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政範例 >調查報告 >

精選學生調查報告模板錦集六篇

精選學生調查報告模板錦集六篇

在當下社會,報告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竅門。那麼,報告到底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學生調查報告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學生調查報告模板錦集六篇

學生調查報告 篇1

按照學校畢業實踐環節的要求,我利用休息時間,到遼寧天利金業有限責任公司進行調查,在實踐中調查發現,該公司在新入職大學生消費方面的一些情況,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基本內容。

一、公司概況

***公司是***公司和***公司出資組建的股份制高新技術企業。**公司是我國自行設計、自行建設,具有完全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現代化企業。經過不斷的技術創新,技術日臻完善,形成了以***為核心技術的具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工藝體系。

隨着經濟社會的縱深發展,新入職大學生作為公司特殊的消費羣體,他們的消費觀念的塑造和培養更為突出而直接地影響新入職大學生世界觀的形成與發展,進而對他們一生的品德行為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關注當今新入職大學生消費狀況,把握新入職大學生生活消費的心理特徵和行為導向,培養和提高他們的“財商”,在當前就成為當代新入職大學生共同關注的課題。

二、新入職大學生消費新概念

(一)、理性消費是主流

價格、質量、潮流是吸引新入職大學生消費的主要因素。從調查結果來看,講求實際、理性消費是當今“通脹”情況下新入職大學生主要的消費觀念。據瞭解,在購買商品時,大學生們首先考慮的因素是價格和質量。新入職大學生經濟來源主要是自己掙錢,這使他們每月可支配的錢是固定的,大約在800-1500元之間,家境較好的一般也不超過20xx元,而這筆錢主要是用來支付飲食和日常生活用品開銷的。由於消費能力有限,新入職大學生們在花錢時往往十分謹慎,力求“花得值”,他們會盡量網絡上搜索那些價廉物美的商品。無論是在公司還是在公司外,當今新入職大學生的各種社會活動都較以前增多,加上城鎮生活氛圍、開始談戀愛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他們不會考慮那些儘管價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們比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雖然不一定買名牌,但質量顯然是他們非常關注的內容。

(二)、追求時尚和名牌是不老的話題

在我們公司新入職的大學生大多在22歲左右,不管是來自農村還是來自城鎮,他們都站在時代前沿,追新求異,敏鋭地把握時尚,惟恐落後於潮流,這是他們的共同特點。最突出的消費就是使用筆記本電腦。當代新入職大學生們的消費中普遍增加了筆記本電腦的消費項目。本次調查中發現新入職大學生筆記本電腦擁有率已達到60%。此外,3G手機及相關消費也是他們的追求,小至一張幾十元的上網卡,大至筆記本電腦都是當代大學生的寵物,用新入職大學生的話來形容,他們簡直就把電腦當成自己的“情人知己”。再次是髮型、服裝、飾物、生活用品,公司新入職大學生都不乏追“新”族。調查資料也印證了這一點,就所佔比例來看,“是否流行”緊隨價格、質量之後,成為新入職大學生考慮是否購買的第三大因素。至於名牌產品,當問到“如果經濟許可,會否購買名牌產品”時,80%的新入職大學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體現了新入職大學生對追求高品質、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三、新入職大學生消費狀況存在的問題

(一)、儲蓄觀念淡薄,財商需培養和加強

“財商”一詞的提出者羅伯特·清崎曾經説過:“財商與你掙了多少錢沒關係,它是測算你能留住多少錢以及能讓這些錢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調查中,當問及對“財商”概念的認識時,很多新入職大學生表示陌生。當問及參加工作半年後經濟情況如何時,大部分新入職大學生都坦然承認自己的消費已經超出計劃範圍,甚至有些新入職大學生還需要向家人要錢,略有剩餘的新入職大學生也想着如何把剩餘的錢花完,只有個別新入職大學生有儲蓄的意識。可見,當前新入職大學生的財商需要培養和加強。

(二)、消費差距拉大,出現兩極分化

在關於月平均消費一欄的調查中,有15.2%新入職大學生在800元以下“有點痛苦”的生活線上;有28.3%的新入職大學生在800-1000元之間“勉強過得去”,有34.4%的新入職大學生在1000-1500元之間“稍為有點爽”,有14.6%的新入職大學生在1500-20xx元之間“比較自由”;有7.5%新入職大學生月消費20xx元以上可以説是“跟着感覺走”——無憂無慮。可見,新入職大學生的消費差距增大,兩極分化也比較分明,這在我國當前劇烈轉型和大部分商品物價上漲的社會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但他們相信,隨着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這些問題必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三)、消費結構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更為突出

新入職大學生的生活消費主要組成部分以生活費用、社交開銷和生活用品為主。在生活費用中,飲食費用又是重中之重,按照丹東地區的物價水平,以新入職大學生每天消費20元左右用於基本飲食需要來估計,新入職大學生每月淨飲食費需600元左右。

我們驚奇地發現,在被調查的15名女生中,83.7%飲食費用在600元以下,有的為了保持苗條身材控制自己的食慾,有的為了節約支出不顧營養需要淨選擇廉價飯菜;而10名男生中也只有66.4%達到標準。當問及他們是否研究過自己的營養結構問題時,比如對“一杯奶養起一個民族”説法的認同時,90%的新入職大學生表示認可,但不怎麼在意。當他們把飲食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在調查中指出的時候,他們當中,尤其是女生很多都承認自己對健康飲食知識瞭解不夠。

(四)、過分追求時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在調查中,一些新入職大學生指出,為了擁有3G手機或者換上一款筆記本電腦,有的同學情願節衣縮食,甚至犧牲自己的其他必要開支;有些男生為了一雙名牌運動鞋,有些女生為了一套名牌化粧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其他同事借錢以滿足自己的慾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新入職大學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虛榮心的驅使又極易形成無休止的攀比心理。

(五)、戀愛支出過度

在調查中我發現,一部分談戀愛的新入職大學生每月大約多支出200-300元左右,最少的也有100元左右,最高的達到1000元(比如送名貴禮物給對方)。他們大多承認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質投入,經常難以理性把握適度消費的原則。這是讓人感到憂慮的方面。有趣的是,傳統意義上談戀愛的費用支出一般由男方承擔的局面已經完全被打破,而出現三種情況,即男方全部承擔、男女方共同承擔和女方主動全部承擔,女生的戀愛支出甚至有超過男方的情況。傳統與現代生活方式在當代新入職大學生中被充分演繹。

四、新入職大學生消費心理及行為偏頗的原因分析

當今新入職大學生在消費上出現無計劃消費、消費結構不合理、攀比、奢侈浪費、戀愛支出過度等問題,既與社會大環境的負面影響有關,也與家庭、公司教育缺乏正確引導不無關係。

(一)、消費思想及消費行為

新入職大學生生活在一個全新的社會裏,全方位地與社會接觸,自己終於掙錢了。當某些新入職大學生受到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奢侈浪費等不良社會風氣的侵襲時,如果沒有及時得到公司領導和父母的正確引導,容易形成心理趨同的傾向,當新入職大學生所在家庭可以在經濟上滿足較高的消費條件時,這些思想就會在他們的消費行為上充分體現。更糟糕的情況是,有些家庭經濟狀況不允許高消費,為了滿足自己的消費慾望,不惜作出一些損人利己甚至喪失人格、法理不容的犯罪行為。

(二)、消費觀念的導向

父母在日常生活消費的原則立場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對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費觀念存在誤區,又何以正確指導自己的孩子呢?

(三)公司教育環境對新入職大學生消費觀念培養的重要影響作用

事實求是,企業思想政治教育對新入職大學生消費觀教育還沒有進行。社會對新入職大學生消費心理和行為研究不足。由於對新入職大學生的消費心理和行為了解不夠全面、客觀等因素,與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重要思想觀念緊密相關的消費觀的教育在公司沒有開展,從而也難以達到真正的指導目的。

另外,企業建設範疇中普遍缺少倡導新入職大學生勤儉節約生活消費觀的內容。新入職大學生的消費心理和行為除了在個人喜好、穿着打扮等較少方面比較注重突出個性以外,他們對於時尚品牌、基本生活用品、生活費用的額度等主要消費內容都具有羣體從眾心理。在企業建設上注重塑造和強化新入職大學生良好的消費意識和消費行為,培養新入職大學生良好的消費習慣。

五、結論與建議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新入職大學生的消費心理總體上處於成長健全期。他們在質量、價格、品牌、情緒等諸多影響購買的因素裏面,他們首先考慮質量的因素,但更注重品牌與情緒的影響。因此可以説企業新入職大學生充滿的是感性而略摻有理性的消費觀。而對於流行與時尚的追求似乎更是一個令人彷徨的十字路口。適度的追求是合理的。但過分的攀比會產生危險的影響。

那麼對於企業新入職大學生在消費中產生的問題,我們能提出什麼建議呢?

(一)、增強獨立意識,培養和加強理財能力

現今的新入職大學生需要懂得如何在激烈競爭的公司和社會中生存,那獨立理財能力就成了重中之重。理財不是簡單的四則運算,不是簡單的收支平衡,它需要長期的理性基奠,個人盲目的衝動不是獨立,是任性的表現,他們需要的不僅僅是腦中有獨立的概念,更迫切的是獨立的行動和理性的思考。主要有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正確認識金錢及金錢規律的能力;其二,正確運用金錢及金錢規律的能力。

(二)、克服攀比情緒

攀比心理的形成不可避免。他們應該如何面對呢?首先,他們應樹立適應時代潮流的、正確的、科學的價值觀,逐漸確立正確的人生準則,給自己理性的定位。新入職大學生的確需要競爭意識,尤其是工作能力的競爭,但並不是所有的事物他們都需要爭,生活上次於別人,並不可恥,沒有必要抬不起頭來。

通過這次調研,我基本掌握了新入職大學生消費心理趨勢及現狀。新入職大學生的基本生活消費大體上是現實的、合理的。但離散趨勢明顯,個體差異大,這主要是他們來自全國各地,由於家庭情況的不同和消費習慣的差異造成的。在以寄生性消費為主的新入職大學生中,培養獨立的理財能力、科學的價值觀應是當務之急。

(三)、形成新入職大學生良好的消費風氣

良好的消費習慣和生活作風的有機組合。其中新入職大學生的消費心理和行為是體現新入職大學生生活作風的重要部分。一旦良好的消費習慣得到培養和加強,就會對良好社會風氣的塑造起促進作用,並形成社會風氣的良性循環。因此,應該把新入職大學生良好消費心理和行為的培養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企業文化建設中設計有關新入職大學生健康消費理念的活動專題,並且持之以恆,以新入職大學生良好的消費心理和行為促進良好生活作風的形成,進而促進企業“彎道超車”、“又好又快”的發展。

學生調查報告 篇2

一、調查背景介紹

隨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漸深入,尤其是招生比例的擴大,高校相繼推出勤工助學的策略。旨在讓大學生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換取相應的勞動報酬,維持在校所需部分費用,減輕家庭經濟負擔,保障大學教育的完成。通過勤工助學活動,同學們體會到了勞動的樂趣,品嚐了勞動的成果。開展勤工助學從長遠意義講對提高大學生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具有積極作用。勤工助學活動是一項經歷時間長,內容比較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主要是使學生走向社會,參加勞動。直接為各項現代化建設事業服務。在服務中得到提高,得到鍛鍊,並在經濟上得到一定的收益。勤工助學活動,也是一種積極的人生體驗,不僅鍛鍊人的毅力,磨鍊人的意志,更能激發起大學生自立、自強的精神。

大學生的可支配時間較充足,學業壓力不是很大,但是社會對大學生的素質要求日益提升,就業壓力日趨嚴重。同時大學期間繁重的花銷給有些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因此部分大學生利用自己的課餘時間在校內外進行了一些勤工助學的實踐活動,同時也豐富了課餘生活,減輕了家庭負擔,提升了自身的能力。但是,校內為學生提供的勤工助學崗位有限,許多高校勤工助學體系有待完善,社會上一些崗位的需求不能與學校就業指導部門進行有效的溝通,這會成為制約大學生勤工助學的一大瓶頸。

二、調查概況:

為了更好的瞭解大學生勤工儉學現狀;引導大學生以平衡的心態和正確的途徑進行勤工儉學;更多的瞭解社會,認知社會,提高社會實踐能力;減輕家庭經濟壓力;促進學校和社會進行更好的交流和溝通,我們以北京各大高校大學生,分別採取隨機抽樣法和分羣抽樣法進行兩方面不同的調查。對大學生有意從事勤工儉學的比例;

勤工儉學工種的構成比例;勤工儉學的目的;對工作報酬的期望值等;商户使用大學生兼職的優缺點等進行詳細的瞭解,以便日後為大學生勤工儉學創造更為廣闊的發展平台。通過調查問卷主觀題的調查,勤工儉學的促進作用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更加清醒的認知社會了解社會;鍛鍊自己的綜合能力;增加社會經驗和工作經驗;交到更多朋友,充實自己的生活;培養艱苦奮鬥的意識;自己培養獨立意識和自力更生能力,補助日常生活費用等。同學們對日薪報酬的期望值大多在30-50元/天,少部分同學的日薪期望在30元以下和50元以上。同學們最希望做的工作非常廣泛,包括營銷、家教、臨時促銷、校園代理,學校各類助理、幼師、網吧管理員等。雖然同學們期望工作的面非常寬泛,但是大多數同學勤工儉學中最想做的工作主要分佈在銷售方面和家教這兩大領域。

三、主要觀點及分析

通過對大學生和商户的調查,我們可以直觀的對統計數據和結果進行方向性的瞭解和判斷。

大學生中有過勤工儉學經歷的同學佔到68%,我們可以看出大學生對勤工儉學的積極性非常之高,另外通過和沒有過勤工儉學經歷的同學交談得知,相當一部分同學對未來從事勤工儉學抱有濃厚的興趣,只是現在還沒有抓住過一些機會。

在對勤工儉學工作時限的調查中,短期工佔到了92.5%的絕對大的比例,長期工僅佔到了總數的7.5%。這説明了大學生勤工儉學的連續性相當不好,大學生只能把握很少的機會來進行勤工儉學,缺乏工作的穩定性和連續性。

在對勤工助學日薪報酬的調查中,我們通過數據可以清楚的看到20-40元每天這一區間所佔到的比例超過了70%以上。這一區間上下之外的高工資和低工資都不構成工資報酬分類的主流。

對勤工助學目的的調查中,增加生活費,緩解家庭經濟壓力所佔比例為60.6%,提升自身能力,為今後步入社會積累經驗所佔比例為77%,打發課餘時間,使大學生活更充實所佔比例為30.7%。積累經驗成為進行勤工儉學的首要目標,另外增加生活費,緩解家庭經濟壓力也是重要目的之一。

在對是否有必要進行勤工儉學進行調查時,86.3%的大學生認為進行勤工儉學很有必要,13.7%的同學持無所謂的態度,沒有同學認為進行勤工儉學沒有必要。

四、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勤工助學發展勢頭良好,但是在發展前進過程中,已露出一些拌腳石。畢竟,勤工助學是一條正在探索的路子,只能邊走邊瞧,出現問題也是不可避免的。當然,如何引導勤工助學活動的健康發展是重中之重。目前,勤工助學範圍偏窄,崗位較少,穩定性差。勤工助學活動侷限於家教、直銷、做點小生意,學校提供的崗位如圖書館管理、衞生區清潔、助管教室等,從整體狀況上存在範圍窄、崗位少、穩定性差等特點。擴大勤工助學活動範圍,尤其是得到企業界的幫助,有待急需解決。我校在將勤工助學推向校外之際,團委也可組織這樣的“人才招聘會”,大多數同學希望學校組織。勤工助學活動使得少數同學被盈利衝昏頭腦,學習與打工主次不分,更有甚者棄學從商,防患於未然也該做。當然,還有許多問題有待及時發現解決。形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主要是,舊體制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的勤工助學,學校、學生、社會尚 未形成統一的認識、做法;我國現在存在着大量剩餘勞動力,許多行業都面臨着巨大的就業壓力,象牙塔中的大學生們由於社會經驗不足,勞動技能的欠缺,在某種程度上參與社會競爭尚感力不從心;社會 還沒有形成大量使用鐘點工的習慣。 勤工助學活動缺乏必要的組織管理。有些大學雖已成立了勤工助學指導委員會,但尚處於起步之初, 真正面向社會,在企業和學生之間擔任中介角色組織學生開展勤工助學活動的寥若晨星。這樣使學生與企業之 間聯繫不夠,信息不暢,直接導致大學生找工作難,報酬高低不便協調。這是造成大學生不願參加勤工助學的 一個比較突出的直接原因。

五、發展方向

推進高校勤工助學的改革和發展是整個教育界的一項重要任務。從近十年勤工助學的發展進程及教改形勢,可以肯定地説勤工助學活動實現健康、穩步發展,基本解決大學生顧慮有望實現。但是,作為一項新興事業,針對在幾十年來所取得的成就和出現的問題,想“脱困”就得有新的思路:

(一)、正確理解勤工助學。

“助學”是“勤工”的直接目地,通過“勤工”所得勞動報酬幫助完成學業。二者相互影響,過份強調任一方面都不能達到目地。因此,正確理解勤工助學是走好這條路的關鍵。理解它,主要包括兩方面即涉及勤工助學活動的領導及參予這一活動的同學的正確理解。前者是基石。領導注意勤工助學活動發展的新動向,確定正確的方向,制定適時的政策,在他們的指引與策劃下,勤工助學活動及其同學才能踏實地邁出每一步。同時,後者更不可忽視,他們是直接受益者,是主體,有了他們的正確理解才可達到勤工助學活動開展的最終目地,不然只能是前功盡棄。另外,還包括社會人士對勤工助學活動的理解。勤工助學活動的拓寬、健康穩步發展離不開社會各界的支持,以保障大學生心靈沒有創傷,利益不受損害。加強宣傳,轉變觀念,鼓勵更多的學生參加勤工助學活動。勤工助學不僅僅是一個組織問題,更是一 個大學生通過服務於社會、增長才幹,培養自主意識的過程。因此,學校、社會要加強宣傳,通過形式多樣的 教育使學生轉變觀念,樹立自立、自強的意識;使更多的大學生在課餘時間勇敢地走向社會,開展勤工助學活動。

(二)、國家、社會、學校應該採取相應的措施。

龐大的大學生人羣,解決他們所需的,我認為在所付出的代價是社會各界特別是企業界能夠承受的情況下為大學生多提供勤工助學機會。只要鼓勵與約束適度,其實帶來的是一個多贏的局面:對學生不言而喻,對企業聘用學生比正式職工的成本低,從而可以增強市場競爭力;對國家或社會多創造多少打工機會能減少多少可能的人才夭折,以較低的代價為未來投下巨資。國家應該與企業界配合,創造良好的打工環境;同時國家還應該制定學生勤工助學相應的政策,以約束某些不法分子利用學生想打工的心裏坑害、欺騙這些同學。社會及學校需依照法律積極規範勤工助學“人才市場”,規定學生打工最低小時工資。學校應加快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例如積極推行實際意義的學分制,改革教學行政管理方式和學籍管理制度。以上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將大大有利於勤工助學活動的開展,學生在處理學習與勤工助學關係上將有更大的自由度,也會吸引 更多的學生參加勤工助學活動,從而使勤工助學的資助學業、鍛鍊能力、增長才乾的作用得以充分、全面發揮 。提倡學生免修部分課程。應儘快設立勤工助學指導組織,完善有關制度,在用人單位和學生之間起到溝通信息、協調二者之間 利益關係的作用,使勤工助學走上制度化、規範化的軌道。創造條件,擴大範圍,面向社會開展勤工助學活動。為了擴大勤工助學的影響及得到社會的理解與支持,學校也可做一些宣傳工作,讓學生“打工”的重要性在學生、學校、社會各界之間達到共識,聯合起來尋求發展、構築人才大廈。

(三)、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21世紀是人類依靠知識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世紀。在世界發達國家充滿爭一流意識和站在發展前列的精神之際,我國也邁着改革的步伐跑步向前,轉換教育體制。大學貧困生人羣龐大,捐資助學、貸款已不能滿足其求學所需的。機遇與挑戰並存。為解開這道難題,只有憑藉教改的東風,在國家、社會、學校的大力支持下發展勤工助學。當然,面臨的挑戰還有很多,包括前面提到的已暴露的問題。尤其是引導學生避開學習與打工的歧途。

總之,勤工助學已經歷了風風雨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也有發展和提高的問題。只有在有組織、有紀律的領導下,社會各界與貧困生密切配合,才能提高工作人員素質,才能把這項有意義、有基礎、有特色的工作堅持做好;只有在有引導、有規範的佈署下,勤工助學才能真正成為幫助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第二課堂”,才能健康穩步地發展。發展勤工助學意義深遠,全社會應聯合起來,密切配合,促進勤工助學的成長壯大,使其真正成為一種新的育人途徑,推進教育模式的轉化。

學生調查報告 篇3

  調查目的:

打暑假工和做兼職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的首選。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而定,除了賺點小錢,減輕家庭負擔;而且學會接觸各類社會人士,豐富社會經驗;不浪費空餘時間,理論結合實際,也是為今後工作打基礎。

  調查對象:

大學生與參與社會實踐的普遍情況和發展情況,不只是學校重視的發展趨勢,也是許多人關注大學生髮展的趨勢。

  調查內容:

這調查通過對(在校與不在校)大學生是否有過打暑期工、兼職或實習,最想參與哪種社會實踐活動,所參與的打工或實習是否與所學專業相符,能否用自己所學的知識來實現實踐與理論知識相結合以及在工作或實習中獲得了什麼,有什麼相關的建議或改進的措施等問題進行展開。

 調查結果:

“我們是年輕人,我們不可能與世隔絕,也不願成為死讀書的書呆子”,這是眾多大學兼職生的共同心聲。因此許多大學生都認為兼職實習等是大學生的“輔助品”,通過兼職、實習等能感受到學校沒有過的壓力和感受,也可以學到在學校學不到的許多寶貴的東西。不論是什麼職業沒有層次,都能在其中學到許多東西,有它的利與弊,有可以汲取的地方與不可汲取的地方,要看本人是這樣看待的了。有的大學生認為只要是有報酬,就算是與自己所學的專業不相符,只要可以令他們接受的工作,可以勝任,他們都會去做。

中國社會調查事務所的調查結果顯示,現代大學生打工的主要目的是:有35%的大學生是為了增加收入;有36%的大學生是想自食其力;有29%的大學生認為要鍛鍊自己的能力,對報酬無所謂。。隨着社會的變革和思想觀念的轉變,大學生打工的形式開始變得異常豐富起來 22%的大學生選擇網絡公司;4%的大學生選擇暑期教師;19%的大學生選擇市場調研員;13%的大學生選擇營銷策劃員;16%的大學生選擇做志願者;9%的大學生選擇做促銷;5%的大學生選擇到快餐廳做鐘點工;12%的大學生選擇其它。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接觸社會,瞭解社會的一條重要途徑。到企事業單位實習的大學生也為數不少,這樣既可鍛鍊自己,提高專業水平,又可開闊視野,接觸社會,為日後工作積累社會經驗。 暑假兼職打工賺錢是許多學生的選擇。“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多吃點苦,父母少花點錢。”這是時下不少大學生“打工族”秉承的至理名言。 傳統的家教、推銷翻譯到現在的網吧管理員、市場調研員、快餐店鐘點工、導遊,甚至是一些大膽另類的選擇,如替網絡公司試玩遊戲等都成為現在大學生打工時所選擇的職業。有的大學生在暑假裏建立起了自己的網上商店,或者是在自己學校附近建立起了自己的攤點,為自己打工。儘管大學生“打工族”具備“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和自信,但他們也同樣有着缺乏經驗和辨別能力有限的“先天不足”。正因為如此,大學生因打工而上當受騙的事件才層出不窮,有的甚至被騙入傳銷組織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不少專家也紛紛呼籲,大學生打工要謹防陷阱,社會也應該關注和加強對大學生打工的規範和管理。

也有55%的同學認為如果要參加社會實踐,最理想的就是到企事業單位進行實習,其次是打工或做兼職佔38%;而56%的同學有做過兼職,20%打過暑期工,14%參與過實習,表示從未做過的僅佔10%;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兼職或打工時從事派傳單、商品促銷(22%)、校園銷售(14%)、當餐廳服務員(8%)等簡單、不需要特殊技能的工作,但卻與所學專業知識相去甚遠,76%學生認為所實習或兼職的工作與自己專業不全相符或完全不符,僅24%的人認為完全或基本相符。能夠使大學裏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的只佔38%,在實習或工作中66%的人滿意自己的課外實踐能力;12%的學生認為兼職是為以後的求職做準備,在選擇實習或打工目的是什麼的時候,有32人選擇“接觸社會,積累工作經驗”,佔了總數的64%,選擇“賺取生活費”,佔了20%。從選項人數中顯示,大學生兼職以賺錢和充實自己為主要目的。現在的大學生已經將打工看得很重了,錢雖然是一定因素,但是希望通過打工獲取的經驗對將來就業時有所幫助應該是更多學生考慮的問題。大學生在打工時間上的彈性還是很大的,這應該和他們寬鬆的學習環境有一定關係。56%的人會選擇在假期實習或打工,30%會選擇任何沒有課的時間,12%會選擇週末。有31人認為在不影響學習的基礎上贊成合理兼職或打工實習,19人很贊成兼職、打工,沒有人反對。54%的人都提出學校除了提供就業指導以及專業課程外,還應該提供實習機會,22%覺得學校應該提供就業體驗,至於選擇素質拓展和職業生涯規劃的各佔12%。

  對與這項調查結果分析

90後的大學生與80前的大學生大相徑庭,不論是生活環境還是經濟條件,還是自身的價值觀,他們的求學經歷、生活條件、所處社會大環境都相對優越,也沒有經過必要的挫折教育,因此,他們意志往往比較脆弱,克服困難的能力也較差,常常是對社會的要求較高,對自我的要求較低。因此,沒有人選擇反對大學生兼職、打暑期工或實習,大家都認為只要不影響學習能夠積攢經驗可以為以後的工作打基礎。對於當代大學生來説,應當刻苦學習專業知識,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和運用知識的技能。不能否認有過打工經歷的同學,看起來要比其它同學更成熟、社會適應力更強,但對於學生,社會適應力只是一方面的衡量指標,大學期間主要的任務是學業結構的搭建,即知識結構、專業結構的搭建,為了打工影響甚至放棄了專業知識的學習,結果是得不償失的。

如果不能確保自己的學習不受到影響就不要考慮兼職。其中有的大學生表示他們曾在兼職期間,由於學習時間大量減少,最終在期末考試中掛科了,用他自己的話説就是得不償失。而且免不了有居心叵測的人用兼職的幌子來欺騙涉世未深的大學生,這樣一來,大學生的財產人身安全便得不到保障了。現代社會急需綜合型的人才,它需要你具備專業知識之外,更需要你有良好的實踐動手的能力。畢竟,給我們一本書我們可以記很多知識,可過不了多久我們便會忘記;然而給我們一份工作,我們做好它,留下便是不可磨滅的經驗。畢竟大學生畢業之後,只能做一些與專業知識相關的職業了,而現在選擇兼職打工可為大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平台,更能豐富大學生的人生經歷!他們需要在打工中磨練自己,鍛鍊自己!

  結果和建議:

通過調查,同學們大都希望在大學期間從事兼職工作,家長們基本同意子女兼職並予以支持。在兼職過程中同學們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由於缺乏經驗和社會閲歷,不知如何應對,有些同學還被欺騙過。但也有一部分同學善於交際,能力突出,能夠將兼職工作做得有聲有色。另外,同學們一致認為學校應該成立專門的兼職指導機構,鼓勵指導同學們從事兼職,使大家在豐富課餘生活的同時,既鍛鍊了能力,又獲得了一定的報酬,為以後的就業做好準備。大學生找到一份兼職工作,尤其是一份令自己滿意的兼職工作,無疑是件好事:一方面,可以獲得一定的經濟收入,會使大學生獲得一種心理滿足感和實現自我價值的成功體驗;

另一方面,兼職是大學生提前融入社會的途徑,可以在兼職工作中鍛鍊自己與人相處、與人合作的能力。高校也應該加強對學生兼職的管理和指導,通過勤工助學中心等完善服務,拓寬兼職的渠道,引導大學生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和一種正確的方法兼職,使大學生處理好兼職和學習的關係,在不影響學習的前提下做好兼職工作。作為一名大學生,如果能引導大學生將強烈的使命感轉化為學習、服務、實踐、奉獻等實實在在行動,把行動變為責任,將會使大學生在人生軌跡上樹立起更高的起點。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應該説不僅有助於他們較快適應、融入社會,同時也是實現自我價值的必由之路;志願者服務,將專業知識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利用專長服務社會,回報社會。參加各種公益活動,培養自身的社會責任感,這是一種貫穿於日常生活當中的社會實踐形式,以小見大,以細微之處見長,是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的一種長效機制。不僅使自己很快容入社會,也為自己明天步入社會做好準備!

學生調查報告 篇4

食堂是在校中學生一日三餐就餐的地方,是每個同學都必到的場所。根據調查96%同學的吃飯問題都是在學校的食堂解決。食堂緊密的聯繫着中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健康。食堂既是學校的硬件設施之一,又是學校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更好的瞭解校食堂情況,為學校更好的加強對食堂的管理,我們做了一次有關學校食堂的調查,比較全面地瞭解了我校食堂的現狀,為進一步加強和改善食堂監管工作提供了依據。

一、研究性學習活動設計

1、研究課題:關於學校食堂的調查報告

2、課題研究目標:食堂飯菜問題和食堂排隊的問題

3、活動準備:紙、筆、問卷、照相機等

4、研究方式:問卷調查、實地調查

5、活動過程:如下表

時間

2,3周

4,5周

6,7周

8,9周

階段任務

完成開題報告

設計發放調查問卷

實地考察,訪談

篩選,結題

階段目標

按照時間,具體,詳細地進入研究

隨機調查了各班同學在食堂的就餐情況

進一步瞭解老師和學生在食堂就餐情況

主要研究法

資料查詢法

調查問卷法

訪談法

資料查詢法

研究背景:學校現有在校學生3500餘人,到食堂就餐人次每天在1800餘人次以上。因此,學生食堂的存在和發展狀況不僅僅是關係到學生和老師的生活問題,而且在更大程度上關係到學生和老師的身體健康和學習狀況。然而,據調查得知:學生羣體和食堂之間存在着很多的不和諧因素,如果任由這些因素蔓延和發展,勢必會影響到學校的正常運行。為了解我校學生食堂整體情況,進一步提高食堂的工作水平,改善學生的生活質量和營造和諧的就餐環境,現將我校食堂情況作如下調查。

二、調查筆記

本次研究活動實地考察了衢州市實驗學校食堂和常山縣常一中食堂。

研究時間:20xx年1月20日到2月20日

研究方式:問卷調查、實地調查

1、菜品方面:

①對於菜品價格,40%的學生認為能夠承受。60%的學生認為價格偏高,其中,20%的學生認為葷菜的價格太高。

②食堂的菜品單一,同一價格上葷素搭配不合理,而且在同一天中經常出現菜品重複的現象。

③菜品口味單一,時而偏談或時而偏鹹;用油少;沒有地方特色;菜色不好看。

2、服務方面:

在對食堂各方面的服務狀況的調查中,60%的學生對服務工作表示認可和接受,40%的學生認為不滿意。究其不滿意的原因,表現為:服務人員微笑少,表情僵硬;語言冷漠,缺少熱情;耐心差;打菜量度不準確,偏少;刷卡錯誤次數多,經常多刷;還有存在經常打錯菜等問題。

3、衞生方面:

關於食堂整體衞生滿意程度的調查顯示:50%的學生認為食堂衞生狀況有待於進一步改進,30%的學生認為一般,10%的學生認為滿意,10%的學生認為很差。其中問題有:

①食堂衞生管理不規範,責任心不強,清洗力度不夠。特別是中午六年級吃完飯後對餐桌和椅子的破壞沒有及時清理,導致之後的八年級用餐無較好的座位。

②個別工作人員在上班時沒有按規定穿工作服,戴口罩,工作服太髒。

④食堂室地板特別是下雨天較滑,部分地方存有積水和飯漬,周圍環境衞生較差。

4、餐卡方面:

在被調查的學生中,反映的問題歸納為:打錯卡的現象發生比例高;對非人為因素造成卡失磁補卡收費達20元不合理。

5、紀律方面:

在被調查的學生中,反映的問題歸納為:去食堂的路上仍有人用跑步去食堂吃飯的行為;在食堂裏,仍有人在插隊打飯的現象,尤為女生特別嚴重。

三、問卷調查

調查人:阮子淵、週一承、毛若皓、朱昊東、鄭無極

執筆人:阮子淵、週一承

問卷調查地點:學校食堂

調查時間:20xx年1月20日到2月20日

調查對象:本校七到八年級學生

四、反思與建議

在此次調查中,説明我們食堂在很大方面,存在着不容忽視的問題,值得我們去深思。現針對上述情況提出如下建議,希望對食堂改進有所幫助。

(1)以“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為契機,徹底做好食堂內部和外部衞生,創造良好的就餐環境。

(2)制定完善的激勵機制,加大對食堂工作人員的培訓。對於工作中表現較好的工作人員給予獎勵,表現較差的給予處罰,直至開除。

(3)食堂應購置一套餐具清洗和消毒工具,保證餐具衞生。並由專人負責驗收。

(4)根據學生的需求,適時調整相應的菜品價格和種類。

(5)為方便學生就餐,對非人為因素造成的卡消磁,應免費更換。

,使用環保型木筷或鐵筷。

(6) 取消充卡最低限制,為方便學生就餐,對非人為因素造成的卡消磁,應免費更換。

學生調查報告 篇5

大學生終究會離開這個伊甸園般的校園,他們是怎麼想的?他們的人生目標到底明確嗎?他們的信心是否十足?他們對社會選擇人才的認識到底有多少?為此我海鷗社會調查協會歷經2個星期展開了關於我校學生畢業走向的調查活動。並得到一定的成效,達到了我們預期的目的。本次活動很成功,現就本次活動的開展並結果作以下總結:

策劃方面:作了兩份策劃,雖遇變化也能應付,後來果然事宜有所變化,採用了第二種方案,結果活動能夠順利進行。

安排方面:提前一個星期做好準備,一切都為順利做好調查活動做準備。每個階段都聯繫好了,在階段的端尾做好監督,階段中途讓各部自行組織和完成活動任務。包括前期準備、中期調查、後期工作。

執行方面:好的一面:在各個階段的工作都能按時按質完成,積極性和責任性都很高,這是值得表揚的。在這此活動中有幾個部門工作表現突出,有組織部、調查部和宣傳部,現特別表揚,希望以後繼續努力加油!不足的一面:本次活動的調查沒有真的口述調查,有的是直接填的,還有的調查的對象大一的比例大了點,應該大四或大三的比例多點,可能是沒在策劃中寫清楚,該方面沒明確所致。希望以後能更明確點。

調查方面:組織人員,調查員20多人,調查人數239人,在兩天完成了調查任務,後來交予調查部做好了調查統計,兩天後交予組織部寫好了調查報告,最後總結,一切都能按時完成,這點非常好,值得表揚,望以後能繼續努力!

宣傳方面:做了一個展板和16張海報,該次活動的海報直接把我們的調查結果貼出去了,讓同學們直接瞭解調查結果的情況,星期六宣傳部副部長劉曉丹負責製作好了一塊漂亮的展板,把我們這次活動的調查結果直接而又鮮明的宣傳出去,我們把展板放到了三個地點,每個地點放了一天,效果很佳,很多人看,還拍了照片,還有網上宣傳,將調查報告發到我們的博客和農大的bbc裏和生工網,再發到校報上去。這次宣傳做的很好,值得表揚,以後望繼續努力!不足的就是宣傳照沒有拍到很多,並在準備宣傳的人數少了點。望以後能夠人數多點參加到裏面來。

這次活動總的來説是非常成功的,我們都非常高興,我們班的同學看到我們協會的展板宣傳都誇我們協會的這次活動做的不錯。這次活動是一個典型的調查活動,包括調查策劃、調查活動的前期宣傳、調查組織人員、調查進行、調查結果、調查報告撰寫、調查後期宣傳,這次活動的這幾個環節都做得不錯,為以後的工作又做了奠定和範例,也為以後的影響力加了砝碼。同時這次活動又增進了部門內部的合作與感情,也同時增進部門間的瞭解與交流。也增強了協會會員對我協會的自信心。這次活動不僅成功,我們還從中學到了不少,包括與人合作,活動執行與管理,活動的動員,還交了更多的朋友。我也和院領導接觸多了,相互增進了瞭解。看到這麼多人這次關注了我們的調查,我相信我們的工作是有價值的,我們的工作是值得的。我們一定會繼續努力,把海鷗社會調查協會做的更好,將每次總結當作學習成長的心得。做好原來的不足,繼續發揚積極向上的精神,為下次活動做好充分的準備。大家一起加油!

學生調查報告 篇6

大學生就業專業對口指所從事工作與所學專業相符,目前,大學生就業中專業不對口的現象很普遍,並隨着近年大學生就業難的趨勢表現得更加明顯。20xx年就業藍皮書中調查研究表明,全國20xx屆本科畢業生的對口就業率為67%,高職高專畢業生為57%。

本調查旨在研究近年我國大學生就業的專業對口程度,從地區、高校層次、學歷層次、專業、個人意向等方面對專業對口的情況進行分析,從已經就業人員的就業情況(近5年)和即將就業的應屆生的就業意向兩方面綜合調查,並分析大學生就業專業不對口對職業發展可能存在的影響。

本次調查中,針對已就業人員,在全國範圍內採取網上調查和實地隨機調查形式進行調查,針對應屆畢業生,在全國有代表性的地區(北部選擇北京,中部選擇河南、湖南,南部選擇廣東),選擇不同層次的高校採取實地調研形式進行調查。本調查實地調研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有效問卷896份。網絡調研問卷完整填寫量為94份,實地調研和網絡調研共收到990份有效問卷。

基本情況 (一)接受調查者情況

1.性別

接受此次調查的大學生性別比例為男生56.38%,女生43.62%,男生略多於女生,但性別比例基本均衡。

2.學習層次(學歷)

接受調查者專科(高職)佔25.53%,本科佔29.79%,碩士研究生佔28.72%,博士研究生佔15.96%。本科生所佔比例最高,除博士研究生外,其他三個層次的調查對象人數比例相差不大。

3.最後獲得學位的學校層次

接受調查者的最高學位獲得學校分佈於各層次,其中“985”高校或中科院佔31.91%,“211”高校佔10.64%,非“211”普通本科高校佔34.04%,高職高專校佔23.4%。學校層次中位於中等的非“211”普通本科高校比例較高,其次是“985”高校和高職高專學校,構成結構既有普遍性,又均衡兼顧了較高和較低層次的高校。

4.獲得最終學位大學所處地區

接受調查者最後就學的大學所處地區主要位於中南部,其中中西部內陸佔42.55%,南部佔36.17%,另有小部分屬於北部(12.77%)和中部沿海(8.51%)。

5.所學專業

接受調查者的專業分佈為理科(自然科學)佔59.57%,具體學科根據受調查者的填寫有數學、化學、生物、力學、經濟學、信息與計算科學、電子科學、環境科學、醫藥、護理、園林、道路施工、土木工程等專業;文科(社會科學)佔40.43%,具體學科根據受調查者的填寫有教育學、教育經濟與管理、經濟學、會計、財務、英語、國際貿易、電子商務等專業。專業分佈較廣泛。

6.所學專業就業面判斷

受調查者對本專業的就業面判斷,認為就業面廣和限於專業相關領域的分別為約40%,認為就業面窄、需求量小的佔18%。主觀判斷總體較為樂觀。

7.年級

受調查者中已畢業工作的大學生和在校生約各佔一半,具體而言,20xx年的應屆畢業生佔18.09%,非應屆的在校生佔26.6%,20xx年及以前畢業生佔55.32%。在校生和非在校生各佔約一半的情況讓兩類調查對象較為平衡。

(二)接受調查者的對口就業情況與就業滿意度

8.未來工作的專業對口意向

接受調查的在校大學生對未來工作與所學專業相關度的意向為,嚴格限本專業的佔7.06%,與本專業相關即可的佔56.47%,對專業無要求的佔17.65%,不想從事所學專業工作的佔18.82%。可見在校大學生對未來工作的專業要求不嚴格,超過七成的被調查者對就業的專業要求寬鬆。

9.對未來的工作設想

接受調查者對未來工作設想情況是,56.1%的人表示不清楚,但都願意嘗試,42.68%的人表示考慮得很清楚,還有1.22%的人從來沒想過工作的事。對未來工作呈積極態度的人接近99%。

10.就讀學校及院系的職業規劃指導情況

接受調查的在校大學生中,15.66%的人接受過所在學校和院系3次以上職業規劃指導,53.01%的人在入學時接受過職業規劃指導,還有31.33%的人從未接受過職業規劃指導,未提供職業規劃指導的學校或院系超過三成,比例偏高。

11.所從事職業與所學專業的對口情況

接受調查者中,有略多於一半的人所從事職業與所學專業部分相關,剩下的一半中,從事職業與所學專業完全對口的佔26.83%,不相關的佔20.73%。可見,從事職業與所學專業相關的達到八成。

12.就職年份

接受調查者中,就職年份在2年以內的佔67.12%,2年到5年之間的佔26.03%,5年以上的佔6.85%。大部分就職年份較短。

13.對現在工作內容和狀態的態度

接受調查者中,對當前的工作狀態很滿意的佔15.94%,表示一般的佔71.01%,表示不滿意的佔13.04%。

14.認為專業不對口對工作發展有無影響

接受調查者中,認為專業不對口對工作發展影響很大的佔17.33%,認為影響一般的佔70.67%,認為沒有影響的佔12%。其中認為專業不對口影響一般的與對當前工作狀態滿意度一般的比例非常接近。

15.目前是否有跳槽打算

接受調查的工作者中,目前沒有跳槽意願的佔22.67%,有適當機會可以考慮跳槽的佔70.67%,時刻尋找機會跳槽的佔6.67%。對於跳槽表示不急切也不排斥的態度較平和者所佔比例,與對目前工作狀態滿意度一般的`比例一致。

16.專業不對口對跳槽意願的影響

接受調查者中,認為專業不對口是導致跳槽的原因的人約佔60%,認為想跳槽是由於專業不對口以外的其他原因的約佔40%。全部或部分由於專業不對口導致跳槽想法的超過被調查者的一半,説明專業不對口有可能影響職業發展和延續性。

結果分析 學校與專業類型影響對口就業情況,就職年份影響工作滿意度

(一)在校大學生中,文科生認為就業面廣,對未來工作接受範圍寬;理科生認為就業面窄,對未來工作專業要求較嚴格

對於文科(調查對象中包括教育學、教育經濟與管理、經濟學、會計、財務、英語、國際貿易、電子商務等專業)和理科(調查對象中部包括數學、化學、生物、力學、經濟學、信息與計算科學、電子科學、環境科學、醫藥、護理、園林、道路施工、土木工程等專業)學生所認為的本專業就業前景的調查結果顯示,認為就業面廣的學生中,文科學生超過2/3,理科生只有略多於兩成(圖1)。文科(社會科學)由於所學內容與社會、生活、經濟各方面較為貼近,兼容性較強,所需應用的場合較多,學生對於專業就業面的預期較為樂觀;而理科(自然科學)由於所學內容專業性和排他性較強,學習對象的特定性導致就業的兼容性不夠,學生認為就業面的範圍要求較為嚴苛(限與專業相關,就業面窄)。不同學科專業的學生對本專業就業面的預期不同,因此未來工作意向也有差異。文科學生受訪者未來意向工作與專業相關或對專業無要求的比例均高於理科學生,但表示不想從事所學專業工作的受訪者,在理科學生中所佔比例(26%)大大高於文科學生比例(8.6%)。

調查結果表示,文科學生就業意向靈活性較強,可接受範圍較大,對專業相關的要求低,對本學科的認可度較高。理科學生就業意向或較嚴格地限制為本專業相關,或對專業認可度不高(表現為不想從事所學專業工作)。這與以往理科生就業率高於文科生就業率,理科就業面相較文科更廣的認識有所差異,但也能得到解釋:因為以往的理科畢業生就業率和就業選擇自主性較樂觀,使得現在的理科學生仍堅持未來就業與專業相關,而過去不容樂觀的文科畢業生就業情況使得現在的文科學生越來越放寬專業限制標準,降低就業要求,造成了“文科學生就業面更廣”的這種認知假象。

(二)高職高專院校進行職業規劃指導情況最好,非“211”本科高校次之,“985”高校和“211”高校最差

總的調查結果中,學校進行過一次職業規劃指導的佔53%,集中指導次數大於3次和為0次的分別佔15.7%和31.3%。對受訪者的學校層次進行分類分析後發現,不同層次的高校進行職業規劃指導的差異較大。高職院校由於其“職業院校”性質,學生就讀的結果是面向就業,因此比較關注學生就業問題,進行過3次以上職業規劃指導的超兩成,進行過一次職業規劃指導的近七成,而沒有進行過就業指導的約一成。其次為非“211”本科院校,進行過職業規劃指導的近七成,從未進行過就業指導的約三成。“211”高校職業規劃指導情況差別較大,進行過3次以上職業規劃指導的超過四成,是四類中比例最高的,但其中從未進行過職業規劃指導的也超過四成,使得總體職業規劃指導平均情況處於較差水平。“985”高校進行過三次以上職業規劃指導的僅為7.4%,為四類中的最低值,從未進行過職業規劃指導的比例超過四成,總體情況為最差(圖2)。

調查數據顯示,高校進行職業規劃指導的情況與自身的定位是相關的,高職院校是以培養面向就業的職業技術人才為主,故非常重視職業定位和指導;非“211”本科院校在學術研究和理論創新方面弱於“211”和“985”高校,畢業生直接就業的比例也較高,進行就業指導能滿足大部分學生的需求,從就業方面下功夫也能有效地提升在同類學校中的競爭力。而“211”高校和“985”高校均屬於研究型高校,更傾向於培養學術領域的專業人才,也鼓勵學生繼續深造,故不是特別關注就業;同時由於學校層次和知名度較高,其學生在擇業競爭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種種優勢使得學校不那麼擔心學生的就業問題。

對於不同層次學校的畢業者,就業與所學專業對口情況是,“985”高校和“211”高校略優於非“211”普通高校和高職高專學校,但差別不明顯。雖然學校層次差別較大,但高職高專學校和非“211”本科高校已通過較好的職業規劃指導,有效地縮小了在就業方面與其他兩類高校的差距,充分説明學校進行適時恰當的職業規劃指導作用明顯。

(三)已就業的大學畢業生專業不對口比例理科高於文科

雖然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意向調查中,理科生對專業對口程度要求較高,但對實際已就業畢業生的調查結果顯示,情況並非如此,所從事職業與所學專業的對口情況中,不相關的比例在理科畢業生中的比例為文科畢業生的3倍多。具體而言,理科畢業生中,從事職業與專業完全對口的約佔三成,稍高於文科畢業生,部分相關的約佔四成,不相關的約佔三成;文科畢業生中,從事職業與專業完全對口的約兩成,部分相關的約七成,不相關的僅一成(圖3)。

調查結果一方面説明理科學生雖然對就業專業契合度要求較高,但在實際就業中,其被接受範圍更廣,一些用人單位在某些職位沒有明確專業要求時,更偏向於招收理科生,使得理科生就業可塑性更強。而文科生雖然就業意願寬泛,但實際就業中,用人單位對其專業相關度要求較高,能從事不對口工作的比例很低。另一方面,對於“是否對口”和“對口程度”的判斷,受個人主觀因素影響較大,由於文科所學內容與社會生活各方面貼近的可能性更大,成為“萬金油”的可能性更高,因此文科畢業生做出“從事職業與專業相關”的判斷的比例更高。

同時,理科畢業生的專業不對口比例較高也可以從兩個不同的方面理解,一是專業對口程度不高使得所學專業知識利用率不高,未能充分做到“人盡其才”,某種程度上是對教育資源和人才的浪費,此為欠佳的一方面;二是説明理科的就業靈活度高、適用面廣,經過系統理科知識訓練的人在即使相關度不高的崗位也能勝任,較具邏輯性的理科思維能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此為具有優勢的一方面。

(四)在校生學歷越高對就業專業對口的期望越高,已就業者對口比例最高的是碩士學歷,最低的是本科學歷

在調查中表現出的就業意向受學歷的影響較為明顯,學歷越高對就業專業與所學專業相關的要求越高。在校博士生有八成期望未來工作與專業相關,剩下兩成則表示不想從事所學專業的工作,受訪者中沒有一人表示對就業的專業無要求。這説明博士生對未來就業的行業領域定位較清晰,較長年份的學習和專業領域研究,對於未來工作的定位有所幫助。受訪的碩士生也是近八成表示未來工作要與所學專業相關,而對專業無要求和不想從事所學專業工作的各約一成。這説明碩士生對未來工作定位也較清晰,但是相較博士生,能接受不限專業的工作,其靈活性稍強。對於大學本科和專科(高職)的受訪者,期望工作與所學專業相關的分別為略多於四成和不到四成,而專科(高職)的受訪者中表示對就業專業無要求的,高達近四成(圖5)。這也表明了較低學歷的在校生對於就業對口的期望較低。

實際已就業的大學畢業生,對口情況與在校生的就業期望基本一致但略有差異。從事與專業(完全或部分)相關的比例最高的是碩士學歷,最低的是本科學歷。專科(高職)學歷的畢業生由於在校接受過面向就業的專門系統的“職業教育”,有較明確的就業去向,雖然在校生對就業對口的期望不高,但實際就業對口情況尚可。本科學歷的就業者的實際對口情況與期望較一致,均處於較低的比例。而博士學歷的就業完全對口的比例明顯高於其他幾類,超過四成。

(五)就職年份越長跳槽意願越低,跳槽意願受就業不對口的影響較小

調查結果顯示就職年份對跳槽意願有一定影響,就職2年內和2到5年之間的受訪者,表示不打算跳槽的比例均約兩成,而就職5年以上的受訪者該項比例翻了一番達四成。説明工作年份越長,工作的穩定性越強。還有約一成的工作2年內的受訪者表示時刻尋找機會跳槽,由於工作年份短,對工作的適應性和工作資源的積累都不夠,跳槽的成本也較低,於是工作中稍有不順就容易激起較強的跳槽意願。

同時,就業的專業不對口對跳槽意願的影響較小。受訪者中表示跳槽完全是由於專業不對口的僅佔4.5%。而專業不對口對跳槽的影響隨着工作的進行和深入會繼續變小。認為跳槽的原因完全是專業不對口的人中,有三分之二的人本身沒有跳槽打算。而認為專業不對口不是跳槽的主要原因的人中,超過八成的人表示有適當機會可以考慮跳槽,這説明實際工作中,跳槽和專業不對口沒有直接聯繫。

(六)就職年份越長工作滿意度越高,對現有工作滿意者也有跳槽打算

就職年份對工作內容和狀態的滿意度影響較大,就職2年內的認為現有工作很滿意的僅佔13%,工作2到5年之間的認為很滿意的佔17.6%,工作5年以上的該比例達到一半。而工作2年以內的受訪者有近五分之一明確表示對現有工作不滿意,但是工作2年以上的沒有此表示。

對工作不滿意者有略少於一半人表示在時刻尋找機會跳槽,這是不難理解的。同時,對現有工作滿意的受訪者也有略少於一半的人有跳槽打算,他們表示有適當機會可以考慮跳槽,雖然該比例與對工作不滿意的受訪者的該項比例很接近,但是含義完全不同。對工作滿意者的跳槽意願是為了尋求更好的平台,得到更好的發展機會,雖然對現有工作滿意,但是也願意嘗試新的崗位。可見跳槽的原因並不都是負面的。

對策建議

加強指導,調整結構,正確認識 (一)加強學校的職業規劃指導,培養學生正確的職業觀

各高校應重視學生的職業規劃指導,加強職業素質和職業意識的培養。一方面,開設一定量的職業指導課程,每學期至少開展一次集中的職業規劃指導,在大學生入學時就進行相關指導説明,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課程內容和心態變化,實時跟進,及時關注和解答學生們與職業規劃相關的困惑和問題,使大學生有正確的職業心態和積極進取的職業觀,客觀冷靜地認識自己,為畢業後順利對口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高校應重視學生在校期間與社會的接觸,加強“社會課堂”的開展,為學生提供與所學專業相關的勤工儉學的機會,尋找和開闢實習和實訓基地,加強學生對與專業相關的工作的瞭解,明確個人的興趣愛好特長,儘早制定就業計劃。鼓勵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吃苦的精神為出發點,提高個人的學業水平和職業核心競爭力。

(二)合理設置和調整高校招生名額與專業,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

我國從1999年開始高校擴招,使越來越多的人享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促進了高等教育均等化發展,每年的畢業生數量也不斷增加,相對於崗位數量,畢業生供過於求的態勢愈加明顯。在大學畢業生就業率持續走低的情況下,就業對口率勢必打折扣。在這種環境下,高校的人才培養亟須與市場對接。

要控制大學畢業生的數量,在源頭上解決就業難的問題,停止大學擴招,合理設置高校專業與名額,參考市場導向,使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接軌。同時,借鑑發達國家的經驗,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推廣職業技術體制,通過職業大學的教育渠道,培養訓練有素、職業感強的畢業生,達到解決就業率和對口率低的難題,加快我國轉型時期的產業升級。

(三)鼓勵民辦高校的發展,支持校企合作為畢業生提供對口就業機會

民辦高校是社會組織或個人利用非財政性經費創辦的高校,在過去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但在近年其優勢逐漸顯現,尤其是由實體企業出資創辦的高校,培養學生的同時也是在為企業儲備專業技術人才,採用“工學結合、就業直通”的模式,大大提高了畢業生對口就業的可能性。雖然目前對於民辦教育的分類管理模式尚無定論,但實業界和學術界都進行了關注和討論,應積極鼓勵民辦高校的發展,吸引社會資金投入高等教育,倡導以企業為支撐的民校自己根據需要培養人才,自己解決對口就業。

校企合作是民辦高校發展的重要模式,企業創辦的高校應加強同其他企業的合作,而沒有企業背景的高校更應尋求和加強與多方的合作,與企業簽訂人才供需合同,展開“訂單式”培訓,開拓和豐富學生的就業渠道。

(四)正確認識專業對口的意義,培養學生就業的靈活性和可塑性

最後需要注意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任何企業和個人都不應過分誇大就業專業對口的重要性。對口就業固然是充分利用了教育資源,減少了人力資源和知識浪費的現象,但在不能保證對口就業的前提下,更應重視求職者的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挖掘和發揮個人潛能,規避不對口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首先,對於求職者個人,應勇於嘗試不對口行業的工作,進行行業瞭解和職業規劃,主觀上增強就業的靈活性,分析自身的優勢和長處,尋找個人能力和興趣與不同行業工作的契合點;同時加強通用知識技能的學習獲取,例如外語能力、計算機使用、軟件操作等,增強自身在各行業的適應性和兼容性。

其次,對於用人單位,也應改變不合理的招人條件,例如有些基層管理崗位,用人單位接收文史、政管等專業的學生,卻拒絕數理專業的學生,這是在求職者公平競爭的起點上進行了區別對待,這種招人方式應得到改善。另外,用人單位應鼓勵各專業交流,吸收具有不同視角的新鮮血液。

再其次,從職業發展和延續性來看,對口就業不具有必須性。就業者對於工作滿意度的判別,對口與否所佔比例很低。一旦進入職場,就不需要刻意強調所學專業與工作內容的差異,畢竟無論對口與否,差異是肯定存在的,而個人紮實的基礎、全面的知識、協調的能力、謙虛的態度,對於職業發展和延續都是很重要的。同時在擁有一份滿意的工作時,有適當機會可以考慮跳槽,更説明了職場中可塑性的重要。職業延續固然能讓個人厚積薄發,但是職業的流動性也是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的重要方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z/diaocha/l63gg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