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文化 >

打造民族文化名縣的意見和建議

打造民族文化名縣的意見和建議

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藴豐厚。被譽為“壯族活化石”的縣黑衣壯是一個自稱為“敏”的壯族族羣,其山歌舞蹈、口頭文學、信仰禁忌、飲食服飾、民居建築、婚喪習俗、歲時節日、方言俚語、民間技藝等更是大壯族文化的精髓。的瑤、彝、苗等特少數民族民俗文化也十分濃郁。

打造民族文化名縣的意見和建議

隨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進程和中越“兩廊一圈”建設加快推進以及泛珠三角區域和環北部灣區域合作的不斷深化,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厚重的文化底藴將日益凸顯,有望成為中國對接東盟的重要的文化交流中心。打造文化名縣條件已基本成熟。

一、深挖黑衣壯文化精髓,保護傳承黑衣壯傳統文化,大打黑衣壯文化品牌,加強對外包裝宣傳工作。

組織力量不斷挖掘黑衣壯的“獨特性”、“原始性”和“神祕性”,把黑衣壯優秀獨特的文化唱亮唱響,可以借鑑寧明等外地縣市的經驗做法,提出有震撼力的口號,如“黑衣壯,天下最原始的族羣”,“中國,生活着一羣原始的黑衣壯人家”等,並着力保護好現有傳統文化資源;集中有限的財力、物力進行有效地宣傳報道,依託與越南接壤、與雲南毗鄰的地緣優勢,重點宣傳黑衣壯的獨特魅力,推介的文化、區位、資源三大優勢和麪臨的`發展機遇,可在越南的河內、高平和雲南的昆明、文山以及區內的南寧、桂林、北海等重點旅遊城市建立户外宣傳廣告牌,也可以和新聞媒體、區內外大城市賓館、旅行社等媒介聯手進行宣傳,進一步擴大影響面,提升知名度。

二、創建黑衣壯文藝創作基地,加強文藝創作力量,為實施文化名縣戰略提供內容支撐。

當前,文化事業正蓬勃發展,但文藝創作基礎不夠紮實,創作氣氛不夠濃厚。因此,創建黑衣壯文藝創作基地顯得尤為重要,這個基地建成後,可為全縣專業、業餘文藝創作羣體和高等藝術院校提供創作、交流、實習基礎,為文藝人才搭建社會實踐平台,為對外宣傳、推介民族文化藝術創造條件。

針對該縣文藝創作精品不多的現狀,團結和依靠現有的專業、業餘創作力量,實行創作簽約制度不失為一個好辦法。由文化主管部門和各個藝術門類作者簽約文藝創作任務,組織帶領全縣創作人員深入基層、深入生活,以本地民俗文化為方向、以民俗風情為背景潛心創作,限期在較短時間內創作出一批有份量、上檔次、水平高的舞蹈、歌曲、戲劇等舞台藝術作品和電影電視劇本、小説散文詩歌等文學作品,力爭每年有一批作品在省市刊物發表,在各種評選活動中獲獎。設立“尼的呀”文學藝術創作基金,對有創作成績突出的文化藝術人才予以獎勵,鼓勵優秀人才脱穎而出。扶持有實力的作者,解決他們出書難問題。辦好《邊陲文藝》,以此作為平台充分展示文藝創作和文化研究的成果。

重視開展羣眾性文化活動,以此發現和培養縣鄉村各級各類鄉土文藝人才,尤其是重點培養有潛力的民間藝術家,使黑衣壯文化傳承發展後繼有人。多舉辦些學術研討活動和藝術創作座談會,加強與周邊省市文化機構、媒體的合作交流,力爭把該縣建設成為黑衣壯文化和壯族民間民俗文化的交流研究中心。

三、每年舉辦一次“尼的呀”文化藝術節,實施“文化搭台、經濟唱戲”戰略。

固定舉辦“尼的呀”文化藝術節,對實施文化名縣戰略、構建廣西邊境文化強縣,意義重大。如何辦好“尼的呀”文化藝術節?筆者認為:要搞好定位,明確辦節方向。“尼的呀”文化藝術節的定位應該是以文化活動打響文化品牌,推進文化招商,促進經濟、文化和諧發展。辦節方向應該面向國際,利用廣西“三會一節”的輻射,邀請越南等國家文化藝術團體參加,致力把“尼的呀”文化藝術節打造成為百色乃至廣西文化圈的金名片,把打造成為中國對接東盟的陸路通道上的國際文化交流核心區域。力求跨國文化合作出成果,把文化藝術節辦成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的盛會,從而把文化資源優勢變成招商項目優勢,吸引外地客商前來投資置業,實現“文化繁榮、經濟發展”雙贏。

四、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公共文化服務能力。

結合本地文化資源特點,實施文化建設“911”工程,即在9個鄉(鎮)各建設一個文化廣場,在城區建一個功能較齊全、設施較先進的羣眾性體育場館,建設一座富有黑衣壯風情的民族文化宮或影劇院。重點抓好縣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達文黑衣壯生態博物館、鄉(鎮)文化站、村級文化室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利用網絡技術提高文化設施服務水平。

五、做好農村電影放映和送戲下鄉工作,實施“千場電影百場演出進農村”工程。

堅持面向基層,把電影、戲劇演出等文化食糧送到山區農村千家萬户,豐富羣眾文化生活。要以各種節日、慶典等傳統文化活動為載體,積極舉行形式多樣的文化藝術表演,組織更多的羣眾廣泛參與各類喜聞樂見、積極向上的羣眾性文體活動,在文娛活動中展示民族文化特色和民族藝術魅力,全面展示該縣民族文化風采。

六、加強現有文藝人才隊伍建設,下大力氣培養、引進文化藝術人才。

要大力實施“人才興文、文化興縣”戰略,抓住培養、選拔、吸收和使用等重點環節,採取與區、市級文聯、高等藝術院校合作培養的方式,選派本縣文藝人才短期外出培訓、採風;有計劃從高等藝術院校引進聲樂、美術、舞蹈、戲劇等各類文藝人才,打造“名歌手、名舞蹈家、名書法家、名攝影師、名畫家、名導演、名作家、名詩人、名編輯、名記者、名主持人”等,努力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文化人才隊伍,為文化事業發展提供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

標籤: 名縣 意見 民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wenhua/y9y50.html