比如每學期,我們班都要由家長委員會組織家長到班裏開展“家長好書推介會”由家長向孩子們推薦一些好書,在每本書的扉頁上,家長要寫上一段寄語,然後將這本書捐獻給我們的班級圖書館。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家長對閲讀的認識程度,而且還能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效果不錯。

留守情況報告14

近幾年來,隨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大量農村勞動力從傳統農業中解脱出來,外出打工,我校就有許多學生家長外出務工。由此帶來了不少的學生脱離父母的監管,成為“留守兒童”,引發了農村普遍存在的“留守兒童”問題。為促使這一特殊羣體的健康成長,我校在全校範圍內進行了調查,並對這些哈孩子的基本的生活和學習情況進行了瞭解,發現了很多“留守兒童”的學習以及行為習慣正在偏離教育的預設。

二、調查情況

本次調查活動以班級為單位,以表格調查的方法為主,也通過走訪、個別交流、觀察等方式進行。

我校是一所農村鎮中心國小,全校共有學生1881人,“留守兒童”就有643人,佔學校學生總數的%。父母都外出打工的學生有145人,父親外出打工的學生有451人,站全校學生總數的%。母親外出打工的學生有47人。站學生總數的%。

在留守兒童託管情況方面,我們學校也進行了認真調查。發現雖然所有學生都有了託管,但是效果不是很明顯。而且根據調查瞭解,從20xx年到現在,“留守兒童”的人數佔全校學生的比例在不斷增加,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很大的難度,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關注和思考。我們作為工作在一線的農村國小教師,每天都與這些可愛而又憂鬱的“留守兒童”相處,更想了解這些孩子的困苦心理,並且希望能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重視和關愛,共同教育他們,使他們健康成長。

我們以本學期的期會考試為契機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也作了調查。發現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大部分位於班級學科平均分以下。在位次上,比如有一個五年級班級,語文在“優秀”等級以下的有12人,其中留守兒童就佔6個!而且不及格的學生中,留守兒童也佔大多數。

三、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普遍問題

我們進行了談心以及走訪瞭解,發現這些孩子雖然在託管方面有了着落,但是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視的地方。

1、被委託監護人年齡普遍偏大,文化偏低,託管責任不能落實。

據調查,留守兒童的監護權絕大部分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這些兒童的委託監護人普遍年紀大、文化低,絕大多數是文盲,有的還要幹農活維持自己的生活。被委託監護人有的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無時間監護孩子,有的無辦法監護孩子。這些孩子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和教育,在身心健康和學習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影響。有的孩子形成性情孤僻,逆反心強;有的厭學逃學,明顯地不如父母監護下成長的兒童。

2、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關愛,心理健康堪憂

據調查,有的外出打工父母半個月或一個月給家中打一次電話,相當多的外出打工者一年才返家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來,他們認為給孩子吃飽、穿暖,然後上學就可以了,忽視了與孩子的心理溝通與交流,導致對父母很陌生,親情關係出現了障礙。父母無法瞭解子女的心理變化,往往以物質彌補歉疚的感情。子女缺乏親情關愛,內心空虛,有的對家長有埋怨情緒,還有的留守兒童為了宣泄煩惱,走上極端。

3、家校溝通不夠,影響了兒童的品德和學習

留守兒童理應受到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關愛。被委託監護人又缺乏與學校溝通的意識和能力,有的甚至產生了迴避家校溝通的現象。這樣就造成了學校單方面負起了無限的責任。這樣就造成了留守兒童在行為和學習上監護的盲區,讓社會的不良風氣有機會有條件毒害孩子本來很美好的心靈。所以,不少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越來越不理想。在農村留守孩中,有的行為紀律散漫,存在品德不良現象。

4、家庭和社會不能有效對接,影響留守兒童身心

農村留守兒童由於年齡小,社會閲歷少,辨別能力差,又缺乏呵護,往往成為被侵害的對象。一方面,有的'監護人為了對孩子安全負責,很少將這樣的孩子帶出去認識世界,也很少陪孩子走進大自然,而讓這樣的孩子失去的認識世界的機會,也失去了在生活中鍛鍊自己成長自己的機會。另外一個極端是:對這樣的孩子放任自由。休息的時候,讓孩子在外面自由玩耍,而當孩子在外面接受了不好的信息的時候,也不進行適當的引導,時間久了,孩子身上的壞習慣便養成了,於是他們沒有心思學習了,學習成績就呈下降趨勢了。

 三、解決農村留守孩問題的幾點建議

(一)深化認識

隨着社會的不斷進步,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一大社會“痼疾”。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關愛農村留守兒童,關係到農村人口整體素質的提高,也是保障農村穩定,促進農村社會經濟和諧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需要求。必須從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精神的高度,明確責任,強化舉措,切實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使其健康成長。

(二)健全機制

充分發揮學校在關愛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中的積極作用。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學校要起積極作用,努力幫助外出務工的農民解決後顧之憂,真正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

1、建立留守兒童檔案

各級各類學校要認真調查研究,摸清留守兒童的底數,並且在此基礎上建立每個留守兒童的檔案和聯繫卡片。其基本內容包括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家長姓名、家庭詳細住址、留守原因,家長務工詳細地址、聯繫電話,留守兒童臨時監護人的詳細地址、聯繫電話、身體狀況、年齡等。建立相互協作機制,在建檔過程中,低一年級要向高一年級負責,國小要向國中負責,並及時補充、變更檔案,以學生為中心組成關愛網絡,時刻關注着留守兒童的成長。

2、建立“代理家長”制度

簽訂承包責任書,建立教師關愛學生校務日記,讓有條件的教師成為“代理家長”。教師要與留守兒童經常交流,並且定期家訪,與臨時監護人交流,及時反饋孩子的情況,幫助監護人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

2、與留守兒童談心

學校定期召開留守兒童會議,通過正面引導,使學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艱難,教育學生認真學習,遵守紀律,以優異的成績回報父母的辛勞,明白父母打工掙錢來之不易,養成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好習慣。老師要多關心留守兒童的學習、身心健康,讓留守兒童深切感受班主任、老師對他們的關愛,增強師生間的親切感和信任感,進而成為可信賴的朋友。

4、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針對一些留守兒童的品德行為偏差和心理障礙問題,學校要開設心理教育課,比如有的學校開設的校本課程《心育》就很好。定期開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開展心理諮詢、心理矯正活動。有條件的學校設立“心理諮詢室”,讓學生的各種煩惱有地方傾訴,為學生打開“心結”。加強挫折教育和磨礪教育,培養留守兒童良好的心理素質,特別是自主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性。

5、加強交流溝通。

學校要向留守兒童及其家長公佈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的聯繫電話、詳細通訊地址,讓家長可以隨時通過電話,知道孩子在校的情況;要通過下發《致學生家長的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長彙報學校工作和孩子學習狀況,並把家長務工情況告訴學生,讓家長在外務工放心,學生在校學習安心。每學期要定期召開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座談會,通報學生在校學習情況,瞭解留守兒童回家後的思想狀況和行為習慣,有的放矢地加強教育。

6、重視家庭教育。

關心孩子,讓孩子健康成長,成為社會上有用人才,不僅是父母應盡的義務,也是法律賦予的責任。孩子在幼兒時期,父母尤其是母親不應該離開孩子,外出務工要儘量帶孩子隨身就讀或把孩子寄養在有一定條件、有教育能力的人家。同時,做到在外地多聯繫孩子,多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利用務工淡季儘可能多地回家與孩子見面,在孩子生日期間或傳統節日之時捎寄些衣物、食品,讓孩子體會到父愛母愛。

7、加強相關培訓

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團委、婦聯、居委會、村委會和學校要充分利用鄉鎮成校、村國小、家長學校等陣地,通過舉行培訓班、召開座談會等途徑,加強對孩子家長或其監護人的教育和培訓,使之提高文化水平,轉變思想觀念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和監護孩子的水平。

8、明確職責

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成長問題是當前中國農村社會轉型期一個獨特的社會問題,需要全社會關注、參與,齊抓共管,營造良好氛圍。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要因地制宜,適時調整學校佈局,積極探索新的辦學模式,在農村青少年集中的地方有計劃地籌建幼兒園和寄宿制中國小,讓農村留守兒童得到應有的教育、管理、照顧與關愛。同時,要結合農村留守兒童日益增多的現狀,將學校如何轉變辦學理念,教師如何提高綜合素質當作一件重要的工作長期抓下去。各級文化、公安、工商、教育等部門要在政府的統籌協調下,狠抓校園周邊環境的整治,徹底根治精神污染對孩子的毒化;開展送書下鄉活動,用先進的文化佔領農村陣地,為農村孩子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糧。

同時,要加強農村青少年活動場所的建設。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農村基層組織在重視全體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同時,要有意識地關注農村留守兒童,有計劃地、有針對性地解決農村活動場所缺乏等一些緊迫問題。籌建“農村少兒活動中心”,為農民子女,特別是留守兒童提供看護、興趣學習等服務,引導這些孩子參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杜絕留守兒童進入網吧及參與賭博、迷信等有害活動。

總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當前我國農村社會轉型期一個獨特的社會問題,只要全社會共同努力,一定會為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撐起一片藍天。

留守情況報告15

一、基本情況

隆興中學地處道真縣的隆興鎮鎮所在地的正東西方向150米處。是一所半封閉式管理學校,是人民滿意的鎮級初級中學。全校在校學生954人,其中留守兒童達463人,留守兒童數量較大,留守兒童的出現不僅影響着正在成長中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而且還給學校、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為全面瞭解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心理和教育情況,我對隆興中學留守兒童問題進行了調查,發現留守兒童約佔全校在校學生總人數的50%,這些子中50%以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活無助,學業失控、道德失範、心理失衡,生病得不到父母的及時照顧等諸多因素和問題。現將我這次調查的情況報告如下:

二、總體現狀

1、留守兒童分佈

我校在校學生954人中有留守兒童463人,佔47%,其中女童有213人,單親在外務工的留守兒童有398人,佔留守兒童的83%,父母均在外打工的佔17%,隨父母進城生活的流動兒童佔31%,從留守兒童的年齡看,他們的平均年齡在12歲,女平均年齡為12.1歲、男孩子的平均年齡為11.7%,從教育分佈看,6--15週歲的留守兒童佔總數90%以上,從留守時間上,在家鄉留守時間為1--3年的佔總數67%,留守3年以上的佔78%,有80%的留守兒童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未收到父母的電話,40%能在一年中見父母一次,有30%的留守兒童一年也未見父母一面。

從以上數據顯示可以看出:留守兒童的比例較大,隨着追求城市化發展趨勢,出現了為子女的成長奠定相對較好的經濟後盾的偏激思想,外出務工農民越來越多,留守兒童成逐年上升趨勢.同時,留守時間較長,年齡較小,留下兒童缺乏自理自控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缺乏家庭的温暖,俗話説:“父母是家的象徵”,而留守兒童是有家而得不到家的温馨和温暖。

2、留守兒童的監護

在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有66%是單親監護,34%是隔代監護,4%被託付給親友監護,有1%無人監護,姐弟兄妹一起讀書,由哥哥或姐姐管理和支付經濟,照顧弟弟妹妹,兩個未成年人如何能管理好自己和照顧他人呢?

3、留守兒童的學習和養成教育

據調查顯示,74%的留守兒童成績較差,在雙差生中留守兒童佔極大比例,即使成績很優秀者,但心理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成績好的.所佔的比例相當小,可留守兒童的經濟銷費是其他人的兩倍以上,這種孩子的家長認為多給生活費好像是父母支撐他們成長的有效方式,可恰恰給留守兒童創就永遠不可滿足的天堂,他們好吃懶做,説慌、打架、抽煙、喝酒、沉迷於遊戲網吧、拉幫結、參與賭博、盜,搶劫現象佔10%左右,只是程度有別給學校和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影響。

三、留守兒童形成的原因

1.主要原因

留守兒童產生的主要原因一是家庭經濟問題,二是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是社會主義農村建設及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必然,因此,農村留守兒童的出現也就成為了必要

2.家庭原因

家庭教育是伴隨孩子的終身教育,直接影響未成年人的行為,心裏健康,人格和無智力發展,尤其是0-16週歲的孩子是人生行為習慣和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可是這一時期恰恰成為與父母溝通和交流的空白,家長們認為只要給孩子們創造優裕的物質條件就能彌補這一感情心理失,物質上的支助當然是必要的,可家長不能扮演孩子的學習和身心發展的旁觀支助者,造成親情洪爆,性格的畸形和心理畸形等嚴重逆反心裏是產生心理障礙.。

3.學校原因

由於教育資源匱乏,課程設置,教學內容,不能有效地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不足,有的由於班額大,教師教學任務重,心有餘而力不從,對留守兒童的關愛難以入微,與家長的聯繫溝通難以實現,即使負責的老師也不能完全的取代家的温暖,導致留守兒童厭學,輟學或對學習缺乏熱情和進取心,甚至是意志力極弱,給人類的素質帶來極大的不利,同時現在農村的教材內容以城市教育為參照嚴重脱離農村的實際,加之農村教育師資力量薄弱,寄宿制學校較少,辦學條件也不易改善,無法對留守兒童進行統一的管理,從而就導致留守兒童社會化的不足。

4.社會原因

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追求城鄉一體化,外出農民工孩子在外就讀難以進入就近公辦學校,只能入私立高收費學校,介於經濟因素和教學質量關係,農民工孩子被迫留在家,況介於城鄉隔離的户籍制度,”兩基”的約束,會考,大學聯考制度形成的壁壘,以及教材的選用等,不得不產生留守兒童這個羣體.留守兒童年幼無知,判斷能力極弱,社會的一些不良風氣深深地吸引着他們,如,互聯網,影碟等傳播媒體,使之被深入庸俗,低劣的細胞,極大地影響了人格的健康發展.

四、存在的問題

1、生活學習方面

由於農村經濟因素,在外務工忙於緊張的工作中和急於經濟收入,留在家中的單親也忙於農活,給孩子生活上照顧欠周到,溝通交流較少,對孩子的關愛甚微,更談不上應有的家庭教育。可以説是重養輕教,顧此失彼,致使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行為乃至心理畸形。

2、隔代監護,力不從心,性格畸形

據調查情況得知,留守兒童隔代監護佔較大的比例,祖輩年齡較大,所處的時代差異,文化程度較低,觀點不一,難以溝通,要麼是生活的要求給予充裕,要麼是淡薄意識管理,任其自由發展,為所欲為,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以至於任性放縱,或者是心靈孤獨情感淡薄等不限後果。

五、建議和對策

根據以上數據顯示,結合調查情況,我認為,留守兒童工作不是一個人或一個單位和集體就能解決的問題,分佈廣泛,涉及的問題較多,是一個政治工程,是一個社會工程,是全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甚至是全人類關注的焦點,他將影響人類整體素質,影響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因此,需要得力的具體措施,各級部門的公同協作,並具有實質性的權利和政策性才能保障留守兒童的正常成長。對次,特提出如下建議和對策:

1、增強家庭教育力度,提高家長素質學生集家庭,學校,社會三大教育為一體,家庭教育對未成年人的成長起着一個引導的作用,建立有效的家庭教育活動場所,對廣大家長進行家庭教育培訓,有效地走進農村家庭教育的全面發展,建立具有正確,科學監護的理念,提高監護水平和教育水平,為學校教育奠定基礎.

2、完善學校教育基於留守兒童大部分時間是生活在學校,學校要建立健全的留守兒童擋案,模清模實模全留守兒童的情況,搭好學校與家庭這座紅橋,對教師進行相關的心理培訓,進行加強對留守兒童良好品德和行為學習習慣的培養.幫助孩子們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做人,熱愛勞動,增強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觀念和責任意識.學校對其留守兒童的監護人進行培訓,幫助他們,配合學校教育管理,使之形成學校能取代家長的温暖.進行多元化教育,增加一些有助於—調節兒童心理和生活能力的訓練內容,提高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和法律意識,增強生活自理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3、整治校園周邊環境,各有關部門依法加強對網吧和電子遊戲經營場所的治理,所有網吧終端設備必須裝封堵不健康內容的過渡軟件等相關要求,同時,控制校園周邊的小灘點出售給學生煙、酒和小食品,是未成年人自然而然地養成了亂扔垃圾的習慣。

4、培訓一批“留守兒童”第二監護隊伍,成立以家庭學校總校講師團,定期召開家教和諮詢,開設隔代監護培訓班,臨時脱管親屬班,通過知識講座,讓“第二家長”懂得照顧孩子的知識,學好教育的方法,掌握管好、培養教育好孩子的本領。

5、建立“留守兒童”家長聯繫熱線,通過各種途徑與留守兒童的家長隨時溝通,經常聯繫,讓家長及時瞭解掌握孩子的情況,給留守兒童發放電話卡,使家長每週能給家長聯繫,老師能每半月給家長聯繫一次,互通情況,反饋信息,插缺補漏,形成合力,產生共鳴,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

6、推進寄宿制學校建立,農村寄宿制的建立,較好的解決了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和生活上的困難及心靈缺失等現狀。.充分發揮社會政策的效能作用各級部門要有相對穩定而適應的政策性,決策性,實質性文件精神,健全留守兒童教育監護體系,利用其他資源,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加強低法經濟建設,推進低法經濟的發展,容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給留守兒童營造一個成長的環境,是保障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有效辦法.

總之,要改善留守兒童的現狀,應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促進城鄉動員社會力量,出台相關的法律政策,充分發展學校的教育管理作用,村寨,互聯補充監護制度體系,解決留守兒童面臨的突出問題,提高人口素質,推進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

標籤: 留守 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z/baogao/53gn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