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政範例 >調查報告 >

職教調查報告

職教調查報告

在人們越來越注重自身素養的今天,越來越多人會去使用報告,其在寫作上有一定的技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報告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職教調查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職教調查報告

職教調查報告 篇1

一、調查概況

我於20xx年9月份,對我實習的一所省重點中學的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況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研究,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有了初步的瞭解,為準確地把握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動向,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教育教學的針對性,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性,探索實施素質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觀依據。

二、調查的具體目標和方法

(一)具體目標

1、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現狀

2、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3、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成因及對策

(二)調查方法

學生問卷,內容涵蓋教育價值觀、學習態度、學習需求和學習目的四個方面。問卷調查在六中學進行,共發問卷80份,回收有效問卷70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樣本數。

三、調查結果

對學生問卷調查分析,中學生的學習心理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

(一)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現狀分析

1、教育價值觀

調查顯示,大部分中學生具有較為明確的教育價值觀。74%的學生認為學習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質,10%的學生認為學習的作用是為了考大學,16%的中學生沒有考慮。調查還顯示,中學生的教育價值觀帶有顯著的經濟社會特徵。他們認為,青年人的經濟收入與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學生認為大學生掙錢多,25%的學生認為高中畢業生掙錢多,8%的學生認為國中畢業生掙錢多。

2、學習態度

調查結果表明,67%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較高,24%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中等,9%的學生害怕學習。這與他們“考大學”意識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學習的學生數佔相當份額。而且,我們在調查中還發現,90%的學生都有自己“最討厭的課程”。學生害怕學習或討厭某些課程的根本原因,一是與教師的教學方法緊密相關;二是與該課程的實用價值緊密相關。調查結果顯示,86%的學生對與現實生活聯繫緊、實用性強的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熱情較高,而對學術性較強的歷史、地理、生物、英語不感興趣。在學生討厭的課程中,英語是國中的核心課程之一,有45%的學生認為“英語對於我們以後的生活幾乎沒有用處”。

3、學習習需求

當前,“特長”是師生共同關心的熱門話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對“特長”有正確的認識,其中,92%的學生有自己感興趣的目標,且有52%的學生希望得到教師的指導。同時,78%的學生希望學到較多的、實用的科技知識,使之能對他們以後的生活工作有所幫助。

4、學習目的

調查結果表明,對於高中畢業後的打算,99%的學生有讀大學願望。

(二)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調查顯示,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與以往的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相比,有明顯不同。

1、教育價值趨向多元化、務實化、功利化

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已經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價值在於幫助他們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使他們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學知識,以增強自己在未來社會的競爭能力。在此基礎上,部分家庭經濟條件較好且成績優秀的學生則致力於追求更高等的教育。

中學生的教育價值觀的另外兩個特點是務實化和功利化。中學學生越來越強烈地追求未來教育輸出的經濟價值,他們中的很多人從經濟的角度去衡量所學課程的價值,繼而決定自己在不同課程上的努力程度。他們要求課程教學更多地聯繫生活和生產實踐,滲透更多的實用技術。

我們知道,由於年齡和學識的制約,中學生的認知、分析、判斷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穩定。事實上,相當多的中生的教育價值觀是迷茫的。其原因在於:一是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難以就業,從而使他們對考大學失去信心;二是學術性較強的中學文化課程難以滿足學生對職業技術的需求,難以使他們產生學習的內在刺激和利益驅動。這些原因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厭學。

2、學習需求的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中學生由於個人的學習基礎、教育價值觀和對未來的期望等方面的差異,使他們的學習需求具有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的特點。學習需求的縱向多層次是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度要求不一。高中畢業後準備就業的學生,只要求掌握基礎知識;準備考高職或藝術類院校的學生,要求課程教學難易適度、學業成績達中等水平;追求大學教育的學生,則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學知識,學業成績達上等水平。學習需求的橫向多目標是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廣度要求寬泛。他們既要求學好學術性較強的課程知識,又要求充分培養自己的特長,還要求掌握更多的實用技術。

3、學習目的明確,但具有主觀性和不協調性

對學生的問卷調查表明,89%的學生具有明確的學習目的。但是,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對比分析和對學生本人的考察,我發現,學生的學習目的具有嚴重的主觀性和不協調性。學生學習目的主觀性突出表現在:他們已經認識到了未來進入城市就業的艱難性。很明顯,如此大的一個羣體具有這個想法是極不現實的。此外,40%的學生希望自己以後在事業上能取得成功。學生學習目的的不協調性主要表現為思想與行動的不協調。調查結果表明,37%準備考大學的學生中有相當多的人在學習上並沒有顯現出相應的積極性,而是呈現出一種消極等待的學習態度。

職教調查報告 篇2

一.調查背景

教師繼續教育是由教師在職培訓演變而來的。教師在職培訓,也稱為在職培訓,不僅包括在職教師參與旨在擴大其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和活動,還包括獲得學位、證書和資格等預備性教育活動。繼續教育培訓是指學校通過提供一系列學習體驗和活動機會,促進教師的專業、學術和自我修養發展。目前,我國的繼續教育已經開始發生變化,這意味着整個教育體系逐漸規範,教師繼續教育的重點也逐漸轉移到培訓提高學歷上。當前,新的教學改革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繼續教育應該在提高質量的核心下追求質量的提高。目前,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在培訓內容、方法和條件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要想提高教師的繼續教育,就必須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調查的目的

在“終身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每所學校都把教師繼續教育培訓放在重要位置。因此,全國各地都在對非學歷教師進行一種集中培訓。這種培訓可以提高教師的素質,但也存在很多問題。本文以國小教師繼續教育培訓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為主題,從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和培訓條件等方面對A國小教師進行了調查。通過對結果的分析,發現國小教師繼續教育培訓中存在的問題,並根據實際情況提出對策。

第三,調查過程

(a)問卷的設計。通過查閲文獻,借鑑其他研究成果,諮詢相關人員初步編制問卷,然後徵求專業人士的意見,預測問卷的可行性,反覆修訂後確定問卷。

(2)發放問卷。A國小發放問卷200份,回收190份,回收率95%。

(3)完成研究。整理收集的問卷、統計數據和分析結果。

四.調查結果分析

(一)培訓內容的分析

不同層次的教師對培訓內容的要求不同,但計算機應用和心理素質培訓是各級教師都提到的。其他包括改革培訓、創新培訓和管理能力培訓。

(二)訓練方法的分析

首先,分析提高質量的途徑。在這一點上,教師的選擇有很大的差異。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學習體驗、參加實踐活動、參加科研活動。

二、培訓模式分析。大部分教師希望採用集中培訓和校本培訓相結合的模式,也有部分教師支持校本培訓模式。

三、培訓形式分析。除了基本和常見的遊學培訓形式外,部分教師希望採取教育研究和改革活動、引導自學、專題講座等形式。

(三)培訓條件分析

一、對培訓師要求的分析。教師希望有專門知識的特級教師或國外專家學者成為繼續教育的培訓者。有老師認為有經驗的.在職老師和相關機構的講師也可以擔任培訓師。

二、訓練時間的分析。大部分老師認為培訓時間不應該統一安排,希望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自學,自主安排學習時間。

存在的問題

(一)培訓內容不合理

繼續教育是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師的知識水平和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作為繼續教育培訓的教師,掌握知識儲備和培訓內容非常重要。一些培訓教師不能及時更新知識結構,缺乏對學科動態的關注,不能採用新的研究成果。所以不能選擇合適的培訓內容,以自己的知識能力和喜好為出發點。我們教授的知識空洞抽象,缺乏很強的適用性和時代感,不能與學科的學術動態緊密聯繫,不能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

(二)培訓方法不合理

訓練方法過於單一,缺乏靈活性和創造性。繼續教育的重點是理論教育,教學形式多為理論教學,會嚴重影響學生的想象力和積極性。課堂氣氛僵化,大多是“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模式。學生的需求沒有得到重視,教師將繼續教育理解為傳授知識和解決問題的單一方式,缺乏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三)培訓條件不合理

培訓條件不能滿足教師的需求,尤其是在時間安排上。培訓時間和工作時間相互影響,產生矛盾,阻礙教師的教學工作。

解決方法

(一)在培訓內容方面

第一,加強教師專業知識課程的學習,提高教師專業素質。從我國師範院校的現狀來看,大多數師範教育院校側重於專業知識的教育,忽視了自學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通過這次調查,我們可以發現,一些教師不是師範院校的畢業生,也沒有接受過專業的師範教育。因此,從繼續教育的角度來看,教師在繼續教育和培訓中應接受科學的教育理念,以增加他們在教育知識方面的學習力度,更加重視教學理論、課程理論、學生教育、心理學、管理知識、教學改革趨勢和計算機應用等基礎知識。在完善知識體系的同時,要提高教師的組織管理能力、科研能力等專業能力,以彌補高等師範院校的不足。此外,可以發現教師的心理壓力很大,因此應該對教師進行心理素質培訓,以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

第二,訓練要因人而異。對於不同職稱的教師,要選擇不同的培訓重點。對於那些水平相對較高、能力較強的高層次、一級教師,要從高起點進行培訓,重點在教育研究方法、專業知識更新、先進教育理念等方面進行培訓。;對於水平相對較低、能力較差的教師,要加強學科教學研究、教學能力、學生心理知識、學習輔導技能和班級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培訓。

(二)在培養模式方面

一是形成以校本培訓為主,集中培訓為輔的培訓模式。目前,校本培訓在我國教師繼續教育和培訓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開展校本培訓,教師可以以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為依據,結合本學科的教研活動,自主開展。比如學校定期開展教學科研活動,聘請相關專業的專家、學者、權威人士進行專題講座,開展科研項目和科研課題。開展校本培訓要注意兩個問題。首先,校本培訓應避免流於形式。要解決這個問題,學校應該制定校本培訓計劃,並嚴格管理。

第二,因為校本實訓基地的建設需要一定的軟硬件條件,並不是每個學校都能成為實訓基地。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對一些在某些方面相同的學校進行分類,選擇符合條件的學校建設校本培訓基地,為其他學校提供培訓基地。雖然基於集中培訓的培訓模式受到了人們的質疑,但值得注意的是,集中培訓模式仍然有許多積極的作用。專業培訓機構負責高水平、綜合性、前沿性和專業性的培訓,確保培訓質量。這有助於教師形成系統的教育理論,提高專業教育水平。通過本次調查,本文認為雖然教師大多支持集中培訓與校本培訓相結合的模式。但為了避免前面的問題,強化訓練要做到“精準”,增強靈活性和多樣性。

第二,改革實踐教育,促進科學研究的發展。很多接受培訓的老師認為培訓是正面的,但是培訓知識很難在實際工作中發揮作用。因此,單純的理論教學無法達到培養的目的。要使理論真正發揮作用,必須開展教學實踐活動,用實踐檢驗和昇華理論。目前,許多學校都在探索和研究新課程改革,應該鼓勵教師在課程改革中參與科學研究的實踐。一方面,它有助於改善教育和教學;另一方面,可以促進教師專業知識的進步。實踐和科研是繼續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許多教師認可的培養模式。此外,作為一種新的培訓形式,遊學也可以得到更多的應用。

(c)在培訓條件方面

要合理安排培訓時間,減少教師工作與學習的矛盾。由於培訓時間安排不合理,單一的集中培訓造成了工作和學習的矛盾,給教師和學生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因此,要綜合考慮教師的實際問題,合理安排培訓時間,滿足教師需求。強化訓練的時間要短,學習內容要融入具體的實際工作中。

七.調查的意義

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的教育發展迅速。為了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教師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提高自己的能力。教師繼續教育在促進學校實力增長、提高教育人才綜合素質、實現人才強國戰略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然而,從近年來的繼續教育和培訓來看,我國教師繼續教育和培訓仍然存在許多問題。繼續教育與人才隊伍建設和社會發展還有很大差距。廣大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培訓機構應認清問題原因,對症下藥,尋求對策,促進繼續教育的發展。

職教調查報告 篇3

論文摘要:本次中職教師教學設計調查以廣西商業學校為例,通過實證性研究發現,中職教師在教學設計的完整性和教學過程策略的選擇上有待提高和完善,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教學的系統性設計、師生互動和教學評價體系等解決策略。

調查背景與內容

在全國職業教育如火如茶開展的時候,提高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並以此全面完善和提高中職學生的人格素養和技能水平,成為了職業教育教學的關鍵目標。而教學設計作為教學的靈魂和前提,對於幫助學生確立學習目標以及發展方向,激發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提高教學功效是十分關鍵的。

在信息化、知識化、科技化的今天,中職教師如要在教學過程中適應社會需要,合理選擇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匹配合適的傳播形式以及選用恰當的教學評價,都必須經過精心的教學設計。中職教育培養的人才將直接踏上生產實踐第一線,他們需要的不僅僅是基本的知識、原理和概念,更重要的是生產技能和工作能力。但是,不管是傳統的還是現代的教學設計,大都關注在普通教育上,職業教育特別是中等職業教育的教學設計,還沒有引起中職教師的足夠重視。

近幾年,隨着國家對中職教育的關注和投人力度的加大,職業教育教學取得了一些成績,一些教師越來越重視教學設計,但是當前在教學設計中存在很多問題。為了更好地通過教學設計,明確教學的目標、內容、方法、策略等,減少和克服在正式教學活動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增強和提高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和可控性,我們設計了此份問卷。本次問卷調查的內容涵蓋了教設計的各個環節,如瞭解學生、明確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策略的選擇以及教學評價等。

樣本選取、分析方法及類別

樣本選取本次調查研究以廣西商業學校為例,涵蓋學校的所有專業學科,共發放問卷127份,回收有效問卷127份,有效回收率為100%o

分析方法本調查主要將頻度和比例分析法、相關性分析法、具體分析法和對比分析法相結合,進行了統計、分類和分析,瞭解中職教師教學設計的優點和不足。

分析類別因為本次調查採用主觀題形式,分析難度較大,所以採用了首先對所收集的問卷進行整理,然後分類,最後統計分析的形式。在分類中,儘可能地保持每個樣本的內容(故在統計分析中採用的是原樣本術語),以防止造成統計數據的不穩定和較低的信度與效度。在結合職業教育和傳統教育教學設計的一般構成要素和結構的基礎上,我們把教學設計進程分為備課、複習舊課、導人新課、上課、課堂小結和佈置作業。每個大類又包含一些小類,主要是具體的環節和方法,這也是我們研究的重點。

結果與分析

(一)教學整體設計的頻度和比例

教學整體設計是為了達到既定目標、促進學生能力發展而設計的一套完整的、系統化的、動態化的程序。統計與分析結果見表1和表2。

從表1和表2可以看到,在教學的準備階段設計中,進行備課和課堂總結的教師分別佔到了41.7%和40.2%,所佔比例一般。在備課設計中,作為教學設計重要環節的瞭解學生基本情況佔18.9%,熟悉教材佔15.0%,準備教案佔10.2%,所佔比例都明顯偏低,而作為教學設計靈魂的制定教學目標竟只有4.7%,可見中職教師對制定教學目標在教學設計中的重要性沒有足夠重視。在正式的教學實施階段的設計中,儘管每一位教師都有表述,但在複習舊課、導人新課以及教學策略選擇方面相差巨大,其中在注重學生實踐上值得一提,佔到47.2%,而在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教學過程中的形成性評價反饋方面分別佔18.9%和24.4%,有待加強。在這其中,對教學方法的選擇還是比較多的.下面我們將詳細討論。

(二)教學實施設計階段各教學策略和方法的統計與分析

教學策略的設計成功與否直接關係教學目標的完成程度。因此,我們重點對教學實施階段做了統計與分析,其結果與分析如下:

相關度結果與分析從表3可以得出,師生互動與問答教學(p=0.019)、案例教學與學生實踐(p=0.042)、演示法教學與學生實踐((p}.000)、問答與學生實踐(p}.022)相伴概率p均小於0.05,故認為它們兩兩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關係。而在剩餘的`,如師生互動與案例(p=0.081)、師生互動與分組(p=0.561)等中,相伴概率p均大於0.05,故認為它們之間不存在顯著的相關關係。

上課環節各個要素在同一節課中出現情況分析從表4可以看出,在正式上課環節設計中,同時應用1至2種方法或策略的比例很多。表s顯示了上課環節各要素的應用次數和比例關係,其中學生實踐、案例法和評價法教學所佔比例較高,基本都在15%以上,其他所佔比例較低,在10%左右。從表4和表5的對比可以看出,有一些教學方法在一堂課中同時被利用,但是卻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沒有應用任何策略和方法。

案例法應用頻數與比例分析從表6可以看出,在教學設計中沒有出現案例的教師佔67.7%,出現1次的佔22.8%,出現2次的佔9.4%。而從表7可以看出,在教學設計中,中職教師明確提出精心準備案例的只佔7.5%,在教學實施中採用案例導入的佔28.3%,但是在上課時應用案例教學的卻佔到了64.1%。雖然在教學實施中採用案例教學法的達到了很高的比例,但這是在出現案例法中的比例,在總體中卻不盡如人意。

討論與建議

(一)中職教學設計應是一個系統性、整體性工程,應精心設計教學的各個環節

長期以來,一些中職教師對教學設計關注度不夠,始終認為它與教學的聯繫不大,忽略甚至忽視教學設計;還有一些教師儘管在教學前進行教學設計,但也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其實,教學設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教學的有效性和操作性。鄧澤民教授認為:教學設計的最終目的是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以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人才的中職教育,教學的效率和質量直接反映在所培養的學生是否具有勝任工作的知識和能力。教學作為一個整體性的系統,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着眼整體,統攬全局,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活動,尤其是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在教學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從這次調查來看,中職教師教學設計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令人擔憂。在所統計的6個環節中,教學設計包括所有環節的僅佔1.6%,含5個環節的佔4.7%,4個環節的佔10.2%,包括i-3個環節的最多,分別佔到23.6%,34.6%和25.2%。這些數據都充分表明了中職教師在教學設計存在的缺陷和問題。要改變這種現狀,中職教師必須加深對教學設計的認識和理解,系統地、綜合地、整體性地設計教學的各個環節,並根據市場和社會的變化,做出動態的調整,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全面掌握知識和培養能力,提高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二)教學策略的選擇應適宜,應以注重師生互動,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參與度和創造性為前提

在以能力培養為本的中職教育中,教學方法的選擇是至關重要的,教學方法選擇的合理與否,直接影響到學生掌握知識和能力的水平。但這都有一個前提,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師生互動的學習情境和氛圍,而不是教師以自我為中心,單純地採取“滿堂灌”的方式,以利於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從本次調查我們看到,中職教師對教學方法的選擇是多樣的,存在案例教學、分組教學、演示教學、問答教學等形式。例如,案例教學佔了教學過程的26.8%,學生的動手實踐則達到了47.2%,這些都與中職教育培養從事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國中級技術人才的教育目標是相對應的。但是我們同時也要注意其中存在的問題:這些方法的選擇是否都與培養學生的技能相關,是否能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求知慾望和興趣?例如,在對上課過程的相關分析中,在教學過程中選擇的分組法與案例不存在顯著的相關,説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採用的教學方法難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難以形成師生互動的學習情境和氛圍。

總之,教學過程設計作為整個教學設計的主體,其中各種教學策略的選擇都應該強調以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提高和完善為中心。教師應為學生創造一種適宜初學習情境,充分調動學生求知慾,在教學過程中師生共學,共同發展,共同提高。

(三)注重教學評價

作為教學設計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學評價是一個評價教學效果、教學效率的措施,特別是基於中職教育本身固有的屬性,教學評價不可或缺。在本次調查研究中,我們發現中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形成性課堂評價意識較其他方面還是比較樂觀的,佔到了24.4%。但在總的教學過程設計中,卻只佔到了14.9%。雖然在課堂小結環節,教師也可能有教學評價方面的內容,但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卻未表現出來,況且有課堂小結的人數只佔到了總體的40.2%,在這方面還是存在不足的。因此,新時期應鼓勵和提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形成性評價體系。這要求中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對學生的成績動態地給予評價,及時激勵學生或者幫助學生改正自己的不足,這樣培養的學生才能勝任工作。

總之,在中職的實際教學中,應該把教學設計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對教學進行認真的設計,不斷適應當今社會和科技迅速發展對中職學生的新要求,敢於對教學進行改革與創新,努力為社會造就全方位的人才。

職教調查報告 篇4

體罰,是教師對學生肉體實施懲罰並使其受到傷害的行為,如毆打、罰站、下蹲、超過身體極限的運動、刮臉、打撕嘴巴等行為。變相體罰,是指採取其它間接手段,對學生肉體和精神實施懲戒並使其受到傷害的行為,如勞動懲罰、抄過量作業、臉上寫字、諷刺挖苦、謾罵、烈日下暴曬等行為。

一、體罰的種類

目前據我們瞭解體罰學生手段包括粗略統計:

1、罰站、罰跑、罰跪、罰下蹲、罰曬、罰做府卧撐、罰靜力練習、面壁、罰抄寫、罰款;

2、以打擊為主的有揪耳朵、扇耳光、腳踢、 教鞭抽;

3、以語言暴力為主的有威脅、呵斥、諷刺、挖苦、辱罵、刁難、侮辱謾罵學生 ……

更有意思的是體罰手段還有別的“雅稱”:教師打學生,或讓學生打學生(一些學生幹部被迫成了小打手)——所謂給點教訓;學生自己打自己——可謂自己告戒自己;隨意停課,如不讓學生進教室聽課(短的一節,長的兩天),或者不準學生來校上課等等——名

為反醒、反思;諷刺、挖苦等語言為主的——名為“心理療法”……

二、體罰的危害性

教師總以為自己在校園的絕對權威不容冒,而他們對學生不良行為的處罰,則是因為學生的行為妨礙了自己預設程序的進行,所以他們就在課堂內外頻頻實施體罰,給教育帶來不堪設想的後果,危害性極大。

1、難以轉變學生不正確的態度。雖然體罰可能達到在特定情境中制止某種行為的目的,卻很難轉變學生不正確的態度。體罰與變相體罰只能使學生學會逃避體罰,而不是誠心轉變態度,改正錯誤。這種體罰與變相體罰顯得相對無效。

2、難以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圍。“殺雞儆候”式的體罰使學生在行為上謹小慎微,時時、事事消極防衞,害怕教師。這就不利於學生形成積極向上、勤奮學習的思想品質,也不利於班集體形成文明、和諧、輕鬆的氛圍。

3、體罰與變相體罰會給學生帶來不必要的焦慮。嚴重的.會使 學生的人格尊嚴、身體健康權、受教育權等等受到侵害。

4、體罰還會導致師生關係緊張,使師生產生衝突乃至對抗。這既損害了教師的社會地位和人格魅力,也是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等法律。

三、體罰的原因

我認為導致教師師德失落而產生教師體罰學生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教師法制觀念淡薄。

《義務教育法》第十六條明確規定:禁止教師體罰學生。《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十九條也規定:“學校、幼兒園的教職員,應當

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但是,這些法律條款並沒有受到重視。我們發現,相當一部分中國小教師的法制觀念非常淡薄。其表現形式主要是:第一,不學法、不懂法。很多教師反映,從沒認真學習過教育法規,也不認為自己體罰學生是一種違法行為。有的教師説:“這樣打一下有什麼關係?又沒有把他們打得怎麼樣?”有的教師説:“體罰一下學生還不是為他們好,為他們今後能更好地成長,這是關心,怎麼叫違法呢?” 。第二,對“法”的認識存在偏差。個別教師認為違反《刑法》是違法,而違反《教育法》則不算違法。教師們只強調自己的良好願望,而忽視了體罰行為本身已違背了教育法規,侵犯了學生的合法權益,危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

2、觀念的陳舊、落後。

體罰現象在中國尤其是中國農村廣泛存在,一方面反映教師素質不高,另一方面也是傳統的中國教育思想“嚴師出高徒”的表現。多少年來,“戒尺底下出人才”一直作為信條而為許多人所接受。受封建殘餘教育思想的影響,一些中國小教師把體罰這一舊學校中流行的對待學生的非人道的處罰方法作為管教學生的主要手段,認為體罰學生是教師理所當然的權力。有的教師直言不諱地説:“不打,哪能教育”、“打人也是一種教育”、“不打不成器”、“不打何已成規矩”。尤其是農村中的一些中國小,有部分教師至今信奉古訓"黃荊條子出好人","不打不成材"的陳舊思想和觀念。"我打他是為了他好"這是在幫助他,他的父母還要感謝我。這是一個多麼巨大的反差:身在二十一世紀,網絡現代化、知識一體化的今天。傳授着現代文明的科學知識,卻信奉着十幾世紀甚至幾十個世紀前的教育觀。很難想象一個在"黃荊條子"鞭策下的少年還能成長為具有優

良品德的勞動者嗎!

3、工作上的壓力。

班主任在工作中承受着層層壓力:學校對你説,學校把五六十人學生交給你,你要將《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習規範》變成學生行為;總務處對你説,要管理好桌椅、門窗……你班損壞特別嚴重;教務處對你説,你班的學習成績下降,你怎麼管理的;政教處對你説,你班學生遲到、早退、曠課、打架、賭博……;團委對你説,你班的公共衞生、寢室衞生、紀律,三操一活動的開展怎麼差,是什麼原因……。面對這些屬於常規性的壓力,沒有正確對待,心理上發生偏差。當學生作出"管而不服,説而不聽"或極為惡劣的行徑時,老師可能會"火冒三丈" ,把工作壓力發泄在學生身上,其實教師這樣"教訓"學生,它的危險性更高,更容易給學生造成危害。

4、教師缺乏良好的師德。

除了思想認識上的差距外,教師自身缺乏良好的師德,素質不高也是產生體罰的一個重要原因。有些中國小教師對本職工作不甚熱愛,缺少事業心和責任感,對學生缺乏起碼的愛心和耐心,尤其是對一些“差生”。有的教師教育水平低下,教育思想陳舊,在學生管理方面常常以“罰”代教。認為這是一個簡單實用的教育手段。

5、升學考試的壓力。

標籤: 職教 調查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z/diaocha/1er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