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政範例 >調查報告 >

農業調查報告

農業調查報告

隨着個人素質的提升,大家逐漸認識到報告的重要性,不同的報告內容同樣也是不同的。那麼,報告到底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農業調查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農業調查報告

農業調查報告1

根據市人大常委會今年專項評議工作方案的安排,在副主任的帶領下,我組對全市農業工作進行了評議調查。現將評議調查情況報告如下,請予審議。

一、主要工作成效

近年來,我市農業工作按照《農業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發展現代農業為目標,以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為重點,致力服務"三農",保持了農業農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良好態勢。20xx年,全市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11.2億元,農業增加值146.8億元,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10972元,同比分別增長3.9%、3.9%、17.6%,全市農村經濟綜合指標位居全省第二。一是農業提質增效明顯。糧食生產實現"九連豐",蔬菜供應本地市場佔有量達71%,茶陵臍橙、炎陵黃桃、攸縣南方早熟梨等特色經濟作物提質擴面,較好的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二是農產品質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建立國、省、市級農業生產標準53項,標準化示範基地56個,監測點100個,近三年農產品抽檢農殘合格率平均為99%以上。積極應對"鎘超標大米"事件,農業主管部門向市政府提出了《關於水稻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五年行動計劃的請示》,提出解決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方法。三是農業產業化已具雛形。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05家,三星以上休閒農莊47家,近三年平均每年吸引遊客近300萬人次。四是農業服務體系逐步健全。

全市鄉鎮農技站均改革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農技體系改革經驗在全國、全省推介。農業科研成果顯著,20xx年以來獲省市科技獎4項,貢獻率達61%。農業行政執法力度加強,年均查處涉農案件100餘件,近三年農業執法挽回經濟損失859.5萬元,依法行政水平不斷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業各項投入仍顯不足。我市農業投入渠道單一、總量不足。一是財政投入不足。近年來,中央、省級財政農業投入不斷加大,但與現代農業發展需求還存在較大差距,且市級配套有限,資金分散,導致項目效果不佳。20xx年以來,市級財政投入農業生產資金1625萬元,其中各類專項投入大部分少於省內其他市州。如20xx年我市糧食生產專項資金200萬元,而長沙市1600萬元,郴州市500萬元,常德市、岳陽市、衡陽市均為300萬元,較少。二是農民和社會資本投入欠缺。由於體制等原因,農村集體經濟無錢投入,農民無力投入,社會資本不敢投入。農業投入不足且疏於管理維護,導致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抵禦自然災害能力不強。特別是前段時間持續的乾旱,對我市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提出了嚴峻的考驗。

(二)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龍頭企業示範帶動能力不強,農產品品牌建設滯後,產品認證、商標註冊、農超對接等意識不夠。我市雖有四個產糧大縣,但缺乏向精加工、深加工的品牌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大部分仍處於發展的初始階段,90%以上停留在生產資料供應以及簡單的生產環節層面上,缺少產加銷一體化服務。部分種植大户、合作社土地流轉不穩定,有利則合、無利則散。全市蔬菜基地1000

畝以上集中連片的40個,其他多為小規模經營,難以形成產業化。

(三)農業生態安全仍不容樂觀。隨着工業化、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耕地面臨減少的危險,佔補難以得到實質性平衡。種糧比較效益低、農村青壯勞動力短缺等導致"雙改單"甚至拋荒,據農業部門反映,全市每年季節性拋荒約2-4萬畝。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江河污染、化肥污染、工業三廢等,造成農業生態系統脆弱,如上半年的"鎘超標大米"事件,給我市糧食生產、貯藏和銷售造成衝擊。"革命草"、"水浮蓮"、"福壽螺"等生命力強的外來物種入侵,嚴重影響了生態安全。

(四)農技服務能力不強。全市基層農技站人員年齡老化、青黃不接,平均年齡在40歲以上的佔60%,某縣農技人員平均年齡超過45歲。基層農技站人員專業技術單一,技術推廣乏力,農技培訓與農民的需求銜接不夠緊密,一般性的技術培訓農民不感興趣,農民需要的'實用技術基層做不了。

三、幾點建議

(一)強化領導認識,夯實農業基礎地位。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這一根本,進一步加強對農業工作的領導,強化宣傳引導,形成全社會支持服務"三農"的濃厚氛圍。加強農業法治工作,認真貫徹落實農業各項法律法規和強農惠農政策,維護農民合法權益。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整合財政政策和資金,建立政府持續加大投入、農民積極籌資投勞、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業穩

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

(二)健全服務體系,提升政府服務水平。進一步引進和培養農業專業人才,加大對基層的業務指導、對農技人員和農民培訓力度。強化農技人員主動服務意識,堅持進村入户,提升服務水平。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加快成果轉化應用,提高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創新農村金融服務,發展村鎮銀行,推進"三農"銀企對接。進一步健全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廣泛開展病蟲害綠色防控,加快生態農業修復與建設。採取有效措施,儘快推動落實水稻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工作。

(三)創建特色品牌,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圍繞特色產業資源,做大做強優質稻制種、無公害蔬菜、精品水果、休閒農業等特色產業,按照專業化、市場化、規範化的要求引進先進技術,延伸產業鏈,開展一體化經營和深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注重品牌建設,利用農產品展銷會等平台積極宣傳推介,打造一批在省內外有較高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的農產品品牌。

(四)發展規模經營,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用工業理念抓農業,提升農業產業化、標準化、集約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快農業經營體制創新,規範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完善利益分配製度,發展新型合作組織。進一步實施科技管理、加快院校合作、培育龍頭企業,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農業調查報告2

土地是農業最基本的生產資料,也是農民最可靠的社會保障。為了依法保障農民的土地承包權益和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鞏固、完善,加強農村土地管理,引導農村土地合理、有序地流轉,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推進農村產業化發展和城鎮化建設。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奠定基礎,提供詳細的資料,我們對人和鎮騎龍村、木古村,盤石鎮永安村、石樓村的農村土地二輪承包、土地流轉及土地經營情況進行了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了4個村,36個農業合作社,農户1847户,農業人口6382人,承包面積5451.1畝,其中:田2419.2畝,地21

27.9畝,山地及其他904畝。

(一)土地承包“三到户”情況

土地承包“三到户”是指承包土地地塊落實到户、承包合同簽定到户、土地經營權證書發放到户。調查顯示:

1.土地承包“三到户”的有1411户,佔調查總户數的76.3%;耕地面積4395畝,佔調查總耕地面積的73.4%,其中:“三到户”不一致的有487户,佔手續健全户的34.5%,耕地面積1406畝,佔手續健全耕地面積的32%。主要是人和鎮木古村,承包合同和土地經營權證書雖發放到户,但部分村民認為合同、證書上的耕地面積與實際耕地面積存在差異。

2.土地到户,合同和證書未到户的有436户,佔調查總户數的23.7%,耕地面積702.1畝,佔調查總耕地面積的26.6%。主要是盤石鎮永安村土地二輪承包合同和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至今仍未發放到農户手中。

 (二)土地流轉情況

從4個村36個社的調查情況反映,土地流轉的有398户,佔調查總户數的21.5%,流轉人數為1391人,佔調查總承包人口的23.3%,流轉耕地面積503.5畝,佔調查總耕地面積的11.07%,其中:流轉田402.3畝,地101.2畝。分別按以下三種形式分類,情況如下:

 1.按流轉的形式劃分

(1)土地轉讓的有171户,佔調查流轉户的43%,轉讓土地人數有599人,轉讓耕地面積270.5畝,佔調查流轉面積的53.8%,其中:轉讓田169.3畝,地101.2畝。主要涉及盤石鎮永安村、石樓村全户外出,耕地轉讓給他人耕種。

(2)土地租賃的有227户,佔調查流轉户的57%,租賃土地人數有198人,租賃耕地面積233畝,佔調查流轉面積的46.2%,其中:租賃田233畝。主要涉及人和鎮騎龍村、木古村,耕地被長江林場租用為苗圃基地。

 2.按經濟補償方式劃分

(1)有償流轉的有228户,佔調查流轉户的57.3%,流轉人數為802人,流轉耕地面積237畝,佔調查流轉面積的45.1%,其中:田235畝,地2畝。如人和鎮騎馬村、木古村的233畝耕地由長江林場租賃作苗圃基地後,租賃費為一畝田一年1000斤稻穀,按當年市場價計價。

(2)無償流轉的有170户,佔調查流轉户的42.7%,流轉人數為595人,流轉耕地面積266.5畝,佔土地流轉面積的52.9%,其中:流轉田167.3畝,地99.2畝。土地無償給他人耕種,並由原承包户承擔每年的税費。

3.按流轉簽訂合同的形式劃分

(1)簽訂書面合同的有227户,佔調查流轉户的57%,流轉人數798人,流轉耕地面積233畝,佔調查流轉面積的46.2%,其中:田233畝。

(2)按口頭合同流轉的有171户,佔調查總户數的43%,流轉人數599人,流轉耕地面積270.5畝,佔調查流轉面積的53.8%,其中:田169.3畝,地101.2畝。

 (三)土地經營情況

從調查的4個村36個社看,土地經營較好的有1386户,佔調查總户數的75%,承包土地人數4604人,經營較好的耕地面積3938.2畝,佔調查土地面積的86.6%,其中:田20xx.7畝,地1845.5畝。在土地流轉的398户,503.5畝耕地中,目前經營情況較好的有397户,佔流轉户的99.7%,耕地489.5畝,佔流轉耕地的97.2%,其中:田332.2畝,地167.3畝。如人和鎮騎龍村,將耕地160畝租賃給長江林場後,加大了對耕地的投入,擴大了規模,實現了林場、農户雙贏的局面。種“應付田”、半丟荒、全丟荒的有461户,佔調查總户數的25%,承包土地人數1347人,涉及耕地面積608.9畝,佔調查土地面積的13.4%,其中田325.7畝,地283.2畝。

 1.種“應付田”的情況

我們將重栽輕管的粗放經營土地現象,叫作種“應付田”。在被調查的農户中, 種“應付田”的有269户,790人,佔調查總户數的14.5%,面積509.5畝,佔調查面積的11.2%,其中:田320.7畝,地188.8畝。分析產生種“應付田”的主要原因有:

(1)因認為種莊稼不划算、效益低的有248户,佔種應付田的92.2%,土地面積448.7畝,佔種應付田的88%,其中:田280.2畝,地168.5畝。

(2)因有外出打工或本地務工收入而疏於管理的有21户,佔種應付田的7.8%,土地面積60.8畝,佔種應付田的12%,其中:田40.5畝,地20.3畝。

 2.土地半丟荒情況

土地半丟荒的涉及190户,548人,佔調查總户數的10.2%,半丟荒土地面積為92.2畝,佔調查面積的2%,主要涉及盤石鎮石樓村、人和鎮騎龍村,被丟荒的土地全為旱地。土地半丟荒,原因是農户的部分貧脊、低產、偏遠的坡耕地,投入高產

出少,因此僅種植大春作物一季。

 3.土地全丟荒情況

土地全丟荒涉及2户,9人,佔調查總户數的0.1%,全丟荒土地面積為7.2畝,佔調查總面積的0.15%,其中:田5畝,地2.2畝。土地全丟荒的主要原因是農户全家外出打工或經商,承包土地無人耕種,農户不願丟失土地,而又無人可轉包,造成土地全部荒蕪。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土地承包“三到户”的問題

1.承包手續不健全,使農民承包土地的權利得不到法律的保障。在土地二輪承包過程中,部分村社幹部認識不到位,工作上怕麻煩等原因,致使二輪承包合同和土地經營權證書至今仍堆放在鄉鎮或村委會,沒下發到農户手中,嚴重違反了《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貫徹落實。如盤石鎮永安村,由於第二輪土地承包時涉及到外遷移民,土地經營權證書一直未發放到農户手中。

2.土地經營權證書與農户實際承包土地面積存在差異。農户在承包後,由於新修村、組級公路或新修農田水利設施等村社公益事業毀佔了部分承包耕地,而造成農户實際承包土地面積與土地經營權證書上的面積不一致。

 (二)土地流轉中的問題

農村土地流轉效果較好,不僅提高了土地資源利用率,推進農村土地規模化進程,而且對促進農民收入的增長,促進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也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在土地流轉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1.農村土地流轉運作不規範

農村土地流轉方式多種多樣,有轉讓、租賃、轉包等多種形式,目前,這些方式既沒有按土地流轉的規範程序操作,也沒有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機構監督實施,導致土地流轉運作不規範、無人管理。

 2.農村土地流轉合同不規範

農村土地流轉合同方式五花八門,有書面的,也有口頭的,有的甚至什麼也沒有,即使簽訂流轉合同,合同也不夠規範,有關合同條款標的物不夠明確,約束力不強,易引起不必要的合同糾紛。

 3.影響農村土地流轉的因素多:(1)農民固有的“戀地”情結很難消除。有的農民長期在外務工經商,寧願送人代耕、拋荒或種應付田,也不願把土地流轉給別人,認為土地是自己的命根子,害怕流轉後掉了自己的飯碗等;(2)少數農户已在非農產業找到了自己的謀生門路,不願再承包土地,轉移不出去,退還集體因税費原因和土地太分散,集體不願接受等。

4.不規範流轉易引發承包合同糾紛。目前主要有兩種情況:(1)承包户長期外出務工,將土地轉包給本村社以外的農户耕種,而引起本村社農户不滿,產生流轉合同糾紛;(2)有的農户全家外遷進城定居,並將房子賣給鄉外的農户後,購房方受讓該農户的土地進行耕種。購方通過不完全正規渠道又將户口遷移至該村組,引起當地農户意見,認為該農户佔有了本村組的耕地資源,讓等輪候缺承包土地的本社人口失去了一次機會。同時認為這種整户轉讓的土地比實際丈量劃地的面積多,遷入農户佔了便利,存在糾紛的隱患。

(三)土地經營中的`問題

 1.土地經營缺乏新穎性,傳統農業觀念仍然普遍。

我縣自實施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以來,通過土地流轉出現了一些種養殖業大户,如人和鎮的苗圃場,水口鄉的大棚蔬菜,蓮花鄉的早熟桃園等等,形成了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土地經營效益好。但絕大部分農村農業結構調整不明顯,傳統農業仍佔主要地位,對所經營的土地缺乏積極性,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性下降,對土地投入少,掠奪性經營較普遍。

 2.土地經營缺乏科技手段和未向種田能手集中。

農村中大部分青壯年外出打工,土地由在家的婦女、老人、兒童種植,由於勞力的缺乏和科學種田知識的欠缺,造成土地粗放經營,而農村信息不靈,也使農民的種植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導致農產品賣難,也不同程度損傷了農民經營土地的積極性。

(四)承包合同管理中的問題

1.鄉鎮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機構名存實忘,由於鄉鎮農經站併入農業服務中心後,鄉鎮農經職能弱化,鄉鎮黨委政府沒有落實工作經費和指派專人負責,對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及土地流轉的指導缺乏。

2.縣裏沒有建立農村土地承包合同仲裁機構,對土地承包合同糾紛的解決手段缺乏。

3.全縣缺乏規範的土地流轉合同文本樣式,不規範的合同因條款不齊易造成傷農事件和合同糾紛。

 三、建議

(一)加強對《農村土地承包法》的宣傳貫徹。

《農村土地承包法》是一部關係新時期農業、農村和農民工作的重要法律,認真學習施行這部法律,是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要任務,各地在宣傳的同時,必須結合實際,進一步穩定農村的基本政策,穩定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保護和發展農民的根本利益。

(二)建立健全各級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及土地流轉管理指導機構。

鄉鎮應儘快建立健全承包合同管理委員會和土地流轉管理指導機構,配備專門人員,負

責本鄉鎮的承包合同的鑑證、《農村土地承包合同法》的監督實施以及農村土地糾紛的調解。同時,承包合同管理機構要建立合同管理制度,規範合同文本,審查鑑證合同內容,妥善保管好各種合同檔案和調解協議書。

(三)儘快完善土地二輪承包工作。

在第二輪土地承包工作中,大多數鄉鎮按照要求,早已完成此項工作,但少數地方由於種種原因,仍存在着沒簽土地承包合同和沒頒發土地承包經營證書的現象,因此,這些鄉鎮應儘快完成此項工作,切實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

 (四)土地使用權流轉必須堅持“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

土地使用權流轉必須在堅持確保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搞活使用權的前提下,嚴格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嚴格掌握政策界限,不能放任自流,鄉鎮政府要加強引導,不得用過硬的行政干預,強迫流轉,切實維護效益與公平的原則,確保土地使用權流轉規範、有序進行,保障農民的土地權益。

 (五)建立健全土地流轉申報、登記、鑑證制度。

進行土地流轉時轉入方和轉出方應向村委會提出書面申請,經村委會或村民代表大會研究決定後,報鄉鎮承包合同管理機構登記。村委會應督促和指導雙方簽訂土地流轉合同,並報鄉鎮農業承包合同管理部門,土地流轉合同應按統一的格式,如果發生合同糾紛,村委會和承包合同管理機構要及時調解。

 (六)建立土地流轉風險金制度。

土地流轉合同簽訂後,業主每年應交納一定數量的風險保證金,以防範業主因經營困難等原因無法履約的情況發生。如合同到期無糾紛發生,風險保證金如數退回。

(七)建立縣級農村土地承包合同仲裁機構。

依託縣農村經營管理機構建立縣農村土地承包合同仲裁機構,依法對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進行調解和仲裁。

(八)積極鼓勵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的流轉,推進農村產業化發展。

各級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機構應積極鼓勵多樣化的流轉形式,積極引導多元化的流轉主體參與,努力探XX縣、鄉、村建立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中介機構及土地信託服務中心(服務站),加速土地流轉,推進農村產業化發展,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提高農民收入。

(九)為切實搞好全縣《農村土地承包法》的宣傳貫徹,積極探索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管理,促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的經驗和辦法,建議縣裏搞一個鄉鎮的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及土地流轉管理的試點。試點內容包括:

1.加強《農村土地承包法》的宣傳,使之家喻户曉;

2.建立健全鄉鎮農業承包合同管理委員會;

3.成立鄉鎮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指導辦公室;

4.健全土地二輪承包檔案資料;

5.規範土地經營權流轉程序及手續;

6.統一土地經營流轉合同文本;

7.探索引導農户搞好土地流轉,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辦法;

8.探索加強土地流轉、實現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的辦法,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9.探索建立土地流轉中介機構及土地信託服務中心,加速土地流轉,提高農民收入;

10.通過試點出台全縣土地流轉指導管理辦法,推動全縣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工作的順利有序開展。

二00三年八月三十

農業調查報告3

一、XX鄉基本情況

(基本情況略)XX鄉純屬於農業鄉鎮。優化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農業結構調整對我鄉經濟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

農業結構調整是經濟發展的永恆主題,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組成部份,是經濟發展中一項長期而重要的任務,是釋放結構能量,促進農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和提高農村經濟運行質量的重要保證。幾年來,我鄉農業結構取得了重要進展,農業結構調整對我鄉經濟結構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現如下:

(一)調整農業結構是XX鄉發展經濟的需要。XX鄉是一個農業鄉鎮,農村經濟發展狀況一直決定着我鄉經濟發展的全局。據調查20xx年我鄉農村經濟總收3655萬之中,農業收入佔68%以上。我鄉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取決於農業結構的改變。

(二)農業結構調整是實現農民增收奔小康的關鍵。通過幾年的農業結構調整,我鄉20xx年糧經比例為35:65。鄉黨委、政府積極引進經濟作物,如種植甘蔗1200畝,甘桔20xx畝,葡萄500畝,蔬菜5000畝,滇屯502優質稻1500畝,冬季玉米制種6000畝。大大地增加了農民收入。僅20xx年度冬季玉米制種收入600多萬元。平均每户收入20xx元,人均500元收入,占人均純收入(1906元)的三分之一。保證農民收入穩定增長。

(三)農業結構調整是二十一世紀農村經濟的內在要求。隨着經濟的發展,農村經濟發展的宏觀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對農業結構調整提出了新的要求,機遇和挑戰並存,一是我鄉經濟生活己進入温飽型向小康型轉變的階段,農業結構調整順應消費結構的變化而變化。二是市場供求關係正發生變化,賣方市場已經轉向買方市場,消費者對產品的質量及品種的要求越來越高,農村大量的'傳統產業必須相應調整。

三、農業結構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農業結構的現狀

農業結構調整從一九九二年至今的十二年,九二年黨中央提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農業結構開始進入發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滿足市場要求為目標的新階段,市場銷路好的農產品和經濟效益高的經濟作物迅速發展。如我鄉的皺皮菜辣的種植在農業結構中起到主導作用,由政府引導產品推向市場,農民收入可觀,但未持續幾年以失敗告終。從九八年起純屬農業鄉鎮的XX鄉,農業結構中經濟作物主要是烤煙,甘蔗兩大產業,但由烤煙政策的變化,實行“雙控”政策,面積大大縮減,由原來的1500畝降到現在的300畝;甘蔗由於價格低,成本升高,致使種植面積由原來的3000畝下降到現在的1200畝。在這樣的情況下,我鄉農業結構調整是勢在必行,積極引進公司,採勸政府+公司+農民”的形式,進行產品結構調整。1998年在試驗178畝冬季玉米制種成功後,逐年進行推廣種植,到20xx年發展到6000畝,每畝收入1000元左右,純收入每畝800元,給農民帶來實惠,也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結果。

(二)農業結構調整存在的問題

幾年來農業結構的調整,對發展農業生產,增加農民收入,保證市場供給發揮重要作用。但是,從目前看,農業結構長期積累的矛盾並未根本解決,農業結構與市場消費、農民增收的要求還很不適應,農業發展面臨着許多新情況、新問題。

一是勞動者素質低,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全局利益。現我鄉冬季玉米制種實施五年時間,但農民不遵守合同,沒有信任,出現一些違反公司合同的現象。

二是農產品質量不完全適應消費多樣化的需求,品種單一;

三是農民不能有效地進入市場,農產品銷售不暢,價格低迷;

四是農產品加工轉化滯後,農業比較效益低,農民收入增幅減緩;

五是自然資源利用不合理,一些生態環境受到破壞;

六是農村第三產業發展緩慢。

我鄉20xx年第三產業總收入只470萬元,佔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3655萬元的12.8%,特別向外輸出勞動力收入只有3萬元。總之,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還是農業結構不合理。

四、農業結構調整的對策及設想

筆者通過調查全鄉農業結構調整的情況,認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必須走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道路。因為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一體化經營。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以後,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也就是農產品生產基地的生產結構的調整。在這個過程中,農產品生產基地通過調整結構,這龍頭企業提供所需的農產品。龍頭企業為了實現自己的需求,這農業結構調整提供市嘗技術、資金支持,提升農業結構調整的水平,優化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必須採取以下措施:

(一)大力培育和扶持龍頭企業

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農業結構調整功能的強弱,關鍵在於龍頭企業實力的強弱。龍頭企業經濟實力強,對農業結構調整的帶動作用就大。因此,要採取有效措施,加強龍頭企業建設。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龍頭企業要在税收、信貸、出口等方面給以扶持。要有計劃、有重點地培育一批大型龍頭企業,不斷增強它們對農業結構調整的帶動、支持能力。應選擇一些經濟實力強的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和以農產品加工、營銷為主的企業,進入農業產業化經營行列,充當龍頭企業,發揮它們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的引導和支持作用。要鼓勵多種所有制形式、多種經營類型的龍頭企業的發展,防止重複建設,以合理的龍頭企業結構帶動農業結構的組合和優化。龍頭企業和農產品生產基地要統籌規劃,合理佈局,以利於農業各部門、各產業均衡發展,形成科學的農業區域結構。

(二)採勸公司加農户”、“訂單農業”等多種形式,帶動農業結構調整

發展訂單農業,實行“公司加農户”,進一步完善農業產業化經營機制,增強農業產業化經營對農業結構調整的帶動作用。提倡龍頭企

農業調查報告4

為了全面掌握我鎮農業產業發展現狀,探索出適合我鎮羣眾發展農業產業的路子。最近鎮政府組織鎮村幹部深入村社農户家中,就我鎮當前農業投入及產出情況做了詳細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當前各類農作物投入與產出的調查情況:

這次農作物調查,我們主要對當前羣眾種植面積最大的蘋果、小麥、西瓜、玉米和洋芋等作物進行調查,涉及全鎮19村部分農户,採取隨即抽樣入户的辦法進行。通過調查,得出以下結果:

(一)蘋果業。我們隨即對抽取的8個農户進行了入户調查,主要從蘋果畝產量和畝投入資金兩方面進行調查。此次抽取的農户既有川區的又有山區的,以川區羣眾為主,畝產量從5000市斤到7000市斤不等,平均畝產量為6062.5市斤;投入資金主要從農藥、水費、化肥、套袋、地膜、零工費及其他方面調查,畝投入資金最高為2120元,最低為1551元,平均為畝投入資金1903.4元。按照調查數據推算,在不含人工費的前提下,平均每斤蘋果成本價格為1903.4元÷6062.5斤/畝=0.31元;如果將投入的人工費計算在內的話,按照每個勞動力年外出勞務收入5000元,每個勞動力管理2畝果園計算,畝投入資金為4403.4元,則每斤蘋果成本價格為4403.4元÷6062.5斤/畝=0.73元,按蘋果市場銷售價1.20元/斤計算,資金投入低於產出,蘋果成本價低於市場價格0.47元,每畝蘋果除人工費淨收入為2849元。

(二)冬小麥。我們仍隨即對抽取的8個農户進行了入户調查,主要從小麥畝產量和畝投入資金兩方面進行調查。此次抽取的農户既有川區的又有山區的,以山區羣眾為主,畝產量從400市斤到600市斤不等,平均畝產量為452.5市斤;投入資金主要從農藥、籽種、化肥及其他方面調查,畝投入資金最高為125元,最低為83元,平均為畝投入資金110元。按照調查數據推算,在不含人工費的前提下,平均每斤小麥成本價格為110元÷452.5斤/畝=0.24元;如果將投入的人工費計算在內的話,按照每個勞動力年外出勞務收入5000元,每個勞動力管理8畝農作物計算,畝投入資金為735元,則每斤小麥成本價格為735元÷425.5斤/畝=1.62元,按小麥市場銷售價0.65元/斤計算,資金投入高於產出,小麥成本價高於市場價格0.97元,種植小麥每畝要虧本412.70元。

(三)西瓜類。我們對隨即抽取的4個農户進行了入户調查,主要從西瓜畝產量和畝投入資金兩方面進行調查。此次抽取的農户既有川區的又有山區的,以川區農户為主,畝產量從4000市斤到6000市斤不等,平均畝產量為5500市斤;投入資金主要從地膜、農藥、籽種、化肥、水費及其他方面調查,畝投入資金最高為335元,最低為275元,平均為畝投入資金320.50元。按照調查數據推算,在不含人工費的前提下,平均每斤西瓜成本價格僅為320.50元÷5500斤/畝=0.06元;如果將投入的'人工費計算在內的話,按照每個勞動力年外出勞務收入5000元,每個勞動力年管理3畝西瓜計算,畝投入資金為1986.5元,則每斤西瓜成本價格為1986.90元÷5500斤/畝=0.36元,按正常西瓜市場銷售價0.30元/斤計算,資金投入高於產出,西瓜成本價高於市場價格0.06元,種植西瓜每畝要虧本330元。

(四)玉米類。我們隨即對抽取的6個農户進行了入户調查,主要從玉米畝產量和畝投入資金兩方面進行調查。此次抽取的農户既有川區的又有山區的,以山區農户為主,畝產量從800市斤到1500市斤不等,平均畝產量為1017市斤;投入資金主要從地膜、農藥、籽種、化肥幾方面調查,畝投入資金最高為220元,最低為135元,平均為畝投入資金174.70元。按照調查數據推算,在不含人工費的前提下,平均每斤玉米成本價格為174.70元÷1017斤/畝=0.17元;如果將投入的人工費計算在內的話,按照每個勞動力年外出勞務收入5000元,每個勞動力管理8畝農作物計算,畝投入資金為799.7元,則每斤玉米成本價格為799.7元÷1017斤/畝=0.78元,按玉米市場銷售價0.60元/斤計算,資金投入高於產出,玉米成本價高於市場價格0.18元,種植玉米每畝要虧本183元。

(五)洋芋類。我們隨即對抽取的5個農户進行了入户調查,主要從洋芋畝產量和畝投入資金兩方面進行調查。此次抽取的農户全為山區,畝產量從XX市斤到4000市斤不等,平均畝產量為2600市斤;投入資金主要是化肥,畝投入資金最高為102元,最低為60元,平均為畝投入資金86.4元。按照調查數據推算,在不含人工費的前提下,平均每斤玉米成本價格為86.4元÷2600斤/畝=0.03元;如果將投入的人工費計算在內的話,按照每個勞動力年外出勞務收入5000元,每個勞動力管理8畝農作物計算,畝投入資金為711.4元,則每斤洋芋成本價格為711.4元÷2600斤/畝=0.27元,按洋芋市場銷售價0.20元/斤計算,資金投入高於產出,洋芋成本價高於市場價格0.07元,種植洋芋每畝要虧本182元。

按照上面調查結果,農作物投入低於產出的只有果品產業,其他農作物計算人工費的話,全部要倒貼資金,因此我們只有依託區域優勢,實施農業反哺第三產業,大力發展果品這一支柱、富民產業,才能真正使羣眾走向富裕。

二、當前我鎮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鎮充分發揮優勢,塊帶結合,基地示範,大力推進了果品這一支柱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加快促進了農民收入的可持續增長。截至目前我鎮果園面積已達1.4萬畝,其中掛果面積達到6000畝,果品年收入3000萬元,人均果品收入1577元,佔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的90%,果品產業已真正成為農民持續增收的主導產業。在果品這一支柱產業的帶動下,我鎮農業產業化已初具規模,主要表現在:

(一)農業結構調整初見成效,產業化格局趨於合理。近年來我們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努力增加農民收入,從XX年開始到XX年,新植果園面積以每年平均3000畝的速度增加,現在川區8村實現果園化,東山樑細灣、常坪等村社也基本實現果園化,今年依託老山林整村推進,高標準建成xx西山農業示範園區,至目前全鎮果園面積1.4萬畝,套袋4000萬隻。全植已形成以川區為主、輻射帶動東山,大力培育下西山的果業發展格局

(二)大力發展無公害果園,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我們加快xx河流域萬畝果品優質生產基地建設,已建成綠色標準化生產示範園5000畝,其中省、市認定無公害果園面積1000畝,我鎮果品的主要向生產標準化、綠色化、無公害化方向發展。我們將全面提升果品市場競爭力,使xx蘋果能真正衝出亞洲,走向世界。

農業調查報告5

**縣屬**市最北端的山區縣,是國家級的貧困縣,24個鄉鎮、188個村。20xx年全部免徵農業税,農民基本上無負擔,但村級債務已成為廣大羣眾關心、各級領導關注、基層幹部焦慮的一個突出問題。化解村級債務是鞏固農村税費改革成果,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的一項重要措施,刻不容緩。探索化解村級債務的途徑與對策,已成為農經工作的當務之急。

一、村級債權債務狀況。據調查,全縣村社1985年以前的積累作為生產底墊劃給農户長期使用。1986年至今的新積累(提取公益金、公積金)一是被鄉鎮政府借支挪用;二是農户欠繳。空殼村較為普遍。村級債權320萬元屬農户歷欠款。債務384萬元,涉及130個村,佔村總數69,村債務最高的12萬元。村級債務影響了黨羣、幹羣關係,是農村不穩定的`隱患。

二、村級債務形成的原因:一是税費收繳“上清下不清”。近來年,鄉鎮税費收取都是由駐村幹部和村幹部包乾負責,在完成時間和金額方面實行嚴格的考核,且與年終獎金掛鈎。因此每年一到繳款截止時間,駐村幹部和村幹部不得不借款、貸款為尚未繳款的農户墊交,這樣形成村級債務220萬元。二是興辦公益事業,如村級公路、村辦公室、興辦學校、“普九”、人畜飲水等項目建設借款形成村級債務120萬元。三是支付村幹補助形成村級債務45萬元。根據鄉鎮調查情況,修建村辦公室和“兩基普實”鄉鎮資金缺口相當大,各鄉鎮全面實施這些項目,將形成較大的新一輪村級債務,從而增重農民負擔。

三、化解村級債務的對策

(一)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化解村級債務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工作量大、鄉鎮要成立領導小組。由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任領導小組組長,抽調鄉鎮財政所、農經站的工作人員組成。在化解村級債務過程中,首先各鄉鎮選擇1個村作試點,其次在開展試點的基礎上再製定化債實施方案,最後在各村全面推開。

(二)發動羣眾、發揚民主。化解村級債務是涉及廣大農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只有充分發動羣眾,堅持民主、公開、公平和公正的原則,才能順利推行。一是要相信羣眾,把政策交給農民;二是在債權債務清理核實時,每個村都要成立村民代表參加的核查小組,依靠農民進行清理,清查結果要經過村民主理財小組和村民代表的逐筆核對、審查,並將審查的結果公佈,農民有異議和反映突出的問題,要進一步調查核實;三是在制定化債措施時,要符合村實際和農民的意願,認真徵求羣眾意見,得到農民的認可,取得大多數羣眾的支持;四是在實施清收過程中,對農民税費尾欠實施減免的,一定要經過村民代表評議,得到大多數羣眾認可後才能進行減免。

(三)嚴格執行政策、規範操作。化解村級債務工作政策性強,各地在開展化債工作時一定要嚴格把握政策。一是對税費改革前的農民税費尾欠要登記造冊暫停清收(即20xx年12月31日前),税費改革後農民新欠繳的農業税及附加,凡不符合減免條件的要依法逐步清收,在清收税費欠款過程中注重工作方法,嚴防涉農惡性案件的發生;二是嚴禁超越農民的承受能力的突擊清欠;三是杜絕加重或變相加重農民負擔行為;四是禁止擅自立項籌資還債,不得平攤村級債務;五是不得收回農民承包地抵債;六是強化村級收費治理,嚴格執行籌資籌勞的治理規定,不準超限額籌資,不準強行以資代勞。在消化村級債務工作過程中,要嚴格按照“一清理、三核實、三公示、兩核定、一鎖定、再化解”的程序進行。“一清理”就是全面清理村級財務;“三核實”就是全面清理核實村級債權、債務和集體資產。“三公示”就是在清理前將村級財務進行第一次公示,清理後進行第二次公示,根據第二次公示情況和羣眾的反饋意見對帳

目進行核對、調整,並將結果進行第三次公示。“兩核定”就是債權債務公示後,經債權債務人確認,分別簽訂《村級債務核定書》、《村級債權核定書》。“一鎖定”就是建立村級債權債務台帳,全面鎖定村級債務,切實控制債務增長,並逐村簽訂《債務鎖定化解責任書》。“再化解”就是利用可行措施,實現3至5年基本化解村級債務的目標。

(四)建立制度、規範治理。加強財務治理是防止新增債務的有效手段,各鄉鎮要按照有關規定進一步完善和規範村級財務治理制度,建立健全帳目。**鄉村分散偏遠幅員面積大,交通、通訊不便,經濟業務量發生少,且村帳應村管,鄉鎮加強監督,確保不發新增債務。

(五)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各村在化債

工作中首先要制訂化債方案,其次要針對不同村情采取不同的化債措施。可採用財務清理化債,劃轉債務降債,削減高息減債,清收債權還債,債權債務抵衝化債,盤活存量資產、資源還債,發展村級經濟化債,落實減負政策清債,以及其它可被羣眾接受且不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措施化債。

(六)爭取項目、國家扶持。對於貧困山區因修村級公路、人畜飲水、“兩基普實”等原因形成的債務。要根據不同情況,鎮、鄉財政應積極採取向上爭取項目資金的辦法,幫助村級化解債務。

(七)興辦事業、量力而行。**縣雖然扶貧驗收合格,但是農民整體收入水平還不高,地區之間、農民之間收入差距大,貧困農民比例不小,農民總體還是比較貧困,經濟承受能力很弱小。鄉村公益事業國家補助有限,鄉鎮政府無財力支持,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有限且實施困難。因此鄉村公益事業發展要分輕重緩急安排發展。讓農民修養生息,積極發展生產,增加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構建農村和諧社會。

農業調查報告6

XX鎮地處XX市西北部,是典型的山區鄉鎮。全鎮共有13個村民委員會,149個村民小組,人口30028人。總面積18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XX公頃,其中水(旱)田面積XX公頃。200x年由XX、XX兩鎮合併為現在的XX鎮。

XX鎮在農業税改革前,全鎮(包括原XX鎮,下同)應負擔農業税XX擔,平均每畝水(旱)田負擔XX公斤。税改後畝負擔任務X公斤,基本達到省、市文件規定減負50%的要求。今年,按照省文件精神,按去年的50%徵收。

今年我鎮的農業税徵收工作,我鎮黨委、政府非常重視,在市會議後即着手佈置。由於領導重視,行動快,從而取得較好的效果。在市要求全面完成任務傳真精神後,我鎮先從鎮自有支配資金中墊支完成全年農業税任務,再繼續向各農户徵收。至11月20日,全鎮已完成徵收農業税任務的80%,其中比較好的有XX、XX村委會,分別完成全年任務的97.49%和94.99%。

這次的農業税尾欠調查,我們採用了清理鎮財政所台帳、下鄉上門調查、召開村組幹部座談會等形式,開展了全方位的調查摸底。資料真實、可靠。

一、 農村農業税尾欠情況

根據鎮財政所台帳反映,全鎮歷年尾欠達14444擔,折款65萬元,佔鄉鎮當地可支配資金的325%。其中税改前的'佔XZ萬元,去年的佔XX萬元。其中農業税欠款XX萬元,教育費附加税XX萬元,鎮統籌XX萬元,村提留XX萬元。所欠尾數比較大的有XX村委會等XX村。

按照市要求,我鎮歷年都從鎮自有支配資金中完成農業税徵收任務。這意味着,所有欠的農業税,都是鄉鎮自有可支配資金。

二、 歷年尾欠農户分類及其尾欠原因

第一類是由於受到天災人禍造成減產減收的農户,比例在3%以內,這些農户平常年景完成的比較好,只是在災年偶爾欠交;第二類是土地糾紛而造成。由於在1999年延包過程中,由於村民小組羣眾意見不統一,調整責任田時該出田户不讓出,該入田户沒有分給責任田,造成人地矛盾比較特出的農户。這類農户在延包後所欠農業税手尾比較大。比例佔尾欠户的1%以下;第三類是舉家外出務工,造成不能按時完成任務。這類所佔比例

在2%以內;第四類是農村特困户、五保户及農村孤寡老人户,他們不只不繳交任務,年底還須政府發放困難救濟。比例在20%以內;第五類是思想認識差,拒交國家、集體各項任務的農户。比例佔歷欠户的74%。

三、 欠税户家庭經濟狀況

在所欠税的農户中,除特困户、五保户、孤寡老人户經濟狀況比較差外,其經濟狀況都在當地的中等水平以上。甚至有的拒交户往往是外出經商户、農村個體户,他們的生活水平在當地是處於中高水平,他們往往以忙、忘記、資金週轉不過來為藉口拒交農業税。

四、 欠税户對徵收農業税的影響

一是打低政府聲譽。由於所欠税農户都是經濟狀況比較好的農户,而生活水平一般的農户每年都主動繳交各項税費,從而對這大部分農户產生不良影響,特別是在今年對追收尾欠時要“農户自願繳交”、“200x年以前任務不得登進通知書”的做法,往往造成以對主動繳交任務的農户會誤認為自己太“老實”,“吃了大虧”,“共產黨説話不算數”。今年農業税任務調減了一半,但工作壓力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大,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明證;二是增加鄉鎮的經濟壓力。XX鎮近幾年年可支配資金只有20萬元,但每年為完成農業税而先行墊支資金在10萬元以上,多的一年甚至達15萬元。從而造成鄉鎮經濟困難,鎮村幹部正常補貼、辦公費、招待費及會議費用兑現不了,負債運轉,日子難以為繼;三是給那些欠交户有可成之機,認為農業税在一、二年內就會取消了,現在不交,過拖一、二年後所有的農業税收、尾欠會一筆勾銷的了。

五、 對農業税尾欠追收的一點建議

去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温總理明確表態,在五年內取消農業税,這是減輕農民負擔的又一重大舉措,是民心所向,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廣大農民兄弟的關懷。但作為現在的過度時期,我們認為,農業税尾欠還有必要繼續追收,即使追收尾欠會增加鄉鎮幹部的工作量和工作難度。做法上可以採取上門做大量的細緻的思想工作外,對欠税大户可否採取由財政部門統一通過法院起訴,通過法律手段進行追收。通過追收尾欠,以正法紀,得民心,樹政府之威嚴。

 XX 市XX 鎮財政所

  200X 年XX 月XX 日

農業調查報告7

內容摘要:

在調查生態園中發現生態農業的一些問題,通過解析生態農業與生態旅遊的內涵,研究兩者間結合的可行性,並以資源優勢為出發點,探討了三種生態農業與生態旅遊的結合模式。

關鍵詞:生態農業生態旅遊結合模式

(一)關於生態農業的諸多調查發現

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隨着我國農業進入新階段,農業生產從注重數量轉向注重質量和效益。在這種背景下,生態農業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目前,雖然我國在生態農業的理論研究、試驗示範、推廣普及等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不能否認,還存在着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正成為限制生態農業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1)理論基礎尚不完備。生態農業是一種複雜的系統工程,它需要包括農學、林學、畜牧學、水產養殖、生態學、資源科學、環境科學、加工技術以及社會科學在內的多種學科的支持。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單一學科的,因此可能對這一複雜系統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較深入的瞭解,但是對於這些方面之間的相互作用還知之甚少。

(2)技術體系不夠完善。在一個生態農業系統中,往往包含了多種組成成分,這些成分之間具有非常複雜的關係。在一般情況下,農民們並沒有足夠的理論知識和經驗對這一複合系統進行科學的設計,而簡單地照搬另一個地方的經驗,這是非常困難的,往往並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態農業的實踐中,還缺乏技術措施的研究,既包括傳統技術如何發展,也包括高新技術如何引進等問題。

(3)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態農業得到真正的普及和發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勵機制與保障體系。然而,在當今,這一完整的政策激勵機制與保障體系還沒有完整的形成。

(4)農產品價格方面的因素,有時也成為生態農業發展的一個限制因素。因為對於比較貧困的人口來説,食物的價格可能更為重要;但對於那些境況較好的農民來説,食品的安全和較高的經濟效益,可能會成為刺激他們從事生態農業的基本動力。

(5)服務水平和能力建設不能適應要求。

對於生態農業的發展,服務與技術是同等重要的。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務體系,在一些地方,還無法向農民們提供優質品種、幼苗、肥料、技術支撐、信貸與信息服務。例如,信貸服務對於許多地方生態農業的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對於從事生態農業的農民們來説,盈利可能往往在項目實施幾年之後才能得到,在這種情況下,信貸服務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務也是當前制約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方面,因為有效的信息服務將十分有益於農民及時調整生產結構,以滿足市場要求,並獲得較高的經濟收益。

(圖片背景:新鄉縣小冀鎮的龍泉苑生態園)

(6)推廣力度不夠。雖然生態農業有着悠久的歷史,政府也較為重視,但仍然沒有在全國範圍內得到推廣。從總體而言,沉重的人口壓力,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態環境整體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根本的改善,農業的面源污染在許多地方還十分嚴重,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水體和大氣污染、森林和草地生態功能退化等,已經成為制約農村地區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從某種程度上説,目前的生態農業試點,還只不過是“星星之火”。

(二)討論生態農業與生態旅遊的結合模式

1.可行性分析

生態旅遊是一種對環境保護負有責任的特殊旅遊方式,它以求新、求知、求樂為基礎,以欣賞、研究、保護自然和資源為目的。伴隨着近年來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新趨勢,生態農業是響應了可持續發展的呼喚,將農業推向了更高的發展空間,而旅遊業早已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在這種背景下,為促進生態農業和生態旅遊的發展,資源開發者在開發生態農業時,把目光瞄向了生態農業旅遊,以提高資源開發的綜合效益。生態農業旅遊是以農業為依託,使農業與自然、人文景觀以及現代旅遊相結合的高效產業,是在充分利用現有空間、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村人文資源的基礎上,通過以旅遊內涵為主題的規劃、設計與施工,把

農業建設、科學管理、農藝展示、農產品加工與旅遊者的廣泛參與融為一體,是旅遊者充分體驗現代農業與生態農業相結合的新型產業。兩者的有機結合不但拓展了旅遊業和農業的內涵,而且使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得到了高效合理的雙向利用。這種可行性是毋庸置疑的,也是農業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生態農業旅遊這一模式,實際上是生態農業與生態旅遊二者的優化結合,是生態農業生產、生態旅遊活動、生態環境三者合為一體進行開發的一種“生態型”旅遊方式,是適應社會發展和可持續

發展要求,克服目前傳統農業旅遊不足,找出一條“生態+農業+旅遊”的農業旅遊形式。它既能平衡農業經濟、社會對農產品需求和人們的旅遊需求,又能維持農業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實現農業環境收益、經濟收益、社會收益等綜合收益最大化,是一條農業旅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2.結合模式探索

(1)農業資源佔優勢的特色產業帶動模式(觀賞+學習+參與型)對於那些擁有特色農產品的生態農業區來説,可以以農產品為核心,進行圍繞某一種或幾種特色農產品展開的主題輻射發展模式。也就是指在一個鄉或村的範圍內,依據所在地區獨特的優勢,圍繞特色的生態農產品或產業鏈,實行專業化生產經營,一村一業發展壯大來帶動鄉村綜合發展的一種新模式。專業村鎮是這種模式的代表,需要三個基本條件:具有生產某種特色生態農產品的傳統和自然條件;有相應的產業帶動,需求旺盛;需要有帶動者通過產業集羣形成一定的規模。例如,我們把以果園、育種種植為主題的農業生態旅遊推向市場,把果品作為核心,關聯帶動果園的觀光休閒、科技園區果苗培育種植的科技學習、農家的果品品嚐節、工廠的加工包裝參觀等果旅消費,這樣不僅可以打通果品銷售的呆滯環節,也盤活了所有資源和資產,帶動了當地農副產業的快速發展。桂林永福縣的羅漢果就可以借用其“羅漢果之

鄉”的美名,打造一條“三高”生態農業與旅遊相聯動的模式。

(2)自然旅遊資源佔優勢的“觀光+體驗”模式對於那些擁有一定的農業資源,和其他地方相比特色不夠鮮明規模也存在着差距的地方,如果擁有較好的自然旅遊資源稟賦(清新的山水自然環境、美麗的田園風光、整潔舒適的鄉村居住環境等),就可以通過觀光遊的模式將旅遊作為創造更高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途徑。遊覽區內的農田果園、花卉苗圃、動植物飼養場應精心包裝,讓遊客找到返歸鄉村的真實感受,在優美的田園風光和勃發的自然生機中享受迴歸自然的快感。桂林陽朔是我國發展鄉村旅遊最早的縣城之一,“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羣峯倒影山浮水,無水無山不入神”,精闢地概括了陽朔自然風光的特徵。

依託陽朔及周邊各鎮的`自然田園風光來滿足遊客迴歸自然,返璞歸真的需求,如歷村、福利古鎮、興坪漁村等,都可以滿足體驗型遊客的要求,“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幹農家活,享農家樂”;體驗農事活動,組織遊客與農民一同採摘品嚐,或參加四時農事活動;農家訪問,考察生態農業生態村等活動。

當地鄉村的特色民居、鄉村工藝作坊、鄉村農事活動場所應為遊客提供能夠深入鄉村生活的空間,使遊客參與農耕活動、學習農作物的種植技術、農機具的使用技術、農產品加工技術以及農業經營等,親身體驗農產品生產過程。遊覽區內提供的可採摘的直銷果園、農產品集市等,既讓遊客有機會購買鄉村旅遊產品,又充分體驗收穫的愉悦。

(3)人文資源佔優勢的“觀賞+學習”模式對於在農業特色和自然資源特色方面都不佔有優勢的農業地區,我們就可以走這條觀賞加學習型的模式路線。例如桂北地區,通過挖掘桂北悠久的歷史,發達的農業文化、古代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的交融歷史、鄉鎮“社日”壯族歌圩、瑤族盤王節等活動將本地區的人文資源和旅遊作最優的結合。這種模式不但要求人們要認同當地農業文化充滿差異的地域性特徵,還要致力於為當地這些處於弱勢的文化找到重新發揚光大的理由。農業文化旅遊資源是不能簡單地進行自然或人文的劃分的,它綜合了自然與人文兩方面的特長。我國有一句古話叫“十里不同俗”,所以這類地區在開發時應以農業生產勞動為核心,以耕作制度、勞動工具、勞動產品、生活習俗與禁忌的開發為基本方向。特色耕作制度是農業文化的重要內容,反應了當地農業文化的基本特徵。特色農產品是農業生產的果實,可以讓旅遊者充分體驗收穫的快樂、瞭解生活習俗特別是與農業生產有關的生活習俗及各種禁忌,以生動的形式與充滿想象的內容展示了農業文化發展的歷史與現實。從原始農業到現代農業,勞動工具發生了很大變化。從農具的使用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國農業文化每一點滴的進步,也可以看到我國農業文化現代化的快速發展。認識農具實際上就是認識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歷史,如果進行適宜地開發,應該可以成為絕好的旅遊產品。這些都可以進行觀賞性和學習性的開發。

(三)結語目前,中國農業大多仍然以種植業為主,農業結構不合理,農村中第二、三產業的比重太低,農業經濟效益低下。旅遊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而且是產業關聯度很高的行業。而生態旅遊和生態農業的結合使得在傳統的旅遊業吃、住、行、遊、購、娛六大要素的基礎上,又增加了種植、養殖、加工和環保等要素,更是一個潛力巨大的新型支柱產業,它能有效地融合第一和第三產業,帶動第二、三產業的發展,有助於形成產供銷、貿工農、科工貿一體化的生產體系,從而帶動整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生態農業旅遊之所以能夠在新農業建設中大顯身手、大放異彩,是因為“生態農業”和“生態旅遊”找到了結合點。生態農業旅遊使得旅遊資源日益拓寬,囊括了包括農業生產過程、農村風貌、農民勞動生活在內的一切來自大自然的、歷史文化的或社會活動的資源。而生態農業的發展更是拓寬農業的食物營養、就業增收、生態保障、觀光旅遊、文化傳承等多種功能,這必將推動生態農業旅遊在全國範圍內進一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

農業調查報告8

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農產品的安全要求越來越高,已經逐步從原來的數量型轉向質量型,無污染、安全、優質、營養這四大要素構成了農產品消費時尚,綠色、有機食品備受消費者的青睞,綠色消費已成為國際性的消費潮流。發展綠色有機農業正是符合人民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不斷提高的消費趨勢,適應新階段和入世後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迫切要求。因此,充分發揮我市獨特的生態優勢,調整種植結構,轉變管理方式,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着力於提高農產品質量,着眼於綠色化消費,大力發展綠色農業,不僅有助於應對國際市場農產品技術壁壘,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更有助於提高農户的經濟效益。

一、綠色有機農業的發展目標

綠色有機農業是一定歷史條件的必然產物,是對以前所有農業模式的總結和提高,體現了人類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統一,體現了消費者利益和生產者利益的統一。綠色有機農業的發展目標是“三個確保、一個提高”:一是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綠色有機農業必須以科技為支撐,合理控制化學投入品的使用,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標準體系和檢驗監測體系建設,加強農業生產的全程控制,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二是確保生態安全。生態系統中的能量和物質循環通常情況下總是平衡地進行着,與此同時生態系統的結構也保持相對穩定狀態,稱為生態環境平衡,通常叫生態平衡。生態平衡的最明顯表現就是系統中的物種數量和種羣規模相對平穩。綠色有機農業通過優化農業環境、強調植物、動物和微生物間的能量自然轉移,確保生態安全。生態安全既是綠色有機農業的追求目標,也是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的重要因子,生態安全一旦破壞,其危害是長期的、根本性的、巨大的。三是確保資源安全。農業的資源安全主要是水資源與耕地資源的安全問題。綠色有機農業發展要滿足人類需要的一定數量和質量的農產品,就必然需要確保相應數量和質量的耕地、水資源等生產要素,維護好氣候、土壤、水、地形等自然條件的經營管理水平。四是提高農業的綜合經濟效益。儘管目前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隨着經濟發展在逐漸降低,但由於農業連接的是社會的弱勢羣體——農民,而且農業擔負着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食物的生產,因此,農業綜合經濟效益的提高對於國家安全、社會發展的作用十分重要。綠色有機農業能夠提高農產品加工和國際流通水平,進而提高農業綜合經濟效益。

二、我市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的優勢

(一)優越的自然環境。地處半島中北端,瀕臨渤、黃二海,總面積1128.5平方公里,海岸線長59.8公里,人口45萬。氣候屬暖温帶東亞季風大陸性氣候,全年平均氣温11.7℃,平均地温15℃,歷年平均降水量634.6毫米,年平均日照量2814小時,無霜期平均206天,相對濕度65%,年均風速5.2米/秒。土壤類型主要有棕壤、潮土和褐土,土質以輕壤、中壤為主,透性良好。土壤養分平均含量:有機質1.05%,全氮0.062%,速效氮90mg/kg,速效磷32mg/kg,速效鉀115mg/kg。氣候環境條件適宜於蘋果、葡萄、梨、大櫻桃、桃等多種北方品系果樹的生長髮育,蘋果、葡萄馳名中外。尤其是葡萄,無論是栽培技術、種植管理技術還是葡萄酒的營銷管理,在全國都處於領先地位,已經是一枝獨秀。而蘋果的栽培面積在全市種植業中所佔的比例最大,並且是目前我市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蘋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束懷瑞教授提出了“模式”的概念,他認為:蘋果產業的高投入、高技術、高畝產、高質量、高價格、高效益,是蘋果中最突出的亮點。

(二)雄厚的產業基礎。通過最近幾年的快速發展,我們的農產品加工業越來越發達,種養基地標準化水平越來越高,產業化生產體系也日趨完善,逐步形成了以蘋果、葡萄與葡萄酒、畜牧、水產為主的四大農業產業化發展格局。“十一五”期間,先後榮獲全國質量興市先進市、全國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建設先進市、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葡萄)標準化生產基地縣、中國優質果品基地重點縣(市)、中國食品工業強市、國家綠色農業示範區創建單位和省農業產業化工作先進市、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先進集體、省首屆“十大(農業)產業集羣”、“省縣域經濟十大高效農業聚集園區”等一系列榮譽稱號。全市現有蘋果栽培面積30萬畝,年產各類蘋果80多萬噸,其中,優質紅富士蘋果面積26萬畝,年產量65萬噸。年出口蘋果15萬噸,創匯1.2億美元。葡萄種植面積15.2萬畝,年產葡萄20多萬噸,國內最著名的葡萄酒三大巨頭中糧長城、天津王朝、張裕均在建有葡萄酒廠或葡萄種植基地。是國家無規定動物疫病示範區,擁有完備的動物疫病控制體系、動物防疫監督體系、動物疫情監測體系、動物防疫屏障體系,全市形成了以肉食雞生產為支柱,以豬、牛、羊、蛋雞生產為基礎,以兔、貂、鹿生產為輔助的良好畜牧業格局。特別是肉食雞產業成為畜牧業的“拳頭”產業,已達到年出欄肉食雞6000萬隻的規模,年出口創匯超過1500萬美元。的海岸線長59.8公里,刺蔘、鮑魚自然分佈面積2萬多畝,是我國重要的海珍品養殖基地。全市擁有以京魯漁業為龍頭的水產冷藏加工企業30多家,年加工水產品30多萬噸,漁業總產值達到58億元。

(三)標準化、規模化的基地優勢。以葡萄酒、果品、畜牧、水產四大農業主導產業為重點,積極發展“龍頭企業+種植大户+基地”和“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户”的生產模式,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的基地建設路子。在基地建設過程中,不僅注重速度,更加強調質量,要求新建基地全部達到“十有”標準,即有生產規程、有生產檔案、有產品品牌、有檢測設備、有包裝標識、有龍頭依託、有管理責任人、有技術負責人、有質量安全追溯、有微機聯網。在標準化基地生產過程中,大力推廣“五統一”管理制度:即統一優良品種、統一生產規程、統一投入品供應和使用、統一田間管理和統一收穫時間。早在2002年,就被認定為全國葡萄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和省蘋果標準化示範區;2004年,被農業部授予國家第二批無公害農產品(果品)生產示範基地縣;2008年,被農業部授予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葡萄)標準化生產基地和全國優質葡萄生產基地。到目前,全市果品基地面積達到45萬畝,其中國家無公害農產品(果品)基地30萬畝,國家綠色食品原料(葡萄)標準化生產基地15萬畝,省級蘋果標準化種植示範區16萬畝。健全、完善的標準化生產體系和管理制度,為國家綠色農業示範區的建設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四)組織化的生產優勢。自2000年開始,就從理論和實踐上開始探索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的路子,在農民自願的基礎上,興辦了供應、加工、銷售、服務等多種類型的合作組織,努力使農民分享到生產、加工、銷售各環節的利益,真正結成了“風險共擔、利益均沾、聯心聯利、共同發展”的利益共同體,為農業產業化經營構築了有效載體,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到目前,全市共有合作經濟組織72個,擁有社員2.4萬户,資產總額5050萬元,其中固定資產3808萬元,入股資金720萬元。合作社年實現銷售收入5.6億元,帶動基地12萬畝,帶動農户7萬户。按照綠色有機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思路,通過合資合作、股份制等方式,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現已形成了一個以骨幹企業為支撐、以名牌產品為依託的加工產業體系,具有很強的集羣化加工優勢。目前,全市共有食品加工企業187家,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和骨幹企業發展到50家,農產品加工能力達到150萬噸,加工產品涵蓋了果品、葡萄酒、速凍保鮮蔬菜、肉奶製品、水產製品、調理食品等。全市建成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形成了蘋果產業有園藝場、葡萄與葡萄酒產業有長城、畜牧產業有民和牧業、水產品養殖加工產業有京魯的產業化發展格局,四大龍頭很好地發揮了示範帶動作用,引領農業四大主導產業平穩健康發展。

三、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的制約因素

一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不健全,管理體系建設還不夠健全和完善。農業的生產標準、質量監測、監督管理、示範推廣等體系化建設還需進一步完善、鞏固。檢測監管水平有待提高,尚未建成市級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大部分市場只對蔬菜進行快速檢測,檢測水平低、檢測比例少,檢測裝備和檢測設置點難以滿足廣大消費者的安全需求。二是農業的整體科技含量仍不高。從種養環節看,應用先進技術的標準化種養還不普及;從加工環節看,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還不多。綠色有機農產品的檔次還不夠高,輻射面不大、市場佔有率不高。三是影響綠色有機農業發展的質量安全因素仍然存在。放心農資營銷體系建設不規範,無證經營現象氾濫。一些分散生產經營的農户和攤主,缺乏質量安全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不按制度、規範、標準進行生產、加工、運輸和銷售,不按“施藥安全間隔期”或“休藥期”採收農產品,產品質量存在隱患;有的企業違反規定在農產品產地及河道流域排放污染物,使農業生產環境受到嚴重影響。傳統的高殘留高毒素農藥仍將持續影響土壤環境。四是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市60%的蘋果園出現果園密閉、樹齡老化等現象,為實現高產而不斷增加的化肥用量也導致果品質量、個頭及口感下降。五是高質量產品市場認可度不高。由於認識程度和公信力等原因,市場上的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還沒有成為暢銷產品。儘管消費者渴望吃到優質安全的農產品,但怕受騙上當花“冤枉錢”。市場上有的有機產品和綠色產品只能按普通產品價格標準,走普通產品銷售渠道,影響了企業供應優質產品的積極性。

四、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的措施和建議

(一)加強組織領導。要適應綠色有機農業發展的要求,提升綠色有機農業在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層次,把發展綠色有機農業作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的工作來抓,切實加強領導。綠色農業所涉及的農業、環保、科技、工商、食品衞生、外貿等部門應協作配合,及時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形成支持綠色農產品產業發展的合力,推動綠色農產品這一新興事業健康成長和迅速壯大。同時,要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把農產品質量安全納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議事日程,成立由市長任組長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各部門職責分工。建立市、鎮、村三級聯動、上下貫通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設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辦公室,牽頭協調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同時履行市政府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職能。鎮街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明確分管領導和責任人員,負責轄區內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納入全市崗位目標管理考核,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制度和政策規章。

(二)調整農業發展思路。我市農業種植業中蘋果面積最大,而且是目前我市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甚至可以説是養家餬口的根本。2010年,省出台了《省果業振興規劃》,今年,市又出台了《市水果產業振興規劃》,這為我市實現蘋果產業升級提供了歷史性的機遇。我們應該緊緊抓住這一機遇,全力爭取並充分利用上級的.優惠政策,加大產業扶持力度,在鞏固葡萄標準化管理優勢的同時,將打造綠色有機農業的另一個支撐點放在蘋果產業上,做到一手抓葡萄、一手抓蘋果。通過政府引導、政策支持,大力推行蘋果栽培新模式—蘋果矮砧集約栽培技術,加大密植園改造力度,完成我市蘋果產業的升級改造,減少勞動力的投入。篩選有經濟實力的果品生產加工企業,選擇地力條件好、管理技術高的基地,按照有機食品生產技術規程生產一批高質量的蘋果,在果面貼上綠色農業協會徽標和“綠色”字樣,打造高檔蘋果。製作蘋果生產和管理宣傳影像資料,組織企業到廣州江南果菜批發市場、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等較有影響力的大市場和家樂福、沃爾瑪等大超市進行“蘋果—產區品牌推介會”,進行高端市場的蘋果促銷活動。

(三)加大監管力度。一是完善監測體系,整合檢測資源,完善配套必要的儀器設備,搞好檢驗檢測人員培訓,強化檢驗檢測手段,擴大農產品檢測面,提高農產品檢驗檢測能力和技術水平。建立公開、透明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發佈制度,及時為社會提供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服務。進一步加大農產品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的監管力度,形成政府主導、部門配合、上下聯動、社會參與的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二是把農產品產地環境控制和生產管理結合起來,逐步建立產地環境監測與評價制度。建立包括食品添加劑使用、飼料及添加劑使用、農藥使用、肥料使用、獸藥使用、漁藥使用和產品包裝等方面的農業投入品使用準則體系。加快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建議在大型超市和市、市(縣)兩級批發市場逐步推進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三是深入開展農業投入品專項整治工作,積極推行農業投入品連鎖經營等相對封閉的農資配送體系,淨化投入品市場,從源頭上控制污染。

(四)強化對綠色有機農業的宣傳力度。通過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宣傳活動,普及綠色有機農業知識,提高全社會對綠色有機農業的認知水平,暢通綠色農產品的消費渠道。認真組織實施農產品名牌戰略,鼓勵各類企業創立名牌,增大綠色有機農產品在國內外的知名度,進一步提高其市場佔有率。密切跟蹤綠色有機農產品國際標準的變化,加強國際市場信息的收集與分析工作,針對國際貿易中的技術壁壘,建立預警機制,以便及時應對。發揮比較優勢,根據當地實際,建立諸如勞動密集型和勞動技術密集型的綠色農業的創匯基地,以質優價廉物美的綠色有機農產品擴大國內外市場份額。

(五)加大對優質有機肥料的推廣力度。沼液沼渣作為優質有機肥,作為提高食品質量的重要原料,其利用將是大勢所趨,其價值將不斷提高。充分發揮我市獨有的户用沼氣項目和工程沼氣項目資源,一方面在政策上對沼液沼渣的生產和利用給予扶持,扶持的對象範圍從生產沼液沼渣產品的養殖户和企業,擴大到使用沼液沼渣的種植户。另一方面在技術上加以引導,結合測土配方施肥示範縣項目,加大對沼液沼渣的推廣力度,尤其是民和大型沼氣發電工程所產生的沼渣、沼液,其生產過程固定,營養成分含量穩定,可作為重點項目加以宣傳推廣,進一步提高沼液沼渣利用率。

(六)加快推進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儘快建立農業生態環境監測系統,爭取早日實現對農村地區土壤、大氣、水、聲環境、輻射環境質量,以及固體廢棄物、工業污染物等生態環境要素的全方位監測和管理。加強平暢河、戰山河、黃水河等重點生態區的生態建設,修復植被,治理污染和水土流矢,做好有害生物防治,提高生態質量。加強農田防護林網、鎮村綠化美化綜合治理工程,發揮好林業在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基礎性作用。繼續開展植樹造林,有計劃調整林種、樹種結構,維護林業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穩定並不斷提高全市森林覆蓋率。

(七)加大資金扶持力度。發展綠色有機農業,提供綠色產品,是一項任務艱鉅、投資巨大的系統工程,增加投入是綠色農業得以順利發展的重要支撐。為此,必須按照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方位、多形式的投入機制,加大對上級資金、政策爭取力度,積極吸納企業和社會資金,多渠道籌措資金,確保綠色有機農業建設的資金需求。市財政在穩定增加對農業投入的基礎上,按照有關規定和建設規劃,設立綠色有機農業發展專項資金。一是建立相應的獎勵機制,扶持綠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和加工企業建設,鼓勵引導綠色農業協會、合作社、生產企業、經銷商開展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二是檢驗檢測配套資金,作為農業投入品抽測和農產品例行監測的化驗經費。三是綠色農業宣傳經費,用於加強網絡、報紙、電視等媒體宣傳,印製明白紙和宣傳手冊。

農業調查報告9

農業基礎較好,發展較快。是國家優質專用糧生產基地、小麥良種重要繁育基地、河南省糧食生產基地縣(市)和全國小麥高產、穩產、優質、低成本栽培技術的發源地,小麥常年總產量平均在1.8億公斤左右,單產居全國領先水平。全市現有耕地面積80萬畝,其中旱澇保收田45.7萬畝,水利條件較好,農業機械化程度較高,為全國農業機械化服務中心試點縣(市)之一。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項目——“21世紀萬畝小麥超高產樣板田”、世行貸款加強灌溉農業項目和國家農業部保護性耕作等項目的相繼實施,為xx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近年來,xx市以科技為依託,大力調整農業結構,不斷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初步形成了小麥良種和優質小麥、無公害蔬菜、鮮食葡萄、花卉苗木、奶牛養殖等五大優勢產業,糧經飼之比達6∶3∶1。農業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業特產銀條、春茄、葡萄等獨具特色,養牛、養豬、養雞遠近聞名,是全省養殖大縣;催生了豫良木業公司、盛隆公司、市種子公司、春秋園公司、肖氏香料公司、豫西農作物品展中心等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初步形成了“公司 基地 農户”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發展農業產業化的主要做法

(一)加強扶持引導,創造農業產業化發展環境。一是出台政策。近年來,該市嚴格按照上級有關文件精神,緊密結合xx實際,每年都出台《xx市農業產業化工作意見》、《xx市農業產業化經營考核獎勵辦法》等一系列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的政策措施,從資金投放、授予榮譽等多方面,引導和支持全市各級各部門積極開展農業產業化工作。二是明確責任。該市採取簽訂《目標責任書》等形式,通過實施鄉鎮長農業工程、招商引資等措施,進一步明確了各鄉鎮、各部門的職責和任務。三是加強督查。該市成立了由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和農業局組成的督查小組,逐月加強對各鄉鎮和部門農業產業化發展工作情況進行督促檢查,並適時予以通報,推動工作開展。保證年度農業產業化各項任務按時、圓滿完成。四是嚴格考核。每年年底,該市都嚴格按照《xx市農業產業化經營考核獎勵辦法》,對各鄉鎮和有關部門發展農業產業化情況進行考核,並以此作為年底評先的依據。五是兑現獎懲。從20xx年開始,該市每年都召開全市農村工作會議,下發《xx市人民政府關於表彰獎勵農業產業化經營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的決定》,由市財政拿出專項資金(每年在50萬元左右),對上一年全市農業產業化生產中的先進典型進行表彰獎勵,激勵全市各級各部門高度重視並紮實搞好農業產業化工作。通過以上措施,在全市上下營造了重農、為農、興農的濃厚氛圍,有力促進了農業產業化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調整種養結構,夯實農業產業化發展基礎。該市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積極發展特色產業,深挖農業內部潛力,不斷提高農業效益。近年來,該市重點發展了以奶牛、豬、雞為重點的養殖業,以葡萄為重點的林果業,以綠化苗木為主的花卉業,以小麥良種、優質小麥和無公害蔬菜為主的種植業等優勢產業,形成了支撐xx特色農業的五大主導產業,建成了諸葛高科技示範園等3個農業高效園區和城關銀條、翟鎮小麥良種、邙嶺黃楊、緱氏葡萄、佃莊春茄、李村花卉、首陽山奶牛、邙嶺養豬、楊莊養雞等18個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影響的種植養殖基地;目前全市小麥良種繁育基地常年穩定在8萬餘畝,每年繁育小麥良種3500萬公斤,可增加農民收入500萬元;蔬菜種植面積達15萬畝以上,其中日光温室大棚、中拱棚達7850多個;xx特產銀條種植面積達8000餘畝,20xx年4月通過國家質量技術監督檢疫總局驗收,成為“國家原產地域保護產品”;鮮食葡萄種植1.8萬畝,其中緱氏葡萄被商户譽為“冰糖葡萄”,緱氏鎮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葡萄之鄉”,20xx年11月獲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是中原地區最大的鮮食葡萄集散市場;花卉苗木總面積達到2.76萬畝,其中邙嶺被譽為“中國黃楊之鄉”,黃楊種植面積達1.3萬畝,成為豫西地區最大的花卉苗木生產基地;無公害農(畜)產品基地達到6個,無公害農產品1個,20xx年又申報無公害農(畜)產品生產基地8個、無公害農產品2個。

(三)創新發展機制,增加農業產業化發展活力。一是壯大農業龍頭企業。該市瞄準對發展農村經濟有直接帶動作用的農業龍頭企業,積極通過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支持,積極擴展其他產業,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拉長產業鏈條,增加農業綜合效益。目前,該市已形成初具產業化性質的農業生產、加工型企業和中介組織150多個,聯繫農户8萬多户,實現年產值15億元。二是探索農業發展新機制。在堅持農村土地承包關係30年不變的政策基礎上,該市積極探

索農業發展新機制,堅持土地經營權流轉“有償、限期、自願”的原則,用合同的形式把流轉雙方的權利與義務確定下來,從而使部分農民和龍頭企業、種植大户之間實現共贏,進一步吸引更多的農户參與到土地流轉中,為該市農業產業化發展需要集中連片使用土地發揮效益提供了有效的解決途徑。目前,該市李村鎮的花卉、邙嶺鄉的黃楊和牧草、緱氏鎮的葡萄、大口鄉的蔬菜,城關鎮的銀條,每一個品種和產業都有上萬畝的種植面積。全市土地流轉面積達到3萬多畝,被適度土地流轉改變的xx農業正形成一個新的農業看點。同時,因土地流轉而進入其他領域就業的農民既得到了一定利益,又進一步加快了由農民向非農身份的轉變過程,邁上了最終解決農民問題的希望之路。三是加快發展農民經紀人和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目前,該市共有農村專業合作組織40多個、農民經紀人400餘人。這些專業社和經紀人主要從事經營畜牧產品營銷、水果蔬菜、花卉苗木、糧棉油等,對該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紐帶和橋樑作用,是聯繫農民羣眾的小生產和大市場之間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如在邙嶺、李村的花卉苗木、緱氏葡萄和全市養豬、養雞等產業的發展中,都存在和活動着一大批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民專業經紀人,湧現出了一批帶動作用強、作出了重要貢獻的優秀經紀人。

農業調查報告10

在先進性教育活動中,章丘市農業局針對過去技術服務與農民對接不好、實效性不強的實際,堅持邊學邊改,以改促學,把學習教育活動與為農民辦實事、辦好事緊密結合起來,廣泛開展主題實踐活動,着力解決為民服務意識不強、機關作風不紮實、工作標準不高等問題,黨員幹部受到教育,廣大羣眾得到實惠,學習教育活動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他們的主要做法是:

1、在學習中凝心聚力,築牢為民服務的思想基礎。章丘市農業局連年被評為全市先進單位,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之初,局裏部分黨員幹部思想上存有走走過場、應付應付的心理。針對這種情況,黨委在抓好學習的同時,及時組織大家開展“我是一名黨員,我和一般同志的區別在哪裏?”的大討論,要求大家對照黨員先進性標準要求,站在農民的角度,實行換位思考,以促進農民增收、糧食增產、農業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深入思考農民當前最迫切、長期所需要的是什麼。隨着學習活動的不斷深入,大家越學越感到有差距,越想越覺得對農民欠帳多。大家充分認識到,農業局作為職能部門,必須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真正帶着對農民的濃厚感情開展工作,黨員幹部先進性要體現在全心全意為“三農”服務上,體現在為農民辦實事、辦好事、解難事上,體現在為農村穩定、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做貢獻上。高級農藝師張紹迎在討論時説“過去我們的工作不能為農民所接受,主要是不能貼近農民,作為一名黨員,又是科技工作者,體現先進性就是要把農業技術和信息送到農民手裏,讓農民增收致富”。通過學習,廣大黨員幹部進一步端正了思想,主動聯繫實際找不足,增強了為農民服務的自覺性。

2、積極開展主題實踐活動,把先進性體現在為民辦實事上。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改進工作。章丘市農業局堅持“兩不誤、兩促進”,深入組織開展了四項主題實踐活動,在為民辦實事的實踐中踐行共產黨員的先進性。一是開展“三幫兩扶”活動。為了幫助困難農民,全體黨員踴躍捐款1.72萬元,與黨家鎮宋家埠村、文祖鎮西窯頭村的特困户結成幫扶對子,根據農户的不同情況,給他們送去了良種牛羊、生資化肥等,變直接送錢為送信息、送技術、選門路,變“輸血”為“造血”,把黨的温暖帶給羣眾。二是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項目。過去在工作上滿足於過得去而不求過得硬,許多好技術、好項目因推廣實施難度大而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在先進性教育活動中,局裏針對農民化肥施用不科學的問題,實施了“測土配方施肥”項目,覆蓋明水、相公等10個鄉鎮40萬畝水澆地,被列為省重點農業項目。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劃方取樣化驗,結合作物品種製作施肥明白卡,並與農户建立定期聯絡制度,確保配方施肥效果。該項目既可保護農業生產環境,又使項目區農民畝均節支75元以上,36.5萬人直接受益。三是開展“創安全食品”活動。當前正是春耕備播和經濟作物種植陸續展開的關鍵季節,他們組織專門隊伍到各鄉鎮進行技術指導,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綠色無公害食品,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實現以質增效增收。圍繞已認證的30個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幫助農民組建專業協會,建立產品標準,制定操作規程,進行技術指導。刁鎮柴家村在韭菜標準化生產中實行了“聯户聯保”制度,產品質量有了保障,成為北京市定點放心菜基地。四是啟動“生態家園”富民工程。為改善農民的生活環境和質量,組織20名黨員和環保科技工作者深入養殖業集中區宣傳推廣新型户用沼氣池,並租車帶領部分養殖大户外出參觀學習,免費提供技術服務和部分設備,加快“十村千户”生態家園示範工程建設。

3、建立健全為民服務的長效機制,把先進性體現在科技興農上。針對當前基層技術推廣服務機構出現斷檔、技術信息服務不到位的問題,他們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科技富農的新途徑,把先進性教育活動中探索出的經驗長期堅持下去。一是實施“科技入户”工程。組織50名黨員科技人才與刁鎮、黨家等10個鄉鎮96個村的1010户農民結成了科技幫扶對子,並以簽訂合同的方式固定下來,要求每名技術人員每月深入農户不得少於6次,開展冬小麥氮肥後移延衰高產、配方施肥、生物殺蟲技術防治蟲害等技術培訓和田間指導示範,並免費提供科技入户工程專用配方肥料,做到科技人員直接到户、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為農民提供面對面、手把手的貼心服務。二是搭建為民服務綠色通道。依託農村會計集中記帳網絡管理系統,建立了為民服務中心,與22個鄉鎮(街道)服務大廳的為民服務網絡系統相連接,設立共產黨員服務崗,開通兩條為民服務熱線,20多名專業技術人員輪流值班,為農民提供及時便捷的科技諮詢服務,今年1月12日以來共服務96人次,開通了為民服務的綠色通道。同時,進一步完善了章丘農業信息網服務功能,將每位農業專家的技術特長及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普遍性技術問題及時發佈到網上,農民在鄉鎮服務大廳的觸摸屏就可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和技術,極大地方便了羣眾。今年以來發布小麥凍害、施肥技術、中藥材種植等技術信息78條。

4、發揚黨的優良傳統,把先進性體現在作風轉變上。章丘市農業局圍繞新形勢下如何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組織開展了幹部羣眾評議機關和黨員作風活動。局黨委按照“以正面教育為主”的原則,抓住羣眾反映的突出問題,就事論事,正確引導,切實增強教育效果。廣大黨員自覺地拿起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武器,樹立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自身存在的缺點和問題改起的決心,拿出解決問題、改進作風的具體行動,工作作風有了明顯轉變。具體體現在“五多五少”,即“鑽研業務的多了,上班閒聊的少了;愛崗敬業的多了,淺顯浮躁的少了;勇於創新的多了,安於現狀的少了;用心服務的多了,推諉扯皮的少了”,愛農幫農敬農蔚然成風。2月份,局裏一名幹部要到基層檢查小麥苗情,因辦公室沒有為其安排好車輛而與主任發生爭執。李煜局長在對其進行批評教育的基礎上,組織全局人員開展討論,使大家認識到發生這種情況的思想根源是為民服務意識淡薄,吃苦耐勞、艱苦創業的優良傳統弱化。通過這件事,下基層講條件、等車輛的現象沒有了,有的坐公交車,有的騎摩托車和自行車深入到田間地頭為農民做示範、搞服務,人人爭當農民奔康致富的引路人。3月15日,雙山鎮10多名村民由於小麥不返青心裏着急到農業局諮詢。由於車不在家,2名高級農藝師立即坐上公交車趕到現場瞭解情況,發現是由於去冬今春出現的長期低温天氣,加上播種較早造成小麥凍害嚴重。他們在教給農民晚澆返青水、耬苗去幹葉等應急措施後,回到局裏馬上研究治理小麥凍害的補救措施,在信息網上當天發佈的同時,印發明白紙到有關鄉鎮和村户,指導農民及時採取措施,最大限度地減輕凍害造成的損失,受到羣眾的廣泛讚譽。

農業調查報告11

一、周邊羣眾對園區的認可度:通過對周邊三個村750户羣眾的調查,有80%的羣眾認為,園區成立近十年來,對周邊羣眾的影響是積極的,羣眾種田的科技意識因園區得到了一定提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有17%的人認為,園區的建立對周邊羣眾影響不大,是可有可無的;3%的人對園區的存在持否定態度,他們認為園區佔用羣眾的土地,又拖欠地租,使個別承包主得益,使多數羣眾的利益受損。

二、對園區現有項目結構的評價:調查中,多數人認為,園區現有的項目結構對周邊羣眾的輻射帶動作用不強。園區的項目示範性很好,但是,羣眾由於技術、市場等原因無法效仿。園區項目的建設應考慮與羣眾利益相結合。

三、羣眾參與園區建設情況。

1、發展與園區相關的項目情況:在調查的三個村750户羣眾中,依託園區發展與園區相關的花卉,苗木、特色蔬菜等項目的有48户,這些户人均年收入均在1**元以上,高出普通户一倍多。如,崔營村羣眾陳書法,利用嫁接技術種植菊花和培育海棠等盆景,結合植物造型技術,每年淨收入4**元;閆莊村羣眾閻遂山,依託園區發展綠化苗木,每年淨收入近5**萬元;閻敏山依託園區發展草坪,每年淨收入2**多元。

2、服務園區建設情況:調查中發現,周邊三個村的羣眾,在參與園區建設,為園區項目户不定期做零工的人約佔三個村勞動力總數的10%以上,尤以婦女為多。如,崔營村六組,全組有60户人家,232人,常年在園區幹零活的有40多人,月均工資300元,單此一項,該組人均年增收近600元。

3、通過園區學習技術並發展家庭產業情況。通過近幾年園區項目户的用工培訓,周邊三村有30%以上的人掌握一至幾項農業先進技術。如閆莊村李金華等六位婦女,通過新天地公司組培中心用工培訓,目前已成為組培方面的技術骨幹,被新天地公司聘用後,月工資400元。再如,通過市林業局杏李育苗用工培訓,崔營村有200多人掌握了嫁接育苗技術,部分人員利用這項技術繁育其它苗木,形成了家庭支柱產業。通過調查發現,有5%的人員通過在園區學習技術後發展起了自家的家庭支柱產業,大部分人員雖有技術但沒有派上用場。

四、羣眾對園區發展的`建議和期望。

羣眾盼望園區有大的發展,並有好的項目引導他們發展家庭產業。具體建議如下:

1、希望園區能發展與羣眾互動的項目,即由專業公司牽頭,實行公司加農户的方法,帶領農民一起發展項目。

2、希望園區各項目户與羣眾之間能信息互享,實行幫帶活動,幫助農民與市場接軌,減少羣眾生產的盲目性。或由園區成立信息服務中心,指導農民發展項目的方向。

3、希望園區能引進一些適合羣眾在家中操作的小型項目,並能定期培訓技術,統一回收產品。

4、希望園區能夠發展好旅遊業及餐飲服務業,特別是農家樂性質的服務業,讓農民能夠共同參與。

5、建議園區在公路邊建一個花卉、苗木、種子、化肥、農藥交易市場,以便更好的服務羣眾,服務客户。並設置醒目的廣告標牌,讓客户從路邊過一趟就知道園區內有什麼東西。

6、建議園區能從羣眾方面考慮,協調項目户提高一下地租。

五、園區發展與羣眾發展的思考

園區發展十年,雖然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自己的模式,但是也存在許多限制園區發展的因素。具體表現在:

1、土地問題:園區發展需要擴大面積,如果仍實行“租賃”形式,就形成了園區發展與農民爭地的矛盾。解決這一矛盾的最好方法就是讓羣眾參與園區建設,象鄢陵、潢川等地一樣,由政府引導,園區做示範,按照某一模式,讓羣眾自願發展,共同形成某一優勢產業。

2、市場問題:園區發展至今,某些技術及產品在國內領先,但是就是形成不了市場,有些即使形成了市場,但市場範圍很小,有一定的侷限性。其原因就是缺乏跑全國市場的專業經紀人。因此,培養市場經濟人非常重要。

3、項目結構問題:項目配備要考慮因地制宜,在考慮本地羣眾能否接受的同時,兼顧外地市場需求,避免出現“牆內開花牆外香”的現象。

4、導向問題。要想讓羣眾參與,關鍵在於市場引導,正確的引導可減少羣眾的盲目性。如崔營村五里堡羣眾金建玉等人,前幾年由於對市場調查不夠,盲目種植楸樹60畝,樹儘管長的很好,可就是賣不出去。這樣,就打擊了羣眾參與的積極性。

農業調查報告12

近年來,隨着温飽問題的解決,農產品開始出現低水平、結構性剩餘,外銷量不斷擴大,尤其是隨着我國WTO的加入,農業標準化問題顯得日益重要和突出。然而,我區大多數農民還沒有學會採用標準化從事農業生產,甚至不懂“標準化”為何意,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在提高認識、明確重點的基礎上,儘快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抓緊進行農業標準化的普及和推廣工作,提高農產品質量,成為當前農業發展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什麼是農業標準化

農業標準化不僅是現代農業的一個顯着標志,也是經濟全球化的一種必然趨勢。所謂農業標準化,用一句概括的話講,就是對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各個環節均建立起科學先進、切實可行的標準,通過規範操作與嚴格監督,使其得到全面有效的實施,從而確保農產品質量和消費安全,提高農產品的信譽度和市場競爭力,實現高產、優質、高效的目的。農業標準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一項綜合性技術基礎工作,它的核心是標準的制定與實施。現行農業標準包括國家標準、地方標準、行業標準、企業標準、國際通用標準及國別或地區標準。制定和實施各類農業標準的最終目的是解決“市場準入”問題,沒有標準化就沒有市場化。因此,執行什麼樣的標準,要由市場來決定。你的產品要想進入或打入哪類市場,那麼你就要在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過程中執行與該市場要求相對應的標準。

二、推行農業標準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當前,由於部分農民盲目追求產量的最大化,在生產過程中不注意合理施用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致使一些農產品不同程度地受到農藥、亞銷酸鹽等有害物質的污染,降低了農產品的質量和效益,廣大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普遍抱有疑懼心理,購買熱情下降。在出口創匯方面,由於一些農產品不符合相關國家和地區的食品安全標準,屢屢引發貿易糾紛,有的不得不減少出口甚至被迫退出國際市場。出現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農業標準化工作滯後,沒有跟上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的步伐。可以説,在目前城鄉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特別是在加入WTO的新形勢下,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顯得十分突出、十分重要。

一是適應“入世”競爭的需要。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在提供給人們廣闊貿易空間的同時,也給貿易帶來了磨擦,這種磨擦,主要表現為技術、標準即產品質量之爭。去年日本、韓國對我們的大葱、禽肉等農產品實行進口設限,充分説明了這一點。可以説,在這種形勢下,如果我們不按標準化組織生產,就難以開拓國際市場。因此,我們只有按照國際標準的要求生產出大量質量過硬、市場競爭力強的農產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從而加快我區農業現代化進程。

二是搶佔國內外市場的需要。隨着農業部啟動的“新世紀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的實施,全國各地都紛紛制定和出台了一些加強農業標準化,提高農產品質量的對策措施,農業標準化工作已經在全國全面鋪開。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已經建立了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其他地方也將陸續建立並實行市場準入制度。北京、天津,已經與河北省聯合簽署了“京津冀蔬菜農藥殘留檢測協作網”,達成了“華北護菜協議”,其目的之一,就是要限制農藥殘留超標的外地蔬菜進入本地市場。在這種形勢下,如果我們不痛下決心推行農業標準化,產品質量無保證,不但不能開拓和佔領新市場,而且還會從已經佔領的市場中被擠出來的危險,其後果不堪設想。

三是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的需要。過去我國農產品長期處在短缺狀態,解決温飽是農業面臨的最大最重要的問題。過去我們抓農業,追求的第一目標是高產,不太考慮產品品質的好壞,因為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吃飽飯的問題。現在温飽問題解決了,農產品的品質營養、安全衞生則成為人們關注和追求的新目標,人們甚至希望多花點錢,也要買到安全、優質的農產品。也就是説,廣大消費者已對農產品安全性提出了新的要求。那麼,要適應這種要求,實現吃好這個目標,就必須推行農業標準化。

四是確保人類健康的需要。現在我們的農產品中有相當一部分存在有害物質殘留超標的問題,有的因長期食用低劣農產品造成積累中毒,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身體健康。許多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抱有疑懼心理,感到吃什麼都不放心。20xx年10月份,國家質檢總局與農業部聯合,從全國23個大中城市的大型蔬菜批發市場,抽查了10大類181種蔬菜,其中有86種蔬菜農藥殘留超過國家規定的最高限量,超標率佔47。5%,有9種蔬菜含有3種以上農藥殘留超標。也就是説,我們吃的蔬菜中,有近一半是農藥殘留超標的。這種狀況不改變,直接威脅到了人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從維護我們人類健康的角度講,也必須推行農業標準化。

可以説,實施農業標準化,實質上是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一場革命,絕不是錦上添花之作,而是關係到我區蔬菜、畜禽、果品等優勢產業能否生存、能否發展的關鍵措施。面對這種新形勢,我們只有以實現農業標準化為切入點和突破口,不斷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檔次,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三、我區農業標準化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我區的農業標準化雖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尚處於起步階段,還存在許多問題亟需解決。一是全社會的標準化意識還不夠強。推行農業標準化的重要性還沒有被全社會所認識,許多農民羣眾對農業標準化還不瞭解,按照標準化生產還沒有成為廣大農民的自覺行動。二是標準的制定與實施缺乏有效的組織和配套措施。在制訂的標準中,產中技術規範多,產前、產後和系列標準少,與國際標準接軌不夠。同時,由於缺乏有效的配套措施,還存在着標準傳遞渠道不暢,落實不到位的問題。三是檢測體系建設不完善。受重視程度、地方財力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檢測體系建設還非常薄弱,一些必要的設備、儀器、人員還沒有全部到位。四是市場機制不健全。目前,我區農產品市場還沒有建立起“市場準入”、“分區銷售”等市場約束機制,優質農產品與劣質農產品混區經營,“優質優價”政策難以體現,嚴重挫傷了農民進行標準化生產的積極性。五是農資市場有待於進一步規範。近年來,儘管我區加大了對農資市場的清理整頓力度,但農資市場秩序仍不能令人滿意,國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殘留農藥、獸藥等農業投入品並沒有從農資市場上徹底清理出去。同時,由於缺乏相應的行業管理標準和處罰標準,使處罰有理無據,難以操作,也是影響清理工作的一個重要原因。

針對這些存在的問題,結合我區農業標準化開展情況,下一步我區農業標準化生產應重點抓好以下幾點

第一,建立健全農業質量標準體系。這是實施農業標準化的基礎和前提,沒有標準就談不上標準化。前段,我們制定了一些地方標準,但很不全面,標準的覆蓋面很窄,遠遠不能適應標準化生產的需要。下一步,要在現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的基礎上,參照有關國際標準,進一步制定出從生產環境、生活過程到產品品質、加工包裝等環節的一系列標準,使農業生產的每一個環節都納入標準化管理的軌道,從而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全程標準指標體系。

第二,儘快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是確保農產品質量的重要手段。要抓早字,爭主動,儘快建立健全這一體系。同時,要引導扶持龍頭企業、生產基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儘快建立質量檢測點,努力在我區形成佈局合理、功能齊全、服務便捷的農產品質量檢測網絡。在檢測體系建設中,要遵循高起點、高標準的原則,從長計議,建就建好的,上就上一流的,切不可應付了事,報有臨時觀念。要在搞好檢測體系建設的基礎上,加強對質檢人員的培訓,嚴格檢驗制度,對農產品實行全程監控,確保網絡的有效運轉。

第三,進一步搞好農業標準化示範基地建設。農業標準化是一個新生事物,需要靠示範引導,通過示範帶動促進面上工作平衡開展。各鄉鎮都要結合本地實際,建立自己的標準化示範基地,在基地內嚴格按標準組織生產,加強監測管理,建立生產技術檔案。通過示範基地建設,讓農民一看就懂,一學就會,達到宣傳推廣農業標準化的目的。同時,要新規劃建設一批農業標準化示範園區,嚴格按照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的標準要求組織生產,使示範園內的每一個產品都達到無公害產品或綠色食品的標準,把示範園真正建成農業標準化生產的樣板園。要注意發揮龍頭企業外聯市場、內聯農户的優勢,積極幫助他們建立標準化種養基地,確保農產品質量符合進口國的標準。各級農業技術人員,要在農業標準化基地建設、農業標準化技術推廣等方面發揮主力軍作用。

第四,逐步建立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為激勵農民按標準化要求組織生產,充分體現農產品優質優價政策,今後要在主要農貿市場逐步設立農產品質量檢測站,對進入市場銷售的農產品進行快速抽檢,合格的允許進入市場指定的優質優價農產品專營區銷售,並逐步建立無公害農產品專營市場,樹立無公害產品的市場品牌。要通過建立無公害食品配貨中心,在超市設立專營區、專營櫃等方式,逐步實行按質分攤位掛牌銷售,調動廣大農民進行標準化生產的積極性。

第五,積極組織好優質農產品的質量認證工作。要按照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認證辦法,積極組織好各類名牌農產品的開發、申報和認證工作,使的農產品進入由國家和省認證的名牌農產品範圍。同時,要抓好已經認證名牌產品的跟蹤質量管理,以保證名牌產品的信譽和權益,對未經認可擅自使用無公害、綠色食品標誌的要依法查處,嚴厲打擊。

第六,加大對農資市場的清理整頓和環境污染治理力度。要加強對種苗、肥料特別是農藥等農業投入品的質量管理,堅持不懈地加大對農資市場的清理整頓力度,適時公佈禁用和淘汰的農資品種,對查處的假冒偽劣農藥和其它違禁農資,要依法處理並予以曝光,對違反規定在蔬菜、畜禽等生產領域使用高毒、高殘留物質的,一經發現,要嚴厲查處,決不姑息。同時,加大對工業“三廢”和城市生活垃圾的治理力度,為農業標準化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

第七,大力普及農業標準化知識,提高全社會的標準化意識。農業標準化的實施有賴於全體生產者、經營者、服務者、消費者和組織管理者的共同參與。農業、質量技術監督等部門要按照“各負其責,層層培訓”的要求,多形式、多渠道搞好農業標準化知識培訓。要把出口標準化知識納入綠色證書工程以及基層幹部培訓的範圍。通過培訓,使鄉村兩級幹部、農業技術人員和廣大農民儘快掌握農業生產的標準化技術和操作規程,提高運用標準化知識的能力。各級各部門要採取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我區農業生產面臨的形勢和實施農業標準化的重要性,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要加大標準化的宣傳力度,增強全社會對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在全社會形成人人關注標準化、自覺實施標準化的良好氛圍。

農業調查報告13

白泡子鄉有着優越的環境條件和豐富的資源,是少有的綠色食品生產區。近年來,我鄉依託生態資源不斷改善生態條件,努力構建生態經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白泡子鄉有 69 個村民小組,67 個自然屯,擁有耕地面積 150277畝,其中水田面積 15513 畝。2014 年,全鄉落實綠色水稻 15445畝,綠色白瓜 10084 畝,綠色大豆 20141 畝,烤煙綠色面積 5180畝。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1、在工作上突出連續性。

生態的恢復與建設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幹秋的事業,是一個 漫長的過程,需要幾年、十幾年,甚至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白泡子鄉的領導班子,堅持不懈、常抓不放、一任連着一任、一代接着一代幹,最終才能實現綠水青山。白泡子鄉歷屆領導班子都始終把生態建設擺上日程,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水庫周邊綠化、河道綠化工作。不斷優化生態環境,推進經濟可持續發展,近幾年,每年都組織大規模的綠化造林活動,大搞山水林田路的綜合治理。

2、在措施上突出協調性

一是規劃與實施齊頭並進。一方面制訂了還林總體規劃;另一方面,全力做好生態環境的恢復與保護工作。配合國家“天然林保護”工程,在地方林是實行了封山育林,大力開展退耕還林,退耕還草,退耕還濕工作。二是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全面發展。發展綠色食品面積 4.5 萬畝,佔播種面積 30%,大力發展生態旅遊。得天獨奪厚的興凱湖自然景觀,加之有無數神祕傳説的蜂蜜山,為我們構成了山水相依、山青水秀、人傑地靈、魚米飄香的美麗畫卷,每年都吸收了成千上萬的`遊客到此觀光度假。全面啟動以張德財、馮玉忠、王忠臣、王善海等為代表的典型農家旅遊服務,並向周邊逐步延伸,使之規模化,產業化。

3、在抓法上突出超前性

抓生態建設,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不但要持之以恆,還要超 前運作。一是資源保護超前,既要保護好蜂蜜山的自然風景區花草樹木、又要保護好興凱湖自然保護區植被不被任何破壞。二是污染預防超前,就是在招商引資、引進項目中、把環境保護、治理污染擺在首位。

二、以退耕還林為重點,進一步營造鄉村綠色生態環境。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發展之基、立鄉之本,我們把營造鄉村綠色生態環境工作抓實、抓出成效。

2014 年全鄉完成退耕還林面積 1849 畝,防護林面積 160.2 畝, 全部通過了國家的檢查驗收。2014 年計劃任務 1800 畝,實際完成退耕還林面積2459.2畝,超額完成659.2畝。完成防護林549.7畝。上述目標的實現,主要是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提高思想認識。採取典型引路、政策宣傳、算帳對比等有效措施,大力營造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的輿論氛圍。

2、搞好規劃設計。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統籌規劃,做到重點突出,佈局合理。遵循自然規律、科學確定林種結構,合理配置樹種。

3、管護措施到位。白泡子鄉地處中俄邊境,95.5%的有林地和 造林地被列為國家重點生態林,全鄉林業用地面積 40320 畝,其中有 36405 畝得到了重點管護,共劃分 13 個管護責任區,安排了10 名護林員,做到每個山頭有人看,每條道路的綠化樹木有人管。2014━2014 年基本杜絕了濫砍盜伐現象的發生。

4、林、牧業關係處理好,協調發展。退耕還林是我市近三年農 村工作的重中之重,發展畜牧業又是打造全市農村經濟的“半壁江山”,實現農業結構優化和調整的重要舉措,本着既要兼顧好造林户的利益,又要解決好養殖户的利益,根據去年雨水過大,今年春天嚴重乾旱,飼草、飼料嚴重不足的實際情況,召集全鄉養殖户召開專題會議,提倡和鼓勵舍室圈養。對養殖大户飼草不足的、確有困難的、由林業部門安排定點、定區放牧、簽訂好林木管護放養協議書,基本上拒絕了牛羊破壞退耕還林地現象,促進了全鄉畜牧業快速發展。

三、以開發特色綠色食品為重點,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

白泡子鄉依蜂蜜山自然環境,興凱湖無污染的水資源、大力發展綠色食品農業、特別是我鄉綠色水稻生產主要靠引進興凱湖水灌溉、水資源無污染溝渠配套,現有綠色水稻 15445 畝,綠色白瓜 10084畝,綠色大豆 20141 畝。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抓觀念轉變,狠抓計劃落實。年初以來,我們從抓思想解 放、觀念更新入手,採取綠色食品科技示範户的現身説法和政府引導相結合的辦法,使政府的指導變為農民的自覺行動。主要採取三種途徑。第一宣傳教育。利用生產科普之冬、科普大集、集中培訓和印刷小冊子等形式大講特講發展綠色食品對於調整產業結構的必要性。第二、對比教育。利用鄉農技推廣站的科技試驗田對比種植綠色食品作物,用事實教育農民。第三、外出參觀考察。

二是抓科技培訓促計劃落實。去冬今春以來,我們開展了以普及綠色食品知識,提高綠色食品種養技術為重點的科普之冬活動,先後請市農委農業專家,市科委有關人員、市農技推廣站農藝師多

次到村、到組巡迴講授綠色食品知識,使農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綠色食品知識,激發了發展綠色食品生產的積極性。

三是抓好市場開拓,確保計劃落實。

我鄉為了開拓市場,認真解決銷售問題,除繼續鞏固與勃湖油脂有限公司、白泡子糧庫的供求關係外,還與上海、大連、廣州等地利用新老客户關係開闢銷售網點,擴大銷售渠道,抓好市場建設。

四是強化綠色食品生產資料的管理。

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以資源為依託仍然是白泡子鄉農業發展的出路、如何改造湖濱澇區,完善“三江”老區水利工程配套問題嚴重製約了我鄉水田生產。近兩年,長林子村修排水壕 12 條 33040 米,土方 31.4 萬立方,永久闡門 1 處,共投資 126 萬元,臨湖村修排水壕 2 條 3000米、土方 3 萬立方,投資 10 萬元。經省農業開辦發辦批准立項,在長林子村建設密山市優質高油大豆生產基地,技術依託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建設優質高油大豆生產基地 3 萬畝,其中建設種子基地 3000 畝,開發疏浚溝渠 40 公里,修建涵洞 20 座,購置農機具 57 台套。項目總投資 292 萬元,其中:中央及省財政投資 200 萬元。項目建設後,畝增產 30.5 公斤,年增產大豆 91.5萬公斤,年增加收入 178 萬元。通過開發治理,改善生產條件,增強農業抗禦自然災害能力,為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五、在開展生態農業建設中還存在哪些問題。

1、發展畜牧是打造農村經濟的“半壁江山”,但畜牧養殖户多 年形成的放養習慣不是短時間能改正的,畜牧養殖需要翻蓋、新蓋很多圈舍,也需大量資金,農户自己無法解決,很多農户不願意用自己的承包田種植牲畜草,鄉村兩級又無法解決飼草、飼料用地。

2、保護生態環境、加大退耕還草、退耕還濕力度,但有很多在 還草、還濕範圍內的耕地是農户承包田,土地政策是 30 年不變,土地的調整、更換存在着一定的困難。

3、農業生產基礎建設不配套。税費改革後村級可支配資金短缺, 基本上沒有能力搞大型水利工程建設。去年冬雪來的早,農民收入不高,今春旱情持續近一個半月,農業生產形勢不容樂觀,依靠農民“一事一議”搞水利設施建設困難也很大。

農業調查報告14

××是全國有名的“花爆之鄉”、“百合故里”。這裏山清水秀,氣候宜人,生態環境優越。過去因花爆產業而聞名的××,如今以發展有機農業,出口有機食品而出名!

1999年,××縣的有識之士,利有自身的生態優勢,依託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在××鄉開發建設有機農業示範園區,拉開了發展有機農業的序幕。20xx年,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搶抓先機,作出“生態立縣、有機富民”的戰略決策,制定了《××縣有機農業產業化總體規劃》,提出了以茭湖為中心、以山區鄉鎮為基礎,於20xx年在全縣建設10萬畝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的目標。到目前,有機農產品基地已由茭湖發展到高村、仙源、赤興、嶺東、三興等6個鄉鎮,有機認證耕地面積達到4.5萬畝,野生採集認證面積達到14.5萬畝,有3個從事食品加工的企業通過有機加工資質認證,水稻、百合、木姜、小葱、草莓、竹筍、蜂蜜等22個產品通過有機認證,產品全部出口到歐盟、美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已建成江南最大的有機農產品基地,有機食品產業已成為××繼花爆產業之後又一出口創匯產業。

儘管××有機農業發展多年,在外名聲很大,但是由於受觀念約束、資金約束、技術約束等多種因素影響,總體規模仍然偏小,單位產量偏低,產品檔次不高,農民在有機農業開發中受益面不大,在進一步發展中面臨諸多困難。有的同志認為,××抓有機農業是名聲在外,農民受益不多;有的同志認為,現在發展縣域經濟的中心工作應放在工業化和城市化上,抓農業抓不出多大名堂,花太多精力、財力去抓有機農業,得不償失。有機農業開發面臨着嚴峻挑戰!有機農業要不要抓?怎樣抓才更有效益?發展有機農業如何突破舊的觀念、方法、體制的約束?這是擺在××各級領導面前的重大課題!這是一張沒有試卷的考試,也是沒有補考機會的考試。機遇稍縱即逝,抓住機遇,用好機遇,迎難而上,加快發展,是歷史賦予我們的神聖職責。

思考之一:××發展有機農業的意義何在?

××在歷史上曾經是車水馬龍、經濟繁榮之地,素有“富××”之稱,但後來落伍了。儘管我們奮力追趕,但由於現代工業起步較晚,工業化水平偏低,與先進縣市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雖然××是傳統的農業縣,但與豐城、高安、樟樹、袁州等大市(區)相比,農業資源與農業總量不大,特色也不明顯。到本世紀初,××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人均工業增加值、人均農業增加值、人均農民純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均排在全市5名之後。如何變劣勢為優勢、變落後為先進,需要創新思路,巧抓先機。××縣新一屆黨委、政府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思路,提出了“生態立縣、有機富民”的理念,提出了發展有機農業和推進食品工業互動發展的戰略決策,這是先人一步、巧抓先機的創新舉措,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中看,對於再造××新優勢,推動××實現跨越式發展,起到了“點金術”作用。

一、發展有機農業,讓××搶佔了農業發展制高點

隨着經濟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一個國家和地區要獲得競爭優勢,必須站在全球的高度,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找準自己的位置,發展自己優勢產業。中國以其勞動力價格優勢,將日益成為世界工廠和製造基地,在農業領域一些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將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中國將成為世界蔬菜等園藝產品的出口基地。從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以生態環境保護和安全農產品生產為主要目的的有機農業在歐、美、日以及部分發展中國家得到快速發展,但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由於受土地、勞動力價格的影響,其日益成為世界主要的有機農產品消費國,使得發展中國家出口拉動型的有機農業增長迅速,中國也日益成為有機農產品的生產國和出口國。根據itc(國際貿易委員會)的測算,20xx年全球有機農產品零售額將達到300億美元,到20xx將達到800億美元,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長,不斷拓展的國際有機農產品消費市場為我國發展有機農產品生產提供了一個巨大的發展空間。世界有機農產品價值是國內普通農產品價格的10-15倍,而我國勞動力價格只有西方發達國家的1/15-1/30,發展有機農產品生產,對於生態環境好、工業污染輕、勞動力價格低廉的欠發達地區正是改造傳統農業、發展創匯農業的一條捷徑。××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利用自身優勢,搶抓先機,作出了這一明智的選擇,化劣勢為優勢,使××搶佔了農業發展的制高點,有機農業成為××經濟的新亮點。

二、發展有機農業,使××外向型經濟格局得到進一步拓展。

思路決定出路,觀念就是財富。一個地方能否快速發展,關鍵看其經濟開放度,看其獲得資源和市場的能力。××經濟近幾年進入到歷史上的一個最好發展期,gdp、財政收入、社會零售總額、居民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收入、就業等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增幅較快,其中外貿出口居全市縣市之首。××的發展有這麼好的形勢,總體上是貫徹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以工業化為核心、以大開 放為主戰略的發展思路,同時與其在具體戰術上提出的××由“花爆大縣”向“經濟強縣”轉變,做大食品工業、橡膠化工、機械製造、建材工業四大支柱產業以及舉全縣之力把有機農業作為支柱產業來抓的這一重大舉措是密不可分的。花爆產業在××歷史上不僅是財政税收和安排勞動力就業的一個重要渠道,同時也為××積累了雄厚的民間資本,培育了一支外向型經營隊伍。在縣域經濟結構面對重大調整的時候,縣委、縣政府因勢利導,提出了大力發展具有強烈外向型經濟特徵的有機農業和與之相呼應的外向型食品工業的戰略決策,一方面適時引導了花爆產業轉移出來的富餘資金、人才,向有機農業生產、有機食品加工轉移,避免了可貴發展資源的閒置和流失。同時,長期以來從事花爆外貿加工出口的××,憑藉其開放的思想觀念和對國際市場的敏鋭洞察力,為××有機農業的興起提供了強有力的觀念、信息和適應力等方面的支撐,於是在不到幾年時間,4.5萬畝有機農產品基地、6家大型骨幹食品加工企業以及50多家下線企業便應運而生,20xx年××有機食品出口創匯210萬美元。有機農業開發承接了××花爆產業轉移的資源,同時架起了××與外部世界相通的另一座橋樑,有機農業讓××進一步融入國際市場,使××進一步拓展了外向型經濟的發展空間。

三、發展有機農業,給××帶來的不僅僅是農業上的活力,還給××帶來了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原動力。

首先,不抓有機農業,要在××發展食品工業談何容易!當前食品工業已進入後成熟期,廣東、福建、上海、山東乃至河南的食品工業已進入規模化經營、集團化發展階段,我們要在食品工業上爭得一席之地,談何容易!但有機農業的開發,為我們另闢蹊徑,發展有機食品工業使我縣食品工業領到了進軍國際市場的通行證。二是發展有機農業的過程既是更新廣大幹部羣眾思想、理念,更新知識的過程,也是推動××農業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發展有機農業對於進一步解放××廣大幹部的思想,提高幹部隊伍素質,培育新型農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有機農業一開始就是按照訂單加農户、公司加農户等市場農業的方式組織生產,對於××農業組織機制的創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的有機農產品生產是一頭連着農户、一頭連着國際市場,通過發展有機農業,××的農產品走向了世界,××人進一步認識了外面的世界,××經濟進一步走向開放。在每年舉辦的國際有機農產品生產加工高級培訓班上,每期都有××的幹部參加,一期100多人蔘加的高級培訓班,××竟有10多人蔘加,我們一些鄉鎮乃至村裏的幹部講有機農業規程是頭頭是道,講有機農產品生產的國際狀況是清清楚楚,這種現代理念、市場意識的滲入、現代農業知識的傳播,對××的發展產生的影響將是深遠的。三是有機農業屬於可持續農業的發展範疇,對環境有很高的要求,實施有機農業有利於保護生態環境和改善生態條件,從而有效地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同時可以把發展有機農業與開發生態旅遊、建設生態園林縣城以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有機品牌為靈魂,打造綠色家園,構建和諧美好新××。

思考之二:如何進一步提高××有機農業的開發效益?

儘管××的有機農業已發展多年,但規模仍然不大;儘管××的有機農產品已闖進國際市場,但農民受益面並不廣;儘管××的有機農業起步早,但是如果我們不加快發展步伐,我們有可能醒得早,而由於走得慢,而錯失發展良機!現在關鍵的問題是要提高××有機農業的開發效益,只有效益提高了,農民得實惠了,企業得到了更多的回報,才能獲得更多的資源流入,才能加快發展步伐。要提高××有機農業的效益,必須進一步拓展發展思路,着眼國際市場,立足本地資源優勢,走出具有××特色的有機農業新路子。

一、要用系統論的理念指導有機農業的發展,實行多品種推進、多層次發展,走綜合開發之路。

一是要實行多品種推進。從農業自然資源的構成來看,它包括水、土、光、熱、氣以及附着在內的植物、動物、微生物資源,這是一個生態系統,從土地資源構成來看,它包括耕地、水面、山林,這是一個內生陸地生態系統。××有160多萬畝山林、4萬畝可養水面、35萬畝耕地,森林覆蓋率在63%以上,其中仙源、高村等鄉鎮森林覆蓋率達70%以上,自然生態環境優美、工業污染輕,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系統。有機農業生產的本質,是要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內,在土壤、水質、空氣沒有受到污染的情況下或經過轉換的前提下,按照有機農業的操作規程來組織生產。因此,有機農業的生產過程是對這一區域空間農業資源合理利用開發的過程。當前我們要根據國際市場的需要,一方面在經過有機認證的耕地上進一步調整種植結構,實行多品種推廣,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羣眾基礎好、抗逆性強的優良品種,同時要大力開發有機筍用竹、蜂蜜、食用菌、茶油等森林產品以及有機畜禽水產品,實行農業資源整體利用、有機農產品的綜合開發。

二是要實行多層次發展。現代產業形成的理論和實踐告訴我們,一個產業迅速成長,要依靠大量的相似相關企業聚集發展,而一個食品工業產業集羣的形成,需要大量的達到無公害以上標準的農產品原材料供應為基礎,有機農業由於受環境、技術等各種因素的制約,其規模的擴張有其自身的必然規律。從目前來看,金源公司、錦江食品公司、萬華科技都面臨着原料不足的問題,而我們縣城周邊鄉鎮由於蔬菜等經濟作物水平較高,既具有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的條件,又具有較高的發展能力;在一些西線鄉鎮,由於其工業化水平較高,非農產業就業的比重較高,土地容易流轉,有利於實行土地的集中規模經營,這為食品工業企業建立無公害生產基地創造了條件。只有實行多層次推進××農業的標準化生產,××外向型食品工業才有迅速壯大的可能!同時,抓住發展有機農業的發展契機,整體推進全縣的農業標準化生產,也是××農產品入市的客觀要求。

二、要用發展循環經濟的`理念指導有機農業的發展,大力推進“稻-草-畜(禽)”以及“畜-沼-菜”等生態立體開發模式,走生物能循環利用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循環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理想經濟模式。當前我縣發展有機農業要按照發展循環經濟的這一理念,大力推行“稻-草-畜(禽)”以及“畜-沼-菜”等生態立體開發模式,以進一步提高開發效益。推行“稻-草-畜(禽)”開發模式,即在經過轉換的有機生產基地,種一季高效、優質的二系雜交稻,再種一季黑麥草或籽粒莧等優質飼草,同時配合養豬、養羊、養兔等畜禽進行綜合開發。現在的一季兩系雜交稻一般畝產可達1200斤,可基本穩定糧食產量,同時利用冬季種一畝黑麥草可配套養羊10頭或養兔80只,種一畝籽粒莧可配套養豬5頭,這樣就把種養業有機結合起來了。在推行“稻-草-畜(禽)”開發模式的同時,大力建設“畜-沼-菜”工程。按照一户人家5頭豬、一個8立方米沼氣池、一畝菜的要求組織生產,可以有效地解決菜地的有機肥問題。在有條件的村莊可以考慮把建設生態畜牧小區與建設沼氣村以及有機農業基地三位一體、整體推進。當前××縣開發出木姜、草莓、德國小葱等蔬菜產品,但是由於缺少有機農家肥,一些基地產量不高,品質難以達到要求。通過大力推行“稻-草-畜(禽)”模式,在項目區內養殖業發展起來了,通過建沼氣池,畜禽糞便入池,產生沼液、沼氣。沼液是最好的有機肥料,沼氣是環保的燃料。有了沼液,蔬菜等園藝作物生長便有了肥料保障,有了沼氣可以更好地保護區內的生態資源。××的生豬有比較好的基礎,但近幾年一直徘徊不前,××的兔、羊在全省佔很大的比重,兔出籠佔全省的28%,羊出欄佔全省的7%,但近幾年發展速度不快。推行這兩種生態立體開發模式,一方面可以大力促進我縣有機稻、有機蔬菜的發展,同時也可以進一步有效地開展有機畜禽產品的開發,把××畜牧業的檔次和效益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三、要用建設現代科技農業的理念指導有機農業的發展,加大科技投入,加強農民技術培訓,走產學研結合的集約化發展道路。

有機農業不是原始農業。中國是一個人均農業資源特別是人均耕地資源短缺的國家,中國人均耕地資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3%,××人均耕地不到8分田。因此,在××抓有機農業,我們不可能象澳大利亞那些地廣人稀的國家一樣搞粗放經營,必須精耕細作、集約投入,把××有機農業生產基地建設成為現代科技農業示範基地。一是要加大對有機農業科技方面的財力投入,在各類支農項目資金中、在本級財政預算中加大對有機農業科技方面的投入。二是要培育××的有機農業科技示範園,使之成為××有機農業生產示範基地、種苗繁育基地、技術培訓和研發基地。要建立為有機農業服務的有機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病蟲害防疫防控體系、技術推廣示範體系。要加強對基地農民的有機農業生產技術培訓,我們不僅要請教授、專家來指導,還要請有機農業的種養能手來手把手教農民。要儘快總結出各類有機農產品生產的操作規程和綜合技術應用模式圖交給農民,只有這樣才能使有機農業的理念、知識、技術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

四、要用工業化的理念來指導有機農業的發展,加大有機農業招商引資力度,鼓勵社會各界從事有機農業開發,走開放型貿工農一體化的發展道路。

××有機農業一開始就是按照工業化的思路來謀劃的,通過抓有機農業生產,實現工業、農業聯動發展。現在的關鍵是要把工業化的理念滲透到每一個環節。一是要以大開放促大發展。要把××有機農業及有機食品加工業作為全縣招商引資的一個重點向外推介,實現產業招商,特別是要把一些有實力、有市場開拓能力的企業招進來。××有機農業要獲得快速發展,必須“借雞生蛋”、“借船出海”,只有在農業之外、縣域之外獲得更多的投入,××有機農業才能獲得超常規的發展。二是要按照建設工業園區的思路,搞好規劃,在××建設若干個有機農業基地園區,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政府全程服務的介入,把有機農業基地園區迅速建設成為龍頭企業服務的高產優質的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農民增收的樣板園區。三是要大力推進品牌戰略,做大做強××有機品牌。首先要着手考慮制定統一的××有機農產品地方標準以及××有機農業操作規程,組建××縣有機農業產業行業協會,申請××有機農產品原產地標識,在此基礎上,註冊統一的××有機農產品地方品牌,最終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品牌優勢。其次要通過建設××有機農產品專業市場,舉辦××有機農業國際高層論壇,參加國際、國內有機農產品會展等多種形式,最終使××有機農產品名牌成為全國知名品牌乃至世界知名品牌。

思考之三:××有機農業的發展,如何

突破舊觀念、舊體制的束縛?

發展有機農業,是一項開放性、知識性、原創性很強的工作,如何在相對封閉的縣域內植入有機農業的理念,讓長期從事傳統農業生產的農民接受最具現代理念和現代科技的有機農業,在工業化水平不高、區域優勢並不十分明顯的××實現外向型食品工業的快速崛起?這就需要突破舊的觀念、體制、機制等方面的束縛,需要我們開拓創新,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有機農業的快速發展。

一、突破經驗束縛,創新工作方式。長期以來,我們在經濟建設領域特別是在農業經濟領域,往往搞“三邊”工程,邊設計、邊施工、邊使用,靠經驗管理,憑經驗辦事。要推動有機農業的健康有序發展,一開始就要高起點、高標準進行總體規劃。首先要搞好資源調查,把土壤資源、水面資源、山林資源以及動植物種質資源等納入調查內容,系統研究,為科學規劃做好基礎性工作。二是要結合“十一五”規劃,把有機農產品基地佈局、食品工業發展目標、扶持有機農業產業政策的制訂、有機農業技術推廣、農民培訓以及採取的相應配套措施等內容統籌考慮,以規劃為龍頭,圍繞幾個重點有機農業生產基地和幾個重點龍頭企業,實行資源整合,重點投入。儘快在××形成幾個具有現代農業特色的有機農業生產基地,達到農田生態化、設施現代化、種田科學化、操作規程化、產品有機化,不僅要使這幾個基地成為××縣的有機農產品示範基地,而且要積極爭取使之成為全市、全省乃至國家的有機農業的樣板工程、上級政府的示範掛點基地,以爭取上級政府和部門對××有機農業更多的支持。同時,要利用農業綜合開發、老建扶貧、退耕還林、農田水利建設、節水農業、科技創新等方面項目和資金積極幫助食品龍頭企業做強做大基地,儘快形成××有機產業的領軍企業,加快××有機產業集羣的形成。

二、突破制度束縛,創新法制環境。

過去我們抓工作向來是人治而不是法治。張書記來了種李,李書記來了種桃,各唱各的調。在推進有機農業開發中,要積極倡導依法行政的理念,為有機農業健康發展提供法律保障,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首先《“十一五”有機農業發展規劃》要通過縣人民代表大會,形成決定,使之形成法律效應,並把它作為人大監督政府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規劃》一旦確定,不因領導人改變而改變,要形成一任接着一任乾的法制機制。二是要象茭湖鄉一樣,通過鄉鎮人民代表大會制定頒佈《有機農業生產鄉規民約》,對有機農業生產區內的森林資源、水資源,禁止使用化肥、農藥等內容作出具體規定,營造發展氛圍,提供法制保障。三是要將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生態資源保護、加工企業的治安環境等作為縣公安、森林公安等職能部門的工作重要內容,為有機農業生產提供一個良好的法制環境。

三、突破體制束縛,創新管理方式。

要實現有機農業的快速發展,必須打破現有的條塊分割的行政體制,實行體制創新。首先要建立一個由縣委、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有機農業領導小組,形成一個權威性的決策、協調機構,以解決有機農業發展中需要解決的發展規劃、資源整合等重大問題。二是要按照工業園區的工作思路和方法,組建有機農業行政審批和服務中心,實行行政審批一站式服務,有機農業的動植物防疫、農技推廣、安全檢測、質量監督、出口報關等一條龍服務。三是要在有機農業重點鄉鎮實行特派員制度,由相關職能部門派出動植物防疫、農技推廣、安全檢測、質量監督等特派員,為有機農業基地提供全程服務。

四、突破經營束縛,創新組織機制。

對於山林特別是國營、集體的山林資源,鼓勵、引導向龍頭企業流轉,以推動有機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對於耕地中的有機農業生產基地,按照核心區向龍頭企業流轉、輻射區採取“公司+協會+農户”的方式進行組織機制創新,以迅速提高有機農業基地的管理水平和經營水平。三是要抓住林業產權制度改革這一契機,鼓勵能人利用山林資源流轉創辦生態山莊,進行生態創業。當前,××作出了大力發展油茶產業的戰略決策,這是立足市場需求,依託本地資源優勢作出的正確決策,但要使油茶種出效益,一定要把山當作田來管,把樹當作菜來種,才能實現高產高效的目標。在鼓勵社會各界創辦生態山莊的同時,要引導他們實行立體生態開發,要出台有關政策,對於創辦生態山莊的個人或企業,興修小型水利設施和建造沼氣池的,在本級財政和利用有關支農項目資金給予一定的補貼,引導他們按照“畜(禽)-沼-果”的模式進行生態立體開發。同時要把油茶產業作為××有機農業的一個重要品種來抓,從而實現××有機農業山上山下共同開發,形成茶油、蔬菜、畜禽等有機農產品同步發展的格局。

五、突破技術約束,創新增長方式。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突破技術約束,是加快××有機農業發展的一個關鍵。一是要按照產學研相結合的思路,依託龍頭企業,組建有機農業研發中心,承擔有機農業技術攻關、新品種引進示範、學術研討、技術培訓任務,不僅要使其成為××的有機農業研發中心,而且要努力使之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有機農業研發、學術交流中心,使××的有機農業在全省乃至全國佔有重要地位。二是要儘快建設××有機農業科技園。依託科技園這個平台,把××建設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有機農業示範基地。三是要十分注重對有機農業種養大户和技術能手的培育工作,採取請進來和本土培育相結合的方式,加大培訓力度,儘快培育一支留得住、能發展、帶動一方羣眾組織有機農業生產的技術能手、經營能人,只有這樣,有機農業才能真正植根於××的土壤之中。

農業調查報告15

自去年12月份調到榴園鎮工作以來,一直分管農業工作,在將近半年的時間裏對榴園鎮的整體農業情況有了深入的瞭解,對榴園鎮發展觀光旅遊農業的優勢、現狀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做了詳細的調研。具體調研情況如下:

一、榴園鎮概況

榴園鎮位於XX區西郊,總面積126平方公里,轄54個行政村,人口5.6萬人。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冠世榴園”景區整體座落在境內,全鎮石榴面積10萬餘畝,林果面積12萬畝,2015年被列入世界吉尼斯大全,素有“天下石榴第一鎮”之稱。榴園鎮山川秀麗,景色怡人,人文景觀眾多,文化底藴厚重,先後被評為國家級環境優美鄉鎮、山東省文明鎮、山東省衞生鎮、山東省旅遊強鎮。

二、榴園鎮發展旅遊觀光農業的前景和優勢

1、觀光旅遊農業的前景。旅遊作為一門新興產業,雖在國內興起只有20年的時間,但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來迅猛發展,成了一些地區的支柱產業。隨着人們對名勝古蹟追逐熱潮的消減,對景區人山人海的厭煩,擁抱寧靜、迴歸自然成了奢侈和想往。再加上清明、五一、端午、中秋等多個小長假的設立,兩、三天的短途遊、自駕遊成為旅遊的主流市場,臨近城區的鄉村觀光遊便成了人們的最佳選擇。所以未來鄉鎮的觀光旅遊市場潛力巨大,前景可觀。

2、榴園鎮發展觀光旅遊的優勢。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南靠京杭大運河,206國道縱貫南北,郯薛公路橫穿東西,距京滬鐵路、京福高速公路僅2公里,新加寬的旅遊大道工程已經竣工,極大地便捷了高鐵旅客出站前往萬畝榴園觀光。文化底藴深厚。榴園鎮境內文化源遠流長、民風質樸熱情、山水風格獨具、土產品類豐富,具有發展文化旅遊業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一代名相”匡衡“鑿壁偷光”流芳千古;明代文豪賈三近《金瓶梅》享譽古今;岳飛抗金故事代代相傳。境內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相映成趣。三近書院、匡衡祠、權妃墓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青檀寺、一望亭、萬福園等均為省級旅遊勝地。石榴仙子、榴花姑娘、石縣令、燕王遊園等石榴園傳説源遠流長。風景秀麗,旅遊資源豐富。榴園鎮物產豐富,山川秀美,氣候適宜,全年空氣優良率達100%,生態環境極佳。“冠世榴園”風景秀麗宜人,特點鮮明,有"天然氧吧"、"城市之肺"的美譽。青檀寺山清水秀、峯巒疊嶂;大理峪因山就勢、清新淡雅;萬福園素潔淡雅、景色怡人;空山裂縫、青檀峽谷空靈幽深、鬱鬱葱葱。這些景點,真實體現了榴園的地方特色、民俗風情和迷人的鄉村風光。

三、榴園鎮發展觀光旅遊的情況

近年來,榴園鎮黨委、政府確立了旅遊興鎮的目標,充分挖掘本地農業觀光旅遊資源,發展旅遊朝陽產業,全力打造旅遊強鎮。

1、大明官莊生態觀光園的建設。大明官莊農業觀光園是市區重點打造的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基地。該基地位置優越,農業資源豐富,依託現代農業技術,註冊成立了“山東嶧州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實行集約化經營,公司化運作,發展高效生態觀光農業。現有標準化中拱棚64個,觀光大棚4個。種植射干、知母、薏米等中藥材500餘畝,櫻花、紅楓、紫薇、紫葉李、大葉女貞、菊花等苗木、花卉200餘畝。

2、娘娘墳社區農家樂項目建設。娘娘墳社區農家樂是依託娘娘社區打造的農家樂新亮點。娘娘社區地處“冠世榴園”XX區,省級著名旅遊景點權妃墓座落於此,該社區工程建設整體設計突出旅遊景觀特色,統一規劃建設成徽派風格居住小區,樓房為五層,錯落有序,自成景點。在依託優越的山水特色和石榴生態資源的優勢基礎上,建設“農家樂”服務接待場所,打造旅遊服務特色街區,開發遊樂場所和遊樂設施,發展花卉園藝,搞好花卉石榴盆景資源的'深度開發,為下步北龍塘、賈泉的開發建設提供了示範模式。目前,總投資2098萬元娘娘社區基本建成,周圍形成了以康居生態園和石榴盆景園為代表的規模化盆景製作基地5處,年產盆景達10000餘盆。

3、王府山民族風情農家樂建設。王府山村農家樂充分利用農村有利條件,設置農家桌椅、農用器具,收集民間故事、民間服飾,增設牌坊、亭台、樓閣等旅遊配套設施,組建民俗風情表演隊伍,展示民間傳統文化,挖掘石榴文化、鄉土文化特色,精心打造具有濃郁“榴園、榴鄉”特色的鄉土風情型“農家樂”,該項目已成為我鎮農家樂的金字招牌。目前,共發展“農家樂”40餘户,年創旅遊收入2500餘萬元,吸納300餘名勞動力就業。

4、6100餘畝石榴園景區旅遊大道兩側石榴擴種項目建設。該項目涉及旅遊大道兩側從逍遙村到王府山村15個行政村。創新經營模式,實行大户承包經營和企業承包經營相結合的土地流轉方式,與農户簽訂承包合同。第一期涉及10個村4000餘畝的春季造林工程已經完成,共栽種大小石榴苗木10萬株,簽訂流轉合同3000多份,總投資在1000萬元以上。目前經過精心的培育和呵護,石榴苗木長勢良好,成活率在95%以上。第二期2000餘畝的雨季造林工作正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該工程項目的順利實施,將為萬畝榴園再添一道亮麗的風采,為榴園鎮的觀光旅遊農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榴園鎮旅遊觀光農業下一步發展方向

1、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打造自然景觀觀光遊。立足獨具魅力的生態資源優勢,以自身人文環境、山水環境和周邊風光環境為基礎,以自然觀光為目的,以山色為主景點,全力打造自然景觀觀光遊,努力建設生態旅遊強鎮。以“冠世榴園”景區為依託,實施生態建設工程,把生態林,景區景點與“冠世榴園”融為一體,努力打造綠樹成蔭,林果飄香,清水長流的綠色生態長廊,構建新的強勁的旅遊經濟增長點。狠抓精品景區、景點建設,重點建設開發長生泉景區、逍遙峪景區。將這兩大景區打造成集休閒、娛樂、餐飲為一體的原生態高檔養生基地。

2、挖掘鄉土文化內涵,打造“農家樂”民俗文化遊。藉助濃郁的“榴園、榴鄉”特色,搶抓農村旅遊發展機遇。推出吃農家飯,居農家院,品榴葉茶的王府山“農家樂”生態旅遊項目,努力在完善服務設施、強化管理、挖掘鄉土內涵、強化綜合整治上做文章。通過民居改造,營造鄉土田園氣息;設置農家桌椅、農用器具,追求特色民俗;收集民間故事、民間服飾,豐富文化內涵;增設牌坊、亭台、樓閣,組建民俗風情表演隊伍,展示民間傳統文化;充分凸顯“榴園、榴鄉”特色。

3、狠抓休閒農業示範區建設,快速發展鄉村休閒遊。榴園鎮內羣山逶迤連綿,植被多樣,生物資源十分豐富,盛產柿子、板栗、櫻桃、核桃、石榴等乾鮮果品,大棚果、大棚瓜菜等高產高效農業初具規模。榴園鎮要依託冠世榴園景區,發揮區位生態資源優勢,創建全國休閒農業示範區,建設康居生態園、石榴盆景園區、奇石園、無公害石榴生產基地和大明官莊農業觀光園等一大批休閒農業示範園區。通過園區帶動促進以新特農作物觀賞、農事體驗、垂釣採摘和高新技術種植展示為主要內容的觀光休閒鄉村遊。加大投資建設大明官莊生態農業示範園,圍繞大明官莊山水資源,種植石榴、核桃、板栗、柿子、桃樹等名優果樹,種植各種中藥材、名木古樹,種植高端有機蔬果,建設現代生態農業展示館、採摘園、名優花卉苗木種植區,建成一處集餐飲、住宿、娛樂、農業觀光、科技示範等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示範園。

五、加快發展旅遊觀光農業的建議

1、完善旅遊服務設施,綜合管理到位。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以旅遊道路建設和旅遊景區服務性建設為重點,突出抓好旅遊道路、景區、景點及“農家飯店”的衞生清理和綠化美化工程。在照明設施、停車場、交通標誌、旅遊廁所、污水垃圾處理、餐飲衞生等方面進行加快建設、完善配套,確保景區整潔衞生,環境優美。為了更好的服務於遊客,進一步規範理順旅遊發展綜合管理機制,重點加強旅遊管理隊伍建設,配有專職旅遊管理人員,做到規範管理,秩序井然,力爭讓管理上台階,讓管理出效益。出台《旅遊治安管理條例》,設置旅遊投訴電話,制定部門聯動制度,抓好旅遊質量、旅遊安全、旅遊統計、旅遊培訓等各項制度的落實。切實提高接待質量,改進旅遊服務。

2、要挖掘文化資源,凸顯地方特色。依託厚重的歷史文化,發揮名人效應,弘揚傳統文化,深化歷史積澱。高標準制定旅遊觀光農業發展專項規劃。立足旅遊資源優勢,採取超常規的更加有力的措施,整合文化資源、生態資源和行政資源,實現差異化良性發展,在資金、政策、規劃、項目、配套設施、產業建設等各個方面予以重點傾斜,集中力量,集中資金,突出特色,支持旅遊業加快發展,重點建設本區域的核心景區和核心景點,打造名副其實的生態文化旅遊勝地。

3、要加大旅遊產品促銷支持力度。旅遊經濟是知名度經濟、注意力經濟,大手筆、多元化的宣傳促銷是不可缺少的催化劑。建議政府加大旅遊產品宣傳促銷的支持力度,在國家級和省級各大媒體上予以重點推介。

4、要循序漸進,堅持發展與保護相結合的原則。觀光旅遊農業最大的特點就是原生態,自然化,在發展的同時一定不要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發展與保護相結合的原則。切實做好節約耕地,水土保持,環境衞生和垃圾處理工作,實現開發與資源環境的和諧發展。

標籤: 調查報告 農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z/diaocha/p5pqv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