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陳奐生上城》教學設計

《陳奐生上城》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老師,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陳奐生上城》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陳奐生上城》教學設計

《陳奐生上城》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的:

1、瞭解我國現代小説揭示人物內心世界的傳統手法。

2、通過分析小説對陳奐生的描寫,體會人物的複雜內心世界。

3、通過對小説人物的鑑賞,領悟小説的主題。

教學重點:揭示人物內心世界的手法;小説主題。

教學難點:體會人物複雜的內心世界。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方法:品讀法。

第一課時品讀一二節

一、教學導入:

同學們,前一課我們學習領悟了法國作家莫泊桑的《項鍊》中揭示人物內心世界的手段和方法,今天我們來看看我國的現代作家,他們又是怎樣來描摹人物的內心世界的呢?

二、作者與背景介紹:

高曉聲(1928~),江蘇省武進縣人。1950年發表第一部短篇小説《收田財》。1957年,高曉聲因和江蘇文壇嶄露頭角的青年作者,提出“干預生活,探求人生”的口號,發表了體現“探求者”文學主張的小説《不幸》,不久被錯劃為“右派”,下放到原籍農村勞動。1979年,重新回到了文學隊伍。長期艱苦的農村生活成了他創作的豐富源泉。1979年一年內,他就發表了《李順大造屋》《“漏斗户”主》等十一篇小説,其中《李順大造屋》《陳奐生上城》分別獲得1979、1980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説獎。高曉聲擅長描寫農村生活,善於從普通農民的日常生活中發現並揭示具有重大意義的社會問題,探索我國農民坎坷曲折的命運與心路歷程的變化,文筆簡練幽默,格調寓莊於諧。

三、提取這篇小説中的成語或短語,體會其運用的巧妙之處。(只舉兩三例即可,也可放在課中、課後去品味)

也許力氣大,也許包兒輕,簡直像拎了束燈草,晃盪晃盪,全不放在心上。(寫出了農村改革開放後,農民們隨着生活的改善,精神上獲得的一種難得的輕鬆悠閒勁兒;深刻地表現了中國農民容易滿足的共性。)

②自由市場開放了,他又不投機倒把,賣一點農副產品,冠冕堂皇。(“投機倒把”輕點過去的政策死,日子艱難;“冠冕堂皇”強調現今的政策靈活開放,日子輕快。對比突出了農民心裏的歡欣之情。)

③這個吳書記真是個大好人,竟看的起他陳奐生,把他當朋友,一旦有難,能挺身而出,拔刀相助,救了他一條性命,實在難得。(這些來自於農民嘴裏的“肝膽相照”的詞語,正可以突出農民的樸實,知恩感恩。)

④真是陰差陽錯,他這副骨頭能在那種牀上躺屍嗎!(映照出像陳奐生這樣的農民,實際沒有真正尋回人格的自尊,生活好了,精神卻是那樣的貧乏。)

四、根據課前預習情況,學生講述小説的故事情節,然後給三部分命小標題。

(一)、昔日漏斗户,今日嬌嬌人;

(二)、有心賣貨生靈光,無錢買帽出錯招;

(三)、病遇吳縣長,頭回享“清福”

五、賞讀第一部分:(討論問題)

①課文開頭兩句有何妙處?讀這句話當持怎樣的語調?

提示:開頭兩句採用民間詩歌語句形式,一個“漏斗户主”,一個“悠悠”的神情,身份和神態兩相對照,詼諧幽默之味油然而生,從而奠定全文情感基調,以幽默風趣的語調,挖掘農民真實的內心世界。語調輕鬆,問題卻深刻而沉重。

教師可以範讀這兩句話(配嗩吶曲子,模擬“陳奐生”走路的姿態)。

②“一次寒潮剛過,天氣已經好轉,輕風微微吹,太陽暖烘烘”這樣的環境描寫,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提示:烘托人物愉快輕鬆的心情;渲染改革開放給農民生活帶來的顯著變化。

③開放前後,陳奐生的生活有着怎樣的“大不相同”?而如今他的精神生活有怎樣?

提示:根據第五六自然段概括其生活變化;他的精神生活無非就是佩服“陸龍飛”的一張嘴,希望自己總有一天能説會道,能神氣起來。這恰好説明農民生活上脱貧了,但精神生活仍然處於貧困狀態。

④陳奐生不會打聽,不會説,他把這點當作最大的毛病,你怎樣看?

提示:認識到兩點,一是農民的老實憨厚,一是農民想改變自己的精神生活。

六、賞讀第二部分:

①這一節作者安排有何巧妙之處?

(學生回答,説出一二處即可)

②賣帽不成這件事的背後有何意圖?

提示:暗中説明農民由於長期處於被禁錮的小農經濟之中,根本就不懂得買賣的計劃,從而對以前的政策表明了作者的批評態度。

③作者安排賣油繩少了三角錢這一情節,又説明了什麼?

提示:可以理解成做生意生疏,或社會風氣不好等,表明精神文明確實是個社會問題,既有必要性,又有迫切性。我們在注重抓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還得注意抓精神文明建設。

④陳奐生生病這一情節,實際在前文已有暗示,請找出相關語句。

提示:“今年好象變嬌了,上兩趟寒流來,就縮頭縮頸,傷風打噴嚏,日子不好過,非買一頂帽子不行。”

七、佈置作業:課後練習三。

第二課時賞析第三部分,概括人物形象和小説主題

一、處理課後練習三。(略,見教師用書)

二、賞析第三部分。

①作者安排吳書記幫助陳奐生這一情節,其目的是什麼?(討論)

提示:揭露官僚主義作風。吳楚救陳體現了他人道,關心老百姓的一面,但他安排了之後,卻不管事情的結果怎樣。只知道安排,卻不知道深入辦理。“就説是我的朋友”更是體現了講關係、開後門等現象的普遍性。

②寫陳奐生對吳書記的感激,作者是怎樣寫的?其用意又如何?

提示:有兩處。“陳奐生想到這裏……便一條線掛下來了”;“陳奐生想罷……卻又吃了一驚”。兩處細節描寫真實地突出地顯示了一個樸實善良的農民的誠摯與單純,另一方面又與後文交錢的懊惱形成對比,深刻地諷刺了官僚主義作風給農民造成的麻煩和苦惱之大。

(1、這一節第二段作者採用了哪些手法來刻畫人物?表現了人物怎樣的性格特徵?

刻畫人物的手法是:(心理和動作描寫)

性格特徵是:(本質是善良的,但受傷之後又把他心眼小、幼稚可笑、自作自踐的一面表現了出來)

(2、“這等於出晦氣錢——譬如買藥吃掉”,這樣的心理説明了什麼?

提示:這是一種典型的精神勝利法,和魯迅筆下的阿Q實際並無多大區別,假洋鬼子不準阿Q革命,阿Q就要報復,現在陳奐生也沿用了這種手段,説明儘管已經改革開放了,但農民的思想上依然糊塗、愚昧、麻木,他們依然還揹着沉重的精神包袱。

(3、作者寫陳奐生經不起吳書記這樣高級的關心的目的何在?

提示:一方面説明陳奐生有着封建的等級觀念,另一方面也表明黨內的一些官員並不體察民情,對老百姓不是實質上關心,平時只是做做樣子,走走過場,而這反而給農民帶來傷害。

⑤陳奐生回到隊裏,身份顯著提高,這樣結尾有何深意?

提示:説明農民中愚昧麻木等級觀念重的人非常普遍,這的確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三、做課後練習一、概括陳奐生這一人物形象。

提示:陳奐生的藝術形象。

陳奐生終日勞碌,半生清苦;忍氣吞聲,逆來順受;時來運轉,受寵若驚;眼花繚亂,呆頭木腦;不暗世道,白白自討羞辱,但隨即又自抬身價。他是新時期勤勞善良,希望過好生活,但又愚昧麻木、觀念落後的農民的典型。

(練習理解見教師用書)

四、做課後練習二,討論本文的主題。

(學生可以各執己見,教師不必給出權威的詮釋。理解參考教師用書)

五、討論:聯繫我們現實的生活,説説事過二十年,陳奐生的精神生活現在又怎樣呢。(學生簡單寫下發言稿,然後自由發表自己的看法,若時間不夠則做課後練筆)

二、指導學生討論,研究陳奐生心理和情感的變化及其意義。

1、陳奐生在每一部分喜怒哀樂是怎樣變化的?為什麼?體現了怎樣的心理?

第一部分:悠然上城,有肉有笑有米有衣“滿意透了”。讓他自卑和不滿的是“總是不會説”,所以他心裏就有一種特別的嚮往。反映了他對物質的滿足和心裏的自卑。

第二部分:沒帶錢-懊惱,賣油繩順利-高興,少三毛錢-可惜,想三塊賺頭-高興。準備"回府",忽感不適-悲觀,想到自己活在世上“有益無害”,他又“露出一個微笑”。反映了陳奐生由悲到喜的多次情感變化,體現了其心理的脆弱。

第三部分:先寫他的感激,他慶幸自己遇到了吳書記。接着寫了陳奐生的苦惱和不平。一晚上就要了他兩頂帽子的錢,再想到沒法向老婆交賬,更覺得麻煩。緊接着,陳奐生想到“總算有點自豪的東西可以講講了”,立刻沒了煩惱,只覺得“這五塊錢花得值透”,“真是拾到了非常的便宜貨。於是"他愉快地划着快步,像一陣清風盪到了家門"。自欺式的安慰讓他感到很滿足。

2、 陳奐生的心理情感發展變化的背後有什麼意義呢?

陳奐生的樂喜與悲愁,折射出他經濟的貧窮,地位的卑微和見識的短淺,這也正是剛剛擺脱飢餓的農民心態的真實寫照。

三、指導學生具體分析陳奐生心理,性格,從而研究文章表現心理方式。

(一)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表現心理的材料。

1、 “漏斗户主”陳奐生,今日悠悠上城來。

一次寒潮剛過,……一路如遊春看風光。

2、他身上有了肉,……禁不住要把老婆推醒了陪他聊天講閒話。

3、如今,為了這點,……所以就象等於沒有他這個人。

4、他總想,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經過的事情,講給大家聽聽就好了,就神氣了。

5、一路遊街看店,遇上百貨公司,就彎進去偵察有沒有他想買的帽子,要多少價錢。

6、受了這點挫折,心情挺不愉快,一路走來,便感到頭上涼嗖嗖,更加懊惱起來。

本來他也曉得,……便一頭橫躺在椅子上卧倒了。

7、陳奐生想到這裏,……實在難得。

8、旅館裏的表現

(二) 這些內容表現了陳奐生怎樣的心理,具體是通過什麼方式表現出來的?

1. 在上城過程中,陳奐生愉快輕鬆的心情。通過對人物的行動、肖像的描寫,對景物、天氣的描寫來揭示人物心理的。這是我國傳統小説的寫法。

2. 這段話把陳奐生的喜悦表現得有血有肉。説明陳奐生樸實,容易滿足。

3. 自卑,不善言辭,覺得自己矮人一等,渴望能説會道,以求提高自己地位。在苦難的日子裏,陳奐生成了為生計而加速運轉的疲憊不堪的機器,哪有什麼精神可言,天長日久,自然嘴拙舌短,不善辭令。

4、反映了隨着物質生活的好轉,農民們開始有了精神生活的主觀追求。但這個要求極低,反映了他精神上的貧乏。

5、説明陳奐生節儉、純樸和精明,也反映了物質條件不是十分寬裕。

6、明確:這兩次情感的變化形象地説明:陳奐生的精神世界是那樣的單調,他的心理又是那樣的脆弱,一點很小的事情都可以使他不快,而自欺式的安慰又能讓他得到一種滿足。

7、明確:對書記的感激也許讓我們想到很多,我們可愛的農民是多麼的容易滿足,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點點,也足以讓他們熱淚盈眶。這體現了一個農民的善良、質樸。

(三)指導學生詳細分析住旅館部分

1、都有哪些方法表現了付出五元錢後的陳奐生的心理的?這樣寫有何意義?

明確:此時的心理主要是對五元錢的痛惜。其中直接的心裏描繪,還有對他動作的描寫。從中我們看到作者用直接和間接描寫了陳奐生的心理——對五元錢的痛惜,只想找回點什麼,讓這五元錢花得值。

陳奐生一系列動作,每個行為為什麼這樣做,都有心理描寫,這些心理描寫展現了人物內心世界,解剖了人物的靈魂,完全符合我國傳統小説的心理描寫的方法。

2、這一部分充分體現了陳奐生的痛,他的感情是不是一直停留在痛惜悔恨之中?

明確:陳奐生的感情一直處於變化之中,由開始的痛到後來的有了興頭,譬如賣要吃掉,迅速平衡。之後又肉痛一直持續到回家路上,他突然覺得五元錢花得值透,他不是實現了自己長期以來的夢想麼?於是他愉快地划着快步,像一陣清風盪到了家門。

3、他的感情變化很快,他很容易受到傷害,又迅速找到平衡,從他身上我們會想到在中國文史上很著名的一個人物?

明確:阿Q,他的典型特徵就是精神勝利法,表現就是自欺、健忘。

4. 陳奐生回到隊裏,身份顯著提高,這樣的結尾有何深意?

明確:説明農民中愚昧麻木等級觀念重的人,非常普遍,陳奐生不是個別現象,這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四、在這篇文章中,作者為了揭示陳奐生心理,直接間接採用了哪些手法?

明確:多方位多角度立體刻畫。本文中作者運用了心理獨白、作者描述、人物語言等直接的心理描寫,同時還運用了景物描寫烘托,細節描寫,動作描寫等間接的心理描寫,全面、細緻、真實地揭示了人物的思想。而且作者注意把對人物心理描寫與情節的發展相結合,隨時隨地地表現人物內心的變化。如文章開頭部分介紹陳奐生上城的幾段中,用了細緻的心理描寫,將陳奐生上城的目的和他類似阿Q的“精神勝利法”展現得淋漓盡致。

五、比較本文與《項鍊》三四段以及《紅樓夢》中“劉姥姥酔卧怡紅院”在揭示人物心理上的不同?

明確:1、《陳奐生上城》這篇小説以出色的心理描寫見長。它跟《項鍊》中的心理描寫有所區別,《項鍊》的心理描寫,運用了西方小説慣用的心理分析的方法,寫得細膩深刻。《陳奐生上城》的心理描寫,運用了“土洋結合”的方法。像西方小説一樣,注重心理描寫,但這種心理描寫,是通過對人物的行動、肖像的描寫,對景物、天氣的描寫來揭示人物心理的。劉姥姥酔卧怡紅院,是我國傳統小説的寫法。

2、都有第三人稱的心理敍述和第一人稱的內心獨白。

例如《項鍊》中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寫便以第三人稱來進行敍述的。“她一向就嚮往着得人歡心,被人豔羨,具有誘惑力而被人追求。”表現她希望擺脱寒酸、黯淡、平庸的生活,置身於上流社會,成為生活優裕、受人奉承的高貴夫人的夢想。再如舞會上幾個“陶醉”,這些心理描寫細膩深刻地表現出她對自己外表的自豪,認為自己具有跳出平庸家庭、爬上上流社會的資本。

當陳奐生付過房錢再進房間時的表演,有大量的心理描寫,這些心理描寫有第一人稱也有第三人稱,充分地展現了人物的內心世界,深刻地解剖了人物的靈魂。

3、《陳奐生上城》《項鍊》心理描寫方法。儘管二者在描寫方法上迥異,但各自刻畫的人物心理的深刻性是相似的,兩文解剖人物的靈魂,都入木三分,效果相同。

六、總結:

1、文章非常細膩地刻畫了陳奐生如何由心理失衡到最後求得平衡的過程,這對錶現人物及主題有何意義?

明確:在短時間裏,陳奐生的心理髮生了如此複雜地變化,使其性格得到了充分地展現,從而也深刻揭示了作品主題。陳奐生是新時期普通農民形象,既具有淳樸、敦厚的傳統美德,又包孕了新的朦朧的精神追求。長期的貧困的物質生活,造成了他精神上的愚昧無知。當生活好轉以後,他渴望過精神生活,但他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十分有限,而且表現了某種變態心理,生活在今天的陳奐生,仍然帶有昨天留下的印記。這一文學形象,既淳樸又無知,既講求實際又狹隘自私。他的長處與短處,優點與缺點,揉合在一起的。他複雜多樣的性格,使我們感到既可愛又可笑。

2、陳奐生身上的進取心和落後面,與他所處的社會環境有什麼關係?

明確:陳奐生的進取心是當時時代分不開的,農村改革解放了生產力,“漏斗户主”翻了身,內心充滿喜悦,也萌生了進取心,對精神生活也開始有了追求,折射了時代精神。

另一方面,陳奐生身上的封建等級觀念和落後愚昧心理,在他周圍的農村幹部和農民身上同樣存在。因為陳奐生坐過縣委書記的汽車,住過五元一夜的房間,人們馬上對他友好、羨慕、尊重。可見這樣的社會環境是陳奐生的落後面的生存土壤。這也是小説更深沉的意義所在。

七、佈置作業:

課後研究:借鑑本課研究人物心理描寫的方法,課外從文中找出有關對比的材料,並加以分類歸納,説明其在文學作品中的作用。

《陳奐生上城》教學設計 篇2

一、前期分析

學習任務分析:

此文是人教版高中第四冊第一單元自讀課,高曉聲的這篇小説多角度地展示了陳奐生思想性格的不同側面。文章以出色的心理描寫,成功地塑造了新時期初期農民的典型形象。

教學重點:是通過品讀心理描寫的語句,從言語形式中去深入挖掘其深層的內涵,全面而深刻地把握作品主題和結構。

教學難點:是通過把握文中人物複雜的心理世界,品味小説人物的性格,培養鑑賞小説的能力。

學習者分析:

我班的學生十八九歲,都是第一次從農村出來求學,在他們身上都有農村孩子質樸、善良的品質。他們在城市裏生活學習的時間不長,因此在很多方面存在着與都市人不一樣的生活習慣,看到了很多與自己在農村不一樣的人和事,也想到了很多,可以説在他們身上還存在着農民的共性,所以教學本文時能喚起他們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進入主人公的世界。

對於小説人物描寫的方法(如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等),學生在以前都曾學過,也掌握了這些方法是如何對小説主題的渲染和人物性格的刻畫起作用的。同時以前也學過如何使文章跌宕起伏等構思方法。這些為現在感悟人物性格和揣摩小説構思做了先行組織者的作用。

當然,學生對小説反映的時代較遠,較陌生。因此有必要對作品的創作時代作必要的解釋和説明,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小説的主題。

二、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

通過揣摩具體的心理描寫的語句,學會運用心理描寫的方法。

過程和方法:

創設情境,並通過品讀並和同學間的討論,深入挖掘作品其深層的內涵,全面而深刻地把握作品主題和結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感悟文中人物複雜的心理世界,理解小説中的人物性格,瞭解作品的時代特色和藝術價值,培養鑑賞小説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景:

一個學生自排自演陳奐生在高級旅館一覺醒來的情景片段。(即文本“一覺醒來,……陳奐生吃了一驚,連忙平躺端正,閉起眼睛”)

引出問題,激起學生閲讀文本的興趣:

陳奐生怎麼會到高級旅館的,又為什麼“竟渾身顫了幾顫,一顆心像被線穿着吊了幾吊,牽腸掛肚,”“吃了一驚”?

設計理念:赫爾巴特等提出,要以問題解決為基礎來改革教學和課程的一條原則:應該讓學生就學科內容形成問題,具有對知識的好奇,想知道“事情為什麼會是這樣的”,拋出“錨”,然後再去探索,去尋找答案,解決在認識上的衝突,通過這種活動來使學生建構起對知識的理解。理解分析當前的問題情景,就能激活學生的思維,生成新的理解和假設。

(二)帶着以上問題,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提供線索,學生自讀相關語段,檢索信息,並自主解決問題,教師不作任何評價。

1、先是一個怎樣的人?此次進城去幹什麼?真正的目的是什麼?

2、車站做完生意,發生了什麼事,他是怎麼做的,怎麼想的?試找出有關語句加以分析有什麼作用?

(三)協作學習:以4人為一小組討論、交流、補充、修正(一人記錄小組內每位成員的交流要點,並總結小組意見),然後在課堂上各小組發表並相互補充、修正,達成共識與別組分享。

1、陳奐生在知道旅館費前後,行為和心理上有哪些變化,試找出相關語句讀讀,分析從中反映了他怎樣的思想性格?

2、陳奐生最終還是沒有住到12點就走了,並還是買了帽子。這個情節體現了主人公怎樣的思想?請抓住關鍵語段讀讀,品品。

3、陳奐生進城前後的.身份居然有了顯著的變化,他想出來了什麼主意?試找出表現其進城前後身份處境的語句並分析這體現了當時怎樣的社會風氣?

4、齊聲朗讀吳書記巧遇陳奐生這個情節,試加以分析小説為什麼要設置這個情節?

設計理念:(二)、(三)的設計,是基於把學習設置到複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然後通過讓學習者自主、合作、探究來解決真正的問題,學習隱含於問題背後的科學知識,培養解決問題的技能,進行探究式學習。通過引導學生解決複雜的、實際的問題,使學生建構起寬厚而靈活的知識基礎,發展有效的問題解決技能,成為有效的合作者,並培養學習的內部動機。

(四)效果評價:

請我們用一句話對本文的構思、主題、表現手法、語言等任選一個方面作一個評價,好麼?在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的基礎上,通過自我評價和小組評價,教師作補充,深化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設計理念:效果評價,實為問題後的反思。學生有意地反思問題解決的過程,幫助他們概括和理解新知識的應用情景,如本文的情節構思、時代背景、人物性格等。在學生們的評價自己以及他們的表現時,他們同時也在對自主學習和合作性問題解決活動進行反思,這對於高級思維技能的發展是很有意義的。

四、形成性練習

改革開放後的陳奐生在物質和精神生活上有了巨大的改善,思想上接受了文明的薰陶。如果他又進城去,會有什麼變化。請我們課後去描繪一下他的進城情景,好麼?

設計理念:此環節為擴展訓練。是學生領悟了在具體情境中問題的提出、分析和解決的基礎上,展開合理的想像,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我們認為,教學中要強調學生的學法指導,要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並獨立地運用策略,“學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造,用自己的言語去表達”。

《陳奐生上城》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的

1、體會作者運用心理、動作描寫來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把握人物形象,領悟小説的主題。

2、瞭解我國小説揭示人物心理的傳統手法。

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小説的主題和人物形象均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小説展示了主人公陳奐生思想性格的不同側面,成功地刻畫了某類農民的性格,塑造了新時期初期農民的典型形象。陳奐生這個典型形象有助於認識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有助於認識80年代初的農民羣眾。指導學生從這個高度認識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就能認識作品的價值。

本課擬採用比較閲讀式教學與研究性學習式程序相結合的方式。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課前準備

1、背景知識介紹

隨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中國的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為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徹底改變了農村貧困的面貌。這一重大的歷史性轉變,在八十年代的文藝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出現了許多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優秀作品,如《許茂和他的兒女們》、《鄉場上》、《芙蓉鎮》、《李順大造屋》、《哦,香雪》、《桃花溝的娘兒們》、《流淚的紅蠟燭》等。

高曉聲的小説《陳奐生上城》獲1980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説獎。“陳奐生系列小説”包括《“漏斗户”主》、《陳奐生上城》、《陳奐生轉業》和《陳奐生包產》。主要寫了一個農民陳奐生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的巨大變化從而歌頌了黨的政策。因此,我們要想更準確的把握陳奐生這個人物和本文的主題思想及高曉聲的創作風格,就可以讀一讀這四部分作品並加以比較和分析。

2、相關評述:

陳奐生上城,是一個有趣的題材。作品把視野非常狹隘的農民與城市文明聯繫了起來,把剛剛摘掉“漏斗户主”帽子的陳奐生置於縣招待所高級房間了,也就是置於高檔次的物質文明環境裏,以此觀照陳奐生。這樣,農民的境況就的到了辨證的表現:温飽問題是初步解決了,但是生活水平畢竟還是很低很低;農民的靈魂也被深刻地解剖出來:農民的素質有好的一面,也有差的一面。這樣辨證地表現新時期初期的農民,有助於我們增強認識,中國要逐步擺脱不發達狀態,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需要很長很長一個歷史階段。我們已經邁出了第一步,這是了不起的,但是前面的路還很長很長。

二、導入新課

導入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麼,在新時期的初期,我國的農民的物質和精神上的追求又是怎樣的呢?

三、整體感知全文,討論問題。

1、本文質樸自然,但有巧妙的情節設計,有耐人尋味的伏筆。本文情節特點可用“一奇五巧”來概括。

“一奇”:“漏斗户主”竟住進了高級房間。

“五巧”:賣油繩可見糧油有餘是一巧;買帽子既顯生活稍有改善又因“好象變嬌”,“怕腦後風了”而暗示着要得感冒是二巧;渴求精神生活反映農民的變化是三巧;選擇車站這一地點去賣油繩並睡在那裏而沒有來得及回家,因而與吳書記相遇是四巧;因感冒而入高級房間從而得以表現陳奐生的心理、思想是五巧。

2、重點研究以下幾個問題:

〔1〕“漏斗户主”陳奐生,今日悠悠上城來,這是本文開篇第一段,有何作用?

提示:從內容上看,本段交代了故事的主要事件。即:陳奐生上城。為後文的展開打下基礎;從結構上看,本段既是為扣題,也是為後文的展開設置懸念。昔日常年負債的窮苦農民,因何今日卻“悠悠”地上城來呢?

〔2〕第二段中“一次寒潮剛過,天氣已經好轉,輕風微微吹,太陽暖暖烘”一句的作用是什麼?

提示:其一,可揭示背景:“一次寒潮剛過,天氣已經好轉”既可以指陳奐生上城時的天氣情況和季節,即自然環境;也可以暗示當時中國社會剛剛被一場政治“寒潮”侵襲過,政治環境正在不斷好轉,揭示了當時正處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不長整個社會的變化,即社會環境。

其二,可烘托人物心情:“微風輕輕吹,太陽暖暖烘”句,不只是實寫天氣,更主要的是烘托出陳奐生這位“漏斗户主”經濟處境因政策的改進而改善後的舒暢、幸福的心情。

〔3〕怎樣理解陳奐生在“漏斗户主”的帽子不翼而飛之後“非買一頂帽子不行”,而且“打算買一頂簇新的、刮刮叫的帽子”的情節?

提示:“漏斗户主”的帽子不翼而飛,正表明陳奐生的生活由於政治環境的變化而得到改善,他終於擺脱了貧困,而要買一頂“刮刮叫”的帽子也正是這一改善的具體寫照。同時與”怕腦後風了“聯繫起來,巧妙地為後文陳奐生因沒買帽子而得了感冒作了必要的鋪墊。

〔4〕小説結尾含義豐富而深刻,令人拍案叫絕,對其結尾的意義應如何理解?

提示:其一,陳奐生的想法、做法與其“前輩”阿Q是相同的。但阿Q的“精神勝利法”不過是“自欺”罷了,而陳奐生不僅“自欺”,而且“欺人”;給為可悲的是,被“欺”之“人”居然買他的帳!其二,令人尊敬的事不是發明和製造汽車,設計和修建房,而是坐小汽車和住高級房間。這真是咄咄怪事。其三,揭示了農民意識深處的封建等級觀念及農村社會的落後。其四,和《項鍊》的結尾一樣,既讓人大出意料之外,又點點都在情理之中,符合情節發展的邏輯。

四、準確把握人物,體會小説的主題

1、從陳奐生的言行舉止、物質追求、精神追求幾方面分析其人物形象。

提示要點:狹隘、患得患失;勤勞,易於滿足;老實單純,講求實際。典型的善良、正直、無鋒無芒、無所專長、平平淡淡、默默無聞的中國農民形象。

2、研討以下的問題:

〔1〕陳奐生在物質生活改善以後,對精神生活也有所追求,這種精神生活帶着小農經濟的烙印,表現在哪裏?

提示要點:陳奐生追求的精神生活,不外乎是説東道西、妙語驚人之類,以求提高自己在別人眼中的餓地位。這顯然帶着濃厚的小農色彩。

〔2〕陳奐生住招待所花了五元高價,內心感受十分複雜,這既説明農民勤儉的本質,又説明他們的狹隘、為個人生活患得患失和封建等級觀念。這些分別表現在哪裏?

提示要點:花了五元高價,對招待所的物品從十分愛惜變為任意作踐,用提花枕巾擦臉,不脱衣服鑽進被窩,表現出農民的自私狹隘。

由於坐了縣委書記的汽車,住過縣委書記介紹的五元一夜的高級招待所,就感到“精神的滿足”,得意非凡。這表現了農民的封建等級觀念和落後愚昧心理。

〔3〕陳奐生身上的進取心和落後面,與他所處的社會環境有什麼關係?

提示要點:陳奐生的進取心是跟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創的嶄新的社會環境分不開的。農村改革解放了生產力,陳奐生這個昔日的“漏斗户主”翻身了,他充滿喜悦心情,也萌生了進取心,對精神生活也開始有了追求。

另一方面,陳奐生身上的封建等級觀念和落後愚昧心理,在他周圍的農村幹部和農民身上同樣存在。因為陳奐生坐過縣委書記的汽車,住過五元一夜也房間,人們馬上對他友好、羨慕、尊重。可見,這樣的社會環境是陳奐生的落後面的生存土壤。

3、討論理解小説的主題

提示要點:小説描寫了新時期的農民在物質生活得到改善後,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追求過程中的喜悦、苦惱和尷尬,表現了作者對新時期的農民終於前進的高興,和還沒有從因襲的重負中解脱出來的慨歎。

五、研究小説的心理描寫

1、多方位多角度立體刻畫。本文中作者運用了心理獨白、作者描述、人物語言等直接的心理描寫,同時還運用了景物描寫烘托,細節描寫,動作描寫等間接的心理描寫,全面、細緻、真實地揭示了人物的思想。而且作者注意把對人物的心理描寫與情節的發展相結合,隨時隨地地表現人物內心的變化。

2、以《陳奐生上城》的第一、二段和《項鍊》的第三、四段進行比較分析,體會揭示人物心理的手法有什麼不同?

《項鍊》的心理描寫,運用了西方小説慣用的心理分析方法,寫得細膩、深刻。

《陳奐生上城》的心理描寫,用了“土洋結合”的辦法。像西方小説一樣,注重心理描寫,但這種心理描寫,是通過對人物的行動、肖像的描寫,對景物、天氣的描寫,來揭示人物心理的。這是我國傳統小説的寫法。

六、佈置作業:

學案

導學練

作者郵箱:

《陳奐生上城》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的:

一、重點把握作品人物形象的特點及其意義和作品主題及其意義。

二、學習本文"土洋結合"的心理描寫手法。

教學設想:

一、指導自讀,安排一教時。

二、幫助學生了解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以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旨。

三、對比分析陳奐生與阿Q、閏土等人的相同點與不同點,以期更好地揭示人物形象的意義。

教學步驟:

一、導入:

我們曾熟識魯迅小説《故鄉》中成年閏土的形象,他是在封建制度和生活的重壓下變成憨實而木訥、拘謹而自卑的舊時代的農民形象。今天,新中國的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民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生活的主人。作家高曉聲以他的系列小説為我們展示了改革開放初期農村的生活畫卷。《陳奐生上城》是“陳奐生系列小説”的第二篇,第一篇是《“漏斗户”主》,後面三篇是《陳奐生轉業》《陳奐生包產》和《陳奐生出國》。五篇的主人公都是陳奐生。有人評論説“他(指高曉聲)筆下的陳奐生已經成了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陳奐生的遭遇、命運,發生在他身上的悲劇與喜劇,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中國農民的艱辛與轉機、災難與希望”。

今天,我們就通過《陳奐生上城》來感受一下當時的中國農村和農民的生活和追求。

(板書課題)

二、作家簡介:

高曉聲(1928——1999),當代作家,其代表作除包括本課文在內的系列小説外,還有《李順大造屋》、《新娘沒有來》、《覓》、《青天在上》等。作家擅長描寫農村生活,善於在普通農民日常生活中發現並揭示具有重大意義的社會問題,探索我國農民坎坷曲折的命運與心路歷程的變化,文筆簡練幽默,格調寓莊於諧,在新時期文苑獨樹一幟。

三、自讀課文,並完成以下思考題:

1、陳奐生上城的背景和目的是什麼?他在物質生活改善以後,對精神生活有什麼追求?

2、第二部分寫了賣油繩的具體過程,他經歷了哪兩次由悲到喜的情感變化?

3、第三部分是怎樣寫他的感激——不平——得意的心理歷程的?

4、給三個部分分別擬一個小標題。

5、與閏土、阿Q相比,説出陳奐生和他們的異同。

四、討論,明確:

1、陳奐生上城的背景就是“自由市場開放了”、農民“囤裏有米、櫥裏有衣”的時候,物質生活改善了。賣油繩的目的是“賺幾個活錢買零碎”“買一頂簇新的、刮刮叫的帽子”。他相信生活還會越來越好,他竟“滿意透了”“總算像家人家了”,可讓他自卑和不滿的是,對着別人,“實在是無可説”,什麼也説不好,一説就要被人家笑,所以“他渴望過精神生活”,然而他的精神要求是極低的,他的新追求是“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經過的事情,講給大家聽聽就好了,就神氣了”。

2、第二部分寫了陳奐生由悲到喜的兩次情感變化。他首先碰到的不愉快是因沒帶錢而沒有買到帽子,好在油繩賣得很順利,儘管少了三角錢,畢竟還有三塊錢的賺頭。因此這種不快很快便隨之消失。當他準備帶着賺來的活錢“凱旋迴府”時,忽又感到了渾身的不適,竟然病困火車站,他甚至悲觀地想到在這舉目無親的地方,“耽誤就醫吃藥,豈不送掉老命!”好在陳奐生還想得開,一想到自己活在世上還能“多種幾年田,有益無害”時,他便又高興起來了,兩個嘴角不由得“向左右同時嘻開,露出一個微?”。

3、第三部分先寫他的感激。他慶幸自己交了好運,遇到了縣委吳書記這樣的好人,在自己發高燒時給自己買了藥,還用車把自己送到縣招待所的高級房間住下,他能不感激嗎?接着又寫了陳奐生的苦惱和不平。只住了一晚上,還是半夜裏來的,就要了他五塊錢。兩頂帽子的錢,不過七八個鐘頭就沒有了,他一個農民,如何能接受得了?再想到回家沒法向老婆交賬,便覺得麻煩。緊接着,陳奐生便從這奢侈的消費中找到了精神上的平衡,這不就是別人不曾經歷過的事嗎?這不就有了足以讓自己自豪的東西可講了嗎?自己的夢想不是實現了嗎?於是立刻趕走了先前的煩惱,只覺得“這五塊錢花得值透”,“僅僅花了五塊錢就買到了精神上的滿足,真是拾到了非常的便宜貨”。接着“他愉快地划着快步,像一陣清風盪到了家門”。

4、在以上的分析上,三個部分的小標題水到渠成:

上縣城尋求新生活

賣油繩病困火車站

遇書記夢圓招待所

5、陳奐生是一位改革開放後的農民形象,他在物質生活改善之後,對精神生活也有所追求。他是新舊轉型時期的典型人物形象,在他身上,既有農民勤樸節儉的本質,又有自私狹隘、為個人生活患得患失和封建等級的觀念。(根據交錢後再進招待所房間和炫耀坐書記車的心理描寫)

與閏土、阿Q相比:

異:閏土、阿Q更多地表現了落後、愚昧而麻木的一面;陳奐生則更多地感受到新生活的氣息,有着忠實而進步的一面。

同:難以擺脱因襲的重負。

五、歸納總結:

本文在心理描寫方面體現了借鑑和創新,借鑑了西方小説慣用的心理分析方法,但更多地通過對人物的行動、肖像的描寫,對景物、天氣的描寫,來揭示人物心理的,這又是我國傳統小説的寫法,所以可説是"土洋結合"。

陳奐生是一個人,卻又是一個羣體,一個階層,一種現象。我們為陳奐生的喜悦而喜悦,為陳奐生的尷尬、苦惱而慨歎。作者自述:“我寫《陳奐生上城》,我的情緒輕快又沉重,高興又慨歎。我輕鬆、我高興的是,我們的境況改變了,我們終於前進了;我沉重、我慨歎的是,無論是陳奐生們或我自己,都還沒有從因襲的重負中解脱出來。”作品啟示我們,面對經濟的飛速發展,面對家園的日益美麗,我們的道德水準,精神境界,同樣需要快速提升;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同步,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作出不懈的努力。

六、作業:

寫作文,題目:談“精神貧血”

——《陳奐生上城》讀後感

《陳奐生上城》教學設計 篇5

一、教材的處理及教學設計思路

閲讀小説一向從情節開始切入,但是最後教學的重點一般都放在人物的分析上,情節只是一帶而過,好像語文的重要任務僅僅是傳道而已。囿於傳統的文以載道的觀點,我們過多地重視對“道”的解讀,而忽略了“載道”的“文”。教學《陳奐生上城》,我準備從情節入手,和學生們共同探討小説情節的妙處以及作者編故事的技巧。

具體為:討論概括故事情節,進而瞭解情節在小説中的重要作用,學習情節構思中的因果推斷方法。設計流程如下:首先,讓學生用一句話來概括讀完小説後的感受;其次,讓學生為小説的情節概括一個章回式的小標題,既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又訓練他們對對聯這種傳統的語言形式的掌握;第三,討論小説情節的巧妙究竟體現在什麼地方;第四,研究小説情節在小説中的作用;第五,探討作者是怎樣構思故事的,進而瞭解構思故事的技巧;最後,提供一篇小説的開頭,讓學生推斷情節的發展和結局。

二、教學目標

1.討論並概括故事情節,進而瞭解情節在小説中的重要作用;學習情節構思的因果推斷方法。

2.在充分把握小説細節的前提下,通過對小説情節的因果分析,把握小説的一般敍述技巧。

3.培養與文本、作者、教師對話的意識,形成平等探討的研究氛圍。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英國哲學家培根説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那麼,讀小説呢?培根並未説明,我認為讀小説起碼讓人愉悦,讓人體驗一種從未有過但又似曾相識的情感,我們可以和主人公同悲同喜,也可以被跌宕的故事情節吸引得欲罷不能。讀完高曉聲的《陳奐生上城》,大家感覺如何?

(二)開篇

1.請同學們用一句話概括一下自己讀後的感受。

2.任何小説,都不可缺少情節。閲讀小説應該先從情節入手。《陳奐生上城》是一篇情節比較曲折的小説,讀起來引人入勝。試為小説的情節寫一個章回式的小標題,概括我們對小説的瞭解。

參考:

賣油繩,陳奐生悠悠上城;卑無識,漏斗户汲汲思變。

欠思量無緣新帽子;因飢寒病困火車站。

遇書記悲喜招待所:顯神氣豔羨村裏人。

3.情節跌宕曲折,引人入勝,在於它巧妙的設置和伏筆的運用。請思考:本篇小説巧妙的情節設置體現在什麼地方?

參考:

①賣油繩是個巧妙的設計。能炸油繩,可見糧油有餘,陳奐生的喜悦也就油然而生;賣掉油繩身上連本帶利大概八塊錢光景,這樣才有下文的能付五元錢的房租而又心痛不已。

②買帽子是一個巧妙的設計。既見昔日的貧困,又見今日稍有改善。由此透露出“今年好像變嬌了”,為下文感冒埋下伏筆。

③車站的地點是一個巧妙的設計。在這裏油繩好賣,這裏有茶水,有長椅,與吳書記巧遇也合情合理。

④感冒是一個最巧妙的設計。高燒時神志不清,睡一夜就好,用第二天回憶的方法補敍深夜發生的事情就毫無破綻。

4.情節為什麼不可缺少呢?它在小説中起什麼作用?

參考:

情節在小説中,至少起了以下四個方面的重要作用:①小説的各種材料,往往要通過情節發展的線索來組織。②人物的性格,要通過情節來體現和發展。③小説的主題常常要通過情節來表現。④小説情節能引起讀者共鳴,增強小説的藝術感染力。

5.“故事”一般指按時間順序安排的一系列事件,而“情節”一般指依據因果關係安排的一系列事件。故事強調的是時序性,情節強調的是因果性。按這樣的界定,一個故事有可能構成一篇小説的情節框架,但情節已不同於故事了。那麼如何形成小説的情節呢?請大家推測一下高曉聲的創作思路。

據他介紹,最初引起他創作動機的,是他本人住進了高級招待所,看到住一晚就要花掉一個農民近十天的工錢。他感到這太懸殊了,於是想讓一個農民到高級招待所去住一晚,讓他在沙發、高級牀和地毯上盡情體驗一番、表演一番、比較一番。於是他決定讓“漏斗户主”陳奐生住進去。請根據小説來推導情節的構思過程。

參考:陳奐生一般情況下是不進城的,於是作者讓他在政策開放以後進城賣油繩:賣油繩與高級招待所仍掛不起鈎來,非要一個有地位的人介紹不可,於是引出了吳書記;而吳書記為什麼會介紹陳奐生住高級招待所呢?這裏一定有特殊原因,於是設法讓陳奐生生病;而且這場病必須來勢重,好得快,所以就安排他患重感冒。陳奐生為什麼會患重感冒呢?因為他沒有買帽子……從構思的過程看,採用的是因果推導法。

6.情節發展練習。

教師提供一篇小説的開頭部分,讓學生續寫故事的發展和結局。

學生分組思考討論,列出提綱,進行交流。

小説的開篇是: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一些法國老戰士回到了故鄉。他們當中許多人都生活得很不錯,弗朗科雷勃因為中了毒氣,健康始終不曾恢復,喪失了勞動能力,生活很是貧苦。但他自尊心素來很強,他從不接受別人的施捨。

每年,這些老戰士要舉行一次團聚。有一年,他們在朱力斯格蘭汀家裏聚會。格蘭汀長得胖乎乎的,錢袋總是滿滿的。席間,他興致勃勃地掏出一枚古金幣,滔滔不絕地介紹起這枚古幣的年代、價值和來歷。來客們坐在長桌上一一傳着觀賞,溢美之詞不絕於耳。客人們在歡宴中開懷暢飲,談笑風生,話題從古金幣轉到別的上面去了。忽然格蘭汀記起了金幣,但是,這枚金幣不翼而飛了。

7.總結。

小説的情節設置一般呈兩種傾向:強化或淡化。情節強化的小説,作者常常利用尖鋭的、驚險離奇的情節來表現人物性格。情節淡化的小説,不寫那麼多的巧合、偶然、生死矛盾、巨大的懸念,而是力求寫生活本身的豐富多彩、平凡樸實,寫平凡中的意義。如孫犁的《荷花澱》。好的情節,無論淡化或強化,都應作到生動,寫出人物性格,展示出一定的社會生活內容。

四、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最終設計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次我是以陳奐生如何向老婆交賬為切入點。讓學生在探討陳奐生交賬的過程中體會陳奐生的性格特點。這樣設計上課容易切入,學生很感興趣。學生在表演中評價人物性格是否符合小説的發展。但是,整個課堂將流於庸俗,缺乏深度。

第二次我設計瞭如下幾個步驟:①探討情節設計的巧妙之處:②探討如何評價陳奐生這個人;③探討小説究竟表現了什麼樣的主題;④反思陳奐生式的人生對策。這樣似乎面面俱到,但可能蜻蜒點水,不能深入。

最後我改變了原來的思路,重新設計。我們經常把情節等同於故事。實際上並不如此。19世紀以前,小説的情節即小説敍述的故事。那時候的小説,往往依據人物經歷,按順序鋪敍一個個事件,也就構成了小説的情節。19世紀以後,小説有了很大發展,“故事”“情節”這兩個概念,已有了新的界定。如上文所述,一個故事,它有可能構成一篇小説的情節框架,但情節已不同於故事了,於是我把教學目標就定位在對情節的賞析上。

《陳奐生上城》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的:

1、通過本文的學習,認識中國農民,瞭解他們的生活和精神現狀,引起對農民問題的高度重視,關心農民生活和農村未來的發展。

2.領會心理活動的描寫對錶現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

教學重點:

在陳奐生身上有哪些優缺點?如何全面辨證的認識陳奐生這一農民形象?

教學方法:

教師點撥與學生討論相結合

教學時數: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理清課文內容和脈絡,整體把握課文要點

教學重點:

本文如何以“陳奐生上城”事件為線索來表現他的生活和靈魂的。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先做一道數學題:

(農民人口(億))(全國總人口(億))(所佔比例)

大於四分三

2.提問:上起祖父母外祖父母下算堂親表親,跟農民沒有任何關係的同學請舉手。

生活於一個以農民為主的國家和社會,又與農民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我們應當關心農民。關心農民,就是關心我們自己,就是關心我們國家的發展和未來。下面就讓我們從關心一位進城的農民的生活經歷開始吧/(板書課題)

3.有人看過本文後認為這篇小説是以“陳奐生上城”為線索的,依次寫了他“上城途中之所想”“上城以後的經歷”“上城之後的變化”。請按照這樣的提示閲讀課文,弄清他一路想些什麼?進城後經歷了什麼?(到何地?做何事?遇何人?結果如何?)上城之後有什麼變化?

二.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一)上城途中之所想:打算:賣油繩,買帽子

心情:歎過去,樂現在-----滿足有米有衣的生活

遺憾:口舌笨,人前卑-----渴望人前神氣的生活

(二、三)上城以後的經歷:賣油繩大意少三角;

買帽子失策店關門;

受風寒病卧候車室;

困苦時幸遇吳書記;

如剜肉住進“高級房”;

(三)上城之後的變化:身份顯著提高:幹部對他友好

別人羨慕不已

從此一直神氣,做事較前有勁。

三:深入研討:1。從他上城的經歷看出他在現實社會中的物質生活怎樣?

行:上城三十里:來回一路步行

食:從早到晚的晚餐:一分錢的茶、幾塊隨身帶着的僵餅

(第二天早餐):一杯開水和着餅吃

病:(患病高燒時)耐性受痛

住:花五元錢就肉痛

2.從此可看出什麼?-----他的生活簡樸,花錢節儉。

3.生活節儉緣於什麼?

收入太低:“一個農業社員,一天工分單價七角”

辛苦的種、收、碾、做的六斤油繩步行三十里買只賺得三元錢

4.收入太低又緣於什麼?是他無能還是他不勤勞,不能幹?

(吳書記心中)他“老實肯幹”-------是個極能吃苦又十分耐勞的人。

客觀上:過去黨的農村政策失當。人民公社,集體從事農業生產,幹多幹少幹好幹壞一個樣。

5.但他對現在這樣的生活“滿意透了”,説明了什麼?

撥亂反正後,對農業的政策對頭,對農民的政策得人心,讓農民滿意。

也説明中國農民是非常容易滿足的。

6.除了節儉外,聯繫現實中的農民工想想,像他這樣的農民身上還有哪些好的品質?

淳樸,善良,能吃苦。“他們善良而正直,無鋒無芒,無所專長,平平淡淡,默默無聞,似乎有足以稱道者。他們是一些善於動手而不善於動口的人,勇於勞動而不善思索的人;他們老實得受了損失不知道查究,單純得受到了欺騙會無所察覺;他們甘於付出高額的代價換取極低的生活條件,能夠忍受超人的苦難,去爭得少有的歡樂;他們很少幻想,他們最善務實。”這是我們這些生活在城市裏的人們喜歡他們也離不了他們的原因,也是他們易受一些缺德的建築承包商欺騙的原因。

三.佈置作業:深入研讀這篇小説,看人物身上還有哪些不良的表現,想想為什麼。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全面深刻地認識陳奐生這一人物,並由此瞭解在社會轉型期的中國農民,深入領會作者塑造這一人物的社會意義。

教學步驟:

一:深入研討:

1。繳五元的房費前和後,陳奐生的表現有什麼不同?

前:“生怕弄髒了被子”

“把鞋子拎在手裏,光着腳跑出去”

“眷顧着那兩張大皮椅,走近去摸一摸,輕輕捺了捺,卻不敢坐,怕坐癟了彈不飽”

--------小心愛惜

後:“再也不怕弄髒,大搖大擺走了進去,往彈簧太師椅上一坐:“管它,坐癟了不關我事,出了五元錢呢。”

“故意立直身子,撲通坐下去,---試了三次

“吃了東西,臉上嘴上,都不愜意,想找塊毛巾洗臉,卻沒有,。心一橫,便把提花枕巾撈起來乾擦了一陣,然後衣服也不脱,就蓋上被頭困了,這一次再也不怕弄髒了什麼,他出了五元錢呢。----即使房間弄成了豬圈,也不值/”

----------任意糟踐。

2.這些表現又揭示了什麼?

----他的狹隘、自私。

3.更可笑的是什麼?

住一夜掏了五元錢:“這等於出晦氣錢------譬如買藥吃掉/”

“現在別的便宜拾不着,-----那就再困吧,困到足十二點走,這也是撈着多少算多少。”

“雖然還剩得有二三個鐘頭,又帶不走,忍痛放棄算了。”

“有此一番動人的經歷,這五塊錢花得值透。”

“僅僅花了五元錢就買到了精神的滿足,真是拾到了非常的便宜貨”

------------自欺。

如何認識陳奐生的精神滿足?

---他的精神滿足,並不是出於建立在自己人生價值意義的實現,而是一種“阿Q”式的虛幻的精神滿足。從他在招待所的懊惱心態和報復性行為中可以看出:他確實能感知的自我欲求還是錢,他最關注的也還是單純的生存環境;縣委書記的汽車和高級房間的一夜享受,不但對他的命運不能產生任何實質性的改變,也沒有給他帶來真正的生命愉悦;他的自豪不過是因為事情的結果已經無法挽回之後的自我撫慰,是把客觀上的受挫幻化為主觀的滿足罷了。同時,他由此獲得的自尊也是虛妄的,因為他的自尊不是建立在自我價值實現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他人欽羨的目光中。

從他身上可以看出誰的影子?

魯迅筆下《阿Q正傳》中阿Q的影子。------精神勝利法。儘管他們所處的時代環境和階級地位不同,兩種精神勝利法有本質上的差別,但不可否認,陳奐生與阿Q的心理有某些相通之處,它們都來源於封建等級觀念和落後愚昧心理。

其實這種封建等級觀念和落後愚昧心理豈止陳奐生有?機關門診室的那位醫生、招待所的那個大姑娘、大隊幹部、村上的人、農機廠的採購員等人都有。如果不是吳書記送來的,那位醫生和招待所的那個大姑娘能對一個農民這樣熱情嗎?不是因為他坐過吳書記的汽車,住過五元一夜的高級房,大隊幹部、村上的人能對他改變態度甚至羨慕不已嗎?

作者不僅塑造了一個陳奐生,也表現了他所生活的社會環境和思想行為產生的土壤。可以説,在本文中,作者把一個普普通通、平平常常、頭腦簡單、淳樸勤儉的農民,投進千變萬化、萬花筒般的紛擾世界,表演出一幕幕悲喜交織、正邪腳交賦的活劇來,從而把一個新舊交錯、的歷史轉折時期的農村生活面貌、農民的精神世界展示在讀者面前。

作者從不避諱長期個體經濟地位和封建殘餘思想給農民帶來的歷史侷限。他筆下的人物,善良與軟弱、淳樸與無知、憨直與愚昧、誠實與輕信、追求實際與狹隘自私等,常常是揉合在一起的,即使在物質生活獲得滿足,新生活開始的時候,他們也仍然不能完全突破歷史的制約,換言之,在應該做主人的時代,卻還不是做主人的料子

4.作者為何這樣表現他?

“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夠面對着人的靈魂,面對着自己的靈魂。我認為我的工作,無論如何只能是人類靈魂的工作。我的任務,就是要把人的靈魂塑造得更美麗。當然,表現人的靈魂的美質,並不是脱離了實際去加以美化。人的靈魂紮根於歷史的現實的社會生活之中,它受歷史和社會生活的制約,但又無時無刻不想突破這種制約前進。不反映出靈魂所受的制約,也就反映不出靈魂突破制約的意義;也就無從知道什麼是真、善、美。-----《陳奐生上城》裏的陳奐生,他的靈魂,就是受到制約和突破制約的,所以他只能是那個樣子,惟其如此,才給人以親近貼切之感。”

在此之前,作者還説“我還要進一步説,我對陳奐生們的感情,絕不是什麼同情,而是一種敬仰,一種感激。這倒並非受過他們特殊的恩惠,也不是出於過分的鐘情,而是我確確實實認識到,我能夠正常地度過那麼艱難困苦的二十多年歲月,主要是從他們身上得到的力量。正是他們在困難中表現出來的堅韌性和積極性成了我的精神支柱。和他們長久在一起使我常常這樣想:‘我有什麼理由應該比他們生活得更好些呢?’是的,沒有理由,沒有任何理由。於是我就泰然了,覺得天老爺對我並無不公平,我也就沒有什麼可抱怨。於是我就和他們融合在一起,我就理解他們和我有一樣豐富的精神,這精神支持了他們自己,支持了我,也支持了整個世界。”

五.比較學習

1.如果魯迅在〈祝福〉中善用外貌描寫表現人物的話,本文用的是什麼方法?

主要是心理活動的描寫和行為動作的表現。(見課文)

2.敍述故事的方式有什麼不同?

〈祝〉:以“我“的所見所聞將人物的命運故事串聯起來。

《陳》:作者以一個旁觀者或一個心理解剖師的身份去揭示人物的性格與思想。

3.兩文閲讀後的效果有什麼不同?

《陳》:含淚的笑,冷靜的思

《祝》:深切同情,滿腔憤慨

4.為什麼有這樣的不同?

主題不同:《祝》通過祥林嫂的不幸命運揭露禮教吃人的罪惡,激起人們對封建社會的憎惡以奮起反封建。

《陳》通過陳奐生上城的經歷表現農民的生活和思想,以引起社會對農民問題的關心和重視,有揭出病苦,以引起療救的注意之目的。

語言風格不同:《陳》信手拈來,涉筆成趣,嬉笑怒罵,皆成文章。

《祝》運用反語,冷峻犀利,深沉深刻,耐人尋味。

六.佈置作業:課外閲讀:

1、高曉聲其他“陳奐生系列小説”:《“漏斗户”主》、《陳奐生轉業》、《陳奐生包產》、《陳奐生出國》、《書外春秋》等。

2.《讀者》20xx年第六期上《一個農民工打工的遭遇》

標籤: 陳奐生 上城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w5301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