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語文教學設計通用15篇

語文教學設計通用15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編寫教學設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語文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教學設計通用15篇

語文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感知課文內容,瞭解作者所訪之友。

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構思。

2、能力目標:

展開想象,感受作者的心境,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懷。

【教學重點】

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構思。

【教學難點】

展開想象,感受作者的心境,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教學方式】

合作探究。

【教學工具】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具體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喜歡旅遊嗎?想在古橋上眺望嗎?想在樹林裏奔跑嗎?想在山泉旁嬉戲嗎?想在懸崖邊吶喊嗎?好,就趁着這個秋高氣爽的.日子,我們大家一起進山去看看這些美妙的風景。(在我們出發前,老師有兩個要求:第一,擦亮你們的眼睛;第二,豎起你們的耳朵,用心去感受自然。)

二、學生聽朗誦看風景

三、學生分段落朗讀

1、作者。

2、古橋。

3、樹林。

4、山泉、溪流、白雲。

5、瀑布、懸崖、雲雀。

6、石頭、落葉、小花。

7、陣雨、老柏樹、螞蟻。

四、明確讀音

樹冠(guān)唱和(hè)一卷卷(juàn)天書

湛(zhàn)藍清澈(chè)澗(jiàn)水

五、解釋下列詞語

逝川:流逝的河流,多用於比喻流逝的時間。

凝神:聚精會神。

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名望很大。

津津樂道:形容很感興趣地談論。津津,指興趣很濃的樣子。

六、課堂思考題

1、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詳寫了其中的哪兩位?

自然界的朋友依次為:古橋──樹林──山泉──小溪──白雲──瀑布──懸崖──雲雀──石頭──落葉──小花──陣雨──老柏樹──螞蟻──歸鳥。

詳寫了:古橋和樹林。

2、作者為什麼把進山看景説成山中訪友?

作者通過自己的想象,將山中世界變成了童話世界,將各種景物變成了自己的朋友,所以進山看景自然成了山中訪友。

3、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去訪問自然界的朋友,從中你能體會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在這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裏,飽含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4、作者描寫這些朋友時在寫作上有什麼特色?

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使文章親切活潑有親切感。

運用了豐富的想象,充滿了童真童趣,有浪漫色彩。

在敍述上獨具匠心。恰當的變換人稱,對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時用第三人稱,有時用第二人稱。

七、想象訓練

1、齊讀樹林一段,體會其寫作方法的妙處。

通過奇特豐富的想象,讓我變成了樹,創造了一種物我交融的境界,把樹寫得栩栩如生,靈氣飛揚。

2、模仿我是樹一段,任意選取一景以我是為首句作想象片斷描寫。

3、交流我是片斷描寫。

八、小結

今天我們帶着輕鬆愉快的心情與李漢榮先生一起拜訪了他的朋友,從中我們強烈地感受到作者對大自然進而對生活的熱愛,願在座的51位同學也能走近自然走進生活,做個熱愛生活的人。

九、佈置作業

研討與練習的第一題。

語文教學設計2

一、教學要求:

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3、 學習竺可楨在科學研究中一絲不苟的態度,懂得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

4、給課文分段,並説説段落大意。能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二、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句子,抓住學習中疑點,邊讀邊想,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難點

學習竺可楨在科學研究中一絲不苟的態度,懂得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

四、教學過程

一、出示掛圖,揭示課題

1、出示教學掛圖

圖上畫的是什麼花?誰能看圖説説杏花的樣子?

畫上的三個人分別是誰?他們在討論什麼問題?

2、讀“竺、楨”2個字,能讀準字音即可。

3、討論第二題,相機板書課題:第一朵杏花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

出示投影片上自讀要求:

(1) 輕聲自讀課文兩遍

(2) 畫出生字詞,結合生字表讀準字音

(3) 標出自然段序號,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2、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卡片,抽讀字音。

(2)指導讀長句子。

指名讀句子,相機指導停頓斷句。

(3) 指名朗讀課文

師生共同糾正讀錯的地方。

三、範讀課文

1、範讀課文

出示分段提示:

(1)按時間先後順序,本文應該如何分成兩段?

(2)文章最後一個自然段在文中起什麼作用?能不能獨立成一段?

2、範讀後根據提示討論分段。説説段意。

第一段(1-5):竺可楨要知道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孩子不明白什麼原因。

第二段(6-15):第二年在孩子的幫助下,竺可楨爺爺準確地記下了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

第三段(16):竺可楨爺爺通過長年精確觀察,掌握了氣候變化規律。

四、指導書寫生字

五、佈置作業

蒐集有關竺可楨爺爺的故事,下一堂課交流。

語文教學設計3

(一)教材理解

本課課題《一去二三裏》提示了主題:一路走去看到的景色。詩句標明瞭看到的事物:鄉村炊煙裊裊,山中亭台樓閣錯落有致,路旁有盛開的各色鮮花。這首童謠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數字鑲嵌其中,讀起來朗朗上口,意境優美。

(二)同學分析

第一次正式接觸識字課,同學心中一定有着異樣的新奇感,也許有的同學早已將古詩念得滾瓜爛熟,就等着課堂上得到教師的肯定;也有大局部同學在學齡前就接觸過詩中的數字和“去”、“裏”、“花”等簡單的漢字,躍躍欲試之心可想而知。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教材特點和同學的實際,本課時我確立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認識十二個生字。(一至十和去和裏)認識田字格,會寫“一、二、三”三個生字。認識筆畫“一”。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同學初步感受童謠所表示的意境美。其中識字和寫字是重點,感受童謠意境是難點。

(四)教學準備課前同學自我拼讀課文;製作與教學環節配合的CAI課件;生字卡片

(五)教學程序

圍繞以上目標,我設計以下幾步教學程序。同時把教法和學法滲透在教學程序的各個環節之中。

第一步,導語激趣。

上課前,CAI課件出示了動物大家庭,並配合音樂《藍精靈》,把同學的注意力引向課堂,營造出一個活躍有趣的氛圍。上課鈴響,教師用充溢趣味的話語導入新課,把同學引入到快樂的學習環境當中,鼓勵小朋友們大膽學習新知識,達到“課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第二步,觀察圖畫,揭示課題。

看圖説話,培養同學説話能力和觀察能力。(CAI課件出示文中插圖一)引導同學邊觀察邊想象:圖上畫的是什麼地方的景色?兩個小朋友看到了什麼?他們會説些什麼?然後揭示課題:古時候有一首童謠,説的就是這幅圖畫。出示課題“一去二三裏”。指名同學讀課題,並説説是怎麼認識這幾個字的?(同學交流學法)結合圖畫實例,引導同學理解“裏”。

第三步,圖文結合,學習古詩。

第一環節:讀準字音,掌握節奏

同學自由讀課文,藉助漢語拼音讀準字音。然後教師範讀課文,同學傾聽,教師再放慢語速範讀,同學輕聲跟讀。,找找詩中的十個數字,看看讀音有什麼變化。讓同學在自我拼讀過程中發現“一”的讀音變化,這樣印象會更深刻。同時提醒同學傾聽老師在範讀時每句詩的什麼地方停頓的'時間比較長,並做上記號,以掌握古詩的整體節奏,體會童謠的韻律美。

第二環節:生字認識

出示一至十、去和裏的生字卡片(也可以課件演示生字,先順序出現,在亂序出現)。採取抽生讀、齊讀、搶讀、開火車讀等形式,活躍課堂氣氛,使絕大多數同學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來。重點指導“三”、“四”、“十”和“裏”四個生字的發音,區別平舌音和翹舌音,“裏”的聲母是邊音,(這裏可以CAI課件出示,重點字的讀音選擇)並組詞,以加強同學的記憶能力。

第三環節:瞭解詩意

這一環節是本課重點環節之一,首先,我提醒同學:.小朋友在讀這首詩的時候,眼前彷彿看見了哪些景物?誰讀得越仔細,眼前看見的景物也就越多。以培養同學邊朗讀邊想像的良好習慣。不要把書讀成“小和尚唸經”。其次,出示課件主題圖,着重分析“一去二三裏”和“煙村四五家”並用手勢標明一去二三裏的含義即一路走去的意思。根據課堂交流情況提出“煙村四五家”的兩種理解:

(1)四五個冒着炊煙的村子。

(2)村裏有四五户人家,還冒着炊煙。並肯定兩種理解都可以。詩的意象具有多重性,在這一局部,應發展同學的多重思維能力。最後,背誦全詩,提問:你在背的時候想到了什麼?這個小山村熱鬧嗎?美嗎?背誦時再次啟發想像,使記憶有了具體形象的支持,並再次引導同學進入古詩所描繪的情景,把“彼景彼情”化為“我景我情”。]還可以請兩位小朋友合作,一位讀詩句,一位指圖。[設計意圖:加強語言和意象的聯繫。」(課件演示,一同學讀有關詩句,一同學指圖,教師輔助點擊鼠標,出現放大的圖畫區域。)

課間休息:做識字遊戲《摘蘋果》,使課堂的氣氛達到一個新高,同時同學適當放鬆。

第四環節,認識田字格,指導書寫。

首先引入田字格,(多媒體出示田字格,並演示各個局部)引導同學瞭解田字格的作用和橫中線、豎中線、各方位小格。並用兒歌(田字格,四方方,寫好漢字它來幫。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又下格,橫中線、豎中線,各個方位記心間。)來鞏固田字格的認識。寫字時,同學先獨立觀察字形引入筆畫:“一”。出示課件“一”在田字格的方位,引導同學自主觀察並指導書寫。再引入“二”的書寫,這時要注意引導同學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範、端正、整潔。而“三”的寫法讓同學自身觀察體會,上台演示,教師相機指導,讓同學體會漢字的間架結構,體會漢字的形體美,並瞭解“從上到下”的筆順規則。並可以用實物投影儀反饋同學作業,同學展開互評。在這裏,我引入一個故事:一就是一橫,二就是兩橫,三就是三橫,四就是四橫,五就是五橫。引導同學發現錯誤。同學練寫了三個字,略感疲勞,此設計能活躍課堂氣氛,並通過講故事滲透了學習不能想當然、一定要認真的教育意義。]

總之,教學過程中通過看、説、讀、寫四方面結合,讓同學動眼、動腦、動口、動手,遵循教師為主導,同學為主體的原則,充沛放手同學,努力使朗讀教學和寫字教學有機結合起來,穩妥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最後,配樂詩朗誦。同學隨同音樂自由朗誦,強化印象,同學再次感受古詩所表示的意境美!

語文教學設計4

【學習目標】

1. 學習運用精巧的細節描寫表現主題的方法,體會人物形象美。

2.品味揣摩語句,感悟語言對稱之美。

3.把握文章主旨,體會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及對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學習重點、難點】

1.品味揣摩語句,把握文章主旨。

2.理解“我”對生活的使命感。

【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 體現着人世間美好的情感——親情。其實,在我們成長過程中一直都沐浴着親情。哪位同學能聯繫 生活實際,説説你都感受到了哪些親情?(學生舉例回答,教師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飯、看電視、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這樣平常的小事,也能體現出濃濃的親情。《散步》這篇課文就為我們講述 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讓我們一起走進《散步》,那裏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陽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魚塘,還有相親相愛的一家人的情感漣漪……

一、尊老愛幼形象美

1.自由朗讀課文,回答以下問題。

⑴散步的地點是:田野。

⑵散步的季節是:初春。

⑶散步的人有: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

⑷散步的過程發生了:分歧。(用原文的一個詞來回答。)

⑸結果如何?我”背母親,妻背兒子,一起走小路。

⑹根據以上信息,用一句話概括全文內容。

本文通過記敍祖孫三代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現了一家人之間互敬互愛的真摯感情,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2.教師配樂範讀課文,學生思考下面問題:

⑴散步的過程中出現了什麼樣的分歧?決定權在誰?分歧是如何解決的?

明確: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況且母親身體不好,本不願出來。(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親的身體情況,為下文埋下伏筆。注意“熬”字。)兒子要走小路,因為小路有意思。決定權在我。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但是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改變了主意,她走不過去的地方,讓我揹着她。

3.跳讀課文,説説你最喜歡文中哪個人物,為什麼?用“我喜歡 ,因為他(她)是一個_____的人,如:________。”的句式説話。

總結歸納:我:孝順、誠懇。

我的母親:慈愛順從,愛護小輩。

我的妻子:温柔賢惠。

我的兒子:天真活潑,聰明伶俐。

二、詩情畫意情境美

1. 散步是多麼平凡的生活小事,而作者卻抓住了瞬間的美麗,感受到特有的温馨和 美好。你有發現美的眼睛嗎?找出文中你最欣賞、感觸最深、含義深刻的詞語、句子、段落。用“________一句很美,美在________”説話,先小組內互相説,再全班交流。

示例:“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一句。 美在:⑴突出身體不好的母親度過這個冬天的艱難。⑵寫出了“我”為母親安然度過這個嚴冬而慶幸。⑶與前文“太遲太遲”與“總算來了”相照應。

又如:“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這一句很美,美在:開門見山,刻畫了簡潔而富有詩意的鏡頭,美在句式有強調的意味,顯得鄭重其事。

“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着,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裏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樣東西——生命。 ”這一句很美,美在:描寫了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的景象,暗示“生命”的活力。這是對生命的高歌,對生命的禮讚。

又如:“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這兩句美在:運用對稱的句式寫出了老人對子女的依賴如同子女幼小時對父母的依賴一樣。這些句子將兩個方面集中在一起,互相映襯,形式上有對稱之美,內容上也富有情趣。

又如“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一句很美,美在:“世界”這個詞是大詞小用,突出了中年人的責任,既要贍養老一代,又要撫養下一代,肩負着承前啟後的重大使命。

2.“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句中加點詞能否互換?請説出你的理由。

明確:不能互換。“強壯”是從母親看兒子的'角度説,母親年邁,我正值壯年。“高大”是從兒子看父親的角度來説的,兒子還小,覺得父親高大。

3.《散步》是一篇美文,它不僅美在內涵,還美在句式的整齊、對稱。比如: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像這樣的句子還有很多,請從文中找出。

學生自已找出句子讀一讀,感受文句的整齊美。例如:①有的濃,有的淡。②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③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④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

三、小中見大主題美

1.認真讀課文,深入理解:“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這樣寫難道不羅嗦嗎?)

點撥:全句很有意味,不用“三代人散步”而用現在的寫法,表現出了濃濃的親情。

“我”這個字擺的地方很重要,表現出“我”的一種責任感。

這個句子的句式很美,這樣寫很莊重,表現出“散步”在“我”心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2. 我為什麼感到責任重大?

(點撥:假如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兒子走小路,母親會怎樣想? 如果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母親走大路,妻子和兒子會怎樣想?)

明確:家庭中,上有老,下有小,“我”作為一箇中年人,處於一箇中間的位置。“我”感到了身為中年人的責任的重大。

3. 説説你對“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句話的理解。

教師點撥:從字面上看,這是形容他們走得很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閃失,特別是母親,是經不起摔的,非穩當不可。這個形象有象徵意義,中年人的責任,既要贍養老一代,又要撫養下一代,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結束語:

當我們呱呱墜地,是父母付出自己的青春年華,把幼小的生命餵養成人。當我們漸漸成長,是父母站成一座高山,為我們擋風遮雨。羊羔用跪乳來感恩親情,烏鴉用反哺來回饋親情,孟郊用“三春暉”來讚美親情。讓我們回家為父母捶捶背、洗洗腳、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讓我們將點點滴滴的愛稀釋在每一個平凡的日子裏,做一個有孝心的人。

語文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瞭解現代詩歌的特點

2.熟讀成誦,感受詩中藴含的情感與道理。

教學重點、難點:詩句的深意

作者簡介:

蘆荻(原名陳培迪)的創作高峯期是1935年至1940年左右,後來主要編刊物。所以我認為這首詩可能寫於20世紀30年代後期。

創作背景:

那是一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作為一個廣東詩人,蘆荻久居南國,對中國南方的大風大雨應該十分熟悉。《風雨》一詩的立意,在當年應該很新穎。它將自然的風雨、社會的風雨以及心中的風雨融合在一起。詩也寫得簡潔、有力,前四行節奏不錯。然而,這種直抒胸懷的戰士般的詩,現在看,已經類似古董。歐洲藝術100年前進入現代主義後,中國“朦朧詩”以後,詩人們已經很少這樣寫了。

但是它可能仍然能激勵某些人,比如黃子建先生(當然還有將此詩選入教材者等)曾滿懷熱情地評道:“全詩只有6行36個字,然而,其風,呼嘯奔騰、摧枯拉朽;其雨,滂沱而下,變陸地為大海於一霎,有一種強大的衝擊力,令人不寒而慄。”不寒而慄的感覺,我沒有產生。但中間兩行“郊原如海/房舍如舟”的視野與氣勢都不小。

作品賞析:

《風雨吟》一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六句,卻以豐富的意象,構成了一種詩的境界,並藉此表達出了詩人的情懷。

開頭兩句“風中大地捲來,雨中大地捲來”,詩人描繪了在鋪天蓋地的疾風驟雨中,世界的陌生化給人的衝擊與感受。這裏,“風”“雨”都是頗有象徵意味的意象,但它們首先一定是指自然界中的“風”與“雨”,因為詩句中描繪的恰是自然界的狂風驟雨給詩人的真切體驗:在狂風和籠罩天地的滂沱大雨中,“大地”也好像變成了一片波濤起伏的海面。

“卷”這個動詞極為生動,描繪出了它動盪的、不安定的,而且被裹挾着的'頗有氣勢的衝過來的動態。而且,由於動詞“卷”的生動使用,“大地”實際上已經被描繪成了大海,所以“大地”也是個生動的且更有主體地位的意象,它與“風”“雨”一起構成了一種氣勢恢宏、驚心動魄甚至有些讓人畏懼的意境,雖然沒直接寫到“音效”,但讀者可以從這聲勢浩大的氣勢中想象到風雨的狂嘯怒吼及令人震撼的喧囂,並且由此引發了詩人的進一步聯想與想象。

接着,作者連用了兩個極富畫面感的比喻:“郊原如海,房舍如舟”。“如海”的“郊原”,“如舟”的“房舍”,不僅寫出了無邊無際、沒有盡頭、洶湧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寫出了“房舍”在風雨中的飄搖不定。至此,這些意象已充分展示了詩人內心的飄搖、波動、不定甚至是些許的恐懼。

“我有年輕的舵手的憂懷在大地的海上”

詩的結尾再次出現“大地”這個本體,並以此來做修飾“大海”這個喻體的定語,正由於詩人在“大地的海上”,在這狂風驟雨籠罩四野的飄搖不定的“如海”的大地上,所以“我”有的才是滿腔“憂懷”。至此,全詩中的“風”“雨”及題目中的“風雨”的象徵含義就昭然若揭了,它們不僅僅是指自然界中的風雨,對於“我”這樣一個“年輕”沒有人生閲歷與生活經驗的“舵手”來説,它們也指“人生”的坎坷與遭遇,詩中表達了一個年輕人面對難以預料的人生之路對把握人生方向與目標的認同感與茫然。

讀詩常常要“知人論事”。詩作於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那時中國的“大地”是怎樣的“大地”?那時中國“大地”又在遭受怎樣的“風雨”的侵襲呢?關於這些,詩歌一開始實際上已經告訴讀者了,那麼很顯然這“憂懷”還可以理解為一個有志向的敢於像舵手一樣乘風破浪的有為青年,面對風雨如晦的中國局勢,而產生的責任感、使命感與對中國社會前途、對民族命運的深深的擔憂。

同學思考:

1.《風雨吟》一詩中的動與靜是怎樣結合的?

【交流點撥】從動、靜關係上看,第一節兩行是動,是“卷”“奔”;第二節是靜,是兩個“如”。

2.試着賞析“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交流點撥】作者連用了兩個極富畫面感的比喻,“如海”的“郊原”,“如舟”的“房舍”,不僅寫出了無邊無際、沒有盡頭、洶湧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寫出了“房舍”在風雨中的飄搖不定。至此,這些意象已充分展示了詩人內心的飄搖、波動、不定,甚至是些許的恐懼。

《風雨吟》這首詩雖短,但詩意深邃,“風雨”這個意象具有豐富的象徵意義,由“自然界”而“人生”而“社會”“民族”,由實而虛,給讀者留下了基於自身閲歷可以解讀、想象的空間。

課堂小結

優秀詩作的深層意藴是不可窮盡的,就像一道包含有無窮解的方程一樣,具有多個層面,不同層面之間又互相交織與折射,從而使詩歌衍生出不同的含義來。正所謂“詩無達詁”(“達詁”的意思是確切的解釋或理解),不同的讀者讀同一首詩,由於生活環境、文化傳統、藝術觀念、鑑賞心境等的不同,會形成不同的審美趣味,產生全然不同的發現。

語文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理解、積累詞語。

2、激發學生閲讀詩歌的興趣,啟發學生感受現代詩歌的節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3、初反覆朗誦,感知清新明朗,節奏歡快的詩歌語言。

教學重點

1、用喜悦、歡快的語調朗誦全詩,體會本詩明麗清新的風格。

2、理解意象,把握本詩的主題,感受作者飽含的真情。

教學方法

1、誦讀感悟法。

2、聯想想像法。

3、評析欣賞法。

4、探究學習法。

教學用具

錄音機、教學帶。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大家還記得唐代詩人王維的“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嗎?在中華詩歌的寶庫裏,還有許多燦若星河、異彩紛呈的現代詩,她們吸收了幾千年詩詞深邃的神韻,借鑑了外國詩藝自由的腳步,感受着新時代清新的氣息,裝點了中國乃至世界詩壇的盛裝。今天,就讓我們和着喜悦、輕快的節拍,去聆聽“雨説”,去感受現代詩歌的魅力。

二、解題

鄭愁予原名鄭文韜,1933年出生于山東濟南。童年隨父輾轉大江南北,1949年隨家人去台灣,1951年開始發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班進修學習,獲藝術碩士學位。此後一直保持沉默、很少發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寶刀未老”,勤耕不輟,代表作有《錯誤》《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為抒情主人公,被稱為“浪子詩人”。現旅居美國,為“現代詩社”成員,任耶魯大學東亞文學系教授。

《雨説》是他復出之後於1979年寫成的,此時詩人雖身在美國,卻心繫祖國,以滿腔的熱忱關注祖國兒童的成長。詩歌以新穎而鮮活的'意象,靈動而多情的語言,抒發了對兒童濃濃的關愛之情,表達了對祖國未來真誠的祝福。詩中“雨”成了温柔親切的愛的使者,正寄寓了詩人真誠的希望。

三、研習課文

1、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指定一名學生朗讀,請其他學生正音。

田圃(pǔ)禁錮(jìngù)留滯(zhì)喑(yīn)啞(yǎ)襁(qiǎng)褓(bǎo)

(2)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再請一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其他學生邊聽邊就語調、語速、語氣、重音、停連等作標記,感受全詩洋溢着的音樂美。

朗讀指導:

(語調:如第一節應讀得急切,表達出對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節應讀得輕柔、温和,以示“雨”之關愛;第五節可讀得歡快一些,傳達喜悦之情;第八節應讀出高昂之氣,把全詩感情推向高潮;第九節讀出欣慰之情,顯示全詩的主旨。

停頓: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場”“當/田圃/冷凍了一冬/禁錮着種子”

重音:如“我呼喚每一個孩子的乳名又甜又準”“只要你們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記着,你們嘴裏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點的詞要重讀。)

2、具體研習

(1)播放範讀錄音帶(並配音樂),請學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詞語,並通過聯想、想像把這些意象所在的詩節描繪成一幅圖畫。

意象詞語如:雨、田圃、牧場、魚塘、小溪、雷電、風、門窗、簾子、蓑衣、斗笠、柳條兒、石獅子、小燕子、旗子、你們等。

畫面描繪(如第五節):在淅淅瀝瀝的春雨裏,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孩子們嬉戲的腳印清晰可見,牧場上的新苗正在抽發,池塘裏的魚兒活蹦亂跳,還有唱着歌謠的溪水……

(2)自由吟詠,請學生結合自己想像的畫面,給“雨”前邊加上恰當的修辭成分,並思考詩人寄予“雨”怎樣的內涵。

明確:大地企盼的春雨;親切温柔充滿愛心的春雨;與孩子一起嬉戲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

雨,滋潤大地,播種希望,她給自然界帶來生機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全詩抓住“雨”這些特點,讚頌人間永恆的愛,於是“雨”成了春的腳步,愛的使者,她給孩子們帶來笑聲,給世界帶來希望。

(3)找出你認為最能體現本詩主旨的一些詩句,反覆吟詠,細細品味。

明確:如“我的愛心像絲縷那樣把天地織在一起”“只要你們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當你們自由地笑了,我就快樂地安息/有一天,你們吃着蘋果擦着嘴/要記着,你們嘴裏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4)齊讀第七、八節,品味其中的“笑”。

明確:第七節中,詩人借柳條兒、石獅子、小燕子這些自然界的精靈,抓住它們生動的一剎那,抒發自己對勇敢、樂觀、自信的讚美。第八節,用兩句氣勢高昂的對仗句“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希望就有了/只要你們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將感情推向高潮。有了愛,才會有勇敢的笑,只有勇敢地笑,才有希望,“笑”體現了詩人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

3、欣賞品味

(1)細膩精巧的運筆

“我的愛心像絲縷那樣把天地織在一起。”

賞析:“愛心”點明“雨”之所指,而“絲縷”則形象描繪出愛之細之柔,“天地”包括田園、牧場、山峯、白雲等,極言愛之廣之濃,無私、博大,使人讀後如沐春雨。把這樣一個豐富深刻的內涵寓於形象貼切的比喻之中,境界全出。

“有一天,你們吃着蘋果擦着嘴/你們嘴裏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賞析:捕捉孩童吃蘋果這一細節,擷取內涵豐富的那份“甜”,化為“祝福的心意”,雖卒章顯志,卻不露聲色,體現了中國傳統詩歌的含蓄美,又不乏新詩自由的風格。

(2)擬人化的藝術手法

詩人賦予“雨”人的思維和行為,她時而“温聲細語”,時而歡呼雀躍,一會“探訪”大地,一會“親近”孩子,田圃、牧場、山峯、雲端,到處都有她的身影,既親切又生動,這渾身散發的靈氣和展現的真情,怎不讓人與之產生強烈的共鳴?

四、課堂小結

涵泳全詩,詩人鄭愁予為我們送來了一位温柔可親,卻又勇敢樂觀的愛的使者,我們也和那些孩子們一起,沉浸在“雨”的滋潤裏,意猶未盡。讓我們從現在開始“作詩的知己吧!讓無數珍貴的生命的花朵,帶着靈魂的閃光、思想的色彩、感情的汁液,融人我們的生命,使我們的精神世界永不成為沙漠和荒原吧!”(邵燕祥語)。

五、作業佈置

模仿本文,以“的述説”為題,寫一首詩歌。

語文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瞭解文章的結構及揣摩文章的語言。

3.啟迪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對“我為什麼而活着”進行探討。

教學難點:揣摩語言及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引導學生朗讀,以探究式教學為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都説生命美好,“好死不如賴活着”。蘇格拉底説“未經思索的人生是不值得一過的”。同學們,你們想過自己到底為什麼而活着嗎?我們先來看看英國作家羅素是怎樣回答這個問題的。

二、積累字詞。

1.讀準字音,注意多音字。

遏è制颶jù風俯瞰kàn瀕bīn臨

多音字

顫抖chàn祕魯bì呼號háo

顫慄zhàn神祕mì號外hào

2.重點字詞

死寂:沒有一絲生氣;形容極其安靜,死沉沉的。

遏制:制止,控制。

瀕臨:緊接,靠近。

俯瞰:俯視。

颶風:氣象學上舊指12級風。

3.作者簡介

伯特蘭?羅素(英國):羅素是當代西方最知名和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也是最為我國讀者所熟知的西方哲學家之一。他一生坎坷,命運多舛,但他始終堅強地生活,後來成為一位集眾家於一身的偉人。他被稱為“20世紀最知名、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還被無數人視為是“未來時代的先知”;他還是的數學家、邏輯學家,社會活動家,又被公認為“富有鼓動天才的辯論家”。20世紀初,取得了現代數學基礎研究的重大成果“羅素悖論”及解決這一悖論的“類型論”。在1950年他又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被稱為“百科全書式文學家”。95歲高齡完成《羅素自傳》的寫作。

三、整體感知:

先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短文,整體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思考文章結構。

1.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采用總分總的結構方式,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明確自己的人生追求。

第二部分(2—4)作者對其人生的三大追求進行具體闡述。

第2段:作者大膽率直地表白了追尋愛情的三方面原因。

第3段:寫作者尋求的三大知識範疇。

第4段:出於對人類苦難的同情讓作者把目光投向現實世界。

第三部分(5)總結上文:苦難的一身卻願意重活,展示崇高的品質和博大胸襟。

2.通過理解重要詞句,明確作者的寫作意圖。

(1)這三種激情,就像颶風一樣,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來吹去,吹到瀕臨絕望的邊緣。

【解析】運用比喻,將這三種激情比成颶風,生動形象地告訴我們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是作者在漫長一生中奮鬥不息的強大精神動力。(羅素生於1872年,死於1970年,經歷兩次世界大戰,他的一生動盪不定。在這樣的生涯中,羅素有過深沉的痛苦,也曾陷入絕望,但是,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的同情,這三種感情是如此強烈,猶如颶風一樣,給他擺脱痛苦的希望和力量,讓他從絕望中奮起,從愛情中發現美好,從知識中獲取力量,對人類苦難的同情又使他意識到人生的責任,總之,這句話的含義是説,這三種強烈的感情,是鼓舞他人生的強大動力。)

(2)我尋求愛情,其次是因為愛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顆震顫的心,在世界的邊緣,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測的深淵。

【解析】句中破折號表示解釋説明,後邊的語句解釋前邊的“孤寂”的感覺。意思是説沒有愛情滋潤的感覺就像親身經歷過可怕孤寂而產生的戰慄的感覺,處於這種可怕孤寂中的人,有時會感覺到除了自己,這世界好像再也沒有其他生命,自己也似乎走到了生命的盡頭,沉在沒有情感、沒有温暖的無底深淵之中。這孤寂之苦,反襯愛情的給人的充實、喜悦。

(3)在愛的結合中,我看到了古今聖賢以及詩人們所夢想的天堂的縮影。

【解析】“愛的結合”,就是最美好的生活,就是進了天堂,這樣的天堂正是作者要追求的人生境界。告訴我們愛情給人類生活帶來的美好體驗。

(4)愛情與知識,儘可能地把我引向雲霄,但是同情總把我帶回塵世。

【解析】愛情和知識把羅索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而對於人類苦難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現實世界,這體現了一個偉大思想家拯救人類苦難的良知。

(5)我渴望減輕這些不幸,但是我無能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解析】作者從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運多舛,但他始終關愛人類:反對戰爭,反抗獨裁專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輕時因反戰而鋃鐺入獄,在他老邁的晚年,仍致力於禁核運動,奔走呼號,創立和平基金會。就在他逝世的當天,還為以阿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而憂心忡忡。這一切緣於他對人類的同情和愛心。只是個人的力量有些微弱。

(6)這就是我的一生,我覺得我活着值得,如果有機會的話,我還樂意再活—次。

【解析】作者總結上文,雖然他一生的追求常給他在人生“苦海”上帶來“絕望”,但他仍認為“是值得活的”,這正是羅素博大的胸襟和高潔的情懷的寫照,也是一個熱愛人類、熱愛生活的思想家的肺腑之言。

四、作業:

1.俄國作家契訶夫説:“感到自己在這個世界是件多餘的裝飾品,那是很難堪的,活着而又沒有目標是可怕的”。對於“我為什麼而活”這個問題,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你的看法。可以借鑑本文作者的表達方式來表述。

例文(略)

2.概括説出作者渴望愛情的`原因。

解題思路:此題考查對課文內容的把握情況,熟讀第二段內容,抓住關鍵詞“首先、其次、最後”就能概括出來。

參考答案:(1)愛情可以帶來狂喜;(2)愛情可以擺脱孤獨;(3)愛的結合可以使人看到夢想的天堂的縮影。

答案解析:

中間三段對第一段內容進行具體闡述。作者説,追求愛情,有三方面的原因:(1)愛情可以帶來狂喜;(2)愛情可以擺脱孤獨;(3)愛的結合可以使人看到夢想的天堂的縮影。總之,愛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愛情,則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這裏,作者把愛情描寫得極其美好,閃耀着人性的光輝。作者也以像追求愛情一樣的激情去追求知識。

3.品讀課文,賞析句子:

(1)生命是一個不懂疲倦的旅客,總是隻暫時地在哪一個個體內住一會兒,便又離開前去了,那些個體消逝了,它卻永遠存在。”

(2)這三種激情,就像颶風一樣,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來吹去,吹到瀕臨絕望的邊緣。

解題思路:要求賞析句子,凡賞析句子都要先看句子有沒有用修辭,如果有修辭,就分析修辭及作用即可。此題就讓學生鞏固這一點。

參考答案:(1)比喻。把“生命”比作“一個不懂疲倦的旅客”,生動形象地表現出個體的生命雖然是短暫的,人類的生命卻是永無休止的。

(2)比喻,將“這三種激情”比成“颶風”,生動形象地告訴我們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是作者在漫長一生中奮鬥不息的強大精神動力。

答案解析:先定修辭,若是比喻擬人,都有生動形象的效果,然後分析寫出了事物什麼特點或表現人物什麼感情。

語文教學設計8

知識與能力:

1、學習按時間順序來組織結構的寫法。

2、能夠提取最主要的信息。過程與方法:

學會刪繁取簡,提煉關鍵信息。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始終補語的愛國情操、獻身科學的追求精神。

教學重難點:

瞭解傳主其人其事,學習華羅庚分離拼搏、自學成材的精神和始終不渝的愛國之情,知道華羅庚在數學領域裏的傑出成就。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時數:2課時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一篇有關華羅庚的人物傳記,作者是顧邁南。他是新華社記者,著有大量科學家傳記作品,象《華羅庚傳》、《丁肇中:故國情深》、《李政道》等。眾所周知,華羅庚是舉世聞名的數學家,除此之外,同學們對華羅庚的瞭解還有哪些呢?(學生回答)比如,將統籌方法運用於工農業生產就是他的一項重要成就。什麼叫統籌方法呢?比如,煮飯、燒水、洗菜、炒菜,你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完這幾件事情,並且把保證高效性呢?(煮飯的同時燒水,在煮飯、燒水的時候洗菜、炒菜,這就是統籌方法。)這只是他成就的一個方面。同學們預習過這篇課文,那麼熊慶來、華羅庚、陳景潤之間有什麼關係呢?(同學回答)華羅庚的成名與熊慶來密不可分,熊慶來對華羅庚的悉心栽培栽培成就了華羅庚。這種知遇之恩,華羅庚從未忘懷。在以後的教育生涯中,他慧眼獨具,為中國的數學事業選拔培養了一批青年學者,陳景潤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陳景潤突破了哥德巴赫猜想,在數論方面卓有建樹。那麼,華羅庚有什麼樣曲折的人生經歷,取得了哪些舉世矚目的成就呢?

二、總體感知,分組討論(合作探究):

一、二組負責梳理華羅庚的生活經歷,

三、四組負責梳理華羅庚一生的主要成就。主要生活經歷:

1910年11月12日,出生於江蘇省金壇縣;

1925年,進入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就讀,後因貧困而失學;18歲時,與吳筱元結婚,後染病而導致終身殘疾;

1932年秋季,到清華大學擔任數學系助理員,並研究數論;

1936年夏天,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資助華羅庚到英國劍橋大學留學;1937年夏天,由英國回國擔任西南聯合大學的數學教授;1945年下半年,應蘇聯科學院的邀請,到蘇聯旅行;1946年秋天,應邀訪問美國;

1950年2月,從美國動身回國,同年3月16日到達北京,回到北京清華大學擔任教授;1979年,再次訪問英國;1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主要成就:

1930年,上海《科學》雜誌第二期刊登華羅庚的《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

1936年夏天,到英國劍橋大學留學,後得出著名的“華氏定理”,其間他寫了18篇論文,其中包括《論高斯的完整三角和估計問題》;

1941年,完成第一部著作《堆壘素數論》的手稿;

1946年4月,蘇聯科學院出版了他的成名代表作《堆壘素數論》一書;

1946年秋天,訪問美國,其間研究範圍擴大到多復變數函數論、自守函數和矩陣幾何;1955年國家建立科學獎勵制度,1957年1月華羅庚獲得一等獎,得獎的.論文題目是《多複變函數論典型域上的調和分析》;

1953年,《堆壘素數論》中文版出版;1957年,《數論導引》出版;

1958年以後,開始研究把優選法和統籌法應用於工農業生產,後出版《優選法平話》和《統籌法平話》;

1963年,華羅庚與萬哲先合著出版《典型羣》一書。

三、局部分析:問題一:“伯樂識馬”是人所共知的經典故事,作者在一開頭就寫這個故事,用意何在?明確:一方面表明19歲的華羅庚具有非同尋常的數學才能以及他命運的一個重要轉折,突出了傳主的基本特性,一方面為下文埋下伏筆。華羅庚的才華被熊慶來發現,命運發生轉變。後來他自己成為“伯樂”,發現和扶持了陳景潤等青年學者。此外,在時間敍述上,從華羅庚“出名”時起筆,是一個倒敍,並由此引出“他已經走過了一段相當坎坷的生活道路”這樣的開頭,避免了平鋪直敍和波瀾不興。

問題二:在運用倒敍手法插入一個小故事以後,就進入了對華羅庚艱難曲折的求學、治學經歷的追憶之中。請看第一部分“艱苦自學的青年時代”,這一部分講述了華羅庚的哪些經歷?是由幾個小故事組成的?

明確:這個部分講述了華羅庚的三個小故事:“物不知其數”的算題(卓越的數學天分)、“羅呆子”的綽號(刻苦自學的情形)、可怕的傷寒症(選擇數學作為人生目標的過程)。問題三:回顧一下,華羅庚在數學領域取得了哪些成就?

明確:解放前:堆壘素數論、多復變數函數論、自守函數、矩陣幾何;解放後:《數論導引》、優選法、統籌法、培養數學人才。

問題四:除了在數學領域取得傑出成就之外,華羅庚的身上還具有新舊交替時代科學家所特有的愛國情懷,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明確:國難當頭,悲憤至極;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數學下鄉,造福於民;光榮入黨,歡欣鼓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問題四:文章有幾處嵌入了華羅庚的詩詞?這些詩詞對錶達華羅庚的生活經歷和人生感受有什麼作用?

明確:這些詩詞突顯出華羅庚勤奮努力、拼搏進取、獻身科學、愛國愛黨的一面。

四、總結:

這篇傳記在寫法上的突出特色:

①以時間流變為線索,勾勒傳主的基本生命歷程,概括性地描繪出較為完整的華羅庚形象。 ②這篇文章嵌入了多首華羅庚的詩詞,使得這篇科學家的傳記,顯現出一種古樸文雅的風格。 ③作者有意識地講述了一些小故事,增加了文章的活潑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讀性。

五、作業:

1、完成《創新思維訓練》中《華羅庚》這一課的練習。

2、整理生字詞,收集成語。

3、預習《羅曼·羅蘭》,掃清字詞障礙。

①思考並完成課後練習。

②《羅曼·羅蘭》在寫法前面兩篇人物傳記有什麼異同點?

語文教學設計9

一、案例背景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版)指出,倡導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方法,發現語言規律,逐步掌握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在課堂上,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在單位時間內學習、交流和表達的頻率和效率,互補優勢,培養探究意識和合作精神,發展學生的口頭交流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合作學習往往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往往只是一種形式。因此,需要解決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在此背景下,我校語文教學研究小組開展了合作學習對提高國小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影響研究,有效的合作學習在我校得到了推廣。

二、案例的觀察和描述

本課程是蘇聯教育版五年級第一冊《厄運不可戰勝的信念》的第二課時教學。課前,學生按4人一組分為12組。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小組中學生的探索和互助活動,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對學生的認知、情感、自信和同伴關係產生進取的影響。

【合作1】學生可以自由閲讀第一段自然段落,邊讀邊思考他們為寫這部明史付出了怎樣的努力,用筆圈畫出相關的句子,在旁邊寫下自己的經歷,然後在小組中交流,最後全班都用小組彙報。小組成員發現了關鍵詞。小組彙報後,老師引導學生體驗這些數字背後的艱辛,凝聚了談話和搬家的心血。

【合作2】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第二自然段,《國家爭議》原稿被盜。對於近60歲、體弱多病的談話和搬遷來説,這只是一場災難和厄運。在小組交流和探索中,學生們想到了許多名言、警句和歷史人物,他們永遠不會退縮應對困難。例如,讓人們站起來的.不是腳,而是夢想、智慧和創造力等名言,以及學生們的合作表演,如只要厄運不能打破信念,期望之光就會驅散絕望之雲。

【合作3】學生自主學習第三自然段。然後小組交流學習文章插圖為什麼要在談遷背後畫松樹。

案例分析研究:

1.在學生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小組成員之間能夠互相交流,彼此爭論,互教互學,共同提高,既充滿温情和友愛,又充滿互助與競賽。但教師應加強學生合作的技巧的指導,怎樣組織,怎樣傾聽,怎樣發言,怎樣質疑等。

2.合作學習是滿足個體內部需要的過程,僅有願意學習,才能學得好。所以在活動中,學生相互間進行有效的溝通,實現信息與資源的整合。但教師應加強學習任務從不一樣角度切分,讓學生因人而異,採用適合自我的表達方式,如,朗誦、表演、畫圖等等方式表達自我的觀點,才能讓每位學生都會主動投入。

新課程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一樣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需要教師多探索、多實踐,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語文教學設計10

一、教材分析

《獅子和鹿》這篇課文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第28課,這篇課文是一則寓言故事,課文按事情的發展順序,生動地記敍了鹿在池塘邊欣賞自己兩束美麗的角,抱怨細長的腿,接着寫到獅子撲來了,鹿四條細長的腿讓它逃脱了,而美麗的角卻讓它差點送了命,課文情節緊奏,前後對比分明,語言非常優美,在生動的故事當中藴含着深刻的道理。

二、説教學目標

這篇課文學習體會故事藴含的道理是學習的難點,理解鹿對自己的腿和角前後不同的態度是學習的重點,同時這篇課文是一篇略讀課文,那麼略讀課文只要求初知課文的大意,不要字斟句酌,教師只要抓住重點引導孩子理解課文即可,而孩子主要是運用他們在精讀課文中學到的閲讀方法來理解課文,那麼有了對課型特點的分析和對課文重難點的把握,我就為學生們設計了以下目標:

第一、通過閲讀來了解寓言故事的主要內容。

第二、運用已有的閲讀方法聯繫上下文來理解詞語,邊讀邊想來讀懂課文。

第三、能與同伴交流自己在閲讀過程中的想法和體會,帶着自己獨特的感受有感情地來朗讀課文。

第四、能夠結合自己生活當中的實際來理解故事所藴含的道理,那就是要全面地看到事物,全面地看待他人、美和適用在不同的條件和不同的環境下,它卻有存在的價值,從而學習全面客觀地看問題和想問題的方法,初步受到科學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三、説教學流程

在語文課程標準當中,指出我們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孩子具有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學生是閲讀的主體,閲讀是他個性化的行為,學生作為生命的個體,他是帶着自己獨特的感受,獨特的生活經驗來走入文本開始閲讀的,在閲讀當中他會利用他已有的學習和生活的經驗來感悟文本,理解文本,在交流中來欣賞文本,進而來評價文本與生活中的人和物,以及文本本身,最終他會帶着新的感悟走出文本,走進生活。

在本課的教學當中,我緊緊地抓住學生的閲讀學習和生活的聯繫,採用以讀為本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多層次多形式的閲讀活動當中來感悟文本,在悟中來明理,具體的教學思路有三點:

第一、形象展示,問題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示兩個動物朋友獅子和鹿,將美麗的鹿的'形象展現在大家面前,引導孩子去猜想獅子和鹿之間到底會有什麼樣的故事呢?又告訴我們一個什麼樣的道理呢?進而激發起孩子閲讀文本的興趣。

第二、多層次閲讀,感悟交流,理解故事中所藴含的道理。我們知道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的程度是建立在多層次的閲讀的基礎之上,在本課的教學當中,我將和孩子們一起經歷閲讀學習的全過程,通過四個層次的閲讀活動,讓學生們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來生成並建構新的知識,具體説:

第一讀就是讓孩子們自由地讀,讓他們掃清字詞障礙;

第二讀就是引讀,檢查學生課文讀通的情況,老師通過語調來渲染氣氛,讓學生整體感知這個故事,瞭解寓言故事的主要內容;

第三讀就是細讀,主要運用圖畫而與音樂,把學生帶入故事的情景,讓他們運用自己在精讀課文當中學到的閲讀方法來邊讀邊想,帶着自己的體會有感情地來朗讀課文當中的有關段落,然後將印象最深的段落與同伴進行交流,並且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這樣來理解故事所藴含的道理;第四讀就是品讀,賞析文中的佳句,並把它積累下來。

第三、注重積累,走進生活,學用結合。我們知道語文的學習它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必須厚積而薄發,我想沒有積累,就沒有語文素養的提高。在這一課的教學當中,我將和孩子們一起把寓言故事當中優美的語句積累下來,結合孩子的生活實際用結合,積累這一課當中所學到的道理,那就是全面地看待事物,全面地看待他人,我想這樣,讓孩子的課堂學習真正實現與生活的結合,實現在生活當中真正的意義。

四、説板書

我的板書主要來用貼畫配文字的“圖文式”板書,此板書圖文並茂,色彩鮮豔,又突出了課文的重點,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

語文教學設計11

【教學分析】

本課作者記敍了觀賞錢塘江大潮時所見所聞的景象,説明它確實是天下奇觀。課文按照潮來之前、潮來之時、潮退之後的時間順序記敍的,重點描寫了潮來之時潮水的壯觀景象;從聲音和樣子兩方面寫出了潮水的宏偉氣勢。閲讀這篇課文可以使學生了解錢塘江的有關情況,激發熱愛自然,探索奧祕的情趣。文中有許多優美的詞句,可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作為最後一組課文的學習,要綜合運用以前學到的閲讀方法來學習,有意識地檢查學生的閲讀習慣和閲讀能力。

【教學目標】

1、學會13個生字及相關的詞語,特別是文中的四字詞和成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3、4自然段。

3、通過多媒體創設情境,讓學生領略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4、學習作者按時間順序記敍事物的寫作方法。

5、通過學習課文,激發起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潮來之時的壯觀景,能夠根據語言描寫想象畫面。

【教法學法】

以讀為主,讀中想象,讀中悟情。

【課前準備】

學生收集錢塘江大潮的圖片、資料,教師製作大潮景象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詩仙在《將進酒》中説: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中國有句俗語叫水到東海不回頭。可錢塘江的水則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從東海回趟孃家,她回來時,氣勢非凡,真是天下最雄偉壯觀的景象,從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為快。

錢塘江觀潮,歷史悠久。有文獻記載的就有兩千多年,為宋朝時最盛。現在觀潮在浙江海寧,但在宋代,觀潮勝地卻在臨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農曆八月十八日都要舉行觀潮盛典。迎潮前有水軍演習,潮到時又有吳地少年弄潮爭標表演,當日從宮廷到民間爭相觀看,萬人空巷,十分熱鬧。

放映大潮錄象,配上進行曲音樂,學生盡情地觀賞。

看完之後,談談你的感受。

想知道課文是用什麼語言描寫這宏偉景觀的嗎?那就讀讀課文吧?

二、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大意

1、説説讀懂了什麼?理解天下奇觀。

2、再讀課文,理清課文線索:

快速瀏覽或默讀課文,想想課文先寫了什麼?然後寫了什麼?最後寫了什麼?這是按什麼順序寫的?哪些部分是詳細,哪些部分是略寫。

三、學習重點部分潮來之時的壯觀景象

1、默讀3、4自然段:

畫出描寫大潮的句子。

2、展示自己畫的句子,有感情地讀給大家聽:

指名讀,補充讀,齊讀。

3、再默讀或小聲讀這些句子:

説説,讀着讀着你彷彿看見了什麼畫面。

4、把想到的畫面説給同學聽,用自己的語言説,儘量用上書上的重點詞:

悶雷流動、風平浪靜、水天相接、橫貫江面、白浪翻滾、白色城牆等。

用多媒體投影這些詞語。

5、指名説,評説,補充説。

6、品味課文語言:

同學們,你們讀了課文,能把想象到的畫面説得這麼好,除了你們的聰明才智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課文的語言美。

現在請你們再讀讀自己覺得美的句子,怎樣讀才能把你感覺到的.美有感情地讀出來。再説説覺得這個句子美在哪裏。

讀完後品讀,評讀,全班一起讀,充分感受語言美,形象美。

7、學法總結:

⑴ 邊讀邊想畫面,把想到的畫面説一説。

⑵ 品味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讀。

四、學習潮來之前,潮退之後部分

課文除了潮來之時部分寫得美,潮來之前和潮退之後也非常美,選擇你喜歡的一部分學習,用剛才的學習方法。

1、找出喜歡的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讀,邊讀邊想畫面。

2、展示朗讀自己喜歡的句子,並説説為什麼喜歡(或説説想到的畫面)。

五、總結談話

1、同學們,錢塘江大潮是世上少見的偉大奇觀,今天我們見識了祖國這麼神奇、壯觀的自然景象。你心中一定有一種情感在湧動,能不能用語言來抒發一下你心中的情感呢?

(想説什麼,就説什麼。)

學生抒情。

2、在體會作者表達方面,你能向課文學習什麼?

六、作業

1、抄寫課文生字、詞語,按音序寫。

2、抄寫文中的四字成詞,並自選兩個詞語造句。

3、背誦3、4自然段。

4、根據課文描述,畫一幅大潮圖畫。

【板書設計】

觀 潮

遠 潮來前 偉壯觀(錢塘江潮) 潮來時

近 潮過後 有聲有色

語文教學設計12

《趙州橋》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最後一篇精讀課文,本組教材以“燦爛的中華文化”為專題,在教學這組課文時,在引導學生學好課文的同時,要重點指導學生開展好綜合性學習活動。

這篇説明性的課文,向我們介紹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和美觀。課文語言準確,簡練,又不乏生動。短短的幾百字,不但寫明瞭趙州橋的位置、設計者、建造年代,更重要的是,把趙州橋的外形特點清楚地展現在人們眼前;然後將這樣設計的好處:減輕衝擊力,節省石料;並對其設計的美觀加以描繪,使人們彷彿身臨其境,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這篇課文,從建築藝術這個側面,介紹了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通過學習這篇課文,激發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緒。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了解趙州橋的建造特點,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教學難點是幫助學生理解趙州橋設計上的特點及其好處。

根據這些教學要求和重難點,所以我授課的思路是這樣的:

一、猜謎導入

以謎語來導入,簡單明瞭,為課文的學習節約了很多時間,同時也增強了趣味性。

二、初讀感知,瞭解大意

首先出示自學要求,使學生明確初讀課文要完成哪些任務,這樣就會使教學有的放矢,使學生注意力集中。然後再彙報交流初讀成果,學習字詞,學習字詞的過程中也穿插了一點有趣味性的小遊戲——“過橋接龍”

在遊戲中能夠快速地檢查學生的預習工作是否已經到位。同時,又預設了多音字“爪”(zhǎo張牙舞爪;zhuǎ爪子、雞爪)的教學,易錯字“設”(第四筆橫折彎容易加上勾)和“參”(最後一撇要長一些)的書寫,鞏固對字詞的區分與記憶。

第二個思考題,直接回答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介紹趙州橋的,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可能比較難以下手,所以我預設提供了一個填空:

這樣,學生就可以快速的得出結論:課文是從這幾個方面來介紹趙州橋的,趙州橋是一座(雄偉、堅固、美觀)的橋。不過,教學參考書上並沒有對第一自然段的“古老”這方面進行概括和要求,我覺得這也可以加進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所以教案中增加了這一部分內容:同時,進入第三板塊的學習:

在此過程中,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看到最後一句,從“隋朝”、“一千四百多年”等詞句中感受到趙州橋的歷史悠久。

三、研讀感悟,探究“雄偉”“堅固”

先讓學生從簡單的入手,找出直接體現趙州橋“雄偉”特點的句子,學生很快就能抓住中心句“趙州橋非常雄偉”,接着説説還能從哪些詞句中看出趙州橋的確非常雄偉,在學生説的過程中,教師給予肯定、總結,同時還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去理解趙州橋的長和寬,比如“橋長五十多米”,舉例運動會學生五十米短跑,“有九米多寬”,舉例一個教室寬五米左右,差不多兩個教室的寬度,學生腦海中就形成了很清晰的長寬概念,結合説明文的列數字説明方法,直觀理解趙州橋的雄偉。

朗讀過程中指導學生通過重讀關鍵詞句來感受趙州橋的雄偉,例如“五十多米”“九米多寬”“全部”“沒有”“只有”“橫跨”“三十七米多寬”。

再説“堅固”,這一部分是本課的教學難點所在。

要找到這一句話是比較難的,學生容易找到前面兩句“大橋洞頂上的左右兩邊還各有兩個拱形的小橋洞。平時,河水從大橋洞流過,發大水的時候,河水還可以從四個小橋洞流過。”所以,在這個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去思考李春這樣設計趙州橋,是怎麼考慮的,這樣設計有什麼好處,學生就會馬上想到這一句話:

同時也結合之前找到的趙州橋的設計的句子,請學生上台來畫一畫,通過畫圖方式,清晰明瞭地理解了為什麼説“這種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舉”。

最後結合資料,拓展延伸,教師總結概括本節課要點,在朗讀中進行情感昇華,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

關於板書的設計,也是本課一大亮點之一:

整個板書以一架清晰的橋展現在黑板上,四個小橋洞分別填上趙州橋的四個特點,最後大橋洞裏填的是趙州橋的地位,既富有趣味性,又不失知識性。

從總體上看,本課的教學還是體現了詳略得當的教學要求,第一段的教學在朗讀後,教師簡單地點評,把更多的教學時間用在第二自然段的研讀感悟中。

不過,本次教學還是有許多不足之處值得改進,主要問題存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態

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低頭看語文書或者教案,難以脱離書本,與學生的眼神互動比較少,這是教師教學的.大忌,給人一種不自信,沒有備好課的感覺。教師教學語言比較平淡,表情不夠豐富,不能給與學生很好的情感共鳴,情感投入還是不夠充分。雖然這是一篇説明文,但是教學對象是三年級的學生,還是應該以趣味性、語文味為主。另外,在教學過程中,走動過於頻繁,有時候看上去就是在不停地晃動。

二、教學語言

教學語言過於囉嗦,口頭語“那麼”“什麼”“是吧”過多,經常重複要求,拋出一個問題,一位學生答不出來,就又請第二位同學,又把問題重複一遍。缺乏耐心,提示過快,當學生答不出來時,為了趕教學進度,經常性的按自己的教學思路提醒、暗示學生,沒有給予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

三、生字詞教學

生字詞教學的問題主要在於教學時間過長,又沒有高效利用。“過橋接龍”的遊戲玩了兩遍,會認的字一遍,會寫的字和詞語又用了一遍,其實在討論書寫時要注意的字時,可以請學生上台來寫一寫,在詞語教學後可以請小老師來領讀一下。這樣的教學更容易使學生加深對生字新詞的印象。

四、引導感悟

這一方面的問題歸結於一個字,就是——急。很明顯的一點就是體現在上面所講到的教學語言中,越是着急,語言就越顯得囉嗦,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就怕學生答不到點上,經常性的打斷、提醒,然而語文課的實質應當是鼓勵學生自主發言,學會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

第二大方面就是問題過碎。經常把一個大問題分解成若干個小問題,問題順序也不夠循序漸漸,邏輯不清。在此後的教學中,應當學會提綱挈領,拋出一個大問題,然後引申展開討論,最後總結迴歸主題。例如,本課的教學難點是教會學生“怎樣圍繞着一個意思寫一句話”,教師可以以此入手,拋出問題: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來介紹趙州橋的?然後引申:課文哪一句話直接體現了趙州橋的雄偉?圍繞着這一特點,你從哪些詞句看出了趙州橋的雄偉?這種寫作方法叫做圍繞着一個意思寫一段話,你能不能也來試一試,引申到課外小練筆,考慮到時間原因,可以教師提供一個範例:我們的校園很美麗。學生口頭進行練習。

第三大方面就是“雄偉”“堅固”這兩個特點的區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生了混淆,這也是教學前所沒有預設到的。學生一開始會以為第二自然段全是在介紹趙州橋的雄偉,所以要先讓學生對這兩個詞語的意思進行區分,然後在引導的過程中要多問幾遍學生,“堅固”這個特點到底在第二自然段有沒有體現呢?哪一部分體現了“雄偉”?哪一部分體現了“堅固”?

五、朗讀

“讀中悟請、讀中悟理”,朗讀——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祕密武器,俗話説“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可見朗讀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應該拘泥於枯燥的文本解讀,而應該放手去讓學生多讀多感悟,就算是一篇説明文,也應該儘量使課堂不流於平淡,多增加一些語文的韻味,朗讀的方式可以是多樣的:個人讀、小組讀、全班讀、男生讀、女生讀、師生合作讀、默讀、大聲讀、自由讀、齊讀、賽讀這些讀書方式都可以運用到本課教學中,比如趙州橋“雄偉”部分就可以先請一兩位學生來試讀一下,“怎樣才能讀出雄偉的感覺”,還可以問“誰能通過朗讀,把這座雄偉的趙州橋帶到課堂中來”,然後再指導朗讀技巧,突出重點詞句,再請某一小組來試試,最後請男生來讀一讀。

六、板書

一個好的板書,便是一篇微型教案。因此,板書的設計不應該僅僅體現文本內容,還應該體現寫法指導,況且本課“圍繞一個意思寫一段話”是教學難點所在,另外這還是一篇説明文,本文最多的是運用了列數字的説明方法,這些都應該加在副板書上,所以在板書一側還應該加上“中心句”“列數字”這幾個字。

七、改進措施

除以上反思的不足和改進措施外,還應該考慮到課後習題這一點。本單元的主題是傳統文化,要求進行綜合性學習,所以在課前就應該要求學生先去收集家鄉古建築的資料,每個小組選定一個主題,課後師生一起小組之間進行交流、分享和討論,並進行一個活動成果展示。 以上就是我對《趙州橋》一課第一課時的教學反思,還有許多不足之處請各位同仁不吝賜教。在此也特別感謝孫洪芳老師和各位語文老師的耐心聆聽和悉心指導。

語文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口語交際:

培養學生創造能力、想象能力、表達能力,並培養學生認真聽的習慣,互相交流。交流時做到態度自然、大方,表達流利,內容簡潔、清楚。

2、習作練習:

寫一篇看圖作文,通過課前查閲相關資料,認真觀察圖畫,想象當時的情景,想象要豐富合理。培養學生寫作的良好習慣。

3、我的發現:

能發現這些比喻句表達的不同的感情色彩。

4、日積月累:

讀成語,瞭解成語的含義,並能試着運用。

5、拓展延伸:

通過寬帶網,瞭解戰爭帶來的危害,同時,通過課外閲讀、看電影電視、聽故事、參觀展覽等形式瞭解為和平而戰的英雄人物。

【教學重難點】

口語交際、習作練習。

【課前準備】

收集自己準備的新聞、英雄人物的故事。

第一課時 小小新聞發佈會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的`生活不斷改變。我們生活在現代社會裏,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新聞的存在。想一想,我們可以通過哪些途徑知道新聞?(看電視、看報、聽廣播、上網等)

1、你最喜歡看什麼新聞?指名説。

2、看新聞有什麼好處呢?舉例説一説。

3、既然新聞有這麼多的好處,假如讓你來講新聞,你們認為應該講清楚什麼呢?

4、那我們就來開一個“小小新聞發佈會”:

⑴ 主持人宣佈相關要求:先在四人小組內講新聞,講後每人評議另外三人,講得怎樣,最後每組推選一名代表到班上講新聞。

⑵ “時事”、“教育”、“日常生活”三個版塊代表分別發言,每人發言後有一分鐘的提問時間。

⑶ 評價他們的發言,教師參與交流、指導。 ⑷ 總結他們的優缺點再次準備。

⑸ 新聞發言人發言。

⑹ 選出“最佳新聞發言人”“最佳新聞”“頭條新聞”等。 ⑺ 主持人宣佈新聞發佈會結束。

二、師生總結

1、通過今天的發佈會,你有一些什麼樣的收穫?

2、同學們,作為新世紀的建設者,我們從小就要學會關心國內外大事,同時,我們還要通過各種渠道鍛鍊自己的口才,增加自己的膽識,像這樣的發佈會我們以後還會經常進行,希望更多的人能通過這種活動鍛鍊自己,提高自己。

第二、三課時

一、課前蒐集資料交流

1、同學們,課前我們收集了1937年左右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背景,誰來説一説。

2、啟發談話:

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深重的,這張相片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轟炸上海南站時,被記者拍下來的真實情景。看了這些,你有什麼想説的?

二、結合圖形讀習作要求

1、習作有幾個要求?哪幾個?

2、你認為這次習作的重難點是什麼?(觀察和想象)

三、根據觀察,你想到了哪些問題

1、這個小孩為什麼要哭?

2、他的媽媽在哪裏?

3、當時可能發生了什麼事?

4、這個孤獨的孩子以後的命運可能會怎樣?

……

四、根據問題自編故事

五、方法指導

1、仔細觀察圖畫,結合圖畫內容介紹歷史背景。

2、根據觀察展開豐富而合理的想象,編一個完整的故事,寫清楚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六、練習習作,指名交流,全班提出修改意見。

1、小組交流,評議誰講得最精彩。

2、在説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寫下來。

七、推選小組代表在班上交流,全班評議

八、同學之間互評互改作文

九、課外延伸

蒐集更多的有關戰爭給人類造成的事實和英雄人物的事蹟,並講給你的朋友聽。

第四課時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通過本單元的學習,我們已經從字裏行間瞭解了戰爭給孩子們帶來的苦難,聆聽了他們對和平的呼喚,現在就讓我們再次讀讀那些詞句,更深刻的感受一下吧!

二、學習“讀讀寫寫、讀讀記記”

1、學生自由讀詞語,注意:讀準字音。

2、小組學習:讀詞語,相互正音,交流詞語的意思,交流讀記詞語的方法

3、學生書寫“讀讀寫寫”得詞語。

4、師聽寫。

三、我的發現

1、自由讀句子,體會帶點的詞表達的感情。

2、同桌交流。

3、全班指名交流。

4、小結:

兩組帶點的詞表達的感情不同。

四、教學“日積月累”

1、指名讀成語。全班齊讀。

2、四人小組交流詞語意思。

3、全班指名交流,其他同學可以補充説明。

4、讀讀記記成語。

5、讀一讀,注意觀察每一橫排有什麼規律。

6、選一個成語説一句話。

五、教學“寬帶網”

1、朗讀寬帶網中的內容。

2、你在生活中還收集了哪些英雄人物的故事?

3、學生展開收集資料。

4、舉辦故事交流會,評選故事大王比賽。

語文教學設計14

《七顆鑽石》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認識“竟、匆”等幾個生字,會寫“渴、罐”等15個生字,正確讀寫“鑽石、水罐,喜出望外”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讀懂課文內容,在水罐一次一次變化中體會到互相關愛、樂於奉獻的美好情感。

【課前準備】

1、能夠表現課文第一段內容的課件。

2、課文插圖和生詞卡片。

3、隨文閲讀材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設置情境,激發閲讀興趣

1、(播放課件)教師敍述: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發生過一次大旱災。接連幾個月沒有下一滴雨,每天都是火辣辣的太陽炙烤着大地。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乾涸了,草木、叢林、莊稼也都乾枯了,許多人和動物都焦渴而死。誰來説一説,此時的水意味着什麼?(使學生認識到水的重要性,如,生命之水、希望之水、救命之水;有了水,人和萬物才能繼續生存下去,沒有水,等待人和萬物的只有死亡)

2、一天夜裏,一個小姑娘意外地得到了一罐水,她會怎樣用掉這罐水呢?(啟發學生儘可能地展開各種想象,並説明理由。如,她會先自己喝上一口,滋潤一下乾裂的嘴脣和冒火的喉嚨,然後再給自己的親人喝;她會跑回家去,趕緊送給自己的爸爸媽媽、弟弟妹妹……)

同學們的猜想都有道理,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七顆鑽石》(板書課題)就是圍繞這一罐水講了許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讓我們來讀一讀這篇課文吧!

二、自讀課文

提出小組合作學習要求:

1、小組設計方式,保證每個組員將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2、個人默讀,畫出你認為神奇的地方,並想一想為什麼。

3、小組討論故事中的神奇之處及原因。

三、全班交流

1、請各小組自選方式,彙報你們學習的第一題,即是否將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可以派出代表拿生詞卡片當小老師教讀全班同學,或組員接讀課文,或請老師和其他同學指定一生讀某個自然段)

2、小組彙報課文中神奇的地方及神奇的原因,其他小組可以進行補充或更正。

學生認為神奇的地方可能有以下幾點,關於神奇的原因要引導學生儘可能展開想象,體會到愛的力量,如:

⑴ “當她醒來的時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裏竟裝滿了清澈新鮮的水。”

從第1自然段中我們知道這是一場特大幹旱,到處都沒有水,而現在罐子裏竟裝滿了清澈新鮮的水,多神奇啊!我想小姑娘一個人在深夜裏勇敢地出來為母親找水,一定找了很多地方,大河邊、小溪旁、山泉下,可哪兒都沒有水,她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上天被她的孝心感動了,給了她一罐水。

(教師板書:孝心感天)

⑵ “她以為,水一定都灑了,但是沒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裏的水還是滿滿的。”

水罐掉在地上應該是灑水或摔壞罐子,可現在罐子和水都好好的,真是神奇。小姑娘得到這罐水時,她自己渴極了也累極了,她多想喝一口水滋潤一下乾裂的嘴脣和冒火的喉嚨呀。可她一心想着媽媽,在往回跑時被小狗絆倒。還是她的孝心使上天又給了她一個奇蹟。

⑶ “當小姑娘再拿水罐時,木頭做的水罐竟變成了銀的。”

水罐由木頭變成銀的,實在是神奇!在那樣乾渴的情況下,母親急需水,小姑娘也渴得要命,可她仍然把水分給了小狗一點兒,救了小狗一條命。小姑娘真的把動物當作了朋友,她的愛心又一次感動了上天,才有神奇的事發生。

(教師板書:愛心如銀)

⑷ “就在這一瞬間,水罐又變成了金的。”

水罐由木做的變成銀的,又變成金做的,神奇極了。母親又渴又生着病,她多麼需要這罐生命之水,可為了孩子,她放棄了水,也就放棄了生命,這種偉大的犧牲精神使上天又一次創造了奇蹟。

(教師板書:母愛似金)

⑸ “這時突然從水罐裏跳出了七顆很大的鑽石,接着從裏面湧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鮮的水流。那七顆鑽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變成了七顆星星。”

水罐裏能跳出鑽石,能湧出救活萬物的生命之水,七顆鑽石能變成星星,真是神奇極了!小姑娘已經乾渴到了極點,當她也忍不住要喝母親讓給自己的水時,卻又強忍住渴,把水讓給了一個素不相識的過路人。這種對陌生人的同情與愛,使天地為之動容,他們獲得了水,還擁有了七顆星星。

(教師板書:愛心感動天地)

四、有感情朗讀

1、自己選讀認為這個故事最為神奇的段落。

2、我們來進行神奇故事接龍:老師讀第1自然段,然後同學們自願接讀後面的段落。

第二課時

一、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全文

二、讀讀寫寫

焦渴而死 清澈新鮮 勞累 竟然 哀傷 舔水 反正

湧出 喜出望外 匆匆忙忙 遞給 忍住 湊上去 嚥唾沫

三、續編故事

1、(出示插圖)同學們,《七顆鑽石》這個故事太神奇了,僅一夜之間,這個木頭水罐就在孝心、愛心、慈母心、同情心的感動下,變成了銀的'、金的,又跳出七顆鑽石,變成星星,湧出生命之水。讓我們認真觀察圖畫,來把這個故事續編下去,讓它更美好,好嗎?

2、同桌之間互相説一説,也可以共同合作編故事。

3、指名學生説自己編的故事,教師注意在學生説的過程中點撥:

(如,七顆星星在空中閃閃發光,大地披上了一層銀輝。小姑娘把水罐輕輕地放在地上,清澈新鮮的水源源不斷地流出來,很快成了一條小溪。溪水流進了大河,乾裂的土地得到了滋潤,裂開的口子癒合了,旱倒的草木莊稼又站了起來,樹木重新長出綠葉,各種動物有了水有了食物,又活躍起來了。世界重新變得生機勃勃。人們走出家門,痛快地在小溪裏取水喝,人們望着小女孩、母親、過路人和那條在他們身邊蹦來跳去的小狗明白了:只要人人都獻出一份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四、隨文閲讀

比較一下這篇文章和課文有什麼相同和不同之處。

星星銀元

從前有個小女孩,在她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去世了,她無依無靠,四處流浪。除了身上的衣服和好心人送的麪包外,一無所有,但她非常虔誠和善良。

一次,她在野外遇到一個乞討的窮人,就把手中的麪包全部給了他。窮人感激地説:“你是個好心人,一定會有好報的!”往前走了沒多久,又遇到一個小男孩光着頭在哭。風呼呼地颳着,小女孩取下自己的帽子給了他。小男孩戴上帽子後,立刻不哭了。小女孩又往前走了一會兒,她看見一個小孩子沒穿外套,在風中凍得直髮抖,她又脱下自己的外套給他穿上。小孩子説:“姐姐,你真是一個好人。”再走一會兒,小女孩又看到一個沒穿上衣的窮苦人蜷縮在一塊石頭後面,凍得發紫的臉上露出痛苦的表情。小女孩心想:這人太可憐了,反正我還有一條裙子,就把襯衫給他吧。於是毫不猶豫地把襯衫給了他。

天漸漸地黑了,她來到一片森林。這時又有一個小孩子請求小女孩把裙子給他。小女孩為難了,但她又一想:反正天已經黑了,誰也看不到我沒穿衣服。於是,她又把裙子給了小孩。

當她一無所有地站在森林裏時,突然天上的星星哭了,它們紛紛落下來,一些落在小女孩的身上,小女孩馬上有了一套綴着金線的裙子。而落在地上的變成了亮晶晶的銀幣。小女孩把銀幣分給了窮苦人。

五、引導學生閲讀“綜合性學習提示”內容,小組交流開展活動情況

語文教學設計15

一、教材簡介

本課是一則寓言,講的是小河與青草的一段對話。從中可以感知自然界萬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時領悟到做人要謙虛謹慎,要多看到別人身上的長處。

二、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學會“青”的正確書寫,認識其他生字。

過程和方法: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體驗。

情感和態度: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自然界萬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時領悟到做人要謙虛謹慎,要多看到別人身上的長處。

三、設計理念

1、以學定教,激發自主學習的興趣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關注學習主體的自主建構,相信學生,讓學生使用學到的知識技能和方法來充分展開自主學習,發揮教師“組織者”的功能。

2、低年級學生的定向能力尚處在較低的層次,他們的注意狀態仍然取決於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性,易被直觀、新異的刺激活動調動起來,激起學習的興趣。

3、讀中品位,培養閲讀理解的能力。

閲讀理解能力是建立在感悟體驗基礎之上的,朗讀是學生獲得情感體驗的重要環節。教學中要做到以讀為本,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形式多種多樣。力求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

四、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

1、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小河與青草》

齊讀課題

2、把“與”換個詞嗎?

(二)、精讀課文

1、師:老師給大家帶來了

貼圖出示:小河説説:()的小河

在小河邊貼上:青草説説:()的青草

2、出示課文第一小節

(1)問:小草就一叢嗎?課文中哪個詞告訴我們的?

請學生起來貼圖:長滿青草

(2)指導讀:小朋友,美嗎?用美美的語氣讀一讀。

指名讀,齊讀。

3、師:小河邊為什麼會長滿青青的小草呢?我們來聽聽他們是怎麼説的。

出示第二、三小節(第一次對話)

(1)小草對小河説了句什麼話?

出示一杯清水:你們覺得這杯水怎麼樣?

在杯底放上一張小魚圖片,請學生上台觀察,問:你看到了什麼?

師:這就叫“一眼能看到底”,老師送給大家一個詞語:清澈見底

自讀詞語,指名讀,齊讀。

誰能誇誇小河?

自讀,指名讀,齊讀。

[讓學生通過觀察實物的.方式來理解“清”、“一眼能看到底”,接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同時,讓學生多讀多悟,並注意語詞的積累]

(2)聽了小草的話,小河驕傲了嗎?他怎麼樣了,説了什麼?

指名讀小河的話

出示:緊緊抱住個別讀

師:誰能來把這個詞語表演一下

再指名讀,齊讀。

小草是用什麼抱住小河的?

課件演示:小草用根把泥土緊緊抱住。

如果沒有小草把河岸的泥土緊緊抱住,小河會怎麼樣呢?

在清水裏加入泥土,使之變成渾濁的泥水,理解“渾濁”。

[表演是學生非常喜歡的形式,以演助讀可以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同時更好地理解了“緊緊抱住”。另外,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不僅吸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將抽象的語詞形象化了。]

(3)説話:因為小草將河岸的泥土緊緊抱住,所以小河。

指名説

指導朗讀:讀出感謝的語氣。

自讀,指名讀,分角色朗讀。

[通過説話訓練既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又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同時,讓學生進入角色進行情景朗讀,在讀中更好地感悟]

3、接着,他們又説起了悄悄話。

出示第四、五小節

(1)自讀這段對話

(2)比較讀:你長得碧綠碧綠的,真讓人喜愛。

你長得碧綠的,真讓人喜愛。

如果你是小草,你會喜歡哪一句?為什麼?指名讀,誇誇小草。

(3)小草聽了小河的話有沒有驕傲呢?他是怎麼説的?

讀小草的話

實物比較:碧綠的小草

乾枯的小草

問:青草會在什麼情況下乾枯呢?

(4)説話:因為,所以。

(5)指導朗讀:讀出感謝的語氣。

自讀,分角色朗讀。

4、正因為小河與小草互相,所以(出示第六小節)

(1)自讀這一小節

(2)問:為什麼“更歡了”“更綠了”?

(3)指導讀:讀出歡快的語氣。

[讓學生通過比較的朗讀來體會詞語的運用,在讀中感悟。同時貫穿説話訓練,並在上次説話的基礎上要求有所提高,逐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4、分角色,有感情朗讀全文

(三)、拓展延伸

1、學了這篇課文,你想説些什麼?

2、如果我是河裏的小魚,我想對小草説……

如果我是愛到小河裏游泳的孩子,我想對小草説……

[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進行説話,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並使學生的感情得到了深化]

(四)教學“青”

1、觀察字,説説記憶方法

2、指導書寫

標籤: 語文 教學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0q500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