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哈姆雷特》讀後感合集15篇

《哈姆雷特》讀後感合集15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哈姆雷特》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哈姆雷特》讀後感合集15篇

《哈姆雷特》讀後感1

我現在讀的是著名的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的代表作《哈姆雷特》。雖然只是讀玩《哈姆雷特》的第一幕,但我還是迫不及待地想寫下我讀完這一幕的讀後感。

這一幕雖然只是這本書的開篇,但是也寫出來了當時的情況——哈姆雷特的父親,也就是當時的國王,剛死不到兩個月,哈姆雷特的叔父克勞狄斯成了新的國王,還和哈姆雷特的`母親喬特魯德結了婚。

這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人心的險惡。克勞狄斯奪取了國王的地位,還搶奪了哈姆雷特的母親做妻子,雖然說是搶奪,但是我想說明一下,文章曾寫到“她哭得像個淚人似的,送我那可憐的父親下葬;她在送葬時候多穿的那雙鞋子還沒有破舊……她那流著虛偽之淚的眼睛還沒有消去紅腫,她就嫁了人了。”這足以說明喬特魯德的虛偽了吧!

但是!讓人感到可恨的可不止是這一點。

當哈姆雷特的父親的靈魂上場時,他對哈姆雷特到出了所有的真相:當哈姆雷特的父親按照慣例來到花園午睡的時候,克勞狄斯用毒藥灑在了哈姆雷特的父親身上,於是他在不知不覺中被他的兄弟奪走了他的生命,他的王冠,他的妻子。

克勞狄斯不僅對哈姆雷特說了謊,他說哈姆雷特的父親在花園午睡時被蛇給鱉死了,克勞狄斯還對全世界的人說了謊,多麼荒唐的藉口,多麼可怕的人心啊!

可哈姆雷特並沒有脾氣,不知情的人。他只是容忍,當他聽到自己父親的靈魂說出自己被害的真相之後,哈姆雷特擁有火山噴發般的怒氣,可是他並沒有被憤怒衝昏了頭腦,他忍住了,他開始裝成一個傻瓜一樣開始了他的復仇計劃。

哈姆雷特擁有著超人的智慧,他敢於向國王挑戰,他要向國王報殺父之仇,但他並不是靠力氣,他用智慧去打敗克勞狄斯,他向世人展示要敢於反抗黑暗的精神。

雖然只是讀完了一幕,但是這裡面的內容讓我不能平靜,文中刻畫了一個個鮮明的形象,這本書猶如一副圖畫展示在我的面前,而我又猶如哈姆雷特一般體驗著這故事的內容,體驗著哈姆雷特的憂愁,悲傷與快樂。

讀完這一幕時,我充滿著激動的心情寫下這一幕的讀後感。現在,我的下一幕的旅程開始了……

《哈姆雷特》讀後感2

作為莎士比亞最著名的四大悲劇之一,在我看來《哈姆雷特》是其中最為經典的一部。他可謂是將世上所有的悲慘都聚集在了這位可憐的王子身上。

父親被自己的叔叔殺害,母親改嫁,居然還下嫁給自己的軾父仇人,愛人發瘋後不幸死去,最後連同自己,朋友,母親都在這場悲劇中被完全吞噬了。這一連串悲劇都是源自慾望和仇恨。叔叔的貪婪慾望使他作出了違背天理倫常之事,也招致了自己親侄子的無法泯滅的仇恨,同時也為自己的命運埋下了無法避免的禍根,直至最後家破人亡。而小王子呢,因為父親的死而悲痛萬分,又因父親的鬼魂而萌生了復仇的念頭。於是步步謀劃,想要以自己的力量替父親報仇,卻又要想盡辦法保護自己的母親,卻不曾想到意外之事不斷髮生,母親、愛人、朋友、自己都一併失去了。-------設友公社文章閱讀

莎士比亞彷彿在用這樣的文字像世人揭示仇恨的可怕,它是一把雙刃劍,一把鋒利無比,還塗滿了毒藥的雙刃劍。運用他的人就如同是將靈魂出賣給了魔鬼,在失去理智再刺傷別人的同時,也難免是使自己遍體鱗傷,血肉模糊。人類對仇恨的詛咒與排斥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同樣也向人們闡述仇恨比罪惡本身更罪惡。無論是怎樣的理由,舉起仇恨就是一切罪惡與不幸的開端。雖然了結這個道理,人類卻又不曾擺脫這個幽靈,不斷有人為了仇恨害人害己,即使是無盡的鮮血也沒能洗刷掉它的存在。

《哈姆雷特》不斷的被人們以各種方式各種形式演繹,電影一部又一部,人們卻百看不厭,源於《哈姆雷特》緊湊的戲劇情節,高潮迭起,驚喜不斷,所有的緊張氣氛都要等到故事的最後才會得到緩解。多種多樣對大師作品的演繹不斷給予我們新的驚喜和意外,對於仇恨的`解釋,對莎士比亞的解釋。即使有一些並不太盡如人意,人們依舊對次充滿好奇。因為莎士比亞,因為這位最偉大的戲劇作家和他最偉大的作品之一,無論從哪一個角度演繹都會讓人對這一部經典再一次來一遍心靈對話,每一次的對話都是對人生新的體驗,這就是《哈姆雷特》的魅力所在。作家們用他們的文字時刻提行這人們這把劍的冷酷和恐怖。仇恨的雙刃劍,捨棄它比拿起他來捍衛自己明智得多。

《哈姆雷特》讀後感3

《哈姆雷特》是大文豪莎士比亞的杯具傑作,成於1601年,那時正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夜,“圈地戶外”正在進行中,社會中充滿矛盾。這本書也表現出了這一點。

哈姆雷特正因父親的死亡放下了一切,包括他的尊嚴、感情甚至於生命。然而這樣有沒有好處呢?為什麼要為死亡而生出怨恨呢?哈姆雷特並不清楚,他甚至連死亡是什麼都不知道。“當我們擺脫了這一具腐朽的皮囊之後,在那死的睡眠裡究竟要做些什麼夢”。

但他不得不報仇,他受到一股巨大的使命感的驅使。這使命感從何而來?是正因正義嗎?消滅代表邪惡與醜陋的叔父克勞狄斯,恢復王國的秩序。這似乎是一個理由。但正義的伸張又必將伴隨著流血和新的仇恨。哈姆雷特為了避免這些遲遲沒有動手,他選取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完成這個使命。但在那時劇中的主要人物幾乎都死了,只留下一個霍拉旭。或許這也是最好的結局,涉及這段仇恨的人都不在了,仇恨也就消失了。

哈姆雷特臨死時對霍拉旭說:“啊,上帝!霍拉旭,我死之後,要是世人不明白這事情的真相,我的名譽將要蒙受極大的損傷!你如果愛我,請你暫時犧牲一下天堂的幸福,留在這個冷酷的人間,替我傳述哈姆雷特的故事吧!”這很個性,哈姆雷特為什麼留下這樣的遺囑?為了他的名譽嗎?可哈姆雷特為了復仇已經什麼都不顧了,為何還要在乎名譽?我想他當然不是為了名譽,傳播這個故事是為了給世人以警醒,讓世人替他繼續思考仇恨、生命、死亡、人。遺囑中還提到了天堂,連死亡為何物尚且不清楚又何來天堂呢?我實在不明白,或許哈姆雷特仍對死亡懷有恐懼,想給自己一個精神安慰罷了。

哈姆雷特的.迷茫也反映了作者迷茫。莎士比亞是人文主義者,但當時各個階級為了利益而不停鬥爭,使英國社會現狀與他的人文主義理想差距越來越大。莎士比亞能怎樣辦呢?躊躇滿志的他卻無法“負起重整乾坤的職責”,於是他陷入了無盡的思考與矛盾中,《哈姆雷特》正是這思考與矛盾畫出的省略號。他想借這個省略號引發世人同他一齊思考,期望得到一個最終的答案。

《哈姆雷特》讀後感4

春天,萬物復甦,柳綠花紅,使人目不暇接;看到這個場景我的雙眼不知為何有點溼潤,是呀大家都為她慶幸了,所以我覺得如果自己有錢了,自己會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幫助那些可憐的貧困學生。父親的血在我的血管裡湧動著,我開始用父親的尺碼丈量自己的人生。用我那像湖水般的眼睛帶領學生進入知識的海洋,走進知識的世界,和學生一起盡情的地遨遊神祕的知識樂園;

父親被自己的叔叔殺害母親改嫁居然還下嫁給自己的軾父仇人愛人發瘋後不幸死去最後連同自己朋友母親都在這場悲劇中被完全吞噬了.這一連串悲劇都是源自慾望和仇恨.叔叔的貪婪慾望使他作出了違背天理倫常之事也招致了自己親侄子的無法泯滅的仇恨同時也為自己的命運埋下了無法避免的禍根直至最後家破人亡.而小王子呢因為父親的死而悲痛萬分又因父親的鬼魂而萌生了復仇的念頭.於是步步謀劃想要以自己的力量替父親報仇卻又要想盡辦法保護自己的母親卻不曾想到意外之事不斷髮生母親愛人朋友自己都一併失去了.

莎士比亞彷彿在用這樣的文字像世人揭示仇恨的可怕它是一把雙刃劍一把鋒利無比還塗滿了毒藥的雙刃劍.運用他的人就如同是將靈魂出賣給了魔鬼在失去理智再刺傷別人的同時也難免是使自己遍體鱗傷血肉模糊.人類對仇恨的詛咒與排斥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同樣也向人們闡述仇恨比罪惡本身更罪惡.無論是怎樣的理由舉起仇恨就是一切罪惡與不幸的開端.雖然了結這個道理人類卻又不曾擺脫這個幽靈不斷有人為了仇恨害人害己即使是無盡的鮮血也沒能洗刷掉它的存在.

《哈姆雷特》不斷的被人們以各種方式各種形式演繹電影一部又一部人們卻百看不厭源於《哈姆雷特》緊湊的'戲劇情節高潮迭起驚喜不斷所有的緊張氣氛都要等到故事的最後才會得到緩解.多種多樣對大師作品的演繹不斷給予我們新的驚喜和意外對於仇恨的解釋對莎士比亞的解釋.即使有一些並不太盡如人意人們依舊對次充滿好奇.因為莎士比亞因為這位最偉大的戲劇作家和他最偉大的作品之一無論從哪一個角度演繹都會讓人對這一部經典再一次來一遍心靈對話每一次的對話都是對人生新的體驗這就是《哈姆雷特》的魅力所在.作家們用他們的文字時刻提行這人們這把劍的冷酷和恐怖.仇恨的雙刃劍捨棄它比拿起他來捍衛自己明智得多.

《哈姆雷特》讀後感5

文字總是具有震懾人心的力量。讀完莎士比亞筆下的著作《哈姆雷特》,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 最開始,我是很排斥讀悲劇的,我認為悲劇的情感力量雖然強大,但遠不如喜劇帶給我的感情豐富,但直到我看到魯迅的這樣一句話:“悲劇就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而這句話和《哈姆雷特》這本書又十分的貼切。

《哈姆雷特》雖然講的是丹麥王國的國王和王子的故事,但其實深層次來說,它體現了那個年代新舊兩股勢力的衝突,而哈姆雷特作為新時代的有文化的人文主義者,他在王宮中無時不刻都是在孤軍奮戰,而最後哈姆雷特與國王的決鬥雙雙犧牲不僅僅是哈姆雷特這個故事的悲劇,更是人文主義者的一場悲劇。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愛情,友情,親情都無一例外遠離了哈姆雷特,而這些也伴隨著哈姆雷特的'母親,愛人,朋友的死亡而極大地增添了悲劇色彩,在我閱讀的時候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哈姆雷特很慘,但其實仔細思考而來,這也代表了哈姆雷特在反抗舊的邪惡勢力所經歷的苦難十分深重,他的對抗,讓他本擁有的真善美的東西都消亡了。

哈姆雷特在書中思想深沉而跳脫,時常一人獨自沉思到無法自拔,他的內心想法如泉湧,而他卻只有在一個人的時候才會輸注述諸語言,他滿腔的才華無處施展,有時遲遲無法下決定,太過優柔寡斷,這和我們傳統的英雄並不一樣,在印象中英雄應該是高大無畏,完美無瑕的,可是哈姆雷特,他在面對鬼魂的時候有恐懼,在得知真相後有害怕,在復仇路上也有錯誤和猶豫,但是恰恰是莎翁筆下的這個極具豐富的哈姆雷特,才讓整個故事變得合理和值得品味。哈姆雷特雖然有缺點,但是他在面對惡勢力的堅毅,在敵強我弱時的無畏,還有極其縝密的思考,都成為了他英雄的主基調。可以說,哈姆雷特的英雄主義之下還潛藏著懦弱,但正因此,哈姆雷特成了一個情感更加豐富,更像“人”的人。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雖然是在表達每個人對作品的見解不同,但我認為,這句話也可以表達,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能在哈姆雷特中看到自己,觀察自己,感知我們存在的人性,優點,還有缺點。

《哈姆雷特》這本鉅作的每一個片段、每一個人物單獨拎出來都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思考,它是一部永不衰落的著作,我希望能夠在未來更加深入地閱讀中瞭解到,體會到更多的情感和寓意。

《哈姆雷特》讀後感6

國王對於哈姆雷特一反常態的瘋癲狀態表現得極為敏感,他可謂是老謀深算、老奸巨猾、作惡多端,他有的是如何做壞人、如何耍手段、如何實現自己的慾望。在他眼中,只有自己,除己之外的一切只要對自己的利益有所威脅,他都會不擇手段地去剷除前進道路上的障礙,他可以說是個極有手腕、冷血無情、不折不扣的陰險小人。他的軟弱會在陰謀快要被拆穿之際、會在功虧一簣之時、會在死亡之神來臨之刻表現得唯唯諾諾、俯首稱臣,更多的時候,他的人生情態是趾高氣揚、目中無人、頤指氣使的!

國王的禱告語中為:“我的罪惡戾氣已經上達於天;我的靈魂負著一個元始以來最初的咒詛,殺害兄弟的暴行!我不能祈禱,雖然我的願望像決心一樣強烈,我更堅強的罪惡擊敗了我堅強的意願。像一個人同時要做兩件事情,我因為不知道應該從什麼地方下手而徘徊彷徨,結果反弄得一事無成。要是這一隻可咒詛的手上染滿了一層比它本身還厚的兄弟的血,難道天上所有的甘霖,都不能把它洗滌得像雪一樣潔白嗎?慈悲的使命,不就是寬宥罪惡嗎?祈禱的目的,不是一方面預防我們的墮落,一方面救助我們於已墮落之後嗎?

那麼我要仰望上天;我的過失已經犯下了。可是唉!哪一種祈禱才是我所使適用的呢?‘求上帝赦免我的.殺人重罪’嗎?那不能,因為我仍然佔有著為之殺人的種種東西,我的王冠、我的野心和我的王后。非分攫取的利益還在手裡,就可以幸邀寬恕嗎?在這貪汙的人世,鍍金罪惡之手也許可以把公道推開不顧,爆徒的贓物往往成為枉法的賄賂;可是天上卻不是這樣的,在那邊一切都無可遁避,任何行動都要顯現本來的真相,我們必須當面為我們自己的罪惡作證。那麼怎麼辦!呢?還有什麼法子好想呢?試一試懺悔的力量吧。

什麼事情是懺悔所不能做到的?可是對於一個不能懺悔的人,它又有什麼用呢?啊,不幸的處境!啊,向死亡一樣黑暗的心胸!啊,越是掙扎,越是不能掙脫膠住的靈魂!救救我,天使們!試一試吧:屈下頑強的膝蓋;鋼絲一樣的心絃,變得像新生之嬰的筋肉一樣柔嫩吧!但願一切轉禍為福!”他的這般祈禱語是那樣真誠,他將自己的罪惡傾吐而出,可笑的是他單純地認為懺悔可以彌補他的過失和罪惡,沒有想過用實際行動去改過,痴心妄想地希望一切的困境可以轉危為安!

《哈姆雷特》讀後感7

“一千個讀者當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就是其中之一。《哈姆雷特》以劇本的形式,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丹麥王子為父親復仇的故事。這本書打動我的不僅僅是一個精妙的故事,更多的是那些令人深思的哲學問題、情感深邃的詩歌、以及哈姆雷特和奧菲利亞那若有若無、虛幻縹緲的愛情。

他,本該是一個幸福的王子。他有著過人的才質,至高的理性,純真的愛情。然而,一次與鬼魂的對話,讓他發現了父親的私絕非意外,而母親與叔父喜結連理更讓哈姆雷特十分痛心。就這樣,現實的憂鬱、內心的悲憤把他逼上一條為父報仇的道路。

在我心中,哈姆雷特是一個堅毅的、勇敢的、充滿智慧的勇士。他在得知真相起,就下定決心為父親報仇。面對日漸黑暗的現實,他沒有選擇逃避,義無反顧地堅持自己的信念。他精心安排了一場話劇,讓心裡有鬼的叔父暴露內心的惶恐,試探事情的真相。他耿直正義,重用霍拉旭這樣無名無利的.大臣為自己的行動鋪路。對於母親喪失節操的錯誤他毫不避諱,努力勸說母親對自己的良心進行懺悔。

而最令我感動的是,他為了完成自己的志願——為父親報仇,毅然決然放下了愛情。我相信,哈姆雷特是愛奧菲利亞的。“你可以疑心星星是火把;你可以疑心太陽會轉移;你可以疑心真理是謊話;可是我的愛永遠沒有改變……”為了完成使命,他假裝變成了一個瘋子。奧菲利亞質問他是否愛他,他說那是曾經,並且述說著人間的醜惡與令人失望的現實。最終也沒有做出正面回答。他得知墓下埋的是奧菲利亞,他情緒激動奮不顧身跳下墓中要求為奧菲利亞陪葬。“四萬個兄弟的愛合起來,還低不過我對她的愛”,簡簡單單的一句,讓我感慨萬分。在我心中,哈姆雷特是忠於愛情、執著勇敢的青年男子。

這本書還令我著迷的是其精妙絕倫的詩歌語句,包含哲學氣息,引人深思。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在跨越千年的今天,仍然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物慾橫流的社會裡,人們的思想變得鬆弛昏懶,目的心日益強烈,生活做事不簡簡單單憑著喜歡熱愛而一味地追求,追求一些美麗易碎的幻影,生命的重量也無需多言。而我們死後,睡著了,又會做一些怎樣的夢呢?

《哈姆雷特》讀後感8

人們常說這樣一句話——“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說明《哈姆雷特》這本書的影響力巨大。

《哈姆雷特》取材於12世紀丹麥歷史中“丹麥王子為父報仇”的故事,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中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學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僅代表了莎士比亞的最高戲劇藝術成就,也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文學的最高成就。細細讀來,慢慢咀嚼,愈發讓人感到內心的震撼。

本文最初的哈姆雷特是天真、單純,也是幸福的一個王子,他對未來充滿著美好的希望。他與霍拉旭談學術,與奧菲莉亞享受青春,與他敬愛的父王共享天倫。但是後來,父親的暴死、母親的改嫁,讓他覺得一切都天翻地覆了。於是,他失望、孤寂,開始憂鬱了,他無目的地,渾渾噩噩地生活著。

恰在此時,父親的鬼魂告訴了他事情的真相,這下,哈姆雷特憤怒了,他從渾噩中覺醒過來——他要為父報仇。

哈姆雷特憑著自己的智慧,驗證了事情的真實性之後,他開始平靜下來,並認真地沉思著自己是否應該擔起重任。最終,哈姆雷特做出了決斷,他放棄了安逸的生活,放棄了自己的愛情,放棄了許許多多安逸的物質生活。並忍辱負重開始了裝瘋賣傻的生活,只為了計劃的成功。然而,就當一切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做好安排的時候,卻中了國王的奸計,被毒劍刺傷,但他最後還是殺死了國王。他雖然沒有完成自己的使命,但卻為實現自己的理想鋪平了道路。他的靈魂因為自己的抉擇而走得更遠了,直到消失在那條通往天堂的大道上.

哈姆雷特是英雄,他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人性和愛情。正因為如此,他能對母親發出心底的憤怒,面對奧菲利婭的死,他悲痛欲絕,而當他面對自己的仇人、國家的仇人時,善良的本性又使他猶豫不決、遲遲不願行動。如今讀來,我仍能感受到他當時內心的矛盾和痛苦的掙扎。他從“時代脫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板正過來”這句豪言壯語,到“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這句話中,我從中體會到了深深地無奈。他一系列的語言表明他是一個純潔,高尚,有道德,有知識,有決心,欲挽救世界,而又無能為力的人的人,但他卻不停地與不平抗爭!為了他自己,為了他的父王,更為了整個世界的良知!

什麼才是英雄?我認為,像哈姆雷特這樣能拋棄個人情感,維護大眾利益,做出正確選擇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他讓我們明白不能為命運所屈服,不能為權貴所低頭,不能為困難所退縮。要做自己的主人。

《哈姆雷特》讀後感9

《哈姆雷特》這本書又名《王子復仇記》,是莎士比亞四大杯具之首,也是莎翁最負盛名的劇本,代表著整個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據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一位讀者對於哈姆雷特的形象,都有屬於自我的獨特見解。我對於這種說法充滿了好奇,所以,新書剛一到手,我就一頭鑽進了它跌宕起伏的劇情中。

丹麥的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國讀大學時,突然接到父王離奇死亡的訊息。在回國奔喪時遇到了皇叔克勞狄斯即位以及母后改嫁叔父等一連串變故,這使哈姆雷特充滿疑惑和不滿。緊之後他又親眼見到了先王老哈姆雷特的鬼魂,告知他父親是被克勞狄斯毒害,並要求哈姆雷特為其報仇。之後,哈姆雷特用裝瘋掩護自我並經過英國劇團的演出證實了自我的確定。克勞狄斯試圖借英王之手殺死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趁機逃回丹麥。在得知心愛的奧菲莉亞自殺後,他不得不理解了奧菲莉亞的哥哥雷歐提斯的挑戰。決鬥中,哈姆雷特的母親因誤飲了為哈姆雷特准備的毒酒而身亡,哈姆雷特和雷歐提斯也被毒劍刺傷,哈姆雷特在臨死前殺死了克勞狄斯,替父親報了仇。

故事開始時,哈姆雷特對世界充滿著無限的熱情,他高聲稱讚:“人是何等巧妙的天工,理性何等的高貴,智慧何等的廣大……行動是多麼像天使,悟性是多麼像神明,真是世界之美,萬物之靈!”在感情領域也是有著無盡的憧憬。然而,這樣一個熱情善良的年輕人,卻無奈地被命運一次次地打擊,在現實與仇恨之間痛苦掙扎。讀書時,我深深地被故事情節吸引了,彷彿身臨其境,與哈姆雷特一齊笑、一齊哭、一齊恨……當他要與雷歐提斯決鬥時,我的心揪了起來:雷歐提斯可是絕世劍客呀!當看到哈姆雷特被毒劍刺傷,我的心裡一緊,但看到哈姆雷特最終報了父仇,心裡才舒服了一些。

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是一個矛盾的主角,“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這句哈姆雷特感嘆的話,就是主人公內心矛盾的真實寫照。雖然很多讀者批評這本書劇情設定很不合理,怎樣可能所有人都死了呢?也有一些人認為本書充滿了陰謀和仇恨,不適合青少年閱讀。然而,我卻認為這本書令我受益匪淺,從哈姆雷特身上,我學到了許多值得尊敬的品質:在困境中,要勇往直前,絕不回頭;在奸詐小人面前,要用自我的智慧和才能去打敗他們;在逆境裡,要學會逆流而上,終會成功!

《哈姆雷特》是我讀過的第一本莎翁著作,它真是一部十分吸引人的作品啊!

《哈姆雷特》讀後感10

莎士比亞所作《哈姆萊特》它是由五幕杯具組成的。在這位戲劇大師的幾部杯具中間《哈姆萊特》是最撲朔迷離的也是最富有哲理性的。其中如父王為惡叔所弒王位被篡母后與凶手亂-倫而婚王儲試圖復仇而裝瘋等基本情節。十分吸引我卻又十分悲慘。

這次我想聊聊劇中的三個人物。

第一位是本劇的主人公--哈姆萊特。讀完這本書我認識了他從“時代脫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扳正過來”這句豪言壯語到“是活下去還是不活這是個問題”這句絕望的嘆息的全部心理背景。實際上哈姆萊特的尷尬在於一個纖弱而又明達的心靈肩負著與其行為本事不相稱的重任比坦特魯斯更難堪飢渴比西緒弗斯更枉費心力。用歌德的說法“這是一株橡樹給栽在一個只應開放嬌紅嫩綠的昂貴的花瓶裡。”在哈姆萊特身上人的脆弱性和環境的殘暴性是如此相反而又相成以致這個獨特的性格在內涵方面顯得密緻而厚重在外延方面也顯得博大而深廣。

其實就是如此的撲朔迷離讓我的同情也不得不轉移到配角奧利菲亞的身上她是如此的年輕心靈和身體都沒有成

熟種種柔情連她自我都不明其所以然便提前油然而生愛和恨一齊壓擠著、煎熬著她脆弱的.身心。她愛人同時渴望被愛卻往往意識到自我愛人勝過被愛。她不幸而又無助不是因為品質上的弱點完全只是由於自我也不瞭解的天真無邪她當然十分痛苦卻從未流露出來。所以在我看來她更像一隻小鳥為了尋求庇護投向哈姆萊特的懷抱;可嘆他在神經錯亂中竟把她從自我身旁摔開去摔的那麼重最終無意間殺死了她。她死在了她愛的人手上上天對她還是仁慈的。

最終我想聊的這個人物與前兩個人物相比他出場次數並不多卻對情節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無論在外國還是中國鬼魂往往是一個有濃厚的人情味因為前世有莫大的冤屈在墳裡不得安寧只得向活人顯靈直至冤屈得以昭雪正義得以伸張為止。老哈姆萊特正是這樣一個鬼魂以致他一出場便發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呼喊之後把他如何被人謀害的經過口齒清晰的描述給哈姆萊特聽他談到他所受的痛苦並不是消極的哭訴而是進取地要求復仇這就是老哈姆萊特。

《哈姆萊特》是一個很悲慘的故事但從幾個人物中我瞭解了許多懂了許多許多。

《哈姆雷特》讀後感11

剛接觸這本書的時候,看到這個書名,給我的感覺是這本書將會描述的是一個人物的方方面面,果不其然,這本書講述了哈姆雷特的父親死了,母親卻在他父親死後匆匆的嫁給了他父親的弟弟,後來得知父親的死是一場陰謀,最後展開的是復仇的畫面。

這本書反映了人文主義理想同黑暗的封建主義之間的鬥爭,揭露了英國封建貴族之間爭奪權力而進行的殊死搏鬥,批判了現實社會的黑暗。

克勞狄斯是社會罪惡的化身,他自私自利,為了權利而謀殺自己的哥哥;喬特魯德,性格矛盾,她愛自己的孩子,卻又沉迷於自己丈夫的弟弟。

哈姆雷特在小說中無疑是可悲的的人物塑造,他本是自由快樂的王子,卻因父親的死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母親的再婚,父親被叔叔謀殺,給予了哈姆雷特的心靈的巨大打擊。他壓抑地喘不過氣,從而變得瘋狂與偏激。

他一方面追求著人性心靈的解放,另一方面卻因為道德和殺父之仇而無法跟著自己的內心走。這兩種思想同時折磨著他,他痛苦著並對自己的人生產生了懷疑,這使他的.行為越來越瘋癲與抓狂。

他一直周旋在矛盾的心與復仇中,讓他無心去關心他的愛情,關心那個可愛的女孩子,從而在哈姆雷特的激烈語言與行為中,並在父親死於她愛的人手中時,這個可愛、聰明伶俐的女孩子瘋了,最後她去了天國。這是一幕令人可悲的畫面,在這個黑暗的社會,王權相爭的時代,又一條人命喪失。

哈姆雷特是一個複雜的人物形象,他的人格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他既勇敢又懦弱,在他人提出的挑戰時,在他跟隨他父親的靈魂走時,在刺死那個官員時,他是勇敢的;對於復仇時,對於他對自己母親的愛恨交織時,他是猶豫的,懦弱的。

對於他父親的靈魂的說辭,他特意安排了一場戲劇,展現的是他父親說的他叔父如何殺害他父親的畫面,他想借此看他叔父的表情與臉色,看到他叔父帶著恐慌的神色,他顯得很開心、很瘋狂,也因此確信了他叔父害他父親的過程。但是面對這複雜的心理,他並沒有殺了他叔父,而是離開了皇宮。

最後在決戰中,他得知他叔父在劍上塗了無可醫治的毒藥,他母親誤喝了毒酒而身亡,這使得他復仇的心再次燃燒,他憤怒地拿著毒刀刺入了他叔父的身體,最終他也毒發身亡。

這部小說突出了人與人之間的仇恨,對金錢、權利的慾望。最後的結局也發人深思。

《哈姆雷特》讀後感12

悲哀、悲慘、悲痛、悲觀或死亡、不幸的同義語,它與日常語言中的“悲劇”一詞的含義並不完全相同。讀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就會有亞里士多德的感受,感受到的是悲劇的美麗與偉大,莎士比亞所塑造的每個人物每一幕都那麼每句話都有著戲劇的崇高。這復仇的火焰源起於國王的陰謀。克勞狄斯國王為了爭奪先王的王位、王冠與王后,竟不念手足之情將毒藥倒入先王的耳腔,謀殺了先王,得到了一切。

國王所編的謊言使鬼魂遲遲不能消散。於是,哈姆萊特王子決定替父報仇,安息遊蕩人間的鬼魂,因為他多次錯過機會,最後雖然殺死了國王,卻也死在了同樣是替父報酬的雷歐提斯的劍下。愛情的忠誠與背叛或許是復仇的另一大因素。哈姆萊特也曾想大聲喚醒這個背叛了父親的王后,讓王后意識到自己所犯下的罪錯。在擊劍中,她代飲毒酒而死去。王子雖然在復仇的時候曾讓奧菲莉婭萬般傷心,然而,在心上人即將下葬的時候,他也曾止控不住心中的悲傷,傷痛不已。即使是復仇的不得已也不能掩蓋王子對奧菲莉婭的忠誠、純潔的愛!

從羅森克蘭茲與吉爾登斯吞反覆無常的探密與告密中,足以見證這兩位從小與哈姆萊特王子一起長大的朋友是如何利用他們與王子之間的交情來換取國王與王后的嘉獎,或是加封爵位,或是賞賜珍寶,而得到的一切有一份真誠的友誼中的信任重要嗎?霍拉旭雖是個軍官,但卻在哈姆萊特將要面對未知的危險,對話鬼魂的時候不撇下王子一個人逃走,而是儘自己的力量拉住王子。復仇時他始終沒有違背對哈姆萊特王子許下的諾言,隻字不提所看到的`一切。在哈姆萊特臨終之前,他也曾想喝下剩下的毒藥,與王子共長眠……哈姆萊特與霍拉旭之間雖是軍臣間的忠心耿耿,但更多的是讓人們看到了他們心中的那堵友誼之牆!

波洛涅斯有一對擁有高尚美德的兒女,然而他自己竟是如此得虛偽,為討國王、王后的歡心,他不惜出賣女兒的珍貴愛情,他在國王、王后與王子之間油腔滑調,故做媚姿,最後因偷聽王子與王后的對話,慘死在哈姆萊特王子的劍下。他的愛管閒事與虛偽不也折射出人性醜惡的一面嗎?“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哈姆雷特》讀後感13

我認為哈姆雷特這段獨白是他性格的轉折點,是哈姆雷特從延宕轉入行動的關鍵。從表面看來是不錯。但問題是,以哈姆雷特對生命價值的偏愛,怎麼會在一受福丁布拉斯士兵的刺激就“只許有流血的念頭”呢?哈姆雷特准備流血以及要讓別人流血的念頭像他對生死的思考一樣是主動選擇的結果嗎?

哈姆雷特的延宕與行動之間如果沒有必然的聯絡,哈姆雷特的性格必然是不統一的。從哈姆雷特的獨白看,哈姆雷特儘管下定復仇的決心時,也沒忘記對生命價值的思考。他的'內心深處還在不斷地詢問生命意義何在的問題。他說:“可是究竟是由於。禽獸的健忘呢,還是因為把後果。考慮得過分周密,想來想去,只落得一分世故,三分懦怯——我實在不知道為什麼一天天過下去。只管在口裡嚷“這件事一定要做”,而明明有理由,有決心、有力量、有辦法。叫我動手啊。“為什麼一天天過下去”。

這樣有關生命價值的問題,在哈姆雷特此時此地還根本沒有得到解決。所以,在第五幕的“墓園”一場,哈姆雷特面對“骷髏”儘管是不斷地在調侃!

我們一步步想象下去,不會想象到亞歷山大的最高貴不過的玉體叫人家拿來當爛泥給酒桶塞塞孔眼嗎?”

哈姆雷特看到了生命的變化之快與脆弱,看到了死亡對於生命的剝奪,如果假以時日,哈姆雷特也許會沉思出生命的真正意義及給自己的復仇尋求到價值。但是,在一系列事件的因果性中,哈姆雷特對生命沉思的心性缺少發展與成熟的時間。“我到處碰見的事物都在譴責我,鞭策我起來複仇!”這句話流露出了哈姆雷特在選擇流血時的無可奈何的心態。重整時代的任務逼迫著哈姆雷特匆匆上了戰場,而終因誤殺波樂紐斯,被克勞狄斯所利用,最後落得了悲慘的結局。

哈姆雷特是單純的,他嚮往一種理想的人與社會,在發現生活的真相是那樣恐懼之後便不禁產生了幻滅感,對生活失去了樂趣,他想改變現實,卻找不到途徑,他甚至越發感到只有死亡才能終止那心靈之中的無限悲苦。

也許就是像哈姆雷特這樣人,在生存與毀滅之間徘徊,才會不顧一切地撕開人性醜惡的一面。生存的道路是何其的艱難,在毀滅面前,只有以自己的雙手去“重掌乾坤”,哪怕犧牲自己的理想與生命。這就是我們的哈姆雷特,以自己的生命與理想去和現實的命運挑戰,儘管他在殘酷的現實沒能完成“改造社會”,但是我想這就已經足夠了。

《哈姆雷特》讀後感14

第一次閱讀《哈姆雷特》這部世界文學鉅著,約估摸是在國小五年級的時候。父親學外語出身、很喜歡外國文學名著,又對我管教極嚴,規定了閱讀書目,當時就選擇了這本書。現在重新拾卷,想到《王子復仇記》書籍本身講述的就是王子為父報仇的歷程,而身為讀者的自己又是在父親的啟發下接觸此書的,於是,在翻開書本時,不禁為這種奇妙的偶然而產生一種近乎“百感交集”的感受。

《哈姆雷特》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著名劇作家莎士比亞創作的四大悲劇之一,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是在中世紀的`北歐國家丹麥,故事的主人公是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劇中人物也以丹麥王室和大臣及其家庭成員為主,講述了王子哈姆雷特為父報仇的艱辛歷程。

作品的開篇地點是厄爾錫諾的城堡露臺,借士兵和哈姆雷特摯友霍拉旭之口講出了舉國戒備的原因——先王與挪威王依決鬥獲勝而獲得土地,挪威王之子急於為父報仇、招兵買馬,引發丹挪兩國爭端以致戰爭陰雲密佈,為丹麥先王鬼魂出現的原因——“前世孽障未盡”做了交代,鬼魂也隨之出現,遊走在城堡露臺。與孤獨的先王形成對比的是,先王的弟弟克勞狄斯在繼承王位後迎娶了哈姆雷特的母親、王后葛特露,舉國歡慶新王大婚的盛景掩蓋了先王逝世的悲痛。新婚之夜的宴會上,只有哈姆雷特一個人鬱鬱寡歡,為母親的迅速改嫁而不滿,“短短的一個月以前她還哭得像個淚人似的……她就改嫁給了我的叔父……”幽怨的情感溢於言辭之中。新王面對哈姆雷特的愁容,說出了“你是王位的直接繼承者……我要給你尊榮與恩寵…”之類的話來安慰他,但無濟於事。新王懷著對篡位的深深不安對哈姆雷特給予王位傳承的許諾,妄圖以此贏取哈姆雷特的忠誠,但實際對王子有著極大的擔憂。而哈姆雷特對自己叔父的評價中也可以看出,對於功績、德行遠不如父親並佔有自己母親的叔父,王子本人是及其蔑視和鄙夷的,這些情感中似乎也包含著對叔父取得王位合法性的某種懷疑。

在得知父親鬼魂出現的訊息後,哈姆雷特迫不及待的前往露臺查證。果然遇見了鬼魂,而此前一直沉默的鬼魂的開了口:“必須替我報仇。”鬼魂向哈姆雷特講述了先王遭到自己兄弟陰謀謀害、奪取王位和霸佔愛人的可怕真相,悲劇就此埋下禍根。哈姆雷特心中的疑問得到了證實,復仇之路由此開始。

《哈姆雷特》讀後感15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也是其最知名的悲劇作品,被許多莎評家視為莎士比亞全部創作乃至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性作品。如果說《奧賽羅》是關於感情的悲劇,《李爾王》是關於親情的悲劇,《麥克白》是關於野心的悲劇,那麼《哈姆雷特》則是這三者的綜合,並且在這感情、親情與野心的悲劇中最終體現人的性格悲劇。

哈姆雷特像我們每個人一樣真實,但又比我們偉大。他是一個巨人,卻又是一個真實的人。哈姆雷特以自己的“毀滅”去毀滅了醜陋的叔叔克勞迪亞斯;以自己的“毀滅”深深的把當時醜陋的現實刺了一刀;以自己的“毀滅”成就了他的祖國——丹麥的“生存”;也以自己的“毀滅”留下了那振聾發聵的“哈姆雷特命題”。

哈姆雷特是個與惡劣世俗同歸於盡的悲劇英雄,但他悲壯不悲觀!曾有人這樣說過:其實悲劇具有一種深刻的美,悲劇存在的好處就在於它不只是為了贏得人們一掬同情的眼淚,而是要透過對悲劇產生、發展、結局的整個過程喚起人們對生命好處的嚴肅思索。悲劇也正是透過對一切矛盾衝突必然性的揭示,表達了對真、善、美的肯定!

在莎翁所有的作品裡,《哈姆雷特》或許是最受爭議的一部,也是最受注目的一部。無論你在人生的哪一個階段,當你經歷了一場豐富而深刻的精神生活,當你提升了自己的人格,重新發現了一個全新的自我,你總是能在《哈姆雷特》裡找到一些你會覺得那似乎就應是屬於永恆與不朽的東西。在很大的層面上,它描述的是一種極其原始的悲劇,人的悲劇。

這個戲劇中有一段十分經典的關於死亡的'臺詞:“生存或毀滅,這是個必答之問題:是否應默默的忍受坎苛命運之無情打擊,還是應與深如大海之無涯苦難奮然為敵,並將其克服。此二抉擇,就竟是哪個較崇高?”

哈姆雷特選取了死,“死即睡眠,它但是如此!倘若一眠能了結心靈之苦楚與肉體之百患,那麼,此結局是可盼的!”死並不是可怕的,而是一種歸宿,一種最安全最適宜安撫靈魂的方式。只可惜,在死的時候也不是徹底清淨的。沒有人能告訴我們死了之後是什麼樣貌,不知道死去以後是否真的有夢,而那夢又將是完美的還是殘酷的。

命運、性格、抉擇,這些該是《哈姆雷特》永恆的魅力所在吧?“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讀者”,擁有無比藝術魅力的《哈姆雷特》以其獨特的魅力在世界的舞臺上影響著一代代的人們,折服了千千萬萬的讀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zh-tw/flxy/guanhougan/dr4ne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