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我第一本書》教學設計

《我第一本書》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第一本書》教學設計,歡迎閲讀與收藏。

《我第一本書》教學設計

《我第一本書》教學設計1

【教學設想】

國中八年級下學期是孩子的知識水平提高的時期,也是樹立人生觀,價值觀的良好時期,更是思想初步成型的時期,在這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應注重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讓學生學會感動。因此在進行《我的第一本書》的教學設計時,要注意到學生的思想滲透,抓住文章中滲透出的“情”來安排教學。其次,在學習文章的同時,注重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以讀促寫,學習寫作的技巧,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教學目標】

1、識記字詞,整體感知課文。

2、抓住重點語句把握人物心情。

3、瞭解第一本書的深刻含義,感悟作者的內心情感。

4、引導學生從人物思想中受到啟示。

【教學重點】

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圍繞第一本書的故事,體會在特定條件下人物的精神世界。

【課前準備】

1、自讀文章,掃清文字障礙理解生字詞的含義。

2、佈置學生查閲,瞭解牛漢的有關資料,以開闊視野,增加材料積累。

3、回憶自己拿到第一本書時的心情和場景,把它寫成文字。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生之間交流拿到第一本書時的心情,聽讀學生的小習作。

師:聽了同學們的感受,老師也彷彿回到了那個時候,心中也有許多的感慨,但我卻無法表達出來,讓我們一起去看一下牛漢的第一本書,有什麼與眾不同吧!

檢測預習情況:

1、認讀字詞:幽默 悽慘 奧祕 酷似 摻和 磨磨蹭蹭 翻來覆去

2、交流有關牛漢的材料。

二、整體感知

1、生默讀課文,或快速瀏覽全文,講述“第一本書”的故事:

(提示:語言簡潔,條理清楚,交代明白)

2、再次快速瀏覽,思考以下問題:

⑴ 你認為文中的第一本書值不值得寫?這僅僅是一本書嗎?它有什麼含義?

⑵ 和我們比起來,文中“我”的生活境遇有什麼不同?你通過讀文有何感受?你在文中找出描寫作者境遇的語句。

明確:

⑴ “我的第一本書”不僅僅指那半本課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課。這人生的第一課,藴含着生活的艱辛,人間的温情,同學的友誼和上學的樂趣。

⑵ 描寫“我”的境遇的句子如“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書和紅薯在我們村裏都是希奇東西。”從這些語句可以看出“我”的童年是貧苦而枯燥的,從而更顯出書的珍貴,是書給了我人生的啟迪。

三、深入探討

師:在大體上了解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大家交流一下,在讀文的過程中,我們還發現了哪些問題?大家一起探究解決。

通過學生的發現大體有以下較典型的問題:

1、作者當時是懷着一種什麼心情寫這一本書的呢?通過一本書你還想到什麼?

2、一篇好的文章不僅要以文字感人,更應以情打動人,本文情感的抒發是滲透在字裏行間的,通讀全文體會文中描寫的情感有哪些,各是什麼?

小組討論,組員作好討論記錄,明確:

1、作者當時是懷着敬重,珍愛的'感情追憶“第一本書”的,感情複雜,心情沉重,通過一本書,反映出深藏的苦難生活和惡劣的學習條件,更反映出那個時代人們不幸的命運,以及在那種荒寒背景下特別可貴的一點樂趣和温情。

2、首先是父子之情。父親關心“我”的學習,學期結束,父親問“我”考了第幾名,“我説:‘第二名。’”父親非常高興,又是撫摸,又是誇獎。

“我”把那半本“悽慘的課本”拿給父親,父親“愣了半天,翻來覆去地看”。當問清原委後,父親並沒有批評和指責,只是深深歎着氣。作者筆下的父親,確是一個知書識禮的人,這深深的歎息,既包含着對兒子做法的默許,也為兒子同學家的生活貧困而深表同情。晚上,父親在昏黃的油燈下,為“我們兩個的半本書修修補補,裝訂成了兩本完完整整的書”。新的學期開始,父親便帶“我”到條件相對好一些的外村上學去了。作則對父親着墨不多,但父親的性格躍然紙上,他温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對孩子負責,同時也人。

第二是同學、朋友之情。因為同學喬元貞家太窮,買不起書,“我”邊把這唯一的一本書分為兩半,一人半本。當父親得知孩子半本書分給別人的時候,便深深地歎氣,歎氣之後便修補成兩本書。父親對孩子之間友情的理解,也許來自自己少年時代與朋友相處的那一份友誼的體驗,況且,父親和喬元貞的父親恰恰“自小是好朋友”,當我“和狗引得鬨堂大笑”,“弄不成”把“我”狠狠訓斥一頓之後説:“看在你那知書識禮的父親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這句話雖失教師身份,卻透露出當時鄉間村鄰的友好淳厚的情義。儘管家家都非常困難,但貧困生活境遇中淳厚的友情卻彌足珍貴,温暖人心,也深深感動着今天的讀者。

第三是人與狗的默契和情趣。這一點是作者念念不忘的,在文中單獨來一段補敍。文中寫道:“課本上的第一個字就是‘狗’,我有意把狗帶上。兩條狗像國小生一般規規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户外面等我。我早已把狗調教好了,我説‘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幾聲,我説‘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幾聲。”──這出人狗合演的“雙簧戲”,應是最好的情境教學吧。確實,當我們讀到此處,忍俊不禁,深深被兒童時代那一份童趣所感動,何況,這是在學習條件多麼惡劣、生活處境何等窘迫的情形下獲得的一點樂趣啊!這,也就是作者“從荒寒的大自然間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吧。

當然,“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也來自人間的温暖和友情。

四、寫作研究和探討

1、聯繫全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回大括號裏的問題:

⑴ 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

(作者對童年的感覺是怎樣的?聯繫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是什麼?

⑵ 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

(怎樣理解“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的“本”在這裏指什麼?

2、本文在思路上不落俗套,你在作者的寫作方面有哪些發現?學生小組探討,做好記錄,班上交流:

(提示:結構,內容安排,情感的抒發)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不要做呆板的限制,能説出於文章的中心有關的看法即可。

五、總結

作者從第一本書中,不僅得到了知識,而且從中感悟到了人生的價值,上了不同尋常的人生第一課。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深刻的體會在字裏行間流露出的“情”。

六、佈置作業

請你以“人生第一課”為題寫一篇讀後感。

《我第一本書》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理解、積累“幽默、悽慘、翻來覆去”等詞語。

2.整體感知文意,繼續瞭解敍事性作品的文體特徵。

3.品評含意豐富的語句,養成正確的語感。

4.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5.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難生活境遇,感悟知識改變命運的深刻內涵。激活生活體驗,感悟課文的思想內涵和情感藴含。

教學重點

品評重點語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內涵。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對苦難生活的深刻體察和獨特感悟。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程序及師生雙邊活動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提及詩人牛漢,我們自然會聯想到他筆下的那威武不屈、勇於抗爭的華南虎的形象。(教師引領學生誦出:我羞愧地離開了動物園,/恍惚之中聽見一聲/石破天驚的咆哮,/有一個不羈的靈魂/掠過我的頭頂/騰空而去,/我看見了火焰似的斑紋/和火焰似的眼睛,/還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今天,我們將學習他的一篇隨筆《我的第一本書》,去感受承載着人生歷程和獨特感悟的“第一本書”,去思考人生命運這個鮮活的話題。(板書文題、作者)

二、學生回憶詩人牛漢的創作經歷教師視情況進行補充.

三、誦讀,整體感知文意

1.請同學們默瀆課文,初步感知文意。標示段序並積累詞語。

教師可作如下提示。

幽默 悽慘 翻來覆去 温厚

2.學生再讀課文,揣摩、理解課文內容。

思考:60年前國小一年級的二本“只有下半部分,沒有封面,沒有頭尾”的國語課本有着怎樣的經歷令作者永誌不忘,以致專門著文紀念?

學生跳讀課文3至8語段,簡要複述“我的第一本書”的不同尋常的經歷。教師提示注意其中由書引發的父子之間、同學之間的濃濃的真摯情意。

3.學生通讀全文,整體感知文意。研討:

(1)文題“我的第一本書”僅僅指那半本課本嗎?還可以作怎樣的理解?

(2)作者是懷着怎樣的一種感情追憶他的“第一本書”的?

學生暢談閲讀體會,老師提示:

(1)作者的“第一本書”意味深長。如果説課文主體部分寫的“不同尋常的第一本書”是人生第一課的話,那麼寫父親領“我”離開本村到崔家莊唸書則是交待“真正的第一本書”,也即走進求知的世界。這貧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課,藴含着生活的艱辛、同學的友誼和上學的樂趣。

(2)作者追憶“第一本書”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懷着敬重、珍愛的感情追憶“第一本書”的,同時感情也是複雜的、百感交集的,因為那本書裏深藏着苦難的生活和惡劣的學習條件與環境,同時也映照着那個時代人們的不幸命運,以及在那種荒寒背景下特別可貴的一點樂趣和温情。

四、研讀探究

(1)引導學生品味文中的重要語句。請學生感情閲讀全文,思考:

“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大自然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

作者對童年的感覺是怎樣的?聯繫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是什麼?

(2)“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怎樣理解“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的“本”在這裏指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作者對童年的感覺是辛酸的,“童年沒有幽默”,寫其童年生活的艱苦而沉重,不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幾乎所有同學都在生存的底線上掙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畢竟是童年,無論生活多麼艱苦,也抹不去與生俱來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掏氣,能和小夥伴們在一起,和小動物們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間,就是快樂的,而且童年時代只要玩起來,什麼困苦都會忘。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樂。

(2)這裏“枉”字可以理解為:白白地,無價值地,無意義地。作者的第一本書,既是求知的第一本書,更是人生的第一本書。如果這第一本書不寫出來,那麼這幾十年的讀書和寫書(詩)則失去了意義,變得毫無價值,因為你忘記了知識的源頭和人生的起點,你忘記了過去,即忘本。作者最後説“人不能忘本”,巧妙地運用了雙關的修辭手法,“本”這裏指課本,那第一本國語教材,也指人生成長曆程中最初的最有價值的奠基性的東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後者。

2.教師導學:閲讀本文,我們不僅為第一本書承載的故事所感動,更多的震撼是由書引發的父子之間、同學之間的濃濃情意,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遙遠的鄉村荒寒、蒼涼的生活境況和作者對生活的那份獨特的感受。請同學們聯繫生活體驗,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具體深入地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學生小組交流,並推舉代表在班上發言,教師歸結。

3.學生自由誦讀全文,研討:

沒有課本的'喬元貞卻考了第一名,父親也認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結尾處還特意補敍了喬元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輩子挎着籃子在附近幾個村子裏叫賣紙煙、花生、火柴等小東西。”這算得什麼“出息”呢?作者為什麼要作這樣的交代?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

沒有課本的喬元貞考了第一名,説明他是個聰明好學的孩子,父親以他教師的經驗感覺得出,這樣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當“我”拿回那半本讓父親裝訂完整的書時,他哭着對“我”説,他不能再上學了。這樣,那半本書或者説父親為他裝訂的那奉書,就“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書”了。而“我”後來到條件好一些的學校上學去,(再後來,“我”讀了中學,讀了大學,成了詩人。)而喬元貞這樣一個聰明好學的孩子在最需要學習的時候失學了,人生成長的第一個階梯就這樣永遠失去了,再加上當地的文化、經濟的極度貧困和落後,一輩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線上掙扎。課文補述喬元貞的命運這一情節.引發我們更深入地思考生活與人生的命題,更深刻地理解“知識改變命運”的現實説法。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文中“第一本書”不同尋常的經歷,給了作者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的確,恰如一位哲人所説,生活是—所大學。無論其中是不幸,還是喜悦,那都是記憶中揮之不去的風景,我們只要用心去體悟,亮色總是會有的,而且是擴展着的。這難道不就是人生的本色嗎?

六、佈置作業

離別、送別在文學描寫上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古往今來,描寫離愁、別緒的名篇佳作無以計數,請你寫出三個寫離別、送別的詩句

課後反思:《我的第一本書》。這篇課文最大的特點是作者對生活的那一份詩意的感悟。文章似是信筆寫來,實際上每一個片段都耐人咀嚼。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能力。對於農村孩子來説,這篇文章更容易引起共鳴;對於城裏的孩子來説,可能覺得離自己生活相距甚遠,但是可以通過文中所描寫的情境,展開想象,去感悟那個時代的生活境況。總之,在教學中,要注重激活學生對生活的體驗,或者創設情境引發體驗,使學生讀有所感,學有所悟,進而思考生活的苦難對於人生的深刻影響──既可以構成對人生的戕害,也可以增添人生的厚度。

《我第一本書》教學設計3

【學習目標】

1、理解文中有關語句的含義。

2、體會藴涵在文中的父子、同學之情。

3、領會知識對於一個人一生髮展的重要性。

【學習過程】

〖預習導學〗

一、理解下列詞語的含義

幽默:言談、舉動有趣而意味深長。

悽慘:淒涼悲慘。

奧祕:指隱藏的或還沒有被認識的內容或道理等。

翻來覆去:來回翻動身體;一次又一次。

二、熟讀課文,回答

1、文中共寫到了哪幾個人物?

2、文中提到的人物中,年幼一代的命運到後來分別是怎樣的?

〖課堂學習〗

一、導入新課

你讀的第一本書是什麼樣的'書?可能有些同學已經記不清了,作者卻對他的第一本書永誌不忘。因為那本書承載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過幾十年後,作者走過了迢迢征途,飽嘗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發現那揮之不去的記憶,是一筆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

作者牛漢,現當代著名詩人,原名史成漢。生於1923年,1940年開始寫詩,有詩劇《智慧的悲哀》、詩歌《鄂爾多斯草原》、詩集《彩色的生活》等。

二、抓住記敍的六要素,複述故事情節

三、再讀課文,回答以下問題

1、“我的第一本書”僅僅指那半本書嗎?你還可以作怎樣的理解?

2、作者已人到中年,他是帶着怎樣的一種感情來回憶有關“第一本書”的故事的?

四、品讀課文第一節和最後一節,體會有關句子的含義

五、你認為文中的哪個情節最為感人?請找出來,並思考:為什麼

六、文中寫到沒有課本的喬元貞卻考了第一名,父親也認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結尾還特意補述了喬元貞一生的“出息”

“他一輩子挎着籃子在附近幾個村子裏叫賣紙煙、花生、火柴等小東西。”這算是什麼“出息”呢?作者為什麼要作這樣的交代?從中你悟出了什麼?

【課後延伸】

課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親”外,還有同學二黃毛、喬元貞和老師“弄不成”。這三個人的言行寫的不多,卻讓人難忘。試從中任選一個,在課文所提供的材料的基礎上,發揮想象,虛構一個小故事(如《二黃毛的故事》)。

標籤: 本書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2n47k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