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教師 >

社戲教學反思

社戲教學反思

社戲教學反思

社戲教學反思

花了三個課時,戰戰兢兢地上完了魯迅先生的《社戲》,總感覺意猶未盡,總感覺還有很多東西沒有教給同學們。可是靜下心來,仔細揣摩,卻又無法知曉到底還有什麼東西……

當下,雖然魯迅在各類教材中的地位急劇下跌,可是我依然對之敬重如故,所以每次上他老先生的文章,我都會認真備課。這次當然也不例外。

從整個單元來看,都是以文化藝術為主題的文章,單元導讀明確指出:“學習本單元,要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聯絡自己的生活體驗,體會課文的思想內容,品味並積累優美的語句。”為此,在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時,我充分考慮到了這樣一個總體性的學習方法和目標,“品味、積累優美的語句”成為了我確定的首要教學目標,其次便是“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體會課文的思想內容”。而教學方法則以教師的講授、啟發為主,進而引導同學們對課文進行個性化的解讀。

第一個課時以本文寫作背景、梳理文章的字詞為主要內容,同時給部分沒有看完文章的同學留出一定的時間快速瀏覽課文。這個課時進展得十分順利,特別是在講解字詞的時候,同學們的發言都很積累,不僅有提出問題的,更有解答問題的。第二個課時則以梳理文章內容為主,並輔以體會文章的思想內容。梳理文章的內容是難點,因為這篇小說篇幅較長、所寫的事情與同學們的生活實際相去甚遠。因此,我事先把每一個部分的起止段落都標了出來,然後讓同學們據此概括各個部分的主要內容。可即便這樣,最終完成任務的還是我自己。特別是在分析全文的思想內容時,同學們更是低頭不語。現在想來,還是自己引導的不夠,同時也與一些同學課前沒有認真預習、對課文內容不夠熟悉有關係。第三個課時,則主要品味文章的語句。這個內容以分析文章的“自然美、人情美、人性美”為主線來展開。這一個課時,同學們發言積極,而且好幾位同學的發言都讓我喜出望外。在講到人情美的時候,我自己的'預設主要是以阿發和六一公公等人物的表現為佐證。可同學們則認為“釣回的蝦都歸作者吃”以及“雙喜在同作者母親談判時敢寫包票的理由”這兩個依據也可以成為人情美的佐證。答案一出,我稍作思忖,便立即露出讚美的微笑,這也可以看作是這節課的最佳生成、閃光點了。在講到“人性美”的時候,從文中找到理由似乎不是很難,同學們也都做得很好。但一個同學的發問頓時讓我驚喜萬分:“老師,既然人性美,可為什麼還要幹偷豆這類壞事呢?”問題一出,我即刻表揚了這位同學,他問的問題不僅有助於深化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而且還為我順利過渡到下一個教學環節——探討課文提供了絕好的契機。這篇課文最終是在我給同學們講自己的童年往事中結束的。

現在細細想來,還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探討課文這個環節安排的時間太短,只是把自己事先準備好的問題交給同學們粗略地談論一番便算完成任務,根本就沒有留給同學們發問的時間。而這篇課文原本計劃在一位同學由本文所引發的童年往事中結束,可我沒有足夠的耐心等到這樣的學生,也許是時間太緊的緣故吧。

縱觀這節課,我覺得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這已經是我第二次上這篇課文了,上完之後,依然心神不寧,因為我從課堂上同學們的眼神中讀到了他們對於魯迅的那種陌生感和不屑感。我對魯迅先生敬重有加,更希望我的學生能夠多讀魯迅、讀懂魯迅,從而敬重魯迅。然而,這一次教學實踐再一次告誡我:之所以會產生“魯迅過時了”的無稽之談,魯迅文章的基層教育者絕不能置身事外、袖手旁觀。

社戲教學反思

在多年的語文教學中,我一直有這樣一種觀點,就是語文閱讀教學一定要根據文章特點,進行有的放矢的教學,這樣不僅有利於知識能力的傳授,而且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對教材的處理,我也一直堅持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原則。

《社戲》是魯迅小說中的美文,又是一篇四千餘字的長文。

《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本課旨在簡化頭緒,長文短教,擺正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摒棄繁瑣的分析、提問和板書,優化課堂結構,還給學生閱讀時間,藉助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主動閱讀,使每一個學生有發言的機會,提高課堂學習效益,受到美的薰陶,掌握閱讀小說的方法。

所以我在教學設計上立足小說的三要素進行三個板塊的構思展開,但也不是按部就班的遵循要素直接講解剖析,而是以它為“線”為“綱”。

有人說教《社戲》課文最後一段是理解本文的鑰匙。在備課的時候,我也在考慮,作者為什麼把文中的戲和豆說的那麼好?我們知道,這篇文章是作者對童年生活回憶。大抵來說,回憶的總是美好的事物。那麼,該如何來引導學生來理解這篇文章呢?從《社戲》文章來看,那晚的戲並不好看,豆呢也僅僅是水煮豆。而作者呢,卻說是:“我實在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為什麼作者如此難忘呢?

教學中,對內容的理解與剖析重點就放在了這裡。我抓住課文的文眼,即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引發學生去認真讀書,充分地和文字進行對話,去思考、討論、交流。

我嘗試在教學中放手讓學生質疑,讓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和研究者。如果經常有意識的讓學生質疑,我相信,學生質疑的能力會得到充分的提高。會使課堂成為一個充滿創造和發現的樂園。

不過,教完後仍然覺得留有遺憾,我設計的問題自我感覺簡單,但學生理解尋讀時,卻似乎有點困難,心中不免失落,我想應該還是我的問題,過高地估計了學生的實際能力,課堂上給予學生閱讀思考的時間太少了些,在學生不能順利的完成我認為的簡單問題的解答時,還有一些急躁的言辭,告誡自己,今後要注意,不能拔苗助長,要耐心的調整心態,注意慢慢引導,希望下次再教《社戲》,能有所突破。

標籤: 社戲 反思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zh-tw/flhy/jiaoshi/j1yd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