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端午節 >

關於端午節的寫景散文

關於端午節的寫景散文

農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叫端陽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關於這個節日的來歷,書上說的是為了紀念楚國的大夫屈原。其中賽龍舟,以其場面的恢弘和熱烈,掀起了端午節的高潮。不過,我們那兒的端午節似乎與屈原沒有什麼關係。

關於端午節的寫景散文

我記得兒時過節。

端午節沒有清明節那樣隆重而濃烈。

清明節,每個山坡上噼哩叭啦的鞭炮聲,將清明節的氣氛與聲勢渲染得足足的,讓人想起剛過去兩個多月的春節,只是它還沒有春節那麼濃烈,沒有春節那麼熱鬧,沒有春節那麼的歡快與祥和。我認為清明節應該是陰間的春節。年長的人卻說,陰間的春節是鬼節,是農曆的七月十五,而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祀祖先、融洽親情的節日。

端午節則是含蓄蘊藉,內斂而不事張揚。它沒有磅礴的氣勢,也沒有巨集大的場景,一切都是那麼平緩而舒坦。每家每戶獨自為節日的喜慶而忙碌。

我覺得所有的節日好像都是為小孩子們特意安排的。在節日裡,最高興、最快樂、最幸福的就數小孩子了。因此,他們最盼望的便是過節。在過節時,不但可以不幹活,就跟大人們笑罵的樣:“尾巴都耍脫了!”眾多小孩子也能聚在一起玩耍,“把一個晒壩都要抬起來了!”(大人語,說的是小孩子的歡鬧聲很大)還可以吃好的,平時難得吃到的,在節日裡就能吃到。

到了端午節這天,我們小孩子的瞌睡竟然少了。不像平時,大人來催了:“快起來了,太陽都晒到屁股了!”仍想賴在床上不起來。有時惹惱了大人,被大人從床上拉起來,在屁股蛋上啪啪兩巴掌,雖說打得來不覺得疼,但這畢竟是捱打,心裡還是不快的,這種不快會影響到一早晨的心情。小孩子不快的心情沒有大人們的恆久,他們的心裡是容不下不快的,因為快樂都裝不下了,那還有空間來盛這不快呢!

我們一早就爬了起來,比大人還早。大人裝出很吃驚的樣子說:“嗬!今天這太陽打西邊出來了!”我們如同得到了獎勵,特別的高興,哼著兒歌,跑到外面去,叫上小夥伴,到野地裡去找陳艾和菖蒲去了。

在鄉下,陳艾屬比較賤的植物。我們說某種植物賤,是指這種植物多,生存能力強,卻沒什麼用處的意思。農曆的五月,正是植物長勢最旺盛的時期。田野裡,滿眼青翠、碧綠,蔥蘢、蓊鬱,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只有這時節,才真正稱得上是綠色的世界。

我們來到坡上,在荒地裡尋找。這裡是野草的樂園,它們都在瘋長著,它們的世界也是遵循著適者生存的規律吧。我們對野芝麻草、野地瓜藤、巖蒿蒿、苦蒿、蕁麻等都不加以理會。我們只是專心的搜尋著陳艾,挑選那些高大壯實的陳艾。不過,要拔起這些陳艾卻要花費我們很大的氣力的。我們是不怕花氣力的,因為這氣力用了又會有的,不管怎麼用也用不完。那些長得根深蒂固的,不能力擒,我們就智取。我們把它前後左右的搖動,看到根搖鬆動了,一用力,就拔起來了。

陳艾有股子苦味,不好聞,這應該是它不討人喜歡的原因。就如同一個人身上有狐臭一樣。平常時候我們都不會去理睬它,它也沒法引起我們的青睞。它既不能開出鮮豔的花朵來討我們的喜歡,像桃花、李花、杏花。它似乎也能開花,那花跟它泛白的葉子差不多,像營養不良的人那張青白的臉,一副窮愁潦倒、落魄無助的樣子,似乎是為了獲得人們的'同情。它自身長得太平淡,不可愛,又身無長物,不像燈籠花(蒲公英),那花像一隻白色的燈籠,一看就讓人喜歡,提起來,用小嘴一吹,那花絮就飛啊飛啊,飛得很遠很遠的,把我們的想象也縹緲到了那遠方;也不像麻豌豆草,它結的莢,我們可以用來吹叫叫(哨子),有的吹出的聲音渾厚蒼勁,有的吹出的聲音尖細銳利,我們很是喜歡。另外,它又沒什麼用處,不能作豬草來餵豬。一年中,只有到端午節它才走進我們的視線裡,被派上了用場。這也說明了天無棄物。

早晨的陳艾沾上了很多的露水,有了露水的滋潤,陳艾便有了些鮮活的氣象。我們扯了一大抱陳艾,這跟我們小孩兒愛爭強好勝有關。我們的褲子與衣袖都被露水打溼了,雖說是夏天的清晨,可我們也還是感到有點涼幽幽的,有的還打起了噴嚏。

我們把陳艾扛在肩上,一蹦一跳的往家裡走去,陳艾便在我們的背後一搖一晃的,像是在向誰熱情洋溢的招手或點頭。大人們見我們扯得多回去,就假嗔道:“扯這麼多回來打老虎啊!”我們不管,把陳艾扔在門邊,又去弄菖蒲去了。

這菖蒲是水生植物,有些人就在自家屋前或屋後栽種,他們栽種也只是為了端午節好用。我們沒栽的就到那些栽了的家裡去扯。不管他屋裡有人沒人,用不著對方同意的。我們把褲腳挽得高高的,走下水去就扯。要是被這家主人看到了,他也不會生氣的,他反而會為自家的東西有了用場感到很高興。但他們會不露聲色,故意高聲的喊叫:“哇!逮到了哇,扯別個東西哇!”我們聽了,並不驚慌,回答道:“扯別個的,關你屁事!”

“嘿!怎麼不關我的事呢?那菖蒲是我的呢。”

這時,我們的臉上帶著瞧不起人的神色,用輕蔑的語氣說:“哦呀!硬是扯了你兩根菖蒲了哦,就捨不得了!”對方聽說後,就會嘿嘿的笑著說:“誰捨不得了,我是跟你幾個娃娃兒開玩笑的。”我們馬上回敬道:“開玩笑(完校),我看你是在開闆闆笑(村校)!”於是,我們都笑了起來。

我們把扯回來的菖蒲與陳艾,按一扇門兩把來分,一把中只有一支菖蒲,其他則是眾多的陳艾,好像兩位菖蒲大將軍,各自帶領著一隊陳艾小兵為我們把守著門,不讓那些邪氣進來,保我們一家平平安安。

端午節為什麼要在門口掛菖蒲、陳艾,我們曾向大人們問起過。

他們有的說是為了避“邪”。“邪”這種東西在我們的頭腦裡很模糊,好像跟鬼不是親戚就是鄰居,反正不是好東西,一個人若是沾惹上了它,你就會倒黴的,生瘡害病啦,虧本折財啦,家庭不和啦,餵雞鴨養生不順啦等等就會圍著你團團轉。我曾看到有個人,好端端的,卻突然倒在了地上,人事不省的。大人們便說,他這是撞到邪了。於是,為了把他身上的邪趕走,有人就用白線把中指的第一節纏繞住,然後用針扎中指頭,把指頭上的血塗在那人的額頭上,邊塗邊不住的叨唸著什麼,我現在還能記得有“百無禁忌”這一句。塗完唸完後,如果當場有雞,就會逮住雞,扯幾匹雞毛,粘在這人的額頭上。這粘雞毛的招術,我覺得他們是跟道士學的,那道士最愛粘雞毛了。人們常說:“拿到雞毛當令箭。”我不知道他們這樣做是不是為了起到令箭的作用。經這麼一搗弄,不久,這人果真就醒轉來了,他對剛才所發生的事一無所知,連自己為什麼倒下的也不知道。大人們便會對圍著的我們說:“這個人這樣子,就是撞到邪了。”

我們自然是極不願意撞到邪,可邪這東西就像是空氣一樣,看不見摸不著的,就是你撞到它了你也不知道,這可叫人不知道該咋辦才好了。

為什麼像陳艾、菖蒲這樣的草草能夠避邪呢?我們覺得很奇怪,又去問大人。大人就會笑著對我們說:“你去拿一把鋤頭來!”

“拿鋤頭來幹什麼呢?”我們疑惑的問。

“好挖根根噻!”這時大人就會笑出聲來了。

我們這才知道是大人們在取笑我們,也就不做聲的了。我們只是在心裡感到納悶:這問問題怎麼不能問到底呢?後來,我們想,這肯定是大人們也不知道,所以他就這麼來堵我們的嘴。

有的大人說的又是一樣。他們說是在張獻忠洗四川時,有一個人為張獻忠帶了路,張獻忠叫他回去後,在自家的門上掛上菖蒲、陳艾,他們就不會殺的。這個人回去後,就在自家的門兩邊掛上菖蒲、陳艾,其他的人見了,也照他這樣子掛起菖蒲、陳艾。大家也就躲過了這一劫。後來,家家戶戶每年都在自家的門口掛上菖蒲、陳艾,於是掛菖蒲、陳艾就成了一種風俗習慣了。

標籤: 寫景 端午節 散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zh-tw/fljr/duanwu/72qn3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