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教師 >

讀《教師的第一本書》有感

讀《教師的第一本書》有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教師的第一本書》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教師的第一本書》有感

讀《教師的第一本書》有感1

人類創造的知識財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為教師,需要加強各方面的修養來提高自己,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就顯得尤其重要。所以我們理應多讀書,用書來淨化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最近我就讀到了一本好書——《教師的第一本書》,從書中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讀書感受。

一輩子做教師容易,很多老師一旦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幾乎都是“從一而終”,但一輩子學做教師就不是那麼容易了。全國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説:教師身上必須有温度、深度、廣度。這個温度,是教師必須具備的特質,是教師也是學生共同生活的縮影,是一個生命體存在的象徵。温度讓教師知冷知熱,温度讓教師不再高不可攀,温度讓教師的生活不再清寒,温度讓教師充滿人文情懷。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因而教育是有温度的。只有在愛的基礎上,教師才會投入他的全部力量,才會把他的青春、智慧,無怨無悔地獻給孩子們,獻給教育事業。一聲問候、一個微笑、一句體貼的話語、一個善意的舉動,都能折射出教育的温暖。教育的温暖來自師生朝夕相處的真摯情誼,來自學生對學生的純真關愛,來自老師與老師之間的團結融洽。它就在班級的某個角落,就在校園的某個地方,就在我和你的身邊,就在每天上演着的一個又一個真實的教育故事裏。

教書,不是一味的把知識單方的灌輸給學生,也不是一味的讓學生模仿學習。況且學生也不是每個都那麼聽話。除了教書,還要育人,只有育人有方了,學生接受並適應了,才能更好的把書教好,使學生學得更好。

學生的許多習慣都能從其老師身上找到影子。教學有方,可以看出教師的教學管理能力。所謂“聲不在高”,書教的好,不是在於老師的聲高,而是在於所教的學生的注意力,學生究竟聽進了多少、學會了多少知識。好的.教師,不是純粹的和藹可親,而是在學生面前既有親和力又有威信。親和力可以使學生能夠親近老師,形成融洽的師生關係,而威信能夠震懾學生,讓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有一定的自我約束,從而把知識輸入自己的大腦,達到真正的掌握。

對學生的愛要有別於他們的父母。我們的愛要愛得深沉,愛得理智,絕不能像一些孩子的父母,愛則溺愛,釀成悲劇,恨則棄之,不管不問。我們不能愛一時一事,滿足於甜言蜜語,我們要對孩子的一生負責。愛心,要在學生感到迷惘,對學習失支信心的時刻,化作一座橋,成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橋。這樣,學生才會向我們走來,才能向我們打開心扉,樂於接受我們的愛和教育。回想當初,初上講台的自己,總認為:你對學生好,學生就會對你好,你待學生如朋友,學生亦會待你如朋友。然而真正的結果是:你的課堂亂了,你的聲音聽不清了,你佈置的作業收不齊了,你的……你越是柔聲細氣,善待他們,他們越是與你沒大沒小,上課也不認真聽講,自由言論雖多,但卻與學習無關。這充分説明,自己和優秀教師的巨大差距。

在書中,提到的一個萬瑋老師,就是一個有愛又可敬的好老師。他治理班級和教育學生的方法並不是單一化的:軟和硬,而是視情而定。他時而用愛教育學生,時而用嚴厲來訓誡學生,時而用自我懲罰來感化學生。書中稱之為:教學機智。

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學,很容易看到點頭、微笑的教師,但卻很難找到善於傾聽的教師,而更多看到的是當各種聲音彙集在教師耳邊的時候,教師既無心去傾聽學生講了什麼,又急於搶在學生前面把學生引向所謂的“正道”。如此傾聽,非但不能從中“聽”出其思辨的軌跡,以及誘導他們對其中的不足不斷補充與完善,更不能鼓勵學生學會思辨,不斷獲取正確的教育信息。

一個人只有虛心才能容納百川,人一輩子要不斷認識自己。做人也好,做老師也好,我們的手中要有兩把尺子,一把尺子來量別人的長處,另一把尺子來量自己的短處。説到底,我們可以向書本學習,可以向同行學習,可以向專家學習,還可以向學生學習。理論上模糊,事業上就必然馬虎,工作中就會事倍功半。所以要廣泛的閲讀教育理論專著、學習名家的教育理論等來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用它們來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有了豐富的理論作為基礎,那我們在工作中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向同行學習,學習他們在教學中的理念與做法,補充自己在教學中所忽略的,博採眾家之長。

教學是一種技能,也是教師的機智所在。一個優秀的實踐的教師一定要有教學機智。一個優秀的實踐的教師一定要教學有方。要想做一個合格的人民教師,就一定要有一套好的教育教學方法。書中許多優秀教師的教育機智都是我們在實際教學中應該學習和借鑑的。

“我做了一輩子教師,但一輩子還在學做教師!”於漪老師用這句話鞭策自己。教師的人生是自己的,怎麼看待、設想、規劃自己的人生,就將會有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美國著名作家弗格森説:“每個人都守着一扇只能從內開啟的改變之門,不論動之以情或曉之以理,我們都不能替別人打開這扇門。”教師的成長之門只能由教師個人打開,別人是無能為力的。所以,各位同仁們,打開書本,汲取知識和營養才有助於打開自己的成長之門,才能走向人生髮展的最高境界!

讀《教師的第一本書》有感2

我們改變不了世界,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温度”,做個有温度的師。 ——題記

讀《教師的第一本書》,看到了這麼一篇《把脈教育的温度》。“温度”,一個多麼温暖的詞語,著名特級老師竇桂梅老師曾經説過:“教師身上必須有温度、深度、廣度。”温度讓教師更加具有親和力,温度讓教師更加接地氣,温度讓教師更加具有人文情懷。

那麼,教師的温度來自哪裏呢?我的理解是:如果我們做一個有“愛”的老師,做一個有“妙招”的老師,我們就是一個有“温度”的老師。書中的萬平老師就是這樣一個有“温度”的教師,她用自己温暖的行動詮釋了她説的:“教育的生命力在於教育的温度,我想用自己的心和行動將教育理念變成有温度的愛與教育。”

做一個有“愛”的教師。萬平老師的愛體現在“善於傾聽孩子的心聲”上,從她踏上教師這個工作崗位開始,她就是孩子的大姐姐、大朋友,不輕易發脾氣,由衷地讚揚孩子的閃光點,時時與孩子交流想法,用寫心靈日記的方式與孩子溝通,並在徵得孩子同意的基礎上把心靈日記的內容編撰成《小筆頭》《小木橋》之類的班級小報刊,成為每個孩子的成長檔案,這樣的老師怎麼不是一個有“温度”的老師呢?在我們的身邊,不是也有許多這樣的老師嗎?當孩子遭受挫折的時候,有愛的老師就會找個適當的機會,拉着孩子的小手,用母親一般温和的語言跟他溝通,鼓勵他,讓他重新燃起信心;當孩子身體不舒服時,有愛的老師就會親切地摸摸孩子的額頭,關切地囑咐孩子按時吃藥,多休息,讓孩子感受到父母一般的温暖;空閒的時候,有愛的老師就會來到孩子們的中間,與孩子聊聊天,説説話,交流一下各自的想法,甚至可以知道一些你以前不知道的專屬孩子們的“小祕密”,讓孩子覺得老師不是高不可攀的······有温度的老師,就是能夠最大限度的把學生當自己的孩子來愛。

做一個有“妙招”的老師。每個教師在接手一個班級後,面對的不僅是幾十個孩子,更有孩子背後的幾十個家長,幾十個家庭,是一個以孩子為連接點的複雜的“小社會”,因此,與家長的溝通就是一門極具藝術性的學問。萬平老師有“三不”原則:不和家長吃飯,不家訪,不請家長到自己家裏來,用這三不原則與家長保持等距離的職業關心,使工作起來更方便。萬平老師還有很多家校溝通的“妙招”,每週一期的《家校通訊》,使每一位家長都能夠結合班級狀況對自己的家庭教育進行反思和調整;“家長沙龍”是萬平老師為不同類型的家長舉辦的不同主題的討論會,就某一個孩子教育的主要問題進行探討,使班級教育擁有了不同的層次和針對性,教育的效果就是多元的、立體的。還有網絡教育形式咪咪樂園等。這樣的老師怎麼不是一個有“温度”的老師呢?在我們的草根教師民眾中,這樣有思想、出妙招的'老師也比比皆是。為了激發孩子的競爭心,有妙招的老師在教學中設置爭星榜,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爭得一顆顆星星,給爭得星星的孩子們頒發不同的獎勵,讓孩子在爭星的過程中培養了競爭意識,明白了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證明自己;為了管理好一個班級,有妙招的老師與學生一起制訂了專屬自己班級的“班規”,這些班規從學生的生活出發,凝聚了師生的合力,貼近學生的心裏需要,讓孩子自願接受班規的約束,造就了一個向心力極強的班級,班級風貌不同一般······有温度的老師,就是能夠在教育的過程中想出許多有利於孩子發展的“妙招”。

我始終相信,真正的教育在草根,正因為有了很多很多有“愛”有“妙招”,充滿温度的草根老師,我們的教育才能夠健康的、平安地一路前行。

那麼,讓我們做一個有“温度”的老師吧,至少,有了温度,我們不會涼了自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jiaoshi/le6q9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