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政範例 >調查報告 >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薦】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薦】

在經濟發展迅速的今天,需要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多數報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發生後撰寫的。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報告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薦】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1

一、摘 要:現如今我們大三的學長、學姐即將走出校園,走入社會,他們可以選擇的,或許不只是進入一個差強人意的工作單位,解決“就業”難題。如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摒棄了競爭激烈的“就業”所帶來的壓力,開始走上創業的道路,開拓自己的精彩人生。那麼,分析“就業”與“創業”這兩個雖然只是一字之差、卻截然不同的兩種生存方式,我們也知道作為現在的一個大學生已經不是像以前那樣的彌足珍貴了,可就業與創業它們各自在剛走出象牙塔的莘莘學子們心裏究竟佔據怎樣一個地位、就業形勢如何、創業到底難不難喃?接下來將展現我們調查報所得來數據。

二、關鍵詞:創業、就業、工作

三、正文: (一)、現今的大學生越來越多,而就業崗位不多,這就造成了就業競爭十分激烈,供需關係緊張自然成為就業難最主要的原因,據調查想要到: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自主創業、其他的比例分別佔:33.3%、13.3%、20%、33.3%、0%

圖:文獻來源:調查報告

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自主企業

其他

(二)、經濟知識時代對人才素質要求的提高使得多數學生就業期望趨向現實,主要表現在就業方向、工作區域等方面的選擇方向上,因此,據調查所知:希望到沿海開放城市、內陸省會城市、中小城市、農村、需要人才的邊遠地區或艱苦環境這些地方工作所佔的比例分別為:26.7%、13.3%、33.3%、6.7%、20% 圖:文獻來源:調查報告

(三)、大學生創業失敗的很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忽視技術創新。很多大學生只看他人成功後的表象,不顧食間、地點的差異,盲目照搬照抄別人的經驗,結果“畫虎不成反類犬”,自己的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步他人後塵。因此,我們的調查覺得求職成功的關鍵是:較高的學歷、較好的個人形象、人際關係、個人的知識和實踐能力、其他所佔比例為:6.7%、0%、40%、60%、0% 圖:文獻來源:調查報告

較高學歷

個人形象

人際關係知識和實踐

其他

(四)、現在大學生就業面臨着很多的難題:

1、缺乏啟動資金:除了家庭資助,絕大部分創業大學生沒有其他經濟來源。目前,也有一部分大學生通過勤工儉學積攢下來部分資金,但創業初期的花銷,經常會遠遠超支。

2、缺乏市場經營經驗:大學生有激情、有抱負,但在實戰中往往是“眼高手低”,對具體的市場開拓缺乏經驗與相關的知識,在創業過程中很可能會因“紙上談兵”而敗北。

3、 心理承受能力弱:從國小到大學,十幾年的學校生活,相對風平浪靜少有挫折,在這種大環境下,大學生創業者們也普遍比較脆弱。其實無論何種創業都有風險,創業的同時即應該有“風險意識”,要能承受住風險和失敗,能夠經得起市場的錘鍊。

4、創新能力不強:大學生創業失敗的很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忽視技術創新。很多大學生只看他人成功後的表象,不顧食間、地點的差異,盲目照搬照抄別人的經驗,結果“畫虎不成反類犬”,自己的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步他人後塵。

據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認為就業難的問題產生於教育體制、學生自身素質不夠、社會沒有提供足夠崗位、大學畢業生太多,超過市場需求所佔的比例為:20%、53.3%、13.3%、40% 圖:文獻來源:調查報告

(五)、畢業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來社會公認的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直接原因。從20xx年至20xx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從114萬增加到338萬,是擴招前的3倍;北京地區從6.6萬人增加到15.4萬人,是擴招前的2.3倍。近年來,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專業特色的學校追求綜合發展,紛紛上馬熱門專業,致使這些專業的畢業生就業難度加大。以此,我們對大學生就業形勢也做了相應的調查,結果顯示選擇形勢嚴峻,就業難、形式正常、形式樂觀、不瞭解所佔比例分別為;86.7%、6.7%、0%、6.7% 圖:文獻來源:調查報告

(六)企業激勵機制和文化建設富有成效,企業競爭力有着充沛的源泉,企業普遍重視研發投入、教育培訓,企業技術水平有所提高,企業競爭力有着較為堅實的物質基礎。企業信息化建設取得較大進展,成為企業快速提高競爭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此,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選擇在校成績,獎學金等榮譽、專業技能,技能證書、社會能力,應變能力、實習經驗,其他工作經驗所佔比例為:0%、20%、66.7%、13.3%

圖:文獻來源:調查報告

在校榮譽

技能證書

社會應變能力

工作經驗

(七)“充分的就業準備和積極樂觀的求職心態是畢業生實現就業的關鍵之一。”瀋陽人才中心交流部副部長馬偉光指出,大學生做就業準備時應該學會求知。有的同學在求職時準備了厚厚一沓證書,可真正能證明自己適合求職崗位的只有兩三個而已。盲目考證不僅浪費金錢,更是時間與精力的浪費。因此,在求職過程中的最重要的不一定是盲目考來的各個證書。對此,調查結果顯示選擇綜合實力、專業技能、實習經歷、其他所佔比例為:73.3%、13.3%、13.3%、0% 圖:文獻來源:調查報告

綜合實力專業技能實習經歷其他

(八)、最低工資標準是基於普遍權利的保障標準,而不是基於個人能力的分配標準,也無助於個體價值的真正實現。如果專門制定出針對大學畢業生的最低工資標準,一個最直接的後果,就是製造出羣體之間的不平等。這種以身份決定待遇的做法,顯然違背了人人平等的原則,也同樣違背了最低工資標準的本意。而且,大學畢業生最低工資標準也根本不能改善人才供求的格局。畢業生低薪的根本原因,在於人才的相對過剩。在此格局下,畢業生缺少表演的平台和博弈的能量。因此,解決畢業生低薪問題不能依賴最低工資的保障,只有通過完善勞動力市場,擴大勞動力的需求,才能根本解決問題。當然,在此期間,政策應對大學畢業生進行一定的照顧,比如就業、創業方面等,但最低工資標準不應屬於此列。 因此,我們也對大學生能接受的最低月工資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選擇1000、20xx、3000、4000、5000、6000所佔的比例為:0%、40%、40%、6.7%、6.7% 圖:文獻來源:調查報告

(九)、目前,大多數大學生還是選擇在畢業後繼續深造,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同學選擇出國留學,但總體來説,還是以轉本、考研居多。在選擇繼續深造的同學中,除了個別是因為父母要求外,大多數都是為了增加專業知識,提高競爭能力。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2

一、畢業生當年就業率(近三年)

****年整體來説全國的情況不是很好,也就大約 **%左右,相比之下,全國的***高校,***高校的就業情況要好點,可以達到**%以上!

據教育部的統計,****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萬人,比****年增加**萬人。而全國高校畢業生總量壓力還將繼續增加, “****年畢業大學生實際就業率不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説。

“****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為**%。”在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簡稱人保部)召開的****年四季度新聞發佈會上,人保部發言人尹成基表示。

二、大學生就業趨勢的研究

多數學生對於“務實”有新的認識,就業期望趨向現實,主要表現在工作單位、工作區域等方面。

(*)就業方向:先就業後擇業成為第一選擇

大學生在職業取向方面優先考慮的前三項是“先就業後擇業”、“先擇業後就業”、“繼續深造”,它們分別為**.**%、**.**%、**.**%。調查顯示,在面得就業壓力時,多數學生表現出特有的自信與成熟。

在此問題的選擇中,特別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繼續深造”,這選項佔**.**%,有過四分之一學生希望繼續學習,而且此風近年經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影響和人才素質要求的提高;二是就業競爭激烈,優越的職業需要優秀的高層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學生是為了緩解就業壓力,迴避即時就業等因素。這一現象值得認真分析研究,其利與弊何在?其利在於緩解就業壓力,促進人才素質的提高,改善我國人才結構,增強我國高級人才的科技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憂慮的是它反映出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的欠缺,社會壓力的承受力不夠,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有相當部分的大學生選擇了迴避的方式,職業期望趨於“非風險化”。這種現象還可以從學生對就業前景的評價中看出。**.**%的同學對就業前景持有“不容樂觀”的評價,這裏除了客觀實在的因素影響外,更多的是學生的心理素質因素問題。由此可見,高校加強就業指導和就業心理輔導工作是必要的。

(*)就業取向:就業地區首選經濟發達地區

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在選擇就業地區時,選擇經濟發達地區佔**.**%。這説明兩個問題:一是經濟發達地區除了有較可觀的工作待遇外,經濟發達地區與國際接軌更便捷,更能為就業者提供再學習提高的機會,這與學生的“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需要密切相關。二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就業機會較其他不發達地區的高,且就業崗位多元化,這是吸引學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職業價值:結合專業特色,務實肯幹

作為師範院校的學生在選擇就業崗位上,更多的是趨向於“學校或科研機構”、“行政機關或事業單位”

三、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

*、客觀原因

導致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人認為根本性的原因在於現行就業制度、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結構、用人單位現狀及用人單位的陳舊觀念、以及大學生本身存在的問題等等。客觀認識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正確分析大學生就業的障礙,尋求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是應對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辦法。

(*) 政策方面的原因

第一,勞動、人事制度、户籍、檔案管理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不到位、不完善是導致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客觀原因。儘管我國己進入市場經濟時期,但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較強的計劃經濟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單位受到用人的限制。據調查,不少中小型私營(股份)企業急需大學水平的管理技術人員,卻因沒有申報用人指標的途徑,不能解決大學生的派遣、户口、編制、檔案管理等問題,導致一些大學生擔心喪失自己的“身份”而望職興歎,企業也就招不到人。****年就業的部委屬高校畢業生到教學科研等事業單位為**.*%,到國有企業為**.*%,到民營三資企業為**.*%,其他就業為**.*%。而從當前城鎮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狀況看,個體私營和股份企業提供的就業崗位己經佔**%,但是,由於很大一部分個體私營企業不能解決“三險一金”(三險: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工傷保險;一金:住房公積金)而被大學畢業生放棄。

第二,就業程序複雜、就業渠道不暢,阻礙了大學畢業生的順利就業。我國人事制度改革相對滯後,整個社會缺乏順利就業的軟環境,影響畢業生就業市場中供需主體的體制性、機制性的障礙仍存在。很多地方對於錄用大學生有户口、用人指標的限制,有的還有幹部身份的要求;民營、外資企業不能根據需要招聘大學生,企業的用人自主權沒有到位;有些高校畢業生還面臨出地出系統等要交費的障礙;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不成熟,供需見面會還很不完善,處於“粗放”的運作和初級的中介形式。缺少統一平台的互聯網信息發佈渠道,信息化管理手段得不到充分利用。

(*)高校方面的原因

第一,高校大規模擴招,造成就業市場“供大於求”。造成目前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很多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的情況,許多人認為是因為我國高等教育培養的人太多了,用不完了,過剩了。其實,我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僅佔總人口的*%左右,而發達國家的這個數字己經達到*/*。因此,我國的人才過剩是相對過剩。而且,社會對畢業生的需求跟不上高校教育擴招的步伐,也為高校畢業生“供大於求”製造了假象。我國的大學畢業生在大城市、大企業、大公司,人才濟濟,人滿為患,是過剩了。而一些中小企業,事業單位,偏遠地區,經濟不發達地區則是人才稀疏,人才缺乏。

第二,高等學校的專業設置、層次結構、課程內容、教學水平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在大學生就業己經市場化的情況下,大學的專業設置和調整卻顯得十分滯後,致使畢業生專業結構與市場供求出現了錯位,從源頭講,這已成為制約大學生就業的一個重要原因。大學的專業及課程設置滯後於社會的發展是教育的特點,但沒能夠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規劃並主動調整,進一步放大了專業及課程設置的盲目性,專業趨同現象十分嚴重,造成供給結構嚴重失衡。不少學校專業劃分過細,難以跟上市場變化的步伐;一些高職、高專教育專業缺乏特色,培養出來的學生沒有競爭優勢。

(*)用人單位方面的原因

首先,政府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進行的機構改革大大沖擊了大學生就業。政府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曾經是接收大學畢業生的主渠道,主力軍。****年以後,隨着政府機關進行機構改革,精簡人員。精簡下來的人員多數要流向事業單位,而事業單位本身也在進行定編定員,另外,國有大中型企業多數存在宂員過多,超編運轉,包袱過重的問題,繼而實行分流下崗,減員增效。市場經濟的遊戲規則是“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許多企業由於經營不善也在面臨着破產倒閉。面臨着自身的生存危機,接納大學畢業生的容量相當有限,很難給大學生就業提供暢通的就業之路。

其次,多數用人單位都走入了重“名牌”輕“一般”、“惟學歷是瞻”的怪圈。隨着大學生就業市場由“賣方市場”轉化為“買方市場”,用人單位也逐漸提高了用人的標準。他們將目光鎖定在少數的名牌大學畢業生身上,放在了研究生、博士生身上。相對於名牌、重點院校的大學生而言,不少一般本科院校、專科院校的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存在一定的“品牌劣勢”。從中國高等學校的發展現狀分析,高等學校之間的資源分配不均,辦學質量差異較大,導致了用人單位對重“名牌”輕“一般”的怪現象找到理由和藉口。

*、 主觀原因

(*)不切實際的就業期望值

不切實際的就業期望值,是導致就業難的主觀原因,畢業生就業期望值始終居高不下。非大城市、大機關、大公司、大院所、大企業不去,希望能去的單位名聲好、工作條件好、待遇好、甚至有出國機會等等。舉個例子:《中國大學生就業》雜誌對全國**所大學、*萬多名大學生作過“您最想到下列哪個城市工作?”的調查。在列出的分佈在全國各地的八大城市中,想到上海發展的大學生最多,獲選率為**.*%,緊隨其後的是北京(**.*%),兩個城市的獲選率之和達到了**%,成為大學生心目中發展事業的最理想城市:另外,像深圳這樣的特區城市也較受歡迎,獲選率為**.*%:但是一些欠發達的西部地區和內陸開放程度較小的城市則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很小,只有*.**%和*.**%的大學生願意到重慶和武漢去上作。而目前實際最需要畢業生的恰恰是那些邊遠地區的中小城市和基層一線的中小單位。畢業生想去的單位去不了,而能去的單位畢業生又不予選擇。於是出現了“有人無業、有業無人”的現象。

(*)自身綜合素質達不到用人單位的要求

畢業生的能力素質與用人單位的要求也存在較大差距,加大了畢業生就業難度。現在用人單位對高校畢業生的敬業精神、職業道德、思想道德覺悟和能力素質水平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不僅要求畢業生誠實守信,勤奮敬業,而且還要求具有開拓創新意識和團隊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也是用人單位看好的主要方面。用人單位重視人品和能力,對專業的要求反而有所淡化。不少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持“寧缺勿濫”的態度。因此,學生乾和學生黨員以及那些綜合素質好、動手能力強、敬業精神好以及“一專多能” 的畢業生越來越受歡迎。用人單位看重的是高素質的複合型人才。

(*) 大學生誠信缺失造成就業危機

誠信是一個人立足於社會的基本要求。在就業情況日趨嚴峻的形勢下,畢業生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為了能夠在社會中尋求一席立足之地,有些學生不從築高自身的實力出發,而是挖空心思如何包裝自己。正常的包裝無可厚非,但是失真的包裝會演變成偽裝。這樣一來就業誠信缺失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使得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實際能力產生懷疑,結果只能是大學生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四、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措施

*、 改善高校畢業生就業機制

改善高校畢業生就業機制必須加大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要加大用人機制、單位編制等制度的改革,擴大機關、事業、企業單位的用人自主權,使用人單位真正做到有用的人進,無用的人能出;加強户籍制度的改革,為邊遠地區、小城鎮、農村的大學畢業生開方便之門,使人才能合理流動;要建立起完善的與畢業生就業相關的社會保障制度,成立專門的管理部門,對未就業的大學生提供服務。

*、 調整高校專業和課程設置

在當前飛速變化的時代,大學要適應時代的要求,就必須把握時代的脈搏,不斷調整課程結構和內容。當今世界正由工業化社會走向市場、信息社會,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各國間生產、流通、運輸、資訊領域的相互依存關係日益緊密,整個世界將如同一個地球村,誰都無法完全正確的預料未來世界的變化。這就決定現代大學必須是面對未來開放式的,其課程也應從過去那種封閉狀態走出來。

在課程佈局上,應適當減少某些必修課,增加選修課的比重。一方面,讓學生根據自身的需要和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有利於發展學生個性,發揮他們的所長。另一方面,這也有利於向學生提供反映社會文化各個領域發展的最新成果。因為現代社會知識急劇增加和迅速老化,選修課的開設有助於彌補必修課無法及時反映這一動態的缺陷。

* 、把就業指導工作貫穿於大學生活的始終

當前我國很多高校的就業指導課都是針對畢業生開設的,通過幾次的座談會、報告會、講座等等就算完成就業指導上作了。

對於一年級的新生,應該着重進行心理指導,重點幫助大學生儘快瞭解自己的個性特點,結合入學的專業思想教育,逐步引導他們根據自身的特點初步設計職業發展的方向。在這個階段,要向他們介紹本專業就業的大致情況,讓他們瞭解自己所學專業及適應職業的特點和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引導他們儘早適應大學學習生活,養成獨立思考、自覺學習、努力奮鬥的良好習慣。

對於二年級的學生,應着重綜合能力的培養。在這個階段,要通過對社會各種職業的全面瞭解,幫助他們分析自我的能力、優勢和存在的缺陷,引導大學生要根據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完善自己,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打好專業基礎,建立合理知識和能力結構。要對其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樹立正確的成才觀,激發成才意識和行為。

對於三年級的同學,要給予一定的實習和鍛鍊的機會,讓他們直接地去體會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幫助他們認清專業所適應的工作領域,並與自己的特點和能力相對照,繼續培養和發展與其職業目標相適應的素質優勢,對其原定的職業目標做出適當的調整。對於大三的學生,還有一個重要指導內容就是要逐漸分析整個社會及大學生就業形勢,對大學生進行就業觀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對畢業生的指導是大學生就業指導的重點,這一階段,指導的重點在於傳達就業方針政策、分析預測就業形勢、指導大學生作好如何獲取就業信息、如何進行面試,如何克服心理障礙等就業準備,處理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出現的各種臨時性問題。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3

5月28日,團市委下屬的北京青年壓力管理服務中心發佈《中國大學生就業壓力調查報告》。報告顯示,今年的就業壓力總體回升,大學生平均期望月薪相比20xx年上漲了1830元,達到5510元,但幸福感有所下降。同時,今年的就業壓力感受平均數為18.39,明顯高於20xx年。

繼20xx年高校畢業生人數突破700萬之後,今年的畢業生人數達到749萬之多。

調查顯示,相比20xx年的期望月薪平均值3680元,今年大學生平均期望月薪增長了近20xx元(1830元)而達到了5510元。

今年,期望月薪首度有了大幅提高。北京青年壓力管理服務中心主任熊漢忠表示,物價和職場總體工資上漲,求職者期望月薪也水漲船高,“但這種過大的增幅也從另外一個側面加大了求職者的就業壓力。”調查也顯示,期望月薪隨着學歷的增高而增高。

本次調查中,近半數(48.8%)的被調查者表示希望去省會城市及計劃單列市這樣的二線城市工作,僅有14%的人表示希望去直轄市。

在畢業生的就業選擇中,57%的人認為應該找工作就業,有創業想法的人數佔到23%,明顯超過今年選擇考研的人數。20xx年選擇“考研”的比例較前一年有明顯下降,僅佔到13.2%。

調查顯示,今年大學生就業壓力感受平均數為18.39,明顯高於20xx年的壓力水平(16.91)。而在“幸福感”這一調查內容中,近4年就業大學生的幸福感均值以20xx年為最低,20xx年僅達到3.08,明顯低於20xx年的3.39。

調查還發現,國家政策成為影響大學生就業的最主要因素,佔到37.9%,其次是房價與物價因素,分別佔到30.7%和25.1%。

北京會考志願填報5月26日順利結束,記者27日從北京市教育考試院獲悉,今年會考報考人數為8.45萬人,其中具有升學資格的考生為7.35萬人,比去年增加3000人。三個“市級統籌”計劃備受考生和家長的認可,總體報錄比接近6:1。

據北京市中招辦統計的志願填報數據顯示:三個“市級統籌”計劃共計招生2242人,報考總人數為12479人,總體報錄比為5.6:1。其中,“統籌一”計劃招生數為368人,報考人數為5656人,報錄比高達15:1;“統籌二”計劃招生數為1464人,報考人數為6981人,報錄比接近5:1;“統籌三”計劃招生數為410人,報考人數為3316人,報錄比為8:1。

據瞭解,三個“市級統籌”計劃是北京市教委今年推出的中招新政,參與“統籌一”招生的學校包括四中、人大附中等10所優質高中,10所優質高中將把招生計劃分配到除東城、西城、海淀三個區之外的各區縣所有國中,每所國中可得到一個名額。“統籌二”是指部分優質高中新建或擴建校區或城鄉一體化學校的招生計劃。參加該類招生的為有寄宿條件的,如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華夏女中等11所優質高中校的分校。這些優質高中新校區招收部分學生由學校與藝術院校進行聯合培養,高中畢業後藝術素養考核合格者,經大學聯考可以申請進入市屬高校的雙培及外培計劃。“統籌三”是由優質普通高中拿出部分計劃與藝術院校合作,進行零起點藝術教育,學生在高中本校上課,經過3年藝術素養學習後,畢業後經大學聯考可進入“雙培”及“外培”計劃。

此外,記者還了解到,今年北京市會考各學科在命題上將以“課程標準”為命題依據,進一步降低難度,剔除0.2以下難度過大的試題。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雖然考試的難度係數降低了,但會考命題上將側重考查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觀點,試題的取材範圍將更寬更廣。

大學聯考移民,除了基於地域的不公外,背後還有身份、地位帶來的不公。大學聯考制度的改革,不僅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更需要全局視野內的系統性優化。

大學聯考制度與户籍制度合謀,誕下一個怪胎——大學聯考移民。近日,內蒙古有關部門發佈消息稱,對此要“毫不動搖地治理”,去年以來當地已有1465名空掛學籍的大學聯考移民被清退。

這種向教育欠發達地區的大學聯考移民,製造了“雙重不公”。以河北向內蒙古的“人往低處走”為例,河北相對而言有着更高的教育質量、更好的教育資源。掛空籍去內蒙古考試,意味着接受了更好的教育,卻只是參與資源相對薄弱地區的考試競爭,對於當地考生的不公顯而易見。

另一方面,那些能通過種種渠道採取非正常手段遷移户口,或者有能力通過購房等方式入籍者,權力與財富,至少需佔其一。在內蒙古查出的大學聯考移民中,家長大多為公職人員,許多還是領導幹部,正説明了這一點。這也意味着,除了基於地域的不公外,背後還有身份、地位帶來的不公。

而在大學聯考移民中,還往往形成“合謀”。“移民”們增加了升學的可能性,學校和地方教育部門獲得了更高的升學率。在這條利益鏈上,當地考生,以及那些無法“移民”的寒門子弟,處於最末端。這讓受損的遠不只是個人,更是公平的教育理念,是憲法賦予每個公民的平等的發展權。

去年大學聯考前夕,安徽毛坦廠中學“萬人送考”的新聞照片也直觀地呈現出,這樣一次考試,承載着多少家庭的希望與未來。應試教育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也幾乎沒有人不承認,大學聯考是目前來看最公平的教育資源分配方式之一,也是改變個人和家庭命運的重要途徑。在很大程度上,大學聯考其實維繫着整個教育體制乃至整個社會的“底線正義”。

然而,對大學聯考的公平期待,也屢屢遭到侵蝕。雖然大部分已被取消,但加分亂象至今仍未能根除。去年遼寧本溪體優生的加分,就爆出“足球4萬,游泳7萬到8萬”的醜聞。大學聯考制度需要改革,高校招生也需要改革,但不管怎樣改,公平的底線是無論如何需要守護好的。

大學聯考移民再次被曝光,也進一步提出這樣的問題:大學聯考制度的改革,不僅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更需要全局視野內的系統性優化。現階段,全國統一大學聯考、統一錄取,還無法實現。但從長遠看,需要的.是以政策槓桿、財政槓桿,逐步變大學聯考分數線上的“優惠政策”為增加欠發達地區教育投入,讓教育資源分配更合理。如日本,早在1954年就制定了《偏僻地方教育振興法》,規定了國家和地方為振興偏僻地方的教育必須實施的各種措施,並制定了施行令和施行規則保障法律的實施。

“考過高富帥,戰勝官二代”,雖然這樣的大學聯考標語被認為有價值觀問題,但背後卻是強烈的公平訴求。對個人和家庭,或許要破除“大學聯考神話”;對社會管理者,卻不能不重視這樣的聲音。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4

理想,是人生的指路燈,是生命的奠基石。生命因為有了理想而有奮鬥的動力,因為有了理想而精彩。沒有理想的人如同一具行屍走肉,這樣的人只剩下軀殼,碌碌一生,無所作為,這是人生的一大悲劇。大學裏的莘莘學子更是胸懷大志,誰不想轟轟烈烈幹一番事業,誰不不想充當一個叱吒風雲的時代寵兒。當今的大學生,他們滿懷激情,滿懷憧憬,構築自己未來的藍圖。我們就大學生就業憧憬問題,對50名大學生進行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一、 發展空間與薪酬

根據調查顯示,8%的人選擇在1000元以下,41%的人選擇在10002000,30%的人選擇在20003000,21%的人選擇在3000以上,

由此可以看出,當提出第一年期望的工資是多少這一問題,大部分人選了1000~20xx元。有人説,不注重第一年的工資,關鍵是第二年,第三年的。看來大家普遍都注重的是自己的發展空間。求職時,應該明白自己看重的是什麼、渴望得到什麼、未來發展如何,個人的發展前景與待遇發生矛盾的時候,每個人的選擇都會不一樣。顯然薪金不再是大學生最為看重的因素了。理性地對待薪金這是個正確的心態,一心想高薪,反而影響了工作的表現,積累經驗才是第一位的。

二、關於畢業後的去向問題

根據調查顯示,63%的人選擇在沿海開放城市工作,13%的人選擇回家鄉,12%的人是去內地省會城市,7%的人選擇去國外發展,5%的人選擇在邊遠/大西北/農村工作。

由此可以看出,不少大學生還是認為留在沿海開放城市,就業發展的機會比較多,才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特長。而且從數據中更可看出當代大學生還缺乏吃苦耐勞和奉獻精神,偏遠地區經濟發展較落後,很多大學生追求物質待遇和地域條件,情願留在大城市發展。

三 、要高薪還是要愛好

據調查顯示,46%的人對與自己專業有關的工作感興趣,36%的人考慮個人愛好,還有18%的人只考慮金錢因素。

任何你再喜歡的工作都會有厭煩的時候,什麼工作都一樣,特別是剛參加工作的時候,不要把工作當作事業,它只是謀生的手段而已,因此更多的人回選擇與專業有關的事業從事。當你有一定經歷後你才可能有事業,當然有可能有些人一輩子只有工作而沒有事業。還有大部分人認為,愛好很重要,只有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才可能百分之百的投入和做好,做自己所擅長的事情才有開創一片天地的可能。

四、大學生對自己的就業前景的信心程度

據調查顯示,20%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就業前景廣闊,56%的人認為就業前景尚可,11%的人認為現在考慮此問題毫無用處,13%的人則表示不知道。

信心是成功的第一要訣。在考慮自己就業前景過程中,信心不僅給大學生帶來勇氣和力量,也會使用人單位,首先從氣勢上產生認同感。要使自己在擇業過程中保持堅定的信心,首先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夠勝任工作。其次,要發揮自己的優勢,揚長避短。要抓住自己的特點,發揮自己的優勢,儘量避開自己的不足,這樣,就有可能使你在擇業競爭中佔據主動。其三是要有一腔打動用人單位的熱情。要給人感覺到,我是熱愛生活、熱愛事業的。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5

一、調研對象:

舞鋼市恆祥物業公司

二、調研方式:

問卷式資料法

三、調研時間:

20xx年11月

四、調研目的:

對該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門和該公司的人力資源狀況進行調查。瞭解該公司存在的人力資源問題,並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五、調研內容:

1.公司概況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21世紀,抓住第三產業迅速發展的機遇,從事服務業,為家庭,小區等進行物業服務。在多年經營過程中,公司擁有大批員工,其中有高素質人才及大批從事體力勞動人員。

2.公司人力資源的現狀

3.公司人力資源存在的問題

六、調查結果

①公司人力資源的現狀

1.崗位職責與人員招聘現狀

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命題之一是解決人與組織的關係問題,這一命題自然的集中在人與組織的結合點---崗位的管理上。已崗位分析為核心崗位管理是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反映一個企業管理的規劃化水平。

在調查的企業中,90%的管理人員明確自己的崗位職責,60%的保安對自己的崗位職責不太明確,50%的清潔工對自身的崗位職責不太明確。從這裏可以看出,我們的基層作業人員對崗位職責不太明確;從不同部門崗位管理狀況看,保安部、清潔部相對滯後。

2.教育培訓現狀

從統計結果上看,有管理及相關專業教育背景的管理人員比例為40%,工作後受過相關培訓的人數比例為30%。數據顯示,人力資源管理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比較低。

不同部門的人員,工作後接受過相關專業培訓的,物業部佔60%、保安部佔20%、清潔部佔10%。

調查顯示:80%員工希望參加“具體工作中所需要特殊技能培訓”,迫切希望參加“管理技能培訓”的50%,希望參加“組織協調溝通方面培訓”的40%。

3.薪酬現狀

從調查的總體情況看,大部分人員對目前的薪酬表示不滿意。公司一般參照同類企業經驗數據和該公司的情況確定工資標準。回答“基本滿意”的佔30%。“很滿意”的佔10%,回答“不滿意”佔60%。

4.人員年齡、學歷現狀

調查顯示,各崗位員工中,部門經理平均年齡為46歲,學歷本科以上,項目主管平均年齡37歲、學歷專科或以上,管理人員平均年齡26歲、學歷中專或中計以上,保安員平均年齡46歲,學歷國中,清潔工平均年齡42,學歷國中或以下。

②存在問題

⑴招聘環節

調查瞭解,招聘者對一些技能含量不高的崗位進行初步的面試,主要是簡單瞭解應聘者的學歷、個性、工作經歷、態度、及交流溝通等方面的信息,而疏忽了與員工進行公司制度的溝通,比如上崗後的考核制度,團隊管理制度等的溝通,新招聘餓人員在入職後發現與期望的差距甚遠。

⑵培訓開發單一與職業規劃匱乏

普遍存在這樣一種現象,新進的員工初期可能還充滿抱負懷揣夢想,但在入職後幾個月開始感到迷茫,對於手上的工作已經很熟練了,可是對自己在公司的未來發展前景或者説晉升卻模糊,以至於看不到自己將來所要努力的方向和目標,在工作上也自然而然的開始缺乏工作熱情和積極進取的信心,人員流失率也隨之上升。原因在於,主要是公司重管理,輕創新,公司對員工開展的培訓多為工作技能的培訓,培訓開發較為單一。另一方面公司沒有對員工做出一個清晰的職業生涯規劃,員工晉升渠道單一。應該説公司不缺乏人才,但是基本上單一的工作和專業化晉升之路,走的是單一的發展道路。這樣或多或少地減少員工的職業攀升機遇,不免挫傷了員工奮進的志氣,同時會出現人才難留的困難的局面。

⑶人力資源管理機制不健全

該公司的人力資源管理的多個環節仍處於傳統的人事管理階段,沒有形成規劃範的制度化,只能行使時多帶感情色彩或個人主義,沒有隨時將公司的利益看做最大化,人事配置的手段比較弱,形不成合理流動的優化配置機制,這對制度化的管理多會帶來不便,難以任人唯賢,公平,公正也很難把握,影響企業的創新和發展,公司人事安排往往多是因人設崗而非因事設崗,情大於法的人事管理仍然普遍存在。

⑷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工具沒有充分利用

目前,該公司在人力資源管理這塊用的是金蝶系統。它主要功能有:

1、基礎認識管理。包括組織結構管理,職員管理、報表查詢、薪資核算、社保福利管理、考勤管理等模塊;

2、專業人力資源管理。包括能力素質模型、招聘選拔、培訓發展、薪酬設計、績效管理等功能模塊;

3、員工自助。提供分角色的CEO平台、經理人平台和我的工作台等功能管理模塊。因此,可以利用K3的這些工具規範基礎數據,理順組織流程,圍繞人力資源管理過程中的選、育、用、留四個階段開展有效的管理工作,提升HR專業管理水平。但是,除了員工入職、轉正、異動、離職等的基礎的檔案資料,員工合同錄入系統中,報表查詢,資料查詢,很多人力資源管理的功能模塊的功能基本都是閒置的。在做人員分析,培訓開發和招聘選拔時沒有充分利用各個模塊的功能進行科學規範的管理,基本上還是靠EXCEL等基本辦公軟件處理的,造成每月作出的WORD文檔,EXCEL文件繁多,培訓專員甚至啟用了兩個移動硬盤存放培訓資料。從而極大影響了培訓人員的工作效率,甚至導致部分資料遺失。

七、調研後體會及感受

⑴.建議及措施

1.堅持人才是公司發展的唯一源泉。尊重人才,避免任人唯親關係至上。加大執行力度,獎罰分明,堅持公平,公正,堅持以制度管人,避免出現情大於法,讓所有人都遵守規則。

2.留住人才才是關鍵。制度應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重點考慮人力因素,重視人才的價值,尊重人的需求,提供員工發展和晉升的平台,將員工的個人思想與公司的發展緊密聯繫起來,使員工看到自己在公司中的發展道路,而不致於對自己的地位和未來發展感到迷茫。

3.培訓系統化。不僅要為員工提供與其貢獻對等報酬,還要在充分了解員工的個人需求和職業發展願望的基礎上,制定出出系統,科學的培訓制度和計劃,杜絕流於形式,沒有實際效果的,費力傷財的培訓。

4.加強溝通。人力資源的任何制度變革變動都要及時面向全公司人員公佈,做出簡明扼要的解釋,同時,在實施過程中,不斷與員工進行溝通,避免因較大變革引起過大優秀人才的流失,必要時可順應時宜向上級申請做出調整。

5.規範人事管理流程。對於不科學的流程和規定,要做出改進和完善,例如簡化手續辦理,提高運營效率。

6.K3系統的開發利用。及時升級系統,請專業機構對人資源部的相關人員做一些專業方面的培訓,深入學習和挖掘k3系統的各個模塊的功能,然後向全公司推行,改進,實現各個環節對接,達到管理系統化。

⑵.體會及感受

當然,調查是很有侷限的,並且書本學來的東西,終究是要經過實踐的,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通過做這個調查報告,也發現自身的一些不足,例如人力資源管理的專業知識還不夠紮實,實際操作能力還比較差,溝通協調能力需要進一步的提高,現實中複雜情況的應急處理能力還很欠缺等。發現自身的問題所在,關鍵是能找到問題的要點和解決方法,不斷在錯誤中成長。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6

大學生就業專業對口指所從事工作與所學專業相符,目前,大學生就業中專業不對口的現象很普遍,並隨着近年大學生就業難的趨勢表現得更加明顯。20xx年就業藍皮書中調查研究表明,全國20xx屆本科畢業生的對口就業率為67%,高職高專畢業生為57%。

本調查旨在研究近年我國大學生就業的專業對口程度,從地區、高校層次、學歷層次、專業、個人意向等方面對專業對口的情況進行分析,從已經就業人員的就業情況(近5年)和即將就業的應屆生的就業意向兩方面綜合調查,並分析大學生就業專業不對口對職業發展可能存在的影響。

本次調查中,針對已就業人員,在全國範圍內採取網上調查和實地隨機調查形式進行調查,針對應屆畢業生,在全國有代表性的地區(北部選擇北京,中部選擇河南、湖南,南部選擇廣東),選擇不同層次的高校採取實地調研形式進行調查。本調查實地調研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有效問卷896份。網絡調研問卷完整填寫量為94份,實地調研和網絡調研共收到990份有效問卷。

基本情況 (一)接受調查者情況

1.性別

接受此次調查的大學生性別比例為男生56.38%,女生43.62%,男生略多於女生,但性別比例基本均衡。

2.學習層次(學歷)

接受調查者專科(高職)佔25.53%,本科佔29.79%,碩士研究生佔28.72%,博士研究生佔15.96%。本科生所佔比例最高,除博士研究生外,其他三個層次的調查對象人數比例相差不大。

3.最後獲得學位的學校層次

接受調查者的最高學位獲得學校分佈於各層次,其中“985”高校或中科院佔31.91%,“211”高校佔10.64%,非“211”普通本科高校佔34.04%,高職高專校佔23.4%。學校層次中位於中等的非“211”普通本科高校比例較高,其次是“985”高校和高職高專學校,構成結構既有普遍性,又均衡兼顧了較高和較低層次的高校。

4.獲得最終學位大學所處地區

接受調查者最後就學的大學所處地區主要位於中南部,其中中西部內陸佔42.55%,南部佔36.17%,另有小部分屬於北部(12.77%)和中部沿海(8.51%)。

5.所學專業

接受調查者的專業分佈為理科(自然科學)佔59.57%,具體學科根據受調查者的填寫有數學、化學、生物、力學、經濟學、信息與計算科學、電子科學、環境科學、醫藥、護理、園林、道路施工、土木工程等專業;文科(社會科學)佔40.43%,具體學科根據受調查者的填寫有教育學、教育經濟與管理、經濟學、會計、財務、英語、國際貿易、電子商務等專業。專業分佈較廣泛。

6.所學專業就業面判斷

受調查者對本專業的就業面判斷,認為就業面廣和限於專業相關領域的分別為約40%,認為就業面窄、需求量小的佔18%。主觀判斷總體較為樂觀。

7.年級

受調查者中已畢業工作的大學生和在校生約各佔一半,具體而言,20xx年的應屆畢業生佔18.09%,非應屆的在校生佔26.6%,20xx年及以前畢業生佔55.32%。在校生和非在校生各佔約一半的情況讓兩類調查對象較為平衡。

(二)接受調查者的對口就業情況與就業滿意度

8.未來工作的專業對口意向

接受調查的在校大學生對未來工作與所學專業相關度的意向為,嚴格限本專業的佔7.06%,與本專業相關即可的佔56.47%,對專業無要求的佔17.65%,不想從事所學專業工作的佔18.82%。可見在校大學生對未來工作的專業要求不嚴格,超過七成的被調查者對就業的專業要求寬鬆。

9.對未來的工作設想

接受調查者對未來工作設想情況是,56.1%的人表示不清楚,但都願意嘗試,42.68%的人表示考慮得很清楚,還有1.22%的人從來沒想過工作的事。對未來工作呈積極態度的人接近99%。

10.就讀學校及院系的職業規劃指導情況

接受調查的在校大學生中,15.66%的人接受過所在學校和院系3次以上職業規劃指導,53.01%的人在入學時接受過職業規劃指導,還有31.33%的人從未接受過職業規劃指導,未提供職業規劃指導的學校或院系超過三成,比例偏高。

11.所從事職業與所學專業的對口情況

接受調查者中,有略多於一半的人所從事職業與所學專業部分相關,剩下的一半中,從事職業與所學專業完全對口的佔26.83%,不相關的佔20.73%。可見,從事職業與所學專業相關的達到八成。

12.就職年份

接受調查者中,就職年份在2年以內的佔67.12%,2年到5年之間的佔26.03%,5年以上的佔6.85%。大部分就職年份較短。

13.對現在工作內容和狀態的態度

接受調查者中,對當前的工作狀態很滿意的佔15.94%,表示一般的佔71.01%,表示不滿意的佔13.04%。

14.認為專業不對口對工作發展有無影響

接受調查者中,認為專業不對口對工作發展影響很大的佔17.33%,認為影響一般的佔70.67%,認為沒有影響的佔12%。其中認為專業不對口影響一般的與對當前工作狀態滿意度一般的比例非常接近。

15.目前是否有跳槽打算

接受調查的工作者中,目前沒有跳槽意願的佔22.67%,有適當機會可以考慮跳槽的佔70.67%,時刻尋找機會跳槽的佔6.67%。對於跳槽表示不急切也不排斥的態度較平和者所佔比例,與對目前工作狀態滿意度一般的比例一致。

16.專業不對口對跳槽意願的影響

接受調查者中,認為專業不對口是導致跳槽的原因的人約佔60%,認為想跳槽是由於專業不對口以外的其他原因的約佔40%。全部或部分由於專業不對口導致跳槽想法的超過被調查者的一半,説明專業不對口有可能影響職業發展和延續性。

結果分析 學校與專業類型影響對口就業情況,就職年份影響工作滿意度

(一)在校大學生中,文科生認為就業面廣,對未來工作接受範圍寬;理科生認為就業面窄,對未來工作專業要求較嚴格

對於文科(調查對象中包括教育學、教育經濟與管理、經濟學、會計、財務、英語、國際貿易、電子商務等專業)和理科(調查對象中部包括數學、化學、生物、力學、經濟學、信息與計算科學、電子科學、環境科學、醫藥、護理、園林、道路施工、土木工程等專業)學生所認為的本專業就業前景的調查結果顯示,認為就業面廣的學生中,文科學生超過2/3,理科生只有略多於兩成(圖1)。文科(社會科學)由於所學內容與社會、生活、經濟各方面較為貼近,兼容性較強,所需應用的場合較多,學生對於專業就業面的預期較為樂觀;而理科(自然科學)由於所學內容專業性和排他性較強,學習對象的特定性導致就業的兼容性不夠,學生認為就業面的範圍要求較為嚴苛(限與專業相關,就業面窄)。不同學科專業的學生對本專業就業面的預期不同,因此未來工作意向也有差異。文科學生受訪者未來意向工作與專業相關或對專業無要求的比例均高於理科學生,但表示不想從事所學專業工作的受訪者,在理科學生中所佔比例(26%)大大高於文科學生比例(8.6%)。

調查結果表示,文科學生就業意向靈活性較強,可接受範圍較大,對專業相關的要求低,對本學科的認可度較高。理科學生就業意向或較嚴格地限制為本專業相關,或對專業認可度不高(表現為不想從事所學專業工作)。這與以往理科生就業率高於文科生就業率,理科就業面相較文科更廣的認識有所差異,但也能得到解釋:因為以往的理科畢業生就業率和就業選擇自主性較樂觀,使得現在的理科學生仍堅持未來就業與專業相關,而過去不容樂觀的文科畢業生就業情況使得現在的文科學生越來越放寬專業限制標準,降低就業要求,造成了“文科學生就業面更廣”的這種認知假象。

(二)高職高專院校進行職業規劃指導情況最好,非“211”本科高校次之,“985”高校和“211”高校最差

總的調查結果中,學校進行過一次職業規劃指導的佔53%,集中指導次數大於3次和為0次的分別佔15.7%和31.3%。對受訪者的學校層次進行分類分析後發現,不同層次的高校進行職業規劃指導的差異較大。高職院校由於其“職業院校”性質,學生就讀的結果是面向就業,因此比較關注學生就業問題,進行過3次以上職業規劃指導的超兩成,進行過一次職業規劃指導的近七成,而沒有進行過就業指導的約一成。其次為非“211”本科院校,進行過職業規劃指導的近七成,從未進行過就業指導的約三成。“211”高校職業規劃指導情況差別較大,進行過3次以上職業規劃指導的超過四成,是四類中比例最高的,但其中從未進行過職業規劃指導的也超過四成,使得總體職業規劃指導平均情況處於較差水平。“985”高校進行過三次以上職業規劃指導的僅為7.4%,為四類中的最低值,從未進行過職業規劃指導的比例超過四成,總體情況為最差(圖2)。

調查數據顯示,高校進行職業規劃指導的情況與自身的定位是相關的,高職院校是以培養面向就業的職業技術人才為主,故非常重視職業定位和指導;非“211”本科院校在學術研究和理論創新方面弱於“211”和“985”高校,畢業生直接就業的比例也較高,進行就業指導能滿足大部分學生的需求,從就業方面下功夫也能有效地提升在同類學校中的競爭力。而“211”高校和“985”高校均屬於研究型高校,更傾向於培養學術領域的專業人才,也鼓勵學生繼續深造,故不是特別關注就業;同時由於學校層次和知名度較高,其學生在擇業競爭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種種優勢使得學校不那麼擔心學生的就業問題。

對於不同層次學校的畢業者,就業與所學專業對口情況是,“985”高校和“211”高校略優於非“211”普通高校和高職高專學校,但差別不明顯。雖然學校層次差別較大,但高職高專學校和非“211”本科高校已通過較好的職業規劃指導,有效地縮小了在就業方面與其他兩類高校的差距,充分説明學校進行適時恰當的職業規劃指導作用明顯。

(三)已就業的大學畢業生專業不對口比例理科高於文科

雖然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意向調查中,理科生對專業對口程度要求較高,但對實際已就業畢業生的調查結果顯示,情況並非如此,所從事職業與所學專業的對口情況中,不相關的比例在理科畢業生中的比例為文科畢業生的3倍多。具體而言,理科畢業生中,從事職業與專業完全對口的約佔三成,稍高於文科畢業生,部分相關的約佔四成,不相關的約佔三成;文科畢業生中,從事職業與專業完全對口的約兩成,部分相關的約七成,不相關的僅一成(圖3)。

調查結果一方面説明理科學生雖然對就業專業契合度要求較高,但在實際就業中,其被接受範圍更廣,一些用人單位在某些職位沒有明確專業要求時,更偏向於招收理科生,使得理科生就業可塑性更強。而文科生雖然就業意願寬泛,但實際就業中,用人單位對其專業相關度要求較高,能從事不對口工作的比例很低。另一方面,對於“是否對口”和“對口程度”的判斷,受個人主觀因素影響較大,由於文科所學內容與社會生活各方面貼近的可能性更大,成為“萬金油”的可能性更高,因此文科畢業生做出“從事職業與專業相關”的判斷的比例更高。

同時,理科畢業生的專業不對口比例較高也可以從兩個不同的方面理解,一是專業對口程度不高使得所學專業知識利用率不高,未能充分做到“人盡其才”,某種程度上是對教育資源和人才的浪費,此為欠佳的一方面;二是説明理科的就業靈活度高、適用面廣,經過系統理科知識訓練的人在即使相關度不高的崗位也能勝任,較具邏輯性的理科思維能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此為具有優勢的一方面。

(四)在校生學歷越高對就業專業對口的期望越高,已就業者對口比例最高的是碩士學歷,最低的是本科學歷

在調查中表現出的就業意向受學歷的影響較為明顯,學歷越高對就業專業與所學專業相關的要求越高。在校博士生有八成期望未來工作與專業相關,剩下兩成則表示不想從事所學專業的工作,受訪者中沒有一人表示對就業的專業無要求。這説明博士生對未來就業的行業領域定位較清晰,較長年份的學習和專業領域研究,對於未來工作的定位有所幫助。受訪的碩士生也是近八成表示未來工作要與所學專業相關,而對專業無要求和不想從事所學專業工作的各約一成。這説明碩士生對未來工作定位也較清晰,但是相較博士生,能接受不限專業的工作,其靈活性稍強。對於大學本科和專科(高職)的受訪者,期望工作與所學專業相關的分別為略多於四成和不到四成,而專科(高職)的受訪者中表示對就業專業無要求的,高達近四成(圖5)。這也表明了較低學歷的在校生對於就業對口的期望較低。

實際已就業的大學畢業生,對口情況與在校生的就業期望基本一致但略有差異。從事與專業(完全或部分)相關的比例最高的是碩士學歷,最低的是本科學歷。專科(高職)學歷的畢業生由於在校接受過面向就業的專門系統的“職業教育”,有較明確的就業去向,雖然在校生對就業對口的期望不高,但實際就業對口情況尚可。本科學歷的就業者的實際對口情況與期望較一致,均處於較低的比例。而博士學歷的就業完全對口的比例明顯高於其他幾類,超過四成。

(五)就職年份越長跳槽意願越低,跳槽意願受就業不對口的影響較小

調查結果顯示就職年份對跳槽意願有一定影響,就職2年內和2到5年之間的受訪者,表示不打算跳槽的比例均約兩成,而就職5年以上的受訪者該項比例翻了一番達四成。説明工作年份越長,工作的穩定性越強。還有約一成的工作2年內的受訪者表示時刻尋找機會跳槽,由於工作年份短,對工作的適應性和工作資源的積累都不夠,跳槽的成本也較低,於是工作中稍有不順就容易激起較強的跳槽意願。

同時,就業的專業不對口對跳槽意願的影響較小。受訪者中表示跳槽完全是由於專業不對口的僅佔4.5%。而專業不對口對跳槽的影響隨着工作的進行和深入會繼續變小。認為跳槽的原因完全是專業不對口的人中,有三分之二的人本身沒有跳槽打算。而認為專業不對口不是跳槽的主要原因的人中,超過八成的人表示有適當機會可以考慮跳槽,這説明實際工作中,跳槽和專業不對口沒有直接聯繫。

(六)就職年份越長工作滿意度越高,對現有工作滿意者也有跳槽打算

就職年份對工作內容和狀態的滿意度影響較大,就職2年內的認為現有工作很滿意的僅佔13%,工作2到5年之間的認為很滿意的佔17.6%,工作5年以上的該比例達到一半。而工作2年以內的受訪者有近五分之一明確表示對現有工作不滿意,但是工作2年以上的沒有此表示。

對工作不滿意者有略少於一半人表示在時刻尋找機會跳槽,這是不難理解的。同時,對現有工作滿意的受訪者也有略少於一半的人有跳槽打算,他們表示有適當機會可以考慮跳槽,雖然該比例與對工作不滿意的受訪者的該項比例很接近,但是含義完全不同。對工作滿意者的跳槽意願是為了尋求更好的平台,得到更好的發展機會,雖然對現有工作滿意,但是也願意嘗試新的崗位。可見跳槽的原因並不都是負面的。

對策建議

加強指導,調整結構,正確認識 (一)加強學校的職業規劃指導,培養學生正確的職業觀

各高校應重視學生的職業規劃指導,加強職業素質和職業意識的培養。一方面,開設一定量的職業指導課程,每學期至少開展一次集中的職業規劃指導,在大學生入學時就進行相關指導説明,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課程內容和心態變化,實時跟進,及時關注和解答學生們與職業規劃相關的困惑和問題,使大學生有正確的職業心態和積極進取的職業觀,客觀冷靜地認識自己,為畢業後順利對口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高校應重視學生在校期間與社會的接觸,加強“社會課堂”的開展,為學生提供與所學專業相關的勤工儉學的機會,尋找和開闢實習和實訓基地,加強學生對與專業相關的工作的瞭解,明確個人的興趣愛好特長,儘早制定就業計劃。鼓勵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吃苦的精神為出發點,提高個人的學業水平和職業核心競爭力。

(二)合理設置和調整高校招生名額與專業,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

我國從1999年開始高校擴招,使越來越多的人享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促進了高等教育均等化發展,每年的畢業生數量也不斷增加,相對於崗位數量,畢業生供過於求的態勢愈加明顯。在大學畢業生就業率持續走低的情況下,就業對口率勢必打折扣。在這種環境下,高校的人才培養亟須與市場對接。

要控制大學畢業生的數量,在源頭上解決就業難的問題,停止大學擴招,合理設置高校專業與名額,參考市場導向,使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接軌。同時,借鑑發達國家的經驗,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推廣職業技術體制,通過職業大學的教育渠道,培養訓練有素、職業感強的畢業生,達到解決就業率和對口率低的難題,加快我國轉型時期的產業升級。

(三)鼓勵民辦高校的發展,支持校企合作為畢業生提供對口就業機會

民辦高校是社會組織或個人利用非財政性經費創辦的高校,在過去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但在近年其優勢逐漸顯現,尤其是由實體企業出資創辦的高校,培養學生的同時也是在為企業儲備專業技術人才,採用“工學結合、就業直通”的模式,大大提高了畢業生對口就業的可能性。雖然目前對於民辦教育的分類管理模式尚無定論,但實業界和學術界都進行了關注和討論,應積極鼓勵民辦高校的發展,吸引社會資金投入高等教育,倡導以企業為支撐的民校自己根據需要培養人才,自己解決對口就業。

校企合作是民辦高校發展的重要模式,企業創辦的高校應加強同其他企業的合作,而沒有企業背景的高校更應尋求和加強與多方的合作,與企業簽訂人才供需合同,展開“訂單式”培訓,開拓和豐富學生的就業渠道。

(四)正確認識專業對口的意義,培養學生就業的靈活性和可塑性

最後需要注意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任何企業和個人都不應過分誇大就業專業對口的重要性。對口就業固然是充分利用了教育資源,減少了人力資源和知識浪費的現象,但在不能保證對口就業的前提下,更應重視求職者的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挖掘和發揮個人潛能,規避不對口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首先,對於求職者個人,應勇於嘗試不對口行業的工作,進行行業瞭解和職業規劃,主觀上增強就業的靈活性,分析自身的優勢和長處,尋找個人能力和興趣與不同行業工作的契合點;同時加強通用知識技能的學習獲取,例如外語能力、計算機使用、軟件操作等,增強自身在各行業的適應性和兼容性。

其次,對於用人單位,也應改變不合理的招人條件,例如有些基層管理崗位,用人單位接收文史、政管等專業的學生,卻拒絕數理專業的學生,這是在求職者公平競爭的起點上進行了區別對待,這種招人方式應得到改善。另外,用人單位應鼓勵各專業交流,吸收具有不同視角的新鮮血液。

再其次,從職業發展和延續性來看,對口就業不具有必須性。就業者對於工作滿意度的判別,對口與否所佔比例很低。一旦進入職場,就不需要刻意強調所學專業與工作內容的差異,畢竟無論對口與否,差異是肯定存在的,而個人紮實的基礎、全面的知識、協調的能力、謙虛的態度,對於職業發展和延續都是很重要的。同時在擁有一份滿意的工作時,有適當機會可以考慮跳槽,更説明了職場中可塑性的重要。職業延續固然能讓個人厚積薄發,但是職業的流動性也是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的重要方面。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7

畢業生就業牽動千家萬户。來自蘇州市大中專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的數據顯示,去年我市共接收各類畢業生37486人,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特別是學歷層次大幅提高。去年我市共接收博士生58人,碩士生1201人,本科生20563人。接收本科以上學歷畢業生共21822人,佔全市接收總量的58.2%;接收研究生數量達到1259人,增幅達52.1%。無論是接收總量和接收質量,都名列全省前茅。

然而不能迴避的一個事實是,在20xx年我市接收畢業生總量同比增長33.5%一舉突破3.7萬人後,20xx年接收畢業生總量仍在3.7萬人左右徘徊。與此同時,蘇州籍畢業生卻在突增,供需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

蘇籍學生壓力增大

20xx年蘇州籍大中專畢業生是30116人,這個數據要比20xx年的23908人,整整多出6208人。也就是説,蘇州20xx年與20xx年相比接收畢業生總量基本相當情況下,蘇州籍學生的突增,自然更加劇了就業壓力。

那麼,究竟有多少20xx屆蘇州籍畢業生還未就業?目前並沒有數據顯示。因為,通行的畢業生“就業率”是將未就業的登記畢業生人數除以總數得到的結果。問題是,蘇州籍大學生也是“雙向的”,分佈在全國各地。有些人考研了,有些人留在當地了,有關方面並不掌握;而還有些人,不管是就業還是未就業,他們都不進行登記。結果是,登記未就業的人非常少,以至於全國所有城市發佈的“就業率”都非常高。

非公企業胃口最大

據市人事部門統計,隨着國有企業改制的完成和新的非公企業的誕生,以及畢業生擇業觀念的改變,非公企業已成為廣大畢業生首選的主要去向。在我市落實到企業單位的近3萬人中,非公企業接收畢業生佔了全市企業接收總量的91.0%,繼續成為吸納畢業生的最大載體。全市錄用到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的人數分別是671人、4581人(其中教育系統2183人)。

而蘇州的五個縣級市,也成為接收畢業生的新亮點。數據顯示,20xx年蘇州市區共接收畢業生15330人,五個縣級市共接收22156人,市區與五個縣級市接收之比為1:1.45。其中,張家港市、吳江市接收總量增幅較大。此外,五個縣級市20xx年接收的研究生共277人,比前年增加159人,增幅高達135%,縣級市對高層次畢業生的吸引力正在增強。

總體來看,工科類專業的畢業生較佔優勢,新專業面臨新機遇。與我市產業結構相匹配的機械類、電子類等工科類專業的畢業生仍然“吃香”,醫學類以及工程類等行業特點明顯的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總體較好,像物流、營銷類等新專業的畢業生呈現出供不應求的態勢。

電子機械吸納大户

歸納有關數據顯示,機械、電子行業仍然是蘇州吸納畢業生的主力軍。這一點,既可從20xx年初發布的《蘇州20xx年人才需求專業目錄》中看出,也能從最新的市場需求中得到印證。從《蘇州20xx年人才需求專業目錄》中我們可以看到,在16個行業列出的66249個專業需求中,機械電器類佔了17341 個,IT電子類佔了12645個,僅這兩類就佔了近一半的份額。在最新的對市區314家需求畢業生企業的調查數據顯示,排前兩位的,也是機械與電子,它們分別是1514人和959人。

而各縣市區由於所屬轄區的產業結構不同,吸納的人才的數量還有所不同。比如,市區排前5位的是:營銷、機械、電子、信息技術、企業管理。

本科趨緩碩士薪降

一個地區有一個地區畢業生初始月薪的基本定位。以本科生為例,去年蘇州市勞動部門給出的市區就業畢業生的初始月薪參考價在1600元,高新區給出的就業畢業生初始月薪的參考價是20xx元,園區給出的就業畢業生初始月薪不含個人繳納公積金是20xx元以上。事實上,在許多職位都是10比1,甚至幾十人謀求一個職位的條件下,不少畢業生為謀得飯碗,即使低於這個價的,他們也在做。正因為有那麼多的“後備畢業生”可供用人單位選擇,近兩年的蘇州接收畢業生的初始月薪基本不漲。一份調研報告揭示,去年市區本科學歷的起薪均值為1589元,比上一年的1526元,只增長了4.13%。而幾乎所有地區的碩士及以上畢業生的初始月薪都有所降低。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8

 姓 名:

學 號:

專業班級: 指導教師:

江門職業技術學院

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教研室

20xx年12月20日

精細化工專業大學生就業崗位需求調查報告

一、調查時間:20xx年11月—20xx年12月

二、調查地點(對象):鍾桂雲老師、陳煥明老師、黃元盛老師

三、調查方法:人物訪談,組織討論,網上查資料

四、調查目的:

(一)為了對精細化工專業大學生就業崗位需求有更多的瞭解,學習如何在將來的就業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

(二)瞭解周邊化工企業現狀,分析化工技術專業的發展現狀,預測化工技術專業的未來發展前景

(三)調查本專業畢業生在企業的就業崗位,明確崗位任務和要求

(四)分析崗位工作任務,明確不同崗位所需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

(五)調研周邊典型企業對化工類專業人才的需求情況和企業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看法和基本要求,為我校教育建設指明方向。

五、調查內容:

鍾桂雲老師

學生:老師,您對我們現在所學的行業有什麼看法?

老師:你們現在學的這個行業還好吧!在本校每年的就業率還是挺高的。但是比較擔心招生情況,近年來高校不斷擴招,這必然會造成整體質量下降,若停止擴招,又會對生源造成一定影響。

學生:在您教學時,最喜歡什麼,最不喜歡什麼?

老師:最喜歡的是學生能夠認真聽課,還有和學生溝通交流,最不喜歡的是學生上課不聽講,以及玩手機、睡覺等行為。

學生:您是從事教師這一專業的,請問一下您為什麼選擇這個專業? 老師:因為跟學生在一起心態會得到鼓舞,還有自由時間比較多。 學生:你認為當老師最大成就的是什麼?

老師:能夠培養優秀的學生和能夠得到學生的認可,重要的是一些畢業的學生還保持着聯繫,他們會諮詢一些有關專業前景的問題。 陳煥明老師

學生:老師您什麼時候開始在這裏工作的?職位是什麼?

老師:我08年1月份左右因工作上的需要而被調入江門職業技術學院,同年擔任複合材料加工與應用技術專業教研室主任。 學生: 那您以前是從事什麼工作的?

老師:我以前在江門甘蔗化工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先後擔任過車間主任和廠長助理,長期主管工藝技術管理工作。 學生:老師,請問我們的所學的專業有哪些核心課程?

老師:主要有,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化工原理、樹脂合成、膠黏劑技術、塗料生產技術、精細化學品技術等

學生:老師,您覺得我們專業的就業方向怎樣?

老師:你們這個專業主要從事塗料膠黏劑及日用化學品等精細化學品的生產和生產工藝控制、生產原料分析與檢驗等工作;在機械、電子儀器儀表,汽車製造等企業從事相關產品表面電鍍與塗料工藝操作、技術開發與生產技術管理,鍍液及助劑的分析、應用於開發等工作。 黃元盛老師

學生:老師,您覺得我們的專業怎麼樣?

老師:你們這個專業比較重視實踐,強化職業性和開放性;本專業校內擁有省級的實訓基地,實踐教學設備齊全。畢業生雙證書獲取率99%以上,畢業生就業率高達100%。

學生:請問老師,在校期間我們應該着重掌握哪些技能?

老師:比如膠黏劑生產和塗料生產工藝控制、 膠黏劑和塗料生產原料分析與檢驗等。

學生:我們這個學期要考高級化工證,請問老師這個主要考哪些內容的?通過率怎麼樣?

老師:這個考試分為筆試和實操兩個部分,主要上課認真聽講,做實驗時步驟規範,考試是沒什麼問題的。

學生:老師,我們讀這個專業畢業後的工作待遇一般怎麼樣?

老師:按以往的來看,一開始的時候工資方面的待遇一般比較低,等你們有了一定的工作經驗後,會慢慢的根據你們所從事的工作崗位有所提高,你們的上班時間一般都是八小時制的。

1.我國化工行業發展現狀

我們國家自80年代確定精細化工為重點發展目標以來,在政策上予以傾斜,發展較為迅速。“八五”期間已建成精細化工技術開發中心10個,年生產能力超過800萬噸,產品品種約萬種,年產值達900億元,已打下了一定的基礎。20世紀末精細化工率達到35%。這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他們僅就電子工業一項就需精細化學品

1。6萬種,彩電需7000多種,國內產品配套率都不到20%,其餘靠進口。其它在織物整理劑、皮革塗飾劑等方面更為短缺。另外從我國精細化工產品的質量、品種、技術水平、設備和經驗來看,都不能滿足許多行業的需求。(摘要)

2。 就業崗位 根據調查,精細化工技術專業就業範圍非常廣泛,面向醫藥行業、日用化學品、食品行業及化工行業相關的大、中型企、事業單位。畢業後可按自己的具體情況從事製藥業,化工業,自來水,環保業,塑料業,農藥業,或油漆塗料膠粘劑等待業的工作,在這些單位可從事技術操作、生產管理、設備管理、產品檢驗和市場營銷等工作。

3。就業去向及工資待遇

該行業對人才的技術性要求較強。需求職位中以技術類、銷售類、管理類職位為主。從行業來看,該專業用人需求主要集中在化工業、能源業、醫藥、生物製藥業以及環保業,附加值高的化工新型材料、精細化工製造業等也都需要大量專業人員,由於對專業技術要求高,畢業生2-3年內轉行的較多,人才相對缺乏,所有市場對此專業人才需求量都大。畢業生的就業主要面向外資企業、全國各大、中型國有和民營化工企業,工資待遇好,月薪多在20xx元左右。

六、調查總結

總的來説,本專業培養適應社會經濟建設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應用型、實踐型人才。

通過三年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理論,掌握本專業的基本技能和專業技能;具有精細化工行業生產運行、生產管理及產品開發的技能;具有較強的實際工作能力和綜合素質;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素質。

本專業培養從事化學工業生產工藝、技術生產管理等工作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

具有與本專業領域方向相適應的文化水平與素質、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創新精神。熟練掌握化工工藝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具備較強的實踐技能,能分析和正確選擇工藝流程及生產設備、工藝操作條件、生產控制指標、操作要點等,能運用工具書進行化工工藝計算,能在化工生產一線從事生產操作與管理等。因此我們要好好規劃自己的路,不要跟着感覺走!根據個人的理想決策安排,絕大部分都希望有一份輕鬆而滿意的工作。那麼,就需要慎重安排自己的軌跡。從哪個行業入手,逐漸對該行業深入瞭解不要頻繁跳槽,特別是不要為了一點工資而轉移陣地,要從長遠來看,要養成吃苦耐勞的精神。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9

武漢市人事局昨對外發布了《武漢大學生20xx年就業質量指數與20xx年就業缺口指數調查報告》,該權威報告稱,武漢地區多數企業對剛畢業的大學生能夠提供的月薪只有1000-1500元,這比絕大多數畢業生的預期標準要低。本次調查涉及公用事業、製造業等十個行業及1800名已就業學生。調查顯示———七成畢業生求穩

與幾年前大學生求職相比,目前大多數學生就業更看重工作單位的穩定性。數據顯示,75.5%的大學畢業生會選擇薪水普通,但發展穩定的企業工作,只有5.9%的學生選擇了低薪水、充滿創業活力與激情的小企業就業。

調查顯示,大學生擇業優先考慮的主要因素依次是企業發展前景、薪酬、工作環境和公司文化。畢業生月薪多為千餘元

調查顯示,50.13%的大學生認為畢業後應該拿到1500-20xx元的月薪;22.74%的大學生認為應拿到20xx-3000元的月薪,只有23.25%的大學生覺得畢業後拿到1000-1500元的月薪就滿意了。而根據武漢市的發展水平和生活水平而言,多數企業對於剛畢業的大學生能夠提供的月薪只有1000-1500元,可以説目前大學生對於薪水的預期比去年偏高。缺乏工作經驗是最大障礙

調查中,在被問及“應屆畢業生在找工作時遇到的最大難題是什麼?”時,79.7%的學生認為最主要的是“沒有工作經驗”,其次有29.7%的學生還認為“缺乏專業技能”也是就業困難的主要原因。調查還顯示,“面試經驗不足”以及“缺乏社會關係”也是影響大學畢業生就業的重要因素。六成學生進入社會“不適應”

調查中,有30%的學生進入社會工作順利,覺得非常適應;67%的學生在走出校門參加工作的30天內表示“不適應”,但表示可以承受,情況在慢慢變好;3%的學生感覺強烈的不適應,想離開現在的工作崗位,在30天內跳槽。

同時,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不再追求專業對口,調查中有近40%的大學生就業選擇了專業不對口的工作崗位,其中有70%的學生對此表示滿意。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10

據介紹,該所已連續兩年對大學生就業情況進行了調查。和去年不同,今年將畢業的研究生和大專生也列入調查對象。

男女生就業差距在縮小

【調查】

男性畢業生的“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的比例為52.14%,女性畢業生的比例為46.62%,兩者相差不到6個百分點,相比去年14個百分點的差距有所縮小。此外,兩者對於可接受的工資起點也很一致,都主要集中在1000元—3000元。

【解讀】

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分析認為,隨着政府在消除就業歧視和實現平等就業方面政策導向性的增強,性別差異在大學生求職過程中的影響儘管依舊存在,但程度已大為減輕。此外,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還和女大學生比例增加有關。

研究生就業優勢不突出

【調查】

大專畢業生“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的比例為49.16%,本科畢業生為65.52%,碩士研究生為66.66%。大專畢業生和本科生中分別有61.93%和60.14%的受訪者將預期薪酬定位在1000元—xx元,僅有19.77%和25.31%的調查對象將xx元—3000元作為自己的薪酬預期;而碩士研究生中的大多數將可接受工資起點定位於xx元—3000元,為54.12%。

【解讀】

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發現,普通大學的研究生就業時和本科生相比優勢並不突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雖然有來自人才市場的壓力以及用人單位對人才的不恰當使用,但更多的是與當前研究生、大學本科生和大學專科生之間培養特色不明顯、可替代性較強有着緊密的聯繫。這種高學歷人才搶佔低學歷人才就業崗位的現象,實質上凸現的是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問題。

大學生對政策知曉率低

【調查】

在涉及如何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時,有21.62%的學生將政府的相關政策支持視為“解決就業問題的有效方法”。但是大學生卻往往對政策的知曉率非常低,例如,在被問及學生對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部門出台的各項就業政策與鼓勵措施的瞭解程度時,分別有11.18%和51.62%的學生表示“不瞭解”和“不太瞭解”。

【解讀】

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認為,政策的宣傳力度有待提高。

表達能力欠缺成求職難題

【調查】

有24.93%的學生表示個人能力不足而成為制約成功擇業的首要問題,另有17.26%的學生認為求職技巧的缺失是求職過程中最為頭痛的問題。對這些能力進行分解發現,求職過程中最大的難題是自我表達能力欠缺,比例高達40.23%,比去年的調查數據高出近5個百分點,其次分別是外語能力、專業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解讀】

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認為,雖然大學生已開始重視自身能力的全面培養,但個人能力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差距依然存在。建議大學生從基本做起,累積實力,在不斷開拓創新中增長才幹。

大學盲目求全無助就業

【調查】

在學校的分類考察中,專業性較強的學校整體就業狀況要普遍強於綜合性院校,如中國計量學院的就業率達到了85.89%,高出一般性綜合院校20%左右。

【解讀】

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發現,單個的高校經常陷入類型定位混亂和層次定位混亂的雙重困境。類型定位混亂,主要表現為綜合性院校與專業性院校之間相比,分別不明顯,特色不鮮明。

從所調查的11所高校來看,儘管其學校名稱有很顯着的學科特色,但在專業設置方面卻嚴重趨同,基本上都設置了經濟學、文學、法學和管理學專業。

層次定位的混亂,主要表現為綜合性大學、本專科院校、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之間的分工不清,互相串崗。在學校總體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果大學盲目求全必然會影響和分散優質的教育資源,也不利於學生就業。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11

調查內容:

就業現狀

調查地點:

北海市

調查對象:

大學生

調查時間:

20xx年7月14日

今天,手裏揣着幾分調查問卷表,踏上了去北海的快班,內心打好了滿腹的草稿。暑期的社會實踐調查從此拉開序幕。看着窗外烈日炎炎下勞作的農民,就會不自覺地想起背井離鄉的農民工,一羣奮鬥在城市最邊沿的鐵桿戰士。覺得他們似乎是滄桑的代名詞,卻又同樣是堅強的象徵,心都的滋味難以言表。至少他們是值得敬畏的吧。把思緒收攏,轉瞬間想到了身為大學生的我們,今後又會面臨着怎樣的就業難題,又該如何抉擇呢。希望此次的調查能讓我有點收穫。

四十分鐘的路程,轉眼就過去了,呈現在我眼前的儼然已是一座繁華的城市。沿街問了許多人,才找到了人才市場的去路。我來的大概不是時候,覓職的人不多,在一旁察言觀色許久後,終於鼓起勇氣像一位面善和睦的大概有二十五六歲的姐姐走過去,她正在看公告上的招聘啟事,見有人靠近就不經意的扭轉頭來瞄了一眼,很快,又專注地轉過頭去了。我喊了一聲姐姐,然後説明我的來意,她好像挺有興趣,問她能幫上什麼忙。第一次就遇到這樣一位熱心腸的人,我暗暗慶幸,我就馬上拿出了一份調查問卷表,請她幫忙填,並且隨機問了一些問題。

還是很客觀地就問:“你對現在就業現狀有何看法和感想嗎?”她咧嘴就説:“其實找工作的人都知道,要想找到自己稱心如意的工作談何容易,像我們這種人口大國,不被競爭壓死才怪呢!”她還説她換了好幾個工作,因為工資太低,加之工作太累。我暗自想,受點苦不算什麼,人總要踏實地幹好幾件事情,聽着她説到最後。發現她有點心高氣傲,在對待工作上。不過還是很感謝她幫了我一個忙。

目送她遠去,一些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一直浮現於腦海:為什麼在就業壓力如此巨大的時候總有些人還在選擇工作的時候百裏挑一呢?並且他們還是處在就業壓力的風口浪尖上的。難道這就是所謂的高不成低不就嗎?不過還是從她身上獲得了點啟示。她説,要想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人脈是關鍵。許多大學畢業生都是沿着家裏為之鋪設的黃金大道直奔的高新階層。剩下的只能捏着一紙文憑為工作四處奔走。對她的論調,我表示的贊同而頻頻點頭。這話説到我心卡上去了,顯示終是有點殘酷的。她,這樣一位比我大不了幾歲的姐姐,算是失業大軍中的一員吧,為生計而奔波,而我何嘗不是正在奔波着呢!以一種自己奔跑的姿勢出現在求學的道路上,事實的本質還是為生存打拼。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12

每年七月大批的應屆畢業生走出學校大門,擠上就業的獨木橋。20xx年的高校畢業生達413萬人,比20xx年增加75萬人,按70%的初次就業率計算,年內有124萬人無法實現當期就業。而在20xx年,高校畢業生達到了495萬人。

20xx年12月15日至12月28日前程無憂薪酬調查部針對應屆畢業生就業相關問題從企業HR和個人兩方面進行了一次專項調查。本次調查共回收3528份個人問卷及225份企業問卷。參與調查的個人中,58%為工作經驗小於2年的新人,21%為20xx屆畢業生。

225家企業中有61%是外商獨資企業,其次民營企業也比較多佔到23%。個人反饋方面,同樣來自外商獨資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比較多,但是比重相當,各佔了39%。具體分佈數據見。

進一步分析參與調查的個人信息,參與者學歷分佈如圖2。

調查發現一,製造行業給應屆畢業生的機會較多,國企和外商獨資企業樂於栽培新人。

多年的高校擴招,讓我國的高等教育實現了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但是這些源源不斷輸出的應屆畢業生“缺乏實踐經驗”“心高氣傲”,不是企業“拿過來就能用”的現成人才。因此大部分企業中,應屆畢業生佔所有員工的比重是很少的,具體比例分佈如圖3。

對企業樣本進行進一步分析,我們發現製造行業(包括加工製造、汽車、消費品、化工/能源/礦產、出版/印刷等)是錄用應屆畢業生比例較高的。在不到40家應屆畢業生比例超過20%的企業中,有22家屬於製造行業。就企業性質來看,國有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比較樂於“栽培”新人,佔到了這些高應屆生比例企業中的74%,高於樣本總體分佈水平。

為什麼企業不願意更多聘用應屆畢業呢?以下為HR們錄用應屆畢業生時的主要顧慮。其中“培訓時間長”是HR們決定少錄用應屆畢業生的最主要因素(圖4)。

調查發現二,應屆畢業生找工作,互聯網是最好的渠道。

機會不多,合適的招聘、應聘途徑是關鍵。調查顯示,企業HR和應屆畢業生都偏愛互聯網招聘(網絡招聘),其次是針對性的校園招聘。而對於應屆畢業生來説,熟人介紹(企業內部推薦)則是機會少但成功率高的一種方式(圖5)。

調查發現三,雙向選擇:畢業生要“專業對口”,HR重“個人能力”。

從學校出來,應屆畢業生們大多(65%)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但是卻有着清晰的挑選第一家公司的標準。針對我們列出的6個主要考慮因素,應屆畢業生們做出瞭如下選擇(圖6):

“專業對口”是被選到最多的條件,其次“職業發展空間”、“薪資福利水平”和“企業知名度”也是應屆畢業生們比較看重的。“行業”和“企業發展潛力”則較少被考慮的因素。但是,當被問及“你第一份工作的內容與你畢業前期望的一致嗎?”,大部分人都回答“差別很大”,選擇“一致”的比例僅佔7%。

專業真的那麼重要嗎?!“我們更看重的是學習的能力,而不是專業。大部分的書本知識與實際操作是有距離的。我們希望所有的員工都有主動學習、時時學習的態度和能力,這樣的人才能勝任更具挑戰性的工作!”一位電子技術行業的HR經理在接受電話訪談時如此説。“學習能力”正是越來越被企業所看重的“個人能力”中的重要部分,另外還有“適應能力”、“執行能力”、“溝通能力”、“領悟能力”等等。正如我們的調查結果所示,近一半(49%)的HR認為“個人能力”是他們在招聘應屆畢業生時最關注的因素(圖7)。

在這一調查反饋中,最令我們吃驚的是——選擇“畢業學校”的HR如此之少。探究其原因,發現很多的HR吃過“招名校”的虧,他們往往抱怨名校的學生“自視過高”“容易跳槽”。他們也表示在2、3年的培養後個人能力優秀但是出處平平的員工顯得“更踏實”“更肯幹”。

調查發現四,應屆畢業生“心浮氣躁”,離職率高。

“離職率高”也是HR在招聘應屆畢業生時比較大的顧慮。“培養這些孩子需要我們投入很長的時間、很多的精力。可是現在的年輕人大多缺乏遠見,在1、2年中沒有被提拔就改投門户了。”參與調查的HR按照“年畢業生離職人數÷年錄用畢業生人數×100%”計算了自己企業的應屆畢業生流失率。該數值小於5%的企業不到一半,27%的企業應屆畢業生流失率大於20%,超過30%的達到18%。

再來看看應屆畢業生給我們的信息——56%的反饋問卷者在第一家公司工作時間不超過12個月,而在第一家公司工作超過3年的僅佔8%的比例。進一步瞭解他們選擇離開第一家公司的原因,“沒有個人發展機會”和“薪資水平低”是促使他們重新找工作的最重要的2個原因(圖8)。

聽到這樣的聲音,HR不妨反思一下,是否我們給與這些年輕人的關注還不夠?或者應該更多瞭解一些他們的發展需求,儘量創造機會。

調查發現五,應屆畢業生薪資,由學歷決定。

由於應屆畢業生的實踐經驗比較缺乏,且發展潛力差異巨大。企業在給畢業生定薪時,學歷仍然是一個常規的決定因素。表1為參與調查企業提供的各學歷水平應屆畢業生主要薪資段分佈。單位:人民幣,千元。薪資段包含起始值。

由上表我們不難看出,企業為不同的學歷應屆畢業生支付的薪資是存在明顯差異的。可見同學們在學校裏多花的時間企業也給與了認可。當然,不同學歷的畢業生對薪資的期望也有着明顯差異。

應屆畢業生的期望薪資無論學歷均高於他們獲得的實際薪資,如圖9所示。而期望與實際落差最大的是大專學歷(42%)和碩士學歷(22%)。

調查發現六,大部分應屆畢業生可在一年後獲得加薪。

萬事開頭難,學生們最終不得不接受現實的薪資條件。不過,調查顯示,幾乎所有企業(本次調查反饋的比例為100%)會在一年後給應屆畢業生加薪,加薪幅度超過10%的比例高達61%,更有21%的企業加薪幅度在50%以上。近3成的企業為應屆畢業生提供特別的加薪策略。從個人方面反饋的比例來看,也有4成的受訪者一年後的加薪幅度超過10%,其中15%的人獲得了超過50%的加薪。

一年的時間,足以讓一個學生氣十足的應屆畢業生熟悉本職工作、瞭解職場規則,足以讓部門主管和人力資源管理者看出他的自身能力和潛質。那些努力工作、踏踏實實的新人自然會用自己的良好表現贏得一致讚賞,企業也一定會慷慨加薪保留住日後的骨幹力量。一年的時間,對一個人的職業生涯來説實在短暫,但是這一年對一個職場新人來講卻尤其重要,很多工作習慣、解決問題的方式都是在這一年中學到並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在這裏,我們要請那些沉不住氣的年輕人們不要那麼輕易地就因為薪資不能滿足自己的期望就決定跳槽,而是去認真想一想,第一份工作能帶給自己什麼收穫。

大學生就業情況調查報告

調研背景:雖然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大的問題一直存在,但只有今年,這個問題成為需要中央領導重點解決的問題。的確,全球金融風暴的愈演愈烈已經是超過半數的企業蒙受損失,畢業生就業的形勢更加不容樂觀。為了更好的幫助我校學生解決以後的就業問題,現對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進行調查和分析調研思路:參考已有的 大學生就業情況調研 ,我們決定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我院應屆畢業生進行分析:

1、畢業生設定的目標或願景

1》對未來的設計或願景,見第2、19、14、25題

2》就業前的準備情況,見第5題

3》與是否專業對口,見第7題

4》地域意願,見第10、11題

5》對用人單位的意願,見第16、17、20題

2、畢業生對就業信息的獲取(包括獲取方式和程度兩方面),見第8、9題

3、畢業生對就業以及外部環境的認知,見第3、6題

4、應屆畢業生就業實際情況,見第4、15題

5、應屆生的反思、經驗(含要求學校校,見第21、22題;要求自己,見第23、24、26、12、13題)

通過對以上五大方面共25道問題的調查,我們希望分析出我院畢業生對就業的選擇、認知的程度以及作為院方應當做什麼樣的工作來幫助畢業生應對就業問題。

調查分析:

一、熱能專業

1、畢業生設定的目標或願景

1》對未來的設計或願景:畢業生未來選擇的大體方向是考研、就業兩個,共佔72%,其中選擇就業的佔51%。特別注意到有9%的同學選擇了自主創業,11%的同學選擇出國留學。對於選擇考研的理由,多數人是因為研究生畢業能獲得更高的收入、學術深造。擇業觀念方面,82%的同學選擇先就業再擇業、一步到位,很少有人選擇考研。25題中,15%的同學堅決不接受最差的機會。

2》就業前的準備情況:有13%的同學有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其餘都沒有明確的目標,甚至沒有考慮過。

3》與是否專業對口方面:逾八成的同學以找到工作為第一目標,對於專業對口性不很關心。

4》地域意願:北京、天津、上海是同學們的首選,其餘依次為東部沿海、生源地,有11%的同學沒有固定意向。對於地域的選擇,同學們的首選標準是工作待遇和發展機會要大。

5》對用人單位的意願:性質方面,國有企業、事業單位是同學們的首選,其他選擇比較平均,沒有人選擇自主創業。對於首份工資75%同學選擇1500--3000,沒有人選擇800--1000。

2、信息獲取方面:就信息獲取的程度,對於我校就業政策很瞭解的人佔15%,不關心的佔5%;就信息獲取的方式,不同的同學有不同的選擇並且方式很多樣,其中通過學校就業網站和網上信息獲取信息的人最多,各佔17%,其它方式如輔導員老師通知、、學校就業網站、就業市場招聘廣告等都有人選擇,但人數不多,平均在10%左右。

3、畢業生對就業以及外部環境的認知:有21%的同學認為自己有實力找到工作。

4、應屆畢業生就業實際情況:有52%的同學沒有簽約任何單位,只有6%。

5、應屆生的反思、經驗:對學校,25%的同學需要職業生涯規劃輔導,30%的同學需要區域與行業發展形勢報告,只有28%的同學需要就業常識和應聘技巧或求職心理輔導,有37%的同學認為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意義不大;對自己,不同的同學認為自己欠缺的素質不同,分佈很平均,其中最主要的素質是交流表達能力、改革創新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對於想要自主創業的同學,四成認為需要資金36%認為需要能力和經驗。大多同學講畢業生就業不順利的原因歸為就業人數太多、金融風暴、實踐經驗少。

二、環境專業

1、畢業生設定的目標或願景

1》對未來的設計或願景:有七成同學選擇就業,擇業觀念方面,69%的同學選擇先就業再擇業,沒有人願意一步到位,雖然很少有人選擇考研,但很多考研的同學渴望更好的教育環境。25題中,八成的同學可以接受最差的機會。

2》就業前的準備情況:有21%的同學有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

3》與是否專業對口方面:選擇各個方面的同學人數很平均。

4》地域意願:北京、天津、上海是同學們的首選,高達61%,其餘依次為東部沿海、廣州深圳,沒有人願意回到生源地大學生就業情況調查報告工作報告。對於地域的選擇,同學們的首選標準是更好的學習機會,其次則是崗位多元化和工作待遇。

5》對用人單位的意願:性質方面,國有企業、民樣大型企業是同學們的首選,其次是外企,政府部門、民營單位不被同學們看好。對於首份工資六成同學選擇1500--XX,沒有人選擇800--1000。

2、信息(低碳生活綠色環保調查報告)獲取方面:就信息獲取的程度,對於我校就業政策很瞭解的人佔17%,不關心的佔11%,瞭解比較少的共有74%;就信息獲取的方式,不同的同學有不同的選擇並且方式很多樣,其中通過網上相關信息獲取信息的人最多,佔19%,其它方式如輔導員老師通知、學校就業網站、學員就業網站等都有人選擇,但人數不多,平均在15%左右。

3、畢業生對就業以及外部環境的認知:72%的同學認為當前就業形勢嚴峻,而且只有14%的同學認為自己有實力找到工作。

4、應屆畢業生就業實際情況:有81%的同學沒有任何簽約單位

5、應屆生的反思、經驗:對學校,五成的同學需要區域與行業發展形勢報告,有32%的同學需要就業常識和應聘技巧或求職心理輔導,因而有49%的同學認為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意義不大;對自己,不同的同學認為自己欠缺的素質不同,分佈很平均,其中最主要的素質是信息收集、彙總、分析、處理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自我學習提高能力。對於想要自主創業的同學,五成認為需要資金五成認為需要能力和經驗。大多同學講畢業生就業不順利的原因歸為在校參加技術鍛鍊機會少、沒有適合自己的崗位、實踐經驗少。

、建環專業

1》對未來的設計或願景:畢業生未來選擇的大體方向是考研、就業兩個,共佔78%,其中選擇就業的要略高一些。特別注意到有10%的同學選擇了自主創業。共有43人選擇考研,對於選擇考研的理由,多數人是因為緩解就業壓力、學術深造。擇業觀念方面,83%的同學選擇先就業再擇業、一步到位,很少有人選擇考研。25題中,九成的同學可以接受最差的機會。

2》就業前的準備情況:只有4%的同學有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其餘都沒有明確的目標,甚至沒有考慮過。

3》與是否專業對口方面:逾六成的同學以找到工作為第一目標,對於專業對口性不很關心。

4》地域意願:北京、天津、上海是同學們的首選,其餘依次為東部沿海、生源地,有16%的同學沒有固定意向。對於地域的選擇,同學們的首選標準是崗位的多元化和發展機會要大,其次則是工作待遇和國際化水平。

5》對用人單位的意願:性質方面,國有企業、民樣大型企業是同學們的首選,其次是政府部門,外企、事業單位不被同學們看好,值得一提的是有 11%的同學願意選擇自主創業。對於首份工資五成同學選擇1000--XX,極少數選擇800--1000或XX--30000

3、信息獲取方面:就信息獲取的程度,對於我校就業政策很瞭解的人佔27%,不關心的佔9%,瞭解比較少的共有65%;就信息獲取的方式,不同的同學有不同的選擇並且方式很多樣,其中通過學院張貼通知公告獲取信息的人最多,佔24%,其它方式如輔導員老師通知、、學校就業網站、就業市場招聘廣告等都有人選擇,但人數不多,平均在10%左右。

3、畢業生對就業以及外部環境的認知:62%的同學認為當前就業形勢嚴峻,而且只有13%的同學認為自己有實力找到工作。

4、應屆畢業生就業實際情況:有76%的同學已經簽約了3個以上的單位

5、應屆生的反思、經驗:對學校,四成的同學需要職業生涯規劃輔導,16%的同學需要區域與行業發展形勢報告,只有16%的同學需要就業常識和應聘技巧或求職心理輔導,因而有37%的同學認為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意義不大;對自己,不同的同學認為自己欠缺的素質不同,分佈很平均,其中最主要的素質是溝通協調能力和自我學習提高能力。對於想要自主創業的同學,五成認為需要資金五成認為需要能力和經驗。大多同學講畢業生就業不順利的原因歸為就業人數太多、金融風暴、實踐經驗少。

調研結論:

一、縱向比較

對於熱能專業,目前仍有過半的同學沒有簽約就業,有的選擇出國留學或考研。除了金融風暴對於產業的影響,大學階段沒有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招聘信息、區域產業發展信息流通不暢也是主要原因,同學們在學校訓練的數據處理能力、獲得的專業職業證書並不如交流溝通能力、信息蒐集處理能力重要,特別是同學們並沒有在大學期間培養良好的自學能力;對於環境專業,與以往相同八成的同學沒有就業,其中多數選擇考研,另外多數同學認為自己欠缺數據出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綜合素質較低。對於建環專業就業,同學們的就業率突破七成,但仍認為學校的就業信息支持比較匱乏

二、橫向比較

1、比較實際就業情況,建環專業的同學就業率最高,其次為熱能和環境,其中環境專業的同學考研人數最多。2、在大學期間,有自己職業規劃的同學不足三成,其中環境專業最高為21%,其餘同學對於未來沒有明確的認知。3、面臨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同學們的普遍認識實現就業後擇業,能夠接受工資待遇較低的工作,專業是否對口已不再成為同學們擇業的首要標準,國有企業依然是同學們的首選。4、歸納同學們的經驗教訓,學校的信息支持、在校期間職業規劃教育的普及、自學能力的培養是首先需要重視的方面。

綜上所述,作為學校應當在職業規劃教育、自主學習教育、實習實踐教育以及信息支持方面加強工作;作為同學自己,應當為自己的未來早作準備,認清當前的外部環境,明確自己的目標,找到理想與現實的交匯點,通過提高自己的各項素質來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在未來的競爭中佔據有利的位置。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13

前言:目前而言,我們都已經是大三的學生了,再過一年我們可能就要面臨就業問題,自然而然對“就業”這一詞產生濃厚的興趣以及疑問。考研,在某種程度上可稱為是“就業緩兵計”。可是,對於我們這些不怎麼打算考研又或者是就算考研了,也是一定不能考得上的人而言,就業就確確實實是我們所要面臨和擔心的問題了。

因此,我們小組對當前大學生就業觀念、就業方式新趨勢情況做了一次深入調查。

一、 調查目的

掌握廣州大學在校大學生對大學生就業觀念、就業形勢的瞭解和看法,更好的瞭解當今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從而更利於我們以後就業。

二、 調查對象與手段

1、 調查對象:廣州大學全體在校學生(工科類學生佔絕大部分)

2、調查手段:本次調查採取的是網上調查問卷。在廣州大學各個QQ羣上發佈,有效問卷79份。

三、 調查時間

20xx年11月12日----20xx年11月23日

四、 調查內容

大學生當今就業形勢的看法,根據當今的就業形勢大學生的擇業方向燈,問卷共向學生提出了13個問題。

五、 調查結果以及分析

1、 超過半數學生對自己專業還是比較瞭解,但並無進行過職業規劃

直到目前為止,只有7.59%的同學是對自己專業非常瞭解的,而還有36.7%的同學對自己的專業還不是很瞭解。調查顯示,進行了職業規劃與沒有進行職業規劃的學生幾乎各佔一半,由此可看出大學生對未來的就業還是感到比較迷茫。

對自己專業不瞭解,這樣子並不是説不利於我們以後的就業,畢竟有一大部分同學也沒想過專業對口的。但是,既然我們已經在學習這個專業了,我們就有必要對自己的專業進行了解。個人認為,職業規劃也是相當有必要的,雖説我們未來的路,由於種種因素,並不會真的完完全全按照我們的規劃來走的,但是,職業規劃卻是有利於我們更好的看清我們的專業,或者是我們有興趣的職業,更利於我們未來的職業道路。對自己專業的瞭解程度

2、 超過半數學生打算畢業以後就業,但就業期望太高

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學生畢業後都打算就業,同樣,調查也顯示出大多數學生選擇在大城市就業,極少數人選擇鄉鎮以及農村,他們對於就業,最看重的是個人的發展空間,其次就是工資待遇。而選擇專業對口的人只有2.5%。他們對工作的收入期望值太高,只有4%的學生對薪水的期望值是在1000-20xx之間,超過一半的學生是在20xx-4000之間,有42%希望薪水在4000以上。

在我看來,如今的高校很多都實行了擴招,現在的大學生是越來越多了。在我們這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的國家來説,市場上畢竟會出現供大於求的現象,導致畢業了的學生找不到工作。即便如此,這樣子的現象有一部分也是我們自身所致。薪水太少的,我們不願意做,不在大城市的,我們也不願意做,這樣子,才會導致大城市某些高薪職位出現供大於求,此時,作為企業HR,就會擇優錄取,那些博士生、研究生,那些技能比別人好的人才有可能被錄用。與此同時,小城市、低薪工作的就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現象。就20xx年在長沙應屆畢業生的進門月薪是1000-20xx元,就調查結果來看,大部分學生的薪水期望值都超標了,大學的文憑被這個社會看做是素質和能力的體現,但在今天的高校教育的體制下幾乎名不符實了,大學生素質和能力遠遠低於期望;其次是企業和就業市場也日益趨於理性,更看重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對現在大學生的期望值降低;第三是每年畢業大學生數量超過了每年新增的崗位數,供過於求。大學生在面對這種情況時應該合理的分析自己的優劣勢,適當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理性看待薪水期望值跟實際薪水值之間的差距。

3、大學生心目中用人單位比較看重應變、交際、專業知識和技能,他們更想通過現場面試來獲得工作

調查顯示,大學生認為用人單位最注重的是交際能力與應變能力,其次是專業知識和技能,再者就是創新能力跟學位與證書,而後台背景跟外貌,則是用人單位所不太看重的部分。65.8%的人想通過現場面試來獲得工作,15.2%的人通過網上信息來獲取應聘途徑的。

大學是一個小型社會,有鍛鍊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地方和舞台,抓住每一個可以提升自己的機會。在大學裏面,在學好自己的專業知識之外,也要學會一些必學的技能,現在是高科技時代,至少要對電腦有點了解,會用幾個常用的軟件。再如樹立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學會更加準確的掌控時間,不浪費每分每秒,面對各種問題、突發情況時的實際操作能力等等。究竟靠取證對就業有沒有作用,作用大不大。各自有各自的見解。 然而,華中人才市場20xx年的一份調查報告中顯示,超過六成的求職者均擁有英語四六級證書和計算機二級證書,因此這些已經很難再吸引用人單位的眼光。其餘大學生愛考的物流師、物業管理師、營銷師、網絡管理師、人力資源師等證書考試,即使是沒有從業經驗也很容易通過。但培訓費用都在千元以上。

華中人才市場職業指導師薛麗表示,駕照比其他專業證書在求職市場上更有吸引力,只能算做一個笑談。雖然擁有多個證書是對個人資質的證明,但用人單位也只會將其作為一個參考指標,他們更看重的是大學生是否具有創新能力、團隊精神,是否在持續學習和坦誠溝通方面有潛質。“潛力才是對應聘者的基本要求,因為能力是可以通過潛力培養的,學歷也可以通過潛力來獲得。”她説。而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心目中的用人單位看重的與職業指導師所説的是差不過的。如此理性的分析,更利於未來的發展以及以後的就業。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14

我們採用問卷的調查方式對我校學生進行了大範圍的調查!我們主要採取網絡和走訪教室、圖書館、宿舍和路邊攔截的方式,發送調查問卷。團隊合作為了順利完成老師交給的任務,同時也想幫助更廣大的在校大學生了解當前和未來的就業形勢!在採訪對象中有剛邁入大學不久的大一新生10名,處在風華的大二學生23名,更有已經到了擇業和繼續深造的大三學生27名。能夠全面地瞭解在校大學生對當前的就業形勢的看法和了解

中國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30年,在這期間大學生的數量更是突飛猛進。大學生也有過去的“天之驕子”成為今日的“無人問津”!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情況,怎樣才能讓大學生更好的就業,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呢?帶着這一問題和思考,同時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我們進行了這一次調查並進行了準確統計和深入分析:

被調查的學生為我校大學生。我們採用自制的“大學生就業調查問卷”,通過qq在線、深入宿舍、自習室、圖書館和路邊攔截的方式進行!共發放調查問卷70份,收回有效調查問卷60份。有效問卷調查者主要來自機電專業、工業設計專業、外語專業、信息專業、經管專業和金融專業!採取隨機抽樣的調查方法。男女比例24:36。

從調查的數據看出,大學生未來就業形勢嚴峻主要是由社會、學生、學校和用人單位四方面造成的。主要問題體現在大學生的心理狀況、本身的工作能力和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不足和社會和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要求嚴重不一致造成的。我們主要對這四方面進行了分析:

一、 激烈的市場競爭情況

我們的人力資源,尤其是大學畢業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國7億多龐大的從業人員中,高層次人才稀缺,受過高等教育的僅為5%左右,那為什麼還出現大學生就業難呢?除了思想認識上的問題外,主要是難在就業市場機制不完善。在我們的調查中,無一人對當前形勢樂觀,60人之中只有2人認為當前形勢還是較好,有9人佔調查的15%認為還算正常的就業形勢,而其他50人佔總體的83%普遍認為當前就業形勢嚴峻,感到壓力重重。現在大學生都普遍認識到職業規劃的重要性,在受訪者中有僅有2人不瞭解、一人認為其不重要,而認為重要的佔到調查的75%。在當前學的專業和工作不對口的情況下,大多數人還是覺得自己的專業是有前途的,其中認為很有前途的有12位,而認為自己專業較有前途的則達到36位,佔所有調查者的80%,僅有6人認為本專業很沒前途。可以看出大學教育還是相當重要的。由於競爭的加劇,大多數的學生對自己有個清醒的認識,在問及畢業初的薪酬時,有31個人認為起初工資為1500元,14人認為應該為2500元,兩部分加起來佔總人數的75%,在物價日益增加的基礎上,大學生要求這樣的工資是不高的,可以看見競爭的大學生的影響。

第一,隨着企業改革的深化,還會不斷有一些工人下崗或者失業,這批人的就業難度是非常大的。第二,城鎮新增勞動力就業人數比較大。比如説大學生,今年應屆大學畢業生將達到495萬人,這也是近幾年來最高的。今年要求職的大學畢業生在600萬人左右。第三,中國農村有大量的富餘勞動力要轉移到城市裏就業。基於這三條原因,做好就業工作,今年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當前社會普遍壓迫大學生,尤其是剛畢業涉世未深的大學生,他們的能力還只浮於理論上,社會經驗不足,處事和辦事能力不夠,況且每年有那麼多大學生,供大於求從而造成當前的局面。

二、學校對安排大學生就業方面指導不足

在我們受訪的大學生中,只有5人對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感到很滿意,感到較滿意的有24人,兩者合計佔48%,而感到不滿意和很不滿意達到52%,充分體現我們學校的就業指導還需加強,照顧到更大多數學生的情況。教育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因素還有很多,我們主要從以下三點進行分析:

首先,根本的問題是,教育與生產相脱離。我國現在生產模式是“世界加工廠”,主要需要的是廉價勞動力的“血汗工人”和有經驗的技工,是體力勞動者,而大學教育培養的是高價勞動力的腦力勞動者。所以,要説“頭腦還缺乏市場經濟意識”,那不是大學生,而是指責大學生的專家、學者和領導者自己。但這不是我們認識問題的出發點,我們認識問題的出發點應當是:中國不應該是大學生供過於求,需要降低大學生的價值體現,而是要儘快改變我國的生產模式,使大學生的價值能夠充分體現;使中國能夠自主創新,發展生產。黨中央一再強調發展自主創新經濟,但大學生就業難卻成了問題,這種情況説明發展自主創新經濟還沒有落到實處,還是停留在文件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大學生就業的實際,可以檢驗黨的發展方針。

第二,重要的問題是,教育之本是育人。教育產業化要“正義”,説法可以不改,但含義要矯正:教育產業化是為社會生產人才。那種為學校、校董和一些教授生產利潤,應該叫做“教育資本化”;現在許多學校名曰“產業化”,實質資本化。而社會培訓機構被“產業化”人士評為資本化,是為自己謀利益,卻為市場化人才做出了具大貢獻。像我們最熟悉的北大青鳥教育就可以稱得上it教育航母。教育改革要撥亂反正,要改變對學校亂擴大升級,對學生“廣種薄收”的狀況;要學習培訓機構,根據社會發展的進程需要,決定學校培育人才的結構,各專業的高、中、低人才要有比例。

第三是觀念問題。中國是有社會主義特色的國家。因此,中國的教育應當是“公有制為主體”,為人民服務為宗旨。教育不應該是個人的投資,而應當是社會對發展的投入,是一種社會積累。教育費用應當由國家、社會承擔,從物質基礎上培養學生的為祖國、為社會“回報”而學習的思想觀念。教育費用由國家、社會承擔之後,還縮小了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勞動力的生產價值的個人差別。這不僅有現實的意義,而且有很深遠的意義。

三 、大學生自身素質因素

在談到畢業後的打算後的打算後,50%多的人都是把考研放在首位,其次是找工作創業等,從中可以看到很多大學生是害怕面對社會競爭的,採取考研是為了更晚一點面對競爭,也是對自己以後能找個更好的工作。在問及到,畢業後他們認為最重要的是什麼時,有15個人認為興趣是最重要的因素,佔總人數的25%,而更多的人選擇最要的因素是“個人發展空間的重要性”,佔總人數的61%,而其他因素則被大學生看輕。在大學生考慮工作的地方時,20個人選擇留在大學所在地,10人則選擇回家鄉,38人則是主張去發達城市闖一番,而對於崗位過剩的西部地區則只有2人選擇。在大學生所重視的素質中面試技巧和計算機因素對大學生的影響佔有相當大的比重,佔50%左右,而專業能力差而被普遍的看低,究其原因是現在的大學生就業是專業不對口的結果。大學生就業難不可忽視的因素是大學生自身準備不足造成的,在受訪者中,有相當一般分的大三學生對所要去的企業竟然一點也不瞭解,,佔總人數的33%。調查中他們普遍感到經驗不足是造成他們就業形勢嚴峻的主要因素,約佔50%。除了這些方面,我們大學生還存在以下問題:

(1)、誠信問題,不少畢業生髮現求職時有一定的證書、文憑、履歷能為找工作帶來方便,有的大學生憑勤奮刻苦,在大學期間努力爭取獲得相關證書,不刻苦學生則通過投機取巧或造假來騙取企業初步信任,對大學畢業生整體形象造成一定的損害。

(2)、大學生整體素質有下降趨勢。由於近幾年公辦高校擴招,加之民辦高校急增,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招生分數不斷降低,加上不少大學生大學學習不認真,動手能力差,缺乏實踐經驗,大學生整體素質有下降趨勢。

(3)、大學生自身定位偏頗。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單位。由於我國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東西部地區之間、沿海地區和內地之間的差距較大,大學畢業生選擇就業區域時,過度集中於北京、上海、深圳等熱點地區,造成這些地區的就業壓力明顯增加。同時,大學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嚴重影響就業。據中新網報導造成本科學就業難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目前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狀態。

(4)、求職途徑把握不準。不少大學生通過參加各種各樣人才交流會“廣泛撒網”的方法,或希望通過熟人“託關係”、“找門路”以捧上“金飯碗”,不善於“推銷”自己,沒有針對自己的切實優勢,通過重點了解用人單位實際需求情況,提高就業率。

四、用人單位誤區

(1)、過分關注文憑。不少用人機構認為,學歷越高越好。選人學歷化,造成受聘人員水平和能力與崗位不相適應,或人才浪費,比如有些單位招聘計算機軟件研究生僅用於本單位的打字等簡單文字處理。現實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與文憑並不能直接劃等號,不少本科或大專學生的業務能力不比研究生業務能力差。

(2)、存在性別歧視。女大學生明顯處於劣勢,不少用人單位考慮女大學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動機,以及生育保險費和女工勞動保護費用等。同等情況下女大學生將來工作成本比男大學生大,這是女大學就業難的主要原因。

(3)、生源地域歧視。不少用人單位考慮到本單位的業務情況與當地聯繫緊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學生熟悉當地方言及風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際關係網等,選用人才時優先考慮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務員時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視,實行地區保護主義,不利於大學生公平競爭。

(4)、過分看重工作經驗。經驗不足是大學畢業生最大的劣勢,不少用人企業經營有困難,急於招聘某一方面能人,並且希望很快給企業帶來變化,而一般大學生則無法滿足用人單位要求。用人單位忽視大學生的潛力和可塑性,其實經驗總是在實踐中培養起來的,大學生有較高理論水平,只要經過短期實踐即能勝任工作崗位。

就是以上種種原因導致大學生就業形勢不太樂觀。

在我們的調查中,可以很清楚的發現當前就業形勢嚴峻,並在大學生之中形成了一種“談就業色變”的狀況。但是從另一方面,大學生對自己和就業形勢有了一個很清晰的認識和認真思考,這對他們以後他們的努力方向和激勵都是很好的。總之,大學生就業形勢已清楚的擺放在面前,學校、社會和大學生們應該找到合作點,達到共贏。

1、學生應努力提升綜合素質。

(1)、注重專業學習。專業強、基礎實、理論深、技能佳,是每個用人單位渴望的人才標準。大學期間的專業學習是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基礎,大學生在校期間必須注重加強專業知識的系統學習,苦練內功,提升素質,培養能力,掌握技巧,為順利就業打基儲創條件、做準備。

(2)、加強實踐鍛鍊。從進入大學起就要有意識的進行就業規劃,通過各種途徑尋求實踐機會,為將來的就業競爭增加砝碼。要在加強專業學習的基礎上,重視校內和校外的社會活動,這些活動特別是社會兼職可以引導大學生走向社會,加強實踐學習,熟悉工作流程,豐富社會經驗,拓寬人際關係,是大學生進行能力鍛鍊、施展個人才華的重要舞台。

(3)、調整就業心態。對於大學生自身來説,首先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直面壓力和挑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亙古不變的真理,特別是我國現階段,社會的轉型和轉變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不能改變社會的情況下,要逐步調整自己的心態,適應社會的要求。改變過去那種“一步到位”的就業心理,放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舊知識分子偏激心理,不把考研、考公務員當成“救命稻草”(畢竟能如願的只是極少數),樹立“先就業,再擇業”的健康觀念,先爭取工作崗位,為社會和家庭“減負”,再在工作中磨練自己,尋找機會進行突破。

(4)、還應在大學時全面關注社會動態,早早做好職業規劃,並不斷朝着這個方向奮鬥。同時在不影響學業的情況下,適當的做些兼職工作,增加對社會的認識和經驗的積累。充分利用大學的資源,全面掌握知識,以便在各行各業都能夠快速接手工作。同時大學生們也應避重就輕,不要總湧往發達城市,西部地區更有利於發揮大學生的抱負和才能,而且薪酬待遇普遍高於東部,為西部發展做出貢獻。

2、單位:切實糾正用人偏見。

用人單位一方面要與學校加強互動交流,多瞭解學校裏各專業的特色,還可以借鑑大學生見習制度的思路,為在校大學生提供寒暑假實習基地,既鍛鍊了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也有助於企業考察人才。另一方面,用人單位要進一步轉變思想,牢固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切實糾正用人選材的偏見。一個單位要想得到可持續發展,既要使用好人才,也要注重人才的培養和儲備。從我們的調查情況來看,多數學生充滿激情、有闖勁,富有創新精神,而且理論功底紮實,接受新鮮事物快,可塑性強,如果對他們適當加以培訓,一定能為企業帶來更好更長遠的發展。所以,企業不能只圖眼前的短期利益,過分看重工作經驗,而要有長遠的人才戰略眼光,要改變唯經驗論、唯文憑論的做法,還要糾正性別上和地域上的用人偏見,切實做到不拘一格招攬人才,實現企業與人才的雙贏。首先,用人單位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改變唯經驗論、唯學歷論,摒棄用人歧視,鼓勵人人都作貢獻,人人競相成才。

其次,選人標準要合理。用人單位要根據自身規模、性質、發展狀況、崗位實際,制定相關崗位説明書,細化崗位職責,按照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選人標準,確定招聘人員質與量。第三,確定科學招聘程序。要確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內容,在按程序進行考核後,擇優錄用。

3、高校提高大學生就業對策

(1)、應該努力提高辦學水平。高校應轉變觀念,把握教育國際化的潮流,加強世界高教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全面提高辦學水平。高校應樹立正確的教育目標,積極培養大學生知識和能力,培養具有不斷追求真理、追求科學精神,能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以上的綜合素質優秀的大學生。

(2)、不斷進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須以市場為導向,緊密聯繫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加快調整高校專業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以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現有科類結構與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升級和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能完全適應,必須適時調整。

(3)、建立完善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高校要儘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導和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的畢業生就業指導和服務體系。建立以服務為主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機構,並能獨立開展工作,為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提供信息服務,諮詢服務,指導服務,培訓服務等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式的服務內容和服務形式,為大學生確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和擇業觀,掌握競爭技巧,積極參與人才市場的競爭創造有利條件。

(4)、學校應該實行積極的大學生安排就業政策,不僅在未來的發展方面,而且在心理調節上面,減輕大學生的就業焦慮心理。同時老師們應該對學生們加強教育,並進行積極暗示,多增加學生們的鍛鍊機會(別出現面試事心裏緊張表達不清等情況)。

4、社會及政府其他對策 ——應對大學生就業問題還須政府社會共同努力。

政府社會必須進行相應總體性調整。大學生就業狀況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社會的發展水平,直接影響高等教育的發展及人們對高等教育價值的判斷。政府要通過努力發展經濟,調整產業結構,尤其是建立高新技術產業,提高產業水平,來增加對人學畢業生的吸納能力,使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和社會的人才使用銜接好,這是政府和社會的責任。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15

一、背景

20xx年大學畢業生人數680萬將再創新高!當聽到這樣一個統計數字之後,你做何感想?首先讓我們來回顧一下:20xx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空前的413萬,這個數字比20xx年多了80萬,在校學生1500萬左右,是的2.5倍以上。按照教育部公佈的數據計算,我國高校畢業生數量在21世紀最初5年,年平均增長率高達34.5%。中國大學生人數增長的速度十分可觀,20xx年大學畢業生人數是145萬,20xx年為212萬,較上年增長了46%之多;20xx年增長至280萬後,大學畢業生人數於20xx年突破300萬,20xx年又突破400萬。教育部長賙濟在20xx年大學畢業生就業工作會議上説“十一五”期間,全國將有2500萬以上的普通高校畢業生需要就業。這意味着未來5年中,每年至少有500萬人從大學畢業。從這些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大學生就業形勢的異常嚴峻,讓我們意識到就業競爭的激烈。同時,也讓我們從現在起就應該對人生做一個合理的規劃和定位。

二、調查時間:

20xx.11.10-20xx.12.10

三、調查地點:

天津理工大學

四、調查對象:

在校大學生

五、調查目的:

瞭解大學生就業去向

六、調查方法:

文獻調查法、問卷調查

七、大學生就業現狀及問題分析

一)總體現狀大學生就業現狀最大的特點是畢業生總量大、增幅高,與整體就業狀況並沒有明顯改善的現狀相矛盾,大學生就業現狀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才供給與市場需求錯位,及畢業生綜合素質不高。如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以及如何使企業招聘有一個正確的定位,是解決當前大學生就業難題的關鍵所在。而且大學畢業生出現了眼高手低的現象,容易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就業脱環現象。

1大學生就業現狀一:人才供過於求“擴招”提高了升學率但相應的就業率去沒有相應提高,究其原因是崗位需求沒有得到保障。

2大學生就業現狀二:就業中的性別歧視問題據有關國家部門專題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投入找工作的時間為正常學習時間的30%-70%,女生高於男生8.6個百分點,但結果卻是男生就業率為35.5%,女生僅為17.5%――男生就業率女生的2倍。其中還有80%以上的應屆畢業女生在求職過程中遭遇過性別歧視。天津人力資源開發服務中心對天津市三所高校的就業率統計顯示,男生就業率為83.0%,女生就業率為79.5%。

3大學生就業現狀三:就業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的關係大學的地域性差異,對學生的大學生的就業率也有較大的影響。據相關統計數字顯示,東部地區高校“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的學生比例為62.43%,中部地區高校“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的學生比例為47.88%,西部地區高校這類學生比例為41.73%,東北地區比例為43.39%。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部四個地區的就業狀況呈梯狀分佈,表明大學生總體就業水平與大學所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可能存在某種相關性。

二)就業問題難分析

1、大學畢業生自身就業觀念的限制大學生自身定位頗高,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單位。由於我國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平衡性,東西部地區之間、沿海地區和內地之間的差距較大,大學畢業生選擇就業區域時,過度集中於北京、上海、深圳等熱點發達地區,造成這些地區的就業壓力明顯增加,而自願到欠發達地區工作的卻很少。其實現在我國很多地方都需要大學畢業生,大學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嚴重影響就業,大學畢業生就業難與就業結構性問題直接相關,由於引發了地域性就業差距拉大,無業可就或有業不就的情況並存,人才過剩與大學生低就業率並存。

2、大學生整體素質有下降趨勢由於近幾年公辦高校擴招,加之民辦高校急增,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招生分數不斷降低,如不少大學生學習不認真,動手能力差,缺乏實踐經驗,大學生整體素質有下降趨勢。還有一些大學生誠信缺失,不少畢業生求職時有一定的證書、文憑、履歷能為找工作帶來方便,有的大學生憑勤奮刻苦,在大學期間努力爭取獲得相關證書,不刻苦的學生則通過投機取巧或造價來騙取企業初步信任,對大學畢業生整體形象造成一定的損害。

3、企業用人觀的落後首先,過分關注文憑。不少用人機構認為,學歷越高越好。不少本科或大專學生的業務能力不比研究生差。其次,存在性別歧視。女大學生明顯處於劣勢,不少用人單位考慮女大學生勝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動機,以及生育保險費和女工勞動保護費用等。同等情況下女大學生將來工作成本比男大學生大。再者,生源地域歧視。不少用人單位考慮到本單位的業務情況與當地聯繫緊密聯繫,希望招聘的大學生熟悉當地方言及風俗,甚至有一些人際關係網等。選用人才時優先考慮本地人才。甚至有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務員時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視,實行地區保護主義,不利於大學生公平競爭。最後,過分看重工作經驗。經驗不足是大學畢業生最大的劣勢,不少企業經營有困難,急於招聘某一方面的能人,並且希望很快給企業帶來變化。用人單位忽視大學生的潛力和可塑性,其經驗總是在實踐中培養起來的,大學生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只要經過短期實踐即能勝任工作崗位。這是一個求職大軍遭遇失業恐懼的時代,是一個追逐挑戰又渴望成功的時代,也是一個不同於以往任何時代的全新的就業時代。求職擇業對當代大學生來説是嚴峻的挑戰,又是沉重的壓力。

八、針對本次大學生就業去向調查結果,我們建議:

1、學校應滿腔熱情地做好畢業生的思想工作,加強就業指導。唱響主旋律,樹立就業新理念。要教育學生用正確的世界觀指導人生觀,用良好的擇業觀體現價值觀。明確人生在世的第一要務是奮鬥、拼搏,體現自身的價值為社會做出貢獻應成為當代青年孜孜不倦的追求。學校要實現畢業生擇業觀念的轉變:“從一步到位向就業後擇業的轉變”、“從被動就業向自主創業的轉變”、“從國營向民營的轉變”、“從東部向西部的轉變”、“從‘白領’向‘藍領’‘灰領’的轉變”、“從專心考研向‘兩手準備’的轉變”等;學校要引導畢業生到社會最需要的地方就業,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幹一番事業,到基層去鍛鍊成長,到中小企業去建功立業。鼓勵畢業生自主創業,艱苦創業。

2、學校要着力調整與就業市場不相適應的專業和課程以市場為導向設置學校專業,以就業為重點調整專業課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辦學的一條基本指導思想。誰先適應,誰先得益。“招生,教學,就業”再也不是孤立的三個環節,而是一個聯動的整體。

3、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教育從入學抓起只抓大學生畢業環節的就業指導是臨陣磨槍,大學生的成功就業,歸根到底憑的是心理素質、做事能力。從大一到大四,分階段開展大學生自我認知、職業規劃、擇業心理等方面的課程和指導活動,將職業規劃與擇業培訓納入教學容,通過問卷調查、專題講座、經驗交流等形式,引導學生對大學階段、人生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進而增強就業與職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4、加強和重視創業教育,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畢業生自主創業是時代的要求,本次調查顯示5%的人選擇了自主創業,這説明現在大學生的創業意識還沒有完全喚醒。激發學生的創業願望,培養學生的創業素質。還要定期舉辦創業設計大賽、科研競賽,在學校營造出濃厚的創業教育氛圍。還要結合地方高校的實際情況,同學校所在地的企業聯合建設創業實踐基地,聘請專業教師和當地的企業家為兼職創業導師,最終形成學校和社會融為一體,教授與企業家融為一體,學生與創業實踐融為一體的結構體系。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很多大學生對於自己的就業前景表示擔憂,並且可以想象,現在大學生的主要壓力就來源於就業問題,如何找到一個好的工作困擾着很多大學生。調查中,我們發現,很多大學生對於自己的專業技能都不是很滿意,而矛盾的是大部分學生又認為專業技能對於就業很重要,這就為很多大學生敲響了警鐘整個實踐調查過程中,我們的體會有以下幾點體會:首先,親身體會到了團隊合作的巨大作用,個人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好的團隊合作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勝過同樣人數的個人奮戰,問卷設計,發放問卷,統計數據,分析數據,搜索相關資料,完成報告等活動,大家密切配合,使這次調查活動順利完成。同時,使我們感受到了團隊精神的魅力所在,也使我們提高了適應團隊的能力。其次,通過這次的調查活動,我們瞭解到了校區學生就業情況,幫助身邊的同學,學習對未來的生活有着深重的影響。最後,我們需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就在這次的調查活動中,問卷的設計,數據的分析等階段我們依然會存在某種迷茫的狀態,由此,我們只希望在以後的各種學習中,學習更多的知識,逐步完善自我。由於經驗不足,調查的範圍有一定侷限性,不一定都是當今大學生的現狀。有點可能還沒有調查到,有的有可能言過其實,但是大體上還是能反映我們大學生的基本情況。鑑於閲歷和學識有限,報告中可能會有某些方面的不足,請老師給予指正,並提出好的建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z/diaocha/drqml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