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國中語文教學設計(15篇)

國中語文教學設計(1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中語文教學設計,歡迎閲讀與收藏。

國中語文教學設計(15篇)

國中語文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材、敍事有詳有略的寫法。

2.學習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等來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徵的寫法。

3.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

4.瞭解農家少年高尚純樸的優秀品質和聰明才幹,瞭解課文所表達的對勞動人民深厚真摯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敍事有詳有略,圍繞中心選材。

2.刻畫人物形象。

3.景物描寫與中心的聯繫。

教學難點:

課文最後一段的含義及在全文的作用。

教學過程:

本文為現代文學作品中的精品,在充分備好課,把握教學重點,難點的基礎上儘量把課上得生動。

課前提示:

閲讀課文,查閲《新華字典》,給生字詞注音。瞭解作品的時代背景。

第一課時

側重點:

1.熟悉課文,理清結構。

2.記敍的'詳略。

過程:

1.簡介作品時代。(因對魯迅的有關常識已有所瞭解,講此課時可讓同學們回憶,重温,以求加強鞏固)

2.朗讀課文。(本文為文學的精品。課文用第一人稱敍述“我”看戲前後的一些事情,魯迅把這些事情寫得十分生動有趣,使人讀後印象深刻,難以忘懷。因此第一次接觸課文,一定要強調朗讀效果,或教師範讀課文,或找朗讀程度好的同學來讀。可播放錄音。)

3.從情節入手,理清本文結構。

作者用筆講究濃淡疏密,即敍事有詳有略的寫法,值得我們認真學習。老師可引導學生體會,巧妙設題,引起學生的閲讀興趣。)

4.看戲全過程(包括看戲前的風波),按着事情的發展過程,可以分為幾層?

5.文中有幾處景物描寫,你喜歡哪一處,為什麼喜歡。(引導學生掌握景物描寫與表現中心的關係和景物描寫的方法。)

第二課時

側重點:

通過對人物語言、動作行為的描寫來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徵。

對結尾一段的理解。

過程:

1.本文成功地刻畫了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你最喜歡哪幾個人物?他們具有怎樣的品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同樣是吃豆,為什麼文章最後二段寫當天的豆沒有昨夜的豆好,又為什麼説“我實在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

3.《社戲》按題目所示似乎應該寫戲,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寫了戲外的天地,是不是離題了?

4.歸納中心思想。

5.圍繞中心選材。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社戲》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選材進行比較。)

國中語文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詩對農民的深切同情。

2、敍事與抒情緊密結合。

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敍事與抒情相結合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作者介紹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唐代詩人。白居易是新樂府運動領導人之一。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時而作”的口號,主張詩歌必須為政治服務。強調內容與形式統一,形式為內容服務,建立了現實主義的詩歌理論。他的諷喻詩反映了中唐社會廣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實踐了他自己的理論主張。感傷詩中的《長恨歌》《琵琶行》是兩首傑出的長篇敍事詩,代表了白居易詩歌藝術的最高成就。

二、整體感知

這是一首敍事詩,帶有強烈的諷喻色彩。詩的開頭先交代時間和背景。終年勞作的農民,到了五月麥收時節更忙了。這時候,婦女們帶着自己的孩子,冒着炎炎烈日,來到田裏給正在收麥的人們送飯送水。男人們正在埋頭割麥,他們腳下暑氣燻蒸,背上烈日烘烤,雖然已經累得筋疲力盡卻全然不顧,只是希望趁着夏日天長能夠多幹一些活。這是寫的`全景。在這個景的襯托下,描寫了另一種令人心酸的情景:一個婦人懷裏抱着孩子手裏提着破籃子在割麥者旁邊拾麥。為什麼要來拾麥呢?因為她家的田地已經“輸税盡”——為什麼交納官税而賣光了,如今無田可種,無麥可收,只好靠拾麥充飢。這兩種情景交織在一起,有差異又有關聯:前者揭示農民的辛苦,後者揭示賦税的繁重。繁重的賦税既然已經使貧婦人失掉了田地,那也回使這一家正在割麥的農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麥者,乃是昨日的割麥者;而今日的割麥者,也可能成為明日的拾麥者。強烈的諷喻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詩人由農民生活的痛苦聯想自己生活的舒適,感到慚愧,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於是用筆歌其事,表達自己對農民的深切同情也希望能引起當政者的注意。

這首詩雖然着墨不多,但卻把割麥者和拾麥者夏收時那種辛勤勞碌而又萬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內心感受,描繪得真切生動,歷歷如畫。

三、引導探究

1、思考:(1)這首詩主要寫了哪兩個場景?各有各的側重——農人揮汗如雨割麥,揭示農民的勞苦。

貧婦抱子挎籃拾麥,揭示賦税的繁重

(2)詩中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

景物描寫:夜來……黃

場面描寫:足蒸……光

語言描寫:家田……腸

心理描寫:力盡……長

(3)從文中找出敍事與抒情的部分,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討論書後練習一

(5)將農民與自己進行對比,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慚愧、譴責自己,對統治者的批判,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國中語文教學設計3

教材分析

鄉愁作為人類普遍的一種情結,是詩歌創作歷久常新的主題之一,文學史上留下了許多抒寫鄉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鄉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長動人的一曲,因為他抒寫的不是一般遊子的思鄉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於海峽阻隔而產生的對大陸的思 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鮮明的時代感。詩人從平凡的生活中提煉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一組意象,層層推進,生動形象地抒發了鄉關之思、故國之戀。全詩構思精巧,復沓手法以及疊音詞的運用更增強了詩的`音韻美。

 教學目標

1. 通過朗讀品悟,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濃濃的思鄉愛國之情。

2. 通過比較賞析,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意象美。

3. 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鑑賞能力,激發學生表達情感的慾望。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結合生活體驗去感受詩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和把握詩中的四種意象。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比較法。

 教學過程

一、 聽一聽: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間多媒體播放音樂)

導語:同學們,你們從剛才的音樂中聽出了一種怎樣的情感呢?(鄉愁)是的,遊子思鄉、故土難忘,這是人類的普遍情感。由於政治原因,台灣海峽將台灣與大陸阻隔半個多世紀,台灣人民對大陸故鄉的思念與日俱增,對兩岸和平的渴望日趨強烈。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台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詩作——《鄉愁》。(板書課題、作者,多媒體顯示全詩)

二 、 讀一讀:感受詩味,體會詩的情感美。

⒈ 教師示範朗讀。 (多媒體配樂)

⒉ 學生自由朗讀,師指導、解疑。

⒊ 學生試讀課文。

⒋師生點評指導。

板書: 母子別 新婚別 生死別 故園別

⒌ 把握詩歌主題。

⑴設疑:大家讀過不少抒寫鄉愁的詩,與一般鄉愁詩相比,這首詩在情感上有什麼突出的地方?從哪兒可以看出?這一處該怎樣讀?

⑵補充資料圖片,進一步體會兩岸同胞渴望祖國統一的愛國情懷。

⒍深情齊讀詩歌。

三.議一議:比較鑑賞,體會詩的意象美。

1.出示改詩,引導學生比較、品評。(多媒體顯示)

設疑:⑴鄉愁是一種大家都可能曾經體驗過可又説不清道不明的情感。讀了原詩,你覺得余光中是怎樣將鄉愁形象地展現出來,使你對鄉愁有了一些具體的感覺?(運用了幾種具體的事物來表現)

⑵鄉愁怎麼是郵票、墳墓?這些事物會使你產生怎樣的聯想?老師改寫的詩有沒有這種效果?

2.學生思考、交流、發言。

⒊引導學生理解何謂意象。

明確:詩歌一般是通過創設意象來抒發情感的,創設意象就是藉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託於 其上加以表達的寫作手法。在這首詩中,作者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寄託在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事物上,使説不清道不明的鄉愁變得具體可感了,並且能給人以豐富的聯想。

⒋美讀:想象情景,體會情感,讀出韻味。

四.寫一寫:拓展遷移,體驗人生的情感美。

1.請根據以 下情境,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仿照詩句,用具體的事物來抒寫鄉愁。

①情境:中秋月圓之夜,作為一名住宿生,當你獨處寢室,這時,鄉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學生自創。

2.學生思考、創作、交流,師生共同點評。

五.佈置作業。

1. 背誦這首詩。

2. 仿寫詩歌。

板書設計

鄉愁 (余光中)

母子別 郵票

新婚別 船票

生死別 墳墓

故園別 海峽

國中語文教學設計4

教材簡析:

課文借一個寧可相信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譏諷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故事生動有趣,言簡意賅,用可笑的事從反面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課文分兩層,先陳述這個人從量尺碼準備買鞋到後來“遂不得履”的全過程;然後用簡單的對話點明他沒買到鞋的原因。前後兩部分的內在聯繫都很緊密。用對話來作為點睛之筆,用人物自己的話來點明寓意,引發思考。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藉助工具書和課後註釋,理解故事內容,初步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過程與方法:

1、對課文的內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問,並能結合小組合作學習,共同探討疑難問題,能將全文譯為白話文。

2、結合圖畫,能講鄭人買履的故事。

感態度與價值觀:

1、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

2、剖析生活中類似的事例,淨化學生思想。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字義,將文言文譯成通順、完整的白話寓言故事;

2、理解兩則寓言故事內容,懂得其中的道理。

教學策略與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交流文中字、詞、義,理解句子意思,把全文譯成白話文。

教學時間:

一課時

課前準備:

課文朗讀錄音;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一、 導入:

同學們都喜歡猜謎語,下面請同學們猜一猜這是什麼?“稀奇古怪兩隻船,沒有漿來沒有帆,白天載人四處走,夜晚橫卧在牀前。”(出示課件1)請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一下,好嗎?

生:鞋

師:你們真聰明!那誰知道鞋在古代叫什麼?

生:履

師:今天,我們就學習一則與履有關的寓言故事——《鄭人買履》(板書課題)。

二、板書課題,指導書寫。

“履”指導書寫:“第三筆要長一點,這雙鞋才能蓋住腳”“最後一筆是捺,和第三筆的撇相呼應,這樣平衡,這雙鞋穿起來才走得穩”學生寫寫練練,師巡視。板書“鄭人買履”,“這個寓言故事是兩千多年前法學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寫的,韓非子大家瞭解多少?都可以説説。(出示課件2)鄭人就是古時候鄭國的一個人,那麼從題目上你知道這則寓言故事講的是什麼事嗎?(一個鄭國人買鞋的故事)

三、質疑課題,讀通課文。

1.故事如此普通,竟然會千古流傳。看到這個課題你最想探究什麼樣的問題呢?(學生質疑)看來,我們得好好讀讀寓言,把這些問題弄個水落石出。我們先一讀寓言,大家認為初讀寓言應該讀幾遍?應該達到什麼樣的要求?(學生回答)師肯定要求:不管幾遍,只要把寓言讀正確,流利,也就是讀準字音,記住字形,讀通寓言就可以了。聽明白了嗎?現在我們先一讀寓言,開始。

2.學生讀課文,師巡視。

3.師檢查一讀情況:讀的過程當中有沒有問題?如果沒有,師提出“度”的讀音問題。大家看文中有幾個“度”,分別讀什麼能辨別出來嗎?(學生先交流讀音)師告知讀音規律:這是個多音字,在表示“動作”的時候,它讀“duó”,在表示尺度的時候讀“dù”,誰願意讀課文幫大家把這個字音區別開來?指名讀書,檢查讀音和節奏,指導學生把書讀正確。

四、理解寓意,讀懂課文。

1. 看來大家一讀寓言做得很好,但是光把寓言讀通是不夠的,我們還得二讀寓言,把書讀懂,這是一篇文言文,不太好理解,大家現在做個選擇題:你們讓老師當服務員還是講解員?講解員就是一句一句講解,幫助大家理解課文:服務員就是你們自己結合註釋理解,遇到不懂的問題舉手示意,我這個服務員隨叫隨到。(學生回答)看來你們的自主意識很強呀,老師喜歡你們這樣的學生。下面就請同學們結合註釋理解寓言:

2.學生二讀寓言,師巡視和學生一起解決問題。

3.交流彙報。你理解了哪一句,哪一個詞,或發現了什麼問題都可以和大家交流彙報,“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相信連老師在內我們這麼多臭皮匠一定會賽過幾個韓非子的。(出示課件3)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在交流彙報的同時指導朗讀)

交流回報的時候引導學生理解“之”的含義,(點擊課件4)並指導學生説説寓言的大致含義。交流完畢再讀寓言,師引導學生抓住寓言中的對話指導朗讀,讓學生讀出自己的不同理解。師:同學們,這則寓言故事雖然很短,但描寫準確,生動,尤其是文中的人物語言描寫得生動傳神,並且給我們了極大的想象空間,大家找一找文中有幾句人物語言的描寫?對了,總共3句,我們先來看第一句怎麼讀?大家讀的時候要結合全文去讀。

(1)第一處:“吾忘持度!”可用遺憾後悔的語氣,也可用突然想起的語氣,還可以用心急如焚的語氣,指導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

(2)第二處:“何不試之以足?”可用好心提示的語氣,也可用旁觀嘲笑的'語氣,還可以用氣憤責備的語氣,指導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

(3)第三處:“寧信度,無自信也。”可用執拗可笑的語氣,可用傲慢無禮的語氣,可用懊惱生氣的語氣。指導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

五、三讀寓言,表演再現。

1.大家都讀懂了寓言,接下來老師希望同學們把這個寓言故事變成自己的故事,你們可以選擇講故事給別人聽,還可以幾個同學組合,把這個故事用課本劇的形式表演出來,表演的時候,可以用自己的話説,也可以用文言文説。下面就請同學們開始準備,待會兒我們來彙報,看看哪個同學故事講得生動,哪組同學創作的課本劇最有創意,合作得最愉快!現在開始。

1.學生活動,師巡迴指導。

2.指名學生上台表演,師生共同評價。

六、談思説解,昇華感悟。

師採訪表演鄭人的同學:這位鄭人,請你從兩千多年前回到21世紀,此時你最想對所有的人説些什麼?(學生髮言)那麼在座的各位同學你們最想對這位鄭人説些什麼呢?(學生交流感受)同學們,鄭人買履的故事許多人看了這篇寓言,大概都覺得這個買鞋的鄭國人傻得實在有點可笑。但笑過以後仔細一想,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並不少見。比如在生活中,有的同學明明自己能做的事情,卻讓父母幫助做。在學習上,應該自己做的數學題,卻不動腦而去抄襲同學的作業。相信習慣、理論、成規而不相信自己,不相信自己根據實際得出的體會與結論,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是個別現象,而是程度不同地存在於許多場合、許多人身上。

最後,老師想用歌德的一句話送給大家,和大家共勉:(出示課件5)

歌德説得好:“理論是灰色的,生活之樹長青。”

這句話是説,具體的現實永遠高於理論的教條。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裏,下課!

國中語文教學設計5

一、説教材

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語文教材第四冊第三單元第四課《北京亮起來了》,這是一篇寫景的文章。本組教材圍繞“愛祖國、愛家鄉”這一專題編寫的。

課文描繪了首都北京那五光十色、輝煌明亮的夜景。圍繞“燈的海洋,光的世界”這一句,課文具體介紹了華燈高照的長安街,環形路上的立交橋,煥然一新的王府井、西單商業街,古老的故宮等不同的場景,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北京由衷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根據教材特點以及二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預設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結合重點詞句自主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麗景色。

3、增強對首都北京的熱愛之情。

其中1、2個目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第3個目標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所在。

二、説教法

夜晚的北京是燈的海洋,光的世界,課文用生動的語言描繪了絢麗多姿的夜景,詞句非常優美,但這一切對農村的學生來説卻是非常陌生的,更何況二年級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怎樣讓理性的文字變得感性,讓每一個優美的詞句都變成生動鮮活的畫面印在學生的腦海中,使學生享受到審美的樂趣,我的做法是:

1、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運用多媒體技術,縮短時空的距離。通過生動的課件去衝擊學生的視覺,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處於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

2、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如果説以往的教學注重的是語文知識,語文技能,那麼新世紀的語文教學追求的是情感。在語文課堂裏,孩子對待語文學習,不應是被動的學,旁觀者似的學,應該讓孩子感到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是生活的過程,生命成長的過程,一次情感經歷的過程,也就是説,要讓孩子在語文的情感世界裏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驅動語文知識。這是學好語文的前提。因此,我在第二部分設計了觀看北京夜景的課件,配上充滿激情的課文朗讀,用飽滿的真摯的情感喚起學生的熱情、激情。看完課件讓他們説説自己的感受,發展學生個性化語言。然後,緊緊圍繞“北京的()亮起來了”這一主線,由扶到放,圖文結合,細細品味北京夜景的美,讓學生喜愛北京的夜景,讓他們豪情滿懷,最終發出來自內心的讚美。最後想用歌聲再次激發學生愛祖國、愛首都之情,把教學推向高潮。

3、以讀代講,注重朗讀指導。新《課標》強調語文學習以讀為主,並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我努力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圖文結合品味語言,理解詞句含義,力求突破難點。

三、説學法

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夥伴,朗讀和背誦自已喜歡的句段,創建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由扶到放,圖文結合,自讀自悟,感受北京夜景的美。利用精美圖片理解詞句含義,避免了枯燥説教。

四、説教學過程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進行了如下設計

1、導入,產生一種嚮往。

2、初讀,體驗一番美感。

3、研讀,品悟一番美景。

4、拓展,內化一些語言。

(一)導入,產生一種嚮往。

第一步:北京是我國的首都,是一個聞名中外的旅遊城市。北京有莊嚴、神聖的天安門,有金碧輝煌的故宮,有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還有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廣場——天安門廣場。到了晚上,他更是變成了燈的海洋,光的世界。你們想去看一看嗎?在學生激情澎湃的回答聲中,我隨機播放北京夜景圖。

1、欣賞完北京的夜景圖,你們有什麼想説的嗎?

2、在學生説出內心的`真實感想後,再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題。

(二)初讀,體驗一番美感。

1、請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不認識的字藉助書中的拼音幫忙。

2、為了提高學生的識字興趣,我創設“為北京點亮燈光”的識字情境,指導學生讀準四字詞語。將初讀反饋和字詞教學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從而完成生字的教學目標。

3、同學們已經感受到“每當夜幕降臨,北京就亮起來了”。誰願意分小節來讀讀課文?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每當夜幕降臨,北京的哪兒亮起來了”。

①請你們想象一下,當你來到這個燈的海洋,光的世界,你會説什麼呢?

②帶着這樣的感受讀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③全班齊讀,走進美麗的北京夜色。

三、研讀,品悟一番美景。

第一步:欣賞長安街圖片,感受動靜結合的美。

1、讓我們再一次近距離地走進北京的街頭。漫步在長安街上,靜靜地看,細細地賞。請大家讀第二自然段,一邊讀,一邊思考:從哪些詞語看出長安街亮起來了?

第二步:拓展“猶如”的內涵,感受豐富多彩的美

1、你還喜歡夜晚北京的哪個地方?

學生很快就能找出:“環行路上,一座座立交橋猶如道道彩虹。”這句話。

①“猶如”是什麼意思?這句話還可以怎麼説?

環行路上,一座座立交橋(好像/好似/就像/好比)道道彩虹。

①這裏是把什麼比作什麼?

②北京的立交橋這麼美,難怪你喜歡呢!請你讀讀這句吧!

2、除了立交橋上的彩燈,你還看到了哪些燈,它們如何裝點北京?

請大家展開想像的翅膀,用上()猶如()

3、這麼多燈彙集在一起,裝點着美麗的美麗的北京,使整個北京成了燈的海洋,光的世界。讓我們在美美地讀讀這兩句話。

第三步:對比白天與夜晚,感受“不夜城”的美。

第四步:抓住“古老”與“年輕”,感受“矛盾”的美。

1、夜晚的北京還有哪裏吸引你,能給大家讀一讀嗎?

古老的故宮變得年輕了。一束束燈光照着古老的故宮,長長的城牆和美麗的角樓倒映在湖面上,銀光閃閃。十分動人。

2、“古老的故宮變得年輕了。”為什麼書故宮是古老的?為什麼説故宮變得年輕了?

3、誰願意讀出如此年輕而又漂亮的故宮啊?

四、齊唱歌曲,昇華主題。

7、國小語文一年級教案加強語言感悟注重情感薰陶《大自然的語言》教學

一、導入,揭題

1、(師生問好)剛才同學們和老師是怎樣問好的我們是用“語言”來表達的。別以為只有人才會説話,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也有它的“語言”呢!不信嗎大家看——

2、看課件。(季節變換的特徵、看雲知天氣、樹的年輪與年齡、根據化石推斷地理環境等由自然現象揭示自然奧祕的片斷,並配以簡短解説)

3、述:大自然用它的語言告訴了我們這麼多奧祕!小朋友們,你們想了解大自然的“語言”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四課——《大自然的語言》(板書課題)

4、指名讀、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試讀,要求:不會認的字讀拼音,把每個字的音讀準確。

2、再次試讀,要求:在課文中留出9個生字,多讀幾遍。

3、同桌互讀正音。

4、檢查生字和要求會認的字的讀音。重點指導“訴、粗”。

(評:讓學生藉助拼音讀準每個字,然後讀通課文,教師適時地給與檢查和點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讀書。)

三、指導朗讀,瞭解大意

1、配樂範讀,整體感知。

2、選擇自己喜歡的小節多讀幾遍,讀連貫、流利。

4、學讀第1節。

l)誰喜歡讀第一節指名讀。

2)述:大自然也有“語言”,小朋友們看看、聽聽,你留心過大自然的語言嗎

3)看課件。(前課件內容去掉解説)

述:前幾天同學們到郊外遊玩,你們發現了什麼(指名答)你是怎麼知道的出示詞語“仔細觀察”,讀詞語。

大自然的語言到處都有,只要我們“仔細觀察”,就能發現。(板書:仔細觀察)

(評:“仔細觀察”這個詞語,低年級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教師在課前組織學生到野外去遊玩,此時再引導學生回憶遊玩時發現了什麼,用聯繫生活實際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這個詞語。)

4)這一節怎麼讀呢自由試讀、指名讀、評讀、範讀、齊讀。

5)過渡:大自然用語言告訴了人們什麼呢

5、學讀第2節。

1)誰喜歡讀這一節指名讀。

2)水中的小蝌蚪像什麼(貼小蝌蚪圖)指名讀第1句。

看課件。(小蝌蚪在溪水裏游來游去,春暖花開)範讀,齊讀。

3)這是大自然的語言,你知道大自然在説些什麼嗎指名答,讀第2句。

(板書:春天已經來到)

5)每當季節更替的時候,大自然都會用它的語言告訴我們,小朋友留心過嗎

6、學讀第3節。

l)指名讀第3節

1)看課件。(真實圖像;大魚及其魚鱗特寫。動畫:小魚漸漸長成大魚,魚鱗上的圈圈逐漸增多。配以簡單講解)

(貼大魚圖及板書“一圈就是一歲”)這也是大自然的語言,多有趣呀!

3)自由試讀、指名讀、範讀、齊讀。

4)像這樣的語言還有許多。看課件。(樹的年輪與年齡、馬齒與年齡等)

7、小結過渡:大自然的語言還有哪些呢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現在,大家來輕鬆一下——律動}

四、識記本節課的生字,指導書寫

1、讀1、2、3節中出現的生字“語、這、就、那”。

2、識記字形。

l)同桌互相交流記字方法。

2)指名分析“就、那”的字形。提示“就”字右半“尤”的點不能掉;“那”字左半的筆順及右邊“左耳刀”的筆畫;“這”字裏面“文”字捺改點。

3、指導書寫

1)觀察字的間架結構,指名發言。

“語”要注意左窄右寬、上平下齊。

“這”要注意先寫裏面再寫外面,“走之”的一捺要托住上面部分。

“就”要注意左右相當。

“那”要注意左右相當、右上低下伸。

2)範寫“就”、“那”。注意字在格中的位置及運筆方法。

4)評議訂正。

五、鞏固要求認識的字

開火車認讀l、2、3小節中要求認識的字“察、蝌、蚪、逗、間、如”(帶拼音)。拍手對答:“它讀什麼它讀X”(去拼音)。

國中語文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三國演義》,把握整體內容。

2.掌握小説中劉備和諸葛亮的形象特徵。

3.體會烘托這一寫作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4.體會小説情節發展的特點。

教學重點

1.劉備和諸葛亮的形象特徵。

2.小説情節發展的特點。

教學難點

烘托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課時安排

3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方面:

瞭解《三國演義》的相關知識及“三顧茅廬”故事梗概。

教師方面:

1.準備電視劇《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影音資料片段。

2.閲讀《三國演義》中關於“三顧茅廬”這一情節的前後內容,查閲關於劉備及諸葛亮的評價,以便給學生以適當的指導和補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片段“三顧茅廬”。

剛才我們觀看的“三顧茅廬”的故事是歷史上有名的一段佳話,是導演根據羅貫中的小説《三國演義》中的片段改編而成的,生動地再現了劉備三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那麼,小説是如何表現這一情節的呢?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原作,共同去體會和感受其感人之處。

二、研讀課文。

1.朗讀,教師可安排學生以分角色的.形式進行朗讀。強調加點字字音。

拜謁嘔心寰宇荷鋤篡逆猝定斡旋

匡扶朔風邂逅不省慵懶千仞不棲熟諳

薰沐鄙悃悒怏荏苒揲蓍愧赧存恤

2.學生概括主要情節,要求説出每一個情節的主要內容: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劉備拜訪諸葛亮之前,司馬徽贊諸葛亮。

劉備一顧諸葛亮未得,遇崔州平,論天下事。

劉備二顧諸葛亮未得,遇亮友、弟、岳父,留下書信。

劉備三顧諸葛亮,孔明隆中對策,感其誠,出山輔佐。

三、作業。

熟讀課文,分析諸葛亮、劉備二人的形象。

第二課時

一、繼續研讀課文。

1.結合文章具體內容分析劉備、諸葛亮的形象特徵及作者塑造人物採用的手法。

劉備:謙虛、禮賢下士、不恥下問、求賢若渴、氣度寬宏。

手法:語言描寫、動作描寫、襯托(張飛、關羽)。

諸葛亮:淡泊名利、高雅不羣、超拔不凡、不出門便知曉天下事、足智多謀。

手法:語言描寫、外貌描寫、人物及景色的烘托陪襯。

(此處具體分析見教參。)

2.文中詩詞對於表現諸葛亮的形象起到了什麼作用?

從不同的方面表現了諸葛亮的才華和人生追求。(具體分析見教參。)

3.小説在塑造諸葛亮這一人物形象時情節是如何變化的?有什麼特點?

情節曲折,懸念迭起,結構精巧,跌宕多姿。(具體分析見教參。)

4.怎樣理解崔州平的一番話?

崔州平所言的中心內容是:“順天者逸,逆天者勞”“數之所在,理不得而奪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強之”。意思是現在的天下形勢是歷史的必然,非人力所能改變,這與司馬徽的看法是一致的,後來小説的結局的確如二人所預料的那樣。

5.分析司馬徽所言“卧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的深意?

一方面是肯定諸葛亮找到了他值得輔佐之人——劉備;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卧龍雖有經天緯地之才,即使得到劉備這樣的明君,但是生不逢時,縱使再怎麼努力,都只能是“嘔心血”,卻不能改變天命,即不能如劉備所願“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雖然是對諸葛亮的才華得以施展感到一絲慰藉,但更慨歎他多舛的命運。(具體分析見教參。)

6.概括歸納文章主題。

小説通過劉備“三顧茅廬”,既表現了他為興蜀漢大業而禮賢下士的寬宏氣度和不恥下問、求賢若渴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曉天下事的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二、作業。

課下查找諸葛亮、劉備以及其他自己感興趣的三國人物及故事,下一節課同學間進行交流。

第三課時

一、拓展探究。

1.你還知道哪些關於諸葛亮的故事?怎樣評價諸葛亮出山以及他後來的失敗?

2.你還知道哪些關於劉備的故事?怎樣評價劉備?

3.司馬徽説“卧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後來得此二人,蜀國為什麼最終還為晉所滅?

4.介紹你喜歡的《三國演義》中的其他人物和事件,談談你對這些人物的認識。

5.教師補充其他重點知識,如《三國演義》的作者、思想內容、藝術成就等等,給學生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

二、總結。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典名著之一,走進其中,不僅能讓人認識一個個鮮活的形象,更能從中認識到歷史的規律和進程。人只有把握了事物發展的規律並按規律辦事,才能真正地走向成功。希望同學們能認真品讀《三國演義》,品讀名著,做一個認真的人、清醒的人、有能力的人、成功的人。

三、佈置作業。

國中語文教學設計7

一、微課題目:人物動作細節描寫讓《背影》更感人

二、教學思想: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記事抒情散文,文字凝練優美,感情飽滿深沉,從中國人最關注的角度——倫理,來表達內心的感情,因此,無論從寫作技巧方面,還是從倫理道德方面,我們都可以從中挖掘非常寶貴的東西,這個微課,我從人物動作細節描寫入手,讓學生領悟深沉的父愛。從這一點説,我覺得在這個微課中,我們可以帶給學生兩個東西,其一,寫作技法之巧;其二,傳統美德之善。

三、教學特色:

從人物刻畫的細微之處:人物動作細節描寫挖掘寓意深刻的父愛主題,是這個微課的教學特色。微課只分析了《背影》中感人至深的背影:望父買橘。從父親的動作細節描寫切入,讓學生深刻領悟父愛這個主題。

四、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

通過望父買橘中父親動作細節的分析,領悟父親對兒子深沉的父愛。

2、過程與方法:

學生通過學習人物動作細節描寫的方法,體會深沉的父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 感受父子情深,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②珍愛親情,增進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培養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五、教學重點難點:

學生通過學習人物動作細節描寫的方法,體會深沉的父愛。

六、教學準備:多媒體,ppt課件

七、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您好,這個微課重點講解人物動作細節描寫讓《背影》更感人。《背影》是散文中的名篇,我們知道,在《背影》這篇文章中一共描繪了四次父親的背影,其中以望父買橘的背影最為感人,下面我們來看一下,作者是怎樣來刻畫父親背影形象的。

(二)教學過程

播放幻燈片一:

作者是怎樣刻畫父親背影的?

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

上縮;他微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教師:教師朗讀:父親買橘子的背影文字描述(如幻燈片所示)作者刻畫望父買橘的時候,為什麼是如此的感人呢?最重要的原因是作者運用了人物動作細節描寫的方法。那麼什麼是人物動作細節描寫呢?

播放幻燈片二:

人物的動作的細節描寫:即準確、細緻、生動地描人物富有特徵性的動作,以表現人物的性格、身體狀況、身份、地位、心理、習慣、情感等等。

(教師對人物動作細節描寫進行解析)

教師:下面我們就通過分析父親動作細節描寫,來領悟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

播放幻燈片三:

1.分析父親買橘的動作描寫 ,説明了什麼?

走路的姿勢:蹣跚

爬月台動作:探攀縮傾

教師:首先,父親走路的姿勢:蹣跚,蹣跚這個詞語寫出了父親年紀較大,腿腳不便,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蹣跚的背影!)

教師:爬月台動作:探攀縮傾,

動作描寫,“探”可看出父親體胖動作不靈便,小心翼翼地將腿伸下,一步一步直到接近地面的艱難過程。

“攀”,寫出月台的高度,因無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後用力支撐起身體向上。可以想象父親爬月台是非常吃力的;

“縮”,寫出了父親兩腳無處可蹬,腳是懸空的,這樣全身力量全在手上,如果手掌支撐不住,那就有掉下去的危險。

“傾”,父親身體肥胖,自然不像小孩子那樣靈便,寫出了父親爬上月台雖然十分艱難,但又十分努力的樣子描繪得很深刻。行動不便,步履艱難(艱難的背影!)

教師總結:通過這四個動詞描寫,一個父親為我買橘子艱難,蹣跚的背影躍然紙上。 播放幻燈片四:

探討:父親過鐵道既然如此困難,為什麼還堅持為我“過鐵道買橘子”?

教師:父親過鐵道既然如此困難,為什麼還堅持為我“過鐵道買橘子”?

1.橘,有吉的諧音,裏面包含了父親對兒子的希望,希望兒子能夠平平安安。

2.父親擔心兒子路上口渴,橘子可以為兒子解渴。

是啊,父親揹負着家庭和經濟的雙重壓力下,在囊空如洗的情況下,還要為已滿二十歲的兒子去做一件自己根本不能勝任的事情,在這一切一切的背後,都凝結着父親對兒子深沉而又偉大的愛。我們都知道,《背影》是一篇回憶性散文,朱自清寫《背影》就因為文中父親引

的'那句話“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的厲害,舉箸投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朱自清是在羞愧、傷悲、感恩等等複雜情感把自己激動得不行的情形下寫下《背影》創作的。在望父買橘這個片段中,買橘子的過程和動作,描寫得栩栩傳神,是我們不僅好像看到父親憨厚朴實的形象,感受到了父親對兒子的愛,而且好像也看到了關注着父親的兒子的形象,感受到了兒子對父親的感激之情。

(三)作業佈置

動作細節描寫在文章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使被描寫的人物形象生動、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真實可感,個性特徵更加鮮明。一個或一處成功的動作細節描寫往往勝過千言萬語的表白。 在你的人生經歷中,你的父母肯定給予了你許許多多的關愛,也許是一聲輕輕地叮嚀,也許是一次傾心的談話,也許是一份特殊的禮物,也許是一個温馨的早餐??想一想,生活中的這些細微的關心,你有用心體會過嗎?請你以《爸爸/媽媽,我想對你説》為題,寫一段發自內心的告白,然後讀給父母聽。要求在描寫人物行動時,不僅要寫出他在做什麼,更要寫出他在怎樣做,把爸爸/媽媽“怎樣做”時常常被人忽略的細枝末節描寫出來。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通過對文中作者望父買橘細節的分析,體會到了父親對朱自清先生平淡卻深沉的愛。也讓我們學會了珍惜身邊偉大的親情。謝謝您認真看完這個微課,謝謝。

國中語文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內容,感悟古今不同內涵。

2、反覆誦讀,品味文章語言,感受孟子酣暢淋漓、靈活而豐富多彩的論辯藝術。

3、掌握文言詞彙,加強基礎積累。

課前準備

1、查閲相關資料瞭解孟子生平。

2、根據預習導學,自主釋疑。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創設情境,播放《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視頻,從歷史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出,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以摧枯拉朽、排山倒海的氣勢於四日內成功橫渡長江,取得了解放戰爭中決定性的勝利。這一震撼人心的壯舉再次證明了人心向背在戰爭勝負與治國成敗中的決定性作用,這正應了亞聖孟子所闡述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觀點。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經典美文。

二、簡介作者

(幻燈片展示有關孟子生平的填空題)

孟子是儒學大家,名軻,字子輿,鄒(現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僅次於孔子,後世常以“孔孟”並稱。與弟子著有《孟子》一書,該書長於言辭,其文氣勢磅礴,論證嚴密,富有説服力和感染力,對後來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三、明確學習目標

本文是一篇精悍短小的文言議論文,本節課我們打算完成以下任務。(幻燈片投影展示學習目標)

1、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2、學習文章逐層深入的論證方法,領悟文章思想內容,繼承傳統文化之精華。

3、品味文章語言,感受孟子酣暢淋漓、靈活而豐富多彩的論辯藝術。

四、整體感知,誦讀訓練

(此環節以學生自學為主)

1、教師配樂示範讀課文,在教師示範讀課文的過程中,要求學生畫出課文中自認為重要的字詞,並聽清楚教師朗讀時的語氣、語調、停頓、節奏等。

(多媒體配樂示範讀課文)

2、學生展示所畫字詞,並講解畫那些字詞的理由,同時其他同學注意做好標記。

3、學生嘗試模擬教師,根據自己的理解來吟哦諷誦課文,朗讀時要求注意以下問題:讀準字音、把握好節奏、嘗試讀出氣勢並能結合書下註解大致貫通理解文句的意思。

4、學生展示朗讀(多媒體配樂),並請同學加以評點。

5、教師歸納以後,師生共同吟哦諷誦課文,注意朗讀節奏與氣勢。

五、深入文本,品讀賞析

(此環節重在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內容,教師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理解、把握課文)

第一步:合作探究、疑難字詞釋義。(多媒體展示疑難字詞句)

目前仍在使用的相關成語或詞語。(教師注意點:學生對“兵”的古義可能出現疑問,《説文解字》中説,“兵”,械也,“械”器之總名。可以藉助“兵”的篆體字來加深理解,成語中作兵器講的詞:兵不血刃、短兵相接)d、能夠理解“之”的意思,並要求能夠指出文中其他“之”的用法。(例如:①作“的”講,“三裏之城,七裏之郭”,與“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②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例如“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e、找出句中的通假字並解釋。(“畔”同“叛”,背叛)

第二步:探究文章主旨,賞析論證藝術。

孟子長於辯論,其文邏輯嚴密,言辭犀鋭,氣勢磅礴,領略其文采,需注意思考以下問題:

(1)本文就戰爭問題展開論述,戰爭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你是如何看出來的?孟子關於戰爭勝負的觀點是什麼?

(明確:戰爭的要素是“天時”、“地利”、“人和”;孟子所持的觀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孟子是如何論證自己的`觀點的呢?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明確:逐層深入論證,用了舉例論證的手法。論述“天時不如地利”,從攻方的角度加以論證,論述“地利不如人和”從守方的角度加以論證)

(3)孟子寫作此文的目的,僅僅是為了論述戰爭的勝敗要素嗎?更深層次的目的是什麼呢?

(明確:不是!作者更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勸誡當時的統治者在治國的過程當中認識到“人和”的重要,認識到“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論述範圍由戰爭而擴大到治國)

(4)學生四人一組合作研討第四小節,探討孟子是如何深入論述其深層次目的並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一論斷的;“道”具體指的是什麼?

(明確:從反面論證,運用正反對比論證的手法來強調“得道”的重要。“道”指的是施行仁政,重視人民的生存權利,爭取人心;也就是要求君主以仁愛之心,來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百姓的道德與文化水平,以便爭取民心,作為富國強兵的基礎)

(5)小結歸納:通過學習,我們共同探討了課文,明確了中心論點,學習了孟子逐層深入論證的方法,懂得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內涵。

第三步:吟哦諷誦,積累經典。(此環節重在誦讀欣賞,及時鞏固,加強積累)

六、歸納總結

同學們,通過短暫的一節課的學習,我們初步領略了孟子文章氣勢磅礴、邏輯嚴密的風采,而且對“和”這一傳統文化精華有了新的感悟,“和”的思想內容隨着社會發展不斷豐富,現在“和”包括了和諧、和睦、和平、祥和、和善與中和等含義,藴涵着和以處眾、和衷共濟、政通人和、內和外順等深刻的處世哲學和人生理念。這種思想對處理國際關係、人與人之間關係、商業關係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幻燈片展示“和”的新意)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能夠多多汲取民族的智慧與精華,早日成才。最後讓我們一起來高聲諷誦全文吧!(師生共同諷誦全篇)

教學反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文質兼美的經典之作,鑑於是誦讀欣賞篇目,在設計教案時,注重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感悟;在備課中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同時,以誦讀為主線,採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採取誦讀、點撥、討論、質疑等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整節課的教學實施過程由幾個板塊內容構成:第一板塊“整體感知,誦讀訓練”;第二板塊“深入文本,品讀賞析”,具體又分合作探究、疑難字詞釋義,探究文章主旨、賞析論證藝術,吟哦諷誦、積累經典;第三板塊“古為今用,拓展遷移”,設計一道開放性思考題談談“和”的新意,力爭讓學生學會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和運用現代觀念的角度來理解和評價文章內容,注重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培養學生主動閲讀文言經典的興趣;增強學生對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吸取民族智慧;豐富學生傳統文化積累,積澱傳統文化底藴,應當成為所有教師在教授經典文言文時的終極追求。

國中語文教學設計9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文中的詞語。

2.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等方式,品析本文優美的語言,體會江南竹鄉的美麗景色。

3.感受作品的內容美和語言美;在欣賞、感受自然美中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等方式,品析本文優美的語言,體會江南竹鄉的美麗景色。

教學難點:感受作品的內容美和語言美;在欣賞、感受自然美中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情感。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小組討論法等。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江南竹鄉,遠遠望去,一層又一層,數竿蒼翠擬龍形,峭拔鬚教此地生。無限野花開不得,半山寒色與春爭。多麼優美的鄉村竹林圖。今天我們跟隨散文家黃蒙田先生走進那深深的竹林,探訪一下竹鄉美景吧。(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感知大意

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掃清閲讀障礙。

2.認讀生字:結合PPT,講解本文易錯生字詞

密密匝匝(zā) 山麓(lù) 山嵐(lán) 竹塢(wù) 匾簞(dān)

3.概括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1—3):總寫遠望、近觀、居高臨下所見的竹林景緻,寫出竹林茂密、深如海洋的'特點。

第二部分(4—7):移步換景,描述了自己在竹鄉的見聞和感受,表現了江南竹鄉的美麗富饒。

第三部分(8):總寫江南竹鄉給作者留下的難以磨滅的印象,寫出作者對江南竹鄉的懷念之情。

(三)品析語句,合作交流

1.作者是如何寫竹林的?

明確:通過遠觀和近看來描寫竹林。(板書:遠觀 近看)

遠觀:作者遠望竹鄉。(1)從山麓到山頂全鋪着竹。竹海淹沒了房子、小徑和小橋流水。(2)風吹過時,竹海湧着起伏有勢的竹浪。竹林密得沒有層次,整個大自然彷彿由竹林構成。

近看:作者置身竹海。(1)小路兩旁竹林高大茂密,把路上的空蓋着,不見陽光,像走進竹海的海底隧道。(2)竹林的大路、小徑、竹樹都是差不多,路上沒有標誌,容易迷途。(3)叢叢竹樹遮擋山路,林中路盡處又有路,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2.作者在竹林中穿行,為什麼説“彷彿在海底隧道里通過”,又“很有點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這説明了竹林的什麼特點?

明確:作者深入竹海,看見兩旁高大的竹林密不見底,把路的上空蓋着,絲毫感覺不到外面的猛烈陽光,因此説“彷彿在海底隧道里通過”。這表現了竹林高大茂密的特點。有時看到前面一叢竹擋着去路,以為已到盡頭,但是到了前面,那一叢竹忽然像機關佈景似的移開,另一條山路便移了出來,所以説“很有點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這表現了竹林茂密、小徑曲折的特點。(板書:竹林茂密)

3.小組討論:畫家和護林員對竹海有什麼不同的觀點?作者怎樣寫竹的韻致?

明確:畫家,竹林茂密,找不出一點層次,如果要繪畫竹林景色,實在束手無策。護林員,竹林旺盛,意味着竹林和竹筍豐收,正是名副其實的竹鄉,值得高興。

視覺:作者遠觀竹海,竹林茂密;逐浪起伏,氣勢深沉;登上竹塢,極目四顧還是竹子。這是從視覺上描寫竹林的茂盛。(板書:視覺)

聽覺:作者在竹塢裏面對着遼闊的竹海,除了聽到近處微風吹拂竹葉的沙沙響聲,再聽不到別的聲音,這是從聽覺描寫竹林的寂靜。(板書:聽覺)

嗅覺:作者沏一杯碧螺春茶,茶裏面有一股清香竹的氣息,甚至連空氣也是充滿了竹的清香。這是用味覺、嗅覺描寫竹的氣息。(板書:嗅覺 竹韻悠遠)

4.竹鄉人家的生活與竹密不可分,試就課文內容説明。

明確:竹鄉人善於就地取材,住的、用的和吃的都用竹:

①用做建築材料:如房屋的棟樑、天棚、板壁、地板、門窗。

②製造傢俱和各種日常生活用品:如椅子、桌子、涼牀、碗櫃、衣櫃、茶几、搖籃、雞籠、兔籠、斗笠,甚至用竹子製造接山泉的水管,用竹箬製鞋。

③食物:竹筍、鹽扁尖筍,用泉水和竹葉煎鍋巴湯和用蠶豆煮新鮮筍飯,用竹管接來的山泉水沏碧螺春茶。

5.這裏的人民與竹子緊緊地聯繫在一起,竹林豐收,竹農的生活就會更豐富。那麼竹鄉人家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

明確:富足、歡樂、祥和、勞碌、寧靜、樸素。(板書:居民——寧靜樸素)

(四)拓展延伸,小結作業

1.文章寫竹林,凸顯怎樣的主題?

明確:作者刻意描繪竹林深處人家,其用意是讚揚山村居民,自食其力,過着寧靜樸素的生活。另一方面,他們默默地耕耘,種植竹林,為國家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2.小結:學生總結談收穫。

3.作業:尋找其他的寫景狀物散文對比閲讀,積累優美語句。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這堂課整體上是成功的,整個課堂教學體現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習,但學生自主學習探究體現得不夠明顯,很大程度上還是由老師牽着走,如何讓學生更自覺地自我探究,這也是我課後思考的問題。

國中語文教學設計10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現代社會的人才要“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閲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要培養高質量的人才,語文教學承擔着極其重要的任務。只有構建開放創新的語文教學環境,才能不斷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創新精神,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一、構建開放創新的語文教學環境。

“開放”是語文綜合性學習魅力之所在。在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中必須堅持生活化、社會化、信息化的大語文觀,要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溝通學校、社會、家庭多種教學渠道,形成立體式、交互式、網絡化的語文教育環境,加強學科之間的整合,綜合多種教育方式,藉助課外閲讀、社會調查、觀察體驗、專題交流會等形式來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學中可開展多彩的活動,如對對聯、開故事會、演講會、辯論會、詩歌朗誦會、自編課本劇表演、辦手抄報等,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營造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這樣就將課堂教學跟實踐活動結合了起來,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引入活動課程理念,體現綜合性學習的實踐性。

活動性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突出特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解放學生的'頭腦,使他們思想;解放學生的雙手,使他們能幹;解放學生的嘴巴,使他們能問;解放學生的空間,使他們能到大自然大社會裏擴大知識和眼界,獲得豐富的學問;解放學生的時間,使他們有時間學一點他們渴望要學的知識,幹一點他們高興乾的事情。”陶行知先生關於“五大解放”的思想對當前的教學改革有很大的指導意義。為了真正使語文課堂“活動”起來,我們廣大的教師應敢於打破“唯語傾向”,樹立“大語文”觀念,不僅指導學生抓好文本,還要鼓勵學生多讀課外書籍,努力拓展知識面,還要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活動課程是以親身實踐為主的體驗性學習,學生在實踐中要注意學習和運用知識、發現和解決問題,強調理論與實際、知識與社會生活和生產實際之間的聯繫。活動的主要目的並非追求統一完美的答案,而在於培養學生知行合一的行為習慣和積極參與社會、勇於實踐的情感態度。

三、自主設計活動,體現學生地位的主體性。

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學生可以參與從活動設計到評價的全過程,既是學習者也是活動的組織者。首先要自己確定活動專題,制訂活動計劃,利用課餘時間按制定好的計劃具體實施。主要採用查閲資料、觀察、考察、訪談、討論或社會調查的形式,獲得感性認識和體驗;然後分析整理資料,形成最後成果,用自己獨特的形式進行展示,最後參與活動的評價。從學生的這些活動看,學生的主要角色是活動實踐者、活動體驗者、成果展示者和評價者。這樣的角色定位就要求我們把學生作為活動主角,把學生看成是處在不斷髮展中的學習者。在“實踐”中學生的各種能力都得到了培養,充分發揮了學生自身的探索和創造精神。

四、對話——生成:知識體系的主動建構。

教師在活動中擔任傾聽者的角色,慎於發言,適度參與。活動課的目標則在於使學生獲得主體意識、行為能力、情感態度的綜合發展。因此,活動課程不以單一的學科知識為中心,而是以學生的心理水平、學習興趣、社會生活以及跨學科的綜合性知識為基礎設計學習內容;強調學科間的聯繫、知識的綜合運用以及綜合能力的培養。在活動過程中,學生要與課本對話,與學生對話,與老師對話。教師要留給學生時間,創設對話環境,讓學生自由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允許學生質疑。“生成”是一種價值追求,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使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不同,產生了不同的情感取向,在質疑的過程中就會主動生成知識。

五、突破單一評價模式,建立多元和諧的教學評價體系。

傳統的學科教學評價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的,其評價目標和內容主要是學科知識點,評價的標準是統一的,主要方式是教師實施的書面考試或測驗,其性質是靜態和終結性的。與之相比,在活動課中,學生既是評價的客體,也是評價的主體。活動課的評價應體現多元性和和諧性。評價的主要依據是看學生在整個學習活動中的表現和態度。評價採用以學生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與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相結合的多元性方式進行。通過這樣多元性的評價機制,使我們的評價機制更完善,對學生激勵性更大,更能促進學生的發展,更好地發揮教育的作用。學生和諧發展的教學評價不僅重視知識、技能的掌握,更注重對學生的品質、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個性與情趣等方面的評價。語文綜合性學習評價以開放性評價、激勵性評價為主,評價的最終目的不在於分出成果的高低,而在於通過評價,引導學生重視探究學習的全過程和目標的達成,重視方法的掌握,養成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

國中語文教學設計11

本文采用“文包詩”的形式,以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節倍思親”為題,使一股濃濃的親情溢於紙面。文章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通過一個通俗易懂的故事,簡要介紹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和緣由。第二部分則是王維真情流露而寫下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用詞自然卻又極為凝練,真切地道出了詩人的思鄉情濃。因此,“每逢佳節倍思親”成為許多身處他鄉的“遊子”表達思鄉之情的千古佳句。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詩句“每逢佳節倍思親”,體會詩人身居異鄉,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共同來讀一篇新的課文,課文寫了一個美好的故事,裏面還包含着一首詩,誰能猜出是哪篇課文?

生:(興奮地猜測,搶着説)是《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對了。(板書課題),看來大家對這篇課文比較熟悉了,老師還沒教,自己就先看了,真好!把課題讀一下,好嗎?(生用心齊讀課題)

師:像這種樣式的課文,你們以前還讀過哪些?

(學生紛紛説出《英英學古詩》等)

評析:讓學生猜學習內容,符合國小生的獵奇、好表現的心理,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同時,鼓勵學生超前閲讀,引導温故知新地圍繞課文組合成板塊,促進了教學。

師:你認為學習這篇課文該完成哪些任務?

生:正確地認讀生字詞。

生:把課文讀好。

生:領悟課文裏的意思。

生:能熟練地背誦古詩。

生:還要理解詩句的意思。

(相機板書:讀、悟、解、背)

師:太好了。同學們,這既是要完成的任務,也是我們讀懂課文的方法。下面請同學們認真讀課文,把生字讀準,看看大家能讀明白哪些問題。

評析:讓學生自定目標,自找學習方法,既尊重了學生的意識,又給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後交流)

生:我知道大詩人王維15歲就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現在已經17歲了。

生:我知道課文講的是王維身居異地,在重陽節思念親人的事。

師:你一下子找到了文章的主要內容。

生:我知道九月九日是重陽節。因為詩的題目是“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第二自然段告訴我們“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

師:你能把前後內容聯繫起來看,真不錯!

生:我知道重陽節人們有頭插茱萸,登高遠眺的習俗。

師:“登高遠眺”是為什麼呢?

生:表達對身居異地的親人的思念。

師:你不僅瞭解了課文的內容,還了解了一些民俗,讀書的好處真多啊!

評析:老師適時點撥,不露痕跡地教給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愛讀、會讀。

生:聽了剛才幾位同學的發言,我聯想到一句古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看到天上的明月,更加思念自己的故鄉和親人。詩人王維在重陽節這一天看到“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登高遊玩”,引起了對家鄉、親人的思念。雖然是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景,但他們的感受是一樣的。

師:你的聯想很有道理,你能把讀過的'詩與課文聯繫起來比較,感受是相同的。你真會學習。

師:你能從文中找出一些話來説明王維思念家鄉的親人嗎?

生:“王維看着家家户户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這是直接寫。“如今我們卻天各一方,不能相會……西望長安,思念着我呢。”這是間接寫。寫兄弟們登高遠望長安,思念着我,其實是寫詩人自己思念着他們。

師:你的理解能力真出色!

師:作者看到了此時此刻,兄弟們登高聚會,西望長安嗎?

生:沒有,這是作者想象到的。

師:哪句詩寫了這個意思呢?

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師:“少一人”是誰呢?

生:作者王維.

師:同學們的悟性真好,通過自己讀書,自己領悟,讀懂了文中的人、文中的情。還有要説的嗎?

生:我知道王維15歲就離開了家鄉,一個人孤獨地在異地度過了兩年,在這重陽節的日子裏,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所以詩中用了一個“獨”字。

師:你對“獨”字理解的很深刻。

生:聽了__同學説的,我知道第一、二句詩的意思:詩人孤獨一人作客他鄉,每次到了重陽節,家家團聚的時候,就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

師:你能結合課文中的句子和自己的理解來解釋詩句的意思。

生:我也是運用課文內容和自己的理解相結合的方法讀懂三、四兩句詩的,此時此刻,兄弟們已經頭插茱萸登高遠眺了,可我卻天各一方,不能和他們在一起團聚。

生:我知道“山東”不是現在的山東省,是指華山以東的蒲州,是王維的家鄉。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我是課前查資料的。

師:(豎起大拇指)你能主動查資料真棒!我們預習課文不能只是讀讀生字,把課文讀熟練就行,有時還要查查資料,特別是古詩,古今用法不一樣,如果不查資料會鬧出笑話的。

生:我知道“兄弟”不是弟弟的意思,是哥哥和弟弟的合稱。這裏就是指家鄉的親人。我也是查資料的。

評析: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具備的,要靠長期實踐逐步形成的。對於學生主動查閲資料,在平時教學中要多加鼓勵,讓學生養成主動查閲資料的習慣。

生:我讀懂了詩題的意思:重陽節這一天,王維回憶與家鄉親人一起過重陽節的情景。

師:(出示詩)能把這首詩讀好嗎?

(生大聲説“能”,接着有感情地齊讀了一遍,隨後讓學生背了一遍,全班同學背得既熟練又有感情。)

評析:通過與學生的交談,一步步地把答案引導出來,讓學生自己感悟、糾正,體現了語文學科的綜合性,綜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綜合學生的能力。

師:思鄉的詩有很多,同學們讀過哪些?

生:我讀過李白的《靜夜思》。(背詩)

生:我讀過張繼的《楓橋夜泊》。(背詩)

生:我讀過李益的《春夜聞笛》。(背詩)寫的是流浪異鄉的人思念家鄉的感情。

生:我讀過王維的《相思》。(背詩)是對遠方友人的思念。

師:從古到今,思鄉的詩有很多,他們思鄉的時間、地點、人物、方式可以不同,但他們思鄉之情是相同的。課後,同學們可以再去找些思鄉的詩、歌,可以是古代的,也可以是近代的、當代的,大家一起交流。

評析:僅僅侷限於一課書的學習,絕不是成功的學習。課堂中有意拓展、延伸,幫助學生形成了思鄉詩的知識組塊,促進學生更廣泛地學習,有利於學生形成合理的知識體系,課雖盡,而“學無涯”。

師:本課的學習任務你們不要老師腳,自己讀書完成了。你認為還該做點什麼書面作業嗎?

生:抄寫本課的生字。

師:有必要,該掌握的基礎知識一點也不能馬虎,相信你們有能力自學好生字詞。

生:把這首詩的意思寫下來,書後思考題中有要求。

師:你有學習方法,知道抓住書後思考題來把握課文,也懂得及時整理重要的學習內容。詩意不要被詩句簡單“框住”,要發揮想象。

評析:讓學生自己決定作業的內容及形式,作業的設計關注了學生的感受,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始終不忘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

總評:教師教學角色的重新構建,是師生關係的重要前提。案例中的師生對話表明,教師已走下了講台,成了學生學習的輔導者、激勵者和伴奏者。孩子的潛力是巨大的,課堂上我們應充分相信孩子的理解力,設計提問應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不必設計讓人眼花繚亂的花樣。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走入文本,在文本中盡情地朗讀、感悟、交流、合作,充分感悟情境,體驗情感,還本真的課堂,真正實現教師、文本、學生之間的對話。對話既是平等的,也是互動的。教師應學會傾聽、質疑、保留和批判。在平等對話中,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生的身心潛能,在交流中點燃創新的火苗,產生新的思想。在老師恰到好處的賞識評價中體驗成功,為每一位學生架起自主學習的橋樑,鋪設終身學習的路。

國中語文教學設計12

合作學習應用在國中語文教學課堂上不僅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還可以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並增強團結及交際的能力。此教學模式跳出了傳統束縛,有利於學生的發展,為社會發展培養大批綜合能力強的人才,進而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新課程改革還要求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能力,激發其創造性。而我們的農村國中傳統的語文教學卻不注重這方面能力的培養。廣大的農村教師往往習慣於遵從教考或固執於自己的定向思維,呆板地進行教學,嚴重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阻礙了學生的語文能力的提高。鑑於農村國中語文教學中的種種問題,我們可以藉助新課標中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中的合作學習方法來解決一些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創造性,培養其合作、創新能力,提高國中語文教學的質量。

1 我國國中語文教學合作學習模式存在的問題

當前,語文合作學習模式正受到越來越多國中語文教師的重視,但在具體實踐中,還存在幾種不良的共性傾向。

1.1 分組不合理。在當前很多國中語文合作學習模式實踐中,多數語文教師採用的是按座位分組的`方法,這種簡單的分組方法往往會導致組別間的整體水平差異,全班學習到小組合作學習的轉變還只是表面的變化,而非結構性的變化。在整體實力較弱或者整體學生表現不積極的學習小組內,合作學習模式就很難組織和進行,學習效果較差。

1.2 合作學習沒有達到全組成員的共同進步。在國中語文合作學習模式實踐中,另一個更為嚴重的不良傾向是組內學習重“個體”,輕“羣體”。由於沒有明確分工,在小組學習中,成績優秀的學生喜歡討論式的學法,樂於獨立思考,在組內討論發言時表現更為積極;而成績落後的同學則更多是處於傾聽者的角色,獨立思考能力和積極參與討論的能力沒有得到應有的激發和提高。

1.3 學生的“競合”意識和技能整體都有待提高。在國中語文合作學習中,從整體上看,雖然在課堂內也廣泛採用了小組討論、組間競賽等形式,但是由於在組內學生合作意識較差、合作技能較低,以組為單位的團隊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相對更弱,這就出現了重“形式”,輕“實效”的弊病。

國中語文教學設計13

摘要:質疑,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氣氛,培養創新意識。質疑,能開啟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

關鍵詞:多思 創新21世紀是一個創新的世紀,創新的時代需要創新的人才,創新的人才需要創新的教育來培養。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通過什麼途徑,什麼方法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營造學習氛圍,激發創新意識

愛學生是一個教師最重要的品質。著名的特級教師魏書生無論走到裏,都能很快與學生達成一種和諧融洽的關係。那富有感染力的容,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春雨般的教學語言令人賞心悦目。這都給我們很大的啟示: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自由、民主、信任、寬容的新型師生關係,營造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敢於發表獨特見解,將其創造潛能發揮出來。

1、學生課堂上敢插問“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有了疑,才能啟動創造的閘門。觸發想象與思考,敢於質疑,才能發展創造思維能力。

2、學生敢對教材説“不”學習《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時,有學生對標題提出異議:本文是按時間順序介紹書籍演變的説明文“從??到??”的句式表明最早的書籍是甲骨文,並非書籍的雛形,所以,師生達成共識,本標題不能準確説明書籍的演變過程。

3、學生敢對教師説“不”人非聖賢,敦能無過?教師應鼓勵學生指出自己的錯誤。如老師範讀課文哪個讀音不準,教師板書哪個字筆順不對,學生總會指出,糾正。

二、樹立敢疑的信心,培養創新意識 疑就是不

國中語文教學設計14

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材分析

1.寫作背景:《從百草園道三味書屋》選自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寫於1926年,當時國共兩黨合作掀起的轟轟烈烈的國民大革命,正處在高潮時期,同時革命也遭到封建軍閥、帝國主義等惡勢力的阻撓和破壞。魯迅作為新文化運動的戰士,在這一革命中當然始終戰鬥在革命的最前線,用手中的筆與反動勢力進行鬥爭,被北洋政府誣陷通緝,1926年9月到廈門大學任教,遭到以校長林文慶為首的頑固守舊分子的排擠,在渴望戰鬥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與苦悶中於是“《舊事重提》”拾起童年的“帶露之花──朝花”來慰籍自己此時“離奇和蕪雜”的心情。集中六篇意在敍事而志在寫人抒情,寄託了魯迅的豐富而深沉的情感。尤其本文更是如此。

2.教材安排:教材在以童年為主題的單元中,選這一名篇作為首篇,其目的之一就是讓學生體會文章所藴含的豐富情感,真是自己的痛年,另外魯迅作為新文化運動中文學革命的先驅,其文美在樸實詼諧幽默的語言,美在清晰的寫作思路,簡潔的寫法,豐富的思想,這些內容也正是我們語文學科的重要學習內容,無疑是我們語文學習的典範。

3.關於本文的主題:值得斟酌的是,本文的主題一直有爭議,長期以來堅持本文是對封建教育的批判,這一點我想是長期以來“左”的思想影響的結果,就本文的寫作背景以及教材安排來看,我認為本文主題應定位在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眷戀回憶懷念的層面上,這是處理本文的難點之一。

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設計

據此並結合七年級學生首次接觸魯迅作品的學況,將本文教學設計如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目標

1.結合工具書掌握重要字詞。

2.學習認識魯迅瞭解《朝花夕拾》,幫助理解課文.

3.借鑑本文善於抓住景物特徵,層次井然、多角度、融情於景景物描寫的寫法,培養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以及按空間順序安排材料的寫法。

4.揣摩作者簡練生動、準確傳神的語言,增強語感。

5.體味魯迅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生活樂趣,嘗試表達自己的生活經歷和體驗。珍視人生中亦真亦夢的童年。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對事物的準確描摹、對動作的準確表達及寫作思路的條理性。

2.對動作的準確表達及材料安排的條理性。

教學難點

1.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初步瞭解插敍。

2.揣摩三味書屋這一部分的思想內容,理解其中一些重要的詞語。

3.把握文章的主題思想。

教學方法

閲讀、鑑賞、質疑、探究、合作以提高學生閲讀鑑賞思維表達能力。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思路及課時安排

本文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思路,學習第一部分。第二課時研讀第二部分,整體體會作者的情感,理解主題,品味本文語言。

教具:多媒體課件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關於魯迅這一大師你瞭解多少?(學生説一説)

2.教師小結:提起魯迅,人們常常會想到他的嚴肅、莊重,但是打開他的童年之窗,我們會發現魯迅的童年和我們一樣,燦爛的春光中有童真,神祕的故事,無味的冬日裏難得的情趣;嚴肅勤奮的學習生活,偶爾淘氣的快樂,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走進這位大家的童年,體味其豐富的情感,學習他的寫作方法,定會受益匪淺。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介紹

1.作者介紹:引導學生約度註釋並記憶,教師適當講授。(課件)

2.寫作背景:

教師下發相關材料:《朝花夕拾》介紹及作者小引。學生閲讀增強感性認識。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老師播放課件學生聽讀,瞭解文意並畫出自己的生字詞。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結合註釋、工具書處理字詞。教師明確(課件)。

3.學生競讀,師生點評。

4.引導學生談談讀本文的初步感受,教師抓住題目提示學生從中獲取有效信息,並明確空間變化的寫作順序,引導學生據此將課文分成兩部分,並概括大意。(課件)

5.學生速讀課文,找出過渡段,初步談談此段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師小結明確本文的結構(課件)

四、研讀文章的第一部分

1.學生自由朗讀第一部分,並思考:作者説:百草園是一個荒園,可為什麼是我兒時的樂園?

2.學生自由發言。

3.教師小結(課件)

4.進一步研讀:

聽讀第二段作者是怎樣寫百草園景物的,讀後你有什麼感受(聽讀)?小組探究教師提示寫作順序、描寫的角度、情感等。(課件)

師生小結,本段作者抓住景物特點,按着高低的順序從視覺、聽覺、味覺、觸覺等角度對景物進行描寫,並將高興愉快自由無憂無慮的心情寓於其中,寫出了童真,寫出了情趣,體現了一個樂字,做到層次井然,情景交融。(課件)

訪寫句子:請同學們用“不必説……也不必説……單是……就有……”的句式寫一句話。(課件)

5.作者寫景中,為什麼寫美女蛇的故事,是多餘的嗎?學生結組討論發言。教師小結,明確插敍及作用。(課件)

五、應用:説一説你兒時的樂園,注意要做到層次井然,富有感情

六、默讀第一部分,體會魯迅在百草園中的樂趣及文中情感。

七、教師總結:百草園是荒園但在我卻兒時樂園,字裏行間流露着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深深的喜愛眷戀懷念之情。

八、聽讀第一部分,結束本節。

第二課時

一、導入

課文第一部分寫了百草園自由自在的快樂生活,隨着時間的流逝,我長大了,不得不離開我的樂園──百草園,我不明白大人為什麼把我送進三味書屋隨先生讀書。

二、研讀過渡段

1.學生聽讀體味作者的情感。自由發言,教師明確反覆、擬人修辭手法的使用及文字中所藴含的眷戀、惆悵、無奈、擔憂、猜測之情。

2.請學生談一談自己是否有類似的經歷和感受。

3.學生自薦朗讀再次體會作者情感。

三、研讀第二部分

1.學生自由朗讀並思考以下問題:(課件)

2.學生分組討論探究,代表發言

3.師生求同存異,教師明確,三味書屋的學習生活與百草園相比很單調、嚴肅、受約束但是不乏樂趣,仍然充滿了歡樂與天真,體現了童真童趣,三味書屋的生活仍讓作者留戀,難以忘懷。

四、理解本文主題

1.教師出示幾種觀點,讓學生探討並説一説自己的觀點和理由。

2.教師明確自己的觀點和理由。(課件)

五、揣摩語言

本文語言準確傳神,除描寫景物的`語言生動形象外,再寫兒時遊戲時更是用詞準確

1.課件:學生填入適當動詞

2.對照課文品味用詞的準確性

3.用五個以上的動詞描寫你兒時做過的一種遊戲

4.除此外,你還覺得哪些詞句用的好,説一説理由。

六、學了本文你有哪些收穫和體會,童年的魯迅離我們遙遠嗎?(課件)

七、結束語

魯迅先生用充滿童童趣的語調回憶自己的童年,獲得些許温馨,聊以慰藉自己現實的孤寂與苦悶。歌頌了自由快樂,豐富多彩的童年生活,抒發的自己對童年的喜愛眷戀懷念惆悵的心情。

童年是我們每個人永遠的記憶,冰心詩言“童年啊!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同學們,讓我們把自己童年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永遠留在記憶中。

八、聽讀,結束(課件)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

一、語文作為社會學科其人文性無與倫比,因此本課教學中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採取聽讀,朗讀,默讀,速讀等多種閲讀方式並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深刻體會作者的情感,爭取引起學生共鳴,充分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二、語文作為工具學科,其基礎性更不容忽視,本課設計重基礎,注意培養學生讀、聽、寫、説的基本能力比較成功。

1)令作課人困惑的是,小組合作學習中任務的分配與操作問題,怎樣做到照顧全體學生的積極性。

2)由於學生所掌握的材料及自身的知識儲備有限,因此在探究學習中難以收到培養創新能力的效果,因此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習渠道充分做好課前準備,以促進課堂教學中的學習。

國中語文教學設計15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審美的情趣,發展健康的個性,養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的育人目標”。實施創新教育,就是創設自由、和諧、開放、民主的學習課堂,讓學生在輕鬆的環境下接受知識。本文將對國中語文創新教學進行研究,以期達到實施語文課創新教學的目的。

一、語文創新教學研究的.途徑

1、用生動靈活的教學方式,煥發課堂活力

應試教學課堂圍繞知識目標而展開,儲存繼承前人積累下來的經驗和體驗,但忽視了學生創新的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經驗,萌動求智慾望呢?新課標要求我們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教學模式,激活學生好奇心、探究欲,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質疑、求索以及善於捕捉新信息的能力,並把這種能力的培養定為課堂教學的終極目的。為此,我們仔細研究教育心理,準確把握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和思維特點,積極探索有利於激發興趣、激活思維、激勵探討的課堂教學方法。

2、用先進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習效率

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飛速發展,要求具有新鮮活力的語文課堂不僅要有教學模式的轉變,學生思維的開啟,更要有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掌握豐富的語文知識並獲取叩開知識大門金鑰匙的課堂教學效果。這是新課標對語文課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特點的集中體現。新課程要求課堂要以更新教學手段為重

標籤: 國中語文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zh-hk/flhy/sheji/ggjmk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