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認識它們之間的關係。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3.滲透事物是相互聯繫,發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

1.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2.立體圖形的識圖。

教學難點

1.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2.立體圖形的識圖。

教具準備

教具:長方體框架、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台、長方台等;投影片;動畫。

學具:長方體和正方體紙盒。

教學設計

一、複習準備。

1、請同學們自己畫一個已經學習過的平面圖形;再請每位同學用手摸一摸畫出的圖形;老師明確:這些圖形都在一個平面上,叫做平面圖形。

2、教師擺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台、長方台、墨水瓶盒等。

教師提問:這些物體的各部分都在一個面上嗎?(不是)

教師明確:這些物體的各部分不在一個面上,它們都是立體圖形。

3、引入:今天這節課我們要進一步認識長方體有什麼特徵。

教師板書:長方體的認識

二、學習新課。

(一)長方體的特徵。

1、請同學取出自己準備的長方體。

教師提問:請用手摸一摸長方體是由什麼圍成的?

請用手摸一摸兩個面相交處有什麼?

請摸一模三條稜相交處有什麼?

教師板書:面、稜、頂點

2、參考討論提綱來研究長方體的特徵。【演示動畫長方體的特徵】

討論提綱:

①長方體有幾個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麼關係?

②長方體有多少條稜?稜的位置、長短有什麼關係?

③長方體有多少個頂點?

教師板書:長方體:

面:6個,長方形(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稜:12條,相對的4條稜長度相等。

頂點:8個。

教師:請完整地説一説長方體的特徵。

3、比較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區別。

老師提問:長方體是立體圖形,畫在紙上如何與平面圖形區別呢?

請觀察,你能看到幾個面?哪幾個面?

你能看見幾條稜?哪幾條稜?

教師介紹長方體的畫法:

看不見的稜畫在圖紙上用虛線表示,最後面畫出的是長方形,其它的面畫出的是平行四邊形。

4、出示長方體框架觀察。

教師提問:框架上的12條稜可以分幾組?怎樣分?

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長度相等嗎?

教師明確: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二)正方體特徵。

1、【演示動畫正方體的特徵】

教師提問:看一看新得到的長方體與原來長方體比較有什麼變化?

(長、寬、高變為相等,六個面都變成了正方形,長方體變為正方體)

2、對照長方體的特徵學生自己研究正方體的特徵。

學生討論、歸納後,教師板書:正方體:

面:6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稜:12條稜長度都相等。

頂:8個。

3、學生討論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相同點:面、稜、頂點的數量上都相同;

不同點:在面的形狀、面積、稜的長度方面不相同。

教師提問:看一看長方體的特徵正方體是否都有?試説一説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

(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教師板書集合圖:

三、鞏固反饋。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長方體的長、寬、高,説出每個面的長和寬是多少?

2、根據圖中數據口答。

(1)長方體的長是()釐米,寬()釐米,高()釐米,12條稜長的和是()釐米。

(2)這幅圖中的幾何體是()體,12條稜長的和是()分米。

(3)如圖一個長方體,它的長、寬、高分別是9釐米,3釐米和2.5釐米。它上面的面長是()釐米,寬()釐米,左邊的面長()釐米,寬()釐米,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長和是()釐米。

3、判斷。正確的在括號裏畫,錯誤的畫。

(1)長方體的六個面一定是長方形;()

(2)正方體的六個面面積一定相等;()

(3)一個長方體(非正方體)最多有四個面面積相等;()

(4)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相等的長方體一定是正方體。()

四、課堂總結。

誰來説一説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和它們之間的關係?如何看圖紙上的立體圖?

五、課後作業。

1、拿一個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長、寬、高各是多少?然後説一説每個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

2、説出下圖表示的物體是什麼形狀,並且説明:

它的上面是什麼形?長和寬各是多少?

它的右側面是什麼形,長和寬各是多少?

它的前面是什麼形?長和寬各是多少?

它的下面和後面是什麼形?長和寬各是多少?

六、板書設計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2

一、教材分析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過去初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礎上,進一步教學的。這是學生比較深入地研究立體幾何圖形的開始。由研究平面圖形擴展到研究立體圖形,是學生髮展空間觀念的一次飛躍。長方體和正方體是最基本的立體幾何圖形。通過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可以使學生對自己周圍的空間和空間中的物體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是進一步學習其他立體幾何圖形的'基礎。

為了使學生較好地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逐步形成空間觀念,教材強調要學生自己多動手。除了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量一量,來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以外,還要求學生動手用硬紙板做一長方體和正方體,這樣既鞏固了所學的知識,也為後面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做了準備。

二、教學重點

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

三、教學難點

初步建立“立體圖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初步建立“立體圖形”的概念,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

2、能力目標:能識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實物,會看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直觀圖,會用直尺測量長方體的長、寬、高。

3、情感目標:通過操作、觀察、想象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滲透學習目的性教育。

五、教學用具

長方體、正方體的實物、框架、火柴盒、電腦課件。

六、教學流程

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逐步形成空間觀念,教學中我從複習平面圖形入手,然後認識立體圖形,進而認識長方體、正方體。這樣有利於學生分清長方形和長方體的概念,便於學生逐步形成有關立體圖形的空間概念。然後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量一量,畫一畫來具體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並抽象概括出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最後,讓學生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並用集合圖形表示它們的關係。

在創新應用上,我讓學生動手用硬紙板做一長方體和正方體,並實際進行測量。通過做一做,擺一擺,説一説,練一練等方式,鞏固所學的知識,加深學生的理解,同時又教給了學生認識事物的方法,從而大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圓滿完成本節課的教學。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3

一、課題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二、教學目標

(一)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認識它們之間的關係。

(二)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二)認識立體圖形,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具準備

三、教具

長方體框架、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墨水瓶盒等,課件 學具:長方體和正方體紙盒。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準備

同學們,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以前學過什麼圖形?誰來説説 (學生説)

不錯,那誰來説以説它們當中哪些圖形是平面圖形?哪些是立體圖形?(邊敍述,邊出示幻燈片)

今天我們就來進一步認識這些圖形中的兩個——長方體和正方體 (板書:長方體和正方體)

(二)新授

1、老師今天帶來了長方體(展示長方體)和正方體(展示正方體)。 2、還記得我們以前認識圖形的一些方法嗎?誰願意來給老師説説? (學生説: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數一數 ……)

我們今天進一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老師要看一下你們都用了哪些方法?

現在請仔細觀察你的長方體和正方體,想一想,它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我請......

(學生説)

3、説的真好,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是由面、稜、頂點三個部分組成的,那誰來指指長方體的面是哪一個部分?

(請一個學生上台來説)

拿出你們的長方體和正方體摸摸看。 誰來指指長方體的稜是哪一個部分? (請一個學生上台來説)

拿出你們的長方體和正方體摸摸看。

那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頂點又是指哪一個部分?請同桌互相指指看看。 (同桌互相指頂點) (課件出示)

數學上我們把長方體或正方體平平的'部分叫做面,把兩個面相交的線段叫做稜,我們把三條稜相交的點叫做頂點

今天我們就從面、稜、頂點三個方面來研究長方體和正方體 首先研究長方體,我們一起來讀一下討論要求。 (學生讀要求)

現在每排的4個同學為一個小組,分組討論,並將討論的結果填寫在老師發放的表格中。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4

教材分析:

本單元教學內容包括: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一節中,還介紹了容積的概念。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初步認識了一些簡單的立體圖形,能夠辨別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本單元在此基礎上系統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有關知識。長方體和正方體是最基本的立體圖形,通過學習可以使學生對自己周圍的空間和空間中的物體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教材內容注重與實際生活的聯繫,結合學生所熟悉的事物進行安排,讓學生學以致用,同時,教材內容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教材內容的呈現體現了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學習掌握知識的特點,讓學生在活動中加深對概念和計算公式的理解,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

學情分析:

學生在第一學段初步認識了立體圖形,有一定的認識基礎。同時也已經掌握了平面圖形的知識,為學習立體圖形作好了準備。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和思維能力都有很大提高,為學習新的知識鍛鍊了能力方面的基礎。

長方體和正方體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

由平面圖形擴展到立體圖形,是學生髮展空間觀念的一次飛躍,教學中應該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在探索活動中掌握知識的內涵,轉化為自身的能力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方體正方體,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初步學會看立體圖形。

2、使學生認識並理解長方體、正方體的長、寬、高。

3、能比較區別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特徵。

3、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操作,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想象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認識長、寬、高。

2、初步建立“立體圖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長方體、正方體模型;長方體、正方體形狀的紙盒;長方體框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物體。

(課件:書27頁冰箱、磚、樓房、衣櫃電視機、包裝箱等)

師:冰箱、磚、樓房、衣櫃電視機、包裝箱這些物體都是什麼形狀的?

(板書:長方體、正方體)

師:像長城上的磚、高樓、衣櫃、冰箱這些物體都是正方體(課件:由實物抽象出長方體圖形);電視機包裝箱這種物體都是正方體(課件:由實物抽象出正方體)。

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的呢?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進一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板書:長方體正方的認識)

二、長方體的認識

1,課前就佈置學生把課本後面的兩個圖剪下做長方體和正方體。

2、認識長方體的面、稜、頂點

師:請同學們首先拿出自己準備的長方體物體和老師一起來仔細觀察。

⑴、教師:用手摸一摸長方體是由什麼圍成的?

學生:面。(教師板書:面)

師:長方體一共有幾個面?你能在各個面上分別標上、下、左、右、前、後各個方位嗎?

⑵、教師:請用手摸一摸兩個面相交處有什麼?

學生:有一條邊。

教師:這條邊稱為稜。(板書:稜)數一數一共有幾條稜?

⑶、教師:請摸一摸三條稜相交處有什麼?

學生:尖。

教師:相交的這點稱為頂點。(板書:頂點)一共有幾個頂點?

2、研究長方體的特徵

⑴、觀察、交流:

師: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長方體各個部分的名稱,那長方體具體又有那些特徵呢?

請同學們用自己的長方體,參考討論提綱來研究長方體的特徵,將結果填在表格中。

⑵、彙報、展示:

面:

師:長方體一共有幾個面?每個面是什麼形狀?

有特殊情況嗎?(相對兩個面是正方形)

師:那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稜:

師:長方體有幾條稜?哪些稜長度相等?

頂點:長方體有幾個頂點?

長、寬、高

師:相交於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相等嗎?

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着長方體的長、寬、高。(課件演示長、寬、高)

三、正方體的認識

3、研究正方體的特徵:

1、觀察、交流:

師:剛才我們圍繞長方體的面、稜、頂點研究了長方的特徵,你能用同樣的方法研究出正方體的特徵嗎?

2、彙報、展示:

面:6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稜:12條稜長度都相等。

頂:8個。

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特徵比較

1、師:讓我們來對比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説一説它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2、學生討論後歸納:長方體和正方體在面、稜、頂點的數量上都相同;在面的形狀、面積、稜的長度方面不相同。

3、師:看一看長方體的特徵正方體是否都有?那我們可以説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是?

學生: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2、書本:31頁

⑴、和a平行的稜有幾條?

⑵、和a相交併垂直的稜有哪幾條?

⑶、和b平行的稜有幾條?

3、判斷。正確的在括號裏畫√,錯誤的畫×。(投影片)

(1)、長方體有6個面,12條稜和8個點。()

(2)、長方體相對的面的大小、形狀相等。()

(3)、長方體的六個面一定是長方形;()

(4)、正方體的六個面面積一定相等;()

(5)、一個長方體(非正方體)最多有四個面面積相等;()

(6)、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相等的長方體一定是正方體。()

4、書本:32頁第7題

小賣部要做一個長4米、寬2,高1米的玻璃櫃台,現要在櫃枱各邊上都安上鐵皮,這個櫃枱需要多少米鐵皮?

教學反思: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初步認識》,是學生由平面圖形到立體圖形的一次過渡,也是學生學習其它立體圖形的基礎。是學生對圖形認識的一個轉折點,它從平面圖形過渡到立體圖形,從計算面積到計算體積,而且對於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更是一個質的飛躍。學生在空間方面的認識從二維發展到了三維。雖然説長方體在學生的身邊隨處可見,但是要發現它的特徵,還是不怎麼容易的,特別是對於那些構建空間念能力薄弱的學生來説,是比較難理解的。回顧整個教學過程,有以下幾點值得自己回顧和總結。

1、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正確把握教學起點

本節課我是在充分研讀教材、分析學情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知識,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習經驗、學習興趣,恰當地把握了教學起點。例如本課在導入時,以尊重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為基礎,開門見山設計了辨認生活中那些物體是長方體、正方體,然後直接轉入長方體正方體特徵研究,避免了教學拖沓、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的重點。

2、注重動手操作,讓學生積累空間觀念。

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在幾何形體知識屬於直觀幾何階段,教學時我注重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認一認等實際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豐富自己的感性認識,掌握幾何形體的特徵,不斷積累空間觀念。

3、教會知識,更要教會獲取知識的方法。

本節課的題目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但在教學設計上我把重點放在長方體的研究上。教會學生研究的方法、得出長方體的特徵,然後讓學生用類比法參照長方體特徵研究過程研究正方體的特徵,最後進行兩者之間的異同比較完成新知識的學習。這種過程的設計既留給了學生足夠的自主探究的空間,同時又教會了一種知識探究的方法。學生學會了知識,也提高了能力。

4、教學中的一些不足。

⑴、老師對學生引導太多,放手太少。在研究探索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的過程中給出的時間太過倉促,部分學生研究的不夠從分。

⑵、課堂中老師學生之間的傾聽與反饋以及教學中的自然生成的把握,還要從細微處去觀察去撲捉。

⑶、練習的設計要更全面、更紮實、更巧妙。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5

【教材分析】

蘇教版課程標準教材編寫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以學生已有的觀察物體的豐富經驗為基礎,先明確長方體有幾個面,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一個長方體最多能同時看到幾個面等知識,自然地由實物圖抽象出直觀圖。在介紹稜和頂點的概念後,引導研究有幾條稜、幾個頂點,接着研究面和稜的特徵。教材力圖溝通稜、頂點和麪之間的聯繫,引導學生用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在合作交流中探究長方體的特徵。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大多注重用“直觀實證”的方式研究長方體的特徵,而對面、稜、頂點之間關係的認識更多停留在定義所描述的層次。這也就限制了這一內容對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作用。事實上,學生在以往的學習和日常生活的經驗中,已經積累了關於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一些認識。如何在此基礎上,系統地、深層次構建對長方體特徵的認識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學生學習“體”的困難往往在於缺少從面到體過渡的橋樑,從點、線、面到體的認識發展需要充分地在“體”上尋找點、線、面之間的聯繫,實現認知結構的順應,這是空間觀念建立的關鍵。

【教學片段】

師:剛才,同學們動腦筋有條理地數出了長方體有──

生(齊):6個面,12條稜,8個頂點。

師:我們的研究不能滿足於“是什麼”,還要探究“為什麼”。

(學生疑惑地用眼神告訴我:這有什麼“為什麼”?事實就是這樣嘛!)

師:沒問題?我先來説一個,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長方形有4條邊,這些邊就是長方體的(稜)。那長方體就應該有6×4=24條稜,可為什麼只有12條稜呢?

(學生仔細打量眼前的長方體模型,積極探索着答案。)

生:(跑到黑板前指着直觀圖)就拿這條稜來説,它既是上面的一條邊,又是前面的一條邊。所以,在計算時,同一條稜算了兩次。其他的稜也是這樣。

師:那應該怎樣算呢?

生(齊):6×4÷2=12條稜。

師:你現在也能提一些“為什麼”的問題嗎?

生1:長方體的6個面,每個面上有4個頂點,能算出24個頂點,為什麼只有8個頂點?

師:問得好!你有答案嗎?

生1:我有答案,但想讓其他同學回答。

生2:(指着直觀圖上的一個頂點)這個頂點既是上面的一個頂點,又是前面的一個頂點,還是右面的一個頂點。也就是説這個頂點計算時被算了3次。其他頂點也一樣。所以應該用6×4÷3=8個頂點。

師:真是太好了!剛才我們是由面的個數,根據面與稜、頂點之間的關係推算出稜的條數、頂點的個數。你還想研究什麼問題?

生1:能不能由稜的條數推算出頂點的個數、面的個數?

生2:由頂點的個數是不是也能推算出面的個數和稜的條數?

師:真會提問題!同學們有興趣研究嗎?

(學生興致勃勃地研究並彙報了兩個問題。)

師:觀察一下這6道算式,在利用面、稜、頂點之間關係推算時,有什麼規律?

生1:都先算出了24。這是為什麼?

(學生陷入了沉思,不一會兒,陸續舉起手。)

生2:這兒的24表示的是24條邊(稜)或者24個頂點。因為長方體是由6個長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這6個長方形一共有24條邊、24個頂點。

生3:推算時,就要先算出24條邊或24個頂點,再看看與要求的面、稜、頂點之間的數量關係,計算出最後的結果。

師:老師也沒想到,同學們通過自己的積極思考,弄清楚了這麼多“為什麼”。

……

師:同學們通過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等多種方法發現了長方體面和稜的特徵。除此之外,有沒有其他方法研究面和稜的特徵?

生:通過重疊比較,我們發現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兩個長方形完全一樣,也就是它們的長和寬分別相等。所以,長方體相對的稜長度相等。

師:反過來呢?

生:通過測量,我們發現相對的稜長度相等。而相對面的長和寬分別是兩組相對的稜,長和寬分別相等的長方形完全相同。

師:真厲害!看來,研究長方體的特徵不僅可以通過操作來發現,更可以運用所學的知識思考來發現。

【教學反思】

一、數學學習是經驗的,也是推理的

新課程注重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使學生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徵。但如今的課堂上不乏學生的觀察、操作、猜測、驗證等活動,但很少運用數學知識進行簡單的推理。有人説,推理是中學的事。其實不然,推理是數學的基本思維方式,也是人們學習和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思維方式。如果忽視學生推理能力的培養,會在很大程度上阻礙數學思維的發展。所以,重視學生在具體、豐富的活動中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獲得體驗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從已有的數學事實出發,展開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國小几何常被稱為“經驗幾何”,這並不意味着幾何教學無須承擔發展推理能力的重任。對於六年級學生來説,已經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研究平面圖形的知識經驗,已經初步認識了立體圖形,並且積累了豐富的觀察物體的經驗,這些知識經驗基礎使學生探索長方體的特徵沒有任何障礙。因此,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更好地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理應成為教學的訴求。實踐表明:從學生熟悉的面(長方形)的數量和特徵出發,聯繫面圍成體的活動經驗,對稜的條數、頂點的`個數及稜的特徵展開驗證性推理是非常有價值的。這其中有憑藉經驗和直覺,通過歸納和類比進行的推測,也有依據已有的某個事實,按照邏輯和運算進行的推理。形式化結果的解釋也藴含着豐富的推理,由面到稜和由稜到面的特徵推斷讓我們看到了證明的雛形。這些都促進了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二、空間觀念是具象的,也是關係的

一般認為,國小階段幾何圖形教學承載的空間觀念目標主要是能進行實物和圖形間轉換。這種空間觀念是相對“具象的”。實踐表明:要實現實物與圖形間的轉換,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必須建立準確的模型。這就要求,對圖形的認識不能停留於直觀建構,而要適度抽象為頭腦中的模型,這種模型的穩固形成依賴於對圖形基本元素關係的理性思辨。否則,學生頭腦中的模型依然是模糊的,不能隨時順利提取和準確利用。引導六年級的學生有意識地思考長方體的基本元素——面、稜、頂點之間關係,不僅必要而且可行。這種關係的找尋以稜和頂點的概念為出發點,以各自數量之間的關係、面和稜的特徵聯繫為主要研究對象。教師引導學生以長方體的模型和直觀圖為依託,首先考量面的個數與稜的條數之間的關係,深化了對“兩個面相交的線叫做稜”這一概念的認識;接着由面的個數到頂點的個數的推算則從面的角度揭示了頂點的形成;後來又逆向地從稜到頂點、稜到面、頂點到稜、頂點到面等角度全方位、深刻揭示了各元素之間的內在聯繫:三條稜相交的點叫做頂點,四條稜圍成了一個面,一條稜的兩個端點就是兩個頂點,一個長方形四個角的頂點就長方體的頂點等。教者還引導學生從面的特徵推理出稜的特徵、從稜的特徵推理出面的特徵,這也深刻揭示着面和稜之間的密切聯繫,溝通了面與體的內在聯繫。這些元素關係的建立極大地明晰了學生認知結構中的長方體模型,為後面學習長(正)方體展開圖、長方體的表面積等知識提供了堅實的觀念基礎。

三、課堂思考是個體的,也是羣體的

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是在教師的引導和與同伴的思維碰撞中逐漸形成和發展的。課堂中學生要進行獨立思考,但個體思維的成果也需要與同伴的交流和碰撞。這其中,教師是促進個體思維深入、羣體思維共享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當個體思維依靠自身的力量不能打開或難以實現轉換時,教師的示範和引導便成為重要的源頭。正如學生面對由對面、稜、頂點的“是多少”向“為什麼”的思考躍進時,教師示範提出了“為什麼”的問題,將思維聚焦於利用關係推算數量,從而搭建起一個對原有信息整理分類、分析關係的思維橋樑。這也激活了學生自主提問和思考的方向,學生的思維隨着有價值的問題的提出不斷展開,個體思維的豐富成果不斷被演化和推廣。在由此及彼的類比處,教師適時的點撥:“剛才我們是由面的個數,根據面與稜、頂點之間的關係推算出稜的條數、頂點的個數。你還想研究什麼問題?”再次打開學生的思路,促進自主提問和思考的深入。在研究似乎可以告一段落時,教師畫龍點睛式的追問“有什麼規律”,再次引發羣體思維的風暴。而後,學生羣體水到渠成地“證明”稜的特徵、面的特徵,更展現出思維的無限潛力。這麼豐富的思辨成果只有在教師的引導和點撥下通過羣體的思維才能不斷地展現。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使學生直觀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能夠辨認這些圖形.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直觀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知道圖形的名稱.

難點:辨認這些圖形.能夠區別長方形與長方體,正方形與正方體.

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準備

下圖中有多少個長方形?多少個正方形?多少個三角形?多少個圓?(投影片)

(二)學習新課

1.初步認識長方體.

(1)出示長方體實物(裝墨水瓶的紙盒、火柴盒)

師:同學們看這個紙盒和火柴盒,誰知道它們是什麼

形狀?學生能回答可由學生回答,不能回答老師告訴學

生,並板書:長方體.

(2)看一看、摸一摸.

讓學生拿出一個長方體實物,看一看它的形狀,摸一摸每個面.

師:長方體有幾個面?怎樣正確地數出?(長方體有上、下兩個面,前、後兩個面,左、右兩個面,一共有六個面)

師:長方體每個面是什麼形狀的?相對的面一樣嗎?(長方體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相對的面完全一樣)

教師再出示一個長方體實物.(其中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

師:這也是一個長方體.它有幾個面?每個面是什麼形?相對的面一樣嗎?(這個長方體有六個面,有四個面是長方形,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一樣)

(3)舉例.

日常生活中,你還見到過哪些東西的形狀是長方體?

(4)小結.

師: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我們知道長方體有6個面,相對着的兩個面的`形狀相同,有的長方體的6個面都是長方形的,有的長方體有兩個面是正方形,其餘4個面是長方形.

板書:6個面長方形(也可能有兩個面是正方形)

教師出示長方體實物,變換擺放方向,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認識長方體.如下圖:

2.初步認識正方體.

(1)出示正方體實物(魔方玩具、方積木塊)

師:誰知道它們是什麼形狀的?邊説邊在黑板上板書:正方體.

師:正方體有幾個面?每個面都是什麼形?

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正方體數一數有幾個面,再拿一個正方形的紙放在正方體的每個面上比一比.師生共同得出正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正方形.

板書:6個面正方形

3.認識長方體圖和正方體圖.

師:現在我把長方體和正方體畫成圖,你們認識嗎?

教師出示已畫好的長方體圖和正方體圖,讓學生説出它們各自的名稱,並貼在板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左面.

4.辨認長方體和正方體.

(1)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一想:長方體是什麼樣子的?正方體是什麼樣子的?

(2)選圖形(投影片)

三)

鞏固反饋

1.教科書p.23做一做.

先讓學生説一説中間一行的每一個圖形的名稱,再讓學生把是長方體或正方體的實物和它所對應的幾何圖形用線連起來.然後集體訂正.

2.在長方體下面畫√.

3.在正方體下面畫√.

4.數一數.

長方體有()個正方體有()個

長方形有()個正方形有()個

5.動手擺.

教科書練習七第2,3題.

課堂教學設計説明

這節課的教學任務是使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一些感性認識,知道它們的名稱,能夠辨認就可以了.由於是初步認識,因此不要對學生提更高的要求.

首先通過實物對長方體有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知道長方體有幾個面?各是什麼形?繼而概括出長方體的特徵.然後教師通過變換長方體的擺放方向,從直觀上加深對長方體的認識.最後教師再出出示長方體圖,讓學生抽象的認識長方體.體現了對學生思維深刻性的培養.

通過選圖形、數一數、擺一擺三個層次的練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已學過的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進行概括、遷移,在比較中識別長方體和正方體,辨認長方形和長方體、正方形和正方體.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高度的發散狀態,達到培養學生思維靈活性的目的.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7

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國小數學第二冊第23頁教學內容。

教學目的:

1.讓學生直觀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初步掌握它們的特徵,會辨認這兩種圖形。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初步的歸納概括能力。

3.精心組織學生活動,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慾望和創新精神。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上課尹始,教師出示燈片:由若於長方形和正方形組成的童話式的圖形王國城門圖。然後教師談話:"小朋友,在這裏你能找出我們的老朋友長方形和正方形嗎?"

[評析:活潑的畫面,生動的語言,能很快地集中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習興趣,既讓學生回顧了舊知,又喚起了學生參與學習的慾望。]

二、直觀導入,初步感知

教師拉開燈片的覆蓋片,顯示出長方體和正方體,並提出兩個問題,(1)老師給大家介紹兩個新朋友,它們是誰呢?有誰認識它們?(2)長方體、正方體跟我們的老朋友長方形、正方形相同嗎?為什麼?

[評析:運用恰當的電教媒體,引導學生在比較中直觀感知長方體、正方體與長方形、正方形的區別,從而將面和體區別開來,使學生從整體上初步感知新知識。並且,恰當的電教媒體,生動的問題情境,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主動探索的慾望。]

三、引導探究,理解新知

1.認識長方體。

(1)動手操作,直觀感知。

①教師依次出現兩個長方體(一般的和特殊的)。問:誰認識它?小朋友想不想對自己動手做一個長方體呢?

②教師指導學生用長方體展開圖自制長方體,讓學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長方體的特徵。

(2)小組研討,建立表象。學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長方體以後,教師適時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在製作長方體過程中,你發現了長方體的什麼祕密?先小組討論,再請小組代表彙報發言。

(3)驗證認識,形成概念。

①當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能用自己的語言歸納出長方體特徵後,教師播放電視錄相:一個長方體勻速轉動,清晰、布序地顯示長方體六個面,按着六個面一對一分解3排開。驗證學生的認識長方體有六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有時有兩個面是正方形}。

②請小朋友一起有序地數出長方體的六個面。

[評析:心理學研究表明,新穎的、活動的、直觀形象的剌激物,最容易引起兒童大腦皮層有關部位的興奮,形成優勢興奮灶,認識長方體這一學習環節中,教師正是利用學生的心理特點,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做一做中,感知長方體;在學生互相爭論、互相補充、互相啟發中建立長方體清晰的表象;再通過電視錄相驗證學生的認識,促使學生形成新的認知結構,這樣,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有利學生掌握新知,發展能力,培養創新意識。]

2.認識正方體。

(1)出示正方體模型,問:小朋友認識它嗎?正方體有什麼特徵呢?請朋友帶着這一個問題看電視錄相。

(2)觀看電視畫面,指名回答:正方體什麼特徵?

[評析: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體的基礎上學習正方體就比較容易了。因此,這個環節直接採用看錄相,充分利用電教媒體的優勢,讓學生在看一看、説一説的?活動中,歸納、表述正方體的特徵。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及初步邏輯思維能力。]

四、引導辨析,掌握本質

1.讓學生分別找出學具中的長方體和正方體。

2.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怎樣辨別長方體和正方體呢?(先小組合作學習,再請小組代表彙報小組合作學習結果。

3.小結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評析: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之後,教師及時組織學生開展討論:你是怎樣來區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這一問題的提出,引發了學習思考。學生在思考過程中必須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有關知識進行搜索、歸納、整理,讓學生在比較中進一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掌握學習方法,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五、巧設練習,拓展新知

1.數一數。如圖,

①圖A中有幾個小正方體?②至少補上幾個小正方體就可以成為一個大正方體?(學生回答後,教師用電腦操作,圖A→B,添加部分閃爍。)

2.想一想。如圖:

(1)這些圖片中哪些可以做成一個長方體?哪些不能?為什麼?

(2)折長方體比賽。

(3)用12個小正方體擺成一個長方體,你有幾種擺法?(在實物投影儀上操作展示)

[評析:這三組練習的設計,層次分明,學生在數一數、想一想、擺一擺的練習中鞏固新知,發展學生空間觀念。並且,恰當的電教媒體的應用,形象直觀,簡潔省時,讓學生在一次次的成功體驗中,主動參與知識的構建過程。]

4.做一做。讓學生用橡皮泥做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自由上台展示作品,並介紹製作經驗。)

[評析:這一練習的設計,讓學生在做長方體或正方體中,複習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特徵,瞭解長方體或正方體面與面之間的關係,滲透事物是相互聯繫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發展空間觀念,激發創新意識。學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並介紹製作經驗將本課教學推向高潮,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情境中,完成本課的學習。這樣,學生掌握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發展了個性。]

[總評:長方體、正方體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已初步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學生初次接觸立體圖形。教學中,教師根據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對新鮮事物感興趣,但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的心理特點,很好地貫徹了活動促發展的教學思想,為學生創設了一種愉悦、和諧、自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做一做、玩一玩、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動中,主動參與新知識的構建過程,從而激發了創新意識,掌握了知識,發展了能力。]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8

教學用具:學具袋。

教學過程:

一、導入:你們都聽説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吧,聰明的烏鴉是怎麼喝到水的?這其中有什麼道理?

二、新授:

1、體積的意義。

(1)、準備:我們也來做一個實驗,取兩個同樣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個杯子裏倒滿水;取一塊鵝卵石放入另一個杯子,再把第一個杯子裏的水倒到第二個杯子裏,會出現什麼情況?為什麼?這説明了什麼?(鵝卵石佔了一定的空間。)

(2)、每一個物體都佔有一定的空間。下面的電視機、影碟機和手機,哪個所佔的空間大?

〔3〕、啟發學生概括: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

上面三個物體,哪個體積最大?哪個體積最小?

(4)、比較:用學生手中的文具比。誰的體積大?誰的體積小?

師:教室是一個較大的空間,課桌、講台、同學、老師等佔教室空間的一部分。整個學校是一個大空間,教師、辦公室、操場、花池、領操台、旗座等都佔有一定的空間,既有自己的體積。而整個宇宙是一個大空間,地球只是宇宙空間的一部分,而地球上的山、川、河流、一切建築物、人等佔地球的一部分。

2、體積單位:

(1)、講:測量長度要用長度單位,測量面積要用面積單位,測量體積要用體積單位。(板書)

認識體積單位:

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可以分別寫成

(2)、認識立方厘米:

出示:稜長是1釐米的正方體,量一量它的稜長是多少?

説明:它的體積是1立方厘米。

誰的體積近似的接近1立方厘米?(色子或一個手指尖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厘米)

(3)、認識立方分米:(方法同立方厘米)

粉筆盒的體積接近於1立方分米。

(4)、認識立方米:

①出示1立方米的稜長的教具。觀察後總結:邊長是1米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

②認識1立方米的空間大小。

1立方米水約可以裝滿500個暖瓶。1立方米的木材約可以做課桌50張。

小結:

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哪個體積單位大?哪個體積單位小?

體積單位的用途是什麼?

(5)、練一練:選擇恰當的單位:

橡皮的體積用(),火車的體積用(),書包的體積用()。

(6)、比一比:

到現在為止,我們都了學哪些測量單位?(板書)

長度、面積、體積三種單位的區別:

(7)、練習:

①説一説:測量籃球場的大小用()單位。

測量學校旗杆的高度用()單位

測量一隻木箱的體積要用()單位。

②、一個正方體的`稜長是1(),表面積是(),體積是()。(你想怎樣填?)

③、判斷:一隻長方體紙箱,表面積是52平方分米,體積是24立方分米,它的表面積大。()

3、體積初步認識:

①決定體積大小,是看它含有體積單位的個數。

A、演示:用稜長1釐米的4個正方體,拼一個長方體,説出它的體積是多少?

B、説出下面物體的體積(3個體積單位,4個體積單位,)

C、擺一擺:請你也擺出一個體積是3立方厘米的物體。擺出體積是4立方厘米的物體。

D、小結:怎樣知道一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

同一個體積數,可以擺出不同的形狀。

②動手擺一擺:

請大家用手中的小正方體拼一個體積是8立方厘米的長方體(或正方體)。(想一想你拼的物體體積是多少?)可以怎麼擺?

三、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體積的意義和體積單位。你有什麼收穫?

四、作業: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體積的意義,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培養初步的空間觀念。

2、使學生知道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個體積單位。

教學重點:

1、建立體積概念。

2、認識體積單位。

教學難點:

建立體積概念。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 通過觀察、猜想、操作、想象、推理、探索等數學活動,自主探索長方體、正方體關於面、稜、頂點的特徵,理解長方體長、寬、高的含義。

2. 立足想象與操作,自主探索並發現長方體頂點、稜、面之間的關係,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

3. 在自主探索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把握特徵,培養空間觀念。

教學難點:空間觀念的培養。

教學準備:課件、模型、搭長方體的材料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很多的數學圖形,你認識它們嗎?(認識)

師:那這個圖形叫什麼?這個呢?這個……

師:在這些圖形裏,你能分辨哪些是平面圖形,哪些是立體圖形嗎?(能)

師:你上來試一試。請將是平面圖形的拖到左邊,是立體圖形的拖到右邊。

師:同學們,他做的對嗎? (對)

師:很好,今天,我們就一起進入立體圖形的世界,更深入的認識一下長方體和正方體。(板書課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二、新授

1.説一説生活中的長方體和正方體

師: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見過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的?

師:我們周圍許多物體的形狀都是長方體或正方體(正方體也叫立方體)。

2.認識長方體

師: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長方體。請同學們看,在長方體中,老師手摸得這些平平的地方叫做長方體的面,然後面與面相交的這條線就叫做長方體的稜,三條稜相交的這個點叫做長方體的頂點。

師:同學們的桌上都有一個長方體的物體。接下來,請同學們帶着下面這些問題摸一摸你的長方體。

(1)長方體有( )個面。

(2)每個面是什麼形狀的?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4)長方體有( )條稜。

(5)哪些稜長度相等?

(6)長方體有( )個頂點。

師:你們有答案了嗎?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師:通過剛剛的活動我們知道了:長方體一般是由6個長方形(特殊情況下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在一個長方體中,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稜長度相等。

3.製作長方體,認識長、寬、高

交流:

師:同學們,剛剛我們初步認識了長方體,你們想親自動手用小棒做一個長方體嗎?(想)

師:那想要搭成一個長方體,需要幾根小棒呢?(12根)

師:為什麼是12根?

師:給你12根一定能搭成嗎?

學生思考並回答

師:老師這裏有4種方案,請大家思考一下,哪些一定能搭成長方體,哪些一定不能,為什麼?

操作:

師:同學們想好了嗎?我們一起來試一試。

出示任務要求:

(1)選擇其中的一種方案,小組合作搭一個長方體。

(2)進一步思考其他方案可不可以搭成,為什麼?

(3)思考在搭長方體的過程中自己的發現。

學生操作

反饋:

師:同學們完成了嗎?請問哪些方案不能搭成長方體?

方案2

師:這些方案都用了12根小棒,為什麼唯獨2號方案不可以搭成長方體?

預測1:2號方案黃色小棒不夠了,而藍色的多了一根。

預測2:每種長度都應該是4根才夠,否則搭不成。小結:長方體有12條稜,分成3組,每組都是4根。

師:哪些學生是按方案1搭的長方體。(拿一個作品展示)你們在用這個方案搭長方體的過程中,你們有哪些發現?

預測1:每種長度都有4根。

引導學生指一指模型並板書:分成3組,每組4根。

預測2:長度相同的4根小棒,放在相對的位置。

板書:位置相對。

預測3:每組相等的小棒,都是平行的。

師:(利用模型引導學生觀察)水平面相對的稜互相平行;

垂直面相對的稜互相平行;

側面相對的稜互相平行。

預測4:每個頂點上有3條長度不等的稜。

師引導:在這裏,相交於一個頂點上有3條稜,這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把長方體水平放置)一般情況下,底面較長的那條稜是長,較短的是寬,垂直的是高。誰來指出白板上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

師:同學們,請看模型。老師把長方體的前面和後面拆下來看一下,我們會發現它們的長與寬都是用的一樣的小棒,所以前面和後面是一樣的長方形,同樣的道理,左邊和右邊是一樣的長方形,上面和下面是一樣的長方形。我們再一次發現長方體有6個面,並且相對的面大小相同。

師: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方案3搭成的長方體,哪些同學是用方案3搭的?

師:(出示方案3)這個長方體與與用方案1搭的長方體相比,有什麼特別之處嗎?

預測:方案1搭的長方體6個面都是長方形,方案3搭的長方體有2個面是正方形。

師:是的,這是方案1的長方體,我們可以將它怎樣變化,得到方案3搭的長方體呢?(課件演示)

師:再進一步思考,我們能不能繼續把這個長方體變成正方體呢,有什麼辦法?

學生反饋,師動態演示

師:這麼特殊的長方體即正方體,有哪些小組搭出來了?

師:(展示方案4所搭成的正方體)正方體與長方體相比有什麼相同,什麼不同?

學生交流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師:根據你們的回答,老師畫出了這幅圖,這個圖是什麼意思?在以前學習中有沒有這樣的圖?(出示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集合圖,體會兩者關係。)

師:其實,正方體是長、寬、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長方體。

三、練習鞏固

四、課堂小結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10

教學內容:

教科書27--29頁例1.例2;完成相應的‘做一做…’中的題目和練習五的1、3、4題.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觀察、討論、操作,瞭解長、正方體面、稜、頂點的知識,掌握長、正方體的'特徵;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和正方體的稜長。瞭解長、正方體的關係。

2.在解決問題的實踐過程中,觀察、想象、操作形成對研究對象的真實體驗,獲得知識,激發興趣。

3.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體會數學應用的價值。

教學重點: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認識並能確定長方體的長,寬.高.

教學難點:初步建立“立體圖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具學具準備: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長方體、正方體模型,長方體、正方體紙盒。

學具:長方體、正方體紙盒。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老師這兒有一張長方形紙,它是什麼形狀的?如果我把100張這樣的白紙整齊的摞起來,那將會是什麼形狀呢?(板書:長方體)

它是一個立體圖形。(板書:立體圖形)

今天,我們將一起走進長方體。(板書:長方體的認識)

[設計意圖]:通過一張紙變成一摞紙的過程讓學生初步感知從面到體的轉變,並自然地導入課題。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一)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認識它們之間的關係。

(二)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三)滲透事物是相互聯繫,發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二)立體圖形的識圖。

教具準備

教具:長方體框架、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台、長方台等;投影片;電腦動畫軟件。

學具:長方體和正方體紙盒。

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準備

請同學們自己畫一個已經學習過的平面圖形;再請每位同學用手摸一摸畫出的圖形;然後老師説明這些圖形都在一個平面上,叫做平面圖形。

教師擺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台、長方台、墨水瓶盒等。請學生先觀察,再請兩三位來摸一摸,然後問:這些物體的各部分都在一個面上嗎?學生:它們的各部分不在一個面上。

教師:我們看到的這些物體,它們的各部分不在一個面上,它們的形狀都是立體圖形。

教師:這些物體在原來的位置不動,我們還能在它們所佔的位置上放別的物體嗎?(請一位同學演示。)

學生:不能。

教師:可見立體圖形都佔有一定的空間。

教師請學生從教具中挑出長方體後,説明本節課要進一步認識長方體有什麼特徵,並板書課題:長方體的認識(留出寫“正方體”的空)。

(二)學習新課

1.長方體的特徵。

(1)請同學取出自己準備的長方體。

教師:請用手摸一摸長方體是由什麼圍成的?

學生:面。(教師板書:面)

教師:請用手摸一摸兩個面相交處有什麼?

學生:有一條邊。

教師:這條邊稱為稜。(板書:稜)

教師:請摸一摸三條稜相交處有什麼?

學生:尖。

教師:相交的這點稱為頂。(板書:頂。)

(2)教師:請同學們用自己的長方體,參考討論提綱來研究長方體的特徵。

投影片出示討論提綱:

①長方體有幾個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麼關係?

②長方體有多少條稜?校的位置、長短有什麼關係?

③長方體有多少個頂?

學生討論並歸納後,教師板書:長方體:

面:6個,長方形(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稜:12條,相對的4條稜長度相等。

頂:8個。

請學生觀看動畫圖(用電腦軟件或實物展示)

出示有一組對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展示同上,要表示有四個面相等;

第三步:出示8個頂點。

教師:請完整地説一説長方體的特徵?(先請同桌兩人互相説,然後請一兩位同學拿着學具給全班同學説。)

(3)老師:長方體是立體圖形,畫在紙上如何與平面圖形區別呢?

教師:(拿一個長方體正對學生)請觀察,你能看到幾個面?哪幾個面?

請幾位觀察角度不同的同學回答。

教師:看不見的稜畫在圖紙上用虛線表示,最後面畫出的是長方形,其它的面畫出的是平行四邊形。(介紹的同時用動畫圖像展示。)

教師:出示長方體框架請觀察,再出示框架的投影圖。(如圖)請指出框架上的12條稜分幾組?並指出哪幾條稜是一組的?

請指出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

教師:請量一量自己的長方體上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看一看長度是否相等?

教師: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練習:請分別説出下面兩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第二個長方體與第一個長方體有什麼區別?(投影片)

2.正方體特徵。

(1)展示動畫圖像:(或抽拉投影圖)

第一步:長方體中的長邊縮短,使長、寬、高相等;

第二步:長方體中的短邊伸長,使長、寬、高相等。

教師:看一看新得到的長方體與原來長方體比較有什麼變化?

學生:長、寬、高變為相等,六個面都變成了正方形,長方體變為正方體。

教師:請同學取出自己準備的正方體,(也叫立方體)觀察,對照長方體的特徵來研究正方體的特徵。(把課題補充完整——加上“正方體”。)

學生討論、歸納後,教師板書:正方體:

面:6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稜:12條稜長度都相等。

頂:8個。

請看動畫圖像。

(2)教師:請對比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説一説它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學生討論後歸納:長方體和正方體在面、稜、頂點的數量上都相同;在面的形狀、面積、稜的長度方面不相同。

教師:看一看長方體的特徵正方體是否都有?試説一説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

學生: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教師板書集合圖:

(三)鞏固反饋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長方體的長、寬、高,説出每個面的長和寬是多少?

2.根據圖中數據口答填空。(投影片)

(1)長方體的長是( )釐米,寬( )釐米,高( )釐米。12條稜長的和是( )釐米。

(2)這幅圖中的幾何體是( )體,12條稜長的和是( )分米。

(3)如圖一個長方體,它的長、寬、高分別是9釐米,3釐米和2.5釐米。它上面的面長是( )釐米,寬( )釐米,左邊的面長( )釐米,寬( )釐米,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長和是( )釐米。

3.判斷。正確的在括號裏畫√,錯誤的.畫×。(投影片)

(1)長方體的六個面一定是長方形;( )

(2)正方體的六個面面積一定相等;( )

(3)一個長方體(非正方體)最多有四個面面積相等;( )

(4)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相等的長方體一定是正方體。 ( )

(四)課堂總結及課後作業

1.説一説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和它們之間的關係。如何看圖紙上的立體圖。

2.作業:教材P22練習五:1,2,3。

課堂教學設計説明

學生通過以前的學習,已經能識別長方體和正方體,本節課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它們的特徵。立體圖形的具體研究,學生是第一次,所以首先要讓學生了解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區別;然後再引導學生通過感受、觀察、比較,認識到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以及它們二者的關係。平面圖上的立體圖形,學生接受比較困難,在教案設計中,安排實物觀察、動畫圖像的生動演示,來加深學生對圖上虛實線畫法的理解,這樣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初步形成立體圖形的空間觀念,提高學生看立體圖的能力。

本節新課教學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教學長方體的特徵。共分三個層次進行:讓學生通過感官瞭解長方體的面、稜和頂;利用教具學具和討論提綱,幫助學生自己去認識並概括出長方體的特徵;通過圖像和練習,學生會看平面上的立體圖,掌握長、寬、高。

第二部分教學正方體的特徵。共分兩個層次進行:利用長方體長、寬、高的變化來認識正方體的特徵,會看立體圖;對比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認識它們之間的關係。

扳書設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23y0q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