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望洞庭》教學設計合集15篇

《望洞庭》教學設計合集15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望洞庭》教學設計,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望洞庭》教學設計合集15篇

《望洞庭》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學習通過看註解,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説説詩句的意思。

3、感受洞庭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薰陶。

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

1.(出示圖片和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是李白筆下一瀉千里的廬山瀑布。“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是蘇軾眼中無論晴雨,依舊美麗動人的杭州西湖……祖國的山山水水,從古至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寫下了許許多多的美詩佳句。今天就讓我們隨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去湖南的洞庭湖去看看。(板書“望洞庭”,指導書寫“庭”)

2讀詩要先學會讀題,你從題目瞭解了一些這首詩的什麼信息?(“望”:遠遠地看)

3、簡單介紹作者和洞庭湖

二、讀準全詩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讀(師生共評)

3、古詩啊光讀正確了還不夠,還要讀出它特有的節奏和味道。該怎麼讀呢?誰來試試?

4、指名讀,標停頓。

5、有節奏地齊讀。

6、哇!聽你們的朗讀真是一種享受,可是,徐老師並不滿足於此,我還想走進古詩好好地享受一番,你們想嗎?

三、詩中尋畫

1、同學們,藉助下面的註釋和課文中的插圖,你能讀出自己初步的感受嗎?試試看。

2、誰來説説這首詩帶給你的初步感受啊?(寧靜、美、和諧……)

3、小組合作:都説詩中有畫,你能夠在詩中讀出畫面嗎?請你們再讀一讀,看看我們能在詩中尋到怎樣的畫面。(板書:詩中尋畫)

4、交流:“我從……這句詩中,看到了……的畫面。”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a.“和”:和諧,指水色和月色融為一體。“鏡未磨”:未經打磨的銅鏡。

b.後一句是一個比喻句,讓生了解到未磨之鏡,很模糊,而磨過的.鏡子很光亮,從而體會洞庭湖湖面朦朧之美。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一青螺。

a.連用兩個比喻,將洞庭湖比喻成白銀盤,將君山比喻成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

b.詩意:遠遠眺望洞庭湖山水蒼翠如墨,好似白銀盤裏託着一枚青螺。讓生想一想青翠玲瓏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

5、秋夜的皎皎明月映照在澄澈的湖面上,澄澈的湖面反襯着嬌嬌明月,水天一色,玉宇無塵,而更加清澈、寧靜、和諧的是人的內心。被放逐的詩人遠離了“紫陌紅塵”,卻親近了高曠清超,明月和清風陶冶着他的襟懷的氣度,艱難困苦淬鍊着他的境界與品格。怪不得面對一而再,再而三的被貶之後,內心依舊能如這水天一色的洞庭湖一般寧靜和諧。

6、配樂朗讀

四、吟誦古詩(時間允許)

1、孩子們,你們那投入認真的模樣,那字正腔圓的朗讀聲配上這柔美的音樂,真是一派和諧的景象,真讓人陶醉。

2、那你們想聽聽古人是怎麼讀這首古詩的嗎?

3、師簡單介紹吟誦的方法(平長仄短,入短韻長,平低仄高,二四六位置上,平聲字要拖長)

4、師帶讀,師生共吟

《望洞庭》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語文第七冊第一單元的課文。劉禹錫的《望洞庭》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盡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輕輕着筆,通過豐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獨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現於紙上,表現出驚人的藝術功力。

詩題《望洞庭》之“望”,説明作者離洞庭湖的距離遠,視野開闊,同時也表現出詩人此時的胸襟開闊。《岳陽樓記》中“望洞庭八百里”描寫的是洞庭湖粗獷的一面,本詩中的洞庭秋月靜謐、和諧,這是洞庭湖温柔細膩的一面。

全詩圍繞“和”字來寫,“和”為詩眼。詩人先描寫的是水月之和,首先寫到“湖光”、“秋月”之間的和諧。湖面是什麼樣子的?詩中沒有寫,但聯繫上下詩句,我們很容易看到此時詩人眼前的洞庭湖風平浪靜,水波不興,月亮倒映在湖面,湖面泛起了濛濛的水汽,好似籠罩在湖面的薄霧,在月光映襯下,朦朦朧朧的。

【學情分析】

根據四年級學生的知識結構及課程標準對古詩教學的要求,應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多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課堂上要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歸還給學生,通過教師有效地促進和支持性教學行為,幫助學生突破教學重難點,組織學生在輕鬆、自由的課堂環境中快樂的學習。我想,只要課上,老師能充分利用多媒體和適當的引導、結合文本、聯繫生活,本堂課應該會是一堂精彩的課。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學會本課2個生字,正確認讀1個多音字“磨”。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能力目標

能憑藉課文插圖或通過理解古詩大意;課外吟誦劉禹錫的其它古詩。

3、情感目標

感悟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洞庭湖的喜愛和讚美之情,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

【教學重點】

想像這首詩描繪的優美景象,感受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潔和精美絕倫。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詞語“兩相和”、“白銀盤”和“青螺”,感悟詩境,體會詩人對洞庭湖的喜愛與讚美之情。

【教法、學法】

教法:運用各種手段,通過激勵、點撥、引導,充分激發學生的情感,學法:課標提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我們可以運用“自讀—質疑—交流—— 小組合作探究——多種展示”這樣一種學習過程來實現對文本的學習。

【教學媒體】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景激情,自主設疑(5—8分鐘)

1、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秀麗,風景如畫。今天,想帶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領略一下洞庭的美景。誰來介紹洞庭湖?(課件出示洞庭的美景)

2、結合學生收集的資料來介紹洞庭湖。

3、多媒體出示洞庭湖的畫面,引出課題。

【設計意圖: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先生説過:“兒童是有主動性的人,所教的東西要能引起兒童的興趣,符合他們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進他們發展。” 詩中有詩,詩外有詩,以詩帶詩,以詩比詩,把相關的詩詞優化組合,既加深對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豐富拓展學習內容,讓學生悟出了學習古詩要運用對比的方法。美麗的傳説自然勾起學生的幻想,演繹精彩的朗讀。這是教學內容的延伸,亦是學生情感昇華的階梯。】

二、研讀感悟,自主探究(5—7分鐘)

師:洞庭湖的景色非常迷人,從古至今有無數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寫下了許多描寫洞庭的美詩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詩人劉禹錫來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這樣一幅美景,不禁詩興大發,寫下了一首千古傳頌的佳作。聽,他正在吟誦呢!(課件出示作者簡介)

1、自讀全詩,明確要求。

讀準字音,讀不準的生字看生字表,讀通詩句。

2、檢查自學效果,聽配樂朗讀畫節奏,正音:洞 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讀,邊讀邊思考,你讀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詞?誰來説一説。

【設計意圖:為學生搭建自我展示平台,讓學生體驗自主參與的樂趣,併為學習古詩掃清障礙。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學生的興趣是有差異的。傳統的.單一的作業難以迎合所有學生的口胃,給學生一個選擇的機會,有利於因材施教,有利於學生多元智能發展。尊重學生學習的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實現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在教學中,我充分組織學生展開與文本對話過程,憑藉具體的語言文字、詞句訓練提升情感體驗。】

三、多元導悟,合探解疑(10—15分鐘)

(一)教學“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相:相互。 和:和諧、協調。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時間是秋天的晚上。

這句詩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兩者融合在一起,顯得非常和諧。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沒有。 磨:磨拭, 鏡未磨:指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理解這句詩意:湖上一點風也沒有,湖面朦朦朧朧,就像一面沒有磨拭過的銅鏡。詩中把什麼比作什麼?誰能美美地把這兩句詩讀好?(給生配樂)

湖 光 / 秋 月 / 兩 相 和 ,潭 面 / 無 風 / 鏡 未 磨 。

(二)教學“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裏一青螺”。

遙望:遠望。 點題,可以看出詩人離洞庭湖有一段距離,所以詩的題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這句詩的意思是遠遠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顏色,就像“白銀盤裏一青螺”。

出示實物:白銀盤和一個青螺:你看到了什麼?與畫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嗎?詩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變成了一個精美絕倫的工藝品。這句詩中,把什麼比作了什麼?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把(君山)比作(青螺)。

請生讀好這兩句詩。遙 望 / 洞 庭 / 山 水 色 ,白 銀 / 盤 裏 / 一 青 螺 。

閉上眼睛,聽配樂朗誦,你能想象出這樣的景色嗎?用上一兩個形容詞來説一説。學生髮揮想象,自由描述。

(三)總結

同學們,洞庭湖是我國的名勝,觀光旅遊的人很多,你們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陽市邊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陽樓,好好地領略一下祖國的錦繡風光。

【設計意圖:尊重學生學習的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實現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在探究前,組織學生觀看洞庭湖美景,充分調動學生探究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探究解疑做鋪墊。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給學生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這個環節的設計,分四步走:自讀理解、品讀想象、美讀悟情、昇華情感。一方面引導學生抓住典型詞語、句子,指導熟讀感悟,讓學生在讀讀、劃劃、議議、説説、想想中理解課文,學生在多種感官的參與下獲得情感共鳴,通過對重點詞句的賞析解讀,進一步展示並體會語言文字背後所包含的豐富內涵。】

四、鞏固深化,學用延展(8—10分鐘)

1、用鋼筆完成課後描紅。

2、背誦古詩《望洞庭》

3、想象《望洞庭》所描繪的景色,用幾句話寫下來。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結合課文、聯繫生活實際培養學生學習思維能力並進一步理解古詩,拓展知識。】

【板書設計】

望洞庭 (唐)劉禹錫

看到 聯想到

湖面 鏡未磨 銀盤

君山 青螺

喜愛 讚美

《望洞庭》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習本課的生字,認識一個多音字。

3、能理解詩句中重點詞和詩句的意思。並能寫出《望洞庭》一詩的景色。

4、理解這兩首古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薰陶。

【教學重難點】

理解這首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1、背誦古詩。同學們已經讀過不少古詩,現在老師想請大家來背一背自己最喜歡的古詩。

(教師相機評價)

2、剛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詩。它們只是中國浩瀚詩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詩都是詩人漫遊登臨寫下的見聞感受,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等等都是這樣的情況下寫成的。一千年前的一個秋天,有位詩人經過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詩興大發,寫下了一首千古傳誦的詩歌佳作。這就是我們今天要一起來學習的《望洞庭》,這位詩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詩人劉禹錫。

3、簡單介紹作者:

劉禹錫,唐代著名的.文學家,詩人。代表作《竹枝詞》、《陋室銘》。

二、初讀感知

1、學生自讀全詩。要求是: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教師提問:

你掌握了那些字詞的正確讀音?你會怎樣提醒別人注意這些讀音?

2、學習一下生字詞:

正音:和 hè hé huó huò 潭、君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螺是邊音。

3、再讀一讀,結合課文中的插圖,理解一下詩句:

看看你讀懂了哪些詩句?可以幫助別人。還有哪些詩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別人幫助的。

4、説一説,你覺得詩中哪些句子寫的很美。你讀了有怎樣的感受和體驗:

⑴ 湖光秋色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注意:

① 和的意思是指和諧。

② 後一句是一個比喻句,讓學生了解到未磨之鏡,很模糊。而磨過的鏡子很光亮,從而體會到洞庭湖的湖面朦朧的意境美。

⑵ 白銀盤裏一青螺:

讓學生想象一下常見的大白盤子裏放一個青螺。結合一下文中的“白銀盤”是指的什麼?“青螺”有指的什麼?之後讓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瓏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那是一種怎樣的感覺?怎樣的美麗?

三、通過我們剛剛的學習,瞭解到詩中的意境很清新,很安靜

我們來好好讀一讀,看看怎樣能把它讀好。(注意重音、停頓)中間可以指導學生,正因為作者對於洞庭山水的熱愛,所以筆下的洞庭是那麼美麗。

四、通過學習,相信同學對於洞庭山水一定好奇,出示洞庭山水的圖片資料。讓學生感受一下現實中的洞庭山水

五、這樣的美景,吸引着許多文人墨客,寫下了許多描寫洞庭的詩文名篇。

1、出示:

杜甫《登岳陽樓》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2、讓大家讀一讀,背一背。

【佈置作業】

一、解釋加橫線的詞,並寫出詩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1、詩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句中詩人把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認真背誦詩歌,仔細觀察插圖,展開豐富的想象,把〈望洞庭〉這首詩描繪的景色寫下來

《望洞庭》教學設計4

教材簡析:

本文是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古詩詞三首的第二首古詩。詩人以輕快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優美的洞庭秋月湖光圖。本單元的主題是;走進祖國的萬水千山。選編本文的目的是:一是使學生通過對詩詞的誦讀和欣賞,感受南方自然風光之美;二是體驗詩人的思想感情;三是積累古詩名句,增強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增加文化積澱。

依據文本特點和單元主題、選編目的,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識不寫。

3、理解這首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薰陶。

依據學生對古詩文學習的已有知識基礎、文本特點和教材選編意圖,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熟讀並背誦古詩,理解詩句含義;難點是:想象詩句描寫的景色,受到美的薰陶。

教學方法:

引導誦讀,引導探究法

閲讀教學是學生的個性行為,教師的一切活動都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引導者,所以,我採用的方法是引導法:引導學生誦讀領悟詩句的美景,引導學生探究詩句的含義。

學習方法:

誦讀領悟,合作探究

閲讀教學要以讀為主,要重視朗讀訓練,所以我引導學生主要運用讀的方法來理解詩句和詩文,運用讀、思、議相結合的方法,經歷“初讀通順——讀出節奏——細讀明白——熟讀積累”的過程,採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教學任務。

本首詩我採用一個課時完成。

[教學過程]

一、激趣談話解課題

1、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秀麗,風景如畫。今天和大家一起去看一看八百里洞庭的美景。有誰知道洞庭湖的?(處理生字:庭)

2、結合學生收集的資料來介紹洞庭湖的。

(洞庭湖位於湖南省的北部,岳陽市附近,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煙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諸多名勝。著名詩人范仲淹來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經典之作。

3、揭題:介紹得真不錯,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從古至今有無數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寫下了許多描寫洞庭的美詩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詩人劉禹錫來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這樣一幅美景,不禁詩興大發,寫下了一首千古傳頌的佳作。今天,我們來學習劉禹錫的一首《望洞庭》。

從課題的“望”字,你能捕捉到什麼信息?

(設計意圖: 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是新課標的要求,所以我開課之處首先讓學生交流關於洞庭湖的一些知識,旨在通過交流的過程,讓學生在整體上對洞庭湖有一個感知,經歷由已知到未知的過程,並起到引題與解題的目的。)

二、初讀課文讀通順

1、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並讀出節奏。

2、檢查朗讀情況,適時處理生字詞:多音字:和,磨。生字的書寫:潭,螺。

3、範讀,讀出平仄。師示範讀。並介紹一二聲為平,三四聲為仄,平音讀長,仄音讀短。

(設計意圖:本環節設計有兩個內容,一是訓練學生對文本的朗讀能力,通過兩個層次的讀,一是正確,二讀通順,三讀出韻腳,完成對文本的初步感知。朗讀是學習古詩文的必要方法,理解詞意也是建立在感知文本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兩個層次的朗讀足以使學生對文本有了初步的瞭解。二是學習課文中的生字新詞。識字寫字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和重點,它貫穿整個國小階段,文本中出現的生字也要隨文學習,所以,安排識字寫字也是語文基礎性的直接體現。)

三、細讀詩句讀明白

1、結合插圖和詩文,你能説出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嗎?(湖光、秋月、湖面、君山、)?

2、你能用上一些四字詞語來形容看到的景物嗎?

月明星稀、風清月朗、風月無邊、皓月當空……波光粼粼、銀光閃閃、水平如鏡、水天一色、迷迷濛濛、朦朦朧朧、寧靜和諧。(加強積累) 3、再讀詩句,邊讀邊和同桌討論這些詩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標記,問問同學或者老師。

4、合作交流,理解詩句。

湖光秋月兩相和

(相:相互。和:和諧、協調。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時間是秋天的晚上。)

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顯得非常和諧。

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兩者融合在一起,顯得非常和諧。

潭面無風鏡未磨(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沒有。磨:磨拭。鏡未磨:指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師:有磨拭過的銅鏡給人怎樣的感覺?(朦朦朧朧、模模糊糊。)

湖上一點風也沒有,湖面朦朦朧朧,就像一面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師:詩中把什麼比作什麼?(把潭面比作沒有磨拭過的銅鏡。(比喻句要注意)

師:誰能美美地把這兩句詩讀好?(讀出平仄和感情)

湖光/ 秋月/ 兩相和,

潭面/ 無風/ 鏡未磨。(注意詩的節奏)

遙望洞庭山水色,(:遙望:遠望。)

師:點題,可以看出詩人離洞庭湖有一段距離,所以詩的題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這句詩的意思是遠遠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顏色,就像“白銀盤裏一青螺”。

白銀盤裏一青螺”。

師(出示實物:白紙和綠粉筆頭):你看到了什麼?請你與畫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嗎?

師:這句詩中,把什麼比作了什麼?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把(君山)比作(青螺)。

請帶着你的理解和感情讀好這兩句詩。

遙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銀/ 盤裏/ 一青螺。(注意詩的平仄)

(設計意圖:本環節設計有三步,一是讓學生在通讀的`基礎上,結合文中插圖,説出詩中描寫的景物,並嘗試用學過的詞語來描寫這些景物,給學生一個整體的意境,為下文理解兩個比喻句做好鋪墊,第二步是讓學校合作學習,自讀自悟,試着理解詩句意思。在學生合作時,教師隨時關注學生合作的進程,幫助他們解決疑難,使學生感到學得輕鬆。第三步是交流理解詞語的意思。在交流理解環節中,我將理解詞句與領悟意境融合在一起,從中感知詩意,體會詩中描寫的美景。)

四、熟讀詩句強積累

1、如果你就是劉禹錫,在一個秋月高照的夜晚,登臨岳陽樓,你會看到怎樣的景色?(請用詩句告訴大家。)

2、如果你就是劉禹錫,在一個月明星稀的秋夜,漫步在洞庭湖邊,看到皓月當空,月光如水,波光粼粼,水平如鏡,朦朦朧朧,寧靜和諧,你會是怎樣的心情?請帶着這樣的心情,朗讀詩句。

3、這首詩意境很美,請同學們美美地吟誦並試着背誦。

4、檢查背誦情況。指名背,齊背。

總結:同學們,洞庭湖是我國的名勝,觀光旅遊的人很多,你們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陽市邊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陽樓,好好地領略一下祖國的錦繡風光。

設計意圖:本環節我設計有三步,一是創設情境,用我心作你心,引導學生將自己當作作者,入情入境的誦讀;二是在誦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嘗試背誦並檢查。第三步是我通過結束語,激發學生對洞庭湖的興趣,激發學生有實地欣賞遊覽的想法,從而落實單元訓練主題:走進祖國的萬水千山。

《望洞庭》教學設計5

教學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應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教學內容:蘇教版第七冊語文教材第11課《古詩兩首》之《望洞庭》。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文。流利地背誦詩文。

2、學會本詩中的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受到美的薰陶。

教學重點:

1、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詩文。

2、理解詩意。

教學難點:

1、感悟詩的意境,受到美的薰陶。

教學準備:

1、老師課前查閲有關洞庭湖的有關資料。

2、一段優美、動聽的音樂。

3、製作剪貼畫。(藍天、湖水、秋月、倒影、青螺、船隻、樓亭)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洞庭湖在我國湖北省岳陽市,號稱八百里洞庭。這裏水面寬闊,煙波浩淼,水天相接。白天,陽光灑滿湖面,金光閃爍。湖面上漁人撒網捕魚,漁歌飄蕩;夜晚,圓月高懸,湖面寧靜,引人遐想。著名詩人劉禹錫寫下了著名的《望洞庭》一詩,讚美了這月光下的湖光山色。現在我們共同來欣賞這首古詩,好嗎?[一段優美的導語,加上老師生情的描述,深深吸引了學生,激發了學生求知的強烈慾望。]

二、欣賞詩文,交流感受。

1、放一段優美、動聽的音樂,老師範讀。學生閉眼欣賞,聆聽。

2、學生各自交流聽後的感覺。[優美的詩句,動聽的旋律,不知不覺中把學生帶入了詩的境界。學生有了初步的感受,為進一步理解詩意做了很好的鋪墊。]

3、老師相信大家通過學習,也一定能讀得很好。[簡單的話語,倍增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三、輕讀詩文,自學字詞。

1、學生各自輕讀詩文。要求要讀準字音,讀順詩句。

2、佈置學習任務:自學生字詞,注意讀準字音、認清字形、運用工具或聯繫詩文弄懂字意。二類生字要多讀讀。看誰讀得快。

3、學生自學。

4、學生彙報。請學生上台當小老師,寫寫、讀讀、説説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改老師講,學生聽的被動學習狀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提高了學生識字、寫字的`積極性。]

5、對於他的講解,你有什麼意見?[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四、理解詩句,拼貼圖畫。

1、指名讀詩文。老師、學生加以評點。

2、再次默讀,想想詩中描繪了哪些景物,用筆畫出來。

3、老師拿出單獨的景物圖片,請同學上台拼一拼,貼一貼,注意它們應在什麼位置。並且説説為什麼這樣貼。[將月夜洞庭美景躍然紙上,惟妙惟肖。]

4、貼完後,學生加以評點。指出帖得不對的地方;在進一步讀讀詩文;進行分析,改正。[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主動發現、團結合作的重要途徑。]

五、整體賞圖,精讀感悟。

1、分小組討論:你在這幅圖畫中,看到了什麼?學生看圖對畫面進行描繪。力求把話説完整,説生動。[有機地將詩句、圖畫聯繫起來,走入詩畫意境。教學形式活潑,訓練了學生的説話能力。]

2、老師加以點撥、評點。

3、大家在一起互相議一議,該怎樣讀?想怎樣讀就怎樣讀。老師見機指導[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合適自己的學習方式。]

4、派代表範讀。並説一説你為什麼要這樣讀?有什麼感覺?[學生聯想豐富,生趣盎然。詩中美好的意境就活動在學生腦海中,從而深深感到古詩魅力。]

5、學生評點。[培養學生感受、評價能力。]

6、同學們,詩人在秋天的夜晚看到這美景,被深深地吸引了,便詩興大法,寫下了《望洞庭》。乘着興致,小小詩人們,讓我們一起來吟誦一番吧!(配樂朗讀)

六、積累內化,遷移練習。

1、背誦古詩。

2、和學過的古詩比較一下,説説此首古詩和別的古詩描寫有什麼不同?[拓展思維空間,增加積累,加深體驗與感悟。]

教學隨筆:

老師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望洞庭》教學設計6

【教材分析】

《望洞庭》中詩人以輕快的筆觸,勾勒出一幅風景優美的洞庭湖秋夜圖。

明月當空的夜晚,詩人經過洞庭湖,記下所見的景象,故名為“望洞庭”。全詩的大意是:湖光秋月互相輝映,顯得那麼和諧,平靜的潭水,如一面沒經過打磨的迷濛的銅鏡,那月下洞庭湖裏蒼翠的君山,從遠處看,就好像在白銀盤裏盛放着一枚青螺。

【學情分析】

《望洞庭》這首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豐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將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繪得惟妙惟肖,躍然紙上。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山水儼然變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珍品,給人以莫大的藝術享受。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詩詞,對學習古詩詞也有了一定的方法。教學的程序可按照運用插圖和教師的導語帶入詩的意境---理解詞句、想像畫面---吟誦詩詞、體驗詩情的步驟進行。另外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注意課堂上要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歸還給學生,通過教師有效地促進和支持性教學行為,幫助學生突破教學重難點,組織學生在輕鬆、自由的課堂環境中快樂的學習。

【教學目標】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古詩;

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並能寫出本課《望洞庭》一詩所描繪的景色。

理解這首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薰陶。

【教學重難點】

理解古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準備】

洞庭湖風光的多媒體課件、配套朗讀音頻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詩句接龍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玩一個“詩句接龍”的小遊戲,老師説詩的上半句,看誰能最快説出詩的下半句。(“明石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飛流直下三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大家回答得真棒!那同學們有沒有發現小遊戲中這些詩句有哪些特點呢?

生:山水詩

2.揭題釋題

詩人遊歷了名山、名水之後,詩興大發,為了留住眼中的美景,於是寫下了這些山水詩,今天我們就跟隨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去看看他眼中的山水之美吧。請同學們跟老師一起書寫課題。(板書:望洞庭,師指導書寫“庭”,齊讀詩題)

3.瞭解詩人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其詩以律、絕為主,樂府小章尤為著名。有“詩豪”之稱。

主要作品:《陋室銘》《浪淘沙》《石頭城》等。

4.介紹洞庭湖

師:通過題目有誰知道這首詩寫的是哪裏的景呢?

生:洞庭湖

師:那洞庭湖在哪呢?

生:湖南省

師:那你們是怎麼知道的呢?

生:由書上的註釋知道的。

師:孩子們真是善於搜尋有用的信息,真棒!

師出示PPT尋找湖南省,並介紹洞庭湖。

(洞庭湖位於湖南省,岳陽市附近,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

師:現在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下洞庭湖的美景吧!(PPT展示洞庭湖圖片。)同學們你們看到了哪些景象?

生:晚霞、湖水、山、鳥……

師:那你們能用一些詞形容一下你看的景物嗎?

生:波光粼粼、夢幻迷人、金光閃閃、清澈見底、月色朦朧……

師送一組詞,出示PPT水天一色、湖中有山、水平如鏡、朦朦朧朧、水鳥翱翔

二、初讀古詩

1.自由讀詩

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劉禹錫的這首《望洞庭》。首先請大家自由讀讀全詩,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檢查字音

⑴指名讀,其他同學認真聽,你覺得他的字音讀準了嗎?

⑵指名評價,再讀,師評價,齊讀。

3.讀出節奏

⑴我們讀詩不僅要讀準字音,讀通詩句,還要讀出詩的節奏,下面請看黑板,請大家自由練讀,邊讀邊試着畫畫小斜線吧。指生讀。

⑵有一個人,她很厲害,很會讀詩,同學們想去見識一下她的本領嗎?請大家仔細傾聽。出示朗讀音頻。同學們有信心比她讀得好嗎?先自由地練習一下吧!指生讀,評價。齊讀。

三、理解詩意

1.自讀自悟

師: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學習古詩的方式,同桌之間互相交流詩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詞語畫上問號。(聯繫插圖;串聯詞意;發揮想象;反覆讀詩)

2.交流反饋

看着大家剛剛激烈的討論,肯定有不少收穫,那麼誰來説説你對詩句的理解?請同學們按詩句的順序,可以先讀出詩句,然後説説這句詩是什麼意思?

3.古今對比讀

師:剛才幾位同學描述得可真美,來,我們一起將這美麗的景色吟誦出來。出示PPT

古文 今文

女生:湖光秋月兩相和 男生:洞庭湖的水光和秋月相互映襯

潭面無風鏡未磨 湖面風平浪靜,如同一面沒經過打磨的銅鏡。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裏一青螺遠遠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綠,恰似白銀盤裏託着一隻小小的青螺。

四、感悟詩境

師:整首詩以精煉的語句向我們展示了洞庭湖的美景,那麼劉禹錫在《望洞庭》這首詩到底寫了哪些景物,請同學們輕聲讀全詩,邊讀邊圈畫出詩中描寫的景物。他又由此想到了什麼呢?(學生上黑板畫)

1.湖光秋月兩相和

師:誰來讀讀第一句。 生:讀

師:詩人是在什麼時候欣賞的洞庭湖美景的呢? 生:秋天的夜晚

師:你是從哪知道的? 生:從“秋月”一詞。

師:詩人看到了什麼? 生:湖光、秋月

(板書:湖月)

師:那是怎樣的湖光?怎樣的秋月呢?生:水平如鏡的湖面,銀色朦朧的秋月。

出示圖片:請你用四字詞語概括一下你眼中的美景。(風平浪靜,水天一色……)

師:是哪個字把這種水天一色玉宇無塵的和諧之美表現出來的?生:和(板書:和)

師:來,我們一起讀出這寧靜和諧之美。(齊讀)

2.潭面無風鏡未磨

師:在這湖光秋月寧靜和諧的氛圍中,詩人靜靜地凝望着洞庭湖波光粼粼的湖面,他想到了什麼呢?他是怎樣寫的?

生:沒有打磨過的銅鏡。

師:是什麼讓詩人聯想到是沒有打磨過的銅鏡?

生:水平如鏡的湖面。

師:把湖面比作鏡子似乎沒有什麼奇特之處,同學們在作文中也常常這樣描述,可是作者卻別出心裁的比作沒有打磨過的銅鏡,為什麼要強調沒打磨過的呢?

師:我們先來看看這幅圖,白天,陽光照在湖面上,給人什麼樣的感覺?(金光閃閃、清澈見底……)此時,天上的白雲,岸邊的樹木倒影是不是看得清清楚楚。

師:再想想,夜晚,月光沒有陽光那麼亮,灑在湖面上給人什麼樣的感覺呢?(湖面看起來朦朦朧朧、迷迷濛濛。)

師:這看起來朦朦朧朧的湖面能像一面鏡子一樣平滑嗎?

師:那這是一面什麼樣的銅鏡呢?(未經打磨的銅鏡)

師: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古代未經打磨的銅鏡是什麼樣子吧。(出示銅鏡圖片)沒有打磨過的銅鏡給人一種怎樣的感覺?(模糊,朦朧)

夜晚,湖面迷迷濛濛,看不清,就像沒有打磨過的銅鏡一樣。詩人劉禹錫對景物的觀察是多麼的細緻啊,我們也要像他一樣,在生活中做一個善於觀察的人。(板書:觀察)

來,我們一起感受感受洞庭湖的朦朧美吧。(齊讀)

3.遙望洞庭山水翠

師:在這朦朧的`月色中,詩人眺望遠處,還看見了什麼景色呢?誰能把它讀出來?(生讀)在這句詩中詩人着重寫了什麼景物?(生答)(板書:山水)

師:這裏的山水有什麼特點?你能用詩中的哪個字眼來概括出來?(翠)

師:在皎潔的銀輝之下,山愈顯青翠,水愈顯清澈,山水相互映襯,渾然一體,這也是一種和諧之美。誰能用自己的朗讀表現山水之美?(指名一列讀)

4.白銀盤裏一青螺

師:作者看到這樣的山水又聯想到了什麼呢?(生答)

師:你覺得這句詩妙在哪?(生答:……比作……)

師:這是多麼精妙絕倫的比喻啊,詩人為什麼要這樣比喻呢?

(詩人看到月光灑在湖面上,湖面波光粼粼,想到了……)

(詩人的視線又從廣闊的湖面集中到君山這一點,君山在這湖中就好像…)

師: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那是怎樣一幅美景吧。(出示圖片)

師:詩人的想象力可真豐富啊!我們在寫作時也要像詩人一樣放飛想象的翅膀。(板書:想象)

師:詩人想象豐富,比喻恰當,寫下這句詩,你感受到詩人對洞庭湖懷有一種怎樣的感情呢?(喜愛、讚美、對大自然的喜愛)

5.創設情境讀

師:一隻晶瑩剔透的銀盤裏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

生:白銀盤裏一青螺。

師:詩人筆下的洞庭山水變成了精妙絕倫的工藝品,給人莫大的藝術享受,詩人可真浪漫啊!

生:白銀盤裏一青螺。

師:精妙的比喻讓人感受到詩人壯闊不凡的氣度,真不愧被稱為“詩豪”。

生:白銀盤裏一青螺。

考一考

看到

聯想

比喻

五小組合作

1.小朗誦家:請大家將《望洞庭》讀給同學聽聽;

2.小小作家:想象《望洞庭》所描繪的景色,用幾句話寫出來;

3.小小畫家:在你的畫紙上畫一畫《望洞庭》所描繪的景色;

4.小小書法家:請將《望洞庭》整齊地書寫在你的方格紙上。

六、交流展示

小組上講台展示自己的成果。

七、佈置作頁

師: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了劉禹錫的《望洞庭》,詩人把美麗的洞庭湖描繪出來,讓我們得到了美的享受,還有許許多多有名的詩人都慕名而去,寫下了不少經典名篇,請同學們下去搜集一些下節課我們再一起分享交流。

八:教學板書:

望洞庭

唐 劉禹錫

湖 月 和

觀察

山 水 翠

想像

九、教學反思: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所寫的一首山水詩,在詩中,作者以輕快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優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圖。詩歌短小,卻感情深刻。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反覆引導學生朗讀,讀的過程中要求讀準字音,注意停頓。接着指名幾位學生朗讀,然後再齊聲朗讀。聽完老師的泛讀之後,讓學生再讀詩。在理解詩意的這一環節我放手讓學生聯繫自己以前學過的古詩方法同桌交流,並進行了古今對比讀。在感悟詩境這一塊我採取的逐句分析,並重點解釋了鏡為磨的含義,並引導學生掌握詩人整首詩最精妙的地方在於比喻句的應用。最後安排的小組合作展示孩子的喜歡的方面。把空間時間留給孩子。

當然,在這堂課中,我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在課堂上,點撥引導的太細,應再多留一些時間讓學生自讀自悟。而且由於時間關係,小組合作中有的孩子還沒能夠完成自己的作品。處理的太過匆忙。以後還得多多向其他老師學習,爭取一次比一次進步。

《望洞庭》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意,體會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感情。

2、運用古詩的學習策略指導學生自得自悟,培養自學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練習背誦。

【教學過程】

一、複習《獨坐敬庭寺》

1、背誦。

2、這首詩描寫了秋夜月光下的美景,有山、有水,充滿了詩情畫意,表達了詩人秋夜思戀友人、故鄉的深情。

二、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第二首古詩──《望洞庭》

1、詩歌的作者是唐朝的劉禹錫。

2、理解:

望:遙看

洞庭:洞庭湖

3、交流有關洞庭湖的資料。

4、師小結:

八百里洞庭,湖中有山,湖外有湖,煙波浩淼,碧波萬傾,水天相接,氣象萬千,號稱天下第一水,有神仙洞湖的美譽。自古以來,它以湖光山色引人,使得許多文人墨客為之傾倒,留下了無數名篇佳句。

5、今天我們要學的《望洞庭》就是唐代詩人劉禹錫途經洞庭湖時留下的詩句。

(板書:由題入手,瞭解背景)

三、輕讀詩文,讀準字音,讀通讀順

(板書:藉助拼音,讀通讀順)

四、理解字義

1、和:和諧

2、山水色:這裏泛指君山一片碧綠。

3、看圖理解(青螺、銀盤)。

(理解時要求學生加以想象)

五、連起來説説詩句的意思

1、學生説。

(板書:理解字意,串講詩意(想象))

2、師小結:

是啊!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山水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品。你們體會到詩人當時的.什麼情感?

3、讚美之情。

4、練讀,感情讀。

(板書:體會詩情,感情頌讀)

六、背誦

1、短短28個字,運用了三個比喻句,將一幅山水畫展現在我們的眼前,讓我們領略到了詩歌的魅力。

2、讓我們試着把它背誦出來。

(板書:背誦、默寫)

七、小結古詩學法

1、由題入手,瞭解背景。

2、藉助拼音,讀通讀順。

3、理解字意,串講詩意(想象)。

4、體會詩情,感情誦讀。

5、背誦、默寫。

八、我們用這種方法學習了兩首古詩

1、齊讀。

2、説説這兩首詩有什麼共同的地方?

(秋月、有山有水、景美)

3、有什麼不同之處:

小結:

同是寫秋天月夜美景,但李白是借景抒情,而劉禹錫是讚美之情。感情不一樣,意境也不一樣。

淒涼、悽美、依依不捨

月色柔和,景色柔美、

4、這就是詩,因此需要我們去研讀、去體會。

九、作業

默寫兩首詩

十、家庭作業

回家寫出第二首詩的意思

《望洞庭》教學設計8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識不寫。

3.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並能寫出本課題《望洞庭》一詩所描繪的景色。

4.理解這首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薰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1.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秀麗,風景如畫。前不久大家遊了一回九寨溝,感受頗深,並寫了非常優美的文章。今天,想帶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領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誰知道洞庭湖的?

2.結合學生收集的資料來介紹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於湖南省的北部,岳陽市附近,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煙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諸多名勝。

生:著名詩人范仲淹來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經典之作。

師:介紹得真不錯,咱們一起去看看。

3.多媒體出示洞庭湖的畫面。

師:你看到了什麼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師:你能用上一些詞來形容看到的景物嗎?

生:月明星稀、風清月朗、風月無邊、皓月當空……

4.師送一組詞,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銀光閃閃、水平如鏡、水天一色、迷迷濛濛、朦朦朧朧、寧靜和諧。

5.引出課題。

師: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從古至今有無數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寫下了許多描寫洞庭的美詩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詩人劉禹錫來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這樣一幅美景,不禁詩興大發,寫下了一首千古傳頌的佳作。聽,他正在吟誦呢!

多媒體出示詩和配樂朗誦。

二、精讀會意。

1.自讀全詩,明要求。

讀準字音,讀不準的生字看生字表,讀通詩句。

2.檢查自學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讀,邊讀邊思考,你讀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詞,來説一説。

(一)教學“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兩相和”。(多媒體出示)

相:相互。和:和諧、協調。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時間是秋天的晚上。

師:你理解得真不錯

生:我理解“兩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顯得非常和諧。

生:這句詩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兩者融合在一起,顯得非常和諧。

生:我理解了“潭面無風鏡未磨”(多媒體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沒有。磨:磨拭。

鏡未磨:指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師:沒有磨拭過的銅鏡給人怎樣的感覺?

生:朦朦朧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這句詩意:湖上一點風也沒有,湖面朦朦朧朧,就像一面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師:詩中把什麼比作什麼?

生:把(潭面)比作(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師:誰能美美地把這兩句詩讀好?(給生配樂)

湖光/ 秋月/ 兩相和,

潭面/ 無風/ 鏡未磨。

(二)教學“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裏一青螺”。(多媒體出示)

生:遙望:遠望。

師:點題,可以看出詩人離洞庭湖有一段距離,所以詩的題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這句詩的意思是遠遠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顏色,就像“白銀盤裏一青螺”。

師(出示實物:白銀盤和一個青螺):你看到了什麼?

生:我看到了白銀盤裏放着個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

師:請你與畫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嗎?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變成了一個精美絕倫的工藝品。

師:這句詩中,把什麼比作了什麼?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把(君山)比作(青螺)。

請生讀好這兩句詩。

遙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銀/ 盤裏/ 一青螺。

師:這首詩意境很美,誰能美美地把它吟誦並背誦。

師:閉上眼睛,聽配樂朗誦,你能想象出這樣的景色嗎?用上一兩個形容詞來説一説。

生:秋天的一個夜晚,我和劉禹錫登山嶽陽樓,遙望洞庭湖,銀色的月光灑在水平如鏡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銀盤裏的一個青螺,十分惹人喜愛。在這個寧靜和諧的夜晚,我和劉禹錫依依話別。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邊,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個湖面像籠罩着一層薄紗。朦朧中,那君山就像一個放在白銀盤裏的青螺,我被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三、總結。

同學們,洞庭湖是我國的名勝,觀光旅遊的人很多,你們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陽市邊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陽樓,好好地領略一下祖國的錦繡風光。

四、作業。

1.用鋼筆描紅。

2.想象《望洞庭》所描繪的景色,用幾句話寫下來。

五、評析。

1.注重遷移、積累、感悟,習慣情趣。

活用了於永正的五重教學法,用兒童化的語言讓孩子們從讀中發現問題,產生美感,產生樂學感。

2.在操作過程中重情趣。

古詩詞很美,但不好教,在一幅直觀的畫面中,學生有針對地去匹配他已有的知識,既回憶起了以往學過的“風清月明”、“風月無邊”,又把握了詩文審美韻味與內涵。在積累語言與情感的基礎上,注重對生命的感悟,展示自己對古詩的個性解讀,“白銀盤裏一青螺”一句低調處理,更顯示了學生能觸類旁通地創造性思維。

3.“口頭為語,書面為文”。寫不止半壁江山,兩根柱子一條龍之説,提升了習作的地位,使之更科學合理化。在課堂上強調課文對生活的'熱愛和練説練筆的積極性。將課後的習題設置成“岳陽樓上望洞庭”的情境練説,有的學生進入了角色,在與劉禹錫的朋友話別;有的利用了蒐集的資料介紹了《題君山》的詩文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把對景色的描摩,詩意的外化活用糾個性的表達中,不正是語文素養的提高嗎?而課首的成語系列也自然的水到渠成、學以致用。

4.《望洞庭》古詩解讀。

《望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裏一青螺。

歸納一下值得思考和討論的問題,主要有三:

查《現代漢語詞典》,“和”字的讀音一共有四種,但與這一語境的意思相關的讀音有兩種:一是讀hé。二是讀hè。細細揣摩,我以為:此處之“和”還是讀作第二聲(hé)為妥。其理由有三:

(1)從“和”的字義來看,它最初是“相應”或“諧”的意思。許慎的《説文解字》有云:“和,相應也。”《廣雅釋古三》也説:“和:諧也。”後來,引申為和睦、協調。段玉裁在《説文解字注》中強調:“古唱和字不讀去聲。”由此不難發現:“和”字最初的意思是由聲音相應而來的。它應讀作hé,在古代,即便是“唱和”的意思,也不能讀為“去聲”。如今的第四聲讀法是後來隨着字義地不斷延伸與擴大,分化出來的。再從“和”字的現代解釋看,此處之“和”也不應讀作hè。《現代漢語詞典》認定:當“和”字讀作hè時,一是指“和諧地跟着唱”;二是指“依照別人的詩詞的題材和體裁做詩詞。”但不管哪種解釋,都有“跟從”與“依照”的意味。聯繫詩句“湖光秋月兩相和”。如果將“和”字讀作hè,解為“跟從”與“依照”,那就與詩句的意思不合了。

(2)從此詩的格律來看,此詩當為首句入韻。我們知道,按照詩詞格律的規定,七絕的格律類型大體有四。

其一:⊙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其二:⊙平⊙仄仄平平,(韻)⊙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其三:⊙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其四:⊙仄平平仄仄平,(韻)⊙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與上述格律比照,此詩應屬七絕的類型之二。所以,首句必須押韻,而且應為平聲。

(3)從上下文來看,上文的“相”是“交互”的意思,所以只有將“和”字讀作hé,解為“應”或“諧”,才能與上文“相”字的意思貫通。如果將此字讀作hè,那就會使“和”字塗上“跟從”或“依照”的色彩。這樣做,顯然與詩人筆下的情景不合。

(4)“鏡未磨”究竟應作和解釋?

對第二句中“鏡未磨”的解釋有二:一説是水面無風,波平如鏡;一説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面沒打磨時照物不清楚。

搞清楚這一問題的關鍵是要弄明白“鏡未磨”究竟是什麼樣。《淮南子.脩務訓》上這樣説:“明鏡之始矇然未見形容也,及拭之以玄錫,磨之以白氈,則鬚眉微毛可得而察。”意思是説,銅鏡一開始的時,鏡面暗淡無光,還不能照出人的面容,只有在鏡面敷上一層反光劑氧化錫(或謂水銀),再用白氈打磨(即拋光),才能光潔明亮。由此可見,詩中的“鏡未磨”,當是指銅鏡未經打磨暗淡無光的樣子。若簡單地將“鏡未磨”解釋為水面無風,波平如鏡,突出的是湖面的平,就與古代的銅鏡尚有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等多種形制的事實並不完全相符。所以我以為,“潭面無風鏡未磨”一句還是理解為“無風的湖面就如同未經打磨的鏡面一般暗淡無光”為妥。這樣解釋,既與當時湖面上光線不足,水波不興的情境相合,也與詩人置身於特殊的觀察位置——岳陽樓月夜俯望洞庭之所見相符。

(5)“青螺”究竟是何物?

最後一句中的“青螺”究竟是何物呢?也有兩種説法。有人説,“青螺”是一種青黑色的螺形的墨,是古代婦女畫眉所用;也有人説,“青螺”就是青色的田螺。首先應當肯定,不管是那一種説法,它們都是以“青螺”的形象來比洞庭湖中的君山,這一點是肯定的。比較以上兩種對“青螺”的説解,我以為,後一種説法更為直接,更加具有原創性。

為什麼人們會把“青螺”釋為一種青黑色的螺形的墨,是古代婦女畫眉的用品呢?這很可能是受神話傳説的暗示。相傳在遠古時代,洞庭湖中並沒有島。每當狂風大作、白浪滔天時,來往船隻無處停靠,常被惡浪吞沒,當地人民苦不堪言。這件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們忍痛脱下身上的螺殼,結成一個個小島,後來連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峯,就是72位螺姑娘變成的。

説來也巧,雍陶也曾寫過一首《題君山》,其詩曰:

煙波不動影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讀雍詩,我們不難發現,詩人從君山的倒影起筆,點出了湖山的色彩,繼之又將神話傳説融於景物描寫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兩諧地呈現在我們眼前。與劉禹錫的《望洞庭》相比,可以説,兩首詩都巧妙地以“螺”作比,劉禹錫的《望洞庭》是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成銀盤中的青螺,而雍詩則是將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人們説,對比之下,細微的差異可能會更加清楚。

《望洞庭》教學設計9

【教學內容】

內容一《望洞庭》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一青螺。補充教材內容二

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雍陶《題君山》 【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八冊第一課《古詩三首》中的第二首詩。這篇課文是描寫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詩。《望洞庭》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在被貶為朗州司馬後,赴任的途中經過洞庭湖時所作。這首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豐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繪了一幅寧靜優美的洞庭月夜圖,重在表現洞庭湖的柔和秀美。古詩先寫“秋月”與“湖光”相映照,月光如水灑在湖面上,水平如鏡,靜靜的月,靜靜的湖,兩相輝映,構成了一幅沉靜、和諧、秀美的景色。“潭面無風鏡未磨”貼切地表現了千里洞庭風平浪靜的安寧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別具一種朦朧美。古代沒有玻璃,鏡子是用青銅鑄的,磨光以後才能照人。未磨的鏡面,朦朦朧朧,用來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處。以生動形象的比喻補足了“湖光秋月兩相和”的詩意。因為只有“潭面無風”,波瀾不驚,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調。放眼遠望,皓月銀輝之下,洞庭山愈顯青翠,洞庭水愈顯清澈,山水渾然一體,望去如同一隻雕鏤透剔的銀盤裏,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如精美絕倫的工藝珍品,生動形象。全詩純然寫景,既有細緻的描寫,又有生動的比喻,詩人極富想象力的描寫,將洞庭的湖光山色別出心裁地再現於紙上。

【設計理念】

古人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古詩語言凝練,所描繪的意象所構成的意境美,能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培養學生欣賞美,感受美的能力。但很多時候,古詩的教學都只是注重讓學生理解詩的意思,忽視對意境的感悟。對於學生來説“詩境”難以感悟,這也是我們古詩教學的難點。

《望洞庭》這首詩總體給人空靈、縹緲、温柔、寧靜、和諧的感受,特別是詩中形象的比喻,形、色和諧,讓人感到洞庭山水如設色淡雅、造型精緻的藝術品,玲瓏剔透。根據這首詩的特點,本節課,我力圖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通過豐富想象,感受水天一色物象的畫面美,從而感悟空靈、縹緲的意境美。為了突破難點,我在設計時整首詩緊扣“和”教學,首先從“色調”方面來引導學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畫面美,感悟“和”。其次抓形象的比喻,從形、色兩方面引導學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藝品般的畫面美,進一步品味“和”。在學習後兩行詩,感悟詩句“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一青螺”詩人別出心裁的比喻後,巧妙引出唐五代詩人雍陶的《題君山》中的名句“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兩首詩都運用豐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寫出了洞庭的寧靜、和諧的景象。這兩句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成銀盤中的青螺,一首將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把名句拿出來讓學生進行賞析,想象畫面。使學生在體會巧妙的比喻同時,洞庭的山水的秀美也給他們留下深深的印象。最後是拓展6句古詩名句。一是讓學生遷移學詩的方法。二是領略詩人從不同角度寫洞庭的山水的美。三是激發誦讀經典興趣,引導學生積累絕妙佳句。本節課設想做到三抓:⑴抓字眼:旨在明確詩的意思。⑵抓想象:旨在領悟詩的意境。⑶抓吟誦:旨在進一步昇華情感,得到美的薰陶。(緊扣我校經典詩文誦讀實驗的課題”經典詩文名句的教學研究”設計教學)【教學目標】

1、學會《望洞庭》詩中出現的生字,能結合註釋理解詞義。

2、通過品讀,想象《望洞庭》古詩詞所描繪的畫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3、在交流體會描寫月夜洞庭的美景時,隨機指導學生有感情的誦讀,體會作者的情懷。背誦《望洞庭》。

4、拓展吟誦洞庭美景的名句,達到深化和積累的目的。 【教學重點】理解“兩相和”、“白銀盤”和“青螺”,想像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畫面美,感悟詩境,體會形象的比喻。

【教學難點】

想像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畫面美,感悟詩境,體會形象的比喻。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是蘇軾筆下的水,祖國的山山水水,從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寫下了許多美詩佳句,今天我們隨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去感受一處山水,板書《望洞庭》。指導書寫“庭”

二、讀準古詩,整體感知

1、師配樂範讀古詩,提出傾聽的要求。

2、自學古詩,小組交流要求:(1)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2)藉助插圖、註釋、字典理解古詩的大意。(3)小組合作學習:交流難理解的字、句。

三、讀好古詩,理解古詩

1、指名讀詩。(通過評價導向,從讀準字音,字正腔圓到讀出節奏)

2、指名講古詩的大意。

四、想象畫面,感悟詩境

(一)再讀古詩,邊讀邊想象詩中的畫面,讀到有所感覺時把你的手舉起來。

(二)美讀古詩,想象畫面。

1、品讀前兩行詩,抓住“和”來引導學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畫面美。感悟“和”

(1)你從前兩行詩中讀懂了什麼?“和”是什麼意思?(2)説説你想象的畫面。

(引導學生語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銀色的光輝撒在湖面,朦朧的月光。)

(3)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引導學生讀好詩句。如:用你的.朗讀來表達你的感受。(師生評價)應該怎樣讀?(輕輕地讀、讀出柔和的美)

引讀:秋月的清輝靜靜地灑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層薄薄的輕紗——

是多麼的寧靜!一起來讀……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籠罩,點點銀光,此時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間,是那麼温柔,一起讀……

小結:一個“和”字讓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這首詩的“眼睛”叫詩眼。

2、品讀後兩行詩,從形、色兩方面引導學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藝品般的畫面美,進一步品味“和”

(1)這洞庭湖是怎樣的山,怎樣的水?

(2)你能説説,到底從哪裏感覺到,詩眼“和”你想象的畫面怎麼樣?(引導感悟比喻用得形象、生動、巧妙。)

(3)你有這樣的感受,你覺得應該怎樣讀?(只要學生講出讀的理由符合詩意即可,讓學生個性化朗讀,或驚訝或讚歎等,讓學生練習讀互相聽,聽出什麼感覺,告訴同學。)

(4)指名讀(以評促讀,引導學生讀出韻味,逐步提升讀的質量。)

(5)品味獨特的比喻:末句改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這樣改行嗎?

3、補充教材內容二,通過對比,欣賞比喻的巧妙(1)談話引出詩人“雍陶”,投影出雍陶的《題君山》“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2)學生自讀,感悟詩意,品味語言的形象生動。(3)師讀,要求同學閉上眼睛聽,你彷彿看到了什麼?(4)反覆引讀這兩個比喻句,讓學生體會兩種不同的比喻生動和所描繪的美。

點點銀光……翠綠的君山,詩人不由讚歎到——

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的嫵媚姿態,美如仙女,楚楚動人如——

4、配樂朗讀古詩一和補充材料

5、體會詩人寬廣、豁達的胸懷。(八百里洞庭在詩人的眼中是——

6、背誦古詩。

四、欣賞名句積累名句(10分鐘)

自古人稱“洞庭天下水”。許許多多有名的詩人,像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寫下了不少經典名篇,傳誦至今,我們一起來欣賞。

1還記得我們學習〈望洞庭〉是用什麼方法學習的?

2、出示6個名句,提出要求。

(1)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兩句詩,多讀幾遍,並品味詩句好在哪裏。

(2)同桌交流讀後的感受。

3、學生選自己喜歡的詩句讀,並想詩句的意思,品味詩句。

4、集體交流感受。

交流2—3句詩,採用指名講,講後讀,同學補充等形式,好的句子全班齊讀。

5、背誦自己喜歡的詩句。

五、總結

六、作業

背誦剩下的名句,默寫《望洞庭》。板書設計:望洞庭

光、色

和(柔)形

補充教材內容二

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雍陶《題君山》

《望洞庭》教學設計10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理解古詩的意思。

2、反覆誦讀古詩,於品詞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讀成誦。

3、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潔和精美絕倫,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激發對洞庭湖的喜愛和讚美之情,受到美的薰陶。

教學重難點:

重點:感情朗讀古詩,理解古詩的意思;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潔和精美絕倫,體會詩人對洞庭湖的喜愛和讚美之情。

難點:對“兩相和”、“鏡未磨” “白銀盤裏一青螺”景象的感悟。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師板書“洞庭湖”:你們領略過它的美景嗎?

2、讓我們來遊覽一番(播放課件)。相機請去過的同學做小導遊簡略介紹。

3、多媒體出示洞庭湖的畫面。欣賞“月夜圖”時,請學生嘗試用詞語形容所看到的景象,如:水平如鏡、波光粼粼、月光如水、皓月當空、月明星稀、風清月朗……

二、學習古詩

(一)知作者

1、板書:劉禹錫、望。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詩人(指板書)來到了洞庭湖附近,眺望了月夜下的洞庭湖美景,於是詩興大發,寫下了這首千古傳頌的佳作——《望洞庭》。

2、關於劉禹錫,你們瞭解多少?(劉禹錫:字夢得,唐代文學家、哲學家。與白居易並稱“劉白”。代表作:《烏衣巷》、《陋室銘》。)

(二)明詩意

師: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劉禹錫所吟誦的景象中去。

1、要求學生自讀全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彙報讀,正音。

3、小組競賽形式朗讀古詩,指導評價。

4、引導學生回憶理解詩句內容的方法(查字典、看註釋、看插圖、讀資料等)。

5、自主選用以上方法在小組內説説詩句的基本意思。

6、全班交流詩的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明月的清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湖上無風,迷迷濛濛的湖面就像未經磨拭的銅鏡一樣。在皓月銀輝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遠望如同銀盤裏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

7、重點把握:“兩相和”——〉湖光與秋月之“和諧”。這是水月澄潔的寧靜氛圍,呈現出一派和諧之美。“鏡未磨”——〉把“潭面”比作“沒有打磨的銅鏡”,有些模糊,有些迷濛。為什麼?(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闊湖面,漣漪輕起,波光粼粼)湖面浩闊,如月下銅鏡鋪在大地。漣漪輕起,粼粼細波,好一派迷濛之美。“銀盤青螺”——自然之美。月夜遙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顆青螺綴放在白銀盤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絕倫的.工藝珍品,讓人愛不忍釋,好一處秀美柔和之景。

(三)悟詩情

1、播放背景古樂,學生自由練讀,想象畫面,讀出韻味,感受意境。

2、讀着詩句,你眼前浮現了怎樣的畫面?

3、你體會到詩人怎樣的心情?請讀出這種感受。

三、背誦全詩

1、自由組合練習誦讀。

2、指名背誦。

四、拓展延伸

1、同學們,描寫洞庭湖的詩還有許多,如孟浩然的“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杜甫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這些詩句的特點是把洞庭湖寫得氣勢雄偉、境界壯闊。劉禹錫本詩卻不同,重在表現洞庭湖的柔和秀美。現在,給大家見識兩首同題詩(課件出示),我們來對比誦讀一番。

題君山 題君山

(雍 陶 ) (方 幹 )

煙波不動影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 曾於方外見麻姑,聞説君山自古無。

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元是崑崙山頂石,海風吹落洞庭湖。

2、洞庭景象美不勝收,古往今來,歌頌者無數。回家後,請感興趣的同學收集一下描寫洞庭湖的詩歌和文章,我們找個機會再來交流。

五、佈置作業

1、收集描寫洞庭湖的詩歌和文章。

2、默寫《望洞庭》,可配畫。

《望洞庭》教學設計11

教學任務:

1、理解《望洞庭》詩意,並寫出詩意。

2、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新課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誰能來述説詩意,並有感情地背誦?

2、説説對劉禹錫的瞭解:劉禹錫,唐代詩人,洛陽人,其詩通俗、清新、有民歌特色。

3、介紹洞庭湖:位於湖北省北部,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有”八百里洞庭“之稱,湖中有君山,名勝很多。指名説。

4、指名背。

二、回憶學法,引導自學。

1、指導回憶《峨眉山月歌》的學法逐句理解詩句的意思。

2、串講詩句的意思。

3、看圖想象。

朗讀體會。

運用學法學生自學。教師巡視自學情況。

檢查生字:磨洞潭螺

三、流彙報自學情況

1、一、二句的意思: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天空的月亮銀光閃閃,湖水與月亮叫相互應的那麼寧靜、和諧,湖上一點風都沒有,湖面就像沒有磨拭過的銅鏡一樣。

交流:

1、字詞意思:相:相互

和:和諧,協調

鏡未磨:未曾擦拭過的鏡子。

2、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詩。

3、三、四句的意思:遠遠望去,那在月光映照下的洞庭湖就像一個白銀作成的盤子,而那湖中青翠的君山就像放在銀盤裏的一個小巧玲瓏的青螺。

遙望;遠望。

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詩。

引導思考討論:

1、詩歌寫的是什麼時候的'景色?

2、”湖光山色“為什麼會”兩相和“?

3、文中的餓”鏡“、”白銀盤“、”青螺“分別指什麼,為什麼要這樣比?

1、看圖想象,思考討論。

2、交流。

四、引導想象詩的意境。

1、出示課文掛圖或幻燈。觀察,用文中的詞句來描繪圖意。

2、觀察圖,朗讀詩句。

指名描述意境。

指導朗讀、背誦。

1、師範讀

2、評讀,指點停頓方法和重音。

以讚美的語氣來讀。

1、生聽讀。

2、自由練讀。

指名讀、背。

指導生字練寫生字。

作業:想象《望洞庭》這首詩描繪的意境,並寫下來。

《望洞庭》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背《望洞庭》,積累古詩,感受祖國山川之美.

2,閲讀短文《為銀杉保險》,瞭解有關保險的知識.

3,看圖作文.

4,歡慶國慶節,自辦小報.

教學重點:

閲讀短文《為銀杉保險》,瞭解有關保險的知識.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寫好作文.

教學時間:三課時

課前準備:蒐集,交流有關保險的知識.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背誦古詩《望洞庭》.通過閲讀短文,瞭解有關保險的知識.

教學重點:通過閲讀短文,瞭解有關保險的知識.

教學難點:通過閲讀短文,瞭解有關保險的.知識.

教學過程:

一,讀一讀,背一背

望洞庭

(唐)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裏一青螺.

二,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反覆吟誦,讀出詩的韻味.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下來.

三,朗讀《為銀杉保險》,理解內容.

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自學:(個人讀,雙人讀,小組讀,互相討論等學習方式;教師巡視課堂,或詢問,或指導,或鼓勵.)

1,學生圍繞問題自學短文,試着解決問題.

2,討論交流:

(1)這篇短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2)你還知道那些有關保險的事情

(3)交流你搜集的資料,知識.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看圖作文.

教學重點:有順序地觀察圖畫.

教學難點:指導學生寫好作文

教學過程:

一,出示作文要求:看圖作文,作文要符合圖意.

二,讀題目要求,使學生初步瞭解作文內容.

三,再讀題目要求,思考本次作文對我們提出了什麼要求

學生可以寫從書中的圖畫上看到的和想到的,也可以寫從自己最喜歡的圖畫上看到的和想到的.

四,仔細觀察圖畫,看懂圖意.

有序觀察,看懂圖意;

合理想象,豐富畫面;

編寫故事,符合圖意.

五,學生作文,教師巡視

六,個別面批,指導差生

七,交流作文,修改作文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實踐活動,提高學生蒐集資料,閲讀,習作,設計,書寫等能力.

教學重點:提高學生蒐集資料,閲讀,習作,設計,書寫等能力.

教學難點:學生篩選蒐集到的資料,辦有特色的小報.

教學過程:

一,激發學生參加活動的積極性.辦小報,迎國慶.引導學生關注祖國的發展變化,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二,指名讀《實踐活動》中的"辦小報,迎國慶".

三,全班討論,明確辦特色小報活動的程序和方法.

1,起報名.要有自己的創造性.

2,版面安排.美觀大方,圖文並茂,錯落有致.

3,書寫工整,儘量不寫錯別字.

四,展示小報,互相學習.

《望洞庭》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⑴認識“螺”,掌握“庭、鏡、磨、螺、潭”5個生字。

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⑴繼續進行自主識字,提高學生隨文理解詞意的能力。

⑵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的意境。

⑶學習通過查閲工具書瞭解相關資料理解詩句意思。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瞭解洞庭湖的靜美。體會詩人用心感悟自然,用愛抒寫自然的情懷。

[策略與方法]

反覆朗讀,背誦,讀中感悟。

[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

蒐集有關春天的古詩,藉助工具書理解古詩。

2、教師準備:

寫好古詩的黑板、古詩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師:

前三篇文章我們瞭解了大自然的美麗,今天我們來看看祖國風景名勝的美。談談自己到過哪些風景名勝,激發學生對風景名勝的嚮往。

二、自學古詩,感悟詩情

1、讀詩。

2、解詩題:

詩題“望洞庭”“洞庭”指的.是洞庭湖。

從一個“望”字你瞭解到了什麼?

3、解詩句:

⑴請大家讀一讀詩句,對哪些字詞還不明白。

⑵學生質疑:

根據學生髮問和回答,課件出示難解字詞意思,讓學生板書

(看註釋、查字典、聯繫上下文等)。

⑶以四人小組合作的形式討論詩句的意思。

⑷你學懂了哪一句,向大家彙報一下:

根據學生髮言進行補充糾正(連字詞意思、看插圖等)。

⑸把整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説一説。

三、師生對話、品悟詩情

1、如詩句中描寫了哪些景物:

洞庭湖中

“洞庭”“湖光”“秋月”“潭面”“無風”“鏡”“遙望”“山水”“白銀盤”。

3、讀着詩句讓你浮現了怎樣的畫面?

4、解答疑問:

“兩相和”“鏡未磨”“翠”“青螺”等詞語的理解部分學生會感到困難,教師

可以結合資料進行説明。

4、讀全詩,體會望洞庭的動之美。

5、品味吟讀,入境背誦:

理解了詩歌意思後,如果你能夠入情入境地想象詩人當時的情景,品味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就更好了。

鼓勵學生背誦。

四、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自主認識字詞,同桌互相測試。

2、指導學生找形近字的方法記憶“庭、鏡、磨、螺、潭”生字。

五、拓展延伸,積累實踐

孟浩然也寫了一首描寫洞庭湖的詩,我們來比較背誦欣賞。

《望洞庭》教學設計14

課文內容分析:

《古詩三首》一課由《望天門山》《飲湖上初晴後雨》《望洞庭》三首詩組成,都是描繪祖國山河美好,讚美大自然美麗風光的古詩。《望天門山》寫的是天門山與江對峙,長江波瀾壯闊的雄奇秀麗的景色,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之情。《飲湖上初晴後雨》通過描寫西湖在不同氣候下顯現的不同風姿,表達了作者對西湖的喜愛之情。《望洞庭》以輕快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優美的洞庭湖秋月圖,表達了詩人對洞庭湖美景的喜愛和讚美之情。三首詩都是寫景的,有共同之處,可以重點教學第一首古詩,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學另外兩首。

學情分析:

第二學段的孩子對古詩的學習有興趣,也有初步的方法積累。課程標準對第二學段古詩學習時提出的要求是不做過多的解釋,瞭解詩意為主。所以,指導他們在朗讀中感受詩的節奏和韻味,在想象與聯繫生活場景中理解詩的內涵、感受語言文字背後優美的畫面,由景入情,由情促讀是古詩教學的重點。本單元提出的語文要素是藉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因此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藉助註釋,聯繫上下文,查字典,圖文對照等多種方式理解詩句中關鍵詞的意思,從而達到理解詩意,體會詩境。

教學目標:

1.認識“亦、宜”等5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抹、磨”,會寫“楚、斷”等13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望天門山》。

3.能結合註釋,用自己的話説出詩句的意思,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色。

教學重點:

結合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色,感悟詩歌美的意境。

教學難點:

如何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孩子抓住關鍵字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色,感受詩歌的意境。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學習第1首古詩《望天門山》,藉助抓關鍵字理解詩意,想象畫面。

2.積累古詩學習的方法,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3.有感情朗讀、背誦、默寫《望天門山》。

教學流程:

一、回憶舊知,導入詩文。

(一)出示詩題《望廬山瀑布》,齊背。

(二)唐玄宗開元十三年,25歲的李白第一次離開自己的家鄉四川,他乘船順着長江東下,被波瀾壯闊的長江從天門山中間奔流東去的雄奇景色所震撼,於是,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詩——《望天門山》。

(三)齊讀課題,讀準字音,讀出韻味。

二、抓關鍵字,瞭解詩題。

(一)從題目中,你讀懂了什麼?

方法引導:抓住關鍵字,理解題目意思。

1.幹什麼——望:看;

2.地點——天門山:長江上;

3.誰——誰乘船順着長江東下:李白。

(二)現在誰能用自己的話連起來説説題目的意思?

(三)李白常常在寫詩題的時候會告訴我們一些寫詩時的背景,帶着理解再讀詩題。

(四)小結:瞭解詩題是我們學習古詩的第一步,接下來就讓我們——熟讀古詩。

三、讀熟詩文,想象畫面。

(一)學習第一句詩——瞭解山的雄奇。

1.指名讀第一句,這句詩裏,寫到了兩個景,分別是什麼?

(板書:天門楚江)

2.結合插圖、字理理解“斷”“開”

(1)出示“斷”篆文,猜一猜什麼字?講解斷的意思。指導書寫“斷”

(2)結合詩句,插圖,“斷”字,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3.用自己的話説説句意,想象:這是一種怎樣的景象?

洶湧的江水原先被天門山阻擋,現在天門一開,就像萬馬奔騰一樣,一起噴湧而出。

4.小結:這一句看是寫山,實際上是借山勢寫出了浩蕩東流的楚江勇往直前,衝破天門奔騰而去的壯闊氣勢。(指名讀,齊讀第一句。)

(二)學習第二句詩——感受水的壯闊。

1.繼續讀詩,指名讀第二句。

2.想象畫面:第一句中的“斷”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水劈山斷的壯麗畫面,那麼,這一句中的哪一個字也向我們展示了獨特的意境呢?“回”是什麼意思?由“回”字聯想:讀到這一句,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水狠狠地、猛烈地撞擊巖石,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音……)

3.交流畫面,讀悟結合。

這一句主要寫什麼?(長江水)什麼樣的水?借水又襯托什麼?(天門山)什麼樣的山?

滔滔碧水在李白看來,儘管能夠將大山衝開,但是它卻不得不在天門山腳下放慢了腳步,被迫迴旋,在山腳下發出了震天的響聲,形成波濤洶湧的奇觀。這一句是借水勢襯出山的奇險。

4.小結:古詩中的每一詞,每一句都是一副優美的畫面,我們這樣邊讀邊想象畫面,你就能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再現詩的意境。現在讓我們走入詩的境界,通過誦讀再現這“山阻水回”的畫面吧。

5.齊讀一、二兩句。

(三)學習三、四兩句——品味“出”的靈巧。

1.出示三、四兩句,自由誦讀。

2.圈畫景物,交流並板書:青山孤帆紅日

3.理解詩意,想象畫面。

4.辯一辯:“出”字用得對嗎?

(1)小組討論:天門山會動嗎?不動的話應該是“立”的,應該是“兩岸青山相對立,孤帆一片日邊來。”作者卻用“出”對嗎?

(2)交流,聯繫生活經驗,你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看到原本靜立的事物會“出”?

(3)想象“日邊來”:詩人感覺自己不是乘着帆船而來,而是駕着雲朵從天邊而來,在這無比壯觀的自然景象面前,詩人全然不覺得自己渺小,而是跟它們相提並論了,這就是才華橫溢、氣度超凡的李白。

5.出示李白資料,你感受到什麼?讀出把李白內心的激動讀出來,聲音高昂一些。

四、小結寫法,誦讀積累

1.回顧全詩,小結學法:

讀——讀準,讀通;看——插圖,註釋;想——詞意,句意;説——詩意,作者情感。

2.創設情境,誦讀古詩。

3.總結:剛才我們細細品味,大膽想象就欣賞到了李白的作品,我們古代還有許多詩人對祖國山水也情有獨鍾,本課的第2、3首古詩給我們展現的就是另一番別樣的美景。請大家用邊讀邊想象畫面的方法預習,下節課我們再一起去感受吧。

五、書寫生字,默寫古詩。

“斷、楚、至、孤、帆”。

板書設計

(略)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用上節課學的古詩學習方法繼續學習《飲湖上初晴後雨》、《望洞庭》兩首古詩。

2.通過多種方法理解詩句中重點字詞意思,理解詩句,想象畫面。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引入新課

1.背誦《望天門山》

2.回憶學法

3.揭示課題,正確朗讀詩題。

4.抓關鍵字,解詩題。

(1)題目告訴我們詩寫了祖國哪裏的河山?(西湖和洞庭湖)

(2)題目還告訴我們什麼?(飲:喝酒,初晴後雨:天氣變化)

5.出示背景資料

二、運用學法,自主學習

(一)出示自學要求:

1.自由讀詩句,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準節奏;

2.作者在西湖和洞庭湖看到哪些景物呢?用“ ”劃出,這些景物有什麼特點?用圈圈出;

3.運用結合註釋、聯繫生活、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體會詩中美景,描述詩中描寫的畫面。

(二)檢查自學情況

1.多音字:淡粧濃抹鏡未磨

2.認讀:瀲灩亦洞庭白銀盤

3.分小組彙報交流兩首詩意。

三、抓重點字詞,品味美景

(一)《飲湖上初晴後雨》

過渡:如果想把古詩讀得更有韻味,我們還需好好地品讀詩句的意思。

1.感受晴雨,想象西湖風景之美

找一找:哪一句寫的是“初晴”,哪一句寫的是“後雨”。(板書:晴、雨)

(1)走進晴日西湖。晴日的西湖是怎樣的?你是通過哪個詞讀懂的?

①出示詞語“瀲灩”,根據註釋理解:瀲灩——波光閃動的樣子。

②圖片欣賞(出示西湖晴日美景圖片)。説話練習:

中午,在陽光的照耀下,西湖就像_____________。

傍晚,夕陽西下,西湖睡眠金光閃閃,又像________________。

③揣摩詩人心境。猜猜,詩人看到波光粼粼的水面,會説些什麼呢?

詩中蘇軾只用了3個字就道出了這層意思——晴方好。(換詞理解“方”:正)

(2)走進雨日西湖。雨天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

①賞圖讀詞。圖文一起出示:朦朦朧朧、山色濛濛、雲霧瀰漫、煙雨濛濛

②看着這些景,讀着這些詞,雨中的西湖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能不能用一個詞來説説?

理解“空濛”——雲霧迷茫的樣子(出示註釋)

③提問:置身在這樣煙雨朦朧的西湖之上,你會有怎樣奇妙的感覺?帶着這感覺再讀。

④理解“亦”:你知道詩句中“亦”的意思嗎?(也)結合《三字經》“彼雖幼,身已仕;爾幼學,勉而致。有為者,亦若是。”孔子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詞語“人云亦云”加深理解。

⑤指導對比朗讀:下面,我們也來一次人云亦云,讓我們用上這個“亦”字一起來誇誇晴雨西湖。(師:水光美!生:山色亦美!師:水光瀲灩妙!生:山色空濛亦妙!師:我看,晴是景。生:我看,雨亦是景。師:我看,水光瀲灩晴方好。生:我看,山色空濛雨亦奇。)

2.探究比喻之巧,感受西湖風韻之妙

①過渡質疑:在艾青眼裏西湖像一面鏡子,而白居易眼中的西湖則像一幅圖畫。為什麼在蘇軾的眼中,西湖就像西子了呢?讓我們來猜一猜,但猜要猜得有理有據。

理由一:西湖和西子都美。(是的,請你美美地讀一讀。)

理由二:它們的.名字裏都有一個“西”。(我想也是的,西子,西施,西湖,好巧啊,被蘇軾這麼一比喻,西湖從此就多了一個更秀美的名字——西子湖。板書:西子湖。)

理由三:西子不管淡粧濃抹都相宜,西湖不管晴天和雨天都很美。

②引導對話,感受西子比西湖的巧。(師:如果説,晴天的西湖是濃粧;那麼——生:雨天的西湖是淡粧。師:如果説,冬天的西湖是淡粧;那麼——生:夏天的西湖是濃抹……)

③小結:西湖無論何時,都是好的、奇的、美的、妙的,神的,就像怎麼打扮都漂亮的西子。引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

④出示後人評價語,感悟蘇軾比喻之妙。(“道盡西湖好處。”“除卻淡粧濃抹句,更將何語比西湖?)

(二)《望洞庭》。

1.學習第一、二句——欣賞風景的美

①出示詩句,朗讀,交流:寫到的兩樣好景緻(板書:湖光秋月)

②閉上眼,聽音樂,想象畫面。(師描述:夜幕剛剛降臨,月亮慢慢升起,洞庭湖上沒有一絲風,顯得那麼平靜,那麼悠閒。抬頭,一輪明月掛在天空,把它皎潔的光輕輕柔柔地灑在了湖面上,湖水就泛起淡淡的波光……)

睜開眼,想説點什麼嗎?

③眼前的湖光秋月圖,讓人感受到美好、舒暢,詩人劉禹錫用一個字把種感覺寫了出來。(和)運用多種方法理解“和”:

出示字典中“和”的7種解釋,理解此處“和”的意思;

齊讀“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引導學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畫面美,感悟“和”的美妙;

④觀微課知“鏡未磨”(播放微課視頻)

原來是像一面銅鏡,而且是還沒有磨亮的銅鏡。 (板書:銅鏡)

⑤讀好兩行詩。

2.學習第三、四句——感受想象的妙

過渡:好一個湖光秋月,好一個鏡未磨。詩人一邊看,一邊想像,看得美,想得奇,難怪這首詩能流傳千年。接下去,詩人接着看,恐怕,會看到更美的景,帶來更神奇的想像了吧。

①讀讀後兩句,想想詩人看着洞庭的山水,又想到了什麼?(板書:像銀盤)

②引導看四幅圖,畫的都是洞庭美景,哪一幅是根據劉禹錫的詩句畫下來的。(全班選擇並説説自己的想法)相機補充君山資料

③欣賞如此美麗秀氣的山水,你一定想到一些形容這山水的詞了。(青山綠水山清水秀等)

四、誦讀積累,拓展延伸

1.引讀全詩:喜歡洞庭湖嗎?喜歡這像銅鏡一般的洞庭湖嗎?(個別讀)喜歡這像白銀盤一樣的洞庭湖嗎?(個別讀)

2.引導背誦:喜歡洞庭的人,肯定喜歡這首詩(課件:填空式____女生讀)喜愛這首詩的人也肯定會愛上洞庭湖(課件:填空式___男生讀)

3.全班背誦:喜歡到了極點,就是詩已經不見,但是隻要一看到湖詩句就冒出來了(看畫面全班背誦)

4.拓展:

《飲湖上初晴後雨(其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另4首

李白《遊洞庭》

板書設計:

(略)

《望洞庭》教學設計15

教材分析:

《望洞庭》這篇課文是描寫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詩。《望洞庭》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在被貶為朗州司馬後,赴任的途中經過洞庭湖時所作。這首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豐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繪了一幅寧靜優美的洞庭月夜圖,重在表現洞庭湖的柔和秀美。古詩先寫“秋月”與“湖光”相映照,月光如水灑在湖面上,水平如鏡,靜靜的月,靜靜的湖,兩相輝映,構成了一幅沉靜、和諧、秀美的景色。“潭面無風鏡未磨”貼切地表現了千里洞庭風平浪靜的安寧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別具一種朦朧美。古代沒有玻璃,鏡子是用青銅鑄的,磨光以後才能照人。未磨的鏡面,朦朦朧朧,用來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處。以生動形象的比喻補足了“湖光秋月兩相和”的詩意。因為只有“潭面無風”,波瀾不驚,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調。放眼遠望,皓月銀輝之下,洞庭山愈顯青翠,洞庭水愈顯清澈,山水渾然一體,望去如同一隻雕鏤透剔的銀盤裏,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如精美絕倫的工藝珍品,生動形象。全詩純然寫景,既有細緻的描寫,又有生動的比喻,詩人極富想象力的描寫,將洞庭的湖光山色別出心裁地再現於紙上。

設計理念:

古人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古詩語言凝練,所描繪的意象所構成的意境美,能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培養學生欣賞美,感受美的能力。但很多時候,古詩的教學都只是注重讓學生理解詩的意思,忽視對意境的感悟。對於學生來説“詩境”難以感悟,這也是我們古詩教學的難點。

《望洞庭》這首詩總體給人空靈、縹緲、温柔、寧靜、和諧的感受,特別是詩中形象的比喻,形、色和諧,讓人感到洞庭山水如設色淡雅、造型精緻的藝術品,玲瓏剔透。根據這首詩的特點,本節課,我力圖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通過豐富想象,感受水天一色物象的畫面美,從而感悟空靈、縹緲的意境美。為了突破難點,我在設計時整首詩緊扣“和”教學,首先從“色調”方面來引導學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畫面美,感悟“和”。其次抓形象的比喻,從形、色兩方面引導學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藝品般的畫面美,進一步品味“和”。在學習後兩行詩,感悟詩句“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一青螺”詩人別出心裁的比喻後,巧妙引出唐五代詩人雍陶的《題君山》中的名句“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兩首詩都運用豐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寫出了洞庭的寧靜、和諧的景象。這兩句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成銀盤中的青螺,一首將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把名句拿出來讓學生進行賞析,想象畫面。使學生在體會巧妙的比喻同時,洞庭的`山水的秀美也給他們留下深深的印象。最後是拓展6句古詩名句。一是讓學生遷移學詩的方法。二是領略詩人從不同角度寫洞庭的山水的美。三是激發誦讀經典興趣,引導學生積累絕妙佳句。本節課設想做到三抓:⑴?抓字眼:旨在明確詩的意思。⑵?抓想象:旨在領悟詩的意境。⑶?抓吟誦:旨在進一步昇華情感,得到美的薰陶。(緊扣我校經典詩文誦讀實驗的課題”經典詩文名句的教學研究”設計教學)

教學目標:

1、學會《望洞庭》詩中出現的生字,能結合註釋理解詞義。

2、通過品讀,想象《望洞庭》古詩詞所描繪的畫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3、在交流體會描寫月夜洞庭的美景時,隨機指導學生有感情的誦讀,體會作者的情懷。背誦《望洞庭》。

4、拓展吟誦洞庭美景的名句,達到深化和積累的目的。

教學重點:

理解“兩相和”、“白銀盤”和“青螺”,想像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畫面美,感悟詩境,體會形象的比喻。

教學難點:

想像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畫面美,感悟詩境,體會形象的比喻。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是蘇軾筆下的水,祖國的山山水水,從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寫下了許多美詩佳句,今天我們隨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去感受一處山水,板書《望洞庭》。指導書寫“庭”

二、讀準古詩,整體感知

1、師配樂範讀古詩,提出傾聽的要求。

2、自學古詩,小組交流

要求;

★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藉助插圖、註釋、字典理解古詩的大意。

★小組合作學習:交流難理解的字、句。

三、讀好古詩,理解古詩

1、指名讀詩。(通過評價導向,從讀準字音,字正腔圓到讀出節奏)

2、指名講古詩的大意。

四、想象畫面,感悟詩境

☆再讀古詩,邊讀邊想象詩中的畫面,讀到有所感覺時把你的手舉起來。

☆美讀古詩,想象畫面。

1、品讀前兩行詩,抓住“和”來引導學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畫面美。感悟“和”

(1)你從前兩行詩中讀懂了什麼?“和”是什麼意思?

(2)説説你想象的畫面。

(引導學生語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銀色的光輝撒在湖面,朦朧的月光。)

(3)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引導學生讀好詩句。

如:用你的朗讀來表達你的感受。(師生評價)

應該怎樣讀?(輕輕地讀、讀出柔和的美)

引讀:秋月的清輝靜靜地灑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層薄薄的輕紗——

是多麼的寧靜!一起來讀……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籠罩,點點銀光,此時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間,是那麼温柔,一起讀……

小結:一個“和”字讓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這首詩的“眼睛”叫詩眼。

2、品讀後兩行詩,從形、色兩方面引導學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藝品般的畫面美,進一步品味“和”

(1)這洞庭湖是怎樣的山,怎樣的水?

(2)你能説説,到底從哪裏感覺到,詩眼“和”你想象的畫面怎麼樣?(引導感悟比喻用得形象、生動、巧妙。)

(3)你有這樣的感受,你覺得應該怎樣讀?

(只要學生講出讀的理由符合詩意即可,讓學生個性化朗讀,或驚訝或讚歎等,讓學生練習讀互相聽,聽出什麼感覺,告訴同學。)

(4)指名讀(以評促讀,引導學生讀出韻味,逐步提升讀的質量。)

(5)品味獨特的比喻:末句改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這樣改行嗎?

3、補充教材內容二,通過對比,欣賞比喻的巧妙

(1)談話引出詩人“雍陶”,投影出雍陶的《題君山》“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2)學生自讀,感悟詩意,品味語言的形象生動。

(3)師讀,要求同學閉上眼睛聽,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4)反覆引讀這兩個比喻句,讓學生體會兩種不同的比喻生動和所描繪的美。

點點銀光……翠綠的君山,詩人不由讚歎到——

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的嫵媚姿態,美如仙女,楚楚動人如——

4、配樂朗讀古詩一和補充材料

5、體會詩人寬廣、豁達的胸懷。

6、背誦古詩。

四、欣賞名句積累名句(10分鐘)

自古人稱“洞庭天下水”。許許多多有名的詩人,像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寫下了不少經典名篇,傳誦至今,我們一起來欣賞。

1、還記得我們學習〈望洞庭〉是用什麼方法學習的?

2、出示6個名句,提出要求。

(1)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兩句詩,多讀幾遍,並品味詩句好在哪裏。

(2)同桌交流讀後的感受。

3、學生選自己喜歡的詩句讀,並想詩句的意思,品味詩句。

4、集體交流感受。

交流2-3句詩,採用指名講,講後讀,同學補充等形式,好的句子全班齊讀。

5、背誦自己喜歡的詩句。

五、總結

六、作業

背誦剩下的名句,默寫《望洞庭》。

板書設計:

望洞庭

光、色和(柔)形

補充教材內容二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雍陶《題君山》

標籤: 洞庭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wp09g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