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教學設計《分子和原子》

教學設計《分子和原子》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學設計《分子和原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學設計《分子和原子》

教學設計《分子和原子》1

教學目標

1、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構成的。

2、認識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初步學習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學會觀察實驗現象和記錄實驗現象的能力。 4、培養學生認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1、認識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2、初步學習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學會觀察實驗現象和記錄實驗現象的能力。

教學工具

大燒杯、小燒杯、品紅溶液、酚酞溶液、濃氨水、膠頭滴管、針筒、投影儀、多媒體電腦等。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引入]生活中你經常碰到這種事: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逐漸減少了,如果拿去加熱會減少得更快;當你漫步在果園,便有一陣陣果香飄來;當你把紫色高錳酸鉀晶體丟人水中,水就會變成紫色,但我們肉眼卻看不到高錳酸鉀晶體的存在等等,大家是否想過原因呢? [演示實驗J教材中(實驗3-2)o [觀察]品紅溶液逐漸擴散,最後溶解在水中,燒杯中的溶液經振盪後變成淺紅色。師:為什麼敞口容器中的水會減少?加熱後減少得更快?為什麼品紅滴到靜置的水中能逐漸擴散呢? [學生討論]水慢慢變幹了,實際上是水微粒蒸發到空氣中;我們聞到果香味,是看不見的果子微粒分散在空氣中。

師:同學們都説得對。這樣的問題很久以前就引起一些學者的興趣,他們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物質是由不連續的微小的粒子組成的。後來,這個大膽的設想隨着科技的進步得到了驗證。

[小結]由課本圖3-6和圖3-7分析得出:

1、物質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口(科學儀器直接觀察)。 2、分子的質量和體積很小。

師:分子除了有一定的質量,還存在哪些性質呢?(從現象説明)o生1:從品紐的擴散、水的蒸乾……等現象説明分子微粒是在不斷運動。

生2:從水受熱蒸發加快這一現象,説明分子微粒在受熱情況下,分子能量增大,運動速率加快,這也説明分子微粒是在不斷運動的。

生3:聞到香味也可以説明分子微粒在不斷運動。

師:回答得很好!分子除了在不斷運動外,還有哪些特點?生,:當水加熱至100℃,水變成水蒸氣,説明水分子間的`間距拉大;在O℃時結成冰,呈固態,説明水分子的間距拉近;這一現象説明分子間存在一定間隔。

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從生活經驗、日常現象中,從前人探究中,我們通過自己的分析、推理得出分子的一些特點,歸納如下(投影):

(1)分子有一定的質量和體積(很小)。 (2)分子是在不斷運動的。 (3)分子間存在一定的間隔。

師:這3個特點中第

2、3兩點是你們通過對現象的分析、推理得出的,那麼你能不能用個實驗證明你的觀點呢? (分組實驗,重點探究特點2:分子是在不斷運動。)

二、實驗探究

[演示實驗](教師在學生探究實驗前先做個演示實驗)在一試管中加入lOmL無色的濃氨水,然後滴入2~3滴無色酚酞試劑,觀察現象,得出結論,作為信息提供給同學們。

[現象]溶液呈紅色。

[結論]氨水使無色酚酞溶液變紅岔

[實驗內容]探究分子特點之一——分子在不斷地運動着。

[實驗方案1]在一隻小燒杯中加入10ml。水,然後滴入2~3滴酚酞試液,觀察現象。

[實驗方案2]在一隻試管A中加入lOml。水,然後滴人2~3滴酚酞試液;另取一支試管B中加入10ml。的濃氨水,然後用帶尋管塞子塞好、並用橡膠管連接,如圖所示,觀察現象。

[實驗方案3]如右圖所示,A、B兩燒杯中裝有無色酚酞試液;另取一個C燒杯加入約5mL的濃氨水。然後用一個大燒杯罩住,觀察現象(約5分鐘後)。

教師評價學生的方案,從理論上推測結論,完成下表:

師:同學們親自進行實驗究話動,通過實驗,我們歸結出以下幾點

1、氨水會揮發出許多微小顆粒並擴散到空氣中,所以最先打開瓶塞時,我們都聞到了刺鼻的氣味;(親自體驗得出。) 2、氨水中的氮分子不斷運動,;擴散到含有酚酞的溶液中,使酚酞變紅; 3、説明構成氨氣酌氮分子是不斷運動的。

課後小結

師: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分子和原子,利用實驗探究驗證了分子的特點。現將本課題總結如下:

1、物質是由原子、分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2、分子存在着以下特點:

(1)分子有一定的質量和體積;

(2)分子在不斷地運動;

(3)分子間存在一定的間距。

板書設計

分子和原子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1、物質是由原子、分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2、分子存在着以下特點:

(1)分子有一定的質量和體積;

(2)分子在不斷地運動;

(3)分子間存在一定的間距。

教學設計《分子和原子》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生活中的現象,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

2.通過實驗探究活動和自制分子模型,認識分子、原子的特性,理解物理變化的本質。

3.通過分子模型化學變化過程的演示,認識分子原子的概念及化學變化的微觀本質。

二、過程與方法

1.能從常見的現象入手進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2.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空間想象力和動手能力。 3.通過討論交流,培養團結、協作的合作意識。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增強學生對微觀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2.對學生進行科學態度教育和辯證地看問題的思想方法教育。 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內容是繼前兩個單元學習某些物質的性質和變化後,從宏觀的物質世界跨進微觀的物質世界的第一課,對於學生認識宏觀物質的微觀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為進一步探究 “物質構成的奧祕”奠定基礎。因此,本節教材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教學方法

分子、原子既看不見也摸不着,分子、原子究竟是什麼樣的粒子,學生缺乏準確的內部表象。針對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主要採取以下幾種方法進行教學: 第一,情景激學。用一些宏觀現象創設探究氛圍,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如讀唐詩、撕紙片、擬人自述、酒精與水混合後體積的變化等。

第二,聯想推理。儘量將不可見的微觀粒子行為特徵與學生熟悉的某些宏觀事物聯繫進行轉換理解,引導學生類比推理形成微觀粒子的內部表象。

第三,模型構建。用蔬菜搭建起分子、原子的模型,使學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教學重點認識物質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觀點解釋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教學難點形成物質的微粒觀,化學變化的本質。

教具準備

大、小土豆、牙籤、胡蘿蔔、燒杯、尖嘴玻璃管、注射器、濃氨水,酚酞,濾紙、蒸餾水、酒精、多媒體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引入

師:多媒體展示:《詠梅》牆角豎枝梅,臨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唯有暗香來。怎麼解釋遙遠處就能區別梅和雪呢?就要進入我們今天的微觀世界了。

新課探究

(一)、物質是由微粒構成的

師:請同學們在30秒內把桌面上的一張作業本紙儘可能的分成最小,但注意每次要等分紙片。(有的學生用手撕紙片,有的學生有小刀。)

師:請選出最小的紙片,它還能分嗎?這是不是構成紙張的最小微粒? 生:肯定不是

(1)分子、原子都很小

師:物質是無限可分的,任何物質都是由微粒構成的,我們用肉眼可以看到分子、原子等微粒嗎?

[讀一讀]書上49頁圖片,介紹用掃描隧道顯微鏡獲得的苯分子的圖像,和移走硅原子構成的最小的漢字圖像—“中國”。

多媒體展示:“水分子的自述”:嗨!同學們,我是水分子,我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一個水分子的質量約是3 x 10 -26 kg,在每一滴水中我們水分子大約有1.67 x 1023個。我這麼小,當然你們人類用肉眼是看不見我的。如果用10億人來數一滴水裏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鐘數100個,日夜不停,需要數3萬多年才能數完呢。我想請你們猜一猜當我們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構成了什麼物質?我們聚集在一起還運動嗎?彼此之間是否會存在空隙呢? (2)微粒是不斷運動的

師:既然物質是由肉眼看不到的、極細小的微粒構成,那麼這些微粒有什麼特性?請同學們完成下列實驗探究。

學生分組實驗(多媒體展示):

1、在濾紙上滴上酚酞溶液,然後再滴上氨水,

2、在小燒杯上貼上滴有酚酞的濾紙片,在玻璃片上滴一滴氨水,然後把燒杯罩在濃氨水的上方,觀察現象。

[議一議]同學們看到什麼現象?這些現象説明什麼?請討論後回答?

生:我們看到酚酞都變紅了,第一個實驗説明氨水能與酚酞試液直接作用,使其變成紅色;第二個實驗中酚酞試液並未與濃氨水接觸,但酚酞試液仍然變紅了,説明構成氨氣的微粒氨氣分子是在不斷運動的。

師:那麼我們就可以解釋:濕衣服為什麼晾曬乾了,糖塊放入水裏為什麼消失了?這樣的問題了。

生:水分子運動到空氣中去了,糖分子運動到水中去了。

師:那為什麼在太陽底下,衣服乾的快,熱水中糖溶解的快呢?

生:温度越高,微粒的運動速度越快。

師:同學們還能通過哪些事例説明分子的存在?以及微粒的運動呢?

生1:路過酒廠、化肥廠都可以聞到酒香和臭味。 生2:打開液化氣瓶可以聞到濃烈的液化氣中的臭味。還可以嗅到汽油的氣味。汽油瓶不蓋蓋放在家中,過一段時間就沒了。

生3:加熱一壺水可以被燒乾。

(3)微粒之間有空隙

師:同學們一定都知道1+1=2,但是我們完成下面這個實驗後,這個等式就不成立了。

學生分組實驗(多媒體展示):用無名指堵住一端是尖嘴的玻璃管的尖嘴端,從另一端先加入一半的酒精,再加入一半的水,然後用拇指堵住另一端,上下顛倒幾次,將玻璃管尖嘴向上鬆開無名指,觀察現象。

生:鬆開手指後,發現液麪下降了,不是一玻璃管液體。

師:那就是1+1不等於2,你們能解釋嗎?

生:這説明構成酒精和水的微粒之間有間隙。

師:酒精和水是液體,那氣體微粒間、固體微粒間也有間隙嗎?

學生分組實驗(多媒體展示):將兩隻同體積的注射器,分別吸取同體積的空氣和水,用手指頂住末端,慢慢推入,觀察現象。

生:注射器內的空氣易被壓縮,而水不易被壓縮。這是因為固、液、氣體微粒間都有間隙,但間隙不一樣,氣體的最大,易被壓縮,液固較小不易壓縮。

師:非常好,能用微粒間的間隙解釋一下,熱脹冷縮和物質狀態的改變嗎?

學生們討論後回答:

學生1:物質受熱微粒間的間隙增大,體積膨脹,遇冷微粒間的間隙縮小,體積減小。

學生2:物質由液體變為氣體,是微粒間的間隙由小變大的結果

多媒體展示:水、水蒸氣的變化以及微粒間的間隙。

師:固體受熱,能量增加,微粒的運動加快,微粒間的間隙增大,固體就會變成液體,液體繼續受熱,微粒運動繼續加快,間隙繼續增大,液體就會變成氣體。 [小結]我們親自探究了微粒的一些特徵,微粒的運動,微粒間有間隙,微粒很小

(二)分子的模型

師:為了能讓同學們看到微粒,老師給分子、原子製作了模型,請大家欣賞(老師展示一個用土豆、胡蘿蔔做的水分子模型)

師:同學們自己能動手做嗎?

學生分組活動(多媒體展示):利用課桌上的材料自己製作出氫氣分子,氧氣分子,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氨氣分子的模型。

[議一議]:在製作過程中有什麼體會和感悟,製作完後,組間互相比較,誰做的最形象、規範。

學生1:水分子的模型像米老鼠的頭,二氧化碳分子像糖葫蘆

學生2:分子不是最小的,是由比它更小的原子構成。

學生3:相同的原子可以構成分子,不同原子也可以構成分子。

學生4:不同的物質由不同分子構成,不同的分子有不同的'性質。像用警犬能緝毒追蹤。

師:構成物質的微粒是分子、原子,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不同的分子構成不同的物質,所以具有不同的性質。

(三)化學變化中的分子和原子

師:在蔗糖溶於水,水蒸發的變化中,是分子的運動和間隙發生了變化,那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和原子怎麼變呢?

多媒體展示: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圖

學生分組活動:用自己手上的模型,演示一下化學變化,氧化汞分子分解或水分子分解過程。能得到哪些啟發?

(找一個組的學生上講台演示一下變化過程)

[讀一讀]:請同學閲讀書本P50面的原子的有關知識,把你對分子和原子的理解與大家進行交流。

學生1:原子在化學變化中不變,分子在化學變化中要改變

學生2化學變化的過程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這些粒子只是形式上在變,箭頭左右原子的總個數沒有改變,箭頭兩邊也只有兩種原子,原子的種類也沒變

學生3:若分子是一座房子,則原子就是建房子的磚。

學生4:若分子是一個變形金剛,原子就是拼圖的各個部件。

學生5:若原子是一個漢字,則分子是一句話。每句話可分有各個漢字,各個漢字可組成一句話。

師:太精彩了,通過同學們的描述,眼前好像看見了許許多多分子、原子。

我們一起來歸納一下:

1、化學變化的實質分子的分裂,原子的重新組合。

2、變化中原子的個數種類始終不變,所以,原子是化學變化中最小粒子。

3、化學變化中分子的種類要發生改變,所以物質的種類就改變了,物質的性質也改變了,所以,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總結:物理變化中,分子原子都不改變,而化學變化中原子不改變,分子要改變。分子、原子的世界有太多的奧祕等着我們去發現。

作業:

1、用身邊的材料製作一些分子的模型。

2、用分子、原子的知識解釋我們熟知的生活現象。

板書設計

(一)物質是由微粒構成

(1)分子、原子都很小

(2)微粒的運動

(3)微粒間的間隙

(二)分子、原子的模型

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不同分子構成不同物質,性質也不相同。

(三)化學變化中的分子和原子

化學變化的實質:分子的分裂,原子的重組

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課後反思

“分子和原子”這部分內容是九年級化學課程的一個很重要探究點,本課題在教材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本節課的設計基本達到了預期的目標,設計中有如下特點:

一、本節課體現了素質教育的課程改革理念,把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擺在首位,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積極改進實驗方案,每個知識點都從實驗中得到探究和驗證,讓學生體驗到探究的快樂。

二、問題情境真實,資料準備充分。實驗設計巧妙,可操作性強,現象明顯。所有問題都讓學生分組討論交流,結論基本都由學生得出,老師只是略做總結歸納。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科學品質。

三、本節課教學過程設計緊湊,環環相扣,是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和嚴密性,但會有部分學生感覺太快,特別是在用模型演示化學變化的過程,而得出分子、原子的概念。這裏應該再給學生多練習思考的時間。

教學設計《分子和原子》3

1教學目標

1、知道分子、原子、離子的區別。

2、能用微粒的觀點解釋某些常見的現象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

4、記住一些常見的元素名稱和符號。瞭解地殼中含量較多的幾種元素及存在。

5、知道元素的簡單分類(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稀有氣體元素)。

6、能根據原子序數在元素週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7、形成“化學變化過程中元素不變”的概念。

8、能夠運用本單元知識點,解出相關題型以及會考題。

2學情分析

3重點難點

1、分子的性質

2、原子結構

3、物質的分類、組成及微觀構成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

【講授】

第三單元物質構成的奧祕複習課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第一個板塊】知識梳理

一、幾種構成物質微觀粒子

能夠直接構成物質的粒子 有 。

(一)、分子

你能説出分子的性質嗎?

1、分子的性質:

(1)、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2)、分子總是在不斷運動着

(3)、分子之間有間隔

例題1、下列微粒中,能保持氫氣化學性質的是( )

A.H B.2H C.H2 D.H2O

2、定義: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分子是保持其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

學生活動:對於分子的性質分別舉例説明。

(二)、原子

1、定義: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你能説出原子的結構嗎?

2、原子的結構:

質子(+)

原子核(+)

中子

原子

核外電子(-)

3、原子結構示意圖:

1、原子中的 等量關係:核電核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2離子中等量的關係:核電核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3思考?

離子結構示意圖與原子結構示意圖的區別:

4、相對原子質量:

忽略電子質量,相對原子質量近似值

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

(三)、離子

例題2 則該原子核內有( )個質子,核外有( )電子,核外有( )個電子層,最外層有( ) 電子,在化學反應中,容易 ( )電子,形成 ( )

例題3、某微粒的結構示意圖為 ,若X等於11,則該微粒表示_________(填“原子”、“陽離子”、“陰離子”).

例題4、X的原子得到2個電子變成離子,則該離子的符號為( )。

A.X B.X2- C.X-2 D.X2+

例題5、由我國著名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青蓮教授主持測定了銦、銥、銻、銪等幾中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新值,其中他測定核電荷數為63的銪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的新值為152。則下列説法不正確的'是( )

A、銪元素原子的質子數為63 B、銪元素原子的中子數為89

C、銪元素原子的核外電子數為63 D、銪元素原子的質量為152

【小結】物質與其構成粒子的關係:

二、物質的組成

(一)、元素

1、定義:具有相同的核電荷數(即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

注:一種元素與另一種元素的本質區別是質子數不同。

2、地殼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

O、Si、Al、Fe

3、元素的分類: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稀有氣體元素

(二)、元素週期表

1、結構:7橫行(7個週期)各週期電子層數相同,最外層電子 數逐漸增加

2、18縱行(16個族)各族最外層電子數相同,電子層數逐漸增加(化學性質相似)

原子序數 元素名稱

17 氯

Cl 元素符號

35.45

相對原子質量

原子序數=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例題6、元素週期表是學習化學的重要工具.如圖是元素週期表中的一格,從中獲取的信息不正確 的是( )

A、該元素屬於稀有氣體元素

B、該元素的元素符號為Ar

C、該元素的原子核外有18個電子

D、該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為39.95g

例題7、下列四種粒子的結構示意圖中,屬於金屬元素原子的是( ),表示 非金屬元素原子的是( ),表示稀有氣體元素原子的是( )。

A B C D

例題8、圖甲是某元素在元素週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圖乙是該元素的一種粒子結構示意圖.

(1)該元素的原子的核電荷數為_____ ,相對原子質量_________.

(2)圖乙所示粒子的符號為 _________ .

(三)、物質的組成及分類

多媒體展示:

例題9、下列不同物質的微觀粒子示意圖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表示純淨物的是 ,表示化合物的是 ,表示單質的是 ,可能表示氧化物的是 。

圖A 圖B 圖C 圖D 圖E

課堂小結:從物質的構成、組成、及分類小結本單元知識,構建知識網。

學生小結:本堂課你收穫了什麼?

板書設計:物質構成的奧祕

一:構成物質的幾種微粒 二、物質的組成

1、分子 1、元素

分子的性質 2、元素週期表

2、原子 3、物質的組成及分類

原子的結構

原子結構示意圖

3、離子

陰離子

陽離子

【第二個板塊】:練習反饋(見學生課堂練習)

教學反思:

課題1 分子和原子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課題1 分子和原子

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講授】第三單元物質構成的奧祕複習課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第一個板塊】知識梳理

一、幾種構成物質微觀粒子

能夠直接構成物質的粒子 有 。

(一)、分子

你能説出分子的性質嗎?

1、分子的性質:

(1)、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2)、分子總是在不斷運動着(3)、分子之間有間隔

例題1、下列微粒中,能保持氫氣化學性質的是( )

A.H B.2H C.H2 D.H2O

2、定義: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分子是保持其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

學生活動:對於分子的性質分別舉例説明。

(二)、原子

1、定義: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你能説出原子的結構嗎?

2、原子的結構:

質子(+)

原子核(+)

中子

原子

核外電子(-)

3、原子結構示意圖:

1、原子中的 等量關係:核電核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2離子中等量的關係:核電核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3思考?

離子結構示意圖與原子結構示意圖的區別:

4、相對原子質量:

忽略電子質量,相對原子質量近似值

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

(三)、離子

例題2 則該原子核內有( )個質子,核外有( )電子,核外有( )個電子層,最外層有( ) 電子,在化學反應中,容易 ( )電子,形成 ( )

例題3、某微粒的結構示意圖為 ,若X等於11,則該微粒表示_________(填“原子”、“陽離子”、“陰離子”).

例題4、X的原子得到2個電子變成離子,則該離子的符號為( )。

A.X B.X2- C.X-2 D.X2+

例題5、由我國著名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青蓮教授主持測定了銦、銥、銻、銪等幾中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新值,其中他測定核電荷數為63的銪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的新值為152。則下列説法不正確的是( )

A、銪元素原子的質子數為63 B、銪元素原子的中子數為89

C、銪元素原子的核外電子數為63 D、銪元素原子的質量為152

【小結】物質與其構成粒子的關係:

二、物質的組成

(一)、元素

1、定義:具有相同的核電荷數(即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

注:一種元素與另一種元素的本質區別是質子數不同。

2、地殼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

O、Si、Al、Fe

3、元素的分類: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稀有氣體元素

(二)、元素週期表

1、結構:7橫行(7個週期)各週期電子層數相同,最外層電子 數逐漸增加

2、18縱行(16個族)各族最外層電子數相同,電子層數逐漸增加(化學性質相似)

原子序數 元素名稱

17 氯

Cl 元素符號

35.45

相對原子質量

原子序數=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例題6、元素週期表是學習化學的重要工具.如圖是元素週期表中的一格,從中獲取的信息不正確 的是( )

A、該元素屬於稀有氣體元素

B、該元素的元素符號為Ar

C、該元素的原子核外有18個電子

D、該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為39.95g

例題7、下列四種粒子的結構示意圖中,屬於金屬元素原子的是( ),表示 非金屬元素原子的是( ),表示稀有氣體元素原子的是( )。

A B C D

例題8、圖甲是某元素在元素週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圖乙是該元素的一種粒子結構示意圖.

(1)該元素的原子的核電荷數為_____ ,相對原子質量_________.

(2)圖乙所示粒子的符號為 _________ .

(三)、物質的組成及分類

多媒體展示:

例題9、下列不同物質的微觀粒子示意圖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表示純淨物的是 ,表示化合物的是 ,表示單質的是 ,可能表示氧化物的是 。

圖A 圖B 圖C 圖D 圖E

課堂小結:從物質的構成、組成、及分類小結本單元知識,構建知識網。

學生小結:本堂課你收穫了什麼?

板書設計:物質構成的奧祕

一:構成物質的幾種微粒

二、物質的組成

1、分子

1、元素

分子的性質

2、元素週期表

2、原子

3、物質的組成及分類

原子的結構

原子結構示意圖

3、離子

陰離子

陽離子

【第二個板塊】:練習反饋(見學生課堂練習)

教學反思:

教學設計《分子和原子》4

地區: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

學校:涼州區九墩鄉平樂國小

共1課時

課題1

分子和原子

國中化學

1教學目標

1.認識物質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構成物質的微粒。能列舉出常見的由分子、原子構成的物質。知道水、氧氣、氫氣、、二氧化碳、氧化汞是分子、構成的,知道汞、硅由原子構成的。

2.能用微粒的觀點解釋某些常見的現象:能用分子、原子之間是有間隔的、並在不斷運動着的觀點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3.知道由分子構成的物質中,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即化學變化前後,存在於物質中的原子的種類不變。

4.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知道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生化學變化時,分子本生沒有變化,分子發生了變化。

2學情分析

引導學生用大量的生活事實,如我們能聞到花的`香味、濕衣服會晾乾、糖放入水中會溶解等,感受到分子的存在和總在不斷運動着,分子與分子之間不是緊密相連而是有空隙的。

3重點難點

1.從宏觀現象微觀粒子的運動,形成分子的概念.

2.抽象思維的培養.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

【講授】過程

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的見聞:

1)糖放入水中為什麼不見了?

2)路過化粧品店就聞到香味?

3)濕衣服曬乾,水跑到什麼地方去了?

實驗3–2:品紅的擴散:在靜止的水中品紅為什麼能擴散呢?(同步加做加熱水中品紅)

[過渡]在很久以前許多學者就對上述這些問題進行了探究,他們提出了物質是由不連續的微小的粒子構成的設想,用於解釋以上現象。那麼,他們的論斷是否正確呢?

展示圖片:教材P48圖3-6、3-7

小結:物質確實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和原子構成的。確立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構成的觀點

看圖想象分子的存在形成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構成的觀點,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讓學生了解現代高科技,並藉助圖像進入微觀世界。

[提問]分子有何特點呢?

(閲讀)分子很小

1個水分子的質量約是3×10-26kg;

1滴水中大約有1.67×1021個水分子思考、討論,並歸納總結鍛鍊學生分析、推理、歸納、總結的能力

[活動與探究]做氨水的擴散實驗

請同學們猜想:為什麼A杯中的溶液很快變紅了?而B杯中的溶液過很久才變紅呢?

小結:

氨水中氨分子不斷擴散進入了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變成了紅色。該實驗説明了分子在不停地運動。

[提問]在受熱的情況下,分子運動速率怎樣?能否舉例子按實驗要求觀察現象、填寫

觀察現象→提出問題→用知識進行解釋

聯繫實際生活

電腦:

①1000ml酒精與100ml水的混合,思考為什麼混合後體積不為200ml呢?

②一碗黃豆與一碗綠豆混合是否等於兩碗?

小結:分子之間有間隔觀察現象

思考、討論

猜想用宏觀的物質解釋微觀的現象,聯繫生活實際加深對微觀概念的理解

用分子的觀點分析:

1、為什麼牆內開花牆外香?

2、為什麼濕衣服在陽光下比在陰涼處易涼幹?

3、物質為何有三態變化?

討論、分析、交流

板書設計

課題2分子的原子

第一課時

一、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構成的

二、分子的性質

1、分子很小

2、分子在不斷運動

3、分子之間有間隔

三、分子的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反思:

課題1分子和原子

課時設計課堂實錄

課題1分子和原子

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

【講授】過程

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的見聞:

1)糖放入水中為什麼不見了?

2)路過化粧品店就聞到香味?

3)濕衣服曬乾,水跑到什麼地方去了?

實驗3–2:品紅的擴散:在靜止的水中品紅為什麼能擴散呢?(同步加做加熱水中品紅)

[過渡]在很久以前許多學者就對上述這些問題進行了探究,他們提出了物質是由不連續的微小的粒子構成的設想,用於解釋以上現象。那麼,他們的論斷是否正確呢?

展示圖片:教材P48圖3-6、3-7

小結:物質確實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和原子構成的。確立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構成的觀點

看圖想象分子的存在形成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構成的觀點,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讓學生了解現代高科技,並藉助圖像進入微觀世界。

[提問]分子有何特點呢?

(閲讀)分子很小

1個水分子的質量約是3×10-26kg;

1滴水中大約有1.67×1021個水分子思考、討論,並歸納總結鍛鍊學生分析、推理、歸納、總結的能力

[活動與探究]做氨水的擴散實驗

請同學們猜想:為什麼A杯中的溶液很快變紅了?而B杯中的溶液過很久才變紅呢?

小結:

氨水中氨分子不斷擴散進入了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變成了紅色。該實驗説明了分子在不停地運動。

[提問]在受熱的情況下,分子運動速率怎樣?能否舉例子按實驗要求觀察現象、填寫

觀察現象→提出問題→用知識進行解釋

聯繫實際生活

電腦:①1000ml酒精與100ml水的混合,思考為什麼混合後體積不為200ml呢?②一碗黃豆與一碗綠豆混合是否等於兩碗?

小結:分子之間有間隔觀察現象

思考、討論

猜想用宏觀的物質解釋微觀的現象,聯繫生活實際加深對微觀概念的理解

用分子的觀點分析:

1、為什麼牆內開花牆外香?

2、為什麼濕衣服在陽光下比在陰涼處易涼幹?

3、物質為何有三態變化?

討論、分析、交流

板書設計

課題2分子的原子

第一課時

一、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構成的

二、分子的性質

1、分子很小

2、分子在不斷運動

3、分子之間有間隔

三、分子的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反思:

陳義文評論

優點:

層次清晰,重點突出。

缺點:

應設計一些反饋練習來鞏固知道。

教學設計《分子和原子》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節課的內容是繼前面兩個單元學習某些物質的性質和變化後,從宏觀的物質世界跨進微觀的物質世界的第一課,對於學生認識宏觀物質的微觀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為進一步探究第四單元“物質構成的奧祕”奠定基礎。因此,本節教材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目標:認識分子、原子的存在;認識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運用分子和原子的觀點加深對化學反應實質的理解。

(2)能力目標:運用分子、原子的知識解釋某些日常現象,通過對物質及其變化的宏觀現象與微觀本質之間相互聯繫的分析推理,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認識物質世界是運動的,以及分子的可分性和原子在化學變化中的不可分性,形成微觀粒子運動的行為表象,幫助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培養學生用辯證統一的觀點思考問題的思想方法。

3.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難點:分子、原子行為的微觀表象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對於九年級的學生來説,並不憲全是陌生的,在國小自然、國中生物、物理課中都接觸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麼樣的粒子,學生缺乏準確的內部表象。由於分子、原子既看不見也摸不着,所以,學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較為困難的。針對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主要採取以下幾種方法進行教學:第一,情景激學。用一些宏觀現象創設探究氛圍,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如《梅花》詩中的“暗香”、物體的熱脹冷縮、酒精與水混合後體積的變化等。

第二,聯想推理。儘量將不可見的微觀粒子行為特徵與學生熟悉的某些宏觀事物聯繫進行轉換理解,引導學生類比推理形成微觀粒子的內部表象。

第三,輔助教學。採用實驗探究與電腦模擬相結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為特徵,把學生的思維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觀世界,使學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三、教學程序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為創設一個最佳的心理和認知環境,我們用宋代詩人王安石的一首詩《梅花》[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國小課文)]引出本課題,並引發學生思考“為有暗香來”是何故?接着引導學生大膽進行猜想,為什麼我們能聞到梅花的暗香?在學生通過讀古詩,品詩味,感知這一自然現象的基礎上,運用多媒體動畫模擬出花香粒子運動的微觀過程,幫助學生初步形成微觀粒子行為的表象。在此基礎上講解,許多物質是由我們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構成的。然後再展示出人們利用科學技術獲得的苯分子圖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構成的最小的漢字圖像“中國”,這樣用事實來説話,既可以讓學生了解科學的進步與發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同時也讓學生進一步明確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

讓學生置身於特定文化背景的學習情景中,獲得情感的激發,使之順利切人主題內容的學習。通過觀察分析與科學事實的呈現,讓學生感知分子、原子的真實存在。

2.啟發誘導,探索新知

(1)分子的概念

①分子的性質

分子是一種看不見、摸不着的微小粒子,可以通過想象、類比、模擬等方式,將自然界中司空見慣的一些變化和現象與知識點的教學關聯起來,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分析推理,順理成章地建構知識,形成概念。

A.分子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

問題思考:水是由分子構成的,水分子看不見,為什麼水卻能看見?採用“水分子的自述”讓學生感知分子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嗨!同學們,我是水分子,我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一個水分子的質量約是3 x 10 -26 kg,在每一滴水中我們水分子大約有1.67 x 1023個。我這麼小,當然你們人類用肉眼是看不見我的。如果用10億人來數一滴水裏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鐘數100個,日夜不停,需要數3萬多年才能數完哩。我想請你們猜一猜當我們分子聚集在一起構成水時,彼此之間是否會存在空隙呢?運用具體的數字和擬人化的手法,説明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這樣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也順利的過渡到分子的另一個性質—分子之間有間隔。

B.分子之間有間隔

問題思考:100 mL水十100 mL酒精=200 mL液體嗎?學生探究活動1:取一根細長玻璃管,一端封口,把酒精染成紅色(其目的是與水的顏色區別,使現象更明顯),用膠頭滴管分別將水和酒精大約各一半注人玻璃管中,用手指堵住玻璃管的另一端,來回倒轉玻璃管幾次,讓兩種液體混合均勻,再豎直玻璃管。可以觀察到玻璃管中的液麪下降了,進而得出酒精與水混合後體積會變小的結論。此時不失良機地問學生:為什麼酒精與水混合後體積會變小呢?難道1+1

究竟哪種説法有道理呢?讓學生帶着這些疑問再探究。

學生探究活動2:等體積的石子和沙子混合,觀察現象。通過這個實驗學生會觀察到,混合時有些沙子進人到石子的空隙裏去了,所以混合後總體積小於混合前兩體積之和。由此學生展開聯想,酒精與水混合體積變小與此類似,進而得出:物質的分子之間存在一定的間隔。

藉助宏觀現象來幫助學生想象微觀事物,理解微觀事物,使抽象問題具體化,使深奧的知識變得淺顯而易於理解。

在學生認識到分子之間有間隔的基礎上,創設新的問題情景:構成物質的分子間的間隔是否可以改變呢?

這樣安排讓學生在不斷探索中獲取知識,在質疑中昇華知識。

學生探究活動3:由兩位同學各拿兩支醫用注射器,一支吸空氣,一支吸水,兩者等體積,用手指頂住末端注射孔,將活塞慢慢推壓,然後交換做。

通過此實驗學生可以得出:液態物質較難壓縮,分子間的間隔比較小;氣態物質比較容易被壓縮,分子間的間隔比較大。

與此同時聯想到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也是因為分子的間隔受熱時增大,遇冷時縮小的緣故。

C·分子處於不斷的運動中

本節教材中安排的“活動與探究”不僅可以讓學生明確分子是在不斷的運動着,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學會一種研究間題的方法—對比實驗的探究方法。學生探究活動4:學生按要求完成教材中的“活動與探究”1,2。我們對這個探究活動提出補充要求:實驗時(圖1)要觀察酚酞溶液、濃氨水的顏色並扇聞它們的氣味;要求邊實驗邊分析;思考圖2中,燒杯A與燒杯B哪些條件相同,什麼條件不同?為什麼這樣設計?

學生實驗結束後,讓學生彙報交流各組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在學生對A燒杯中液體變紅的現象感到好奇和不解時,利用多媒體動畫模擬出氨分子運動擴散接觸到酚酞,使酚酞溶液變紅的過程。由這個探究活動得出:構成任何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的運動。為了使理論結合實際,引舉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如當你漫步於花園小道、走進火鍋城、路過臭水溝時,你都能聞到別樣的氣味;濕衣服晾曬會變幹;酒精自然揮發;以及在SARS病毒流行期間,大街上的人們戴着大口罩,以防止SARS病毒通過近距離的飛沫傳染等等。

在學生明確物質的分子都在不斷的運動後,再提出思考問題:實驗中為什麼氨分子可以運動到酚酞溶液中,那酚酞溶液的分子為什麼沒有運動到氨水中呢?對此,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在前面分別扇聞過氨水、酚酞溶液的氣味,能聞到氨水有刺鼻的氣味,表明氨分子的運動比較活躍,容易從燒杯中擴散到空氣中。由此懂得:不同物質的分子性質是不相同的。

繼續創設分子運動的問題情景:分子運動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學生探究活動5:把分別盛有冷水和熱水的兩個燒杯放在桌上,小心地在兩個燒杯中投人少量的品紅。不要攪動燒杯中的水,觀察兩杯中品紅的擴散過程。由此實驗得出:温度升高,分子能量增大,分子無規則運動速度加快。同時引導學生聯想到我們把濕衣服涼在太陽下比涼在陰涼處幹得快。

至此,有關“分子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分子之間有間隔、分子不斷地運動”等分子的基本性質,便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

為了讓學生對分子有更清楚的認識,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幾種分子的模型,幫助學生形成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空間模型的表象,也為後面給分子下定義作鋪墊。

②分子的定義: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水(水分子)水蒸氣(水分子)

水(水分子)氫氣(氫氣分子)+氧氣(氧氣分子)

化學變化:分子本身發生改變。

分子的定義由水受熱變成水蒸氣和水通電分解兩個變化的微觀過程的分析和推理得出,從分子本身是否變化來認識、區別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這不僅使學生對這兩種變化的認識有所深化和發展,而且便於歸納出定義: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這部分內容是學習的難點,學生難以進行自主探究,因此,通過聯繫新舊知識,提出問題,並藉助計算機模擬出水分解生成氫氣和氧氣的過程,給學生以直觀的印象,讓學生“看見”分子再分就不是原來物質的分子了,物質的性質也就隨之發生了變化,能較好的突破教學的難點。

(2)原子的概念原子的概念是建立在分子可分性的基礎上的,利用多媒體動畫展現出化學變化的微觀過程,幫助學生理解原子的概念。學生探究活動:動手做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實驗,並觀察氧化汞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氧原子新汞原子重新組合成氧氣和金屬汞的動畫模擬演示過程。

通過實驗觀察和模擬氧化汞分解的弈化過程,發現原子在化學變化中沒有發生變化,只是進行了重新組合,由此得出: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重新結合成新物質的分子。

學生對實驗現象的觀察,感知氧化汞在加熱條件下分解生成兩種新物質氧氣和汞,實驗現象是宏觀的,但其原理是微觀的,從微觀的原理過渡到宏觀的現象是化學實驗能夠解決的問題,但是怎樣用微觀的反應原理解釋宏觀的實驗現象,化學實驗就難以解決了。這裏通過多媒體技術,生動、形象地模擬其變化的'過程,使學生看到放大了的原子世界和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分、原子重新組合的過程,有效地把教師頭腦中正確的微觀圖像傳遞給學生,降低了學習的難度,讓學生在一種輕鬆愉快的氣氛中掌握知識。

3.練習反債,歸納小結

根據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設計課堂練習及時投影反饋,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能力和遷移能力。

按圖3所示裝置,上瓶盛的是空氣,下瓶盛的是紅棕色的二氧化氮氣體。當抽去中間玻璃片後,預測會觀察到什麼現象?若此現象能發生,説明什麼問題?

當學生回答出兩瓶氣體均勻混合後(上下兩瓶氣體的顏色完全一致),啟發學生討論,分子運動是否停止?

組織學生討論這個問題,更能鞏固、加深學生對分子運動的認識。

本節課小結:可安排同桌學生進行交流,各自説出在本節課中學到了哪些知識?這樣可以讓學生相互取長補短,並有助於學生間的相互交流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4.分層作業,鞏固新知

1.必作題

(1)物質的分子間有_________,氣體容易壓縮是因為其分子間的______,液體、固體不容易壓縮是因為它們分子間的______。

(2)化學反應中,構成反應物分子的______重新組合成新的______

(3)下列説法中正確的是

A.電解水生成氫氣和氧氣,説明水中含有氫分子和氧分子B.在電解水的反應中,氫原子和氧原子都沒有發生變化C.水的蒸發和電解都生成氣體,它們都是化學變化D.物質在變化中所表現出的性質,就是物質的化學性質(4)從分子的角度分析並解釋下列問題:

①為什麼牆內開花牆外可嗅到香味?

②香水、汽油為什麼要密封?

③水蒸發後化學性質沒有變。 2.選作題

下列關於分子的説法是否正確:

(1)酒精揮發是由於酒精分子不斷運動擴散到空氣中去的緣故。

(2)碘受熱變成碘蒸氣是碘分子發生了變化。

(3)空氣中氧氣分子與氯酸鉀分解得到的氧氣分子的性質相同。

(4)參加化學反應的二氧化碳分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5)一切物質都是由分子構成的。

(6)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組成物質的分子本身也是發生改變。

3,思考題

(1)某同學在家做了一個實驗:在一個玻璃容器中加入100 mL的水,向水中放人一塊糖,在外壁沿液麪畫一條水平線,過一會兒發現糖塊不見了,液麪比原來水平線降低了。通過這一現象,請你推測分子有哪些性質?請你重新設計一個實驗進行探究。

(2)在距加油站一定距離的範圍內為什麼要嚴禁煙火?

三種不同層次的練習,由淺人深,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和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

四、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力求反映知識結構的脈絡,簡單明瞭,突出重點。

五、教學設計反思

鑑於本節課是一節概念課,學生缺乏抽象思維的能力,在設計時注重了以下兩個體現、兩個突出。

1.兩個體現

(1)突出教學過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的緊密聯繫,展開聯想,形成對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的行為表象;

(2)突出實驗、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直觀效果,使抽象知識和實際體驗相結合,降低學習難度,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掌握知識。

教學設計《分子和原子》6

本課題的關鍵在於如何設計抽象的微觀概念的教學活動過程。通過對現實生活中易觀察事物的變化事實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進行比較、分析、演繹、推理,再現科學探究“經歷”,既培養抽象思維,又學習科學探究方法,形成由宏觀到微觀的'抽象分析思維能力。這個學習過程不能僅靠教師講述就能得到較高課堂效率的,而要在學生“親身經歷”的思辨中,通過教師的“拉”與“推”——引導、點撥下逐步達成。

為此,對本課題的教學設計,做了如下的安排:

1.本課題設計安排2課時完成,目的是保證學生有充裕的時機,參與課堂學習活動,將問題及疑慮在課堂中得到充分暴露,得到及時糾正並學到正確的描述、分析、推理的方式方法。

2.用足、用好教科書中的每一個信息資源。讓學生體會認真閲讀教科書的重要性,同時明確教科書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首選資源。

3.認真總結以往教學積累的資料,更深刻的領悟,在第三單元組織進行物質結構知識啟蒙教學的設計意圖,以及教學資源開發利用的尺度。

標籤: 教學 原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v5q53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