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政範例 >調查報告 >

中學生調查報告模板及範文

中學生調查報告模板及範文

隨着個人素質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事務都會使用到報告,報告具有語言陳述性的特點。那麼一般報告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學生調查報告模板及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學生調查報告模板及範文

中學生調查報告模板及範文1

《語文課程標準》中説:學生的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在寫作教學中,應注重培養觀察、思考、表現、評價的能力。要求學生説真話、實話、心裏話,不説假話、空話、套話。激發學生展開想象和幻想,鼓勵學生寫想象中的事物。“課標”對作文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但實際的作文教學狀況,卻始終不盡如人意。作文成了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點,“害怕、厭惡寫作文”是學生的普遍心理現象。據我在本班中作的口頭調查中:很怕、有點怕寫作文的高達80%,對他們而言,寫作文是件苦差事,為了交差,他們不得不絞盡腦汁,使盡渾身解數湊字數。正是由於這種心理定式,從一開始就制約了學生的思維,因而作文的恐懼心理越來越強烈。在這種情況下寫出來的作文質量必定不佳。經統計分析,學生的作文問題大體可分為如下幾種:

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作文瘳瘳數語,幾行字就是一篇作文。意思雖然説清了,語句也通順,但不能抓住事物的細節作細緻地描繪。就好像一幅畫,只有輪廓,沒有血肉,所以總也豐滿不起來。

有的學生景物也描繪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也寫得很清楚,但讀起來乾巴巴的,缺乏情感的滋潤。也不能在作文中體現作者的價值取向和主觀立場,好像只是一個事不關己的看客。這樣的文章必定缺乏感染力,難以和讀者產生共鳴。

有的學生雖然也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比如:媽媽真偉大!我的老師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師!等等,但由於在行文中缺乏情感滲透,讀起這樣本該情感充沛的句子,總覺得有些空洞和高調。

有些學生要麼重複羅嗦,要麼詞不達意,這樣的作文讓作者和讀者的交流受阻。本班就有幾個這樣的同學,作文通篇都是口語,有的字甚至從字典中都找不到,他用拼音代替,都找不到一個合適的書面語來表達。看這樣的文章,如同嚼白蠟,索然無味。

作文本來是個性化的活動。所謂個性化,就是一個命題或多個命題,全班學生的作文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內容和形式,體現出每個兒童不同的心聲和不同的水平。可是平時一説寫作文,學生就搬出作文書,套用模仿,有的甚至是全盤接收;或是老師念一篇例文,有一半學生都成了例文的作者,這樣寫出來的作品千篇一律,毫無新意,更無個性可言。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制學生失去作文興趣,固化了學生的思維,限制了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呢?歸結為以下幾點:

除了讀讀教材中的文章,抄抄書本上老師指定的詞句,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第二課堂幾乎為零,有的學生甚至沒有一本課外讀物,他們的語言積累很是缺乏。心中無貨,當然下筆無墨了。作文時冥思苦想,也不過瘳瘳數語而已。

再者,家長在這方面的引導和交流也非常有限,我曾經做過調查,在家裏過問孩子的學習情況,並能主動予以引導的不足10%。(當然這並不能怪我們的家長們,他們要麼農活太忙,無暇顧及;要麼知識底子不夠,有心而力不足;要麼根本就沒有這個意識。)

有些學生作文時缺乏投入感,沒有激情,把作文當成難以應付的差事,從心底厭惡寫作,沒有主動性,沒有心靈參與的過程。作文自然缺乏情感。

有句話説:生活中並不缺乏美,而是缺乏發現美的眼睛。其實學生並非缺乏生活素材,而是由於我們教師教學方法陳舊、單調、程式化,訓練內容枯燥乏味,大大限制了學生的寫作慾望,使他們失去了作文的興趣。有的教師對學生的指導,重在寫作技巧、表達方法上的點撥,對於作文內容卻搞“一刀切”,學生缺乏作文內容的積累和寫作心理的需求。葉聖陶先生很早就指出:寫作的根源是表達的慾望。正如説話一樣,胸中有所積蓄,不吐不快。教學教學重點的轉移,忽視了學生表達慾望的激發和積累習慣的培養。

有的學生認為自己的作文,認真完成六七十分,草草應付也是這個分數,“大概老師一看到我的名字,就跳出屬於我的分數了。”周而復始,信心喪失,何來興趣?基於學生作文的現狀,教師如何調動一切有利因素,以多樣化、綜合性的教學內容、形式,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空間和氛圍,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從而樂於表達,易於表達?特別值得我們思考。

教師在課堂上儘可能淡化作文概念,模糊“作文”的負累,使“作文”兩字在學生心目中不再沉重,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在輕鬆愉悦中,在最自然放鬆的狀態下,調動所有的感官去注意、觀察,去發現、研究,去追憶、再現,去想象、推斷,去剖析、感悟。讓學生明白不是為了作文而作文,而是想説就説,想寫就寫,寫多也行,寫少也可,沒有字數、結構、體裁的限制,對學生唯一的要求是:觀察得要更細,發現得要更多。盡最大努力試着把作文課變成一次遊戲、一次採訪、一次通知、一次廣告招標、一次觀察試驗這些活動,可就地取材,但需精心設計,不讓學生有負擔。如:一位老師有一次組織學生玩吹泡泡的遊戲,老師説:“盆裏有肥皂水,請大家拿起筆套吹泡泡,看誰吹得大,看誰吹得多。”學生動手動腦,氣氛活躍。良好的氛圍形成了。接着,老師引導:“泡泡像什麼?”學生回答:“像氣球”、“像飛船”等。“要是把泡泡當作人,可寫哪些作文題?”

《泡泡飄遊記》、《泡泡旅行記》、《頑皮的小泡泡》等,每個學生筆下的小泡泡都各具個性,都活動在自己的天地裏。

(一)閲讀寫作緊密結合

教師在平時的閲讀教學中,應不失時機地滲透習作教學的內容和基本功訓練。看到典型的課題,可結合滲透如何審題和立意的訓練;遇到典型的課文,可滲透佈局謀篇的指導;碰到典型的'構段方式,可以穿插進行仿寫訓練。對於課文中的典型句式和各種修辭手法的句子,除了引導學生賞析外,還可通過各種形式的訓練,讓學生逐步掌握。

(二)重視習作前的指導

根據作文教學計劃的安排,每次作文課之前,必須重視課前指導,寫人物,就應該提前要求學生留心觀察各種人物的外貌、動作、神態變化;寫景,就應該要求學生提前有針對性地觀察自然景象;寫物,應提前指導學生有意識地研究各類物品的形狀、色彩,掌握其特徵總之,每次寫作之前,都應根據習作要求,通過各種方法,讓學生蒐集和積累必要的材料,這樣到了作文時,學生胸中才有積蓄可傾吐,手中才有方法可使用,口中才有詞語可表達。習作評價對習作教學過程的實施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對激勵學生的習作興趣,提高習作水平,改過習作教學方法及促進學生的發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開放的習作評價應能激勵為評價宗旨,評價定位於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家長與學生、學生與自己之間,在互相交流、雙向互動的評價中,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增進教與學的相互瞭解和深層次地溝通,在評價中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一)評語激勵

傳統評語針對性不強,缺乏個性,缺乏激勵。我主張評語要以第二人稱的口吻,強調評語的雙向互動性,強調激勵性、針對性和建議性,使學生既看到自己的進步,又知道存在什麼問題,使每一次的評語猶如一次親切的交談和情感的溝通,有利於增強學生的習作興趣和信心,使學生願意修改,知道如何改。評語的定位由老師與習作之間轉換為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家長與學生、學生與自己之間的互動與交流,評語的形式、內容更豐富多彩。評價更全面、更具體、更講求實效。

(二)評獎激勵

根據學生好勝心強的特點,採用多種類型的評獎活動。設習作“興趣獎”、“個性獎”、“創新獎”、“進步獎”、“希望獎”、“優秀獎”、“幻想家獎”、“故事大王獎”、“日記大王獎”等等。

評獎活動注意學生習作的過程,並且面向全體,人人蔘與,人人都可以獲獎,使學生在老師、同學、家長及自我肯定中激發習作的動機。

(三)成果激勵

開放性習作評價注重形成性評價,注重學生習作過程,指導學生珍惜習作成果,利用成果激勵、培養學生的成就感,從而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堅定習作信心。具體做法如下:

1、開闢班級習作園地,學生想寫就寫,想貼就貼,想評就評,使班級的習作園地不再只是少數人、少數範文的領地,而是學生張揚個性,展示自我,真情流露的地方。

2、鼓勵學生參與社會習作園地,指導和鼓勵學生把作品投寄到各種少兒報刊雜誌上發表,讓他們充分體驗習作的成就感。

中學生調查報告模板及範文2

伴隨着開放和市場經濟深入,中學生的零花錢越來越多,消費水平也越來越多,學生之間有攀比現象。很多家長都疼愛自己的孩子,因此滿足孩子的要求。中學生的開銷結果∶

調查結果顯示,他們的零花錢開銷結構有三個最為顯著的方面∶

一是買書型這是開銷最主要的部分(累計佔70.2%,排第一位)其中用於購買課外書報的支出於用於購買學習輔助書籍的支出;

二是買體育娛樂方面高科技產品,如cd音樂磁帶電腦軟件/電子遊戲軟件,手機,以及vcd/dvd影帶(累計佔52%,排第二位);

三是買零食/飲料(累計佔48%,排第三位)。

中學生沒有形成完整的,穩定的消費觀念,自控能力不強,多數消費都是受媒體宣傳誘導或是受身邊同學影響而產生的隨機消費,衝動消費。這也正是中學生消費示範效應的結果。拿手機產品來説,目前,有手機的中學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經濟條件允許;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經濟條件負擔不起的情況下趨前消費;還有一部分是既無通信需要又無家庭經濟條件負擔的奢侈消費。而奢侈消費則是由學生消費的示範效應,攀比心理導致的。

如果用某種品牌產品產生好的體驗,就會堅持使用,從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終形成使用習慣,比如洗髮水,感性認識上的氣味清香,質量好,效果明顯,都會繼續使用下去。

1、學生思想活躍,對新事物有強烈的求知慾,喜歡追求新潮,並敢於創新,消費的趨附性強,娛樂消費佔全部消費額的比重很。

2、飲食方面開銷。無論是否僻生,飲食開支在消費總額中佔了絕部分,這是符合健康的消費構成的。調查發現,中學生中還興起一股外出聚餐和請同學吃飯的熱潮,這方面的開支雖然不算,但也是造成中學生消費高的一個原因。

3、通訊網絡費用過高。被調查人羣中,對手機的擁有率為92%,其中70%的.僻生也擁有手機。調查發現,部分同學每月的手機費用集中在50元100元,僻生的手機費用一般能控制在50元以下。也有14%的同學每月的手機費用高達150元以上。

(一)中學生的消費,應該相應地做出一定的消費指導,才能更有助於他們的學習和以後的生活。

要培養中學生良好的消費習慣,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家庭要建立健康的消費文化環境。家長的消費及消費觀都能在孩子身上有形或無形地映出來。給予他們一定的消費自主的同時注意家庭教育,對消費要求有意識地給予區分,還可以安排一定的家務勞動,加強勞動教育,促成勤儉節約消費觀。

(二)給學校的有關建議:

(1)加強對中學生消費心理和行為的調查研究。

在思想理論教學中,我們應該力提倡調查研究與理論教學相結合的科學方法,使理論教學真正擺脱空洞無物的説教。今後我們應當重視和加強對學生消費狀況的關注,注重在研究他們的消費心理與行為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當然,調查研究是一個艱辛的過程,但是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首先培養自己刻苦鑽研的科學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理論聯繫實際的科學思維。

(2)教育學生要樹立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科學的消費意識。

引導他們在考慮個人消費時不忘光榮傳統,科學規劃安排,是個人消費標準與家情相適應。當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從不斷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和繁榮市場這個角度看,需要鼓勵人們積極、合理消費。如果不考慮個人經濟狀況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的消費模式是十分有害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及時客觀的分析社會上的消費主義現象,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心態,作一個清醒的消費者。

(3)中學生健康的消費風氣應成為建設節約型校園的一項重要內容。

學校校風建設應該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則,重視中學生為人處世每個環節的教育,重視培養和塑造學生健康的消費心理和行為,以促進中學生學業的成功追求。建議把中學生良好消費心理和行為的培養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設計有關學生健康消費理念的活動專題,並且持之以恆。塑造節約型的校園理念,利用校園環境影響學生理性健康的消費習慣的養成,形成良好的生活作風,向社會輸出具有健康理性消費習慣的社會人才。

(三)給在校學生的建議

1、合理規劃自身消費構成,增強理財意識。

要在社會的激烈競爭中站穩腳跟,學生們對自身的消費現狀需要有更理性的思考,在學生活中就要注重養成健康的消費心理和良好的消費習慣。要強調合理和適度消費,提倡量入為出有計劃的消費。注意發揚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自覺抵制不良消費風氣影響。

2、注意克服攀比心理,不要盲目追求高消費。

學生沒有立的經濟來源,所以在消費的過程中要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要選擇適合學生羣體的消費標準,而不能因為攀比而一味追求名牌和高標準、高消費。要克服這種心理,學生們就應樹立適應時代潮流的、正確的、科學的價值觀,逐漸確立正確的人生準則,給自己理性的定位。

3、僻生應正視自身消費現狀,養成良好的消費心態。

僻生們作為學生中一個特殊的羣體,消費能力是相對落後的,但是他們的消費慾望並沒有衰減。所以,僻生更要注重正視自身的實際情況。調查中一位僻生説過這樣一句話:在清掃校道時,我會對走過的每個人微笑,因為我知道,靠自己雙手掙的錢是最光榮的。這是一種很好的心態,僻生應積極地面對自身情況,按切身實際分配消費。

4、注重精神消費,養成健康習慣。

對於尚未有固定經濟來源的中學生而言,精神消費不但能彌補物質生活上的不足,還能讓中學生有更深的精神內涵和更豐富的精神生活。所以,學生應通過各種教育和文化活動,把娛樂和知識攝取結合進行,以陶冶性情,獲取知識。另外,要注意強調綠色消費,對不利於保護生態環境的消費行為。

5、加強對學生消費意識,提高健康水平。

中學生的體育健康意識和能力將隨着其家庭收入的增加而提高。中學生的基本物質得到滿足和滿意的時候,他們才會把錢花在體育上,因此要引導他們逐步樹立正確的體育健康消費觀。消費風氣應成為建設節約型校園的一項重要內容。學校校風建設應該把教育學生放在第一位,重視學生為人處世每個環節的教育,重視培養和塑造中學生健康的消費心理和行為,以促進中學生學業成功追求。

通過這一次的研究性學習,我們深刻地理解了學生理財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自己也得到了這方面的許多知識。觀念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在人們的行為中慢慢改變,而行為又會過來影響人們的觀念。消費正是這樣的,它既受內在因素的影響,也受外來事物的影響,我們應該用一種發展的眼光來看待。

孩子的勤儉節約和儲蓄行為是個良好現象,家長應對此加以鼓勵和正確引導,使孩子從小養成善理財的好習慣。加強宣傳的力度,利用學校和班級的牆報力宣傳要合理利用零用錢,使中學生認識到,錢來之不易,讓他們懂得要勤儉。

中學生調查報告模板及範文3

一. 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瞭解和重視程度

大部分大學生認為中國傳統節日是具有深遠意義的,是值得倡導並隆重舉行的,比如説“端午節”是紀念我們偉大的愛國英雄——屈原的;還有部分大學生認為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瞭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節日的意義,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對中國傳統節日都不是很瞭解,在調查中我發現很多人不能完全説出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節“這個節日。

二. 當代大學生對西方國家節日的瞭解及重視程度

部分大學生認為要與西方國家“接軌”,要學習西方的先進科技及文化,就必須接受西方國家的文化及節日傳統;大多數人表示對於西方國家的節日既不能説完全摒棄,也不能説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並不代表是否定某一方,而是兩者的融合,對於節日這一問題而言,他們表示可以接受,但不會去隆重慶祝,畢竟那是別人的節日。

三. 大學生熱衷外國節日的主要原因

由於對我國文化、民族傳統知識的欠缺以及盲目從眾崇洋媚 外的心理導致部分大學生對外國節日表現出“狂熱”的態度,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而當代大學生從小就被社會定位為為了考試而拼命學習的一類人,大部分時間都用來“鑽研”那些課本知識以應付考試,忽視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瞭解,錯誤的認為科技、經濟等某方面優於中國的部分西方國家就是自己的偶像,從而導致崇洋媚 外,熱衷於外國的文化教育及服飾等各種東西,當然西方國家的節日也成為他們青睞的`對象。

四. 調查中出現的令人“匪夷所思”的問題

在調查時與部分大學生的交流中,發現了極少部分大學生的一些令人無奈又“匪夷所思”的觀點。

1. 建議給中國傳統節日重新“易名”

極少部分大學生由於對西方國家的過度崇拜,竟然給部分中國傳統節日加上一個類似於西方節日名字的名字,比如“中國情人節”,更令人無語的是有人建議將“清明節”改名為“中國鬼節”。

2. 部分人表示“不承認”中國有些傳統節日

部分人認為當“節日”的概念被“假日”替換以後,是節日就應該有假期,可是中國的很多節日都沒有放假時間,這樣一來,他們覺得這些節日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節日,從而忽視甚至不承認那是中國傳統節日。他們表示這樣的節日猶如“食而無味”,所以不願接受。

五. 保護中國傳統節日文化遺產刻不容緩 在調查中,少量大學生對韓國申報端午祭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成功這一事件表示義憤填膺,他們認為中國人民應注重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對於20xx年韓國申報中國的“端午節”為他們的節日這一事件,我們應該予以重視,對於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去重視,保護中國傳統節日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刻不容緩。

六. 結論與建議 通過該調查發現,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節日的重視程度較為欠缺,這是由於對我國文化知識及傳統觀念的缺乏而導致的。我希望當代在校大學生能加強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學習瞭解,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用行動去證明自己的愛國熱情。

七. 附錄 由於我的調查時口頭形式的,所以沒有統計初詳細的數據,該報告只是反映了調查中出現的顯著問題,故不能作為有力的論據。

中學生調查報告模板及範文4

為了解中學生身心是否健康發展,思想是否積極向上,人格是否健全完整,我校組織了一次以中學生課外閲讀為主題的調查活動。這次調查活動是以教師更好地瞭解學生興趣,增進師生之間感情為目的的。

為使調查過程進行得順利,我們做了一系列調查前的準備工作。

首先,確定調查的主要對象,商討調查活動進行的確切時間,進行調查工作的人員分配等事宜。

其次,再組織大家廣泛收集以這次活動主題的資料,記錄活動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等,最後,查閲收集的資料,製成50份調查問卷。我們一行三人,在校內八年級(13)班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問卷中的問題共有7個,全為選擇題。

1、你認為以下哪種接受知識與信息的方式更適合你?

a、電視b、互聯網 c、課外書籍

2、你如果要在業餘時看書,你會選擇哪種?

a、經典名著b、武俠、娛樂雜誌等休閒類書籍c、熱門暢銷書

d、老師推薦書

3、你一般課外閲讀是什麼原因?

a、老師強調b、家長要求c、個人意願

4、你通常以什麼方式閲讀?

a、買書來讀b、網上在線閲讀c 、電子工具閲讀d 、書店、圖書館

5、你認為影響你閲讀的因素是?

a、課業負擔大b、自我興趣不高c、覺得沒多大用處d、不知道讀什麼書

6、你讀過四大名著中的幾本?

a、1本b、 2本c、 3本d、 4本e、一本都沒讀

7、你每週一般閲讀的時間是多長?

a、1小時左右b、1—3小時c、3小時以上通過發放問卷的形式,獲得了一份詳細的數據。在調查過程中,人中的表現獲得了調查對象的好評。

調查數據顯示:

1、53%的人認為課外閲讀很重要,47%的人有其它看法。

2、30%的人讀《四大名著》中任意一本或更多;45%的人通過電視或其它主式瞭解到書中內容,但不全面;25%的人基本不解。

3、55%的人喜歡互聯網,30%的人喜歡電視,15%的`人喜歡書刊。

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認識的歌星、影星比文學家、作家、詩人多;大部分學生花在課外閲讀上的時間遠不及他們看電視、上網的時間;大部分學生表示不願自覺去課外閲讀,多半是老師要交閲讀筆記、寫作文等,或是家長一部強調;大部分學生對武俠、娛樂雜誌等休閒類書刊感興趣,而忽視一些很好的文學作品及名著。

毫無疑問,對於紙質印刷媒介的閲讀,至今仍然是人們獲取知識、增長智慧的最主要主式。特別是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書籍的閲讀,幾乎是不可或缺的教育與自我教育,認識與自我認識的基本途徑。然而,自二十世紀末以來,隨着在全國範圍內的電子傳媒的普及,尤其是電視熒屏和互聯網所帶來的影響,正在對傳統的紙質媒介的閲讀功能形成巨大沖擊。調查顯示,現代人花在書籍閲讀上的時間,已經大大地不如從前了,尤其是成長在這樣一個電子傳媒時代中的青少年,閲讀的樂題,好像正在越來越遠地疏離於他們了。我們驚喜於電視和互聯網帶來的知識和信息傳播的種種方便與快捷,但一些有責任心的專家們卻對此表示深刻的憂慮。通過此次調查,可以充分顯示當今中學生對課外閲讀的冷漠;其次,課外閲讀對中學生有很大的好處,壯大經驗,創造經驗,修身養性,薰陶氣質。希望廣大中學生,認識到課外閲讀好處,充滿對課外閲讀的興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z/diaocha/9jnq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