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個人範例 >心得體會 >

《論語》的心得體會15篇

《論語》的心得體會15篇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啟發時,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那麼要如何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語》的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論語》的心得體會15篇

《論語》的心得體會1

國小那一本本的校本教材,發覺離我們已甚遠的儒家文化在城東國小是如此的盛行,孩子每天在學校都能與孔子、莊子等智者對話是多麼的幸福!中國優秀的古典經文意存高遠,用這些優秀的文化資源充實孩子,就是給孩子一把開啟智慧的鑰匙。和孩子一塊誦讀城東國小的校本教材中的中國古代優秀詩文,也讓我再次有機會同中國古代最優秀的思想家交流,這也是多麼的幸運。

曾記得買了一本少教版《論語》,給孩子看,説實話,小時候讓孩子看這類書籍,只是想讓我們國家這些優秀的國學精粹趁孩子這個年齡記憶力強的時候,循序漸進地單純記憶,只要他知道不要求他明白,讓他自己隨着年齡的長大,自己慢慢去領悟、感受。後來,到了三年級學校校本教材裏出現了《論語》名句,孩子的.興趣更高了,因為有很多他會背了,他也有點懂了,雖説還不很透徹,雖然還只是從孩子的眼光去領會這些道理,但他能從平時生活中、學習中去觀察,去思考,去做,這就達到了我們的初衷。有了這些心得,足矣。

另外,從家長角度讀了以後也有一種新的心得:孩子從孔子的“君子九思”和“子絕四”悟到了做人的道理,而我從中也得到了新的啟示,那就是對於現今我們做家長的,在教育子女問題上我們做到了這“九思”嗎?特別是其中的“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温,言思忠,忿思難”和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好好反省反省吧!做到了嗎?要知道父母的一席話、一行為就可暖孩子心使之積極奮發;也可傷孩子心,使之消極不振,前後可差1 之千里了。

我想,我的孩子從小就誦讀精典,接受精典的薰陶,對他的一生一定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同時,每天與孩子一塊在精典誦讀中感悟人生,構畫出一幅祥和的親子畫卷,受益匪淺,意義深遠。

《論語》的心得體會2

從孔子談起,自他成名後,人們都尊稱他為萬世師表,殊不知他在三歲時父親便去世了,他還因此常常受到族人的歧視。在那個時代,既沒有造紙術,也沒有印刷術,流傳的著作全靠傳抄,倘若自己想保留別人的作品,就必須一字一字地刻在竹片上。而孔子對書籍的熱愛不淺,當時的《易經》便是孔子刻的,所以他經常翻閲,以至於結實的牛皮繩都斷了好幾次。倘若沒有遠大志向,不熱愛自己的事業,孔子怎會以如此堅強的毅力支撐自己前行?

“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范仲淹幼年不幸,他出身貧寒,年少時只能跑到寺院中的一間僧房中讀書。每天晚上,他都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飯,等到第二天凝成凍後,用刀劃成四塊,早上兩塊,晚上兩塊。生活如此艱苦,他卻毫無怨言,專於研讀,終有所成,還為後人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深受讚譽。

現在看來,至少名人少年多立志這句話並沒有錯。然而經歷了挫敗後,對“弘毅”的覺悟或許更加深刻。

論語個人閲讀心得體會 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先説對人的分類與判斷,我們學論語的目的之一是為了培養我們的價值觀,價值觀就包括了什麼是君子,什麼是小人。在這一節課,我的到的'對君子與小人的分辨是這樣的:君子是有價值觀、原則與方式的,所以學習任何知識都會學得比較好,因為掌握了方法,所以君子可以做各種各樣的事侷限(君子不器)。君子也是二元以上,所以與人交往的時候堅持自己的原則但不去攻擊別人(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在學術上的另談),君子先做事然後再説自己做的事,這樣既不會有空話(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也能用在判斷事上)。

小人呢?沒有自己的原則、價值觀與思維方式,也是一元或元都不元的思維,只能掌握有限的數量較少的知識,並且因為沒有思維體系把知識串聯起來,所以能做的事是固定的,像一個器具只能做相對於君子來説是少得多的事情(“小人器也”君子不器。當然,君子不願意學某些東西或者有些東西不學另當別論),因為沒有自己的原則,所以喜歡搞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經常變臉,跟誰在一起都好,你好我好大家好。

温故而知新也是一種思,但是要結合學,否則光學不思,就會迷惑,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通過學習,我們可以從中吸取更多有益的東西,靈活運用到我們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去,以上是我學習論語的感受。

《論語》的心得體會3

這次假期,媽媽給我買了一本《論語》要我讀。剛開頭我只是讀着玩。可是越往裏讀我就越覺得受益匪淺。

《論語》的第一篇是講怎樣學習做一位好人的,開頭一句話是我們從小就背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讀這一句話時我很不明白,這一句話是講學習並時常温習,是件歡樂的事。可他跟做好人有什麼關係呢?再看看前言。咦!前言上的一句話“學習好的不肯定是好人,而好人肯定學習好。”是啊,學習好是做好人的根本準則。

《論語》上還有一句話是曾子説的“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自己每天要屢次檢查反省自己。當我讀到這句話時我不禁特別慚愧,已經放假快一個月了,可我成天玩想着放假了就可以放鬆了,從來沒有想着學習,每次媽媽讓我學習時我也並沒有學進去,只是給媽媽學的,做做樣子。其實現在想想我還不是自欺欺人,騙住自己了。從今日開頭,我肯定照這句話去做不在騙自己了。學習是給自己學的。

自古就有“一部《論語》治天下”之説,都説《論語》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才智的昇華。讀了《論語》之後我更能體會這句話了。並且《論語》也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不管做什麼事都不能自欺欺人。都要想想這樣做對不對。這《論語》真是一顆靈丹妙藥啊!

《論語》的心得體會4

《論語》,一部中國人的經典,一部古老而源遠流長的新鮮的龍骨,一條浸透中國人血脈的河流。

初讀《論語》,是在國小,那時的我覺得《論語》這本書既樸實無華又秀氣可餐,白紙黑字,隻言片語就勾畫了它的美好景象。

《論語》,是作者孔子以及他的弟子被收錄的語錄,它以文言文的形式向後人完美地展現出了精髓,也讓人悟出了許多深邃的道理。比如:“自古皆有死,人無信不立。”道出治國真諦;“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醖釀凌雲壯志。”、“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描摹君子氣概;“仁者愛人,親親愛人”互換人間温情。這些樸素而又睿智的語言使我的心靈變得更加乾淨明澈,引我走進了一個欣欣向榮的世界,面對眼前這一幅美好畫面,我忍不住想用心品味,用心咀嚼。

在欣賞《論語》的過程中,我慢慢地去品味它,並且用它來規範我的言行和學習方法。在這個十分有趣的過程中我明白了孝道是人的本分,子女的本分,是一個“孝”字,孝乃天經地義之事,人倫之根本,八德之上首也。你看水必有源,木必有根,根深則葉茂,源遠則流長。人的根源就是父母,孝是道的根本。然後有大孝、近孝之分別。小孝孝於庭幃,大孝孝於天下,近孝孝於一時,遠孝孝於萬古。

另外,《論語》對我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在我剛剛步入八年級,成績一直不是很好,於是我急於求成,卻忽略了概念和定理的理解,這使我的基礎並不紮實,各種教輔書上的學習提綱使我更加眼花繚亂。成績不但沒有提高,反而直線下降。後來,我反覆回味了《論語》,其中“温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的話使我受益匪淺。《論語》倡導的老實,嚴謹的學習態度,這不是任何一種學習方法都行之有效。反覆回味,如同在蒼綠的的薄荷葉中嗅出絲絲清涼:做事一定不能因為某種原因而違背原有的原則。當然,這不僅僅是指學習,在其他方面上夜一樣。否則,必然失敗。這使我豁然開朗。

而且,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顯然在提高。但是許多人卻越來越感到不滿,因為人們看到身邊總還有些乍富的階層,總還有些讓自己感到不平衡的事物。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多一點,看心靈少一點。孔夫子能夠教給我們的快樂祕訣,就是如何去尋找自身內心的安寧。人人都希望過上幸福,和睦,快樂的生活,而這些都與貧富沾不上半點關係,但都與內心相關聯。在《論語》中,孔夫子告訴他的學生應該如何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孔子對子貢的提問做出了完美至極的回答:““貧而無陷,富而無驕”還遠遠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也就是説,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安於貧賤,不獻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閒的'快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也不會因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

一個人不被富足的生活蠱惑,又能在貧賤中保持做人的尊嚴和內心的快樂,這樣一種儒家思想傳承下來,使我們歷史上又出現了許多內心富足的君子。

讀《論語》使我們深刻體會到了許多道理:孝道是人、子女的本分;《論語》倡導的是老實、嚴謹的學習態度;對貧賤生活的感悟以及最求等等。

《論語》講述的當然不僅僅是這些,還有許多道理等着人們去深刻體會。

《論語》的心得體會5

現代的社會裏,處處都應存在着誠信。對於一個國家而言,誠信可以説是立國之本;對於一個企業而言,誠信可以説是立業之本。對於每個公民而言,誠信可以説是立身之本。

假期裏,我又一次捧起《論語》這本書,饒有興趣地品讀起來。在這本經典著作裏,藴含着古代燦爛的文化歷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華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今日,處在21世紀的新社會,《論語》仍在文化界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引領着人民朝着未來、文明,跨步前進。

《論語》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最讓我刻骨銘心。從中,可見孔子對誠信的重視。在孔子看來,誠信是每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範疇,取得人們的信任比什麼事都要重要。

“一個月包退,兩個月包換,終身維修。趕快拿起手中的電話訂購吧!”在許多電視頻道中,經常看到這排山倒海的場面,聽到這聲嘶力竭的呼喊的電視購物廣告。多功能手機,褪黑儀,增高鞋,這一個個廣告裏的產品難道真的擁有那神奇的魔力嗎?其實不然。在前幾個星期,新聞裏就揭開了電視廣告背後的神祕面紗。主持人帶着大家,一齊總結了電視廣告的種種特點,拍攝電視廣告的招招祕訣。其中主持人舉出了一個典型事例。廣告裏介紹的一個號稱“排毒基”的洗腳盆,聲稱只要你把腳放進去,並撒上一點鹽,就可以把你體內各個部位的毒素統統地排出來。從電視屏幕上,觀眾分明親眼目睹了那黑黃相間的毒素排出來。

人生,教育,社會生活等多方面,內容豐富。《論語》中的一些經典名言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鮮矣仁。""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比較熟悉,但文言文件精煉的語言中卻已經藴藏着很多的道理在裏面,這本書中每句話後面都配上了譯文,每篇後面都附上評點,讓讀者更容易接近孔子從中學會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為人處世。

《學而》一篇中孔子談到孝悌忠信等行為規範和做人的原則。比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在孔子看來,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個人如果對父母不尊敬侍奉;對兄長不聽命維護,社會就亂套了。君將不君;國將不國……孝,悌,忠,信,是孔子經常涉及到的命題,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他心中正人君子的美德。用今天的道德標準衡量,這些雖然並不是全都適合,但基本是合理的必竟跟封建社會不一樣了,現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規範,例如我們反對古人的"愚忠""愚孝"。 幾千年過去了,孔子在做人與學習的關係問題上,所強調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現在依然受到肯定。

《為政》一篇也談到了人生的修養。孔子把孝的問題,禮節的問題,忠信的問題,義勇的問題看得很重。認為一個人不具備這些品格,就談不上有道德,也就無法立足於社會,更無法治理國家。另為孔子對許多日常言行舉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止,是知也。"孔子像我們強調了做人要實事求是,別不懂裝懂。"先引其炎而後從之。"則交到了我們要有重視實際的求實精神。"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輕言重行的傾向。我們可以從這些言論中學到孔子的思想,而對於我們當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 《論語》所帶給我們後人的啟迪和價值時説不盡的,有空休閒時真該拿出來讀一讀。

《論語》的心得體會6

古人云:“人非賢聖,孰能無過?”父母犯錯是很平常的事,子女如何對待犯錯的父母是一門不平常的學問,從小處説,它是家庭的教育問題,從大處看,它直接影響到了一個民族的存亡問題,孔子就像一盞明燈為我指出正確的方向,子曰:“事父母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它的意思是父母有錯,要好言相勸,聽不進時,要尊重他們,要任勞任怨。”看到了這句話,我思續萬千,於是暑假裏的那一幕霎時間浮現在了我的眼前。

那是一個炎熱的早上,媽媽帶我到外婆家去,由於眼睛被蚊子叮了一個大包,奇癢無比,一路上不斷地揉着眼睛,眼睛又紅又腫,可惡的眼睛過敏疹又發作了,一進家門,外公見到我着副尊容大發雷霆,二話不説就朝媽媽嚷嚷:“你怎麼把他的眼睛打成這樣,你還配做母親嗎?”媽媽見了外公那怒氣衝衝欲言又止,她輕輕地把我拉到衞生間給我沖洗眼睛並上了藥,這時我疑惑不解地問媽媽:“媽媽,平常您批評我時,總是那麼嚴厲,可這次外公錯怪了你,你都那麼地温順,這是為什麼呢?”媽媽沒有回答,過了一會,她指了指窗外,我乍一看,只見有一些工人在為小樹在修剪枝丫,還又一些工人在為一棵為我們這風擋雨的,傾斜的大樹支撐並加固,這時媽媽語重心長地對我説:“你就是那棵小樹,我就是那些工人,你外公就是那棵老樹。”“我懂了,我懂了,你對我嚴厲是想要我成才,而你對外公温順是報答他對你的養育之恩,盡到孝的責任!”我搶過媽媽的話茬説道,“對,對你説得很對,”媽媽點了點頭,“你一定要好好記住這句話‘百事孝為先’”這時,我恍然大悟,於是飛奔回大廳對正在生氣的外公説:“外公啊外公,你錯怪了媽媽,我眼睛腫不是媽媽打的,是蚊子咬的!”外公不好意思地對媽媽説:“你怎麼不早説,你看現在多不好意思啊!”“沒關係,沒關係,”媽媽淡淡一笑地説,“給你罵幾句有算得了什麼?”家庭裏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想到這裏我終於悟到了孔子這段話的真正含意,媽媽的言行是勞無怨的寫照。

孔學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中的瑰寶,是民族思想的精華,幾千年來,它教育大家,要尊循“忠、孝、仁、義”,準則行事。這句話告訴我們,為人子女,一定要報答上一輩的養育之恩,對父母要奉行孝道,在父母犯錯的`時侯,子女受到委屈,在怨和累情緒的干擾下,容易失去孝心,這句話告訴我們:應該忍辱負重的精神,寬容的態度,存有孝心,才能做到子曰:“事父母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我還悟到了其實孔子的這段話還有另一層的教育意義。首先要培養自己對父母有孝心——報恩之心,拓展自己的心胸,日後才有能力以博大胸懷,用報恩之心對待社會,對待大自然,對待祖國,用坦蕩,樂觀的精神,接受撮折接受挑戰,無怨無悔為社會為人類,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建設一個和諧安定的中,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論語》的心得體會7

一代智者萬代師,被稱為”至聖“的孔聖人孔丘,以其獨特的教育這種方式,在腐朽的世界上在上為閃耀着自己的光芒,他堅信”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他使用”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的學習方式,他貫徹”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為人處世之道……那一句句論語,傾訴着他的心聲,那一句句論語,凝聚着他的智慧。哪怕相隔幾千年,我們依舊聆聽着他的教誨,我們懂得了”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中心,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中孔子的告誡,我們明白了”禮之用,和為貴,賢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中他的教導。而那一條條論語中,最令我觸動的,還是——”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在孔子的眼中,有智慧的人,修為就是不會迷惑,這樣的人,早已看破了世間紅塵。經歷了太多,在謎題中徘徊,最終擁有了現在的成就,因為見過太多,所以自信,也不會被醜事迷惑;而有仁德的人,修為就是不能憂愁,因為仁德,所以有太多的可以事情需要擔憂,見識過了風風壓浪,經歷過了大風大雨,才有瞭如今的平靜。這樣的人,哪怕天塌了下來,也只會安安靜靜的'去實現目標;而那些有勇氣的人,修為就是不會畏懼,有了勇氣,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哪怕困難再大,風浪再急,就算聰明才智超出了自己的本領範圍,就是因為勇氣,有了支撐下去的信念,因此,無論什麼樣的危險,也會慢慢在他們心中的勇氣下所慢慢灰飛煙滅。

從古至今,有望成為聖人的人太少太少,只是因為心中的今生今世,唯有孔丘,不僅見多識廣,待人寬厚,更是無所畏懼。或許我難以真正理解孔子,解析論語,但是,我知道,唯有孔子,能在亂世中,依舊馳聘神思妙想。

《論語》的心得體會8

孔子是我國春秋時期的一位偉大的教育家,論語是孔子和他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字字句句,片片斷斷記錄下來的,後來《論語》成了舉世聞名的古代經典文化,曾經有朝廷宰相僅以半部論語治天下,他把論語中富有哲理的話講給昏君聽,昏君聽了孔子的話後,終於也變成明君了,從此他熱心治理國家,國家就強大起來了。

《論語》中有許多哲理名言,對我們的教育起着非常積極的影響,因此學習論語是十分有意義的'。例如:子有四教,文、行、忠、信四項內容教授學生。剛毅木,訥近人,焚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從這些論語中,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我們做事要謹慎,待人要忠誠,要懂得怎樣尊重別人。這都是我們做人的準則。

以後我在為人處世也要這麼做,並且每時每刻都提醒自己的夥伴。讓大家在學論語的過程中健康成長。

《論語》的心得體會9

為政者要以德服民。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孔子説:為政者,要靠道德來治理國家,這樣就會鄉北極星一樣穩居於北極而周圍的羣星也都會環繞在他的周圍。

德治的基礎,關鍵在於為政者本身的高尚品德。如今社會,高官們的大案要案觸目驚心,道德約束何在?記得劉備在白帝城留給兒子的遺書中有言:“莫以惡小而為之,莫以善小而不為”,荀子也説“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為政者要正邪分明。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魯哀公問:“怎樣才能使百姓服從呢?”孔子回答説:“把正直無私的人提拔起來,把邪惡不正的'人置於一旁,老百姓就會服從了;把邪惡不正的人提拔起來,把正直無私的人置於一旁,老百姓就不會服從統治了。”臣下之人,凡是光明磊落,行事謹慎的,往往都是正直的君子,百姓自然敬愛他,希望他得到合適的官職,實現他的政治主張。也有些做臣子的,心地奸險,行事乖張,往往都是邪枉的小人,百姓自然憎惡他,怕他誤國害民。這其實也是天下人的心聲,縱觀當今社會特別是基層,不難發現,發展得好的鄉鎮大都有個好的支書及班子成員,在他們的帶領下,羣眾齊心協力,共同把家鄉推向致富。

《論語》的心得體會10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孔子提倡仁愛,但他並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提倡的是一種人生的效率和人格尊嚴。以怨報怨,以德報怨都不可取,要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也就是你的高尚人格,坦然面對一切,這就是以直報怨。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華留在最應該使用的地方。我們今天都在説皮面資源的浪費,卻忽視了心靈的荒蕪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費。

子游説:“是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論語-里仁》)如果沒事總跟在國君旁邊,雖表示親近,但離自己招致羞辱不遠了;有事沒事總跟在朋友旁邊,雖然看起來親密,但離你們倆疏遠也就不遠了。《豪豬的哲學》也説明了這個道理。那怎樣與朋友相處?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勿自辱焉。”(《論語-顏回》)“花未全開月未圓”,朋友之道,親人之道,稍微留一點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闊天空。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其前提“在其位,謀其政”:1、原則。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逋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處理事情,沒有遠近、親疏,一切按道義行事。2、方式。重“行”,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論語-為政》)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論語-泰伯》)(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做事情要考慮後果。其次要注重禮節。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論語-憲問》)好好修練自己,保持嚴

肅恭敬的態度,再想法讓別人安樂,並讓老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連堯、舜都發愁沒做好,難道還不夠君子麼。

讀于丹《論語》心得有感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話文把孔子的《論語》詮釋給世人,使我們能夠領悟到《論語》傳遞的樸素的、温暖的生活態度,真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她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這七個方面分別闡述,用很多生動的耐人尋味的`例子來詮釋了《論語》的真諦,那就是怎麼樣才能過上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生活!

于丹教授在此書中是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旦鏈接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

感智慧的昇華,看完這本書真的是受益匪淺,給人以心靈的震撼!但每個人理解的程度不同,感受也會不同,我的理解就是教導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好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點就是要有一個樂觀積極的心態,與人為善、修身養性,做好自我。

人的一生難免遇到挫折和磨難,怎麼樣來面對生活給自己帶來的不幸?于丹教授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她説:“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子曰:“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應該放下時且放下.

《論語》的心得體會11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很多成語、名句都是出自《論語》,當我們脱口而出或者在寫作時自然引用這些成語名句時,往往並沒有意識到我們正在用孔子的思想來為自己的觀點服務,由此可見,兩千五百多年來,孔子所倡導的儒家文化其實一直在潛移默化地浸潤和影響着中國人的思想和言行,這大概這就是《論語》的魅力所在吧。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感悟。可以這樣説“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這句話基本上讀過中學的人都知道,沒有讀過書的人也會比較熟悉。因為它是論語的第一句話,在中學的課本里也收錄了,同時在生活中也成了勸學和如何形成學習方法的金玉良言。

這句話的一般意思是説學習的時候及時複習,那麼學習就很愉快了。

但我們誰都知道,學習是一件很痛苦的事,無論成績好的還是成績差的,我相信都獲多獲少地有這種體會。

既然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我相信孔子也經受過,我們從孔子其人中可以看出,即便是他不會完全痛苦,那也會有的時候會痛苦。

複習時再次學習原來的內容,既然原來學習的時候已經很痛苦,難道再一次學習就不會痛苦嗎我想更會。這好比舊傷上撒把鹽,無限許多新愁。這又怎麼能夠快樂呢一件事情要快樂又幾種方式:其一我自己的選擇,是我想要做的;其二儘管不是我想要的,但我漸漸形成了習慣,最後成為一種條件反射式的想要,就像抽煙一樣,其實剛抽煙是很痛苦的。

所以,對“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我的理解是:學習的時候使之成為習慣,這樣不僅不會痛苦,還會非常快樂。

所謂習慣成自然,而自然的就是快樂的。

我們學習是這樣,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也是這樣。早上多睡一會兒是很舒服的事,特別是寒冷的早上,能夠躲在暖烘烘的被窩,那時一件十分享受的事情。我有一個朋友,還是一個女的,就從來不會睡懶覺,平時她的工作也非常忙,不管多晚睡,她早上都會很早起來。當然,如果天亮再睡可能例外了。後來我問她怎麼能夠做到,她説這是她媽媽從小給她養成的習慣,而且不起來就不舒服。多麼偉大的母親!可見習慣的力量是多麼重大。

我們工作也是這樣,我們在工作上的失敗不是工作本身為難我們,而是我們的習慣在為難工作,最後這兩方面作鬥爭,這樣對習慣的'持有者會產生深刻的影響,無論是正面的還是反面的。

我們現在很多家庭都對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視,只要是為了孩子教育,什麼方法和投入都會用上。我認為,孩子只要教會他們一個東西就可以了,那就是教會他們如何養成好的習慣。有了這個方式,他們就會養成一系列的好習慣,最後的學習只不過的水到渠成的事情,正所謂“不亦説乎”。

可見習慣就是一生。

《論語》的心得體會12

現在是信息社會,什麼東西變化都快,連教材也是如此。從本週開始,我們結束了高中語文必修課程的學習,開始了選修課程的學習。應當説現在的教材編的有特色,能讓使用者學到較為系統的知識。不過説是選修課,但選什麼卻是上面早就定下來了的,並無選擇的自由。本學期我們選修的是《先秦諸子選讀》。

該冊書的第一單元是《論語》選讀。《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著作,主要記載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內容記載了幾位弟子的話。前人對《論語》的評價極高,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説。而孔子則是與蘇格拉底、佛陀、耶穌並列的四大聖人之一。孔子的思想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今天“孔子學院”已開辦到了很多國家。作為孔子故鄉的中國人,更有必要學習了、瞭解孔子的思想。

春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的時期。生活在春秋晚期的孔子,經歷了社會變革的大動盪,“禮崩樂壞”是那個時代的特點。如何使動盪的社會變得有“序”,變得更好,各家各派各抒己見。孔子開出的藥方是以“禮”治理天下。孔子的“禮”,是對人的思想感情和行為,對人際關係以及社會秩序的一整套規範。

它既要求個體社會成員具有某種內在與外在的合理性,又要求社會羣體也具有某種合理性。為達此目的,他主張“仁”,要求人們“克己復禮”,即剋制自己,使自己的視、聽、言、行都符合禮的規定。孔子積極向別人宣揚自己的主張,更是躬行自己的主張。孔子明知自己的主張無法實現,但還是執着地去追求。他從不會因為環境的險惡因為別人的不理解別人的反對而放棄自己的追求。孔子的偉大,既在於他的思想,更在於他的'實踐。

我們可以從《論語》選讀的第一篇課文中,看到當時的惡劣環境,看到孔子的執着。儀封人(儀這個地方的長官)説:“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你們幾位何必為沒有官位而發愁呢?天下無道已經很久了,上天將以孔夫子為聖人來號令天下。)(桀溺)説:“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天下到處都是像洪水一樣混亂的情形,你與誰改變它。)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楚國的狂人接輿唱着歌從孔子的車旁走過,他唱道:“鳳凰啊,鳳凰啊,你的德運怎麼這麼衰弱呢?過去的已經無可挽回,未來的還來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執政者危乎其危。)

以上三人中,一個是國家中級公務員,一個是農夫(隱士),一個是佯狂者,他們無一不認為天下大勢已去,混亂不堪,從政危險。可見,孔子所處的環境惡劣。而且,三人中,除了那個公務員理解孔子外,隱士連指下路的幫助都不肯給,楚狂連句話也不肯跟孔子講。但孔子不為所動,堅定地走自己的路。

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社會上也出現了一些不盡如人意的事。孔子的思想與實踐應當會給社會和諧帶來積極的影響。前人半部《論語》可以治理好國家,今人呢,一部夠了麼?

生活幸福,社會和諧,任何時候都是人們嚮往的!

《論語》的心得體會13

《論語》我以前只是非常粗略的看過,對於其中的含義自知甚少,只從局裏每個科室發了一本《論語》後,我認為真的讀了幾遍,真的感覺到;

每一遍都有新的收穫。《論語》一書在歷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人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説。《論語》不僅影響了中國歷史兩千多年,而且在世界範圍內都產生重大的影響,被稱為東方的《聖經》。

一、要勤學善悟,學以致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像我們工作時間不長,只要通過不斷的學習,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質,學習首先要勤奮,其次要有科學的學習方法。愛因斯坦有個著名的成功公式:“勤奮努力+正確方法+講究效率=成功”。其中把勤奮看成是首要因素,説明要取得任何方面的成功,都必須具備勤奮精神。勤奮不僅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方法,就是要勤學、勤記、勤思。子曰:“學而不思則殆,死而不學者網。”一個人要增長知識和才幹,就必須認真讀書和思考,兩者不可廢,要養成經常思考問題和總結自己的習慣,通過自身的知識儲備,形成自己有理有據的判斷,那就是要勤奮學習,勇於實踐,善於總結,定期對自己所感所悟進行梳理和提煉,才是最自己不斷温故舊學、收穫新知。能“悟”,才能有所提高,才能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事半功倍;

得“悟”就會豁然開朗,對新問題有新的辦法,而不是束手無策。

二、愛人猶如愛己,敬人猶如愛己。

現代人一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關愛,得到他人的尊重,但為什麼自己付出了什麼,卻很少去思考,有的人為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放在眼裏,有的人出口就髒話粗話,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愛人者之恆愛之,敬人者之恆敬之。如果自己心中沒有了別人,就難得到別人的尊重,特別是生活中諸多不如意的人,憂患多於歡樂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至尊自愛,因此我們任何時候都要保持一顆真誠的心,真心讚揚他人,真心對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要以德抱怨,以直抱怨,用論語精神指導我們的行為。

三讓我們重新審視以什麼樣的心態來自己的人生觀

每個人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論語》的精華之一,就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對苦痛。第二個態度是,承認現實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陷的態度,在處世之道中,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隱含着就是“在其位要謀其政”。在我們工作中每個人都有自己崗位,做好本職工作是前提,社會是一座大的學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為,真正勝任本職工作,就要多聽、多看、多思、謹言慎行,以自己的身體力行結合別人的間接經驗才會使自己在自己的工作中游刃有餘,孔子所言的“修以安百姓”那樣的.一種高尚的信仰、情懷和社會坦蕩,作為我們一個普通老百姓的認識沒有能力顧及,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始於足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每個人你都能做好每個人份內的事,那麼整個集體就是一個和諧的集體,是一個積極向上的集體。

四、生活中我們要正確對待自己的得與失。

《論語》一書作為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遺產,具有極大繼承價值,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真可謂是“學而不厭悔人不倦”。特別是看到北京大學教授于丹編寫的《論語》心得一書,更是耳目一新,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其中印證的每一個小故事,內容雖短小淺顯,卻藴含着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世的大道理,如於丹在論語心得中講了這樣的一個故事,使我印象很深刻:一座寺廟裏供着一個花崗巖雕刻得非常細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過這座佛像的台階也是跟它自同一山體的花崗巖石砌成的,台階不服氣的對佛像提出了抗議: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都踩着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説,以為你只經過四刀就走上了領導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了佛。告訴你們我們心中常常自覺不自覺中願與他人凡是做比較時,其前提就是自己是有可比性,關鍵在於比較方法要有科學和理性,通過比較應該是發現差距而產生壓力和動力,因有了鑑別而便於定位和確定目標,其目標應是催人向上,奮發有為,這樣比起來我想我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常言道,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

讀論語,讓我們領悟到的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實生活中的理性道德。我們今天也常會説,天時、地利、人和是國家興旺、事業成功的基礎,特別是在我們努力創造和諧社會的今天,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顯得尤為重要。

《論語》的心得體會14

通過開展“學歷史、品國學”活動,我有幸領略到了國學經典的魅力所在,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著作中,《論語》一直閃耀着特別的光芒,洗滌我們的心靈,讓我們面對來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壓力時能夠“誠意、正心、修身”。

《論語》所記載的,是孔夫子從生活中演繹出來的為人處世的經驗,和他對弟子的教導。誠然,經過兩千多年曆史淬鍊的經典著作值得一代代人去重温,去閲讀賞鑑。中國古代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今天學習它,研究它,非但不是開倒車,而是去汲取古代文化的精華所在,以最新的觀念去理解它,為我們的工作生活指點迷津。

在國學經典的叢林中漫步,《論語》就如一枚芬芳馥郁的鮮花等待着我們去採擷,去細細的品味它藴含的芬芳。品讀《論語》,感悟這其中的文化精髓,就如同一縷清風,輕輕拂去我們心靈的塵土,讓我們能夠明白,世界不是我們一個人的,不管多聰明能幹的人,離開他人的幫助,是難有建樹作為的,一個人只是一葉“舟”,而眾人才是既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水。所以,我們必須“誠意、正心、修身”,提升精神文化層次和素養,使自己人格健全,成為一個不憂不惑不懼的君子,在金錢、榮譽、地位面前能夠守住自己,戰勝自己,耐得住寂寞,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承擔起家庭、單位和社會的責任,才能真正享受到心靈的快樂。

學習《論語》,就是洗滌我們的.思想浮塵,昇華我們的道德因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因此加強學習是我們現在首要的任務,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不斷加強理論知識學習和業務知識學習。在認真讀書的同時並進行思考,即“學以治之,思以精之”。學習的核心就是一個“悟”字,即自我修煉、自我思考、自我循環、自我完善。能“悟”,才能提高自身素質,提升工作能力;得“悟”,就會豁然開朗,做任何事才能事半功倍。

學習《論語》讓我領悟到人生要做到“言寡尤,行寡悔”般淡定從容,要做到心靈的勇敢,要讓生命提升效率、泛出光芒。手捧一顆心來,無愧於人民、無愧於崗位,永遠保持朝氣蓬勃、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奮力拼搏,演繹精彩。

《論語》的心得體會15

于丹教育孩子講座,即《中國小生人格教育》專題講座內容簡介:

1、父母應怎樣認識孩子,如何擬定合理的人生目標。

2、孩子不聽話,愛發脾氣,作為家長應如何正確引導教育。

3、怎樣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師、懂得感恩。

4、培育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義。

于丹教育孩子講座觀後感:今天,我觀看了于丹老師講的《中國小生人格教育》短片後,使我明白了許多道理,我們要懂得感恩,要有抵抗挫折的能力等。尤其是于丹老師講的幾個小故事,讓我很受啟發。有一個小男孩,因為他的親人很愛他,所以他就嬌縱,很愛對人發脾氣。為使他能改掉愛發脾氣的壞毛病,他父親讓他每發一次脾氣就往籬笆牆上釘個釘子,隨着每天釘釘子的數量有30多個到5個,3個,直到沒有,小男孩慢慢的可以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改掉了愛發脾氣的毛病。但他父親卻讓他把所有釘子拔掉,並指着籬笆牆上密密麻麻的釘孔對他説:“孩子,你改掉了愛發脾氣的毛病,是好樣的,但你看看這針孔就像你每對人發一次脾氣在別人心中留下的傷痕,永遠留了下來。”我們何嘗不是總愛亂髮脾氣,甚至有時候受了委屈,把氣撒在家長身上。

有一個小男孩他想吃冰糕。因為天氣並不熱,家長怕他吃了肚子疼,所以不給他買,他就哭鬧甚至説父母不好,連一根冰糕都不捨得買……做個讓部分我想起于丹老師説的話:“有許多孩子以自己為中心,別人給他東西他覺得是應該的,不給他就不應該他們不覺得給他東西是情分,不給他東西是本分。”小孩的行為就驗證了這句話,我們應該做後者。還有一個故事,讓我感到驚訝:一個學生因為三次剪髮不合格被趕出校門三次,竟然自殺了。老師説現在17歲一下兒童存在很多像她這樣因為承受不了打擊而選擇自殺。這讓我很奇怪,為什麼要選擇自殺呢?頭髮不合格還可以再剪,考試不好可以再考……但生命只有一次他們為什麼這麼輕易的就結束了生命,生命不僅僅是我們自己的,而且還屬於父母,屬於親人,當我們做輕言放棄生命的時候,有沒有想到了他們,想到他們的.痛,他們的愛,所以我們一定要勇敢的面對挫折,提高抗挫折能力希望家長不要害怕我們經受挫折,在成長的路上,有坑我們會繞過,有山我們會翻過,它可能不會一帆風順,但失敗,挫折,害怕對我們的成長來説是不可缺少的,不是嗎?看完這堂講座,真的讓我受益匪淺!

標籤: 心得體會 論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gr/xinde/ql0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