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設計方案

為保證事情或工作高起點、高質量、高水平開展,就需要我們事先制定方案,方案的內容和形式都要圍繞着主題來展開,最終達到預期的效果和意義。方案應該怎麼制定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設計方案1

【教學重點】

1、瞭解“之”“於”的用法以及文言詞活用情況。

2、體會語言的簡潔、洗煉。

【教學難點】

方仲永“泯然眾人”的原因是什麼?即如何理解課文最後一段作者的思想觀點?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課文導人,簡介作者,解釋文題

偉大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奮的一生髮明瞭無數的東西,對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發明大王”,人們都認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麼是“天才”呢?他的這句名言就是最恰當的解釋。遺憾的是有很多人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自恃聰明,自認為有天賦。結果最終淪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這樣—個人。

簡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采用隨筆的形式而寫。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敍述是基礎,闡明道理是核心。文題含義:為仲永的經歷遭遇而感傷。

二、學生自讀課文,掌握以下內容

1、掌握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隸泯扳稱

2、對文中的“之”“於”進行歸類:

之忽啼求之:它,指書具.代詞。

借旁近與之:他,指仲永,代詞。

餘聞之也久:這事,指仲永父“不使學”、“環謁於邑人”,代詞。

下能稱前時之聞:的,助詞。 '

卒之為眾人:語氣助詞,不譯。

於環謁於邑人:到,介詞。

於舅家見之:在,介詞。

賢於材人遠矣:比,介詞。

愛於人者不至:從,介詞。

3、從文中找出詞類活用的詞語:

⑴邑人奇之:以……為奇,形容動詞作動詞。

⑵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名詞作動詞。

⑶利其然:以……為利,名詞作動詞。

⑷傷仲永:哀傷,感傷,形容詞作動詞。

三、朗讀課文,理清課文結構

1、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⑵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⑶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⑷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⑸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⑹餘聞之也|久

2、理解課文結構層次:

全文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簡敍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闡明觀點看法。

説明:第一部分以敍事為主,第二部分以議論為主。

四、請一位同學複述第1、2段的內容

1、思考:課文寫丁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有哪幾個階段?

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幼年作詩的非凡才能和天賦。“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立就”,“文理皆有可觀”。

第二階段,寫十二三歲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第三階段,寫方仲永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泯然眾人矣”。

2、思考:這三個發展階段的敍述。有見有聞,有詳有略,這樣安排組織材料有何好處?

寫仲永年少時天資聰慧:以“聞”的形式,寫仲永十二三歲才思“不能稱,前時之聞”;以“見”的形式,寫方仲永最終平庸無奇;又以“聞”的形式;“見”和“聞”有機結合.敍述真切可信,課文詳寫第一個階段,鋪陳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其父的貪利之舉卻導致他的才能衰退。後兩個階段略寫,幾筆點出;方仲永淪落平庸的情形,引入深思。這種詳略處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鮮明地體現了“傷”的含義。

五、齊讀第3段,思考下列問題

1、這一段在語言表達方式上有何特點?

採用了議論的形式。

2、這一段“受於天”指什麼?“受於人”又指什麼?

“受於天”是指人的先天條件好,即有天賦。“受於人”指人的後天學習和受到的教育。

3、這一段講了幾層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講了兩層意思:從“王子曰”到“不至也”,揭示仲永才能泯滅的原因,即“受於人者不至也”。從“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層,由仲永引申出天賦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結局更加可悲。這一段作者主要強調了後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

六、領悟課文語言表達簡潔、洗煉的特點

1、文中“忽啼求人”、“即書詩,四句”、“自是指物作詩字就”三句中的幾個副詞對錶達文意有什麼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一句的語言特色。

這一句用極其凝鍊的筆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資盡喪的原因。一個“利”字,寫出其父貪求錢財、目光短淺的性格,“環謁”概括了其父求財的可鄙行為,“不使學”更是一語中的,批判其父的錯誤做法,暗示仲永“泯然於眾”的必然結果。這些詞語用得既傳神又貼切,寥寥數語便起到了言簡意賅的效果。

七、齊讀全文,加深對課文主旨的理解

八、語言表達訓練

以“方仲永的悲劇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談感受。

要求:

1、聲音洪亮,用普通話發言。

2、中心鮮明,講話的層次清楚。

3、時間在2分鐘左右。

九、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三。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

教學設計方案2

【創意説明】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眾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本文在敍述方式上也獨具匠心。閲讀本文,學生既可感悟到自然的美麗、童心的可貴,從中得到美的薰陶,又可認識一種全新的寫景方式,指導自己的寫作。

設計本課時,我將情境創設、知識領悟和方法指導並重,讓學生在美的情境中“學會”並“會學”。首先設置情境,引出課題,然後入境賞文。我將賞文的三大境界作為三大板塊,第一板塊為“整體感知”,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主要內容,引領學生進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境界。第二板塊為“研讀質疑”,引領學生進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的境界。這一板塊又由三部分組成:讀與品、讀與思、讀與悟,朗讀貫穿整個散文教學的始終。“讀與品”是讓學生通過朗讀、品析,感知文章的景美、語美、情美;“讀與思”則讓學生通過朗讀,自主發現,探究質疑;“讀與悟”是讓學生深入理解後感悟,是由“形”到“神”的昇華。這“三部曲”是由“學會”走向“會學”的必不可少的環節。第三板塊為“遷移拓展”,引領學生進入“眾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境界。教師讓學生展開聯想,進行交流,知、情、意、行在此得到完美的結合,實現了美的領悟、美的延伸、美的再塑。

【教學目標】

1、通過聽讀和朗讀整體感知,發現“美”。

2、通過讀與品、讀與思、讀與悟進行研讀質疑,鑑賞“美”。

3、通過聯想與交流和課餘練筆進行拓展和遷移,昇華“美”、創造“美”。

4、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樹立積極、樂觀、向上的人生觀。

【教學步驟】

導語:同學們,你看到過晨曦穿越層林,在枝條上跳躍嗎?你欣賞過落葉飄零到水上又在漩渦中起舞嗎?你感受過“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的清新嗎?你靜聽過午夜夢迴花開的聲音嗎?如果你沒有,就讓我們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吧,讓我們一起去山中訪友吧!(板書課題、作者)

一、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1、教師配樂範讀,學生欣賞畫面,靜聽範讀,思考:作者到山中都訪問了哪些朋友?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從課文中找出下列詞語,注意加點字的讀音,並標出精彩的詞句與段落。

設計意圖:學生們是一羣在城市水泥鋼筋叢林里長大的孩子,森林裏的一切對他們而言是陌生的,但他們骨子裏有着對自然的嚮往,音樂、畫面與語言的完美結合喚醒了他們的潛意識,營造了一個美好情境,把他們帶入了“山中”,初步感悟作者“所訪之友”,整體感知課文。

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1、讀與品:

⑴學生討論:我們可以從哪些角度鑑賞美文?

設計意圖: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思考“怎樣學”的問題,學會思考,學會學習。

⑵討論明確:鑑賞美文可以從以下角度着手:詞語、句式、語段描寫的角度,修辭、意境構思等等。

⑶小組交流:

你最喜歡的山中朋友是哪一位?找出相關句子讀一讀,並試着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品析:

我認為最妙的詞語:

我認為最妙的修辭:

我認為最美的句子:

我認為最細膩的描寫:

我認為最精彩的段落:

我認為描寫角度最豐富的段落(觸、嗅、視等)

設計意圖:對學生提出的鑑賞文章的角度進行總結歸類,找出最接近他們的中國,引導他們深入探究,並且明確各小組分工,確保討論紮實、有效,不是浮於表面。

⑷小組彙報,班級交流。

⑸閲讀下面這段文字,再對比文章的第四自然段,評評哪一段文字更優美,並説明理由。

走進樹林,青翠的樹枝,隨風搖擺,上面有鳥兒在歌唱,隨風搖擺,露珠在樹葉上閃閃發亮。大樹的根鬚深深地扎進了泥土和巖層,吸取地下的水分和養料。

設計意圖:“有比較才有鑑別”,通過對比閲讀,讓學生更深地品味本文景物描寫的栩栩如生、靈氣飛揚,文筆的生動活潑,字裏行間的詩情畫意。

2、讀與思:

⑴請生再次朗讀質疑。

⑵學生提問──討論──交流──解決。

設計意圖:“提出問題本身比回答問題更重要”,給學生一個自主探究的時間,再在班上交流,師生互動,完成知識的深化與學習能力的提升。

3、讀與悟:

作者從山中眾朋友身上領悟到了什麼?閲讀本文,你從中得到了什麼啟迪?

設計意圖:架設課本與生活的橋樑,在語文學習中得到生活的啟迪。

三、眾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1、積累與拓展:你還知道哪些描寫風景的詩詞或散文?

設計意圖:課內與課外知識的整合,知識的歸類與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2、聯想與交流:

美好的時光總是匆匆而過,清晨踏着露水進山,而此刻夕陽已塗抹了小路,該回家了,請閉上眼睛想一想:此時此刻,山中的朋友會對我們説些什麼?你又想對山中的朋友們説些什麼?

設計意圖:“生活本身就是童話”,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想像力與表達能力,在美的情境中再塑美!

3、結語:

喧囂塵世,碌碌人生,在工業文明越來越發達的今天,在水泥與鋼筋日漸密集的層林裏,我們已距離大自然越來越遠。可是,飛鳥、游魚、老樹上的一抹新綠、石縫裏的一顆嫩芽和我們人類都是大自然的孩子,大自然是我們永遠的精神家園。別忘了用純真的雙眼去發現我們身邊無處不在的美麗;別忘了我們和大自然有一個約會;別忘了,我們相約爬山去;別忘了,我們相約看海去……(薦讀汪國真的《看海去》畫面、字幕、配樂。)

設計意圖:“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讓學生將目光由課本轉向浩瀚的書海,將思維由“山中”投向廣袤的大自然,實現知識與情感的延伸與昇華,讓語文課堂有情境而無窮境。

4、佈置課外作業:

假設自己是家鄉的岳陽樓,寫一段與遊人互訴心聲的文字,寫法自由、字數不限。

設計意圖:“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讓學生用“心”去發現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美,讓學生自己動筆用文字描繪“美”,再塑“美”,讀寫結合,實現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結合。

【設計反思】

《山中訪友》通篇洋溢着作者對大自然發自心底的愛,感情飽滿。王國維《人間詞話》中説“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界即意境,也就是詩情畫意。散文和詩詞的情形不同,但富於詩情畫意、境界鮮明的散文,一定是好散文,而本文就成功地營造了一個物我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童話般的意境。教學本文時,可着力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引導學生髮現美、感受美、創造美,陶冶其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情操。

《山中訪友》裏所描繪的景物充盈着躍動的活力和生命的靈氣。“以我觀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融情于山中,山中的萬物都成了我的兄弟姐妹,“宇宙的人情化”(朱光潛先生語)在本文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在教學中要巧妙地引導學生體會這種特點,並探究取得這種效果的藝術手法,例如擬人手法的運用、人稱的變換等。

在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感受“美”,又能輕鬆地自主、合作、探究“美”的根源,成了教師在教學中重點考慮的問題。我將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審美層次相結合,將學習過程劃分為三種境界,三境界既是知識深度與廣度的漸進又是給學生搭建幾個認知的平台,還讓學生在得“魚”的過程中學會“漁”,整個設計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力圖構建一種新型的充滿民主、張揚個性、激勵創新的“對話式”和“板塊式”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教學設計方案3

設計理念

這一課的設計注重目中有學生,關注學生的學,目中有學情,根據學生的學情進行設計,以學定教。切合學生實際,尊重學生個性,倡導在自己的閲讀中去體會,讓學生自學、自讀、自悟、自得;平等對話交流,鼓勵發表個人見解,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體現語文課程的綜合性、實踐性、創造性的特點,體現語文課潛移默化、薰陶感染的特點,將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融入方法習慣之中,體現文道關係。

教學目標

1運用學過的識字方法自主認識本課的生字,會寫課後的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課文。培養學生閲讀兒歌的興趣,讓學生有主動讀兒歌的願望。體會到種樹的快樂,種樹的種種好處。

3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能聯繫實際邊讀邊想邊問。

教學重點

認寫生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能聯繫實際邊讀邊想邊問。

教學準備

教師:

1製作生字卡片、準備教學掛圖(簡單課件)。

2與音樂老師聯繫,讓學生認識音符和歌譜;與美術老師聯繫,畫一畫樹。

學生:觀察樹木,瞭解種樹帶來的種種好處。

教學時間

1~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讀題激趣,感知兒歌大意

1齊讀課題,説説:讀了課題你想到了什麼?你想知道什麼?

2學生藉助拼音自讀課文,看看兒歌裏説了些什麼,初步感知兒歌內容。

二、自主識字,交流評議

1自由、輕聲地朗讀兒歌,要求:

(1)藉助拼音,讀準字音,不熟悉的字多練讀幾遍。

(2)運用已有的識字經驗,試着記住字形。

(3)勾畫生字詞,把兒歌中不明白的詞語或句子做上問號。

2交流自主識字情況。

(1)學生相互提醒音難讀、形難記的字。

(2)用生字擴詞語,選自己喜歡的詞語造句。

學生個別質疑問難,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全班交流討論,仍不能解決的問題放入下一環節解決。例如:綠色音符、綠色歌譜、種下歌聲、種下幸福等等。

三、自讀自悟,邊讀邊悟,自主解疑

1讓學生帶着問題,自讀課文。

提示:要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聯繫已有的知識經驗,邊讀邊想。

音樂常常與快樂相伴,一個個音符,就像一個個快樂的因素,它將構成快樂的歌譜。兒歌中的這兩個比喻可謂意味深長,筆者認為可從這一角度去理解,為理解後文種下歌聲、種下幸福奠定基礎。

音符是什麼?(樂譜中表示音長或音高的符號,這裏用來比喻一棵小樹。)

歌譜是用來幹什麼的

(歌曲的樂譜、譜子,人們唱歌時用的。這裏用來比喻一行小樹。)

2樹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好處

環境得到美化,生活更加快樂,人與動物、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3讀讀自己喜歡的詩句。

四、進一步誦讀課文,體會情感

1採取多種方式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朗讀或背誦,積累語言,進一步體會種樹的快樂,感受樹木的作用。

五、語言積累活動

結合課後第二題,積累詞語,感受語言的優美。

六、書寫練習

1、出示要求會寫的字。

學生提出難寫的字、筆畫筆順不清楚的字,教師有針對性地指導。

興字集體書空筆順;唱、福左右結構,左窄右寬,指導書寫。

2、交流展示、展評,激發寫好字,主動練字的積極性。

3、寫寫你想寫的字或詞語、句子。

七、拓展

1、説説你準備為小樹做點什麼。

2、根據你對兒歌的理解給兒歌配畫。

3、試着仿照兒歌的樣子當小詩人説一説。

標籤: 設計方案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djopp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