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系統的設計説課稿

系統的設計説課稿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問題來了,説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系統的設計説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系統的設計説課稿

系統的設計説課稿1

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1、廣東版《技術與設計2》

第三單元《系統與設計》

第二節《系統分析的基本方法》

2、本節是《系統與設計》單元中的重點,共分2個課時,系統的基本特性是第一課時,學生在學習這節內容之前,已經對系統及系統的分類有了初步的認識,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不僅使學生對系統有一個深入的理解,而且為下一課時學習系統分析的基本方法及以後系統的優化、系統的設計等教學做好準備。

3、本節教材通過對豐富的案例進行分析、探究,力求使學生理解系統的基本特性,認識系統的基本思想,知道應用系統的基本特性來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4、通過前節的學習,學生已經瞭解系統並不僅僅是技術系統。所以,如果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能引導學生將系統的基本思想逐漸應用於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之中,這對學生的終身發展都是十分有益的。

5、本節教學內容,是理論知識的學習,相對比較抽象、枯燥。各知識點教學,基本上遵循:

“案例瞭解”—“分析原因”—“總結歸納”—“上升理論”的模式,這種類似“填鴨”的模式如果用得多了,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心理疲勞和反感;同時,一味地堆砌案例,會導致學生過分關注案例本身,而缺乏對案例背後的技術原理、技術思想的學習把握。

6、本內容安排1個課時。

二、學情分析

我校學生實際情況:

(1)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

(2)限於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學生碰到複雜問題時,雖然也會思考,但更多時候思考往往不全面,缺乏系統的觀點和方法。所以對本節內容的學習,學生有着強烈的心理需求,關鍵看教師如何引導和把握。

三、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的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解並掌握系統的基本特性。

過程與方法:通過討論、分析,使學生懂得應用相關理論知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

四、重點與難點

重點:分析系統的基本特性

難點:應用系統的基本特性分析問題

説教法

1、直觀教學法: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的事情,學習是一個主動的、有目標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斷轉化和修正教師所提供的的信息,然後以一種具有個人特點、有意義的方式來探究發現和建構新知識。由於學生擔負這一責任的意願和能力有所不同,需要教給予一定的幫助

偏理論性知識的教學,所選案例是否更具體、直觀、生動,更有針對性,對啟發學生更積極、主動地思考至關重要。

所以在準備本節教學內容時,我首先想的是,如何將文字的案例具體形像化。比較可行的辦法是儘可能多地利用圖片、視頻、實物等,讓學生充分獲得感性的認識,再經過總結歸納上升為理性認識。同時,案例的選擇要儘可能貼近學生的生活。

2、練習法:

對應所選案例設計相關練習,有助於強化知識點,更有助於對案例背後的技術原理、技術思想的學習把握。

説學法

1、分析總結歸納法:

“問題提出”—“分析討論”—“總結歸納”—“上升理論”

2、合作學習法:

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

(1)有利於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2)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

(3)有利於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4)有利於培養學生表達、溝通和交流的能力。

説教學過程

良好的教學設想必須通過教學實踐來實現,根據以上的教學理念和設想,我將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幾個內容:

(一)新課引入:(2分鐘)

複習:大千世界,系統無處不在。什麼是系統?教師拿出自己的手機,問:老師的手機是一個系統嗎?為什麼?

學生:因為它滿足了構成系統的三個必要條件——

第一,至少要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要素(部分)才能組成系統;

第二,要素(部分)之間相互聯繫、相互作用,按照一定的方式形成一個整體;

第三,這個整體具有的功能是各個要素(部分)的功能中所沒有的。

問:那麼系統有什麼特性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系統的基本特性。

(二)新課教學:

1、學生閲讀教材:系統的基本特性,初步認識系統的基本特性。(3分鐘)

2、提出問題,學生分組討論:(15分鐘)

(1)美國“阿波羅”計劃中的飛船和運載火箭是由700多萬個零件組成。這些零件都很普通,甚至沒有一個是新研製的,為什麼能實現把人送上太空的功能?

(各部分按照一定的結構組成了系統,從而實現了整體的功能。)

(2)傳説,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曾經給文學家巴爾扎克雕了一座塑像。塑像雕好之後,大受人們的稱讚,人們特別對雕像上巴爾扎克的一雙手讚不絕口,都説這雙手太逼真、太生動了。羅丹聽到人們的議論後,卻毫不猶豫地從塑像上砍去了這雙手。羅丹這樣做的目的何在,雕塑家的這一行為給你以怎樣的啟示?(讓人們看到其它的美所在。不能離開整體去分析任何一個組分,一個系統組織的好不好,就看它的整體功能實現的怎樣。羅丹砍去雕塑雙手的目的在於使人們注意雕像的整體,而不僅僅是注意這雙手。)

(3)為了保護草原植被,當地政府頒佈了禁止大量捕殺野狼的法令,這是什麼道理?(狼捕殺羊、野兔等食草性動物,使其數量減少,從而起到保護植被的作用。)

(4)人們為什麼要發明自行車?自行車為什麼要有剎車功能?自行車的作用是提高速度,使人們可以更快地到達目的地,而剎車的作用卻是減速,兩者相矛盾。為什麼還要剎車呢?(任何系統都具有某種目的`,都要實現一定的功能。在某些情況下(如下陡坡),行車速度和安全要求這兩個具體目標產生了矛盾,就得通過剎車來減速,進行協調,從而保證自行車更好地到達目的地。)

(5)家用電冰箱不能緊貼牆壁放置,汽車在雪地行走輪胎要加鏈條,這是都為什麼?(冰箱放置與牆保持距離,目的是有一個適當的散熱空間,從而保持正常工作。

一般汽車在雪地上會因為打滑而無法正常行走,因此在輪胎上加鏈條是起防滑作用。)

(6)自行車為什麼要不斷地進行更新換代?

(當外部環境條件變化時(路況改變-跋山涉水,市場需求變化-舒適休閒),自行車就必須更新換代(如增加新的功能,提高性能、舒適度),才能繼續存在和發展下去。)

(7)一塊石頭看起來是靜止的,可時間長了也會風化。

3、交流總結。(15分鐘)培養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教師適時評價、補充歸納,得出系統的基本特性。

(三)、反饋

思考:下列事例體現了系統的什麼特性?

(1)人們往往希望汽車跑得又快又省油,但車速過快會格外耗油,有個折中的最適當的速度叫經濟速度,最省油。

(2)過度發展畜牧業,導致綠洲變成荒漠。

(3)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

(4)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5)要經常給機械手錶上鍊,即上發條。

(6)春捂秋凍。

(四)、小結

板書設計

第三章系統與設計

第二節系統分析的基本方法

一、系統的基本特性

整體性、相關性、環境適應性、目的性、動態性

教學反思

從總體上看,我認為本課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目標:

(1)充分利用各種生活資源作為通用技術課堂教學的切入口,根據實際情況,合理使用教材;

(2)教師起着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作用。

(3)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主動建構知識。

不足:

(1)課堂語言還待進一步優化,使問題點撥恰到好處;

(2)要想方設法地調動學生參與意識,增強自主性。

系統的設計説課稿2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來自於長沙縣第九中學。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蘇教版第三章系統與設計第三節《系統的設計》。

我的電子教案結構安排如下:

展示電子教案結構

本節課時安排:三課時

一.教材分析

這一節與系統的結構和系統的分析共同組成系統與設計單元,在學生了解了系統的結構,基本特性以及如何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系統設計的方法和能進行簡單的運用。

本節教材分為知識學習和應用實踐兩部分,其中重點是弄清楚系統設計的含義,考慮的主要問題,以及設計的基本步驟。難點是能進行簡單的設計。

二.學情分析

高二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相關學科知識和初步綜合分析能力,但在面對複雜問題的分析時,會感到有點困難,因此,有必要讓學生體會系統化思維的優點,根據教材分析和學生的具體情況,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制訂如下:

展示教學目標

通過圍繞對高一物理反衝運動一節水火箭的案例分析,幫助學生掌握系統設計相關知識,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及創新精神。

為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我的策略是:

在知識回顧的基礎上,讓學生獲得相關的感性認識,激發興趣,再分析討論,動手實踐。

課堂上,我指導學生採用

問一問問自己不懂的地方

想一想想新舊知識的銜接

説一説説自己理解的內容

用一用用所獲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學生始終在老師的引導下動腦,動口,動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實踐為主線的原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我的教學安排如下:

情景引入,感受設計

新課一開始,我運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高一物理學過的運用反衝原理製作的水火箭放飛情景,動感的音樂,新奇有趣的畫面,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並使學生由趣生惑,從而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

此時,我提出兩個問題:

1.水火箭的原理是什麼?在高一物理的基礎上,同學們基本能夠回答。

2.你想製作什麼樣的水火箭?如何製作?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出不僅僅製作水火箭要經過以上過程,對任何系統的製作都需要通過這一過程,即為系統的設計,從而引出本課的課題,同時闡明系統設計的含義。

1.此時,我展示了課前製作的水火箭模型,並由同學們親自拆解及組裝,同時共同討論如何拆解水火箭。

即大致可以分為箭身,動力,發射以及回收四個子系統。再由同學們分組完成對水火箭的系統分析,我隨時保持與同學們的交流和進行觀察,選取比較有代表性的表格進行展示總結。

經過充分分析,我們已經對水火箭的各個部分以及影響因素有了較詳盡的理解,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通過理性分析,可以進一步推廣到所有系統設計過程中應該考慮到的主要問題。

眼前是充滿趣味性的科學實踐過程,手中是可以自己動手製作的模型,同學們的積極性被很好的調動起來,再加之已經清楚了水火箭的基本結構,都急於想親手製作,此時,我再指導同學們先分組討論,進一步設計出製作方案。和同學們交流的過程中,找出比較代表性的方案和同學們共同討論,並由此分析出火箭製作的具體步驟,順理成章的推廣到所有系統設計。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我適時的將課前由同學們準備好的器材分發下去,各組同學便開始按照方案的分工有條不紊的製作起來。

小組的討論與合作最大限度的活躍了課堂氣氛,給同學們提供了相互進行知識交流和智力啟迪的平台,充分體現了課堂上學生的主體性。

至此,本課時的內容基本結束,第二課時,我將帶領所有同學去操場舉行放飛夢想的水火箭比賽,使同學們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時也可以從中想到改進的方法,第三課時着重進行經驗交流,以期設計出更科學合理的水火箭。三節課的安排,既有實踐,又有成果的體驗,還有經驗的交流,使同學們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理性思考並設計,真正的將所學知識融入到實踐當中,在實踐當中檢驗並昇華,更好的體現了學以致用的思想。

總之,本課的教學既立足於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而是根據學生實際靈活大膽的對教材進行取捨,教學過程中,既遵循了感性認識,探究,實踐,再探究,再實踐的認識規律,又遵循了迫切想知道,積極去探索,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心理規律,我相信,在這樣的教學中,必定能使學生積極的思考,主動的發展。

以上便是我對本課教學的一些粗淺認識,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系統的設計説課稿3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主要講述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這節課是在學習了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的基礎上引入的,學好本節課知識,可為後面的學習生態平衡的知識做好鋪墊。針對本節課知識的特點,教學中可聯繫前面學習的內容,已達到温故知新的效果。本節課知識比較抽象,在引導學生分析時,首先提示學生“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動力”生物圈中的每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都是一個能量輸入、傳遞、和輸出的系統。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教材以碳循環為例,結合所積累的生物知識較好的理解碳在生物之間循環,從生物體返回無機環境的過程。將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過程對比學習,加強了知識的理解。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生態學的基本觀點來認識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對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學生了解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和名詞概念以及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的特點。

3、使學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過程,以及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意義。

4、通過設計“草場放牧方案”,為學生(特別是X科)的後續學習打下基礎。

(二)能力目標

1、通過電腦課件和課本的圖(圖解)的觀察,培養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觀察和分析能力。

2、通過師生討論交流、學生小組討論與教師引導啟發相結合,將知識化難為易,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相互合作能力以及培養學生髮散思維和求異思維。

3、通過實例和結合課本上例子的分析總結,培養學生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和分析實際問題等思維能力,從而培養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4、以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與人類生存的關係為題撰寫小論文,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情感目標

通過生態系統功能的學習,使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熱愛祖國的美好山河,培養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

三、教材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過程及特點

能量是一切生態系統的動力,也是生態系統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物圈中每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都是一個能量輸入、傳遞和輸出的系統,這是生態系統功能的一個重要體現;其重點知識是:能量流動的起點、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能量流動的途徑和特點。這部分知識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它與第三章新陳代謝(同化作用、異化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有一定的聯繫,它又直接關係到物質循環和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學習。

研究能量流動過程和特點,一方面可鞏固前面學習的食物鏈和食物網的知識,另一方面也為研究生態系統的目的——服務於人類自身(使能量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打好基礎。

指導學生分析生態系統能量流動過程和特點的過程,也就是培養學生分析綜合和推理的思維能力的過程,同時,還滲透着物質運動和物質普遍聯繫的辨證觀點,是滲透辨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的極好素材。

碳循環過程

碳循環是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具體實例。物質循環是生態系統功能的另一個重要體現,學生可以運用學過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物學知識來分析碳循環的具體過程;通過對碳循環過程的分析,可以理解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基本特徵,也可為分析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區別與聯繫奠定基礎。

在碳循環過程中,會涉及到一些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引導學生利用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原理,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碳循環過程包含了生態系統各個組成成分之間的物質聯繫,滲透着物質普遍聯繫的辨證觀點,也是進行辨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的極好素材。

2、難點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具有單向性和逐級遞減的原因

能量本身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能量流動也是抽象的,而且各營養級中能量的來源和去路比較複雜,在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對於能量的認識不是很充分,對於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更是生疏,因而成為認知上的難點。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時,應首先提示學生“能量是一切生態系統的動力”,“生態系統的存在和發展”也需能量,再引導學生分析生態系統的能量輸入、傳遞和輸出的過程。對於能量流動特點的分析,引導學生從具體的能量流動過程分析出抽象的能量流動的特點。組織學生分析必須有很好的切入點,採用設計合理的問題或提示分析的角度和方式引導學生分析能量流動的特點,是教師組織教學的難點。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關係

物質的變化必然伴隨能量的變化,物質和能量在各個營養級傳遞過程中均有遞減的現象。不同的是,能量多數以熱能的形式耗散在環境中,難以被生物體再度利用;而物質不論以有機物或是無機物的形式進入環境後,都可以重新回到生物羣落中,被生物體再度利用,因此,“能量是流動的、物質是循環的”。

學習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關係,可滲透普遍聯繫的辨證觀點、物質運動觀點和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的觀點的教育。

四、教學方法:

本節課主要有兩個知識點: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在引導學生分析時,首先提示學生“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動力”,生物圈中的每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都是一個能量輸入、傳遞和輸出的系統。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功能的一個重要體現,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深入思考,分析能量流動的特點,認識到能量的傳遞途徑是食物鏈。“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通過提供多媒體課件嗎,直觀顯示碳循環的過程,然後組織各種學生對資料進行討論。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請大家欣賞一段動畫!並討論後面的問題。(大屏幕出示這樣的情境動畫)

魯賓遜流落到一個荒島上,那裏除了有能飲用的水以外,幾乎沒有任何食物,隨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隻母雞、15kg玉米。然後出示問題:你認為以下哪種生存策略能讓你維持更長的時間來等待救援?試説明理由。下面有兩項選擇:

1、先吃雞,再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時用一部分玉米餵雞,吃雞產下的蛋,最後吃雞。

學生討論。

師:大家都很聰明,都選擇第二個答案,理由也比較充分,因為第二種吃法可以給他提供更多的能量,使他能維持更長的時間來等待救援。一切生命活動都伴隨着能量的變化,沒有能量的供給也就沒有生命和生態系統。能量的流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就是能量流動,在能量流動的過程中伴隨着物質循環。那麼,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是怎樣流動的?物質是怎樣循環的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主要問題。

設計思想從學生喜歡的動畫入手,給學生以生動形象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思考,再加上教師語言的小結,直接切入本課主題,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吸引學生注意,將枯燥的問題形象化、生動化和趣味化。

(二)新課教學

活動一: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1、學生閲讀課文,思考問題:

生態系統能量的源頭是什麼?怎樣流入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的渠道是什麼?能量是怎樣流動的?

2、播放課件: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示意圖。

3、學生回答:生態系統中能量的源頭是太陽能。

4、引導啟發:不是所有的太陽能都參與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只有被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才能流動。

5、師生談話:生產者是如何固定太陽能的呢?是生產者(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能固定在有機物中的。那麼能量又是怎樣流動的呢?是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進行流動的。我們把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各個營養層次稱為營養級。那麼能量是怎樣逐級流動的呢?第一級是綠色植物,第二級是以植物為食的動物,第三級是以植食性動物為食的肉食動物。以此類推。

6、分組討論:能量在流動過程中將發生怎樣的變化呢?你能發現什麼規律麼?

7、播放課件:生態系統能量流向示意圖。

(推薦一個同學歸納其中心內容,其他同學補充,老師點撥指導。)

8、師生交流:在能量流動的過程中,綠色植物固定的太陽能有三個去處:一部分被自身的生命活動消耗了,即通過細胞呼吸釋放和生命活動利用了;儲存在體內的能量一部分流入下一營養級;沒被利用的枯枝落葉和下一營養級攝食未消化而排出的糞便中的這一部分被分解者釋放出來。因此,可以看出,能量在流動的過程中是逐級遞減的。

設計思想本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本部分的教學策略是先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帶着問題閲讀教材,然後播放教師自己製作的直觀性較強的“能量流動圖解”使學生對“能量流動”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再通過學生小組討論與教師引導啟發相結合、師生談話等教學方法,使學生對“能量流動的過程”有深刻的理解,突出體現新課標“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理念,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辨證思維和發散思維,對生態系統是中食物鏈和食物網的理解更加深刻,讓學生感受到生物之間是緊密聯繫的,有利於培養學生辯證的生物學觀點。

活動二: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

1、教師語言導入:在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中還伴隨着物質循環,其中碳循環就是非常重要的物質循環。大家都知道,二氧化碳氣體是空氣中的主要氣體,也是碳參與物質循環的形式之一。下面我們就來討論,碳循環是怎樣進行的?

2、複習鞏固:寫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公式,説明二氧化碳在此過程中的作用。

3、學生分組討論,並完成教材P92的填圖,結合書中的課文,練習描述碳循環。

4、師生共同小結: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進入生態系統中,主要依賴於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二氧化碳變成有機物,再通過食物鏈進入動物和其他生物體中,因此從碳循環可見綠色植物是生態系統的基石;除此之外,微生物也能把二氧化碳合成為有機物。另外,生物體內的有機物,通過呼吸作用可將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氣中;還有一部分生物遺體沒有被分解者分解,轉變成為地下的石油和煤,暫時脱離循環,但一經開採燃燒,便可產生二氧化碳返回碳循環。

5、教師引導探索:近年來,由於人類大量地採伐森林,再加上燃燒化石燃料以及環境污染,因而使大氣中CO2的濃度明顯增加,導致温室效應。那麼應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請大家發表自己的看法。

6、小組討論並回答。

設計思想本部分是本節課的另一個教學重點也是難點。我採用的教學策略是:從回顧舊知入手,通過知識遷移把新舊知識融會貫通,再通過分析、討論、交流、填空等形式加深對“碳的循環”知識的理解;通過“課堂延伸”引導學生利用新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學以致用;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的、現實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問題的理念,並展開科學、技術、社會的關係(STS)教育,並通過“温室效應”問題的討論,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

活動三:全課總結,課外延伸

師: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都是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實現的,物質是能量的載體,使能量沿着食物鏈(網)流動,而能量又作為動力,使物質能夠不斷地在生態系統和無機環境之間循環往復,兩者密不可分。

師:請大家閲讀書後的課外探究,瞭解什麼是水體富營養化,並且回去做模擬實驗,或製作一個小的生態球。

設計思想通過簡單的語言對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之間的關係進行概括,使學生知道生態系統中的生物之間是彼此聯繫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也是密不可分的。有利於學生樹立普遍聯繫的辯證的生物學觀點。再加上課外探究的設計,使學生更加理解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實際意義,將課堂內容引申至實際生活,有利於激發學生實踐探索的*望,有利於學生養成良好的科學思維習慣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世界觀。

標籤: 説課稿 系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pr0ko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