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政範例 >調查報告 >

大學生社會公德調查報告(15篇)

大學生社會公德調查報告(15篇)

在經濟發展迅速的今天,越來越多人會去使用報告,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語言要準確、簡潔。你還在對寫報告感到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學生社會公德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大學生社會公德調查報告(15篇)

大學生社會公德調查報告1

調查時間:20xx年11月21日

調查地點:重慶大學虎溪校區

調查對象:大學生

調查人:略

調查方法:問卷調查

調查分工:小明設計問卷並分發問卷,小劉統計分析數據並得出結論,小李執筆,小嘿協調成員關係並負責修改報告和定稿。

社會公德是人們在公共生活中應當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作為最低層次的道德要求,社會公德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是不可或缺的。大學生作為具有較高知識儲備和道德修養的特殊羣體。大學生的社會公德和科學文化素質高低,將直接關係到21世紀我國精神文明的面貌和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的實現,社會對大學生的道德素質有較高的期望。大學生遵循社會公德對自身發展,對社會進步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我們在20xx年11月進行了一次關於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調查報告。

此次調查在重慶大學虎溪校區進行,調查對象為大一學生,我們利用自己編制的問卷對100為大學生進行了隨機調查,回收有效問卷100份,其中男生50份,女生50份,男生女生各佔50%。

我們對回收的問卷進行了數據統計,小組成員對數據結果進行了討論:吳佳慧設計問卷並分發問卷,劉敏傑統計分析數據並得出結論,樑瑞霞執筆,李茜茜協調成員關係並負責修改報告定稿。

講文明禮貌:難付諸行動

在文明禮貌方面,在被調查人員中81%的大學生能做到尊敬師長,尤其是女生, 92%的女生都表示遇到老師會主動問好。但在公交車上遇到老弱病殘時,只有32%的被調查者會主動讓座56%的同學會視情況而定,尤其是男生,佔42%的男生選擇視情況而定。這説明大學生對文明禮貌的認知程度還算高,但要付諸行動卻有些困難。文明禮貌是打開心扉的鑰匙,是交流思想的窗口,是溝通感情的橋樑,它反映了一個人的道德修養,體現着一個民族的整體素質。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古語也有云“不學禮,無以立”。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繼承者和發揚者,更應該講文明講禮貌,讓文明的氣息洋溢在神州大地上,讓世界人民領略“禮儀之邦”的魅力。

愛護公物:有待提高

在愛護公物方面,約52%的同學在愛護公物方面態度仍不堅定,是否愛護公物還要視情況而定。比如,在對“課桌文化”的看法上,48%的同學認為那無所謂。只有29%的同學堅決反對“課桌文化”。但是,大部分同學還是愛護電話亭和指示燈的,56%的同學即使情緒不好也絕對不會通過砸電話亭,踢安全指示燈來發泄。但是在愛護圖書館的書籍方面存在極大問題,竟然多至64%的同學存在不愛惜書的`行為,比如污損、丟失、 摺疊書籍,甚至還存在撕頁,不歸還現象。

這值得引起高度重視。在愛護公物方面,女生比男生做得要好,66%的女生非常愛惜公物並且認為應當維護好公共設施,而男生在這方面還有些遜色。愛護公物是對社會勞動成果的珍惜和愛護,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和責任。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更應當從我做起,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與每一個國民攜起手來共同珍惜和愛護社會公共財產,為振興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一份力量。

保護環境:意識較強

保護環境方面,有89%的大學生認為在公共場作亂塗鴉是不好的,是在破壞環境,而其中女生佔94%,男生佔84%,而只有一少部分人認為無所謂,更有極少部分人認為好,能展現自我風采。這説明大部分學生有較高的社會公德意識,而且在這方面,女生的社會公德一是要高於男生。對於隨手亂扔垃圾這一問題,有90%的大學生選擇我不會樣做,但是卻只有5%的人會選擇把它撿起來。這説明在這方面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有待提高。但是在愛護草坪方面有53%的人會踩上去,認為自己玩耍時最重要的,小草被踩一下無所謂。有7%的人會視自己心情而定,而只有10%的人不會踩上去。環境保護也是社會公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環境,而我們——大學生是21世紀的接班人,我們有責任挑起這個重擔,保護環境,就從我們做起,從小事做起,為保護環境作出努力。

遵紀守法:情況可觀

在遵紀守法方面,大部分大學生都有較高的守法意識,但仍有不足之處,有待加強。例如:在如何看待考試作弊現象一題中,68%的同學認為應該嚴懲,其中女生60%,男生76%。認為考試作弊是小錯誤教訓一下就行的同學佔總人數的23%,其中女生24%,男生22%。僅有9%的同學認為考試作弊現象很正常,其中女生佔8%,男生佔10%。從上述數據可知,大部分學生認為考試作弊應該嚴懲,但仍有1/3的同學存在投機取巧,世故圓滑的意識,應當引起關注。當問到見到貴重物品是否交公時,81%的同學認為該主動交公,其中82%的男生,80%的女生,男女生比例接近。除此以外,有10%的同學選擇視情況而定,只有9%的同學選擇不交。總體而言,在遵紀守法方面,男女學生都有較高的意識,但還存在部分同學的社會公德意識不強,需要在多方面加強大學生的法律及紀律意識。

助人為樂:總體樂觀

在助人為樂方面,對於在學校舉行的愛心募捐活動中,被調查的大學生有62%的同學選擇“經常參加”,有26%的同學選擇“偶爾參加”,只有12%的同學選擇“從不參加”。但面對乞討人羣時,有37%的同學選擇“同情並給與幫助”,54%的同學選擇“視情況而定”,9%的同學選擇“鄙視,覺得肯定是個騙子”。這説明大學生總體上來説還是富有愛心的。正所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大學生更應當樂於助人,學習雷鋒樂於助人的精神,積極主動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從小事做起,為祖國建設和諧社會貢獻一份力量。

通過問卷調查,我們總結分析出: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總體情況樂觀,積極向上,而且女生的社會公德意識要稍強,但還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有待加強。

比如在公交車上面對老弱病殘時,只有32%的大學生會主動讓座,大部分同學選擇視情況而定。在愛護公物方面,面對校園內的課桌文化還有很多同學並不表示強烈反對,甚至有部分同學認為這方便自己記東西。圖書館的狀況更是糟糕,書籍被破壞的程度很大,大部分同學只是方便自己閲讀,隨便摺疊書本。在保護壞境方面,大學生的意識還是較強,絕大部分同學反在公共場合亂塗鴉,大部分同學不會在公共場合亂扔垃圾,但仍有一部分同學隨意踐踏草坪。很可觀的是大部分同學都有較高的遵紀守法意識,都能夠遵守學校規章制度,都認為要嚴懲考試作弊行為。對樂於助人方面也有半數的同學經常參加公益活動。上述行為雖然不能在總體上影響學生,但還是存在許多不良影響。因此對於作為21世紀接班人的大學生,增強社會公德意識勢在必行。

造成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失範德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大學生自身的主觀因素。大學生處於一個成年與未成年的過渡期,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成熟和確定,判別是非能力不強,自控力較差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和誤導,是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偏差,造成道德觀念淡薄,甚至嚴重影響大學生的社會公德行為。另一方面是客觀因素的影響。在學校方面,學校傳統的應試教育一味的向學生灌輸課本知識,而且對社會公德的宣傳力度不夠,造成學生容易忽略社會公德的重要性。在家庭方面,父母不拘小節,自身不太注重社會公德,沒有起到榜樣作用,造成大學生從小養成不良習慣,缺乏社會公德意識。在社會方面,社會是一個大染缸,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很多人無視社會公德,做出危害社會的事情,給大學生在正確樹立人生觀價值觀方面造成衝擊。

我們認為要提高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必須充分發揮社會學校家庭和大學生自身的作用。尤其是大學生本身的因素是主觀因素,起決定作用。大學生應當加強自身修養,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受外界不良風氣的影響和誤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增強社會公德的觀念。如:多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從小事做起,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幫助身邊的同學朋友;多閲讀有關美德的書籍,提高自身的修養,增強自己的社會公德意識;明確自己的方向,不受外界不良的風氣的影響。在客觀方面:學校應該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加強規章制度的管理,加大社會公德的宣傳力度,讓學生多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同時提高社會公德意識,而且要優化校園文化環境,創新社會公德教育方式;家庭教育中,父母應以身作則,提高重視度,為小孩樹立良好的榜樣;在社會方面,國家應當建立完善市場經濟體系,要嚴懲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淨化社會風氣,為大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同時要加快社會公德法規劃進程,加快社會公德行為的輿論監督。

大學生社會公德調查報告2

在現代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不斷擴大,人們的相互交往日益頻繁,社會公德在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會穩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為公民個人道德修養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現。當今世界正在發生着廣泛深刻的變化,當代中國正在發生着廣泛深刻的變革。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廣大民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使社會公德建設凸顯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課題,使社會公德建設的價值具有了鮮明的時代色彩。在這樣的大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社會公德便備受關注。

作為一名當今社會的在校大學生,我們是當代中國的優秀青年,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21世紀振興中華的主力軍,這就要求我們不但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術,還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別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下,我們更應爭當道德模範。

在思想道德中,社會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貼近我們生活實際的。它在第一時間體現一個人的素質涵養,同時又無處不在地伴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針對當今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狀況,我們做了一次社會調查。我們小組於半個月時間裏對本校的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發出問卷55份,共收回有效問卷55份(問卷有限,所作分析和結論僅供參考)。調查對象涉及校內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調查內容包括大學生的社會公德認識以及個人道德實踐等方面。

(一)、行為文明方面

文明、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圖書佔位子是一種不文明、不禮貌的行為。圖書館是很多愛好學習的同學常去的地方,一般來説圖書館的環境是相當的'不錯的,絕對是同學們看書、做作業的首選之地。這樣問題也就來了,如果看書的人很多,小小的圖書館怎麼能保證每個看書的同學都有座位呢,佔位子的現象也就隨之而來。在我們的調查之中有3.6%的同學認為應該這麼做,這樣做的話更有利於自己的學習,50.9%的同學認為大家都這樣,見怪不怪,32.7%的同學認為沒什麼自己也曾這樣做過,12.7%的同學認為這種行為是不道德的,應該受到譴責。

文明、禮貌,這些道理大家都是知道的,數據顯示,絕大多數的同學心理面是知道怎麼做的,但是在行動上卻沒有起到起個表率的作用,長時間的這種佔座行為習慣讓大家都麻木了,同學們的態度變得很無所謂。明知道這個行為是不道德的,沒有合理有效的利用好圖書館的資源,但是沒有實際行動去改變這一不道德的行為。這説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在行為文明這一點上的素質還需提高一個新的檔次。

(二)、愛護公物方面

校園中的“課桌文化”或旅遊景點處的“塗鴉”我們已經司空見慣。在我們的調查中有3.6%的同學認為蠻不錯的,它展現了個人風採,並且可以自由的宣泄感情,有54.5%的同學認為這種行為是不好的,它破壞了公物,造成了不良影響,有20%的同學認為沒什麼大不了,我也幹過,有10.9%的同學認為這是很隨便的事,關注自己就行,10.9%的同學認為要想辦法杜絕這種不良行為。

從數據和生活的觀察上來看,大學生在愛護公物方面心理上是能夠接受的,落實到實踐中絕大部分大學生做的還是好的。對於自己的東西每個人都很愛惜的,但面對公共財產時,人性的弱點就顯示出來了,有時為了發泄自己的情緒,公共財產就成了犧牲品,這是一種極其自私的行為,近三成同學的卻對這種行為持無所謂的態度,這是很可怕的,這是低端的個人素質。誠然,要改變這一現狀不僅要靠社會的正確引導,更主要的還是大學生自己增強思想道德意識,自覺自主地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三)、保護環境等方面

環境保護也是社會公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隨着我們周邊環境的日益改善,大學生逐漸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根據調查瞭解,在公共場合製造了垃圾,有64%的同學表示“一般不會扔”,有6%的人選擇“經常仍”,另外有9%的人可能礙於面子,會“周圍沒有人的時候會仍”,有21%的同學認為“只有在找不到垃圾箱的時候才會扔”。 數據表明在不破壞環境衞生這方面,大部分同學還做得不錯,即能“獨善其身”。然而對於真正以主人翁的態度來對待環境保護時,我們大學生做得還遠不夠,即不能“兼濟天下”。這個現象應該是和社會現象一致的,當今社會就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社會,很多人為了一己之利不擇手段,當然不否認還存在許多為社會服務的人,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更要以當代大學生去影響下一個時代,而不是隨波逐流,保護好環境,從自己做起。

活動總結

雖然這次調查活動,涉及範圍比較小,調查對象比較侷限,數據量有限,但是通過此次活動,還是發現了許多問題,暴露出了許多不足之處,為我們今後的公德教育指明方向。

大學生社會公德調查報告3

調查對象:xxx部分在校大學生

組員及分工:

組長:

個別訪談:

文獻收集:

個人體會:

幻燈片製作:

報告整理:

社會公德是指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應該遵守的道德準則。《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指出,社會公德“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在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舉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愛護公物、維護公共秩序;在人與自然的關係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熱愛自然、保護環境。

作為一名當今社會的在校大學生,我們是當代中國的優秀青年,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21世紀振興中華的主力軍,這就要求我們不但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術,還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別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下,我們更應爭當道德模範。

在思想道德中,社會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貼近我們生活實際的。它在第一時間體現一個人的素質涵養,同時又無處不在地伴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針對當今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狀況,我們做了一次社會調查。

總體情況

調查顯示,現在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整體上比較強。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院長武東生説:“今天的大學生是值得肯定的,與八九十年代相比,社會的進步在大學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而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有49.2%的人對當代大學生的總體評價是“思想先進,有知識,有文化,但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差”。只有17.79%的人認為當代大學生“思想素質好,專業水平高和社會實踐能力強,有社會責任感。”這就表明,在公德認識方面,大學生普遍表現得好。對基本的公德行為和範疇,他們都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但在具體表現的方面還有待提高,而且這種“知行脱節”現象隨着年齡的增長愈趨明顯。

助人為樂

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和問題,總有需要他人幫助和關心的時候。因此,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倡導的助人為樂精神,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在公共生活領域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基本要求。助人為樂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我國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為善最樂”、“博施濟眾”等廣為流傳的格言。人有三樂:自得其樂,知足常樂,助人為樂。把幫助別人當成自己最快樂的事情,是博愛的表現,也是社會對大學生的殷切期盼。養成助人為樂的習慣,將是一生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正所謂“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大學生應當“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力所能及地關心和幫助他人。

在本次調查當中,對於社會公益活動有57.75%的人選擇“經常參加”,有37.97%的人選擇“沒興趣,出於任務,偶爾應付”,另外有4.28%的人選擇“不參加”。參加公益活動是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良好表現,它體現了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於不太喜歡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同學,社會也應該給予積極的鼓勵與引導。

當代大學生中,大部分同學很少接觸社會,很少涉及世事紛爭,也因此保存着那顆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在我們的一個關於無償獻血的個人訪談中,接受採訪者回答每個問題都乾脆利落,毫不猶豫。獻血時她自主爭先,她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當我們問到:“有人説獻血很危險,甚至有可能感染疾病,你想過嗎?”她回答很乾脆:“沒有,沒想過。我只覺得我自己身體很好,抽點血沒關係,何況還有很多人掙扎在死亡邊緣,正等着我們獻血來搶救呢!”從我們的調查數據中也顯示,對於無償獻血,有58.63%的同學積極參與,還有36.31%的同學想去,但沒時間,只有10.06%的同學認為這是醫院在掙錢,不去獻。

文明禮貌

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範人際關係的行為準則,而且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比如:尊重師長,主動讓座等。在我們的調查中,84.54%的被調查者在路上見到老師都會主動問好。這説明當代大學生對尊師重教的認知程度較高,且能付諸行動。而在公交車上見到老弱病殘時只有49.47%的被調查者會積極讓座,48.47%的人會視情況而定,偶爾讓座。這説明廣大大學生對讓座這一行為都是持肯定態度的,因為二者之和佔了97.94%,但能始終如一,堅持將道德認知轉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卻只有半數。這説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在文明禮貌這一點上的素質還需提高一個新的檔次。

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也是社會公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隨着我們周邊環境的.日益改善,大學生逐漸意識到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根據調查瞭解,當外出製造了垃圾卻暫時找不到垃圾箱時,有87.05%的同學會“找到垃圾箱後再丟”,有6.22%的人選擇“隨手丟掉”,另外有6.74%的人可能礙於面子,會“找個角落再丟”。在不破壞環境衞生這方面,大部分同學還做得不錯,即能“獨善其身”。然而對於真正以主人翁的態度來對待環境保護時,我們大學生做得還遠不夠,即不能“兼濟天下”。比如,當看到地上有垃圾時,只有5.73%的人會馬上弄乾淨,而有80.21%的人想弄乾淨但最終沒做,其餘14.06%的人乾脆不理它。分析其原因,我們發現現在的大學生愛面子,覺得那些俗規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個人做很彆扭,所以在可以選擇逃避的時候儘量逃避。對於以上這些現象,我們每一位有責任感的大學生都應該行動起來,不要以為是丟面子的事情,其實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沒面子。21世紀需要的是“彎腰精神”,多彎一次腰就給世界多一份潔淨。另外,對於校園盛行的“課桌文化”,我們應持堅決反對的態度。在我們做任何事情前應想想它可能造成的後果與影響,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遵紀守法

遵紀守法的實踐是提高人們社會公德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中,人員構成複雜,素質參差不齊,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響,這就需要用紀律與法規來維持。大學生應當全面瞭解各項法律法規,熟知校紀校規,牢固法制觀念,“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自覺遵守相關紀律和法規。然而,當代大學生遵紀守法狀況並不是很好,安全事故時有發生,考試作弊更是屢見不鮮。在我們關於考試舞弊的調查中,竟有93.2%的同學認為舞弊不足為怪,能夠泰然處之。在XX年南京某高校的一次調查中,居然有56.7%的人根本不相信有從未作弊的大學生的存在!這反映出的不僅僅是一個學術道德問題,同時也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的規則意識不強。許多大學生過早的有了世故圓滑、投機取巧的意識。誠然,要改變這一現狀不僅要靠社會的正確引導,更主要的還是大學生自己增強思想道德與法律意識,自覺自主地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人。

綜上分析,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狀況良好,基本符合一名當代合格大學生的標準,但我們仍有很多方面的不足。天津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王偉凱表示:“大學生依然單純,素質並沒有下降。”在得到社會肯定和表彰的同時,我們應時刻謹記肩上的神聖責任,時刻以社會公德典範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發揚優點,彌補不足,讓自己變得更完美,更好地做一名社會公德形象大使。

大學生社會公德調查報告4

通過調查問卷設計,調查實踐,數據統計,我順利完成了“大學生社會公德”的問卷調查。從調查的結果看: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未來接班人的主幹羣體,80%左右的被調查的同學具有較高的社會公德意識;僅有10%公德意識薄弱。在文明禮貌方面,接近90%能做到尊老愛幼。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範人際關係的行為標準,與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相關,也是樹立中國人良好國際形象的迫切需要。

在助人為樂方面,大學生作得更是出色。近93%的人能做到助人為樂。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和問題,總有需要他人幫助和關心的時候,因此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倡導助人為樂精神,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在公共生活領域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

對社會共同勞動成果的珍惜和愛護,是每個公民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它既顯示出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也是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但40%的同學在愛護公物方面仍持不定態度,要不要愛護公物還要看情況而定。僅有50%會明確如何對待公共財物。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從根本上説保護環境是對全人類的生存發展利益的維護。作為有較高文化素養的'大學生要牢固樹立環境保護意識。但僅僅有15%的同學才會自覺地保護環境,主動撿起乾淨教室中的碎紙屑。20%的同學會視而不見;其餘被調查的同學會考慮去撿,但不一定會付諸行動。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更應該遵守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培養社會公德意識。社會公德意識的培養離不開社會實踐活動,我們應該在實踐中不斷增強社會公德意識,踐行社會公德規範。努力做社會公德規範的傳播者和踐行者。

公共生活是指超越了私人生活的侷限,具有鮮明的開放性和透明性,對他人和社會的影響更為直接和廣泛的生活空間。而社會公德是指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應該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規範,準則。遵守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規範是每個大學生的義務。作為有較高素養的大學生,我們應當自覺培養公德意識,養成遵守社會公德的良好行為習慣。

社會對大學生社會公德的修養和實踐水平有更高的期望與要求。同學們一定要把這些期望化為提高自身強大修養的強大動力,努力培養社會公德意識,樹立遵守社會公德的良好形象,爭做鹼性社會公德的模範,以實際行動推動我國社會公德建設。

在實踐中增強社會公德意識,踐行社會公德規範。培養社會公德意識離不開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應當在實踐中不斷增強社會公德意識,努力做社會公德規範的傳播者和踐行者。

積極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在實踐中培養社會公德意識和責任意識。參加志願者服務等公益事業和社會實踐活動對大學生了解社會。拓展實際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強社會責任感有極大的幫助。大學生培養社會公德意識的實際活動有很多具體方式,既可以參加社會公德的宣傳活動,普及社會公德規範。傳播文明新風,也可以結合自身的專業特點服務社會。回報社會;既可以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社會公益活動,也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加入各種社會公益組織。大學生參與社會公德實踐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可以從實踐中體會到什麼是符合社會公德規範的言行,什麼是不符合社會公德規範的言行,從而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社會公德素養,並帶動他人,影響社會。

從小事做起,從小節做起,帶頭踐行社會公德規範。社會公德所規範的行為包括社會公共生活中最微小的行為細節,這些細節極容易被人們忽略,而它一旦被社會羣體中的大多數人所忽視,往往就可能形成不良的社會風氣。因此,社會公德意識要在點點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養,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其實,踐行社會公德並不難,提升敬人禮讓的境界同樣不難,比如,見到老師。長輩主動問候是講社會公德;乘坐公交車主動為老幼病殘孕乘客讓座是講社會公德;在銀行。郵局等公共場所排隊時自覺站在“一米線”外是講社會公德;最後離開教室時隨手關燈是講社會公德;外出旅遊時不在景點設施上隨意刻畫是講社會公德,等等。社會公德的境界,就是在這些不起眼的一舉手一投足間慢慢昇華的。

在真實的社會生活中,有着社會輿論的監督,我們大學生或多或少會因此更講社會公德。但在缺少監督的網絡空間裏,遵守網絡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有着更重要的意義。

隨着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成為重要的信息平台與交流工具。網絡生活中已成為大學生課餘生活的重要內容,成為大學生學習。交流的重要工具。然而,網絡也是一把雙刃劍,網絡活動中存在着不少突出的問題。遵守網絡生活中道德要求的重要意義:對維護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有積極作用;保證大學生的業餘學習和生活健康。豐富發展;有利於大學生活拓展視野,增強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避免個別大學生誤入歧途。

大學生應當積極倡導網絡文明,堅持文明上網,養成科學。文明。健康的上網習慣,在網絡生活中加強社會公德自律,做到:正確使用網絡工具。大學生應當學會利用網絡這一先進工具獲取知識和信息,使之成為提高自己學習能力的重要工具。目前網絡上存在不少虛假、低級庸俗甚至反動、浮穢和色情的內容,同學們要提高鑑別善惡美醜的能力,做到不涉足不良網站,不瀏覽不良的內容。健康進行網絡交往。網絡已成為一種人際交往的媒介和工具。人們可以通過網絡收發郵件、實時聊天、視頻會議、網上留言、網上交友等。網絡交往要做到誠實無欺,不侮辱、誹謗他人,更不能參與網絡色情遊戲、賭博等活動。同學們應通過網絡開展健康有益的交往活動,在網絡交往中樹立自我保護意識,不要輕易相信、約會網友,避免受騙上當。自覺避免沉迷網絡。適度的上網對學習和生活是有益的,但長時間沉迷於網絡對人的身心健康有極大損害。現實中存在着一些同學上網成癮,沉迷於網絡而不能自拔,進而導致耽誤學業、甚至放棄學業的現象。值得同學們警惕的是,沉迷於網絡尤其是遊戲已成為近年來青少年刑事犯罪率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學生應當從自己的身心健康發展出發,學會理性對待網絡。養成網絡自律精神。網絡的慮擬性以及行為主體的匿名隱蔽特點,不利於發揮社會輿論的監督作用,使得道德規範所具有的外在約束的效用明顯降低。在這種情況下,個體的道德自律成了維護網絡道德規範的基本保障。大學生應當在網絡生活中培養自律精神,在缺少外在監督的網絡空間裏,自覺做到自律而“不逾矩”。

道德是分領域和層次的。不論在哪一領域哪一層次,大學生都應當自覺培養公德意識。《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指出:社會公德“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社會公德作為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當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規範,我們大學生理應養成遵守社會公德良好行為習慣,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社會公德意識。

大學生社會公德調查報告5

作為一名當今社會的在校大學生,我們是當代中國的優秀青年,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21世紀振興中華的主力軍,這就要求我們不但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術,還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別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下,我們更應爭當道德模範。

在思想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貼近我們生活實際的。它在第一時間體現一個人的素質涵養,同時又無處不在地伴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針對當今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狀況,我們做了一次社會調查。

調查顯示,現在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整體上比較強。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院長武東生説:“今天的大學生是值得肯定的,與八九十年代相比,社會的進步在大學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而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有49%的人對當代大學生的總體評價是“思想先進,有知識,有文化,但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差”。只有18%的人認為當代大學生“思想素質好,專業水平高和社會實踐報告能力強,有社會責任感。”這就表明,在公德認識方面,大學生普遍表現得好。對基本的公德行為和範疇,他們都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但在具體表現的方面還有待提高,而且這種“知行脱節”現象隨着年齡的增長愈趨明顯。

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範人際關係的行為準則,而且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比如:尊重師長,主動讓座等。在我們的調查中,84%的被調查者在路上見到老師都會主動問好。這説明當代大學生對尊師重教的認知程度較高,且能付諸行動。而在公交車上見到老弱病殘時只有49%的'被調查者會積極讓座,48%的人會視情況而定,偶爾讓座。這説明廣大大學生對讓座這一行為都是持肯定態度的,因為二者之和佔了97%,但能始終如一,堅持將道德認

知轉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卻只有半數。這説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在文明禮貌這一點上的素質還需提高一個新的檔次。

列寧説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要廣泛開展向先進典型學習的活動,善於發現和運用先進典型,樹立可親、可敬、可信、可學的學生道德楷模,讓廣大羣眾學有榜樣、趕有目標、見賢思齊,從先進典型的感人事蹟和優秀品質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使先進典型的高尚情操成為社會的共同財富。“自強之星”便是一個很成功的道德典範。在評選的過程中,每一位參與者都用自己的事蹟感動着每一個人,同時也在其內心深處產生正面的影響,起到典範的積極作用。

現在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整體上比較強,但仍有不足之處。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營造互相幫助、互相關懷的温暖氛圍,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徐再接再厲,爭當道德模範。

大學生社會公德調查報告6

一、調查目的:

我們在20xx年11月—12月,對我校朝陽校區,兩個系部展開了“大學生社會公德現狀”的調查研究,我們認為,目前,大學生公德問題已經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然而,我們卻缺少這方面的具體數據。我們這次的研究成果,希望得到學校和社會的重視,以豐富和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積極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二、調查意義:

在思想道德中,社會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貼近我們生活實際的。它在第一時間體現一個人的素質涵養,同時又無處不在地伴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針對當今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狀況,我們做了一次社會調查。

三、調查方法:

調查以隨機抽樣為主,同時對本校的部分學生進行了面談。為了瞭解大學生道德現狀,這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00份,其中老生(注:大二學生)50份,新生(注:大一學生)50份,擔任學生幹部的佔30%。報告將基於這些調查數據對大學生的公德狀況進行分析和總結。

調查對象:青海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朝陽校區部分在校大學生。

組員及分工:蘇義音、翟立新、李永鋒、王淑芬、胡夢瑤、夏吾旦正、多日傑才布旦、敕丹堅措

四、大學生社會公德現狀的調查數據分析:

1、現在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整體上比較強

調查顯示,現在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整體上比較強。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有很大一部分大學生是“思想先進,有知識,有文化,但缺乏責任感的”。只有少數的人當代大學生“思想素質好,專業水平高和社會實踐能力強,有社會責任感。”這就表明,在公德認識方面,大學生普遍表現得好。對基本的公德行為和範疇,他們都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但在具體表現的方面還有待提高,而且這種“知行脱節”現象隨着年齡的增長愈趨明顯。

2、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有待提高

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和問題,總有需要他人幫助和關心的時候。因此,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倡導的助人為樂精神,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在公共生活領域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基本要求。助人為樂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我國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為善最樂”、“博施濟眾”等廣為流傳的格言。人有三樂:自得其樂,知足常樂,助人為樂。把幫助別人當成自己最快樂的事情,是博愛的表現,也是社會對大學生的殷切期盼。養成助人為樂的習慣,將是一生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正所謂“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大學生應當“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力所能及地關心和幫助他人。

在本次調查當中,對於社會公益活動有37%的人選擇“經常參加”,有高達56%的人選擇“偶爾參加一次”,另外有7%的人選擇“不參加”。參加公益活動是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良好表現,它體現了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於這樣一種結果我們認為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有待提高。

在我們對無償獻血的問題上,從我們的調查數據中顯示,對於無償獻血,只有11%的同學積極參與,有70%的同學持中立態度,還有19%的同學認為影響身體健康不去獻血。這也説明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有待提高。

3、大學生在文明禮貌這一點上有較高的道德素養

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範人際關係的行為準則,而且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比如:尊重師長,主動讓座等。在我們的調查中,65%的被調查者在路上見到老師都會主動問好。這説明當代大學生對尊師重教的認知程度較高,且能付諸行動。而在公交車上見到老弱病殘時89%的被調查者會積極讓座,6%的人會視情況而定,偶爾讓座。這説明廣大大學生對讓座這一行為都是持肯定態度的,因為二者之和佔了95%。這説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在文明禮貌這一點上的有較高的道德素養。

4、大學生逐漸意識到愛護公物的重要性。

校園的優美環境與完整的公共設施對學生的生活與學習無疑有着積極的影響。然而,大學生是否會時時處處維護這種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東西呢?當問及“公共衞生間的水龍頭忘了關,正嘩嘩流水,你恰巧經過,你會怎麼辦”時,有88%的大學生選擇“隨手關上”,只有2%的大學生會視若無睹,這個問題,學生的表現還是比較好的。

環境保護也是社會公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隨着我們周邊環境的日益改善,大學生逐漸意識到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根據調查瞭解,在不破壞環境衞生這方面,大部分同學還做得不錯,即能“獨善其身”。然而對於真正以主人翁的態度來對待環境保護時,我們大學生做得還遠不夠,即不能“兼濟天下”。比如,當看到地上有垃圾時,只有65%的人會馬上弄乾淨,而有19%的人想弄乾淨但最終沒做,其餘16%的人乾脆不理它。分析其原因,我們發現現在的大學生愛面子,覺得那些俗規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個人做很彆扭,所以在可以選擇逃避的時候儘量逃避。對於以上這些現象,我們每一位有責任感的大學生都應該行動起來,不要以為是丟面子的事情,其實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沒面子。21世紀需要的是“彎腰精神”,多彎一次腰就給世界多一份潔淨。另外,對於校園盛行的“課桌文化”,我們應持堅決反對的態度。在我們做任何事情前應想想它可能造成的後果與影響,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5、當代大學生遵紀守法狀況並不是很好。

遵紀守法的實踐是提高人們社會公德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中,人員構成複雜,素質參差不齊,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響,這就需要用紀律與法規來維持。大學生應當全面瞭解各項法律法規,熟知校紀校規,牢固法制觀念,“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自覺遵守相關紀律和法規。然而,當代大學生遵紀守法狀況並不是很好,安全事故時有發生,考試作弊更是屢見不鮮。在我們關於考試舞弊的調查中,竟有62%的同學認為舞弊不足為怪,能夠泰然處之。這反映出的不僅僅是一個學術道德問題,同時也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的`規則意識不強。許多大學生過早的有了世故圓滑、投機取巧的意識。誠然,要改變這一現狀不僅要靠社會的正確引導,更主要的還是大學生自己增強思想道德與法律意識,自覺自主地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五、大學生社會公德的特點及原因分析:

通過對調查數據的分析,並結合與部分學生的座談,基本可以看出大學生社會公德狀況呈現出如下特點:

(一)道德觀多元化與複雜化

社會公德的這五個方面,在日常生活中真正的遵守起來並不困難,對於常年受正規教育的大學生而言,應該是道德的底限。雖然多數大學生能按照公德的要求去行事,但落實到每一項,有很多同學達不到公德要求的。可以想象,完全符合這五個方面的學生的數量會更少一些,也就是説,社會主義道德觀雖然依然佔據一定的優勢,但已非一統天下了,其它的道德觀、價值觀已經對社會主義道德觀形成了一定的衝擊。

道德觀的多元化與複雜化有其家庭背景、學校背景與社會背景。

1.首先是家庭成員的道德水平參差不齊。

2.是高校教師本身的道德觀具有多元化特點。

3.社會正處於轉型期,非社會主義的道德觀在社會上大量存在。

總之,大學生道德觀的多元化、複雜不是某一因素造成的,是學校、社會包括家庭環境等眾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二)道德“知”“行”脱節道德標準的雙重化

“知”“行”脱節問題早已引起很多教育工作者關注,而本次調查數據則很好的為這個結論提供支持。問及“在食堂打飯,遇到有人插隊,會如何反應”時,調查結果中48%選擇了“心中抱怨”,27%選擇“視而不見”,有超過7成的大學生明知應該通過言行去制止這種不道德行為,可是他們卻選擇了沉默。換句話,道德對於多數學生而言,僅是停留在“知”的層面,而已無法去“行”了。

道德“知”“行”脱節原因多由以下引起:

1、社會道德環境不佳、學校德育不力、互聯網負面信息毒害等。

2、個人心理尚未成熟。大學生剛成年,其心理尚未成熟,知識雖然豐富,可是閲歷淺、生活經驗太少,對事情的認識容易限於表面。

六、我們的建議:

(一)加強社會公德教育。

1.樹立良好的公德意識。

2.做好監督、引導作用。

3.國家完善經濟市場體系,嚴懲損害公共利益行為。

4.加快社會公德法規法章建設。

(二)加強校園教育。

1.學校積極舉辦公德素質宣傳,進行道德素質演講。

2.進行公德素質大評比同學生年終考核結合起來,這樣更具有約束力。

3.學校應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加強規章制度的管理。

4.優化校園文化環境,創新社會公德教育方式。

(三)加強家庭教育。

1.家庭每位成員積極參加各種公德講座並予以借鑑。

2.家庭成員互相監督勸導,爭取做公德模範家庭。

3.父母應以身作則,提高重視度,為小孩做好榜樣。

(四)加強個人學習。

1.不斷加強學習,不斷豐富頭腦,增強修養,樹立浩然正氣。

2.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3.牢記宗旨以守德。

大學生社會公德調查報告7

前言:

社會公德是人們在公共生活中應當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作為最低層次的道德要求,社會公德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是不可或缺的。大學生作為具有較高知識儲備和道德修養的特殊羣體。大學生的社會公德和科學文化素質高低,將直接關係到21世紀我國精神文明的面貌和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的實現,社會對大學生的道德素質有較高的期望。大學生遵循社會公德對自身發展,對社會進步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總體情況 :

調查顯示,現在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整體上比較強。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有49.2%的人對當代大學生的總體評價是“思想先進,有知識,有文化,但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差”。只有17.79%的人認為當代大學生“思想素質好,專業水平高和社會實踐能力強,有社會責任感。”這就表明,在公德認識方面,大學生普遍表現得好。對基本的公德行為和範疇,他們都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但在具體表現的方面還有待提高,而且這種“知行脱節”現象隨着年齡的增長愈趨明顯。

結合問卷及調查結果,我們作如下分析:

助人為樂

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和問題,總有需要他人幫助和關心的'時候。因此,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倡導的助人為樂精神,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在公共生活領域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基本要求。養成助人為樂的習慣,將是一生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正所謂“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大學生應當“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力所能及地關心和幫助他人。

在本次調查當中,對於社會公益活動有57.75%的人選擇“經常參加”,有37.97%的人選擇“沒興趣,出於任務,偶爾應付”,另外有4.28%的人選擇“不參加”。參加公益活動是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良好表現,它體現了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於不太喜歡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同學,社會也應該給予積極的鼓勵與引導。

當代大學生中,大部分同學很少接觸社會,很少涉及世事紛爭,也因此保存着那顆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在我們的一個關於無償獻血的個人訪談中,接受採訪者回答每個問題都乾脆利落,毫不猶豫。獻血時她自主爭先,她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當我們問到:“有人説獻血很危險,甚至有可能感染疾病,你想過嗎?”她回答很乾脆:“沒有,沒想過。我只覺得我自己身體很好,抽點血沒關係,何況還有很多人掙扎在死亡邊緣,正等着我們獻血來搶救呢!”從我們的調查數據中也顯示,對於無償獻血,有58.63%的同學積極參與,還有36.31%的同學想去,但沒時間,只有10.06%的同學認為這是醫院在掙錢,不去獻。

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範人際關係的行為準則,而且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比如:尊重師長,主動讓座等。在我們的調查中,84.54%的被調查者在路上見到老師都會主動問好。這説明當代大學生對尊師重教的認知程度較高,且能付諸行動。而在公交車上見到老弱病殘時只有49.47%的被調查者會積極讓座,48.47%的人會視情況而定,偶爾讓座。這説明廣大大學生對讓座這一行為都是持肯定態度的,因為二者之和佔了97.94%,但能始終如一,堅持將道德認知轉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卻只有半數。這説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在文明禮貌這一點上的素質還需提高一個新的檔次。 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也是社會公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隨着我們周邊環境的日益改善,大學生逐漸意識到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根據調查瞭解,當外出製造了垃圾卻暫時找不到垃圾箱時,有87.05%的同學會“找到垃圾箱後再丟”,有6.22%的人選擇“隨手丟掉”,另外有6.74%的人可能礙於面子,會“找個角落再丟”。在不破壞環境衞生這方面,

大部分同學還做得不錯,即能“獨善其身”。然而對於真正以主人翁的態度來對待環境保護時,我們大學生做得還遠不夠。比如,當看到地上有垃圾時,只有5.73%的人會馬上弄乾淨,而有80.21%的人想弄乾淨但最終沒做,其餘14.06%的人乾脆不理它。 遵紀守法

遵紀守法的實踐是提高人們社會公德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中,人員構成複雜,素質參差不齊,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響,這就需要用紀律與法規來維持。大學生應當全面瞭解各項法律法規,熟知校紀校規,牢固法制觀念,“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自覺遵守相關紀律和法規。然而,當代大學生遵紀守法狀況並不是很好,安全事故時有發生,考試作弊更是屢見不鮮。在我們關於考試舞弊的調查中,竟有93.2%的同學認為舞弊不足為怪,能夠泰然處之。這反映出的不僅僅是一個學術道德問題,同時也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的規則意識不強。許多大學生過早的有了世故圓滑、投機取巧的意識。

大學生社會公德的特點及原因分析

通過對調查數據的分析,並結合與部分學生的座談,基本可以看出大學生社會公德狀況呈現出如下特點:

社會公德的這五個方面,在日常生活中真正的遵守起來並不困難,對於常年受正規教育的大學生而言,應該是道德的底限。雖然多數大學生能按照公德的要求去行事,但落實到每一項,有很多同學達不到公德要求的。可以想象,完全符合這五個方面的學生的數量會更少一些,也就是説,社會主義道德觀雖然依然佔據一定的優勢,但已非一統天下了,其它的道德觀、價值觀已經對社會主義道德觀形成了一定的衝擊。

道德觀的多元化與複雜化有其家庭背景、學校背景與社會背景。

1.首先是家庭成員的道德水平參差不齊

2.是高校教師本身的道德觀具有多元化特點。

3.社會正處於轉型期,非社會主義的道德觀在社會上大量存在。

大學生社會公德調查報告8

一.調查背景

隨着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綜合國力的顯著增強,人民生活質量的明顯改善,加強社會公德建設越來越成為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提高整體民族素質的迫切要求,越來越成為我國公民的熱切願望。在現代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不斷擴大,人們的相互交往日益頻繁,社會公德在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會穩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為公民個人道德修養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現。當今世界正在發生着廣泛深刻的變化,當代中國正在發生着廣泛深刻的變革。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廣大民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使社會公德建設凸顯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課題,使社會公德建設的價值具有了鮮明的時代色彩。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下大工夫。目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已進入又好又快的運行軌道,這種“好”字當頭的快速經濟發展方式,要求堅持走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堅持統籌城鄉發展,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逐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就要求我們在發展的實踐中既要依靠科技進步、管理創新,更要依靠道德的力量,提高以思想道德素質為核心的勞動者的整體素質。作為道德力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社會公德與經濟交融為一體,成為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源泉。在這樣的大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社會公德便備受關注。

二.調查意義

社會公德是指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循的道德準則,具有廣泛適應性、普遍認同性、歷史繼承性等特點。反映了社會公共生活正常運行和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基本要求,體現了社會公眾的共同利益和價值認同,是人類人際交往活動中道德智慧的歷史凝結,是每一位社會成員都應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社會公德通過勸導力和説服力,調節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的人際關係,有利於良好社會風尚的培育,有利於和諧人際關係的形成,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最鮮明的標誌,是經濟社會穩定健康發展的最基本的保證。社會公德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在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舉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愛護公物、維護公共秩序;在人與自然的關係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熱愛自然、保護環境。

作為一名當今社會的在校大學生,我們是當代中國的優秀青年,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21世紀振興中華的主力軍,這就要求我們不但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術,還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別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下,我們更應爭當道德模範。

本文列舉了當前我國大學生社會公德層面所出現的幾點現象進行了調查,抽象總結其中藴含的深層問題,淺析其成因,提出了基本的對策建議。

三.調查方法

調查以隨機抽樣為主,同時對本校的部分學生進行了面談。為了瞭解大學生道德現狀,這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00份,其中大二學生50份,大一學生50份,擔任學生幹部的佔30%。報告將基於這些調查數據對大學生的公德狀況進行分析和總結。

調查對象:蘇州大學部分在校大學生。

四.大學生社會公德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在公德認識方面,大學生普遍表現得好。對基本的公德行為和範疇,他們都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但在具體表現的方面還有待提高,而且這種“知行脱節”現象隨着年齡的增長愈趨明顯。

1、文明禮儀

文明禮儀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範人際關係的行為準則,而且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比如:尊重師長,主動讓座等。在我們的調查中,84%的被調查者在路上見到老師都會主動問好。這説明當代大學生對尊師重教的認知程度較高,且能付諸。而在公交車上見到老弱病殘時只有49%的被調查者會積極讓座,48%的人會視情況而定,偶爾讓座。這説明廣大大學生對讓座這一行為都是持肯定態度的,因為二者之和佔了97%,但能始終如一,堅持將道德認知轉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卻只有半數。這説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在文明禮儀這一點上的素質還需提高一個新的檔次。

2.課桌文化

課桌文化對我們來説不算什麼新名詞。課桌文化就是學生在課桌上塗寫的內容所映射的文化現象,從60後的“毛主席語錄”到90後的“城管”每個階段的課桌文化都代表了一個時代特徵。課桌文化也是學生髮表個人情感和不滿的'平台。有的同學表示課桌是用來學習的,不是用來當草稿紙,也不是用來收集垃圾文字的。在對課桌文化的調查中,數據顯示16%人不以為然並表示幹過此事;12%的人認為課桌文化很有品位;也有12%的人表示與我無關,而選擇最多的是討厭這種事,高達60%。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大學生道德沒有淪陷,多數大學生不認可課桌文化。整體大學生素質還是良好的。

3、環保意識

環保意識也是社會公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隨着我們周邊環境的日益改善,大學生逐漸意識到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根據調查瞭解,當外出製造了垃圾卻暫時找不到垃圾箱時,有87%的同學會“找到垃圾箱後再丟”,有6%的人選擇“隨手丟掉”,另外有7%的人可能礙於面子,會“找個角落再丟”。在不破壞環境衞生這方面,大部分同學還做得不錯,即能“獨善其身”。然而對於真正以主人翁的態度來對待環境保護時,我們大學生做得還遠不夠,即不能“兼濟天下”。比如,當看到地上有垃圾時,只有6%的人會馬上弄乾淨,而有80%的人想弄乾淨但最終沒做,其餘14%的人乾脆不理它。分析其原因,我們發現現在的大學生愛面子,覺得那些俗規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個人做很彆扭,所以在可以選擇逃避的時候儘量逃避。對於以上這些現象,我們每一位有責任感的大學生都應該行動起來,不要以為是丟面子的事情,其實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沒面子。21世紀需要的是“彎腰精神”,多彎一次腰就給世界多一份潔淨。

4、遵紀守法

遵紀守法的實踐是提高人們社會公德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中,人員構成複雜,素質參差不齊,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響,這就需要用紀律與法規來維持。大學生應當全面瞭解各項法律法規,熟知校紀校規,牢固法制觀念,“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自覺遵守相關紀律和法規。然而,當代大學生遵紀守法狀況並不是很好,安全事故時有發生,考試作弊更是屢見不鮮。在我們關於考試舞弊的調查中,竟有93%的同學認為舞弊不足為怪,能夠泰然處之。在2003年南京某高校的一次調查中,居然有57%的人根本不相信有從未作弊的大學生的存在!這反映出的不僅僅是一個學術道德問題,同時也反

映出當代大學生的規則意識不強。許多大學生過早的有了世故圓滑、投機取巧的意識。誠然,要改變這一現狀不僅要靠社會的正確引導,更主要的還是大學生自己增強思想道德與法律意識,自覺自主地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五、對策建議

大學生社會公德建設方面存在些許問題。主要表現為:心理機制不夠完善,對事物的認識不夠深,易於受到外在不正確因素的影響及自身錯誤認識的影響。針對如此問題,我們提出以下幾項方法:

第一、努力完善社會公德的教育體系。

道德教育是社會公德養成的外部機制的基礎。古語説:"德教為先。"德教即是道德教育或道德教化,糾正大學生認識上的誤區,細化道德行為,給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樹立具體的模板。首先,普及公共文明禮儀知識。新聞媒體開闢專版、專欄和專題節目,集中宣傳公共生活領域文明禮儀知識。其次,突出公共文明禮儀教育重點。在公共衞生方面着力培養責任意識,主動營造和愛護身邊清潔優美的生活環境;在公共秩序方面着力培養自覺遵守法規的意識,解決知行不統一的問題;在公共交往方面着力培養尊重他人、關愛他人、寬容他人的意識;在公共觀賞領域全面普及奧林匹克知識和觀賞禮儀知識,提高觀賞水平;在公共參與領域着力培養人人蔘與奧運、人人從自我做起的意識和行動。最後,構建公共文明禮儀教育體系。開展像“班班唱”、“大家唱”之類的活動,將個人融入到集體的大環境之中。

第二、努力完善社會公德的修養體系。

道德修養是社會公德養成的內部機制的核心,即古人所強調的"修身為本"。道德修養是培養社會公德並逐步完善人格的最基本的途徑。"助人為樂"這一社會公德基本要求的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説的是把幫助他人作為自己的快樂。然而,正是這通俗的4個字,道出了履行社會公德過程中的崇高道德境界。所謂道德境界指接受道德教育、進行道德修養,所達到的道德覺悟程度,以及所形成的道德品質狀況和精神情操水平。道德境界猶如階梯,從初始境界到完善境界,其間是漫長的中間境界。道德境界層次是基於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鍛鍊和自我培養功夫而形成的。從社會公德的角度分析,道德修養包括兩層含義:一層含義是動態上的"下功夫",即依照社會公德的要求,進行學習、體驗、對照、反省等心理活動和實踐活動;另一層含義是指靜態的"已經達到的功夫",即經過長期的修養之後所逐步達到的道德境界。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説,社會公德能否充分發揮其巨大的社會效應,關鍵在於它最終能否轉化為廣大同學的道德修養,並達到較高的道德境界。

第三、努力完善社會公德的創建體系。

給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走進基層的機會。這樣才能在實踐中深化社會公德的意識形成自己獨立的基於實踐的理論體系。我們可以組織"希望工程"、"送温暖"、"志願者"、"手拉手"、"幸福工程"、"春蕾計劃"、"扶殘助殘"等公益活動;鼓勵學生參與到志願者隊伍中去,使志願服務覆蓋廣、參與人數多,這對社會公德建設有着深刻的影響。社會公德實踐活動源於基層、紮根羣眾,貼近基層、貼近羣眾、貼近生活的實踐才有意義,不要一味的搞形式主義。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社會公德建設穩步向前發展,促進大學生社會公德水平再上一個台階。第

四、努力完善社會公德的示範機制。

列寧説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要廣泛開展向先進典型學習的活動,善於發現和運用先進典型,樹立可親、可敬、可信、可學的學生道德楷模,讓廣大羣眾學有榜樣、趕有目標、見賢思齊,從先進典型的感人事蹟和優秀品質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使先進典型的高尚情操成為社會的共同財富。“自強之星”便是一個很成功的道德典範。在評選的過程中,每一位參與者都用自己的事蹟感動着每一個人,同時也在其內心深處產生正面的影響,起到典範的積極作用。

六、總結

綜上所述,現在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整體上比較強,但仍有不足之處。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營造互相幫助、互相關懷的温暖氛圍,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徐再接再厲,爭當道德模範。

大學生社會公德調查報告9

社會公德是指在人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應該遵守的道德準則。《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社會公德“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在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舉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愛護公物、維護公共秩序;在人與自然的關係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熱愛自然、保護環境。

調查顯示,現在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整體上比較強對基本的公德行為和範疇,他們都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但在具體表現的方面還有待提高,而且這種“知行脱節”現象隨着年齡的增長愈趨明顯。

在本次調查當中,對於社會公益活動有60%的人選擇“經常參加”,有34%的人選擇“沒興趣,出於任務,偶爾應付”,另外有6%的人選擇“不參加”。參加公益活動是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良好表現,它體現了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於不太喜歡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同學,社會也應該給予積極的鼓勵與引導。

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範人際關係的行為準則,而且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比如:尊重師長,主動讓座等。在調查中,86%的被調查者在路上見到老師都會主動問好。這説明當代大學生對尊師重教的認知程度較高,且能付諸行動。而在公交車上見到老弱病殘時只有45%的被調查者會積極讓座,47%的人會視情況而定,偶爾讓座。這説明廣大大學生對讓座這一行為都是持肯定態度的,因為二者之和佔了92%,但能始終如一,堅持將道德認知轉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卻只有半數。這説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在文明禮貌這一點上的素質還需提高一個新的檔次。

環境保護也是社會公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隨着我們周邊環境的日益改善,大學生逐漸意識到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根據調查瞭解,在不破壞環境衞生這方面,大部分同學還做得不錯。然而對於真正以主人翁的.態度來對待環境保護時,我們大學生做得還遠不夠。比如,當看到地上有垃圾時,只有7%的人會馬上弄乾淨,而有78%的人想弄乾淨但最終沒做,其餘14%的人乾脆不理它。分析其原因:現在的大學生愛面子,覺得那些俗規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個人做很彆扭,所以在可以選擇逃避的時候儘量逃避。對於以上這些現象,我們每一位有責任感的大學生都應該行動起來,不要以為是丟面子的事情,其實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沒面子。在我們做任何事情前應想想它可能造成的後果與影響,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遵紀守法的實踐是提高人們社會公德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大學生應當全面瞭解各項法律法規,熟知校紀校規,牢固法制觀念,自覺遵守相關紀律和法規。然而,當代大學生遵紀守法狀況並不是很好,安全事故時有發生,考試作弊更是屢見不鮮。在我們關於考試舞弊的調查中,竟有63%的同學認為舞弊不足為怪,能夠泰然處之誠然,要改變這一現狀不僅要靠社會的正確引導,更主要的還是大學生自己增強思想道德與法律意識,自覺自主地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大學生社會公德調查報告10

調查對象:大學生

調查形式:問卷調查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公德

摘要: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更應該遵守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培養社會公德意識。社會公德意識的培養離不開社會實踐活動,我們應該在實踐中不斷增強社會公德意識,踐行社會公德規範。努力做社會公德規範的傳播者和踐行者。

目的及意義:

瞭解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增強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踐行社會公德規範。作為一名當今社會的在校大學生,我們是當代中國的優秀青年,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21世紀振興中華的主力軍,這就要求我們不但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術,還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別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下,我們更應爭當道德模範。

調查現狀:

通過調查問卷設計,調查實踐,數據統計,我順利完成了“大學生社會公德”的問卷調查。從調查的結果看: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未來接班人的主幹羣體,70%左右的被調查的同學具有較高的社會公德意識;20%左右的表現為良好;僅有不到10%的同學公德意識薄弱。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範人際關係的行為標準,與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相關,也是樹立中國人良好國際形象的迫切需要。

社會公德是指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應該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規範、準則。遵守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規範是每個大學生的義務。作為有較高素養的大學生,我們應當自覺培養公德意識,養成遵守社會公德的良好行為習慣。

我們大學生應從小事做起,從小節做起,帶頭踐行社會公德規範。社會公德所規範的行為包括社會公共生活中最微小的行為細節,這些細節極容易被人們忽略,而它一旦被社會羣體中的大多數人所忽視,往往就可能形成不良的社會風氣。因此,社會公德意識要在點點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養。其實,踐行社會公德並不難,提升敬人禮讓的境界同樣不難,比如,在公共場合主動排隊是講社會公德;乘坐公交車主動為老幼病殘孕乘客讓座是講社會公德;最後離開教室時隨手關燈是講社會公德;在馬路上看到垃圾撿起來扔進垃圾箱是講社會公德,等等。社會公德的境界,就是在這些不起眼的一舉手一投足間慢慢昇華的。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更應該遵守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培養社會公德意識。社會公德意識的培養離不開社會實踐活動,我們應該在實踐中不斷增強社會公德意識,踐行社會公德規範。努力做社會公德規範的傳播者和踐行者。

結合問卷及調查結果,我們作如下分析:

1、助人為樂

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和問題,總有需要他人幫助和關心的時候,因此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倡導助人為樂精神,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在公共生活領域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在助人為樂方面,對於如“4、您打着傘在馬路上走,看見有人冒雨前進,您會怎麼做?A主動共傘B若是熟人就和他共傘C看對方是否要求D視而不見”有82%的同學選擇了“A主動共傘”;7%的同學選擇了“B若是熟人就和他共傘”;有5%的同學選擇了“C看對方是否要求”;另外6%的同學選擇“D視而不見”。可見我們的大學生在助人為樂方面還是很積極的!

2、文明禮貌

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範人際關係的行為準則,而且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比如在我們的調查中有90%以上的同學認為“文明禮貌”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是緊密相關的。

3、珍惜、愛護公共設施

對社會共同勞動成果的珍惜和愛護,是每個公民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它既顯示出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也是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根據調查數據,如對於“5、作為大學生,您是如何對待教學設施的?A很愛護、且主動保護B自己不破壞就好C隨心所欲”的問題,有70%以上的同學選擇了“A很愛護、且主動保護”;20%左右的同學選擇了“B自己不破壞就好”;且只有不到4%的同學選擇“C隨心所欲”。通過調查和小組成員平時的觀察發現,大學生對於公共設施的愛護也比較好。

4、環境保護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從根本上説保護環境是對全人類的生存發展利益的維護。環境保護也是社會公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有較高文化素養的大學生要牢固樹立環境保護意識。隨着我們周邊環境的日益改善,大學生逐漸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根據調查瞭解,如:“8、外賣打包時,您會因保護環境而要求少打嗎?A不會B會C想過,但很少做”有75%以上的同學選擇了“B會”;有20%以上的同學選擇了“C想過,但很少做”;僅有5%左右的同學選擇的是“A不會”。如此表明我們大學生對我們生活的環境還是很愛護的。

5、遵紀守法

遵紀守法的實踐是提高人們社會公德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中,人員構成複雜,素質參差不齊,正常生活秩序可能會受到影響,這就需要用紀律與法規來維持。大學生應當全面瞭解各項法律法規,熟知校紀校規,牢固法制觀念,“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自覺遵守相關紀律和法規。正如我們的調查,大家對於“在公共場所插隊行為的態度”有一半以上的同學表示會馬上制止,三分之一左右的同學會在心裏抱怨,僅有5%左右的同學會在心裏謾罵和15%的同學對此視而不見;又如,對於“在公共場合摟抱等不得體行為”僅有30%左右的同學表示反對。由此表明我們的大學生在遵紀守法着方面的狀況並不理想。大學生對自己的紀律要求比較低;在遵紀守法方面還有待提高。

通過其他一些問題了解到我們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水平整體表現良好。但是依然存在部分問題和不足,有待我們努力,去尋求解決的。

對於存在問題的對策及建議:

大學生社會公德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對事物的認識不夠深,易於受到外在不正確因素的影響及自身錯誤認識的影響,心理機制不夠完善,知行不一等。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提出以下幾項方法:

第一、完善社會公德的教育體系。

道德教育是社會公德養成的外部機制的.基礎。古語説:"德教為先。"德教即是道德教育或道德教化,糾正大學生認識上的誤區,細化道德行為,給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樹立具體的模板。首先,普及公共文明禮儀知識。應集中宣傳公共生活領域文明禮儀知識。其次,突出公共文明禮儀教育重點。在公共環境衞生方面着力培養責任意識,主動營造和愛護身邊清潔優美的生活環境;在公共秩序方面着力培養自覺遵守法規的意識,解決知行不統一的問題;在公共交往方面着力培養尊重他人、關愛他人、與人為善的意識。最後,構建公共文明禮儀教育體系。開展各種有意義的活動,將個人融入到集體的大環境之中。

第二、努力完善社會公德的修養體系。

道德修養是社會公德養成的內部機制的核心,即古人所強調的"修身為本"。道德修養是培養社會公德並逐步完善人格的最基本的途徑。"助人為樂"這一社會公德基本要求的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説的是把幫助他人作為自己的快樂。然而,正是這通俗的四個字,道出了履行社會公德過程中的崇高道德境界。所謂道德境界指接受道德教育、進行道德修養,所達到的道德覺悟程度,以及所形成的道德品質狀況和精神情操水平。社會公德能否充分發揮其巨大的社會效應,關鍵在於它最終能否轉化為廣大同學的道德修養,並達到較高的道德境界。

第三、努力完善社會公德的創建體系。

給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走進實踐的機會。這樣才能在實踐中深化社會公德的意識形成自己獨立的基於實踐的理論體系。我們可以組織與社會公德有關的公益活動,鼓勵學生參與其中。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社會公德建設穩步向前發展,促進大學生社會公德水平再上一個台階。

第四、努力完善社會公德的示範機制。

列寧説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要廣泛開展向先進典型學習的活動,善於發現和運用先進典型,樹立可親、可敬、可信、可學的學生道德楷模,讓莘莘學子學有榜樣、趕有目標、見賢思齊,從先進典型的感人事蹟和優秀品質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使先進典型的高尚情操成為社會的共同財富。

總結:

我們大學生要積極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在實踐中培養社會公德意識和責任意識。參加志願者服務等公益事業和社會實踐活動對大學生了解社會。拓展實際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強社會責任感有極大的幫助。大學生培養社會公德意識的實際活動有很多具體方式,既可以參加社會公德的宣傳活動,普及社會公德規範、傳播文明新風,也可以結合自身的專業特點服務社會、回報社會;既可以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社會公益活動,也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加入各種社會公益組織。大學生參與社會公德實踐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可以從實踐中體會到什麼是符合社會公德規範的言行,什麼是不符合社會公德規範的言行,從而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社會公德素養,並帶動他人,影響社會。

道德是分領域和層次的。不論在哪一領域哪一層次,大學生都應當自覺培養公德意識。《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指出:社會公德“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社會公德作為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當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規範,我們大學生理應養成遵守社會公德良好行為習慣,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社會公德意識。

社會對大學生社會公德的修養和實踐水平有更高的期望與要求。同學們一定要把這些期望化為提高自身強大修養的強大動力,努力培養社會公德意識,樹立遵守社會公德的良好形象,爭做鹼性社會公德的模範,以實際行動推動我國社會公德建設。在實踐中增強社會公德意識,踐行社會公德規範。培養社會公德意識離不開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應當在實踐中不斷增強社會公德意識,努力做社會公德規範的傳播者和踐行者。

大學生社會公德調查報告11

一、調查目的:

目前,由於大學生公德問題已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而我們缺少這方面的具體數據。所以我們這次的研究成果,希望得到學校和社會的重視,以豐富和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積極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二、調查意義:

在思想道德中,社會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貼近我們生活實際的。它在第一時間體現一個人的素質涵養,同時又無處不在地伴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針對當今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狀況,我們做了這次社會調查。

三、大學生社會公德現狀的調查數據分析

1、現在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整體上比較強。在近期我們舉辦的一期“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大學生社會公德現狀調查問卷”中顯示,在“在一些建築上塗鴉你認為好嗎”這一問題的回答上,有63%的同學認為“不好,它破壞了公物形象,造成不良影響”;在“若你的朋友要去做違背公德的事情,你的行為是?”有79%的同學選擇了“會,並且多次提醒他不要做”.但在“你在公共場所排隊有人插隊時,你會怎麼做?”,卻有34%的同學選擇了“心存抱怨”.這就表明,在公德意識方面,大學生們普遍表現得比較好。對基本的公德行為和範疇,他們都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但在具體行為表現方面還需有待提高,而且這種“知行脱節”現象隨着年齡的增長愈趨明顯。

2、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有待提高。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和問題,總有需要他人幫助和關心的時候。因此,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倡導的助人為樂精神,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在公共生活領域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基本要求。助人為樂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我國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為善最樂”、“博施濟眾”等廣為流傳的格言。人有三樂:自得其樂,知足常樂,助人為樂。把幫助別人當成自己最快樂的事情,是博愛的表現,也是社會對大學生的殷切期盼。養成助人為樂的習慣,將是一生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正所謂“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大學生應當“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力所能及地關心和幫助他人。在本次調查當中,對於“在公共汽車上見到老弱病殘幼,您是否會主動讓座?”這一問題,有86%的同學選擇了“主動讓座”;3%的同學選擇了“別人不讓我也不讓”;7%的同學選擇了“漠不關心”.樂於助人,尊老愛幼是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良好表現,它體現了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於這樣一種結果我們認為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還有待提高。

3、大學生逐漸認識到愛護公物的重要性。校園的優美環境與完整的公共設施對學生的生活與學習無疑有着積極的影響。然而,大學生是否會時時處處維護這種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東西呢?當問及“你如何看待在學校圖書上批註勾畫這些行為”時,有68% %的大學生選擇“強烈譴責”,只有2%的大學生會無所謂,這個問題,學生的表現還是比較好的。環境保護也是社會公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隨着我們周邊環境的日益改善,大學生逐漸意識到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根據調查瞭解,在不破壞環境衞生這方面,大部分同學還做得不錯,即能“獨善其身”.然而對於真正以主人翁的態度來對待環境保護時,我們大學生做得還遠不夠,即不能“兼濟天下”.比如,當問道“你是否關注每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時,只有10%的人會非常關注,而有20%的人偶爾會關注,其餘70%的則從來沒有關注過。

4、當代大學生遵紀守法狀況並不是很好。遵紀守法的實踐是提高人們社會公德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中,人員構成複雜,素質參差不齊,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響,這就需要用紀律與法規來維持。大學生應當全面瞭解各項法律法規,熟知校紀校規,牢固法制觀念,“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自覺遵守相關紀律和法規。然而,當代大學生遵守校紀校規狀況並不是很好,佔座現象時有發生,上課接電話更是屢見不鮮。在我們關於“如何看待圖書館或自習室的佔座問題”的調查中,竟有41%的同學説出自己偶爾也有這種行為。這反映出的不僅僅是一個行為道德問題,同時也折射出當代大學生的規則意識不強。許多大學生過早的有了投機、取巧的意識。誠然,要改變這一現狀不僅要靠社會的正確引導,更主要的還是大學生自己增強思想道德與規則意識,自覺自主地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但對於“如果上課你有電話打進來你會接嗎?”這一問題,有60%的同學選擇了“不接,下課再回電話”,這同時表明了很多同學仍會嚴格遵守校紀校規,嚴格要求自我。

5.在此次調查中,我們的提問中也涉及了關於同學們對社會現存道德意識的看法。有31%的同學認為違反社會公德的不文明現象仍存在於大多數人身上,並且有51%的同學表示道德對公民的制約作用在逐漸弱化。當問到“決定公民社會公德意識的主要因素是什麼?”時,“社會環境”、“家庭陶冶”這兩個原因位列榜首。同時,有42%的同學指出社會上存在的違反社會公德的不文明現象,最主要原因是整個社會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發生了變化。

四、大學生社會公德的特點及原因分析

通過對調查數據的分析,並結合與部分學生的`座談,基本可以看出大學生社會公德狀況呈現出如下特點: 1、道德觀、多元化與複雜化.在日常生活中真正的遵守起來並不困難,對於常年受正規教育的大學生而言,應該是道德的底限。雖然多數大學生能按照公德的要求去行事,但落實到每一項,有很多同學達不到公德要求的。可以想象,完全符合這幾個方面的學生的數量會更少一些。也就是説,社會主義道德觀雖然依然佔據一定的優勢,但已非一統天下了,其它的道德觀、價值觀已經對社會主義道德觀形成了一定的衝擊。道德觀的多元化與複雜化與其家庭背景、學校背景與社會背景緊密相關。 1)首先是家庭成員的道德水平參差不齊。 2)高校教師本身的道德觀具有多元化特點。 3)社會正處於轉型期,非社會主義的道德觀在社會上大量存在。總的來説,大學生道德觀的多元化、複雜化不是某一因素造成的,是學校、社會包括家庭環境等眾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2、道德“知”、“行”脱節,道德標準的雙重化.“知”、“行”脱節問題早已引起很多教育工作者關注,而本次調查數據則很好的為這個結論提供支持。換句話,道德對於多數學生而言,僅是停留在“知”的層面,而已無法去“行”了。道德“知”、“行”脱節原因多由以下引起:1)社會道德環境不佳、學校德育不力、互聯網負面信息毒害等。2)個人心理尚未成熟。大學生剛成年,其心理尚未成熟,知識雖然豐富,可是閲歷淺、生活經驗太少,對事情的認識容易限於表面。

五、我們的建議

(一)加強社會公德教育

1、樹立良好的公德意識。

2、做好監督、引導作用。

3、國家儘快完善經濟市場體系,嚴懲損害公共利益的行為。

4、加快社會公德法規法章建設。

(二)加強校園教育

1、學校積極舉辦公德素質宣傳,進行道德素質演講。

2、進行公德素質大評比同學生年終考核結合起來,這樣更具有約束力。

3、學校應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加強規章制度的管理。

4、優化校園文化環境,創新社會公德教育方式。

(三)加強家庭教育。

1.家庭每位成員積極參加各種公德講座並予以借鑑。

2.家庭成員互相監督勸導,爭取做公德模範家庭。

3.父母應以身作則,提高重視度,為小孩做好榜樣。

(四)加強個人學習

1、不斷加強學習,不斷豐富頭腦,增強修養,樹立浩然正氣。

2、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3、牢記宗旨以守德。

4.嚴格自律以養德。

六、總結

綜上所述,現在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整體上比較強,但仍有不足之處。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營造互相幫助、互相關懷的温暖氛圍,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須再接再厲,要爭當道德模範。

大學生社會公德調查報告12

調查對象:xxx部分在校大學生

組員及分工:xx

組長:xx

個別訪談:xx

文獻收集:xx

個人體會:xx

幻燈片製作:xx

報告整理:xx

社會公德是指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應該遵守的道德準則。《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指出,社會公德“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在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舉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愛護公物、維護公共秩序;在人與自然的關係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熱愛自然、保護環境。

作為一名當今社會的在校大學生,我們是當代中國的優秀青年,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xx世紀振興中華的主力軍,這就要求我們不但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術,還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別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下,我們更應爭當道德模範。

在思想道德中,社會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貼近我們生活實際的。它在第一時間體現一個人的素質涵養,同時又無處不在地伴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針對當今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狀況,我們做了一次社會調查。

一、總體情況

調查顯示,現在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整體上比較強。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院長武東生説:“今天的大學生是值得肯定的,與八九十年代相比,社會的進步在大學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而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有49.2%的人對當代大學生的總體評價是“思想先進,有知識,有文化,但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差”。只有7.79%的人認為當代大學生“思想素質好,專業水平高和社會實踐能力強,有社會責任感。”這就表明,在公德認識方面,大學生普遍表現得好。對基本的公德行為和範疇,他們都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但在具體表現的方面還有待提高,而且這種“知行脱節”現象隨着年齡的增長愈趨明顯。

二、助人為樂

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和問題,總有需要他人幫助和關心的時候。因此,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倡導的助人為樂精神,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在公共生活領域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基本要求。助人為樂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我國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為善最樂”、“博施濟眾”等廣為流傳的格言。人有三樂:自得其樂,知足常樂,助人為樂。把幫助別人當成自己最快樂的事情,是博愛的表現,也是社會對大學生的殷切期盼。養成助人為樂的習慣,將是一生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正所謂“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大學生應當“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力所能及地關心和幫助他人。

在本次調查當中,對於社會公益活動有57.75%的'人選擇“經常參加”,有37.97%的人選擇“沒興趣,出於任務,偶爾應付”,另外有4.28%的人選擇“不參加”。參加公益活動是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良好表現,它體現了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於不太喜歡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同學,社會也應該給予積極的鼓勵與引導。

當代大學生中,大部分同學很少接觸社會,很少涉及世事紛爭,也因此保存着那顆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在我們的一個關於無償獻血的個人訪談中,接受採訪者回答每個問題都乾脆利落,毫不猶豫。獻血時她自主爭先,她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當我們問到:“有人説獻血很危險,甚至有可能感染疾病,你想過嗎?”她回答很乾脆:“沒有,沒想過。我只覺得我自己身體很好,抽點血沒關係,何況還有很多人掙扎在死亡邊緣,正等着我們獻血來搶救呢!”從我們的調查數據中也顯示,對於無償獻血,有58.63%的同學積極參與,還有36.3 %的同學想去,但沒時間,只有0.06%的同學認為這是醫院在掙錢,不去獻。

三、文明禮貌

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範人際關係的行為準則,而且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比如:尊重師長,主動讓座等。在我們的調查中,84.54%的被調查者在路上見到老師都會主動問好。這説明當代大學生對尊師重教的認知程度較高,且能付諸行動。而在公交車上見到老弱病殘時只有49.47%的被調查者會積極讓座,48.47%的人會視情況而定,偶爾讓座。這説明廣大大學生對讓座這一行為都是持肯定態度的,因為二者之和佔了97.94%,但能始終如一,堅持將道德認知轉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卻只有半數。這説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在文明禮貌這一點上的素質還需提高一個新的檔次。

四、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也是社會公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隨着我們周邊環境的日益改善,大學生逐漸意識到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根據調查瞭解,當外出製造了垃圾卻暫時找不到垃圾箱時,有87.05%的同學會“找到垃圾箱後再丟”,有6.22%的人選擇“隨手丟掉”,另外有6.74%的人可能礙於面子,會“找個角落再丟”。在不破壞環境衞生這方面,大部分同學還做得不錯,即能“獨善其身”。然而對於真正以主人翁的態度來對待環境保護時,我們大學生做得還遠不夠,即不能“兼濟天下”。

比如,當看到地上有垃圾時,只有5.73%的人會馬上弄乾淨,而有80.2 %的人想弄乾淨但最終沒做,其餘4.06%的人乾脆不理它。分析其原因,我們發現現在的大學生愛面子,覺得那些俗規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個人做很彆扭,所以在可以選擇逃避的時候儘量逃避。對於以上這些現象,我們每一位有責任感的大學生都應該行動起來,不要以為是丟面子的事情,其實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沒面子。xx世紀需要的是“彎腰精神”,多彎一次腰就給世界多一份潔淨。另外,對於校園盛行的“課桌文化”,我們應持堅決反對的態度。在我們做任何事情前應想想它可能造成的後果與影響,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五、遵紀守法

遵紀守法的實踐是提高人們社會公德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中,人員構成複雜,素質參差不齊,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響,這就需要用紀律與法規來維持。大學生應當全面瞭解各項法律法規,熟知校紀校規,牢固法制觀念,“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自覺遵守相關紀律和法規。然而,當代大學生遵紀守法狀況並不是很好,安全事故時有發生,考試作弊更是屢見不鮮。在我們關於考試舞弊的調查中,竟有93.2%的同學認為舞弊不足為怪,能夠泰然處之。在XX年南京某高校的一次調查中,居然有56.7%的人根本不相信有從未作弊的大學生的存在!

這反映出的不僅僅是一個學術道德問題,同時也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的規則意識不強。許多大學生過早的有了世故圓滑、投機取巧的意識。誠然,要改變這一現狀不僅要靠社會的正確引導,更主要的還是大學生自己增強思想道德與法律意識,自覺自主地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綜上分析,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狀況良好,基本符合一名當代合格大學生的標準,但我們仍有很多方面的不足。天津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王偉凱表示:“大學生依然單純,素質並沒有下降。”在得到社會肯定和表彰的同時,我們應時刻謹記肩上的神聖責任,時刻以社會公德典範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發揚優點,彌補不足,讓自己變得更完美,更好地做一名社會公德形象大使。

大學生社會公德調查報告13

一、引言:

作為一名當今社會的在校大學生,我們是當代中國的優秀青年,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21世紀振興中華的主力軍,這就是要求我們不但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術,還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別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下我們更應爭當道德模範。所以針對當今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狀況,就所在院校(北京交通大學)電信學院做了一次社會調查。

調查對象為大二學生。利用自制問卷預調查5份,結果發現在問卷的問題設計、語言文字以及格式排版等存在些問題。特別是在問題的設計上,起初有像“你覺得大學生社會公德素質怎麼樣”的主觀問題,導致很多問卷在該問題上都是空白或寥寥幾句話,關鍵是這種問題對本次的調查無益,所以我對問卷進行一番調整,並自己填寫問卷,以被調查者的角度審視設計的問卷。隨後對40名電信學生進行了匿名調查,回收有效問卷35份,其中男生21份,女生14份。

二、調查數據分析:

總體概況

經過數據分析顯示,雖然有一小部分的學生在一些方面存在缺陷,但當今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整體上比較強,也就説明了對基本的道德行為和範疇,大家都有比較清晰的認識。在現代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不斷擴大,人們的相互交往日益頻繁,社會公德在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會穩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為公民個人道德修養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現。大學生作為時代的先鋒更應認識到社會公德的重要性,並在生活中踐行之,而要想提高社會公德意識,則要求我們個人,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

這次調查主要涉及文明禮貌,助人為樂和遵紀守法和對社會公德整體認識的問題。下面將就這幾方面的情況進行具體的展現和分析。

助人為樂

關心體貼他人,在他人急需的時候收集整理,能主動熱情地給予幫助和照顧,急人之急,幫人之苦,憂人之憂,救人之危,在別人得到幫助的同時自已也能從中得到快樂,這是人的一種高尚行為。正所謂“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大學生應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力所能及地關心和幫助他人。

在本次調查中,對於社區服務和公益活動,31.43%的人覺得很有意義並樂於參加,45.71%的人有時間才會去,22.86%的人則不樂於參加。而對於愛心募捐活動,經常參加的有34.29%,偶爾參加的為60%。而對於參加的動機,絕大部分人都認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參加公益活動是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良好表現,它體現了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於得到的結果我覺得大學生雖然知曉這種活動的必要性,但未能踐行,説明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有待提高。

對於乞討的態度,80%的人會是視對象而定,只有17.14%的人會伸出援助之手。視對象而定的人覺得有勞動能力的`人不應乞討,所以不幫,再者則是因為現在社會上騙子比較多;而幫的情況下主要是出於對弱勢羣體的同情和傳統文化的影響。我覺得這樣的結果可以理解,社會的陰暗面多少會影響人們的判斷取向。但我們更希望看到的是大家能伸出援助之手,因為即使對方四肢健全,可以存在欺騙嫌疑,只要你幫助的人裏面有真正需要幫助的,哪怕只有那麼幾個,我覺得這是值得的,也許就是你那不起眼的一兩元錢,説不定就能幫助他們度過苦難。所以,這進一步説明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確實有待提高。

文明禮貌

古人説:“不學禮,無以立”,文明禮貌,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也是調整和規範人際關係的行為準則,而且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

當在公交車上遇到弱勢全體時,80%的人會主動讓座,其餘20%的人則有時會讓,大家普遍尊老愛幼相當必要,需要給予弱勢羣體以同情和幫助。説明大學生對讓座這一行為都持肯定態度。

對公共場合吸煙的行為74.29%的人很反感,17.14%的人較反感;而當公共場合有人插隊時,82.86%的會在內心抱怨,8.57%的人會馬上制止。

以上數據都説明了在文明禮貌層面,大學生有較高的道德修養。

遵紀守法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要建設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在全社會形成“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的社會主義道德觀念,讓遵紀守法成為我們的責任。

調查結果顯示,20%的人堅決不會闖紅燈,45.71%的人在趕時間的時候會,而31.43%的人在沒有車經過的時候會;當撿到物品時,91.43%的人會主動交公;但當看到校園內的消防栓損壞時,會告知相關人員和若無其事的人則幾乎對半。以上數據都揭露出了當代大學生的遵紀守法意識有待加強。這是由於當今的特定社會現象使大學生過早的有了世故圓滑、投機取巧的意識。誠然,要改變這一現狀不僅要靠社會的正確引導,更主要的還是大學生自己增強思想道德與法律意識,自覺自主地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而當問及對社會公德是什麼概念時,68.57%的人認為是心理上對社會的熱愛從而希望它變得更好,並盡全力支持;而14.29%的人會偶爾用行動支持。這表明大學生對社會公德的理解是很準確的,沒有太大的偏差。

三、大學生社會公德情況總結:

通過如上數據的初步分析,可將大學生社會公德狀況總結如下:

遵守社會公德對於從小受正規教育的當今大學生而言,應該是道德的底限。雖然多數大學生能按照公德的要求去行事,但落實到每一項,有很多同學達不到公德的要求。換句話説,社會主義道德觀雖然依然佔據一定的優勢,但也並不是一統天下,其它的道德觀、價值觀已經對其形成了一定的衝擊。列如家庭成員道德水平的參差不齊從小就對孩子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而如今社會處於轉型期,非社會主義的道德觀在社會上大量存在,也會使大學生的公德觀發生一定的改變。

大學生在踐行社會公德方面存在比較嚴重的“知”“行”脱節問題。當公共場所出現插隊情況時,82.86%的學生選擇了沉默,而只有8.57%的人會馬上制止的數據讓人難免有點心寒。所以道德對於多數學生而言,都只停留在“知”的層面,而沒能去“行”。而作為將“知行”作為校訓的交大學子更應儘快改變這種現狀。

四、應對措施:

作為個人,在平時要從我做起,嚴於律己,增強修養,樹立社會公德意識,不斷端正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家庭中,父母應以身作則,提高重視度,為孩子做好榜樣;家庭成員間可互相監督勸導,爭做模範家庭。

學校則應積極舉辦公德素質宣傳,時常進行道德素質演講;儘快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更重要的是要不斷改善校園的文化氛圍,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改變道德觀念。

國家社會要做好監督、引導工作,加大對損害公共利益行為的懲罰力度,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

大學生社會公德調查報告14

【引言】隨着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綜合國力的顯著增強,人民生活質量的明顯改善,加強社會公德建設越來越成為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提高整體民族素質的迫切要求,越來越成為我國公民的熱切願望。在現代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不斷擴大,人們的相互交往日益頻繁,社會公德在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會穩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為公民個人道德修養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現。當今世界正在發生着廣泛深刻的變化,當代中國正在發生着廣泛深刻的變革。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廣大民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使社會公德建設凸顯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課題,使社會公德建設的價值具有了鮮明的時代色彩。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下大工夫。目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已進入又好又快的運行軌道,這種“好”字當頭的快速經濟發展方式,要求堅持走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堅持統籌城鄉發展,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逐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就要求我們在發展的實踐中既要依靠科技進步、管理創新,更要依靠道德的力量,提高以思想道德素質為核心的勞動者的整體素質。作為道德力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社會公德與經濟交融為一體,成為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源泉。在這樣的大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社會公德便備受關注。

【摘要】社會公德是指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循的道德準則,具有廣泛適應性、普遍認同性、歷史繼承性等特點。反映了社會公共生活正常運行和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基本要求,體現了社會公眾的共同利益和價值認同,是人類人際交往活動中道德智慧的歷史凝結,是每一位社會成員都應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社會公德通過勸導力和説服力,調節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的人際關係,有利於良好社會風尚的培育,有利於和諧人際關係的形成,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最鮮明的標誌,是經濟社會穩定健康發展的最基本的保證。社會公德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在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舉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愛護公物、維護公共秩序;在人與自然的關係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熱愛自然、保護環境。

作為一名當今社會的在校大學生,我們是當代中國的優秀青年,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21世紀振興中華的主力軍,這就要求我們不但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術,還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別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下,我們更應爭當道德模範。

本文列舉了當前我國大學生社會公德層面所出現的幾點現象進行了調查,抽象總結其中藴含的深層問題,淺析其成因,提出了基本的對策建議。

一`調查問卷的設計

1、您的性別A、男

B、女

2、您在公共場所排隊此時有人插隊,你會?A、馬上制止B、視而不見C、心裏抱怨

3、在公共汽車上見到老弱病殘、兒童、孕婦,您會怎麼做?A、假裝沒看見B、主動讓座

C、別人不讓我也不讓

4、遇到紅燈,您將怎麼做?A、一貫遵守交通法規B、經常闖紅燈

C、趕時間的時候不遵守

5、面對乞討人羣,您的態度?A、迴避B、鄙視

C、給予幫助

6、關於教室佔座嚴重的問題,你怎麼看?A、不應該,這是不道德的行為B、應該,有利於自己學習C、無所謂

7、您對考試時作弊行為有何看法?A、可以理解B、反感

C、沒什麼大不了的,自己也幹過

8、對學校及社會舉行的愛心募捐活動,您的看法?A、是對的,發揚了助人為樂的傳統B、不對,我們花費的也是父母的血汗錢C、中立

9、目睹公共場合下一對戀人的親熱行為,您的意見?A、贊同,自己也曾經有過B、反感,認為有傷大雅C、無所謂

10、您認為決定青少年社會公德意識的主要原因是什麼?A、社會環境B、家庭陶冶C、學校教育D、成人表率E、輿論導向F、影視作品

11您是否從小就接受社會公德教育?A`是

B偶爾,更多時候是自己學習

C極少

12、你認為社會公德心重要嗎?A不重要B`有點重要C重要D很重要E非常重要

13、你認為遵守法律法規和社會公德,注意個人形象A很不重要B不重要C一般重要D重要

E非常重要

14、若你的朋友要去做的事是你認為不對的,有違背社會公德,你是否會阻止?

A會,不過只是説説而已

B會,會多次提醒她、他不要做C無所謂,只要自己不做就行

D認為他有自己的看法,沒有必要瞎摻和

15、您能否完全尊重父母師長,團結同學,禮貌待人?A完全可以B有一定限度

C自己認為對的會堅持D其他____

16、請問你在與老師、師兄師姐打電話時,有沒有使用禮貌用語?A有,幾乎每次都用B緊急情況下會忘了用C幾乎不用

D在有求於對方的時候用

二`調查問卷的發放

該調查問卷共發出120份,有效收回108份。三`調查問卷的數據統計

10%的同學社會公德水平很高,60%的同學社會公德水平較高,20%的社會公德水平還可以,10%的同學社會公德水平較低。四`我校大學生社會公德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在公德認識方面,大學生普遍表現得好。對基本的公德行為和範疇,他們都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但在具體表現的方面還有待提高,而且這種“知行脱節”現象隨着年齡的增長愈趨明顯。1、助人為樂

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和問題,總有需要他人幫助和關心的時候。因此,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倡導的助人為樂精神,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在公共生活領域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基本要求。助人為樂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我國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為善最樂”、“博施濟眾”等廣為流傳的格言。人有三樂:自得其樂,知足常樂,助人為樂。把幫助別人當成自己最快樂的事情,是博愛的表現,也是社會對大學生的殷切期盼。養成助人為樂的習慣,將是一生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正所謂“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大學生應當“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力所能及地關心和幫助他人。

在本次調查當中,對於社會公益活動有58%的人選擇“經常參加”,有38%的人選擇“沒興趣,出於任務,偶爾應付”,另外有4%的人選擇“不參加”。參加公益活動是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良好表現,它體現了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於不太喜歡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同學,社會也應該給予積極的鼓勵與引導。

當代大學生中,大部分同學很少接觸社會,很少涉及世事紛爭,也因此保存着那顆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在我們的一個關於無償獻血的個人訪談中,接受採訪者回答每個問題都乾脆利落,毫不猶豫。獻血時她自主爭先,她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當我們問到:“有人説獻血很危險,甚至有可能感染疾病,你想過嗎?”她回答很乾脆:“沒有,沒想過。我只覺得我自己身體很好,抽點血沒關係,何況還有很多人掙扎在死亡邊緣,正等着我們獻血來搶救呢!”從我們的調查數據中也顯示,對於無償獻血,有53%的同學積極參與,還有36%的同學想去,但沒時間,只有11%的同學認為這是醫院在掙錢,不去獻。

2、文明禮貌

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範人際關係的行為準則,而且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比如:尊重師長,主動讓座等。在我們的調查中,84%的被調查者在路上見到老師都會主動問好。這説明當代大學生對尊師重教的認知程度較高,且能付諸行動。而在公交車上見到老弱病殘時只有49%的被調查者會積極讓座,48%的人會視情況而定,偶爾讓座。這説明廣大大學生對讓座這一行為都是持肯定態度的,因為二者之和佔了97%,但能始終如一,堅持將道德認知轉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卻只有半數。這説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在文明禮貌這一點上的素質還需提高一個新的檔次。

3、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也是社會公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隨着我們周邊環境的日益改善,大學生逐漸意識到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大學生社會公德調查報告15

一、調查目的

在思想道德中,社會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貼近我們生活實際的。針對當今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狀況,我做了一次社會調查。

二、調查對象及方法

1、調查對象: 銅陵學院在校大學生

2、資料收集方法: 採用問卷調查方法調查。向所取得的樣本中的個體發放《大學生公德意識問卷調查》瞭解學生在平時生活中公德意識基本情況。

3、調查方法:對銅陵學院的全部學生進行進行隨機抽樣調查,分共發放50的問卷,調查文卷問題採用單選回答的方式總共12題。

三、調查的內容:

調查問卷附在最後一頁)

調查結果分析:

對答案進行分析

1、通過對調查表的收集整理,得到以下數據:參加調查的男生有25名、女生有25名

社會公德是指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應該遵守的道德準則。《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指出,社會公德“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在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舉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愛護公物、維護公共秩序;在人與自然的關係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熱愛自然、保護環境。我這次調查的問題主要選擇針對於這三個方面

總體情況

調查顯示,現在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整體上比較強。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第2-5題)

在本次調查當中,對於社會公益活動有70%的人選擇“肯定參加”,有20%的人選擇“看情況”,另外有10%的人選擇“沒興趣,不參加”。參加公益活動是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良好表現,它體現了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於不太喜歡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同學,學校也應該給予積極的鼓勵與引導。

文明禮貌是人與人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範人際關係的行為準則,而且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比如:尊重師長,主動讓座等。在我們的調查中,86%的被調查者在打電話給老師、學長都會禮貌用語。這説明當代大學生對尊師長的認知程度較高,且能付諸行動。在公交車上遇到老人、婦女、兒童或殘疾人對我們大學生很常見的事。讓個位子也是很簡單很容易辦到的事。在本次調查中有50%選擇“一定會”,4%的人選擇“不會”還有46%的人選擇看情況。給尊老愛幼讓座也是我們中國傳統美德,我覺得大家應該積極主動的讓我培養自己良好的個人素質。這説明廣大大學生對讓座這一行為都是持贊同態度的,因為二者之和佔了96%,但做到能始終如一的人卻只有半數。這説明我們大學生在文明禮貌這一點上的素質還能再提高一個新的檔次。

再關於你認為大學生肆無忌憚的説髒話的問題調查中,98%的女生人認為不好,既不文明也不好聽 。2%的女生認為一般般,它在一定情況下可以作為語言武器 。0%女生無所謂對此沒什麼感覺。40%男生認為沒什麼感覺。20%的男生認為一般般,40%的男生認為不好。我們在大學中我們應該積極培養自己文化修養,女生在這方面普遍較好,而男生有很大一部分認為無所謂。我認為這是不好的現象大家應該積極主動的加以改正。

人與社會(我們與學校)(第6-9題)

遵紀守法的實踐是提高人們社會公德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中,人員構成複雜,素質參差不齊,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響,這就需要用紀律與法規來維持。大學生應當全面瞭解各項法律法規,熟知校紀校規,牢固法制觀念,“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自覺遵守相關紀律和法規。在我們關於考試做弊的調查中,竟有70%的同學認為做弊不足為怪。有54%的人根本不相信有從未作弊的大學生的存在!這反映出的不僅僅是一個學術道德問題,同時也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的規則意識不強。許多大學生過早的有了世故圓滑、投機取巧的意識。

最近學校正在倡導文明就餐。對此我也做了個調查。有60%食堂吃完飯會送主動盤子給食堂阿姨。34%的人因為文明就餐員的關係改正才送。還有6%的人不願意送餐盤。對於送餐盤我個人認為是非常好的行為,能保持校園食堂的.乾淨整潔。學校就餐風氣也是很對的大家應該積極響應、積極參加。

另外我們校園中打飯很少排隊尤其二生活區。從數據上看男生90%選的C。在二生活區的男生大家不會主動排隊,他們覺得如果排隊的話就會很吃虧打不到好菜。女生一生活區情況要好些,80%的人都會排隊以及鼓勵大家排隊。僅有20%的人選擇“據是否涉及自己利益而定”。這個現象需要學校給予措施來糾正。

人與自然(第10-12題)

環境保護也是社會公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隨着我們周邊環境的日益改善,大學生逐漸意識到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根據調查瞭解,近道而踐踏草坪,有88%的同學會“偶爾”只有2%的人會選“A 從不(如果看見別人有這樣的行為,還會上前制止)在保護草坪這方面,大部分同學還做得不夠,大家可以看到很多草中被踩出一條路。

根據調查,當外出製造了垃圾卻暫時找不到垃圾箱時,有80%的同學會“找到垃圾箱後再丟”,有6%的人選擇“隨手丟掉”,另外有14%的人可能礙於面子,會“找個角落再丟”。在不破壞環境衞生這方面,大部分同學還做得不錯。然而對於更加積極的態度來對待環境保護時,我們大學生做得還遠不夠。比如,當看到地上有垃圾時,只有6%的人會馬上弄乾淨,而有80%的人想弄乾淨但最終沒做,其餘14%的人乾脆不理它。分析主要原因,是因為我們現在的大多數人都愛面子。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個人做很彆扭,所以在可以選擇逃避的時候儘量逃避。對於以上這些現象,我們每一位有責任感的大學生都應該行動起來。

綜上分析,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狀況良好,基本符合一名當代合格大學生的標準,但我們仍有很多方面的不足。我們應時刻謹記肩上的神聖責任,時刻以社會公德典範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發揚優點,彌補不足,讓自己變得更完美,更好地做一名合格的大學生。

附錄

關於大學生社會公德現狀的調查問卷

親愛的同學們:請把自己的選擇寫在每個選項的後面,請做最真實的選擇,謝謝您誠摯的合作!大學生不大學生不僅應具有各種知識與技能,更應該具有高尚的操守與良好的公德。為了瞭解當下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情況,特進行以下調查:

1.你的性別是:

A 男 B 女

2.有公益活動你會參加嗎?

A.肯定會

B.看情況有好處就去

C.沒興趣,不參加這個

3.請問你在與老師、師兄師姐打電話時,有沒有使用禮貌用語?

A.有每次都會有禮貌用語

B.看情況

C.不會

4. 在公交上你會給老人、婦女、兒童或殘疾人讓座麼?

A 一定會 B 不會 C 看情況

5.你認為大學生肆無忌憚的説髒話,好嗎?

A.不好,既不文明也不好聽

B.一般般,它在一定情況下可以作為語言武器

C.無所謂對此沒什麼感覺

6. 對於考試作弊你什麼看法?

A.反感,自己從來不作弊,

B.無所謂,自己很少作弊

C.贊同自己經常作弊

7.你相信有我們學校從不作弊的人嗎?

A相信 肯定有 B不清楚,可能有 C肯定沒有

8.在食堂吃完飯會送盤子給食堂阿姨嗎?

A每次都會

B文明就餐引導員在旁邊時才送

C基本不送

9. 你是怎麼看待食堂打飯不排隊問題的?

A 自己排隊,也鼓勵其他人排隊

B無所謂,自己也不排隊

C 據是否涉及自己利益而定

10.當你外出找不到垃圾桶怎麼辦

A自己先留着找到垃圾桶再丟 B找個角落丟 C隨便扔

11.看到亂丟的垃圾你怎麼辦

A會主動撿起來 B 想弄乾淨但最終沒做 C 不理會

12.你會為了操近道而踐踏草坪麼?

A 從不(如果看見別人有這樣的行為,還會上前制止) B 偶爾 C 經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z/diaocha/gg09e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