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三年級數學《平均數》教學設計

三年級數學《平均數》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年級數學《平均數》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數學《平均數》教學設計

三年級數學《平均數》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

冀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53頁例1

教材簡析:

教材從學生最熟悉、最感興趣的投球遊戲入手,將生活素材貫穿於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始終遵循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的理念。眾所周知,從《教學大綱》到《課程新標準》“平均數”也經歷了從應用題到統計學的統計量的遷移,我更覺得這才是平均數的真正迴歸,因此我在設計本節教學時着重體現它的意義,深挖其價值和產生的必要性。

學情分析:

之前學生雖然對統計有了粗淺的認識,那也只是停留在簡單的統計數量、比較多少、再或者就是兩個統計量的累加。此時的學生對於統計中的一個很重要的統計量——平均數的認知就感覺很抽象,學習時必須要依據實際經驗和親身經歷,藉助具體形象的支持,對平均數有初步的瞭解併到認可。根據三年級學生好勝心強、求知慾旺,有一定的探索意識,故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多個學生熟知可操作的活動,以便理解和總結,教師作為參與者、合作者從而引導探索並感悟,以便達標。

設計理念: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必須建立在有趣的基礎上,學生富於挑戰,樂於爭勝,因此設計學生感興趣的、或參與、或經歷、或pk等活動。本着參與遠遠高於旁聽的效果,儘量多的增加參與度和參與效果,在新課標的理念下,結合我校三三三高效課堂模式設計了“創設情境、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理解感悟、應用鞏固、堂清檢測”這樣的學習過程。

學習目標:

1、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情景中理解平均數產生的必要性及平均數的意義。

2、理解平均數算法的多樣性,養成從數學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

3、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的情感。

教學重點:

1、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產生的必要。

2、理解平均數的算法的多樣性。

教學難點:

平均數的區間範圍以及它的“虛擬性”

易考點:

平均數的計算

易錯點:

平均數的計算公式必須是總數除以與之對應的總份數。

易混點:

已知甲數比乙數多幾,使兩數相等,則甲數給乙數幾個?

一、綜合預設目標、學情分析。

學習目標:

1、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情景中理解平均數產生的必要性及平均數的意義。

2、理解平均數算法的多樣性,養成從數學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

3、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的情感。

學情分析:之前學生雖然對統計有了粗淺的認識,那也只是停留在簡單的'統計數量、比較多少、再或者就是兩個統計量的累加。此時的學生對於統計中的一個很重要的統計量——平均數的認知卻很抽象,必須要依據實際經驗和親身經歷,藉助具體形象支持,對平均數有初步瞭解並認可。

二、課堂教學活動設計、指導方案

知識層面、時間預設

教師行為預設

學生行為預設

設計意圖

一、激趣導入(5分鐘)

二、自學交流+展示+感悟(30分鐘)

1、自主學習:仔細看情境圖,認真找尋信息,發現總結新信息,或提出疑惑……先是對子交流,然後有問題的組內解決。

2、通過活動,或參與,或經歷,展示、爭論、比較、總結、感悟出新知。

三、檢測(5分鐘)

學生認真審題、仔細推敲,回顧、理解並鞏固平均數的意義及特點。

四、堂清(5分鐘)

通過總結和課後練習,同學們會對平均數的意義、特點以及計算有更進一步的理解和鞏固。

1、今早聽到一報道:説某市統計三年級女生身高普遍高於男生:我也想測測咱們班學生身高情況:請出我們班最高的3名男生和三名女生,測量他們的身高。如何確定男生高還是女生高呢?

2、看來同學們評判得很正確,有沒有信心再來當一次真正的裁判呢?自學課本53頁,努力找尋並挖掘數學信息和問題,如何解決?(因為學生對投球可能瞭解不多,老師可以順勢引導:據我所知,投球時,以10個為標準,投進籃筐為投中,當然這需要一定的技術。)

3、自由發言並將加分記錄到評價欄中。

4、那組成績好呢?

5、通過學生説出要求平均數,板書課題——《平均數》並簡單的告訴同學們今天的學習目標並板書{逐漸補充其意義和算法。

6、找臨近8位同學上講台排成不同學生數的兩行,讓學生想辦法排成學生數相同的兩行。(老師在黑板上草書列表比較,表格內項目包括每組的最大數、最小數、以及待填充的平均數)

7、如果學生沒能交流出“移多補少”時,教師指出:原來兩行學生數不一樣多時,經過移多補少,使兩行的學生同樣多,這種把幾個不同數經過移多補少,得到的相同數就是這幾個不同數的平均數。根據學生的疑問,從而引出平均數實際是一個虛數,並非一個實實在在的數,比如:某市統計家庭擁有孩子數目,結果平均每個家庭一個半孩子(因為此時學生還未涉及小數,只能説一個半了),你説誰家有一個半孩子呀!要麼沒有,要麼有一個,再要麼有兩個?……因此平均數它既不是某一個具體的數,只能反應一組數據的一般情況。(根據同學們的總結和理解,順勢板書:虛數反應一般情況平均數在本組數據中的取值區間:比最大數小,又比最小數大)

8、要求學生迅速有序的擺放教科書。

9、解決53頁兩組投球那組優勝的問題時刻提醒同學們:注意平均數的取值區間、“總合均分”——總和不變均分相應的份數。據此一定要先估後算喲!(同時將剛剛學生用平均數可以比較兩組的成績,也只有用平均數來解決這個總數不同、份數也不同的問題——板書:比較和平均數產生的必要性)

10、小老師讀題——檢測題

11、學生自由發言總結今天收穫。平均數的用處可真大呀!我們還可以根據平均數進行預測——預測輸贏、預測天氣等,這對我們的生活有一定的指導作用,日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只要我們多留心,我們的數學本領就會越來越大!

12、課末,讓學生當評委給自己的這節課打分,最後計算出自己所在組的平均分,(能明白並能敍述基礎知識得6分、四個檢測題全對得4分)爭取每組的平均分不少於8分喲!

三年級數學《平均數》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

練習十一1—3題,教材42頁例1

教學目標:

1、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2、知道移多補少求平均數的方法

3、會根據數據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教學重點:

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計算平均數

教具準備:

課件,小黑板,統計表

教學流程:

一、導入

拿8枝鉛筆,指4名同學,要平均分怎樣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樣多,叫平均分。2是平均數

二、學習交流

1、出示例1、小紅、小蘭、小亮、小明收集礦泉水瓶統計圖

(1)從圖中,你知道了什麼信息?

(2)他們四人怎樣分才能一樣多?

(3)平均分後是多少個?

2、課件展示統計圖的變化過程

(1)指名展示

(2)這種方法叫什麼?

點撥:移多補少

3、要求平均數,還可以怎樣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礦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須先求出什麼?

14+12+11+15=

(2)平均分成4份,怎麼辦?

52÷4=

4、歸納

要求平均數,可以先求出( )數,再平均分幾份

5、算一算你們小組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平均數的方法和過程

6、算出各小組的平均體重,説説你們是怎麼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説清求平均數的方法和過程

四、達標測評

1、練習十一第2題

(1)什麼是最高温度?什麼是最低温度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填寫統計表:本週温度記錄

(4)計算出一週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5)説説你是怎麼算的?

2、測量小組跳遠成績,求平均數

五、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活動,你有什麼收穫?

三年級數學《平均數》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際問題,經歷瞭解“平均數”意義的過程。

2、瞭解“平均數”的意義,初步學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能運用生活經驗對“平均數”作出解釋。

3、體會求“平均數”在現實問題中的必要性,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點:瞭解“平均數”的意義,初步學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教學難點:能運用生活經驗對“平均數”作出解釋。

課前準備:CAI課件、教師準備5個紙杯,杯中放上不同根數的筷子。學校第一季度用水量表。

一、師生談話,引入新知。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課間活動嗎?在課間活動中你喜歡做哪些遊戲?是怎樣組織的?

學生可能會説:

生1:我喜歡玩跳繩,我們4人一組,我們組跳的最多。

生2:我喜歡玩呼拉圈,我們兩人一組,我們組我轉得最多。

師:同學們在課間活動中玩的真開心,!老師特意排了張照片,你看!他們在做什麼遊戲呀?(踢毽子!)好玩嗎?老師把咱們班這兩組同學踢毽子的情況記錄了下來,你們看!(CAI課件出示統計表)

師:從這裏你瞭解到哪些信息?

學生可能會説出很多:

生:第一組王藝丹踢了8個,穆德芳踢了7個,趙丹寧踢了6個,郭帥成踢了7個。

生:第二組……

二、討論交流,探究新知。

師:剛才你們從表中瞭解到這麼多數學信息,真了不起!你想通過這些信息知道哪些問題?

學生可能提出這樣的問題,如:

生1:第一組一共踢了多少個?第二組一共踢了多少個?

生2:哪一組的成績好?(板書)

師:你提的問題特別有價值,你們認為那一組的成績好?

生3:第二組成績好,因為第二組有踢毽子冠軍。

生:我不同意他的觀點,一個人的成績好,並不代表全組的人都好。

生:我認為第二組的成績好,因為第二組比第一組多踢兩個。

生4:我不同意,因為第一組人少,第二組人多,人數不一樣,比總數不公平。

師:看來比總數、有頭球冠軍都不行,都有矛盾衝突。那麼大家在思考一下怎樣比才公平呢?

學生可能説到:把每個組踢的總數平均一下,比較每組平均成績就公平了。

師:你從哪知道平均成績?(期末老師説過我們班的平均成績是多少)求每組的平均成績就是求什麼?

(每組平均每人踢了多少個?板書)

師:你們同意他的意見嗎?那就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先商量一下怎樣求出每組平均每人踢毽子的個數,然後再算一算,看哪個組合作得最愉快!

教師巡視,注意瞭解學生的計算方法,對學困生進行指導。(在合作接近尾聲時,讓學生將自己的方法寫在黑板上,並寫上組名。)

可能會出現以下兩種方法:

1.分步:(解題思路:先算什麼,再算什麼。)2.綜合算式:(找小組同學講出解題思路)

(藍兔)第一組:8+7+6+7=28(個)

(虹貓)第一組:(8+7+6+7)÷4

28÷4=7(個)(4表示什麼?7個是什麼?)

第二組:9+8+5+3+5=30(個)

30÷5=6(個)第二組:(9+8+5+3+5)÷5

=30÷5

=6(個)

師:仔細觀察這兩組的解題方法有什麼不同?有什麼共同點?

生:不同點:一個是分步計算,一個是列綜合算式。

生:相同點:都是用總個數除以每組的人數。

師:我們在解決問題時,如果沒有特殊要求,分步綜合都可以。現在誰能大聲説出那組的成績好?

生:第一組!

師:讓我們一起鼓掌向穆德芳這一組表示祝賀!(板書:優勝組),第二組同學請繼續努力。

師:通過踢毽子這個遊戲,你知道了什麼?

生:我知道要求每組的平均成績,應用這組的總個數除以每組的人數。

生:要知道哪組的成績好應比較每組踢的平均個數。

師:看來這個數的作用真不小呢,他能反映出每組的整體水平!(用手指板書)誰來給每組平均每人踢得個數起一個名字?

生:平均踢的個數……(很好!能不能再簡捷一點?和我們的名字一樣兩個字或三個字?)

生:平均數。(非常好,那我們就把平均每人踢得個數叫平均數。)

板書:平均數

師:剛才我們用“平均數”這個新朋友解決了哪組成績好的問題。在現實生活中還經常遇到求平均數的問題。看,這是我班環保小衞士樑捷統計的他家一週內丟棄塑料袋的情況。(課件出示)

師:請你們幫樑捷算一算,他們家平均每天丟棄幾個塑料袋?自己獨立試一試,有困難的可以找同桌幫忙。

師:把你計算的方法和結果和大家交流一下。

學生可能會出現兩種方法:

生1:先算出樑捷家一星期丟棄塑料袋的總個數,再除以7。(實物投影)

分步:1+3+2+3+2+6+4=21(個)綜合算式(1+3+2+3+2+6+4)÷7

21÷7=3(個)(7表示什麼?)=21÷7

=3(個)

答:樑捷家平均每天丟棄3個塑料袋。

師:你們同意他的解題思路嗎?同學們真聰明,這麼快就求出了樑捷家每天丟棄3個塑料袋。我們的好朋友藍靈鼠聽説大家在研究平均數,特意趕來向我們請教一個它一直很糊塗的問題。你看!(課件配音出示藍靈鼠畫面:求出的“3個”是實際每天丟棄的.塑料袋個數嗎?)小組討論一下幫藍靈鼠解決這個問題。

學生可能有兩種認識:

生:我認為“3個”就是樑捷家實際每天丟棄塑料袋的個數(教師可以讓學生再次觀察表格,明確“3個”不是實際數)。

生:我認為“3個”不是樑捷家每天實際丟棄的個數,而是樑捷家平均每天丟棄塑料袋的個數。它是一個“平均數”。

師:平均數“3個”和實際每天丟棄的塑料袋個數比較可能會怎樣?你能舉個例子説説嗎?(適時激勵表揚)

生:實際丟的個數有的比平均數多,有的比平均數少。(如果學生不能説出教師給予提示)

師:藍靈鼠聽了大家的解釋滿意嗎?一起了解一下!(課件出示藍靈鼠:哦!原來是這樣呀!謝謝大家,拜拜!)(師生一起拜拜!)

師:我們算出了樑捷家平均每天丟棄3個塑料袋,照這樣計算,請想一想我們班有80個同學,那麼80個家庭一天一共丟棄多少個塑料袋?算一算一週丟棄多少個塑料袋?

學生算完後,交流計算結果。

師:通過剛才的計算,你想到了什麼?

學生可能説:

生:那就會到處都是塑料袋,我想對丟棄塑料袋的人説:“請不要隨意丟棄塑料袋了。”

生:塑料袋滿天飛。

……

師:有了我們這些環保小衞士的努力,相信我們的環境會變得越來越好!

三、動手實踐,理解新知。

師:接下來我們一起做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裝筷子游戲。請各組派代表準備好杯子,按老師的要求做。

師:仔細觀察裝好的筷子,你發現了什麼?

生:杯中筷子的根數不一樣。

生:……

師:如果要使紙杯中的筷子一樣多,可以怎樣做?小組合作,先商量一下,然後再試一試,看哪個小組的方案最有創意。

學生可能會出現三種情況:

(1)把鉛筆都取出來,用剛學過的求平均數的方法計算,先求紙杯中共有多少根鉛筆,再求平均每個紙杯放幾根。(必須出現)

分步:3+4+2+5+1=15(根)綜合:(3+4+2+5+1)÷5

15÷5=3(根)=15÷5

=3(根)

師:你真聰明,能用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我們為她鼓掌!

(2)把所有的小棒收到一起,再一根一根的分次放到紙杯裏。

(3)先算出平均數,再移多補少。把多的移到少的中,使每個紙杯中都是3個。(你的方法更有創意,你真棒!)

師:剛才我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看來求平均數的方法不只一個。其實,解決同一個問題會用不同的解決方法,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和自己的需要靈活選擇,相信同學們一定會開拓出新的天地!

四、走進生活,應用新知。

師:同學們,平均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用處,為了更好的認識這個新朋友,我們一起來了解下面的信息。

課件出示:學校第一季度的用水量統計表:

月份

1

2

3

平均每月用水噸數

噸數

246

180

270

1.算一算我校第一季度平均每月的用水量。

2.説説從該表中你有什麼發現,你想對學校的老師和同學們説些什麼?

生:3月份用水量最多,同學們、老師們我們都應該節約用水。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老師最想説的是什麼嗎?

師:節約用水,從我自己做起!

五、深入生活,拓展應用。

屏幕出示畫面

師配以畫外音: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河,穿過了一片土地,平均水深120釐米,你們看。誰來了?小明來了!我的身高可是140釐米,不會游泳,如果我在這條河裏面玩耍,會有危險嗎?

師:聽了同學們的勸告,小明一定不會在河裏玩耍了。(德育教育)

六、回顧總結,暢談收穫。

好的同學們,不知不覺,就要下課了,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和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希望同學們的每一節課多能收穫多多,快樂多多!

七、課間遊戲,體驗應用。

師:課下作業,課後,請同學們自由結合小組,進行一次拍球比賽,比一比哪組的成績好。

規則如下:

1.以小組為單位,在室外進行。

2.每人拍3次,記錄最好成績。

3.計算出小組同學的平均成績。

師:請同學們認真完成,下節課我們選出優勝組,大課間給大家表演!好了今天的課就上到這裏,同學們再見!

三年級數學《平均數》教學設計4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姓名筆劃數統計表每人一張。

三、教學目標與策略選擇

平均數作為統計知識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常用的一種“特徵數”。教材中所介紹的是一堂求算術平均數的課,從基礎知識來看,一是理解平均數的意義;二是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前者屬於數學思想,後者屬於數學方法。對於本課我從統計的角度出發,在考慮這節課“教什麼”的問題時,根據教材特點,把教學目標定位為:重點教學平均數的意義,其次才是求平均數的方法。在考慮“怎麼教”的問題時,首先從學生方面考慮,因為知識並不能簡單地由教師傳授給學生,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再根據教材特點,我主要通過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深刻感悟平均數的意義,從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並能靈活應用,解決實際問題。具體如下:

(一)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經歷探索、思考、交流等數學過程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掌握平均數的特徵,並且會運用平均數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讓學生探索平均數的求得方法的多樣性,能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用方法進行解答,感受計算方法與策略的巧妙,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3、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習慣,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二)教學重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三)教學難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四、教學流程設計及意圖

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來研究我們的姓名,誰願意把自己的姓名向大家介紹介紹。(學生高聲的介紹自己的姓名)

師:誰又能知道老師的姓名呢?

學生説一説後,出示自己的姓名。

師:能完成這表格嗎?(學生數一數,完成表格)

筆畫數

師:能否把你自己的姓名與筆畫數也製成這樣的表格,比一比,看看誰製作的最漂亮。(學生動手製作表格)

師巡視指導,蒐集、選擇教學信息。學生完成後作簡單交流。

(二)解決問題,探索新知

1、在解決問題中感知概念

師:請觀察老師姓名的筆畫數,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預設生(1)每個字筆畫數的多少?

(2)比多少?

(3)發現數字間的規律。

(4)求總數?(師追問:你是怎樣算出來的?)

師:知道了筆畫數的總數,你現在又能解決什麼問題?

預設生:可以求出平均每個字的筆畫數。

師:平均每個字的'筆畫數,你是怎麼得來的?

預設生(1)通過計算(7+5+9)÷3=7

(2)通過移多補少得到。

2、在對話交流中明晰概念

師:胡老師的姓名平均筆畫數7畫,這又表示什麼?

預設生(1)表示胡必泛三個字筆畫數的平均水平。

(2)表示老師姓名筆畫數的一般水平。

師:那這7畫與胡必泛這三個字的筆畫數之間還有關係嗎?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討論完畢,開始全班彙報交流。)

預設生(1)有關係的,是他們的中間數。

(2)平均筆畫數比筆畫最多的少一些,比筆畫最少的多一些。

(3)平均筆畫數在筆畫最多的數字與筆畫最少的數字之間。

(4)平均筆畫數就在這三個字筆畫數的中間位置。

師:從同學們的發言中我發現,平均筆畫數反映的既不是這三個字中筆畫最多的那個,也不是反映這三個字中筆畫最少的那個,而是處在最多和最少之間的平均水平。我們把7叫做胡老師姓名筆畫數的--平均數。(板書課題)

師:請同學們算出自己姓名的平均筆畫數。(師巡視指導,選擇、蒐集有價值的信息。)

師生交流計算的方法與結果。

3、在比較應用中深化概念

出示教師巡視時蒐集的三個學生的姓名筆畫數統計表。(一學生姓名兩個字,一學生姓名三個字,一學生姓名四個字。)

師:比較他們姓名中每個字的筆畫數,你有什麼方法?

預設生(1)比筆畫數的總數。

(2)比平均筆畫數。

(讓學生先在小組內討論,然後組織全班彙報交流。)

預設生(1)比總數好比,能夠很清楚明瞭的知道誰的姓名筆畫數多,誰的姓名筆畫數少。

(2)比平均數公平,因為他們三個人的姓名字數不一樣多,分別是2個、3個和4個,比總數的話字數越多,筆畫數相對就會多起來,這不公平,而平均數卻能反映每個字筆畫數的總體情況,與字數的多少無關,這就比較公平合理。

學生運用平均數進行比較,然後組織交流。

師:比完後你有什麼感想?(生回答略)

師:假如用這三個字姓名的筆畫數與胡老師的姓名筆畫數相比,那又可以怎麼比呢?

預設生:既可以用平均數來比,也可以用總數來比。

師:同學們做得很好,在比較時考慮到了字數的多少,公平與否。

出示(1)文成縣實驗國小四年級平均每班有學生56人。

(2)四(3)班上學期期末考試數學平均分是81分。

師:你猜這些數據是怎麼得來的,是什麼意思,有什麼用處?

(學生小組討論,然後全班彙報交流。)

預設生(1)56是四年級總人數除以班級數得來的,表示四年級每班人數的平均水平,不一定每班就是56人,但可以預測每班的大致人數。

(2)略

(三)嘗試解題,自主歸納

師出示例題:

有一個籃球隊的5個同學,身高分別是148釐米、142釐米、139釐米、141釐米、140釐米。他們的平均身高是多少釐米?

師:誰來估計一下這個小組的平均身高大約是多少?並説説你的理由。

預設生的估計數在139--148之間,如果超出這個範圍,則要組織討論所猜的數值為什麼不可能,從而加深對平均數概念的理解。

學生列式計算,教師巡視指導。選一個學生板書列式,(148+142+139+141+140)÷5

師:你們知道這位同學是怎麼想的嗎?

預設生:我先求出這個小組5位同學的身高和,然後除以小組人數。

學生計算,注重計算方法的選擇。然後交流。

師:大家能不能總結一下求平均數的方法?個人先想一想,然後小組內交流。

(學生小組合作,交流看法,教師參與討論。)

學生彙報後,教師簡單小結求平均數的一般方法,總數÷份數=平均數。同時説明有時也可以運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平均數,對計算答案的過程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在此暫時不作總結提升,留待練習課中予以落實。

三年級數學《平均數》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

2、使學生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3、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重點難點:

1、理解“求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

2、區分“平均分”與“求平均數”這兩個概念的不同含義。

教具學具:

主題圖,小棒

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

1、 口算。

48÷8= (1+3+5)÷3= (5+5+4+6)÷4=

2、 口答。説一説,48÷8和(1+3+5)÷3分別表示的意義。

3、 列式計算。把24名同學平均排成4隊,每隊有多少人?

4、 導入新課。

説説“平均”是什麼意思?什麼是“平均分”?結果所得到的數“6”,這個數你能給他名字嗎?在現實生活中,求平均成績、平均身高、平均體重的情況有很多,今天我們就來共同研究“求平均數”的問題。(板書題目)

二、探究新知

1、 講述平均數的含義。

把一個總數平均分以後得到的結果。

平均數怎樣求呢?

2、 出示主題圖。

(1)看懂圖意。

回收小組成員小紅、小蘭、小亮和小明分別收集了14個,12個,11個,15個礦泉水瓶,這個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礦泉水瓶?

(2)學生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

討論:怎樣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礦泉水瓶”?

(3)彙報討論結果。

進一步明確:“平均每人收集的個數”並不是每個人收集的實際個數,而是在收集總數不變的情況下,假設每個人收集相同個數的值。

(4)引導學生看圖。

提問:怎樣做才能使四個同學收集的個數同樣多?

(5)學生操作。

學生拿出小棒,1根小棒代替1個礦泉水瓶,先按每個人收集的個數擺放,再動腦動手操作,使四個人收集的個數相等。

(6)彙報操作結果。

學生甲:我先數出共有多少根小棒,共52根,再把52平均分成4份,52÷4=13(根),就得出每個人平均收集的個數是13個。

學生乙:運用“移多補少”的數學思想,從小紅的14個裏取出1個給小蘭,從小明的15個裏取2個給小亮,就可以直接得到4個人都相等的瓶子個數。

(7)小結操作結果。

通過同學們的操作,我們得到4個人平均收集的瓶子數是13個。但通過操作,我們發現,4個人收集礦泉水瓶的個數發生了變化,這4個人收集的礦泉水瓶的個數才相等。也就是説,平均數得到了,而原來4人收集的個數都發生了變化。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求平均數的情況是不允許改變原數的。

例如:求兩個人的身高,並不是把高個兒截下一部分來,接在矮個兒身體上,使兩人身高相等。也就是説,求平均數並不要求改變原來的實際值。由此可見,通過直接操作的方法來求平均數,在很多情況下是行不通的'。

如果我們不通過操作,直接通過計算,能不能求出這4個人平均收集的個數?

(8)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9)彙報探究結果。

應先相加求出收集到的總數,再用總數除以人數,得到平均數。

(10)指導學生列式計算。

(14+12+11+15)÷4

=52÷4

=13(個)

3、 我們學習瞭如何求平均數,下面我們自己動手算一下上個學期我們學校進行了1分鐘跳繩比賽,我們找了幾個同學的跳繩成績,咱們一起來算算他們平均跳了多少次?

(單位:次)

楊揚

李信芳

陳希

鄭鍾一

劉安娜

劉嚴

99

106

102

104

140

103

(99+106+102+104+103)÷6

=654÷6

=109(次)

點名讓學生説明什麼是“總數量”“份數”“平均數”

三、課堂作業新設計

教材第44頁練習十一的第2題。

(1) 讀題,理解題目要求。

(2) 把統計表填完整。

(3) 獨立計算。

(4) 提問:怎樣求出平均最高氣温和最低氣温?

四、知識擴展

説一説平均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1) 家庭中人的平均身高、平均歲數、平均住房面積

(2) 作業本的平均每頁字數

(3) 最近一週的平均温度

(4) 考試之後知道各科的得分求平均分

(5) 捐款

五、課堂小結

談談你自己的收穫。

三年級數學《平均數》教學設計6

《平均數》是人教版課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我在教學這節課時,剛好看到《國小教學》雜誌上刊登了“數學王子”張齊華老師的關於《平均數》一課的課堂實錄與報告,我非常興奮,並嘗試運用張老師的思路上了這節課,效果非常好。因此,今天的説課,我就選擇了這節內容來和大家交流。

我直接從教學過程説起,並順便結合教學中的各個環節來闡述我的教學方法和其藴含的教學思想,以及所達到的教學目標。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師:你們喜歡打籃球嗎?老師很喜歡籃球,這不,昨天下午還與五年級的幾個學生玩了一次“1分鐘投籃挑戰賽”。怎麼樣,想不想了解現場的比賽情況?

1、出示李強3次投籃的成績:5個、5個、5個。

問:可以用哪個數表示小強一分鐘投籃的水平?

2、出示萬林3次投籃的'成績:3個、5個、4個。

問:可以用哪個數表示小林一分鐘的投籃水平?為什麼?(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多媒體演示“移多補少”的過程。)

3、出示王鵬3次投籃的成績;3個、7個、2個。

問:可以用哪個數表示王鵬一分鐘投籃的水平?還可以怎麼求出這個數來?

4、討論思考:“4”是3、7、2這三個數的平均數,它能代表王鵬第一次投中的個數嗎?能代表第二次的嗎?能代表第三次的嗎?它究竟代表什麼?

這裏,我把李強的成績設定為3個“5”,讓學生很自然地想到用“5”表示小強一分鐘的投籃水平,然後讓第二個出場的萬林設出3個不一樣的成績,製造認識衝突,引發學生想出“移多補少”求平均數的想法,並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給學生比較直觀的表象,強化學生的認知。最後再給出一組不同的數據,鞏固“移多補少”求平均數的想法,並追問“還可以怎麼想”,逼學生想出求平均數一般方法來,即“先合併再均分”,並板書在黑板上。

完成板書後,教師適時進行點評總結,告訴學生:“這種通過‘移多補少’或‘先合併再均分’得到的同樣多的這個數,就叫做原來幾個數的平均數。”並連續幾個追問:“4”能代表王鵬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投中的個數嗎?它究竟代表什麼?最終,讓學生體會到,平均數不能代表其中的每一個數據,它只是表示一組數據的總體水平(板書)。

至此,在直觀演示、板書算式、連續追問,課前設定的知識與技能目標: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平均數的一般方法,已經基本達成。

二、深化理解,建構新知

1、三個學生完成比賽後,該老師出場了,我故意賣個關子説:

正式比賽時,老師要求投4次,他們同意了,下面是我前三次投中的結果。(多媒體展示)4個、6個、5個。猜一猜,老師投了第4個後,結果會怎麼樣呢?

2、在學生多次猜測後,老師出示第4次投籃成績:1個,然後問:

請估計一下老師最後的平均成績是幾個?你為什麼不估計為6個或1個?

3、試想一下,如果老師最後一次投5個、投9個的話,平均成績會是多少?可以動手算一算。

4、多媒體出示3個統計圖:問:認真觀察,你發現了什麼?

這個環節的設計,旨在讓學生明白“每一個數據的變化都會牽動平均數發生變化,但不管怎麼變化,平均數總是在最大數和最小數之間(板書)。當然,學生還可能有其它的發現,那自然美不勝收了?

三、綜合運用、拓展延伸

“學以致用”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因此,每學一點新知識,我們都應該安排一些恰當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運用學習到的新知識去嘗試解決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目的。我設計的練習以下幾項:

1、三張紙條:7cm、12cm、8cm,老師估計它們的平均長度是10cm,大家認為對嗎?

2、以姚明為首的中國男子籃球隊隊員。老師從網上查到這麼一則數據,中國男子籃球隊隊員的平均身高為200釐米。這是不是説,籃球隊每個隊員的身高都是200釐米?

3、《xxxx年世界衞生報告》顯示,目前中國男性的平均壽命大約是71歲。30年前,也就在張老師出生那會兒,中國男性的平均壽命大約只有68歲。你發現了什麼?可有位老爺爺今年70了,他看到這則消息後不但不高興,還很難過,這是為什麼?你怎樣來勸勸他?

4、生活中,哪些地方還用到了平均數?它們各代表什麼?

數學來源於生活,最終還要運用到生活當中去,我設計的這幾個問題,旨在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思考、進而解決生活的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是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而且我們學習的數學是生動的,有價值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evyjv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