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政範例 >調查報告 >

法律意識的調查報告

法律意識的調查報告

我們眼下的社會,報告使用的次數愈發增長,通常情況下,報告的內容含量大、篇幅較長。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對寫報告很是頭疼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法律意識的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法律意識的調查報告

法律意識的調查報告1

摘要:法律素質作為國家上層建築的組成部分對國家的法制建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羣體, 大學生法律素質如何直接關係到未來國家法制建設的進程。為此我們對在校大學生法律素質的狀況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本次調查以“大學生法律素質”為主題,通過調查、分析等方法的運用,對大學生的法律素質進行分析,進一步瞭解大學生法律素質的現狀,並就此提出相應的改善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 法律素質 調查

一、調查方法:問卷調查

我們對魯東大學商學院公管系和經濟系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調查的對象是在校大學生,調查方式是無記名調查,人工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

二、調查方式和結果

問卷結果如下:

(1)你生長在( )

A.農村76% B.城市24%

(2) 違法和犯罪( )

A.能 23% B不一定 31% C不能 56%

(3) 在你的經歷中,曾用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麼( )

A.用過25% B沒有用過75%

(4)你是否會通過一些渠道瞭解國家的法律制度或法制進程( )

A經常會20% B有時會 60% C不會 20%

(5)你知道勞動法是何時頒佈的嗎( )

A知道34% B不知道 66%

(6)超市的人員要求你被搜身,你會怎麼做( )

A拒絕80% B 如果對方度強硬就接受15% C 完全接受 5%

(7)如果你參加勤工助學或者工作時,你有意與用人單位簽訂合同麼( )

A有 47% B 沒有53%

(8)你認為法律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作用如何

A非常重要 33% B一般 40% C不重要 27%

(9)目前我國的法治狀況:

A已經是法治社會 21% B各方面差的還很遠 79%

(10)你覺得將《思想到的與法律修養》作為大學生的公共課程有意義麼( )

A意義很大 63% B意義不大 29% C 沒有意義10%

問卷結果分析:

通過調查,我們對大學生法律素質是有了基本的瞭解。來自不同地區、不同背景的同學對法律的認識程度不同,但總體看來,大學生的整體法律意識不強,法律素質亟待提高。

三、原因分析:

我認為,大學生整體法律素質偏低主要是由以下幾個方面造成的:

1)心理因素的影響

在校大學生正處在心理和生理的發育期,心理上具有強烈的要求他人和社會認可的衝動,喜歡用批判的懷疑的眼光看待周圍事物,極力想擺脱來自外界的干涉和約束,獨立自主意識增強。同時,這一階段,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尚未完全確立,對錯綜複雜的社會系統還缺乏完善的認識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以灌輸為主的法律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學生進入大學後,學習環境、學習方式、人際關係、自我評價等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逐步開始對時代發展和社會變革有了更深刻的感受。面對着經濟壓力、學習壓力、就業壓力等眾多人生考驗,一些心理脆弱的學生會感到無所適從。隨着心理壓力的積澱,部分學生功利性、自我性、短期性、隨意性心理症狀混合交織,客觀上會對法律、制度產生心理牴觸。

2)價值取向的偏差

當代大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和了解世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狀態,這有利於他們學習知識、開闊視野。但真假難辨、魚龍混雜的各種信息也會對他們的價值觀造成衝擊和影響。有的在主流與支流、精華與糟粕、真善美與假惡醜等問題上分辨不清,甚至顛倒是非;有的只顧搞所謂的“自我設計”、“自我完善”,從而陷入極端個人主義泥潭;有的把追求物質享受作為人生的精神支柱,追捧“金錢萬能、享樂至上”的生活方式。這種價值觀的錯位一旦受外界不良因素誘導,就容易走上違法的道路。

3)高校法律教育薄弱

一些高校對學生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要意義認識不到位,重視程度不夠。有的把法制教育作為軟任務,認為可抓可不抓;有的對學生法制教育定位不準,提不到重要的議事日程。在知識傳輸上,也存在一定誤區。一是重刑事輕民事。教育者常常突出刑事法律在教育內容中的重要地位,過多地講解刑法關於犯罪和刑罰的具體規定,從而導致學生對法制教育產生逆反心理,並且強化了“我不犯罪何須學法”的錯誤觀念。同時,由於輕視民事法律教育和民事權利義務觀的正確引導,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正確處理民事權利義務關係,常常引發糾紛。二是重義務輕權利。忽視對公民享有權利的宣傳,使學生產生“法律就是要求公民盡義務”的錯覺,有礙於大學生健康法律心理的形成。

4)社會環境的不利影響

一是腐朽思想的侵蝕,在不同程度上對大學生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產生了影響。二是不良風氣的干擾。隨着高校與社會聯繫的日趨廣泛與緊密,社會上各種不健康的東西通過各種載體和渠道進入了學校,侵蝕了部分學生的心靈,使其偏離正常健康成長的軌道。三是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分配不公、貧富分化、利益矛盾等的發生,極易使大學生價值觀念出現個人化傾向。如果不能把握合適的“度”,就容易產生犯罪。有的大學生錯誤地以物質利益為尺度評價個人利益,甚至為了經濟利益,放棄了最基本的道德規範。

四、改進措施:

提高大學生法律素質修養,提升法律思維水平,不僅是我們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需要。增強法律意識,提高法律素質,需要學校的教育,也需要大學生自己的努力。

1)高校應注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改革。

改變《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僅僅是思想教育和法律知識教育的看法,將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目的轉化為使學生“通過學習法律知識,要達到既掌握法律這一重要武器,又提高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另外,高校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應實行以法律意識教育為中心的教學改革。因為這樣做可以克服“課時少、內容多”的矛盾,這種改革會使課程內容得以精練,即使講些必要的具體條文,也只是作為培養學生法律意識的材料對待,而不必花費過多的時間,這不僅會為教師在課堂上講深、講透主要內容,也會為運用其他的教學方式、手段提供可能,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豐富教學內容,增強教學的説服力和吸引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來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2)在教學中,高校法律教師應樹立三種教學觀念。一是樹立“學生是處於主體地位,教師起主導作用”的觀念,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轉化為積極主動的求學;二是使教師認識到教學的根本目的是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而不僅僅是傳授法律知識,即是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教育;第三、在教學過程中,“教書”和“育人”密切結合,相輔相成,避免教書和育人相割裂。

3)作為高校大學生,在學習法律公開課的時候,應該注意培養以下素質

1法律至上意識。美國法學家伯爾曼説過“在法治社會中,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他形同虛設。“信仰法律,崇尚法律是人們對法律的一種尊重。法律的權威不僅來源於其強制性,更源於人們對法律的尊重、信賴和崇尚。

2 公民意識。培養公民意識就是培養樹立人人平等的法治觀念,權利與義務辯證統一的觀念,民主與法制辯證統一的觀念。從而正確認識自己與國家的關係,與人民的關係,以主人翁的態度正確對待國家利益與人民利益。

3主體意識。市場經濟從某種意義上説是一種主體經濟,只有作為生產者和經營者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成為真正主體是,才會有競爭,有效益,有資源優化的配置。也才會有市場經濟本身。因此培養自身的主體意識,充分認識到自己的獨立的主體地位,要在競爭中求生存和發展,這樣才能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

4守法意識。樹立正確的守法觀念,自覺守法,用法,護法。

5法律保護意識。既要學會將自己的權利法律化。比如為自己的發明申請專利保護等,又要認識法律不僅是懲處犯罪的工具,更是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有效武器,在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要敢於並善於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權益。

五、報告總結

大學生是21世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法律素質的高低直接關係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本文通過對大學生法律素質現狀的調查和分析,初步提出了相應的改進建議,希望能喚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對大學生法律素質的增強有所幫助。

法律意識的調查報告2

訂閲法律是人類偉大的發明,它使人類學會了駕馭自己。因此,法律應有至高的權威;法律應有至尊的地位;法律應有至貴的價值;法律應有至誠的信仰。隨着近年來我國法制建設的不斷加強,法律對於中國公眾來説已經由遠而近,由陌生到熟悉。如今,究竟法律在公眾心目中的地位如何?人們對法律的認識程度如何?我做為一名法律專業的在讀大學生,帶着這些問題對我的家鄉丹東20多名公務員、工人、農民、城鎮居民、執法司法人員以及在讀學生進行了一次調查。

本次調查採取問卷調查的方式。內容為

1你作為行人時你會怎麼做

2你的朋友或親人向你借錢(數額較大)時你是否會要求對方寫欠條

3你認為現在打官司是靠法律還是靠金錢人際關係。從調查的情況看,近60%的人認為我國現行法律體系較為完備,執法情況總的較好,法律權威正在逐步形成,“法治國家”的目標能夠實現。40%的人對法律的現狀表露出不滿、擔憂、無奈、失望。

他們反映的主要問題是:

(一)在一些地方法律得不到全面實施。

(二)輕視法律、漠視法治的現象仍然存在。

(三)公民對法律賦予的權利欠缺理解,不善於依法維權。

(四)執法不嚴的問題還比較突出。

(五)法律的普及不夠深入,宣傳教育不夠廣泛,效果不很理想,尤其是邊遠地區、農村、企業、基層單位、學校等還存在“死角”、“空白”。

(六)在立法(包括法規、規章)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部門利益傾向突出,存在重數量輕質量的現象,在地方立法中羣眾參與還不夠。

現針對調查問卷提到的三個問題一一具體解讀。

第一:問題1“當你做為行人時你會怎麼做”。目的:希望人們能遵守交通規則。存在問題:有人闖紅燈,竟然有人跟着一起闖紅燈!還有人在汽車飛馳時,竟然瘋跑過去,嚇得汽車連踩油門,一旁的人嚇得魂都沒了。當然總體上人們還是能遵守交通法規的。大部分人能遵守交通規則,警察要加強對行人的管理和教育,可以在路旁發放交通常規,提醒行人不要闖紅燈,做好市民的思想工作,讓更多人知道生命的重要性,學會保護生命。

第二:問題2“你的朋友或親人向你借錢(數額較大)時你是否會要求對方寫欠條”。目的:考察公民在經濟理財方面的法律意識。存在問題:對於欠條的真確使用還存在誤區,也有人認為熟人之間使用欠條是對對方的一種侮辱更有甚者懷疑欠條的法律作用。雖然問題很多,但是大多數人對欠條的理解和使用還是正確的。但是在這裏我認為還是有必要解釋一下在法律中有關欠條的相關規定。在我國法律中規定有效,借條可以做為合法的證據使用。我國<<民法通則>>第七章 訴訟時效 第一百三十七條規定: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侵害時起計算。但是,從權利受侵害之日起超過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長訴訟時效期間。 希望大家在遇到此類問題是能夠真確的書寫使用已維護自己的正當利益。同時希望有關部門能加強有關的宣傳力度。

第三:問題3“你認為現在打官司是靠法律還是靠金錢人際關係”。目的:全面考察我國公民對我國法律制度的理解。存在問題:不少人認為打官司難,訴訟難,民告官難,打官司成本高,執法不嚴,沒有關係打不了官司,還有人認為打官司是有錢人的事與平頭百姓無關。我們可以看見的是雖然我國的法制建設不斷完善,公民的法律意識不斷加深,但是擺在我們法律工作者學習者面前的問題仍然很艱鉅。法律應有“至高”的權威。在調查中,幾乎所有的調查對象都期望法律的權威高於一切。大家説,一個國家機器為了正常運轉,必須有一種權威,這個權威只能是“法”而不能是“人”。人們從內心要求法律在國家社會生活中處於最高地位,一切社會組織及個人都要服從法律,任何人都不能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權。當法律規範同其他社會規範如道德規範、政治決策不一致時,都要優先適用法律規範。相對個人而言,必須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無論是領導幹部還是普通公民,其個人主張都應服從法律。相對組織而言,特別是政黨更應該模範守法、帶頭執法,維護法律的權威。當然,要實現法律的權威,首先必須提高立法質量,同時,要把立法與執法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因為執法不嚴的後果往往比沒有法律更糟。

通過這次調查,使我更加明白了作為一名法律的學習者應該做些什麼。更使我明白了作為未來的法律工作者我們肩上的責任有多重。從調查中可以看出,人們對法律問題表現出了極大的關注。大家普遍認為,在我國,法律應該是人民的意志、黨的主張和國家意志的有機統一和充分體現,它應具有極大的權威和尊嚴,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無條件地遵守法律,維護法律的權威。

當然,實現上述願望,還有一個過程,需要提高立法質量,普及法律知識,強化法治觀念,讓全體公民真正理解法、接受法,引導羣眾珍視法律所賦予的權利,敢於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更重要的是,司法和行政執法機關必須嚴格執法,切實服從並積極維護法律的權威,從而堅定人們對法律的忠誠與信心。

法律意識的調查報告3

第一章調查的主要説明

1.1調查背景

在我的成長經歷中,在遇到糾紛或麻煩時,農民們首先想到的解決方式一般不會用法律來解決,法律方式往往是他們迫不得已的最後一招。他們經常選擇的解決方式往往是找家族內或是村內有威望的人調解。如果糾紛再大一些,就會去找村幹部解決。在遇到糾紛時選擇通過民間調解方式和通過行政方式解決的農民遠遠多於選擇通過法律來解決的。用法律來保護自己,來維護自身的權利不受侵害在農民的意識中仍然是一片陌生的領域。總之,不到萬不得已,農民們一般不會直接選擇通過法律方式來解決糾紛。相較法律而言,它們似乎更相信人的力量,只要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協調可以解決的事情就沒有必要去通過法律解決。而且他們相不相信法律還另當別論。

與此同時,農村接受法律知識的渠道還較單一,法律知識面還較窄,主動學習法律知識的人還較少,而其中以中年人居多,而年輕人、老年人佔較低的比例,農村普法的形式還停留在集市上的宣傳單。

1.2調查目的

自改革開放以來,隨着依法治國方針的確立,法制的日益完善,特別是19xx年以來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的普法活動,使農村傳統的道德約束機制日漸式微,現代法律意識開始步入鄉土社會。普法宣傳以來,忠信鎮村民對現代法律的瞭解有多少?具備如何的法律意識和素養呢?發生糾紛時,採取什麼樣的維權方式?為了解家鄉人民法律意識和法律修養狀況,我於20xx年寒假期間在家鄉河源市連平縣忠信鎮進行了社會實踐調查。調查當前忠信鎮農民法律意識的一般情況及其特徵,提高農民法律意識的必要性及其方法,最後就農民相對落後的法律意識與當前法律的衝突等提出一些建議。本次調查報告以忠信鎮各村農民為調查對象。通過調查,分析該地區農民法律意識的現狀,以利於提出了推進農村法制化進程的思路,為解決農村問題構建良好的法律環境。

1.3調查過程

在當地鎮、村幹部的支持和幫助下,我對河源市連平縣忠信鎮上的常住人口進行了法律認識、法律現象、維權方式的調查。方式主要是問卷的發放以及與村民們直接面對面的訪談,並對回收的問卷進行了整理分析。同時,通過諮詢忠信司法所、法庭、維穩中心,調閲相關案件資料,研究和探討了目前農民在法律意識和素養方面存在的問題。本次調研以問卷方式對連平縣忠信鎮村民做調查,調查農民的法律意識狀況,發出並回收80份問卷,回收率是100%,其中男女比例比較平衡,大致平分,家庭背景各有代表。由此可見,此次的調查對象是比較全面的分配了男女比例和從不同家庭背景出發,調查的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問卷調查。調查對象有農民、工人、村幹部、其他人員。抽樣發放了調查問卷80份,回收有效問卷80份,回收率為100%,其中:農民40份,工人20份,村幹部10份,其他人員5份;男性40人,女性40人。

(二)面談方式。面對面訪談共訪談了10名人員,訪談對象包括農民、工人、村幹部等。訪談的內容涉及教育、土地、養老保險、村民自治、法律意識、農村糾紛解決機制等。

1.4調查結果(詳見附件一)

調查問卷分三組共10道問題,其中,組一調查法律認識,組二調查法律現象看法,組三調查維權方式。面談調查主要圍繞農民的法律認識、法律現象看法、維權方式三大主題進行對話。

綜合調查結果,初步分析,忠信村民呈現以下特徵:

一是村民法律認識方面,例如法律功用作用、法律約束人員範圍等問題,大部分人的選擇正確、認識到位。但是瞭解法律知識渠道較為單一,電視渠道偏重。

二是看待法律現象方面,面對親友犯罪及遭遇法律問題,選擇都比較明智,可見,村民的法律意識還是比較強的。

三是維權方式選擇方面,調解方式和法律途徑在農村地區並存,訴訟方式並不是首選,調解方式才是村(居)民最佳選擇方式,過半的調查對象認為發生糾紛時,被別人告上法庭屬於正常現象,由此可見法律意識正日漸增強。

第二章農民法律意識現狀及分析

2.1農民法律意識現狀存在問題存在問題:

在國家邁向現代化的時代,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法律觀念的不斷進步,農民的法律觀念和知識已經有所改觀,法律意識有所提高。問卷調查調查結果恰恰證明這一點。但是通過訪談調查時,卻發現農民的法律意識還存在較多問題,就目前農民的法律知識來看,還不能適應當前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發展形勢,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民法律知識水平的匱乏。雖然經過多年的普法教育,農民的法律知識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於歷史傳統和社會政治、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加上普法宣傳工作跟不上農民的需求,農民對法律知識的認知仍停留在淺層次的感性認識上,不能真正瞭解法律的含義,更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農民的法律知識和法律心理結構。當他們面對糾紛或法律問題,雖然想到應該求助法律,卻不知道如何應用法律去處理事情。這種只知法律大概念卻不知如何應用,往往導致農民在遇到問題時一般是拒法律於門外的,更傾向於用調解等方式去解決問題。

二是法律虛無主義思想盛行。雖然我國早已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但在農村地區仍然有部分人或多或少存在着有法無法一個樣的法律虛無主義觀念。調查中發現,很多人對一些根本的法律有所瞭解,比如很多人知道殺人放火是犯法,但是對無證經營等卻認為不犯法,更不要説對那些涉及與經濟貿易等有關的法律知識了,即便常見的普通經濟糾紛、合同糾紛,也經常和詐騙、敲詐勒索等犯罪搞混。對法律都如此陌生、容易混淆,更別説地方法規、條例了。因此,除一些重大犯罪行為外,農民的社會行為基本上是脱離法律認知而進行的。

三是法律在農村缺乏應有的權威。法治社會要求法律至上,具有最大的權威和最高的效力。然而,在農村地區,法律卻沒有處於至上的位置;相反,幾千年來的封建人治傳統已使權力至上的觀念在我國農村社會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現實生活中,我國農村地區呈現出明顯的泛權力狀態。在權大還是法大的價值取向上,廣大農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前者,法律幾乎是沒有權威的。在農民的心中,政府管理了一切,在日常生活中找政府往往是解決矛盾糾紛的主要途徑,遠遠大於尋找法律救濟的比重。

四是法律在農村的實施情況較差。農民法律意識的培養與農村良好的執法、守法、崇法環境密切相關。由於封建法制傳統中“行政兼司法”體制的影響,農民在碰到糾紛時首先想到的是找政府,而不是找法院,這不僅使司法獨立的實現困難重重,也使司法的終極權威性大打折扣。農民不相信法院,無意訴諸法律,卻對用行政手段解決糾紛充滿憧憬。而農村的行政執法情況相對城市行政執法,也相對薄弱,這一因素也必然削弱法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

五是農村普法工作較為薄弱。農民法律意識淡薄與政府的法制宣傳教育有着直接關係。雖然已實施到第六個“五年普法”計劃,但總的來講,我國普法宣傳效果,與社會發展形勢和城鄉羣眾法律需求還是存在一定距離。特別是農村,政府的普法投入不足,未能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普法宣傳,只是簡單地發放普法法律法規選編,普法流於形式,方式方法較為單一。法制宣傳中較注重法律義務、法律責任的灌輸,忽視人們對法律權利的認識,注重實體法,而不重視體現法律正義的程序法等等,這勢必使農民對法律產生厭倦的心理,影響其法律意識的提高。

2.2農民法律意識相對滯後的原因分析

上述存在問題,筆者主要從主客兩方面進行原因分析:

一、主觀原因

(一)農民羣眾本身文化素質相對偏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村民對於法律知識的接受水平。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更多的農村村民特別是農村青壯年湧入城市,而留守家中更多的是老人、婦女和小孩。而這樣的一部分人往往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差,更甚者不識字的佔據了絕大多數,他們不懂法律並且法律意識相當薄弱,所以這樣的農村村民較少參與普法活動。正是由於他們法律知識水平和法律意識都比較低,對法律缺乏信任感,從而不會應用法律的手段維護自己的權利。

(二)鎮、村雖然都成立了普法依法治理機構,但法制宣傳作為一種“軟指標”做與不做在短時期也沒有明顯的效果。在一些村幹部中,他們本身的法律知識就相當的薄弱,更別説讓其帶頭學法了。所以少數村(居)法制宣傳教育還僅僅停留在表面的應付檢查上。

二、客觀原因:

(一)傳統思想的影響。眾所周知,我國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儒家政治文化觀念根深蒂固。一方面,由於人們仍主要生活在低頭不見抬頭見的熟人社會關係中,傳統的“無訟”、“和為貴”思想及家族意識等仍影響着人們的生活態度。遇到矛盾糾紛時,或忍氣吞聲,或依靠有威望的長者或村幹部依鄉規民約來解決。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訴諸於法的。另一方面,受“權力本位”思想的影響,少部分農村基層幹部法制觀念淡薄,頭腦中“人治”思想作祟,認為法是管老百姓的,而自己卻不受法律的約束,權力凌駕於法律之上。這種現象加劇了農民對法律價值的非認同感。

(二)法制宣傳隊伍力量薄弱。目前農村的普法工作主要依靠鄉(鎮)司法所進行,普法力量與普法任務不相適應。忠信司法所為共有工作人員4人,村(社區)兼職司法助理員17人,而忠信鎮為河源市中心鎮,户籍人口有6萬多人,商貿活動較為發達,司法工作人員不僅要完成司法行政的事務性工作,例如開展社區矯正、安置幫教、矛盾糾紛調解等大量繁雜的工作,同時又是法制宣傳的主力軍,力量明顯不足。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法律維權意識的薄弱現象,影響農民百姓對法律的深入瞭解。

(三)普法宣傳的形式單一,內容針對性不強。一方面,農村普法大多時候還是採取橫幅、標語、黑板報、宣傳櫥窗、宣傳資料等形式進行。通過掛橫幅、貼標語進行宣傳,往往造成農民只知法律名稱而不知其內容。至於分發的宣傳資料,雖然內容詳細,但是受不同程度的文化影響他們不一定能夠理解。另一方面,農民迫切需要了解的法律普法宣傳不夠深入,法律內容針對性不強。

第三章建議建言

調查顯示,忠信農民的法律意識雖然整體看來有了不少的提高,但個別看來還是十分淡薄的,這就表明有關部門普法的工作做的還有不足之處,正因為如此才使得部分農民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識和法律常識。因此,為了更多的居民免遭不法利益的侵害,司法所及有關部門應該採取有效措施,改進教育方法,進一步加強普法力度,進而使得更多的居民法制意識得的到加強,樹立正確的法制觀念,真正把農村這一塊的普法教育工作做好。為此,我認為增強農民法律意識應從如下幾點着手:

(一)堅持以往的普法政策。回顧二十多年的鄉村普法歷史,我們發現,鄉村普法是在國家自上而下的推動下運行的,通常採用的是福利引導型模式,即國家組織人員、資金開展普法,調動農民的學法積極性,引導農民逐漸習慣依法規範自己的生產生活。這其中主要是通過電視、廣播、報紙、雜誌等大眾傳播媒介傳播法律信息,主要是以案説法、新聞調查、解釋新法等形式,縮短農村與外界的時空與心理距離,潛移默化地促使農民變革思維和行為方式,最終使法制成為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二)更新理念,合理統籌,強化合作。對農民進行普法活動,在內容選擇上,要儘量與農民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要逐步引導農民掌握與其生產、生活相關的法律,特別是對一些他們關心、反映強烈的問題,要向他們及時提供一些相關法律信息;在普法形式上,力求靈活多樣,選擇與農民相適應和易於接受的形式,要更加貼近他們的生活;在時間跨度上,要持之以恆,不能搞形式主義,作表面文章,要把普法工作制度化、法律化、長期化。

(三)加大投入,“軟硬”兼施。作為基層文化設施的硬件建設主要是開辦農家書屋、活動室、上網中心,使農民在休閒時可以自己通過讀書看報、上網和相互交流學習法律知識,瞭解國家大事,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增強法制觀念。同時要大力加強農村文化教育,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增強農民法律意識。

結論

通過上述忠信農民法律認識、法律現象及維權方式等情況的調查分析,我認為,隨着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深入發展,農民法律意識的狀況較之以前,有較大提高或增進的一面,農民對法律、法制的認識在不斷髮展、深化。但是,其種種不足是有目共睹。農民法律意識離人們的期望與社會發展的要求還相差甚遠,法律在農民心中還未獲應有的地位,未能在農民的生活中獲得現實的生命力,要實現依法治國的宏偉藍圖,我們必須從農民法律意識這個最根本的問題着手,加大力度,加強措施,不斷引導農民學習法律,掌握法律,學會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法律意識的調查報告4

現今社會城市居民法律觀點偏差,法制觀念淡薄。居民的法律知識水平不高 。作為現代人,應當具備法律素養,這成為現代市民特別是青年大學生立足社會的基本條件。然而,實踐中源源不斷的各類大學生犯罪現象,頻頻向我們告示:一年一度的“法制教育”課並未讓學生們真正懂法,傳統的法制教育模式走到了非改不可的盡頭。當前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水平還很低,違法犯罪的大學生多數法律知識貧乏,法制觀念淡薄,他們不懂得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近年來一升再升的大學生犯罪數據,頻頻向我們告示:校園並不平靜,大學生們的法律素養還十分貧瘠法律知識是法律意識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衡量法律意識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依據。人們的法律意識水平的高低與其文化程度成正比。雖然我國高法律知識是法律意識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衡量法律意法律知識是法律意識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衡量法律意識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依據。人們的法律意識水平的高低與其文化程度成正比。

對此,我對我校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1、調查的基本方法

對於此類調查題目,我採用了問卷調查的方式。首先,篩選題目,再分發給各個當地大學校園的同學,再選擇10名同學完成問卷調查,最後再根據同學們的問卷結果作出相應的結論。

調查問卷如下:

1、你認為法律在現實生活中的用處?

a、非常有用45.11% b、一般35.71% c、基本沒用6.02% d、法律不如權力有用11.65%

2、你生活中的法律知識是從什麼地方來的?

a、電視上48.12% b、報紙上16.54% c、學校的課本上35.34% d、家庭的影響4.51% e、其他13.91%

3、你認為你在生活中平均每學期遇到法律問題的頻率為:

a、20次以上5.26% b、20次?10次6.39% c、10次?5次21.8% d、5次以下50.75% e、0次16.17%

4、當你的權益受到侵害時,你首先想到的是?

a、拿起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50% b、用武力解決6.02% c、通過關係解決.15.79% d、感覺很委屈但是認為也是沒辦法的事16.17% e、根本沒有在意過9.40%

8、當今雖然是法制社會,也存在着家庭暴力、婚姻財產糾紛等很多問題,你認為:a、清官難斷家務事74.05% b、清官易斷家務事25.95%

(1)、如果你選擇了a,那麼你認為是什麼原因?

a、法律法規不健全30.70% b、羣眾的法制意識不強29.57% c、法官的職業素質不夠高4.01% d、法律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35.21%

(2)、如果你選擇了b,那麼你認為是什麼原因?

a、法律法規健全52.6% b、多年的普法工作取得了較大的成效9.40% c、法官能夠正確地把握“一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的原則15.41% d、一切問題在法律面前都能夠得到解決3.38%

10、假如你在公交車上遇到騷擾時,你會如何去做?

a、出聲制止,維護自己的權益49.25% b、用適當的方法讓他得到懲罰28.95% c、瞪他一眼,然後換個地方或下車20.31% d、默默的離開,不敢出聲。3.38%

16、你希望多瞭解一些法律知識嗎?

a、希望92.11% b、不希望7.89%

17、你希望法律基礎課要如何上?

a、儘可能介紹能解決社會生活的法律法規33.08% b、從案例中説明相關法律理論,類似於《今日説法》61.65% c、按照教材的內容和順序進行教學5.26% d、最好取消這門課,與日常學習生活無關4.14% e、我覺得這樣比較好;

2、導致調查結果的原因

可見他們還是很關心身邊的人和事的,一些法律常識大部分同學還是知道的,由於問卷設計的不夠合理,可能誤導了同學們的思想,讓數據不夠真實,此次調查的結果説明,同學們的法律意識比較弱,知識也比較缺乏,從數據上看,同學們都沒有太在意生活中的法律問題,也許他們覺得,在生活中遇到麻煩是必然的,並不是法律問題,也有可能受家庭、社會等各種因素影響,讓他們認為權利比法律有用。

此次調查可以看出當前我國大學生大都重視專業課,而對法律基礎課不予以重視,只是臨到考試的時候突擊,應付了事,大多數學生重學分,輕實效,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大學生不可能有紮實的法律基

礎知識。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教育功能主要體現在通過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使他們把提高法律意識從自在的行為變為自覺的行為,從而意識到法律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性,並把法律當成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法律意識是一種較為寬泛的社會意識表現形式,對於大學生來講,法律意識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對法律知識的理解和對實際法律問題的觀點、態度與解決方法,簡單得説,就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法律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是對每一個大學生素質修養的必備要求,是能夠懂法運用法律的前提;對實際案例的解決是法律意識高低的具體表現,具有直觀性。

3、對大學生如何提高法律意識的意見

根據此次調查,我們應該看到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教育,加強綜合管理,高等院校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要從根本上抓起,就具體到高等院校對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的高度重視及各種有關法律方面的宣傳。對大學生進行法律意識教育應着重以下2個方面:

1。高校應營造對大學生進行法律意識教育的學校環境。

2。高校應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來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3。鼓勵大學生觀看有關法律知識方面的書籍或電視節目,能儘量做到普法、懂法,認識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意義。

法律意識的調查報告5

法律意識是社會主體對社會法的現象的主觀把握方式,是人們對法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種心理要素的有機綜合體。從人類對社會法律現象的主觀把握方式的角度來看,法律意識包括法律知識、法律理想、法律情感、法律意志、法律評價和法律信仰五個方面的內容。法律意識是法治國家建設的精神底藴,既是法律規範建設的精神動力,又是制度建設的精神支柱,不僅影響法律規範創制的質量,而且制約着法律規範轉化為現實制度的全過程,從而決定法律制度建設的成敗。

為了瞭解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我係以小組為單位,對各寢室不同年級的同學進行了問卷調查,收回問卷,進行統計分析後,從中瞭解到我院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問卷分析

1.對法律基礎知識有一定的瞭解,但掌握得不全不牢,理解不深。

調查表明:他們對憲法、刑法、刑事訴訟、民事訴訟等方面的常識比較瞭解,有70%的同學都能答對這些方面的問題;但對法理、民法、知識產權法、仲裁法國際法、行政法等方面的法律知識大部分人較為生疏。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顯得欠缺。

2.有平等的訴求,但對平等的理解不深。

在調查中瞭解到:他們有平等的思想意識,但對平等認識不到位,在心靈深處,懼怕權勢;對他人的不良違法行為能進行正確評價和譴責,但在涉及自身利益時,卻採取雙重標準。如對在法治社會中您認為對社會經濟生活調控影響最大的應當是什麼的選答,認為各級官員的意志的表明部分人在心中已經認同官員的特權。當在寢室裏遇到竊賊時,有47%的人選擇可能會痛打他一頓。

3.有建立法治國家的法律理想和熱情,但對現實法治建設的心理準備不足。

調查中瞭解到:絕大多數的大學生對依法治國的治國方略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都是認同的,但對現實社會的複雜性、對建成法治國家的困難和長期性預見不足。如在對您認為法治國家在我國能實現嗎的選答, 70. 3%的人認為可以實現;對您對違法執法的現象持什麼態度的選答,有33. 3%的人選擇見慣不怪,只有29%的人選擇非常氣憤。

4.有崇敬法律的意識,但缺少踐行法律的行為,法律信仰有待加強。

如對您認為什麼是社會主體行為最根本的評價標準的選答,只有40. 9%的人選擇法律;對假如您是電影中的秋菊,您會像她那樣説法的選答只有36%的人選擇會;如果您發現在您的家屬中有犯罪嫌疑人,你會怎樣做的選答,只有34. 6%的人選擇肯定會勸其自首。表明相當部分人缺少崇拜法律的心理,在行為的選擇上可能不會依法而行。

二、問題發現

1.大學生已有法律意識,但法治觀念淡薄。

當代大學生的法治觀念淡薄,只關注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法律問題,只注重眼前利益,表現出較強的實用性和功利性。甚至有一些大學生認為自己很難遇到法律問題。其實人在社會中生存,時時刻刻都與法律及其法律相關的問題緊密聯繫,只是當時沒有注意罷了。在大學校園裏普遍存在這樣一個現象:學生為了圖便宜,大多數人都買二手電腦和手機,他們認為這樣既經濟又實惠。有的學生在交易的過程中就買了贓物,其實這已經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處罰法》,由於沒有足夠的法律意識,缺乏法律知識,有的學生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就觸犯了法律。

2.大學生的法律理論知識與實踐相脱節。

在我國任何一所高校都開設法律基礎課作為非法律專業生的選修課。在法律基礎課上通過老師的講授能夠學到一定的法律知識,學生們都知道遇到問題、糾紛應該採取法律措施,拿起法律的武器來捍衞自己的權利。但是在現實中如同學之間發生矛盾衝突時,有的同學就不能採取正確的方法解決,往往是頭腦一熱,就採取一些過激的,甚至愚昧的方式,最終造成嚴重的後果;有的同學則是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卻不懂得如何用法律來保護自己如有的大學生在打工過程中拿不到錢,甚至還被罰錢;有的畢業生畢業時不知道怎麼與用人單位簽訂協議;有的大學生在購物時不知道索要發票與三包憑證,更有甚者買到假冒偽劣產品卻

只能自認倒黴,類似這樣的報道屢見不鮮。因此,提高大學生運用法律知識的實踐能力,使其學以致用,是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

三、提出建議

1.提高認識

學習法律知識有着重要的意義,如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信仰等.在課堂教學中,可以結合現實生活中的例子,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也可以打破課堂教學侷限,組織主題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法律的重要性,更能激發學習的慾望。

2.加強學習

學校開設法律基礎課,通過老師的講授,讓每一個學生都知道遇到問題,糾紛應該採取法律措施,拿起法律武器來捍衞自己的權益,而不是採取暴力手段解決,在課時的內容的選擇上,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和需要,有針對性地突出重點,在‘少而精’方面作文章,講授一些發生在學生周圍的案例,提高學生的興趣,適當的對學習方法進行改革,不僅僅採用老師講授,還要採用課堂討論,進行案例分析結合錄象等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習積極性。同時根據大學校園發生的事件及時採取措施,以及反省發生的原因,同時適當的進行教育改革,把法律教學作為必修課,讓每個學子認識到法律的重要性。

3.重視實踐

學以致用,學到的東西要用實踐來檢驗其是否正確.只有經過檢驗,才有意義.儘量給學生提供實踐的平台,讓他們展示自己的才華。

大學生都或多或少地知道法律的基本常識,並不是完全的法盲,每個學子從小到大受傳統的倫理道德的教育,對法律基本知識早已耳濡目染,儘管受到一些負面因素的影響,但是我院大學生整體的法律素質還可以的,這裏所説的只是基本常識,而不是深沉的理論,當今我院大學生也沒有必要對法律學習得面面俱到。

知法並不代表能運用法律,它們是兩碼事,運用主要是以知道為基礎,由於當今大學生接觸社會的機會少,社會經驗不足,再加上大學生自身的特點,如行動容易衝動,易受別人的煽動,追求時尚和個性,好面子,在處理具體一件事情上到底很少正確使用法律,甚至做出違法的事情。而維權更不用説了,當今大學生遇到侵犯個人權益時,大部分的學生會選擇迴避,忍讓,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雖然他們具備了一定的法律知識,但他們沒有真正的把法律知識內化為法律意識,沒有真正的挖掘法的精神,法的價值,缺少公平,正義的理念,對法的信任程度低。

在知識經濟作為世界經濟發展主導力量的今天,人的素質成為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高校作為對青少年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基地,需要對大學生進行德,智,體,美等多方面的教育工作,從而培養出高素質,全方位的人才,來迎接世界科技迅速發展的挑戰.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意識的培養,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是高校進行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這也是當前社會發展前提。

法律意識的調查報告6

在中國不斷與世界擴交流,全面建設農村的今天,法律開始走進並更近的影響農民的生活,那麼,農民的法律意識狀態如何呢?他們的權利意識、法律保護意識和意識的狀況又如何呢?這些都是我作為一名法學專業的學生急切想了解的問題,於是趁着暑假的機會,在我的家鄉韶關市的幾個鄉鎮展開了此次的社會調研。

一、調查農村居民法律意識現狀的目的和意圖

現在,我國已進入了法制社會的時代,農村的日常生活不僅涉及到經濟,還涉及到文化和倫理道德等多方面,而所有的這些都必須用法律來調整。通過對農村居民法律意識現狀的社會調查,瞭解現今我國農村居民的法律意識狀況(儘管每個地區各有差異,但也可致瞭解),意識也希望通過了解,能加強和增進農民的法律意識,使其樹立正確的法律的觀念,對我們的法律有正確的態度,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二、調查對象和調查地

調查對象分別是韶關市犁市鎮、長來鎮、北鄉鎮在農村生活的居民,所被調查的人員概在1865歲之間,文化程度在國小至本科之間,無文盲。所以,可以保證調查問卷的真實性,以及回答我問時理解問題的能力。

三、調查的程序

此次調查主要用的是問卷調查和問相結合的調查方法。不過仍是以調查問卷為主,問為輔的調查方法。

四、調查問卷的基本情況

因為考慮到本次調查問卷的調查對象主要都是農村居民,文化水平參差不齊,所以,儘可能做到淺顯易懂。在爸爸的助下,這次的調查共發問卷60份,每個村各20份。採用當場回收的方式,60份全部回收,但有4份沒按要求填寫,所以,最後的有效問卷為56份。

以下是我的調查問卷:

1、你對法律知識瞭解多少?

a、該瞭解的都瞭解了12.8%

b、不太瞭解65.3%

c、不瞭解21.9%

2、您覺得法律能維護您的切身利益嗎?

a、能,我對法律非常有信心10%

b、不能,法律越來越成為有錢人和有權人的代表和工具18.3%

c、現在還不能,但隨着社會的發展,法律會逐漸完善。31.7%

d、説不好40%

3、當您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您會:

a、利用法律的手段解決40%

b、帶上一羣人,拳頭解決17.5%

c、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忍氣吞聲10%

d、拿錢私了32.5%

4、您覺得您的法律意識強嗎?

a、很強20%

b、一般72%

c、不強18%

5、您覺得法律和您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的關係?

a、關係密切55.8%

b、關係不35.82%

c、沒關係8.33%

6、您在日常生活中,會自覺遵守法律的規定嗎?

a、嚴格遵守47.5%

b、部分遵守28.3%

c、有時會14.12%

d、對法律規定不瞭解10%

7、您知道自己有哪些權利和義務嗎?

a、知道,並且十分清楚9%

b、體知道48.8&

c、我只是知道什麼不犯法26.7%

d、不知道,做人靠的是良心,別的無所謂16.4%

8、您覺得影響我國法律有效執行主要原因是:

a、法律本身沒有足夠的權威11%

b、執法機關執法不嚴18%

c、一些領導幹部不守法65%

d、多數人對法律尊重不夠6%

9、公交車上您剛好看到有兩個小偷合夥正在從一老人家挎包裏偷東西,您會:

a、馬上制止4.82%

b、如果別人出面制止裏,我也會忙16.9%

c、做暗示提醒,引起別人或者被偷者的注意56.7%

d、多一事不如少一事22.32%

10、對於一個跟你關係特別好的朋友,向您借700塊錢,答應兩個月後還,您會要求他寫借條給您嗎?

a、關係那麼好,不用寫58.6%

b、應當寫16.48%

c、寫不寫都無所謂21.8%

d、説不清5.2%

根據調查問卷的結果和就一些調查問卷的內容和村民交流,回來通過一系列的據分析,概總結出了以下幾點:

總的來説,法律,現代文明社會必不可少的工具,可我國是一個傳統法律意識極濃的國家,在傳統的法律意曙,法律的地位並不高,作用十分有限,權利意識非常淡薄

(1)傳統的習慣根深蒂固

根據調查問卷結果的分析,以及聯繫近年來媒體披露的量案件,都可瞭解到不少人的腦子裏的法律意識仍是空白的,即使自己或家人受到了嚴重侵害,也不知道用法律來保護自己,不去報案;也有一些像有經濟往來的行為,,如借款不寫借條,總以為家是熟人,是朋友,不會出問題,而一旦出了問題,又無憑無據,無法求得法律的保護;更有甚者,一些村會的幹部的法律意識也十分淡薄,公然出面去解決本村發生的刑事案件,以私了的方式解決,使得觸犯刑法的犯罪分子逍遙法外。

(2)積極態度與消極態度並存

因為法律的普及逐漸深入農村,部分村民一般都還是能肯定法律的價值的。可是,還有許多村民對相當部分的法律規範和司法機關持不信任態度,往往把自己置身於現行法律調整的對象的被動地位,不懂法也不願主動地去了解法律,從而用合法的手段去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對法律賦予的檢舉權、控告權還不甚瞭解。

(3)婦女的法律意識更為淡薄,且一些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

在廣農村,應該特別是在偏遠的山村裏,多數的婦女經濟上還不能夠立,走不出家庭的圈子,也得不到社會的尊重。家庭也時有發生,婦女受歧視、受虐待、受摧殘的事時有發生,但她們卻忍氣吞聲,不會拿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來捍衞自己的合法權益。

對以上現象的分析:

在我國農村,多數農民的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知識面窄,談不上什麼系統有條理的學習法律法規,廣農民獲得的法律方面的信息量非常少。所以,法律在廣農民的頭腦中所佔的位置自然是十分淡薄,甚至是觸犯刑事的行兇、搶劫、盜竊等嚴重侵害國家集體利益和公民的生命財產的犯罪,行為人也並非無知到殺人是否償命,犯罪是否坐牢的愚昧地步,但是他們仍然鋌而走險,這純粹就是,法律意識的問題了。雖然,犯罪的原因十分複雜,但犯法的自然是法律意識不高。但很多懂法的也依舊如此。在農村裏,一些普法教育單單靠形式化、表面化、張貼標語、懸掛橫幅、散發些傳單,而這些根本就解決不了實際問題,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

我覺得針對以上的現象,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以此來提高廣農村居民的法律意識:

1、營造一個家都積極參與的學法守法的輿論氛圍

現在的傳媒的力量是巨的。各類傳媒應該要加法律的宣傳力度其。通過電視、電影或是其他的文藝作品以直觀的方式入手,來吸引村民的注意力。在這個方面,宣傳機構、普法機構應擔負起自己的責任。

2、應讓有關部門編寫出通俗易懂的普法宣傳教材

廣的農村居民的文化水平都偏低,像枯燥的法學理論肯定不適應他們,所以要編寫出適合廣農民的法律學習資料。在我們的農村裏,各類案件時有發生,法律宣傳的素材應該講並不缺乏,只是説沒有下力氣、下功夫去收集整理他們。編寫宣傳材料,最好是法律條文結合實際案例、真人真事的案例。多拍攝農村生產生活與法律相關的短片電視劇,貼近他們的日常生活,這樣的教育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3、建立一支專業的普法隊伍

首先,這支隊伍應該要具備一定的法律專業水平,熟悉基本的法學理論。同時,他們也應該要熟悉農村、農民的日常生活,知道農村在法律上的空白是什麼,農民經常發生的糾紛是什麼。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有針對性地對症下藥、因人施教。在每逢普法的宣傳日,搞好法律諮詢活動,散發宣傳資料。普法隊伍得長期做好這項工作,才能促進農村居民法律意識的提高。

4、有關部門在普法教育上還應適當投入

因為像編寫教材、發行書籍,建立專業的普法隊伍、定期下鄉,所有的這些都是需要資金支持的。而且,我國的農村地域廣闊、條件也是千差萬別的。首先,在村會裏,就應該設立專項資金,訂一些相關書籍、報刊雜誌,一來可以供村幹部學習,起模範帶頭作用;二來形成一個良好的學法氛圍。其次,還可以用村裏的傳統辦法,比如辦壁報,做一些宣傳的欄,把最新的法律信息及時傳遞給農民。

5、一些領導機關、司法機關應做好表率工作

因為目前,一些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屢見不鮮;一些觸目驚心的違法現象在報刊、電視,特別抒農民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護的時候,他們就會產生一種誤解,對法律權威性的誤解。所以,領導機關、執法機關應該要以自己的實際行為為廣的農村居民做出表率!

通過這次實地的社會調研,讓我從中學習了很多。也要特別的感謝我的父親,是他,教會我怎樣去分析調查問卷的數據。也是通過這次的社會調研,我從中瞭解到了作為一名法學專業的在讀本科生的努力方向:那就是決不能僅僅拘泥於書本的知識,更要把從書本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的生活當中去。

通過這次關於農村居民的法律意識現狀的調研,也讓我深刻認識到提高農民法律意識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但我堅信,通過各方的共同努力,法律之花一定會在廣農村結出累累碩果的!

法律意識的調查報告7

法律意識是法律規範、法律關係、法律行為以及立法、執法、司法等活動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法律意識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是社會主體對法律現象的主觀把握方式,是人們關於法的知識、情感、評價與行為傾向的有機綜合體。其中法律情感是社會主體對於法的穩定的情緒體驗,如對於法的尊重、親近、關切還是蔑視、厭惡、冷漠等。在知識、情感、評價的基礎上選擇守法還是違法等就是社會主體的法律行為傾向。法律意識有先進與落後之分,現代與傳統之別。現代法律意識是符合社會客觀規律和時代需求的法律意識,是先進的法律意識。

一、調查目的:

現在,我國已進入了法制社會的時代,公民的日常生活不僅涉及到經濟,還涉及到文化和倫理道德等多方面,而所有的這些都必須用法律來調整。通過對我國公民法律意識現狀的社會調查,瞭解現今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狀況(儘管每個地區各有差異,但也可大致瞭解),意識也希望通過了解,能加強和增進公民的法律意識,使其樹立正確的法律的觀念,對我們的法律有正確的態度,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二、調查程序:

此次調查主要用的是問卷調查調查方法。發放問卷,當場收回。

三、調查問卷結果及分析:

1.您對我國法律瞭解多少?

A非常多——7——15.56%

B很多——15——33.33%

C一般——17——37.78%

D少——6——13.33%

2.您認為我國法律執行狀況如何?

A非常好——19——42.22%

B很好——16——35.56%

C一般——9——20%

D差——1——2.22%

3.您覺得影響我國法律有效執行主要原因是?

A法律本身沒有足夠的權威——15——33.33%

B執法機關執法不嚴——9——20%

C一些領導幹部不守法——17——37.78%

D多數人對法律尊重不夠——4——8.89%

4.您認為我國法律完善程度如何?

A比較完善——24——53.33%

B基本完善——17——37.78%

C不完善——3——6.67%

D很不完善——1——2.22%

5.您覺得法律能維護您的切身利益嗎?

A能,我對法律非常有信心——25——55.56%

B不能,法律越來越成為有錢人和有權人的代表和工具——6——13.33%

C現在還不能,但隨着社會的發展,法律會逐漸完善——10——22.22%

D説不好——4——8.89%

7.您認為法律與道德哪個重要?

A法律——23——51.11%

B道德——22——48.89%

8.您在日常生活中,會自覺遵守法律的規定嗎?

A嚴格遵守——25——55.56%

B大部分遵守——14——31.11%

C有時會——2——4.44%

D對法律規定不瞭解——4——8.89%

9.當您在路上遇到一個小偷正往路人口袋裏偷東西,您會

A明哲保身——10——22.22%

B及時告訴受害者——17——37.78%

C報警救援——20——44.44%

D不知道——0——0%

10.對於一個跟你關係特別好的朋友,向您借錢,答應兩個月後還,您會要求他寫借條給您嗎?

A關係那麼好,不用寫——17——37.78%

B應當寫——17——37.78%

C寫不寫都無所謂——11——24.44%

D説不清——0——0%

11.如果發現幹部違反規定多收費,您通常

A忍忍算了——11——24.44%

B向上級部門反映——25——55.56%

C不交——8——17.78%

D到法院去告——1——2.22%

12.您認為打官司的行為

A值得鼓勵——16——35.56%

B斤斤計較——4——8.89%

C正常——25——55.56%

13.您認為打贏官司主要靠

A金錢——9——20%

B律師——5——11.11%

C與法官關係——1——2.22%

D法律——30——66.67%

14.你最想了解哪部法律

A憲法——21——46.67%

B刑法——8——17.78%

C民法——7——15.56%

D勞動法——9——20%

15.你認為對你最有幫助的法律是

A憲法——20——44.44%

B刑法——5——11

.11%

C民法——11——24.44%

D勞動法——9——20%

分析如下:

第一題從整體上評估被調查者的法律意識程度,以便迅速掌直接把握被調查者實際情況。從第一題的回答情況來看,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還是比較令人滿意的,僅有13.3%的人認為自己瞭解的法律知識少,相反,有33.33%的人認為對我國法律瞭解比較多。

第二題從法律的執行程度出發,調查公民對現形法律的滿意程度。從問題的答案來看,大多數人還是比較滿意的,有20%、2.22%的人認為一般和差,説明我國法律執行狀況還應該繼續改革深化,努力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第三題延續第二題對執行狀況的考察,深入研究當前我國法律執行不足的具體原因。從調查結果看來,認為“一些領導幹部不守法”的人最多,佔37.78%;其次是“法律本身沒有足夠的權威”,佔33.33%;“執法機關執法不嚴”,佔20%;“多數人對法律尊重不夠”,佔8.89%。就整體而言,説明我國封建法律意識殘餘還大量存在,“官比法大”、“情比法大”的思想依然存在,還有好多人對法律關心較少,缺少主人翁意識。

第四題調查我國公民對法律完善程度的認識,以評估其法律意識。調查中顯示超過一半的人都認為我國法律比較完善,近四成認為基本完善,只有少數人認為不完善和很不完善。這同時也反應出我國立法工作做的比較令人滿意。

第五題將法律與公民實際生活聯繫起來,從切身利益出發,調查公民對法律信心度的認識。結果顯示,大部分受調查者對法律充滿了信心。當然也有13.33%的受調查者認為法律不能不能維護自己的切身利益,法律越來越成為有錢人和有權人的代表和工具,這説明了我國法律在現階段確實還是存在一定問題的,還有很多值得有關部門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六題調查公民法律意識的來源。調查結果顯示,來自學校和家庭所佔比重最大,都佔到28.89%。來自社會和其他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分別佔22.22%和20%。説明家庭和學校是我國公民獲得法律知識的重要來源,社會及其他方式也佔一定的比例。這要求我國應繼續加大在家庭學校的宣傳力度,同時,拓寬現有方式,積極尋求新方式向公民普及法律知識。

第七題研究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性。其結果顯示認為法律重要的佔51.11%認為道德重要的佔48.89%。可見結果不容樂觀。法律的地位受到了嚴峻的挑戰,道德在我國公民的心中還是佔有重要地位的,傳統的法律意識在我國公民心中還根深蒂固。

第八題從公民生活出發調查公民在實際生活中面對法律時的反應。在日常生活中,嚴格遵守法律的佔55.56%,大部分遵守佔31.11%有時會佔4.44%,對法律規定不瞭解佔8.89%。雖然嚴格遵守的佔大部分,但不遵守的和不瞭解的也大有人在。

第九題主要調查當公民面對緊急情況時做出的反應。此項結果不容樂觀,明哲保身者佔了22.22%,説明我國公民“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傳統小農思想仍有一席之地。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麻木思想愈演愈烈。

第十題主要調查公民的契約意識程度。當朋友向自己借錢時認為應當寫的不足四成,大多數人都有不用寫和無所謂的思想。就此問題而言,我國公民契約意識不強,相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還相距甚遠,這對我國日益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利。

第十一題主要調查當發現領導幹部違法時,我國公民的反應情況。此項調查結果也不容樂觀。只有一半的人能向上級領導舉報,利用法律渠道去法院起訴的

僅佔2.22%,而有24.44%的受調查者採取“忍忍算了”的消極心理。我國公民對的法律意識比較消極。

第十二題直接從訴訟出發,通過調查公民對訴訟的態度以間接判斷公民的法律意識。結果顯示有過半的人認為打官司正常,35.56%的受調查者認為打官司值得鼓勵,然而有8.89%的受調查者認為打官司是斤斤計較,雖然比重不算大,但同樣能反映出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還亟待提高。

第十三題繼續深入研究十二題中關於法律訴訟的問題,調查公民心中打官司勝利的重要條件。其中66.67%的受調查者認為法律是打贏官司的重要條件,其次便是認為金錢是打贏官司的重要條件,佔20%的比重,認為律師和與法官關係是打贏官司重要條件的分別佔11.11%和2.22%。這也體現出了現在社會上還大量存在着不和諧的因素,我國還並沒有真正做到依法治國、依法行政。

第十四題調查公民最想了解的法律。結果顯示想了解憲法的受調查者佔

46.67%,居於首位,其次是勞動法佔20%,刑法佔17.78%,民法15.56%。説明我國公民對憲法瞭解的興趣較弄,但同時也呈現出需求多元化的特點。

第十五題延續第十四題的研究,調查公民心中認為最有幫助的法律。結果依然是憲法居首位,佔44.44%,體現了憲法是我國根本大法的地位,其次是民法佔24.44%,勞動法佔20%,刑法佔11.11%。我國應繼續加大法律宣傳力度,面對普通公民,投其所好,多樣化宣傳。

四、總結:

總的來説,法律,現代文明社會必不可少的工具,可我國是一個傳統法律意識極濃的國家,在傳統的法律意識裏,法律的地位並不高,作用十分有限,權利意識非常淡薄。主要表現在:

(1)傳統的習慣根深蒂固,傳統觀念與現代意識交織

(2)積極態度與消極態度並存

(3)法律權利意識弱於法律應用意識

針對以上的現象,我覺得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以此來提高廣大公民法律意識:

1、營造一個大家都積極參與的學法守法的輿論氛圍

2、應讓有關部門編寫出通俗易懂的普法宣傳教材

3、建立一支專業的普法隊伍

4、有關部門在普法教育上還應適當投入

5、一些領導機關、司法機關應做好表率工作

法律意識的調查報告8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直是關係黨和人民事業發展全局性和根本性的問題。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作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決策,這是黨中央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中共中央、國務院制定的《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強農村法制建設,深入開展農村普法教育,提高農民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性”。新農村建設離不開法制的有力保障,提高農民法律意識則是加強農村法制建設的基礎性環節。筆者結合目前常州市新農村建設的實際情況,深入調查新農村建設中農民的法律意識,並和農民進行了接觸,對一些關乎農民切身利益的法律知識進行普及,自己印製了一些簡單的法律知識發給農民,使得一些農民能在遇到問題時能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利益。

一、我國農民法律意識的現狀

雖然農民法律意識的提高對新農村建設意義重大,但目前我國農民法律意識的現狀卻不盡人意。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農民法律知識水平的匱乏。雖然經過多年的普法教育,農民的法律知識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於歷史傳統和社會政治、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加上普法宣傳流於形式,農民對法律知識的認知仍停留在淺層次的感性認識上,不能真正瞭解法律的含義,更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農民的法律知識和法律心理結構。這種對法律的陌生感決定了農民在遇到問題時一般是拒法律於門外的,更傾向於用非法律方式去解決問題。

二是法律虛無主義思想盛行。雖然我國早已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但在我國農村地區仍然有許多人或多或少存在着有法無法一個樣的法律虛無主義觀念。筆者在農村調查的時候發現,很多人對一些根本的法律有所瞭解,比如很多人知道殺人發火是犯法,但是對無照經營等卻認為不犯法,更不要説對那些涉及與經濟貿易等有關的法律知識了。因此,除一些重大犯罪行為外,農民的社會行為基本上是脱離法律認知而進行的。

三是權利意識淡薄。受傳統人治思想的影響,長期以來,法制在農村的着眼點都是如何加強管理,着重於法的政治統治功能,法律工具主義色彩比較濃重,而忽視了法律維護農民權益這一功能。農民往往只把法律當成是制裁違法犯罪的工具,而忽視了法律保障權利的功能。權利意識淡薄,主體意識模糊,缺乏維護民主權利,利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切身利益的意識和實踐活動。不少農民在其權利受到侵害時,或不知道已受到侵害,或雖已知道,卻信守“民不與官鬥”、“一年官司十年仇”、“吃虧是福”等傳統觀念,對侵害自己合法權益的行為不敢抗爭,一味忍讓。四是法律在農村缺乏應有的權威。法治社會要求法律至上,具有最大的權威和最高的效力。然而,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法律卻沒有處於至上的位置;相反,幾千年來的封建人治傳統已使權力至上的觀念在我國農村社會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現實生活中,我國農村地區呈現出明顯的泛權力狀態。在權大還是法大的價值取向上,廣大農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前者,法律幾乎是沒有權威的。在農民的心中,政府管理了一切,在日常生活中找政府往往是解決矛盾糾紛的主要途徑,遠遠大於尋找法律救濟的比重。

二、農民法律意識淡薄的原因分析

隨着我國法治化進程的日益深入,法律在人們生活中佔據着越來越重要的位置。經過四個五年普法宣傳教育,人們的法律意識也逐步提高。但如上所述,目前我國農民的法律意識總體來講還十分淡薄,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相比,還存在着很大差距。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文化素質低下,影響其法律素質的提高。由於傳統和現實原因相互交織,我國農村人口文化水平普遍較低。據有關資料統計,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7、7年,而城市為12.2年。而在筆者的調查過程中,發現現在農村40歲以上的人羣學歷在高中以下的佔86%,而大學畢業的很少。另據有關報載,目前,我國文盲絕對數高達8507萬左右,而其中90%的文盲分佈在農村。農民文化水平的普遍低下,必然直接影響到其學法、知法、用法的積極性和實際效果,進而影響其法律意識的提高,阻礙農村法制建設的進程。

二是傳統思想的影響。眾所周知,我國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儒家政治文化觀念根深蒂固。雖然自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以後,西方的民主科學思想逐漸傳人並影響國民的觀念和生活,但直到現在,在我國農村地區受封建思想的影響仍然十分深重。一方面,由於人們仍主要生活在低頭不見抬頭見的熟人社會關係中,傳統的“無訟”、“和為貴”思想及家族意識等仍影響着人們的生活態度。遇到矛盾糾紛時,或忍氣吞聲,或依靠有威望的長者或村幹部依鄉規民約來解決。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訴諸於法的,法律在百姓心中佔據着很不起眼的位置。另一方面,受“權力本位”思想的影響,不少農村基層幹部法制觀念淡薄,頭腦中“人治”思想作祟,認為法是管老百姓的,而自己卻不受法律的約束,權力凌駕於法律之上,以言代法、以權代法。這種現象進一步加劇了農民對法律價值的非認同感。

三是農業立法的相對滯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的法制建設取得了很大進展,先後頒佈了一系列農業法律、法規和規章,為我國農村建設提供了法律支持。但總的來講,農業立法還相對滯後,立法質量不高,層次較低,很多規範原則性太強,配套法律法規跟不上,缺乏可操作性。農業立法中重行政管理輕權利保護的傾向仍很嚴重,立法無法充分反映農民的利益。而法律要被人們自覺遵行,必須使主體深切感受到法律是以表達自身需求為前提的。這樣的農業立法現狀必然會妨礙農民對法的作用的正確認識,難以產生對法的信賴心理,這也是我國農村社會法律價值感無法得到認同的重要原因。

四是法律在農村的實施情況較差。農民法律意識的培養與農村良好的執法、守法、崇法環境密切相關。由於封建法制傳統中“行政兼司法”體制的影響,農民在碰到糾紛時首先想到的是找政府,而不是找法院,這不僅使司法獨立的實現困難重重,也使司法的終極權威性大打折扣。農民不相信法院,無意訴諸法律,卻對用行政手段解決糾紛充滿憧憬。而農村的行政執法情況又如何呢?部分基層執法人員素質低下,農村執法監督機制不健全,農村中以權代法、以勢亂法、執法違法的現象還普遍存在。鄉村執法者的這些形象和執法行為必然削弱法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使人們不再相信、尊重和遵守法律。

五是農村普法工作較為薄弱。農民法律意識淡薄與政府的法制宣傳教育有着直接關係。雖然已實施了四個五年普法計劃,但總的來講,我國普法宣傳工作收效甚微。特別是農村,政府的普法投入不足,未能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普法宣傳,只是簡單地發放普法法律法規選編,普法流於形式,方式方法較為單一。法制宣傳中較注重法律義務、法律責任的灌輸,忽視人們對法律權利的認識,注重實體法,而不重視體現法律正義的程序法等等,這勢必使農民對法律產生厭倦的心理,影響其法律意識的提高。

三、提高農民法律意識的途徑

(一)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提高農民文化素質

如前所述,文化素質低下是影響農民法律意識提高的重要因素,而文化素質與受教育程度是成正比的。因此,發展農村教育,提高廣大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是增強農民法律意識的重要途徑。發展農村教育首先應該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當前,農村教育資金不足,大部分的教育資金投入在城市,而農村則是少之又少。據有關部門統計,擁有總人口數70%的農村,卻只有10%的學校;農村適齡兒童的入學率只有80%,而城鎮達99%;農業勞動者中的文盲佔全國文盲總數的94%,而且每年以200萬人的速度增加。針對這種情況,加大農村教育投入勢在必行。近年來,農村義務教育問題已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視,並出台了一系列有關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的政策。只有政府高度重視,教育投入增加了,農村的義務教育才能有較大發展。農民的文化素質才能得到提高,法律意識的提高才有了基礎。

(二)加強農村立法工作。健全適應新農村發展要求的農業法律體系

立法是法律運行的前提和起點,依法治農首先要有良法可依,提高農民法律意識,也必須先有良法可信。針對目前我國農業立法方面的不足,加強農業立法工作,是提高農民法律意識的必要舉措。加強農業立法,首先,應對已有的農業法律法規進行清理,對不適用的法律法規加以廢止或修訂,對一些過於原則性的法律法規應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增強其可操作性,針對一些立法過程中的盲區,及時制定出台新的法律法規,使農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夠有法可依。其次,農業立法應改變過去重管理輕權利保護的傾向,切實反映和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只有想農民之所想、急農民之所急的法律,才能使農民對法律的關注從被動接受到主動需求。正如博登海默所言:“當民眾從現行法律中找到公平、安全和歸屬感時,就會對法律充滿信任、尊重,覺得自己有法律人格,他就會自覺守法、忠心擁護法乃至以身捍衞法。而當民眾從法律那得到的只有壓抑、恐懼、冤屈、暴力、顯然的不公平,他又怎會信任、自覺服從並且忠心擁護與他的利益相悖的法律條文或命令呢?”最後,農業立法應體現鄉情。在農業立法過程中可以學習和借鑑國外的有益經驗,但更要體現我國農村的實際情況。在進行農業立法的時候,既要考慮到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相對落後的現實,又要尊重那些已經存在並長期影響老百姓生活的習俗、習慣等“民間法”,考慮到農村的鄉情鄉俗;否則,一味強行將現代法律制度引入鄉土社會,可能適得其反,引起農民的反感。正所謂:“不觀時俗不察國本,則其法立而民亂,事劇而功寡。”因此,在進行農業立法時,應深入農村,進行調查。

(三)加強農村執法工作,提高法律運行成效,樹立法律的權威性

“徒法不足以自行。”“良法”制定出來後能否發揮其作用,樹立法律的權威性,並得到老百姓的信任,關鍵在於法律能否在現實生活中得到貫徹執行。法的執行決定着人們能否通過此過程得到法的公平正義的價值體驗,而價值體驗的狀況又直接影響到人們法律觀念和法律意識的形成。因此,加強農村執法工作,提高法律運行的成效,就可以為農民法律意識的提高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針對目前法律在我國農村的實施現狀,要提高法律的實施效果,首先要深化農村的司法改革。由於傳統的“厭訟”思想和現實因素的影響,鄉土社會的司法狀況令人堪憂。鑑於這種情況,必須進一步完善涉農案件的審判和監督機制,加強司法隊伍建設,本着方便農民訴訟的原則,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簡化立案程序,減免訴訟費用,加強法律服務,縮短辦案期限,加大執行力度,強化審判監督,公正妥善地解決各種涉農案件和糾紛,使農民從司法活動中得到實惠,從而從內心認同法律,樹立起對法律地信仰。其次,要進一步完善農村的行政執法工作。法治的真正含義是各級政府官員依法行政,依法治農首先要依法治官。因此要加強農村的行政執法工作,首要的是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農村行政執法隊伍,塑造良好的執法形象。為此要加強農村執法人員的業務素質、政治素質和法律素質的培訓和考核。最後,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行政執法機制,加強農村執法監督機制,保證農村執法工作順利實施,促進執法公正和執法為民,使農民在良好的執法環境和氛圍中認識到法律的價值,體會到知法、守法的好處,逐步樹立起對法的好感和信任。

(四)創新農村法制宣傳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增強農村普法工作的實效性

普法是法治的基礎,普法教育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礎性工程。經過多年的普法宣傳,農村法制建設和農民的法律意識有了一定的進步,但由於普法工作實效性較差,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相比,還存在差距和不足。因此,要創新農村法制宣傳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增強普法的實效性。加強和改進農村普法工作,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一是普法內容要創新。普法內容要突出重點,加大與農民羣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的宣傳普及力度。法制宣傳不能僅僅停留在法律條文的具體規定上,更重要的是要讓老百姓理解各種涉農法律法規的本意和精神實質,特別是要讓老百姓知道自己的權利受到不法侵害後的救濟辦法。從而維護其合法權益。二是普法對象要有突出。首先要突出對基層農村幹部的法制教育。農村幹部直接同農民打交道,他們能否嚴格依法辦事,直接關係到農民羣眾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響到農民對法律功能和價值的評判。因此要加強農村基層幹部的法制教育,使其樹立起依法辦事、依法治農的觀念,學會運用法律手段管理農村各項事務。可集中對農村基層幹部進行法制培訓,嚴格考核,並以此作為選拔幹部的重要依據之一。其次要抓好農村在校學生的普法教育。孩子是農村的未來,是新農村建設未來的依靠力量,法制教育要從小抓起,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的法律素質。要充分發揮學校的主陣地作用,將普法教育納入學校思想品德和政治課教學。三是普法的方式方法要創新。現行的法制宣傳仍然是一種政府主動策劃實施,農民被動接受的模式,方法單一,流於形式,鮮活度不夠,不易為廣大農民羣眾理解和接受,效果不明顯。因此要改進和創新農村普法的方式方法,增強農村普法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一方面要結合農民羣眾文化素質較低、認知能力有限的實際情況,在法制教育中改變單一的説教方式,採取多種形式和方法,如採取以案説法、在農貿集市設立法律諮詢點以及法制文藝演出等通俗易懂、生動形象、羣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使農民羣眾在寓教於樂中增強法制觀念,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法律意識。這樣才不至於使“送法下鄉”變成簡單的“送書下鄉”。另一方面,要多渠道開展法制宣傳教育。要充分利用宣傳欄、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媒介覆蓋面廣、滲透力強、傳播速度快的優勢,進行農村普法工作。只有增強農村普法工作的針對性,不斷拓展普法工作的渠道和方式,才能增強農村普法工作的實效,真正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

法律意識的調查報告9

一、 調查農村居民法律意識現狀的目的和意圖

當前我國已進入了法治社會的時代,農民法律意識的強弱,法律素質的高低,直接關係到我過民主法治建設的進程,關係到“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筆者是東營市東營區龍居鎮的一名大學生村官,自工作半年多來,越來越感覺到普及法律在農村的重要性。有兩件事情對筆者觸動很大,也是筆者聯合其他縣區的法律、法學碩士村官成立東營村官普法聯盟,開展這次普法調查的原因。

第一件事是筆者所在的銀王村一位女性村民,名叫王如芹,在去她家走訪調查時瞭解到,她已經有兩年多沒有下地走路了。原因是兩年前發生了一起車禍導致其腿部骨折,因為法律知識的缺乏,在沒有去醫院檢查的情況下,肇事者僅賠償1000元錢就與其達成協議私了,而且簽了賠償協議,承諾不再追究肇事者責任。結果後來延誤治療,導致腿骨已經錯位,加之證據缺失,現在已經無法再找肇事者索要後續賠償。

筆者所在的銀王村並不很大,僅有13名黨員,但是在今年農村黨員冬訓期間,人數卻變成了12人。筆者通過去鎮紀委查詢核實得知,黨員王少朋因犯非法拘禁罪而受到刑法處罰,東營區紀委依黨紀給予其開除黨籍的處分,這就是給筆者觸動的第二件事。農村黨員相對來説文化素質、法律意識都應該比較強,尤其是對於王少朋這種受過多年教育的年輕復員退伍軍人來説,做這種觸犯黨紀國法的事情更是很不應該的。

於是筆者決定聯合其他縣區的法律專業的村官,組成一個義務普法聯盟,力求儘自己的微薄之力加強和增進農民的法律意識,使其樹立正確的法律觀念,減少違法案件的發生,學會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開展此次問卷調查,是希望通過對東營市不同縣、區,不同鄉、鎮、村的農民進行抽樣,瞭解現今農民的法律意識狀況,以便後期有針對性的開展農民普法講座和“護航青少年,送法進校園”活動。

二、調查對象和調查地

調查對象分別是東營區龍居鎮、牛莊鎮、勝園街道,廣饒縣陳官鎮、大碼頭鎮,利津鳳凰城街道等70多個村在農村生活的居民,被調查的人員大概在18—65歲之間,針對老年人、中年人、務工青年人以及在讀青少年四個年齡層分為四個小組,文化程度在國小至本科之間,無文盲。

三、調查的程序和方法

本次調查以調查問卷形式為主,非結構式訪問的方式為輔。因為考慮到本次調查問卷的調查對象主要都是農村居民,文化水平參差不齊,所以,儘可能做到淺顯易懂。這次的問卷調查共發問卷600份,其中龍居鎮300份,牛莊鎮60份,勝園街道60份,大碼頭鎮60份,陳官鎮60份,鳳凰城街道60份。問卷發放時主要採用在黨員會議上集中發放問卷和去村裏入户走訪發放問卷兩種方式,儘量注意廣泛採樣,注重年齡、性別的均衡。在發出的600份問卷中,回收率為85 %,其中有效率為82% ,性別、年齡、職業等分佈較為平衡。由此可見,此次調查的結果真實可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全面性。

四、調查問卷的基本情況統計

1、您的性別是(1)男——56% (2)女——44%

2、您的年齡在(1)25歲以下——18.4%(2)26—35歲——19.5%(3)36—45歲——22.8%(4)46—55歲以上——24.1%(5)56歲以上——15.2%

3、您的文化程度是(1)不識字——0%(2)國小——24%(3)國中——39%(4)高中——21%(5)大專以上——17%

4、您的政治面貌是(1)中共黨員——54%(2)共青團員——2%(3)羣眾——44%

5、您的職業是(1)農村幹部——12%(2)鄉鎮企業工人或進城工人——25%(3)務農——43%(4)商業和手工業——17%(5)私營企業主或鄉鎮企業管理者——2%(6)其他 ——1%

6、您是通過什麼方式獲得法律知識的?

(1)廣播電視報紙——68% (2)日常工作或生產——11%

(3)普法宣傳學習 ——15%(4)聽別人説的——5%

(5)其他——1%

7、您認為自己的法律意識?

(1)很強——11% (2)有待提高——89% (3)淡薄——0%

(4)説不清——0%

8、您認為村民委員會是?

(1)鄉鎮政府的下級行政機關——45%(2)農村經濟組織——2%(3)羣眾性自治組織——11%(4)村黨支部的執行機關——40%(5)不知道——2%

9、您認為法律是用來(可多選)

(1)管老百姓——35%(2)管理國家——66%(3)管幹部——52%(4)懲罰犯罪——80%(5)其它——0%

10、您是否關注過十八屆四中全會?

(1)關注過——100% (2)完全沒有關注——0%

11、此次十八屆四中全會的會議主題是?

(1)依法治國——98%(2)依德治國——2%

12、生活中往往有“人情大於國法”的現象,您的看法是

(1)對——0% (2)不對——100%(3)不完全對,看情況而定——0%

13、您認為法律對於您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作用怎麼樣?

(1)非常重要——83%(2)比較重要——12%(3)重要——5%(4)不清楚——0%

14、當您和本村的人發生經濟糾紛時,首先想到找

(1)鄉村幹部——73%(2)親朋好友——4%(3)法庭、法律服務所——23%

15、您認為下列行為合法嗎?

㈠某人因對方欠債不還而搶佔對方家的黃牛,並宣稱以此抵債

(1)合法——0%(2)不合法——42%(3)有道理但不合法——57.999%(4)説不清楚——0.001%

㈡某人在家經常打罵妻子

(1)合法——0% (2)不合法——99.998%(3)有道理但不合法——0%(4)説不清楚 ——0.002%

㈢某位家長不準出嫁的女兒繼承財產

(1)合法——0%(2)不合法——100%(3)有道理但不合法(4)説不清楚——0%

16、如果您發現有一位家屬有犯罪嫌疑,您會勸他自首嗎?

(1)堅決勸——96%(2)可能勸——3.998%(3)不勸告,為其保密——0%(4)説不清楚——0.002%

17、當您自己或他人的權利受到侵害時,您想過起訴嗎?

(1)立即想——98% (2)有時想——2% (3)不怎麼想——0% (4)説不清楚 ——0%

18、假如您抓住了偷自己東西的人,您怎樣處置他?

(1)送派出所——88%(2)交給村幹部——11%(3)痛打解恨——0%(4)賠錢了事——1%

19、您認為要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下列哪些因素最為重要(可多選) (1)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78%(2)加快農村經濟發展——30%(3)加強立法——26% (4)加強農村執法和司法——47%(5)深入普法——96%(6)健全、落實村民自治——11%(7)其他——0%

20、請寫出您知道的我國重要的法律。(按出現次序多少排序)

憲法、刑法、民法、勞動法、婚姻法、土地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障法、交通安全法、行政法、公司法、商標法、專利法、著作法等。

五、調查問卷的結果分析

根據調查問卷的結果和就一些調查問卷的內容和村民交流,筆者大致歸納出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法律知識欠缺,農民法律知識水平有待提高。

從調查結果來看,絕大部分農民對於法律的態度正確,而且有提升自己法律意識的願望。從調查結果中也不難看出,很多人對一些根本的法律有所瞭解,比如絕大多數農民知道打罵妻子是犯法,知道不準出嫁的女兒繼承財產是犯法,知道權利被侵害時應該起訴,抓住小偷應該送交派出所。這説明經過多年的普法教育,農民的法律知識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於加之大多數農民的受教育程度不高,獲取法律知識的渠道比較狹窄,加上有些普法宣傳流於形式,農民系統、有條理的學習法律法規的機會並不多,基本上靠廣播電視報紙等媒介來學習,對法律知識的認知仍停留在淺層次的感性認識上。所以在村“兩委”剛剛換屆完成的大環境下,依然有90%左右的農民不明白村民委員會到底是什麼性質的組織。

第二,農民權利意識較為淡薄,不擅利用法律手段維權。

80%左右的農民認為法律是用來懲罰和制裁違法犯罪的工具,其次是用來管理國家和幹部的,只有35%的農民認為法律是用來管老百姓的。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多數農民忽視了法律保障權利這一功能,主體意識模糊,權利意識淡薄。不少農民在其權利和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或不知道已受到侵害,或雖已知道卻一味忍讓,不敢抗爭,缺乏維護自己權利的意識,更不會利用法律手段來保護自己的切身利益。

第三,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較為普及,但法律在農村的地位仍需提高。

問卷結果顯示,全部的被調查對象都或多或少關注過十八屆四中全會,其中絕大多數農民瞭解此次會議主題為“依法治國”,只有2%的選擇了“依法治國”和“依德治國”。這反映出宣講四中全會精神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農民僅僅瞭解還遠遠不夠,關鍵是內化為潛意識的行動。法治社會要求法律至上,具有最大的權威和最高的效力。然而出現了在有經濟糾紛時,有70%以上的農民選擇找村幹部協調解決,而不是尋找司法機構的幫助這樣的情況。這説明法律的權威還沒有完全樹立,私了還是農村比較重要的解決矛盾和糾紛的方式。

第四,法律基礎知識薄弱成為制約農民法律素質提高的瓶頸。

從調查問卷最後一題來看,農民掌握法律法規的數量明顯不足,只有20%左右的問卷寫了三種以上的法律,有50%多的問卷沒有回答這一題,30%左右的問卷僅寫了1~3種法律。綜合來看,農民對內容有大致瞭解的法律法規在10種以下,對不同類別的法律法規認知水平不均衡且帶有明顯的選擇性。法律認知不足將嚴重影響到法律權威樹立、法律的遵守和運用, 有96%的農民認為深入普法是提高自身法律意識重要因素,這也反映了在農村普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六、對下一步農村普法工作的幾點想法。

第一,破解形式主義普法問題,探索農村普法教育新模式。

我國目前的普法教育主要依靠政府採用多種形式進行全社會的法律宣傳教育,這種自上而下的普法教育模式在農村地區往往流於形式,所取得成效低於預期值。因此,下一步,東營村官普法聯盟在普法是,必須要注意避免農村、城市普法“一刀切”、“一鍋端”,解決形式主義普法問題。一方面要結合農民文化素質較低、認知能力有限的實際情況,在法制教育中改變單一的説教方式,採取多種形式和方法,提高農民學習法律的熱情和自主性。如採取以案説法、在農貿集市設立法律諮詢點以及法制文藝演出等通俗易懂、生動形象、羣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使農民羣眾在寓教於樂中增強法制觀念,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法律意識。這樣才不至於使“送法下鄉”變成簡單的“送書下鄉”。另一方面,要多渠道開展法制宣傳教育。要充分利用宣傳欄、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媒介覆蓋面廣、滲透力強、傳播速度快的優勢,進行農村普法工作。尤其注意要將普法的重點放到現代法治理念和民主思想的教育宣傳上來,提高農民對法律的深層認識。

第二,“對症下藥”,針對特殊羣體“因材施教”。

由於青壯年男性大多外出經商、務工,現在的農村被稱作“386199”部隊,就是説農村婦女多、留守兒童多、老年人多。因此針對這三類特殊羣體,我們村官普法聯盟要“因材施教”“對症下藥”

針對農村婦女,主要開展有關《婚姻法》、《婦女權益保障法》、贍養老人、合同契約、計劃生育以及反 邪教等方面的普法,圍繞當前婚姻家庭、勞動就業、遺產分割等方面的問題,用實際生活中遇到的現實例子,闡述農村婦女在遇到法律訴訟時應如何舉證,如何利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同時注意幫助她們學習法律條文,理解含義,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引導她們合理有序地表達利益訴求,提高她們自我維權意識和能力。

針對農村兒童,主要開展“護航青少年,普法進校園”的活動,普法重點集中在杜絕不良行為、交通安全、《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教育上。通過開展定期教育,力爭將普法教育同學校的教學計劃結合,確保做到每月至少講一次普法教育課。同時,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採取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相結合,組織生動活潑、寓教於樂的法制實踐活動,如法制手抄報比賽、法律知識精神等,還可以針對青少年的特點,印製帶有普法漫畫和小知識的手冊,調動青少年的學習積極性。

針對農村留守的老人,主要是開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宣傳,針對老年人關心的老年婚姻、遺產繼承、贍養糾紛、分家析產、拆遷安置及遺囑效力等方面的法律問題,為其開展法律服務,幫助老人排疑解難。對於行動不便的老年人,通過摸排走訪,可以採取送法上門的方式,為其發放《法律服務手冊》及村官普法聯盟聯繫卡,方便其有法律援助需求時及時聯繫。

法律意識的調查報告10

一、調查原因

(一)我國已經成為老齡化較嚴重的國家之一

近年來隨着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我國人口的平均壽命增長,截止至20xx年中國人平均預期壽命約為74、9歲,比世界平均值多4、6歲。中國城市生活質量的部分指標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劃分人口老齡化社會的標準為社會老齡化,又稱人口老齡化,是以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所佔百分比(老年人口係數)為依據進行衡量的。劃分標準尚未完全統一,一般是指老年人口係數10%以上。社會老齡化的形成是十分複雜的,評價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老齡化程度,應包括人口平均壽命、老年人口係數、年齡中位數(指以上和以下的人口各佔一半的那個年齡)、長壽水平、老齡化指數等指標進行綜合評價,才是相對客觀的(這個標準規定:老年人口係數在70%以上,少年人口比例在30%以下,人口年齡中位數在30歲以上,屬老年型)。它是社會進步的標誌,體現人類衰老的延遲,壽命的延長,死亡率和出生率的下降。通過我國第4次(1990)全國人口普查的老年型地區上海13、96%、浙江10、44%、北京10、27%、江蘇10、24%、天津10、21%。

(二)老年人的權益保護和保障制度問題日益嚴峻

隨之而來的我國關於老年人的權益保護和保障制度問題也漸漸被公眾所重視,同時老年人訴訟案件的數量也逐年提升。通過我國某法院的連續幾年對受理案件的總結分析,結論如下:我國老年人訴訟最常見的類型以婚姻、贍養、房產、繼承、相鄰、民間借貸、機動車事故糾紛等為主。20xx年該法院共受理老年人訴訟3件,20xx年開始逐步上漲,截止20xx年共受理老年人案件25件。

本次調查針對以上逐漸上升的老年人訴訟數量進行調查,旨在通過對同一地區不同年齡、層次的老年人進行走訪,企圖深究訴訟案件背後老年羣體對法律的態度和引發訴訟的原因,從而提出關於老年人權益保護的具體方案。

二、調查過程

本次社會調查共分為5個部分。本調查採用問卷調查法,經過本人對相關資料的翻閲以及對實際情況的考察,決定採用如下問卷。

(一)製作調查問卷(問卷此處略)

(二)發放調查問卷

問卷一共發放了105份,實際收到100份回覆。發放的對象採用多角度,多層次的手段,主要人羣是老年羣體,其中有離休幹部、有下崗工人、農民、低保人羣等。發放地點主要集中在瀋陽市養老院、老年人居多的居民樓、小區等。發放時間基本集中在傍晚時分,老人在廣場遛彎閒談時,心情較放鬆不會對陌生人對部分涉及家庭隱私的問題太過排斥。由於針對老年人的調查問卷所以問卷的字體相對較大較粗,且問題設置相對通俗易懂,一些針對專業問題的專有名詞加入了註釋。

(三)調查問卷的整理

這套問卷共對100份問卷進行整理,其中男女比例各50%。年齡段在50~60的人羣佔23%,61~65歲的人羣佔17%,65~70歲的人羣佔39%,70歲以上人羣佔21%。受教育程度,其中80%是國中及以下的學歷,20%是高中或中專,無大學以上學歷人羣。子女情況54%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子女,40%是獨生子女,6%無子女。經濟情況僅有8%的人是極差的,其他92%均處於一般以上水平。100位老人中,有高達66%的老人獨自居住或在敬老院的理由是子女因工作等情況沒有時間或精力照顧老人,20%是因為某些家庭糾紛導致家庭關係不和諧,子女拒不行使贍養老人的義務,存在推脱贍養義務的現象。9%屬於享受政府救濟或離休幹部的情況,有接近5%的老人無子女或子女沒有能力贍養。問卷對老人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受到不平等待遇的情況進行提問,其中有48%選擇忍氣吞聲、自認倒黴,選擇用消極的方式對待損害、侵權的行為,有32%選擇私自解決,調解的方式,僅有20%選擇積極主動向相關部門反映問題。老年人的婚姻狀況有36%已婚狀態其中6%屬於再婚,有64%單身,其中28%有重組家庭的計劃,在準備再婚的人羣中男性高達24%。在關於簽署遺贈扶養協議的問題上,有72%的老人不希望簽訂遺贈撫養協議,僅有28%認為可以考慮可以接受。在最後一道多選題,幾乎所有老年人都有覺得自己比不上年輕時候的狀態,會覺得有無力感,不論是在日常生活還是人際關係上都有不小的區別,認為自己的存在為子女增加了不小的負擔。失眠多夢對自己的健康擔憂,生活的質量明顯下降,在老年羣體中漸漸瀰漫着類似的心理。在對大部分人的老年人走訪瞭解中,能體會到老年人大部分都具有這種心理,而且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多多重視自己,希望自己不是孩子負擔的同時可以給孩子多些生活上的指導,希望孩子可以像以前一樣依賴自己,不願服老的心態。但是身體又明顯不如年輕時,所以心有餘力不足,從而產生的無力感、疲倦感。在無用感的作用下,導致自己憂心忡忡的人羣不在少數。

(四)調查問卷的分析

儘管調查人羣存在些許不全面的問題,但是調查問卷所呈現的數據一定程度上具有説服力,形成當今訴訟狀況有多重元素。結合《關於老年人訴訟的思考》初步有以下分析:

1、我國老年人對法律問題所涉獵的理解不足。通過調查問卷的內容結果顯示,關於扶養協議如果不加註釋有90%以上的老年人並不理解這一名詞。而這是老年人應該具備的法律常識起碼應該對自己的老年生活有一定的規劃,如果不能按照自己的規劃,或者説出現一些大家都不願看見的現象比如説多名子女對老人動遷款的分配有異議從而互相推脱扶養義務時,老年人要有意識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或者説在事件初期就運用法律的途徑解決問題,按照法定份額依次分配,從根本上避免爭端的出現。 2、老年人心態呈現不同程度的消極狀態。我國老年人訴訟在20xx年開始呈現急速上升的趨勢,在各法院反映的情況來看,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老年人多半是空巢的狀態並且大多數空巢的原因是另一半去世後本應與子女生活,卻因子女忙於工作應酬,為了生活沒日沒夜的奔波無法在給予老年人物質生活的同時給老人精神的滿足和生活上的照顧,從而不得不將老人送到敬老院或者讓自己家可以生活自理的老人獨自生活,在每週或者每個月固定時間固定次數來看望老人。這種社會現狀使得老人出現消極的心理狀態,不願意與人接觸,在處理問題上習慣性的否定自己卻又急於向兒女證明自己寶刀未老,還仍然可以為子女們遮風擋雨的矛盾心理滋生了訴訟的事由。譬如老人對財產的關注是因為子女無法扶養老人,所以老人本能的依賴自己一生儲蓄所帶來的安全感。

3、老年人訴訟到一定階段存在一系列障礙因素。根據法院的調查情況,目前存在百姓與法官交流困難,無法將案件的真實過程或者真實訴求表達給相關工作人員。這使得很大程度上的訴訟工作不能及時準確的處理,或者按照錯誤的方向調查,極大地耗費的人力物力也使得訴訟程序時間延遲,效率降低,耗費無意義的精力。而且在訴訟過程中,同時存在調解的工作困難、送達文書困難、庭審困難、執行困難等問題。有以上問題,是很多老年人訴訟無法正常進行的原因。試想如果一個訴訟在前期過程中無法進行調解勢必要正常由調解環節轉為訴訟環節,而又在訴訟過程中存在交流過程語義理解錯誤,庭審困難雙方當事人爭議點不同等情況。一旦訴訟結束,敗訴方文書送達出現障礙,以多種理由藉口拒絕接收文書,法院只能以各種強制手段送達,不能以圓滿的方式解決問題。尤其是現在老年人訴訟多是以贍養費為由起訴自己的子女。如9月19日,安福縣一位年近80歲的老人將自己三個兒子告上法庭,理由是自己三個兒子在成家立業之後,老人遭到兒媳婦的毒打和虐待行為,並且三個兒子拒絕給予老人贍養費。這對於老人來説,無疑是物質生活沒有保障的同時精神也受到侵害,所以老人一怒之下就將自己的孩子告上了法庭。此類案件佔當代老年人訴訟的大多數,這是我認為老年人應該簽署遺贈扶養協議的關鍵所在。但是目前的現狀是,老年人羣體大部分不能接受遺贈撫養協議,更不會主動制定簽署。這一舉動會使得此類現狀惡性循環,之後獨生子女對老人的扶養問題只會日益嚴峻。

4、老年人的婚姻狀況使得糾紛增加。現在的老人在調查中顯示僅僅有25%是已婚狀態,高達64%是單身的狀態。在100位老人中除了30%已婚狀態之外,有34%的人羣屬於離異、喪偶但是仍然想或已經再婚的羣體。其中以男性居多。據我們所知,法院在判決離婚時,如無特殊情節,大多數會將子女的撫養權判決給男方。因為男性是社會的主要勞動力有生活來源和獲取生活費用的能力,將子女交給男性撫養不僅可以使女方減少一定的生活壓力而且使孩子獲得更好的生活水平。如若男性大多數選擇再婚就會出現孩子的生活問題和財產的糾紛。依照《婚姻法》夫妻在婚後的財產歸發起雙方共同所有,除特殊規定由一方所有的情況。這使得本應在離婚後歸子女獨自擁有的財產變為夫妻之間共有,這種情況使子女的心理出現不平衡或者是怨恨心理。很可能在日後出現不贍養或者在被繼承人死後,繼承人間出現不可調和的矛盾。此時便出現兩種訴訟情況,一類是父母與子女間因為贍養費或者扶養關係的訴訟。另一類是子女與繼父母之間因為繼承財產的糾紛問題。不單是對當事人本人的影響,甚至會影響一代或者幾代人的家庭糾紛。

三、調查結論

(一)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教育

當今的青年人,忙着為生活奔波,忙着應付極其繁瑣的工作任務,忙於應酬。卻忽略了對父母的陪伴和交流。要尊老愛老,時刻值得我們父母在我們小的時候為我們所付出的時間、精力、耐心。只是為了將我們撫養長大,健康茁壯。而我們長大成人了以後不可以將父母獨自放在敬老院,每日只能以回憶幾十年的生活為生。如若這樣便是這個社會的退步,不論科技如何發展,信息如何暢通快捷,都無法彌補孝道的流失。

(二)在宣傳傳統文化的同時對法制進行宣傳

在於老人的交談中,問到關於維護他們自己權益的方法。老人們所掌握的知識太過匱乏。在消費過程中被侵權選擇忍氣吞聲;在敬老院受到實際損害選擇通過調解的方式,調解不成就罷了,自己的立場不夠牢固;在與子女的關係中擅長讓步,一味的對子女妥協,導致悲劇一次次上演。這些都是生活中的真實情況,也是老年人經常被侵犯的權益。其他法制理念、法制知識可以不做重點。但是作為敬老院或者老年人居多的居民區可以將繼承、婚姻、贍養、消費者權益等相關的法治問題進行宣傳。作為法學專業的大學生也可以經常組織部分社團將老年人聚齊起來進行普法宣傳,用老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生動的講生活中的真實案例分享給他們聽。如果遇到類似問題應該採取什麼方式解決之類的方法指導。

(三)司法人員在進行調解工作應當注重方式

老年人訴訟主要的特點是訴訟進行的速度緩慢很大一部分是因為老年人由於年紀的增長聽力、理解力等方面都有減退的趨勢。有些司法人員在進行調解或庭審的過程中不具備耐心,對老人態度欠佳。很多老人因為類似情況心理狀況更加糟糕,無限量的誇大了自己心理的無力感和愧疚感。這種行為不能使訴訟按照一個積極有效的方式進行,也不能是司法工作者在一個健康良好的工作環境裏進行調解。

法律意識的調查報告11

調查時間:20xx年9月10日-20xx年9月25日

調查地點:新疆烏魯木齊市

調查對象:各高校大學生

調查方法:問卷調查

調查人:電大北校區20xx秋法學專科學員周峯

隨着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發展和社會主義法制制度的逐步建立及完善,社會對個人的要求越來越高,法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依法辦事,已成為人們的共同信念。一個國家的法律體制完善與否也日益成為衡量這個國家現代化程度高低的標誌。然而,根據有關數據表明:近幾年來我國大學生的違法犯罪率呈大幅度增長趨勢,可見增強法律意識、提高法制觀念對大學生來説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為了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我通過對調查問卷進行歸類分析,對當前大學生對法律的認識情況有了初步的瞭解,同時對如何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有了一定的計策。我還通過直訪大學生,更加直接、清楚地瞭解到大學生的心裏話,從而更加深入瞭解到當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情況。

一、調查問卷分析大學生法律意識存在的問題

對新疆各大院校學生進行了法律意識問卷調查,發放問卷80份,收回68份。男女比列1:1。

(一)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水平有待提高。

法律知識是法律意識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衡量法律意識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標準。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董輿教授通過他的法律意識調查報告顯示出:“人們的法律意識水平的高低與其文化程度成正比。”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水平普遍不高。當前我國大學生大都重視專業課,而對法律基礎課不予以重視。另一方面,高校的《法律基礎》課學時有限,要想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要想大幅度的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水平是很困難的。因此,高校大學生在這有限的課時中獲得的法律知識也是有限的。

(二)大學生法律意識欠缺、法制觀念淡薄。

法律意識是指人們關於法和法律現象的思想、觀點和心裏的總和。法制觀點是高層次的法律意識,是人們對於現存的法律規範、法律活動和法律關係等現象的概括和總和。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決定着大學生,甚至是以後走入社會依法辦事的自覺性。當前,非法律專業大學生法律知識匱乏,就容易產生錯誤的法律判斷意識、淡薄的法制觀念。在這種錯誤意識和觀念支配下的大學生,違法犯罪行為無法預料。

(三)法律權利意識弱於法律實用意識

權利和義務是整個法律體系的核心內容,任何法律都不在乎是主體權利和義務的規定。法律觀念和法制觀念的強弱主要取決於主體的權利觀念的強弱,權利意識對大學生法制觀念的培養尤為重要。權利意識既包括對自身權利的認識、要求,也包括對他人權利的必然和必要性。沒有對他人權利的尊重,就沒有現代意義的權利觀念。改革開放以來,隨着經濟發展和法制建設的進行,大學生越來越關注一些法律現象,在事關社會問題的解決尤其是身邊的涉法問題時,他們能首先想到應該運用法律。但是,當他們自身遇到問題時,卻因缺乏權利意識而極力迴避,既缺乏對自己權利的維護,又缺乏對他人權利的尊重。主要表現在:一方面,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不能積極主動地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而是以消極的態度對待法律,甚至會放棄法律武器,採用報復的手段來討回“公道”。另一方面,在事關自己的利益時,比如説在評優評獎、入黨、就業、擔任幹部等具體切身利益面前,卻一馬當先,採取儘可能的手段,逃規避法為自己謀利,有時甚至導致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在一方面,當自己的行為侵犯了他人的權益時,比如晚上熄燈後大聲喧譁,影響他人休息,不經允許隨意拿別人的東西,考試作弊等,完全不顧及他人的權利,甚至極力逃避,推卸責任,企望能法外開恩、法理容情,缺乏承擔法律責任的意識的勇氣。

(四)法律意識層面有待提高

法律知識是法律意識的一個主要內容,是衡量法律意識高低的主要依據。掌握法律知識的多少,法律水平的高低與法律意識成正比,隨着我國法制的不斷健全,內容的不斷豐富,大學生整體的法律知識水平也應隨之提高。但是目前,我國高校學生的法律知識水平並不理想。高校學生大多重視專業課而忽視基礎課,因而多數學生對基礎課只有到了考試的時候才臨時抱佛腳應付了事,在這種思想支配下,大學生就不可能把法律基礎課上好,就不會有紮實的法律基礎知識。同時,除了法學院校外,不少高校法律基礎課課時過少,教師只能略教一些法律知識,大學生也只不過略懂一些法律概念和常識。由於當前大學生法律基礎知識比較薄弱,法律知識水平不高,因此,造成了他們一些錯誤的法律觀點、淡薄的法制觀念。錯誤的法律觀點主要表現在:一是權與法不分、有不少學生認為在當今中國,權大於法;二是違法與犯罪界限不清,把二者等同起來;三是道德與法的界限不清,把道德規範作為法律規範,把道德情感當作法律準則,認為不符合道德規範的就是違法,淡薄的法制觀念主要表現在:當自己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時,不知道用法律手段類似保護自己。或者不相信法律,放棄法律武器。

(五)大學生的法律理論知識與實踐相脱節

在我國任何一所高校都開設法律基礎課作為非法律專業學生的選修課,在法律基礎課上通過老師的講授能夠學到一定的法律知識,學生們都知道遇到問題、糾紛應該採取法律措施,拿起法律的武器來捍衞自己的權利。但是在現實中,如同學之間發生矛盾衝突時,有的同學就不能採取正確的方法解決,往往是頭腦一熱,就採取一些過激的,甚至愚昧的方式,最終造成嚴重的後果;有的同學則是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卻不懂得如何用法律保護自己。因此,提高大學生運用法律知識的實踐能力,使其學以致用,是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

二、調查中我們瞭解到大學生犯罪率高的客觀原因有以下三個

(一)有的家長教育方法不好,有些是對孩子無原則的溺愛、袒護和嬌縱,致使孩子對自己的不良行為產生“合理感”;有些是孩子出現問題後採用極端粗暴方式管教,無情的謾罵,甚至趕出家門。另外有的家長有不良嗜好的也有可能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不利影響。

(二)學校教育存在偏差。

主要表現在:一是重視學生的智育教育,對學生的品行教育重視不夠。為了應付考試,有壓縮、擠佔其它非考試科目課的現象發生。雖然學校有教給學生一定的法律知識,但卻只侷限與課本或書面上,未能真正教會學生運用法律,導致學生只會口頭上的法律知識。

(三)、社會誘因的侵蝕。

近幾年來,社會上不良風氣對大學生有很大的腐蝕作用,文化部門有時對文化市場管理不夠嚴格。另外,當前社會很多市民的法律意識淡薄,在這種社會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下,造成大學生對法律的不重視,導致有些大學生由於存在僥倖心裏而走上的犯罪的道路。

三、大學生犯罪率高的主觀原因有以下三個

(一)有的大學生法律觀念淡薄,不學法、不懂法,往往從一些影視作品、電腦遊戲、書刊雜誌中,吸收一些不健康的東西,加上他們有的認識問題的能力和辨別是非的能力差,看問題簡單、片面,待人處事往往感情用事,很少經過深思熟慮,常常不計後果。

(二)有的大學生性格內向、孤僻,加上來自學校、家長、社會等方面的壓力大,心理長期受壓抑,缺乏傾訴對象,平時又得不到正確的引導,成為違法犯罪的心理動因。再加上易衝動,不能剋制自己的情緒,以致造成明知故犯的嚴重後果。

(三)有的大學生雖然對法律知識有一定的瞭解,但在現實生活中,受他們所處的環境和背景影響,往往會因為剋制不住私慾而忽視了法律做出違法的事情。

由此可見影響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因素有很多。根據調查顯示,有的大學生認為家庭對他們法律意識的影響較大。他們覺得父母是孩子的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現代社會是一個法制社會,作為一名大學生要學習法律知識,學法才能知法,知法才能守法,知法才能用法,知法才能護法,只有全體人民的法制意識加強了,才能實行依法治國,我們的國家才能不斷強大。然而,目前我國一部分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水平還比較低,未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有些大學生雖然認識法律知識,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未能將其合理運用,這也是當前大學生在法律層面上的一大弊病。

法律意識的調查報告12

【摘 要】眾所周知,大學生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大學生亟需在學校的正確教育和引導下,不斷學習,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加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是社會主義高等教育方針的基本要求 ,也是大學生自身成才的迫切需要。本文談到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和相關的改進措施。

一、調查目標

法律意識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體系,是人們關於法律的思想、觀念、知識、心理的總稱,包括對法律本質、作用的看法,對現行法律的要求、態度和評價、解釋,對人們行為的法律評價、法治觀念等等。它既包括人們的法律知識、法律思維方式、法律感情、法律意志、法律態度、法律信仰,同時也包括法律心理、法律觀念和法律意識形態等多方面的因素和內容。大學生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作為祖國未來的中流砥柱,其法律意識如何,直接影響着我國依法治國的進程與社會主義建設,研究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大學生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法律意識的高低,直接關係着我國依法治國的前景,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調查,瞭解華東交大在校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的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找出培養提高的途徑,促進我國法治社會的發展。

二、調查內容

調查方法:訪問調查法 問卷調查法

調查時間:XX年XX月XX-XX日

調查對象:XX大學在校大學生(50人)

調查方式:無記名填寫調查問卷,與接受調查者對相關問題進行簡單交流,人工進行調查結果分析,從而得出調查結論。

三、調查問卷及結果分析

調查問卷及結果分析如下:

⑴、你生長在( )

A、農村 74% B、城市 26%

⑵、在你所有的經歷中,曾經運用過法律途徑解決糾紛嗎?( )

A、有 18% B、沒有 82%

從以上的數據可以看出,大多數的大學生並不擁有良好的法律意識,當其政黨權益受到侵犯時,都沒有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而是存在“算了”、“算自己倒黴”等等之類的想法。而在生長在農村的大學生中這一現象較為明顯。

⑶、你能區分違法和犯罪嗎?( )

A、能 24% B、不一定能 14% C、大部分能 62%

⑷、你認為你目前法律學習中的主要問題是( )?

A、懂得法律知識但不會實際運用 32%

B、缺乏法律知識 40%

C、能運用所學法律知識並解決現實問題 28%

⑸、你是否關注國家的立法活動或是法律報告?( )

A、經常 12% B、偶爾 74% C、從不 14%

從以上的數據可以看出,只有12%,即6個人(調查對象為50人)會經常關注國家立法活動或是法律報告,還有14%,即7個人表示自己從不去關注,這表明了大學生對法律的重視程度是非常不夠的,其認為自己只要守法不違法,法律是離自己很遙遠的。

⑹、你知道《勞動法》裏規定的試用期最長時限是( )?

A、三個月 22% B、六個月 48% C、一年 30%

根據我國《勞動法》的規定,試用期最長期限不得超過六個月,而在調查中發現,有52%的大學生不知道,這一問題與大學生畢業後的就業問題相關,可見大學生對與自己息息相關的法律知識瞭解並不多。

⑺、你認為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是( )?

A、很重要,是維護權益的有效手段 32%

B、比較重要,有時試圖用法律解決問題 42%

C、一般重要,不到萬不得已不會運用法律 26%

D、不重要 0% ⑻、超市的工作人員要求搜身,你會怎麼樣做?( )

A、拒絕 84%

B、如果對方態度強硬就接受 10%

C、完全接受 0%

⑼、假如你的親人欠某基金會的錢無力償還,基金會連同民政局把你的親人抓去關起來,放話拿錢才放人,你會怎麼做?( )

A、忍氣吞聲,湊錢領回親人 8%

B、到民政局理論,要求放人 16%

C、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親人的人身自由權 76%

⑽、當你參加勤工儉學或是工作時,你會有意向與用人單位簽定合同嗎?( )

A、有 72% B、沒有28%

從⑻、⑼、⑽的數據可以發現,依然有少部分大學生不會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四、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現狀

大學生法律意識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律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具備社會主義現代法律意識的基本內容和特徵,又有自己的特徵,同時還區別於一般社會羣體的法律意識。就其主體而言,大學生的年齡層次、受教育程度有別於其他社會羣體或社會公眾;就其內容而言,由於大學生尚未形成成熟的科學人生觀和世界觀,致使觀察問題、分析問題還不夠全面,因此,他們的法律意識帶有明顯的易變性和不成熟性。縱然,當前大學生大都贊同“依法治國”的治國方略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戰略目標,普遍認為應該自覺守法、依法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等等。然而,時下社會上依然盛行“只有私了解決不了的問題才應求助於法律”、“遇到法律糾紛”選擇“託人私了”,甚至有人認為“能夠鑽法律空子的人,都是有本事的人”,等等。諸如此類司空見慣的現象,也無時無刻不在影響着作為“時代驕子”的中國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和言行。可以相信,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較普通公民而言已有了很大程度的覺醒和增強,但大多僅僅停留在感性認識水平上,而且“知”與“行”存在較大反差;在不同大學生當中法律意識水平參差不齊。從大學生的行為表現來看,也是如此。一方面,大學生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事例層出不窮;另一方面,大學生違法犯罪的事例也不鮮見(關於大學生違法犯罪現象)。通過實地調查及查閲相關資料,當前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現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 大學生已有法律意識,但法治觀念淡薄。

當代大學生的法治觀念淡薄,只關注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法律問題,只注重眼前利益,表現出較強的實用性和功利性。甚至有一些大學生認為自己很難遇到法律問題。其實人在社會中生存,時時刻刻都與法律及其法律相關的問題緊密聯繫,只是當時沒有注意罷了。例如在走訪中就發現,在大學校園裏普遍存在這樣一個現象:學生為了圖便宜,大多數人都買二手電腦和手機,他們認為這樣既經濟又實惠。有的學生在交易的過程中就買了贓物,其實這已經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處罰法》,由於沒有足夠的法律意識,缺乏法律知識,有的學生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就觸犯了法律。

第二 對法律基礎知識有一定的瞭解,但掌握得不全不牢,理解不深。

調查表明:他們對憲法、刑法、刑事訴訟、民事訴訟等方面的常識比較瞭解,有70%的同學都能答對這些方面的問題;但對法理、民法、知識產權法、仲裁法國際法、行政法等方面的法律知識大部分人較為生疏。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顯得欠缺。

第三 更加註重實現自我價值,主動法律意識明顯缺乏。

由於當前的大學生羣體的主要成分是獨生子女,受現代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較重,他們更加註重實現自我價值,但他們往往不能正確認識自我,喜歡以批評的眼光對待周圍的人和事,為表現個性,甚至把學校規章制度視為束縛其思想和行動的多餘之舉,對法紀教育存在逆反心理,有的甚至作出違規的情況。由於傳統法律意識的思維慣性,也由於教育與宣傳輿論的侷限,大學生的法律意識處於一種被動的守法狀態,認為守法就是遵守刑法。我們經常看到法制宣傳欄中的內容大多數是因違法犯罪所受到的懲罰,使大學生感覺到的是法律的無情,而並沒有感覺到法律是他們生存的需要,是他們行為的準則,是他們利益的維護者,大學生的內心深處認為只要我不違法就無需學法。有的甚至把神聖的法律看做形同虛設,即使約束和規範,那也是針對“老百姓”的。

存在的問題

第一 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普遍淡漠的法制意識形成強大反差。

隨着我國依法治國理念和基本方略的實施,我國高校普遍安排設臵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但學生僅僅在這有限的學時中獲得的法律知識畢竟是有限的。加之一些學校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政策教育形式單調、內容僵化、針對性不強,導致一些學校的法律教育效果不夠理想。由於傳統應試教育和就業觀念的影響,學生大都十分重視專業課的學習,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類公共課卻引不起足夠的重視。以至於考試時稍作突擊,應付了事。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不可能有紮實的法律基礎知識,也更難有深層次的感悟體驗。由於未做到防微杜漸,導致個別學生自覺性越來越差,自我控制能力越來越弱,很容易突破道德的防線而走上犯罪歧途。知識的積累,視野的擴大,大學生開始學會對現實行進行深層次的理性思考,關注國家的法制建設,更關注自己的合法權益。但他們又往往富於幻想,急於求成,缺乏對國情的全面瞭解,缺乏冷靜、理性的分析,往往會因思想深處的法律意識薄弱而表現出情緒化的傾向。有些學生對西方的三權分立制度比較欣賞,主張在法制建設上全盤照搬西方的那一套。也有些學生受到我國傳統法律文化消極因素的影響,輕視法律的作用。

第二 功於知法、懂法,淡於守法、用法。

相當一部分學生雖然法律知識懂得不少,然而現實生活中,其行為與法律規定背道而馳,守法的自覺性較差,形成“學而不用”,“知而不信”現象。

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不能積極主動地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而是以消極的態度對待法律,甚至會採用報復的手段來討回“公道”,導致了違法犯罪的可能性。

學生對法律的信任度不樂觀,對待是非基本上是清楚的,但態度不夠堅決。 上述情況表明由於受社會負面文化和學生自身道德以及心理成熟程度的影響,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還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面對這種情況,對大學生加大法制教育的力度、進一步增強他們的法律意識、提高他們的法律素養,勢在必行。

第三 大學生的法律理論知識與實踐相脱節。

在我國任何一所高校都開設法律基礎課作為非法律專業學生的選修課。在法律基礎課上通過老師的講授能夠學到一定的法律知識,學生們都知道遇到問題、糾紛應該採取法律措施,拿起法律的武器來捍衞自己的權利。但是在現實中如同學之間發生矛盾衝突時,有的同學就不能採取正確的方法解決,往往是頭腦一熱,就採取一些過激的,甚至愚昧的方式,最終造成嚴重的後果;有的同學則是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卻不懂得如何用法律來保護自己如有的大學生在打工過程中拿不到錢,甚至還被罰錢;有的畢業生畢業時不知道怎麼與用人單位簽訂協議;有的大學生在購物時不知道索要發票與“三包”憑證,更有甚者買到假冒偽劣產品卻只能自認倒黴,類似這樣的報道屢見不鮮。因此,提高大學生運用法律知識的實踐能力,使其學以致用,是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

第四 大學生違法犯罪現象呈現上升趨勢。

近年來,在校大學生犯罪呈明顯增長趨勢。20xx年轟動全國的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北京動物園“傷熊事件”案等,更是讓大學生犯罪問題成為眾人注目的焦點 。 22歲的浙江大學農業學生物技術學院農學系應屆畢業生週一超,報考浙江嘉興人事勞動保障局通過筆試、面試,但健康檢查不合格,未被錄用,因情緒悲觀而報復殺人。據考證,當代大學生犯罪涉及的罪名往往較單一。從目前統計情況看,僅涉及盜竊和故意傷害這兩種罪名,通過調查瞭解到涉案大學生男女比例大致為7:1,男大學生主要涉嫌故意傷害罪,女大學生幾乎大部是涉嫌盜竊罪和色情詐騙罪;大學生犯罪的侵害客體多是同學,越熟悉的人越容易成為被侵害對象,如同宿舍同學。在涉案大學生中,以民辦高校的本專科、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學院的本專科和公立高等院校的專科為主。年齡結構上以本科一、二年級和專科一年級的學生為主。面對這些觸目驚心的大學生犯罪對象,能給予最恰當的解釋是:現行法制教育模式,沒有讓當代大學生們真正懂法、守法。

當前我國大學生法律意識成因分析

作為法律意識主體的一部分,大學生是一個比較特殊羣體,他們有着較高的文化知識素養,其法律意識的水平對我國法治社會的形成有着特殊意義。然而,當前我國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現狀並不如人意,究其原因,有以下方面:

(一)社會轉型期和文化傳統的影響

中國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正處於一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的社會轉型時期,隨着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中國開始踏上了由“人治”社會向“法治”社會轉型的漫漫征途。對於今日中國而言,法治已成為一種主流話語,“依法治國”的戰略決策也在緊鑼密鼓地實施,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但是,依法治國是“人治”到“法治”的轉變,我國封建和人治的歷史傳統久遠,而法治傳統和意識淡薄,因而決定了這是一項長期艱鉅的任務,是一項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

依法治國就是要厲行現代法治,是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規範化,是對權力的制約和權利的保障。儘管近年普法教育不斷進行,公民民主法治意識不斷提高,但是社會公眾還是缺少相應的制約權力和維護權利的信念。由於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甚至知法犯法,執法者違法現象依然存在,少數黨員領導幹部目無法紀,以權代法,徇私枉法,使法律的權威受到了挑戰。一部分學生低估了法律在現實社會中的作用,把金錢、關係、背景看得很重,甚至凌駕於法律之上。近些年來受西方民主思潮的影響,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中有許多積極因素,但也有不少消極因素。對民主與法制、自由與法律、權利與義務、個人與集體缺乏辯證的認識,有些學生捨棄後者,而選擇前者。法制建設的成效和法治現狀之間的這種巨大反差印證了一個道理:制度層面的法制建設僅僅是法治的“皮囊”,是法治的外在性要素,而人的現代化,特別是法律意識的現代化,才是法治的內在性要素,才是國家實現法治化的關鍵。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文化最燦爛的民族之一,有着自己的傳統文化。但是,這種傳統文化體現在中國法律方面主要有三個顯著特徵:

一是缺乏對權利觀念的邏輯規定和論證,權利觀念極端淡薄;

二是強化專制主義,權力崇拜觀念極端狂熱;

三是宗法 倫理精神和原則滲透、影響着法的價值取向,形成以家族為本位的法的觀念,併成為中國法律文化傳統的核心。這種宗族倫理傳統使法成為一種倫理道德的附庸,這種狀況必然產生重人治、輕法治的思想,並且成為我國大學生法律意識現代化的歷史重負。

這些傳統對今天中國轉型的法律治理不能説不產生着影響。辦事講人情、靠關係的習慣仍根深蒂固。有人説“關係就是生產力”。有不少事情,靠法律、制度解決不了問題,要驚動到一級級的“首長”才得以解決。正如鄧小平指出的:“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專制傳統比較多,民主法制傳統很少。解放以後,我們也沒有自覺地系統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權力的各項制度,法制很不完善,也很不手重視,特權現象有時受到限制、批評和打擊,有時又重新滋長。克服特權現象,要解決思想問題,也要解決制度問題。”鄧小平提出的這個問題,意在告誡人們,人與制度相比,制度更有較大的穩定性和權威性,應當摒棄人治,厲行法治。然而,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求人們在短時間內完全擺脱“人治”心理,形成完善的“法治”意識是不現實的。社會轉型進程是一個複雜曲折的逐步進展的艱難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處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大學生看到某些現實生活中執法不嚴、權大於法的現象,難免對法律有所懷疑、迷惑,忽視自身法律素質的培養和提高。

(二)高校教育管理偏差的影響

首先,在教育上,高校對大學生的法律教育缺乏系統和長遠規劃,一般侷限於講授一些法律基礎知識。學習時間也僅有一學期,學生學習法律的方式也是為了考試過關死記硬背,將法律教育作為一門課程來看待,造成了大學生儘管知曉了一定的法律條文,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去思考怎樣運用所學法律知識處理現實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如此以來,很難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在犯罪前已被學校決定保送讀研,但就是這樣一個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雖然在校期間也學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 ,但在“應試”教育帶來的高分低能的弊端下,難免犯罪。這説明即使大學生學過一定的法律常識,但要做到嚴格守法,則還欠缺嚴謹的法律素質;説明高校對大學生的法律教育應該重在培養其較強的法律意識和完善的法律素質。

其次,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也存在問題。一是重知識傳授,輕意識培養。我們對大學生的法律教育,主要是給他們灌輸一個個乾巴巴的條文,一點點地指出知識點,而沒有把目的放在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和社會責任感上。二是注重刑法、婚姻法等具體法律規範、知識的教育,輕視憲法、組織法、程序法、選舉法等關係國家基本社會政治制度、公民基本權利與義務,以及國家機器基本運行方式的根本大法和基本法律的教育。三是重義務,輕權利。注重宣講法律所禁止的行為活動,忽視宣講法律所允許和保護的正當活動。對於主權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現代法律意識則傳播很少。這些問題更會造成大學生對法律的不信任感、壓迫感和厭惡感,從而加劇法律生活的失調,削弱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法律意識。

再次,在學校的管理上,有的學校實行了學分制,學生的選擇自由度加大,只要考試過關,學生可以不上課;學校對學生的違紀處理,也都比較寬鬆,如有的學校規定對於學生的處分視其表現好壞可以撤銷,這在客觀上縱容了違紀學生向違法犯罪方向發展;有的學校片面強調學生的自治作用,過高估計了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對學生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沒有嚴格的管理條例和規定,或管理制度不健全,執行不得力,缺乏科學管理和正確引導,造成教育管理上的盲點和空白。

(三)學生自身因素的影響

目前,在校大學生大都是18-23歲的青年,正處於生理、心理漸趨成熟的時期。他們與成年人不同,有自己的心理特點,主要表現為:

其一,過分的自我意識。部分大學生過分強調自我,主張“自我是一切的出發點和歸宿”,在道德觀上,缺乏明確的善惡觀念,沒有傳統的道德原則;在行動上,主張個人的極端自由,不願受社會的任何約束與控制。

其二,過度的自負。部分學生成長軌道一帆風順,我們在培養教育中,又送給他們“佼佼者”、“國家的棟樑”等桂冠,強化了他們的寵兒意識。他們自視為一等公民,表現出“當今中國之前途,捨我其誰”的傲氣,滋長了自高自大的情緒,沒有認清自己的位臵和責任。

其三,過強的自尊心、虛榮心和自卑感。現實中,這三者是密切相關、相互糾纏的。大學生平時自尊心表現得越外露,其自卑感也越強烈,虛榮心也越明顯。他們情感脆弱,多愁善感,特別害怕別人傷害自己的尊嚴,過分介意別人的評論和批評。南寧職業技術學院李海涉嫌故意殺人案等,就説明了我國部分大學生心理素質十分脆弱,稍受一點挫折,則易採取過激手段處理問題,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

其四,較強的逆反心理。大學生從家庭到學校,經歷着心理上的斷乳,出z現了“第二反抗期”,逆反心理便是這一時期學生對家長、對學校、對社會的一種牴觸情緒,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但部分大學生不善於準確地把握這種逆反心理,呈現“矯枉過正”。在內容上一概排斥,手段上簡單地反抗。把自己與社會、學校、家庭對立起來,不論正確與否,一律“反其道而行之”,一些學生明知是錯誤還一意孤行,最後走上令入不齒的違法犯罪道路。

培養和塑造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主要途徑

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現代化的市場經濟實踐要求有現代法治觀念 和倫理精神的支撐,需要有與之相應的思想教育理念和運作體系。大學生的素質教育,包括大學生的現代法律意識的塑造過程,不僅僅是依託於學校,更需要深深地紮根於以社會為背景的“土壤”之中。因此,針對當前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現狀與分析,現提出如下幾點對策建議:

1、健全法律運行機制,加強道德規範建設,創造有利於培養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法治環境和輿論環境。

大學生思想開放,時代感強,主觀上期望法治,關心國家法制建設,但世界觀還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環境影響,因此,立法、執法、司法部門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學化,執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覺化;大眾傳播媒體和各種社會力量應利用普法、守法、執法和監督法律實施的模範人物和典型事蹟,進行生動的法制宣傳,創造一個良好的法治環境和輿論環境,對於培養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深化大學“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改革,開展校園法制文化活動,以適應素質教育對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要求。

具體包括:

1)合理建構大學法律基礎知識課程內容,以強化大學生的法律認知。

我國大學法律基礎知識教育是在職權主義訴訟理念基礎上展開的,偏重於法的適用的工具主義所以在課程內容設臵中,反映出重現行規律法規而輕法理學、重刑法輕民法、重公法輕私法等情形。因此,要調整大學法律基礎知識教育理念,重視法的多重價值的認識與教育。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內容設臵中:一要始終把法理學、憲法學作為法律基礎知識的重點,必須把法的本質、價值、功能,法與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法理內容根植大學生腦海;二是增加民商法的內容,以強化大學生對私法的認知;三是要增加國際法的內容,以適應國際經濟一體化的要求。另外可增設政治理論、法理學、法哲學、人權 保護等方面的課程作為選修課,使學生在增長法律知識同時增強人權 保護意識,在堅定政治信念的同時信服法律。

2)開創法律知識教學新方法,不斷加深大學生對法律的情感。

法律情感是人們對法律現象的主觀心理態度或心理反映。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傳授法律知識,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法律情感。這就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一要引用典型案例教學法,以案例引導學生思考、討論、辨析通過案例把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並在此過程中傳授法理,適用法規,領悟到法律的價值,從而培養法律感情;二要實行角色體驗教學,可採用情景模擬(如行政處罰情景等) ,給學生設定各種角色(如:警官、行政相對人,案件審核的法制人員) ,根據所設定的角色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發表看法,從中學習法律知識,體會法律的作用培養法律感情;三要利用現代傳媒等工具,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的興趣,使學生自覺去認識事物、獲取知識、探究真理,培養對法律及法律現象的濃厚興趣;四加強正確的輿論引導,對社會負面的信息和消極因素,通過控制傳播面或者通過解惑、批駁來使其轉化為正面效應,減少甚至消除其負面影響。

3)引導大學生進行法律實踐,以增強法律意志。

法律意志的錘鍊主要通過實踐,根據各院校的特點可採取如下渠道:一是鼓勵大學生參加維護自身和有關人的合法權益的活動,當自身和有關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能合法有效地通過法律救濟途經得到妥善解決;二是敢於與各種違法犯罪的行為作鬥爭;三是組建法律社團,建立法律言論沙龍,對於社會上不合法的事情敢於仗義直言,並通過輿論的力量匡扶正義;四是積極宣傳法律知識和組織法律諮詢活動等等

4)加強大學生的人文素養,逐漸形成法律理想和法律信仰。法律理想的形成不但要加強法律知識的學習,同時也要以加強人文素養來促進:一是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使大學生的價值觀與法律價值一致;二是堅持共產主義道德教育,使大學生以共產主義道德規範為行為準則;三是在校園文化活動中,滲透法律形式觀和價值觀的基本理念,以塑造大學生堅持正義和忠於法律的美德。

3、實行“依法治校”,營造培養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氛圍。

高校的法治環境如果是民主、平等的,必然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正確樹立起到積極正面的影響,反之亦然。學校對學生的教育和管理活動要有章可循,程序合法。學校制定校紀校規時,要確保所建立和使用的規章制度不違背法治的精神,與國家現階段所頒佈和使用的法律法規不衝突,並“嚴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則與規定,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尊重學生人格,維護學生合法權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環境,不斷提高學校管理者、教師的法律素質,提高學校依法處理各種關係的能力。

4、加強學校和家庭溝通完善雙向育人模式。

家庭教育機制的優劣,對大學生的成長及守法意識的培養有着普遍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的不利,將嚴重影響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首先,家長應提高自己的素質和修養。家庭是人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子女人生的啟蒙老師也是其模仿的偶像。家長的個人素質、文化素養和品質是塑造子女良好人格的前提。如果家長平時素質低劣,社會態度不端、粗俗甚至行為惡劣,子女必然把他們的行為模仿並逐漸複製出來,形成自己的行為方式。

5 更新教育觀念。

高等教育要與時俱進,必須大膽實行改革。對計劃經濟年代遺留下來並一直延續至今的、從性質上來看或者為實踐所證明已嚴重不公平的或在實踐中產生大量腐敗問題的政策和規定,如對直轄市的考生大學聯考低分錄取及保送,東中西部大學聯考考分差異太大等種種政策,要直接予以廢除。對高校現行管理體制應大膽進行改革,革除目前高校中存在的官僚陳腐積習,改變那種將大學生僅僅視為受教育客體的落後觀念或傳統觀念,確立大學生“主體”教育觀,把大學生作為“教育、管理、服務、引導”的主體,發揚民主,充分發揮專家學者以及大學生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作用,從政策上真正地保證高校自治管理。

6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 “要着眼於促進教育公平、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近年來,教育部門堅持從嚴治教、規範管理,高度重視和採取切實措施,下大力氣解決好關係人民羣眾切身利益的教育熱點、難點問題。保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夠上得起學、能夠上好學,是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方面。賙濟強調,促進我國教育事業持續協調健康發展,必須認真研究解決教育改革發展中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其中重要的一條是切實解決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問題。只有建立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切實解決好人民羣眾關心的教育熱點、難點問題,才能使貧困大學生安心學習和以健康心態成長,堅決治理教育亂收費,規範收費行為,大力減輕貧困大學生的家庭經濟負擔,平等對待每一個學子,努力構建我校和諧局面,以促進高等教育健康發展。

總結與感想

總之,分析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及其成因,從中可以看出當前我國大學生法制觀念、法律意識的主流是好的,但存在的問題仍然不容樂觀,應引起高度重視。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大學生們對法律的認識、對法的作用和效力的看法、對現行法律的瞭解程度和具體評價以及對於自身權利義務的認識和追求直接影響這我國依法治國的進程,作為當代的大學生,我們必須自覺作一個合格的守法公民,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不論對與錯,只要是違法的行為,我們都不去做,古人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責人之前先正已身,嚴以律已,寬以待人,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為建設合諧社會付出自已應盡的一點力量!

法律意識的調查報告13

一:調查方法

這次調查對象是鄭州航院各年級在校大學生。調查的方式是發放和填答電子調查問卷。為了使調查能夠真實、客觀的反應調查者的思想,我們通過互聯網,借鑑相關研究,設計了調查問卷。本次調查不記名。被調查者回答問題的方式主要是採用封閉式的回答方式,即預先設計好四種可能答案,將這些答案全部列於問題下面,由被調查者從中選擇一種答案作為自己的答案。調查問卷工發放160份,回饋的有效資料為112份。這些資料是比較完整可靠的,佔應調查對象的70%。

二:調查問卷內容

題1:你會主動要求學校確定你的權利嗎:

A只有有事情發生,和個人利益衝突,就會要求確認

b涉及重大利益

c不會,就算是問了,別人也不會理會你啊

d想什麼呢,這可是在天朝

題2:“依法治國”的“法”是指

a:僅指憲法等“法律”級的法律;b:整個法律體系;c:主要指憲法,即“依憲法治國”;d:法治的精神

題3:“法律至上”的含義

a:任何人都要守法;

b:法律的效力高於道德等其他社會行為規範;

c:一切按既定的法律規則辦,不能行使自由裁量權;

d:法律作為最後的決策依據,即使有一些毛病也要遵守

題4:現在很多公交車都沒有按時到站甚至是延遲15分鐘才到車站,你怎麼看?

A可能因為堵車吧,可以原諒 b一邊等待,一便在心裏臭罵 c打出租車走,不坐了 d打電話或到相關部門進行投訴

題5: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解

a:在法律適用上人人平等;b:在立法以及法律適用上人人平等;c:官民平等,官員無特權;d:關鍵是政府與民間法人及公民的平等

題6:法律的作用

a:法律目前基本是靈丹妙藥;b:有侷限性,要嚴格限制法律適用的範圍;c:法治在任何情況下都勝過人治;d:應堅持“德主刑(法律)輔”的原則。

題7:目前我國的法治狀況

a:已經是法治社會;b:有侷限性,要嚴格限制法律使用的範圍;c:各方面都差得很遠;d:整體上看人治的影響大於法治

題8:法治的關鍵在於

a: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b:必須保證法律是良好的;c:官員守法,受到法律的有效監督;d:大家都信仰法律,自願服從法律的統治

題9:如果你發現你的個人資料被其他人轉售,你會怎麼辦‘

A自認倒黴 b向周圍人抱怨但不會採取任何措施 c直接與之理論 d根據有關法律,積極維權

題10:如果在商場買回來的東西有質量問題,你會:

A拿着小票去商店要求賠償 b把東西放一邊或扔了,然後心裏想再也不去哪裏買東西了 c人人都買,就我的有問題,自認倒黴唄 d找回那家店,跟老闆吵一架去

在大學學習中,我們已經先後學習了《思修(全名)》、《馬克思主義思想概論》、《毛澤東思想概論》,對我國社會主義想想道德建設也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需要説明的是,這次問卷調查不是對每個同學的法律意識做一個是非評判,每個問題的答案也一般不存在絕對對錯關係,選擇其中的每一個答案都代表着一個人對法律的自己的看法。同時,也不是説同學選擇某個答案最正確時就代表着他的法律意識最高。

我們的調查題目都是生活經常看見或者説到的法律、權利概念,這些概念每個人都應該見識過,也各自有自己的理解。通過我們的調查表明,除了對“依法治國”這一概念比較滿意外,其他幾個法律概念都存在同學們主觀臆斷的理解。同學們往往對這些問題的理解侷限於生活層面,也就是説,沒有上升到一種以法律的觀念來思考問題。選擇不理想的狀況説明我們還要加強法律意識的教育,雖然大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文化知識,但在接受真正法律基礎教育的時間很少,都是從各種報道或者自己搜索信息時得到,這些東西具有較大的不穩定性與誘導性。建議對每個專業設置法律基礎課程,以強化法律意識。

從總體來看,同學對法治社會認識還是處於一個偏低的水平,做到深入認識形成自己思考的人較少。問卷答案之間沒有遞進關係,但我們實際地去分析,這裏面存在着一個對法律認識的高低問題。不管是各種情況的同學,對法制社會認識的整體情況都是主要集中在教條化的灌輸裏面,接受的法律知識沒有主動性,不符合議和具有朝氣與思想的大學生形象。這種現象可以説是一種普遍的。我們認為,在開設法律基礎課程的基礎上,應該從方法上誘導同學們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形成理性的社會意識,特別是權利意識。

從統計結果來看,同學們對熱點法律制度的理解處於中等的水平,權利意識有一定的基礎,但是沒有達到較好的狀態,完全有提升的空間。因為對這些制度的瞭解,不僅僅是對同學們生活的處理糾紛等法律問題的幫助,這些更代表着一個人的文化底藴,在交際交往中,如果能對這些制度有自己的、深刻的認識,別人會對你作出更高的定位,在展示自己才能的時候更加具有優勢。建議學校多提供這方面的高水平的法律講座,拓展同學們的視野,豐富法律知識。各個類型的區別不是特別明顯。

關於當代大學生的權利意識,可以得出結論:首先,當代大學生心理上的獨立性並不強,權利認知水平不高。其次,當代大學生的權利行為解釋系統去權威化,在處理學校和自身矛盾時,解決途徑具有自發性。第三,當代大學生對自身的公民權利、受教育權利的總體評價是積極的,但對自身在大學發展中地位的評價不高。第四,當代大學生對未來大學的發展參與意識強,同時對於規則意識的培養認同度較高。第五,權利意識培養和教育使得大學生獲得了法律常識,但與媒體、家庭和中國小公民教育相比,大學的公民教育特別是權利觀念教育不佔優勢。

當代大學生成長於中國市場經濟發揮巨大效能的歷史階段,他們崇尚自由,重視個體發展, 但是他們也正處於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時代,揹負着幾代人的大學夢,客觀上受教育的時間延長,沒有生產勞動的經歷,缺乏經濟獨立性,更缺乏人格上的獨立要求。加之傳統的義務教育,注重灌輸,講究行為規導,缺少思辨解釋系統,因此不能引發他們真誠的思考。

同時,我們看到,和學生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諸如《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等並沒有以正面的形式與學生接觸,將兩者聯繫起來的往往是各所大學根據上位法所制定的《學生守則》。學校在對新生進行的校紀校規的教育中,對《學生守則》也僅做大概的介紹,施以形式化的檢驗,並沒有將其當作必不可少的權利教育,納入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基於上述分析,我們嘗試提出以下幾個值得注意的方面。第一,將合理的契約精神貫徹到產生校生關係的整個過程之中。高校需要明確履行告知義務,特別是在形成校生關係之初。高校進行招生宣傳時,有義務公開其針對校生關係制定的管理制度,包括學生守則規定,以顯契約精神,學生可以在不同大學之中,針對大學品牌、大學服務管理水平,尤其是大學對學生實施管理的規章制度進行綜合選擇,這樣可以促使社會各界監督大學的規章制度合法、合理化。

第二,實現完整、系統的權利教育。首先,要強化新生入校期間的“成人權利意識教育”。目前,學校都會組織學生入校初對本校學生守則進行集中學習。這種方式集中、高效地讓學生在最短時間知道學校的規章制度,但這種方式難免顯得太過急於求成,而且目前各高校的學生守則讀本,呆板枯燥,沒有適時地編入一些適合學生閲讀理解的法律知識和法律背景解讀。其次,對於大學生的權利意識培養,需要既博又精。當代大學生不缺少法律常識,他們缺少的是對於法律知識和淵源的正確理解和反思習慣。同時,權利意識教育還需要配套開設哲學、倫理、邏輯、歷史等通識選修課程,增進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文化素養。

第三,着力培養一批對大學生進行系統法律、權利教育的教師,他們既要有良好的課程教學知識,還要有學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實戰經驗。這一批教師就是學生思政輔導員。輔導員需要掌握統一的法律知識,具備對學生權利意識教育中進行準確法律解釋的工作能力。第四,加強高校與學生關係的行政法學研究,加快填補高等教育系統內的立法缺漏,對《學生法》的提議進行進一步調研。與此同時,根據新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暢通大學生權利救濟途徑,針對目前學生申訴委員會在程序上完備,但學生權益維護不足的情況,加緊探討學生申訴委員會進行工作的可操作性研究。

法律意識的調查報告14

法律是維護我們正當權益的武器,只有充分運用法律,才能很好地保護我們的合法權益,而具有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是運用法律的前提,那大學生法律意識如何?所掌握的法律知識如何?我們小組帶着這些疑問對我校機電工程分院的大一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一、研究方法:問卷調查

調查時間:20xx年5月,我們隊機電工程分院的的大一學生進行抽樣問卷調查。調查對性主要是機電一體化專業的學生,調查方式是無記名調查,人工對調查結果分析。

二、調查結果

通過調查,我們對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有了基本瞭解,情況如下:

(1)、你的生長地方()

A 、農村74% B、城市19% C、農村、城市兼有7%

(2)、在你所有經歷中,曾經用過法律途徑解決糾紛嗎?()

A 、有21% B、沒有79%

從以上數據中,不難看出:大部分學生還沒有具備良好的法律意識,當自己的正當權益受到侵犯時,沒有通過法律的途徑的進行解決,這一問題更明顯地體現在農村大學生這一羣體。

(3)大學生能否區分違法和犯罪?()

A能23% B不一定能37%

C分不清5% D大部分情況能51%

(4)你認為目前法律學習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A、有了法律知識但聯繫實際就不會用31%

B、法律知識不足42%

C、能運用所學的法律知識解決現實問題27%

(5)會通過一些渠道瞭解國家的立法活動或是法律報告()

A、會、經常11% B、偶爾63%

C、一不小心會聽説些22% D、不會,沒那精力3%

只有11%的大學生經常瞭解國家的立法活動或是法律報告,還有3%的大學生根本不會去了解國家的立法活動或是法律報告,這也説明了大學生對法律的重視程度不夠,以為法律離自己很遠,可懂可不懂;另一方面也反映相關部門對大學生的法律教育程度不夠。

(6)你知道勞動法裏面規定試用期最長多久嗎?()

A、三個月22% B、六個月48% C、一年30%

這一選項的結果讓我們知道還有52%的大學生不知道勞動法裏面規定試用期最長時間。可見他們對法律知識的瞭解並不多。

(7)你認為法律在你的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如何:()

A、非常重要,我有麻煩首先想到法律途徑解決,沒有法律我就沒有辦法生活;22%

B、比較重要,我有時會嘗試用法律保護自己的權利;48%

C、我基本不主動尋求法律途徑解決問題,除非迫不得已;30%

D、沒覺得有作用0

從中我們發現只有22%的大學生認為法律很重要,並主動運用法律保護自己的權利;還有48%的大學生認為法律比較重要,但只是有時會嘗試用法律保護自己的權利;而30%的大學生不會主動尋求法律途徑解決問題。反映了雖然我校的大學生學過一些法律知識,但整體只是水平卻較低,法律意識淡薄。

(8)超市的人員要求你被搜身,你會怎麼做?()

A、拒絕77% B、果對方態度強硬只好接受3%

C、完全接受20%

(9)假如你的親人欠基金會的錢沒能力還償,基金會連同民政局來把你親人抓去關起來,説要拿錢來還才放人,你會怎麼做?()

A、吞聲忍氣,湊錢去把人領回來7%

B、倒民政局去理論,要求放人15%

C、去求基金會的人0

D、通過法律手段維護你親人的人身自由權78%

(10)當你參加勤工組學活動或者是工作時,你有意向與用人單位簽訂合同嗎?()

A、有67% B、沒有33%

從(8)、(9)、(10)的結果可以發現:還有少部分大學生不會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三、原因分析

(一)學生方面的因素

(1)缺乏主動性

根據調查瞭解,面臨着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生會把更多時間放在專業科目的學習上,

他們認為學好專業知識,鍛鍊好各方面的能力,將來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也就可以了,不必浪費那麼多的時間去學習法律知識。而且,法律知識又是那麼的枯燥,缺乏吸引力,因而,很少有大學生會主動學習法律知識,對學校開設的相關課程,也只是議要求考試過關就行了。逐漸形成不良的風氣,很難提起學習的興趣,大多數大學生重學分,輕實效,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大學生不可能有紮實的法律基礎知識。

(2)缺乏遠見性

“人無遠慮,必有後憂。”沒有學習相關法律知識,沒有法律意識,那麼,即使是當自己的正當權益受到侵犯時,也不懂如何通過法律的途徑來維護自己的權益。而根據調查,很多大學生沒有這種意識,只是覺得大學時間很自由,想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情,不行再像高中那樣過,直到畢業後,要籤合同,要買房子等,才知道懂得一些法律知識是那麼重要。

(3)缺乏實踐性

在調查過程中,也有一部分大學生反映:法律知識好像離我們很遠,我們在課堂學習的知識長時間不用,缺少實踐,很快也就忘記了。而在我們學校,開設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詳細地講述了相關的法律知識。然而理論卻沒有經實踐考驗。他們知識學習一些理論知識,卻不懂得如何運用,知識流於形式。

(二)教師方面因素

(1)重視程度不夠

在學校,為大一學生都開設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但老師都不會很嚴格要求學生,學生可以自由地看自己喜歡的課外書,只要保持安靜就可以了,也沒有向學生講明白到底法律有多重要,基本按照教學大綱講述書本上的知識。老是不夠重視,學生也會跟着懶惰,這樣的情況,大學生學到的法律知識就更少了。

(2)課堂氣氛不活躍

法律知識相對其他學文科而言,比較枯燥,大多情況下,老師只是按教學要求講課,很少結合,以至課堂氣氛不活躍。

(三)建議

(1)提高認識

學習法律知識有着重要的意義,如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信仰等。在課堂教學中,可以結合現實生活和實際中的例子,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也可以打破課堂教學侷限,組織主題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法律的重要性,更能激發學習慾望。

(2)加強學習

除了課堂教學,還可以運用多種方式,讓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如法律知識競賽、法律主題活動等,這樣效果會比課堂教學好很多。

(3)重視實踐

學以致用,學到的東西要用時間來檢驗其是否正確,只有經得起檢驗,才有意義,儘量給學生提供實踐平台,讓他們展示自己的才華,增加對法律知識的認知。

法律意識的調查報告15

一、調查目的:

法律意識,是人們關於法和法律的現象的思想、觀點、知識和心理的總稱,是社會法律現實的組成因素。它包括人們對法律和法律現象的本質及作用的理論觀點,對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要求及態度,對現行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評價和解釋,也包括人們對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認識、願望和情緒等。生活中,人們通常所講的“法律觀念”、“法制觀念”與法律意識近義。社會主義法律意識,是正確守法與執法的思想保證,普法教育活動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要普遍增強公民的社會主義法律意識。

對於社區公民法律意識的現狀加以分析,將有助於從社區公民法律意識現狀出發,有針地性地搞好社區普法教育活動。

二、調查對象:xx市xxxx社區居民

三、調查方法:通過派發問卷進行調查,發放問卷共100份,收回有效問卷100份。

四、調查結果:

此次調查的結果説明,居民的法律意識比較弱,知識也比較缺乏,從數據上看,都沒有太在意生活中的法律問題,也許他們覺得,在生活中遇到麻煩是必然的,並不是法律問題,也有可能受家庭、社會等各種因素影響,讓他們認為權利比法律有用,在此問題中雖然有50%的居民回答是“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但事實上,他們的法律意識並不是很強,但是關乎到自己利益和前途,關乎到自己今後的發展,大家自然而然就會認為那是不合理也合法的,人都是自私的動物,誰不會為自己謀利益,誰不希望今後的路能夠更加順利,這也是人之常情。

五:調查結果分析

最大的問題是:居民的法律實用意識弱於法律權利意識,而造成這種局面產生的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傳統思想的根深蒂固,有些人面對問題還有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私了的觀念。對於與自己洗洗相關的日常行為,有的人還有這武力解決的觀念,不能理性的處理問題

六、建議:通過法律進社區活動提高居民的法律意識

1社區在居民普法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作為社區應該發揮社區的優勢,做好對居民的普法教育。社區對於居住在城市的居民非常重要,因為隨着社會職能的不斷改變,居民的生活重心逐漸以社區為中心,所以,法律進社區顯得極其重要。

2只有法律進社區,才能增強居民的法律意識

法律進社區工作,就是以社區為依託,以社區居民為服務對象開展的社區法律服務工作。一方面,要加強對“法律服務進社區”組織載體的培育和建設。可以組織律師和法律援助工作者等專業法律人士做好“法律進社區”,以及大力組織和發展社區志願者隊伍。“社區是個家,建設靠大家”。要努力號召和動員社區內具有一定法律知識和熱愛公益事業的在職和離退休的法官、檢察官、警察、律師、公證員和大中專院校的法律專業教授、學生積極參與法律服務活動,建立一支法律服務志願者隊伍。充分發揮他們的專長,以社區為依託,為居民提供義務法律諮詢和法律幫助。法律進社區,社區將從三類人羣進行普法教育,從而提高居民的法律的意識。

(一)法律進社區對青少年的普法教育刻不容緩

社區要把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作為全民普法的重點對象之一,常抓不懈;適當地組織青少年在寒暑假,開闢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利用多種載體營造法制氛圍,通過組織法律學習興趣小組、組織民警講法制課、開展模擬法庭等活動進行法制教育,既可鞏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成果,又可以培養青少年的學法積極性。充分利用社區共建單位,成立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形成合力,共同開展青少年普法教育。創新載體,開展“小手拉大手,普法一起走”系列活動。

(二)法律進社區調動中年人蔘與普法的積極性

隨着社會的發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區內居民的成份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量下崗失業人員和外來務工人員湧入社區,中年人又是每個家庭中的中堅力量。他們的言行直接影響着老人和孩子,雖然廣大居民的自我保護意識在各種宣傳的影響下有所增強,但法律知識仍顯薄弱,我們必須充分利用條幅、板報、及宣傳海報和法律宣傳單等進行宣傳,並將電信詐騙、網絡詐騙等各種新型犯罪手段張帖在明顯處,讓正常的上班族都能看到普法勢在必行,同時也可提醒家中的老人和孩子遠離誘惑,遠離危險。真正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參與到普法中來。

(三)法律進社區,退休的老年人更是不可或缺的資源。

法律進社區,對於維護社會穩定,保一方平安具有重要的作用。隨着老齡化社會的來臨,大量離、退休人員又歸入社區管理,使社區管理面臨新的挑戰和巨大的壓力。同時,他們又是我們普法工作的重要資源,因為社區內存在着各種矛盾和糾紛,事關社區穩定的大局。我社區成立了老年法制宣講團,將法律進社區與人民調解工作結合起來。人民調解工作是關係到每個社區、乃至社會穩定的重要工作。因此,社區法律服務要把這項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社區法律志願者宣講團就要在加強社區調解委員會建設、以及協助調解社區內的疑難重大矛盾糾紛等方面當好顧問和助手。

七、結語:

通過這次實踐,我覺得我學到了很多,從而對提高自身法律意識起到了幫助,希望這次的問卷調查形式能幫助到居民瞭解法律,從而去學習法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z/diaocha/jgle5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