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文化 >

中國“文化人”的剪影

中國“文化人”的剪影

做腳踏實地的仰望星空者

中國“文化人”的剪影

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中國“文化人”的剪影——《永遠的朝內166號:與前輩魂靈相遇》讀後感。心靈的自留地,溝通的新平台

醉卧爛柯君莫笑

大隱於市。大南門水杉堂是衢城一批所謂文人常去的地方,那地方對我也有種説不清的吸引力,哪怕進到木門裏面沿着天井樓下樓上的轉一圈都好,再看一眼堂主,有事沒事的搭一句話。《永遠的朝內166號:與前輩魂靈相遇》就是月初從隱寓衢城的水杉堂主董天先生案上“順手牽羊”來的,應了“書非借不能讀也”那句話。

這本書是講一代知識分子(説“文化人”或更確切)命運的。提到文化人這個詞,要講講這位董天先生,他可是當今市場浪潮中比較純粹、經典、在常人目中“怪異”“另類”、在我看來總在“入世(市)”與“出世(市)”飄忽騰挪而又遊刃有餘的文化人。坐則圖書金石飛墨走畫,行則天馬雲遊地北天南,獨則孤燈聽雨青苔戲額,鬧則品茶煮酒雜友滿座。小小的個頭,圓圓的腦殼,深深的眼鏡,竟然裝了上下五千年、東西陳年事。常着一套深色中山裝,甚或小馬褂,有時古董,有時後現代,有時極散漫,有時極正經,有時似極憤極左,有時又出奇淡泊,有時得志,有時落魄。不配手機,説是束縛了自由厭惡至極,基本上沒看過穿皮鞋西裝。總之可謂集文人古人怪人於一體,百年之後,此兄倘若成為至少是省地級的“國學大師”,諸位也不必見怪。純粹的文化人在這個物質化年代是越來越少了,因此市井巷弄內藏一董天,古董也者,可謂衢城一寶,與歷史文化名城稱呼極配。論我自己,至少從學歷和職業來講,應該也算得上是個文化人或者説是知識分子吧,再説文化人在當今總讓人感覺有股酸腐氣,無論他人還是自己評價,我都是屬於有點酸腐迂腐的那類,還有我有一種臆斷,純粹的文化人是經常跌跟頭的人,並且總是在相同地方跌同樣的跟頭,因了這兩點,把自己圈為文化人更有了些底氣。

讀了人,讀了他人自己,還是回過頭來讀書,讀後感《中國“文化人”的剪影——《永遠的朝內166號:與前輩魂靈相遇》讀後感》。《相遇》以列傳形式分別回顧了人民文學出版社的16位開社員老:馮雪峯、聶紺弩、牛漢、綠原、舒蕪、巴人、孟超、樓適夷、嚴文井、韋君宜、張友鸞、秦兆陽、林辰、蔣路、陳邇冬、王仰晨。他們或剛直,或狂狷、或率真,或超然,或勇毅,或堅韌,或倔強,或謙和,或篤實……他們的命運是中國現當代知識分子命運的一個經典剪影,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具有獨立的精神文化價值。

看看前輩文化人的命運、起點終點,看看“先烈”們的性格與人生烙印,能找到“心有慼慼”“惺惺相惜”乃至“天涯淪落同病相憐”的感覺。功利的收穫,是讀到了文化人的人生警示,尤其是在政治運動中如何在自保與良知間尋找平衡,如何“熱情(響應)”卻不盲從,又如何保持距離乃至抗爭卻又不失理性,然而這在諸如“文革”之類運動的大潮中這是很難的事。當然,更多的滋味是五味具陳。讀出了無奈,在社會的海嘯面前平時恃才自傲自視清高的知識分子也是弱小如蚍蜉的;讀出了大眾人性與文化人性,既有值得敬佩的正直、善良、士大夫以社稷為任的家國責任感,也讀出了隱隱的中國知識分子的懦弱和搖擺;讀出了知識分子與大眾的距離,他們的孤獨感、遊離感、無助感;讀出了人格的力量,也讀出了悲劇的力量。

限於時間精力和思想的雜亂,暫不再展開。想到的大條羅列如下,或待以後補充:

(知識分子)應該用自己的'頭腦思考還是用盲從的腳步思考?相信自己的眼睛還是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堅持做皇帝新裝裏那個不睜眼説假話的小孩嗎)?要不要聽從自己的良心良知的呼喚(知識分子是社會的良心)?個人價值與尊嚴在社會這台宏大機器中究竟有多大的分量?知識分子的使命到底在哪裏?在當今社會我們如何扮演好一個知識分子?(堅持做純粹的知識分子嗎)應該學習中國傳統的“士大夫”嗎?

文化與政治的關係?文化與經濟(資本)的關係?文化與市井社會的關係?到底是平行的,目的性的存在,還是後者的附屬乃至附庸,難道僅僅是手段和工具?

權貴代言型知識分子、“説文解字型”知識分子(古代的御用文化人)以及獨立(公共)知識分子;知識分子的身份轉型與本色凝固(如學者型官員、學者型商人/儒商)。

標籤: 剪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wenhua/pk3g1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